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细胞宿主微生物。作者手稿;PMC 2009年8月4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720763型
NIHMSID公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28219
PMID:19527881

自噬、免疫和微生物适应

摘要

自噬调节细胞生物量和功能,以应对各种刺激,包括感染。自噬在形成免疫系统发育、刺激宿主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作为细胞自主固有防御直接控制细胞内微生物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作为一种进化对应物,细胞内病原体已经进化为阻止自噬微生物的防御,并破坏宿主的自噬反应以生存或生长。真核生物病原体部署自身自噬机制的能力也可能有助于微生物致病。因此,自噬和微生物对自噬的适应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决定了宿主与微生物相遇的最终结果。

介绍

自噬是一个基本的生物过程,同时涉及真核细胞和后生动物有机体的多个方面。在最常见的解释中,自噬是一种通过靶向自噬细胞质成分来控制真核细胞内细胞内生物量的质量和数量的过程,其复杂程度和大小从单个蛋白质到整个细胞器不等。在光谱的一端,一个称为伴侣介导的自噬的精细过程直接将含有特定识别基序的单个细胞溶质蛋白导入溶酶体。在光谱的另一端,大自噬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捕获大部分细胞液或隔离大细胞器,如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图1). 一般术语“自噬”通常表示典型的宏观自噬,其特点是具有帐篷状特征,即双膜自噬体。通过由Atg组成的监管机构,自噬现象也越来越明显(A类u个t吨奥帕y) 以及其他因素,与宿主细胞中的其他途径和过程以许多以前未被认可的方式相互作用,这些途径和过程并不总是容易适应上述定义的“自噬”。在这些次要作用中,Atg蛋白与细胞中的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以协调各种细胞功能(包括免疫过程)与经典自噬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人提出,Atg因子可能还有第三组与自噬或自噬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完全无关的功能,称为Atg基因的自噬无关功能(维珍和莱文,2009年).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128219f1.jpg
自噬阶段、调节及在免疫中的作用

(A) 比较自噬体(1)与自溶体(2)与常规溶酶体(Ly)外观的电子显微照片。

(B) 电子显微照片中的自噬膜形成(示意图)与实际自噬体的复合物。通过超微结构形态学可以区分三个阶段:起始(用Atg蛋白样[Atg8-PE;称为LC3-II]和蛋白-蛋白质结合物[Atg12-Atg5,与Atg16复合]修饰在两个ssides上的新月膜),伸长(隔离膜的生长)结束于其闭合形成自噬体,成熟包括通过自噬体与溶酶体细胞器融合形成可降解的自溶体(电子致密颗粒物质代表核糖体降解中间产物)。(A)和(B)中的所有显微照片均由Eeva-Lisa Eskalinen提供(经许可复制)

(C) 两个信号系统控制自噬的诱导:左,hVps34-Beclin 1;右侧,Tor-Atg1。小方框中显示了导致自噬激活的各种信号和系统。雷帕霉素通过抑制Tor诱导自噬,一些通过TLR适配器MyD88和干扰素γ下游的TRIF或DAPK传递的免疫信号通过与Bcl-2的分离激活Beclin 1(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hVps34复合)。请注意,饥饿是一种典型的自噬诱导剂,它影响Bcl-2-Beclin 1复合物(通过JNK1)和Tor活性。Th2细胞因子和许多生长因子通常通过Tor抑制自噬(或在免疫诱导自噬的情况下,例如通过IFNγ,通过IL-4/IL-13下游的Stat-6)。

(D) 自噬的免疫输入和输出。色诺贝利、自噬巨噬细胞激活、其他术语、因素和关系在本文中进行了描述。

自噬研究的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是自噬的免疫功能研究(Levine和Deretic,2007年;Munz,2009年). 由于伴侣介导的自噬的已知免疫功能(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限制性内源性抗原呈递)与宏观自噬作用的子集重叠,因此在本综述中,伴侣介导自噬与宏观自吞噬没有区别。宏观自噬,通常简称为自噬(上文有警告),由几个信号系统控制,这些信号系统将营养或压力输入传递给由Atg因子组成的核心执行机构,进而驱动自噬细胞器的产生,以螯合和降解细胞质靶标(图1A和1B). 自噬的这种稳态作用影响细胞存活(Kroemer和Levine,2008年),反映在其监管的复杂性上(图1C),并代表了自噬在健康和疾病中作用的基础(莱文和克罗默,2008年;水岛等人,2008年)包括衰老、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力、传染病和慢性炎症,如克罗恩病(CD)。

多层交叉口(图1D)在免疫和自噬之间(此处广义的自噬一词,包括Atg因子的所有功能),涵盖了从细胞自主防御到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各种现象,可以表现为适应性免疫和先天免疫、调节性免疫和效应性免疫功能,以及耐受性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关系。在整个免疫系统的水平上,自噬有助于CD4 T细胞库的阳性和阴性选择(Nedjic等人,2008年)T和B细胞内稳态(Li等人,2006年;Miller等人,2008年;Pua等人,2007年;Pua和He,2007年). 自噬使内源性MHC II抗原呈现(Schmid和Munz,2007年)从而控制胸腺选择和中枢耐受(Nedjic等人,2008年). 自噬的功能包括将细胞溶质蛋白传递到MHC II抗原处理和装载室的内腔,延伸到MHC I呈现(English等人,2009年),影响对病原体产生最佳免疫反应,可能对疫苗开发具有重要意义(Jagannath等人,2009年;Schmid等人,2007年). 此外,自噬是Th1/Th2极化启用的效应器(Andrade等人,2006年;Gutierrez等人,2004年;Ling等人,2006年)或使巨噬细胞丧失自噬能力以控制细胞内病原体(Harris等人,2007年). 在先天免疫中,自噬既是调节器(Jounai等人,2007年;Lee等人,2007年;Tal等人,2009年)以及对病原体的模式识别受体(PRR)反应的效应器(Delgado等人,2008年;Sanjuan等人,2007年;Xu等人,2007年;Yano等人,2008年)和可能的危险关联分子模式(分别为PAMP和DAMP)(Biswas等人,2008年;Saitoh等人,2008年). 此外,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自主防御,直接消灭细胞内微生物或其产物,包括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Levine和Deretic,2007年)在一个被称为排他性的过程中(莱文,2005年).

显然,我们对自噬免疫功能的认识不断增加,检查范围和多样性也在迅速增加(Levine和Deretic,2007年). 这篇综述总结了关于自噬在免疫各分支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了与宿主-猪相互作用有关的机制。我们深入探讨了自噬作为一种针对细胞内病原体的细胞自主先天免疫防御机制,相对于病原体进化来对抗自噬的适应机制的地位。这些适应使成功的细胞内寄生虫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免受自噬抑制或降解,甚至利用自噬进行自身复制。我们还强调了另一个新出现的主题:细胞内真核生物寄生虫自身经历自噬,导致自噬对宿主-猪相互作用斗争的双方都有贡献。

宿主细胞中的自噬

自噬的细胞过程在真核生物开始时就已经进化了。病毒和细菌进入真核细胞内部的能力为开发有效的细胞机制来处置此类微生物产生了选择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噬可能是一种可以降解细胞内寄生虫的原始抗菌防御机制。在向后生动物生命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更专业化细胞和免疫系统的进化,自噬的功能扩大,以维持其在更复杂免疫系统的连接中的作用。自噬不仅以细胞自主的方式发挥作用,降解细胞内病原体,还通过调节先天免疫、适应性免疫和炎症,帮助协调系统免疫反应。在本节中,我们将概述宿主细胞中的自噬,重点介绍其核心分子机制、在免疫中的广泛作用、在控制炎症中新出现的作用,以及作为消除细胞内微生物的细胞自主机制的最主要作用。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生物过程

自噬的一个关键形态学表现是细胞质中自噬细胞器的形成。它们以短寿命的膜新月体开始,称为吞噬细胞或隔离膜,产生双膜自噬体(图1B). 自噬体通过与溶酶体细胞器融合而成熟为自溶体,随后失去两层膜的内层并降解捕获的细胞质靶标。虽然自噬体被认为是自噬的形态学标志,但它们的周转速度很快,通常在电子显微镜下实际看到的是自溶体。通常,这些结构由单个膜分隔开,并包含充满细胞质成分残余物的内腔,包括碎裂的膜和核糖体分解产生的电子致密物质(图1A). 自噬体噬菌体膜的起源尚不明确,但较古老和较新的数据均表明内质网(ER)参与其中(Axe等人,2008年;Matsunaga等人,2009年).

自噬体的形成被认为是由两个蛋白-蛋白质和蛋白-脂质结合系统驱动的(图1B). 第一个系统产生一个Atg5-Atg12共价结合物,该结合物与Atg16L1(酵母Atg16的哺乳动物等效物)非共价结合,形成假定的E3酶(从泛素系统借用的术语)(Hanada等人,2007年),指导第二个蛋白-脂质结合物的形成位置(Fujita等人,2008年). 第二个系统产生LC3-II(Atg8-PE),其C末端含有磷脂酰乙醇胺,允许其与自噬膜生长相关或协助其生长。一旦形成并与膜结合,LC3-II就成为一种自噬体结构蛋白,通过与衔接分子p62中的WXXL基序相互作用来执行其他功能(Pankiv等人,2007年)和NBR1(Kirkin等人,2009年)它捕获用于自噬降解的细胞质货物,例如对于蛋白酶体降解来说太大的蛋白质聚集体。LC3与p62和NBR1的结合表明了一种可能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可以识别自噬靶点。虽然尚不清楚这些tag受体对是否广泛用于标记其他靶点,如细胞器,以进行自噬,但单泛素化已被证明足以靶向胞质外表达的蛋白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以进行自噬降解(Kim等人,2008年). 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过在微生物上使用这种性质的分子标记精确地引导自噬体到达其微生物靶点。然而,有理由推测,一些用于传递细胞质成分的相同分子标记也可能用于将微生物传递到自噬体。然而,微生物释放的PAMP刺激自噬(Delgado等人,2009年;Yano等人,2008年),并且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该过程的执行阶段可能更随机,并且不太完美地引导特定的微生物目标。

通过调节自噬的蛋白质和脂质激酶信号级联传导的大量营养和压力输入汇聚在两个关键信号节点上(图1C):(1)Tor-Atg1和(2)Beclin 1(Atg6)-hVps34。Tor-Atg1系统传递生长、营养和一些应激信号以启动自噬。自噬的代谢方面受到生长因子、胰岛素受体底物、I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PKB和下游Tor-Atg1信号级联的负控制。Atg1如何启动其他Atg因子和下游形态学上可区分的事件尚不完全清楚。它可能调节多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包括一些最初仅在酵母中识别的其他Atg蛋白(Kawamata等人,2008年),但现在似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对应物(细川等人,2009年).

Beclin 1-hVps34是另一个以古老的应激性脂质激酶为中心的关键调节节点,称为III型PI3K Vps34。hVps34酶产物的确切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但它可能在早期自噬体膜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Axe等人,2008年)将PI3P结合蛋白如Atg18靶向自噬膜(Obara等人,2008年)、LC3脂质化的定位(Fujita等人,2008年)自噬体成熟为自溶体(Liang等人,2008年). Beclin 1是自噬的关键调节因子,存在于功能不同的hVps34蛋白复合物中(图1C),包括几个修饰成分:(1)Atg14,在起始阶段起作用(Itakura等人,2008年;Matsunaga等人,2009年;Zhong等人,2009年)和(2)UVRAG/VPS38,其在成熟中发挥作用(Itakura等人,2008年;Liang等人,2008年)并受到潞碧垦的负调控(Matsunaga等人,2009年;Zhong等人,2009年). Beclin 1复合物可以包含几个其他因素,如Ambra1(Fimia等人,2007年)和Bif-1/内皮素B1(Takahashi等人,2007年)这可能进一步调节其功能。许多导致自噬激活的信号影响Beclin 1作为自噬控制的“神经中枢”。这包括应激和免疫输入,如JNK1激酶激活(Wei等人,2008年)显示在饥饿下游激活Beclin 1(但可能在先天免疫信号传导过程中参与);DAPK(DAPK)(Zalckvar等人,2009年)干扰素γ刺激下游激活的激酶;BH3-only蛋白质,如Bnip3(在萎缩时由FoxO3调节,在缺氧时由HIF-1调节)(Zhang等人,2008年); 和MyD88,据报道发生在PRR刺激下游的微生物产品(Shi和Kehrl,2008年).

