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EMBO J。2011年4月6日;30(7): 1195–1208.
2011年2月25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38/emboj.2011.49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3094111
PMID:21358617

线粒体BCL-2抑制AMBRA1诱导的自噬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BECLIN 1是大型自噬的核心参与者。AMBRA1是一种BECLIN 1相互作用蛋白,积极调节BECLIN 1-依赖的自噬程序。在本研究中,我们表明AMBRA1优先结合抗凋亡因子BCL-2的线粒体池,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在自噬诱导后被破坏。此外,AMBRA1可以与线粒体和内质网常驻BCL-2(分别为线粒体-BCL-2和ER-BCL-2)竞争,以结合BECLIN 1。此外,在自噬诱导后,AMBRA1被募集到BECLIN 1中。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AMBRA1池优先结合有丝分裂-BCL-2;在自噬诱导后,AMBRA1从BCL-2中释放出来,这与其促进BECLIN 1活性的能力一致。此外,我们发现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结合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减少。因此,AMBRA1和BCL-2在线粒体上存在动态相互作用,可以调节BECLIN 1依赖的自噬和凋亡。

关键词:细胞凋亡、自噬、内质网、线粒体

介绍

自噬在许多健康和疾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核细胞中的这种分解代谢过程通过溶酶体机制参与细胞成分的降解。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质的一部分被双膜囊泡(自噬体)隔离,并在与溶酶体融合后降解,以进行随后的再循环。BECLIN 1是酵母Atg6的哺乳动物同源基因,在宏自噬中具有进化保守的作用。据报道,几种BECLIN 1相互作用蛋白均正向调节该功能(例如,hAtg14、Bif-1、UVRAG;Takahashi等人,2007年2009Itakura等人,2008年Liang等人,2008年Sun等人,2009年)和消极(例如,潞碧垦、Bcl-2家族成员;Pattingre等人,2005年Levine等人,2008年Matsunaga等人,2009年). AMBRA1是BECLIN 1依赖性自噬程序的正向调节器(Fimia等人,2007年). 其在小鼠胚胎中的功能缺陷导致神经上皮增生,并伴有自噬损伤和过度凋亡细胞死亡(Cecconi等人,2007年). 此外,我们证明了自噬体的形成是由细胞骨架中AMBRA1的释放引发的:当自噬被诱导时,AMBRA1以ULK1依赖的方式从动力蛋白中释放,并重新定位到内质网(ER),从而使自噬小体成核。因此,AMBRA1可以被认为是调节自噬启动的关键因素(Di Bartolomeo等人,2010年).

自噬和细胞死亡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Levine等人,2008年Djavaheri-Mergny等人,2010年). 目前,众所周知的抗凋亡因子BCL-2是这方面的关键因素。ER的BCL-2居民池(ER-BCL-2)确实能够通过NAF-1(营养剥夺自噬因子-1)的作用负调控BECLIN 1依赖性自噬程序(Chang等人,2010年). 相反,BCL-2(mito-BCL-2)的线粒体池仅发挥抗凋亡功能(Pattingre等人,2005年Levine等人,2008年)尽管线粒体最近被证明是自噬体形成的选择性位点(Hailey等人,2010年). BCL-2调节凋亡细胞死亡已被广泛研究。BCL-2的过度表达促进了对多种凋亡诱导物的保护作用。这种抗凋亡作用源于BCL-2中和促凋亡BCL-2家族成员,防止线粒体膜通透性和随后的细胞死亡(亚当斯和科里,2007年).

正如先前的研究表明Beclin 1/Vps34介导的自噬通过Beclin 1和ER-BCL-2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负调控一样,我们研究了抗凋亡BCL-2蛋白和AMBRA1是否可以相互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AMBRA1是哺乳动物细胞中BCL-2的新伙伴,并且它们的结合独立于BECLIN 1。更重要的是,通过将BCL-2靶向线粒体(mito-BCL-2)或ER(ER-BCL-2),我们证明了mito-BCL-2能够结合AMBRA1,并且这种结合在自噬和凋亡诱导后被破坏。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MBRA1和BCL-2在同一位点上结合BECLIN 1。因此AMBRA1可以与mito-和ER-BCL-2竞争以结合BECLIN 1。此外,我们证明,自噬诱导后,线粒体和微粒体部分的AMBRA1/BECLIN-1相互作用增加,而AMBRA1-mito-BCL-2相互作用被破坏。总之,这些结果使我们提出了一个模型,在正常情况下,AMBRA1池被BCL-2停靠在线粒体上,抑制其自噬功能;在自噬诱导后,AMBRA1的线粒体池从线粒体-BCL-2中分离出来,并增加其与BECLIN 1的结合,以利于自噬程序。

结果

AMBRA1是抗凋亡和抗自噬因子BCL-2的新伙伴

AMBRA1与BECLIN 1及其相关激酶Vps34相互作用,并有利于BECLIN 1/Vps34的功能相互作用(Fimia等人,2007年). 这种相互作用需要AMBRA1的F2片段(图1A)在自噬过程中至关重要;综合起来,AMBRA1、BECLIN 1和Vps34被定义为自噬核心复合物(He和Levine,2010年). 相反,BECLIN 1通过与抗凋亡因子BCL-2的直接相互作用而负调控。因此,我们在联合免疫沉淀实验中研究了抗凋亡蛋白BCL-2和AMBRA1之间存在假定的相互作用。在同时存在AMBRA1和BCL-2的HEK293细胞中发现BCL-2和AMBRA1相关(图1B,车道2)。接下来,我们想找到负责此绑定的AMBRA1域。为此,我们用编码不同AMBRA1部分的cDNA转染细胞(图1A):FL(全长)、F1(氨基酸1-532)、F2(氨基酸533-750)和F3(氨基酸767-1269)。如所示图1B(通道3和5)、F1和F3片段(分别是蛋白质的N端和C端部分)足以结合BCL-2,而已知结合BECLIN 1的中央区域(F2)(Fimia等人,2007年),显示无交互。在交互免疫沉淀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补充图S1). BCL-2与AMBRA1(通道2)及其F1和F3片段(通道3和5)共同免疫沉淀。为了证实这些生化结果,我们对表达可检测到的AMBRA1和BCL-2内源性水平的HeLa细胞进行了共焦显微镜分析。如所示图1C内源性AMBRA1和BCL-2表现出部分共定位。为了给出这种共定位的两个定量输出,我们使用了Pearson(第页第页)和矛兵(第页)统计数据。这两种测试得出的值都在范围(-1,1)内,0表示没有可辨别的相关性,-1和+1分别表示强烈的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我们获得了第页第页=0.38和第页=0.39,证实AMBRA1和BCL-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共定位。这一分析还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部分的。为了证实这一结果,我们分析了HeLa细胞内源性AMBRA1和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所示图1D,我们发现内源性AMBRA1特异性结合内源性BCL-2。为了加强我们对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进行了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实验,以测量AMBRA1–BCL-2蛋白在细胞内的邻近性。GFP和mCherry是两种荧光蛋白,用作FRET对,最近已被验证可用于能量转移效率的可重复定量测定体内在体外(Albertazzi等人2009年). 为了研究BCL-2和AMBRA1蛋白的相互作用,将它们与GFP和mCherry荧光蛋白融合,并在HEK293细胞中共转染。在形态学基础上,对组织学材料中荧光表达模式的目视检查显示,BCL-2–GFP和AMBRA1–mCherry似乎在主要类似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结构中共表达。这两种蛋白质的共定位几乎完成。测得的平均FRET效率值为11.14%±2.1(参见图1E). 在之前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两个串联mCherry–EGFP融合蛋白(在距离、短连接子和长连接子上有所不同)的FRET行为(Albertazzi等人2009年). mCherry–EGFP串联蛋白的短连接子FRET效率值为0.41,长连接子为0.29。我们的AMBRA1–BCL-2 FRET值与mCherry–EGFP串联结构的FRET值的比较表明,AMBRA1和BCL-2在相互作用复合体中非常接近。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1.jpg

