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单元格元数据。2009年1月7日;9(1): 23–34.
PMCID公司:PMC2642990型
PMID:19117544

AMPKβ亚基上的糖原结合域允许激酶作为糖原传感器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总结

AMPKβ亚单位包含一个保守结构域,该结构域与糖原相关。虽然已知糖原的可用性会影响体内AMPK的调节,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现在发现AMPK被糖原抑制,特别是高分支含量的制剂。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支链低聚糖,并表明那些具有单个α1→6支链的低聚糖是变构抑制剂,也通过上游激酶抑制磷酸化。使用磷酸化酶去除糖原外链,从而暴露外分支,使AMPK的抑制作用更强。所有受试碳水化合物的抑制作用取决于糖原结合域被糖结合所需残基的突变所消除。我们的结果表明,AMPK以及通过检测AMP/ATP来监测即时能量可用性的假设,也可能能够以糖原的形式检测细胞能量储备的状态。

关键词:人类疾病,蛋白质

介绍

AMPK-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单细胞和全身水平能量平衡的调节器(Kahn等人。,2005)以及治疗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药物靶点(哈迪,2007a). AMPK由抑制ATP合成或加速ATP消耗的代谢应激激活,并由调节全身能量平衡的细胞因子调节(Kahn等人。,2005). 一旦激活,系统就会打开生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同时关闭ATP消耗过程(哈迪,2007b).

AMPK的天然形式是一种异三聚体复合物,由催化α亚基和辅助β亚基和γ亚基组成。γ亚单位包含以互斥方式结合调节核苷酸AMP和ATP的串联结构域(Scott等人。,2004; 汤利和夏皮罗,2007年;肖等人。,2007). 通过抑制去磷酸化,AMP与γ亚基的结合促进活化环(Thr-172)中关键磷酸化位点α亚基上激酶结构域的净磷酸化,导致>100倍的活化(Hawley等人。,1996; Suter等人。,2006). 磷酸化激酶也被AMP变构激活,AMP的两种作用都被高浓度ATP拮抗。Thr-172在大多数细胞中被抑癌激酶LKB1磷酸化(Hawley等人。,2003; Woods等人。,2003),但AMP对磷酸化的影响是因为它能够与AMPK结合,使其成为蛋白质磷酸酶的较差底物(Davies等人。,1995; Suter等人。,2006; 桑德斯等人。,2007). 在某些单元格类型中(Hawley等人。,2005),Thr-172也可以在Ca中磷酸化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特别是CaMKKβ的激活方式。

在所有真核生物中,β亚基包含一个中心保守区域,我们称之为糖原结合域(GBD),它使AMPK复合物与培养细胞和无细胞系统中的糖原结合(Hudson等人。,2003; Polekhina等人。,2003). Pfam数据库(http://pfam.sanger.ac.uk/)将其鉴定为N-异淀粉酶结构域,这是一个非催化结构域,主要存在于代谢淀粉和糖原中α1→6连接支点的酶中。在β-环糊精存在下,测定了大鼠AMPK-β1中GBD的结构(Polekhina等人。,2005),一种不分枝的环状α1→4连接的低聚糖,不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

有许多观察结果表明糖原含量与AMPK的调节有关,尽管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也存在悖论。骨骼肌先前的糖原负荷通过收缩或5-氨基咪唑-4-甲酰胺(AICAR)抑制啮齿类动物AMPK的激活(Derave等人。,2000; Wojtaszewski等人。,2002)或在人体内锻炼(Wojtaszewski等人。,2003). 然而,尽管麦卡德尔病患者的糖原水平较高,但在运动中AMPK被过度激活(他们由于糖原磷酸化酶的遗传缺陷而无法调动糖原)(尼尔森等人。,2002). 当考虑AMPK在糖原合成调节中的作用时,还存在其他悖论。AMPK在位点2磷酸化肌糖原合成酶(mGS)(Ser-7)(卡林和哈迪,1989年). 该位点的磷酸化导致低浓度变构活化剂葡萄糖-6-磷酸的活性降低(Skurat等人。,1994). 对野生型小鼠肌肉进行AICAR治疗后,第2位点的mGS发生磷酸化,但对AMPK-α2基因敲除小鼠没有反应,表明该位点是AMPK的生理靶点(Jorgensen等人。,2004). 由于AMPK是通过运动激活的,人们可能会认为运动后mGS会失活。虽然这确实在患有McArdle病的人身上观察到(尼尔森等人。,2002)在正常受试者中,运动后mGS被去磷酸化并激活,这一作用在小鼠中需要GM(M)蛋白磷酸酶-1的糖原靶向亚单位(Aschenbach等人。,2001).

肌肉糖原含量、mGS活性和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之间也存在有趣但无法解释的联系。许多年前,电刺激小鼠肌肉导致糖原耗竭(丹福思,1965年)与表明去磷酸化的mGS活性增加相关。在大鼠肌肉中,糖原含量对mGS活性的影响似乎比胰岛素大得多,mGS收缩的影响完全是由糖原消耗引起的(尼尔森等人。,2001). 在大鼠体内(Richter等人。,1982)或人类(Mikines等人。,1988)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在单次运动后增强,这与糖原耗竭程度相关(Richter等人。,2001).

