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国际疟疾研究卓越中心

了解、追踪和消除亚太地区疟疾传播

牵头机构: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

研究领域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防治疟疾需要应对一些关键挑战,这些挑战涉及疟疾传播的变异越来越大,存在大量受感染但无症状的个人,以及耐药性的发展。The predominance of间日疟原虫感染还带来了疟疾复发的挑战间日疟原虫催眠虫(休眠寄生虫)。亚洲-太平洋ICEMR正在柬埔寨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一组协调的实地研究,涵盖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一系列传播强度。

  • 这个流行病学项目采用严格的横断面和纵向队列研究、最先进的分子检测和基因分型疟原虫寄生虫和宿主免疫反应评估,以调查疟疾风险的时空模式。这些研究为改进监测策略提供了信息。
  • 这个输电工程追踪人类活动,特别是在森林中的时间,蚊子寻找宿主的详细研究,以及对疟原虫唾液腺蛋白抗体的测量,以确定人类与媒介接触的差异。对蚊子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以确定蚊子寻找宿主的行为模式。人类和病媒的联合研究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森林环境中的传播以及持续控制对病媒种群和社区结构的影响。

这些相互关联的多学科研究旨在确定和描述关键的寄生虫、病媒和宿主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在国家强化疟疾控制和消除计划的情况下继续传播。详细了解疟疾感染者和疾病患者的居住地,以及他们可能在何处获得感染和可能在何地传播,对于在亚太地区消除疟疾至关重要。

主要成就

柬埔寨的森林疟疾传播

柬埔寨蒙多基里省Kaev Seima区的一处森林现场设置了双网捕集器。

柬埔寨蒙多基里省Kaev Seima区的一处森林现场设置了双网捕集器。

学分: A.Vantaux,巴斯德研究所

在柬埔寨,传播风险与森林相关活动有关。一项社区横断面研究的流行病学和分子数据显示,Kaev Seima 8.3%的居民感染了疟原虫寄生虫,68%的感染源于间日疟原虫发现该病的流行范围广泛,在所有居民都有感染疟疾风险的森林内村庄,感染率呈非常高的趋势。在森林以外或边缘地区的村庄,感染风险与在森林中工作和前往森林的旅行高度相关,劳动适龄男性感染风险最高。绝大多数感染者(96%)无症状和/或通过标准显微镜或快速诊断测试无法检测到。

为了更好地量化导致疟疾残留传播的人机接触模式,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跟踪器捕获疟疾流行地区人类的运动模式,并使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量化人机接触。2019年2月至4月,在旱季对200名森林游客(高危人群,男性年龄在13至60岁之间)进行了随访。所有血样都进行了分型疟原虫物种。总的来说,41.4%的参与者在随访期间至少有一次疟疾阳性。大多数感染是由于间日疟原虫(35.6%间日疟原虫,2.5%混合感染,1.7%恶性疟原虫和1.7%的未确定物种)。

在进行这些流行病学研究的同时,深入的病媒研究揭示了以下几点:

  • 与其他采样点相比,森林中的昆虫学接种率(单位时间内每人感染叮咬的次数)高出6倍
  • 白天叮咬率约为20%,白天和夜间都会收集到传染性蚊子
  • 通过分子物种分型鉴定出27种不同蚊子的高多样性疟疾媒介,其中14种被发现感染疟原虫

总之,这些结果加强了森林是柬埔寨人类疟疾传播的主要风险区域的假设,并突出了白天叮咬行为作为潜在传播源的重要性。

结果也突出了大多数无症状患者的高负担间日疟原虫感染和针对这种寄生虫的具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治疗P。间日疟原虫感染是Primquine,这是国家治疗指南的一部分,但由于担心该药物对G6PD缺乏患者的安全性,尚未实施。使用多种抗原检测抗体作为近期接触和潜在催眠剂携带者的血清学标记物的新进展前景看好。仅针对风险群体的方法(基于森林接近度)可能对国家疟疾控制计划更具成本效益。

了解巴布亚新几内亚持续疟疾传播的流行病学

2005年至2014年间,巴布亚新几内亚(PNG)疟疾控制措施的加强与疟疾相关感染和疾病的显著减少有关。自2015年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疟疾大幅回升。在此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横断面调查、纵向队列和昆虫学监测为持续传播的流行病学提供了重要见解。

在东塞皮克省的社区中恶性疟原虫从55%(2005年)下降到9%(2013年),以及间日疟原虫从36%降至6%。平均感染多重性(MOI)从1.8降至1.6恶性疟原虫(p=0.08)和2.2至1.4间日疟原虫(p<0.001)。减少导致感染和疾病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分布更加平等,但增加了空间异质性,即村庄之间和村庄内家庭之间的差异更大。

近年来恶性疟原虫2016年增长至22%,2019年保持相对稳定(20%)。对于间日疟原虫然而,2016年患病率增至12%,2019年增至30%以上。种群遗传分析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通过微卫星标记发现恶性疟原虫,但没有更改间日疟原虫.

