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7年3月13日;104(11): 4736–4741.
2007年3月1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73/pnas.0609364104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1838669
PMID:17360593

WD40蛋白Mda1用Dnm1纯化,并在Dnm1之前形成线粒体的分裂环氰化汞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线粒体不产生从头开始但由部门维持。线粒体分裂是一个定位、收缩分裂位点和双膜分裂的协调过程,其中动力蛋白相关蛋白被认为介导了外膜分裂。线粒体分裂机制的一部分从M相纯化氰化汞细胞通过生化分离。动力蛋白相关蛋白Dnm1是纯化组分中的两个主要蛋白之一,并伴有一个新鉴定的蛋白CMR185C,命名为Mda1。Mda1包含一个可预测的线圈区域和WD40重复序列,类似于酵母中的Mdv1和Caf4。免疫荧光和免疫电子显微镜显示,Mda1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定位于线粒体外表面的中间带或环。Mda1的环形成遵循FtsZ环的平面,FtsZ是一种存在于基质中的蛋白质。Dnm1仅在分裂后期与Mda1持续共定位。Mda1蛋白通过S至M期表达,当Mda1从带状变为病灶并与Dnm1共定位时,Mda1在M期特异性磷酸化。Mda1的去磷酸化在体外沉降系数增加,表明大分子的构象发生了变化。通过添加GTP以独立释放Dnm1来拆卸纯化的线粒体分裂机制,这表明Mda1自身形成稳定的同聚体,作为线粒体分裂机制的核心结构。

关键词:dynamin,FtsZ,线粒体分裂,质体

真核细胞必须正确控制线粒体的数量、形态、位置和分布,以实现其特殊功能(1). 线粒体分裂是这种控制的主要过程,因为线粒体不能产生从头开始除了保持线粒体的数量和形态外,最近的研究报告称线粒体分裂在凋亡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2). 线粒体分裂器最初被描述为线粒体分裂(MD)环,在年观察到分裂线粒体赤道区的一对电子致密沉积物氰化汞透射电子显微镜()由质体或叶绿体分裂的质体分裂环的发现而引发(4). 在其他藻类、黏菌和高等植物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构(5,6). 人类最近研究中的电子显微照片(7)和酵母(8)在线粒体收缩位点显示出电子致密结构,尽管没有提到它们代表MD环。目前完全不知道哪些分子负责MD环的形成。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涉及两种自组装GTPase。第一种是FtsZ,是一种细菌细胞视觉蛋白,通过内共生作用被转移到线粒体和质体分裂(9). 叶绿体或质体FtsZ可以在大多数光合真核生物中找到,而线粒体FtsZ只保留在相对原始的真核生物中(1013). FtsZ在质体或叶绿体的分裂部位形成环状或带状(9)和线粒体(10,11)从内膜内部。第二个GTPase是动力相关蛋白(DRP)。DRP参与线粒体分裂首次在芽殖酵母中报道为Dnm1(14),后来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真核生物中。DRPs在线粒体分裂中的必要性和作用可能是普遍的,因为所有DRPs的作用方式都类似,DRPs积聚在线粒体尖端或收缩部位的细胞溶质侧。然而,一些证据表明,与FtsZ不同,DRP仅在线粒体分裂的晚期才需要(1517)表明自由贸易区和DRP具有不同的作用(16). DRPs参与叶绿体分裂的研究进展(18,19)进一步强化了叶绿体/质体和线粒体分裂采用基本相似的机制的观点,包括FtsZ、PD/MD环和动力蛋白(16,19). 然而,毫无疑问,涉及的分子更多,细胞器分裂机制的动力学和调控需要阐明。在发芽酵母中酿酒酵母,外膜蛋白Fis1(20,21)和两个WD40重复序列蛋白Mdv1(2123)和Caf4(24)与依赖Dnm1的线粒体裂变途径有关。Fis1通过Mdv1或Caf4介导Dnm1定位到线粒体表面(21,23,24). 他们的互动模式仍有待讨论,还建议Mdv1和Caf4发挥额外或独特的作用(2427). 在其他生物体中未发现Mdv1或Caf4的同源基因,而在人类中发现了强大的Fis1同源基因(7,28)和植物(29).

