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所有成人癌症的2%,但在儿童中是第二常见的癌症(26%)。胶质瘤约占所有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81%。它们在西欧和东南亚更常见。此外,它们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以北欧血统为主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胶质瘤在成年男性中的发病率也比女性高40-50%。6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级别和侵袭性更强的胶质瘤发生率最高,而低级和侵袭性较弱的胶质瘤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尤其是20至40岁之间的年轻人。对原因知之甚少风险因素对于神经胶质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治疗癌症或历史上头部皮肤真菌感染(癣)时,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与癌症的发展有关(主要是脑膜瘤,在某种程度上还与胶质瘤有关)。一些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与胶质瘤风险增加有关,如1型和2型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症、Li-Fraumeni综合征、Maffuci综合征和Ollier病,以及黑色素瘤-神经系统肿瘤综合征。

胶质瘤表现出多种症状:头痛、癫痫、恶心和呕吐、智力功能改变(记忆丧失、人格改变)、运动障碍、视力丧失。

胶质瘤由一个复合物和异质性肿瘤群根据所建议的起源细胞、生长模式(弥散或更局限)、分子特征和恶性程度进行分类。它们包括弥漫性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其他星形细胞肿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细胞瘤、室管膜肿瘤和其他罕见的胶质瘤亚型,如第三脑室脉络膜胶质瘤、血管中心性胶质瘤、星形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非胶质瘤的例子有脉络丛肿瘤、神经元和混合神经胶质瘤、松果体区肿瘤、胚胎性肿瘤、脑膜瘤、鞍区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血液肿瘤、颅神经和椎旁神经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和少突胶质肿瘤(弥漫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大体上,它们被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包括间变性亚型,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的最恶性变体。它们的进一步分类不仅基于组织学特征,还基于分子改变,主要是基因突变IDH1、IDH2、ATRX、TP53、和H3F3A型基因以及1p和19q染色体臂的缺失。

少枝胶质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15%。它们是弥漫性浸润的、生长缓慢的胶质瘤,其特征是细胞结构均匀,分支血管数量增加。肿瘤细胞核主要是圆形和规则的,经常被人工的核周清除物包围,导致所谓的“煎蛋”外观。高级少突胶质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III级)中存在细胞增多、有丝分裂活性、核多形性、坏死和内皮增生。除组织学特征外,少突胶质瘤分类的主要标准是存在IDH突变,以及1p和19q染色体臂的强制性共同缺失。

星形细胞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三分之一。它们是由非典型星形胶质细胞组成的弥漫性浸润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核异型性和不同数量的细胞质,有时突起形成纤维状背景。有丝分裂活动、坏死和血管增殖也存在差异。神经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很大,存在几种表型不同的细胞类型,包括双生细胞的星形胶质细胞。双核细胞类似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形态改变,其特征是嗜酸性、胞质粗大和细胞核偏心。四层结构分级基于形态学特征,如细胞数量、核异型性、有丝分裂率、内皮细胞增殖和坏死。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I级的特征是轻微的细胞异型性和低有丝分裂活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级的特征是细胞异型性和有丝分裂活性增加。胶质母细胞瘤IV级星形细胞瘤还以微血管增生、血管血栓形成和坏死为特征。胶质母细胞瘤可发展为原发性、新发性高度胶质瘤或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的恶性进展。所有星形细胞瘤的新分类对此类患者的预后很重要,提示评估IDH1、IDH2、ATRX、TP53、和H3F3A型基因以及1p和19q染色体臂的缺失。

不同类型脑肿瘤的区别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但免疫组织化学对区分不同的肿瘤类型起着重要作用。在神经病理学诊断中,通常使用针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Olig2、S-100、突触体素、神经丝、MAP2、p53和增殖标记物Ki-67(MKI67)等蛋白质的抗体。使用抗ATRX抗体和IDH1突变形式(IDH R132H)和组蛋白H3(H3K27M)检测各自的突变。1p和19q染色体臂的缺失分析是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或荧光原位杂交进行的。

胶质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肿瘤类型、肿瘤位置(有时阻止手术切除)和恶性程度。弥漫性胶质瘤由于侵袭性生长,往往无法完全切除。它们通常复发并进行恶性进展。低级别肿瘤的5年总生存率高于高级别肿瘤,I、II、III和IV级肿瘤分别为82、54、22和3%。高密度胶质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没有治疗方法。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分析MGMT公司编码DNA修复酶的基因对于预测烷基化剂(例如替莫唑酮,恶性胶质瘤患者首选的药物治疗)的化疗反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