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结构。作者手稿;PMC 2008年6月1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195073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5595
PMID:17562317

突触素的结构:一种六聚MARVEL结构域通道蛋白

摘要

突触体素1是完整膜蛋白MARVEL结构域家族的原型成员,也是首批被鉴定和克隆的突触囊泡蛋白之一(Rehm等人,1986年;Sanchez-Pulido等人,2002年). 大多数MARVEL结构域蛋白都参与膜附着和囊泡运输事件,但它们在这些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我们已经纯化了哺乳动物Syp1,并使用电子显微镜和单粒子三维重建来确定其三维结构。六聚体结构类似于一个开放的篮子,在细胞溶质域内有一个大孔和细腻的相互作用。该结构表明,突触素在融合和再循环中的作用是由与SNARE机械的已知相互作用调节的。这是MARVEL域蛋白质的第一个三维结构,为理解这些重要蛋白质在各种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介绍

神经递质释放是一个高度调节的过程,包括一系列步骤,包括:突触小泡(SV)靶向突触前活动区,SV锚定在质膜上,SV膜在刺激时与质膜融合,并将SV膜和机械回收回功能SV(Sudhof,2000年). 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的胞吐过程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已经证明SVs膜中存在几个保守的蛋白质家族(De Camilli和Jahn,1990年). 其中一种蛋白质是Syp1,它占SV总蛋白的约8%(Rehm等人,1986年). 突触素1(Syp1)是由突触素、突触蛋白、泛素(sypl1)、mitsugumin(sypl2)和突触素组成的physin家族的成员(Janz等人,1999年;Leube,1994年) (图1A).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细胞因子和联会蛋白在囊泡周期中的作用,但证据表明它们是囊泡运输机制的组成部分(Janz等人,1999年). 生理学上已经观察到Syp1在精神分裂症中经历了主要的细胞再分配(伊斯特伍德和哈里森,2001年)尽管这与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25595f1.jpg
突触素家族蛋白跨膜结构域的比较及突触素和连接蛋白的序列比对

(A) 序列取自以下内容:小鼠突触素I(Syph)、小鼠突触蛋白(Synpr)、小鼠类突触素蛋白1(Sypl1)和小鼠类突触素蛋白2(Sypl2)。已知这些蛋白存在于突触小泡上,这可能是该家族单个成员被移除时缺乏表型的原因。(B) Syp1第三跨膜段(SyphTM3)和连接蛋白α1第三跨膜段(ConxTM3)的序列比对。

Syp1是一种38kDa的完整膜蛋白,是MARVEL的成员(L和R(右)相关蛋白质价值工程唾液贩运与膜L(左)墨水)与膜并列相关的完整膜蛋白家族(Sanchez-Pulido等人,2002年). 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的哺乳动物Syp1的二级结构由四个跨膜α-螺旋、两个管内环以及细胞质N端和C端组成。C末端含有Ca2+结合基序和十个五肽重复序列,其中九个包含被Src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在体外(Evans和Cousin,2005年;Rehm等人,1986年).