自噬与免疫之间的广泛联系

自噬的免疫功能以惊人的速度扩展。自噬的广泛免疫学作用(图1D)统称为“免疫吞噬”(Deretic,2006年)可分为:(1)调节作用与效应作用,(2)先天免疫功能与适应性免疫功能,(3)抗炎症作用与促炎症作用,以及(4)适用于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细胞与一般性细胞稳态作用。

在先天免疫效应器功能中,自噬最固有的功能(即细胞质成分的吞噬和溶酶体降解)是其直接清除细胞内微生物的作用(图1D). 这个过程可以表现为排他性(莱文,2005年),表示描述任何细胞类型中细胞内微生物的直接自噬。在这里,我们引入了“自噬巨噬细胞活化”(APMA)作为一个通用术语,表示网织内皮系统细胞中自噬相关过程的集合。APMA包括(1)吞噬作用和自噬机制的会聚(Sanjuan等人,2007年)(2)与标准吞噬体相比,自体溶酶体的杀菌性能增强(阿隆索等人,2007年),(3)PRR信号的自噬调制(Delgado等人,2008年;Sanjuan等人,2007年;Shelly等人,2009年;Xu等人,2007年)(4)免疫相关GTPases与自噬或Atg因子在攻击寄生液泡中的协同作用(Gutierrez等人,2004年;Ling等人,2006年;Singh等人,2006年;赵等,2008)(5)增强抗原提呈(Schmid等人,2007年;English等人,2009年). 因此,APMA被认为是巨噬细胞自噬刺激的一种复杂结果,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复合过程,可以提高激活状态。

自噬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

迄今为止确定的先天免疫功能包括两种效应器输出(Delgado等人,2008年;Sanjuan等人,2007年;Shelly等人,2009年;Xu等人,2007年)和监管角色,其中一些与PRR相关(Jounai等人,2007年;Lee等人,2007年;Saitoh等人,2008年;Tal等人,2009年). 作为免疫反应的调节器,自噬以多种方式发挥作用(图1D). 自噬是促炎性的,例如,当自噬捕获细胞溶质病毒复制中间产物并将其传递到内胚体腔室的内腔,在那里它们与同源PRR相遇,就像病毒单链RNA和Toll样受体(TLR)7的情况一样(Lee等人,2007年). 作为补充,自噬也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包括IL-1β、IL-18(Saitoh等人,2008年)和I型干扰素生产(Jounai等人,2007年;Tal等人,2009年) (图1D). 作为效应器,自噬受到细胞因子的调节(图1D)包括IFNγ、TNF-α、IL-4和IL-13,是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产物(Deretic,2009年).

通过同源PRR检测到PAMP后,自噬机制可被激活(Delgado等人,2008年;Sanjuan等人,2007年;Shelly等人,2009年;Xu等人,2007年;Yano等人,2008年)或抗体-Fcγ受体(Huang等人,2009年). 激动剂刺激受体与自噬激活之间的信号转导途径尚待完全阐明。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沿,特别是有报道称无法检测TLR刺激下游的宏观自噬(Saitoh等人,2008年)以及自噬背景下某些PRR下游适配器使用的差异(Delgado等人,2008年;Sanjuan等人,2007年;Xu等人,2007年). 自噬的PRR信号可能涉及TLR适配器(MyD88和TRIF)与Beclin 1之间形成的复合物,以及TLR刺激后抗凋亡蛋白Bcl-2与Beclin-1相互作用的变化(Shi和Kehrl,2008年) (图1D),类似于非免疫信号激活自噬期间观察到的Bcl-2-Beclin 1相互作用(Wei等人,2008年) (图1C).

自噬也可以被活性氧物种(ROS)激活(Scherz-Shouval等人,2007年). 因此,在吞噬细胞中,由TLR下游NADPH氧化酶或Fcγ受体刺激产生的ROS被证明可以激活自噬(Huang等人,2009年). Sanjuan等人的报告表明,当颗粒协同刺激TLR时,在颗粒摄取后不久,LC3-II出现在吞噬体上,而没有出现传统的双层膜(Sanjuan等人,2007年)呼吁关注Atg蛋白的非常规作用。然而,在调理或携带PAMP的颗粒的吞噬过程中,NADPH氧化酶和ROS产生的共同激活可能在本质上反映了线粒体产生的ROS对饥饿刺激的自噬诱导(Scherz-Shouval等人,2007年)并且可以部分解释Sanjuan等人的观察结果。这些事件可以在APMA的概念中得到最好的理解,如前所述,APMA是巨噬细胞中的一组相关事件,包括ROS生成和自噬之间的联系。

重要的是,PRR激活下游的自噬诱导被NF-κB抵消,NF-κ(Djavaheri-Mergny等人,2006年) (图1D).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PAMP在生理情况下不会不可控地刺激自噬(Delgado等人,2008年)还有一份报告称,PRR刺激后无法检测到自噬(Saitoh等人,2008年). LPS和TLR4诱导的自噬与抗菌功能无关,可能起到保护LPS细胞毒性的作用,这对于对抗感染性休克中的心肌抑制具有潜在的相关性(袁等,2009). 其他先天性免疫介质,如IL-1β,一种通常由PAMP或宿主自身DAMP激活炎症小体后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也可以刺激自噬(English等人,2009年) (图1D). 与DAMP通路的直接参与一致,ATP是炎症小体的内源性激活物,可以通过P2×7受体刺激自噬(Biswas等人,2008年). 因此,微生物PAMP和宿主DAMP似乎都与自噬有关。

自适应免疫中的自噬

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自噬在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免疫耐受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和稳态方面的关键功能。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过程有助于实现这些功能(图1D). (1) 自噬由于其捕获细胞质蛋白的能力,支持宿主细胞合成的细胞溶质自身或微生物(如病毒)抗原的MHC II限制性内源性抗原提呈(Gannage和Munz,2009年). 它可能同样影响病毒抗原的MHC I呈递,这一过程与最初的典型ER依赖性交叉呈递途径分开并遵循该途径(English等人,2009年). (2) 自噬通过胸腺选择T细胞储备形成中央耐受(Nedjic等人,2008年). (3) 自噬也影响T细胞的稳态(Pua等人,2009年),B细胞(Miller等人,2008年)和肠上皮的特殊粒细胞,称为Paneth细胞(Cadwell等人,2008年).

自噬的一些额外功能可能代表免疫反应的“微调”。例如,自噬是Th1/Th2极化等免疫现象的效应器;当由Th1细胞因子如TNF-α诱导时(Djavaheri-Mergny等人,2006年)或干扰素γ(Harris等人,2007年)大自噬(即异噬)和APMA杀死细胞内微生物(例如。,结核分枝杆菌)而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抑制自噬并保护细胞内病原体免受自噬清除(Harris等人,2007年). 此外,在疫苗开发的背景下,自噬已被用于增强CD4 T细胞对流感基质蛋白的反应(Schmid等人,2007年)增强卡介苗在结核病动物模型中的效力(Jagannath等人,2009年). 这些研究为自噬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转化研究领域。

炎症自噬

某些免疫反应就像一把双刃剑,要么解决感染,要么导致过度炎症和组织损伤。鉴于炎症性肠病和自噬突变(例如。,ATG16L1型)或自噬相关(例如。,IRGM公司)基因,作为CD中的易感基因座,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人群中确定(McCarroll等人,2008年;Parkes等人,2007年;威康信托案例控制联盟,2007年) (图2). CD的遗传风险不久前通过Nod2与先天免疫联系在一起,Nod2和许多其他PRR一样识别肠道菌群的细菌产物(Kanneganti等人,2007年). 有趣的是,通过GWAS确定的几个风险位点在溃疡性结肠炎和CD中很常见,但自噬基因ATG16L1型IRGM公司,以及二氧化氮,似乎更适合CD(Fisher等人,2008年)、和IRGM公司危险等位基因可能更特异性地倾向于回肠型CD(Roberts等人,2008年). ATG16L1是基础自噬器的一部分,而IRGM是脊椎动物先天免疫效应器家族的成员,称为免疫相关GTPases(IRG)(Bekpen等人,2009年). 老鼠体内有多个IRG基因,而人类和黑猩猩只有一个IRG,IRGM公司(Bekpen等人,2009年). 人类IRGM(Singh等人,2006年)和老鼠Irgm1号机组(Gutierrez等人,2004年)和Irga6(Al-Zeer等人,2009年;Ling等人,2006年;赵等,2008)均已证明在细胞内病原体的自噬清除中发挥作用。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128219f2.jpg
炎症自噬

Top显示了两个被确定为克罗恩病(一种炎症性肠病)易感性位点的自噬因子。这个IRGM公司该基因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与CD相关的启动子区20kb缺失。ATG16L1型等位基因编码一个保护性ATG16L1*300T或一个危险形式的ATG16L1*300A(CCD,螺旋结构域;绿色框,WD重复结构域[在酵母Atg16中缺失])。中间面板显示具有不同细胞类型的肠上皮,以及回肠上皮自噬的拟议功能。侧框显示胸腺对原始T细胞的选择依赖于自噬,自噬异常可能导致肠粘膜等外围部位的炎症。下框列出了Atg16L1(小鼠)或Atg16L1(人类上皮细胞)突变的3种不同影响。ATG16L1*300A已在细胞系中进行了测试。附件16L1HM公司已在转基因小鼠体内测试了Atg16L1等位基因亚型和Atg16LΔCCD结构。

缺乏关于CD背景下人类自噬作用的功能信息。尽管如此,在细胞水平和小鼠体内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关于ATG16L1的相关信息,三项已发表的研究确定了可能是相加的不同影响(图2(中面板):(1)CD风险ATG16L1*300A控制细胞内肠道病原体的能力减弱(Kuballa等人,2008年)符合当前对粘附无创性的关注大肠杆菌(AIEC)是CD中的微生物罪魁祸首之一(Rolion和Darfeuille-Michaud,2007年); (2) Atg16L1缺陷小鼠对与IL-1β信号升高相关的化学诱导性结肠炎的敏感性增加(Saitoh等人,2008年); (3)直接或间接影响附件16L1Paneth细胞上的低形态小鼠(Cadwell等人,2008年)是肠腺上皮型固定的“粒细胞”,保护头顶干细胞区免受微生物渗透,长期怀疑是CD的病因。IRGM的作用无法在小鼠中进行适当研究,因为小鼠有19个IRGM公司-比如基因。人类IRGM在抗菌防御中发挥直接作用(Singh等人,2006年)与ATG16L1在控制细胞内肠道细菌中的类似作用非常吻合(Kuballa等人,2008年). 然而,由于Irgm1是三种假定的小鼠同源基因之一,它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和T细胞存活有影响,因此不能排除其他过程(Feng等人,2008a,2008年b).

