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界

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德伊森霍夫(Johann Deisenhofer)、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和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

测定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H.Michel】

米歇尔
1948年7月1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堡

1969年,米歇尔申请在杜宾根大学学习生物化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1972-3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和德国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各种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974年图宾根考试后,他在图宾根Max-Planck-Gesellschaft的Friedrich Miescher-Laboratorium的Dieter Oesterhelt实验室完成了生物化学文凭的实验部分。在沃尔特·斯托克尼乌斯(Walter Stockenius)的合作下,迪特尔·奥斯特赫特(Dieter Oesterhelt)在盐细菌中发现了细菌视紫红质,并在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的化学渗透理论框架内提出了它作为光驱动质子泵的作用。在毕业工作期间,他对盐细菌的ATP酶活性进行了表征。1975年,Dieter Oesterhelt搬到了Würzburg。Michel与他一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细胞内二磷酸腺苷和三磷酸腺苷水平与盐细菌细胞膜上的电化学质子梯度之间的相关性。在实验工作的基础上,他确信有可能使细菌视紫红质等膜蛋白结晶,而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在奥斯特海特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实验,仅在四周后就获得了细菌视紫红质的新二维膜晶体。这不是他们想要的三维晶体,但它使米歇尔得以前往英国剑桥的MRC,与理查德·亨德森一起进行电子显微镜研究。回到沃兹堡,他们于1979年4月观察到了第一个真正的细菌视紫红质三维晶体。这一成功导致他取消了与加利福尼亚州杜阿尔特市的大野素木一起进行哺乳动物性别分化博士后研究的计划。相反,他再次与迪特尔·奥斯特赫特(Dieter Oesterhelt)同住,这次是去慕尼黑附近马丁斯里德(Martinsried)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ochemice),奥斯特赫特(Oesterhelt)在那里担任部门主管。

搬到Martinsried的一个好处是有可能与Robert Huber及其同事合作,他们在Max-Planck Institute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的X射线晶体蛋白质结构分析部门。细菌视紫红质晶体经X射线衍射后发现,但晶体太小、太无序,无法进行结构分析。1980年,米歇尔在英国剑桥的MRC工作了四个月,与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一起进行X射线实验。由于细菌视紫红质缺乏成功,他尝试结晶其他几种膜蛋白,主要是光合蛋白。在开发出一种新的分离程序后,他从紫色细菌中获得了第一批光合反应中心的晶体绿色红假单胞菌1981年7月底。1981年9月,Michel和Wolfram Bode对第一块反应中心晶体进行了X光检查,结果证明其质量非常好。

1982年2月,米歇尔开始为反应中心项目的X射线结构分析收集数据。4月或5月,他在Robert Huber的部门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并正式要求合作。约翰·德伊森霍夫(Johann Deisenhofer)加入了该项目。Robert Huber部门的日本博士后研究助理Kunio Miki帮助评估了一堆X射线胶片。约翰·德伊森霍夫(Johann Deisenhofer)对肽链进行初步追踪后,由卡尔·A·韦耶(Karl A.Weyer)、海蒂·格伦伯格(Heidi Gruenberg)和米歇尔(Michel)进行序列测定。

1987年10月,Michel在西德法兰克福/梅因的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ophysik担任部门负责人和主管,此后一直在那里工作。由于他成功地结晶了膜蛋白,并从紫色细菌中阐明了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绿色红假单胞菌他获得了各种奖项和奖项,包括美国物理学会生物物理奖(与Deisenhofer一起)、化学工业基金会的“Chemiedentenstipendium”、化学奥托·克伦佩雷斯奖、德意志联邦科学院的莱布尼茨佩雷斯奖和奥托·拜耳佩雷斯奖(与德伊森霍夫一起)。

此页面上的信息基于上的内容Nobelprize.org网站©诺贝尔基金会和MPI Biophyck的Hartmut Michel主页.

 
搜索Michel,H.in的论文晶体学期刊在线|谷歌学者|Pubmed公司|学术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