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基因组研究。2013年11月;23(11): 1797–1809.
数字对象标识:10.1101/gr.151340.112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3814880
PMID:23940108

癌基因ETS融合解除Ewing肉瘤和前列腺癌中E2F3靶基因的调控

摘要

E2F转录因子活性失控发生在绝大多数人类肿瘤中,与细胞周期控制、增殖和凋亡的紊乱密切相关。异常的E2F调节活性通常是由pRB功能的控制受损引起的,但对其他癌蛋白与E2F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发现由尤因肉瘤(ES)和前列腺癌(PC)的疾病驱动重排引起的ETS转录因子融合就是这样一类癌蛋白。我们对表达ES的EWSR1/FLI1和含有TMPRSS2/ERG的PC细胞的全基因组DNA结合和转录数据进行了综合研究。在启动子活性和突变分析的支持下,我们证明大部分E2F3靶基因由这些异常ETS蛋白协同调控。我们认为,ETS融合癌蛋白的致瘤效应部分是由E2F-ETS相互作用对细胞周期控制的破坏作用介导的。此外,对ES中特征EWSR1/FLI1融合的调控靶点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两个功能不同的基因集。虽然在靶基因的启动子中与E2F协同调节通常具有激活作用,但独立于E2F3的EWSR1/FLI1结合主要与被抑制的分化基因相关。因此,EWSR1/FLI1似乎通过同时促进细胞增殖和干扰分化来促进肿瘤发生。

已知E2F转录因子通过调控视网膜母细胞瘤抑癌基因下游的肿瘤细胞增殖在癌症中发挥关键作用。不同E2F家族成员以组织和肿瘤依赖的方式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Chen等人,2009年). 关于肿瘤特异性癌蛋白与E2F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癌症生物学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之前已经观察到ES中嵌合癌蛋白EWSR1/FLI1激活的基因中E2F结合基序的选择性富集(Kauer等人,2009年). 本研究旨在利用ChIP-seq研究EWSR1/FLI1与E2F的相互作用,并确定其功能含义。

尤因肉瘤(ES)是骨和软组织肉瘤,其特征是EWSR1号机组基因(也称为预警系统)用电动滑行系统家族癌基因,主要是FLI1公司(Delatter等人,1992年),作为ES发病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关综述,请参阅科瓦尔2010). EWSR1/FLI1融合蛋白与具有5′-GGAA/T-3′核心的典型ETS结合基序结合(Mao等人,1994年)即使距离最近的基因有几兆碱基的距离,并且在(GGAA)n个微型卫星(Gangwal和Lessnick 2008;Guillon等人,2009年).

而EWSR1/FLI1在ES中与其他ETS蛋白共同表达(Kovar等人,1996年),ETS家族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序列特异性。EWSR1/FLI1靶点特异性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但怀疑是DNA协同结合的结果(Li等人,2000年). ETS家族蛋白作为单体或同或异二聚体与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以前证明参与特定基因上FLI1协同DNA结合复合物的蛋白质包括SRF、GATA1、SP1和PAX5(Watson等人,1997年;Shirasaki等人,1999年;霍姆斯和安蒂2002;Maier等人,2003年).

在我们早期的研究中(Kauer等人,2009年),shRNA诱导的敲除EWSR1/FLI1号机组用于定义ES与间充质干细胞(MSC)的EWSR1/FLI1转录特征,MSC是最密切相关的正常组织细胞类型(Tirode等人,2007年). 与其他报告一致(Prieur等人,2004年;汉考克和莱斯尼克2008),我们发现EWSR1/FLI1激活和抑制ES中数量相似的基因。我们研究的一个显著发现是EWSR1/FLI1活化基因上游E2F结合基序的显著富集,这表明转录因子E2F家族的成员通常会导致EWSR1/FLI1的异常基因激活(Kauer等人,2009年).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放在激活E2F家族成员中的E2F3上,以证明其原理。虽然胚胎干细胞系中存在几个E2F家族成员,但E2F3在原代胚胎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而间充质细胞是与胚胎干细胞关系最密切的正常组织(Kauer等人,2009年),其中它代表最一致的EWSR1/FLI1-诱导E2F(补充表S1;Riggi等人,2010年). 我们报道EWSR1/FLI1的近端启动子激活了主要参与增殖控制、DNA修复和RNA代谢的基因,协同招募EWSR1/FLI1和E2F3。相反,E2F3结合在远处EWSR1/FLI1结合区域非常低,主要映射到EWSR1/FLI1抑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分化。通过观察E2F3与TMPRSS2/ERG融合在前列腺癌中的显著共定位,证实了ETS/E2F3相互作用的广泛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确立了E2F3在EWSR1/FLI1和TMPRSS2/ERG激活的基因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结果

Colocalization暗示E2F3和EWSR1/FLI1是转录协同调节因子

在A673ES细胞系中用EWSR1/FLI1和E2F3特异性抗体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然后进行DNA序列分析(ChIP-seq)。需要注意的是,EWSR1/FLI1抗体也能识别野生型FLI1,但野生型FLI在ES细胞系中不表达(Kovar等人,1996年). 短阅读测序产生了2700万个EWSR1/FLI1高质量序列标签,这些标签与人类基因组唯一对齐,并产生了1250万个E2F3标签(有关详细阅读统计数据,请参阅补充表S2)。此外,为了补偿,对非选择输入DNA(1350万个对齐标签)进行了测序(Landt等人,2012年)标签密度的潜在局部偏差(补充图S1A)。补充材料中详细描述了个别ChIP-seq结果。

通过对标签密度的分析,确定了16386个EWSR1/FLI1和4303个E2F3离散结合区,读取密度显著增加(高达100倍)(图1A、B; 补充图S1B;补充表S3)。在44天的脊椎动物比较中,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域都表现出非常高的保守性(图1C). 基于“最近基因”启发式,将每个结合区域与最近的基因关联,无论距离如何,3825和8398个唯一的基因标识符分别与E2F3和EWSR1/FLI1结合相关。在特定基因附近,EWSR1/FLI1表现出聚集的趋势(补充图S1C)。例如,在围绕该基因的910-kb区域中发现了15个EWSR1/FLI1结合位点DLGAP1(补充图S1D)。在这种规模的区域中,假设分布平坦,预计只有0.5个结合事件。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1797fig1.jpg

DNA结合区域的特征。(A类)EWSR1/FLI1和E2F3的ChIP-seq标记密度图:标记密度显著增加的区域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在相对较小的焦点区域,集群之间几乎没有信号。在一个约130kb的基因组区域(上面的图),几乎只在附近观察到密度增加(降低第页,共页标识2ETS因子的已知监管目标。E2F3和EWSR1/FLI1都显示标签密度增加的部分重叠区域。(B类)靠近转录起始位点的结合增加:以转录起始位点为中心的覆盖区域的相对读取数。图中所示为所有RefSeq注释的转录起始位点的平均标记密度,EWSR1/FLI1和E2F3染色质免疫沉淀将其归一化为一个远距离的标记密度。(C类)结合区高度守恒:最大守恒值小于或等于纵坐标值的结合区分数(横坐标)。超过90%的E2F3结合区的最大保守性得分>0.5,75%的保守性达到最大值1。EWSR1/FLI1结合区也显示出高度的保守性,无论它们位于近端启动子区域还是远端区域。作为参考,随机曲线估计基因组中未选择区域的行为。(D类,E类)基因室。(D类)与RefSeq基因注释相关的结合事件分布:与E2F3相比,EWSR1/FLI1结合发生在基因间(距离最近的基因>4k)和内含子区域的比例要大得多。(E类)通过与随机结合比较估计的基因亚区中结合事件的富集表明E2F3结合具有很强的启动子偏向性,EWSR1/FLI1的程度稍低。后者的部分原因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定位。EWSR1/FLI1结合区与E2F3不重叠,仅表现出微弱的启动子偏向。

