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完全信息非线性随机复杂系统滤波与控制的最新进展:综述。 (英语) Zbl 1264.93248号

综述:综述了不完全信息非线性随机复杂系统滤波与控制问题的一些最新进展。考虑的不完整信息主要包括缺失测量、随机变化的传感器延迟、信号量化、传感器饱和和信号采样。由于信息不完整,本文详细回顾了各种过滤和控制问题的发展。特别是,所述非线性随机复杂系统非常全面,包括传统非线性随机系统、各种复杂网络和一大类传感器网络。然后讨论了此类非线性随机复杂系统的相应滤波和控制技术。随后,给出了不完全信息复杂系统滤波与控制问题的一些最新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几个研究方向。

MSC公司:

第93页第11页 随机控制理论中的滤波
93E03型 控制理论中的随机系统(一般)
93-02 与系统和控制理论相关的研究展览(专著、调查文章)
94甲12 信号理论(表征、重建、滤波等)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Basin、E.Sanchez和R.Martinez Zuniga,“具有多状态和观测延迟的系统的最优线性滤波”,《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3卷,第5期,第1309-13202007页。
[2] M.Basin、J.Perez和D.Calderon-Alvarez,“多项式观测线性系统的最优滤波”,《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4卷,第2期,第313-320页,2008年。
[3] M.S.Mahmoud、Y.Shi和H.N.Nounou,“基于弹性观测器的不确定时滞系统控制”,《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3卷,第2期,第407-418页,2007年。
[4] Z.Wang,D.W.C.Ho,和X.Liu,“具有缺失测量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方差约束滤波”,《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8卷,第7期,第1254-12582003页·Zbl 1364.93814号 ·doi:10.1109/TAC.2003.814272
[5] Z.Wang、F.Yang、D.W.C.Ho和X.Liu,“具有缺失测量的随机时滞系统的鲁棒高频滤波”,IEEE信号处理学报,第54卷,第7期,第2579-2587页,2006年·Zbl 1373.94729号 ·doi:10.1109/TSP.2006.874370
[6] B.Sinopoli、L.Schenato、M.Franceschetti、K.Poolla、M.I.Jordan和S.S.Sastry,“间歇观测的卡尔曼滤波”,《IEEE自动控制学报》,第49卷,第9期,第1453-1464页,2004年·Zbl 1365.93512号 ·doi:10.1109/TAC.2004.834121
[7] P.Shi、M.Mahmoud、S.K.Nguang和A.Ismail,“具有模式相关延迟的跳跃系统的鲁棒滤波”,《信号处理》,第86卷,第1期,第140-152页,2006年·兹比尔1163.94387 ·doi:10.1016/j.sigpro.2005.05.005
[8] H.Gao和T.Chen,“通信容量有限的不确定系统的H系数估计”,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2卷,第11期,第2070-2084页,2007年·Zbl 1366.93155号 ·doi:10.1109/TAC.2007.908316
[9] H.Gao、T.Chen和T.Chai,“网络控制系统的无源性和无源性”,SIAM控制与优化杂志,第46卷,第4期,第1299-13222007页·Zbl 1140.93425号 ·doi:10.1137/060655110
[10] G.Wei、Z.Wang和H.Shu,“具有随机非线性和多重缺失测量的鲁棒滤波”,《自动化》,第45卷,第3期,第836-841页,2009年·Zbl 1168.93407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0.028
[11] X.He,Z.Wang和D.Zhou,“具有多个状态延迟的网络系统的鲁棒高频滤波”,《国际控制杂志》,第80卷,第8期,第1217-1232页,2007年·Zbl 1133.93314号 ·网址:10.1080/00207170701196968
[12] M.Sahebsara、T.Chen和S.L.Shah,“具有多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最优H2过滤”,《IEEE自动控制事务》,第52卷,第8期,第1508-15132007页·Zbl 1366.93659号 ·doi:10.1109/TAC.2007.902766
[13] M.Sahebsara、T.Chen和S.L.Shah,“具有多个数据包丢失的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最优H\inff滤波”,《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7卷,第9期,第696-702页,2008年·Zbl 1153.93034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8.01.011
[14] S.Sun、L.Xie和W.Xiao,“具有多个丢包的离散时间系统的最优全阶和降阶估计量”,《IEEE信号处理学报》,第56卷,第8期,第4031-4038页,2008年·Zbl 1390.94428号 ·doi:10.1109/TSP.2008.923196
[15] X.Lu、L.Xie、H.Zhang和W.Wang,“具有测量延迟的离散时间系统的鲁棒卡尔曼滤波”,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I,第54卷,第6期,第522-5262007页·doi:10.1109/TCSII.2007.892223