虽然Syp1是SV上最丰富的蛋白质,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其参与SV循环或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的生理作用知之甚少。为了解释Syp1的功能,已经进行了一些实验。早期研究表明,突触素是囊泡融合的负调节因子,因为它与v-SNARE突触短肽相互作用(Becher等人,1999年). 中的研究爪蟾卵母细胞重建系统表明Syp1在神经递质释放中起作用,但确切的作用尚不清楚(Valtorta等人,2004年). 相反,对Syp1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表型,推测Syp1在囊泡周期中没有明显的功能(Eshkind和Leube,1995年;Janz等人,1999年). 虽然已经鉴定出至少三种Syp1的其他亚型可以在发育上补偿Syp1活性的丧失,但似乎至少在转录上并非如此(Bai等人,2006年). 有趣的是,Syp1和联会蛋白的双重敲除显示出突触可塑性的显著降低,尽管诱发的神经递质释放仍然明显正常。对Syp1/联会蛋白敲除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形态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SV内吞缺陷(Spiwoks-Becker等人,2001年;Valtorta等人,2004年)而被氯氰菊酯包被的囊泡数量增加表明选择性抑制了氯氰非依赖性的内吞作用。Syp1参与SV内吞作用的进一步证据是,SV上的主要Syp1结合伙伴syntapobrevin(Syb)与一种内吞作用有关,这种内吞作用在细胞吐出后迅速再循环SV(迪特曼和卡普兰,2006年). 无论Syp1的确切功能如何,它必须在某个阶段参与囊泡循环,并且其作为参与膜并列的膜蛋白MARVEL家族成员的鉴定进一步表明它可能在融合和再循环中发挥作用。虽然生理学上Syp1并没有重要作用,但它很可能对影响记忆和学习现象(如LTP)的神经递质释放进行微调很重要。这种高阶功能似乎与LTP刺激方案后发生的突触素磷酸化有关(Evans和Cousin,2005年).

从结构上看,Syp1形成了一种多聚体,当其重新组合成平面脂质双层时,会形成电导类似于间隙连接和机械敏感性通道的电压依赖性通道(Bass等人,2002年;Gincel和Shoshan-Barmatz,2002年;Perozo等人,2002年;Rehm等人,1986年;Unger等人,1999年). 虽然Syp1和缝隙连接蛋白连接蛋白的序列同源性很低,但它们在第三个跨膜结构域内具有相似的膜拓扑结构和很强的相似性(Leube,1995年) (图1B). 有趣的是,连接蛋白的第三个跨膜结构域排列在缝隙连接孔和Syp1的融合孔之间。虽然有人提出Syp1可能是潜在融合孔复合体的主要成分,该复合体是在涉及SV的瞬时融合事件中形成的,但还没有进行任何结构工作来验证Syp1是否形成了与这种假设兼容的通道状结构(Pennuto等人,2002年;Valtorta等人,2004年).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第一次使用负染电子显微镜和计算图像处理以20º分辨率对Syp1复合物进行三维结构分析。结构显示Syp1在膜的细胞溶质侧形成一个封闭构象,在囊泡腔侧形成一种延伸的开放构象,并在膜内形成一个大孔,形成一个六聚体篮状复合物,提示Syp1如何参与囊泡循环。

结果

Syp1结构类似于多聚体机械敏感性通道和缝隙连接半通道,并且与Syp1作为一种神经递质通道的假设作用相一致,该神经递质渠道在囊泡融合过程中分离。为Syp1生成的3D地图(图2C)外形高度和直径约为70ºX〜70º,封闭容积约为226000º3这与240kDa Syp1六聚体的计算体积相当(约197000Å3) (Fischer等人,2004年). 该结构显示出一个篮状结构,有六个单独的密度辐条从中心中心向外和向上辐射。这种结构也显示出明显的利手,这在许多生物结构中都可以看到(Bass等人,2002年;Perozo等人,2002年). 在重建过程中,为了生成最终的三维地图,采用了六重对称。纯化Syp1复合物的交联分析和凝胶过滤色谱的结果使我们相信Syp1确实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体内(图3A). 为了验证最终重建的准确性,我们使用相同的数据进行了后续重建,但采用了五倍或七倍对称性(图3D). 这些重建均未生成相干模型。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25595f2.jpg
负染突触素I的单粒子电子显微镜

(A) 用2%钼酸铵在连续碳基底上对突触素I复合物进行低剂量负染。(插图)单个突触素I复合物的放大图像(比例尺=100 nm)。(B) 展示突触素I复合体各种视图的代表性平均等级画廊。(C) 突触素I复合体表面呈现密度图的三个视图以20º分辨率呈现。该结构的总直径为70º,内径为30º。密度曲线为2.0σ。(D) (C)的网格视图,连接蛋白停靠在密度图中。突出显示的区域表示脂质双层。(E) 立体网格视图(D)被截断以显示复杂的内壁。连接蛋白的原子模型对接到密度图中,第三个跨膜结构域用绿色表示。突出显示的区域表示脂质双层。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25595f3.jpg
凝胶过滤纯化突触素I复合物的色谱图。突触素I三维重建的分辨率分析以及5倍和7倍强加对称性模型。突触素Ⅰ三维重建分辨率分析及5倍和7倍强加对称模型

