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热——2005年文献综述。 (英语) Zbl 1197.80002号

摘要:本综述旨在涵盖2005年出版的传热文献。虽然范围很广,但一些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仅限于通过同行评审过程以英语发表的论文,并从其他语言出版的期刊中选择翻译。虽然导言中可能会引用会议记录本身,但一般不包括会议记录中的文件。本文回顾的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传热科学,包括实验、分析和数值研究。其他论文涵盖了传热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应用,不仅在人造设备中,而且在自然系统中。论文分为主要主题领域,然后分为这些领域的子领域。除了回顾文献外,我们还提到了2005年举行的主要会议、2005年颁发的与传热相关的主要奖项以及这一年出版的传热书籍。

MSC公司:

80-00 与经典热力学有关的一般参考书(手册、词典、参考书目等)
80-02 与经典热力学有关的研究综述(专著、调查文章)
80-03 经典热力学史
01A90型 书目研究

软件:

ROS3P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参考文献:

[1] 古巴列夫,V.Y。;Shatskikh,Y.V.:气滴介质与高温表面之间的传热,《高温》43,第5期,775-780(2005)
[2] Heichal,Y。;Chandra,S.:《预测熔融金属液滴和固体表面之间的热接触电阻》,《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69-1275(2005)
[3] 阿夫费雷特。;Ciavarella,M.:与平面外滑动接触的两个热弹性半平面的分离稳态解,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53,第7期,1449-1475(2005)·Zbl 1120.74438号 ·doi:10.1016/j.mps.2005.02.005
[4] Lin,J.F.:两个滑动表面接触点处产生的瞬态温度的热分析,摩擦学杂志127,第4期,694-704(2005)
[5] Mesnyankin,S.Y.:电厂接触热阻计算的现代方法,《传热研究》36,第8期,703-711(2005)
[6] Zhao,J.F。;Wang,A.L。;杨春霞:《基于粗糙度轮廓特征统计的热接触电导预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5期,974-985(2005)
[7] Naqvi,K.R。;Waldenstrom,S.:声子热传导的布朗运动描述,《物理评论》95,第6期,第1-4页(2005年)
[8] Ali,Y.M。;张丽珠:《相对论热传导》,《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397-2406(2005)·邮编:1189.80009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03
[9] Horgan,C.O。;Quintanilla,R.:双相滞后热方程解的空间行为,《应用科学中的数学方法》28,第1期,第43-57页(2005年)·Zbl 1072.35113号 ·doi:10.1002/mma.548
[10] 江,F。;Sousa,A.C.M.:空心球双曲线热传导的分析解,《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95-598(2005)
[11] Saidane,A.:《生物材料双曲线热传导的传输线矩阵(TLM)研究》,《食品工程杂志》68,第4期,491-496(2005)
[12] 蔡,C.S。;Lin,Y.C。;Hung,C.I.:关于球面介质中由于表面温度突变而产生的非傅里叶效应的研究,《传热传质》,第41期,第8期,第709-716页(2005年)
[13] 徐,M。;Wang,L.:基于Boltzmann输运方程的双相定律热传导,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616-5624(2005)·Zbl 1188.7624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40
[14] Yang,C.Y.:双曲线热传导问题的正解和逆解,《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17-225(2005)
[15] Domingues,G.:通过近场相互作用实现两个纳米颗粒之间的热传递,《物理评论》94,第8期(2005年)
[16] Prasher,R.:纳米复合材料的热边界电阻,《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42-4952(2005)·兹比尔1189.74033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34
[17] Yang,X.S.:《碳纳米管的传热建模》,《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建模与模拟》13,第6期,893-902(2005)
[18] Narumanchi,S.V.J。;Murthy,J.Y。;Amon,C.H.:预测硅-绝缘体晶体管中热传导的不同声子传输模型的比较,《传热杂志》127,第7期,713-723(2005)
[19] Yang,R.:使用弹道扩散方程和声子Boltzmann方程模拟纳米尺度多维瞬态热传导问题,《传热杂志》127,第3期,298-306(2005)
[20] Assaf,B.:通过逆向分析测量复合材料横向导热系数的表征模型的开发,《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杂志》24,第17期,1837-1854(2005)
[21] Khutornoi,A.N.:具有非穿透交叉连接的平面三层系统中的传热,《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2期,231-238(2005)
[22] Li,J.:脉冲加热边界多层材料中的快速瞬态热传导,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7号,633-652(2005)
[23] Pavlenko,A.M。;Basok,B.I。;Avramenko,A.A.:乳液多层分散颗粒的热传导,传热研究36,第1–2号,55-61(2005)
[24] 什叶派,Y.C。;Yang,R.B。;Hwang,P.W.:具有粘结缺陷/界面裂纹的不同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热传导,《力学杂志》21,第1期,15-23页(2005)
[25] 苏,J。;塞尔奎拉(D.R.Cerqueira)。;Estefen,S.F.:《有源电加热夹层管瞬态传热模拟》,《海洋力学与北极工程杂志》127,第4期,366-370(2005)
[26] Almogbel,M.A.:《构造树状翅片》,《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42-348(2005)
[27] 阿拉佐,I。;坎波,A。;Cortés,C.:用幂级数法快速估算双曲型环形翅片的传热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4期,623-634(2005)
[28] Brucker,K.A。;Majdalani,J.:《常见几何形状的有效导热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79-4796(2005)·Zbl 1189.7658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07
[29] Dirker,J。;马兰,A.G。;Meyer,J.P.:发热介质中矩形冷却形状的热特性——三维研究,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91-398(2005)
[30] Huang,C.H。;Tsai,Y.L.:成像板翅局部传热系数随时间变化的瞬态三维逆问题,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478-2495(2005)
[31] Kou,H.S。;Lee,J.J。;Lai,C.Y.:通过递归公式对具有可变热特性的纵向翅片进行热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66-2277(2005)·Zbl 1189.8001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38
[32] Ong,K.E.:《电子封装用翅片的优化》,微电子国际22,第1期,10-15页(2005年)
[33] Wiggins,E.G.:mathcad中的Fin计算,《计算机教育期刊》15,第2期,45-49(2005)
[34] Vesenjak,M.:闭孔多孔金属中的热传导,《材料》,第36期,第10期,608-612页(2005年)
[35] Ali,Y.M。;张丽珠:《相对论移动热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741-2758(2005)·兹比尔1189.80010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04
[36] 巴拉克里希南,V。;Den Broeck,C.Van:一维系统中能量传递和热流密度的分析计算,物理评论E–统计、非线性和软物质物理学72,第4期,第1-8页(2005)
[37] Dolinskii,A.A。;Ivanitskii,G.K.:积分法在计算振荡汽泡附近温度场中的应用,《传热研究》36,第1-2期,第1-10页(2005年)
[38] Fukuyo,K.:二维热传导问题的幂级数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3期,239-255(2005)
[39] Fukuyo,K.:非均匀网格系统一维热传导的幂级数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传热-亚洲研究》34,第7期,470-480(2005)
[40] 科尔帕诺夫,L.P。;Zakiev,S.E.: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分数阶积分微分分析,《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1期,33-46(2005)
[41] Sadat,H.:一维几何中瞬态热传导的一般集总模型,《应用热工程》25,第4期,567-576(2005)
[42] Strub,F.:《穿墙周期热传导的第二定律分析》,《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2期,1154-1160(2005)
[43] Wang,Z.H。;Au,S.K。;Tan,K.H.:火灾下均匀隔热钢构件的格林函数法传热分析,《工程结构》27,第10期,1551-1562(2005)
[44] 阿齐米,A。;Hannani,S.Kazemzadeh;Farhanieh,B.:笛卡尔坐标系下二维瞬态逆热传导问题的结构化多块网格解,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6期,571-590(2005)
[45] Bolot,R.:热障涂层平均导热系数计算的二维传热模型,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9号,875-898(2005)
[46] Chen,T.C。;Tuan,P.C.:输入估计方法,包括求解逆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格式,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3期,277-290(2005)
[47] Fic,A。;比亚莱基,R.A。;Kassab,A.J.:通过适当的正交分解和有限元方法解决瞬态非线性热传导问题,《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2期,103-124(2005)
[48] Huang,C.H。;Lo,H.C.:预测刀具中热流分布的三维反问题,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10号,1009-1034(2005)
[49] 肯尼迪,T.C。;Traiviratana,S.:滑动体热传导的瞬态效应,数值传热;A部分:应用47,No.1,57-77(2005)
[50] 刘,Y。;张,X。;Lu,M.:求解稳态热传导方程的无网格最小二乘法,清华科技10号,第1期,61-66页(2005)·Zbl 1092.65101号 ·doi:10.1016/S1007-0214(05)70010-9
[51] 刘,Y。;张,X。;Lu,M.W.: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问题无网格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7,第3期,257-275(2005)
[52] Luttich,T。;Mhamdi,A。;Marquardt,W.:多维逆热传导问题的设计、公式和求解,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2期,111-133(2005)
[53] Lyra,P.R.M.:使用非结构化网格求解热传导问题的轴对称有限体积公式,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4期,407-414(2005)
[54] 密歇根州。;Lankadasu,A.:使用晶格玻尔兹曼方法和离散传递方法的参与介质中的瞬态传导辐射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9号,935-954(2005)
[55] 北卡罗来纳州西蒙斯。;Tadeu,A.:使用边界元模型通过二维介质的传导和对流进行三维瞬态传热,CMES-工程和科学中的计算机建模9,第3期,221-233(2005)
[56] 苏尔卡斯,P。;Rubinsky,B.:热传导问题的并行遗传算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2期,97-110(2005)
[57] Beh,S.L.:具有热损失的三层冷板的稳态和非稳态热分析,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96-112(2005)·Zbl 1162.76389号
[58] Chen,C.K。;吴立伟。;Yang,Y.T.:管壁传导的湍流圆管流中未知外壁热通量的估算,《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71-3981(2005)·Zbl 1188.7621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22
[59] Cheng,C.H。;Chang,M.H.:嵌入矩形包装中的未知加热元件的识别,传热杂志127,第8期,918-930(2005)
[60] Dai,T.:具有热扰动的传导冷却高温超导线圈的热分析,IEEE应用超导交易15,第2期,第二部分,1679-1682(2005)
[61] Y.C.Gerstenmaier。;Wachutka,G.K.M.:电子系统中具有一般非线性边界条件的瞬态温度场,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1期,23-33(2005)
[62] Ha,S.H。;Cho,S.:用水平集方法优化热传导问题的拓扑形状,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1期,67-88(2005)
[63] Ho,C.I。;洪,T.C。;Hung,C.I.:球栅阵列封装的热分析和优化,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4期,381-393(2005)
[64] D.伊桑。;Nappa,L.:《微形态物体的热理论》,《国际工程科学杂志》第43期,第1-2期,第17-32页(2005年)·Zbl 1211.74071号 ·doi:10.1016/j.ijengsci.2004.09.003
[65] 库兹涅佐夫,G.V。;Sheremet,M.A.:边界上非均匀热交换条件下通过保护结构的热传递的空间模拟,《传热研究》36,第8期,631-639(2005)
[66] Rozniakowska,M。;Yevtushenko,A.A.:激光脉冲形状对温度分布和硬化层深度的影响,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No.1,64-70(2005)
[67] 新泽西州Siakavellas。;Georgiou,D.P.:通过平板的1D传热,考虑到传热系数的阶跃变化,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452-464(2005)
[68] Su,S.:相位图热传输方程和阻尼波方程解的比较,《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33-2241(2005)·Zbl 1189.8002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24
[69] 苏玉霞:《修正的循环流化床壁-悬浮传热模型》,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22,第1期,97-101(2005)
[70] 蒂斯特拉,P。;约瓦诺维奇,M.M。;Culham,J.R.:模拟任意形状等温边界之间封闭区域的瞬态传导,《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3期,382-387(2005)
[71] Veselovskii,V.B.:固体加热过程强化传热的数学模型,《传热研究》36,第8期,691-696(2005)
[72] Xiao,D.:建筑能源模拟程序测试的瞬态传导分析解决方案,建筑服务工程研究与技术26,第3期,229-247(2005)
[73] Yang,C.Y.:《二维热传导问题中多热源的估算》,《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3期,388-394(2005)
[74] 周,H。;Li,D.:《玻璃球模传热建模与模拟》,《自然科学进展》第15期,第7期,650-655页(2005)
[75] 叶夫图申科,A。;Matysiak,S.J.:关于激光加热引起的弹性半空间中温度和热应力的近似解,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9,899-915(2005)
[76] 艾扎兹,A。;Mcmasters,R.L.:《通过超导射频腔中的逆热分析检测热点》,《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62-4568(2005)·Zbl 1189.8003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34
[77] 邓,H.:结合反演和神经网络方法估计热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6号,593-607(2005)
[78] Keanini,R.G。;Ling,X。;Cherukuri,H.P.:抛物型热传导反问题的一种改进的序列函数规范有限元方法,计算力学36,第2117-128期(2005)·Zbl 1101.80003号 ·doi:10.1007/s00466-004-0644-3
[79] 罗,J。;Shih,A.J.:感应加热热流密度的逆传热解,《制造科学与工程杂志》,ASME 127,第3期,555-563(2005)
[80] Wang,H.M.:非线性逆热传导问题的自适应加权输入估计方法,《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09-216(2005)
[81] Zueco,J。;Alhama,F。;Fernández,C.F.González:确定壁面热流密度、传热传质的数值非线性反问题/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5,411-418(2005)·Zbl 1061.65093号
[82] Absi,J.:《双层系统的热响应: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欧洲陶瓷学会杂志》25,第4期,367-373(2005)
[83] 巴塔利亚,J.L。;Puigsegur,L。;Cahuc,O.:使用逆方法估算加工表面的温度,《实验传热》18,第1期,13-32(2005)
[84] Ignaczak,J.:金属薄膜热传输双温度模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应力杂志》28,第9期,929-942(2005)
[85] Kargarnovin,M.H。;扎雷,A.Rezai;Darijani,H.:使用热塑性概念优化厚壁球形容器的壁厚,国际压力容器和管道杂志82,第5期,379-385(2005)
[86] Chao,J.:共轭传热对基于MEMS的热剪切应力传感器的影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3号,197-217(2005)
[87] Gross,S.:《使用高分辨率温度测量确定降膜实验中的边界热通量》,《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25–26期,5549-5562(2005)
[88] Ootao,Y。;Tanigawa,Y.:功能梯度矩形板非均匀供热瞬态热应力的三维解,国际机械科学杂志47,第11期,1769-1788(2005)·Zbl 1192.74090号 ·doi:10.1016/j.ijmecsci.2005.06.003
[89] Alyaev,V.A。;卡切夫斯基,M.M。;Panfilovich,V.K.:《飞机和火箭发动机理论:确定吸收和辐射流体导热系数的方法》,《俄罗斯航空48》,第1期,第61-65页(2005)
[90] 阿特特科夫,A.V。;印度沃尔科夫。;Tverskaya,E.S.:局部脉冲周期加热中冷却壁的最佳厚度,《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2期,216-224(2005)
[91] Girault,M。;佩蒂特,D。;《非线性热传导的识别方法:第二部分:使用简化模型的反问题》,《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119-133(2005)·邮编1098.80004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6.033
[92] Girault,M。;Petit,D.:非线性热传导的识别方法,第一部分:模型简化,《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期,105-118(2005)·Zbl 1098.8000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6.032
[93] 古普塔,R。;Tuli,S.:通过步进红外热成像技术估计缺陷参数的电热建模和分析,NDT和E国际38,第1期,11-19页(2005)
[94] 易卜拉欣,F.S。;哈萨尼恩,I.A。;Bakr,A.A.:微观极性流体斯托克斯第二问题中的非经典热效应,应用力学杂志,ASME 72,第4期,468-474(2005)·兹比尔1111.74450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1875412
[95] Kossecka,E。;Kosny,J.:根据响应系数确定的三维传导z传递函数系数,《能源与建筑》37,第4期,301-310(2005)
[96] Lee,J.F.:使用RPSWT模型的隔热正多面体的完整传热解决方案,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3–14期,2232-257(2005)
[97] Sablani,S.S.: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传热系数进行非迭代估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3-4期,665-679(2005)·Zbl 1121.8031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5
[98] 阿比迪,L。;萨吉尔,M.Z。;Labrie,D.:使用轴向磁场抑制移动溶剂法生长的ge0.98si0.02溶剂中的对流,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22,第1-3期,2-19(2005)
[99] Emelianov,V.M.:微重力下超临界流体的对流和传热实验:从MIR到ISS,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164-169(2005)
[100] 海拉尔,M.M。;Abd-El-Malek,M.B.:带传热的半无限平板磁弹粘性流动的群方法分析,计算与应用数学杂志173,第2期,199-210(2005)·Zbl 1161.76605号 ·doi:10.1016/j.cam.2004.03.007
[101] Teamah,医学硕士。;Dawood,M.M.K.:强迫流动接近角对无限等温水平圆柱体空气中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AEJ-Alexandria工程期刊44,第2期,141-155(2005)
[102] 王,C.C。;Chen,C.K.:《含磁场效应的倾斜波状板上的混合对流边界层流动》,《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6期,577-586(2005)
[103] El-Sayed,M.F。;Mohamed,A.A。;Metwaly,T.M.N.:在含时横向电场存在下导电液体射流的热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物理学A:统计力学及其应用》345,第3-4期,367-394(2005)
[104] Elaissi,S.:基于对流和漂移能量效应的放电流体建模,EPJ应用物理学32,第1期,37-44(2005)
[105] 塔什图什,B。;杜瓦里,H.M。;Al-Salayeh,A.:非牛顿流体吸入和注入的幂律拉伸表面上的磁流体流动,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1期,55-60(2005)
[106] Yakut,K.:双面三角翼胶带对热和涡流特性的影响,《应用能量80》,第1期,77-95(2005)
[107] Zdanski,P.S.B。;奥尔特加,医学硕士。;Jr.,N.G.C.R.Fico:浅腔流动中的传热研究,传热杂志127,第7期,699-712(2005)
[108] Wiberg,R。;Lior,N.:轴向湍流中圆柱体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8期,1505-1517(2005)
[109] Webb,R.L.:《新一代电子冷却装置与空气散热》,《传热杂志》127,第1期,2-10(2005)
[110] Velayati,E。;Yaghoubi,M.:平行钝板阵列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80-91(2005)
[111] Uzol,O。;Camci,C.:交错双排圆形和椭圆形针翅阵列下游的传热、压力损失和流场测量,《传热杂志》127,第5期,458-471(2005)
[112] Thole,K.A。;Knost,D.G.:第一级涡轮叶片端壁的传热和膜冷却,《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255-5269(2005)
[113] Stripf,M。;舒尔茨,A。;Wittig,S.:《表面粗糙度对高压涡轮叶片外部传热的影响》,《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200-208期(2005)
[114] Polley,G.T。;Abu-Khader,M.M.:解释和应用平板表面的实验数据:幂律关联问题,《传热工程》26,第9期,15-21页(2005)
[115] Peles,Y.:针翅微散热器的强制对流换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7期,第3615-3627页(2005)·Zbl 1189.76502号
[116] Naterer,G.F.:对流传热中减少能量耗散和(火用)损失的表面微防护,《微尺度热物理工程》9,第3期,213-236(2005)
[117] 诺瓦克,W。;Stachel,A.A.:《低雷诺数下气缸周围气流的对流传热》,《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6期,1214-1221(2005)
[118] Nithiarasu,P。;马萨罗蒂,N。;Mathur,J.S.:《使用基于特征的分裂(CBS)方案的印刷电路板上焊球的强制对流传热》,《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73-95(2005)·Zbl 1162.76392号 ·doi:10.1108/09615530510571967
[119] Mahmood,G.I。;古斯塔夫森,R。;Acharya,S.:有和无前缘圆角的低速线性叶片通道中流动结构和努塞尔数的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5期,499-512(2005)
[120] 米什拉·D·P。;Desai,T.:垂直表面热源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1期,31-44(2005)
[121] Medic,G。;Durbin,P.A.:后缘冷却的非定常效应,《传热杂志》127,第4期,388-392(2005)
[122] 马奎尔,L。;贝尼亚,M。;Morrison,G.:《高功率放大器传热的实验和计算研究》,《传热工程》26,第2期,第81-92页(2005年)
[123] 刘,I.C。;Kong,C.H.:导电粘弹性流体在拉伸板上的传热,《力学杂志》21,第1期,第5-13页(2005年)
[124] 林,S.C。;Chuang,F.S。;Chou,C.A.:斜直翅片散热器组件的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5期,591-600(2005)
[125] 汗,W.A。;库勒姆,J.R。;Yovanovich,M.M.:《椭圆圆柱体周围的流体流动和传热:分析方法》,《热物理与传热杂志》第19期,第2期,178-185页(2005)
[126] 汗,W.A。;库勒姆,J.R。;Yovanovich,M.M.:无限长圆柱体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传热杂志》127,第7期,785-790(2005)
[127] Khan,S.K。;Sanjayanand,E.:指数拉伸板上的粘弹性边界层流动和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534-1542(2005)·Zbl 1189.7613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32
[128] Kanna,P.R。;Das,M.K.:通过层流平面壁射流从平板进行共轭强制对流换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4期,2896-2910(2005)·Zbl 1189.7648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33
[129] 哈拉哈,F。;Rudianto,E.:小型水平直矩形翅片阵列稳态散热的测量,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280-288(2005)
[130] 加瓦德,A.F.A。;Nassief,M.M。;Guirguis,N.M.:《集成电路元件阵列流动和传热的数值和神经研究》,《工程与应用科学杂志》52,第5期,981-1000(2005)
[131] Dhiman,A.K。;Chhabra,R.P。;Eswaran,V.:稳定流动状态下受限方形圆柱体的流动和传热:Péclet数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98-4614(2005)·Zbl 1189.7611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33
[132] Arslanturk,C.:均匀厚度环形翅片优化设计的简单相关方程,应用热工25,第14–15期,2463-2468(2005)
[133] Ankudinov,V.B。;Klenov,M.G.:《单分散液滴有序流动中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高温》第43期,第4期,第628-633页(2005年)