AMBRA1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抗凋亡因子BCL-2相互作用。AMBRA1及其WD40域的方案如所示(A类). AMBRA1上也报告了与BECLIN 1的结合位点。HEK293细胞与编码FLAG–BCL-2和myc–AMBRA1 FL(全长)、myc–β-半乳糖苷酶(βGal)作为阴性对照或myc–AMBRA1突变体F1、F2或F3的载体共转染。(B类)使用myc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使用抗BCL-2抗体通过western blot(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B类). 星号表示与原始AMBRA1片段相对应的蛋白质分子量。(C类)HeLa细胞内源性AMBRA1和BCL-2之间的部分共定位。在正常培养基中生长的HeLa细胞被抗AMBRA1(红色)、抗BCL-2(绿色)抗体染色。两个荧光信号的合并显示在右侧面板中。比例尺,6μm。(D类)HeLa细胞中内源性AMBRA1与内源性BCL-2共同免疫沉淀。对HeLa细胞进行裂解,然后使用抗AMBRA1抗体或免疫前IgG作为阴性对照物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免疫沉淀。WB使用抗AMBRA1和抗BCL-2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E类)BCL-2–GFP和AMBRA1–mCherry联合转染的HEK293细胞FRET受体光漂白试验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细胞溶质的漂白区域由白色矩形表示。(e))漂白前的BCL-2–GFP(供体)通道。(e))漂白后的BCL-2–GFP(供体)通道。(e))显示FRET效率值图的伪彩色图像。(e)四、)AMBRA1–漂白前的樱桃(受体)通道。(e)V(V))AMBRA1–漂白后的mCherry(受体)通道。(e)不及物动词)漂白后,BCL-2–GFP和AMBRA1–mCherry通道合并。N表示附近的核区域。比例尺,5μm。

AMBRA1–BCL-2交互不需要BECLIN 1

AMBRA1和BECLIN 1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AMBRA1的F2片段(Fimia等人,2007年),但不适用于其与BCL-2的绑定。这表明BECLIN 1对后一种关联是不必要的。为了证实这一假设,我们使用一种不能结合BECLIN 1的BCL-2突变株进行了联合免疫沉淀实验。这种突变体(EEE-BCL-2)在三个磷酸化位点(T69、S70和S87)同时具有谷氨酰胺取代,并模拟自噬诱导后发生的多磷酸化(Wei等人,2008年). 这阻碍了BCL-2与BECLIN 1的相互作用(图2A和B). 编码AMBRA1和人BCL-2(h-BCL-2)或EEE-BCL-2突变的载体在HEK293细胞中过度表达;然后,在正常条件下进行AMBRA1和BCL-2的联合免疫沉淀。如所示图2CAMBRA1能够结合h-BCL-2以及不能结合BECLIN 1的BCL-2突变体(EEE-BCL-2)。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2.jpg

AMBRA1和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需要BECLIN 1。(A类)BCL-2(EEE-BCL-2突变体)上三个磷酸化位点的同时谷氨酰胺取代诱导BECLIN 1/BCL-2复合物的破坏(Pattingre等人,2005年). (B类)在HEK293细胞中,BECLIN 1与hBCL-2共免疫沉淀,但与EEE-BCL-2突变不共免疫沉淀。HEK293细胞与编码FLAG–BECLIN 1、myc-h-BCL-2或EEE-BCL-2突变的载体共转染。使用抗FLAG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WB使用抗BECLIN 1和抗BCL-2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C类)在HEK293细胞中,AMBRA1与hBCL-2和EEE-BCL-2突变体共同免疫沉淀。HEK293细胞与编码myc–AMBRA1、myc-h-BCL-2或EEE-BCL-2突变体的载体共转染。使用抗AMBRA1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WB使用抗AMBRA1和抗BCL-2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

线粒体BCL-2优先结合AMBRA1,这种相互作用在自噬诱导后被破坏

BCL-2主要存在于外线粒体和内质网膜上(日耳曼和海岸,2003年)这些亚细胞定位与BCL-2功能有关(Lithgow等人,1994年). 为了深入了解AMBRA1和BCL-2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意义,我们评估了AMBRA1是否与ER驻留者或BCL-2的线粒体池发生差异性结合。为此,将两个亚细胞定位受限的BCL-2突变体用于与AMBRA1的联合免疫沉淀实验。在第一个突变体中,BCL-2的C末端疏水序列被替换为来自修饰的ActA的等效序列,ActA特异性地结合到线粒体外膜的细胞质表面(Pister等人,1994年). 另一个突变体有一个C末端序列与细胞色素序列交换b条5(编码大鼠肝细胞色素ER特异亚型类似35氨基酸序列的DNAb条5 (Mitoma和Ito,1992年),导致特定于ER的定位(Zhu等人,1996)). 如所示图3Amyc–AMBRA1与有丝分裂靶向BCL-2(第3通道)显著共免疫沉淀,而只有少量ER靶向BCL-2与AMBRA1(第1通道)结合。这些结果通过颠倒免疫共沉淀的顺序得到了证实(补充图S2a). 知道BCL-2和BECLIN 1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条件下与饥饿条件下是不同的(Pattingre等人,2005年),我们决定分析AMBRA1和mito-BCL-2在自噬诱导中的相互作用。当细胞在无氨基酸培养基(EBSS培养基)中移动4小时时,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而ER-BCL-2和myc–AMBRA1之间的结合没有观察到差异。自噬降解的泛素结合蛋白p62/A170/SQSTM1的减少(Ichimura等人,2008年),被用作确认自噬诱导的标记(图3A,下部面板)。为了控制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联合免疫沉淀的特异性,使用myc抗体对HEK293细胞进行阴性对照,这些细胞不过度表达myc–AMBRA1或BCL-2(补充图S2B-D). 使用雷帕霉素作为自噬诱导剂,AMBRA1和丝裂原-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在较低程度上被破坏(图3B). 在自噬过程中,JNK1激酶对BCL-2的磷酸化消除了BECLIN 1和BCL-2之间的结合。因此,我们还测试了抑制JNK1是否会导致AMBRA1–BCL-2结合调节。然而,如中所示图3BJNK1激酶抑制剂SP600125不会影响自噬诱导后AMBRA1从丝裂原-BCL-2的释放。接下来,我们观察到内源性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结合。为此,我们从正常条件下生长或在EBSS中生长4小时的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部分。我们对线粒体组分中的AMBRA1进行免疫沉淀,我们能够在正常条件下理解与内源性BCL-2的结合。相反,这种结合在自噬诱导后被破坏(图3C). 值得注意的是,当通过密度分析进行检查时,我们可以在正常情况下观察到线粒体部分内源性AMBRA1和BECLIN 1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在自噬诱导后增加(补充图S2E). 为了巩固这些数据,我们决定在正常或饥饿条件下生长的HEK293细胞进行亚细胞分离实验之前,先进行线粒体交联。如所示图3D当细胞不固定时,BCL-2在正常情况下可检测为26-kDa带(适当分子量),该带在自噬诱导后减少。然而,在细胞固定后,此条带无法检测到,而可检测到~170kDa的条带。170-kDa带很可能对应于至少包含内源性AMBRA1和BCL-2的复合体,从而证实了相互作用。接下来,我们着手确定这种动态相互作用是否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监测。如所示图4A如预期的那样,丝裂原-BCL-2与丝裂原追踪染色完全共定位,正常情况下myc–AMBRA1和丝裂原-BCL-2之间存在显著的共定位,而一些细胞仅显示ER-BCL-2和AMBRA1之间存在轻微的共定位(箭头所示补充图S3A、B). 我们在内源性水平上进行了相同类型的染色,以确认这种共定位(参见补充图S4). 通过统计共定位分析,我们发现AMBRA1与有丝分裂-BCL-2表现出很好的共定位第页第页第页值分别为0.7和0.8(补充图S3C). 当细胞转移到EBSS时,AMBRA1和有丝分裂-BCL-2共定位明显减少(图4B,饥饿车道)。此外,还测定了myc–AMBRA1与有丝分裂-BCL-2或ER-BCL-2共定位的细胞百分比。如所示图4C在正常条件下,70%的细胞显示AMBRA1和mito-BCL-2之间存在共定位,而在自噬诱导后只有40%的细胞显示相同的共定位。在AMBRA1–ER-BCL-2结合的情况下未观察到这种共定位减少,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下均发现约30%的共定位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同位化似乎是由于染色隔室之间的短距离“接近”,而不是重叠,如补充图S3B.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3.jpg