虽然隔离是了解分子机制如何组装的直接方法,但线粒体分裂机制的隔离从未实现,大概是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动态和时间结构,与其他细胞成分相比,所涉及的数量被认为太低了。关于这个问题,C.梅罗莱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系统,因为这种藻类在直径1-2μm的小细胞中有一个线粒体和一个叶绿体。此外,细胞和细胞器的分裂可以同步进行。事实上,叶绿体分裂机制的分离和分析只在这种藻类中进行过探索(30,31).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纯化线粒体分裂机制至少部分的程序C.梅罗莱揭示了其组成和亚细胞定位,并分析了其生化特性。

结果

器官分裂蛋白质的纯化。

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抑制核DNA合成会使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有序分裂分离C.梅罗莱表明细胞器的分裂受细胞周期检查点的控制(32,33). 根据S/G期间线粒体收缩的观察2虽然在进入M期之前,最后的分离被抑制,但在M期中,一种与动力学相关的蛋白Dnm1特异性地积累,否则会分散在细胞质中(34). 作为线粒体分裂机制的一部分,为了纯化M期积累的Dnm1,我们开发了一种使用细胞周期停滞细胞的生物化学分级程序。用洗涤剂溶解细胞,并通过几步差速离心和碘克沙醇密度离心进行分离,然后进行氯化钠提取。用庚硫代葡萄糖苷进一步提取残余颗粒。

Dnm1在35%和20%碘xanol颗粒(35P和20P)的不溶性部分中得到富集,这是仅在使用M滞留细胞时才存在的两种主要蛋白质之一(图1A类,开放箭头),随后通过免疫印迹确认(数据未显示)。另一种主要蛋白质,≈100 kDa(图1A类,箭头),进行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肽质量指纹图确定该蛋白质由185C加元在中C.梅罗莱基因组。在S/G中2-富集了两种蛋白质(图1A类,箭头和箭头),并被鉴定为CMR185C和Dnm2(参与叶绿体分裂的另一种动力相关蛋白)(19)分别通过质谱和免疫印迹(数据未显示)。推导出的CMR185C蛋白783-aa序列的主要特征是在中心区域有一个假定的线圈结构域,在羧基末端有7个WD40重复单元(图1B类). 虽然CMR185C的N末端区域与Mdv1或Caf4的N末端区几乎没有同源性,但在酵母的Mdvl和Caf4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结构域排列[支持信息(SI)图6]. CMR185C与Mdv1、CMR185C与Caf4、Mdv1-Caf4之间的总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8.0%、19.2%和32.7%。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pq0090754790001.jpg

细胞器分裂蛋白的分离和鉴定。(A类)所有组分用10%SDS/PAGE分离,并用高灵敏度CBB染色。每组三条车道从左到右分别对应于未经抑制(DMSO-处理)、S/G2-抑制(喜树碱处理)和M-抑制(奥扎林处理)细胞的分数。除(S)组分外,每条通道中含有起始细胞裂解液中约8 mg蛋白质的总指示组分,其中只有1/20的组分被装载。细胞裂解液在40%碘克沙醇层理上离心,得到可溶性部分(S)的顶层、底部颗粒(40P)和界面的中间层,然后在35%碘克沙诺层理上进行离心,得到底部颗粒(35P),在20%碘克沙酚层理上分离,得到底部球粒(20P)和上层(20U)。随后用1 M NaCl(NaCl)和2%庚基硫代葡萄糖苷(HTG)进一步提取颗粒35P和20P,得到浓缩细胞器分裂蛋白的不溶性颗粒(P)。填充箭头表示Dnm2,开放箭头表示Dnm 1。箭头表示经过质谱分析的波段。分子量标记(m)显示在左侧。(B类)CMR185C Mda1的预测域体系结构。从中箭头所示的带中A类,一种蛋白质经质谱鉴定为由185C加元在中C.梅罗莱基因组;这种蛋白质后来被命名为Mda1。(C类)CMR185C亲和纯化抗体的特性。C.梅罗莱使用针对CMR185C重组N末端区域(1–297)的抗体分离总蛋白并进行免疫印迹。(D类)蛋白质在整个细胞周期和停滞期的表达。在同步化开始后的指定时间(小时)采集等量培养细胞,并对Dnm1、α-微管蛋白(αTub)和Mda1进行免疫印迹。细胞也被喜树碱(Cpt)阻遏在S/G2M相或与稻瘟灵(Orz)混合。