(A) 凝胶过滤纯化突触素I复合物的色谱图。蓝色曲线显示了纯化柱在突触素I分离条件下的校准标准。箭头指向代表670kDa和160kDa的峰。红色曲线显示从牛脑组织中分离的可溶性突触素I复合物的凝胶过滤。箭头指向经SDS-PAGE和酯酶印迹分析验证的240 kDa突触素I复合物的峰值。(B) (L–R)纯化突触小泡的SDS-PAGE分析、最终纯化的突触素I复合物以及纯化复合物的western blot分析。箭头显示标记的分子量。(C) 傅里叶壳相关曲线显示,根据FSC=0.5标准,重建的计算分辨率约为20º。(D) 重建与相同的单粒子数据图2具有5倍的对称性。密度轮廓为0.5σ。

基于Syp1的预测膜拓扑(图1A)由于其与缝隙连接复合体的相似性,我们能够对接先前确定的模型(Fleishman等人,2004年)缝隙连接的跨膜段进入我们的密度图(图2D&E). 对接使我们能够描绘质膜的区域,并指定Syp1的方向。根据氨基酸序列和跨膜内环所占的预期体积,我们将结构的开放端指定在囊泡腔内,而封闭端包含囊泡膜胞质侧的N-和C-末端(图2C-E). 连接蛋白的第三个跨膜结构域被显示为排列在缝隙连接孔中,通过类比,我们将跨膜结构区以类似的方向对接,从而使Syp1的第三跨膜结构段可能排列在Syp1融合孔复合体的内部。

讨论

我们生成的中间分辨率模型与其他已知的沟道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特别是缝隙结和机械敏感沟道,它们与Syp1沟道的电导率相似(图4). 这些通道的总体尺寸也非常相似。我们的Syp1结构的外径约为70º,内径约为30º;这些是连接蛋白的相似维度(Unger等人,1999年)与MscS的尺寸非常接近(直径80º,孔隙25º)(Bass等人,2002年). 明显松散的亚单位间膜内相互作用表明Syp1如何与Syb相互作用,并作为机械敏感性通道发挥作用,其中SNARE复合物的形成驱动Syp1/Syb多聚体的分解,从而导致通道开放和神经递质释放(图5). 最近的工作表明,参与神经递质释放的融合孔的电导为~375nS,基于此电导的潜在孔径应为>2.3nm(He等人,2006年). 这些数字与我们生成的三维结构非常相关。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25595f4.jpg
突触素I复合物与其他已知通道结构的比较

(A) 突触素I复合体对连接蛋白和机械敏感性通道显示出相似的结构和电导。突触体素I的外径为70º,电导为0.4 nS。(B) 连接蛋白(PDB-ID 1TXH)的外径为70º,电导为0.3 nS。(C) 小型机械敏感通道MscS(PDB-ID 2OAU)的外径为80 Au,电导为1.0 nS。(D) 大机械敏感性通道MscL(PDB-ID 2OAR)的外径为50 Au,电导为3.8 nS。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225595f5.jpg
突触体素I(Syp1)复合物参与囊泡融合的模型

