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生物化学。作者手稿;PMC 2016年8月18日发布。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4979571
NIHMSID公司:NIHMS803115标准
PMID:26214365

蛋白激酶C的动力学和膜相互作用

摘要

蛋白激酶C(PKC)是一个Ser/Thr激酶家族,通过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调节多种细胞过程。自从发现并鉴定该酶为促肿瘤佛波酯的第一个受体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该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模式。PKC的激活涉及从胞浆自身抑制的潜伏形式到膜相关的活性形式的转变。膜募集步骤伴随着酶的构象重排,这减轻了自身抑制的相互作用,从而使PKC能够磷酸化其靶标。PKC的多域结构和内在灵活性为这类酶及其与膜的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显著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本期主题文章的主要重点。我将重点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概述当前的挑战,并确定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方法可以为PKC活性的同工酶特异性调控提供见解的领域。

关键词:蛋白激酶C,脂质信号传导,蛋白-脂质相互作用,二酰甘油,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佛波酯,磷脂酰丝氨酸,C1结构域,C2结构域,V5结构域,FRET,NMR

TOC图像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u1.jpg

范围

PKC的发现1,2及其作为促肿瘤佛波酯受体的后续鉴定3促进了生物化学、遗传和生物物理方法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的发展。PKC激活的标志是其转位到细胞内膜,这是对第二信使如钙的反应2+、二酰甘油(DAG)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tdIns(4,5)P2). 这篇当前主题文章专门关注PKC同工酶及其与膜的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研究。“动态”一词在两种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结构动力学”是指伴随膜结合步骤的酶的三级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动力学”是指PKC单个域内在多个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运动。PKC的内在动力学性质对于其在活化过程中与脂质配体相互作用的能力至关重要。

介绍

PKC是一个多模块~80kDa Ser/Thr激酶家族,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运动。46PKC家族的所有成员都由N端调控域和C端催化域组成,通过蛋白水解敏感的铰链区域连接(图1). 四种新型PKC同工酶(nPKCs;ε,δ,θ和η)仅由DAG激活,而四种传统PKC同功酶(cPKCs,α,βI,βII和γ)需要钙2+除DAG外。非典型PKC(aPKC;ζ和λ/λ)不结合任何第二信使。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1.jpg

PKC同工酶的多模块结构。C1和C2分别是保守区域-1和保守区域-2结构域;PS为假底物区;PB1是Phox和Bem1域。PKC最易变的区域是N端调控域和C端V5域。

传统PKC信号通路的一般概述如图2AG蛋白介导的磷脂酶Cβ(PLCβ)活化导致含PtdIns(4,5)P的脂类水解2头部组。该反应产生两个第二信使DAG和1,4,5-三磷酸肌醇(IP3). 后者诱导钙的释放2+来自内质网。DAG/Ca诱导PKC向内膜的募集2+解除酶内的自抑制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其激酶功能。aPKC活性的调节涉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7,8),但总体而言,它们的激活机制尚不清楚。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2.jpg

信号传导途径(A类)和激活(B类)PKCα。文本中给出了缩写。C末端V5结构域显示为红色。DAG-依赖性PKC作为成熟过程的一部分被组成性磷酸化,激酶激活环上有一个位点,V5结构区上有两个位点。

DAG-依赖性PKC同工酶表达水平或活性的改变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情绪障碍。912PKCα是小鼠体内最主要的同工酶,13兔子,14和人类15心脏被认为是心脏收缩力的主要调节器,15,16血栓形成中的血小板聚集,1719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每个发展阶段。20,21PKCα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上调,22,23黑色素瘤细胞,24和膀胱癌组织样本25和恶性胶质瘤。26PKCδ和PKCε在缺血性疾病和再灌注损伤中的对立作用27,28证明需要用同工酶选择性方法来实现down-29,30和上调监管3133各自的PKC同工酶。

鉴于PKC在人类疾病中的不同作用和有时相反的作用,有必要以同工酶选择性的方式调节其功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最可变区域内的差异,例如N端调控域和C端V5域。这还需要有关潜伏和激活状态下PKC的原子级信息。然而,PKC家族的结构研究,尤其是在原子水平上的研究,还没有跟上该领域生化和遗传研究的步伐。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努力,而是因为这类酶具有挑战性的特性,例如其固有的动力学和两亲性。

这两个特征对酶的功能至关重要,如图2B.潜在的细胞溶质形式,它被N末端假底物区域自动抑制,3437被认为是紧凑的。自抑制相互作用在N末端调控域与内膜相互作用时释放。N末端结构域由单个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独立折叠并具有特殊功能。C1结构域与膜包埋DAG相互作用,而cPKC的C2结构域与磷脂酰丝氨酸(PtdSer)和PtdIns(4,5)P相互作用2单位:Ca2+-依赖方式。nPKCs中的类C2结构域不是膜结合模块。C1和C2结构域对各自配体的固有亲和力决定了亲本PKC同工酶的激活阈值,并有助于PKC反应的选择性。值得注意的是,PKC活化不仅可以通过DAG/Ca实现2+驱动膜募集,也通过铰链区的蛋白水解和通过分子内相互作用的干扰破坏潜在形式。后者的一个例子是Mochly-Rosen组报道的假-RACK1肽对PKC的激活。38

本文的重点是传统和新型PKC同工酶及其与膜的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本文遵循PKC的结构层次,从全长酶开始,然后将范围缩小到单个域。对于后者,我将使用我实验室工作中的几个例子。

1.PKC的结构动力学

PKC的结构动力学涉及潜在状态和激活状态之间的构象转换。潜在构象通过分子内相互作用而稳定。由于PKC的多域结构和相关的灵活性、磷酸化状态对样品同质性的要求以及铰链区域对蛋白质水解的敏感性,确定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一直是一项挑战。本节总结了全长PKC潜在和激活构象的生物物理研究。

1.1. 潜在PKC

在潜在形式中,N端伪底物(PS)区域抑制位于催化结构域两个叶之间的活性位点。PS序列具有Ala而不是磷酸化受体Ser/Thr位点,从而实现自抑制效应。关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目前还不适用于任何PKC同工酶。已经确定了另外三种分子内相互作用,均涉及PKC的膜结合模块。

C1B卡箍

2011年,PKCβII的部分晶体结构褐鼠以4º分辨率测定(PDB ID:3PFQ)。39该结构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由氨基酸序列中不相邻的三个结构域组成的“C1B钳”:C1B,激酶的N末端叶和V5(表1). 有人提出,这种分子内相互作用本质上是抑制性的,因为:(i)C1B“夹持”在V5的保守Phe629上,阻止该残基与ATP的腺嘌呤相互作用,(ii)V5的残基619-621封闭C1B的DAG结合位点。该结构的另一个特征是C2结构域不进行分子内接触,而是参与与邻近PKC分子的催化结构域的相互作用。理解C2如何在原子水平上稳定潜在形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见下文). 三个PKCβII区域:假底物、C1A结构域和调节与激酶结构域之间的铰链区域在电子密度图中无法识别,因此,在结构中不存在。总的来说,PKCβII结构被解释为催化途径上的“中间”状态(即既不潜伏也不活化)。

表1

PKC同工酶中的分子内相互作用。

异酶me/Ref。交互域方法分子内相互作用示意图
βII39激酶C1B、V5和N端叶X射线晶体学、诱变和佛波酯刺激的膜易位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t1.jpg

PS表示负责自动抑制的假底物区域。
α40,41C1A和C2计算建模、突变、SPR体外膜结合、DAG刺激的细胞膜移位
α42C2和V5突变、FRET和DAG刺激的细胞膜移位

C1和C2

使用SPR,Slater等人。41检测到由串联C1A-C1B结构域组成的芯片固定化C1结构域之间的纳米亲和力相互作用(参见图2B)和全长PKCα。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PKC激活剂十四烷酰基佛波酯(一种佛波酯)的存在。利用PKCα的C1–C2结构将C1的相互作用伙伴鉴定为C2结构域。此外,C1结构域的外源性添加显示以浓度和佛波酯依赖的方式激活PKCα。总的来说,数据与C1和C2结构域的分子内相互作用一致,这些结构域使PKC保持潜在形式。

Stahelin等人还探索了C1-C2相互作用的问题。40计算对接程序应用于C2畴的晶体结构和C1A的同源模型,以获得关于畴间界面的信息。通过对得分最高的码头结构的分析,在C1A公司和C2:阿斯普55-Arg252,Arg42型-Glu282和苯基27-Phe255.通过诱变破坏静电相互作用导致PKC对含DAG膜的亲和力增加,这表明C1A构象限制较少,因此具有更容易接近的DAG结合位点。同时电荷反转导致PKC变体具有与野生型蛋白相似的膜亲和力。数据支持C1A和C2结构域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或“栓系”,当其与C2相互作用时,由质膜的磷脂酰丝氨酸成分释放。

C2和V5

C2和C末端V5结构域之间存在分子内相互作用42(表1)根据V5与Syndecan-4富含赖氨酸的区域结合的观察结果,推测为PKCα的已知激活物。C2结构域有一个保守的带正电荷的区域,称为“富赖氨酸簇”(LRC),类似地,它可能参与与V5的分子内相互作用。事实上,两个V5磷酸化位点Thr638和S657的突变以及V5疏水基序的酸性残基导致DAG敏感性的增加,正如DAG刺激的PKCα变体向质膜的移位所报告的那样。42PKCα变异体的DAG敏感性与使用FRET在ECFP-PKCα-EYFP融合蛋白的N端和C端之间探测的构象变化相关。通过同时反转C2的LRC和V5的疏水基序,重新引入假定的C2-V5相互作用,导致膜移位行为类似于野生型蛋白质。总之,数据支持C2结构域和C末端V5区域之间存在有助于稳定潜在形式的分子内相互作用。C2和V5结构域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在PKCβII中也很明显,其中疏水基序的Ser-660磷酸化增加了酶对钙的亲和力2+和PtdSer。43