CMR185C Mda1的亚细胞定位。

为了表征CMR185C的细胞功能,提出了多克隆抗体。亲和纯化的抗体和抗血清特异性识别来自C.梅罗莱总蛋白质(图1C类)与纯化组分中带的大小大致一致。同步培养的总蛋白免疫印迹显示,Dnm1在整个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变化,而α-微管蛋白从S期到M期增加(图1D类)如报告所示(34). CMR185C特异性地出现在分裂细胞和S/G阻滞的细胞中2和M相(图1D类). 为了确定CMR185C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分裂的几个阶段进行免疫荧光(图2,详见SI图7). 在早期,CMR185C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线粒体周围(图2A类)然后在线粒体上形成中间带(图2B类)当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处于类似阶段的细胞时,它看起来就像沿着线粒体表面的一个拱(图2H(H)). 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开始伸长的下一阶段,CMR185C在线粒体的赤道区域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封闭环或带(图2 C类D类). CMR185C的中环也收缩,以便随着线粒体收缩的进展而聚焦(图2E类). 线粒体分裂完成后,CMR185C病灶附着在分裂线粒体的一侧,并逐渐消失(图2 F类G公司).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将该蛋白命名为Mda1(线粒体分裂装置1)。为了揭示Mda1和Dnm1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对这两种蛋白进行免疫染色。如报告所示(16),Dnm1在线粒体分裂之前和早期,即Mda1开始形成内侧环或带时,被发现为遍布细胞质的多个斑块(图2 J型). 随着线粒体收缩的进行,一些Dnm1斑块“附着”在Mda1带上(图2K(K)). 在划分的后期,Mda1和Dnm1几乎在同一个焦点上积累(图2). 接下来,我们比较了Mda1与FtsZ的环形成顺序和位置,FtsZ存在于矩阵中,可能参与划分平面的放置(16).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最早的阶段,我们可以观察FtsZ环,而无需持续观察Mda1环(图2M(M))然而,很少出现相反的情况。两个环总是在线粒体的同一平面上形成(图2 N个O(运行)),而它们的定位并没有完全重叠,它们各自的强度也没有相关性。在线粒体分裂的最后阶段,当Mda1形成单个焦点时,FtsZ环分裂成两个(图2P(P)). 免疫电镜观察Mda1的超微结构定位。五个连续切片中的每一个都包含线粒体外表面Mda1定位的部分,这表明Mda1在尚未收缩的线粒体周围的带状定位(图3 A类E类). 在线粒体分裂的中期和末期,在分裂位点MD环的电子密度图像上或周围检测到Mda1定位(图3 B–D).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pq0090754790002.jpg

Mda1和线粒体、Dnm1或FtsZ1的免疫荧光。(A–H)线粒体(红色)和Mda1(绿色)固定和免疫染色的细胞图像对齐(A–G)根据细胞周期进展的预测顺序。(H(H))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细胞,被认为与B类.固定细胞和免疫染色细胞的图像垂直对齐Mda1(绿色)和Dnm1(红色)(I–L型)或FtsZ1(红色)(M–P公司)根据细胞周期进展的预测顺序(N个)和(O(运行))他们都来自几乎相同的舞台,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自己的观点。PC,相位对比图像;线粒体图像,用抗CmEF-Tu(mt)抗体染色。(比例尺:1μm)独立荧光图像和其他细胞如所示SI图7.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pq0090754790003.jpg

Mda1的免疫电子显微镜。用抗Mda1兔抗体和10 nm金颗粒结合二级抗体标记超薄切片,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A类)显示线粒体分裂早期整个细胞的五个连续切片之一。(B类)横切面分裂线粒体和切割的MD环挤压收缩部位的电子致密图像。(C类)显示线粒体分裂最后阶段细胞的切片。(D类)放大三倍C类,显示收缩MD环周围的Mda1信号(E类)上的五个面板左侧是显示线粒体周围Mda1带定位的五个连续切片的图像,其中一个位于A类. The赖特端面板显示了五个叠加的左侧图像中的信号。N、 细胞核;m、 线粒体;mb,微体;cp,叶绿体。[比例尺:200 nm(A类B类)和500纳米(C类).]