含有未组装SNARE复合体的囊泡接近突触前基质的活性区。(A)囊泡通过t/v-SNARE相互作用“停靠”(步骤1)。然后,囊泡沿着两条路径之一前进:完全融合(FF)或接吻和奔跑(KNR)。沿着FF通路,SytI是主要的钙传感器。当钙内流时,SytI与SNARE复合物结合,SytA的两个C2结构域与钙结合,并与突触前膜(E&F)形成紧密的静电相互作用,将囊泡拉入突触前膜。然后,SypI复合物与质膜上的Syx结合,形成融合孔(步骤2)。SytI与突触前膜的强烈相互作用和SNARE复合物的紧密形成使Syb与Syp1分离,从而使Syp1复合物变弱,并使囊泡完全融合和解离Syp1六聚体(步骤3)。E显示SNARE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和Syb从Syp1复合物中移出的俯视图。在KNR途径中,SytIV是主要的钙传感器,SytIV和Syb之间发生弱相互作用,SytI不与Syb(B&C)相互作用。一旦钙内流,只有SytIV的C2B结构域结合钙。这导致SytIV和突触前膜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减弱(步骤2*)。SytIV与突触前膜的弱相互作用以及Syb不能形成完整的SNARE复合物使得Syb与Syp1复合物结合并抑制囊泡完全融合(步骤3*)。B显示了Syb与Syx相互作用的俯视图,以及Syb如何在瞬态融合期间保持与Syp1复合体的结合。

在突触前活动区观察到两种囊泡融合和再循环机制:完全融合和瞬时融合(也称为接吻与奔跑)(Sudhof,2000年). 在全融合模型中,SV通过囊泡表面Syb和质膜上Syx的潜在相互作用停靠在突触前膜上(图5步骤1)。这些蛋白质被认为可能由SNAP25和复合蛋白结合在一起(Tang等人,2006年). 神经元膜去极化和钙内流2+,突触结合蛋白I(SytI)与SNARE复合物及其钙结合2+结合C2域与质膜形成紧密的静电相互作用。随后由SNARE复合体(Syx、Syb和SNAP-25)形成一个螺旋线圈,从而吸入SV与质膜完全融合(图5步骤2和3)(Hui等人,2006年). 在瞬时融合过程中,SV在去极化和钙离子作用下也被拉近质膜2+大量涌入。然而,SV从未与质膜完全融合,只有一个短暂的融合孔形成,用于释放神经递质,完整的SV最终从膜释放出来,并重新为另一个融合事件提供时间(图5步骤2*和3*)。目前,瞬态融合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包括Syp1在内的多种蛋白质被认为是瞬时融合的贡献者和/或调节者,但这些蛋白质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Fernandez-Alfonso和Ryan,2004年;Harata等人,2006年;Wang等人,2006年;Wang等人,2003年).

根据我们的结构和已发表的关于Syp1和其他SV蛋白(包括SytI、Syb、Syx和syntaptotagmin IV(SytIV))的生化数据,我们推导出了以下模型,以说明Syp1在SV完全融合和瞬时融合过程中可能在孔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已知Syb与多种SV蛋白结合,但不包括SNARE复合物的形成,包括Syp1和SytIV[17,26]。SytIV与瞬时融合有关(Wang等人,2003年),尽管具体程度尚不清楚。SytIV表达增加导致kiss-and-run事件增加,SytIV的去除导致与神经递质释放相关的记忆功能障碍(Ferguson等人,2000年)SVs的丢失(Dean C.、Arthur C.、Bhalla a.、Liu H.、Chang P.、Stowell M.、Jackson M.B.和Chapman E.R.,提交)SytIV也被证明与SytI竞争SNARE结合(Machado等人,2004年). 我们认为SytIV与Syb/Syp1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kiss-and-run和完全融合之间的选择。在我们的模型中,在SV停靠在活性区之前,Syb和Syp1与SytIV结合在一个多元复合物中(图5步骤1)。在膜去极化时,SytIV与突触前膜结合较弱,Syb被Syp1抑制进入卷曲线圈SNARE复合物,Syb/Syp1复合物保持稳定,可能与Syx形成融合孔,Syx是质膜上的另一种复合物,已被证明在神经递质释放中具有活性(图5步骤2*)(Han等人,2004年). SytIV/质膜的相互作用不如SytI/质膜的作用强,并且没有形成完整的SNARE复合物。Syx/Syp1融合孔可能在与dynamin相互作用时分离,SV没有完全融合(图5步骤3*)。在这个模型中,SytI被排除在结合机制之外会抑制小泡进行完全的胞吐。在全融合模型中,SytI与质膜的强相互作用允许形成完整的SNARE复合物,这种强相互作用将Syb从Syp1复合物中分离出来,从而使Syp1复合体失稳并发生全囊泡融合(图5步骤3)。