线粒体BCL-2优先结合AMBRA1,这种结合在自噬诱导后被破坏。(A类)用编码ER-BCL-2或mito-BCL-2和myc-AMBRA1的载体共转染HEK293细胞。细胞在正常培养基或EBSS培养基中培养4 h。使用myc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WB使用抗BCL-2抗体或myc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通过使用抗p62抗体控制总提取物中的自噬诱导。(B类)抑制JNK1并不调节AMBRA1–mito-BCL-2结合。HEK293细胞与编码myc–AMBRA1和mito-BCL-2的载体共转染或保留未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用雷帕霉素处理细胞以诱导自噬或在EBSS培养基中转移,再加上JNK1激酶抑制剂4小时。然后,使用myc抗体免疫沉淀蛋白提取物。用WB、抗BCL-2和myc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C类)HEK293细胞在正常培养基或EBSS培养基中培养4 h。然后通过离心分离线粒体部分,并使用MnSOD和GAPDH抗体对WB控制的部分质量进行检测。然后在两种条件下使用抗AMBRA1多克隆抗体或免疫前IgG作为阴性对照物沉淀内源性线粒体AMBRA1。用WB、抗BCL-2和抗AMBRA1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D类)HEK293细胞在正常或EBSS培养基中培养4h,然后用0.5%PFA固定10min或不固定。通过离心分离线粒体组分,并使用MnSOD和GAPDH抗体对WB控制的组分质量进行检测。然后在两种条件下使用抗AMBRA1多克隆抗体或免疫前IgG作为阴性对照沉淀内源性线粒体AMBRA1。纯化的复合物用WB分析,用抗BCL-2抗体。当细胞未固定时,在26 kDa处检测到BCL-2,而该条带消失,在固定时可检测到约170 kDa的条带。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4.jpg

AMBRA1与线粒体-BCL-2和线粒体网络的动态共定位(A类B类)HEK293细胞与编码有丝分裂-BCL-2和myc-AMBRA1的载体共转染,在正常培养基中生长(A类)或在EBSS中(B类)持续4 h,并用抗BCL-2抗体(绿色)、抗myc–AMBRA1抗体(蓝色)和Mitotracker(红色)染色。如图所示,底部面板中显示了两个或三个荧光信号的合并。比例尺,6μm。白色箭头指向强大的三重同位化区域。(C类)AMBRA1–在自噬诱导后,线粒体-BCL-2共定位降低。在正常条件下和自噬诱导后,显示AMBRA1和ER-或有丝分裂-BCL-2共定位的细胞数量。结果以显示AMBRA1与ER-或mito-BCL-2共定位的细胞百分比(±s.d.)表示。每个点值代表三个独立实验中三个重复井的平均值±标准差。通过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P)与正常情况下的mito-BCL-2相比,<0.05。

AMBRA1在正常条件下部分定位于线粒体

AMBRA1是一种细胞质蛋白,在正常情况下显示漫反射信号,主要与动力蛋白轻链重叠。在自噬诱导后,一部分AMBRA1易位到细胞的核周区,更准确地说是到内质网(Di Bartolomeo等人,2010年). AMBRA1与线粒体-BCL-2的结合使我们检查AMBRA1是否与线粒体存在亚细胞共定位图5A事实上,我们发现AMBRA1与线粒体存在部分共定位第页第页第页分别为0.61和0.7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定量结果与AMBRA1/mito-BCL-2共定位分析获得的结果相似。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5.jpg

AMBRA1与线粒体网络部分共定位(A类)在正常培养基中生长的HeLa细胞用Mitotracker(红色)和抗AMBRA1抗体(绿色)染色。右侧面板显示了两个荧光信号的合并。比例尺,6μm。皮尔逊相关系数第页第页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第页散点图上显示。(B类)HeLa细胞全细胞和纯化线粒体的免疫金分析。15纳米颗粒标记AMBRA1蛋白(红色箭头)。比例尺,0.2μm。M、 线粒体。

为了证实我们的观察结果,我们在正常条件下生长的HeLa细胞及其纯化的线粒体上使用抗AMBRA1抗体进行了免疫金分析(图5B补充图S5).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AMBRA1池(相当于总蛋白的49±10%)可以定位于线粒体。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噬诱导后,AMBRA1的线粒体池似乎略有减少(参见补充图S6A). 这些结果使我们假设,线粒体-BCL-2应该在线粒体上锚定/抑制AMBRA1,以阻止其参与BECLIN 1依赖性自噬程序。因此,我们决定评估丝裂原-BCL-2对AMBRA1诱导的自噬的影响。我们在存在对照质粒(pCDNA3)或有丝分裂-BCL-2或WT-BCL-2的情况下过度表达AMBRA1。LC3蛋白转化被用作自噬诱导的标记(水岛等人,2004年2010). 如所示图6,丝裂原-BCL-2的过度表达足以显著减少AMBRA1诱导的自噬。然而,已知能结合BECLIN 1的AMBRA1的F2片段(Fimia等人,2007年),但不是BCL-2(参见图1A和B),能够逃避丝裂原-BCL-2抑制,但不能逃避ER-BCL-2效应。最后,为了评估自噬通量(自噬体按速率非额定值),我们用溶酶体抑制剂氯喹(20μM)处理细胞1小时,如图所示图6B,氯喹处理导致所有病例中LC3-II条带的强度增加。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BCL-2在线粒体结合AMBRA1,以抑制其在自噬体形成过程中的自噬前功能。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6.jpg