[16] Z.Wang、Y.Liu和X.Liu,“具有扇区边界非线性的不确定随机时滞系统的H\infiltering”,《自动机》,第44卷,第5期,第1268-1277页,2008年·兹比尔1283.93284 ·doi:10.1016/j.automatica.2007.09.016
[17] E.Yaz和A.Ray,“传感器延迟随机模型的线性无偏状态估计”,载于第35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第47-52页,日本神户,1996年12月。
[18] Z.Wang、D.W.C.Ho和X.Liu,“具有方差约束的随机变化传感器延迟下的鲁棒滤波”,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I,第51卷,第6期,第320-326页,2004年·doi:10.1109/TCSII.2004.829572
[19] F.Yang,Z.Wang,G.Feng,and X.Liu,“随机变化传感器延迟的鲁棒滤波:有限时域情况”,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第56卷,第3期,第1310-13142009页·doi:10.1109/TCSI.2008.918009
[20] S.Zhou和G.Feng,“具有随机变化传感器延迟的离散时间系统的高频滤波”,《自动化》,第44卷,第7期,第1918-1922页,2008年·Zbl 1149.93347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7.10.026
[21] S.Xu和J.Lam,“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的综述”,《国际系统科学杂志》,第39卷,第12期,第1095-1113页,2008年·Zbl 1156.93382号 ·doi:10.1080/00207720802300370
[22] D.F.Delchamps,“用量化状态反馈稳定线性系统”,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5卷,第8期,第916-9241990页·Zbl 0719.93067号 ·doi:10.1109/9.58500
[23] R.W.Brockett和D.Liberzon,“线性系统的量化反馈稳定化”,《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5卷,第7期,第1279-1289页,2000年·Zbl 0988.93069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867021
[24] J.-C.Delvenne,“标量线性系统的最优量化反馈策略”,《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1卷,第2期,第298-3032006页·Zbl 1366.93217号 ·doi:10.1109/TAC.2005.863526
[25] N.Elia和S.K.Mitter,“有限信息下线性系统的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6卷,第9期,第1384-1400页,2001年·Zbl 1059.9352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948466
[26] M.Fu和L.Xie,“量化反馈控制的部门约束方法”,《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0卷,第11期,第1698-1711页,2005年·Zbl 1365.81064号 ·doi:10.1109/TAC.2005.858689
[27] D.Liberzon,“量化信号系统的混合反馈稳定化”,《自动化》,第39卷,第9期,第1543-1554页,2003年·Zbl 1030.93042号 ·doi:10.1016/S0005-1098(03)00151-1
[28] D.Yue、C.Peng和G.Y.Tang,“状态和输入量化网络上线性系统的保证成本控制”,《IEE程序控制理论与应用》,第153卷,第6期,第658-664页,2006年·doi:10.1049/ip-cta:20050294
[29] C.Peng和Y.-C.Tian,“状态量化线性系统的网络化H\inff控制”,《信息科学》,第177卷,第24期,第5763-5774页,2007年·Zbl 1126.93338号 ·doi:10.1016/j.ins.2007.05.025
[30] E.Tian、D.Yue和C.Peng,“网络控制系统的量化输出反馈控制”,《信息科学》,第178卷,第12期,第2734-2749页,2008年·兹比尔1179.93096 ·doi:10.1016/j.ins.2008.0119
[31] Y.Cao、Z.Lin和B.M.Chen,“传感器非线性线性系统的输出反馈H∞控制器设计”,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第50卷,第7期,第914-9212003页·兹比尔1368.93145 ·doi:10.1109/TCSI.2003.813967
[32] Y.Cao、Z.Lin和D.G.Ward,“扩大受执行器饱和影响的线性系统吸引域的抗饱和方法”,《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7卷,第1期,第140-145页,2002年·Zbl 1364.93612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981734
[33] Y.Y.Cao、Z.Lin和D.G.Ward,“输入饱和线性系统的高频抗饱和设计”,《制导、控制与动力学杂志》,第25卷,第3期,第455-463页,2002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2514/2.4931
[34] T.Hu、Z.Lin和B.M.Chen,“受执行器饱和影响的离散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系统与控制快报》,第45卷,第2期,第97-112页,2002年·Zbl 0987.93027号 ·doi:10.1016/S0167-6911(01)00168-2
[35] Z.Zuo,D.W.C.Ho,Y.Wang,“执行器饱和和非线性扰动奇异系统的容错控制”,《自动化》,第46卷,第3期,第569-576页,2010年·Zbl 1194.93093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0.01.024