Syp1中构成MARVEL结构域的四个跨膜螺旋结构见于许多其他蛋白家族,包括髓磷脂和淋巴细胞蛋白(MAL)、联会蛋白和闭塞(Sanchez-Pulido等人,2002年). 所有这些MARVEL结构域蛋白参与膜接触和相互作用是Syp1在质膜囊泡膜相互作用中作用的有力证据。这里描述的Syp1的结构为MARVEL域蛋白提供了第一个三维数据,并表明Syp1如何形成一个融合孔复合体来调节突触小泡的胞吐。虽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充分阐明SypI以及其他MARVEL结构域蛋白的功能和机制,但我们的结果为理解这些重要且普遍存在的蛋白质提供了结构基础。

材料和方法

SV准备

如前所述,SV是从冷冻小牛脑中制备的(Huttner等人,1983年). 简单地说,在缓冲溶液(4 mM HEPES(pH 7.3),0.32 M蔗糖)中均质20g冷冻组织。在800℃下离心均质持续15分钟(4°C)。取上清液并在9200进行离心持续20分钟(4°C)。将颗粒重新悬浮在等体积的均质缓冲液中,并在10200下离心持续20分钟(4°C)。将颗粒重新悬浮在40 ml均质缓冲液中。用冰镇dH将再悬浮颗粒稀释为1:102O.该悬浮液在玻璃均质器中经历了三次上下冲程。将产生的裂解液迅速倒入9 ml的1 M HEPES(pH7.3)中,并将悬浮液在冰上培养30分钟。然后在25000下离心悬浮液在20分钟(4°C)内,去除上清液并在165000℃下离心持续2小时(4°C)。将颗粒重悬于10ml 40mM蔗糖中,并将悬浮液分层在连续蔗糖梯度的顶部。蔗糖梯度在65000下离心持续5小时(4°C)。离心结束时,梯度在200–400 mM蔗糖区域显示出宽范围的高浊度,这是根据之前的实验得出的(福田,2002)已知在SV中富集。收集并进一步处理该条带以纯化SypI。

SypI纯化

将纯化的SV在含有5mM NaH的溶液中在0°C(5 mg/ml)下孵育30分钟2人事军官4(pH6.8)和0.2%Triton X-100(w/v)。Triton X-100提取物在45000下离心持续30分钟(4°C)。将上清液涂在干燥的羟基磷灰石/硅藻土柱(2:1 w/w)(0.1 g/mg蛋白质)上,并用增溶缓冲液洗脱。洗脱树脂结合蛋白后发现不含SypI。将含有SypI的流通液应用于POROS H10阴离子交换柱,并使用0–1 M(20 mM NaH)的NaCl梯度洗脱2人事军官4(pH6.8),0.2%Brij-35,40 mM蔗糖)。收集1 ml组分,并使用SDS-PAGE进行分析。将含有SypI的馏分合并,并流过Hi-Prep Sephacryl S-300尺寸排除柱。使用20 mM NaH洗脱蛋白质2人事军官4(pH6.8),0.2%Brij-35,40 mM蔗糖。使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技术分析组分。用单克隆SypI抗体检测斑点。将纯化SypI的馏分合并(图3B).