最后,对自噬在包括CD在内的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的全面解释需要考虑内源性抗原呈递过程,即胸腺上皮细胞向发育中的T细胞呈递内源性(自身)抗原,影响其阳性和阴性选择(Nedjic等人,2008年). 因此,通过适当选择原始T细胞进行自噬(图2,中间面板),在它们退出到外围之前,充当免疫耐受的守护者。这似乎特别重要,因为当这一过程在患有附件5−/−胸腺植入后,动物会出现多器官炎症,包括结肠炎。异常的自噬(例如CD中的风险等位基因,或其他自身免疫或炎症疾病中尚未确定的潜在自噬缺陷)是否会导致胸腺选择与外周内源性抗原呈递不一致,尚待观察。

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自主抗菌防御系统

由于自噬体可以吞噬大部分细胞溶质并消化整个细胞器,如线粒体,因此直觉上认为这一过程能够捕获和消除细胞内微生物。然而,这一概念在体内外的结论性证明并非微不足道。该领域发展的先驱是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神经元中异位Beclin 1表达可抑制大脑中的病毒复制,并降低实验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Liang等人,1998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被证明可以通过体外自噬消除,自噬涉及下列一个或多个过程图3,左上面板。直到最近,自噬机制才被证明可以在体内预防到目前为止的少数传染病(表1). 此外,自噬可以保护宿主细胞免受病原体产生的有毒产物的伤害,例如霍乱弧菌溶细胞素(古铁雷斯等人,2007年),炭疽杆菌致命毒素(Tan等人,2009年)、和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Terebiznik等人,2009年) (图3表1).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128219f3.jpg
宿主自噬在抗菌防御中的功能、微生物自噬的功能以及微生物对宿主自噬的适应示意图

请参见表1表2进一步了解特定宿主自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

表1

自噬在微生物保护中的作用

微生物宿主生物/细胞类型自噬基因或自噬信号对宿主-猪相互作用的影响工具书类
病毒
RNA病毒
甲虫科
Sindbis病毒小鼠(神经元)贝克林1强化神经元Beclin 1表达可降低CNS病毒复制、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动物死亡率Liang等人,1998年
鼠疫病毒科
水泡性口炎病毒果蝇属附件8附件7附件12附件18自噬基因沉默增加体内病毒复制并降低苍蝇存活率Shelly等人,2009年
烟草花叶病毒组
烟草花叶病毒植物贝克林1ATG3,在7vps34自噬基因沉默增加TMV在体内的局部复制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传播Liu等人,2005年
DNA病毒
疱疹病毒科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老鼠贝克林1不能抑制Beclin 1自噬功能的突变病毒的神经衰弱推断自噬基因在预防致命性脑炎中的作用Orvedahl等人,2007年
细菌
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附件5附件5缺失抑制细菌在自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菌清除延迟和细菌增殖增加Amano等人,2006年
A组链球菌MEF公司附件5附件5缺失抑制细菌在自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菌清除延迟和细菌增殖增加Nakagawa等人,2004年
革兰阳性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EF公司附件5附件5缺失增加细菌磷脂酶突变体的复制Py等人,2007年
小鼠(巨噬细胞)附件5(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附件5小鼠体内抵抗所需赵等,2008
果蝇属附件5,附件1,肽聚糖再认识蛋白(PGRP)自噬基因沉默导致无法控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体外或完整苍蝇体内的血细胞复制;需要PGRP来指示自噬介导的耐药性Yano等人,2008年
炭疽杆菌小鼠巨噬细胞细胞系自噬诱导可能保护细胞抵抗炭疽致死毒素Tan等人,2009年
革兰阴性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小鼠巨噬细胞系和胚胎成纤维细胞自噬诱导降低细胞内细菌存活率(但不影响附件5MEF中细菌存活的缺失)Cullinane等人,2008年
幽门螺杆菌人胃上皮细胞自噬抑制增加空泡毒素的稳定性和毒素介导的细胞空泡化Terebiznik等人,2009年
人单核细胞自噬抑制增强和自噬激活抑制细胞内细菌增殖Wang等人,2009b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拟南芥自动液位计6自动液位计6植物中的沉默导致扩散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和细菌毒力增加Patel和Dinesh-Kumar,2008年
肠道沙门菌MEF;上皮细胞附件5附件5缺失导致细胞内细菌生长增加伯明翰等人,2006年
福氏志贺氏菌犬肾上皮细胞与MEF附件5(在MEF中)IcsB公司突变细菌是自噬的目标,导致细胞内细菌繁殖减少小川等人,2005年
霍乱弧菌人肠道细胞系;MEF公司附件5(在MEF中)自噬可以防止细菌分泌的成孔毒素的毒性作用,霍乱弧菌溶细胞素古铁雷斯等人,2007年
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Calmette-Guerin芽孢杆菌小鼠和人类原代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细胞系附件5(巨噬细胞弗洛克斯/弗洛克斯附件5 LysM-Cre老鼠)巨噬细胞中分枝杆菌自噬杀伤所需的Atg5赵等,2008
干扰素γ和免疫相关GTPases(小鼠LRG-47,人类IRGM),通过P2×7进行信号传导免疫信号、饥饿或TOR抑制诱导的自噬增加了分枝杆菌对吞噬体的靶向性,并降低了分枝杆菌的细胞内存活率阿隆索等人,2007年;Biswas等人,2008年;Gutierrez等人,2004年;Singh等人,2006年
Th1细胞因子激活,Th2细胞因子抑制自噬IL-4和IL-13抑制IFNγ或饥饿诱导的分枝杆菌自噬清除Harris等人,2007年
原生动物
弓形虫小鼠(巨噬细胞)附件5巨噬细胞附件5小鼠体内抵抗所需;自噬体诱导Irga6向寄生液泡募集的机制Ling等人,2006年;赵等,2008

在病毒中,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具有自噬保护作用(Shelly等人,2009年)、烟草花叶病毒(TMV)(Liu等人,2005年)、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Orvedahl等人,2007年)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Kyei等人,2009年). 当HSV-1和HIV分别通过其特异性抗自噬因子ICP34.5和Nef的失活而被解除武装时,它们会成为自噬的牺牲品(Orvedahl等人,2007年;Kyei等人,2009年). 在细菌中,可以侵入宿主细胞的微生物(例如,革兰氏阳性细胞外病原体,如化脓性链球菌[Nakagawa等人,2004年]或兼性细胞内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阿隆索等人,2007年;Biswas等人,2008年;Gutierrez等人,2004年;Singh等人,2006年],沙门氏菌[伯明翰等人,2006年]、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y等人,2007年;Yano等人,2008年;赵等,2008])可以通过自噬被消除。然而,与病毒一样,高度进化的细胞内细菌病原体具有抗自噬因子,例如志贺氏菌,其中细菌III型分泌系统(T3SS)依赖效应器失活IcsB公司是通过自噬消除的先决条件(小川等人,2005年). 在原生动物中,体外和体内数据支持自噬和/或自噬基因在防御中的作用弓形虫(安德拉德等人,2006年;Ling等人,2006年;赵等,2008). 这些例子强调了两种同时发生的现象:(1)当微生物入侵宿主细胞内部时,自噬起着防御微生物的作用;(2)高度进化的细胞内病原体具有适应能力,可以保护自己免受自噬消除,甚至可以利用宿主细胞自噬机制为自己谋利,这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

在使用高度适应的细胞内病原体解释报告时,重要的是要记住上述现象,因为即使还不知道具体的抗自噬适应,它们也可能存在。在这些因素被确定和灭活之前,自噬作用在消除微生物方面的真正威力可能仍然被掩盖。在这种情况下,病原体和宿主稍微“不匹配”的实验有助于观察自噬的活动,而另一方面,由于微调的宿主对中的进化适应,自噬可能被掩盖。这方面的示例来自使用果蝇属研究哺乳动物病原体,在那里进行感染实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Yano等人,2008年)和VSV(Shelly等人,2009年)毫不含糊地证明,自噬在体内控制着这些微生物。人类疾病的小鼠感染模型也证明了自噬在体内的作用,如最近的病毒实验所示(Orvedahl等人,2007年)和原生动物(Zhao等人,2008年). Zhao等人的研究弓形虫感染使用附件5弗洛克斯/弗洛克斯 LysM-Cre公司老鼠(带有附件5单核细胞特异性缺陷)表明Atg5功能是体内控制该病原体的关键。研究的细节揭示了Atg5和IRG(在本例中为Irga6)依赖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赵等,2008)可能与Irgm1的情况相似(MacMicking等人,2003年)和自噬在控制中的作用结核分枝杆菌(Gutierrez等人,2004年). IRG和Atg因子如何协同工作或它们是否按顺序工作的确切细节(例如,在Irga6招募之前与Atg5协同工作,如与Irga5的研究所暗示的那样[Al-Zeer等人,2009年;赵等,2008])仍有待划定。最后,虽然动物实验对于进一步确定抗菌防御中自噬的全谱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类群体中的GWAS在探索自噬基因的多态性是否像CD所观察到的那样容易导致某些传染病方面同样感兴趣。

微生物对宿主自噬的适应

成功寄生真核细胞的微生物病原体(即细胞内病原体)是在细胞自噬作为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中枢途径所施加的选择性压力下进化而来的。因此,毫不奇怪,微生物已经发展出多管齐下的策略来避免自噬溶酶体降解和/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的自噬依赖性激活(图3,底部面板)。研究人员正在开始描述这种分子策略及其在微生物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仍然相当初级。迄今为止确定的微生物适应类型可大致分为以下策略:(1)防止自噬的诱导,(2)防止自噬体成熟为自溶体,(3)避免自噬机制识别病原体,以及(4)利用自噬的功能或成分增强细胞内病原体的细胞内存活、复制或细胞外释放。

微生物抑制自噬诱导

如前所述,感染细胞中自噬的激活可能是由识别微生物特异性PAMP的PRR触发的一种相当普遍的反应。虽然大多数研究都是使用TLR配体(而不是完整的微生物)进行的(参见Delgado等人,2009年),PRR依赖的自噬诱导最近被证明可以防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果蝇属(Yano等人,2008年). 目前尚不清楚病原体是否具有阻断依赖PRR的自噬诱导的策略,或者PRR是如何被广泛用于激活自噬的。至少基于迄今为止有限的研究,似乎更有可能的是,抑制自噬诱导的微生物适应可能集中于靶向一些更普遍(即非特定病原)的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对自噬有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这一证据主要来源于对三大类疱疹病毒(α-、β-和γ-疱疹病毒)的研究,尽管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原理可能可以外推到其他病毒家族,也许也可以外推至其他类型的微生物病原体。

疱疹病毒通过至少三种不同的机制阻断自噬诱导(表2图3,底部面板),包括阻断自噬刺激PKR/eIF2α激酶信号(图1D)(通过HSV-1 ICP34.5介导的eIF2α去磷酸化)(Tallóczy等人,2002年)阻断Beclin 1的自噬功能(通过HSV-1 ICP34.5、KSHV或小鼠γ-HV68病毒Bcl-2结合Beclin 2)(Ku等人,2008年a;Orvedahl等人,2007年;Pattingre等人,2005年;Sinha等人,2008年)或自噬抑制mTOR信号的激活(人类巨细胞病毒通过一种尚未明确的机制)(Chaumorcel等人,2008年) (图3,底部面板)。利用不同策略防止单一病毒毒力蛋白诱导自噬(即HSV-1 ICP34.5阻断eIF2α磷酸化和Beclin 1功能),利用不同的病毒结构基序靶向Beclin 1(即HSV-1 ICP34.5和病毒Bcl-2蛋白都结合Beclin 2,但彼此没有结构相似性,并结合到Beclin 4的非重叠区域),所有三类疱疹病毒对自噬诱导的预防可能强调了避免自噬在疱疹病毒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事实上,对于HSV-1,已经证明ICP34.5介导的Beclin 1依赖性自噬的阻断对致死性HSV-1脑炎至关重要(Orvedahl等人,2007年). CMV和γ-疱疹病毒逃避自噬在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探讨,但考虑到自噬是一种肿瘤抑制途径(莱文和克罗默,2008年;水岛等人,2008年)很容易推测γ疱疹病毒逃避自噬可能有助于病毒致癌。另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其他病毒家族是否也抑制自噬诱导;鉴于多种病毒家族编码的大量病毒蛋白已被证明可抑制PKR/eIF2α激酶信号或激活mTOR信号(在库雷,2004年萨德勒和威廉姆斯,2008年),似乎抑制宿主自噬诱导信号通路将是病毒感染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特征。