[134] 艾姆斯,F.E。;德沃夏克,洛杉矶。;Morrow,M.J.:交错针翅阵列中针上方内部对流的湍流增强,《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期,183-190(2005)
[135] Alassar,R.S.:在低到中等雷诺数下通过扁球体的强制对流,《传热杂志》127,第9期,1062-1070(2005)
[136] Al-Salayemh,A.:《关于圆柱体的对流传热及其在热线风速测量中的应用》,《国际热与技术期刊》23,第2期,109-114(2005)
[137] Abu-Mulaweh,H.I.:前方台阶上的湍流混合对流-台阶高度的影响,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2期,155-162(2005)
[138] Haldeman,C.W.:现代一个半状态高压跨音速涡轮的气动和热流测量及其预测,《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22-531(2005)
[139] 梅利萨里,B。;Argyropoulos,S.A.:《浸没在广泛普朗特数流体中的球体的无量纲传热关系的发展》,《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333-4341(2005)·Zbl 1189.7649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25
[140] Hashizume,K。;Sueoka,Y.:翅片对对齐排列管束中管道周围强制对流换热的影响,《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55-563(2005)
[141] Dorignac,E.:多孔平板迎风面上的实验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85-893(2005)
[142] Thorpe,S.J.:跨声速涡轮机中的叶片传热,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a部分:动力与能源杂志219,第6期,421-430(2005)
[143] 拉赫曼,F。;维瑟,J.A。;Morris,R.M.:《使用Navier-Stokes解算器捕捉涡轮叶片吸入侧传热的突然增加》,《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52-556(2005)
[144] 查尼翁,J.M。;Bannon,P.R.:可压缩大气中质量、动量和热量注入的调整,《大气科学杂志》62,第8期,2749-2769(2005)
[145] Xu,H.:均匀自由流拉伸表面上导电流体对流传热的显式解析解,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3,第10期,859-874(2005)·Zbl 1211.76159号 ·doi:10.1016/j.ijengsci.2005.01.005
[146] Kuo,B.L.:《用微分变换法对Falkner-Skan楔形流进行传热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36-5046(2005)·Zbl 1189.7614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9年10月04日
[147] 小D.C.Look;Krishnan,A.:基于叶尖条件二维翅片分析的修正,《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51-254(2005)
[148] 北卡罗来纳州马德里。;Alhama,F.:能量方程的判别量纲分析:沿平板层流强制对流的应用,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33-341(2005)
[149] 米什拉,S。;Debroy,T.:寻找对流传热方程多重解的计算程序,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6期,2977-2985(2005)
[150] Sarma,P.K.:预测平板层流-湍流边界层流动过渡区对流换热的近似模型,国际热量与技术杂志23,第2期,3-8(2005)
[151] Schneider,W.:通过有限长度水平板的混合对流流引起的升力、推力和传热,流体力学杂志529,51-69(2005)·Zbl 1066.76057号 ·doi:10.1017/S0022112004002940
[152] Shevchuk,I.V.:一种新的边界条件,允许热边界层方程的解析解,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74-381(2005)
[153] 北卡罗来纳州西蒙斯。;Tadeu,A.:频域中无界、半空间、平板和层状介质中传导和对流瞬态传热的基本解,《边界元工程分析》29,第12期,1130-1142(2005)·Zbl 1182.76956号 ·doi:10.1016/j.enganabound.2005.06.002
[154] 麻雀,E.M。;Abraham,J.P.:运动流体中运动薄板温度沿流向变化的通用解,《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047-3056(2005)·Zbl 1189.7614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28
[155] 昆杜,B。;Das,P.K.:《具有体积热生成的薄翅片的最佳外形:统一方法》,《传热杂志》127,第8期,945-948(2005)
[156] Arikoglu,A。;Ozkol,I.:带传热的单个自由圆盘上的滑移流分析,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3期,624-627(2005)·Zbl 1090.65145号
[157] O.艾丁。;Kaya,A.:水平可渗透平板上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应用数学与计算161,第1期,229-240(2005)·Zbl 1102.76018号 ·doi:10.1016/j.amc.2003.12.021
[158] Bello-Ochende,T。;Bejan,A.:《横向流动中的构造多尺度圆柱体》,《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373-1383(2005)·Zbl 1189.7616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3
[159] 邦德,J.F。;Wolanski,N.:燃烧自由边界问题极限解的唯一性,SIAM数学分析杂志36,第1期,172-185(2005)·兹比尔1083.35039 ·doi:10.1137/S0036141002412938
[160] 加利福尼亚州R.B。;王,X。;Castillo,L.:受强迫对流和外部压力梯度影响的转捩湍流边界层,《传热杂志》127,第2期,194-198(2005)
[161] Dhinsa,K。;贝利,C。;Pericleous,K.:电子应用中流体流动和传热现象的湍流模型性能研究,IEEE部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4期,686-699(2005)
[162] Esfahani,J.A。;Jafarian,M.M.:用各种求解方法对平板边界层进行熵生成分析,Scientia iranica 12,No.2,233-240(2005)·Zbl 1194.76045号
[163] In,W.K。;Chun,T.H.:棒束湍流流动和传热的rans湍流模型评估,《核技术》150,第3期,231-250(2005)
[164] Jha,R.K。;Chakraborty,S。;考虑因素,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熵生成后板翅的优化设计:机械工程师学会会议录,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8期,757-765(2005)
[165] Gavnholt,J.:概率输运模型中的上粒度输运,《等离子体物理》12,第8期,第1-4页(2005年)
[166] Cossali,G.E.:半无限平板上受迫层流边界层流动的周期性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846-4853(2005)·Zbl 1189.7648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05
[167] Eveloy,V。;Rodgers,P.:《电子元件板瞬态共轭传热预测》,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4期,817-829(2005)
[168] 戈马,H。;Taweel,A.M.Al:振荡运动对垂直平面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94-1504(2005)·Zbl 1189.7648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7
[169] Kim,S.K。;Kim,S.Y。;Choi,Y.D.:通过侧加热腔中的热壁热振荡放大边界层不稳定性,《流体物理》17,第1期(2005)·Zbl 1187.76273号 ·doi:10.1063/1.1828122
[170] 李,J。;Li,J.C.M.:《划痕和磨削过程中工件的温度分布》,材料科学与工程A 409,第1-2期,108-119(2005)
[171] Motsa,S.S。;Sibanda,P.:带传热的平板上流体流动无粘不稳定性的顺应性影响研究,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6期,504-516(2005)·Zbl 1231.76100号 ·doi:10.1108/09615530510601431
[172] Padet,J.:《瞬态对流传热》,《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1期,74-95(2005)
[173] M.C.保罗。;Rees,D.A.S。;Wilson,M.:高阶效应对垂直自由对流边界层流动线性波不稳定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809-817(2005)·Zbl 1121.7633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26
[174] Rebay,M。;Padet,J.:具有压力梯度的非定常强迫对流的参数研究,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3,第8-9期,655-667(2005)·Zbl 1211.76086号 ·doi:10.1016/j.ijengsci.2004.12.006
[175] Thiruvengadam,M。;聂,J.H。;Armaly,B.F.:平面对称突然膨胀中的分叉三维强迫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128-3139(2005)·Zbl 1189.7650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19
[176] 袁,G。;王,G.D。;Liu,X.H.:热轧带钢超快速冷却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康泰/钢铁(北京)40(SUPL.),610-613(2005)
[177] 佛罗里达州。;Harnoy,A.:通过近距离振动板对电子元件进行非常规冷却的可行性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10,997-1024(2005)
[178] Yapici,H。;Basturk,G.:加热和旋转空心圆盘中瞬态共轭传热和热致应力分布的数值解,《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期,第61-84页(2005年)
[179] Olutimayin,S.O。;Simonson,C.J.:《纤维素绝热层瞬态扩散传热和水分传递过程中蒸汽边界层增长的测量和建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319-3330(2005)
[180] 刘振华。;朱庆忠:《水平加热管上过冷水膜的传热》,化工通讯192,第10–12期,1334-1346(2005)
[181] 谢夫佐娃,V.M。;Mialdun,A。;Mojahed,M.:《不稳定开始时液桥中的传热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杂志》30,第3期,261-281(2005)
[182] 苏布拉曼尼亚,R。;Jog,M.A.:电场对中间雷诺数下液滴平移的传热强化,《传热杂志》127,第10期,1087-1095(2005)
[183] Lushchik,V.G。;Yakubenko,A.E.:注入外来气体的可渗透表面上边界层的摩擦和传热,《高温》43,第6期,881-889(2005)
[184] Chen,Q.:从化学氧化或阳极氧化的铜板到液氦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52-4656页(2005)
[185] 医学硕士Ezzat。;Zakaria,M.:热松弛对完美导电极性流体的传热,《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189-198(2005)
[186] Lok,Y.Y.:垂直表面驻点附近微极流体的稳态混合对流,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7期,654-670(2005)
[187] Msaad,Y.:耦合扩散传递建模的数值方法:受热混凝土的应用,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1期,89-101(2005)
[188] Pantokratoras,A.:沿可变粘度和可变普朗特数的平板的强制和混合对流边界层流动:新结果,《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2期,1085-1094(2005)
[189] Partha,M.K。;Murthy,P.V.S.N。;Rajasekhar,G.P.:粘性耗散对指数拉伸表面混合对流换热的影响,《传热传质》,第41期,第4期,第360-366页(2005年)
[190] A.波齐。;Tognacini,R.:普朗特数对厚板周围非定常热流动力场的影响,麦加尼卡40,第3期,251-266(2005)·Zbl 1158.76322号 ·doi:10.1007/s11012-005-4665-6
[191] Seddeek,医学硕士。;Salem,A.M.:与具有可变粘度和可变热扩散率的垂直连续拉伸片材相邻的层流混合对流,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2期,1048-1055(2005)
[192] Sharma,P.R。;Ariel,P.D。;Kumar,H.:拉伸板上非牛顿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解,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1期,45-62(2005)
[193] Soares,A.A。;费雷拉,J.M。;Chhabra,R.P.:非牛顿流体在圆柱上横流中的流动和强制对流换热,《工业和工程化学研究》44,第15期,5815-5827(2005)
[194] Dahm,W.J.A.:热释放对湍流剪切流的影响。第2部分。湍流混合层和等效原理,流体力学杂志540,1-19(2005)·Zbl 1082.76056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5793
[195] Kaer,S.K.:缓慢移动炉排上的秸秆燃烧——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的比较,《生物质和生物能源》28,第3期,307-320(2005)
[196] Aydin,O.:粘性耗散对强制管流中传热的影响。第2部分:热发展流,能量转换和管理46,编号18-19,3091-3102(2005)
[197] Aydin,O.:粘性耗散对强制管道流动中传热的影响。第1部分: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充分发展的流动,能量转换和管理46,No.5,757-769(2005)
[198] Bae,J.H。;Yoo,J.Y。;Choi,H.:带传热的湍流超临界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流体物理学》17,第10期(2005)·Zbl 1188.76008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2047588
[199] Barletta,A.:关于倾斜管道中混合对流平行流的存在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0期,2042-2049(2005)·Zbl 1189.7647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27
[200] Barletta,A。;Lazzari,S.:非轴对称条件下垂直环形管道中的强制和自由流动,《传热杂志》127,第6期,606-613(2005)
[201] Barletta,A。;Magyari,E。;Keller,B.:《垂直通道中的双混合对流流动》,《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835-4845(2005)·Zbl 1189.7647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36
[202] 巴兹迪迪·特赫拉尼,F。;Nezamabadi,M.:gr/re对可变壁温垂直通道内混合对流和混合对流-辐射传热的影响,Scientia iranica 12,No.2,178-189(2005)·Zbl 1194.76266号
[203] Ben-Mansour,R。;Sahin,A.Z.:通过具有可变特性的圆管发展层流流体流动时的熵生成,《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第1期,第1-11页(2005年)
[204] 贝托拉,V。;Cafaro,E.:层流对流的几何方法,《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81-583(2005)
[205] Bunker,R.:短矩形通道中的传热强化,入口速度从轴向发生实质性偏转,《传热研究》36,第4期,311-318(2005)
[206] Campo,A.:使用对流系数和摩擦系数的标准相关方程快速识别湍流管流中用于增强传热的气体,《应用热工程》25,第13期,2029-2038(2005)
[207] Chen,C.K。;吴立伟。;Yang,Y.T.:管壁传导的湍流圆管流中未知外壁热通量的估算,《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71-3981(2005)·Zbl 1188.7621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22
[208] 丘吉尔,S.W。;Yu,B。;Kawaguchi,Y.:湍流和对流代数模型的准确性和参数敏感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488-5503(2005)·Zbl 1188.762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23
[209] 埃尔多安,M.E。;Imrak,C.E.:管道形状对努塞尔数的影响,数学和计算应用10,第1期,79-88(2005)
[210] 胡振华。;Yang,Y.H。;周凤东:《垂直上升管内横向流动的传热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科学版,(6A(10)),1128-1131(2005)
[211] Ichimiya,K。;Yamada,Y.:具有局部内部加热的水平方形管道中的混合对流,传热-亚洲研究34,第3期,160-170(2005)
[212] 库尔加诺夫,V.A。;Maslakova,I.V.:加热可变性质的气体和气体混合物时,远离入口的圆管中的传热和压降,《热工》(英语翻译为teploenergetika)52,第3期,171-178(2005)
[213] 林,W。;Armfield,S.W.:垂直圆柱体中冷却流体的长期行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53-66(2005)·Zbl 1121.7630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38
[214] 刘庆云。;卢克,E.A。;Cinnella,P.:多学科模拟的耦合传热和流体流动求解器,《热物理和传热杂志》19,第4期,417-427(2005)
[215] 陆国英:《环形窄缝管道内流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东丽恭城/电力工程25,第2期,275-279(2005)
[216] 孟建安:《湍流对流强化传热的场协调分析与数值研究》,《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73-83(2005)
[217] O.O.米尔曼。;Fetisov,D.O.:加热管道自然循环条件下的流动可视化,《高温》43,第3期,476-478(2005)
[218] Mitrovic,J。;Maletic,B.:层流环形流中热不对称对传热的影响,《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10期,1144-1150(2005)
[219] Ohara,T。;Torii,D.:固体表面之间剪切的超薄液膜中热现象的分子动力学研究:晶面对固液界面能量和动量传递的影响,化学物理杂志122,第21期,1-9期(2005年)
[220] Sabry,M.N.:内部对流的紧凑热模型,IEEE组件和包装技术交易28,第1期,58-64(2005)
[221] 萨欣,A.Z。;Kalyon,M.:《通过保温保持管道表面温度均匀》,《能源》30,第5期,637-647(2005)
[222] Wei,T.:《充分发展的湍流通道流动中的定标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284-5296(2005)·Zbl 1188.76215号
[223] Wong,K.L.:可靠的简单一维64-CPWTR模型应用于空调或制冷系统中隔热矩形风管的二维传热问题,国际制冷杂志28,第7期,1029-1039(2005)
[224] Wu,T.H.:环形通道内混合对流条件下浮力对平均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1期,9-17页(2005)
[225] 徐,F。;郭,L。;Bai,B.:超临界压力下管道中水的混合对流传热,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608-619(2005)
[226] Yu,B.:同心圆环空中湍流和对流的计算特征。第二部分。内表面均匀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3–4期,621-634(2005)·Zbl 1097.76036号
[227] Yu,B.:同心圆环空中湍流和对流的计算特征。第四部分:概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057-3072(2005)·Zbl 1189.76288号
[228] Yu,B.:同心圆环空中湍流和对流的计算特征。第三部分:替代热边界条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635-646(2005)·Zbl 1097.7603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26
[229] 赵,Z。;石寅:《连续圆管内相变乳液流动阻力和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及蓄冷特性预测》,《传热工程》第26期第6期,第32-44页(2005)
[230] 巴斯克斯,M.S。;罗德里格斯,W.V。;Issa,R.:脊壁对加热方形管道中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0期,2050-2063(2005)·兹比尔1189.76444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36
[231] Viswanathan,A.K。;Tafti,D.K.:带肋管道中湍流流动和传热的分离涡模拟,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5期,888-896(2005)
[232] Taslim,M.E.:肋片对肋条式冷却通道中总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2期,135-152(2005)
[233] 加西亚,A。;Vicente,P.G。;Viedma,A.:不同Prandtl数下层流-过渡-湍流状态下钢丝圈插入物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40-4651(2005)
[234] Kim,K.Y。;Choi,J.Y.:加强湍流传热的凹陷通道形状优化,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9号,901-915(2005)
[235] Klaczak,A.:带有扭带插入物的管道中湍流水-乙二醇溶液流动的传热,《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2期,第51-57页(2005)
[236] Korichi,A。;Oufer,L.:上下壁安装障碍物的矩形通道中的数值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44-655(2005)
[237] Ligrani,P.M。;新泽西州伯吉斯。;Won,S.Y.:通道内浅凹坑表面及其上方的努塞尔数和流动结构,包括入口湍流强度水平的影响,《叶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321-330(2005)
[238] Luo,D.D.:具有内肋表面的三角形管道中湍流和强制对流的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5号,447-459(2005)
[239] Luo,D.D.:通过具有周期性横向肋的平行板的湍流流动和强制对流特性,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编号1,43-58(2005)
[240] Oyakawa,K.:钝体插入管道壁附近时的传热强化,《传热-亚洲研究》34,第5期,336-349(2005)
[241] Ozceyhan,V.:以均匀热流对外加热的钢丝圈插入管的共轭传热和热应力分析,《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9–10期,1543-1559(2005)
[242] Ozceyhan,V。;Altuntop,N.:槽管中的传热和热应力分析,Sadhana-工程科学院学报30,第4期,537-553(2005)
[243] Papadopoulos,P.K。;Hatzikonstantinou,P.M.:带内翅片的弯曲方形管道中的热发展流动,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No.1,30-38(2005)
[244] Park,J。;Ligrani,P.M.:通道中七个不同凹坑表面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预测,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3号,209-232(2005)
[245] Piller,M.:《管道内湍流强制对流的直接数值模拟》,《流体数值方法国际期刊》49,第6期,583-602(2005)·Zbl 1078.76038号 ·doi:10.1002/fld.994
[246] Premachandran,B。;Balaji,C.:具有突出热源的水平通道的混合对流传热,《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6期,510-518(2005)·Zbl 1189.76503号
[247] Rakshit,D。;Balaji,C.:使用遗传算法对翅片通道的共轭对流进行热力学优化,《传热传质》,第41期,第6期,第535-544页(2005年)
[248] 萨哈,S.K。;Mallick,D.N.:矩形和方形平风管以及带有扭带插入件的风管中层流的传热和压降特性,《传热杂志》127,第9期,966-977(2005)
[249] Sarma,P.K.:预测大范围re和pr用扭带插入A管中摩擦系数和对流传热特性的组合方法,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93-398(2005)
[250] 麻雀,E.M。;亚伯拉罕·J·P。;Chevalier,P.W.:边界固体中具有共轭加热的偏置翅片阵列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的DoS增强数值模拟,传热杂志127,第1期,27-33(2005)
[251] Wang,L。;Sunden,B.:具有连续和截断肋的方形管道中局部传热的实验研究,《实验传热》18,第3期,179-197(2005)
[252] Wang,L.W.:通过串联圆柱热源水平通道的管道流,《实验传热》18,第2期,95-108(2005)
[253] Watanabe,K。;Takahashi,T.:《大涡模拟与交叉角肋矩形通道内的传热和流动测量》,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第71部分,第705期,1459-1464(2005)
[254] Wellsandt,S。;Vamling,L.:R407C和R410A在水平人字微细螺旋管中的蒸发:传热和压降,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901-911(2005)
[255] 吴海伟。;Perng,S.W.:通道内加热块上方混合对流的湍流和传热强化,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2期,205-225(2005)
[256] Ahn,J。;Choi,H。;Lee,J.S.:方形或半圆肋粗糙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的大涡模拟,《叶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63-269(2005)
[257] Alawadhi,E.M.:使用波纹板增强矩形块的强制对流冷却,IEEE组件和包装技术交易28,第3期,525-533(2005)
[258] Baskaya,S。;美国埃尔图汉。;Sivrioglu,M.:水平通道底部离散热源阵列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No.1,56-63(2005)
[259] 新泽西州伯吉斯。;Ligrani,P.M.:凹坑深度对通道努塞尔数和摩擦系数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8期,839-847(2005)
[260] 卡萨萨,L。;Arts,T.:高阻塞肋条式冷却通道气动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80-588(2005)
[261] Cha,S.C.:优化内部异形管的传热速率和压降-第1部分,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2期,204-209(2005)
[262] Chang,S.W.:交错排列的斜肋使两个相对的壁变粗糙的双流窄通道中的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94-708(2005)
[263] Chang,S.W。;Liou,T.M。;Juan,W.C.:通道高度对具有两个相对脊形壁的矩形通道中强化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13期,2806-2813(2005)
[264] Chang,S.W。;Liou,T.M。;Lu,M.H.:具有两个相对缩放壁的矩形窄通道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21-3931(2005)
[265] Chang,S.W。;Yu,K.W。;Lu,M.H.:装有单扭带、双扭带和三扭带的管子中的传热,《实验传热》18,第4期,279-294(2005)