引人注目的是,>50%(2188)的E2F3结合区与EWSR1/FLI1的结合区重叠,在理论上平坦的基因组背景下,其频率比预期的要高出约50倍。当关注E2F3结合基因子集时,这种高比例的转录因子共定位保持不变,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超过了shRNA-介导的E2F3敲除反应基因的两倍(logFC>1)(所有E2F3击倒反应基因的20%)(数据未显示)。单独来看,E2F3和EWSR1/FLI1在启动子区域内有很大的结合倾向(图1D、E)与随机选择的1-kb区域相比,E2F3和EWSR1/FLI1结合区域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kb内的可能性更大,分别为50倍(1419/4304)和18倍(2775/16383)。然而,EWSR1/FLI1和E2F3对启动子结合的独立选择性不足以解释观察到的高共定位频率,该频率仍增加了六倍(P(P)<0.0001)超过随机的“平均”启动子区域。

E2F3和EWSR1/FLI1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优先结合表明,这两个因子都起着近端基因调节器的作用。然而,82%(13499)的EWSR1/FLI1结合事件发生在远端区域,此处定义为转录起始位点周围的−4 kb至+300 bp域之外。这些遥远结合区域的高度进化保护(图1C)表明它们也受到选择性压力,因此很可能起到远端调节元件(DRE)的作用。与近端EWSR1/FLI1结合区(2877个近端区域中942个共定位,33%)相比,远端EWSR1/FLI1靶位点与E2F3的共定位显著减少至13499个远端EWSR1/1 FLIl结合区的9%(1250),表明推测的EWSR1/FLI1 DRE活性主要独立于E2F3。

与EWSR1/FLI1和E2F3基因组结合不同模式相关的基因调控模式

为了确定分离的EWSR1/FLI1增强子结合和结合的EWSR1/1 FLI1-E2F3启动子结合模式的功能后果,我们测量了诱导后基因表达的时间变化EWSR1/FLI1号机组在A673细胞中敲除。由此产生的基因表达变化与EWSR1/FLI1和/或E2F3结合位点相关。可以合理地假设,绝大多数直接基因靶标对EWSR1/FLI1蛋白水平变化的初始反应模式是快速的,并遵循显性模式。主成分分析(PCA)用于识别表达变化中的此类模式。三种主要动力学模式(PCA-1、PCA-2、PCA-3)(图2A)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与每个模式相关或反相关(图2B). 主导模式PCA1涉及立即下调(PCA1+)或上调(PCA1负极). 第二个成分PCA2表现出最小值(PCA2+)或最大值(PCA2负极)之后36小时EWSR1/FLI1号机组击倒,而第三个非零模式(PCA3+,−)基本上围绕零线振荡。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797fig2.jpg

转录因子结合和基因表达变化对shRNA诱导的EWSR1/FLI1号机组. (A类)敲除诱导表达的前四个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每个成分代表一种连贯、主导的表达变化模式。只有前三个分量显示出显著的非零信号;因此,在随后的分析中只使用了这三个成分。(B类)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变化的热图(第页>0.8)与主成分1和2相关(+)和反相关(−)。由于其数量相对较少,与PCA3相关的基因在该图中不可见。(C类)与平坦背景模型相比,E2F3和EWSR1/FLI1结合区在基因附近富集,表达变化与两个最大主成分相关。这两个因素都有重叠,除PCA1外,这种关联性通常更强负极:在EWSR1/FLI1基因敲除后快速上调的基因中,这两个因子的克隆化表现不足。此外,远端区域EWSR1/FLI1结合在PCA1后应答者组中的表达不足+.

EWSR1/FLI1结合与PCA1(3198个基因)和PCA2(548个基因)相关性最好,而与PCA3相关的基因只有37个(|第页|>0.8)(有关相关基因和基因本体术语的列表,请分别参见补充表S4和S5)。引人注目的是,根据PCA1/PCA2动力学模式,在基因附近观察到E2F3结合的显著共富集(图2C). 尽管EWSR1/FLI1结合区富集在三个主要主成分中,E2F3的最强信号出现在PCA1中+,代表早期EWSR1/FLI1-激活基因。在早期抑制反应的基因组(PCA1)中没有发现E2F3的富集,甚至共定位EWSR1/FLI1-E2F3结合的轻微表达不足负极)支持EWSR1/FLI1-E2F3共定位定义了这些蛋白质正调控的基因子集的解释。

在我们早期的基因表达研究中(Kauer等人,2009年),的EWSR1/FLI1号机组将shRNA转染五种ES细胞株96小时后的敲除反应与ES肿瘤和MSC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比较,MSC被认为是ES最可能的祖细胞(Tirado等人,2006年;Kauer等人,2009年;Riggi等人,2010年). 将该研究中确定的EWSR1/FLI1特征基因集与在此绘制的转录因子/DNA相互作用图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P(P)< 10−4)在结合和基因表达之间。1417个击倒应答基因中,约60%(843)和30%(459)分别与EWSR1/FLI1和/或E2F3结合相关。同样,ES和MSC之间19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中,58%(1145)和28%(561)分别与EWSR1/FLI1和E2F3结合相关。

当分别关注上调和下调基因时,一幅更加微妙的画面浮现出来。正如我们之前的研究所预测的那样(Kauer等人,2009年)EWSR1/FLI1上调的819个基因与E2F3结合显著相关(P(P)< 10−4;n个=328)和EWSR1/FLI1绑定(P(P)< 10−4;n个= 469). 即使没有EWSR1/FLI1共定位,E2F3结合仍然可以预测上调(P(P)< 10−4;n个=150),但非共定位EWSR1/FLI1结合不能预测(P(P)> 0.6;n个=287)。然而,EWSR1/FLI1下调的509个基因的这种模式被逆转:E2F3结合没有(P(P)> 0.3;n个=131)相关,但EWSR1/FLI1结合高度显著(P(P)< 10−4;n个= 374). 重要的是,在下调组中,大多数关联是通过远端结合介导的。当考虑到唯一的远端结合时(即在转录起始位点的−4 kb到+300 bp范围内没有近端E2F3和/或EWSR1/FLI1结合的基因),EWSR1/FLI1的结合仍然与基因抑制高度相关(P(P)< 10−4;n个= 257).