AMBRA1自噬前活性被丝裂原-BCL-2抑制。(A类)将HEK293细胞与对照载体pcDNA3、编码Mito、ER和WT-BCL-2的载体以及编码myc–AMBRA1或AMBRA1-F2的载体联合转染,无论是否带有编码Mito、ER或WT-BCL-的载体。作为额外的阳性自噬对照,24小时未转染细胞在EBSS培养基中转移(饥饿)。然后使用抗LC3蛋白对总提取物进行western blot(WB)分析,以分析自噬诱导、抗AMBRA1、抗BCL-2和抗微管蛋白抗体,以控制蛋白表达。使用ImageQuant软件通过密度分析量化LC3-II/LC3-I比率。结果表示为LC3-II/LC3-I比率作为对照(单独的pcDNA3)的百分比。每个点值代表三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通过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P)<0.05与AMBRA1+pcDNA3相比。#P(P)与AMBRA1 F2+pcDNA3相比<0.05。(B类)HEK293细胞与控制载体pcDNA3和编码myc–AMBRA1的载体联合转染,无论是否有编码线粒体、ER或WT-BCL-2的载体。转染后24小时,用氯喹A或载体对照处理细胞2小时。然后用抗LC3抗体通过western blot(WB)分析总提取物,以分析自噬诱导、抗AMBRA1、抗BCL-2和抗微管蛋白抗体,以控制蛋白表达。使用ImageQuant软件通过密度分析量化LC3-II/LC3-I比率。结果表示为LC3-II/LC3-I比率。每个点值代表三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

AMBRA1与BCL-2竞争绑定BECLIN 1

已知BCL-2在其BH3域上结合BECLIN 1。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AMBRA1和BCL-2如何差异调节自噬,我们开始在与AMBRA1的联合免疫沉淀实验中使用不同的BECLIN 1突变体来确定AMBRA1在BECLIN I上的结合域。在第一系列实验中,我们发现三个截短的BECLIN 1突变体(aa 1–353、aa 141–353和aa 141-450)仍然能够与AMBRA1相互作用(图7A和B). 我们通过使用两个BECLIN 1缺失突变体改进了我们的搜索:BECLN 1ΔBcl-2 BD(结合域)(缺少aa 88–150)和BECLIN 2ΔECD(缺少aa244–337)。如所示图7CAMBRA1仍能与BECLIN 1ΔECD共免疫沉淀,但不能与BECLN 1ΔBcl-2 BD突变体共免疫沉淀。因此,BECLIN 1结合域的一部分与BCL-2结合是其与AMBRA1结合所必需的。通过更详细地研究BECLIN 1的氨基酸序列,可以推断出氨基酸141–150对AMBRA1–BECLIN 1结合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Δ141–353突变体与AMBRA1结合,而Δ88–150突变体不结合。接下来,我们分析了AMBRA1与BECLIN 1、BECLIN 1的两个BH3突变体之间的结合125安和BECLIN 1123A层分别与BCL-2和BCL-X相互作用或不相互作用L(左)(Pattingre等人,2005年Maiuri等人,2007年). 事实上,BECLIN 1125安模拟野生型蛋白质,而BECLIN 1123A层拥有一个非功能性BH3结构域,这是一种已知能诱导强烈自噬的突变体。图7D表明AMBRA1可以结合这两个BECLIN 1突变体,表明BCL-2和BCL-X的BH3结合位点完整L(左)绑定到AMBRA1时不需要。尽管AMBRA1在BECLIN 1上不需要功能性BH3域,但它在一个与绑定BCL-2类似的区域中绑定BECLIN 2。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7.jpg

AMBRA1与BCL-2竞争以结合BECLIN 1。(A类)BECLIN 1突变体图解。指出了BECLIN 1的卷曲卷曲结构域(CCD)和进化保守结构域(ECD)。(B类)AMBRA1与BECLIN 1的所有截短突变体结合。显示了AMBRA1和BECLIN 1的不同突变体在HEK293细胞中的共免疫沉淀。HEK293细胞与编码myc–AMBRA1、FLAG–BECLIN 1 1–353、FLAG-BECLIN 11 141–353或FLAG–BECLIN 1 141–459的载体共同转染。使用抗FLAG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使用抗AMBRA1和抗BECLIN 1抗体,通过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星号表示与BECLIN 1片段相对应的蛋白质分子量。(C类)AMBRA1不能与Beclin 1ΔBcl-2突变体共同免疫沉淀。用编码myc–AMBRA1和BECLIN 1ΔBcl-2 BD或BECLIN 2ΔECD的载体共同转染HEK293细胞。使用抗BECLIN 1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使用抗AMBRA1和抗BECLIN 1抗体,通过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D类)BCL-2的完整BH3结合位点不需要与AMBRA1结合。用编码myc-AMBRA1和BECLIN 1的载体共同转染HEK293细胞125安和BECLIN 1123A层分别与BCL-2和BCL-X相互作用或不相互作用L(左)使用myc抗体(myc–AMBRA1)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使用抗myc和抗BECLIN 1抗体,通过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E类)当AMBRA1过度表达时,BECLIN 1和有丝分裂或ER-BCL-2结合降低。用FLAG–BECLIN 1、mito-和ER-BCL-2转染HEK293细胞,并增加myc–AMBRA1cDNA。使用抗FLAG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用抗BECLIN 1、抗BCL-2和抗AMBRA1抗体对纯化的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进行WB分析。在上部面板中,与BECLIN 1共免疫沉淀的AMBRA1对应的条带显示的暴露程度高于其他条带(mito-BCL-2和FLAG–BECLIN 2),以便更好地进行可视化。

为了证实AMBRA1和BCL-2可能竞争结合BECLIN 1的假说,我们用mito/ER-BCL-2和BECLIN 2进行了联合免疫沉淀实验,并增加了AMBRA1的数量(图7E). 我们的结果表明,随着AMBRA1水平的增加,线粒体和ER-BCL-2/BECLIN 1相互作用都减少。这表明,在诱导自噬后,AMBRA1可以与mito/ER-BCL-2竞争以结合BECLIN 1。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使用BCL-2作为AMBRA1和BECLIN 1之间结合的竞争物进行反向实验时,也可以检测到这种竞争(参见补充图S7).