[36] Z.Zuo、J.Wang和L.Huang,“具有传感器非线性的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输出反馈H\infty控制器设计”,IEE Proceedings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第152卷,第1期,第19-26页,2005年·doi:10.1049/ip-cta:20051011
[37] E.Fridman和M.Damblene,“量化、饱和和延迟下的控制:LMI方法”,《自动化》,第45卷,第10期,第2258-2264页,2009年·Zbl 1179.9308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5.020
[38] Xiao Y.-Y.Cao和Z.Lin,“饱和离散时间系统的鲁棒滤波及其在多路复用器中的应用”,IEEE信号处理汇刊,第52卷,第5期,第1266-1277页,2004年·Zbl 1370.93291号 ·doi:10.1109/TSP.2004.826180
[39] F.Yang和Y.Li,“传感器饱和系统的设置-成员滤波”,《自动化》,第45卷,第8期,第1896-1902页,2009年·Zbl 1185.9304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4.011
[40] T.Chen和B.A.Francis,“采样数据系统的线性时变H2-最优控制”,《自动化》,第27卷,第6期,第963-974页,1991年·Zbl 0748.93061号 ·doi:10.1016/0005-1098(91)90131-K
[41] L.Qiu和T.Chen,“多速率采样数据系统的H2-优化设计”,《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9卷,第12期,第2506-2511页,1994年·Zbl 0825.93436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362836
[42] T.Chen和L.Qiu,“通用多速率采样数据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Automatica,第30卷,第7期,第1139-1152页,1994年·Zbl 0806.93038号 ·doi:10.1016/0005-1098(94)90210-0
[43] L.Qiu和T.Chen,“多速率采样数据系统:所有H次优控制器和最小熵控制器”,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4卷,第3期,第537-550页,1999年·Zbl 0958.93031号 ·doi:10.1109/9.751347
[44] P.Shi,“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采样数据系统过滤”,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3卷,第7期,第1022-1027页,1998年·Zbl 0951.93050号 ·doi:10.1109/9.701119
[45] S.K.Nguang和P.Shi,“样本数据系统的非线性H\inff滤波”,《自动化》,第36卷,第2期,第303-310页,2000年·Zbl 0943.93041号 ·doi:10.1016/S0005-1098(99)00141-7
[46] Z.Wang、B.Huang和P.Huo,“带误差协方差分配的采样数据滤波”,《IEEE信号处理学报》,第49卷,第3期,第666-670页,2001年·doi:10.1109/78.905899
[47] E.Fridman、A.Seuret和J.-P.Richard,“线性系统的鲁棒采样数据稳定:输入延迟方法”,《自动化》,第40卷,第8期,第1441-1446页,2004年·Zbl 1072.93018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4.03.003
[48] E.Fridman、U.Shaked和V.Suplin,“鲁棒采样数据H\infy控制的输入/输出延迟方法”,《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4卷,第3期,第271-282页,2005年·Zbl 1129.93371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4.08.012
[49] H.Gao、J.Wu和P.Shi,“随机抽样的鲁棒采样数据高频控制”,《自动化》,第45卷,第7期,第1729-1736页,2009年·兹比尔1184.93039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3.004
[50] J.Wu、X.Chen和H.Gao,“随机采样的高频滤波”,《信号处理》,第90卷,第4期,第1131-1145页,2010年·Zbl 1197.94143号 ·doi:10.1016/j.sigpro.2009.09.021
[51] J.A.Ball、J.W.Helton和M.L.Walker,“具有输出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的H\inffy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8卷,第4期,第546-559页,1993年·Zbl 0782.93032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250523
[52] N.Berman和U.Shaked,“离散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高频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1卷,第6期,第1041-1046页,2006年·Zbl 1366.93616号 ·doi:10.1109/TAC.2006.876808