转录因子识别基序的空间占据频率表明EWSR1/FLI1和E2F3协同结合

根据ChIP-seq数据中观察到的共定位,转录因子位点识别矩阵的电子分析(Quandt等人,1995年)揭示了E2F和ETS基序的强烈交叉富集(图3; 补充图S2a;补充表S6)。正如预期的那样,ETS(V$CETSP54_03和V$ELK1_02:2851和2234次出现)和E2F(V$E2F_Q2:3352次出现)基序的识别矩阵在EWSR1/FLI1和E2F结合区中占主导地位。此外,E2F基序(V$E2F_Q3)在EWSR1/FLI1结合区中的表达量是正常的36倍(图3A),和ETS基序(例如V$ELK1_02)在E2F3结合区中的表达高出60倍(图3B). 识别基序的这种交叉富集可能表明协同结合,也可能反映一组共同的靶基因的独立调控。在后一种情况下,启动子中任一因子(E2F3或FLI1)的有效结合亲和力应独立于另一因子的识别基序的存在。为了确定这两个模型中的哪一个适用,我们计算了启动子的可检测结合事件的数量,这些启动子要么没有识别基序,要么都有识别基序。值得注意的是,与仅含有E2F识别基序的启动子相比,这两个基序的同时存在几乎使观察到E2F3结合的概率增加了一倍(图3C),显然有利于协同结合。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797fig3.jpg

结合区的硅片分析。(A类,B类)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内转录因子识别序列过度表达。图中所示的一组图案B类已被选中,以减少相似图案之间的冗余。完整列表见补充材料(补充表S3)。(C类)结合频率与启动子DNA序列中ETS和E2F结合基序的存在相关:显示E2F3、EWSR1/FLI1或两者同时存在的结合事件频率(即每个启动子的平均结合事件数)。在该分析中,启动子被细分为四组,包含E2F或ETS,或两者都不包含,或都包含。不包含这两个基序的组用于标准化,将频率设置为1。扩展分析以包括ETS和E2F基序在包含这两个基序的区域中的相对组织,这一点变得显而易见(D类)有效的绑定亲和力取决于该组织。实验观察到的绑定事件数(-轴)重叠基因组中任何给定的ETS基序取决于定向距离(x个-轴)从ETS图案到下一个E2F图案。(E类)ETS和E2F识别位点的特定空间排列在E2F3和EWSR1/FLI结合区中过度表达。该图显示了EWSR1/FLI1和E2F3的ChIP-seq结合区内ETS和E2F基序的空间配置频率。除了在近距离出现全局最大值外,正如预期的那样,随着识别序列的整体增加,启动子区域中还可以看到E2F和ETS因子对频率增加的离散区域。作为参考,图中还显示了长度为80 bp(一个核小体间连接子的长度)和146 bp(核小体DNA的长度)的刻度。中描述的频率测量D类E类可以最好地解释为条件概率,其中D类显示了在结合位点具有特定几何组织的情况下观察结合的概率,而E类显示了在存在绑定事件的情况下找到特定几何体的概率。尽管这两个观察结果通过贝叶斯定理相关,但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如补充材料中详细讨论的那样。

可以合理地假设,这种协同作用在某些空间配置中最有效,这些空间配置可以增强对DNA的可接近性和/或促进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扩展分析图3C包括转录因子识别基序之间定向距离的依赖性表明,E2F和ETS基序的接近通常会增加观察E2F3和EWSR1/FLI1结合的概率。然而,在不同的距离,观察到了额外的局部极大值,其中结合概率显著增加(图3D). 由于这些最大值的存在表明进化选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特定识别位点配置在EWSR1/FLI1和E2F3实际结合的序列中过度表达的证据。我们发现,除了ETS和E2F基序的共定位特征(由整体“火山”状图表示)外,具有局部最大值的子结构出现在图3E(另请参见补充方法和补充图S2B)。这些最大值之间的距离与染色质核小体结构相关的长度标度惊人地相似:连接体DNA的特征长度(~80 bp)与局部最大值的位置和/或距离一致。此外,在ETS锚定下游225bp处E2F基序增加的可能性几乎精确地类似于80+146,连接体长度加上缠绕在核小体周围的DNA长度。

EWSR1/FLI1与E2F3在激活基因启动子上协同作用的功能证据

迄今为止的分析表明,EWSR1/FLI1和E2F3在激活基因的近端启动子上优先共定位,但这两个因子在体外的调节活性仍有待证实。因此,通过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子分析,在A673细胞中检测10个随机选择的具有近端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域的基因的启动子片段的EWSR1/FLI1-和E2F3-依赖性活性。所有10种结构都表明,在条件反射后48小时,报告者的活动显著减少了两到三倍EWSR1/FLI1敲除,而表达基因的启动子没有任何EWSR1/FLI1或E2F3 ChIP-seq信号(PRKCI公司)空载体控制没有响应EWSR1/FLI1号机组调制(图4A). 相反E2F3型击倒效应对记者活动的影响不太明显,但变数更大。在所选的10个基因中,只有6个基因的活性在统计学上显著下降(图4A). 这些结果表明,EWSR1/FLI1而非E2F3的结合是启动子活性的速率限制。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797fig4.jpg

基因组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的启动子结合和活性。(A类)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子对ChIP-seq鉴定为EWSR1/FLI1和E2F3靶基因的10个任意选择的基因进行分析。启动子片段(CDK2型: −122/+458;E2F3型: −272/+327;雷达51: −186/+164;VRK1系列: −269/+100;RFC2协议: −400/+25;ATAD2公司: −368/+202;建议零售价2: −463/+191;GEMIN4公司: −275/+87;MFLI1P公司: −251/+70;SKP2系列:−240/348)被克隆到pGL4.10载体(Promega)中,并在强力霉素诱导48小时后测试A673 ES细胞对EWSR1/FLI1条件性敲除的反应性EWSR1/FLI1号机组shRNA诱导(深绿色)或shRNA诱导的E2F3型(红色)。作为阴性对照,表达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在EWSR1/FLI1号机组击倒(PRKCI公司:−139/265)和空矢量(pGL4.10)。这个-axis表示相对于对照条件的启动子活性。显示了至少三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每个实验一式三份。(B类)野生型和突变型报告活性的折叠变化ATAD2公司报告者在存在(浅绿色)和强力霉素诱导的EWSR1/FLI1缺失(深绿色)48小时后构建EWSR1/FLI1号机组shRNA诱导。ChIP和荧光素酶分析参见补充图S3。

E2F和ETS基序对三个基因EWSR1/FLI1依赖性启动子活性的贡献-GEMIN4公司,E2F3型、和ATAD2公司-随后通过定点突变策略进行测试。首先,通过ChIP-PCR分析,在另外两个样本中验证了这三个代表性靶基因的直接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域EWSR1/FLI1号机组-表达胚胎干(ES)细胞系(补充图S3、TC71和TC252),并在A673细胞中表达EWSR1/FLI1号机组(补充图S4A–F)。在使用FLI1特异性(补充图S4A–C)或E2F3特异性(辅助图S4D–F)抗体进行ChIP后,PCR-扩增包含预测ETS和E2F结合基序的启动子区域,以及用于控制的侧翼上游区域。在每种情况下,信号仅在预测的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域获得,并且在存在(+)时比沉默(-)后更强EWSR1/FLI1.如示例所示ATAD2公司(图4B)和E2F3型GEMIN4公司(补充图S4G,H),如果荧光素酶报告子分析中的任一核心序列EWSR1/FLI1号机组E2F3型绑定被中断。对于ATAD2公司在+33位的单个ETS核心基序或在-267位的高度保守的E2F位点(大约对应一个核小体和两个连接子的距离)的个体突变将响应降低了约50%,而在+14位的第二个E2F核心基序的扰动仅将强度降低了约25%。在所有单一突变实例中,启动子片段对EWSR1/FLI1号机组击倒。相反,在EWSR1/FLI1存在的情况下,破坏ETS和E2F位点的三重突变将启动子活性降低到与之后观察到的水平类似的水平EWSR1/FLI1号机组在wild类型构造中进行击倒,从而呈现ATAD2公司启动子对EWSR1/FLI1号机组调制。这一结果表明ETS和E2F基序都有助于ATAD2公司EWSR1/FLI1的启动子调控。值得注意的是,如中所示图4A经基因表达分析(未显示)证实,E2F3是EWSR1/FLI1直接激活的基因之一。因此,EWSR1/FLI1依赖于ATAD2公司没有功能性ETS结合位点的基因启动子可以通过E2F3结合来解释,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功能性E2F结合基序,则可以通过EWSR1/FLI1的结合来解释。EWSR1/FLI1缺失降低E2F3的表达,因此,与ETS和E2F位点的离散突变相比,启动子活性的降低更强。这些数据支持EWSR1/FLI1和E2F因子在EWSR1/FLI1和E2F3结合的启动子上的功能相互作用,包括E2F3本身的功能相互作用。