[266] Chiang,K.F。;Chang,S.W。;Chen,P.H.:45°肋粗糙翅片流的强迫对流换热,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6期,743-754(2005)
[267] 艾姆萨·阿德,S。;Promvonge,P.:《使用规则间距螺旋带涡流发生器增强管内传热》,《太阳能78》(4 SPEC.ISS.),483-494(2005)
[268] Fabbri,G.:粘性流体冷却内翅片管的最佳横截面设计,控制工程实践13,第7期,929-938(2005)
[269] Gradeck,M。;Hoareau,B。;Lebouché,M.:《波纹通道内传热的局部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1909-1915(2005)
[270] 谢家杰。;Lien,F.S.:带肋阵列通道中的共轭湍流强制对流,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5期,462-482(2005)
[271] Igarashi,T。;Nakamura,H。;Morita,T.:平行板通道壁上矩形块的压降和传热(开口率的影响),nihon kikai gakkai ronbunshu,B hen/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B 71部分,第701号,208-214(2005)
[272] 贾,R。;Sunden,B。;Faghri,M.:带V形肋的方形管道中传热强化的计算分析:涡轮叶片冷却,《传热杂志》127,第4期,425-433(2005)
[273] Ali,A.H.H.:用于光伏组件热调节的通道内直插板段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1381-1401(2005)
[274] Cheng,X.:使用氟里昂-12对垂直紧密37棒束中临界热通量的实验研究,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10–11期,1198-1219(2005)·兹比尔1135.76384 ·doi:10.1016/j.ij多阶段流程.2005.06.003
[275] Choi,H.S。;铃木,K.:单波壁通道内湍流流动和传热的大涡模拟,《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681-694(2005)
[276] 科斯塔,V.A.F。;Oliveira,M.S.A。;Sousa,A.C.M.:具有可变几何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局部封闭结构垂直堆叠中的层流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3-4期,779-792(2005)·Zbl 1121.7639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12
[277] Dirker,J。;马兰,A.G。;Meyer,J.P.:发热介质中矩形冷却形状的热特性——三维研究,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91-398(2005)
[278] Dreitser,G.A。;Lobanov,I.E.:通过对具有恒定和可变热物理特性的不同热载体的流动进行人工湍流来模拟管内传热的极限强化,《传热研究》36,第4期,331-341(2005)
[279] 杜塔,P。;侯赛因,A.:《使用两个倾斜挡板在矩形通道中进行内部冷却增强》,《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223-232(2005)
[280] 埃格纳,M.W。;Burmeister,L.C.:矩形截面螺旋管道中层流的传热,《传热杂志》127,第3期,352-356(2005)
[281] 埃尔金,S。;Ota,M.:《管道宽度对波纹管内充分发展的湍流特性影响的研究》,《传热工程》26,第2期,54-62(2005)
[282] 法奥,J。;Oliveira,A.C.: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代码模拟弯曲矩形管道中的层流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2号,165-177(2005)
[283] Ho,C.D。;Yeh,H.M。;Yang,W.Y.:《通过插入同心管来提高性能的圆形管道中的双向流动传热》,《化学工程通讯》192,第1–3期,237-255页(2005年)
[284] Inaba,H.:螺旋盘管中减阻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0,940-952(2005)
[285] O.卡亚。;Teke,I.:具有一个均匀温度和三个绝热壁的螺旋螺旋方形风管中的湍流强制对流,《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第2期,129-137(2005)
[286] Khaled,A.R.A。;Vafai,K.:非等温挤压薄膜内部流动和传热分析,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10,981-996(2005)
[287] Khanafer,K。;Lightstone,M.F.:化学气相沉积中输运现象的计算建模,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6期,483-494(2005)
[288] 李毅。;梅,N.:水平管凹槽表面上升液体薄膜的形成,《传热-亚洲研究》34,第6期,396-406(2005)
[289] Manglik,R.M。;张杰。;Muley,A.:《三维波纹板紧凑通道中的低雷诺数强迫对流:翅片密度效应》,《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39-1449(2005)·Zbl 1189.7649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22
[290] Marin,L.:方形节距上带有两根管子的多边形翅片的二维热分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4期,3018-3033(2005)·Zbl 1189.80022号
[291] Meng,J.A。;Liang,X.G。;李志霞:管内多纵向涡流场协同优化与强化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331-3337(2005)·Zbl 1189.7617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年2月35日
[292] Ozalp,A.A.:预测表面粗糙度和热通量条件对收敛喷嘴流动的综合影响的计算研究,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学报29,第1期,67-80(2005)
[293] Rathnasamy,R。;Arakeri,J.H。;Srinivasan,K.:狭长通道中空气、液体和液体混合物强制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E部分:过程机械工程杂志219,第4期,311-317(2005)
[294] Ridouane,E.H。;坎波,A。;Chang,J.Y.:具有加热垂直面和冷却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腔体中的自然对流模式,《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81-1186(2005)
[295] 罗萨古蒂,N.R。;弗莱彻,D.F。;Haynes,B.S.:《周期性蛇形通道中的层流和传热》,《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3期,353-361(2005)
[296] 萨利姆,M.M。;法国D.M.:《小型水平管中的后高频轴向和旋流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第19期,第2期,163-171页(2005年)
[297] Semma,E.:壁温波动对液体外壳中发生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的影响,《国际热流杂志》26(4 SPEC.ISS.),547-557(2005)
[298] Tarunin,E.L。;Alikina,O.N.:《兰克-希尔斯涡流管中的传热计算》,《流体数值方法国际期刊》48,第1期,第107-113页(2005)·Zbl 1063.76084号 ·doi:10.1002/fld.946
[299] Tiwari,S.:内置圆管存在和不存在整体尾流分离器时通道内流动和传热的数值预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439-453(2005)·Zbl 1121.7631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3
[300] 乌沙科夫,V.M。;Matvienko,O.V.:高温旋转气体辉光对反应通道壁热交换和燃烧的数值研究,《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3期,541-547(2005)
[301] 王,C.C。;Chen,C.K.:通过波壁通道的微极流体流动中的强制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9号,879-900(2005)
[302] Yanase,S。;Mondal,R.N。;Kaga,Y.:弯曲矩形管道中具有对流换热的非等温流动的数值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1期,1047-1060(2005)
[303] 尹建新(音)。;李国杰。;冯振平:《两种波纹通道中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热能东丽工成》/《热能与动力工程学报》20,第3期,250-254(2005)
[304] Zhang,C.L。;Yang,L.:通过短管孔的超临界CO2流建模,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6期,1194-1198(2005)
[305] 张丽珍:《交叉波纹三角管内三维湍流流动与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51-1158(2005)
[306] Attia,H.A.:抽吸和注射对两个具有可变特性的平行板之间非定常流动的影响,Tamkang科学与工程杂志8,第1期,17-22(2005)
[307] 博米克,H。;Tou,K.W.:水冷垂直矩形通道中离散热源瞬态传热的实验研究,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第3期,193-199(2005)
[308] 博米克,H。;Tou,K.W.:模拟电子芯片瞬态强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7,599-605(2005)
[309] 博米克,H。;Tou,K.W.:FC-72冷却垂直通道中离散热源的瞬态强制对流换热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499-505(2005)
[310] 博米克,H。;Tso,C.P。;Tou,K.W.:垂直矩形通道中离散热源的对流传热分析,电子封装期刊,ASME 127,第3期,215-222(2005)
[311] 鲍维尔,P。;斯托夫斯,P。;Bardon,J.P.:振荡流中传热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2期,2473-2482(2005)
[312] Chang,T.S.(张天祥,T.S.)。;Shiau,Y.H.:垂直通道中流动脉动和挡板对反向混合对流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190-4204(2005)·Zbl 1188.7624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15
[313] Chen,Y.C.:差热垂直通道中振荡剪切流的稳定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591-3603(2005)·Zbl 1189.7619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0
[314] 郭斌:《输油管道稳态和瞬态温度的分析解》,《石油科学与技术》23,第3-4期,307-325(2005)
[315] 霍利,B。;Faghri,A.:《毛细管芯和变通道直径脉动热管的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635-2651(2005)·Zbl 1189.7663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13
[316] Korichi,A。;Oufer,L.:上下壁上安装有孔的通道中的非稳态传热和压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7号,711-729(2005)
[317] Krayev,V.M.:《流体动力非平稳条件下湍流的热交换和流体动力学》,《俄罗斯航空48》,第3期,第57-62页(2005年)
[318] Leveque,J。;Rezzoug,A.:《高温超导管热稳定性的无量纲分析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815-2821(2005)·Zbl 1189.8213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10
[319] Mai,T.H。;波帕,C.V。;Polidori,G.:垂直管道中的瞬态混合对流流动不稳定性,《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216-225(2005)
[320] Moon,J.W。;Kim,S.Y。;Cho,H.H.:脉动通道流中矩形加热块阵列的频率依赖型传热强化,《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04-4913(2005)
[321] Poskas,R。;Poskas,P。;Sabanskis,D.:《非稳定分层气流倾斜平板通道中的局部湍流反向混合对流换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5期,956-964(2005)
[322] Umavathi,J.C.:水平通道中的非定常双流体流动和传热,《传热传质》,第42卷,第2期,第81-90页(2005年)
[323] Valueva,E.P.:《可变性质液体脉动湍流管流中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高温》第43期,第6期,第890-899页(2005年)
[324] Valueva,E.P.:流速单调时间变化条件下液体湍流管流中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高温》43,第2期,203-213(2005)
[325] Wan,Q.:通过振动压电双晶片、流动、湍流和燃烧建立的狭窄通道中的声流强制对流冷却74,第2期,195-206(2005)·Zbl 1190.76163号
[326] 王,X。;Zhang,N.:管道中脉动湍流传热的数值分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57-3970(2005)·兹比尔1188.76218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11
[327] 吴海伟。;Lau,C.T.:往复环形肋形通道内混合对流的非定常湍流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3期,2708-2721(2005)·Zbl 1189.7628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14
[328] Yapici,H.:通过外部加热管道的脉动湍流瞬态局部熵产生的数值研究,Sadhana-工程科学院学报30,第5期,625-648(2005)·Zbl 1185.76790号 ·doi:10.1007/BF02703511
[329] Zhang,L.Z.:过渡流态下交叉波纹三角形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4号,387-405(2005)
[330] 阿特莫夫,V.I。;列昂蒂耶夫,A.I。;Polyakov,A.F.:矩形微通道块中对流导热传热的数值模拟,《高温》43,第4期,580-594(2005)
[331] Asako,Y。;Nakayama,K。;Shinozuka,T.:压缩性对微型管内气体流动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85-4994(2005)
[332] Asako,Y。;Toriyama,H.: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的传热特性,《微尺度热物理工程》9,第1期,第15-31页(2005年)
[333] Asinari,P.:超临界压力下二氧化碳微通道内湍流对流换热的数值预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864-3879(2005)·Zbl 1189.7642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28
[334] Bower,C.:高功率电子应用中水冷碳化硅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期,59-65(2005)
[335] 克罗齐,G。;D'agaro,P.:层流中微通道传热和压降粗糙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0期,1518-1530(2005)
[336] Eason,C.:五种不同微通道之间的直接比较,第1部分:通道制造和测量,传热工程26,第3期,79-88(2005)
[337] Gamrat,G。;Favre Marinet,M。;Asendrych,D.:矩形微通道中层流液体流动和传热的传导和入口效应,《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943-2954(2005)
[338] Ghodoossi,L.:分形微通道网络的热和流体动力学分析,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5771-788号(2005)
[339] Han,D.H。;Lee,K.J.:《微纤维管的单相传热和流动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11–12期,1657-1669(2005)
[340] He,S.:垂直微型管中超临界压力下CO2对流换热的计算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6期,521-530(2005)
[341] Hetsroni,G.:《微通道中的传热:实验与理论和数值结果的比较》,《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580-5601(2005)
[342] Huai,X.L。;Koyama,S。;Zhao,T.S.:《冷却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多端口微型通道中流动和传热的实验研究》,《化学工程科学》60,第12期,3337-3345(2005)
[343] 黄,Y.W。;Kim,M.S。;Kim,Y.:微细纤维管膨胀前后的蒸发传热和压降,《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59-72(2005)
[344] Kawahara,A.:通道直径和液体特性对微通道绝热两相流中空隙率的影响,《传热工程》26,第3期,13-19(2005)
[345] Kockmann,N.:弯曲微通道中的流体动力学和传递过程,《传热工程》26,第3期,第71-78页(2005年)
[346] Koo,J。;Kleinstreuer,C.:《表面粗糙度对微导管传热影响的分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3期,2625-2634(2005)·兹比尔1189.76603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24
[347] Koo,J.M.:《三维电子电路结构的集成微通道冷却》,《传热杂志》127,第1期,第49-58页(2005年)
[348] 李,P.S。;Garimella,S.V。;Liu,D.:《矩形微通道中的传热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688-1704(2005)
[349] Li,L.:《三维内翅片和微肋螺旋管中的传热强化》,《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1916-1925(2005)
[350] Liu,C.W.:包含一组加热器和一组温度传感器、传感器和致动器的微通道系统的设计考虑和制造,a:物理122,No.2,177-183(2005)
[351] 刘博士。;Garimella,S.V.:《微通道散热器热性能的分析与优化》,《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7-26(2005)·Zbl 1162.7639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8/09615530510571921
[352] Markvoort,A.J。;Hilbers,P.A.J。;Nedea,S.V.:纳米通道中壁气相互作用对热流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物理评论E——统计、非线性和软物质物理学》71,第6期,第9期(2005年)
[353] Morini,G.L.:微通道中液体流动的粘性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637-3647(2005)·Zbl 1189.7612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11
[354] Muzychka,Y.S.:强制对流冷却微通道散热器和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119-3127(2005)·Zbl 1189.7650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14
[355] Raju,R。;Roy,S.:微通道高速流动和传热的流体动力学研究,《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1期,106-113(2005)
[356] Reynaud,S.:《二维微通道中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197-3211(2005)
[357] Tzeng,P.Y。;Chen,P.H。;Liu,M.H.:过渡区气体微通道流动的数值研究,《流动可视化和图像处理杂志》12,第1期,73-94(2005)
[358] 瓦菲,K。;Khaled,A.R.A.:《柔性微通道热沉系统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739-1746(2005)·Zbl 1189.7613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20
[359] 徐,J。;周,J。;Gan,Y.:平行微通道散热器在高热流密度下的静态和动态流动不稳定性,《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2期,313-334(2005)
[360] Xu,J.L.:《利用热边界层再开发概念进行微尺度传热强化》,《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662-1674(2005)
[361] Young,W.B.:用微通道模拟成型部件的填充过程,《微系统技术》11,第6期,410-415(2005)
[362] 查格拉斯,V。;Oestrelé,B。;Boulet,P.:《关于气固管道流动中的传热:碰撞引起的流动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649-1661(2005)·Zbl 1189.7667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07
[363] 多特尔,M.T。;维坦卡尔,V.S。;Joshi,J.B.:鼓泡塔稳态传热的CFD模拟,化学工程期刊108,第1-2期,117-125(2005)
[364] El Becaye Maiga,S.:在强制对流流动中使用纳米流体增强传热,《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4 SPEC.ISS.),530-546(2005)
[365] Ghajar,A.J.:《管道内气液流动的非沸腾传热》,《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1期,第46-73页(2005)
[366] M.Goto。;松仓,N。;Hagiwara,Y.:垂直管道中冷水流动与冷不混溶液滴的传热特性,《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3期,371-381(2005)
[367] Hamed,M.H.:管道中的阻塞气固两相流,《工程与应用科学杂志》52,第5期,961-980(2005)
[368] Hashemabadi,S.H。;Etemad,S.G。;Thibault,J.:粘弹性流体通过环空流动和传热的分析解,《传热工程》26,第2期,45-49(2005)
[369] Heris,S.Z。;Esfahany,M.N。;Etemad,S.G.:纳米流体层流对流换热,VDI berichte,177-180(2005)
[370] Khaled,A.R.A。;Vafai,K.:《通过控制热扩散效应来加强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1期,2172-2185(2005)·Zbl 1189.7616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35
[371] Lin,J.F。;Ho,C.J.:《环形管道中PCM悬浮液的热发展强迫对流》,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学会学报,C/chung-kuo chi hsueh Kung ch'eng hsuebo pao 26,第1–2期,45-53页(2005)
[372] 刘振华。;Yi,J。;Ma,Z.F.:垂直管内蒸发环形流高效冷却的理论模拟,化学工程通讯192,第10–12期,1371-1385(2005)
[373] 北卡罗来纳州卢纳。;梅恩德斯,F。;Bautista,O.:幂律流体圆管内瞬态共轭传热的数值分析,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7,659-666(2005)
[374] 侯爵,F.D.S。;Chibante,L.P.F.:用碳纳米管改善纳米流体和纳米润滑剂的传热,Jom 57,No.12,32-43(2005)
[375] 罗伊·G。;Palm,S.J。;Nguyen,C.T.:层流径向流冷却系统中纳米流体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热科学杂志》14,第4期,362-367(2005)
[376] Sayed-Ahmed,M.E。;Attia,H.A.:霍尔电流对矩形管道中宾厄姆流体的磁流体动力学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加拿大物理学杂志83,第637-651期(2005)
[377] Sayed-Ahmed,M.E。;El-Yazal,A.S.:Robertson刚性流体在矩形管道中的层流充分发展流动和传热,加拿大物理杂志83,第2期,165-182(2005)
[378] Stamatiou,E。;Kawaji,M.:垂直矩形渠道中冰浆的热和流动行为。第一部分:绝热流动中的局部分布测量,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527-3543(2005)
[379] Stamatiou,E。;Kawaji,M.:垂直矩形渠道中冰浆的热和流动行为第二部分。强迫对流熔化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7期,3544-3559(2005)
[380] Umavathi,J.C.:夹在粘性流体层之间的偶应力流体的流动和传热,加拿大物理杂志83,第7期,705-720(2005)
[381] 王,Z。;周涛:《环形窄缝通道内两相分散流的传热研究》,《传热与传质》,第41期,第9期,第792-798页(2005)
[382] 温,D。;丁毅:颗粒迁移对流经微通道的纳米颗粒悬浮液传热的影响,微流体和纳米流体1,第2期,183-189(2005)
[383] Xing,K.Q.(邢,K.Q.)。;陶永新。;Hao,Y.L.:微通道中PCM颗粒的液体流动性能评估,传热杂志127,第8期,931-940(2005)
[384] Yi,J。;刘振华。;Ma,Z.F.:小垂直管内空气-水环状两相流的蒸发传热,化学工程通讯192,第1-3期,351-369(2005)
[385] Yu,B。;Kawaguchi,Y.:粘弹性减阻流充分发展湍流传热的DNS,《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69-4578(2005)·Zbl 1189.7632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32
[386] Yapici,H。;Basturk,G。;Albayrak,B.:通过外部加热的sic/sic复合管和热致应力在具有温度相关热特性的层流充分发展流动中共轭传热的数值研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4期,633-654(2005)
[387] Da Silva,A.K。;洛伦特,S。;Bejan,A.:《有限厚度非对称热源的多尺度结构》,《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662-2672(2005)·Zbl 1189.7617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28
[388] Dogruoz,M.B。;乌尔达内塔,M。;Ortega,A.:带顶部旁通流的直列方销翅片散热器的水力阻力和传热的实验与建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58-5071(2005)
[389] El-Shaboury,A.M.F。;Ormiston,S.J.:非方形排列直列管束中空气横流的层流强制对流分析,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编号2,99-126(2005)
[390] 加瓦德,A.F.A。;Nassief,M.M。;Guirguis,N.M.:《集成电路元件阵列流动和传热的数值和神经研究》,《工程与应用科学杂志》52,第5期,981-1000(2005)
[391] Godard,G.:圆柱尾迹附近周期层流中线源的传热,《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8期,947-956(2005)
[392] Hashizume,K。;Sueoka,Y.:翅片对对齐排列管束中管道周围强制对流换热的影响,《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55-563(2005)
[393] Isaev,S.A.:平面壁上球形孔和二维沟槽周围湍流中涡旋热交换的比较分析,《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4期,749-761(2005)
[394] Isaev,S.A.:《具有有序沟槽的管束中涡流传热的增强》,《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1期,第115-126页(2005年)
[395] Isaev,S.A。;列昂蒂耶夫,A.I。;Kudryavtsev,N.A.:通过平面“沟槽”的湍流横向流动条件下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数值模拟,高温43,No.1,89-102(2005)
[396] Isaev,S.A.:层流横向流过圆柱体条件下非稳态传热的数值模拟,《高温》43,第5期,746-759(2005)
[397] Kappler,M.:剪切流中长圆柱绕流实验,流体实验38,第3期,269-284(2005)
