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皮层神经元振荡模型。一: 平均场理论和相位方程的推导。 (英语) Zbl 2012年9月7日

小结:我们研究了一个由传出突触兴奋或抑制的模型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网络。它们在局部范围内紧密相连,但在更大的范围内仅零星相连。局部簇由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平均活动来描述。这些活动的方程定义了一个神经元振荡器,它可以通过外部输入在主动和被动状态之间切换。
通过研究其中两个振荡器的耦合,我们发现它们的耦合行为依赖于活动。如果两个振荡器都是有源的,则它们紧密耦合且几乎同步;如果一个或两个振荡器均为无源的,则耦合较弱。这种依赖于活动的耦合与底层的连接性无关,而底层的连接性是固定的。最后,对于耦合有源振荡器,我们通过忽略振荡器的振幅并处理其相位,得出了一个简化的描述。我们在配套文章中使用了这个简化的描述[参见以下评论,Zbl 0709.92013]模拟视觉皮层的振荡。

MSC公司:

92C20美元 神经生物学

引文:

Zbl 0709.92013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aird B(1986)兔嗅球中模式形成和模式识别的非线性动力学。物理22D:150–175
[2] Eckhorn R、Bauer R、Jordan W、Brosch M、Kruse W、Munk M、Reitboeck HJ(1988)《相干振荡:视觉皮层中特征链接的机制》。生物网络60:121–130·doi:10.1007/BF00202899
[3] Edelman GM(1978)In:Edelman总经理,Mountcastle VB(eds)The mindentive brain。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马萨诸塞州剑桥,第51–100页
[4] Edelman GM(1987)神经达尔文主义。神经元群选择理论。纽约基础图书
[5] Finkel LH,Edelman GM(1989),通过再入集成分布式皮层系统:交互式功能分离视觉区域的计算机模拟。神经科学杂志9:3188–3208
[6] Freeman WJ(1975),神经系统中的群体行为。纽约学术出版社
[7] Freeman WJ,van Dijk BW(1987)猕猴条件反射期间视觉皮层快速EEG的空间模式。大脑研究422:267–276·doi:10.1016/0006-8993(87)90933-4
[8] Freeman WJ,Yao Y,Burke B(1988),嗅球中央模式生成:相关学习规则。神经网络1:277–288·doi:10.1016/0893-6080(88)90001-9
[9] Gerstein GL、Bedenbaugh P、Aertsen AMHJ(1989)《神经元组装》。IEEE Trans生物医学工程36:4–14·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10.16444
[10] Gray CM,Singer W(1989)猫视觉皮层定向柱中的神经元振荡。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6:1698–1702·doi:10.1073/pnas.86.5.1698
[11] Gray CM,König P,Engel AK,Singer W(1989)猫视觉皮层的振荡反应表现为列间同步,反映了整体刺激特性。自然338:334–337·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338334a0
[12] Guckenheimer J,Holmes P(1983),非线性振荡,动力系统和向量场的分岔。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Zbl 0515.34001号
[13] Hassard B,Wan YH(1978)从中心流形理论导出的分歧公式。数学分析应用杂志63:297–312·Zbl 0435.34034号 ·doi:10.1016/0022-247X(78)90120-8
[14] Hirsch MW、Smale S(1974)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和线性代数。纽约学术出版社·Zbl 0309.34001号
[15] Hopfield JJ(1984)具有分级反应的神经元具有类似于二态神经元的集体特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1:3088–3092·兹比尔1371.92015 ·doi:10.1073/pnas.81.10.3088
[16] Kammen DM、Holmes PJ、Koch C(1989),神经元网络中的皮层结构和振荡:反馈与局部耦合。摘自:Cotterill RMJ(ed)脑功能模型。剑桥大学出版社
[17] Kammen DM、Holmes PJ、Koch C(1990)《视觉皮层同步振荡的起源:全局反馈与局部耦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提交出版)
[18] Kandel ER,Schwarz JH(eds)(1985)《神经科学原理》第2版。Elsevier,纽约阿姆斯特丹牛津
[19] Kuramoto Y(1984)化学振荡、波浪和湍流。纽约州柏林-海德堡春天·Zbl 0558.76051号
[20] Nayfeh AL,Mook DT(1979)非线性振荡。纽约威利
[21] Sakaguchi H,Kuramoto Y(1986)通过相互夹带显示相变的可溶主动旋转体模型。物理课程76:576–581·doi:10.1143/PTP.76.576
[22] Shinomoto S(1987)认知和联想记忆。生物网络57:197–206·Zbl 0633.92007号 ·doi:10.1007/BF00364151
[23] Sporns O,Gally JA,Reeke GN,Edelman GM(1989)模拟神经元群之间的重新进入信号导致其振荡活动的一致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6:7265–7269·doi:10.1073/pnas.86.18.7265
[24] Wilson HR,Cowan JD(1972)模型神经元局部群体中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相互作用。生物物理学杂志12:1–24·doi:10.1016/S0006-3495(72)86068-5
[25] Winfree AT(1980)生物时间的几何学。施普林格,纽约-柏林-海德堡·Zbl 0464.92001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