纯化蛋白质的分解。

为了表征纯化蛋白的生物化学性质并评估其完整性,进一步提取了NaCl处理后的35P和20P的组合部分。通过增加200万公吨GTP而非GDP,Dnm1的很大一部分从M-滞留分数中释放出来(图4GDP和GTP)。然后将剩余的Mda1和少量的Dnm1溶解在含有1 M Tris·HCl和5%庚硫代葡萄糖苷的缓冲液中(图4,TrH)。在S/G中2-滞留部分,Mda1也被溶解,而Dnm2的大部分仍然不溶(图4、TrH和P)。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pq0090754790004.jpg

线粒体分裂机器的拆卸。两条车道的集合是S/G的分数2-逮捕和逮捕。颗粒35P和20P英寸图1将其与2 mM GDP(GDP)、2 mM GTP(GTP)、2%庚硫苷(HTG)和1 M Tris·HCl加5%庚硫甙(TrH)组合并随后提取。提取物和颗粒(P)的蛋白质通过10%SDS/PAGE进行解析。分子量标记(m)显示在右侧。填充箭头表示Dnm2;打开的箭头表示Dnm1。箭头表示Mda1。

Mda1的磷酸化。

S/G中的Mda12-在SDS/PAGE中,滞留组分和M-滞留组分的分子大小似乎略有不同。由于磷酸化是与细胞周期相关的最有力的修饰之一,我们将磷酸酶处理与低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结合,有效分离磷酸化和非磷酸化肽。正如预期的那样,M期阻滞中Mda1的带被磷酸酶处理降低到S/G水平2-逮捕(图5A类). 在测试条件下,磷酸酶处理不会影响Mda1和Dnm1的分解。Mda1和Dnm1在S/G中的亚细胞定位2-或M-逮捕也被检查过。在M阻滞细胞中,Dnm1和Mda1主要定位于同一病灶,而在S/G2-滞留细胞Mda1形成条带,Dnm1分散在细胞质中(图5B类).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pq0090754790005.jpg

Mda1的磷酸化。(A类)M期阻滞或S/G的纯化蛋白2-使用(+)或不使用(−)λ-蛋白磷酸酶(λ-PPase)处理停搏,进行低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用抗Dnm1或抗Mda1进行免疫印迹。(B类)M期阻滞或S/G期细胞2-分别用抗Dnm1和抗Mda1抗体进行免疫染色,并用Alexa Fluor 555或Alexa Fluro 488结合二级抗体进行检测。(比例尺:2μm)(C类)各种状态下含Mda1大分子的窄范围差密度离心。在磷酸酶和/或GTP存在下孵育M停搏细胞的部分纯化部分,然后通过差密度离心分离,并通过SDS/PAGE分析。每条车道都含有通过一定浓度碘克山诺(%)的颗粒,如上所示。Cont,在对照缓冲液中孵育+PPs,在λ-PPase存在下培养+GTP,在GTP存在下孵化;Mda1型-第页,天然磷酸化Mda1带;Mda1,Mda1脱磷带在体外.

为了研究Mda1的磷酸化如何影响分裂装置的特性,将M阻滞细胞的纯化部分在存在或不存在磷酸酶和/或GTP的情况下培养,并通过窄范围差密度离心分离(图5C类). 在任何条件下,上部组分都含有背景较高的蛋白质,并且被认为无法有效地分解或聚集(图5C类,向上)。在没有磷酸酶和GTP的情况下,Mda1和Dnm1主要分布在F38中,而通过磷酸酶处理,它们急剧转移到F40(图5C类,续和+PP)。通过GTP添加,Dnm1大量释放,Mda1出现在F34中,而在磷酸酶存在下部分转移到较重的组分(图5C类、+GTP和+PP+GTP)。