总结

除了伪底物区域对催化结构域的自动抑制外,在传统PKC同工酶中还发现了几种分子内相互作用,这些作用有助于稳定潜在形式。也有间接实验证据证明新同工酶中存在C1–C2相互作用41并提及PKCε中的C2-V5相互作用。44为了完整地组装PKC的潜在形式,需要原子级的更详细信息。考虑到酶的复杂性及其动态特性,以单个结构域之间的“成对”相互作用为目标的结构生物学方法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然后可以在全长系统中使用诱变和功能分析来测试结构发现的有效性。

1.2、。激活的PKC

典型的活化途径涉及PKC与膜的结合(图2A). 迄今为止,关于脂质相关PKC三级结构的唯一信息来源是PKCδ及其调控结构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45这两种蛋白质的2D晶体生长在含有磷脂酰丝氨酸组分和DAG(摩尔浓度分别为45%和5%)的脂质单层上。3D图像重建揭示了蛋白质的整体形状,并使与膜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得以初步分配(图3). 根据分配,C1结构域——很可能是C1A——是PKCδ与脂质单层的主要接触。C2结构域与脂质的相互作用很小,正如一种新的PKC同工酶所预期的那样。与调节域的3D重建相比,接触C2域的结构中的小突起被指定为C末端V5域。V5作为膜相互作用模块的潜在作用将在关于单个域的章节中讨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3.jpg

PKCδ的三维重建(A、 B类)及其调节域RDδ(C、 天)在脂质单分子膜上,显示单个结构域的拟议分配(改编自45). (A类)和(C类)用带纹理的条表示膜表面的视图。催化域为绿色。

PKC二聚化的证据

单个PKC结构域之间的亲和力也可以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前提是相互作用表面是溶剂可及的。后者可以在PKC的完全或部分激活状态下实现。首次使用巯基选择试剂双(马来酰亚胺)己烷交联证明了传统PKC同工酶的均聚。46Slater等人。41在酶激活剂存在下,根据PKCα活性的浓度依赖性推断出二聚体。最近,利用放置在不同PKCα分子上的供体和受体荧光团之间的FRET详细表征了活化PKCα的均聚行为。47使用缺失和截断PKCα变体,证明二聚体的形成是由各自调控域以及调控域和催化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对于后者,C末端V5结构域对稳定二聚体界面至关重要:Cys619到Ala的缺失或突变可消除二聚体。

用TIRFM和FRET探讨PKC三级结构的重排

最近在两项单独的研究中探索了PKC在成熟后的空间重排以及与膜包埋激活剂的接触,这两项研究巧妙地利用了FRET48和单分子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49这两项研究都使用了含有Ca的传统PKC同工酶2+-响应C2域。

在单分子TIRFM实验中,荧光团标记的PKCα及其在支持的脂质双层上的调节结构域的群体加权扩散系数报道了蛋白质-膜的相互作用。分离的C2结构域和全长PKCα的初始扩散步骤相同,表明C2-膜相互作用是激活序列的第一步,这与以前的功能研究一致。50,51然而,与孤立C2的恒定扩散系数相比,全长PKCα在脂质双层上的扩散随时间呈指数级减缓。通过使用调节域的不同截断变体,作者确定C1A是在没有DAG的情况下参与膜相互作用的实体。DAG掺入脂质双层导致全长PKCα和C1A-C1B-C2的扩散系数降低。需要C1A和C1B的摩擦阻力来定量解释扩散系数的变化,这表明这两个畴都与DAG相互作用。

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Ca2+-C2结构域与含PtdSer或PtdSer/的膜的驱动结合导致“前DAG中间体”的形成。在该中间体中,C1A参与与膜的配体依赖性相互作用,从而启动自身和C1B与DAG的结合。C1B与DAG的相互作用可以触发拟底物区域从激酶的活性位点释放。

为了探索活细胞成熟、激活和下调过程中PKC的构象重排,牛顿实验室设计了一组Kinameleon cPKC构建物,将CFP和YFP放置在PKCβII的N端和C端。48在未刺激和刺激条件下,用佛波醇12,13-丁酸盐(PDBu)作为激动剂监测活细胞中的FRET变化。建立了PKCβII不同构象状态的FRET比值特征模式。与潜在形式的PKCβII相比,PDBu的短时间刺激导致FRET比率增加,这与之前观察到的PKCδ模式一致。52损害PKCβII激酶功能的突变,以及野生型物种长期接触PDBu(已知PDBu会导致PKC去磷酸化和随后的降解),导致FRET比率降低。这些数据与通过膜对蛋白FRET测量的激动剂刺激的膜移位动力学密切相关。动力学反映了C1-DAG/佛波酯结合位点在不同PKC状态下的可及性。野生型PKCβII和PKCα转位到膜的速度慢于其激酶缺乏突变体和分离的C1A-C1B,表明C1配体结合位点被潜伏状态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所掩盖。通过突变关键残基来切换C1A和C1B的DAG亲和力53启用了对其相关功能角色的评估。C1A和C1B都有助于激动剂驱动的膜结合,其中C1B起主要作用。

总结

根据整合传统PKC同工酶的生物物理和生化研究结果的当前激活模型2+-C2结构域与含PtdSer膜的依赖性相互作用是激活序列的第一步。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PKC的分子内重排,使C1A和C1B配体结合位点可被膜包埋的DAG访问。其中一种机制可能是C1A结构域在膜中的非DAG插入。一个或多个PKC结构域与膜的结合降低了DAG搜索的维数,从而增加了C1B和C1A对DAG的有效亲和力。

单个PKC结构域的功能和结构自主性有助于解剖体外和活细胞中全长酶的行为。这一特性也使得这些域易于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残余特异性信息。下一节将讨论从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中获得的对PKC动力学和膜相互作用的见解。

2.PKC的单个域

2.1. C2域

C2(保守区2)结构域是独立折叠的结构和功能模块,包含约140个氨基酸。54,55新型PKC同工酶的C2-like结构域不结合Ca2+或膜,而是作为蛋白质相互作用模块。56,57在传统的PKC同工酶中,C2结构域将其亲本酶靶向含PtdSer质膜的内叶,以响应胞浆Ca的增加2+浓度。钙的功能元素2+-响应C2域是Ca2+-和膜结合环(CMBLs)和LRC,一个含有四个赖氨酸残基的β3-β4发夹区域(图4A). 后者参与与PtdSer和/或PtdIn(4,5)P的相互作用2.58,59钙的三个方面2+-这里讨论了依赖C2结构域: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动力学和膜相互作用。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4.jpg

(A)从PKCα络合到Ca的C2结构域的晶体结构2+和PtdIns(4,5)P2.60CMBL区域和LRC赖氨酸残基K197、K199、K209和K211分别以橙色和蓝色突出显示。改编自61:Pb的配位几何2+ (B),加利福尼亚州2+ (C)、和Cd2+ (D)离子从PKCα结合到C2结构域。配体是天冬氨酸盐的侧链氧,W247和M186除外,后者是羰基氧。Pb2的配位范围是半定向的:所有八个配体都位于一个面向观察者的配位半球。1DSY中Ca1的顶轴配体是短链PtdSer类似物的磷酸氧。

二价金属离子

钙的结合2+传统PKC同工酶的C2结构域是这些结构域与膜结合的先决条件。对可用C2晶体结构的检查显示出双组分或三组分钙2+地点。我们的溶液核磁共振数据表明,在中度钙2+在没有膜的情况下,两个Ca2+PKCα(C2α)C2结构域的位点被填充。62含PtdSer膜的存在增加了Ca2+C2结构域的亲和力并导致额外Ca的结合2+离子与蛋白质膜复合体结合。63

已经假设钙的功能作用2+改变C2的静电势,从而使域与阴离子脂质相互作用。64我们实验室最近的工作表明,金属离子的化学特性对蛋白质与膜的相互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61,62我们测试的所有三种非天然二价金属离子:Pb2+,镉2+、和铜2+以高亲和力与C2结合。然而,只有Pb2+能够作为钙的功能取代基2+通过促进蛋白质-膜相互作用。尽管在金属配位方面存在巨大差异:Pb2+位置2采用半定向配位几何,与钙相比,所有八个配体都位于一个配位半球中2+具有均匀的空间配体分布(图4B和C). 铅的能力2+作为钙的功能取代基2+-与Pb(II)毒性机制相关-已在全长PKC中证明。65,66

与Pb相反2+,C2-键Cd的配位几何2+与Ca的相同2+(图4D),还有Cd2+不能促进蛋白质与膜的相互作用。这些数据支持蛋白质结合金属离子和阴离子脂质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的观点,并表明改变C2α的静电势不足以驱动膜结合。事实上,PKCβII载脂蛋白C2结构域负电荷环区的电荷反转突变并没有促进其钙2+-独立膜募集。67在C2,Ca的晶体结构中2+协调短链PtdSer类似物的磷酸氧(参见图4B). 总之,这些数据表明,二价金属离子的功能“能力”取决于它们在蛋白质和阴离子脂质呈现的全氧环境中扩展配位范围的能力,而不是它们在C2结构域的无膜状态下的配位几何结构。

动力学

2+-结合使传统C2域稳定,导致熔化温度增加30–38°C。68载脂蛋白和金属离子络合C2α结构的比较61,62,69表明蛋白质骨架的平均构象在金属离子结合后没有显著变化。载脂蛋白和金属离子复合结构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载脂蛋白C2α中CMBL的金属配位侧链和升高的B因子的构象。这一观察促使我们研究了C2α在不同金属连接状态下的骨架动力学:载脂蛋白、C2α·Pb和C2α·Ca2使用核磁共振弛豫技术(准备中的K.Morales和T.Igumenova)。

我们发现载脂蛋白C2α中的CMBL1、CMBL3和LRC在亚纳秒时间尺度上具有升高的动力学。C2α的亚纳秒动力学不受其与Pb的相互作用的显著影响2+或Ca2+此外,载脂蛋白C2α中的CMBL1和CMBL3经历微秒级的化学交换过程。单个Pb的结合2+足以减弱这一过程,表明构象灵活性显著降低。在加利福尼亚州2+-在C2α的络合状态下,我们检测到涉及N端和C端区域的化学交换过程,特别是靠近C端的短α螺旋H3。

PKCβC2结构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70(βI和βII是仅在V5域中不同的剪接变体)表明,CMBL1、CMBL3和C末端α-螺旋H3在1ns轨迹中发生显著波动。当这些波动出现在Ca中时2+-结合C2结构,清除Ca2+增加振幅。对于apo和Ca,CMBL1的平均位置相似2+-复合蛋白;然而,可能是由于静电排斥作用,CMBL3在载脂蛋白C2中远离CMBL1。

总之,传统C2域在多个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一系列动态行为。2+结合改变了环区和末端的构象交换行为。环区的构象灵活性似乎是PKC脂质结合模块的共同主题(参见下文).