不同的生物过程与启动子型EWSR1/FLI1-E2F模块和E2F3-独立的EWSR1/FLI1结合模式相关

对EWSR1/FLI1结合相关基因的基因本体(GO)分析表明,过度表达的过程通常与翻译(GO:0006412,1.6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生物发生(GO:0022613,1.6倍,和RNA处理(1.4倍)。与E2F因子在增殖控制中的既定作用一致,E2F3结合靶点最丰富的GO术语是DNA复制(GO:0006260,富集2.4倍)、对DNA损伤刺激的反应(GO:0006974,双重)、细胞周期(GO:0007049,1.7倍)、RNA处理(GO:006397,1.7倍数)、,和RNA剪接(GO:0008380,1.9倍)。在这些E2F3靶点中,同时选择EWSR1/FLI1结合用于核糖核蛋白复合物(GO:0030529,1.5倍)、RNA加工(GO:0006396,1.4倍)和RNA剪接(GO:0008380,1.4倍,表明EWSR1/FLI1与E2F3在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以及增殖相关功能的启动子上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发现EWSR1/FLI1靶向的基因最常见于无同时E2F3结合的非促性腺激素位点,并且主要受EWSR1/FLI1抑制,这些基因被不同的GO术语信号转导、分化和与ES的组织发生密切相关的术语注释。这些包括“骨重塑的积极调节”(GO:0046852,1.3倍)、“间充质细胞分化”(GO:0048762,1.4倍)和“神经系统发育”(GO:0007399,1.4倍(表1; 补充表S7)。另一个例子是,KEGG(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途径“轴突导向”在远端EWSR1/FLI1调控的假定靶点中的表达显著过高(补充图S5)。

表1。

E2F3和EWSR1/FLI1具有相邻结合事件的基因的精选显著丰富的基因本体术语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1797tbl1.jpg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EWSR1/FLI1通过两种机制调节不同的靶基因集:(1)通过主要发生在启动子外部的E2F3非依赖性EWSR1/FLI1结合抑制分化相关基因,以及(2)通过EWSR1/FLI1和至少E2F3在其近端启动子处的协同作用刺激与增殖和RNA加工相关的基因。由此产生的分化和增殖驱动的同时抑制是嵌合EWSR1/FLI1转录因子恶性转化的关键特性。

对比分析显示,在尤因肉瘤和前列腺癌中共享ETS–E2F转录模块

涉及ETS转录因子的融合基因也在其他类型的癌症中发挥作用。最近,ERG公司,ETV1型、和ETV4型也被称为ETS融合的替代伙伴EWSR1号机组在ES中,已发现由于与TMPRSS2型在大多数前列腺癌中(克拉克和库珀2009). 为了确定ETS–E2F模块在前列腺癌中是否也有活性,我们在前列腺癌细胞(VCaP)中进行了额外的ChIP-seq E2F3定位实验,并整合了最近报道的非FLI1表达ERG的定位数据(Rahim等人,2011年)VCaP-和ERG-过表达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进入分析。有趣的是,不同细胞类型的结合模式保持相当相似。VCaP中1696个E2F3结合位点中50%以上也位于A673细胞中。在EWSR1/FLI1结合区中,几乎40%在VCaP中被ERG结合,20%在RWPE细胞中被ERG结合。这一发现相当显著,因为它不仅涉及ETS家族的不同成员,还涉及不同的肿瘤类型,这表明各个融合癌基因的活性方面可能由一种共同的机制介导。

ERG结合区序列分析(补充材料;补充图S6A、B;补充表S6)发现,结合基序的组成与EWSR1/FLI1非常相似,包括E2F基序的非常丰富,具有几何结构(补充图S6C)几乎与ES中发现的EWSR1/FLI1结合区相同。E2F3/ERG的克隆化富集了39倍以上(图5A)在1696个E2F3结合区中,>85%(858)与TMPRSS2/ERG结合位点重叠。有趣的是,不同癌症类型共享的ETS结合区,即VCaP中TMPRSS2/ERG和A673细胞中EWSR1/FLI1结合的ETS结合区(见补充表S8),具有更强的共定位特征,富集增加了5至209倍。这些结果强烈表明,E2F3共定位是两种癌症中ETS靶点的定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共享靶点保留了A673细胞中确定的细胞周期相关功能的强烈特征(关于GO富集分析,请参阅补充表S7)。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797fig5.jpg

前列腺和ES细胞中ETS因子结合和转录调控的比较。(A类)RWPE和VCaP前列腺细胞中的ERG结合优先发生在A673中E2F3结合的区域。所示为ERG或TMPRSS2/ERG结合事件在E2F3结合区附近的富集,通过与平坦随机背景模型进行比较计算得出。与A673中EWSR1/FLI-1重叠的ERG结合成分的富集作用更强。(B类)E2F3在E2F3型GEMIN4公司与野生型序列相比,具有突变ETS识别位点的启动子在ES(A673)和前列腺癌(VCaP)模型中显著降低。在HeLa细胞中,ETS识别位点的突变不会显著改变E2F3结合。(C类)ETS融合和E2F3结合在各自细胞中受融合正向调节的基因附近的富集(正确的半)和A673和VCaP细胞之间共享的结合事件(左边). 图中所示为ETS在VCaP(黄色)、A673(橙色)或在这两种细胞类型中响应的基因组(蓝色)中正调控的这些基因的富集。(D类)代表性ETS应答细胞周期基因启动子区的读取密度射频4说明VCaP和A673细胞中TMPRSS2/ERG和EWSR1/FLI1与E2F3重叠结合的相似性。转录因子基序分析参见补充图S5。

