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

结直肠癌是工业化世界第二常见的癌症,每年新增近200万例。肥胖、饮酒和吸烟以及“西方饮食”(低纤维、水果、蔬菜的饮食,以及食用红色和加工过的肉类)是其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多达8%的结直肠癌是遗传综合征的一部分,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杆菌(FAP)、MUTYH相关息肉病(MAP)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也称为Lynch综合征)。此外,炎症性肠病病史(慢性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癌发展的第三大危险因素。

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直肠出血、缺铁性贫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结直肠癌的诊断通常基于通过结肠镜检查获得的活检材料。

绝大多数结直肠癌是腺癌,只有不到10%的癌症以大量分泌粘蛋白为特征(粘蛋白腺癌)。肿瘤根据形态分化程度分为嗯,中等程度, 分化差。大约80%的人分化良好或中等,其生长模式由肿瘤细胞组成,这些肿瘤细胞在肠壁的不同层形成不规则的腺体结构。低分化癌无腺体形成或呈离散状。弥漫浸润型生长模式的总体分化不良与预后不良相关。除腺癌外,内分泌肿瘤也可能发生在大肠粘膜内。鳞状和腺鳞状肿瘤极为罕见。

结直肠癌被认为是通过多步骤工艺来源于正常结肠上皮,发展为称为腺瘤的前病变。腺瘤随后会进一步发展为具有转移潜能的侵袭性癌。结直肠癌的扩散是通过肠壁的直接生长以及淋巴和静脉通道的侵入而发生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区域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影响预后。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

TNM分类系统肿瘤分期是基于肿瘤生长到结肠解剖层并扩散到结肠外或区域淋巴结的程度。Dukes分类是一种较旧且不太复杂的分期系统,早于TNM系统,可以转换为新的分类系统。

诊断结直肠癌的诊断是基于肿瘤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确定结肠转移的起源或可视化肿瘤细胞在周围组织中的扩散。对大肠肿瘤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20、CDX-2、SATB2和Cadherin-17。嗜铬粒蛋白-A抗体可用于区分肠道内分泌肿瘤和普通腺癌。使用针对MSH2、MSH6、MLH1和PMS1的抗体对结直肠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评估,以筛查Lynch综合征。突变的分子研究KRAS、NRAS,以及BRAF公司基因用于选择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

诊断时的手术分期是预测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I期疾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IV期疾病的不到10%。微卫星不稳定的粘液癌和腺癌患者预后稍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定取决于肿瘤分期及其遗传特征,主要是KRAS公司美国国家科学院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结直肠癌中普遍表达,抑制EGFR的单克隆抗体在没有下游激活的肿瘤患者中显示出临床疗效RAS系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