本文中,我们报告了糖原在无细胞分析中抑制纯化的AMPK,这种作用取决于与GBD的结合,并随糖原分支含量的不同而变化。我们表明,具有单个α1→6支点的低聚糖是AMPK的变构抑制剂,它也抑制上游激酶的磷酸化和活化。我们的结果表明,GBD是一个调节域,允许AMPK在体内充当糖原传感器。

结果

糖原结合所需GBD内残留物的鉴定

我们首先克隆了编码大鼠AMPK-β1亚单位GBD的DNA,并将其作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物在细菌中表达。在谷胱甘肽-脑葡萄糖上纯化该蛋白质,以产生预期质量为40 kDa的多肽(图S1A在线提供)。为了检测糖原与该蛋白质的结合,我们开发了一种使用Sepharose-bound伴刀豆球蛋白A(ConA)的检测方法,该蛋白是一种取自蚕豆的植物凝集素,通过葡萄糖单体的C3和C4羟基结合葡聚糖。允许两种不同的糖原制剂与ConA-Sepharose结合,这两种糖原制剂分别来自牛肝脏和大鼠肝脏。然后将这些结合物与GST:GBD融合孵育;离心回收;以及通过SDS-PAGE分析的负荷、颗粒和上清液。图1A表明,当使用牛肝糖原时,GST-GBD(而非游离GST)几乎完全在颗粒中回收,表明有效结合。GBD似乎与大鼠肝糖原的结合不那么强烈,因为在上清液中发现了更大比例的糖原。相比之下,肌肉磷酸化酶,一种具有明确糖原结合位点的蛋白质,几乎完全在含有两种糖原制剂的颗粒中回收(图1A) ●●●●。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1.jpg

糖原与细菌表达的β1-GBD结合的研究

(A) GST:GBD融合、游离GST和磷酸化酶的结合糖原。将每种蛋白质的样品与与ConA-Sepharose结合的牛或大鼠肝糖原孵育,通过离心回收Sepharosebeads,并用SDS-PAGE分析装载量(L)、上清液(S)和颗粒(P,重新悬浮在原始体积中)的样品。

(B) 使用ALIGNX对来自各种真核生物的GBD序列进行比对。所有物种中相同的残基都被装箱,哺乳动物中直接参与碳水化合物结合的保守残基也是如此;后者位于底部(大鼠β1编号)。

(C) 与GST糖原结合:GBD融合(野生型大鼠β1或显示的点突变)。结合试验如(A)所示,使用牛肝糖原和磷酸化酶结合被分析为阳性对照(底部面板)。

图1B显示了多种不同真核生物中AMPK同源基因β亚基亚型的GBD序列的比对。许多残基在哺乳动物β亚基中保持不变,包括W100、K126、W133、L146和T148(大鼠β1编号)。大鼠β1 GBD与β-环糊精复合物的最新晶体结构表明,所有这些残基的侧链与结合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直接相互作用,其中一些残基的突变破坏了糖原结合(Polekhina等人。,2003, 2005). 为了证实这些残基与糖原结合有关,我们将其突变为甘氨酸或丙氨酸,并测试突变GST-GBD蛋白结合糖原的能力。正如预期的那样,所有突变都显著降低了牛肝糖原的结合,W100G/W133A双突变也是如此(图1C) ●●●●。

糖原制剂抑制不同浓度的纯化AMPK

接下来,我们测试了糖原对从大鼠肝脏纯化的天然AMPK复合物活性的影响(Hawley等人。,1996). 由于它们没有明确的结构,对于所有研究的多糖,我们用完全水解后获得的葡萄糖摩尔数表示浓度。牛肝糖原通过IC完全抑制AMPK50(引起半最大抑制的浓度)30±9 mM葡萄糖当量(图2A) ●●●●。相比之下,大鼠肝糖原的抑制作用要小得多,导致推测的最大抑制只有44%,IC5090±16 mM。尽管本文中显示的大多数AMPK分析都是在200μM AMP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牛肝糖原在AMP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都受到抑制(图2B) ,尽管在AMP存在的情况下抑制作用似乎更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2.jpg

不同糖原制剂对AMPK的变构抑制作用

(A) 牛和大鼠肝糖原制剂抑制天然大鼠肝AMPK的浓度依赖性;糖原浓度表示为完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数据已安装到IC50方程式(请参见补充实验程序),并使用估计的最佳拟合参数生成曲线。

(B) 200μM AMP存在和不存在时牛肝糖原抑制天然大鼠肝脏AMPK的浓度依赖性;曲线如(A)所示。

(C) 牛肝糖原对重组AMPK复合物的抑制作用(myc公司-α1:β1:γ1),含有全长(1-270)或截短的β1亚基,缺乏GBD(172-270)。在CCL13细胞中表达复合物,并在含有或不含有糖原(200mM葡萄糖当量)的测定之前通过免疫沉淀进行纯化。数据为平均值±SEM(n=3)。经t检验,活性与不含糖原的对照组不同(p<0.05)。

(D) 牛肝糖原(200 mM葡萄糖当量)对纯化的天然大鼠肝脏AMPK(α1β1γ1和α2β1γl复合物的混合物)的抑制作用,这些AMPK是使用抗α1、抗α2或抗α1/α2抗体的混合物通过免疫沉淀(IP)回收的,或在没有免疫沉淀的溶液中进行检测的。结果表示为无糖原对照组的活性百分比,数据为平均值±SEM(n=3)。

(E) 牛和大鼠肝糖原制剂与碘络合物的吸收光谱。

我们担心牛肝糖原的更显著抑制可能是因为存在抑制AMPK的污染物,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糖原没有抑制大鼠AMPK-α1激酶结构域的细菌表达GST融合(数据未显示)。其次,抑制没有发生(图2C) 在人CCL13细胞中表达重组α1β1γ1复合物,其β1亚基中的残基1–171被截短,从而去除GBD(Hudson等人。,2003). 这个实验揭示了另外两个发现。首先,β亚单位截断降低了在无糖原的情况下测得的复合物的总活性。这是以前观察到的(Hudson等人。,2003)尽管解释尚不清楚。其次,当糖原浓度用于图2C(200 mM葡萄糖当量)对纯化的天然大鼠肝脏AMPK产生90%的抑制作用(图2A和2B),糖原(或任何其他测试的碳水化合物;见下文)对重组AMPK的抑制始终<50%。用于天然和重组AMPK的分析条件的关键差异(例如。,图2A和2C)是指,前者用溶液中的激酶进行,后者用重组酶进行myc公司-标记激酶偶联到抗-myc公司抗体,这是从用于表达的细胞内内源性AMPK中去除它所必需的。为了测试糖原的降低作用是否是由于在免疫沉淀物中进行检测而引起的,我们使用了大鼠肝脏AMPK(α1β1γ1和α2β1γl复合物的近似相等混合物),并在溶液中或使用抗α1、抗α2、,或抗α1和抗α2抗体的混合物。结果(图2D) 结果表明,当在再悬浮免疫沉淀中进行检测时,糖原的最大抑制率仅为30%-50%,而在溶液中进行检测的糖原抑制率大于95%。图2D还显示,糖原同样可以抑制从大鼠肝脏纯化的α1β1γ1和α2β1γl复合物。

