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些命题逻辑中的双负消去。 (英语) Zbl 1086.03046号

摘要:本文回答了两个问题(在文献中提出),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不存在双重否定的证明的保证存在性。如果一个证明的推导步骤中没有一个包含形式为“(n(n(t))”的某个项“(t)”的项,其中“(n)”表示否定,则证明不存在双重否定。第一个问题要求假设的条件,如果满足,当结论没有双重否定时,保证存在无双重否定的证明。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经典命题演算公理系统的存在性,对于不存在双重否定的结论的定理,它的使用保证了不存在双重否认的证明。在给出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条件之后,我们通过关注Lukasiewicz三公理系统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我们将研究扩展到无穷值句子演算和直觉逻辑,并推广了无双重否定的概念。兴趣的双重否定证明完全依赖于推理规则浓缩分离,这是一种将隐语与适当的一般替代规则相结合的规则。自动推理程序Otter在本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MSC公司:

07年3月 证明的结构
03B05号 经典命题逻辑
03B50号 多值逻辑
03B20型 经典逻辑子系统(包括直觉逻辑)
03B35型 证明和逻辑操作的机械化

软件:

水獭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CHANG,C.C.,“多值逻辑的代数分析”,Trans。阿默尔。数学。Soc.88:467–4901958年·Zbl 0084.00704号 ·doi:10.1090/S0002-9947-1958-0094302-9
[2] FITELSON,B.和L.WOS,“用自动推理寻找缺失的证据”,Studia Logica 68(3):329–3562001·Zbl 0997.03011号 ·doi:10.1023/A:1012486904520
[3] 辛德利、J.R.和D.MEREDITH,“主要类型模式和浓缩分离”,J.符号逻辑55(1):90–1051990·Zbl 0708.03007号 ·doi:10.2307/2274956
[4] HORN,A.,“直觉主义命题演算的分离定理”,J.符号逻辑27:391–3991962年·Zbl 0117.25302号 ·doi:10.2307/2964545
[5] KLEENE,S.C.,《元数学导论》,van Nostrand,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52年·Zbl 0047.00703号
[6] MEREDITH,CA。和A.PRIOR,“命题演算公理学注释”,圣母院J.形式逻辑4:171–1871963·兹比尔0146.00801 ·doi:10.1305/ndjfl/1093957574
[7] McCUNE,W.,Otter 3.3参考手册,技术备忘录ANL/MCS-TM-263,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伊利诺伊州阿贡,2003年8月。
[8] MINTS,G.和T.TAMMET,“相关性逻辑的浓缩分离是完整的:计算机辅助证明”,J.自动推理7(4):587-5961991·Zbl 0751.03011号 ·doi:10.1007/BF01880330
[9] PRIJATELJ,A.,“Lukasiewicz逻辑的有界收缩和Gentzen-style公式”,Studia Logica 57(2–3):437–4561996·Zbl 0865.03015号 ·doi:10.1007/BF00370844
[10] PRIOR,A.N.,“发挥逻辑学家的作用;或Syll,Simp,and Hilbert’,《澳大利亚法学杂志》,第34:182–1921956页·网址:10.1080/00048405685200181
[11] PRIOR,A.N.,《形式逻辑》,第二版,克拉伦登出版社,牛津,1962年·Zbl 0124.00205号
[12] ROBINSON,J.,“基于分辨率原理的面向机器的逻辑”,J.ACM 12:23–411965·Zbl 0139.12303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45/321250.321253
[13] ROSE,A.和J.B.ROSSER,“多值语句计算片段”,Trans。阿默尔。数学。Soc.87:1–531958年·Zbl 0085.24303号 ·doi:10.1090/S0002-9947-1958-0094299-1
[14] 托马斯,I.,“公理的较短发展”,圣母院J.形式逻辑16:3781975·doi:10.1305/ndjfl/1093891799
[15] ULRICH,D.,“回顾传统,延续传统”,J.Automated Reasoning 27(2):97-1222001·Zbl 1006.03009号 ·doi:10.1023/A:1010683508225
[16] VEROFF,R.,“使用提示提高自动推理程序的有效性:案例研究”,J.automated reasoning 16(3):223–2391996·Zbl 0857.68095号 ·doi:10.1007/BF00252178
[17] WOS,L.,“共振策略”,计算机与数学应用29(2):133–1781996·Zbl 0815.68090号 ·doi:10.1016/0898-1221(94)00220-F
[18] WOS,L.,“征服Meredith单一公理”,J.自动推理27(2):175–1992001·Zbl 1006.03011号 ·doi:10.1023/A:1010691726881
[19] WOS,L.和G.PIEPER,《计算机世界中一个迷人的国家:自动推理指南》。《世界科学》,新加坡,1999年·Zbl 1132.68300号
[20] WOS,L.和R.THIELE,“希尔伯特的新问题”,《逻辑部分公报》30(3):165–1752001·Zbl 1037.03052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