[398] 川口,K。;Okui,K。;Kashi,T.:强制对流中翅片管束的传热和压降特性(锯齿状和螺旋状翅片的传热和阻力特性比较),《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1-20(2005)
[399] Kendoush,A.A。;Izzat,A.W.:面对均匀流的圆盘尾迹中的流体流动和热对流实验,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94-902(2005)
[400] Kim,T。;霍德森,H.P。;Lu,T.J.:涡旋结构和流动分离对超轻晶格材料中局部和整体压力和传热特性的贡献,《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243-4264(2005)
[401] Kitamura,K。;山本,M。;Kimura,F.:《垂直加热板附近反向混合对流的流体流动和传热》,《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95-607(2005)
[402] Kwak,K.M。;托里,K。;Nishino,K.:具有第一排或两排横向内置小翼的翅片管束的同时传热增强和压力损失降低,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No.5625-632(2005)
[403] 李,B.S。;Kim,T.Y。;Lee,D.H.:近地面矩形圆柱体后漩涡脱落的控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8号,787-804(2005)
[404] 吕国栋:《螺旋波纹管与光滑管束同轴布置空气横流的传热特性》,浙江大学学报:科学6A,第7期,670-675(2005)
[405] Nakajiina,M.:通道中交错表面安装矩形块周围三维分离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7号,691-708(2005)
[406] Oyakawa,K.:钝体插入管道壁附近时的传热强化,《传热-亚洲研究》34,第5期,336-349(2005)
[407] 拉纳玛,M。;Hadi-Moghaddam,H.:通道内方柱非定常层流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传热工程》26,第10期,21-29(2005)
[408] 里奇,R。;Montelpare,S.:研究层流分离气泡现象的定量红外热像法,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8期,709-719(2005)
[409] Santos,W.F.N.:低密度高超音速流中幂律体气动加热和阻力的前沿钝性效应,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3期,236-242(2005)
[410] Santos,W.F.N.:低密度高超音速楔形流中的平面前沿效应,《航天器和火箭杂志》42,第1期,22-24(2005)
[411] 萨维诺,R。;Paterna,D.:《高超音速气流中的钝锥火焰》,《计算机与流体》34,第7期,859-875(2005)·Zbl 1134.76373号 ·doi:10.1016/j.compfluid.2004.05.012
[412] Sharma,A。;Eswaran,V.:通道约束对方形圆柱体二维层流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1,79-107(2005)·Zbl 1188.76198号
[413] Wang,T。;Rice,M.C.:自由流湍流升高对双尺度粗糙表面上过渡流传热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4期,393-403(2005)
[414] 王振杰。;周瑜:《两个并排圆柱近尾迹中的涡旋相互作用》,《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362-377(2005)
[415] Watanabe,K。;Takahashi,T.:《大涡模拟与交叉角肋矩形通道内的传热和流动测量》,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第71部分,第705期,1459-1464(2005)
[416] Wen,M.Y.:《带倾斜管束的多出口矩形包装中的强制对流传热和摩擦特性》,《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0期,921-930(2005)
[417] 温,M.Y。;Ho,C.Y.:三线蜿蜒小管组中R-290(丙烷)、R-600(丁烷)和R-290/R-600混合物的蒸发传热和压降特性,应用热工25,第17–18期,2921-2936(2005)
[418] Wiberg,R。;Lior,N.:轴向湍流中圆柱体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8期,1505-1517(2005)
[419] 徐,G。;周瑜:《流向摆动圆柱后湍流圆柱尾迹中的动量和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062-4072(2005)
[420] 尤尼斯,B.A。;班尼卡,M.C。;Weigand,B.:用传热预测涡旋脱落,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编号1,1-19(2005)
[421] 施,X。;Khodadadi,J.M.:振荡薄翅片引起的盖驱动腔中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周期状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323-5337(2005)·Zbl 1188.7619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7.026
[422] Na,Y.:壁面注入通道中湍流标量场的直接数值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2号,165-181(2005)
[423] 阿克塔斯,M.K。;Farouk,B。;Lin,Y.:封闭室内声流强化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2期,1313-1321(2005)
[424] Abu-Hijleh,B.A.:横向流动中圆柱体最佳强制对流换热的翅片布置,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3期,277-295(2005)
[425] Bahaidarah,H.M.S。;阿南德,N.K。;Chen,H.C.:扁管排上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4号,359-385(2005)
[426] 萨尔达纳,J.G.巴博萨;阿南德,N.K。;Sarin,V.:三维水平后向台阶上混合对流的数值模拟,《传热杂志》127,第9期,1027-1036(2005)·Zbl 1429.76097号
[427] 巴塔查里亚,S。;Mahapatra,S.:浮力、热量和质量传递影响下加热方形圆柱体周围的漩涡脱落/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9,824-833(2005)
[428] Cheng,Y.J。;黄,J.W。;Chern,D.L.:带有尾流发生器的静止试验气缸的传热,《推进与动力杂志》21,第5期,954-955(2005)
[429] 苏加瓦拉,K。;Yoshikawa,H。;Ota,T。;流动,湍流分离的Les;通道,A.对称膨胀面内的传热: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5期,865-871(2005)
[430] Tsay,Y.L。;Chang,T.S.(张天祥,T.S.)。;Cheng,J.C.:通过在通道壁上安装挡板来增强通道内后向台阶流动的传热,机械学报174,第1-2期,63-76(2005)·Zbl 1078.76027号 ·doi:10.1007/s00707-004-0147-5
[431] Tsay,Y.L。;Cheng,J.C。;Chang,T.S.:挡板对垂直通道后向台阶流混合对流特性的影响,中国航空航天学会学报37,第1期,第67-76页(2005)
[432] Alimi,S.E。;奥尔菲,J。;Nasrallah,S.B.:具有突然膨胀的管道中混合对流传热和质量传递的浮力效应,传热和质量传输/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6,559-567(2005)
[433] 陈振强。;Shi,M.H.:《多孔建筑材料中热量和水分迁移特性的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期,第61-71页(2005年)
[434] 达尔庞特,S。;Schrefler,B.A。;Ehrlacher,A.:高温下空心圆柱体的实验和有限元分析,材料和结构/Materiux et constructions 38,No.281681-690(2005)
[435] Erriguible,A.:多孔介质及其周围环境边界处的传热传质模型,《干燥技术》23,第3期,455-472(2005)
[436] Etemoglu,A.B.:纸张干燥过程中复合传热传质过程的理论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5,419-427(2005)
[437] 范,J。;Cheng,X.Y.:通过服装组件的吸附和相变的热湿传递:第二部分:理论建模、模拟以及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纺织研究杂志75,第3期,187-196(2005)
[438] 范,J。;Cheng,X.Y.:《通过服装组件的吸附和相变传热和水分传递: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纺织研究杂志》第75期,第2期,99-105(2005)
[439] Haghi,A.K.:《平衡条件下多孔材料的热质传递研究》,《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2期,200-203(2005)
[440] 黄,X.M。;Liu,W.:分析CPL蒸发器多孔Wick传热传质特性的数学模型,《传热-亚洲研究》34,第4期,209-218(2005)
[441] Huang,X.M.:CPL蒸发器多孔芯中相变传热传质模型,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7期,667-673(2005)
[442] 刘,B.C。;刘伟。;Peng,S.W.:《干燥表层土壤中的热湿传递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79-4589(2005)·Zbl 1189.7660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04
[443] 卢·T。;江,P。;Shen,S.:含束缚水的非饱和多孔介质中对流干燥的数值和实验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2,1103-1111(2005)
[444] Mendes,N。;Philippi,P.C.:基于温度和水分含量梯度预测多层墙体传热和水分传递的方法,《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37-51(2005)·Zbl 1099.7653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11
[445] 孟,Q。;胡伟:《潮湿多孔介质的屋顶冷却效果》,《能源与建筑》37,第1期,第1-9页(2005)
[446] Osipov,S.N。;科罗布科,E.V。;Bilyk,V.A.:干燥初期,受热表面水分蒸发对毛细多孔体热状态的影响,《工程物理与热物理杂志》78,第2期,285-292(2005)
[447] Pangarkar,B.L。;Parjane,S.B.:《传热:振动流化床干燥器》,《化学工程世界》第40期,第2期,第56-57页(2005年)
[448] 邮政,S。;乌鲁科娃,I。;Tsotsas,E.:二元混合物从多孔障碍物蒸发过程中的界面对流,Aiche期刊51,第12期,3257-3274(2005)
[449] 秦,M。;Belarbi,R.:利用传递函数法开发建筑材料中同时传热和水分传递的分析方法,土木工程材料杂志17,第5期,492-497(2005)
[450] Reis,A.H。;Rosa,R.:吸附等温线在多孔介质中耦合热流和质量流分析中的作用,多孔介质杂志8,第3期,259-269(2005)
[451] Tandon,P。;Balakrishnan,J.:《预测外部气相沉积过程中烟尘沉积期间向生长、旋转预制件的热量和质量传递》,《化学工程科学》60,第18期,5118-5128(2005)
[452] Tao,Z.:微波冷冻干燥中圆柱形多孔介质内共轭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561-572(2005)·Zbl 1121.7641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8
[453] Tatemoto,Y.:多孔材料在吸湿多孔颗粒流化床中的干燥特性,日本化学工程杂志38,第12期,976-982(2005)
[454] 徐,Q。;Luo,X.:纤维多孔介质二维模型的传热和传质,计算信息系统杂志1,第1期,27-30(2005)
[455] Xue,X.:结合传热/传质和电化学反应效应的单管SOFC动态建模,《电源杂志》142,第1–2期,211-222(2005)
[456] Yang,Y.C。;Lee,H.L。;Chang,W.J.:《同时估算多孔环形圆柱体中边界水分通量的反问题》,机械学报179,第3-4期,131-144(2005)·Zbl 1079.76073号 ·doi:10.1007/s00707-005-0256-9
[457] 布基纳哥共和国。;惰性多孔介质中活性气体的中等热点点火:燃烧、爆炸和冲击波41,第5期,521-527(2005)
[458] Contarin,F.:带嵌入式热交换器的多孔介质往复式燃烧器的能量提取,《传热杂志》127,第2期,123-130(2005)
[459] Kakutkina,N.A.:多孔介质中气体燃烧的一些稳定性问题,燃烧、爆炸和冲击波41,第4期,395-404(2005)
[460] V.V.卡林查克。;Zui,O.N。;Orlovskaya,S.G.:多孔碳颗粒的温度和直径对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与空气的热质传递的影响,《高温》43,第5期,781-790(2005)
[461] Kirillov,V.A.:《结构化多孔金属催化剂床中天然气燃烧用径向反应器换热器》,《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4期,407-414(2005)
[462] Chen,J.C。;格雷斯·J·R。;Golriz,M.R.:流化床传热:设计方法,粉末技术150(2 SPEC.ISS.),123-132(2005)
[463] Gao,W.M。;Kong,L.X。;Hodgson,P.D.:淬火流化床传热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24,第1-4期,319-338(2005)
[464] Hashizume,K。;Shirai,A.:水平嵌入液体流化床的管束上的传热,传热-亚洲研究34,第2期,85-98(2005)
[465] Heinrich,S.:《流化床喷雾造粒:传热传质和动态颗粒群分析》,巴西化学工程杂志22,第2期,181-194(2005)
[466] Kalisz,S。;Pronobis,M.:《非均匀流量分布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对流管束整体传热的影响》,《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1期,981-990(2005)
[467] 科克萨尔,M。;Golriz,M.R。;Hamdulahpur,F.:带空气分级的循环流化床的热特性,《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10期,923-935(2005)
[468] 拉苏利,S。;Golriz,M.R。;Hamidi,A.A.:环形翅片对鼓泡流化床中水平浸没管传热的影响,粉末技术154,第1期,9-13页(2005)
[469] Rokhman,B.B.: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干舷空间的空气动力学、传热和质量传递过程以及燃烧的双区模型,《热工》(英语翻译为teploenergetika)52,第9期,698-705(2005)
[470] Ross,D.P.:鼓泡流化床煤气化炉的非等温模型,《燃料84》,第12–13期,1469-1481(2005)
[471] 施密特,A。;Renz,U.:鼓泡流化床与浸没管束之间传热的数值预测,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257-270(2005)
[472] Shin,K.S.:粘性液-固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系数,Aiche期刊51,第2期,671-677(2005)
[473] Vijay,G.N。;Reddy,B.V.:稀相和密相操作条件对循环流化床燃烧室内床-壁传热机理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6期,3276-3283(2005)·Zbl 1189.7676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3
[474] Wang,L。;吴,P。;Ni,X.:流化床和浸没表面之间传热的表面-颗粒-乳液模型,《粉末技术》149,第2–3期,127-138(2005)
[475] 优素福,R。;梅拉恩,M.C。;Mathiesen,V.:《气体流化床中的对流传热和传质模型》,《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1期,第13-24页(2005年)
[476] Dukhan,N.:开孔10-ppi金属泡沫中的一维传热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112-5120(2005)·Zbl 1188.76255号
[477] Fuller,A.J.:《金属泡沫传热系数的测量和解释》,《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2期,183-191(2005)
[478] Giani,L。;Groppi,G。;Tronconi,E.:《金属泡沫的传热特性》,《工业和工程化学研究》44,第24期,9078-9085(2005)
[479] Jeng,T.M。;Liu,L.K。;Hung,Y.H.:评估多孔金属泡沫散热器热性能的新型半经验模型,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汇刊,第3期,223-234(2005)
[480] Leong,K.C。;Jin,L.W.:《泡沫铝填充通道内振荡流动传热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243-253(2005)
[481] Togashi,H。;Yuki,K。;Hashizume,H.:铜纤维多孔介质的传热增强技术,Fu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7,No.3,740-745(2005)
[482] Wu,W.T.:通过金属编织网的流体阻力的测量与关联,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3008-3017(2005)
[483] Yuki,K.:《使用烧结金属多孔介质去除超高热流密度》,《热科学杂志》14,第3期,272-280(2005)
[484] Abo-Eldahab,E.M。;El Aziz,M.A.:微极流体通过嵌入在具有均匀自由流的非达西多孔介质中的拉伸表面的流动和传热,应用数学与计算162,No.2,881-899(2005)·Zbl 1290.76144号
[485] Abo-Eldahab,E.M。;Ghonaim,A.F.:微孔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热传递的辐射效应,应用数学与计算169,第1期,500-510(2005)·Zbl 1329.80007号
[486] Attia,H.A.:考虑离子滑移的非定常Couette流动与传热,土耳其物理学杂志29,第6期,379-388(2005)
[487] Attia,H.A.:旋转多孔圆盘上非牛顿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应用数学与计算163,第1期,327-342(2005)·Zbl 1116.76008号 ·doi:10.1016/j.amc.2004.02.007
[488] Bansod,V.J.:吹吸对倾斜可渗透表面上混合对流双重扩散的影响,多孔介质中的传输60,第3期,301-317(2005)
[489] 博托洛齐,R.A。;Deiber,J.A.: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驱动下,热斑结构对多孔介质流动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294-3307(2005)·Zbl 1189.7658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25
[490] Cantarel,A.:《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工:纤维与金属间传热的数值研究》,《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8期,808-826(2005)
[491] Cheng,L。;Kuznetsov,A.V.:充满流体饱和多孔介质的螺旋管中层流的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8期,787-798(2005)·Zbl 1060.76114号
[492] 哈萨尼恩,I.A。;Omer,G.M.:渗透率和表面热流密度可变的多孔介质中靠近水平表面的混合对流,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225-235(2005)
[493] 李,L。;Kimura,S.:垂直圆柱体加热多孔介质中混合对流的数值模拟,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91-494(2005)
[494] 李,L。;Kimura,S.:多孔介质中加热垂直圆柱体周围的混合对流,《自然科学进展》15,第7期,661-664(2005)
[495] Magyari,E。;波普,我。;Keller,B.:多孔介质中可渗透垂直薄圆柱体上纵向稳定混合对流流动的精确解,《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435-3442(2005)·Zbl 1189.7649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43
[496] 新罕布什尔州Saeid。;Pop,I.:垂直多孔层中两个热源的混合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150-4160(2005)·Zbl 1188.7624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23
[497] Sharma,P.K.:多孔介质三维混合对流流动的同时热扩散和质量扩散,多孔介质杂志8,第4期,409-417(2005)
[498] Tan,W。;Masuoka,T.:具有加热边界的多孔半空间中二级流体的Stokes第一问题,非线性力学国际期刊40,第4期,515-522(2005)·Zbl 1349.76830号
[499] Tzeng,S.C.:《烧结铜珠多孔通道中的混合对流传热》,《应用能源》81,第1期,第19-31页(2005年)
[500] 曾南卡罗来纳州。;Wang,Y.C。;Jwo,W.J.:《烧结多孔通道中混合对流传热的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2期,64-77(2005)
[501] Cortell,R.:流体通过多孔介质在拉伸表面上的流动和传热,内部产生/吸收热量和抽吸/吹气,流体动力学研究37,第4期,231-245(2005)·兹比尔1153.76423 ·doi:10.1016/j.fluiddyn.2005.5.001
[502] 新墨西哥州埃尔达贝。;Sallam,S.N.:通过热质传递的磁流体力学粘弹性流体多孔介质的无电弧Couette流,加拿大物理杂志83,第12期,1241-1263(2005)
[503] Foo,J.J。;Shih,W.H。;谢伟华:《局部热平衡条件下多孔介质二维强迫对流换热的分析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师学会学报,C/chung-kuo chi hsueh Kung cheng hsuebo pao 26,第1–2期,第107-113页(2005)
[504] 郭,Z。;Zhao,T.S.:多孔介质中对流传热的格子Boltzmann模型,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2期,157-177(2005)
[505] 哈迪姆,H。;North,M.:《带有入口和出口槽的烧结多孔通道中的强制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期,第33-42页(2005年)
[506] Haji-Sheikh,A。;麻雀,E.M。;Minkowycz,W.J.:使用扩展加权残差法通过多孔通道的传热-格林函数解,《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7期,1330-1349(2005)·Zbl 1189.7659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2
[507] Hooman,K.:具有粘性耗散效应和熵产分析的椭圆横截面多孔饱和管道中充分发展的温度分布,《传热研究》36,第3期,237-245(2005)
[508] 胡曼,K。;Gorji-Bandpy,M.:等温平行板边界多孔通道中的层流耗散流,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26,第5期,587-593(2005)·Zbl 1144.76330号 ·doi:10.1007/BF02466332
[509] Horvat,A。;Mavko,B.:使用Galerkin方法计算具有体积热生成的共轭传热问题,应用数学建模29,第5期,477-495(2005)·邮编1129.80004 ·doi:10.1016/j.apm.2004.09.012
[510] 侯赛因,M。;Acar,M。;Malalasekera,W。;气流,A.的数学模型;Webs,《通过纤维的热传递: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E部分:《过程机械工程杂志》219,第4期,357-366(2005)
[511] Hribersek,M.:空气加热器中湍流共轭传热的数值计算,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70-475(2005)
[512] 黄,P.C。;Nian,S.H。;Yang,C.F.:《通过流动脉动和多孔块增强热源冷却》,《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460-470(2005)
[513] Huang,P.C.:《使用多孔覆盖物增强通道中多个加热块的强制对流冷却》,《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647-664(2005)·Zbl 1121.7638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41
[514] Jen,T.C。;严天忠:《在部分填充多孔介质的通道中发展流体流动和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95-4009(2005)·Zbl 1188.7625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21
[515] Jeng,T.M。;Tzeng,S.C.:有限槽射流撞击多孔金属泡沫散热器的数值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685-4694(2005)·Zbl 1189.7659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32
[516] 卡珊,S.A。;Al-Amiri,A.M。;Al-Nimr,M.A.:通过流体饱和多孔管形成强制对流时局部热非平衡条件的评估,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429-1445(2005)
[517] 库特比,C。;Erim,M.Z.:多孔通道中粘弹性流体的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72-5077(2005)·Zbl 1189.7605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28
[518] Liu,I.C.:受横向磁场作用的拉伸薄板上多孔介质中二级导电流体的流动和传热,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40,第4期,465-474(2005)·Zbl 1349.80016号
[519] Liu,I.C.:具有热质传递的饱和多孔介质的精确解,《力学杂志》21,第1期,57-62(2005)
[520] 北卡罗来纳州卢纳。;Mendez,F.:非达西多孔介质中有限导热率加热水平平板上的强制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56-664(2005)
[521] 马哈茂德,S。;弗雷泽,R.安德鲁:具有粘性耗散的多孔通道内的流动、热和熵产生特性,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期,21-32(2005)
[522] 马哈茂德,S。;Fraser,R.A.:多孔通道内的共轭传热,《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6期,568-575(2005)
[523] Maleque,K.A。;Sattar,M.A.:多孔旋转盘引起的具有可变特性的稳定层流对流,《传热杂志》127,第12期,1406-1409(2005)·Zbl 1189.76786号
[524] Martins-Costa,M.L。;Da Gama,R.M.Saldanha:非饱和井筒强制对流流动的混合理论模型,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141-155(2005)
[525] 米格尔,A.F。;Reis,A.Heitor:等温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层中的瞬态强迫对流:有效渗透率和边界层厚度,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165-174(2005)
[526] Min,J.Y。;Kim,S.J.:由多孔介质和相邻流体层组成的复合系统热分析的新方法,《传热杂志》127,第6期,648-656(2005)
[527] Morosuk,T.V.:完全和部分填充多孔介质的管道中的熵产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548-2560(2005)·Zbl 1189.7660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18
[528] Nield,D.A。;Kuznetsov,A.V.:由非牛顿流体饱和的多孔介质占据的通道中的热发展强制对流,《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6期,1214-1218(2005)·Zbl 1189.7650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0
[529] 皮莱,K.M。;Jadhav,R.S.:部分饱和条件下双尺度多孔介质中非等温反应流动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2号,109-136(2005)
[530] 罗切特,D。;Clain,S.:多孔介质中可压缩流体的局部传热:在HBC引信中的应用,《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322-333(2005)
[531] Scott,D.M.:《用于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和传热分析的计算方案》,《石油科学与技术》23,第7-8期,843-862(2005)