表2

微生物适应以避免或利用自噬促进存活或复制

微生物适应对宿主-猪相互作用的影响微生物毒力因子/机制工具书类
病毒
RNA病毒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诱导LC3阳性双层膜的形成非解析病毒出口的建议机制脊髓灰质炎病毒2BC和3种蛋白诱导GFP-LC3与LAMP1共定位Jackson等人,2005年;Taylor和Kirkegaard,2007年
柯萨奇病毒B3、B4(CVB3、CVB4)CVB3感染诱导早期自噬,但不是晚期自噬;CVB4感染诱导神经元自噬可能增加病毒复制或产量钙蛋白酶依赖性(CVB4)Wong等人,2008年;Yoon等人,2008年
黄蜂科
登革热病毒感染诱导自噬增加病毒产量;LC3、病毒dsRNA和内体标记物的共定位可能表明病毒复制复合物与两质体的结合未知Lee等人,2008年;Panyasrivanit等人,2009年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导肝细胞自噬早期而非晚期增加HCV复制(无病毒蛋白和自噬体的共定位)未折叠蛋白反应的激活Ait-Goughoulte等人,2008年;Sir等人,2008年
虫媒病毒科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通过RNA重组将细胞LC3并入病毒基因组增强病毒复制和病毒细胞病变效应,并导致牛的致命粘膜病基因组中的病毒LC3促进病毒多蛋白加工Meyers等人,1998年
正粘病毒科
流感A病毒感染增加自噬和自噬流量可能增加病毒复制或产量未知Zhou等人,2009年
呼肠孤病毒科
轮状病毒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与LC3定位,但不与LAMP1定位被认为在病毒形态发生中发挥作用,可能通过创建脂质膜支架形成病毒质体未知Berkova等人,2006年
属慢病毒科
艾滋病病毒1型感染抑制初级CD4+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的自噬病毒逃避先天免疫的拟议机制未知Zhou和Spector,2008年
病毒可能利用Atg蛋白在HeLa细胞中复制病毒利用自噬机制进行复制的拟议机制未知Brass等人,2008年
感染诱导旁观者细胞自噬基因依赖性细胞死亡CD4+T细胞耗竭的拟议机制HIV包膜蛋白通过与gp41融合活性相关的受体信号非依赖性机制与CD4和CXCR4结合,触发旁观者淋巴细胞的自噬Denizot等人,2008年;Espert等人,2006年
感染诱导巨噬细胞早期自噬并抑制自噬体成熟提高艾滋病毒产量的拟议机制HIV Gag与LC3自噬蛋白相互作用以增强Gag的加工;HIV Nef与Beclin 1结合并抑制自噬体成熟Kyei等人,2009年
DNA病毒
疱疹病毒科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抑制神经元自噬证实神经毒力HSV-1蛋白ICP34.5抑制PKR信号传导并结合Beclin 1阻止自噬Orvedahl等人,2007年; Talloczy等人,2002年
牛疱疹病毒1型(BHV-1)BHV-1 WT病毒诱导MDCK细胞凋亡,而BHV-1 bICP0突变病毒通过自噬诱导非凋亡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拟议调控机制BHV-1 bICP0可抑制自噬Geiser等人,2008年
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抑制原代成纤维细胞的自噬激活mTOR通路和雷帕霉素敏感性信号Chaumorcel等人,2008年
γ疱疹病毒
KSHV,小鼠γ-HV68病毒Bcl-2样蛋白抑制自噬未知KSHV vBcl-2和γ-HV68 M11通过结合Beclin 1抑制自噬Ku等人,2008b;Pattingre等人,2005年;Sinha等人,2008年
EB病毒EBV LMP1蛋白诱导自噬降低LMP1水平并阻断其对B细胞的细胞抑制作用的机制未知Lee和Sugden,2008年
肝病毒科
乙型肝炎病毒HBV X蛋白转染增强肝细胞自噬未知HBV X蛋白增加Beclin 1启动子活性Tang等人,2009年
细菌
细胞内病原体
革兰阳性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防止或避免自噬摄取可使细胞溶质细菌逃避溶酶体降解细菌Prf1调节因子,包括ActA和磷脂酶,在自噬逃避中发挥作用伯明翰等人,2007年;Py等人,2007年
防止自噬依赖性空泡酸化李斯特菌属-含有吞噬体(SLAP)可能导致宿主巨噬细胞持续感染李斯特菌溶血素O是一种致孔毒素和毒力因子,对SLAP的形成至关重要伯明翰等人,2008年
革兰氏阴性球菌
贝氏柯克斯体柯克西拉菌吞噬体(CPh)和柯克西拉菌复制液泡(CRV)与LC3自噬标记物共定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柯克西拉菌自噬途径可能延迟溶酶体酶向CPh的募集CRV形成和LC3共定位所需的细菌蛋白质合成Beron等人,2002年;Romano等人,2009年
土拉弗朗西斯菌弗朗西塞拉小鼠巨噬细胞胞质内复制后进入LC3阳性空泡假设允许细胞质细菌重新进入内吞室,通过胞吐促进细菌外流(也被提议为土拉菌MHC II抗原提呈的来源)未知Checrun等人,2006年;Hrstka等人,2007年
下调自噬基因的表达(ATG4A571216L2BECN1型)人单核细胞的细胞质复制假设允许细胞质细菌逃避自噬捕获未知Butchar等人,2008年
革兰阴性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利用LC3自噬体标记防止或避免细菌共定位可提高细胞内细菌存活率波普A细菌逃避自噬所需的基因Cullinane等人,2008年
嗜肺军团菌军团菌复制液泡最初有自噬蛋白Atg7和ER标记,后来有LC3和溶酶体标记假设细菌减缓自噬体成熟,使细菌有时间分化为耐酸型可溶性细菌IV型分泌产物足以诱导自噬Amer和Swanson,2005年
福氏志贺菌避免上皮细胞中细胞质细菌的自噬捕获增强上皮细胞的细胞内增殖细菌T3SS效应器IcsB阻断自噬靶向志贺氏菌通过竞争性抑制与Atg5自噬蛋白的结合,实现肌动蛋白运动所需的蛋白VirG小川等人,2005年
可能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可防止巨噬细胞的热中毒死亡caspase-1和Ipaf未知并负调控的巨噬细胞自噬诱导机制铃木等人,2007年
其他
吞噬细胞无浆体细菌复制包涵体包含自噬标记物(Beclin 1,LC3),但不包含溶酶体标记物可以保护细菌不受内溶酶体途径的影响,并提供生态位以增强复制未知Niu等人,2008年
沙眼衣原体衣原体包涵体与LC3阳性结构并列假设细菌利用自噬产生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胞内生长未知Al-Younes等人,2004年
主动细菌生长后自噬上调假设细菌进化到既不需要抑制也不需要利用自噬(因为生长不受自噬增强或抑制的影响)未知Pachikara等人,2009年
细胞外病原体
革兰氏阴性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诱导宿主自噬未知;提出细菌可能利用自噬活性细胞释放的营养物质进行增殖将细菌T3SS效应器注入宿主细胞诱导自噬所需Burdette等人,2008年
可以侵入细胞内的细菌
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HeLa细胞入侵后驻留在自噬体中假设促进细胞内细菌复制,逃逸到宿主细胞质,并杀死宿主细胞细菌用自噬体定位需要农业土地储备,全球监管机构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Schnaith等人,2007年
革兰阴性杆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自噬体样结构的交通可防止自溶体的形成和病原体的破坏未知Dorn等人,2001年
原生动物
溶组织内阿米巴()内阿米巴入侵(工程安装)寄生虫自噬发生在增殖和成囊过程中(工程安装)可促进滋养体和囊的生长(工程安装)工程安装拥有Atg8而非Atg5-Atg12自噬蛋白结合系统Picazarri等人,2008年
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洛杉矶)大型利什曼原虫(Lma公司)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公司)寄生虫可能利用IFNg诱导的宿主自噬反应(洛杉矶)细胞内增加洛杉矶(但不是Lma公司)饥饿期间巨噬细胞内的寄生虫负荷或干扰素γ诱导的小鼠菌株特异性自噬宿主自噬诱导增加寄生虫负荷的机制未知Pinheiro等人,2008年
寄生虫自噬在饥饿期间促进分化和存活(Lma、Lme)寄生虫自噬对转化为哺乳动物感染形式和寄生虫毒力很重要Lma公司Vps和Atg蛋白在内切体分选(Vps4)、自噬(Vps3、Atg4、Atg8同源物、Atg12)和分化(Vps4,Atg4)中起作用;Lme公司自噬和分化所需的溶酶体半胱氨酸肽酶(CPA,CPB)Besteiro等人,2006年;Williams等人,2006年;Williams等人,2009年
弓形虫诱导自噬体外营养限制条件下自噬促进寄生虫细胞内增殖钙、Atg5-和Beclin 1-依赖但Tor-依赖Wang等人,2009b
克氏锥虫使用宿主LC3阳性膜进入细胞宿主自噬增强寄生虫入侵宿主自噬膜向未知寄生虫募集的机制Romano等人,2009年
寄生虫自噬促进饥饿期间的分化/发育和存活寄生虫自噬对寄生虫的维持和生存至关重要由保守的Atg蛋白(Atg8)介导的寄生虫自噬,但不包括Atg5-Atg12蛋白结合系统和TOR抑制Alvarez等人,2008年
真菌
烟曲霉(阿富汗)真菌自噬蛋白在金属离子稳态中的作用阿富汗金属离子稳态所需的Atg1Richie等人,2007年
新生隐球菌(抄送)哺乳动物细胞感染期间激活的真菌自噬增加小鼠模型中的真菌增殖和致命感染抄送真菌自噬和毒力所需的III类PI3K/Vps34和Atg8胡等,2008
稻瘟病菌()植物(水稻)感染期间激活的真菌自噬真菌孢子(分生孢子)自噬细胞死亡、真菌入侵和植物发病所必需的和毒力分生孢子细胞死亡所需的Atg8;植物附着胞入侵所需的Atg1Liu等人,2007年;Veneault-Fourrey等人,2006年

目前尚不清楚,除病毒外,其他细胞内病原体是否也积极抑制自噬途径的启动,或者只专注于通过自噬小体阻止病原体识别和/或将含有病原体的自噬体成熟为酸化的自溶小体。某些细菌毒力因子(如李斯特菌属-编码的Prf1调节因子、ActA和磷脂酶[伯明翰等人,2007年;Py等人,2007年],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opA公司[Cullinane等人,2008年]、和志贺氏菌-编码的IcsB[小川等人,2005年])是细菌逃避自噬所必需的,如增加与GFP-LC3的共定位或增加自噬缺陷细胞中复制缺陷细菌突变体的生长。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开的证据表明细菌、真菌或寄生虫阻断了感染细胞自噬的诱导(尽管微阵列分析表明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的巨噬细胞显示几种自噬基因下调[Butchar等人,2008年]). 此外,在许多报告中,饥饿或雷帕霉素可以增强细菌感染细胞的自噬诱导,这表明缺乏能够完全阻断自噬诱发的微生物机制。尽管如此,非病毒病原体是否抑制自噬诱导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有趣的可能性是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巨噬细胞内hVps34/PI3依赖性转运途径(Vergne等人,2004年)可能扩展到抑制Beclin 1/hVps34自噬复合物。在另一个水平上结核分枝杆菌激发更多IL-4和IL-13(Manca等人,2004年)已知抑制自噬的Th2细胞因子(Petiot等人,2000年),并抑制APMA的某些方面(Harris等人,2007年). 其他重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细菌和寄生虫是否具有阻止PRR依赖性自噬诱导和/或IRG自噬诱发的机制。

微生物抑制自噬体成熟

自噬对细胞内病原体的最大威胁不是自噬隔离过程本身,而是传递到自溶体所带来的危险。因此,一些病毒和细胞内细菌似乎阻止了自噬体或自噬蛋白依赖性的另一个含有病原体的腔室(即吞噬体或含病原体的液泡)与溶酶体的融合,这并不奇怪(表2). 对于一些病毒和细胞内细菌,有人认为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会增强细胞内微生物的存活、复制或细胞外释放(见下文);在这种情况下,增强的自噬通常伴随着自噬体成熟的阻滞(参见表2). 通过这种方式,微生物可以“利用”自噬的促进微生物功能,同时阻断自噬抗菌功能(图3,底部面板)。