膜相互作用

高亲和力钙2+-C2域与PtdSer的依赖相互作用71和PtdIn(4,5)P2负责将其亲本酶靶向质膜。根据C2α的停流荧光研究,疏水和静电相互作用通过对“开”和“关”速率的贡献,在膜招募中发挥作用。72

通过EPR光谱获得了C2与膜相互作用几何结构的第一个结构信息。73由POPC和POPS组成的小单板层囊泡(SUV),或设计用于模拟质膜内叶的脂质混合物,用作膜模拟物。C2α的单Cys变体被MTSL共价修饰,MTSL是一个含有稳定氮氧自由基的官能团。功率饱和EPR测量用于确定特定位置的膜深度参数Φ,随后用于对接Ca的晶体结构2+-将C2α络合到膜上。EPR约束产生的模型将CMBL3突出到头部组区域,而CMBL1和Ca2+离子位于头群水界面(图5A). 由于LRC残基和PtdSer头部群之间的相互作用,LRC的β3–β4段几乎平行于膜表面。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803115f5.jpg

用EPR和NMR研究C2-膜的相互作用。(A)改编自74:深度参数Φ映射到Ca的结构2+-络合C2α(PDB ID 1DSY69). 球体对应于主链N-H基团,以便于与NMR数据进行比较。虚线表示双层磷酸盐平面。(B)混合DPS/DPC胶束中C2α的CSP分析。N-H组根据与平均CSP值的偏差SD进行彩色编码。在胶束结合(N189、R249、T250、T251、R252)时进入中间交换状态的环残基被染成红色,没有球形代表。N-H基团未经光谱解析的脯氨酸和残基为黑色。CSP值Δ的计算如前所述75使用15N个-1H HSQC光谱,其两个展开式如下所示(C)。中的数据(C)说明C2α在与混合胶束相互作用时所经历的化学位移的变化;胶束络合形式Trp侧链Nε1-Hε1基团的交叉峰以绿色显示。

将该模型与我们在混合胶束系统中进行的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是有益的,该混合胶束体系由1,2-二己基-sn-甘油-3-[磷酸-L-胺](DPS)和n-十二烷基磷酸胆碱(DPC)组成。核磁共振应用于这些系统的优点是稳定同位素的富集对蛋白质结构及其功能性质没有影响。C2α与胶束的相互作用改变了NMR活性核的电子环境,导致其化学位移的变化。C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DPS和Ca的存在2+表明混合胶束是该蛋白质系统的良好膜模拟物。

覆盖15N个-1Ca的H HSQC光谱2+-在不存在和存在DPS/DPC混合胶束的情况下,络合C2α说明了主链N-H和Trp侧链Nε1-Hε1基团由于结合而发生的化学位移扰动(CSP)(图5B和C). 例如,Trp245和Trp247的化学位移,这两个高度保守的残基对膜结合至关重要50并控制过程的“开启”速度,72被显著扰动,表明与胶束环境直接相互作用。将CSP映射到Ca的3D结构2+-复合C2结构域表明,主要的膜相互作用位点是CMBL3,CMBL1参与较少。LRC窝藏C2α的面部出现轻度CSP(蓝色色码,图5B),这与EPR数据一致,并进一步支持结构域相对于膜模拟物表面的近平行方向。这些和其他类型的实验数据可以进一步用作将C2域与膜模拟物对接的模糊约束76并获得关于C2-膜相互作用几何结构的原子级信息。

C2和PtdIns(4,5)P2

另一种将传统同工酶靶向质膜所必需的脂质是PtdIns(4,5)P2,其在膜中的有效摩尔浓度为~1%。铂族锡(4,5)P2通过增加蛋白在膜上的停留时间,有助于PKC与膜的相互作用。59突变研究,59,77,78然后测定与Ca络合的C2α的晶体结构2+1,2-二乙基-sn-甘油-3-(磷酸肌醇-4,5-二磷酸)和1,2-二己酰基-sn-丙三醇-3-(磷-L-胺)60证明C2α与PtdIns(4,5)P的头部组相互作用2通过LRC(参见图4A). LRC、K209、K211和K197的三个赖氨酸残基的胺基与PtdIns(4,5)P的磷酸基团进行静电相互作用2此外,N153和Y195的侧链与其中一个磷酸基团形成氢键。使用位置定向EPR方法显示,PtdIns(4,5)P2改变C2α的膜对接几何形状。74通过与LRC的相互作用,PtdIns(4,5)P的庞大头部组2将C2α长轴向双层法线倾斜40±10°,与图中所示相比,产生了更“垂直”的畴取向图5A和B.

C2结构域与PtdIns(4,5)P的相互作用2在传统的PKC同工酶中,钙增强了PKC同功酶2+.58,77同样,PtdIns(4,5)P的存在2减少钙2+膜结合所需的浓度,从而增加Ca2+PKC敏感性。78定量表征金属离子与PtdIns(4,5)P之间的相互作用2,我们利用单个高亲和力Pb2+-C2α的结合位点,并生成三种不同金属连接状态的物种:载脂蛋白C2α、C2α·Pb和C2α·Ca2.79使用NMR检测与短链PtdIns(4,5)P的结合实验2,我们确定了金属离子对PtdIns(4,5)P的能量学做出了单独且可比较的贡献2与C2α结合。具体来说,C2α对PtdIns(4,5)P的亲和力2随着金属离子结合位点的逐渐饱和,增加4-6倍。在互补NMR检测结合实验中,我们确定了三元C2α·Pb·C4-PtdIns(4,5)P2第二Pb的络合物2+离子比二元C2α·Pb络合物高8倍。这两种配体的协同作用是通过调节C2α的静电势发生的,不涉及显著的结构变化。

C2配体的协同作用引发了一个问题,即钙的补充是否2+-膜依赖的C2域是靶-(PtdSer/PtdIns(4,5)P2)-激活或信使(Ca2+)-激活。80目前的证据表明,靶脂质在膜募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分离的C2结构域对Ca的亲和力2+太低,无法对生理Ca做出反应2+浓度,在目标阴离子脂质、PtdSer和PtdIns(4,5)P附近显著增加2然后,目标脂质可以将部分金属结合的C2物种招募到膜中,在那里获得额外的金属离子可以进一步稳定复合物。

总结与展望

传统的C2结构域最初被认为是非特异性静电开关,现在已经成为动态蛋白质模块,以微妙而复杂的方式与膜相互作用。钙的结构和生物物理研究2+-依赖性C2结构域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脂质相互作用的理解。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二价金属离子与C2的结合如何启动传统PKC同工酶的激活序列。

另一个有趣的领域是全长调控域和膜之间多价相互作用的几何结构。鉴于C1和C2之间的连接区长度较短,膜中结构域的取向和位置将相互依赖,并受膜组成和脂质配体的化学特性的影响。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新型PKC同工酶主要依赖C1结构域进行膜募集。它们的C2结构域在促进膜结合方面起着间接作用,还是仅仅起到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模块的作用?

2.2. C1域

C1(保守区1)结构域是独立折叠的Zn2+50个氨基酸的手指。其功能是将亲本PKC靶向含有二酰甘油(DAG)的内膜。PKC与DAG的亲和力对PKC同工酶的细胞定位及其反应的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81这些结构域串联出现,即C1A和C1B,在传统同工酶中位于C2结构域之前或在新同工酶的C2类结构域之后(图1). 在给定的PKC同工酶中,C1A和C1B结构域的序列一致性通常为36-40%。协调两个结构锌的八个残基2+离子在所有C1结构域中都严格守恒。82利用核磁共振测定了PKC同工酶C1结构域的几个三维结构83,84和X射线晶体学。8587当与下列配体络合时,证明只有来自PKCδ的C1B可结晶:水溶性佛波酯,佛波-13醋酸盐;85和全身麻醉药,甲氧基甲基环丙烷和环丙基甲醇,它们结合到标准DAG囊外区域的表面。86,87目前还没有C1与其天然PKC激动剂二酰甘油络合的结构。

利用C1Bδ与佛波-13醋酸盐P13A络合的结构来说明C1的特征和功能元素(图6A). 域有一个三层折叠,88含两个锌2+由3个Cys和1个His侧链组成的配位位点。二级结构元件包括一个短的C-末端螺旋和4个β-链。配体结合囊由β链1–2(β12环)和3–4(β34环)之间的两个环构成。Phorbol-13醋酸盐,被认为是“部分”PKC活化剂89与DAG和疏水性佛波酯相比,只与蛋白质的主链基团形成氢键,没有特定的侧链接触(图6B).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6.jpg

C1结构域及其配体(改编自75).(A)C1Bδ与佛波醇-13醋酸盐P13A络合的一级和三级结构(PDB ID 1PTR85). 环区β12(残基237–242)和β34(残基252–257)以绿色突出显示;α1是一个短的α-螺旋,包含270–275个残基。W252和锌2+-配位残基在一级结构中分别用橙色和黄色突出显示。(B)C1Bδ配体结合位点的扩展,显示P13A和C1Bδ的主链原子之间的氢键。W252的侧链不参与与配体的直接相互作用。(C)(E)代表性C1配体的化学结构:(C)1,2-二辛醇-sn-甘油,(D)佛波醇-12,13-二丁酸酯;(E)Bryostatin-1。根据分子模型研究,红色方框标记了化学基团9092与蛋白质的氢键相互作用有关。