[532] Shahnazari,M.R。;Hagh,M.Zia Bashar: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沟道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115-124(2005)
[533] Sheikhzadeh,G.A.:堆浸过程中液体非饱和流动的计算模型——使用柱试验结果校准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279-292(2005)·Zbl 1121.7641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07
[534] Sousa,A.C.M.:具有强制对流和热生成的自由/多孔系统的传热分布——数值研究,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519-526(2005)
[535] Takhar,H.S。;查姆卡,A.J。;Gorla,R.S.R.:多孔介质中沿垂直平板的对流-辐射联合作用,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2期,139-156(2005)
[536] Abo Eldahab,E.M。;El Aziz,M.A.:在存在热生成或吸收的情况下,嵌入非达西多孔介质中的拉伸表面上的水磁三维自由对流换热,加拿大物理杂志83,第7期,739-751(2005)
[537] Al-Harbi,S.M.:多孔介质中圆锥和楔形体的变粘度和热辐射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研究,应用数学与计算170,第1期,64-75(2005)·Zbl 1151.76579号 ·doi:10.1016/j.amc.2004.10.093
[538] Al-Nimr,文学硕士。;Aldoss,T.K。;Abuzaid,M.M.:宏观局部惯性项对多孔材料填充通道中非牛顿自由对流流动的影响,多孔介质杂志8,第4期,421-430(2005)·Zbl 1042.76573号
[539] Bansod,V.J。;辛格,P。;Rathishkumar,B.V.:非达西多孔介质中水平表面的层流自然对流传热和传质,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65-72(2005)·Zbl 1159.76379号 ·doi:10.1615/JPorMedia.v8.i1.60
[540] 乞丐,O.A。;塔哈尔,H.S。;Singh,A.K.:多孔介质中具有热源效应的非稳态振荡磁对流的多参数摄动分析,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6期,635-661(2005)
[541] Bourich,M.:由下方加热的水平稀疏填充多孔外壳内的Sorét效应引起的对流和有限振幅流动,《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513-525(2005)
[542] 布拉加,E.J。;De Lemos,M.J.S.:用非均质和均质模型模拟具有固定数量固体材料的外壳中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48-4765(2005)·Zbl 1189.765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16
[543] 蔡,R。;郭台铭,C。;Zhang,N.: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各向异性Brinkman模型的显式解析解(II),中国科学,G辑:物理天文学48,第4期,422-430(2005)
[544] Chaves,C.A.:埋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加热圆柱体通过双重扩散实现的瞬态自然对流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8期,720-725(2005)
[545] Costa,V.A.F.:粘性耗散封闭室内自然对流的热力学,《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1期,2333-2341(2005)·Zbl 1189.7652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04
[546] 达斯,S。;Morsi,Y.S.:在充满发热多孔介质的圆顶外壳中的非达西数值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2号,149-164(2005)
[547] El-Amin,M.F。;Gorla,R.S.R.:多孔介质中板的无电弧自由对流换热,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1期,21-38(2005)
[548] Er-Raki,M.:Sorét驱动的具有无应力上表面的浅多孔层中的热溶质对流,工程计算(Swansea,威尔士)22,第2期,186-205(2005)·Zbl 1191.76094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8/02644400510585484
[549] 戈宾,D。;Goyeau,B。;Neculae,A.:部分多孔空腔中的对流热和溶质传递,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0期,1898-1908(2005)·Zbl 1189.7653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16
[550] 郭,Z。;Zhao,T.S.:多孔腔中具有温度依赖粘度的自然对流格子Boltzmann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1-2期,110-117(2005)
[551] O.M.哈达德。;Abuzaid,M.M。;Al-Nimr,M.A.:在充满多孔介质的垂直开口微通道中发展自由对流气体流动,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7号,693-710(2005)
[552] 哈萨尼恩,I.A。;易卜拉欣,F.S。;Orner,G.M.:变渗透率和粘性耗散对热分散非达西自然对流状态的影响,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237-246(2005)
[553] Holzbecher,E.:多孔介质中顶部开放的自由和强制对流,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7期,606-614(2005)
[554] 易卜拉欣,F.S。;Mansour,医学硕士。;Abdel-Gaied,S.M.:饱和多孔介质中来自垂直平板的非牛顿流体横向质量流量对非达西自然对流的辐射和热弥散效应,多孔介质中的传输61,第1期,45-57(2005)
[555] Jha,B.K.:通过环形多孔介质的自由对流,《传热传质》,第41期,第8期,第675-679页(2005年)
[556] Kim,K.H。;Hyun,J.M。;Kim,J.W.:通过突然施加重力在多孔介质外壳中的瞬态浮力对流,多孔介质杂志8,第3期,311-326(2005)
[557] 克拉科夫,M.S。;Nikiforov,I.V.:存在外部均匀磁场的多孔外壳中的热磁对流,《磁性与磁性材料杂志》289278-280(2005)
[558] B.V.R.库马尔。;沙里尼:双层波纹多孔封闭空间中的双扩散自然对流,应用数学与计算171,第1期,180-202(2005)·Zbl 1190.76164号 ·doi:10.1016/j.amc.2005.01.061
[559] Kumari,M。;Jayanthi,S.:饱和非牛顿流体多孔介质中垂直锥上自然对流的均匀横向质量流量,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73-84(2005)·Zbl 1159.76381号 ·doi:10.1615/JPorMedia.v8.i1.70
[560] Malashetty,M.S。;印度什瓦库马拉。;Kulkarni,S.:使用热非平衡模型的各向异性多孔层中的对流开始,多孔介质中的传输60,第2期,199-215(2005)·Zbl 1189.76203号
[561] Malashetty,M.S。;印度什瓦库马拉。;Kulkarni,S.:《使用热非平衡模型的lapwood-Brinkman对流开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155-1163(2005)·Zbl 1189.7620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27
[562] Malashetty,M.S。;Umavathi,J.C。;Kumar,J.P.:包含夹在两个流体层之间的多孔层的倾斜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5–6期,第19-35期(2005年)
[563] 梅里克,A.A。;Lage,J.L。;Mohamad,A.A.:《非均匀发热介质中的自然对流:连续介质和多孔介质模型的比较》,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149-163(2005)
[564] Misirlioglu,A。;巴塔斯,A.C。;Pop,I.:充满多孔介质的波浪腔中的自由对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840-1850(2005)·Zbl 1189.7655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05
[565] Najjari,M。;Nasrallah,S.B.:几何尺寸对矩形多孔腔内液汽相变和自由对流影响的数值研究,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第1-12页(2005)·Zbl 1159.76386号 ·doi:10.1615/JPorMedia.v8.i1.10
[566] 新罕布什尔州Saeid。;Mohamad,A.A.:具有空间侧壁温度变化的多孔腔中的自然对流,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6期,555-566(2005)·Zbl 1231.76294号 ·doi:10.1108/09615530510601459
[567] 新罕布什尔州Saeid。;Mohamad,A.A.:饱和多孔介质中垂直板的周期性自由对流,非平衡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855-3863(2005)·Zbl 1189.7656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6.042
[568] 新罕布什尔州Saeid。;Pop,I.:多孔介质填充方腔中离散加热器的自然对流,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55-63(2005)·Zbl 1159.76382号 ·doi:10.1615/JPorMedia.v8.i1.50
[569] 萨吉尔,M.Z。;Mahendran,P。;Hennenberg,M.:Marangoni和覆盖多孔层的液体层中重力驱动的对流:横向和底部加热条件,《能源》27,第1-2期,151-171(2005)
[570] 辛格,A.K。;Takhar,H.S.:两种不互溶粘性液体通过平行可渗透层的自由对流:Brinkman方程的使用,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1期,39-56(2005)
[571] Sunil,Divya;Sharma,R.C.:饱和多孔介质的铁磁流体中的热溶质对流,多孔介质杂志8,第4期,393-408(2005)·Zbl 1151.76598号
[572] Suresh,C.S.Y.:产热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内三维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9期,799-809(2005)
[573] Vadasz,J.J。;Roy-Aikins,J.E.A。;Vadasz,P.: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中的突然或平稳过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096-1106(2005)·Zbl 1189.7661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04.09.039
[574] Zhao,C.:具有温度依赖性孔隙流体密度的大型传热问题的理论和数值分析,工程计算(威尔士斯旺西)22,第2期,232-252(2005)·Zbl 1191.86030号 ·doi:10.1108/02644400510585501
[575] Guardo,A.:《填充床壁流传热CFD建模中湍流模型的影响》,《化学工程科学》60,第6期,1733-1742(2005)
[576] Jamialahmadi,M。;Müller-Steinhagen,H。;Izadpanah,M.R.:通过多孔介质的单相和两相流期间的压降、气含率和传热,《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156-172(2005)
[577] 刘,Y。;Leong,K.C.:操作条件对沸石/水吸附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403-1418(2005)
[578] 莫雷拉,M.F.P。;托梅奥,J.C。;Freire,J.T.:《并流气液上流填充床的传热分析》,《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第44期,第11期,第4142-4146页(2005年)
[579] Swasdisevi,T.:《二维喷动床中气粒动力学和传热的预测》,《先进粉末技术》16,第3期,275-293(2005)
[580] Benard,J.:多孔介质中的沸腾:模型和模拟,多孔介质中的传输60,第1期,1-31期(2005)
[581] Chai,L.H.公司。;Wen,D.S.:多孔介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理论分析,《传热传质》,第41期,第9期,第780-784页(2005)
[582] Ginkin,V.P.:通过熔体模拟描述晶体生长中相变界面附近的热质传递的多孔固体模型,多孔介质杂志8,第4期,347-354(2005)
[583] Kamiuto,K.:使用开放多孔材料的雾状发汗冷却系统,《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50-251(2005)
[584] Kolunin,V.S.:冰点附近含冰多孔介质中的热质传递,《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6期,1175-1185(2005)·兹比尔1189.76601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33
[585] Maharaj,Y。;Govender,S.:达西-普朗特数对旋转糊状层中稳定对流线性稳定性的影响,多孔介质杂志8,第3期,271-280(2005)
[586] 塞利赫,J。;Sousa,A.C.M.:多孔介质中具有相变的多相流建模——案例研究,Materialwissenschaft und werkstofftechnik 36,No.10,594-601(2005)
[587] Tashtoush,B.:嵌入饱和多孔介质的垂直板熔化时的磁性和浮力效应,《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5–16期,2566-2577(2005)
[588] Tsypkin,G.G。;Woods,A.W.:《通过盐水蒸发在多孔岩石中沉淀形成》,《流体力学杂志》537,35-53(2005)·Zbl 1099.76068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5124
[589] 王,S.C。;Chen,C.K。;Yang,Y.T.:由均质多孔层包围的有限尺寸水平波纹板上的薄膜冷凝,应用热工程25,第4期,577-590(2005)
[590] Zeisberger,A。;Mayinger,F.:《具有内部热源的二维混合粒度颗粒床中的空隙率和热传输》,核工程与设计235,第20期,2209-2218(2005)
[591] 罗,J。;曹,L.:分形多孔介质中热方程的重复双尺度概率建模和数值模拟,《传热-亚洲研究》34,第3期,188-196(2005)
[592] Paderin,L.Y.:多孔半透明隔热材料中传热的实验研究,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1期,60-67(2005)
[593] Sassi,L.:测量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热线法,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97-113(2005)
[594] Shiina,Y。;Inagaki,T.:《有效导热系数对潜热储存胶囊熔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373-383(2005)·Zbl 1121.7650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43
[595] 斯科林斯卡,A。;Vegyte,N.:增强纤维材料结构固定的热效率,《传热工程》26,第2期,93-98(2005)
[596] Yu,B。;邹,M。;Feng,Y.:《蒙特卡罗模拟分形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787-2794(2005)·Zbl 1189.7409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08
[597] Zhang,D.:储能用颗粒相变复合材料,《太阳能》78,第3期,471-480(2005)
[598] Nnanna,A.G.A。;Haji-Sheikh,A。;Harris,K.T.:多孔介质中非傅里叶热响应的实验研究,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31-44(2005)·Zbl 1194.80108号
[599] Vadasz,P.:多孔板在外加热流和温度作用下的双相滞后热传导缺乏振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4期,2822-2828(2005)·Zbl 1189.7661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orm.2005.02.005
[600] Vadasz,P.:多孔介质热传导中局部热平衡的明确条件,多孔介质中的传输59,第3期,341-355(2005)
[601] Vadasz,P.:多孔介质中无振荡和共振双相滞后傅里叶热传导,《传热杂志》127,第3期,307-314(2005)
[602] 谢里夫,B。;Sifaoui,M.S.:光学厚半透明球形多孔介质中传热的数值研究,《定量光谱与辐射传递杂志》91,第3期,363-372(2005)
[603] 蒂莫米,M。;切里夫,B。;Sifaoui,M.S.:圆柱形外壳中散射、吸收和发射半透明多孔介质中的数值传热研究,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递杂志96,第3-4439-450期(2005)
[604] Giacobbe,F.W.:《高温下气体传热系数的测定》,《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205-225页(2005年)
[605] Kingsley-Rowe,J.R。;锁,G.D。;Owen,J.M.:《使用热致变色液晶进行瞬态传热测量:横向传导误差》,《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256-263(2005)
[606] 内利斯,G。;休斯,C。;Pfotenhauer,J.:低温下混合气体工作流体的传热系数测量,《低温学》45,第8期,546-556(2005)
[607] 奥乔亚,A.D。;Baughn,J.W。;Byerley,A.R.:使用液晶热成像技术进行动态传热测量和流动可视化的新技术,《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264-275(2005)
[608] Kobus,C.J.:《利用盘式热敏电阻间接测量强制、自然和组合(混合)对流的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6期,659-669(2005)
[609] 李,D。;Wells,M.A.:表面下热电偶安装对淬火操作期间测量的热历史和预测的表面热通量差异的影响,冶金和材料交易B:过程冶金和材料加工科学36,第343-354号(2005)
[610] Murthy,A.V。;弗雷泽,G.T。;Dewitt,D.P.:热流传感器校准数据总结,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研究杂志110,第2期,97-100(2005)
[611] Dong,H.B。;Hunt,J.D.:热流DSC的数值模型:确定DSC内的传热系数,材料科学与工程A 413-41437-473(2005)
[612] Drebushchak,V.A.:热流DSC的校准系数:第二部分。最佳校准程序,《热分析和热量测定杂志》79,第1期,213-218(2005)
[613] Fernandez-Seara,J.:《用威尔逊图法测量传热系数的实验装置》,《欧洲物理杂志》第26期第3期(2005年)
[614] Follador,R.C.:CVD金刚石膜的初步研究,以提高高超音速实验中热通量传感器的性能,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 14,No.3-7637-640(2005)
[615] 塔尔杜,F.S。;Pham,C.T.:壁热膜量规对基板纵向扩散和热传导的响应,《传热杂志》127,第8期,812-819(2005)
[616] Wagner,G.:《瞬态液晶技术:表面曲率和有限壁厚的影响》,《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期,175-182(2005)
[617] Walker,D.G.:使用热像磷光体从测量的加热速率确定热流密度,《传热杂志》127,第6期,560-570(2005)
[618] Frankel,J.I.:用于材料科学应用的新型热速率传感器开发动机,《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24,第1-4期,199-206(2005)
[619] 安东尼·R·J。;琼斯,T.V。;Lagraff,J.E.:旁路过渡的高频表面热流成像,《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41-250(2005)
[620] 玻璃体,O。;Trystram,G.:复杂流动中对流换热系数(h)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测量方法,《化学工程科学》60,第5期,1219-1236(2005)
[621] Kittel,A.:扫描热显微镜中的近场热传递,《物理评论》95,第22期,第1-4页(2005年)
[622] Gonzalez,D.A.:使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和E国际38对辐射加热器进行缺陷评估,第6428-432号(2005)
[623] 弗兰克尔,J.I。;Lawless,J.L.:通过热速率传感器实现运动表面问题的数值稳定,《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87-592(2005)
[624] 苋菜,A。;Lanoisellé,J.L.:使用热流传感器测量工业冷冻设备中的传热系数,《食品工程杂志》66,第3期,377-386(2005)
[625] Heichal,Y。;Chandra,S。;Bordatchev,E.:用于测量快速表面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薄膜热电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30,第2期,153-159(2005)
[626] 伊姆兰,M。;Bhattacharyya,A.:RTD加热器、溅射样品和微型热电偶、传感器和致动器的片上组件的热响应,A:物理121,第2期,306-320(2005)
[627] Jacquemin,P.:用于微重力流体三维温度测量的共焦全息显微镜的设计,《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7,第4期,36-40(2005)
[628] Abakar,M.T.:磁性元件的热测量设备,EPJ应用物理学30,No.1,57-64(2005)
[629] 安德森,M.R。;Baughn,J.W.:液晶热成像:照明光谱效应。第1部分-实验,《传热杂志》127,第6期,581-587(2005)
[630] 安德森,M.R。;Baughn,J.W.:热致变色液晶热成像:照明光谱效应。第2部分-理论,《传热杂志》127,第6期,588-597(2005)
[631] Shedd,T.A。;Anderson,B.W.:使用热反射的自动非接触壁温测量,《测量科学与技术》16,第12期,2483-2488(2005)
[632] Tagawa,M。;加藤,K。;Ohta,Y.:细线温度传感器的响应补偿,《科学仪器评论》76,第9期,第1-10页(2005)
[633] 薛,Z。;邱华:《在玻璃微通道中集成微机械快速响应温度传感器阵列,传感器和致动器》,a:物理122,第2期,189-195(2005)
[634] 巴基洛夫,V.F。;Kline,R.A.:基于扩散的热层析成像,《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76-1279(2005)
[635] 刘,Y。;Zhang,X.:参与介质对表面温度测量辐射测温的影响,《热科学杂志》2005年第14期第4期
[636] Matsuda,A.:超生物速度冲击波后温度测量的吸收光谱法,《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3期,294-299(2005)
[637] Patil,V.A。;Narayanan,V.:《加热薄膜热成像技术在外部对流微尺度流动中的应用》,《测量科学与技术》16,第2期,472-476(2005)
[638] Gertsriken,D.S.:《确定受脉冲变形影响的金属的质量传递持续时间和温度》,《金属物理与金相》99,第2期,187-193(2005)
[639] Chao,J.:共轭传热对基于MEMS的热剪切应力传感器的影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3号,197-217(2005)
[640] Lin,Q.:MEMS热剪切应力传感器的参数化三维模型,《微电子机械系统杂志》14,第3期,625-633(2005)
[641] 史密斯,J.S。;Baughn,J.W。;Byerley,A.R.:《利用封装相变材料产生的热簇进行表面流动可视化》,《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411-415(2005)
[642] 施密德,美国。;塞德尔,H。;元件,对喷射量传感器的研究。Ii:传感评估:微机械学报,微机械学报3,第1期,33-50(2005)
[643] 李毅。;Naguib,A.M.:用于分离流近壁诊断的高频振荡热线传感器,AIAA期刊43,第3期,520-529(2005)
[644] Laghrouche,M.:用于自动风速测量的微型硅热线传感器,《可再生能源30》,第12期,1881-1896(2005)
[645] Rensen,J.:泡状流中的热膜风速仪I:泡间相互作用,《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3期,285-301(2005)·Zbl 1135.76529号
[646] Nguyen,N.T.:流向和流速的新型热传感器概念,IEEE传感器期刊5,第6期,1224-1234(2005)
[647] Zaruba,A.:使用图像处理测量矩形气泡柱中气泡速度剖面和气相湍流扩散系数,《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7 SPEC.ISS.),851-860(2005)
[648] Hindmarsh,J.P.:使用磁共振方法快速测量冰滴的分散度和速度,《流体实验》38,第6期,750-758(2005)
[649] Han,I.Y。;Kim,D.K。;Kim,S.J.:《热质流量计传感器管瞬态特性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583-2592(2005)
[650] 北竹藤。;Baba,T。;Ono,A.:用于薄膜热物理性能测量的皮秒热反射法中的电延迟技术,《科学仪器评论》76,第9期,第1-8页(2005年)
[651] Tsushima,N.:双波长全息干涉法对水溶液瞬态凝固过程的可视化,《传热杂志》127,第8期,801(2005)
[652] 特纳,D.J。;库马尔,P。;Sloan,E.D.:水合物热扩散率测量的新技术,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6期,1681-1691(2005)
[653] Rombouts,M.:《金属粉末热导率的光热释电测量》,《应用物理杂志》第97期,第2期(2005年)
[654] Pradre,C.:《高温下单个金属、碳和陶瓷纤维的特定热测量》,《科学仪器评论》76,第6期,第1-6页(2005年)
[655] Pak,J.:可以用DSC或TMDSC测量精确的热容吗?《基线和热流率修正研究》,《热分析和热量测定杂志》82,第3期,565-574(2005)
[656] Kim,Y.M。;Kim,W.S。;Chun,W.G.:微型导热探测器热入口效应的数值研究,《传热工程》26,第4期,65-72页(2005)
[657] Kaschnitz,E。;Supancic,P.:高速(毫秒)测量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4期,957-967(2005)
[658] Lee,B.J.:用涂层模拟硅的辐射特性并与反射率测量进行比较,《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58-565(2005)
[659] 史蒂文斯,R.J。;A.N.史密斯。;Norris,P.M.:《利用瞬态热反射技术测量一系列金属-半导体界面的热边界电导》,《传热杂志》127,第3期,第315-322页(2005年)
[660] Rondot,S.:用于热扩散研究的X射线照相术,《测量科学与技术》16,第5期,1138-1144(2005)
[661] 李振强。;张,X。;Zhang,J.T.:焦耳效应加热下热成像无损检测瞬态温度场的求解,《传热杂志》127,第7期,670-674(2005)
[662] 波波夫,S.:《自由液-气界面蒸发研究装置》,《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99-2309(2005)
[663] Gatzen,H.H.:光学飞行头原位飞行高度测量用热传感器,摩擦学国际38,第6–7期,594-598(2005)
[664] Maki,S.:由磁化力控制的顺磁性液体的自然对流,Aiche期刊51,第4期,1096-1103(2005)
[665] Srivastava,A。;帕尼格拉希,P.K。;Muralidhar,K.:差热圆形流体层中浮力驱动对流的干涉测量研究,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4期,353-359(2005)
[666] 周,T。;Yang,R.C。;贾德南:《10MW高温气冷堆水冷壁上细颗粒热泳沉积分析》,核科学与技术/hewuli 16,No.1,46-52(2005)
[667] 温,D。;丁毅:《自然对流换热应用纳米流体的配方》,《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6期,855-864(2005)
[668] 戴,C。;Inaba,H.:含有PCM颗粒的流体层中的中性不稳定性和最佳对流模式,《传热杂志》127,第12期,1289-1295(2005)
[669] Tzeng,P.Y。;Liu,M.H.:模拟粒子数对微尺度Rayleigh-Bénard流动DSMC建模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841-2855(2005)·Zbl 1189.7642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17
[670] Tzeng,P.Y。;Liu,M.H.:稀薄气体二维Rayleigh-Bénard不稳定性的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8号,805-823(2005)