为了测试ETS结合是否直接影响E2F3向其共享靶基因启动子的募集,或者反过来,我们评估了野生型和ETS结合位点突变启动子E2F3的占有率(图5B; 补充图S7A),以及染色质免疫沉淀法转染EWSR1/FLI1靶基因构建物上野生型和E2F位点突变启动子的EWSR1/FLI1占据率(补充图S7 B)。禁止ETS因素约束E2F3型启动子通过在−7和+207突变保守的ETS结合位点,导致A673和VCaP细胞中E2F3结合显著降低,但在用作EWSR1/FLI1和TMPRSS2/ERG阴性对照的HeLa细胞中没有。E2F3与GEMIN4公司启动子,当−176和−92的两个ETS结合基序被破坏时(图5B). 这表明EWSR1/FLI1或TMPRSS2/ERG结合对于E2F3在这两种细胞类型的这些位点的募集是必要的。相反,E2F结合位点的突变ATAD2公司GEMIN4公司启动子对EWSR1/FLI1结合没有显著影响(补充图S7B)。

为了测试ETS/E2F3复合物对不同癌症类型调节活性的影响,我们整合了来自TMPRSS2/ERG公司VCaP中的击倒实验(Gupta等人,2010年;Yu等人,2010年)纳入我们的分析。E2F3–ETS共定位与VCaP细胞中持续存在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加之间的显著关联(图5C). 与ES的情况一样,E2F3和ETS结合区重叠时,这种关联最为显著。将VCaP中TMPRSS2/ERG正调控的前1000个探针组与ES中EWSR1/FLI1正调控的基因组进行交叉,发现了高度显著的重叠(P(P)< 10−9)223个基因(补充材料;补充表S9)。这组常见的基因与E2F3和ETS结合事件密切相关,重叠并存在于这两种癌症类型中(图5C). 通过整合所有可用数据,我们确定了EWSR1/FLI1和ERG(补充表S9)的25个假定直接调控靶点,这些靶点被定义为受各自ETS因子正调控的基因,并且在两种癌症中E2F3和ETS融合具有相邻重叠结合(一个例子,RFC4协议,如所示图5D). 值得注意的是,以这种方式鉴定的25个基因中,近一半与癌症相关的途径有关,包括DNA复制和修复(GMNN公司,RFC4协议,MCM5型,XRCC1公司,UBE2C公司),细胞增殖(GGCT公司,TK1型,PA2G4系列),和染色质生物学(SNRPG公司,H2AFX公司,HIST1H4C公司).

讨论

本研究首次通过结合ChIP-seq、动态转录组分析以及硅基序和功能预测,揭示了人类恶性肿瘤中原型异常ETS转录因子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基因组结合模块类别。该方法确定了ES中嵌合EWSR1/FLI1癌蛋白的两种活性模式(图6A):近端启动子与E2F协同激活,而融合蛋白在没有E2F相互作用的位点结合抑制。令人惊讶的是,EWSR1/FLI1的启动子型活性影响了E2F3 50%以上的靶基因。EWSR1/FLI1和E2F3在这些启动子上的Colocalization不能用这两个转录因子向富含ETS和E2F识别基序的启动子的个体招募来解释,而是由功能相互作用导致的共占,这在报告基因分析中得到证实,并通过使用ETS和E2F位点突变启动子的ChIP得到证实,并且影响了参与增殖和RNA代谢的特定基因子集。因此,很有意思的推测是,EWSR1/FLI1积极招募E2F3到这些基因。感兴趣的是,E2F3型其本身以及E2F家族的其他成员不仅被观察到是EWSR1/FLI1结合靶点,而且也是早期EWSR1/FLI1诱导的直接基因(数据未显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797fig6.jpg

EWSR1/FLI1结合区的基因组位置和结构决定了靶基因的调控模式。EWSR1/FLI1驱动的基因调控的两种模式:(A类)在没有E2F结合的情况下,EWSR1/FLI1与远端ETS基序的结合主要导致靶基因抑制,而EWSR1/FLI1和EWSR1/FLI1激活的E2F3的近端协同启动子结合导致靶基因激活。(B类)EWSR1/FLI1和E2F3结合区域中ETS和E2F结合基序的空间排列。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转录网络模块,其中致癌EWSR1/FLI1融合蛋白支持导致E2F靶基因激活的前馈回路。联合转录因子结合基因组结构的电子分析(图3)以及体内证据表明,ETS和E2F识别基序突变时EWSR1/FLI1介导的调控缺失(图4; 补充图S4),以及ETS结合位点突变后E2F3结合缺失(图5B)强烈提示E2F3和EWSR1/FLI1协同结合启动子DNA。首先,当两个因素的识别序列同时存在时,观察到其中一个因素结合的概率最大化,当基序发生在特定距离和相对方向时,局部结合增加。其次,在E2F3和EWSR1/FLI1这两个调控目标序列中,结合增强的构型也过度表达。这两行证据相互补充,第一行证据来自转录因子结合亲和力,而第二行对识别基序的非随机空间分布的观察表明序列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另见补充材料)。ETS基序下游E2F基序在+226和+306 bp处的最大值之间的距离图3E与单个核小体和一个(或两个)连接子DNA序列相关的DNA长度一致,表明某些几何约束有助于选择首选构型,类似于图6B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的物理交互作用,甚至这两个因素是同时绑定的。相反,一种核小体介导的协同作用(米尔尼2010)可能会驱动synsegistic绑定。这一假设与我们无法免疫沉淀同时含有E2F3和EWSR1/FLI1的蛋白质复合物一致(数据未显示)。有趣的是,图3E表明EWSR1/FLI1结合的区域更喜欢E2F基序更接近ETS结合位点的构型,而E2F结合的区域使用两种频率相似的构型。虽然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嵌合ETS因子与E2F3的功能相互作用,以证明原理,但转录ETS–E2F模块的潜在进化选择基因组结构表明,其他ETS–E_2F因子组合也可能使用它。E2F3不是ES和PC中唯一表达的E2F,在这些疾病中,EWSR1/FLI1和TMPRSS2/ERG也可能与其他E2F家族成员合作。击倒E2F3型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程度与EWSR1/FLI1消音(图4A)可以用共同表达的E2F家族成员之间的功能冗余来解释(Tsai等人,2008年).

除了ETS–E2F共定位外,还发现大量其他转录因子识别基序在EWSR1/FLI1结合的近端区域共同富集。层次基序聚类(Mahony等人,2007年)确定CREB、AP/SP和E-box图案。与其中一些基序结合的转录因子以前曾参与E2F介导的基因调控,如YY1(富集52倍),这有助于E2F功能的特异性(Schlisio等人,2002年;Freedman等人,2009年)和识别基序(V$SP1_Q4_01,97倍;V$ZF5_01,97-倍;和V$AP2_Q6,15倍),它们与E2F靶基因的差异调节有关(De Bleser等人,2007年). 该模式表明,在EWSR1/FLI1结合区域中,共富集ETS结合基序与E2F以及协同转录因子和调节转录因子位点的进化选择。在正常细胞发育过程中调节E2F靶基因亚群的ETS转录因子仍有待确定。其中一个调控E2F依赖性细胞周期基因的候选基因先前被鉴定为GABPA(Izumi等人,2000年;Joung等人,2006年;Yang等人,2007年). 因此,我们的发现可能会将EWSR1/FLI1结合基因的一个子集确定为真正的E2F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在ES中被EWSR1/FLI1失调。