C1结构域通过结合广泛的天然化合物显示出相当大的杂乱性(参见例如。,图6D和E)其中一些具有治疗潜力。93最有效的C1配体之一是被称为佛波酯(PE)的四环二萜类化合物。94由于其促肿瘤活性,PE被广泛用作研究PKC功能及其在致癌中作用的药理学和研究工具。11,95另一类C1配体,苔藓抑制素,长期以来被认为可以对抗PE的促肿瘤作用。由于在动物模型中减少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突触丢失和斑块形成的作用,Bryostatin最近重新受到重视,96以及开发有效的苔藓抑制素类似物的高效合成路线。9799

尽管C1A和C1B结构域的序列高度一致,但它们与DAG和PE的内在亲和力不同,PKCγ除外。正如孤立C1结构域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100102C1A与DAG的亲和力高于C1B,PE的模式相反。尽管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全长酶,103106其他因素,例如通过分子内相互作用掩盖DAG结合位点,48和“启动”步骤,例如C1A结构域与配体相关的分裂进入膜,49最终确定C1A和C1B结构域在细胞环境中的各自功能作用。

β12/β34环区的动力学

对载脂蛋白C1结构域的可用核磁共振结构群的检查表明,环区β12和β34的构象存在显著的变异,表明C1配体结合位点的构象可塑性。我们使用溶液NMR技术在多个时间尺度上研究了PKCα(C1Bα)的C1B结构域的动力学。107为了量化主链N-H基团的亚纳秒动力学,我们测量了三个弛豫参数:15N横向和纵向松弛速率常数,以及{1高}-15N核过热增强。使用Lipari-Sabo公式解释这些弛豫参数产生了一组特定于残差的序参数S2全日空航空公司这些参数描述了蛋白质N-H载体的空间限制,1表示总刚度,0表示无限制运动。S系列2全日空航空公司数据显示,与蛋白质的其他区域相比,配体结合环的灵活性总体上有所增加,其中最具活力的残基是β12的Ser111,其S2全日空航空公司0.73,β34的Tyr123带有S2全日空航空公司为0.65。

位于123位或同等位置的C1B残基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其身份,Trp或Tyr,将结构域亲和力切换到DAG。正如牛顿实验室所证明的那样,53在该位置具有天然或突变的Tyr(Trp)的C1结构域对DAG的亲和力降低(增加)。使用15N旋转框架弛豫-弥散核磁共振实验,我们表征了野生型载脂蛋白C1Bα及其Y123W变体中N-H主链基团的动力学。我们发现环铰链在微秒级进行化学交换(图7A).107由于TyrTrp突变,即以正向和反向速率常数之和的形式进行的交换动力学显著改变,表明突变扰乱了载脂蛋白C1Bα的构象平衡。在另一对C1结构域中,即含有Trp的野生型C1Bδ及其W252Y变异体(M.Stewart和T.Igumenova,正在制备中),观察到残基鉴定、DAG亲和力和化学交换行为之间存在相同类型的相关性。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7.jpg

C1环动力学及其与混合胶束的相互作用。(A)使用L122、Y123、Q128和G129的N-H主链基团的弛豫-弥散曲线说明wt(实心圆)和Y123W C1Bα(空心圆)的μs时间尺度动力学差异。(B)稳定β12和β34环的内部和内部氢键(顶部)以及环铰链的构象动力学总结(底部)。强调了在wt和突变体中具有可量化分散的残基;在wt或突变体中具有可量化分散的残基分别以规则字体和粗体字体显示(改编自107).(C)利用PRE探索C1Bδ插入胶束环境的深度。强度比I对位/我迪亚W252Y C1Bδ的N-H共振与DPS/DPC混合胶束的顺磁性和反磁性制剂络合,绘制为氨基酸序列的函数。无狗和有狗时的数据分别以黑色和绿色条显示。胶束结合态展宽与PRE无关的残基标记为“B”。将比率归一化为G281,即C末端残基最多的残基。Δ(I对位/我迪亚)我的区别是对位/我直径结合DOG和仅胶束的W252Y之间的比率(改编自75).

我们的核磁共振和计算结果107表明,对于wt和Y123W C1Bα,具有开放配体结合环的构象可能代表溶液中载脂蛋白的主要构象。我们推测(i)C1在开环构象和部分闭环构象之间交替,后者与DAG的亲和力更高,以及(ii)TyrTrp突变通过Trp在界面膜区域的优先分配以及可能通过将载脂蛋白C1的构象平衡转移到部分闭环状态来促进DAG亲和力。这与Falke小组最近的结果一致,92他对脂质双层中PKCα的C1A和C1B结构域进行了广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他们观察到载脂蛋白C1结构域中β12和β34环尖端之间的距离分布广泛,C1A的平均沟更宽。在脂质双层存在的情况下,平均环顶端距离增加,而与配体,特别是DAG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减少。此外,距离的分布变得更窄,这表明配体结合使C1结构域变硬。随后我们定量地证明了wtC1Bδ/W252Y对的β34 Trp优先分配到疏水环境中(参见下文).75

总之,C1结构域在其配体结合环区域具有高度的构象可塑性。通过环动力学对结合位点几何形状的调节是C1结构域适应不同化学配体的特性,这是合理的。脂质配体稳定或预选给定的构象可能有助于结合亲和力和配体特异性。

结构锌的动力学2+网站

除了环动力学之外,我们还检测并表征了C1Bα50分子结构中Zn(2)配位球的结构动力学。108这个动态过程的本质是Cys151的Sγ,这是该结构域的最后一个Cys残基,在Zn之间交替2+-结合硫醇和游离硫醇状态。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因为富含结构半胱氨酸的锌2+稳定蛋白质折叠的位点被认为是不活跃的。我们使用核磁共振方法确定了锌配位不同的C1B的两个交换构象的结构,并证明了Cys151在较长的含C1B的结构体(如C1B-C2)中的化学反应性。我们的数据表明,Cys151是活性氧物种的切入点,已知活性氧物种在涉及锌的过程中激活PKCα2+释放。109

与膜模拟物和脂质配体的相互作用

与Ca相比2+-依赖于C2结构域,在原子水平上对C1与膜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全长PKC同工酶的广泛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为其各自C1结构域的性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这与新的PKC同工酶特别相关,其中C1负责大多数活化形式的膜相互作用。通过囊泡沉降、酶活性测定和SPR方法证明,PKCα和PKCδ对PtdSer、,106,110而PKCε的特异性较低,其他阴离子脂质,如POPG,促进膜结合。110在所有参考研究中,诱变用于评估单个PKC残基在膜结合和酶相关激活中的作用。基于荧光检测的停流实验为PKCβII中含有Trp的C1B变体的膜结合过程的动力学提供了深入的见解。这些数据导致了一个包含初始膜预结合步骤的模型,这随后有助于寻找膜嵌入DAG。111

PKC与膜的相互作用程度通过一系列脂质单层渗透实验来表征,其中脂质单层的表面压力变化是在注射蛋白质溶液后测量的。传统的PKC同工酶,PKCα和PKCγ,101被发现比新型同工酶PKCε具有更高的膜穿透力110和PKCδ。106对分离的C1和C2结构域进行的相同类型的实验表明,C1A-C1B与单层脂质的相互作用程度与全长PKCα相当,并且大于分离的C2结构域。112这一观察结果表明C1结构域在驱动PKC膜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使用顺磁弛豫增强(PRE)在单个残基的水平上探测C1Bδ结构域插入膜模拟胶束的深度。75在不存在或存在短链二酰基甘油、1,2-二辛醇-sn-甘油(DOG)的情况下,将顺磁性剂(doxyl-labed lipid)并入DPS/DPC混合胶束。基于PRE的实验的原理是,由于未配对电子引起的有效弛豫,穿透胶束疏水核心的蛋白质残基的交叉峰将变宽。胶束顺磁性和反磁性制备物的峰值强度比依赖性表明,β12和β34环都显著插入胶束核心(图7C,顶部图表)。添加DOG导致C1Bδ-胶束相互作用几何结构的改变,如(I对位/我迪亚)比率(图7C,下图)。基于仅与DPC和DPC/DPS胶束结合的C1Bδ的CSP分析,我们得出结论,C末端螺旋α1可能参与与PtdSer头部基团的相互作用。通过NMR检测结合实验,我们证明:(i)PtdSer的存在提高了C1Bδ对胶束的亲和力2倍;和(ii)DAG致敏Trp252(相当于传统PKC同工酶中的123位)在没有配体的情况下增强了结构域对胶束的亲和力。我们的数据与牛顿的模型一致111和福克49这包括C1结构域在脂质双层中的初始配体依赖性分配,并指出123/252位芳香残基在促进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基于NMR的约束,如CSP数据和PRE比率,可以用作模糊约束,以驱动蛋白质-细胞对接,并获得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几何结构,如Dancea等人所述。76

总结与展望

C1结构域是高度动态的疏水性膜结合结构域,除了其内源性脂质激活剂DAG外,还可以与化学上不同的配体相互作用。为了充分理解配体亲和性和特异性的分子基础,需要在适当的膜模拟物存在下对配体复杂的C1结构域进行高分辨率的结构。关于膜相互作用,在未来C2结构域研究的背景下所说的大部分内容都适用于此:蛋白质-膜相互作用的几何形状以及连接子区域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该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二价金属离子的结合如何启动传统PKC同工酶的激活序列。如第1.1节所述,C1A与C2的分子内自抑制相互作用有关。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2+结合干扰它们,使C1和C2域上的脂质结合位点可访问?