接下来,我们考虑了牛和大鼠肝糖原制剂抑制效力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糖原结构的差异。考虑到AMPKβ亚基的GBD与代谢α1→6分支点的酶中发现的结构域有关,很明显,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分支内容不同所致。为了检验这一点,我们使用了一种方法,包括分支的酶水解,然后测定得到的线性α1→4链的平均链长。这表明,牛肝糖原的平均链长为13±1(平均±SD,n=3),而大鼠肝糖原平均链长则为23±3(平均±标准差,n=3),表明支点的平均密度低得多。为了用另一种方法证实这种差异,我们分析了碘络合物的吸收光谱。碘和大鼠肝糖原之间的复合物在更高的波长下比牛肝糖原吸收更强,表明平均分枝程度较低(图2E) ●●●●。

GBD中点突变对糖原抑制作用的影响

为了测试干扰糖原与GBD结合的突变是否也影响糖原对AMPK的抑制,我们在CCL13细胞中对与α1和γ1共表达的全长β1进行了突变,通过免疫沉淀通过myc公司标记α1,并在有无糖原的情况下测定激酶活性。通过印迹法(插入图3A) ●●●●。减少糖原与分离GBD结合的所有突变(图1C) 还消除了牛肝糖原的抑制作用。一个可能的例外是L146A,虽然检查了图1C表明这种突变也不能完全消除糖原结合。由于所有这些分析都是在重新悬浮的免疫沉淀物中进行的,因此野生型的抑制程度小于50%,如前一节所述。如已观察到的含有截短β亚单位的重组异源三聚体(图2C) 除K126A外,所有突变都在无糖原的情况下降低了总活性,尽管程度不同。这似乎不是因为突变体在Thr-172的磷酸化程度低于野生型。在另一个实验中,野生型β1、缺失GBD的截断β1(172-270)或W100G/W133A突变与α1和γ1共表达,α1上Thr-172的磷酸化是相同的(图3B) ●●●●。无论是通过“快速裂解”(使用含有清洁剂的冰镇缓冲液原位裂解细胞)还是“缓慢裂解”(在裂解前通过胰蛋白酶和离心分离获取细胞)来获取细胞,都是如此。后一种方法由于细胞采集期间发生的压力导致磷酸化增加。糖原缺乏抑制也不是因为突变的β1亚基未能与α1和γ1形成复合物。W100G/W133A双突变体β1与α1和γ1的回收量大致相等,无论是否通过免疫沉淀myc公司α1上的表位或通过γ1上的FLAG表位(图3C) ●●●●。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3.jpg

β亚基突变对糖原抑制重组AMPK复合物的影响

(A)Myc公司-具有野生型序列或指示突变的α1、γ1和β1在CCL13细胞中表达,免疫沉淀并测定±牛肝糖原(200 mM葡萄糖当量);结果为平均值±SEM(n=3)。下面的面板显示了α1亚单位的表达,该亚单位通过使用抗-myc公司抗体;上部面板中的活动因表达上的微小变化而被校正。

(B)Myc公司-α1、γ1和野生型β1、W100G/W133A突变体或N末端截断突变体(β1 172-270)在CCL13细胞中表达,使用快速或慢速裂解程序提取,并使用抗-myc公司或抗pT172抗体。

(C)Myc公司-具有野生型序列或W100G/W133A突变的α1、γ1和β1在CCL13细胞中表达,并用抗-myc公司(左)或反-旗帜(右)抗体,并使用抗-myc公司抗体(顶部面板)或抗β1和γ1抗体的混合物(底部面板)。

(D)Myc公司-对具有野生型序列或W99G/W133A突变的α1、γ1和人β2进行共表达、免疫沉淀和测定±牛肝糖原(200mM葡萄糖当量);结果为平均值±SEM(n=3)。如(A)所示,针对观察到的表达水平的微小变化对活性进行校正。通过t检验,活性与不含糖原的对照组不同(p<0.05)。

为了测试糖原与GBD的结合是否导致含有β2而非β1亚型的AMPK复合物受到抑制,我们表达了含有大鼠α1和γ1与人类β2的复合物,无论是否有相当于β1中W100和W133的两个色氨酸残基的突变(W99G/W133A)。结果与β1的结果非常相似,因为糖原抑制了野生型复合物,而双色氨酸突变使总活性降低70%,也完全消除了糖原的抑制作用(图3D) ●●●●。

环α1→4连接的寡糖抑制AMPK,而线性寡糖则不抑制

牛肝糖原和大鼠肝糖原的不同结果说明了糖原作为调节分子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多糖没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在大小和分支程度上都不同。Polekhina等人。(2003, 2005)之前已经证明,β-环糊精是一种由7个葡萄糖单元组成的环α1→4连接的低聚糖,可以与糖原竞争结合到大鼠β1 GBD。因此,我们测试了β-环糊精是否也会产生抑制作用。图4A表明,这确实是在1.6 mM时出现半最大效应的情况,接近KD类β-环糊精与细菌表达的大鼠β1 GBD结合量为0.3 mMKoay等人。(2007)这种抑制依赖于与GBD的结合,因为它被β1中的双色氨酸突变(W100G/W133A)所消除(图4B) ●●●●。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4.jpg

非支化寡糖对AMPK活性的影响

(A) β-环糊精对天然大鼠肝脏AMPK的抑制作用。曲线如下图所示图2答:。

(B) GBD双突变对2 mMβ-环糊精抑制重组AMPK的影响。Myc公司-α1、γ1和β1与野生型序列或W100G/W133A突变共存,免疫沉淀,并测定±β-环糊精(2 mM)。针对观察到的表达水平的微小变化,对活性进行了校正,如图2答:。活性与不含β-环糊精的对照组不同(p<0.05)。