从数值上看,近端EWSR1/FLI1结合模式的数量远远超过远端EWSR1/1结合区域的数量,在这些区域中,除了ETS识别基序的存在外,没有任何特定的转录因子基序关联被丰富[详细讨论(GGAA)的作用n个微型卫星(Mao等人,1994年;Gangwal和Lessnick 2008年)在远端EWSR1/FLI1结合区域,请参阅补充材料]。在一项比较ES细胞系(EWSR1502)中表位标记的EWSR1/FLI1与FLI1结合的研究中,Patel等人(2012年)最近提出EWSR1/FLI1在一定比例的远端位点指导染色质重塑。有趣的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没有同时E2F3结合的EWSR1/FLI1相关基因的主要转录行为被发现是抑制。这些数据表明,分离的远端EWSR1/FLI1结合通常与转录沉默活性相关。其机制尚待阐明,但可能涉及NuRD复合物,最近显示(Sankar等人,2012年)通过与EWSR1/FLI1的直接相互作用调节转录抑制。与我们之前的观察一致,EWSR1/FLI1抑制基因被优先注释为分化基因,在其近端启动子序列中经常缺乏ETS识别基序(Kauer等人,2009年)我们发现,与间充质分化、神经元发育和骨重塑相关的基因受分离的EWSR1/FLI1沉默活性的调控。这一发现与目前关于胚胎干细胞起源的观点完全一致(Staege等人,2004年;Hu-Lieskovan等人,2005年;Tirode等人,2007年;Kauer等人,2009年)并解释了EWSR1/FLI1消除MSC多能性的实验观察(Riggi等人,2005年)持续EWSR1/FLI1抑制后,ES细胞恢复沿神经元和成骨细胞系分化的能力(Tirode等人,2007年).

EWSR1/FLI1是人类实体瘤中致癌ETS转录因子重排的第一例(Delatter等人,1992年)有充分的功能证据表明其在恶性转化和肿瘤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科瓦尔2010). 然而,~10%的ES具有替代性特征EWSR1号机组ETS家族的融合伙伴(ERG公司,ETV1型,ETV4型,FEV公司)以及EWSR1/ERG公司,第二频繁的ES基因融合,已被证明(Forster等人,2005年). EWSR1/FLI1型ES和EWSR1/ETS融合型ES的不可区分表型和临床行为(金斯伯格等人,1999年)建议EWSR1/ETS基因融合的目标基因谱非常相似。有趣的是,我们的综合分析在ES和前列腺癌中发现了一组共享的ETS融合基因结合位点,它们在两种肿瘤类型中都表现出与E2F3的共定位。我们证明了这两个系统对各自ETS融合癌蛋白耗竭的基因表达反应存在显著重叠,从而加强了这一结果的重要性。这些观察结果表明,ES中的功能性EWSR1/FLI1-E2F3模块在这些疾病之间有很大程度的共享,并且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负责各自ETS因子的致癌活性。我们观察到A673中EWSR1/FLI1或VCaP中ERG调节的启动子中ETS结合位点的突变导致E2F3占用率降低,这一假设得到了加强。因此,我们在儿童骨肿瘤中的发现可能与最常见的人类癌症之一密切相关,并提示ETS–E2F转录模块可能是ETS驱动癌症的一般特征。

方法

染色质免疫沉淀和测序

使用Active Motif的ChIP-IT试剂盒,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并进行了微小修改。简单地说,A673细胞在室温下与1%甲醛交联15分钟。然后用VirSonic 100声波仪对细胞进行20次10×1秒脉冲周期的剪切。染色质在4°C下免疫沉淀过夜。使用的抗体是抗FLI1抗体(sc-356)和抗E2F3(sc-878)(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使用蛋白质-G和蛋白质-A琼脂糖珠的混合物。在65°C下翻转交联过夜后,使用试剂盒提供的自旋柱纯化ChIP DNA。对于ChIP-seq,按照制造商的协议,在Illumina基因组分析仪I上制备、扩增和分析ChIP DNA。

基因表达分析

细胞

ES细胞系A673的克隆,其稳定转染构建物含有抗EWSR1/FLI1融合蛋白的强力霉素诱导shRNA(Tirado等人,2006年)Oscar Tirado好心提供的用于基因表达实验。

微阵列分析

在5个时间点(0 h、18 h、36 h、53 h、72 h)提取RNA,并进行微阵列分析,其中0 h表示添加多西环素的时间点,18 h表示免疫印迹分析确定的首次观察EWSR1/FLI1蛋白调制的时间点。RNA与Affymetrix基因芯片人类基因组U133A 2.0阵列杂交。根据标准协议(Affymetrix)进行cRNA靶合成和基因芯片处理。使用Bioconductor软件包在R统计环境中处理CEL文件、归一化和过滤(Wu等人,2004年). 每个时间点至少复制两次。

Affymetrix CEL文件被读入R统计环境,并使用“gcrma”算法进行规范化(Wu等人,2004年). 筛选出所有样本中表达值极低的探针集(R包“panp”)。随后,对与相同基因标识符相关的探针集进行平均并合并为一个符号,得到12928个独特的基因。使用GNU科学库奇异值分解例程进行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第页|单个基因与前三个主成分的比较>0.8,用于识别显著相关的基因。

序列数据分析

使用Illumina的扩展ELAND比对程序将序列读取映射到人类参考基因组(NCBI36/hg18)。从结果数据集中删除相同位置开始的读数以及与参考值偏差超过两个或校准分数<25的低质量读数。然后,通过计算基因组中每个核苷酸的读取事件的覆盖率来估计局部读取密度,其中定向读取被扩展到插入长度(100bp),插入长度是在文库制备过程中选择的大小。

P(P)-数值用于识别显著增加的读取密度。它们是根据累积泊松分布估计的,其中局部排放系数λ(x个)使用围绕中心的窗口的平均读取密度从输入(非IP)数据估计x个大小分别为1 bp、100 bp和1000 bp。其中,最保守(最大)的估计值maxλ(x个)用于最小化错误发现率。使用以下启发式方法确定离散富集区域:连续的如果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称DNA拉伸显著富集:P(P)< 10−9该区域内的任何地方,以及P(P)≤ 10−6其他任何地方。随后,如果不同的重要区域之间的距离小于片段大小的一半(50 bp),则将其合并为单个区域。最后,以这种方式确定的小于平均片段长度(100 bp)的区域被拒绝。

通过报告最大phastCons得分(脊椎动物,从UCSC下载的44路保护得分;http://www.genome.ucsc.edu)在富集读取密度的离散区域内。

推测EWSR1/FLI1、E2F3调控靶基因的鉴定

基于最接近的基因启发法确定EWSR1/FLI1和E2F3结合的推测调控靶点;对于每个结合位点,这是具有唯一Entrez基因标识符的最近的RefSeq转录本。在多个RefSeq转录物映射到同一Entrez基因标识符的情况下,选择最长的转录物。使用定制的内部软件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使用DAVID进行路径分析(Dennis等人,2003年).