2.3. 伪基底变量-1区域和C末端变量-5域

2.3.1. 伪基底区

假底物(PS)区域有时被称为变异体-1(V1),位于传统PKC的N末端,以及新型(非典型)PKC的C2-like(PB1)和C1结构域之间(图1). PS区是一个短氨基酸序列,与PKC底物类似,只是Ala取代了Ser或Thr磷酸化受体位点;它还含有4到6个带正电的氨基酸。莫西奥和麦克劳林113证明来自PKCβI/βII的PS衍生肽与含有阴离子脂质的LUV结合,并且结合曲线相对于阴离子脂质的摩尔分数呈S形。虽然结合的能量学不足以将PS从自抑制相互作用中释放出来,但除了C1和C2的脂配体依赖性相互作用外,PS还可以通过将活化的PKC锚定在膜上参与稳定PKC。这进一步得到了以下观察结果的支持:PKCγ的V1-C1-C2-GFP构建物部分预先定位在未刺激活细胞的质膜上,而C1-C2-GFP则均匀分布在细胞质中。114

2.3.2. C端子变量5(V5)域

V5是PKC的最C末端结构域,包含60-80个氨基酸,其长度和氨基酸组成都不同。V5有三个保守区域:“NFD”基序、转向基序(TM)和疏水基序(HM)(图8A). 目前的实验证据表明,V5在调节PKC活性的几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酶成熟、Ca2+敏感性、与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与Pin1的相互作用下调。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803115f8.jpg

V5域的属性。(A)PKC同工酶V5一级结构的比对小M.保守的图案被装箱。与C2结构域分子内相互作用相关的酸性残基显示为绿色。(B)催化结构域(残基339–679)取自PKCβII,PDB ID 3PFQ的部分晶体结构。39主链Cα原子的B因子以颜色梯度映射到结构上。激酶结构域和V5的N-/C叶分别以透明和不透明的形式显示。(C)SSP分数使用游离(黑色)和胶束结合的V5α(红色)的NMR化学位移数据计算。在与DPC胶束结合后,V5α获得部分α螺旋结构,最显著的是在NFD区域和大多数C末端残基(改编自133).

到期

传统和新型PKC经历三个有序磷酸化反应以达到催化成熟。两个磷酸化位点属于V5,是HM和TM的Ser/Thr残基。此外,V5是新合成的PKC和磷酸肌醇依赖性激酶PDK-1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PDK-1磷酸化激活环上的一个保守Thr残基,该残基不是C末端V5区的一部分。115实验证据支持雷帕霉素复合物2的哺乳动物靶点参与TM的磷酸化116,117HM的自磷酸化。118

2+敏感

HM处带负电的磷酰基对适当的Ca至关重要2+常规PKC的反应。用丙氨酸替代HM的Ser660增加Ca2+PKCβII的全膜结合和活性所需的浓度几乎是一个数量级。43

与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PKCα利用V5、QSAV的最后四个氨基酸与PICK1相互作用,PICK1是一种参与突触可塑性的支架蛋白。119PICK1后来被证明是PKCα的底物。120V5还构成RACK1的PKCβII结合位点的一部分,RACK1是一种支架蛋白,对活化PKC的适当亚细胞定位和稳定至关重要。121

通过与Pin1的相互作用下调PKC

除了控制PKC活性的细胞机制外,最近又发现Pin1是一种肽基-丙烯异构酶,通过其对V5结构域TM的作用下调PKCα和PKCβI/βII。122V5的异构化使活化(即膜结合)酶容易发生去磷酸化和泛素介导的降解。

V5的结构偏好和动力学

在PKC催化结构域的现有晶体结构中,123132V5包裹在激酶结构域的N末端叶上。V5的电子密度不是均匀明确定义的,导致晶体结构中出现“缺失”区域。再加上B因子值升高,这表明静态或动态紊乱程度相对较高。具有完全定义的V5结构域的PKCβII催化结构域的结构说明了V5的二级结构元素(图8B). V5有两个螺旋段,其中一个是NFD基序,与C1B结构域的自抑制相互作用有关。39另一螺旋段位于TM和HM之间。TM的磷酸基团pThr641与激酶N叶的K355、K374和R415进行静电相互作用。HM pSer660的磷酸基团与N叶的Gln411的侧链酰胺基团氢键结合。

为了确定V5结构域在其“自由”形式下的构象偏好和动力学,我们使用核磁共振波谱和圆二色性从PKCα(V5α)中制备并表征了分离的V5结构区。133V5α是内在无序的,在N末端区域有形成扩展β结构的中等倾向,在NFD区域以及TM和HM之间有形成α螺旋结构的弱倾向(图8C). 通过计算二级结构倾向(SSP)可以看出这一点134描述肽采用螺旋结构(最大得分+1)或扩展β结构(最小得分-1)的可能性的得分。将磷酸化修饰突变T638E/S657E引入V5α并没有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偏好,但导致了TM片段Thr638-Pro639-Pro640的“顺反”构象群的改变,这与Pin1相互作用有关。122

使用一组核磁共振弛豫参数量化了V5α骨架的亚纳秒动力学,我们使用约化135光谱密度映射136形式主义。α-螺旋结构形成倾向较弱的区域,例如NFD基序上游区域和TM-HM片段,显示出比其他蛋白质残基更高的运动限制程度。

这些结构和动力学数据表明,C-末端V5结构域具有高度的构象灵活性,特别是在分离形式中,它在激酶的未成熟和激活状态中充当V5的模型。在成熟的最后一步,V5α与激酶结构域的N末端叶的结合可能包括“构象选择”和“结合时折叠”机制。137

与胶束的相互作用

使用NMR和CD光谱,我们证明V5α有分配到疏水环境中的倾向,并在这样做时获得部分螺旋结构。133这表现在添加两性离子DPC胶束后,V5α化学位移发生了显著变化。胶束结合V5的SSP分数表明螺旋结构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C末端(图8C). 螺旋含量的增加在圆二色性数据中也很明显。

鉴于我们对V5α-DPC胶束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评估V5结构域C末端段在HM之后的两亲性H(H)>,138是用程序计算的赫蒙特EMBOSS的,139假设螺旋结构并使用10-剩余窗口。对于V5α,最后14个氨基酸的μ值大于0.35,表明具有显著的两亲性。<μ的区域H(H)>除βI外,所有PKC同工酶中均超过0.35。我们得出结论,V5的C末端片段具有中等程度的两亲性。这表明V5可能在锚定未成熟140,141甚至在膜表面激活PKC。

总结与展望

V5的两个显著特征是其构象可塑性,这是由于其非结构区域占很大比例,以及适度的两亲性。V5的这些生物物理特性是其多方面功能的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V5与支架蛋白、Pin1和膜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由于V5是PKC同工酶中变化最大的结构域,关于其与结合伙伴相互作用的原子级信息将提供同工酶特异性的见解,并为同工酶选择剂的设计提供信息。

结束语

本文综述了PKC动力学和膜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研究。在理解全长PKC同工酶的结构动力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PKC三级结构的重排通过暴露疏水性膜相互作用区域,揭示了该酶固有的两亲性特征,这些区域以前以潜在形式与溶剂隔离。由于活化的PKC中分子内相互作用的中断,单个膜结合域是获得PKC-膜相互作用原子级信息的良好模型。

尽管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这些调节膜表面信号转导过程的难以置信的复杂酶,仍有许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潜在PKC的高分辨率结构仍然难以捉摸。膜募集过程的几个方面,如膜结合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膜组成的影响以及与脂质配体和适配器/调节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当PKC同工酶的时空激活序列在原子细节水平上表征时,结构和生物物理研究将被视为成功。掌握这些信息将为理解PKC同工酶对不同刺激的功能反应提供分子框架,并为开发用于治疗和研究目的的调节PKC活性的方法提供信息。

致谢

我感谢Krystal A.Morales博士收集图5C.

资金来源

我实验室的研究得到了韦尔奇基金会A-1784拨款、NSF职业奖CHE-1151435和NIH拨款R01 GM108998的支持。

缩写

PKC公司蛋白激酶C
DAG公司二酰甘油
铂族锡(4,5)P2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SUV(运动型多功能车)小单层囊泡
乐芙适大单层囊泡
MTSL公司(S公司-(1-氧基-2,2,5,5-四甲基-2,5-二氢-1H-吡咯-3-基)甲基硫代硫酸甲酯)
DPS(分布式电源系统)1,2-二己酰基-sn-甘油-3-[磷酸-L-胺]
DPC公司n-十二烷基磷酸胆碱
CSP公司化学位移扰动
轻轨公司富含赖氨酸的簇
CMBL公司2+-和膜结合环
PtdSer公司磷脂酰丝氨酸
PDBu公司佛波醇12,13-二丁酯
1,2-二辛醇-sn-甘油
C2αPKCα的C2结构域
C1Bα来自PKCα的C1B结构域
V5αPKCα的V5结构域

