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页内容
美国国旗

美国政府的官方网站

Dot政府

政府意味着它是官方的。
联邦政府网站通常以.gov或.mil结尾。之前分享敏感信息,确保你在联邦政府政府网站。

Https系统

该站点是安全的。
这个https(https)://确保您连接到官方网站,并且您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是加密的并安全传输。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审查
.1999年12月10日;18(9-10):765-77.
doi:10.1016/s0264-410x(99)00271-6。

DNA和RNA疫苗:原理、进展和前景

附属公司
审查

DNA和RNA疫苗:原理、进展和前景

W W莱特纳等人。 疫苗. .

摘要

DNA疫苗在不到十年前推出,但已经应用于广泛的传染病和恶性疾病。在这里,我们回顾了目前对这些新疫苗活动机制的理解。我们关注最近旨在增强其功能的策略,包括使用免疫刺激(CpG)序列、树突状细胞(DC)、共刺激分子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辅剂。虽然基因疫苗已得到显著改进,但在临床试验中,它们可能不足以对感染性疾病或癌症患者进行治疗性疫苗接种。一种有望大幅提高基因疫苗免疫原性的方法是使其“自我复制”。这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编码RNA复制酶的基因来实现,RNA复制酶是一种从α病毒(如Sindbis病毒)中提取的多聚蛋白。与传统质粒相比,含有复制酶的RNA载体具有更大的免疫原性,肌肉注射一次核酸的剂量低至0.1微克。用“自我复制”载体转染的细胞在经历凋亡死亡之前会短暂产生大量抗原。这种死亡可能是必需的双链(ds)RNA中间产物的结果,这些中间产物也被证明能超活化DC。因此,“自我复制”基因疫苗增强的免疫原性可能是产生促炎性dsRNA的结果,其模拟宿主细胞的RNA-病毒感染。

PubMed免责声明

数字

图1
图1。质粒DNA转染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主动或被动地摄取质粒。转染心肌细胞产生的抗原(ν)可被骨髓源性APC摄取。或者,BM-APC可以直接转染。携带抗原的APC在迁移到淋巴组织后,可以处理与MHC分子复合的肽并将其提供给免疫系统。
图2
图2.'基因疫苗接种后APC的超激活
APC最初通过质粒的针头或基因枪输送在注射组织中受到刺激。免疫刺激序列(ISS)刺激宿主APC、T细胞和NK细胞。APC通过TCR/MHC和CD40/CD40L与T细胞相互作用,触发APC上B7表达的上调。ISS还可多克隆刺激B细胞并诱导释放IL-6和IL-12,进一步促进Th1反应。
图3
图3。自我复制基因疫苗
自我复制RNA的第一个产物是一种四亚单位重复制酶,它使用(+)链RNA作为模板,生成(-)链RNA和编码抗原的全长(+)串“基因组”RNA和(+)条“亚基因组”mRNA的更多拷贝。由于RNA拷贝数较高,转染细胞的主要产物成为编码抗原。宿主细胞最终发生凋亡。
图4
图4。导致自我复制基因疫苗高免疫原性的潜在因素
(从上中心开始,顺时针移动):抗原在转染细胞中的积累可导致高效的MHC-I装载。可能会产生一些“危险信号”,如干扰素的产生和由dsRNA存在引起的受感染细胞的干扰素释放。旁观者细胞也可能产生干扰素,以响应死亡和裂解转染细胞释放的dsRNA。热休克蛋白(HSP)也被证明是对细胞中dsRNA的存在作出反应而产生的。APC吞噬抗原负载的凋亡细胞也可以引发强大的免疫反应。最后,转染细胞在注射部位局部释放的大量抗原可以被供给到驻留的APC中。
图5
图5。dsRNA可能是基于复制酶的基因疫苗免疫原性的核心成分
dsRNA是在感染RNA-病毒的细胞中产生的,但也有望在交付“自我复制”基因疫苗后成为复制酶介导的mRNA复制的中间产物。dsRNA是干扰素的有效诱导剂,干扰素反过来诱导PKR和2-5A合成酶的表达。这些酶被dsRNA激活,并至少介导一些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细胞效应,包括凋亡细胞死亡,以防止病毒传播。这两种酶激活产生的“危险信号”可以解释基于复制酶的基因疫苗免疫原性增加的原因,从而提供佐剂效应。

类似文章

引用人

工具书类

    1. Wolff JA、Malone RW、Williams P等。体内直接基因转移到小鼠肌肉中。科学。1990;247:1465–8.-公共医学
    1. Tang DC,DeVit M,Johnston SA。基因免疫是诱导免疫反应的简单方法。自然。1992;356:152–4.-公共医学
    1. Mor G.质粒DNA:疫苗学的新时代。生物化学药理学。1998;55:1151–3.-公共医学
    1. 惠伦RG。DNA疫苗、网络空间和自助项目。间病毒学。1996;第39:120-5页。-公共医学
    1. Wang B、Godillot AP、Madaio议员、Weiner DB、Williams WV。通过DNA接种接种致病细胞。当前顶级微生物免疫学。1998;226:21–35.-公共医学

LinkOut-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