(C和D)麦芽六糖(C)和麦芽七糖(D)对AMPK活性的影响。在存在和不存在指定浓度的低聚糖的情况下,对本地大鼠肝脏AMPK进行分析。(B)至(D)中的结果为平均值±SEM(n=3)。

Polekhina等人。(2005)还发现,具有五个以上葡萄糖单元的线性α1→4连接低聚糖,即麦芽己糖和麦芽庚糖,可以在浓度大于1mM时从糖原中取代β1 GBD。麦芽庚糖相当于β-环糊精,但链中有一个断裂,因此它具有自由还原端和非还原端。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浓度高达100 mM,这些线性低聚糖对天然大鼠肝脏AMPK几乎没有产生抑制作用(图4C和4D),尽管我们确认他们可以绑定GBD(数据未显示)。使用核磁共振方法,Koay等人。(2007)估计KD类麦芽己糖和麦芽七糖与细菌表达的大鼠β1 GBD结合的值分别为0.7和0.4 mM。因此,即使在结合应饱和的浓度下,这些线性低聚糖也不会抑制AMPK。

结合GBD并抑制AMPK的糖原片段的分离

为了确定与GBD结合并抑制AMPK复合物的糖原区域的化学性质,我们对牛肝糖原进行了部分酸水解,并利用β1 GBD作为亲和基质来纯化与GBD连接的水解产物。根据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法(HPAEC)的检测结果,选择水解条件以产生一系列含有六个葡萄糖单元的低聚糖。水解产物通过谷胱甘肽Sepharose柱,其中GST-GBD已预先结合,结合的低聚糖用丙酸洗脱。通过HPAEC分析洗脱的低聚糖(图5A) ●●●●。1.7分钟的一个大峰被证明是丙酸引起的伪影,而3.5、5.0和6.5分钟的三个峰被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3.5分钟和6.5分钟的峰似乎不含碳水化合物,但5分钟的峰产生365的质量,与二糖一致。通过碰撞诱导解离和串联质谱法证实了这种二糖含有葡萄糖(图5B) ;产物离子光谱在203处有一个子峰,对应于葡萄糖加一钠的质量+离子。糖原部分酸水解产生的唯一二糖是麦芽糖(α1→4键)和异麦芽糖。通过化学连锁分析鉴定双糖的尝试没有成功。然而,发现异麦芽糖标准物在5.1分钟从HPAEC柱中洗脱,而麦芽糖在10.1分钟洗脱。这些结果表明,从糖原中提取并结合到β1-GBD的二糖是异麦芽糖糖。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5.jpg

AMPK抑制剂异麦芽糖的分离

(A) 牛肝糖原进行部分酸水解,水解产物通过谷胱甘肽Sepharose柱,GST:GBD融合物已预先结合到该柱上。用丙酸洗脱柱,并用HPAEC分析结合低聚糖。5分钟洗脱峰是唯一一个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洗脱峰。

(B) 用串联ES-MS分析5分钟时的峰洗脱,使用碰撞诱导解离。低聚糖片段被观察为与钠的加合物+离子的质量增加了23。

(C) 麦芽糖和异麦芽糖对AMPK活性的影响。异麦芽糖曲线是使用最佳拟合参数生成的,如图2答:。

(D) GBD双突变对20 mM异麦芽糖抑制重组AMPK的影响;结果为平均值±SEM(n=3)。经t检验,活性与不含异麦芽糖的对照组不同(p<0.05)。

有趣的是,异麦芽糖在16 mM浓度下抑制天然大鼠肝脏AMPK,效果为一半最大,而麦芽糖浓度高达100 mM时没有引起任何抑制作用(图5C) ●●●●。与牛肝糖原一样,异麦芽糖不能抑制细菌中表达的α1激酶结构域的T172D突变(数据未显示)。与其他抑制性葡聚糖一样,异麦芽糖抑制野生型重组α1β1γ1复合物,但不抑制β1中含有双色氨酸突变的复合物(图5D) ●●●●。

合成分支寡糖对AMPK活性的影响

为了测试大于具有α1→6键的异麦芽糖的低聚糖是否是更有效的抑制剂,我们化学合成了一系列α1→4键的低聚糖,包含3到6个葡萄糖单元,具有单个α1→5键(图6A) ●●●●。由于具有自由还原端的低聚糖以α和β单体的混合物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因此这些低聚糖在还原端葡萄糖的碳1处以甲氧基合成,呈α构型。为了比较,我们还合成了甲基α-麦芽糖苷和甲基α-异麦芽糖甙。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6.jpg

合成分支寡糖对大鼠肝脏AMPK的抑制作用

(A) 显示标识(ID)号、结构和估计IC的表50±扫描电镜。

(B) 低聚糖对纯化大鼠肝脏AMPK的抑制作用。这些数据用于生成IC50值如(A)所示,并使用最佳拟合参数绘制曲线。右侧显示了每个低聚糖的ID键。

(C) 合成低聚糖对重组野生型和W100G/W133A突变型AMPK(α1β1γ1复合物)的抑制作用,编号如(A)和(B)所示。数据以低聚糖的形式呈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效力;结果为平均值±扫描电镜(n=3)。通过双向方差分析,野生型的显著差异±低聚糖。p<0.05;∗∗∗p<0.001。

测试了这些低聚糖抑制AMPK的能力(图6B;结构和估计IC50值如所示图6A)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带有自由还原基团的麦芽糖没有抑制AMPK,但甲基α-麦芽糖苷确实抑制了AMPK501.7 mM。甲基α-异麦芽糖苷(IC50=0.6 mM)比异麦芽糖(IC50=16 mM)。有趣的是,含有三到六个葡萄糖单位和一个α1→6键的α1→4键葡萄糖低聚糖是更有效的抑制剂,所有这些都与IC有关50值小于0.5 mM。最有效的是在二级(支链)链上含有两个葡萄糖单位的三糖和在主链上含有一个α-甲基葡萄糖苷的三糖(Glcα1→4Glcα1→6Glcα-OMe),其具有IC5090μM。