[53] N.Berman和U.Shaked,“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类H∞控制”,《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5卷,第3期,第247-257页,2006年·Zbl 1129.93527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5.07.005
[54] A.J.van der Schaft,“非线性系统的L2-增益分析和非线性状态反馈H输入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7卷,第6期,第770-784页,1992年·Zbl 0755.93037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256331
[55] C.Du、L.Xie和Y.C.Soh,“二维数字滤波器的降阶近似”,《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第48卷,第6期,第688-698页,2001年·Zbl 1007.93009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81.928152
[56] L.Wu、P.Shi、H.Gao和C.Wang,“二维马尔可夫跳跃系统的高频滤波”,《自动化》,第44卷,第7期,第1849-1858页,2008年·Zbl 1149.93346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7.10.27
[57] G.Wei和H.Shu,“具有延迟的非线性随机系统的H\infty滤波”,《混沌、孤立子和分形》,第33卷,第2期,第663-670页,2007年·Zbl 1136.93044号 ·doi:10.1016/j.chaos.2006.01.070
[58] S.Xu、J.Lam和X.Mao,“具有时变延迟的不确定马尔可夫跳跃系统的延迟相关H\infty控制和滤波”,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第54卷,第9期,第2070-20771007页·Zbl 1374.93134号 ·doi:10.1109/TCSI.2007.904640
[59] U.Shaked和N.Berman,“离散时间过程的非线性滤波”,《IEEE信号处理汇刊》,第43卷,第9期,第2205-2209页,1995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78.414787
[60] W.Zhang、B.-S.Chen和C.-S.Tseng,“非线性随机系统的鲁棒H滤波”,《IEEE信号处理汇刊》,第53卷,第2期,第589-598页,2005年·Zbl 1158.34332号 ·doi:10.1109/TSP.2004.840724
[61] D.J.Watts和S.H.Strogatz,“小世界”网络的集体动态”,《自然》,第393卷,第6684号,第440-442页,1998年·Zbl 1368.05139号
[62] A.-L.Barabasi和R.Albert,“随机网络中尺度的出现”,《科学》,第286卷,第5439号,第509-512页,1999年·Zbl 1226.05223号 ·doi:10.1126/science.286.5439.509
[63] Z.Duan、G.Chen和L.Huang,“复杂动力网络的非连接同步区域”,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4卷,第4期,第845-849页,2009年·Zbl 1367.93461号 ·doi:10.10109/TAC.2008.2009690
[64] Z.Li、Z.Duan、G.Chen和L.Huang,“多智能体系统和复杂网络同步的共识:统一观点”,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第57卷,第1期,第213-224页,2010年·doi:10.1109/TCSI.2009.2023937
[65] Z.Zuo,C.Yang,and Y.Wang,“具有时变时滞的复杂网络指数同步的统一框架”,《物理快报》A,第374卷,第19-20期,第1989-1999页,2010年·Zbl 1236.05192号 ·doi:10.1016/j.physleta.2010.02.052
[66] X.F.Wang和G.Chen,“小世界动力网络中的同步”,《应用科学与工程分岔与混沌国际期刊》,第12卷,第1期,第187-192页,2002年·doi:10.1142/S0218127402004292
[67] J.Jost和M.P.Joy,“耦合映射晶格中的光谱特性和同步”,《物理评论》E,第65卷,第1期,第016201页,2002年·doi:10.1103/PhysRevE.65.016201
[68] J.Liang、Z.Wang、Y.Liu和X.Liu,“耦合随机离散时间延迟神经网络阵列的鲁棒同步”,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19卷,第11期,第1910-1921页,2008年·doi:10.1109/TNN.2008.2003250
[69] R.Palm,“通过基于市场的优化实现分散多模型系统的同步”,《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4卷,第1期,第665-6722004页·doi:10.1109/TSMCB.2002.806488
[70] W.He和J.Cao,“具有延迟耦合的混合耦合网络的指数同步”,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21卷,第4期,第571-583页,2010年·doi:10.1109/TNN.2009.2039803
[71] F.O.Souza和R.M.Palhares,“混沌延迟人工神经网络的同步:一种高效控制方法”,《国际系统科学杂志》,第40卷,第9期,第937-944页,2009年·Zbl 1291.93118号 ·doi:10.1080/00207720802556286
[72] W.Lu和T.Chen,“带延迟的耦合连接神经网络的同步”,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第51卷,第12期,第2491-2503页,2004年·Zbl 1371.34118号 ·doi:10.1109/TCSI.2004.838308