AMBRA1–BCL-2在诱导凋亡中的相互作用

小鼠胚胎AMBRA1功能缺陷导致严重的神经管缺陷,不仅与自噬损伤有关,还与过度凋亡细胞死亡有关(Fimia等人,2007年). 我们观察到AMBRA1与BCL-2的线粒体池结合,BCL-2具有抗凋亡作用,因此我们研究了AMBRA1/BCL-2在凋亡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分析了同时过度表达AMBRA1和mito-BCL-2的HEK293细胞中AMBRA1–mito-BCL-2的相互作用,并用凋亡诱导剂staurosporine(STS)处理6小时。如所示图8A在没有细胞死亡的情况下诱导自噬后,我们检测到AMBRA1和丝裂原-BCL-2之间的结合减少,这与肾盂肾炎细胞核的缺失显示的情况相同(图8B). 相反,AMBRA1和ER-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表现出任何变化。为了排除STS可能诱导的自噬,用STS在10 mM 3-甲基腺嘌呤(3-MA)(激酶复合物抑制剂)存在下处理细胞(Petiot等人,2000年).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AMBRA1–mito-BCL-2复合物的破坏发生在细胞凋亡诱导后,这清楚地表明该事件独立于自噬(图8C). 添加通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Q-VD-OPH(PARP裂解分析证明了其有效性)不能消除这种减少,因此表明复合物的破坏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上游(图8D). 这些结果表明,在凋亡诱导后,AMBRA1早期从丝裂原-BCL-2中分离出来。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emboj201149f8.jpg

AMBRA1不具有促凋亡活性,但相反,它可能参与细胞活性。(A类)stautosporine(STS)治疗后AMBRA1–BCL-2相互作用被中断。HEK293细胞与编码mito-BCL-2和myc-AMBRA1 FL的载体共转染,并在正常条件下、饥饿条件下(EBSS 4 h)或在正常培养基加STS(1μM,6 h)中生长。使用myc抗体(IP:myc-AMBRA1)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用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使用抗BCL-2抗体。(B类)STS而非EBSS处理诱导HEK293细胞死亡。HEK293细胞与编码mito-BCL-2和myc–AMBRA1的载体共转染,并在正常条件下、饥饿条件下(EBSS 4 h)或在正常培养基加STS(1μM,6 h)中生长。然后用DAPI标记培养物。显示浓缩或破碎细胞核的细胞被记为死亡,并在EBSS或STS处理6 h后测定存活细胞的百分比。对于每种情况,细胞从三个独立的实验中被计数到三个不同孔中的10个随机域中。通过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P)与对照细胞相比<0.05。(C类)STS治疗诱导的细胞凋亡破坏复合物AMBRA1/BCL-2。HEK293细胞与编码myc–AMBRA1和mito-BCL-2的载体共转染或未经处理(作为阴性对照)。然后用STS(1μM 4 h)处理细胞,在有或无10mM 3-MA的情况下处理。用myc抗体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WB使用抗BCL-2和myc抗体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还分析了总提取物中p62蛋白水平和PARP裂解,以分别控制自噬和凋亡诱导。(D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不能阻断STS治疗后AMBRA1/BCL-2复合物的破坏。HEK293细胞与编码有丝分裂-BCL-2和myc–AMBRA1的载体共转染或未经处理(作为阴性对照),并在正常条件下、正常条件下加STS(1μM,6 h)或加caspase抑制剂Q-VD-ODH(10μM,6h)生长。使用myc抗体(IP:myc–AMBRA1)免疫沉淀蛋白质提取物。用WB分析纯化的复合物和相应的总提取物,使用抗BCL-2抗体。使用相应总提取物上的抗PARP抗体评估STS诱导细胞死亡或Q-VD-ODH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抑制作用。(E类)AMBRA1可能保护神经元免受死亡。显示myc–AMBRA1在生存培养基中生长的CGN或诱导凋亡后过度表达。4次DIV后,用编码myc–AMBRA1的表达载体转染CGN。一天后,将培养物保存在K25培养基中,再生长24小时,或在15小时期间在K5培养基中转移。然后用myc抗体和DAPI标记培养物。转染后的神经元在叠加图像上显示出浓缩的细胞核。箭头指向死亡的神经元。比例尺,6μm。

由于AMBRA1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蛋白质,从神经形成的第一阶段开始就在神经系统中表达(Fimia等人,2007年),我们研究了AMBRA1在神经元存活中的假定参与。为此,作为神经元死亡的模型,我们使用了通过抑制营养因子而诱导死亡的小脑颗粒神经元(CGNs)。用AMBRA1转染神经元,24小时后,通过细胞核形态分析评估细胞活力。如所示图8EAMBRA1的表达不影响膜去极化诱导的CGN存活(K25培养基),因此排除了AMBRA1促凋亡的作用。然而,过度表达AMBRA1(箭头)并在K5培养基(细胞死亡状态)中移位15小时的神经元似乎在这种情况下存活得更好。这些结果可能表明野生型AMBRA1的过度表达可能足以提高CGN在K+消耗。

讨论

AMBRA1结合BCL-2的线粒体池

我们的工作证明了AMBRA1和BCL-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BCL-2已在细胞的不同隔室中检测到:特别是,BCL-2不仅在线粒体部分(17%)中检测到,而且在包括内质网(49%)和核膜(34%;Lithgow等人,1994年Hoetelman等人,2000年Portier和Taglialatela,2006年). 通过观察不同的BCL-2池,我们发现AMBRA1优先和动态地结合BCL-2的线粒体池,其相互作用受到自噬和凋亡诱导的调节。

尽管ER-localized BCL-2,而非线粒体定位BCL-2已被证明对抑制自噬很重要(Pattingre等人,2005年),我们的结果可能暗示线粒体定位的BCL-2可以调节AMBRA1的功能,从而抑制自噬途径。然而,还需要其他研究来确定mito-BCL-2是否能够抑制AMBRA1在BECLIN 1/Vps34复合物形成中的作用。为此,还需要确定AMBRA1是否可以直接或通过辅因子结合BCL-2。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来调节BCL-2/BCL-X的结合L(左)包括JNK1介导的BCL-2磷酸化、其他BH3结构域蛋白对BCL-2–BECLIN 1结合的竞争性破坏(辛哈和莱文,2008年)和DAP激酶对BECLIN 1 BH3结构域的磷酸化(Zalckvar等人,2009年).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AMBRA1可以与BCL-2竞争结合BECLIN 1,从而在自噬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自噬诱导后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结合被破坏

BCL-2主要在细胞死亡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然而,人们也知道它在不同的细胞过程中发挥其他功能,例如细胞周期进展、葡萄糖稳态、p53的转录抑制和自噬(里德,1998年Danial和Korsmeyer,2004年Pattingre等人,2005年Maiuri等人,2007年). 由于BCL-2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在表达水平上存在细微的调节(里德,1996年). 然而,众所周知,BCL-2的翻译后修饰,尤其是磷酸化,在调节其活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Blagosklonny,2001年Wei等人,2008年Pattingre等人,2009年). 最近研究表明,JNK1在T69、S70和S87位点的BCL-2磷酸化抑制其抗自噬功能(Pattingre等人,2009年). 自噬诱导后,AMBRA1–mito-BCL-2复合物的破坏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有证据表明,JNK1对BCL-2的磷酸化并不调节BCL-2与AMBRA1的相互作用。事实上,我们发现AMBRA1能够与EEE-BCL-2共同免疫沉淀,EEE-BCL-2是一种突变体,在自噬诱导过程中磷酸化模拟T69、S70和S87位点BCL-2的磷酸化(Wei等人,2008年). 与这一观察结果一致,AMBRA1和mito-BCL-2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诱导自噬和用JNK1激酶抑制剂治疗后保持不变。

另一个假设是,AMBRA1和有丝分裂-BCL-2之间相互作用的中断受AMBRA1转录后修饰的调控。AMBRA1可以被丝氨酸/苏氨酸激酶ULK1直接磷酸化,事实上,当进行2D-gel电泳时,它显示出多个斑点,对应于许多修饰(Di Bartolomeo等人,2010年). 与这一证据相一致,在细胞凋亡和自噬过程中,mito-AMBRA1可能会受到类似的修饰。

关于线粒体AMBRA1功能的另一个假设来自于Hailey等人(2010年)其中,线粒体可以作为哺乳动物细胞饥饿时自噬体膜的来源。虽然线粒体的分离很可能受到ER的污染,但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推测AMBRA1存在于线粒体中,参与了线粒体自噬体.

