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率因果关系中的选择性:心理学在量子物理学中的应用。 (英语) Zbl 1238.91123号

小结:给定系统中的一组几个输入(例如表征刺激的自变量)和一组随机非依赖输出(例如描述反应不同方面的随机变量),如何确定每个输出受哪个输入的影响?这个问题的应用范围从两两比较建模到重构心理处理结构再到联合测试。联合分布准则为给定的选择性影响模式提供了一个充要条件,根据该条件,“什么影响什么”的问题等价于某组随机变量存在联合分布的问题。对于具有有限值集的输入和输出,该标准转化为对某个线性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一致性的测试(线性可行性测试),该测试可以通过线性规划进行。虽然在行为背景下是新的,但在处理量子纠缠问题的贝尔不等式的推广时,这一测试及其所基于的联合分布准则在量子物理学中已经被提出。通过观察量子物理中的非交互性测量是相互排斥的,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同一因素的不同水平,从而建立了这一问题与行为科学中选择性影响问题之间的相似性。

MSC公司:

91E30型 心理物理学和心理生理学;感知
第62页,共15页 统计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62K15型 因子统计设计
第81页,共15页 量子测量理论、态操作、态准备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巴索阿尔托,R.M。;Percival,I.C.,BellTest和CHSH两种以上设置的实验,《物理杂志A:数学与普通》,367411-7423(2003)·Zbl 1048.81015号
[2] 贝尔,J.,《论爱因斯坦-波德斯基-罗森佯谬》,《物理学》,1195-200(1964)
[3] 博姆·D·。;Aharonov,Y.,讨论爱因斯坦、罗森和波多尔斯基悖论的实验证明,《物理评论》,1081070-1076(1957)
[4] 克劳瑟,J.F。;霍恩,医学硕士。;Shimony,A。;Holt,R.A.,测试局部隐藏变量理论的拟议实验,《物理评论快报》,23880-884(1969)·Zbl 1371.81014号
[5] Davis-Stober,C.P.,《不等式约束下多项式模型的分析:测量理论的应用》,《数学心理学杂志》,第53期,第1-13页(2009年)·Zbl 1176.91140号
[6] de Barros,J.A。;Suppes,P.,《三粒子GHZ实验中六个探测器的结果》,(Bricmont,J.;Durr,D.;Galavotti,M.C.;Ghirardi,G.;Petruccione,F.;Zanghi,N.,《物理学的机遇:基础与展望》(2001),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213-223
[7] Dzhafarov,E.N.,随机变量对外部因素的条件选择性依赖,《数学心理学杂志》,43,123-157(1999)·Zbl 0921.62013号
[8] Dzhafarov,E.N.,通过条件独立的选择性影响,《心理测量学》,68,7-26(2003)·Zbl 1306.62406号
[9] Dzhafarov,E.N。;Gluhovsky,I.,《选择性影响、概率因果关系和概率维度注释》,《数学心理学杂志》,50,390-401(2006)·Zbl 1163.62001
[10] 扎法罗夫,E.N。;Kujala,J.V.,《选择性概率因果关系的联合分布标准和距离检验》,《定量心理学和测量的前沿》,151(2010)
[11]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B。;Rosen,N.,《物理现实的量子力学描述可以被认为是完整的吗?》?,《物理评论》,47777-780(1935)·Zbl 0012.04201号
[12] Fine,A.,《联合分布、量子关联和交换观测》,《数学物理杂志》,231306-1310(1982)
[13] Fine,A.,《隐藏变量、联合概率和贝尔不等式》,《物理评论快报》,48,291-295(1982)
[14] Garg,A.,《探测器误差和Einstein-Poolsky-Rosen相关性》,《物理评论》D,28,785-790(1983)
[15] 格林伯格医学博士。;霍恩,医学硕士。;Zeilinger,A.,《超越贝尔定理》(Kafatos,M.,贝尔定理、量子理论和宇宙概念(1989),多德雷赫特:多德雷希特·克鲁沃),69-72
[16] Karmarkar,N.,线性规划的新多项式时间算法,组合数学,4373-395(1984)·Zbl 0557.90065号
[17] Khachiyan,L.,线性规划中的多项式算法,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244,1093-1097(1979)·Zbl 0414.90086号
[18] Kechris,A.S.,《古典描述性集合论》(1995),施普林格出版社:纽约施普林格出版社·Zbl 0819.04002号
[19] 库贾拉,J.V。;Dzhafarov,E.N.,《随机变量对外部因素依赖性的选择性测试》,《数学心理学杂志》,52,128-144(2008)·Zbl 1134.91584号
[20] Mermin,N.D.,宏观不同态叠加中的极端量子纠缠,《物理评论快报》,651838-1840(1990)·Zbl 0971.81507号
[21] Myung,J.I。;卡拉巴索斯,G。;艾弗森,G.J.,《测试决策公理的贝叶斯方法》,《数学心理学杂志》,49,205-225(2005)·Zbl 1104.91016号
[22] Peres,A.,《所有贝尔不等式》,《物理学基础》,29,589-614(1999)
[23] 再生润湿剂,M。;Dana,J。;Davis-Stober,C.P.,《测试两种强迫选择数据的偏好传递性》,《定量心理学与测量前沿》(2010年)
[24] 再生润湿剂,M。;Dana,J。;Davis-Stober,C.P.,偏好的传递性,《心理评论》,118,42-56(2011)
[25] Sternberg,S.(1969年)。处理阶段的发现:Donders方法的扩展。收录:W.G.Koster(编辑),《注意力与表现II》。《心理学学报》。第30卷。(第276-315页)。;Sternberg,S.(1969年)。处理阶段的发现:Donders方法的扩展。收录:W.G.Koster(编辑),《注意力与表现II》。《心理学学报》。第30卷。(第276-315页)。
[26] Stapp,H.P.,贝尔定理和世界过程,新西门托B,29270-276(1975)
[27] Suppes,P。;Zanotti,M.,概率解释何时可能?,综合,481191-199(1981)·Zbl 0476.03011号
[28] 瑟斯顿,L.L.,《比较判断法》,《心理学评论》,第34期,第273-286页(1927年)
[29] Townsend,J.T.,用析因实验揭示心理过程,《数学心理学杂志》,28363-400(1984)·Zbl 0563.9202号
[30] 汤森,J.T。;Schweickert,R.,《走向反应时间的三分法:奠定随机心理网络的基础》,《数学心理学杂志》,33,309-327(1989)·兹比尔0744.92042
[31] R.F.沃纳和M.M.沃尔夫(2001a)。每个站点两个二分法观测值的所有多部分Bell相关不等式。arXiv:quant-ph/0102024v1;R.F.沃纳和M.M.沃尔夫(2001a)。每个站点两个二分法观测值的所有多部分Bell相关不等式。arXiv:quant-ph/0102024v1
[32] R.F.沃纳和M.M.沃尔夫(2001b)。贝尔不等式和纠缠。arXiv:quant-ph/0107093v2;R.F.沃纳和M.M.沃尔夫(2001b)。贝尔不等式和纠缠。arXiv:quant-ph/0107093v2·Zbl 1187.81022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