电子显微镜

将纯化的SypI(50μg/ml)涂敷在新的碳涂层、辉光放电的EM网格上,并使用2%钼酸铵染色(Hoenger和Aebi,1996年). 使用配备Gatan 2K X 2K CCD相机的200 keV Tecnai F20显微镜,在低剂量条件下,以50000倍的放大率和1-3μm的离焦范围记录图像。像素大小为0.45 nm。

图像处理

选择单个SypI颗粒并装箱,使用EMAN图像处理软件包进行图像分析(Ludtke等人,1999年). 简单地说,使用原始的盒装粒子和强加的六倍对称性生成了初始模型(基于尺寸排除色谱数据,该数据告诉我们SypI是六聚体(图3A)). 根据该初始模型生成角投影,并根据这些投影再次对粒子进行分类。根据这些分类,生成了一个新模型,并重复了该过程。最终的模型是8轮精炼的结果,包含约1200个粒子。基于FSC,使用0.5的标准截止值,计算出最终模型的分辨率约为30º(图3C).

致谢

我们感谢科罗拉多大学的同事们的支持。我们感谢E.R.Chapman、A.Hoenger、R.A.Milligan、A.B.Ward和M.W.Klymkowsky对手稿的评论。C.P.A.得到了NIH/CU分子生物物理培训计划(NIH)的支持T32克065103). 这项工作得到了人类前沿科学计划和贝克曼基金会(M.H.B.S.)的部分支持。

脚注

作者声明没有竞争性的经济利益。

出版商免责声明:这是一份未经编辑的手稿的PDF文件,已被接受出版。作为对客户的服务,我们正在提供这份早期版本的手稿。手稿在以最终可引用的形式出版之前,将经过编辑、排版和校对结果证明。请注意,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可能影响内容的错误,适用于该期刊的所有法律免责声明均适用。