事实上,我们的结果强调了AMBRA1的亚细胞定位对其功能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噬诱导后,我们发现线粒体部分AMBRA1和BECLIN 1之间的结合增加。鉴于我们最近已经证明AMBRA1和BECLIN 1组成一个复合体,在自噬时从动力蛋白运动复合体一起易位到内质网(Di Bartolomeo等人,2010年)这些结果,结合Hailey的最新发现引导我们提出一种模型,在正常情况下,AMBRA1(以下简称为mito-AMBRA1)池被BCL-2停靠在线粒体上:在自噬诱导后,mito-AMBRE1从mito-BCL-2中分离,并增加其与部分有丝分裂受体BECLIN 1的结合;因此,Mito-AMBRA1具有增强BECLIN 1依赖性自噬的潜力(参见补充图S8线粒体模型)。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AMBRA1与线粒体共定位减少,以应对自噬(参见补充图S6A)伴随着微粒体组分中AMBRA1和BECLIN 1之间的结合增加,而BCL-2和BECLIN 1之间的相互结合减少(参见补充图S6B),我们不能排除AMBRA1线粒体池的一部分易位到内质网以结合ER-repident BECLIN 1并进一步增强自噬程序(参见补充图S8,欧米伽马模型)。尽管AMBRA1尚未被证明与BECLIN 1处于稳定的复合物中(Zhong等人,2009年Funderburk等人,2010年),我们目前的结果表明,AMBRA1和BECLIN 1可以形成“短暂的”不同复合物,可以调节自噬程序。

自噬和细胞凋亡诱导后,AMBRA1和mito-BCL-2的相互作用被破坏

事实上,STS治疗和自噬诱导都能诱导AMBRA1从有丝分裂-BCL-2中分离出来,这让我们假设这两种治疗诱导一条共同的途径。事实上,已知一些凋亡诱导剂首先会触发自噬反应(Colell等人,2007年); 在这种情况下,自噬可以被视为应激诱导细胞死亡后的防御反应。然而,我们的结果表明,AMBRA1和mito-BCL-2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诱导自噬和凋亡来调节,因此AMBRA1在自噬与细胞死亡控制中具有双重功能。一些作者最近研究了BECLIN 1的促自噬和促凋亡活性之间的关系(Boya和Kroemer,2009年Chang等人,2010年Djavaheri-Mergny等人,2010年Luo和Rubinsztein,2010年Maiuri等人2010). 特别地,Djavaheri-Mergny等人(2010年)据报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可以裂解BECLIN 1,从而破坏其促自噬活性。因此,进一步研究AMBRA1与半胱天冬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将是非常有趣的。

总之,本研究描述了AMBRA1功能调节、BCL-2和自噬之间的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为细胞凋亡和自噬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材料和方法

抗体

多克隆抗FLAG(Sigma-Aldrich,F7425)、单克隆抗myc 9E10(Santa Cruz)、多克隆抗myc-A-14,多克隆抗BCL-2(Abcam,Ab7973)、多克隆抗PARP抗体(Cell Signaling)、多clonal抗MnSOD(Assay Designs)、多Clonal抗PDI(Stressgen)、多Lonal抗AMBRA1(来自SDI和Covalab)、单克隆抗p62(BD Transduction Laboratories)和多克隆抗LC3(Cell信号)。

试剂和质粒构建物

在pLPCX载体(Clontech;Fimia等人,2007年). 含有野生型h-BCL-2-myc、EEE-BCL-2突变体、ER-BCL-2、Mito-BCL-2和所有BECLIN 1突变体cDNA的质粒存在于Beth Levine实验室(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雷帕霉素和STS购自Sigma-Aldrich。Q-VD-ODH半胱天冬酶抑制剂来自Kamyia Biomedical Company。

免疫沉淀

细胞在HEMG缓冲液(25 mM HEPES(pH 8.0)、100 mM NaCl、0.5%Nonide P-40、0.1 mM EDTA、10%甘油)加蛋白酶和磷酸酶抑制剂或CHAPS缓冲液(40 mM HEPE(pH 7.4)、150 mM NaC1、2 mM EDTA,0.3%CHAPS)中溶解,以检测内源性AMBRA1–BCL-2相互作用。在4°C下以13000离心10分钟后,将等量的蛋白质与抗myc、抗FLAG、抗Beclin 1、抗BCL-2或抗AMBRA1抗体(2μg)在4°C孵育过夜,然后与20μl蛋白质A/g sepharose珠孵育60分钟(Amersham Bioscience)。通过离心收集珠子,并用HEMG缓冲液洗涤四次。用30μl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样品缓冲液洗脱与珠结合的蛋白质,并加热至95°C 10分钟。

免疫细胞化学

细胞在PBS中清洗,并用4%多聚甲醛在PBS内固定15分钟。为了染色线粒体,在固定前,在100 nM下对细胞应用有丝分裂跟踪器15分钟。在用0.2%Triton X-100在PBS中渗透5分钟后,细胞在PBS的2%马血清中被阻断,并在RT下与初级抗体孵育1小时。我们使用了针对AMBRA1、BCL-2和myc Tag的抗体。然后在封闭缓冲液中清洗细胞,并用标记的抗鼠(Alexa Fluor-488或Alexa Fluor555,Molecular Probes,Eugene,or)或抗兔(FITC或Cy3,Jackson ImmunoResearch,West Grove,PA)二级抗体孵育1 h。细胞核用1μg/ml DAPI染色,并在配有×63(NA 1.4)油浸物镜的徕卡TCS SP5共焦显微镜下进行检查(伊利诺伊州迪尔菲尔德)。我们使用“徕卡共焦”软件进行分析。在AMBRA1和mito-BCL-2或ER-BCL-2分析的情况下,我们使用Olympus IX70显微镜结合SoftWorx软件。在标准条件下应用反卷积(8个循环)。使用ImageJ分析程序,使用PSC共定位插件进行图像分析(French等人,2008年)计算共定位。每种情况下至少分析20个细胞。结果以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该系数表示分析图像的绿色和红色通道信号强度的线性关系。

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

对于标准受体光漂白FRET显微镜,HEK293细胞接种在涂层玻璃盖玻片上,并与编码AMBRA1–mCherry的载体和编码BCL-2–GFP的载体共同转染。转染后24小时,用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10分钟,三次洗涤后,用1μg/ml DAPI染色细胞核20分钟,然后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包埋在安装介质中,如上所述。使用所实现的FRET受体光漂白向导在共聚焦显微镜(TCS SP5,Leica)上进行FRET研究。采集设置如下:物镜Plan-Apochromat×63/1.4 NA油浸,针孔2 Airy单位,图像大小512×512。用氩激光在488 nm(供体通道)激发BCL-2–GFP,用氦氖激光在543 nm(受体通道)激发mCherry–AMBRA1,连续记录漂白前后的图像。在采集过程中使用低激光强度以避免漂白效应,通过仅显示供体通道来选择细胞,以防止受体过早部分漂白。受体在543nm激光线上用高强度(100%)功率漂白10次。在中试试验中,发现该迭代时间对mCherry–AMBRA1漂白有效。漂白前后供体值(效率、,E类)使用公式计算E类=(供体后−供体前)×100/供体后,以百分比表示;还生成了显示FRET效率值的伪彩色图像。我们分析了三个独立实验中每个实验的10个细胞,其中细胞保持在基本条件下,没有饥饿。