[671] Semma,E.:壁温波动对液体外壳中发生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的影响,《国际热流杂志》26(4 SPEC.ISS.),547-557(2005)
[672] Nikolaenko,A.:长宽比为1或更小的圆柱形细胞中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的热传递,流体力学杂志523,251-260(2005)·Zbl 1060.76511号 ·doi:10.1017/S0022112004002289
[673] Holmeda,B.:板片之间无限随机数流体中Rayleigh-Bénard对流中方形和滚动的稳定性,流体力学杂志537,271-284(2005)·Zbl 1073.76030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5240
[674] Hatanaka,M。;Tagawa,T。;Ozoe,H.:从下方加热的液态金属自然对流的共轭数值计算,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7号,709-723(2005)
[675] Brown,E.: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中的热传输:有限顶板和底板电导率的影响,《流体物理学》17,第7期,第1-10页(2005)·Zbl 1187.76069号 ·doi:10.1063/11964987
[676] 阿奎斯,E。;Rady,M.:《水平翅片流体层中自然对流换热的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期,第43-52页(2005年)
[677] Zhao,C.Y。;卢·T·J。;Hodson,H.P.:开孔泡沫金属中的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452-2463(2005)·Zbl 1189.7656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02
[678] 赵,B。;Vanka,S.P。;Thomas,B.G.:熔融熔剂层中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105-118(2005)
[679] Y.塔萨卡。;武田,Y.:《热源分布对内部加热引起的自然对流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164-1174(2005)·Zbl 1189.7656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4
[680] Sarris,I.E.:横向和体积加热方腔中的MHD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16期,3443-3453(2005)·兹比尔1189.76790
[681] 俄罗斯,N.A。;Uvarov,A.V。;Osipov,A.I.:同轴水平圆柱体之间环形空间内的自然对流,内部发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18-4525(2005)·Zbl 1189.7656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35
[682] 侯赛因,医学硕士。;哈菲兹,M.Z。;Rees,D.A.S.:有热量产生的外壳中导电流体的浮力和热毛细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76-684(2005)
[683] 苏吉拉尔,G。;Wattal,P.K。;Iyer,K.:矩形腔内均匀焦耳热液池的对流行为,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0期,915-925(2005)
[684] Ridouane,E.H。;坎波,A。;Chang,J.Y.:具有加热垂直面和冷却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腔体中的自然对流模式,《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81-1186(2005)
[685] 王,X。;Carey,G.F.:关于单层表面活性剂在加热薄流体层中的Marangoni效应。第一部分:模型开发和稳定性分析,国际流体数值方法杂志48,第1期,第1-16页(2005)·Zbl 1063.76033号 ·doi:10.1002/fld.815
[686] Alexeev,A。;Gambaryan-Roisman,T。;Stephan,P.:《带有地形的加热壁上薄液膜的Marangoni对流和传热:实验和数值研究》,《流体物理学》17,第6期,第1-13页(2005)·兹比尔1187.76017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1936933
[687] Tan,K.K.:预测液体中瞬态气体扩散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135-144(2005)·Zbl 1121.7633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5.039
[688] 霍,Y。;Li,B.Q.:静电定位液滴中Marangoni流动和传质的数学模型,冶金和材料事务B:过程冶金和材料加工科学36,第2期,271-281(2005)
[689] Reynard,C.:单个空气或蒸汽气泡周围3D振荡热毛细对流开始的实验研究:对传热的影响,实验热和流体科学29(7 SPEC.ISS.),783-793(2005)
[690] Kuzhir,P.:在高度不均匀磁场下铁磁流体中非磁性颗粒悬浮液的毛细管流动,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2201-221期(2005)·Zbl 1135.76472号 ·doi:10.1016/j.ijmultiphaseflow.2004.09.006
[691] Karlov,S.P.:局部激光加热引起的Marangoni对流的实验和数值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杂志》30,第3期,283-304(2005)·1080.80006赞比亚比索
[692] Li,K.:马兰戈尼在半区液体中的流动——倾斜温差下熔融锡的桥,晶体生长杂志280,第3-4期,620-631期(2005)
[693] Ding,H.:使用局部MQ-DQ方法模拟方形外筒和圆形内筒之间偏心环空中的自然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3号,291-313(2005)
[694] Sabeur-Bendehina,A.:边界条件对波浪壁倾斜矩形空腔中自由对流的影响,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31-136(2005)
[695] 阿迪因卡,O.B。;Naterer,G.F.: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法的自由对流传热熵产测量,《传热杂志》127,第6期,614-623(2005)
[696] Bednarz,T.:具有一般方向倾斜的线圈的立方体外壳中的空气对流,《流体动力学研究》36,第2期,91-106(2005)·兹比尔1153.76415 ·doi:10.1016/j.fluiddyn.2004.12002
[697] Bilgen,E.:热壁上带有薄翅片的空腔中的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493-3505(2005)·Zbl 1189.7651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6
[698] Da Silva,A.K。;Gosselin,L.:关于自然对流中内翅片三维立方密封室的热性能,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6期,540-546(2005)
[699] 何永乐。;杨伟伟(Yang,W.W.)。;陶文清:立方体封闭室内液体自然对流传热的三维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9号,917-934(2005)
[700] Kalabin,E.V。;Kanashina,M.V。;Zubkov,P.T.:通过振荡自然对流从方形腔冷壁到热壁的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6号,609-619(2005)
[701] Kalabin,E.V。;Kanashina,M.V。;Zubkov,P.T.:具有时变侧壁温度的方形腔内自然对流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6号,621-631(2005)
[702] Lo,直流电。;Young,D.L。;Murugesan,K.:使用速度-涡度公式计算立方腔内自然对流的GDQ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4期,363-386(2005)
[703] Lo,直流电。;Young,D.L。;Murugesan,K.:使用速度-涡度公式计算方腔内自然对流的GDQ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4期,321-341(2005)
[704] 陈,B。;Mikami,F。;Nishikawa,N.:《颗粒悬浮液中自然对流瞬态特性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933-2942(2005)
[705] 斯诺西,L.B。;乔伊赫,R。;Guizani,A.:具有不同加热侧壁的空腔中热扩散和质量扩散的联合浮力效应引起的自然对流的数值研究,《海水淡化》182,第1–3期,143-150(2005)
[706] Ampofo,F.:具有差热垂直壁和传导水平壁的非分隔或分隔空腔中空气的湍流自然对流,《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2期,137-157(2005)
[707] Bae,J.H。;Hyun,J.M。;Kwak,H.S.:带离散凸出加热器的封闭室内可变粘度流体的浮力对流,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144-151(2005)·Zbl 1189.76510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49
[708] O.艾丁。;Pop,I.:《在充满微极性流体的外壳中,离散加热器的自然对流》,《国际工程科学杂志》第43期,第19-20期,1409-1418(2005)·Zbl 1211.76104号 ·doi:10.1016/j.ijengsci.2005.06.005
[709] 巴罗,H。;Pope,C.W.:《内部加热、自然通风空间中的流动和传热》,《应用能源80》,第4期,427-434(2005)
[710] 巴罗,H。;Pope,C.W.:内部加热自然通风空间中流动和传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能源80,第1期,67-75(2005)
[711] Khaldi,F。;Noudem,J。;Gillon,P.:关于差热矩形腔体中非导电流体内重力和磁引力对流之间的相似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7期,1350-1360(2005)·Zbl 1189.7649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7
[712] Kumar,N.V.Satish:《侧加热腔中热分层的理论研究》,Kerntechnik 70,第3期,120-126(2005)
[713] Wen,C.Y。;Su,W.P.:矩形Hele-Shaw电池中磁流体的自然对流,《磁性和磁性材料杂志》289,299-302(2005)
[714] Xaman,J.:立面构件高层空腔层流和湍流自然对流传热的数值研究,《能源与建筑》37,第7期,787-794(2005)
[715] Cheng,C.H。;Hung,K.S.:带振荡壁的矩形密封室内热对流的数值预测,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8号,791-809(2005)
[716] Cianfrini,C。;Corcione,M。;Dell'omo,P.P.:具有不同加热对侧壁的倾斜方腔中的自然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441-451(2005)
[717] Dalal,A。;Das,M.K.:具有空间可变壁温的倾斜复杂空腔中的层流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8期,3833-3854(2005)·Zbl 1189.7652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51
[718] Goldstein,R.J.:高瑞利数下倾斜密封室内的局部传质测量,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1期,991-998(2005)
[719] Cheng,C.H。;Chen,C.L.:倾斜对盖驱动弧形腔内浮力诱导流动振荡影响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1号,77-97(2005)
[720] Wang,X.:圆柱体中微小尺度布朗粒子在自然和磁对流空气流场下的行为,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4号,353-373(2005)
[721] De Cesaro Oliveski,R.:油箱中的自然对流:具有规定边界条件的数值代码的实验验证,《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6期,671-680(2005)
[722] Lee,S.H。;Hyun,J.M.:强磁效应下密闭空间内空气的瞬态浮力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097-3106(2005)·Zbl 1189.7654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年2月17日
[723] 波兰,O。;Bilgen,E.:具有边界墙的开放式浅腔中的自然对流和传导传热,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0,931-939(2005)
[724] Hinojosa,J.F.:水平方形开口腔中瞬态和稳态自然对流和表面热辐射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2号,179-196(2005)
[725] Chang,S.W.:《倾斜纵向开放腔中的自由连接传热》,《传热工程》第26期,第10期,第46-64页(2005)
[726] 比尔根,E。;Oztop,H.:部分开口倾斜方腔中的自然对流换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8期,1470-1479(2005)·Zbl 1189.7651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20
[727] Shu,Y。;李,B.Q。;Ramaprian,B.R.:《调制热梯度和重力中的对流: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145-160(2005)
[728] Diez,F.J。;伯纳尔,L.P。;Faeth,G.M.:横流中稳定圆形浮力湍流羽流自保结构的PLIF和PIV测量,国际热量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6期,873-882(2005)
[729] 赫尔南德斯,J。;萨莫拉,B.:可变特性和非均匀加热对垂直通道中自然对流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3-4期,793-807(2005)·Zbl 1121.7640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24
[730] 达席尔瓦,A.K。;Lorenzini,G。;Bejan,A.:具有自然对流的垂直明渠中的热源分布,《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62-1469(2005)·兹比尔1189.76569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9
[731] 博米克,H。;左宗棠。;Tou,K.W.:《液体冷却垂直通道中的自然对流换热分析》,《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15-121(2005)
[732] Chen,C.K。;翁H.C.:垂直微通道中的自然对流,《传热杂志》127,第9期,1053-1056(2005)
[733] 达斯,S.S。;Sahoo,S.K。;Panda,J.P.:两个加热垂直板之间二阶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非定常自由对流磁流体动力学流动,具有传质和内部发热功能,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7–8期,第41-62页(2005年)
[734] El-Samni,O.A。;Yoon,H.S。;Chun,H.H.:浮力与平均流正交的垂直通道中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267-1282(2005)·Zbl 1189.7625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4
[735] Slimi,K.:饱和多孔介质中非稳态自然对流和辐射对热和流体流动的各向异性影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8号,763-790(2005)
[736] 安德烈奥齐,A。;Buonomo,B。;Manca,O.:垂直通道中自然对流的数值研究,下游绝热延伸,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8号,741-762(2005)
[737] 坎波,A。;O·曼卡。;Morrone,B.:带有附加未加热入口的垂直平行板通道中的自然对流,《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2期,183-204(2005)
[738] O·曼卡。;穆斯托,M。;Naso,V.:非对称加热垂直通道中非对称烟囱自然对流的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8期,888-896(2005)
[739] 侯赛尼,R。;Heyrani-Nobari,M.R。;Hatam,M.:具有隔热和恒定热流边界的开口垂直偏心环空中传热的实验研究,《应用热工》25,第8–9期,1247-1257(2005)
[740] Filar,P.:强磁场下从侧壁加热和冷却的垂直圆柱体中空气对流的数值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252-260(2005)·Zbl 1189.76531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60
[741] 艾哈迈德,N。;Zaidi,H.N.:偶应力对垂直地层中背向对流的影响,《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03-108(2005)
[742] Ma,D.J。;亨利·D·。;Hadid,H.B.:从侧面部分加热的垂直圆柱体中自然对流的三维数值研究,《流体物理学》17,第12期,第1-12页(2005)·Zbl 1188.76085号 ·doi:10.1063/1.2141430
[743] Akamatsu,M。;Higano,M。;Ozoe,H.:垂直磁场下具有热梯度的垂直圆柱形容器中的气流,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236-244(2005)·Zbl 1189.76773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58
[744] Akamatsu,M.:垂直圆柱形外壳中水的磁热对流数值计算,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4 SPEC.ISS.),622-634(2005)
[745] Filar,P.:从侧壁等温加热和冷却的圆柱体内部空气磁对流的三维数值计算,《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858-1867(2005)·Zbl 1189.7653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34
[746] Fornalik,E.:垂直圆柱体中磁对流的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8期,971-980(2005)
[747] 林,W。;Armfield,S.W.:垂直圆柱体中冷却流体的长期行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53-66(2005)·Zbl 1121.7630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38
[748] 诺托,K。;Mitsuhashi,S.:稳定分层空气中浮力流动中热柱的温度场,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4号,393-415(2005)
[749] 格拉西,W。;Testi,D。;Saputelli,M.:通过作用在电介质液体上的电泳力增强垂直环空中的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1期,1072-1077(2005)
[750] Inaba,Y.:两个垂直同心圆柱体之间环形空间内高温气体的自然对流传热,《传热-亚洲研究》34,第5期,293-308(2005)
[751] Eid,E.I.:不同纵横比椭圆环空中的自然对流换热,AEJ-亚历山大工程期刊44,第2期,203-215(2005)
[752] Elshazly,K.:垂直和倾斜椭圆管内表面的自由对流传热,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9–10期,1443-1463(2005)
[753] 巴扎根,M。;弗雷泽,D。;Chatoorgan,V.:浮力对水平圆管中超临界水流传热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8期,897-902(2005)
[754] 哈桑,N。;Anwer,S.F。;Sanghi,S.:底部加热水平圆柱体中的自然对流,《流体物理学》17,第6期,第1-17页(2005)·Zbl 1187.76206号 ·doi:10.1063/1.1932311
[755] Alshahrani,D。;Zeitoun,O.:充气水平圆柱环空中的自然对流,AEJ-亚历山大工程期刊44,第6期,813-823(2005)
[756] Alshahrani,D。;Zeitoun,O.:带翅片的水平圆柱形环空中的自然对流,AEJ-亚历山大工程期刊44,第6期,825-837(2005)
[757] Chen,W.R.:《同心和垂直偏心球体之间微极流体的瞬态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1936-1951(2005)·Zbl 1189.7652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18
[758] Borjini,M.N。;阿比迪,A。;Ben Aissia,H.:使用控制容积法预测水平窄环形空间内的非稳态自然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8号,811-829(2005)
[759] Garnier,J。;Masse,L.:弱非线性烧蚀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统计方法,《等离子体物理》12,第6期,第1-11页(2005)
[760] Lo,直流电。;Young,D.L。;Lin,Y.C.:用投影法对三维粘性流动和混合对流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4号,339-358(2005)
[761] 博伊特,麻省理工学院。;Narasimham,G.S.V.L。;Murthy,M.V.Krishna:《带有一系列发热部件的浅围护结构中的混合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2期,121-135(2005)
[762] Ghasemi,B.:带有脉动加热电子元件的矩形腔内混合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5号,505-521(2005)
[763] Chen,Y.G。;袁晓乐:《垂直单带冷空气幕隔热空腔的模拟》,《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11–12期,1745-1756(2005)
[764] Blinov,M.A.:裂变材料和乏燃料储存设施中冷却空气的自然和混合对流传热,《传热研究》36,第4期,295-309(2005)
[765] Zeitoun,O.:《封闭在水平圆柱体中的垂直板的自然对流》,《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55-161(2005)
[766] 梅里克,A.A。;Lage,J.L.:具有断开连接和导电固体块的封闭室内的自然对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7期,1361-1372(2005)·Zbl 1189.7655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3
[767] Bello-Ochende,T。;Bejan,A.:《具有自然对流的构造多尺度圆柱体》,《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300-4306(2005)·Zbl 1189.7651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23
[768] 苏,Y。;Davidson,J.H。;流动,自然对流;浸没式换热器的集热器储热器传热研究:数值: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3期,324-332(2005)
[769] 拉扎罗维奇,A。;沃尔珀特,V。;Merkin,J.H.:对流燃烧问题中的稳态、振荡和热爆炸,《欧洲力学杂志》,B/fluids 24,第2期,189-203(2005)·Zbl 1060.76127号 ·doi:10.1016/j.euromechflu.2004.06.007
[770] Borjini,M.N.:辐射参与流体中的磁流体双扩散层流自然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编号54883-506(2005)
[771] Lee,C.T.A.:《化学边界层在调节大陆和海洋热边界层厚度中的作用》,《地球和行星科学信函230》,第3–4期,379-395页(2005年)
[772] Wunsch,S。;Kerstein,A.R.:高Rayleigh数对流的随机模型,流体力学杂志528173-205(2005)·Zbl 1165.76373号 ·doi:10.1017/S0022112004003258
[773] Hanjalic,K.:湍流对流研究中的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协同作用,国际热量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6期,828-842(2005)
[774] 杨,M。;Ma,N.:垂直磁场中液封熔融半导体的自由对流,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010-4018(2005)·Zbl 1188.7628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19
[775] 杨,M。;Ma,N.:具有水平磁场的液封熔融半导体中自然对流的计算研究,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810-816(2005)
[776] 杜瓦里,H.M。;Chamkha,A.J.:垂直表面上微极流体的瞬态自由对流,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3期,255-268(2005)
[777] O.M.哈达德。;Al-Nimr,文学硕士。;Al-Khateeb,A.N.:多孔介质中垂直板自然对流局部热平衡假设的有效性,多孔介质杂志8,第1期,85-95(2005)·Zbl 1159.76380号 ·doi:10.1615/JPorMedia.v8.i1.80
[778] 霍林,M。;Herwig,H.:湍流自然对流近壁区的渐近分析,《流体力学杂志》541,383-397(2005)·Zbl 1082.76094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6300
[779] 严振华。;Nilsson,E.E.A.:沿垂直等温表面自然对流的大涡模拟,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1期,1004-1013(2005)
[780] Al-Odat,M.Q。;Damseh,R.A。;Duwairi,H.M.:垂直波浪表面自然对流的辐射效应,《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73-80(2005)
[781] Pantokratoras,A.:沿温度和盐度均匀的垂直板,具有可变物理性质的水在自由对流中的单向热盐传输,《化学工程科学》60,第10期,2821-2826(2005)
[782] 库马尔,B.V.Rathish;沙里尼:质量和热分层对从波浪形垂直壁到多孔介质的双扩散非达西自然对流的综合影响,《传热杂志》127,第6期,637-647(2005)
[783] Chandran,P。;北卡罗来纳州萨切蒂。;Singh,A.K.:壁温升高的垂直板附近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5期,459-464(2005)
[784] Fohanno,S。;Polidori,G.:壁附近方形棱柱体周围启动自由对流中间隙大小的影响,《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25-33(2005)
[785] 拉齐姆斯卡,E。;Lewandowski,W.M.:《作为等温水平矩形板宽度函数的自由对流传热结构》,传热工程26,第4期,42-50(2005)
[786] 拉齐姆斯卡,E。;Lewandowski,W.M.:板尺寸对水平表面自然对流传热强度的影响,《传热工程》26,第2期,50-53(2005)
[787] 巴哈杜尔,R。;Bar-Cohen,A.:自然对流聚合物针翅式散热器的热设计和优化,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38-246(2005)
[788] 博米克,H。;Tou,K.W.:模拟电子芯片瞬态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4期,485-492(2005)
[789] El Alami,M.:带槽水平通道中自然对流冷却电子元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7期,2762-2772(2005)
[790] Kandasamy,R。;Subramanyam,S.:《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工具在电子封装热表征中的应用》,《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第61-72页(2005年)·Zbl 1162.76363号 ·doi:10.1108/09615530510571958
[791] 科布斯,C.J。;Oshio,T.:用于预测垂直针翅式阵列散热器在具有撞击流的强制和自然对流组合下的热性能特性的理论模型的开发,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6期,1053-1063(2005)·Zbl 1189.7649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2
[792] Eveloy,V。;罗杰斯,P。;Hashmi,M.S.J.:自由对流中板装塑料四边形平背元件串联阵列的数值传热预测精度,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卷,第3期,245-254(2005)