也许这个概念最早描述的例子是牙龈卟啉单胞菌一种细菌性牙周病原体,也定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基于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研究,这种生物体被认为是通过运输自噬体来逃避传统的内吞运输到溶酶体的机制(Dorn等人,2001年). 指导这种贩运的细菌决定因素以及感染细胞中细胞贩运事件的确切细节尚未确定。在以下情况下嗜肺军团菌感染后,可溶性细菌IV型分泌产物足以诱导自噬,细菌复制液泡在感染后早期就有自噬标记,据推测,细菌会延迟自噬体的成熟,使细菌有时间分化为耐酸型(Amer和Swanson,2005年). 假设有一个类似的场景贝氏柯克斯体复制液泡和吞噬细胞无浆体细菌复制性包涵体;两种结构都含有自噬体,但不含有溶酶体标记(Beron等人,2002年;Niu等人,2008年;Romano等人,2009年)这表明该细菌具有一种尚未确定的机制来阻止或至少延迟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将是确定干扰自噬体成熟的特定细菌因子;据推测,药物对这些靶点的抑制将导致寻求“滞留”自噬体庇护的细胞内细菌的存活率大幅下降。使用含有假定抗自噬体成熟细菌因子突变的细菌感染体内模型,确定细菌逃避自噬体内成熟是否真的有助于细菌发病也很重要。有趣的是,一个已知的李斯特菌属毒力因子,即成孔毒素李斯特菌溶血素O是形成“宽敞”结构所必需的李斯特菌属-含有吞噬体,“其形成需要自噬机制,但不能酸化,因此可能导致宿主巨噬细胞持续的泡内感染(Birmingham等人,2008年).

迄今为止的文献表明,一些病毒家族也可能阻止自噬体成熟。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诱导LC3阳性双膜结构的形成(最初被认为是病毒RNA复制的支架,后来也被假设在非细胞病毒从细胞中流出中发挥作用)(Jackson等人,2005年;Taylor和Kirkegaard,2007年)但不诱导自溶体的形成。同样,柯萨奇B型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诱导早期自噬,但不诱导后期自噬(Ait-Goughoulte等人,2008年;Sir等人,2008年;Wong等人,2008年;Yoon等人,2008年)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与LC3共定位,但与溶酶体标记物不共定位(Berkova等人,2006年). 对这些发现的一个明显解释是,这些病毒具有阻止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特殊机制。然而,也有可能LC3的脂质过氧化(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或脂质过氧化LC3的膜定位(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是“早期自噬”的常见标记并不能真正代表经典自噬体的形成,在缺乏特定的自噬成熟阻滞因子的情况下,自噬体总与晚期内体/溶酶体融合。这种可能性得到了以下证据的支持:LC3点可能代表LC3靶向自噬体以外的结构,包括吞噬体、病毒RNA复制复合物的双层膜支架或蛋白质聚集体,以及“自噬”的证据蛋白质可能具有或可能与自噬无关的功能(维珍和莱文,2009年).

鉴定拮抗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特定病毒因子对区分这些可能性很重要,正如细菌所建议的那样,鉴定这些因子可能代表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沿着这些路线,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HIV-1 Nef是HIV疾病进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致病因子,通过与自噬蛋白Beclin 1的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自噬成熟(Kyei等人,2009年) (图3,底部面板)。Nef的这种功能抑制HIV生物合成中间体或病毒粒子的自噬降解,从而提高HIV病毒的产量。这些观察首次证明了病毒毒力因子可以靶向自噬体成熟。他们还强调了Beclin 1作为自噬机制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图1C)在自噬起始(被疱疹病毒编码蛋白拮抗)和自噬体成熟(被HIV Nef拮抗)中发挥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有兴趣确定Nef在病毒感染的CD4 T细胞中是否具有类似的功能,以及Nef的这种功能是否有助于HIV发病。确定其他病毒毒力蛋白是否阻断Beclin 1和/或其他自噬蛋白的自噬体成熟功能也很有趣。

微生物避免自噬捕获

细胞内细菌用来逃避溶酶体破坏的不良命运的另一种策略是避免被自噬体捕获(图3,底部面板)。虽然居住在吞噬体或其他液泡隔室中的细菌可能会寻求避免溶酶体成熟,但避免自噬捕获对于逃逸到细胞质中的细胞内细菌病原体可能特别重要。如上所述,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胞质内细菌避免自噬捕获,包括福氏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表2). 第一个描述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志贺氏菌逃避自噬,这似乎利用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方案来逃避自噬的包络(小川等人,2005年).志贺氏菌具有肌动蛋白运动所需的表面蛋白VirG,该蛋白与自噬蛋白Atg5结合,从而靶向志贺氏菌到自噬体。然而,细菌T3SS效应器IcsB竞争性地与Atg5结合,从而伪装其自身的细菌靶分子VirG,使其免受自噬捕获。目前尚不清楚其他生物体的细菌T3SS效应器是否发挥类似的功能,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看似低效的机制——例如,需要一种细菌蛋白质来基本上撤销另一种蛋白质的作用。也许我们正在进化过程中看到微生物对哺乳动物自噬的适应,以及志贺氏菌最终将在VirG中进行进一步调整,以避免被Atg5捕获。随着以自噬体为靶点的微生物的宿主细胞衍生分子标记的特定身份被人们所知,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胞质内细菌除了自身的微生物标记外,是否也具有阻断此类宿主细胞标记的机制。

对于病毒是否具有避免自噬捕获的特定机制,人们知之甚少。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情况下,两项研究表明,该病毒至少部分通过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早期自噬(Ait-Goughoulte等人,2008年;Sir等人,2008年). 然而,没有观察到自噬的晚期(即自溶体的形成)或HCV与早期自噬体标记物的共定位。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丙型肝炎病毒可能不仅具有阻止自噬体成熟的机制(类似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B型病毒、轮状病毒和艾滋病毒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还具有阻止丙型肝炎毒自噬捕获的机制。特别是对于HCV等建立持续感染的病毒,未来的研究可能会确定它们逃避自噬捕获的特定分子机制。

微生物利用宿主自噬机制实现细胞内存活、复制或细胞外排

除了阻止自噬诱导、自噬溶酶体成熟或自噬捕获的策略外,微生物还进化出了利用宿主自噬方面的优势的机制(图3,底部面板)。宿主自噬对微生物的假定益处包括通过利用自噬机制促进病毒复制或形态发生,通过利用自吞噬体作为保护性细胞内生态位来屏蔽细菌的内溶酶体途径,以及提高细菌、真菌、,或寄生虫通过提供自噬产生的营养物质。尽管体外数据支持其中一些假设,但这些机制在体内微生物发病机制中是否重要仍有待探索,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宿主中的自噬基因缺失会减轻微生物疾病。因此,与宿主自噬在预防感染中的作用不同(其中自噬基因缺失会加剧微生物疾病[表1])或自噬的微生物拮抗作用(例如,HSV-1逃避自噬对致死性脑炎至关重要[表2])微生物利用自噬产生“促微生物”效应的生理意义尚待确定。

一些病毒被认为可以诱导自噬以促进自身复制、形态发生、细胞外流或致病性(表2). 最初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研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是,双膜类自噬体结构(包含自噬蛋白LC3)可作为增强病毒复制的脂质膜支架(Jackson等人,2005年). 以某种类似的方式,轮状病毒NSP4蛋白,一种在病毒形态发生和发病机制中具有多效性功能的蛋白质,与LC3阳性囊泡隔室共定位,并被假定在病毒质体的形成和/或轮状病毒基因组或转录的包装中发挥作用(Berkova等人,2006年). 然而,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细胞中,siRNA介导的自噬基因的敲除,生命周期3附件12显著抑制感染性病毒的释放,而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最小(Taylor和Kirkegaard,2007年)这表明脊髓灰质炎病毒利用自噬机制的主要功能可能是释放非溶质病毒。巨噬细胞中的HIV感染也出现了类似的主题,因为药物刺激自噬会增加细胞外病毒产量,而药物或基因抑制自噬则会降低细胞外病毒的产量(Kyei等人,2009年). 有趣的是,HIV Gag前体蛋白直接与LC3自噬蛋白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促进Gag的加工和HIV的生物生成,这表明宿主自噬机制的潜在生物合成而非分解代谢作用。对于其他一些病毒,如HCV,可诱导早期自噬,但不与自噬体或自噬标记物共定位(Ait-Goughoulte等人,2008年;Sir等人,2008年),目前完全不清楚自噬诱导如何作用于增加病毒RNA水平。除了利用自噬机制来增强病毒生成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自噬机理可能在与病毒发病相关的特征中发挥作用;例如,至少在体外,艾滋病病毒引起的旁观者淋巴细胞死亡需要自噬基因附件7贝克林1(Espert等人,2006年).

如上所述,似乎需要自噬机制才能形成的自噬体或细胞隔室可能为一些细菌提供安全的“避难所”,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C.伯内蒂,嗜肺军团菌,A.吞噬细胞、和牙龈假单胞菌(表2). 在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和/或含病原小室酸化的同时,细菌类自噬小室可使细菌在非酸性小室中存活(并可能在细胞内繁殖)。进一步确定细胞命运、细胞内持续生存的能力以及在缺乏自噬机制关键成分的靶细胞内复制此类生物体的能力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致病性增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巨噬细胞特异性缺失感染小鼠附件5(赵等,2008)以及观察到的野生型复制水平嗜肺军团菌-受感染的盘状网柄菌缺乏附件1,附件5,附件6,附件7,或附件8(Otto等人,2004年)这表明,基于体外研究的关于自噬在微生物复制中“微生物友好”作用的推测可能并不总是与自噬在体内微生物发病机制中的实际作用相关。除了保护细菌免受内溶酶体途径的影响外,还提出细菌定位于LC3阳性区室可能使细胞质细菌重新进入内吞区室,以促进细菌通过胞吐作用排出(即弗朗西塞拉感染)(Checroun等人,2006年).

另一种理论是,自噬有助于“喂养”细胞内病原体,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隔离液泡中的病原体,这些液泡缺乏细胞质营养物质。几十年前,当首次报道立克次体诱导多形核细胞自噬体的形成时,这个概念就出现了(Rikihisa,1984年)尽管后来的一项研究表明,自噬可能与杀死内皮细胞中的立克次体有关(Walker等人,1997年). 近年来,有人推测,自噬可能在感染细胞中发挥作用,将营养物质传递给衣原体(Al-Younes等人,2004年),副溶血性弧菌(Burdette等人,2008年)、和弓形虫(Wang等人,2009a)从而提高细胞内病原体的存活和增殖。与微生物自噬的其他有益功能一样,这些发现的生理相关性尚不清楚。此外,有点类似于体外和体内研究之间的不一致结论李斯特菌属军团菌,尽管弓形虫附件5-缺乏MEF,从而得出结论,宿主细胞自噬通过营养恢复在促进寄生虫生长中发挥作用(Wang等人,2009a),弓形虫增加了巨噬细胞特异性缺失小鼠的毒力附件5(赵等,2008).