微粒体部分的分离

将HEK293细胞置于10个10-cm培养皿中,并与编码FLAG–Beclin 1和myc–AMBRA1的载体共同转染。然后在EBSS培养基中移动五个培养皿4小时,其他五个培养基在正常培养基中生长。用5 ml 0.137 M NaCl/2.7 mM KCl/8 mM Na溶液清洗细胞两次2高性能操作4/1.5毫兆赫2人事军官4(PBS),在5 mM EDTA的PBS溶液中收集,并用5 ml PBS洗涤。细胞在0°C下在2 ml 10 mM Tris–HCl的低渗溶液中膨胀10 min,pH 7.5/0.5 mM MgCl2,然后以1 mM添加蛋白酶抑制剂鸡尾酒。在玻璃Dounce均质器中以30次冲程均质细胞,并将匀浆稀释在0.5 M蔗糖/6 mM 2-巯基乙醇/40μM CaCl的等体积溶液中2/300 mM KCl/10 mM Tris–HCl,pH 7.5。悬浮液在10000下离心将细胞核和线粒体颗粒化20分钟。上清液在0.6 M KCl下制备。悬浮液在10万下离心沉淀微粒体部分60分钟。将颗粒悬浮在含有0.25 M蔗糖、0.15 M KCl、3 mM 2-巯基乙醇、20μM CaCl的溶液中2,10 mM Tris–HCl(pH 7.5),并在100 000下再次离心将蛋白质颗粒悬浮在同一溶液中60分钟(Maruyama和MacLennan,1988年).

透射电镜和免疫金染色

通过标准差速离心从HeLa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并将其悬浮在分离缓冲液中(0.2 M蔗糖、10 mM Tris-MOPS(pH 7.4)、0.1 mM EGTA-Tris、0.1%脱脂牛血清白蛋白(BSA))。然后将其固定在2%新解聚的多聚甲醛和0.2%戊二醛中的0.1 M二羧酸缓冲液(pH 7.4)中,在4°C下保持2 h。样品在部分脱水的缓冲液中漂洗,并嵌入Epon树脂(Fluka)中,切片并收集在未涂覆的镍网格上。超薄切片用于免疫金技术。网格与10%正常山羊血清在含有1%BSA和0.13%NaN3(培养基A)的10 mM PBS中预孵育15分钟;然后将切片与一级抗体、兔抗AMBRA1多克隆抗体(ProSci Inc.)在介质A中以1:50稀释培养,在4°C下培养过夜。在含有0.01%吐温-20(Merck)的培养基中冲洗后,在室温下用1:50稀释在培养基a中的一级抗体小鼠抗BCL-2(Santa Cruz)进行第二次孵育,孵育时间为2h。在室温下在培养基a中孵育15分钟后,切片在室温下在山羊抗兔IgG与15nm胶体金(英国生物细胞国际组织)和山羊抗鼠IgG结合5nm胶体金的溶液中培养1h,两者均在含有0.01%鱼胶的介质a中稀释1:30。最后,将格栅在蒸馏水中彻底冲洗,与2%醋酸铀酰水溶液进行20分钟的对比,并与雷诺溶液(3.5%柠檬酸三钠,2.6%硝酸铅,福禄卡)进行10分钟的对比。然后在Technai 20(荷兰埃因霍温FEI公司)电子显微镜上拍照。

线粒体交联

HEK293细胞在正常培养基或EBSS培养基中生长4小时,并用0.5%PFA固定10分钟。用PBS洗涤三次后,如前所述纯化线粒体级分。我们还用抗AMBRA1抗体或免疫前IgG作为阴性对照,对内源性AMBRA1进行免疫沉淀。

补充材料

补充数据:
单击此处查看。(130万,pdf)
图7e的原始扫描:
单击此处查看。(3.0M,pdf格式)
裁判员3的图形:
单击此处查看。(439K,pdf)
审查过程文件:
单击此处查看。(316K,pdf格式)

致谢

这项研究得到了意大利癌症协会(AIRC)、Telethon基金会、意大利卫生部和意大利大学与研究部的部分支持。Beth Levine实验室部分由国家卫生研究所(NIH ROI CA109618)支持。弗拉维·斯特拉帕佐恩(Flavie Strappazzon)是玛丽·居里(Marie Curie)博士后资助“追踪”ITN的接受者。Silvia Campello获得了Fp-pEopleE-iEF-2008赠款(赠款协议235595)的支持。我们感谢Palma Mattioli博士的共焦显微镜分析,感谢Martin W Bennett和Magdalena Acuna Villa出色的秘书和编辑工作。