[73] W.Lu和T.Chen,“具有有向图的离散时间动态网络的全局同步”,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I,第54卷,第2期,第136-140页,2007年·doi:10.1109/TCSII.2006.886236
[74] V.Perez-Munuzuri、V.Peres-Villar和L.O.Chua,“可激发非线性电路的二维CNN阵列上图像处理的自动波:平坦和起皱的迷宫”,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第40卷,第3期,第174-181页,1993年·兹比尔0800.92038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81.222798
[75] L.M.Pecora和T.L.Carroll,“混沌系统中的同步”,《物理评论快报》,第64卷,第8期,第821-824页,1990年·Zbl 0938.37019号 ·doi:10.1103/PhysRevLett.64.821
[76] Z.Li和G.Chen,“复杂动态网络的全局同步和渐近稳定性”,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I,第53卷,第1期,第28-33页,2006年·doi:10.1109/TCSII.2005.854315
[77] J.Cao和J.Lu,“带或不带时变延迟的神经网络自适应同步”,《混沌》。《非线性科学跨学科期刊》,第16卷,第1期,第013133页,2006年·Zbl 1144.3733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2178448
[78] X.Hu和J.Wang,“求解单调线性变分不等式和线性与二次优化问题的一般投影神经网络设计”,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7卷,第5期,第1414-1421页,2007年·doi:10.1109/TSMCB.2007.903706
[79] H.R.Karimi和H.Gao,“具有混合时延的不确定神经网络的新的时延相关指数H\infty同步”,IEEE系统、人类和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40卷,第1期,第173-1852010页·doi:10.1109/TSMCB.2009.2024408
[80] Z.Fei、H.Gao和W.X.Zheng,“具有区间时变耦合延迟的复杂网络的新同步稳定性”,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I,第56卷,第6期,第499-503页,2009年·doi:10.1109/TCSII.2009.2019329
[81] H.Gao、J.Lam和G.Chen,“具有耦合延迟的一般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稳定性的新标准”,《物理快报》A卷,第360期,第2期,第263-273页,2006年·Zbl 1236.34069号 ·doi:10.1016/j.physleta.2006.08.033
[82] S.Mou、H.Gao、J.Lam和W.Qiang,“具有时滞的Hopfield神经网络的时滞相关渐近稳定性的新判据”,《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19卷,第3期,第532-535页,2008年·doi:10.1109/TNN.2007.912593
[83] P.Li、J.Lam和Z.Shu,“关于区间遗传调控网络的瞬态和稳态估计”,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40卷,第2期,第336-349页,2010年·doi:10.1109/TSMCB.2009.2022402
[84] Z.Shu和J.Lam,“离散和分布式延迟随机区间神经网络的全局指数估计”,《神经计算》,第71卷,第13-15期,第2950-2963页,2008年·doi:10.1016/j.neucom.2007.07.003
[85] Z.Toroczkai,“复杂网络:交互拓扑的挑战”,《洛斯阿拉莫斯科学》,第29期,第94-109页,2005年。
[86] J.Buhmann和K.Schulten,“噪声对“生理”神经网络功能的影响”,《生物控制论》,第56卷,第5-6期,第313-327页,1987年·Zbl 0616.92004号 ·doi:10.1007/BF00319512
[87] K.Wood、C.Van den Broeck、R.Kawai和K.Lindenberg,“随机三态振荡器中的连续和不连续相变和部分同步”,《物理评论》E,第76卷,第4期,第041132页,2007年·Zbl 1140.82022号 ·doi:10.1103/PhysRevE.76.041132
[88] Z.Wang、D.W.C.Ho、Y.Liu和X.Liu,“一类具有缺失测量的非线性离散时滞随机系统的鲁棒H∞控制”,《自动机》,第45卷,第3期,第684-691页,2009年·Zbl 1166.9331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0.025
[89] H.Li和D.Yue,“具有分布时滞和概率区间离散时变时滞的马尔可夫跳跃随机复杂网络的同步”,《物理学杂志》A,第43卷,第10期,第105101页,2010年·Zbl 1198.60040号 ·doi:10.1088/1751-81113/103/10/105101
[90] J.Lü和G.Chen,“时变复杂动态网络模型及其受控同步标准”,《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0卷,第6期,第841-846页,2005年·Zbl 1365.93406号 ·doi:10.1109/TAC.2005.849233
[91] W.Zhong、J.D.Stefanovski、G.M.Dimirovski和J.Zhao,“时变复杂动态网络的分散控制和同步”,Kybernetika,第45卷,第1期,第151-167页,2009年·Zbl 1158.34332号
[92] Z.Wang、D.W.C.Ho和X.Liu,“延迟神经网络的状态估计”,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16卷,第1期,第279-284页,2005年·doi:10.1109/TNN.2004.841813