讨论

线粒体分裂机器的主要部件。

使用我们的程序,可以从M-阻滞细胞的相同组分中纯化Dnm1和磷酸化Mda1,并从S/G的相同组份中纯化Dnm 2和Mda12-被捕的牢房。虽然Dnm2和Mda1不太可能位于同一复合体中,因为Dnm2定位为叶绿体分裂机制(19,31)虽然Mda1定位于线粒体,但Dnm2和Mda1仍有可能在物理上结合,因为叶绿体和线粒体分裂装置在C.梅罗莱(35). 或者,叶绿体和线粒体分裂机制可能具有类似的生化特性。免疫荧光和免疫电子显微镜显示,Mda1在线粒体收缩发生之前,但在基质中形成FtsZ环之后,开始以带状形式围绕线粒体外表面定位。进一步表明,FtsZ参与了线粒体内部分裂平面的确定,位置信息通过未知机制通过内外膜传递,Mda1定位遵循该平面。Mda1在整个线粒体分裂过程中保持内环或带的形式,而Dnm1仅在细胞进入M期的分裂晚期积累并与Mda1共定位。在体外结果表明,通过GTP的加入,Dnm1可以独立释放,Mda1很可能自行形成稳定的同聚体。Mda1在M期也被磷酸化。在M阻滞细胞中,Mda1可能在线粒体分裂完成后与Dnm1形成病灶,而在S/G2-滞留细胞Mda1作为线粒体的较长中间带存在,缺乏Dnm1。窄范围差速离心表明,含有Mda1的大分子通过GTP释放Dnm1降低其沉降系数,而Mda1去磷酸化并没有将Dnm1从Mda1中分离出来,而是增加了沉降系数。这表明,Mda1的磷酸化并不有助于Dnm1结合的稳定性,而是诱导了含Mda1大分子构象或组织的某些变化。这种磷酸化可能介导Mda1低聚物排列的改变,或与其他未知分子的相互作用模式的改变,但我们并不排除Mda1磷酸化促进Dnm1并入分裂装置的可能性。这种可能的组织变化可能导致M期内分裂器的收缩。我们在此概述的纯化程序是在恶劣条件下进行的,以确定核心结构,我们发现其中包括Mda1。因此,有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修改,以保存轻度相关的分子。

具有不同行为的类似领域安排。

Mda1与酵母蛋白Mdv1和Caf4具有显著的特征,因为它们都包含一个中心线圈区域和C末端WD40重复序列,并且都与DRP相关参与线粒体分裂。假设酵母Mdv1和Caf4以及藻类Mda1具有共同的进化起源,它可能在Bikonta和Unikonta的真核生物分化之前出现,因此其后代的分布范围会比发现的更广。有趣的是,这些蛋白质的功能行为也有所不同。在线粒体分裂的早期,即Dnm1积累之前,Mda1表现为一条中间带。在酵母中,外源表达的dsRed-Mdv1遵循GFP-Dnm1积累(25)而遗传研究表明Mdv1和Caf4在Dnm1上游起作用(24). 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和定位研究表明,Mda1是一种独立于Dnm1的稳定同源单体。此外,Mda1受细胞周期的控制,因为Mda1在S至M期表达,并在M期磷酸化。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C.梅罗莱,或者可能的Mdv1和Caf4的相应特性在酵母中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考虑到细胞器分裂的时间和频率因细胞类型而异,我们认为真核细胞能够组织细胞器分裂,在细胞周期和其他控制系统中具有多个控制层。Mdv1和Caf4在一级序列中的相似性高于Mda1和它们各自之间的相似性,这意味着它们是在进化分歧后通过复制发生的,或者可能代表它们的功能相似性和/或结合伙伴。WD40蛋白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Dnm1和Fis1之间的接受者。C.梅罗莱,可以找到一个有效的Fis1同源物CMQ197C。然而,我们目前的研究没有检测到纯化部分中的蛋白质。这并不矛盾,因为Fis1均匀分布在线粒体表面,并且不会在裂变部位积聚(20). 植物和人类中的Fis1同源物已被证明在线粒体形态发生中发挥作用,尽管尚未报道WD40蛋白参与此途径。在人体中,hFis1和DRP之间存在直接和瞬态相互作用(7). WD40蛋白可能在进化过程中在这些生物体中丢失,就像酵母、动物和高等植物中的线粒体FtsZ一样。即使如此,真核生物的进化起源可能曾经使用DRP、Fis1、FtsZ和WD40蛋白来组织线粒体分裂机制。

材料和方法

细胞制备。

按照说明进行细胞培养、药物治疗和固定(21)稍作修改。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SI文本.