[793] Icoz,T。;Jaluria,Y.:边界条件的数值模拟和开放矩形通道中突出热源引起的自然对流不稳定性的开始,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9号,831-847(2005)
[794] Abourida,B。;Hasnaoui,M.:分区对从下方周期性加热的无限通道中溶液多重性影响的数值研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7期,2697-2717(2005)
[795] Da Silva,A.K。;Bejan,A.:自然对流中最大传热密度的构造多尺度结构,《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34-44(2005)
[796] Da Silva,A.K。;Lorenzini,G。;Bejan,A.:具有自然对流的垂直明渠中的热源分布,《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62-1469(2005)·兹比尔1189.76569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9
[797] 张,X。;丸山,S。;Yamaguchi,H.:受到周期性振荡的垂直挡板的层流自然对流传热,《传热杂志》127,第7期,733-739(2005)
[798] Farhadi,F。;达瓦尼,N。;Ardalan,P.:翅片管A型空气冷却器自然对流的新关联式,应用热工25,第17–18期,3053-3066(2005)
[799] O.O.米尔曼。;Aleshin,B.A.:带排气轴的空气冷凝器模型中空气自然循环期间的传热实验研究,《热工》(英语翻译为teploenergetika)52,第5期,369-373(2005)
[800] 莫拉,M.M。;侯赛因,医学硕士。;Gorla,R.S.R.: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等温水平圆柱的自然对流,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7,594-598(2005)
[801] 贾拉尔,S。;Campo,A.:浸没在空气中的电热立式圆筒自然对流的实验研究,《实验传热》18,第3期,127-134(2005)
[802] Corcione,M.:垂直排列水平等温圆柱体自由对流换热的关联方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7期,3660-3673(2005)·Zbl 1189.7652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
[803] 蔡,R。;张,N。;Gou,C.:沿垂直管轴对称层流自然对流的显式解析解,《自然科学进展》15,第3期,258-261(2005)·Zbl 1115.76324号 ·doi:10.1080/10020070512331342080
[804] 沙菲,S。;阿明,N。;Pop,I.:g抖动对球体自然对流双重扩散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26-4550(2005)·Zbl 1189.7658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02
[805] Krysa,J。;路透社,W。;Wragg,A.A.:《不同倾角的圆形薄圆盘电极上的自由对流传质》,《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323-2332(2005)
[806] Pham,M.V.公司。;普洛德,F。;Kim,S.D.:纯热羽流的三维表征,《传热杂志》127,第624-636期(2005)
[807] Bouslini,J。;Dehmani,L.:圆柱体引导下湍流羽流热场的实验研究——初步结果,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4期,477-484(2005)
[808] 诺托,K。;Mitsuhashi,S.:稳定分层空气中热柱的浮力流动特性,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8号,763-785(2005)
[809] Bunge,H.P.:根据内部加热地幔循环模型中的非绝热地热推断出的低羽流过剩温度和高核心热流,《地球和行星内部物理学》153,第1-3期,3-10(2005)
[810] 米什拉·D·P。;Desai,T.:垂直表面热源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1期,31-44(2005)
[811] Evans,G.:《来自大型高温垂直平面的湍流混合对流》,《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第1-11页(2005年)
[812] Takhar,H.S。;Chamkha,A.J。;Nath,G.:具有磁场的垂直板附近驻点流上的非稳态混合对流,《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5期,387-398(2005)
[813] 诺瓦克,W。;Stachel,A.A.:气缸周围横向气流的传热,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79-385(2005)
[814] Ingel,L.K.:二元混合物对流不稳定性的机制,《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101,第1期,156-159(2005)
[815] 塔什图什,B。;Duwairi,H.M.:内部发热和振荡板温度的瞬态混合对流,机械学报174,第3-4期,185-199(2005)·Zbl 1067.76081号 ·doi:10.1007/s00707-004-0211-1
[816] Zellouf,Y。;杜邦,P。;Peerhossaini,H.:网格生成湍流中密度界面上的热量和质量通量,《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18期,3722-3735(2005)
[817] Moawed,M.:《暖通空调应用中垂直和水平螺旋管自然对流的实验研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8–19期,2996-3013(2005)
[818] Sharma,A。;Eswaran,V.:通道限制和辅助/反向浮力对方形圆柱体二维层流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310-5322(2005)·Zbl 1188.7619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7.027
[819] Adiutori,E.F.:自然对流换热相关性的改进形式,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74-378(2005)
[820] 何毅。;马,L。;Huang,S.:《圆盘的对流传热和传质》,《传热与传质》(heat and mass transfer)/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8,766-772(2005)
[821] Jasmine,H.A。;Gajjar,J.S.B.: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旋转圆盘上不可压缩边界层的绝对和对流不稳定性,《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5期,1022-1137(2005)·Zbl 1189.7622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36
[822] 舍甫丘克,I.V。;Buschmann,M.H.:作为强制涡流的流体旋转中的旋转圆盘传热,《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2期,1112-1121(2005)
[823] Kandlikar,S.G。;Kuan,W.K。;Mukherjee,A.:运动受热面上蒸发弯月面传热的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3期,244-252(2005)
[824] 林,M.H。;Chen,C.T.:《旋转凹面上自然对流流动中goertler涡形成的研究》,《应用数学与计算》169,第2期,778-796(2005)·Zbl 1151.74405号 ·doi:10.1016/j.amc.2004.09.084
[825] 托里,S。;Yang,W.J.:静止和旋转平行圆盘之间热流体流动的数值分析,《流动可视化和图像处理杂志》12,第1期,95-104(2005)
[826] 伯恩斯,J.R。;Jachuck,R.J.J.:《使用限流技术测定旋盘式反应器的液固传质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540-2547(2005)
[827] Lock,G.D.:在预旋旋转盘系统中使用液晶进行传热测量,《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2期,375-382(2005)
[828] Acharya,S.:《晶格(涡旋)冷却效率:旋转通道实验》,《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471-478(2005)
[829] Al-Qahtani,M。;Chen,H.C。;Han,J.C.:使用雷诺应力模型预测旋转矩形通道的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1期,36-47(2005)
[830] Fu,W.L。;赖特,L.M。;Han,J.C.:光滑壁双程旋转矩形通道(AR=1:2和AR=1:4)中的传热,《传热杂志》127,第3期,265-277(2005)
[831] Fu,W.L。;赖特,L.M。;Han,J.C.:带45度角肋湍流器的双程旋转矩形通道(AR=1:2和AR=1:4)中的传热,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期,164-174(2005)
[832] Jin,L.F。;Tou,K.W。;Tso,C.P.:旋转对矩形腔内三排热源自然对流冷却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82-3994(2005)·Zbl 1188.7625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13
[833] Lee,E。;赖特,L.M。;Han,J.C.:带V形和角肋的旋转矩形通道中的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1期,48-56(2005)
[834] Pallares,J。;Grau,F.X。;Davidson,L.:高转速下强制对流旋转方形管道流的压降和传热率,《流体物理学》17,第7期,第1-11页(2005)·Zbl 1187.76397号 ·doi:10.1063/1.1941365
[835] Sleiti,A.K。;Kapat,J.S.:《高旋转和密度比下旋转弯曲管道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涡轮机械杂志》127,第4期,659-667(2005)
[836] Tyagi,M。;Acharya,S.:旋转带肋管道流动和传热的大涡模拟,《传热杂志》127,第5期,486-498(2005)
[837] 赖特,L.M。;Fu,W.L。;Han,J.C.:入口几何形状对带角肋的旋转矩形冷却通道(AR=4:1)中传热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4期,378-387(2005)
[838] Beg,O.A.:热分层高孔隙度介质中旋转流体中对流换热的建模:数值有限差分解,国际流体力学研究杂志32,第4期,383-401(2005)
[839] Iacovides,H.:撞击旋转凹面的排冷却射流流动和热发展的实验研究,《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期,222-229(2005)
[840] 布塔法(Boutarfa,R.)。;Harmand,S.:转子-定子系统中层流和湍流的局部对流换热,流体实验38,第2209-221期(2005)
[841] Delaplace,G。;盖林,R。;Leuliet,J.C.:行星混合器的尺寸分析:修正功率和雷诺数,Aiche期刊51,第12期,3094-3100(2005)
[842] 金·M·P。;Wilson,M.:Rayleigh-Bénard对流和旋转环空中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6号,529-545(2005)
[843] Lee,J.S。;Xu,X。;Pletcher,R.H.:壁面旋转对环形湍流传热的影响:外壁旋转,《传热杂志》127,第8期,830-838(2005)
[844] Teamah,医学硕士。;Sorour,M.M。;Saleh,R.A.:当冷却的外圆筒旋转时,两个水平同心圆筒之间的混合对流,AEJ-亚历山大工程期刊44,第3期,347-360(2005)
[845] Tzeng,S.C.:带肋壁圆筒的内部旋转环形通道中的流动结构,日本应用物理学杂志,第1部分:常规论文和短文以及综述论文44,第12期,8711-8715(2005)
[846] Kumari,M。;Nath,G.:带磁场的运动表面上的瞬态旋转流,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4期,2878-2885(2005)·Zbl 1189.767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09
[847] 林,L.F。;杜国伟。;Tso,C.P.:具有共轭效应的离散热源旋转腔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实验传热》18,第4期,259-277(2005)
[848] Kul’chyts’kyi-Zhyhailo,R.:旋转体中与热生成和对流热交换有关的接触应力,材料科学41,第6期,734-742(2005)
[849] Ponomarev,A.N.:《液滴扩散和挥发性成分在真空中蒸发的研究》,《高温》第43卷第6期,第930-936页(2005年)
[850] 北石原。;Kida,S.:旋转球壳中极性热对流的激发,流体动力学研究36,第4–6期,427-440(2005)·Zbl 1153.76416号 ·doi:10.1016/j.fluiddyn.2004.06.004
[851] 尼兹曼,H。;Renksizbulut,M.:带表面吹扫和传热的旋转球体的流动,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163-171(2005)
[852] Ozturk,A.:关于具有磁场的旋转球体的非定常层流混合对流,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0,864-874(2005)
[853] Omi,Y。;岩手,R.:稳定温差下圆柱形容器内具有共/反旋转端盘的旋转流动的数值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854-4866(2005)·Zbl 1189.7671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38
[854] Sanchez-Alvarez,J.J.:旋转Rayleigh-Bénard对流中的平方模式,《物理评论E-统计、非线性和软物质物理学》72,第3期,第1-8页(2005年)
[855] Shew,W.L。;Lathrop,D.P.:地球物理核心对流的液态钠模型,《地球物理和行星内部》153,第1-3期,136-149(2005)
[856] Yang,D。;Wang,L.:系统旋转和变热特性稳态对流传热的两种有限元格式,《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4期,343-360(2005)
[857] Lin,J.L。;Yang,C.S.:气动加热下烧蚀烧蚀体的传热分析,《飞机工程与航空航天技术》77,第3期,214-221(2005)
[858] Lin,W.S.:双层复合材料表面的稳态烧蚀,《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504-5519(2005)·Zbl 1188.7627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40
[859] Bellettre,J.:通过烧结不锈钢板进行发汗冷却的研究,《实验传热》18,第1期,33-44(2005)
[860] Celere,M。;Gostoli,C.:盐水、甘油和甘油盐混合物渗透蒸馏中的传热传质,《膜科学杂志》257,第1-2期,99-110(2005)
[861] 藤田,I。;Hihara,E.: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779-2786(2005)·Zbl 1189.7606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28
[862] Fukuyo,K.:用于发汗冷却问题的幂级数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5期,445-457(2005)
[863] 加西亚,R.A。;Cloutier,A.:中密度纤维板热压过程中垫子内的传热和传质特性,《木材与纤维科学》37,第1期,23-41(2005)
[864] Kurpaska,S.:通过埋地管道加热系统模拟温室基质中的热量和水分传输,生物系统工程90,第1期,63-74(2005)
[865] Lee,J。;Kim,T.J。;Kim,M.H.:用于潜热回收的聚四氟乙烯涂层管的传热和传质实验研究,传热工程26,第2期,28-37(2005)
[866] Quan,D.:结合销的冲击冷却装置的冷却性能,《热科学杂志》14,第1期,56-61(2005)
[867] Termpiyakul,P。;吉拉拉塔纳农,R。;Srisurichan,S.:直接接触膜蒸馏脱盐过程的传热传质特性,《脱盐177》,第1-3期,第133-141页(2005年)
[868] Van Limpt,H.:蒸腾蒸发实验的质量传递关系,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265-4281(2005)·Zbl 1188.76264号
[869] 凯撒,M。;Pritchard,C.L.:筛板表面的传热,化工研究与设计83,No.8A,1038-1043(2005)
[870] 哈萨克斯坦,I.V。;Palm,B.:《传热条件下环形两相流动力学分析》,《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37-58(2005)
[871] Sargison,J.E.:从收敛的狭缝-孔膜冷却几何体中观察外部流动,流体实验38,第3期,304-318(2005)
[872] Yuen,C.H.N。;Martinez-Botas,R.F.:横流中不同流向角度成排圆孔的气膜冷却特性:第一部分:有效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95-5016(2005)
[873] Yuen,C.H.N。;Martinez-Botas,R.F.:横流中不同流向角度的成排圆孔的气膜冷却特性:第二部分。传热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17-5035(2005)
[874] Bourouis,M.:空气冷却热条件下垂直管中水降膜(LiBr+lii+lino3+licl)对水蒸气的吸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491-498(2005)
[875] Bunker,R.S.:《成型孔涡轮膜冷却技术综述》,《传热杂志》127,第4期,441-453(2005)
[876] Gambaryan-Roisman,T。;Alexeev,A。;Stephan,P.:微尺度壁面形貌对加热液膜内热毛细对流的影响,《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7期,国际标准化协会,765-772(2005)
[877] 蒋伟业(Jiang,W.Y.)。;Lin,S.P.:增强或抑制双层液膜流动中的不稳定性,《流体物理学》17,第5期,第1-8页(2005年)·Zbl 1187.76247号 ·doi:10.1063/1.1899211
[878] 容克,S.T。;R.W.伯克米尔。;Iii,F.J.Doyle:物理气相沉积渗出源的质量和传热模型,Aiche期刊51,第3期,878-894(2005)
[879] 科尔里,A。;Bogard,D.G.:气膜冷却流动中的湍流输送,《传热杂志》127,第5期,513-520(2005)
[880] 库努吉,T。;Kino,C.:通过火星方法进行降膜结构和传热的DNS,《计算机和结构》83,第6-7期,455-462(2005)
[881] Sahoo,N.:以高超音速飞行的大角度钝锥的气膜冷却效果,《流体物理学》第17卷第3期(2005年)·Zbl 1187.76457号
[882] 塔斯林,M.E。;Khanicheh,A.:一排复合角膜孔下游的膜效率,《传热杂志》127,第4期,434-440(2005)
[883] 王,M。;刘,C。;周强:《光滑和斜槽低肋管降膜吸收的实验和分析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1期,29-39页(2005)
[884] Wee,S.K。;基姆,K.D。;Hallina,K.P.:液体极性和壁面滑移对微尺度蒸发过渡膜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265-278(2005)·Zbl 1121.7649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21
[885] Yoon,J.I.:使用libr和libr+lii+lino3+licl溶液的螺旋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特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2102-2109(2005)
[886] 张杰。;Chang,H.:稀疏气膜冷却孔引起的燃气轮机叶片内部传热特性,《传热-亚洲研究》34,第3期,197-206(2005)
[887] Guerra,D.R.S。;苏,J。;Freire,A.P.Silva:撞击射流的近壁行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829-2840(2005)
[888] Hebert,R.:《冲击传热》,第二部分:流向压力梯度的影响,《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1期,第66-71页(2005年)
[889] 谢家华。;Lin,T.F.:喷射-盘式分离距离对圆柱形室内冲击空气射流混合对流涡旋流动特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511-525(2005)
[890] 黄晓秋。;Leung,C.W。;Chan,C.K.:预混丁烷/空气冲击环形火焰射流诱导涡流的传热,香港工程师学会学报12,第3期,21-24(2005)
[891] 史,Y.L。;Mujumdar,A.S。;Ray,M.B.:气粒悬浮液的多湍流冲击射流中的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2号,147-164(2005)
[892] 舒贾,S.Z。;伊尔巴斯,B.S。;Budair,M.O.:锥形和环形喷嘴几何形状对平板上气流冲击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9号,917-939(2005)
[893] Shuja,S.Z。;伊尔巴斯,B.S。;Budair,M.O.:与激光气体辅助加工相关的有限加热面积平板上的流动冲击:喷嘴几何形状对传热速率的影响,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4期,363-378(2005)
[894] Thielen,L.:椭圆二阶矩封闭多冲击射流的流动和传热预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8期,1583-1598(2005)·Zbl 1189.7627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25
[895] 塔特尔,S.G。;韦伯,B.W。;麦克基,M.Q。;结果,来自A.部分预混合撞击火焰射流的对流传热。第二部分:时间分辨:《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252-1266(2005)
[896] 王世杰。;Mujumdar,A.S.:五种低雷诺数k-&z.epsiv的比较研究;冲击传热模型,应用热工25,第1期,31-44(2005)
[897] Wang,T。;Gaddis,J.L。;Li,X.:多排撞击射流的雾/蒸汽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179-5191(2005)
[898] Wen,M.Y.:具有微振动的平面上旋转射流冲击的流动结构和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545-560(2005)
[899] 余,M.S。;Kim,B.G。;Cho,H.H.:欠膨胀声波射流冲击下的平面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448-454(2005)
[900] 周,D.W。;Lee,S.J.:筛网对冲击射流传热增强的影响,增强传热期刊12,第1期,101-119(2005)
[901] Zuckerman,北卡罗来纳州。;Lior,N.:《冲击传热:相关性和数值模拟》,《传热杂志》127,第5期,544-552(2005)
[902] 安吉奥莱蒂,M。;尼诺,E。;Ruocco,G.:射流冲击的CFD湍流模型及其通过粒子图像测速和质量传递测量的验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49-356(2005)
[903] Chen,Y.C.:单相自由表面缝隙射流冲击换热的理论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381-3386(2005)·Zbl 1189.7614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27
[904] Chung,Y.S。;Lee,D.H。;Ligrani,P.M.:配备圆柱形底座异型翅片的芯片的射流冲击冷却,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卷,第2期,106-111(2005)
[905] Coussirat,M.:撞击式气体喷射系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建模:II。工业冷却系统设备的应用,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No.4,704-713(2005)交易记录
[906] 丹诺,B.P.E。;Liburdy,J.A。;Kanokjaruvijit,K.:半封闭冲击射流阵列的流动特性和传热性能:喷嘴几何形状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691-701(2005)
[907] 洛杉矶El-Gabry。;Kaminski,D.A.:角度冲击射流阵列下光滑和粗糙表面局部传热分布的实验研究,《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32-544(2005)
[908] 法布里,M。;Dhir,V.K.:使用微射流阵列进行高功率电子冷却的优化传热,传热杂志127,第7期,760-769(2005)
[909] Fenot,M。;Vullierme,J.J。;Dorignac,E.:有无半约束条件下圆形空气射流冲击平板的几种配置导致的局部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65-675(2005)
[910] Fornalik,E。;Szmyd,J.S.:受限射流中的湍流传热,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136-143(2005)·Zbl 1189.76024号 ·doi:10.10504/PCFD.2005.0067748
[911] Fregeau,M。;赛义德,F。;Paraschivoiu,I.:冲击三维凹面的热风射流阵列的数值传热关联,《飞机杂志》42,第3期,665-670(2005)
[912] 高,Z。;梅,V.C。;Tomlinson,J.J.:干燥剂转轮中除湿过程的理论分析,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1期,1033-1042(2005)
[913] Gori,F.:通过空气射流冷却翅片气缸,《传热杂志》127,第12期,1416-1421(2005)
[914] Hou,S.S。;Ko,Y.C.:倾斜角度和加热高度对冲击层流射流火焰的火焰结构、温度场和效率的影响,《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6期,941-958(2005)
[915] Jang,S.P。;Kim,S.J.:受到冲击空气射流影响的微通道散热器的流体流动和热特性,《传热杂志》127,第7期,770-779(2005)
[916] Kanokjaruvijit,K。;Martinez-Botas,R.F.:凹坑表面冲击传热的参数效应,《叶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87-296(2005)
[917] Kanokjaruvijit,K。;Martinez-Botas,R.F.:具有不同横流方案的凹坑表面上的射流冲击,《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期,161-170(2005)
[918] Kim,S.Y。;Lee,M.H.先生。;Lee,K.S.:多空气射流冲击中泡沫铝散热器的散热,IEEE部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1期,142-148(2005)
[919] 科瑟,D。;Karwe,M.V.:多喷嘴冲击炉中的热传输,《食品加工工程杂志》28,第4期,378-396(2005)
[920] Kwok,L.C.公司。;Leung,C.W。;Cheung,C.S.:冲击预混合槽火焰射流阵列的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727-1738(2005)
[921] Li,H.Y。;Chen,K.Y.:冲击射流冷却的针翅式散热器的热流体特性,《强化传热杂志》12,第2期,189-201(2005)
[922] 李,X。;Gaddis,J.L。;Wang,T.:受限射流冲击中的多种流动模式和传热,《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746-754(2005)
[923] Lou,Z.Q。;Mujumdar,A.S。;Yap,C.:几何参数对受限冲击射流传热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17–18期,2687-2697(2005)
[924] Merci,B。;梅斯巴,M.P.E。;Baughn,J.W.:圆柱形底座上湍流传热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233-243(2005)
[925] 摩尔,P.G。;(ii)H.N.Jones;Lambrakos,S.G.:多功能张拉索结构内热降解的逆传热模型,材料工程与性能杂志14,第1期,112-118(2005)
[926] 奥尔森,E.E.M。;阿赫内,L.M。;Trägárdh,A.C.:多槽空气射流冲击圆柱体的流动和传热,《食品工程杂志》67,第3期,273-280(2005)
[927] Oyakawa,K.:《多冲击射流的流动和传热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6期,419-431(2005)
[928] Parsons,J.A。;Han,J.C.:具有交错抽汽流的旋转通道中的射流冲击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156-162(2005)
[929] Patil,V.A。;Narayanan,V.:撞击圆形微尺度射流中的空间解析传热率,《微尺度热物理工程》第9期,第2期,183-197(2005)
[930] Poh,H.J。;库马尔,K。;Mujumdar,A.S.:脉冲层流撞击射流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通讯32,第10期,1317-1324(2005)
[931] Ramanujachari,V.:超音速流冲击垂直板引起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7期,3707-3712(2005)