[93] Liu Y.Liu、Z.Wang和X.Liu,“混合时滞神经网络指数状态估计器的设计”,《物理快报》A,第364卷,第5期,第401-412页,2007年·doi:10.1016/j.physleta.2006.12.018
[94] 何寅、王庆国、吴明明、林春林,“时滞神经网络的时滞依赖状态估计”,《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17卷,第4期,第1077-1081页,2006年·doi:10.1109/TNN.2006.875969
[95] Y.Liu、Z.Wang、J.Liang和X.Liu,“具有分布式延迟的离散时间复杂网络的同步和状态估计”,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8卷,第5期,第1314-13252008页·doi:10.10109/TSMCB2008.925745
[96] B.Lu和V.C.Gungor,“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在线和远程电机能量监测和故障诊断”,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6卷,第11期,第4651-4659页,2009年·doi:10.1109/TIE.2009.2028349
[97] G.Cimatti、R.Rovatti和G.Setti,“DS-UWB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混沌的传播增加了可用比特率”,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第54卷,第6期,第1327-1339页,2007年·Zbl 1374.94010号 ·doi:10.1109/TCSI.2007.895378
[98] A.Speranzon、C.Fischione、K.Johansson和A.Sangiovanni-Vincentelli,“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最小方差估计器”,IEEE通信选定领域期刊,第26卷,第4期,第609-621页,2008年·doi:10.1109/JSAC.2008.080504
[99] F.S.Cattivelli、C.G.Lopes和A.H.Sayed,“分布式卡尔曼滤波的扩散策略:公式和性能分析”,载于2008年6月于希腊圣托里尼举行的IAPR认知信息研讨会论文集。
[100] F.S.Cattivelli和A.H.Sayed,“定点分布式卡尔曼平滑的扩散机制”,《欧洲信号处理会议论文集》,第1-4页,瑞士洛桑,2008年8月。
[101] W.Yu、G.Chen、Z.Wang和W.Yang,“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一致性过滤”,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9卷,第6期,第1568-1577页,2009年·doi:10.1109/TSMCB.2009.2021254
[102] R.Olfati-Saber和R.M.Murray,“具有切换拓扑和延迟的代理网络中的共识问题”,《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9卷,第9期,第1520-1533页,2004年·Zbl 1365.93301号 ·doi:10.1109/TAC.2004.834113
[103] G.Shi和Y.Hong,“具有切换拓扑的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全局目标聚合和状态一致性”,《自动化》,第45卷,第5期,第1165-1175页,2009年·Zbl 1162.93308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2.015
[104] L.Xiao和S.Boyd,“分布式平均的快速线性迭代”,《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3卷,第1期,第65-78页,2004年·Zbl 1157.90347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4.02.022
[105] P.Lin、Y.Jia和L.Li,“时滞有向网络中的分布式鲁棒H∞一致性控制”,《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7卷,第8期,第643-653页,2008年·Zbl 1140.93355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8.01.002
[106] Z.G.Hou、L.Cheng和M.Tan,“使用神经网络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分散鲁棒自适应控制”,IEEE系统、人类和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9卷,第3期,第636-6472009页·doi:10.1109/TSMCB.2008.2007810
[107] T.Li和J.F.Zhang,“测量噪声和固定拓扑下的均方平均一致性:必要和充分条件”,《自动化》,第45卷,第8期,第1929-1936页,2009年·兹比尔1185.93006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4.017
[108] F.Xiao和L.Wang,“时变时滞离散时间多智能体系统的共识协议”,《自动化》,第44卷,第10期,第2577-2582页,2008年·Zbl 1155.9331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02.017
[109] Y.G.Sun、L.Wang和G.Xie,“具有切换拓扑和多个时变延迟的动态代理网络中的平均共识”,《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7卷,第2期,第175-183页,2008年·Zbl 1133.68412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7.08.009