监督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性相关突变C580Y的单倍型揭示了韦瓦克和西巴布亚分离物之间的混合,表明这些突变可能起源于新几内亚岛的其他地方。

长效杀虫蚊帐(LLIN)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疟疾控制规划(NMCP)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唯一媒介控制工具。2010年至2019年期间,向该国交付了1280万枚长效驱虫蚊帐,自2013年以来,约1020万枚。ICEMR与NMCP密切合作,测试了2013年至2019年间从村庄和LLIN经销商处收集的LLIN的生物效能。观察到生物效能降低,2013年后生产的LLIN中只有16%符合WHO规定的生物效能标准。相比之下,2013年之前生产的所有LLIN均符合世卫组织生物功效标准。这些结果表明,LLIN生物效能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巴布亚新几内亚疟疾复发的原因,因此需要加强对LLIN质量的审查。

开发新工具以提高我们对疟疾传播的认识

2019年,亚太ICEMR组织了六位来自马拉里亚地区的科学家,在WEHI完成了扩增子测序的实践研讨会。

2019年,亚太ICEMR组织了六位来自马拉里亚地区的科学家,在WEHI完成了扩增子测序的实践研讨会。

学分: 亚太ICEMR。

ICEMR研究人员已经完成了一种新的基于扩增序列(AmpSeq)的检测方法的开发,用于跟踪寄生虫克隆随时间的变化,并以高分辨率测量感染的多重性恶性疟原虫。 研究人员通过这项测试表明恶性疟原虫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感染在基因上比柬埔寨的感染更加多样化。

同时,ICEMR开发了长读数扩增子分析法,用于基因型恶性疟原虫伯氨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耐药性和宿主多态性有关间日疟原虫感染。此外,ICEMR开发了快速多重SNP条形码分析,用于对大量多态性(包括SNP组)进行基因分型。已为两者开发条形码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并应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柬埔寨ICEMR样本,以调查寄生虫相关性、种群结构和遗传流随传播的变化。

ICEMR研究人员还开发了大量高通量Luminex分析,用于测量IgG、IgG亚类和IgM抗体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抗原。这些研究表明,对于某些抗原,IgM反应是显著的,并且在暴露后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使用多种抗原检测抗体作为近期接触的血清学标记物,从而检测潜在催眠剂携带者的新进展是有希望的。这些多重血清学检测正被用于绘制柬埔寨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传播图、确定接触点和预测高危人群。

区域影响

亚太疟疾监测中心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柬埔寨的国家疟疾控制项目保持着密切联系,旨在提供支持循证决策和项目实施的见解。通过与亚洲-太平洋疟疾消除网络(APMEN,包括其Vivax和病媒工作组)以及澳大利亚疟疾消除卓越中心的密切联系,可以在区域范围内利用所获得的任何知识。 

查看亚太ICEMR的相关站点在更大的地图中。

地图描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塞皮克,马当)和柬埔寨(蒙多基里)的相关地点

工作人员

共同负责人:Ivo Mueller博士和Leanne Robinson博士。

项目负责人

  • Ivo Mueller,WEHI,澳大利亚
  • Leanne Robinson,伯内特研究所和WEHI,澳大利亚
  • 柬埔寨巴斯德研究所Benoit Witkowski
  • Amelie Vantaux,柬埔寨巴斯德研究所
  • Stephan Karl,巴布亚新几内亚医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 Moses Laman,巴布亚新几内亚医学研究所
  • Alyssa Barry,澳大利亚伯内特学院和迪肯大学
  • 澳大利亚伯内特研究所詹姆斯·比森
  • 迈克尔·怀特,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

合作机构

  • 巴布亚新几内亚医学研究所,巴新马当
  • 柬埔寨金边巴斯德研究所
  • 美国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
  • 澳大利亚墨尔本Walter And Eliza Hall医学研究所(WEHI)
  • 瑞士巴塞尔瑞士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
  • 伯内特研究所,澳大利亚墨尔本

出版物

亚太ICEMR的PubMed出版物

内容上次审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