微生物自噬

原生动物、真菌和蠕虫等病原体本身就是真核生物,因此有自己的自噬机制(图3,右上面板)。微生物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是这种真核病原体中的自噬功能。自噬的分子机制最初是在酵母中进行的基因筛选中确定的酿酒酵母自噬也存在于致病真菌、致病原生动物和蠕虫中。最近对真核病原体自噬的分析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共同主题,包括(1)根据核心自噬机制的组成确定微生物自噬和宿主自噬之间的潜在差异;(2)确定微生物自噬在应激适应和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两者对哺乳动物的传染性和毒力可能都很重要。

微生物自噬的分子机制

一个关键问题是,某些致病性原生动物中的自噬机制是否与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机制真正不同,或者某些自噬基因缺乏明显的结构同源性是否仅仅导致了“基因组挖掘”无法识别保守组分。在酵母中(酿酒酵母)已鉴定出17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这些蛋白质构成了自噬的核心机制(铃木和大树,2007年),其中大多数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有趣的是,两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原体,内阿米巴克鲁兹锥虫据报道含有Atg8缀合系统的所有主要基因(例如。,附件3,附件4,附件7,附件8)但缺乏整个Atg5-Atg12共轭体系(Alvarez等人,2008年;Picazarri等人,2008年). 这一观察结果提出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即Atg5-Atg12蛋白结合系统对自噬不是绝对必要的,或者这些生物体中的自噬与其他真核生物中的自溶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非典型的Atg12样蛋白由大型利什曼原虫当在一个可剪断的C末端甘氨酸前截短时,它补充了酵母中Atg12的缺乏,以及在酵母中恢复自噬的更典型的Atg5和Atg10蛋白第5天D和第10天D酵母(Williams等人,2009年). 这三个利什曼原虫-编码的Atg12、Atg5和Atg10蛋白在布鲁奇锥虫克氏锥虫(Williams等人,2009年)这表明可能存在Atg5-Atg12蛋白结合系统,但在某些原生动物生物体中被“遗漏”。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这种可能性,并确定某些原生动物病原体和其他真核生物的核心自噬机制之间是否存在根本性差异。

微生物发病机制中的微生物自噬

微生物自噬的两个主要功能可能与微生物的发病机制有关:在营养应激期间真菌和原生动物的自噬生存需要,以及在发育过渡到哺乳动物感染形式时原生动物自噬需要。具有潜在的医学相关性,二型人类真菌病原体中的自噬,新生隐球菌由于真菌III类PI3K的缺失,对巨噬细胞的细胞内存活(假设在缺乏营养的吞噬体环境中代表营养物质的自给自足功能)和毒性都很重要视频处理34基因或自动液位计8敲除导致隐球菌病小鼠模型复制和致死率降低(胡等,2008) (图3,右上面板)。因此,在人类隐球菌病的治疗中,是否可能针对隐球菌而非哺乳动物的自噬机制,这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对于原生动物寄生虫来说,自噬机制对于(图3,右上面板):(1)内阿米巴经历从滋养体到囊肿阶段的发育过渡,这是其传播和再感染所必需的过程(Picazarri等人,2008年); (2)利什曼原虫分化为感染性异环前鞭毛虫(Besteiro等人,2006年;Williams等人,2006年,2009); 和(3)克氏锥虫分化为感染性异环色氨酸菌(Alvarez等人,2008年). 这些高密度和/或低营养依赖性应激诱导的分化事件使寄生虫从适合在昆虫中生存的形式转变为能够感染哺乳动物宿主的形式。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自噬是否对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分化仍很重要,利什曼原虫缺乏溶酶体半胱氨酸肽酶和自噬缺陷的突变体在巨噬细胞和小鼠中也有分化缺陷和毒性不足。针对溶酶体半胱氨酸肽酶和/或Atg4蛋白酶治疗T.cruzi公司引起的恰加斯病和利什曼原虫正在考虑中(Alvarez等人,2008年;Williams等人,2006年).

结论

最近的一些关键研究将自噬在免疫中的作用范围从最初的化身,即假定的抗菌防御机制扩展到参与先天免疫、适应性免疫和炎症的全方位免疫过程。自噬控制细胞内微生物的能力,最初仅在体外或体外实验中记录,现在已在体内感染模型中得到证实。为了支持自噬作为对抗微生物的关键防御手段的重要性,现在很明显,高度进化的细胞内病原体具有专门的抗自噬适应性,允许细胞内寄生虫阻止、阻止或逃避自噬消除。自噬与先天免疫调节因子交织在一起,可以被先天免疫受体的激动剂刺激,该受体具有放大或抑制微生物产物或输出信号识别的反馈回路。在适应性免疫水平上,自噬通过形成胸腺中的原始T细胞储备和外围抗原特异性T细胞来控制T细胞群。B细胞也同样受到影响,而巨噬细胞等效应细胞可以通过自噬被激活。当中央免疫器官与外围免疫器官的自噬异常或“不同步”时,病理性炎症就会随之发生。自噬作为宿主细胞的一种细胞自主防御机制,在原生动物和真菌病原体中遇到了自噬的对手。显然,自噬在保护主真核细胞方面发挥了不懈的作用,通常是在宿主与宿主关系的两侧。

鸣谢

我们感谢安吉拉·迪尔(Angela Diehl)的艺术作品,感谢埃瓦·利萨·埃斯克利宁(Eeva-Lisa Eskelinein)博士的电子显微照片,感谢赫伯特·“跳过”·维珍(Herbert“Skip”Virgin)博士的讨论。V.D.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I069345、AI45148和AI42999的资助;107160-44-RGRL来自amfAR;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大挑战探险奖(#52068);以及美国克罗恩和结肠炎基金会的拨款。B.L.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I151267和CA109618的资助,以及埃里森医学基金会全球传染病高级学者奖的支持。