[110] P.A.Bliman和G.Ferrari-Trecate,“通信延迟的代理网络中的平均共识问题”,《自动化》,第44卷,第8期,1985-1995页,2008年·Zbl 1283.93013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7.12.010
[111] R.Olfati-Saber和J.S.Shamma,“传感器网络和分布式传感器融合的共识过滤器”,载于第44届IEEE会议决策和控制及欧洲控制会议论文集,第6698-6703页,西班牙塞维利亚,2005年12月·doi:10.1109/CDC.2005.1583238
[112] R.Olfati Saber,“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载于《第46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CDC’07),第5492-5498页,美国洛杉矶新奥尔良,2007年12月·doi:10.1109/CDC.2007.4434303
[113] I.D.Schizas、S.I.Roumeliotis、G.B.Giannakis和A.Ribeiro,“任意时间最优分布式卡尔曼滤波和平滑”,摘自IEEE第14届统计信号处理工作坊会议记录(SSP’07),第368-372页,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2007年8月·doi:10.1109/SPSP.2007.4301282
[114] S.S.Stanković、M.S.斯坦科维奇和D.M.Stipanović,“基于共识的重叠分散估计与缺失观测和通信故障”,《自动化》,第45卷,第6期,第1397-1406页,2009年·Zbl 1166.93374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2.014
[115] B.D.O.Anderson和J.B.Moore,《最佳过滤》,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恩格尔伍德克利夫斯,新泽西州,美国,1979年·Zbl 1063.35528号 ·doi:10.1088/0031-8949/20/3-4/024
[116] H.Gao、X.Meng和T.Chen,“离散时滞系统的高频滤波器设计:一种新的参数依赖方法”,《国际控制杂志》,第82卷,第6期,第993-1005页,2009年·Zbl 1168.93368号 ·网址:10.1080/00207170802277501
[117] H.Gao、Y.Zhao、J.Lam和K.Chen,“间歇测量非线性系统的高效模糊滤波”,IEEE模糊系统汇刊,第17卷,第2期,第291-300页,2009年·doi:10.1109/TFUZZ.2008.924206
[118] S.K.Nguang和P.Shi,“采样测量下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H\infty滤波设计”,《国际系统科学杂志》,第32卷,第7期,第889-898页,2001年·Zbl 1010.93102号 ·doi:10.1080/002077201300306234
[119] B.Shen、Z.Wang、H.Shu和G.Wei,“关于具有缺失测量的离散随机系统的非线性高频滤波”,《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3卷,第9期,第2170-2180页,2008年·Zbl 1367.93659号 ·doi:10.1109/TAC.2008.930199
[120] B.Shen、Z.Wang、H.Shu和G.Wei,“具有随机变化传感器延迟的非线性离散随机系统的高频滤波”,《自动化》,第45卷,第4期,第1032-1037页,2009年·兹比尔1162.93039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1.009
[121] B.Shen、Z.Wang、H.Shu和G.Wei,“具有随机发生非线性和量化效应的鲁棒高频有限时域滤波”,《自动化》,第46卷,第11期,第1743-1751页,2010年·兹比尔1218.93103 ·doi:10.1016/j.automatica.2010.06.041
[122] B.Shen、Z.Wang、H.Shu和G.Wei,“具有多个随机发生非线性和连续丢包的不确定时变系统的高频滤波”,《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国际期刊》,第21卷,第14期,第1693-1709页,2011年·Zbl 1227.93115号 ·doi:10.1002/rnc.1662
[123] Z.Wang、B.Shen和X.Liu,“随机发生传感器饱和和缺失测量的高频滤波”,Automatica。新闻界·Zbl 1244.93162号
[124] B.Shen、Z.Wang和Y.S.Hung,“多个缺失测量的传感器网络中的分布式H\infty共识滤波:有限水平情况”,《自动化》,第46卷,第10期,第1682-1688页,2010年·Zbl 1204.9312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0.06.025
[125] B.Shen,Z.Wang,Y.S.Hung,和G.Chesi,“传感器网络中多项式非线性随机系统的分布式高频滤波”,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8卷,第5期,第1971-1979页,2011年。
[126] B.Shen、Z.Wang和X.Liu,“传感器网络中分布式高频滤波的随机采样数据方法”,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第58卷,第9期,第2237-2246页,2011年·doi:10.1109/TCSI.2011.2112594
[127] B.Shen、Z.Wang和X.Liu,“有限范围内离散时变随机复杂网络的有界H\infty同步和状态估计”,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22卷,第1期,第145-1572010页·doi:10.1109/TNN.2010.209066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