脚注

提交人声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

工具书类

  • Adams JM,Cory S(2007)Bcl-2调节细胞凋亡:机制和治疗潜力.Curr Opin免疫 19: 488–49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lbertazzi L、Arosio D、Marchetti L、Ricci F、Beltram F(2009)EGFP-mCherry荧光蛋白对的定量FRET分析.光化学-光生物 85: 287–29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lagosklonny MV(2001)解开Bcl-2磷酸化环.白血病 15: 869–87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ya P、Kroemer G(2009)Beclin 1:一种仅BH3的蛋白,不能诱导细胞凋亡.癌基因 28: 2125–212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ecconi F、Di Bartolomeo S、Nardaci R、Fuoco C、Corazzari M、Giunta L、Romagnoli A、Stoykova A、Chowdhury K、Fimia GM、Piacentini M(2007)自噬在神经发育中的新作用.自噬 :506–5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ang NC、Nguyen M、Germain M、Shore GC(2010年)BCL-2在内质网对抗Beclin 1依赖性自噬需要NAF-1.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29: 606–61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olell A、Ricci JE、Tait S、Milasta S、Maurer U、Bouchier-Hayes L、Fitzgerald P、Guio Carrion A、Waterhouse NJ、Li CW、Mari B、Barbry P、Newmeyer DD、Beere HM、Green DR(2007)GAPDH和自噬在没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情况下保护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后的存活.单元格 5: 983–99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anial NN,Korsmeyer SJ(2004年)细胞死亡:关键控制点.单元格 116: 205–21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i Bartolomeo S、Corazzari M、Nazio F、Oliverio S、Lisi G、Antoniolo M、Pagliarini V、Matteoni S、Fuoco C、Giunta L、D′Amelio M、Nardaci R、Romagnoli A、Piacentini M、Cecconi F、Fimia GM(2010年)Ambra1与动力蛋白运动复合体的动态相互作用调节哺乳动物自噬.J细胞生物学 191: 155–16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javaheri-Mergny M、Maiuri MC、Kroemer G(201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介导的Beclin 1裂解与细胞凋亡和自噬的相互作用.癌基因 12: 1717–171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mia GM、Stoykova A、Romagnoli A、Giunta L、Di Bartolomeo S、Nardaci R、Corazzari M、Fuoco C、Ucar A、Schwartz P、Gruss P、Piacentini M、Chowdhury K、Cecconi F(2007)Ambra1调节神经系统的自噬和发育.自然 447: 1121–112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法国AP、Mills S、Swarup R、Bennett MJ、Pridmore TP(2008)植物细胞共焦显微镜图像中荧光标记的彩色化.Nat协议 : 619–62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underburk SF、Wang QJ、Yue Z(2010)Beclin 1-VPS34复合物位于自噬和自噬以外的十字路口.趋势细胞生物 6: 355–36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ermain M,Shore GC(2003)Bcl-2家族蛋白的细胞分布.科学STKE 173:pe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iley DW、Rambold AS、Satpute-Krishnan P、Mitra K、Sougrat R、Kim PK、Lippincott-Schwartz J(2010)饥饿期间线粒体为自噬体生物生成提供膜.单元格 4: 656–66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e C、Levine B(2010)Beclin 1交互组.Curr Opin细胞生物学 2: 140–14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oetelmans R、van Slooten HJ、Keijzer R、Erkeland S、van de Velde CJ、Dierendonck JH(2000)Bcl-2和Bax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间期细胞核中.细胞死亡差异 4: 384–39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chimura Y、Kumanomidou T、Sou YS、Mizushima T、Ezaki J、Ueno T、Kominami E、Yamane T、Tanaka K、Komatsu M(2008)选择性自噬中p62分选机制的结构基础.生物化学杂志 283: 22847–2285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takura E、Kishi C、Inoue K、Mizushima N(2008年)Beclin 1与哺乳动物Atg14和UVRAG形成两种不同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物.分子生物学细胞 19: 5360–537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vine B、Sinha S、Kroemer G(2008)Bcl-2家族成员: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双重调节因子.自噬 4: 600–60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ang C、Lee JS、Inn KS、Gack MU、Li Q、Roberts EA、Vergne I、Deretic V、Feng P、Akazawa C、Jung JU(2008)Beclin1-binding UVRAG以C类Vps复合物为靶点,协调自噬体成熟和内吞运输.Nat细胞生物学 10: 776–78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thgow T、van Driel R、Bertram JF、Strasser A(1994年)癌基因bcl-2的蛋白产物是核膜、内质网和线粒体外膜的组成部分.细胞生长差异 5: 411–41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uo S,Rubinsztein DC(2010年)细胞凋亡阻断Beclin 1依赖性自噬体合成:Bcl-xL的作用.细胞死亡差异 17: 268–27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iuri MC、Criollo A、Kroemer G(2010)Beclin 1相互作用组内凋亡和自噬之间的串扰.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29: 515–51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iuri MC、Le Toumelin G、Criollo A、Rain JC、Gautier F、Juin P、Tasdemir E、Pierron G、Troulinaki K、Tavernakis N、Hickman JA、Geneste O、Kroemer G(2007)Beclin-1中Bcl-X(L)和类BH3结构域之间的功能和物理相互作用.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26: 2527–253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ruyama K,MacLennan DH(1988年)天冬氨酸-351、赖氨酸-352和赖氨酸-515的突变改变了COS-1细胞中表达的Ca2+-ATPase的Ca2+转运活性.国家科学院程序 85: 3314–331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tsunaga K、Saitoh T、Tabata K、Omori H、Satoh T、Kurotori N、Maejima I、Shirahama-Noda K、Ichimura T、Isobe T、Akira S、Noda T、Yoshimori T(2009)两种Beclin 1结合蛋白Atg14L和Rubicon在不同阶段相互调节自噬.Nat细胞生物学 11: 385–39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itoma J,Ito A(1992年)细胞色素b5的羧基末端10个氨基酸残基是其靶向内质网所必需的.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11: 4197–420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水岛核电站(2010年)Atg1/ULK1复合物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Curr Opin细胞生物学 2: 132–1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水岛N、山本A、松井M、吉森T、大树Y(2004)体内利用表达荧光自噬体标记的转基因小鼠分析营养素饥饿后的自噬反应.分子生物学细胞 15: 1101–111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水岛N、吉森T、莱文B(2010)哺乳动物自噬研究方法.单元格 140: 313–32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tinger S、Bauvy C、Carpentier S、Levade T、Levine B、Codogno P(2009)JNK1依赖性Bcl-2磷酸化在神经酰胺诱导的大自噬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杂志 284: 2719–272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tingre S、Tassa A、Qu X、Garuti R、Liang XH、Mizushima N、Packer M、Schneider MD、Levine B(2005)Bcl-2抗凋亡蛋白抑制Beclin 1依赖性自噬.单元格 122: 927–9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etiot A、Ogier-Denis E、Blommaart EF、Meijer AJ、Codogno P(2000)不同种类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参与控制HT-29细胞大自噬的信号通路.生物化学杂志 2: 992–99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istor S、Chakraborty T、Niebuhr K、Domann E、Wehland J(1994)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ActA蛋白作为有核细胞诱导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13:758–76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ortier BP,Taglialatela G(2006)定位于核室的Bcl-2在短暂过度表达后诱导细胞凋亡.生物化学杂志 281: 40493–4050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eed JC(1996)Bcl-2家族蛋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和功能障碍机制.Behring Inst Mitt公司 97: 72–10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里德JC(1998)Bcl-2家族蛋白.癌基因 17: 3225–32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辛哈·S、莱文·B(2008)自噬效应器Beclin 1:一种新的BH3-only蛋白.癌基因 27: 137–14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孙强、范伟、钟强(2009)Beclin 1在自噬中的调节.自噬 5: 713–71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kahashi Y、Coppola D、Matsushita N、Cualing HD、Sun M、Sato Y、Liang C、Jung JU、Cheng JQ、Mule JJ、抵押人WJ、Wang HG(2007)Bif-1通过UVRAG与Beclin 1相互作用并调节自噬和肿瘤发生.Nat细胞生物学 9: 1142–115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kahashi Y、Meyerkord CL、Wang HG(2009)Bif-1/嗜内蛋白B1:自噬中新月驱动力的候选基因.细胞死亡差异 16: 947–95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ei Y、Pattinger S、Sinha S、Bassik M、Levine B(2008)JNK1介导的Bcl-2磷酸化调节饥饿诱导的自噬.分子电池 30: 678–68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alckvar E、Berissi H、Mizrachy L、Idelchuk Y、Koren I、Eisenstein M、Sabanay H、Pinkas-Kramaski R、Kimchi A(2009)DAP-激酶介导的beclin 1 BH3结构域磷酸化促进beclin-1从Bcl-XL中分离并诱导自噬.EMBO代表 10: 285–29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钟毅、王清杰、李克星、颜毅、巴克尔·JM、柴特·B、海因茨·N、岳Z(2009)与Beclin 1-磷脂酰肌醇3-激酶复合物相关的Atg14L和Rubicon对自噬活性的不同调节.Nat细胞生物学 4: 468–47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hu W、Covie A、Wasfy GW、Penn LZ、Leber B、Andrews DW(1996)亚细胞定位受限的Bcl-2突变体揭示了不同细胞类型中不同的凋亡途径.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15: 4130–414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由以下人员提供自然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