DNA模体分析

使用基于矩阵的方法识别与已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基序相似的序列坐标(Quandt等人,1995年)计算读取密度丰富区域中已知基序的频率(TRANSFAC 11.4数据库),并与(1)整个基因组或(2)从基因组中随机选择的区域中的频率进行比较。对于(2),使用非选择(输入)DNA的测序数据生成随机位置分布。P(P)-过度表达的值是通过(对于[1])Fisher精确检验或(对于[2])计算随机迭代次数得出的,其中随机集中给定基序的频率大于或等于ChIP-seq数据集中观察到的频率。

通过将该基序在上下游±100个碱基上的命中率增加,计算共现数,并将该数与它们在整个基因组中的各自频率进行比较,再次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计算,来估计给定基序周围其他转录因子的共富集P(P)-值。补充材料中描述了用于识别ETS和E2F识别位点对几何形状的算法。

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MAGnify染色质免疫沉淀系统(Invitrogen)进行染色质免疫沉降。使用以下抗体:E2F3、sc-878;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Fli1,MyBiosource。通过EWSR1/FLI1敲除证实了FLI1抗体对A673细胞FLI1的特异性,并排除了ERG-表达VCaP细胞中与ERG的交叉反应。采用Phusion Hotstart II(Finnzymes)进行PCR。38个扩增周期中使用的引物如下:ATAD2:26/129 GAGCGCGGAAGCAGAG,GCTGCTGCGGAGAACCA,−117/18 GCCCGGCCTTCTCTCTCTA,GGCGCACAGCTCGCCA,−350/−240 CAGGGGGAGACGC,GAGCGGTCGTAGCCCGTT,−1678/−1470 CCCAGACATTCA,GAGGCGAGAACAGC,E2F3:131/262 CCGCCCCGATTTTTT,GCAGTCGGAGTTCCAAGTC,−123/62 CGGGTTGGGGGGCGGGGTGA,TGCAACGGATGCGGCGG,−272/−149 TCAAGGAGGCCTATGCAAAT,GGCGCTACCTTACTTC,−1457/−1334 AAGGAGTGCTACCTCTCTGGA,TGAGGATCACCTTGA,GEMIN4:−130/76 ACGTCCGGGTACCTGGC,TCCGAGACTCGC,−153/8 GGCGAGGCTCTAGT,TTGCTCACTCTC,−236/−47 GTTACCGGGTGAGGTGAAT,gcagtctccacgacgag,−1457/−1334 ggaggctacctgtggagacca,在gacctctctactactcacaagc。

使用Maxima SYBR Green/ROX qPCR Master Mix(发酵剂)对启动子结构上的ChIP进行SYBR Green PCR。使用的引物如下:E2F3正向−46 GCGTAAACCGTATCCTTCA,pGL4.10反向1 AACAGTACGTGCAAG,GEMIN4正向GTTACCGTGAGTGAAT,pGL4.1反向2 CTCGAAGTACTCGTAGG。

报告基因分析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QuikChange II定点突变试剂盒(Stratagene,200523)进行定点突变。用于引入突变的引物如下:ATAD2:ETS 33/35:CGCAGCTCTGTCTTATAGCTCCGAATTGGCGCCC,E2F−267/−265:CCCGCCCGTCCCTTACCAAATTCCAACGCGG,E2F 14/16 CGCGCTCCGAATTCGTTACCAAGCCGC,E2F3:ETS−7/-5 CATTGTCAGCAGCTATATCAGCATATGGCATTTCAGCTCGC,ETS 207/209 GAGGGGCTCTAGCGCGCCGG,GEMIN4:ETS−178/−176 CCGCTGGGACCCTTATAGAGGGGGCCGGGGCGCGC,ETS-92/−90 GGGAGGCTCTCCCTATAGGCGGCGCGTGC,E2F−70/−68 CGGCGCTGCGCTTTACTCGTGTGAGG,E2F 55/57 CGTGGCGTCCCTTACCGTCGTTCGAGTTCTC。

携带强力霉素诱导的A673细胞EWSR1/FLI1号机组shRNA与基于pGL4.10的报告基因构建物和pmaxEGFP(Amaxa GmbH)共同转染,使用20%密度的LipofectAMINE Plus试剂(Invitrogen)。转染后48 h用强力霉素处理细胞,转染后96 h(强力霉素诱导后48 h)用Bright-Glo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Promega)进行基因报告检测。对于E2F3敲除实验,如上所述转染shRNA构建物(由Nevins博士善意提供),并在转染后48小时进行基因报告分析。通过标准流式细胞术监测EGFP阳性细胞的转染效率。

富集分析

富集度通常计算为E类=操作/维护,数字的比率观察到的事件和数量第页null模型预期的事件。空模型如下:

  1. 基因室的富集(图1D)和TF图案(图3A、B)和共同定位(图5A):使用非选择(输入)DNA的密度作为位置概率密度随机化结合事件的位置,而不是大小,以解释不对齐区域。数字第页c(c)根据10个排列中随机结合事件的平均计数估计c(c)(图1D),重叠TF识别基序c(c)(图3A、B)或重叠伴侣蛋白的结合位点c(c)(图5A).
  2. 丰富与PCA组件相关的绑定事件(图2C)和监管活动(图5C):背景号码第页φπ对于转录因子φ和主成分(或分别为基因集)π,计算如下第页φπ=G公司π/G公司*φ,其中G公司是RefSeq基因的总数(对于图2C)或U133A微阵列上的基因数量(图5C),G公司π与PCA(或基因集)π和o相关的基因数量φ转录因子φ的结合事件的数量。

数据访问

本研究的微阵列数据已提交给NCBI基因表达总署(GEO;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geo/)在加入编号下GSE27524标准为本研究生成的序列数据已提交至NCBI序列读取档案(SRA;http://www.ncbi.nlm.nih.gov/sra)注册号为SRA096176。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NIH、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研究中心和奥地利科学基金会(FWF)的校内研究计划的部分支持,拨款22328-B09;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计划授予259348(“ASSET”)。R.S.是奥地利科学院DOC-fFORTE奖学金的获得者。我们感谢J.Waterfall的宝贵讨论。

脚注

[本文有补充材料。]

文章印刷前在网上发布。文章、补充材料和发布日期位于http://www.genome.org/cgi/doi/10.1101/gr.151340.112.