参考文献

  • Ait-Goughoulte M、Kanda T、Meyer K、Ryerse JS、Ray RB、RayR。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1a的生长和自噬诱导。J.维罗尔。2008;82:2241–224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l-Younes HM,Brinkmann V,Meyer TF.沙眼衣原体血清型L2与宿主自噬途径的相互作用。感染。免疫。2004年;72:4751–47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l-Zeer MA、Al-Younes HM、Braun PR、Zerrahn J、Meyer TF。IFN-gamma-inducible Irga6通过自噬介导宿主对沙眼衣原体的耐药性。《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09;4:e45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lonso S,Pethe K,Russell DG,Purdy GE。由泛素衍生肽介导的溶酶体杀伤分枝杆菌通过自噬增强。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7;104:6031–60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lvarez VE、Kosec G、Sant’Anna C、Turk V、Cazzulo JJ和Turk B。自噬参与克氏锥虫的营养应激反应和分化。生物学杂志。化学。2008;283:3454–34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mano A,Nakagawa I,Yoshimori T.针对细胞内细菌的先天免疫中的自噬。生物化学杂志。(东京)2006;140:161–1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mer AO,Swanson MS。自噬是嗜肺军团菌的直接巨噬细胞反应。单元格。微生物。2005;7:765–7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ndrade RM、Wessendarp M、Gubbels MJ、Striepen B、Subaust CS。CD40通过触发含病原液泡和溶酶体的自噬性融合,诱导巨噬细胞抗弓形虫活性。临床杂志。投资。2006;116:2366–23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xe EL、Walker SA、Manifava M、Chandra P、Roderick HL、Habermann A、Griffiths G、Ktistakis NT。富含磷脂酰肌醇3-磷酸的膜室形成的自噬体,并动态连接到内质网。《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182:685–70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kpen C、Marques-Bonet T、Alkan C、Antonacci F、Leogrande MB、Ventura M、Kidd JM、Siswara P、Howard JC、Eichler EE。人类IRGM基因的死亡和复活。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2009;5:e10004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rkova Z、Crawford SE、Trugnan G、Yoshimori T、Morris AP、Estes MK。轮状病毒NSP4诱导一种由钙调节并与病毒质体相关的新型囊泡隔室。J.维罗尔。2006;80:6061–607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ron W,Gutierrez MG,Rabinovitch M,Colombo MI。贝氏柯克斯体位于Rab7标记的具有自噬特征的小室中。感染。免疫。2002;70:5816–58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steiro S、Williams RA、Morrison LS、Coombs GH、Mottram JC。内切酶体分类和自噬对大型利什曼原虫的分化和毒力至关重要。生物学杂志。化学。2006;281:11384–113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伯明翰CL、Smith AC、Bakowski MA、Yoshimori T、Brumell JH。自噬控制沙门氏菌感染,以应对含有沙门氏杆菌的液泡受损。生物学杂志。化学。2006;281:11374–113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伯明翰CL、Canadien V、Gouin E、Troy EB、Yoshimori T、Cossart P、Higgins DE、Brumell JH。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在宿主细胞定植过程中逃避自噬的杀伤。自噬。2007;:442–4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伯明翰CL、Canadien V、Kaniuk NA、Steinberg BE、Higgins DE、Brumell JH。李斯特菌溶素O允许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巨噬细胞空泡中复制。自然。2008;451:350–3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iswas D、Qureshi OS、Lee WY、Croudace JE、Mura M、Lammas DA。ATP诱导的自噬与快速杀死人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的细胞内分枝杆菌有关。BMC免疫学。2008;9:3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rass AL、Dykxhoorn DM、Benita Y、Yan N、Engelman A、Xavier RJ、Lieberman J、Elledge SJ。通过功能基因组筛查鉴定HIV感染所需的宿主蛋白。科学。2008;319:921–9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urdette DL、Yarbrough ML、Orvedahl A、Gilpin CJ、Orth K.副溶血性弧菌通过诱导自噬、细胞圆形化和细胞溶解来策划多方面的宿主细胞感染。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8;105:12497–125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utchar JP、Cremer TJ、Clay CD、Gavrilin MA、Wewers MD、Marsh CB、Schlesinger LS、Tridandapani S.感染土拉氏弗朗西斯菌的人类单核细胞的微阵列分析确定了宿主反应破坏的新靶点。《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08;:e29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adwell K、Liu JY、Brown SL、Miyoshi H、Loh J、Lennerz JK、Kishi C、Kc W、Carrero JA、Hunt S等。自噬和自噬基因Atg16l1在小鼠和人类肠道Paneth细胞中的关键作用。自然。2008;456:259–26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aumorcel M、Souquere S、Pierron G、Codogno P、Esclatine A。人巨细胞病毒控制一种新的自噬依赖性细胞抗病毒防御机制。自噬。2008;4:46–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ecroun C,Wehrly TD,Fischer ER,Hayes SF,Celli J.土拉菌胞质复制后自噬介导的重入胞腔。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6;103:14578–145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ooray S.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信号转导在病毒生存中的关键作用。《病毒遗传学杂志》。2004年;85:1065–10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ullinane M、Gong L、Li X、Lazar-Adler N、Tra T、Wolvetang E、Prescott M、Boyce JD、Devenish RJ、Adler B。自噬刺激抑制哺乳动物细胞系中伪锤状伯克霍尔德菌的细胞内存活。自噬。2008;4:744–7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lgado MA、Elmaoued RA、Davis AS、Kyei G、Deretic V.Toll样受体控制自噬。EMBO J。2008;27:1110–11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lgado M、Singh S、De Haro S、Master S、Ponpuak M、Dinkins C、Ornatowski W、Vergne I、Deretic V。先天免疫中的自噬和模式识别受体。免疫学。版次。2009;227:189–2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nizot M、Varbanov M、Espert L、Robert Hebmann V、Sagnier S、Garcia E、Curriu M、Mamoun R、Blanco J、Biard Piechaczyk M。HIV-1 gp41融合功能触发未感染细胞的自噬。自噬。2008;4:998–10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retic V.自噬作为一种免疫防御机制。货币。操作。免疫学。2006;18:375–3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自噬在免疫中的多重调节和效应作用。货币。操作。免疫学。2009;21:53–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javaheri-Mergny M、Amelotti M、Mathieu J、Besancon F、Bauvy C、Souquere S、Pierron G、Codogno P.NF-kappaB激活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自噬。生物学杂志。化学。2006;281:30373–303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orn BR,Dunn WA,Jr,Progulske-Fox 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自噬体的转运。感染。免疫。2001;69:5698–57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nglish L、Chemali M、Duron J、Rondeau C、Laplante A、Gingras D、Alexander D、Leib D、Norbury C、Lippe R等。HSV-1感染期间,自噬增强了MHC I类分子上内源性病毒抗原的呈现。自然免疫学。2009;10:480–4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spert L、Denizot M、Grimaldi M、Robert-Hebmann V、Gay B、Varbanov M、Codogno P、Biard-Piechaczyk M。HIV-1包膜蛋白与CXCR4结合后,自噬参与T细胞死亡。临床杂志。投资。2006;116:2161–21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ng CG、Weksberg DC、Taylor GA、Sher A、Goodell MA。p47 GTPase Lrg-47(Irgm1)连接宿主防御和造血干细胞增殖。细胞干细胞。2008年a;2:83–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ng CG、Zheng L、Jankovic D、Bafica A、Cannons JL、Watford WT、Chaussabel D、Hieny S、Caspar P、Schwartzberg PL等。免疫相关GTPase Irgm1通过防止干扰素-γ诱导的细胞死亡,促进活化CD4+T细胞群的扩张。自然免疫学。2008年b;9:1279–12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mia GM、Stoykova A、Romagnoli A、Giunta L、Di Bartolomeo、S.、Nardaci R、Corazzari M、Fuoco C、Ucar A、Schwartz P等。Ambra1调节神经系统的自噬和发育。自然。2007;447:1121–11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sher SA、Tremelling M、Anderson CA、Gwilliam R、Bumpstead S、Prescott NJ、Nimmo ER、Massey D、Berzuini C、Johnson C等。溃疡性结肠炎的遗传决定因素包括ECM1基因座和与克罗恩病相关的五个基因座。自然遗传学。2008;40:710–7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ujita N、Itoh T、Omori H、Fukuda M、Noda T、Yoshimori T。Atg16L复合物为自噬中的膜生物生成指定LC3脂质氧化的位置。分子生物学。单元格。2008;19:2092–210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annage M,Munz C.免疫和耐受中的大自噬。交通。2009;10:615–6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eiser V,Rose S,Jones C.牛疱疹病毒1型通过细胞类型依赖性方式诱导细胞死亡。微量。Pathog公司。2008;44:459–4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utierrez MG、Master SS、Singh SB、Taylor GA、Colombo MI、Deretic V.自噬是抑制感染巨噬细胞中卡介苗和结核分枝杆菌存活的防御机制。单元格。2004年;119:753–7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utierrez MG、Saka HA、Chinen I、Zoppino FC、Yoshimori T、Bocco JL、Colombo MI。自噬对霍乱弧菌细胞溶血素(一种霍乱弧菌病造孔毒素)的保护作用。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7;104:1829–18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nada T、Noda NN、Satomi Y、Ichimura Y、Fujioka Y、Takao T、Inagaki F、Ohsumi Y。Atg12-Atg5结合物在自噬中具有新型的E3类蛋白脂质氧化活性。生物学杂志。化学。2007;282:37298–373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rris J、De Haro SA、Master SS、Keane J、Roberts EA、Delgado M、Deretic V.T helper 2细胞因子抑制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自噬控制。免疫。2007;27:505–5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细川N、原田T、Kaizuka T、Kishi C、Takamura A、Miura Y、Iemura S、Natsume T、Takehana K、Yamada N等。自噬所需ULK1-Atg13-FIP200复合物的营养依赖性mTORC1关联。分子生物学。单元格。2009;20:1981–199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rstka R、Krocova Z、Cerny J、Vojtesek B、Macela A、Stulik J、Francisella tularensis株LVS存在于巨噬细胞中MHC II阳性自噬空泡中。叶状微生物。(普拉哈)2007;52:631–6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 G、Hacham M、Waterman SR、Panepinto J、Shin S、Liu X、Gibbons J、Valyi-Nagy T、Obara K、Jaffe HA等。新生隐球菌的饥饿耐受性和毒力需要PI3K自噬信号。临床杂志。投资。2008;118:1186–11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ang J、Canadien V、Lam GY、Steinberg BE、Dinauer MC、Magalhaes MA、Glogauer M、Grinstein S、Brumell JH。NADPH氧化酶激活抗菌自噬。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9;106:6226–62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takura E、Kishi C、Inoue K、Mizushima N。Beclin 1与哺乳动物Atg14和UVRAG形成两种不同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物。分子生物学。单元格。2008;19:5360–53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ackson WT、Giddings TH,Jr、Taylor MP、Mulinyawe S、Rabinovitch M、Kopito RR、Kirkegaard K。RNA病毒对细胞自噬机制的颠覆。《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2005;:e1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agannath C,Lindsey DR,Dhandayuthapani S,Xu Y,Hunter RL,Jr,Eissa NT。自噬通过增加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肽呈递来增强BCG疫苗的效力。自然医学。2009;15:267–2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ounai N、Takeshita F、Kobiyama K、Sawano A、Miyawaki A、Xin KQ、Ishii KJ、Kawai T、Akira S、Suzuki K等。Atg5-Atg12结合物与天然抗病毒免疫反应相关。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7;104:14050–1405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nneganti TD,Lamkanfi M,Nunáez G.宿主防御和疾病中的细胞内NOD样受体。免疫。2007;27:549–5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wamata T、Kamada Y、Kabeya Y、Sekito T、Ohsumi Y。负责自噬体形成的前自噬结构的组织。分子生物学。单元格。2008;19:2039–20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im PK、Hailey DW、Mullen RT、Lippincott-Schwartz J.泛素信号细胞溶质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的自噬降解。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8;105:20567–205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irkin V、Lamark T、Sou YS、Bjorkoy G、Nunn JL、Bruun JA、Shvets E、McEwan DG、Clausen TH、Wild P等。NBR1在泛素化底物自噬降解中的作用。分子细胞。2009;33:505–5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roemer G,Levine B.自噬细胞死亡:一个用词不当的故事。自然修订版分子细胞生物学。2008;9:1004–101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u B、Woo JS、Liang C、Lee KH、Hong HS、E X、Kim KS、Jung JU、Oh BH。小鼠γ-疱疹病毒68的BCL-2抑制自噬和凋亡的结构和生化基础。《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08年a;4:e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u B、Woo JS、Liang C、Lee KH、Jung JU、Oh BH。Beclin 1的机制作用及其通过前生存Bcl-2家族蛋白的抑制的见解。自噬。2008年b;4:519–5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uballa P,Huett A,Rioux JD,Daly MJ,Xavier RJ。克罗恩病相关ATG16L1变异体诱导的细胞内病原体自噬受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08;:e339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yei GB、Dinkins C、Davis AS、Roberts E、Singh SB、Dong C、Wu L、Kominami E、Ueno T、Yamamoto A等。自噬途径与HIV-1生物生成交叉,并调节巨噬细胞中的病毒产量。《细胞生物学杂志》。2009新闻界。[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e DY,Sugden B.潜伏膜蛋白1癌基因通过调节自噬来修改B细胞生理学。致癌物。2008;27:2833–28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e HK、Lund JM、Ramanathan B、Mizushima N、Iwasaki A。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对自噬依赖性病毒的识别。科学。2007;315:1398–14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e YR、Lei HY、Liu MT、Wang JR、Chen SH、Jiang-Shieh YF、Lin YS、Yeh TM、Liu CC、Liu HS。登革热病毒激活的自噬机制增强了病毒复制。病毒学。2008;374:240–2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莱文B.吃自己和不速之客;细胞防御中的自噬相关途径。单元格。2005;120:159–1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vine B,Deretic V.揭示自噬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自然免疫学评论》。2007;7:767–7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vine B,Kroemer G.自噬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单元格。2008;132:27–4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 C,Capan E,Zhao Y,Zhau J,Stolz D,Watkins SC,Jin S,Lu B.在CD4+T细胞中诱导自噬,对生长因子导致细胞死亡很重要。免疫学杂志。2006;177:5163–51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ang C、Lee JS、Inn KS、Gack MU、Li Q、Roberts EA、Vergne I、Deretic V、Feng P、Akazawa C等。Beclin1-binding UVRAG靶向C类Vps复合体,以协调自噬体成熟和内吞贩运。自然细胞生物学。2008;10:776–7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ang XH,Kleeman LK,Jiang HH,Gordon G,Goldman JE,Berry G,Herman B,Levine B.beclin对致命性Sindbis病毒脑炎的保护作用,beclin是一种新型的Bcl-2相互作用蛋白。J.维罗尔。1998年;72:8586–85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ng YM、Shaw MH、Ayala C、Coppens I、Taylor GA、Ferguson DJ、Yap GS。真空和质膜剥离以及在启动效应巨噬细胞中自噬消除弓形虫。实验医学学报2006;203:2063–207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刘XH、卢JP、张L、董乙、闵H、林FC。