分馏程序和电泳。

细胞在2300×在室温下清洗10分钟,用基础缓冲液(50 mM Hepes-KOH/200 mM NaCl/2 mM MgSO4/1 mM EGTA-Na/1 mM DTT/10%wt/vol甘油,pH 7.1),悬浮在浓度约为10 mg蛋白质/ml的裂解缓冲液(含有5%wt/vol-Triton X-100/2%wt/vol-胆酸钠/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的基本缓冲液)中。用液氮冷冻细胞悬浮液,并在−80°C下保存。溶解液在冰上解冻。然后,添加DNase I,使最终浓度达到200μg/ml,并将混合物在冰上培养30分钟。从这一点开始,在冰上或4°C下,在1.5 ml微型离心管中,使用固定角度转子进行离心操作。以1000×去除细胞碎片。保存上清液,将颗粒重新悬浮在裂解缓冲液中,并再次以1000×,并将上清液合并。然后将上清液分层于含有40%碘克沙醇、2%Triton X-100和0.5%胆酸钠的基础缓冲液上,在30000×5分钟后,改变角转子的侧面,然后再次离心,在界面形成上层上清液(S)、底层颗粒(40P)和中间层。中间层悬浮于基底缓冲液中,分层于含有35%碘克沙醇的基底缓冲液上,以30000×形成底部颗粒(35P)和上层。上层悬浮,分层于含有20%碘xanol的基础缓冲液上,以30000×以形成底部颗粒(20P)和上层(20U)。将颗粒35P和20P悬浮在含有1 M NaCl、2%Triton X-100和0.5%胆酸钠的基础缓冲液中30 min,然后在30000×用基础缓冲液清洗粒剂10分钟,将其悬浮在基础缓冲液中2%的庚硫代葡萄糖苷中,孵育30分钟,然后在30000×为了进行分解分析,将35P和20P组分组合并依次用1 M NaCl、2 mM GDP在37°C下萃取30 min、2 mM-GTP在37°C下萃取30分钟、2%庚硫代葡萄糖苷,最后用1 M Tris·HCl(pH 7.4)加5%庚硫基葡萄糖苷萃取,并在30000×每个提取步骤持续10分钟。对于SDS/PAGE,用三氯乙酸沉淀提取物,然后用丙酮冲洗,并在含有50 mM DTT、8 M尿素和1 mM EDTA的SDS样品缓冲液中溶解颗粒。电泳后,用高灵敏度考马斯亮蓝(CBB)、GelCode蓝色染色试剂或帝国蛋白染色(皮尔斯生物技术公司,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对凝胶进行染色。蛋白质条带通过免疫印迹或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日本茨城岛津生物技术公司)。对于低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使用99:1丙烯酰胺:双丙烯酰胺的比率。对于磷酸酶处理,样品在含有4000单位/mlλ-蛋白磷酸酶(λ-PPase)(马萨诸塞州贝弗利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和2 mM MnCl的基础缓冲液中培养2在30°C下保持30分钟。

对于窄范围差密度离心,我们在含有1%TritonX-100的基础缓冲液中使用从42%到32%的碘xanol浓度每2%一步。如上所述,制备了M-停搏细胞的部分纯化部分,而铺垫用的是42%而不是40%的碘克沙醇。用基础缓冲液冲洗垫层上的合成层两次,并将其悬浮在含有2 mM MnCl的基础缓冲液中21 mM DTT和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并在有或无4000单位/mlλ-蛋白磷酸酶λ-PPase和/或5 mM GTP的情况下在30°C下培养30分钟。然后将样品装载在含有一定浓度碘克山诺的层上,并在30000×5分钟后,改变角度转子的侧面,然后再次离心。收集所得颗粒(F42至F32),而悬浮界面层,并使用较低浓度的碘xanol进行下一步。最后的上半部分用16%碘克沙醇(Up)造粒。用1 M氯化钠和2%庚硫代葡萄糖苷(如上所述)清洗所有颗粒,并通过SDS/PAGE进行分析。

抗体、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和电子显微镜。

为了制备抗CMR185C兔抗血清,我们使用了一种细菌重组蛋白,其氨基酸残基为CMR185C蛋白预测的783-aa序列的1到297个氨基酸残基,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用于免疫和亲和纯化。为了制备抗CMR185C小鼠抗血清,使用N端带有6个组氨酸标签的总蛋白细菌重组物进行免疫。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在电子显微镜下,使用快速冷冻的丙酮固定细胞。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SI文本.

补充材料

支持信息:

致谢

这项工作得到了日本科学促进会(K.N.)7472号拨款、重点领域科学研究(T.K.)17051029号拨款、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极端分子的适应和进化”前沿项目的支持,以及促进创新生物科学基础研究活动计划(PROBRAIN)(致T.K.)。

缩写

医学博士线粒体分裂
DRP(灾难恢复计划)动力学相关蛋白。

脚注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本文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直接投稿。

本文包含在线支持信息,网址为www.pnas.org/cgi/content/full/0609364104/DC1.