工具书类

1Inoue M,Kishimoto A,Takai Y,Nishizuka Y。哺乳动物组织中环状核苷酸非依赖性蛋白激酶及其原酶的研究。2.大鼠脑钙依赖性蛋白酶的原酶及其激活。生物化学杂志。1977;252:7610–76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Takai Y,Kishimoto A,Inoue M,Nishizuka Y。哺乳动物组织中环状核苷酸非依赖性蛋白激酶及其原酶的研究。1.牛小脑中一种活性酶的纯化和性质。生物化学杂志。1977;252:7603–76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Castagna M、Takai Y、Kaibuchi K、Sano K、Kikkawa U、Nishizuka Y。通过促肿瘤磷酸酯类直接激活钙活化的磷脂依赖性蛋白激酶。生物化学杂志。1982;257:7847–78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牛顿AC.蛋白激酶C:磷酸化、辅因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构和空间调节。化学版次。2001;101:2353–23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Rosse C、Linch M、Kermorgant S、Cameron AJM、Boeckeler K、Parker PJ。PKC和局部信号动力学的控制。《自然》杂志评论分子细胞生物学。2010;11:103–11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斯坦伯格,旧金山。蛋白激酶C亚型功能的结构基础。生理学评论。2008;88:1341–13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Moscat J,Diaz-Meco MT。非典型蛋白激酶Cs-由特定蛋白适配器介导的功能特异性。Embo报告。2000;1:399–4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Suzuki A,Akimoto K,Ohno S.蛋白激酶Cλ/iota(PKCλ/iota):一种对多细胞生物发育至关重要的PKC同种型。生物化学杂志。2003;133:9–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Abrial E,Lucas G,Scarna H,Haddjeri N,Lambas-Senas L.PKC信号系统在情绪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中的作用:功能失衡的参与?摩尔神经生物学。2011;44:407–4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Churchill E,Budas G,Vallctin A,Koyanag T,Mochly-Rosen D.慢性心脏病PKC同工酶:可能的治疗靶点?《药物毒理学年鉴》。2008;48:569–5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Griner EM,Kazanietz MG。蛋白激酶C和其他二酰甘油效应物在癌症中的作用。《自然》杂志评论癌症。2007年;7:281–2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Geraldes P,King GL.蛋白激酶C亚型的激活及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Circ研究。2010;106:1319–13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Pass JM,Gao JM,Jones WK,Wead WB,Wu X,Zhang J,Baines CP,Bolli R,Zheng YT,Joshua IG,Ping PP。PKCε诱导的心力衰竭中PKCβII易位增强和PKCβII-RACK1相互作用:RACK1的作用。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和循环生理学。2001;281:H2500–H25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Ping PP,Zhang J,Qiu YM,Tang XL,Manchikalapudi S,Cao XN,Bolli R。缺血预处理诱导清醒家兔心脏中蛋白激酶C亚型epsilon和eta的选择性移位,而不引起总蛋白激酶C活性的亚细胞重分布。圆形Res。1997;81:404–4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Hambleton M、Hahn H、Pleger ST、Kuhn MC、Klevitsky R、Carr AN、Kimball TF、Hewett TE、Ii GW、Koch WJ、Molkentin JD。基于药物和基因治疗的蛋白激酶Cα/β抑制可增强心脏收缩力并减轻心力衰竭。循环。2006;114:574–58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Braz JC、Gregory K、Pathak A、Zhao W、Sahin B、Klevitsky R、Kimball TF、Lorenz JN、Nairn AC、Liggett SB、Bodi I、Wang S、Schwartz A、Lakatta EG、DePaoli-Roach AA、Robbins J、Hewett TE、Bibb JA、Westfall MV、Kranias EG、Molkentin JD。PKC-α调节心脏收缩力和心力衰竭倾向。自然医学。2004;10:248–2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Gilio K,Harper MT,Cosemans J,Konopatskaya O,Munnix ICA,Prinzen L,Leitges M,Liu QH,Molkentin JD,Heemskerk JWM,Poole AW.胶原蛋白血栓形成中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异构体的功能差异。生物化学杂志。2010;285:23408–234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Konopatskaya O、Gilio K、Harper MT、Zhao Y、Cosemans J、Karim ZA、Whiteheart SW、Molkentin JD、Verkade P、Watson SP、Heemskerk JWM、Poole AW。PKCα调节小鼠血小板颗粒分泌和血栓形成。临床投资杂志。2009年;119:399–4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Yoshioka A、Shirakawa R、Nishioka H、Tabuchi A、Higashi T、Ozaki H、Yamamoto A、Kita T、Horiuchi H。确定蛋白激酶Cα是Ca2+诱导血小板α和致密核颗粒分泌的必要但不充分的细胞溶质因子。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39379–393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Li Q,Subbulakshmi V,Fields AP,Murray NR,Cathcart MK。蛋白激酶calpha调节人单核细胞O-2的生成和低密度脂蛋白脂质的氧化。生物化学杂志。1999;274:3764–37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Marino M、Distefano E、Pallottini V、Caporali S、Bruscalupi G、Trentalance A。在17-β-雌二醇治疗的大鼠中,IP(3)-蛋白激酶C-α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先于血浆胆固醇、肝脏脂质代谢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诱导的变化。实验生理学。2001;86:39–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Kim J,Thorne SH,Sun L,Huang B,Mochly-Rosen D。在体内小鼠模型中,持续抑制PKCalpha可减少乳腺癌转移期间的血管内注射和肺部播散。致癌物。2011;30:323–3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Lonne GK、Cornmark L、Zahirovic IO、Landberg G、Jirstrom K、Larsson C.PKCalpha表达是乳腺癌侵袭性的标志。摩尔癌症。2010;9: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Smith SD、Enge M、Bao W、Thullberg M、Costa TD、Olofson H、Gashi B、Selivanova G、Stromblad S.蛋白激酶Calpha(PKCalpha)调节整合素α在三维胶原和体内的p53定位和黑色素瘤细胞存活。生物化学杂志。2012;287:29336–293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Varga A、Czifra G、Tallai B、Nemeth T、Kovacs I、KovacsL、Biro T。膀胱癌中蛋白激酶C亚型模式的肿瘤分级依赖性改变。欧洲乌拉尔。2004;46:462–4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Mandil R、Ashkenazi E、Blass M、Kronfeld I、Kazimirsky G、Rosenthal G、Umansky F、Lorenzo PS、Blumberg PM、Brodie C。蛋白激酶Calpha和蛋白激酶Cdelta在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中起着相反的作用。癌症研究。2001;61:4612–46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Chen L、Hahn H、Wu GY、Chen CH、Liron T、Schechtman D、Cavallaro G、Banci L、Guo YR、Bolli R、Dorn GW、Mochly Rosen D。反对delta PKC和epsilon PKC的心脏保护作用和平行肥大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1;98:11114–111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Dorn GW、Souroujon MC、Liron T、Chen CH、Gray MO、Zhou HZ、Csukai M、Wu GY、Lorenz JN、Mochly-Rosen D。通过合理设计的导致ε蛋白激酶C移位的肽维持体内心脏保护。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9;96:12798–128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Hahn HS、Yussman MG、Toyokawa T、Marreez Y、Barrett TJ、Hilty KC、Osinska H、Robbins J、Dorn GW。缺血保护和肌原纤维心肌病-体内δPKC抑制的剂量依赖性效应。圆形Res。2002;91:741–7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Inagaki K、Chen L、Ikeno F、Lee FH、Imahashi K、Bouley DM、Rezaee M、Yock PG、Murphy E、Mochly-Rosen D。抑制δ-蛋白激酶C可防止体内缺血心脏的再灌注损伤。循环。2003;108:2304–23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Inagaki K,Begley R,Ikeno F,Mochly-Rosen D。缺血激活ε蛋白激酶C的心脏保护——ε蛋白酶C激活肽的持续递送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循环。2005;111:44–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Ping PP、Song CX、Zhang J、Guo YR、Cao XN、Li RCX、Wu WJ、Vondriska TM、Pass JM、Tang XL、Pierce WM、Bolli R.蛋白质激酶Cε-Lck信号传导模块的形成可提供心脏保护。临床投资杂志。2002;109:499–5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Saurin AT、Pennington DJ、Raat NJH、Latchman DS、Owen MJ、Marber MS。蛋白激酶Cε基因的靶向破坏可消除隔离缓冲灌注小鼠心脏缺血预处理后的梗死面积缩小。心血管研究。2002;55:672–6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House C,Kemp BE。蛋白激酶C在其调控域中包含假底物原型。科学。1987;238:1726–17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Nishikawa K,Toker A,Johannes FJ,Zhou SY,Cantley LC。蛋白激酶C同工酶特异底物序列基序的测定。生物化学杂志。1997;272:952–9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Orr JW,Newton AC。蛋白激酶C的肽内调节。生物化学杂志。1994;269:8383–83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Pears CJ、Kour G、House C、Kemp BE、Parker PJ。蛋白激酶C假底物位点的突变导致激活。欧洲生物化学杂志。1990年;194:89–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Ron D,Mochlyrosen D。蛋白激酶C中的一个自动调节区——假锚定位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5;92:492–4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Leonard TA、Rozycki B、Saidi LF、Hummer G、Hurley JH。蛋白激酶CβII的晶体结构和变构活化。细胞。2011;144:55–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Stahelin RV、Wang JY、Blatner NR、Raftner JD、Murray D、Cho WH。蛋白激酶Cα中C1A-C2域间相互作用的起源。生物化学杂志。2005;280:36452–364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Slater SJ、Seiz JL、Cook AC、Buzas CJ、Malinowski SA、Kershner JL、Stagliano BA、Stubbs CD。通过C1–C2域相互作用调节PKCα活性。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15277–152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Stensman H,Larsson C.鉴定蛋白激酶Cα-V5结构域中导致其对二酰甘油不敏感的酸性氨基酸残基。生物化学杂志。2007年;282:28627–286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Edwards AS,Newton AC。保守羧基末端疏水基序的磷酸化调节蛋白激酶C的催化和调节域。生物化学杂志。1997;272:18382–183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Kheifets V,Mochly-Rosen D.洞察PKC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激酶功能特定调节剂的设计。药物研究。2007年;55:467–4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Solodukhin AS,Kretsinger RH,Sando JJ。脂质单层上二维晶体蛋白激酶Cδ的初始三维重建。细胞信号。2007年;19:2035–20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Huang SM、Leventhal PS、Wiepz GJ、Bertics PJ。