为了证实这些低聚糖的抑制依赖于与GBD的结合,我们测试了它们对CCL13细胞中表达的重组α1β1γ1复合物的影响。正如预期的那样,它们都抑制野生型AMPK,尽管在使用的单一浓度(2 mM)下,甲基α-麦芽糖苷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然而,它们都没有抑制β1中含有双W100G/W133A突变的重组复合物(图6C) ●●●●。正如在其他实验中观察到的那样,在没有寡糖的情况下,双突变体的活性下降了约70%。

支链寡糖对AMPK磷酸化/去磷酸化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观察到的抑制作用代表变构抑制,即直接影响不同部位碳水化合物结合的AMPK激酶结构域的活性,即β亚基上的GBD。重要的是要确定碳水化合物是否也会影响上游激酶和磷酸酶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图7A和7B表明,最有效的抑制性支链寡糖(Glcα1→4Glcαl→6Glcα-OMe)对蛋白磷酸酶2Cα(PPM1A)对纯化大鼠肝脏AMPK的去磷酸化作用无显著影响。使用蛋白磷酸酶1的催化亚基也获得了类似的阴性结果(数据未显示)。然而,三糖确实引起CaMKKβ对Thr-172磷酸化的显著抑制(图7C和7D)和LKB1(图7E) 。为了证实后者对LKB1没有影响,我们测试了低聚糖对合成肽底物磷酸化的影响,即LKBtide(利兹卡诺等人。,2004). 在1 mM低聚糖浓度下无明显抑制作用(图7F) 当大鼠肝脏αβγ复合物的磷酸化抑制基本完成时(图7E) ●●●●。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7.jpg

低聚糖5号的作用,参见图6关于PP2Cα对AMPK的去磷酸化以及CaMKKβ和LKB1的磷酸化

(A) 低聚糖对PP2Cα脱磷酸的影响。在存在和不存在1mM低聚糖的情况下,用PP2Cα孵育大鼠肝脏AMPK;在不同时间,通过western blotting评估Thr-172的总α亚基和磷酸化水平。

(B) (A)中结果的量化;指两个实验的±SEM。

(C) 低聚糖对CaMKKβ磷酸化的影响。使用PP1对大鼠肝脏AMPK进行去磷酸化,添加冈田酸以抑制磷酸酶,并在存在和不存在1mM低聚糖的情况下,将该蛋白与MgATP和CaMKKβ孵育。在不同时间,通过蛋白质印迹评估总α亚基和Thr-172磷酸化的水平。

(D) (C)中结果的量化;平均值为±SEM(n=2)。

(E) 低聚糖对LKB1磷酸化作用的时间过程,如(C)所示,但用LKB1代替CaMKKβ。

(F) 低聚糖对LKB1合成肽底物磷酸化的影响(平均值±SD;n=2)。

(G) 牛肝糖原、磷酸化酶极限糊精和模拟处理样品对AMPK的抑制作用。集成电路50值确定如下图2A和由最佳拟合参数生成的曲线。

(H) 极限糊精对野生型和W100G/W133A突变型β1重组α1β1γ1复合物的影响。结果为平均值±SEM(n=3)。活性与无限制糊精对照组不同(p<0.05)。

磷酸化酶极限糊精增加抑制作用

异麦芽糖或任何合成分支低聚糖都不可能在体内自然产生,尽管它们可以被视为糖原分支点的模拟物。为了检测糖原本身分支点的影响,我们研究了磷酸化酶消化的影响。磷酸化酶通过磷分解顺序降解糖原外链,但在接近分支点时停止(沃克和惠兰,1960年). 我们推断,如果我们在没有脱支酶的情况下用磷酸化酶彻底消化糖原,我们会生成一种极限糊精,其中的支点会暴露在表面。相比之下,在未消化的糖原中,分支点埋藏在外链之下,AMPK可能难以接近。我们的预测是,极限糊精将是比原糖原更有效的抑制剂。

在这种方法的初步试验中,我们发现磷酸化酶的商业制剂受到脱支酶的污染,必须通过进一步纯化去除。使用高纯度磷酸化酶,牛肝糖原中葡萄糖作为葡萄糖-1-磷酸的释放达到一个平台,相当于糖原中总葡萄糖的28%释放。这是预期量,因为未降解糖原分子中约30%的葡萄糖预计位于外层,而与层数无关(Melendez-Hevia等人。,1993). 为了制备极限糊精,我们将糖原与含有或不含磷酸化酶的共基质磷酸盐孵育,并保留未经处理的母糖原样品。由于通过磷酸化酶处理去除未支链的外链会增加平均支链度,这是通过测量多糖产物和碘之间络合物的吸收光谱来评估的。未经处理的糖原、模拟处理的糖元和磷酸化酶处理的糖源复合物的λmax值分别为397、372和350 nm。这表明,虽然磷酸化酶处理确实去除了外部分支,从而增加了平均分支度,但模拟处理样品中的分支含量也有所增加,可能是因为商业化牛肝糖原制剂受到活性磷酸化酶的微量污染。

正如预测的那样(图7G) ,磷酸化酶处理增加了大鼠肝脏AMPK的抑制效力,IC50从38 mM降至5 mM(葡萄糖当量)。模拟处理的样品产生中间效力抑制(IC50=21 mM),这与可能发生了一些磷分解的想法一致。与其他抑制性碳水化合物一样,磷酸化酶处理的极限糊精对重组α1β1γ1复合物的抑制作用被W100G/W133A突变所消除(图7H) ●●●●。

讨论

本文的结果揭示了AMPKβ亚单位上的糖原结合域,而不仅仅是AMPK在糖原上的定位,也是一个调节域,当糖原结合时,它变构地抑制激酶活性(并通过上游激酶抑制磷酸化),从而使AMPK起到糖原传感器的作用。我们最初担心,商业牛肝糖原对AMPK的抑制可能是由于受干扰检测的分子污染所致。然而,糖原制剂没有抑制分离的AMPK-α1激酶结构域,表明它不是催化活性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此外,抑制依赖于糖原与GBD的结合,因为重组α1β1γ1复合物中未观察到含有缺失结构域的截短β亚基或含有破坏糖原结合的β亚基点突变。