可通过基因组研究打开Access选项。

参考文献

  • 陈H-Z、蔡S-Y、Leone G2009E2F在癌症中的新作用:退出细胞周期控制.Nat Rev癌症 9: 785–79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lark JP、Cooper CS2009前列腺癌中ETS基因的融合.Nat Rev Urol公司 6: 429–4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 Bleser P、Hooghe B、Vlieghe D、van Roy F2007距离差分矩阵法识别调节差异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组生物学 8:R8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latter O、Zucman J、Plougastel B、Desmaze C、Melot T、Peter M、Kovar H、Joubert I、De Jong P、Rouleau G1992人类肿瘤染色体易位引起的ETS DNA结合域基因融合.自然 359: 162–16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nnis G Jr、Sherman BT、Hosack DA、Yang J、Gao W、Lane HC、Lempicki RA2003DAVID: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基因组生物学 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orster A、Pannell R、Drynan L、Cano F、Chan N、Codrington R、Daser A、Lobato N、Metzler M、Nam CH等。2005染色体易位工程重述人类癌症的主要事件.冷泉Harb Symp-Quant生物 70: 275–28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reedman JA、Chang JT、Jakoi L、Nevins JR2009确定E2F激活和抑制特异性的组合机制.癌基因 28: 2873–288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angwal K,Lessnick SL公司2008微卫星是EWS/FLI反应元件:基因组“垃圾”是EWS/FLI的财富.细胞周期 7: 3127–313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insberg JP、De Alava E、Ladanii M、Wexler LH、Kovar H、Paulussen M、Zoubek A、Dockhorn-Dworniczak B、Juergens H、Wunder JS等。1999EWS–FLI1和EWS–ERG基因融合与尤因肉瘤相似的临床表型相关.临床肿瘤学杂志 17: 18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uillon N、Tirode F、Boeva V、Zynovyev A、Barillot E、Delatter O2009致癌EWS–FLI1蛋白结合体内GGAA微卫星序列,具有潜在的转录激活功能.公共科学图书馆 4:e493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upta S、Iljin K、Sara H、Mpindi JP、Mirtti T、Vainio P、Rantala J、Alanen K、Nees M、Kallioniemi O2010FZD4作为ERG致癌诱导的WNT信号转导和前列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介质.癌症研究 70: 6735–674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ncock JD,Lessnick SL公司2008转录谱荟萃分析揭示了EWS–FLI基因的核心表达特征.细胞周期 7: 250–25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霍尔姆斯E、安蒂H2002化学计量学对代谢组学进化的贡献:表征和解释复杂生物核磁共振谱的数学解决方案.分析师(伦敦) 127: 1549–155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Lieskovan S、Zhang J、Wu L、Shimada H、Schofield DE、Triche TJ2005EWS–FLI1融合蛋白上调神经嵴发育中的关键基因,并负责观察到的尤因家族肿瘤表型.癌症研究 65: 4633–464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zumi M、Yokoi M、Nishikawa NS、Miyazawa H、Sugino A、Yamagishi M、Yamaguchi M、Matsukage A、Yatagai F、Hanaoka F2000小鼠DNA聚合酶α催化180-kDa亚单位基因的转录由Ets相关转录因子E2F和Sp1控制.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 1492: 341–35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oung JG、Shin D、Seong RH、Zhang BT2006通过共聚类潜在变量模型识别调节模块:干细胞分化.生物信息学 22: 2005–201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uer M、Ban J、Kofler R、Walker B、Davis S、Meltzer P、Kovar H2009尤因肉瘤的分子功能图.公共科学图书馆 4:e541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科瓦尔H2010下游EWS/FLI1-上游尤因肉瘤.基因组医学 2: 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var H、Aryee DN、Jug G、Henockl C、Schemper M、Delattre O、Thomas G、Gadner H1996EWS/FLI-1拮抗剂体外诱导尤因瘤细胞生长抑制.细胞生长差异 7: 429–43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ndt SG、Marinov GK、Kundaje A、Kheradpour P、Pauli F、Batzoglou S、Bernstein BE、Bickel P、Brown JB、Cayting P等。2012ENCODE和modENCODE联合体的ChIP-seq指南和实践.基因组研究 22: 1813–183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 R、Pei H、Watson DK2000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调节Ets功能.癌基因 19: 6514–652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hony S、Auron PE、Benos PV2007DNA家族结合谱变得容易:不同基序比对和聚类策略的比较.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 :e6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ier H、Colbert J、Fitzsimmons D、Clark DR、Hagman J2003Pax-5激活早期B细胞特异性mb-1(Ig-α)基因依赖于非甲基化Ets结合位点.分子细胞生物学 23: 1946–196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o X、Miesfeldt S、Yang H、Leiden JM、Thompson CB1994FLI-1和嵌合EWS–FLI-1癌蛋白表现出相似的DNA结合特异性.生物化学杂志 269: 18216–1822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irny洛杉矶2010转录因子间核小体介导的协同作用.国家科学院程序 107: 22534–2253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el M、Simon JM、Iglesia MD、Wu SB、McFadden AW、Lieb JD、Davis IJ2012致癌转录因子嵌合物的肿瘤特异性重定位导致染色质和转录的失调.基因组研究 22: 259–27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rieur A、Tirode F、Cohen P、Delatter O2004EWS/FLI-1沉默和Ewing细胞的基因分析揭示了下游致癌途径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的抑制作用.分子细胞生物学 24: 7275–728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Quandt K、Frech K、Karas H、Wingender E、Werner T1995MatInd和MatInspector:检测核苷酸序列数据中一致性匹配的新的快速通用工具.核酸研究 23: 4878–488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ahim S、Beauchamp EM、Kong Y、Brown ML、Toretsky JA、Uren A2011YK-4-279抑制ERG和ETV1介导的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公共科学图书馆 6:e1934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iggi N、Cironi L、Provero P、Suva ML、Kaloulis K、Garcia-Echeverria C、Hoffmann F、Trumpp A、Stamenkovic I2005原代骨髓间充质祖细胞分化为尤因肉瘤.癌症研究 65: 11459–1146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iggi N、Suva ML、De Vito C、Provero P、Stehle JC、Baumer K、Cironi L、Janiszewska M、Petricevic T、SuvaD等人。2010EWS–FLI-1调节miRNA145和SOX2的表达,启动间充质干细胞向尤因肉瘤癌干细胞的重编程.基因开发 24: 916–93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nkar S、Bell R、Stephens B、Zhuo R、Sharma S、Bearss DJ、Lessnick SL2012EWS/FLI介导的尤因肉瘤转录抑制机制及其相关性.癌基因doi:10.1038/onc.2012.5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lisio S、Halperin T、Vidal M、Nevins JR2002由RYBP介导的YY1与E2F的相互作用为E2F功能的特异性提供了机制.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21: 5775–578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hirasaki F、Makhluf HA、LeRoy C、Watson DK、Trojanowska M1999ETS转录因子与Sp1合作激活人tenascin-C启动子.癌基因 18: 7755–776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taege理学硕士、Hutter C、Neumann I、Foja S、Hattenhorst UE、Hansen G、Afar D、Burdach SE2004DNA微阵列揭示了尤因家族肿瘤与内皮细胞和胎儿神经嵴衍生细胞的关系,并确定了新的靶点.癌症研究 64: 8213–822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irado OM、Mateo-Lozano S、Villar J、Dettin LE、Llort A、Gallego S、Ban J、Kovar H、Notario V2006Caveolin-1(CAV1)是EWS/FLI-1的靶点,是尤因肉瘤细胞致癌表型和致瘤性的关键决定因素.癌症研究 66:9937–99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irode F、Laud-Duval K、Prieur A、Delorme B、Charbord P、Delatre O2007尤文肿瘤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癌细胞 11: 421–42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sai SY、Opavsky R、Sharma N、Wu L、Naidu S、Nolan E、Feria-Arias E、Timmers C、Opavsca J、de Bruin A等。2008使用单个E2F激活器开发鼠标.自然 454:1137–114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tson DK、Robinson L、Hodge DR、Kola I、Papas TS、Seth A1997FLI1和EWS–FLI1作为三元复合因子发挥作用,ELK1和SAP1a作为Egr1启动子血清反应元件的三元和四元复合因子.癌基因 14: 213–22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u Z、Irizarry RA、绅士R、Martinez-Murillo F、Spencer F2004基于模型的寡核苷酸表达阵列背景调整.美国统计协会 99: 909–917[谷歌学者]
  • Yang ZF、Mott S、Rosmarin AG2007细胞周期进展需要ETS转录因子GABP.Nat细胞生物学 9: 339–34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u J、Mani RS、Cao Q、Brenner CJ、Cao X、Wang X、Wu L、Li J、Hu M、Gong Y等人。2010雄激素受体、Polycomb和TMPRSS2-ERG基因融合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整合网络.癌细胞 17: 443–45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基因组研究由以下人员提供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