钙和磷脂酰丝氨酸刺激传统蛋白激酶C亚型的自结合。生物化学。1999;38:12020–120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Swanson CJ、Ritt M、Wang W、Lang MJ、Narayan A、Tesmer JJ、Westfall M、Sivaramakrishnan S。保守模块域团队合作锁存活性蛋白激酶Cα。生物化学杂志。2014年;289:17812–1782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Antal CE、Violin JD、Kunkel MT、Skovso S、Newton AC。分子内构象变化优化蛋白激酶C信号传导。化学生物。2014年;21:459–46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Ziemba BP、Li JN、Landgraf KE、Knight JD、Voth GA、Falke JJ。单分子研究揭示了膜结合蛋白激酶C-α激活机制中隐藏的关键步骤。生物化学。2014年;53:1697–171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Medkova M,Cho W.蛋白激酶C-αC2结构域的突变。Ca2+配体和膜结合残基的不同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8;273:17544–175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Nalefski EA,Newton AC。C2结构域介导的蛋白激酶CβII的膜结合动力学。生物化学。2001;40:13216–132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Braun DC,Garfield SH,Blumberg PM。完整细胞中配体与蛋白激酶Cδ相互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生物化学杂志。2005;280:8164–81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Dries DR,Gallegos LL,Newton AC。C1结构域中的一个单一残基使新型蛋白激酶C亚型对细胞内二酰甘油的产生敏感。生物化学杂志。2007年;282:826–8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Cho W,Stahelin房车。C2结构域的膜结合和亚细胞靶向性。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脂质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2006;1761:838–8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Shao XG、Davletov BA、Sutton RB、Sudhof TC、Rizo J.突触结合蛋白和蛋白激酶C的C-2结构域中的二部分Ca2+结合基序。科学。1996;273:248–2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Benes CH,Wu N,Elia AEH,Dharia T,Cantley LC,Soltoff SP。PKCδ的C2结构域是磷酸酪氨酸结合结构域。细胞。2005;121:271–2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Stahelin RV、Kong KF、Raha S、Tian W、Melowic HR、Ward KE、Murray D、Altman A、Cho W.蛋白激酶CθC2结构域是一个磷酸酪氨酸结合模块,在其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12;287:30518–305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Guerrero-Valero M、Marin-Vicente C、Gomez-Fernandez JC、Corbalan-Garcia S。经典PKC的C2域是具有不同亲和力的特定PtdIns(4,5)P-2传感域,用于膜结合。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年;371:608–6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Manna D、Bhardwaj N、Vora MS、Stahelin RV、Lu H、Cho WH。磷脂酰丝氨酸、PtdIns(4,5)P-2和PtdIns(3,4,5。生物化学杂志。2008;283:26047–2605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Guerrero-Valero M、Ferrer-Orta C、Querl-Audi J、Marin-Vicente C、Fita I、Gomez-Fernandez JC、Verdaguer N、Corbalan-Garcia S。PKCα-C2域与PtdIns(4,5)P-2关联的结构和机械见解。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9年;106:6603–66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Morales KA、Yang Y、Long Z、Li P、Taylor AB、Hart PJ、Igumenova TI。Cd2+作为蛋白质-膜相互作用中的Ca2+替代物:同构但非异能。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3;135:12980–129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Morales KA、宽面条M、Gribenko AV、Yoon Y、Reinhart GD、Lee JC、Cho W、Li P、Igumenova TI。Pb2+作为蛋白-膜相互作用的调节剂。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1;133:10599–106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Kohout SC、Corbalan-Garcia S、Torrecillas A、Gomez-Fernandez JC、Falke JJ。蛋白激酶C亚型α、β和γ的C2域:膜结合状态的激活参数和钙化学计量学。生物化学。2002;41:11411–114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Murray D,Honig B.C2域膜靶向的静电控制。分子细胞。2002;9:145–1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Markovac J,Goldstein GW.铅的微摩尔浓度刺激脑蛋白激酶C。自然。1988;334:71–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Sun XY、Tian XT、Tomsig JL、Suszkiw JB。Pb2+对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差异效应分析。毒理学应用药理学。1999;156:40–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Edwards AS,Newton AC。蛋白质激酶CβII的C2结构域调控。生物化学。1997;36:15615–156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Torrecillas A、Laynez J、Menendez M、Corbalan-Garcia S、Gomez-Fernandez JC。经典蛋白激酶C同工酶C2结构域与钙和磷脂相互作用的量热研究。生物化学。2004;43:11727–117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Verdaguer N、Corbalan-Garcia S、Ochoa WF、Fita I、Gomez-Fernandez JC。Ca2+将蛋白激酶Cα的C2膜结合域直接桥接至磷脂酰丝氨酸。EMBO J。1999;18:6329–63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Banci L,Cavallaro G,Kheifets V,Mochly Rosen D.蛋白激酶CβC2结构域的分子动力学表征。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12988–129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Stahelin RV,Rafter JD,Das S,Cho W.蛋白激酶C-α和IVa族胞浆磷脂酶A C2结构域差异亚细胞定位的分子基础(2)生物化学杂志。2003;278:12452–124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Scott AM,Antal CE,Newton AC。蛋白质激酶CαC2结构域的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不同调节膜结合动力学。生物化学杂志。2013;288:16905–169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Kohout SC、Corbalan-Garcia S、Gomez-Fernandez JC、Falke JJ。蛋白激酶Cα的C2结构域:通过定点荧光和自旋标记阐明膜对接表面。生物化学。2003;42:1254–12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Landgraf KE,新泽西州Malmberg,法尔克JJ。PIP(2)结合对PKC-α-C2结构域膜对接几何结构的影响:一项EPR定点自旋标记和弛豫研究。生物化学。2008;47:8301–83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Stewart MD、Cole TR、Igumenova TI。环铰链残基的界面分区有助于保守区1结构域的二酰甘油亲和力。生物化学杂志。2014年;289:27653–2766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Dancea F,Kami K,Overduin M.数据驱动的胶束对接揭示了外周膜蛋白的脂质相互作用网络。生物物理学杂志。2008;94:515–5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Sanchez-Bautista S、Marin-Vicente C、Gomez-Fernandez JC、Corbalan-Garcia S。PKCα的C2域是Ca2+依赖性PtdIns(4,5)P-2传感域:对旧路径的新见解。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362:901–9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Evans JH、Murray D、Leslie CC、Falke JJ。蛋白激酶Cα向质膜的特异性移位需要其C2结构域对Ca2+和PIP2进行识别。分子生物学细胞。2006;17:56–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Morales KA,Igumenova TI.Pb(2+)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对C2域-膜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生物化学20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科尔宾JA、埃文斯JH、兰德格拉夫KE、福克JJ。C2结构域特异性膜靶向机制:靶脂质的局部池增强Ca(2+)亲和力。生物化学。2007年;46:4322–43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Gallegos LL,Newton AC。脂质信号的时空动力学:作为范例的蛋白激酶C。IUBMB寿命。2008;60:782–7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Hurley JH,Newton AC,Parker PJ,Blumberg PM,Nishizuka Y.C1蛋白激酶C同源结构域的分类和功能。蛋白质科学。1997;6:477–4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Xu RX,Pawelczyk T,Xia TH,Brown SC。蛋白激酶C-γ-佛波醇结合结构域的NMR结构和蛋白-脂质胶束相互作用的研究。生物化学。1997;36:10709–107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4RIKEN结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倡议,PDB ID:2E73,2ENZ,2ENN,2ELI,2YUU。
85Zhang GG、Kazanietz MG、Blumberg PM、Hurley JH。蛋白激酶C-Delta与磷酸酯复合物中Cys2激活物结合域的晶体结构。细胞。1995;81:917–9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6Rahman GM、Shanker S、Lewin NE、Kedei N、Hill CS、Prasad BVV、Blumberg PM、Das J.蛋白质激酶Cθ(PKCθ)第二个富含半胱氨酸调节域中激活物结合残基的鉴定生物化学杂志。2013;451:33–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7Shanmugasundararaj S,Das J,Sandberg WS,Zhou XJ,Wang D,Messing RO,Bruzik KS,Stehle T,Miller KW.蛋白质激酶Cδ第二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中麻醉剂结合位点的结构和功能表征。生物物理学杂志。2012;103:2331–23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8格里申内华达州。高音谱号手指-功能多样的锌结合结构图案。核酸研究。2001;29:1703–17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9Saraiva L,Fresco P,Pinto E,Goncalves J.使用酵母表型分析对单个哺乳动物蛋白激酶C亚型的佛波酯活性的表征。欧洲药理学杂志。2004;491:101–1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0Kimura K,Mizutani MY,Tomioka N,Endo Y,Shudo K,Itai A.苔藓抑制素与蛋白激酶CδCys2结构域对接研究。Chem Pharm Bull(东京)1999;47:1134–1137. [谷歌学者]