糖原作为一种调节分子的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没有明确的结构,因此不同的制剂可能表现得截然不同。牛肝糖原和大鼠肝糖原的制备物在抑制作用上的显著差异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可能解释了Polekhina等人。(2003)报告称糖原没有抑制纯化的大鼠肝脏AMPKParker等人。(2007)寻找与从大鼠肝脏纯化的糖原相关的AMPK。Parker等人。(2007)使用蔗糖梯度离心和大小排阻色谱法纯化糖原,另一种可能性是AMPK在此过程中分解。

贯穿本研究的一致发现是,当天然大鼠肝脏AMPK(α1β1γ1和α2β1γl复合物的混合物[Woods等人。,1996])被牛肝糖原和分支寡糖完全抑制,在人细胞中表达并在免疫沉淀中检测的重组AMPK复合物被抑制的程度低得多,通常仅为30%-50%。然而,这是由于在免疫沉淀中而不是在溶液中进行检测,因为使用抗α1或α2抗体从天然大鼠肝脏AMPK制剂中获得的再悬浮免疫沉淀中获得了类似的不完全抑制程度。这些实验还表明,含有α1或α2亚型的大鼠肝脏天然复合物都容易受到糖原的抑制。

为什么牛肝糖原和大鼠肝糖原的制剂在抑制AMPK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怀疑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分支。为了支持这一点,通过检查碘络合物的吸收光谱,发现大鼠肝糖原的平均分支含量远低于牛肝糖原。大多数已发表的哺乳动物糖原平均链长估计值表明,糖原位于12到18个葡萄糖单位之间(Illingworth等人。,1952)与我们的牛肝糖原值13±1相一致,但使我们的大鼠肝糖原23±3的值看起来很高。然而,后者不是通过传统的热碱萃取法纯化的,而是通过设计用于纯化糖原的方法纯化的,包括用冷三氯乙酸、溴化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连续萃取(Smythe等人。,1989). 这两种方法可能会选择出具有不同分支程度的糖原亚组分。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糖原中的支点与GBD具有高亲和力并导致AMPK抑制,即在牛肝糖原部分酸水解后,通过与固定化β1 GBD结合来回收异麦芽糖。发现异麦芽糖抑制AMPK,而麦芽糖不抑制。我们还发现,尽管麦芽己糖和麦芽庚糖确实与GBD结合,但它们(包含6个和7个葡萄糖单位,均为α1→4连接)并没有显著抑制AMPK(Koay等人。,2007).

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己糖和麦芽七糖都有一个自由还原端,可以通过开链形式相互转化,得到α-和β-单体的混合物,尽管β-单体占主导地位。我们合成了还原端C1带有α-甲氧基的麦芽糖和异麦芽糖衍生物,发现(与麦芽糖本身不同的是)甲基α-麦芽糖苷确实抑制AMPK,而甲基α-异麦芽糖甙是比异麦芽醇更有效的抑制剂。此外,β-环糊精(一种缺乏自由还原端的环化形式的麦芽糖苷酶)抑制AMPK,而麦芽糖肽酶则没有。这些结果表明,自由还原端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低聚糖对AMPK的抑制,这可能是由于β-单体的存在。尽管这种现象的分子解释尚不清楚,但体内不太可能出现具有自由还原端的多糖或低聚糖。

我们怀疑AMPK的GBD的真正生理配体可能是糖原中的分支点,异麦芽糖正在模仿糖原。为了生成更好的分支点模型,我们合成了一系列低聚糖,这些低聚糖含有三到六个α1→4连接的葡萄糖单元,具有单个α1→6连接,并且在还原端有一个α-甲氧基。这些小的分支低聚糖比甲基α-异麦芽糖苷更有效地抑制AMPK。最有效的是三糖(Glcα1→4Glcα1→6Glcα-OMe),其支链上有两个葡萄糖单元,具有IC50比α-异麦芽糖苷低9倍,比α-麦芽糖甙低近20倍。这可能是与GBD上的结合位点进行所有可能的有利接触的最小配体。

糖原分子被认为理论上最多有12层分支,因为超过这个极限,外链可能会变得紧密堆积,无法容纳进一步的分支(Melendez-Hevia等人。,1993). 如果糖原结构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这将意味着AMPK只能与全尺寸糖原分子表面的非还原端结合,并且可能无法进入内部分支点。然而,当磷酸化酶降解糖原的外链时,它会暴露出外层的分支点。当侧链上保留四个葡萄糖单元时,磷酸化酶停止降解外链(沃克和惠兰,1960年)在树枝被脱枝酶分解之前不能继续进行。因此,我们怀疑,用磷酸化酶彻底消化牛肝糖原而制成的极限糊精可能是比原糖原更有效的AMPK抑制剂。事实就是这样(图7G) 。因此,磷酸化酶去除糖原外链可显著提高AMPK的抑制效力。

我们的结果证实了AMPKβ亚单位的GBD代表抑制激酶活性的调节域的观点,并表明糖原内的分支点是真正的抑制配体。虽然要确定这种现象的生理作用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我们提出以下工作假设。我们认为,AMPK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在糖原含量高的肌肉中,可能与糖原表面的非还原端结合,部分隔离AMPK与其他下游靶点。这可能解释了对AICAR的反应中AMPK的表观活化减少(Wojtaszewski等人。,2002)或收缩(Derave等人。,2000; Wojtaszewski等人。,2003)当肌肉处于糖原负荷状态时。然而,由于紧密堆积的外链可能阻止进入大多数内部分支点,因此在这些条件下与糖原结合的AMPK不会处于抑制状态,并且会在位点2磷酸化mGS,从而对外糖原链的进一步延伸提供反馈抑制。如果肌肉收缩开始,磷酸化酶被激活,它会暴露出最外层的分支点(假设脱支酶不会立即将其分解),这将抑制AMPK。AMPK不再磷酸化mGS,使后者去磷酸化并活化,为收缩停止后糖原的快速再合成铺平了道路。

我们的假设可以解释介绍例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mGS由于糖原负载肌肉中第2位点的磷酸化而活性较低(Jorgensen等人。,2004; Lai等人。,2007).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电刺激大鼠肌肉导致糖原耗竭后(丹福思,1965年;尼尔森等人。,2001)或人体肌肉锻炼(Wojtaszewski等人。,2001)发现mGS处于活性的去磷酸化状态。在这些条件下,与糖原结合的AMPK将被抑制,从而允许糖原结合形式的蛋白磷酸盐-1对mGS进行净去磷酸化(Aschenbach等人。,2001).