稻瘟病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基因MgATG1参与附着胞膨胀和发病机制。真核生物。单元格。2007;6:997–100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u Y、Schiff M、Czymmek K、Tallo´czy、Z、Levine B、Dinesh Kumar SP。自噬调节植物先天免疫反应期间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单元格。2005;121:567–5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cMicking JD、Taylor GA、McKinney JD。IFN-γ诱导的LRG-47对结核病的免疫控制。科学。2003;302:654–6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nca C,Reed MB,Freeman S,Mathema B,Kreiswirth B,Barry CE,3rd,,Kaplan G.单核细胞差异活化是菌株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发病机制的基础。感染。免疫。2004年;72:5511–55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tsunaga K、Saitoh T、Tabata K、Omori H、Satoh T、Kurotori N、Maejima I、Shirahama-Noda K、Ichimura T、Isobe T等。两种Beclin 1-结合蛋白Atg14L和Rubicon在不同阶段相互调节自噬。自然细胞生物学。2009;11:385–3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cCarroll SA、Huett A、Kuballa P、Chilewski SD、Landry A、Goyette P、Zody MC、Hall JL、Brant SR、Cho JH等。与IRGM表达改变和克罗恩病相关的IRGM上游缺失多态性。自然遗传学。2008;40:1107–11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eyers G,Stoll D,Gunn M.在鼠疫病毒基因组中插入编码微管相关蛋白1A和1B轻链3的序列:与病毒细胞致病性和牛致命疾病的诱导有关。J.维罗尔。1998年;72:4139–41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iller BC、Zhao Z、Stephenson LM、Cadwell K、Pua HH、Lee HK、Mizushima NN、Iwasaki A、He YW、Swat W等。自噬基因ATG5在B淋巴细胞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噬。2008;4:309–3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水岛N、莱文B、克尔沃AM、克林斯基DJ。自噬通过细胞自我控制与疾病作斗争。自然。2008;451:1069–107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unz C.通过自噬增强免疫力。每年。免疫学评论。2009;27:423–4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Nakagawa I、Amano A、Mizushima N、Yamamoto A、Yamaguchi H、Kamimoto T、Nara A、Funao J、Nakata M、Tsuda K等。自噬保护细胞抵抗入侵的A组链球菌。科学。2004年;306:1037–10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Nedjic J、Aichinger M、Emmerich J、Mizushima N、Klein L.胸腺上皮的自噬形成T细胞库,对耐受性至关重要。自然。2008;455:396–4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Niu H,Yamaguchi M,Rikihisa Y.吞噬细胞无浆体对细胞自噬的颠覆。单元格。微生物。2008;10:593–6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bara K,Sekito T,Niimi K,Ohsumi Y。Atg18-Atg2复合物通过磷脂酰肌醇3-磷酸被募集到自噬膜上,并发挥重要功能。生物学杂志。化学。2008;283:23972–239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gawa M,Yoshimori T,Suzuki T,Sagara H,Mizushima N,Sasakawa C.细胞内志贺菌自噬逃逸。科学。2005;307:727–7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rvedahl A、Alexander D、Tallo´czy Z、Sun Q、Wei Y、Zhang W、Burns D、Leib D、Levine B。HSV-1 ICP34.5通过靶向Beclin 1自噬蛋白产生神经毒性。细胞宿主微生物。2007;1:23–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tto GP、Wu MY、Clarke M、Lu H、Anderson OR、Hilbi H、Shuman HA、Kessin RH。大自噬对于盘基网柄菌中嗜肺军团菌的细胞内复制是必不可少的。摩尔微生物。2004年;51:63–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chikara N,Zhang H,Pan Z,Jin S,Fan H。自噬活性增强或失活的细胞中产生性沙眼衣原体淋巴肉芽肿434感染。FEMS微生物。莱特。2009;292:240–24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nkiv S、Clausen TH、Lamark T、Brech A、Bruun JA、Outzen H、Overvatn A、Bjorkoy G、Johansen T.p62/SQSTM1直接与Atg8/LC3结合,以促进自噬降解泛素化蛋白聚集体。生物学杂志。化学。2007;282:24131–24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nyasrivanit M,Khakpoor A,Wikan N,Smith DR。登革热病毒翻译和复制机制成分与两性体的共定标。《病毒遗传学杂志》。2009;90:448–4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rkes M、Barrett JC、Prescott NJ、Tremelling M、Anderson CA、Fisher SA、Roberts RG、Nimmo ER、Cummings FR、Soars D等。自噬基因IRGM和多个其他复制位点中的序列变异有助于克罗恩病的易感性。自然遗传学。2007;39:830–83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el S,Dinesh-Kumar SP。拟南芥ATG6需要限制与病原相关的细胞死亡反应。自噬。2008;4:20–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tinger S、Tassa A、Qu X、Garuti R、Liang XH、Mizushima N、Packer M、Schneider MD、Levine B.Bcl-2抗凋亡蛋白抑制Beclin 1依赖性自噬。单元格。2005;122:927–9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etiot A、Ogier-Denis E、Blommaart EF、Meijer AJ、Codogno P。不同种类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参与控制HT-29细胞大自噬的信号通路。生物学杂志。化学。2000;275:992–9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icazarri K,Nakada Tsukui K,Nozaki T.在原生动物寄生虫内阿米巴入侵的增殖和包囊过程中的自噬。感染。免疫。2008;76:278–2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inheiro RO、Nunes MP、Pinheilo CS、D'Avila H、Bozza PT、Takiya CM、Corte-Real S、Freire-de-Lima CG、Dosreis GA。自噬的诱导与BALB/c中亚马逊利什曼原虫的寄生虫负荷增加相关,但与C57BL/6巨噬细胞无关。微生物感染。2008;11:181–1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ua HH、He YW。维持T淋巴细胞稳态:自噬的另一项职责。自噬。2007;:266–2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ua HH、Dzhagalov I、Chuck M、Mizushima N、He YW。自噬基因Atg5在T细胞生存和增殖中的关键作用。实验医学学报2007;204:25–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ua HH、Guo J、Komatsu M、He YW。自噬对成熟T淋巴细胞的线粒体清除至关重要。免疫学杂志。2009;182:4046–40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y BF,Lipinski MM,Yuan J.自噬限制了原发性感染早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细胞内生长。自噬。2007;:117–1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ichie DL、Fuller KK、Fortwendel J、Miley MD、McCarthy JW、Feldmesser M、Rhodes JC、Askew DS。烟曲霉中金属离子缺乏与自噬之间的意外联系。真核生物。单元格。2007;6:2437–24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立克次体诱导的多形核白细胞中的Rikihisa Y.糖原自噬体。阿纳特。记录。1984;208:319–3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berts RL、Hollis-Moffatt JE、Gearry RB、Kennedy MA、Barclay ML、Merriman TR。在基于人群的队列中证实IRGM和NCF4与回肠克罗恩病的相关性。基因免疫。2008;9:561–5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lion N,Darfeuille-Michaud A.炎症性肠病中的粘附性非侵袭性大肠杆菌。燃烧。肠道疾病。2007;13:1277–12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mano PS,Arboit MA,Vázquez CL,Colombo MI。自噬途径是克鲁兹锥虫溶酶体依赖性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组成部分。自噬。2009;5:6-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dler AJ,Williams BR.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效应物。《自然免疫学评论》。2008;8:559–5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itoh T、Fujita N、Jang MH、Uematsu S、Yang BG、Satoh T、Omori H、Noda T、Yamamoto N、Komatsu M等。自噬蛋白Atg16L1的缺失增强了内毒素诱导的IL-1β的产生。自然。2008;456:264–2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njuan MA、Dillon CP、Tait SW、Moshiach S、Dorsey F、Connell S、Komatsu M、Tanaka K、Cleveland JL、Withoff S等。巨噬细胞中的Toll样受体信号将自噬途径与吞噬作用联系起来。自然。2007;450:1253–12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erz-Shouval R、Shvets E、Fass E、Shorer H、Gil L、Elazar Z。活性氧对自噬至关重要,并专门调节Atg4的活性。EMBO J。2007;26:1749–176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mid D,Munz C.通过自噬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免疫。2007;27:11–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mid D,Pypart M,Munz 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的抗原装载区持续接受自噬体的输入。免疫。2007;26:79–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naith A、Kashkar H、Leggio SA、Addicks K、Kronke M、Krut O.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破坏自噬诱导caspase-independent宿主细胞死亡。生物学杂志。化学。2007;282:2695–27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helly S、Lukinova N、Bambina S、Berman A、Cherry S。自噬在果蝇对抗水泡性口炎病毒中起着重要的抗病毒作用。免疫。2009;30:588–59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hi CS,Kehrl JH。MyD88和Trif靶向Beclin 1以触发巨噬细胞的自噬。生物学杂志。化学。2008;283:33175–3318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ingh SB、Davis AS、Taylor GA、Deretic V.人类IRGM诱导自噬以消除细胞内分枝杆菌。科学。2006;313:1438–14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inha S,Colbert CL,Becker N,Wei Y,Levine B.γ-疱疹病毒68 Bcl-2同源物M11调节Beclin 1依赖性自噬的分子基础。自噬。2008;4:989–9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先生、陈先生、崔先生、Wakita T先生、Yen TS先生、Ou JH先生。丙型肝炎病毒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不完全自噬反应。肝病学。2008;48:1054–106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uzuki K,Ohsumi Y.酵母自噬体形成的分子机制,酿酒酵母。FEBS信函。2007;581:2156–21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铃木T、Franchi L、Toma C、Ashida H、Ogawa M、Yoshikawa Y、Mimuro H、Inohara N、Sasakawa C、Nunáez G。通过Ipaf和ASC在志贺氏菌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对caspase-1活化、热解和自噬的差异调节。《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07;:e1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kahashi Y、Coppola D、Matsushita N、Cualing HD、Sun M、Sato Y、Liang C、Jung JU、Cheng JQ、Mul JJ等。Bif-1通过UVRAG与Beclin 1相互作用,调节自噬和肿瘤发生。自然细胞生物学。2007;9:1142–115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l MC、Sasai M、Lee HK、Yordy B、Shadel GS、Iwasaki A.缺乏自噬导致活性氧依赖性RLR信号放大。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9;106:2770–277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llo´czy Z,Jiang W,Virgin HW,4th,Leib DA,Scheuner D,Kaufman RJ,Eskelinen EL,Levine B.通过eIF2α激酶信号通路调节饥饿和病毒诱导的自噬。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2;99:190–19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n YK,Kusuma CM,St John LJ,Vu HA,Alibek K,Wu A.通过炭疽致死毒素诱导自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Res.Commun公司。2009;379:293–2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ng H,Da L,Mao Y,Li Y,Li D,Xu Z,Li F,Wang Y,Tiollais P,Li T等。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通过上调beclin 1的表达使细胞对饥饿诱导的自噬敏感。肝病学。2009;49:60–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ylor MP,Kirkegaard K。脊髓灰质炎病毒对细胞自噬蛋白LC3的修饰。J.维罗尔。2007;81:12543–125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erebiznik MR、Raju D、Va´zquez CL、Torbricki K、Kulkarni R、Blanke SR、Yoshimori T、Colombo MI、Jones NL。幽门螺杆菌空泡化细胞毒素对胃上皮细胞自噬途径的影响。自噬。2009;5:370–3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eneault-Fourrey C、Barooah M、Egan M、Wakley G、Talbot NJ。自噬真菌细胞死亡是稻瘟病真菌侵染的必要条件。科学。2006;312:580–5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ergne I,Chua J,Singh SB,Deretic V.结核分枝杆菌吞噬体的细胞生物学。每年。Rev.细胞发育生物学。2004年;20:367–3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irgin HW,Levine B.免疫中的自噬基因。自然免疫学。2009;10:461–4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lker DH、Popov VL、Crocquet-Valdes PA、Welsh CJ、Feng HM。小鼠内皮细胞的细胞因子诱导的一氧化氮依赖性细胞内抗立克次体活性。实验室投资。1997;76:129–1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Y,Weiss LM,Orlofsky A.弓形虫诱导宿主细胞自噬并促进寄生虫生长。生物学杂志。化学。2009年a;284:1694–170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王玉华,吴建杰,雷海英。幽门螺杆菌感染巨噬细胞的自噬诱导。实验生物。医学。2009年b月;234:171–1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ei Y,Pattinger S,Sinha S,Bassik M,Levine B.JNK1介导的Bcl-2磷酸化调节饥饿诱导的自噬。分子细胞。2008;30:678–6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威康信托案例控制联盟。对7种常见疾病的14000例病例和3000例共享对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自然。2007;447:661–6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liams RA、Tetley L、Mottram JC、Coombs GH。半胱氨酸肽酶CPA和CPB对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自噬和分化至关重要。摩尔微生物。2006;61:655–6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liams RA,Woods KL,Juliano L,Mottram JC,Coombs GH。原生动物主要利什曼原虫中ATG8样蛋白和ATG12异常家族的特征。自噬。2009;5:159–1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ong J,Zhang J,Si X,Gao G,Mao I,McManus BM,Luo H.自噬体支持柯萨奇病毒B3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J.维罗尔。2008;82:43–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Xu Y,Jagannath C,Liu XD,Sharafkhaneh A,Kolodziejska KE,Eissa NT。Toll样受体4是与先天免疫相关的自噬传感器。免疫。2007;27:135–1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ano T、Mita S、Ohmori H、Oshima Y、Fujimoto Y、Ueda R、Takada H、Goldman WE、Fukase K、Silverman N等。通过果蝇细胞内固有免疫识别对李斯特菌的自噬控制。自然免疫学。2008;9:908–9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oon SY、Ha YE、Choi JE、Ahn J、Lee H、Kweon HS、Lee JY、Kim DH。柯萨奇病毒B4在大鼠初级神经元中激活钙蛋白酶后利用自噬进行复制。J.维罗尔。2008;82:11976–119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uan H、Perry CN、Huang C、Iwai-Kanai E、Carreira RS、Glembotski CC、Gottlieb RA。LPS诱导的自噬由心肌细胞中的氧化信号介导,并与细胞保护有关。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学。2009;296:H470–H47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alckvar E、Berissi H、Mizrachy L、Idelchuk Y、Koren I、Eisenstein M、Sabanay H、Pinkas-Kramaski R、Kimchi A.在beclin 1的BH3结构域上DAP-kinase介导的磷酸化促进了beclin 1从Bcl-X(L)中分离并诱导自噬。EMBO代表。2009;10:285–2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hang H、Bosch-Marce M、Shimoda LA、Tan YS、Baek JH、Wesley JB、Gonzalez FJ、Semenza GL。线粒体自噬是HIF-1依赖性的缺氧适应性代谢反应。生物学杂志。化学。2008;283:10892–109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已缩回
  • Zhao Z,Fux B,Goodwin M,Dunay IR,Strong D,Miller BC,Cadwell K,Delgado MA,Ponpuak M,Green KG等。自噬蛋白Atg5在细胞免疫细胞内病原体中的自噬体非依赖性基本功能。细胞宿主微生物。2008;4:458–46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hong Y,Wang QJ,Li X,Yan Y,Backer JM,Chait BT,Heintz N,Yue Z.与Beclin 1-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物相关的Atg14L和Rubicon对自噬活性的独特调节。自然细胞生物学。2009;11:468–4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周德,Spector S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抑制自噬。艾滋病。2008;22:695–6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hou Z,Jiang X,Liu D,Fan Z,Hu X,Yan J,Wang M,Gao GF。自噬参与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自噬。2009;5:321–3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