工具书类

  • Bai L,Spiwoks-Becker I,Leube RE。小鼠野生型和突触素缺乏型视网膜的转录组比较显示完全一致。大脑研究。2006;1081:53–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低音RB、Strop P、Barclay M、Rees DC。大肠杆菌MscS的晶体结构,一种电压调制和机械敏感性通道。科学。2002年;298:1582–15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cher A、Drenckhahn A、Pahner I、Margittai M、Jahn R、Ahnert Hilger G。突触素-突触短肽复合物:突触小泡成熟的标志。神经科学杂志。1999;19:1922年至1931年。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 Camilli P,Jahn R.调节神经元胞吐的途径。《生理学年鉴》。1990;52:625–6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ittman JS,Kaplan JM。调节质膜中突触蛋白丰度和定位的因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6;103:11399–1140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astwood SL,Harrison PJ。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患者前扣带回皮质的突触病理。突触素、GAP-43和复合蛋白的综述和Western blot研究。Brain Res牛市。2001;55:569–5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shkind LG,Leube RE。缺乏突触素的小鼠繁殖并形成典型的突触小泡。细胞组织研究。1995;282:423–4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vans GJ,Cousin MA。突触囊泡再循环中突触素的酪氨酸磷酸化。生物化学Soc Trans。2005;33:1350–13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rguson GD、Anagostaras SG、Silva AJ、Herschman HR。突触素IV突变小鼠的记忆和运动能力缺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0;97:5598–56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rnandez-Alfonso T,Ryan TA。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终末突触小泡池耗竭的动力学。神经元。2004;41:943–9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scher H,Polikarpov I,Craievich AF.平均蛋白质密度是一个分子量依赖函数。蛋白质科学。2004;13:2825–28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leishman SJ,Unger VM,Yeager M,Ben-Tal N.缝隙连接细胞间通道跨膜α螺旋的Calpha模型。分子细胞。2004;15:879–8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ukuda M.囊泡相关膜蛋白-2/synaptobervin与突触素结合促进突触素I的O-糖基化。生物化学杂志。2002年;277:30351–303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incel D,Shoshan-Barmatz V.突触囊泡蛋白突触素:通道活性的纯化和表征。生物物理学杂志。2002年;83:3223–322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n X、Wang CT、Bai J、Chapman ER、Jackson MB。合成蛋白的跨膜片段排列在Ca2+触发的胞吐的融合孔中。科学。2004;304:289–2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rata NC、Aravanis AM、Tsien RW。接吻-奔跑和完全塌陷融合作为神经分泌中的外胚层细胞增生模式。神经化学杂志。2006;97:1546–15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何磊、吴XS、莫汉R、吴LG。突触细胞贴附记录显示融合孔开放的两种模式。自然。2006;444:102–1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oenger A,Aebi U。冰嵌入和负染色生物大分子组件的三维重建:关键比较。结构生物学杂志。1996;117:99–116. [谷歌学者]
  • Hui E,Bai J,Chapman ER。Ca2+触发突触球蛋白I串联C2-域的同时膜渗透。生物物理学杂志。2006;91:1767–17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ttner WB、Schiebler W、Greengard P、De Camilli P.突触蛋白I(蛋白质I),一种神经末端特异性磷酸蛋白。三、 在一种高纯度的突触小泡制剂中研究了其与突触小囊的关系。细胞生物学杂志。1983年;96:1374–13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anz R、Sudhof TC、Hammer RE、Unni V、Siegelbaum SA、Bolshakov VY。突触素I和突触素I在突触可塑性中的重要作用。神经元。1999;24:687–7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亮氨酸RE。突触素基因家族的表达不仅限于大鼠和人类的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分化。差异化。1994;56:163–1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亮氨酸RE。多面体跨膜蛋白突触素和连接蛋白的拓扑学命运由其跨膜结构域决定。细胞科学杂志。1995;108(第3部分):883–8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udtke SJ、Baldwin PR、Chiu W.EMAN:用于高分辨率单粒子重建的半自动化软件。结构生物学杂志。1999;128:82–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chado HB,Liu W,Vician LJ,Herschman HR。突触结合蛋白IV过度表达抑制PC12细胞中去极化诱导的胞吐。神经科学研究杂志。2004;76:334–3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ennuto M、Dunlap D、Contestabile A、Benfenati F、Valtorta F。单活突触胞吐期间突触素I和囊泡相关膜蛋白2相互作用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摩尔生物细胞。2002年;13:2706–27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erozo E、Cortes DM、Sompronpisut P、Kloda A、Martinac B。MscL的开放通道结构和机械敏感通道的选通机制。自然。2002年;418:942–9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ehm H,Wiedenmann B,Betz H。突触素的分子特征,突触素是突触囊泡膜的一种主要钙结合蛋白。Embo J。1986;5:535–5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nchez-Pulido L,Martin-Belmonte F,Valencia A,Alonso MA。MARVEL:参与膜并置事件的保守结构域。生物化学科学趋势。2002年;27:599–6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piwoks-Becker I,Vollrath L,Seeliger MW,Jaissle G,Eshkind LG,Leube RE。突触素缺乏小鼠杆状光感受器中的突触囊泡改变。神经科学。2001;107:127–1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udhof TC。再次探讨突触小泡周期。神经元。2000;28:317–3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ng J,Maximov A,Shin OH,Dai H,Rizo J,Sudhof TC。复合蛋白/突触结合蛋白1开关控制快速突触小泡胞吐。单元格。2006;126:1175–11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Unger VM、Kumar NM、Gilula NB、Yeager M.重组缝隙连接膜通道的三维结构。科学。1999;283:1176–11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altorta F,Pennuto M,Bonanomi D,Benfenati F.突触小泡分泌:突触小泡分泌的主角还是配角?生物论文。2004;26:445–4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CT、Bai J、Chang PY、Chapman ER、Jackson MB。突触结合蛋白Ca2+触发大鼠PC12细胞调节性胞吐的两个连续步骤:融合孔开放和融合孔扩张。生理学杂志。2006;570:295–3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王长通、卢JC、白J、张培炎、马丁·TF、查普曼·ER、杰克逊·MB。突触结合蛋白的不同区域控制着kiss-and-run和完全融合之间的选择。自然。2003;424:943–9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