除了引起变构抑制外,三糖Glcα1→4Glcα1→6Glcα-甲基还通过上游激酶抑制磷酸化,但不通过PP2Cα或蛋白磷酸酶1去磷酸化。这与公认的AMPK变构激活剂(即AMP)的作用形成对比,AMP抑制去磷酸化而不影响磷酸化(Davies等人。,1995; Suter等人。,2006; Sanders等人。,2007). 糖原对Thr-172磷酸化的抑制可能解释了AMPK在糖原含量较低的大鼠肌肉中该部位磷酸化程度更高的结果(Jorgensen等人。,2004). 然而,似乎一旦AMPK与糖原分离,Thr-172磷酸化水平很可能会迅速恢复正常,即糖原的抑制作用只会由糖原颗粒中的AMPK靶点(如mGS)产生。

我们的假设也有助于解释单次运动后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增加(Richter等人。,1982; Mikines等人。,1988)与糖原耗竭程度相关(Richter等人。,2001). 通过磷酸化酶去除糖原外层释放出约30%的可用葡萄糖,并使非还原末端的数量减半(Melendez-Hevia等人。,1993). 因此,即使糖原含量适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多糖释放大量AMPK,从而使更多的激酶可用于磷酸化参与葡萄糖摄取和/或胰岛素信号传导的靶点。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MPK复合物不仅可以感知以AMP和ATP形式存在的细胞能量的即时可用性,还可以感知以糖原形式存在的中期能量储备的可用性。

实验程序

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程序见补充数据.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威康信托基金的项目拨款、欧盟委员会资助的EXGENESIS综合项目(LSHM-CT-2004-005272)以及支持邓迪信号转导治疗部的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博林格尔海姆、葛兰素史克、默克公司)的支持。默克公司(Merck KgaA)和辉瑞(Pfizer)。A.M.获得了Wellcome信托基金的博士生奖学金。

笔记

发布日期:2009年1月6日

脚注

补充数据包括补充实验程序、一张图和一张表,可在以下网址找到http://www.cell.com/cell-metabolism/supplemental/S1550-4131(08)00360-4.

补充数据

文件S1。补充实验程序,一张图和一张表:
单击此处查看。(889K,pdf格式)