91Pak Y,Enyedy IJ,Varady J,Kung JW,Lorenzo PS,Blumberg PM,Wang SM。高亲和力配体与蛋白激酶C结合的结构基础:通过新的分子动力学方法预测结合模式,并通过定点突变进行评估。医学化学杂志。2001;44:1690–17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2Li JN,Ziemba BP,Falke JJ,Voth GA。蛋白激酶C-α-C1A和C1B结构域与膜的相互作用:一项联合计算和实验研究。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4年;136:11757–117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3Roffey J、Rosse C、Linch M、Hibbert A、McDonald NQ、Parker PJ。蛋白激酶C干预:游戏状态。当前操作细胞生物学。2009年;21:268–2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4Goel G、Makkar HP、Francis G、Becker K.Phorbol酯类:结构、生物活性和动物毒性。国际毒理学杂志。2007年;26:279–2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5Kazanietz MG、Lorenzo PS.福尔波酯作为研究蛋白激酶C功能的探针。收录人:Newton AC,编辑。蛋白激酶C协议。2003年,第423-429页。[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6Hongpaisan J、Sun MK、Alkon DL。PKCε激活可防止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的突触丢失、Abeta升高和认知缺陷。神经科学杂志。2011;31:630–6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7Keck GE、Poudel YB、Cummins TJ、Rudra A、Covel JA。苔藓抑制素1的全合成。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1;133:744–7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Lu Y、Woo SK、Krische MJ。通过C-C键形成氢化反应全合成bryostatin 7。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1;133:13876–1387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9宾夕法尼亚州温德尔(Wender PA)、施里尔(Schrier AJ)。苔藓抑制素9的全合成。美国化学学会杂志。2011;133:9228–92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0Irie K、Oie K、Nakahara A、Yanai Y、Ohigashi H、Wender PA、Fukuda H、Konishi H和Kikkawa U。蛋白质激酶C同工酶选择性结合的分子基础:所有蛋白激酶C同功酶富含半胱氨酸区域的合成、折叠和佛波酯结合。美国化学学会杂志。1998;120:9159–9167。 [谷歌学者]
101Ananthanaarayanan B、Stahelin RV、Digman MA、Cho WH。传统蛋白激酶C亚型的激活机制由其C1结构域的配体亲和力和构象灵活性决定。生物化学杂志。2003;278:46886–468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Pu YM,Garfield SH,Kedei N,Blumberg PM。蛋白激酶Cδ双C1a和C1b结构域的差异作用表征。生物化学杂志。2009年;284:1302–13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3Slater SJ,Ho C,Kelly MB,Larkin JD,Taddeo FJ,Yeager MD,Stubbs CD。蛋白激酶Calpha含有两个活化剂结合位点,可结合具有相反亲和力的佛波酯和二酰甘油。生物化学杂志。1996;271:4627–46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4Medkova M、Cho WH。蛋白激酶C-α的C1和C2结构域在其膜结合和活化中的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9;274:19852–198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5Szallasi Z,Bogi K,Gohari S,Biro T,Acs P,Blumberg PM。蛋白激酶C delta第一锌指和第二锌指的非等效作用——它们的突变对NIH 3T3细胞中佛波酯诱导的移位的影响。生物化学杂志。1996;271:18299–183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6Stahelin RV、Digman MA、Medkova M、Ananthanarayanan B、Rafter JD、Melowic HR、Cho WH。二酰甘油诱导膜靶向和蛋白激酶Cδ活化的机制。生物化学杂志。2004;279:29501–2951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7Stewart MD、Morgan B、Massi F、Igumenova TI。探讨蛋白激酶Calpha C1B结构域中二酰甘油结合亲和力的决定因素。分子生物学杂志。2011;408:949–9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8Stewart MD,Igumenova TI.PKCalpha C1B结构域结构Zn(2+)位点中的活性半胱氨酸。生物化学。2012;51:7263–72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9Korichneva I,Hoyos B,Chua R,Levi E,Hammerling U。蛋白质激酶C的锌释放是脂质第二信使或活性氧激活期间的常见事件。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44327–443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0Medkova M、Cho WH。蛋白激酶C-α和-ε的差异膜结合和激活机制。生物化学。1998;37:4892–49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1Dries DR,Newton AC。用停流光谱法对蛋白激酶C的C1结构域与脂质膜的相互作用进行动力学分析。生物化学杂志。2008;283:7885–78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2Medkova M,Cho W.蛋白激酶C-α的C1和C2结构域在其膜结合和活化中的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9;274:19852年-19861年。[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3Mosior M,McLaughlin S.模拟蛋白激酶C假亚启动区的肽与膜中的酸性脂质结合。生物物理学杂志。1991年;60:149–1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4Oancea E,Meyer T.蛋白激酶C作为解码钙和二酰甘油信号的分子机器。细胞。1998;95:307–3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5Gao T,Toker A,Newton AC。蛋白激酶c的羧基末端提供了一个开关来调节其与磷脂依赖性激酶PDK-1的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19588–195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6Facchinetti V、Ouyang W、Wei H、Soto N、Lazorchak A、Gould C、Lowry C、Newton AC、Mao Y、Miao RQ、Sessa WC、Qin J、Zhang P、Su B、Jacinto E。雷帕霉素复合物2的哺乳动物靶点控制Akt和蛋白激酶C的折叠和稳定性。EMBO J。2008;27:1932–19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7Ikenoue T,Inoki K,Yang Q,Zhou X,Guan KL。TORC2在PKC和Akt转向基序磷酸化、成熟和信号传导中的基本功能。EMBO J。2008;27:1919–19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8Behn-Krappa A,Newton AC。传统蛋白激酶C的疏水性磷酸化基序由自身磷酸化调节。当前生物量。1999;9:728–7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9Staudinger J、Lu JR、Olson EN。PDZ域蛋白PICK1与蛋白激酶C-α的COOH末端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7;272:32019–320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0Ammendrup-Johnsen I,Thorsen TS,Gether U,Madsen KL。PICK1 PDZ结构域中的丝氨酸77是一种由脂质膜结合调节的蛋白激酶Cα磷酸化位点。生物化学。2012;51:586–5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1Stebbins EG,Mochly-Rosen D.RACK1的结合特异性位于βII蛋白激酶C的V5区。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29644–296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2Abrahamsen H、O'Neill AK、Kannan N、Kruse N、Taylor SS、Jennings PA、Newton AC。肽基丙基异构酶Pin1控制常规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下调。生物化学杂志。2012;287:13262–132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3Xu ZB、Chaudhary D、Olland S、Wolfrom S、Czerwinski R、Malakian K、Lin L、Stahl ML、Joseph-McCarthy D、Benander C、Fitz L、Greco R、Somers WS、Mosyak L。蛋白激酶C-theta(PKCtheta)的催化域晶体结构生物化学杂志。2004;279:50401–504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Messerschmidt A、Macieira S、Velarde M、Badeker M、Benda C、Jestel A、Brandstetter H、Neuefeind T、Blaesse M。人类非典型蛋白激酶C-iota催化域的晶体结构揭示了磷酸化位点的相互作用模式。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352:918–9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5Takimura T、Kamata K、Fukasawa K、Ohsawa H、Komatani H、Yoshizumi T、Takahashi I、Kotani H、Iwasawa Y。PKC-iota激酶结构域在其ATP-结合和载脂蛋白形式中的结构揭示了C末端尾部残基533-551的明确结构及其在ATP结合中的作用。晶体学报D生物晶体。2010;66:577–5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6Wagner J、von Matt P、Sedrani R、Albert R、Cooke N、Ehrhardt C、Geiser M、Rummel G、Stark W、Strauss A、Cowan-Jacob SW、Beerli C、Weckbecker G、Evenou JP、Zenke G、Cottens S.发现3-(1H-吲哚-3-基)-4-[2-(4-甲基哌嗪-1-基)喹唑啉-4-基]吡咯-2,5-二酮(AEB071),一种有效且选择性的蛋白激酶C异构体抑制剂。医学化学杂志。2009年;52:6193–61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7Grodsky N,Li Y,Bouzida D,Love R,Jensen J,Nodes B,Nonomiya J,Grant S.与双吲哚甲酰胺抑制剂复合的人蛋白激酶CβII催化域的结构。生物化学。2006;45:13970–139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George DM、Breinlinger EC、Argiriadi MA、Zhang Y、Wang JF、Bansal-Pakala P、Duignan DB、Honore P、Lang QY、Mittelstadt S、Rundell L、Schwartz A、Sun JK、Edmunds JJ。优化的蛋白激酶Cθ(PKCθ)抑制剂在关节炎鼠模型中仅显示出中等的抗炎效果。医学化学杂志。2015;58:333–3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George DM、Breinlinger EC、Friedman M、Zhang Y、Wang JF、Argiriadi M、Bansal Pakala P、Barth M、Duignan DB、Honore P、Lang QY、Mittelstadt S、Potin D、Rundell L、Edmunds JJ。从片段打击中发现选择性和口服生物可用蛋白激酶Cθ(PKCθ)抑制剂。医学化学杂志。2015;58:222–2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0Kjaer S、Linch M、Purkiss A、Kostelecky B、Knowles PP、Rosse C、Riou P、Soudy C、Kaye S、Patel B、Soriano E、Murray-Rust J、Barton C、Dillon C、Roffey J、Parker PJ、McDonald NQ。非典型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噻吩基2,3-d嘧啶类化学抑制剂的腺苷结合基序模拟和细胞效应。生物化学杂志。2013;451:329–3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1van Eis MJ、Evenou JP、Floersheim P、Gaul C、Cowan-Jacob SW、Monovich L、Rummel G、Schuler W、Stark W、Strauss A、von Matt A、Vangrevelinghe E、Wagner J、Soldermann N.2,6-萘啶是新型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强效选择性抑制剂。生物有机医药化学快报。2011;21:7367–73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2王琦、尚毅、于杰、张美杰。PKC iota与Par-3底物肽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非典型蛋白激酶Cs的底物识别机制。结构。2012;20:791–8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3Yang Y,Igumenova TI.蛋白激酶C-α的C-末端V5结构域是内在紊乱的,具有与膜模拟物相关的倾向。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4Marsh JA、Singh VK、Jia Z、Forman Kay JD。二级结构倾向对α-和γ-同核蛋白序列差异的敏感性:对纤颤的影响。蛋白质科学。2006;15:2795–280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5Farrow NA、Zhang O、Szabo A、Torchia DA、Kay LE。仅使用15N弛豫数据的谱密度函数映射。生物分子核磁共振杂志。1995;6:153–1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6Peng JW,Wagner G.使用异核核磁共振弛豫测量绘制光谱密度函数。J Magn Reson.公司。1992;98:308–332. [谷歌学者]
137Dyson HJ,Wright PE。核磁共振研究未折叠蛋白质和蛋白质折叠。化学版次。2004;104:3607–36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8Eisenberg D,Weiss RM,Terwilliger TC。螺旋疏水力矩-螺旋的两亲性度量。自然。1982;299:371–3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9Rice P、Longden I、Bleasby A.EMBOSS:欧洲分子生物学开放软件套件。趋势Genet。2000;16:276–2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0Sonnenburg ED,Gao T,Newton AC。磷脂酰肌醇依赖性激酶PDK-1通过独立于磷脂酰肌酸3-激酶的机制磷酸化常规蛋白激酶C同工酶。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45289–452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1牛顿AC.磷酸化对ABC激酶的调节:蛋白激酶C作为一个范例。生物化学杂志。2003;370:361–37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