工具书类

1亚菲议员。科学。1999;283:1493–14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Youle RJ、Karbowski M。Nat Rev Mol细胞生物学。2005;6:657–6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Kuroiwa T、Suzuki K、Kuroiwa H。原生质体。1993;175:173–177. [谷歌学者]
4Mita T、Kanbe T、Tanaka T、Kuroiwa T。原生质体。1986;130:211–213. [谷歌学者]
5桥本H。细胞学。2004;69:323–326. [谷歌学者]
6Kuroiwa T、Nishida K、Yoshida Y、Fujiwara T、Mori T、Kuroiwa H、Misumi O。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2006年;1763:510–5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Yoon Y、Krueger EW、Oswald BJ、McNiven MA。分子细胞生物学。2003;23:5409–54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Ingerman E、Perkins EM、Marino M、Mears JA、McCaffery JM、Hinshaw JE、Nunnari 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170:1021–10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Osteryoung KW公司。当前操作微生物。2001;4:639–6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Beech PL、Nheu T、Schultz T、Herbert S、Lithgow T、Gilson PR、McFadden GI。科学。2000;287:1276–12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Takahara M、Takahashi H、Matsunaga S、Miyagishima S、Takano H、Sakai A、Kawano S、Kuroiwa T。分子遗传学。2000;264:452–4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Gilson PR、Yu XC、Hereld D、Barth C、Savage A、Kiefel BR、Lay S、Fisher PR、Margolin W、Beech PL。真核细胞。2003;2:1315–132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Kiefel BR、Gilson PR、Beech PL。原住民。2004;155:105–1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Bleazard W、McCaffery JM、King EJ、Bale S、Mozdy A、Tieu Q、Nunnari J、Shaw JM。自然细胞生物学。1999;1:298–30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Labrousse AM,Zappaterra MD,Rube DA,van der Bliek AM。分子细胞。1999;4:815–8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西田K、高原M、宫岛SY、黑泽H、松崎M、黑泽T。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3;100:2146–215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Legesses-Miller A、Massol RH、Kirchhausen T。分子生物学细胞。2003;14:1953–196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Gao H、Kadirjan-Kalbach D、Froehlich JE、Osteryoung KW。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3;100:4328–43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宫城岛SY、西田K、森T、松崎M、东山T、黑河H、黑河T。植物细胞。2003;15:655–6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Mozdy AD、McCaffery JM、Shaw JM。细胞生物学杂志。2000;151:367–3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Tieu Q,Nunnari 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0;151:353–3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Fekkes P、Shepard KA、Yaffe议员。细胞生物学杂志。2000;151:333–3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Cerveny KL、McCaffery JM、Jensen RE。分子生物学细胞。2001;12:309–3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Griffin EE、Graumann J、Chan DC。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170:237–2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Naylor K、Ingerman E、Okreglak V、Marino M、Hinshaw JE、Nunnari J。生物化学杂志。2006年;281:2177–21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Bhar D、Karren MA、Babst M、Shaw JM。生物化学杂志。2006年;281:17312–173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Schauss AC、Bewersdorf J、Jakobs S。细胞科学杂志。2006年;119:3098–31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James DI、Parone PA、Mattenberger Y、Martinou JC。生物化学杂志。2003;278:36373–363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Scott I,Tobin AK,Logan DC。J实验机器人。2006年;57:1275-12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宫城岛S、伊藤R、爱塔S、黑河H、黑河T。普兰塔。1999;209:371–3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Yoshida Y、Kuroiwa H、Misumi O、Nishida K、Yagisawa F、Fujiwara T、Nanamiya H、Kawamura F、Kuroiva T。科学。2006年;313:1435–14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伊藤R、高桥H、托达K、黑河H、黑河T。欧洲细胞生物学杂志。1996;71:303–3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伊藤R、高桥H、托达K、黑河H、黑河T。欧洲细胞生物学杂志。1997;73:252–2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Nishida K、Yagisawa F、Kuroiwa H、Nagata T、Kuroi wa T。分子生物学细胞。2005;16:2493–25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宫城岛S、黑河H、黑河T。普兰塔。2001;212:517–5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以下人员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