工具书类

Aschenbach W.G.、Suzuki Y.、Breeden K.、Prats C.、Hirshman M.F.、Dufresne S.D.、Sakamoto K.、Vilardo P.G.、Steele M.、Kim J.H.肌肉特异性蛋白磷酸酶PP1G/R(GL)(G(M))对运动激活糖原合成酶至关重要。生物学杂志。化学。2001;276:39959–399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Carling D.,Hardie D.G.AMP活化蛋白激酶的底物和序列特异性。糖原合成酶和磷酸化酶激酶的磷酸化。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1989;1012:81–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骨骼肌中的Danforth W.H.糖原合成酶活性。两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和糖原合成的控制。生物学杂志。化学。1965;240:588–5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Davies S.P.,Helps N.R.,Cohen P.T.W.,Hardie D.G.5′-AMP抑制AMP活化蛋白激酶的去磷酸化并促进磷酸化。使用细菌表达的人类蛋白磷酸酶2Cα和天然牛蛋白磷酸酶2AC进行研究。FEBS通讯。1995;377:421–4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Derave W.、Ai H.、Ihlemann J.、Witters L.A.、Kristiansen S.、Richter E.A.、Ploug T.收缩慢抽搐肌中AMP激活的蛋白激酶激活和葡萄糖转运的解离。糖尿病。2000;49:1281–12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ardie D.G.AMP活化蛋白激酶作为药物靶点。每年。药理学评论。毒性。2007;47:185–2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ardie D.G.AMP-活化/SNF1蛋白激酶:细胞能量的保守守护者。自然修订版分子细胞生物学。2007;8:774–7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awley S.A.、Davison M.、Woods A.、Davies S.P.、Beri R.K.、Carling D.、Hardie D.G.大鼠肝脏AMP-活化蛋白激酶的表征,以及苏氨酸-172作为磷酸化和活化AMP-激活蛋白激酶的主要位点的鉴定。生物学杂志。化学。1996;271:27879–278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awley S.A.、Boudeau J.、Reid J.L.、Mustard K.J.、Udd L.、Makela T.P.、Alessi D.R.、Hardie D.G.LKB1肿瘤抑制剂、STRADα/β和MO25α/β之间的复合物是AMP活化蛋白激酶级联中的上游激酶。生物学杂志。2003;2: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awley S.A.、Pan D.A.、Mustard K.J.、Ross L.、Bain J.、Edelman A.M.、Frenguelli B.G.、Hardie D.G.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激酶-beta是AMP活化蛋白激酶的替代上游激酶。单元格元数据。2005;2:9–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Hudson E.R.、Pan D.A.、James J.、Lucocq J.M.、Hawley S.A.、Green K.A.、Baba O.、Terashima T.、Hardie D.G.AMP活化蛋白激酶中的一个新结构域引起糖原储存体,类似于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糖原储存机构。货币。生物。2003;13:861–8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Illingworth B.、Larner J.、Cori G.T.糖原和支链淀粉的结构。酶法测定链长。生物学杂志。化学。1952;199:631–6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Jorgensen S.B.、Nielsen J.N.、Birk J.B.、Olsen G.S.、Viollet B.、Andrelli F.、Schjerling P.、Vaulont S.、Hardie D.G.、Hansen B.F.。α2–5′AMP活化蛋白激酶是骨骼肌中的一种位点2糖原合酶激酶,对葡萄糖负荷有反应。糖尿病。2004;53:3074–30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Kahn B.B.、Alquier T.、Carling D.、Hardie D.G.AMP活化蛋白激酶:古代能量计为现代新陈代谢的理解提供了线索。单元格元数据。2005;1:15–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Koay A.、Rimmer K.A.、Mertens H.D.、Gooley P.R.、Stapleton D.低聚糖识别和与AMP活化蛋白激酶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结合。FEBS通讯。2007;581:5055–50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Lai Y.C.、Stuenaes J.T.、Kuo C.H.、Jensen J.糖原含量和收缩调节大鼠骨骼肌中糖原合成酶磷酸化和UDP-葡萄糖亲和力。美国生理学杂志。内分泌。Metab公司。2007;293:E1622–E16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Lizcano J.M.、Göransson O.、Toth R.、Deak M.、Morrice N.A.、Boudeau J.、Hawley S.A.、Udd L.、MäkeläT.P.、Hardie D.G.、Alessi D.R.LKB1是激活AMPK亚家族13种蛋白激酶的主激酶,包括MARK/PAR-1激酶。EMBO J。2004;23:833–8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Melendez-Hevia E.,Waddell T.G.,Shelton E.D.代谢进化中分子设计的优化:糖原分子。生物化学。J。1993;295:477–4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Mikines K.J.、Sonne B.、Farrell P.A.、Tronier B.和Galbo H.体育锻炼对人类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的影响。美国生理学杂志。1988;254:E248–E2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Nielsen J.N.、Derave W.、Kristiansen S.、Ralston E.、Ploug T.、Richter E.A.大鼠骨骼肌中糖原合成酶的定位和活性强烈依赖于糖原含量。《生理学杂志》。2001;531:757–76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Nielsen J.N.、Wojtaszewski J.F.P.、Haller R.G.、Hardie D.G.、Kemp B.、Richter E.A.、Vissing J.5′-AMP活化蛋白激酶在运动调节McArdle病患者骨骼肌葡萄糖利用和糖原合成酶活性中的作用。《生理学杂志》。2002;541:979–9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Parker G.J.、Koay A.、Gilbert-Wilson R.、Waddington L.J.、Stapleton D.AMP活化蛋白激酶与大鼠肝脏糖原α颗粒无关。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Res.社区。2007;362:811–8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Polekhina G.、Gupta A.、Michell B.J.、van Denderen B.、Murthy S.、Feil S.C.、Jennings I.G.、Campbell D.J.、Witters L.A.、Parker M.W.AMPKβ亚基靶向糖原的代谢应激传感。货币。生物。2003;13:867–8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Polekhina G.、Gupta A.、van Denderen B.J.、Feil S.C.、Kemp B.E.、Stapleton D.、Parker M.W.通过AMP活化蛋白激酶识别糖原的结构基础。结构。2005;13:1453–14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Richter E.A.、Garetto L.P.、Goodman M.N.、Ruderman N.B.大鼠运动后的肌肉葡萄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临床杂志。投资。1982;69:785–79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Richter E.A.、Derave W.、Wojtaszewski J.F.葡萄糖、运动和胰岛素:新兴概念。《生理学杂志》。2001;535:313–3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Sanders M.J.、Ali Z.S.、Hegarty B.D.、Heath R.、Snowden M.A.、Carling D.定义噻吩吡啶酮家族成员小分子A-769662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的机制。生物学杂志。化学。2007;282:32539–325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Scott J.W.、Hawley S.A.、Green K.A.、Anis M.、Stewart G.、Scullion G.A.、Norman D.G.、Hardie D.G.CBS域形成能量敏感模块,其腺苷配体的结合被疾病突变破坏。临床杂志。投资。2004;113:274–28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Skura A.V.,Wang Y.,Roach P.J.兔骨骼肌糖原合成酶在COS细胞中表达。磷酸化调节位点的鉴定。生物学杂志。化学。1994;269:25534–255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Smythe C.、Villar-Palasi C.、Cohen P.兔肝糖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欧洲生物化学杂志。1989;183:205–2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Suter M.、Riek U.、Tuerk R.、Schlattner U.、Wallimann T.、Neumann D.剖析5′-AMP在变构刺激、激活和失活AMP活化蛋白激酶中的作用。生物学杂志。化学。2006;281:32207–322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Townley R.,Shapiro L.裂变酵母AMP活化蛋白激酶腺苷酸传感器的晶体结构。科学。2007;315:1726–17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alker G.J.、Whelan W.J.碳水化合物作用机制。8.肌磷酸化酶的结构限制糖原和支链淀粉的糊精。生物化学。J。1960;76:264–2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ojtaszewski J.F.,Nielsen P.,Kiens B.,Richter E.A.人类骨骼肌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的调节:食物摄入和自行车运动的影响。糖尿病。2001;50:265–2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ojtaszewski J.F.P.、Jörgensen S.B.、Hellsten Y.、Hardie D.G.、Richter E.A.AICA核苷对大鼠骨骼肌AMP活化蛋白激酶和糖原合成酶活性的糖原依赖性作用。糖尿病。2002;51:284–2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ojtaszewski J.F.、MacDonald C.、Nielsen J.N.、Hellsten Y.、Hardie D.G.、Kemp B.E.、Kiens B.、Richter E.A.运动人体骨骼肌中5′AMP活化蛋白激酶活性和底物利用的调节。美国生理学杂志。内分泌。Metab公司。2003;284:E813–E8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oods A.、Salt I.、Scott J.、Hardie D.G.、Carling D.AMP活化蛋白激酶的α1和α2亚型在大鼠肝脏中具有相似的活性,但在底物特异性方面表现出差异在体外.FEBS通讯。1996;397:347–3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Woods A.、Johnstone S.R.、Dickerson K.、Leiper F.C.、Fryer L.G.、Neumann D.、Schlattner U.、Wallimann T.、Carlson M.、Carling D.LKB1是AMP活化蛋白激酶级联中的上游激酶。货币。生物。2003;13:2004–20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Xiao B.、Heath R.、Saiu P.、Leiper F.C.、Leone P.,Jing C.、Walker P.A.、Haire L.、Eccleston J.F.、Davis C.T.AMP与哺乳动物AMP活化蛋白激酶结合的结构基础。自然。2007;449:496–5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