[932] Safronova,E.V。;Abaev,G.N.:喷射装置中的质量传递,《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6期,1133-1137(2005)
[933] 萨拉马,S.A。;Kaminski,D.A.:浸没射流阵列冲击固体表面的湍流传热建模,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编号4,315-337(2005)
[934] Senda,M.:旋转冲击射流中的传热和流体流动特性,《传热-亚洲研究》34,第5期,324-335(2005)
[935] 塔特尔,S.G。;韦伯,B.W。;Mcquay,M.Q.:部分预混撞击火焰射流的对流传热。第一部分:时间平均结果,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236-1251(2005)
[936] Wang,T。;林,M。;Bunker,R.S.:使用三维瞬态液晶方案的受限冲击射流冷却的流动和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编号23-24,4887-4903(2005)
[937] Yan,W.M.:《利用瞬态液晶技术对肋形壁冲击传热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2期,2420-2428(2005)
[938] 钱伯斯,A.C.:初始横流对窄冲击通道冷却性能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4期,358-365(2005)
[939] Diez,F.J。;伯纳尔,L.P。;Faeth,G.M.:均匀横流中稳定圆形非浮力湍流射流的自保持混合特性,《传热杂志》127,第8期,877-887(2005)
[940] A.Fayoux等人,逆流预混层流火焰中热释放的实验和数值测定。《燃烧研究所学报》。2005
[941] 法布里,M。;江,S。;Dhir,V.K.:《使用喷雾和微射流冷却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比较研究》,《传热杂志》127,第1期,38-48(2005)
[942] 哈米德,M.S。;Akmal,M.:《使用多个冲击水射流测定工业喷雾淬火系统中的传热速率》,《国际材料与产品技术杂志》24,第1-4期,184-198(2005)
[943] Kanna,P.R。;Das,M.K.:二维层流不可压缩偏置射流的共轭传热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7号,671-691(2005)
[944] Mozumder,A.K。;蒙德,M。;Woodfield,P.L.:高温表面喷射冲击淬火过程中润湿传播的延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395-5407(2005)
[945] 参见S.K。;Chung,H.M。;Lee,C.W.:《热轧线材冲击射流水冷机理分析》,ISIJ international 45,No.3,356-365(2005)
[946] Silverman,I.:用液-金属射流冲击冷却高热通量加速器目标,物理研究中的核仪器和方法,B节:束流与材料和原子的相互作用241,第1-4期,1009-1013(2005)
[947] Casamirra,M.:通过液体喷雾重新润湿热垂直表面,《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7号,国际空间站,885-891(2005)
[948] Celata,G.P.:《通过液滴撞击使热表面重新湿润的实验结果》,《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3期,275-285(2005)
[949] Dreitser,G.A。;Lobanov,I.E.:具有可变热物理性质的滴状液体冷却液传热的极限强化,《热工》(teploenergetika的英文翻译)52,第3期,191-196(2005)
[950] Ge,Y。;Fan,L.S.:leidenfrost状态下液滴撞击平面的三维模拟,《流体物理学》17,第2期,1-20页(2005)·Zbl 1187.76177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1844791
[951] Horacek,B。;Kiger,K.T。;Kim,J.:《单喷嘴喷雾冷却传热机理》,《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25-1438(2005)
[952] Imaoka,R.T。;Sirignano,W.A.:《密集液滴阵列中的瞬态蒸发和燃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354-4366(2005)·Zbl 1189.7663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12
[953] Imaoka,R.T。;Sirignano,W.A.:液体燃料蒸发和燃烧的一般分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342-4353(2005)·兹比尔1189.76633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8
[954] Lee,S.:加热气缸喷雾冷却过程中的传热特性,《传热工程》26,第8期,24-31页(2005)
[955] Murav’ev,A.G.:挥发性吸收剂滴上气体吸收过程中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4期,379-384(2005)
[956] Pautsch,A.G。;Shedd,T.A.:采用单喷嘴阵列和多喷嘴阵列的喷雾冲击冷却。第一部分:使用FC-72的传热数据,《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5期,3167-3175(2005)
[957] Pope,D.N。;Gogos,G.:强制对流、燃烧和火焰引起的燃料液滴熄灭的数值模拟142,第1-2期,89-106(2005)
[958] 苏布拉曼尼亚,R。;Jog,M.A.:电场对中间雷诺数下液滴平移的传热强化,《传热杂志》127,第10期,1087-1095(2005)
[959] 特雷霍夫,V.I。;Pakhomov,M.A.:近壁气滴滤网的热效率。第一部分数值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747-1759(2005)·Zbl 1189.7666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10
[960] Terekhov,V.I.:近壁气滴滤网的热效率II。《实验研究及与数值结果的比较》,《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760-1771(2005)
[961] Agnelli,M.E。;Marani,C.M。;Mascheroni,R.H.:水果(渗透)脱氢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模型,《食品工程杂志》69,第4期,415-424(2005)
[962] Berghel,J.:木屑喷动床干燥中的气粒传热和流体力学,干燥技术23,第5期,1027-1041(2005)
[963] Birchal,V.S。;Passos,M.L.:喷雾干燥器中乳状液干燥的建模与模拟,巴西化学工程杂志22,第2期,293-302(2005)
[964] Boldor,D.:连续微波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水分分布模型,《食品加工工程杂志》28,第1期,68-87(2005)
[965] Chemkhi,S。;扎格罗巴,F。;Bellagi,A.:干燥现象与流变行为的建模与模拟,巴西化学工程杂志22,第2期,153-163(2005)
[966] Da Costa,V.A.F。;达席尔瓦,F.N。;Ruivo,C.R.:逆温的替代方法,《干燥技术》23,第9–11期,1783-1796(2005)
[967] Hidayat,M.:气动干燥中U形弯管的传热和传质效应,Doktorsavhandlingar vid chalmers tekniska hogskola,第2294号(2005)
[968] Hidayat,M。;Rasmuson,A.:《U型弯管内气固流动的若干问题:数值研究》,《粉末技术》153,第1期,第1-12页(2005年)
[969] 黄,C.C。;Yan,W.M。;Jang,J.H.:具有薄膜蒸发和冷凝的垂直矩形管道中的层流混合对流传热和传质,《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772-1784(2005)·Zbl 1189.7648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23
[970] Jumah,R.:粮食连续和间歇射频辅助流化床干燥的建模和模拟,食品和生物产品加工83,编号3C,203-210(2005)
[971] 刘易斯,R.W。;Malan,A.G.:通过基于边缘的算法对干燥毛细颗粒材料进行连续热力学建模,应用力学和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4,第18–20期,2043-2057(2005)·Zbl 1091.76068号 ·doi:10.1016/j.cma.2003.08.017
[972] Longo,G.A。;Gasparella,A.:带液体干燥剂的填料塔除湿器/再生器中传热和传质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240-5254(2005)
[973] 新泽西州尼基滕科。;斯内什金,Y.F。;Sorokovaya,N.N.:热不稳定材料干燥过程优化的传热传质、相变和收缩的数学模拟,《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1期,75-89(2005)
[974] O.普拉卡什。;Tiwari,G.N.:浓缩甘蔗汁干燥对流和蒸发传热系数的经验表达式,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1期,45-55(2005)
[975] 拉莫斯,I.N。;Brandäo,T.R.S。;Silva,C.L.M.:《太阳能干燥、中试对流干燥和微观结构变化的综合方法》,《食品工程杂志》67,第1-2期,195-203(2005)
[976] Sfredo,医学硕士。;Finzer,J.R.D。;Limaverde,J.R.:咖啡水果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食品工程杂志》70,第1期,15-25页(2005)
[977] 舒宾,G.S.:A.V.路易科夫热质传递理论某些方面的发展,《工程物理与热物理杂志》78,第4期,733-738(2005)
[978] Sun,H.J。;你,S.J。;屠国斌:《金属填料在空调中传热传质性能的实验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版)/天津大学科技38,第6期,561-564
[979] Sun,J。;Besant,R.W.:硅胶-水分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热质传递,《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23–24期,4953-4962(2005)
[980] 赵伟。;库马尔,K。;Mujumdar,A.S.:非圆形喷嘴喷出的层流冲击射流簇的冲击热传递,《干燥技术》23,第1-2号规范,ISS,105-130(2005)
[981] Abiev,R.S.:热质传递和流体流动方程的新形式,《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2期,184-189(2005)
[982] Abo-Eldahab,E.M.:具有热质传递的拉伸表面上的三维流体磁流,热质传递/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8,734-743(2005)
[983] 阿菲菲,A.A。;Aboledahab,E.M。;Mohamed,E.S.:《磁流体动力学中的相似性分析:非牛顿幂律流体通过半无限垂直平板的强制对流热质传递的霍尔效应》,机械学报177,第1-4期,71-87(2005)·Zbl 1085.76062号 ·doi:10.1007/s00707-005-0235-1
[984] Bedeaux,D。;Kjelstrup,S.:表面的热、质量和电荷传输以及化学反应,《国际热力学杂志》8,第1期,25-41(2005)
[985] O.贝拉切。;Ouzzane,M。;Galanis,N.:《溜冰场通风模式和热过程的数值预测》,《建筑与环境》40,第3期,417-426(2005)
[986] Bohn,D。;豪尔,T。;Kusterer,K.:涡轮增压器的共轭流动和传热研究,《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3期,663-669(2005)
[987] 恰恰,M。;Saghir,M.Z.:振动矩形腔中的溶质-热扩散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期,1-10(2005)
[988] 切尔米亚尼诺夫,I.V。;Chernyak,V.G。;Khinkina,E.P.:平面通道中气体的光诱导热质传递,《高温》43,第1期,131-140(2005)
[989] Courret,G。;阿塔·凯撒(Ata-Caesar),D。;Egolf,P.:《等温环境中的传质换热:双参数非线性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408-5416(2005)·Zbl 1188.76251号
[990] Di Benedetto,A.:存在快速放热表面反应的热通量和质量通量,燃烧理论和模型9,第3期,463-477(2005)·Zbl 1079.80001号 ·doi:10.1080/136478305005296
[991] Dubewar,A.V。;Soundalgekar,V.M.:具有周期热通量的无限长垂直板瞬态自由对流流动的质量传递效应,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学报36,第3期,301-309(2005)·Zbl 1207.76117号
[992] Dutour,S.:两相封闭热虹吸管冷却的吸附式热泵中气固反应耦合的传热传质模型,《化学工程科学》60,第15期,4093-4104(2005)
[993] Elalimi,S。;奥尔菲,J。;Ben Nasrallah,S.:具有突然膨胀的垂直管道中混合对流传热和传质的随时间变化的过渡现象,《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2期,165-172(2005)
[994] Elperin,T。;Fominykh,A.:非均匀流体流动中固体球体溶解过程中的质量和传热,《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5期,442-448(2005)
[995] Erdogdu,F.:《在实验测定传热和传质参数中使用分析溶液的数学方法》,《食品工程杂志》68,第2期,233-238(2005)
[996] Fernandez-Seara,J.:垂直管式吸收器中的氨水吸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3期,277-288(2005)
[997] Garyaev,A.B.:冷凝式表面热回收装置中热载体温度和焓分布的研究,热工(teploenergetika的英文翻译)52,第7期,573-577(2005)
[998] Ginkin,V.:晶体生长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包括熔体组成的簇模型,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5期,459-472(2005)
[999] Goel,N。;Goswami,D.Y.:紧凑型降膜吸收器,《传热杂志》127,第9期,957-965(2005)
[1000] Goel,N。;Goswami,D.Y.:《逆流蒸汽流吸收器的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283-1292(2005)·Zbl 1189.7662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9
[1001] Gubaidullin,A.A。;Sannikov,I.N.:含有热粒子的汽泡的动力学和热质传递,《高温》43,第6期,922-929(2005)
[1002] 哈顿,M。;Köhler,W.:《导热壁在瞬态光栅实验中热量和质量传输测量中的作用》,欧洲物理杂志E 17,第2期,165-179(2005)
[1003] 华瑜:《循环流化床燃烧室辐射传热的三维模型:颗粒组成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145-1154(2005)·Zbl 1189.7674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1
[1004] Jeong,S。;Garimella,S.:紧凑型水平管libr/吸水器的优化设计,暖通空调和R研究11,第1期,27-44(2005)
[1005] Juncu,G.:平板非定常强迫对流传热/传质,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2期,1095-1102(2005)
[1006] Juncu,G.:低雷诺数层流横流中圆柱与内部热源/质量源的耦合传热/传质,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419-424(2005)·Zbl 1121.763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20
[1007] Kandasamy,R。;Periasamy,K。;Prabhu,K.K.S.:在有热源和浓度的情况下,沿楔形物的化学反应、传热和传质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7期,1388-1394(2005)·Zbl 1189.7675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8
[1008] Kiyota,M。;盛冈,I。;Matsuura,D.:垂直小口径管道内水/溴化锂系统的蒸汽吸收过程,《传热-亚洲研究》34,第1期,18-28页(2005)
[1009] Kupiec,K。;Georgiou,A.:《球形吸附剂颗粒的热效应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47-5057(2005)·Zbl 1189.7657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13
[1010] Lee,C.H.:氨吸收式制冷系统降膜的数值和实验研究,日本化学工程杂志38,第7期,520-527(2005)
[1011] 卢,Y。;谢弗,L。;Li,P.:扁管高功率密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数值研究:第一部分:传热/传质和流体流动,《电源杂志》140,第2期,331-339(2005)
[1012] Mansoori,Z.:气固湍流提升管中的颗粒间传热,《粉末技术》159,第1期,35-45(2005)
[1013] Markatos,N.C.:膜反应器建模:评估大规模绝热膜组件中质量和热分散组合作用的比较研究,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83,No.10 a,1171-1178(2005)
[1014] Motulevich,V.P.:非均相化学反应中的传热和传质,《传热研究》36,第5期,397-402(2005)
[1015] Msaad,Y.:耦合扩散传递建模的数值方法:受热混凝土的应用,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1期,89-101(2005)
[1016] Puzach,S.V。;Puzach,V.G.:复杂几何形状隔间内火灾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传热研究》36,第7期,585-600(2005)
[1017] Puzach,S.V。;Puzach,V.G。;Gornostaev,R.P.:复杂几何形状建筑内火灾的传热传质特征,《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3期,430-439(2005)
[1018] Puzach,S.V。;Puzach,V.G。;Kazennov,V.M.:隔间火灾中通过开口的热质传递的某些规律,《传热研究》36,第7期,615-622(2005)
[1019] Seddeek,M.A.:化学反应、可变粘度、热泳和热产生/吸收对边界层磁流体的影响的有限元方法,热表面上的热量和质量传递,机械学报177,第1–4期,第1-18期(2005年)·Zbl 1085.76040号 ·doi:10.1007/s00707-005-0249-8
[1020] 索宾,V.M。;Dashkov,G.V.:通过空气逆流冷却流动水膜时的热质传递,《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4期,651-661(2005)
[1021] 徐,Q。;Luo,X.:布料传热传质二维模拟的数值解,应用数学与计算171,第2期,843-852(2005)·兹比尔1090.65104 ·doi:10.1016/j.amc.2005.01.091
[1022] Yang博士。;Lee,K.S.:《冷板上结霜行为的建模》,《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396-402(2005)
[1023] Yariv,E.:用非稳态温度场置换小颗粒,《流体力学杂志》530125-134(2005)·Zbl 1070.76046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3538
[1024] 杨紫琼。;Tu,J.Y.:带传热和传质的泡状流的热流体动力学建模,Aiche期刊51,第1期,8-27(2005)
[1025] Yoon,J.I.:板式吸收器传热传质特性的数值研究,应用热工25,第14–15期,2219-2235(2005)
[1026] Som,S.K。;Mondal,S.S。;Dash,S.K.:管式燃烧器中煤粉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和(火用)平衡,《传热杂志》127,第12期,1322-1333(2005)
[1027] Rudenko,S.G.:可变和强喷射高温出口通道和喷嘴初始段组合传热的数值研究,《传热研究》36,第8期,663-676(2005)
[1028] Balasubramanian,S.K。;Coger,R.N.:生物人工肝装置低温保存期间的热量和质量传递:计算模型,ASAIO期刊51,第3期,184-193(2005)
[1029] Chopra,R.:MRI引导的前列腺适形热治疗方法,平面经尿道超声加热治疗仪,《医学和生物学物理学》50,第21期,4957-4975(2005)
[1030] Chua,K.J.:关于激光源作用下人眼内温度分布的研究,《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8期,1057-1065(2005)
[1031] 杜瓦(Dua,R.)。;Chakraborty,S.:激光与经历多次相位变化的活生物组织之间光热相互作用的新型建模和模拟技术,《生物与医学中的计算机》35,第5期,447-462(2005)
[1032] Franco,W.:《制冷剂喷雾冷却过程中表面传热的径向和时间变化》,《医学和生物学中的物理》50,第2期,387-397(2005)
[1033] Gentry,K.L.:导管超声消融换能器温升和病变形成的有限元分析,IEEE超声、铁电和频率控制交易52,第10期,1713-1721(2005)
[1034] 桂,L。;Liu,J.:沸腾盐水基肿瘤热疗注射生物组织内的热和流体传输研究,《传热工程》26,第9期,73-84(2005)
[1035] 桂,L。;Liu,J.:沸腾、盐基肿瘤热疗注射器冷却策略的数值研究,《传热工程》26,第4期,51-64(2005)
[1036] 杨森,F.P.E.M。;Van Leeuwen,G.M.J。;Van Steenhoven,A.A.:头皮冷却预防化疗引起的脱发的数值模拟,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86-390(2005)
[1037] 纪毅。;Liu,J.:直接冷却靶生物组织的新概念方法,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226-238(2005)
[1038] 卡拉戈兹,I。;Kartal,M.K.:残余温升对超声加热的影响,《医学和生物学中的超声》31,第12期,1665-1672(2005)
[1039] 拉波特科,D。;Shnip,A。;Lukianova,E.:《单个细胞的光热反应》,《生物医学光学杂志》10,第1期,第1-12页(2005年)
[1040] 吕永国。;邓,Z.S。;Liu,J.:《嵌入式微/纳米颗粒对人体受外部医学电磁场诱导加热效应的三维数值研究》,IEEE纳米生物科学学报4,第4期,284-294(2005)
[1041] Park,S.M.:《MRI安全:直线附近的射频感应加热》,IEEE磁学交易41,第10期,4197-4199(2005)
[1042] Persson,J.:椎间盘中热分布的建模,医学和生物学中的超声31,第5期,709-717(2005)
[1043] 斯特克,M。;Trobec,R.:人体心脏热传递的生物医学模拟,《化学信息与建模杂志》45,第6期,1558-1563(2005)
[1044] Tsafnat,N.:用异质磁性微球沉积模拟肝肿瘤的加热,《医学和生物学中的物理学》50,第12期,2937-2953(2005)
[1045] 张杰:《前列腺癌冷冻手术中传热的数值模拟》,《生物力学工程杂志》127,第2期,279-294(2005)
[1046] 周,J。;刘杰。;Yu,A.:激光照射诱导生物组织解冻过程的数值研究,《生物力学工程杂志》127,第3期,416-431(2005)
[1047] 詹森,F.E.M。;Van Leeuwen,G.M.J。;Van Steenhoven,A.A.:头皮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灌注建模,《医学和生物学物理学》50,第17期,4065-4073(2005)
[1048] Leduc,G.:《复杂外壳中的人体辐射交换——活性表面的测定》,《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1期,第47-53页(2005年)
[1049] 李,F。;Li,Y.:服装材料对人体热响应的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建模与仿真》13,第6期,809-827(2005)
[1050] 吕永国。;Liu,J.:结合Hodgkin-Huxley神经元模型和pennes生物热方程解释人体热舒适机制,Forschung-im enginieurwesen/工程研究69,No.2,101-114(2005)
[1051] Naftali,S.:《人类鼻子的空调能力》,《生物医学工程年鉴》33,第4期,545-553(2005)
[1052] Prek,M.:《人体热质传递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3-4期,731-739(2005)·邮编1098.92021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6
[1053] 北卡罗来纳州加达。;加利,K。;Haratani,J.:通过通风和扩散从开口衣物中调节空气层热量和水分传输,《传热杂志》127,第3期,287-297(2005)
[1054] Ghaddar,N.:周期运动下服装-皮肤系统微气候空气环的通风率,《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151-3166(2005)
[1055] 塔洛坎,F。;Ramesh,S.:预测冷水浸泡存活时间的传热模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基础和通信17,第4期,159-166(2005)
[1056] Antaki,P.J.:加工肉中非傅里叶热传导的新解释,《传热杂志》127,第2期,189-193(2005)
[1057] 北岛博托珊。;博洛加,M.K。;Berzoj,S.E.:通过电等离子体分解增强生物介质中的传热,Elektronnaya obrabotka materialov,No.1,68-75(2005)
[1058] Diller,K.R.: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热和质量传递,《生物力学工程杂志》127,第1期,67-84(2005)
[1059] 加菲丘克,V.V。;印度卢巴舍夫斯基。;Datsko,B.Y.:分支动脉网络引起的活组织快速热传播,《物理评论E——统计、非线性和软物质物理学》72,第5期,第1-5页(2005年)
[1060] 卡拉,S。;张杰。;Yang,F.:模拟中不同空间加热、数学和计算机的三维生物传热问题的数值研究68,第4期,375-388(2005)·Zbl 1062.92018年 ·doi:10.1016/j.matcom.2005.02.032
[1061] 沈伟(Shen,W.)。;张杰。;Yang,F.:软组织生物传热和生物力学的建模和数值模拟,数学和计算机建模41,第11-12期,1251-1265(2005)·兹比尔1080.92010 ·doi:10.1016/j.mcm.2004.09.006
[1062] Shrivastava,D。;麦凯,B。;Roemer,R.B.:《具有两条血管和均匀狄利克雷边界条件的有限组织中的传热分析研究》,《传热杂志》127,第2179-188期(2005)·Zbl 1188.76286号
[1063] Shrivastava,D。;Roemer,R.:《具有两条血管和一般Dirichlet边界条件的有限组织区域内传热的分析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090-4102(2005)·Zbl 1188.7628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05
[1064] Shrivastava,D。;Roemer,R.B.:有限热组织中两条重要热血管的“泊松传导形状因子”分析研究,《医学和生物学物理学》50,第15期,3627-3641(2005)
[1065] Zhao,J.J.:一维pennes生物热方程的两层有限差分格式,《应用数学与计算》171,第1期,320-331(2005)·Zbl 1086.65090号 ·doi:10.1016/j.amc.2005.01.052
[1066] 陈晓东:《食品和生物材料的空气干燥——改良的Biot和Lewis数分析》,《干燥技术》第23期,第9-11期,第2239-2248页(2005年)
[1067] 莫里森,K.R。;Larsen,S.:《两阶段清洗牛奶传热污垢沉积物的旋转圆盘测量》,《食品加工工程杂志》28,第6期,539-551(2005)
[1068] Sebastian,P.:《肉类的干燥和熏制:传热传质模型和实验分析》,《食品工程杂志》70,第2期,227-243(2005)
[1069] Leung,M.:冷冻食品解冻过程中移动相变界面传热的理论研究,《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3期,477-482(2005)
[1070] Mhaisekar,A。;Kazmierczak,M.J。;Banerjee,R.:同步辐射X射线束局部加热下球形生物晶体对流和传导冷却的三维数值分析,同步辐射杂志12,第3期,318-328(2005)
[1071] 杨,M。;帕尔·R。;Burns,M.A.:用于微加工DNA扩增和分析设备的成本效益高的热隔离技术,《微机械和微工程杂志》15,第1期,221-230(2005)
[1072] Yu,X。;Leitner,D.M.:《蛋白质中的热流:热传递系数的计算》,《化学物理杂志》122,第5期,第1-11页(2005年)
[1073] Amon,C.H.:基于微机电系统的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蒸发热管理,《传热杂志》127,第1期,66-75(2005)
[1074] Asbik,M。;O.安萨里。;Zeghmati,B.:水平椭圆柱上流动薄膜蒸发边界层转变的数值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5,399-410(2005)
[1075] Babak,V.N.:低压和高温下两相系统中的同时热量和动量传递:汽相,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3期,232-239(2005)
[1076] Mohamed,A.Belhadj:在垂直通道和逆温的混合对流条件下,液膜蒸发成湿气流,国际热量与技术杂志23,第2101-108期(2005)
[1077] 布冯,C。;Sefiane,K.:使用热致变色液晶热成像术测量相变期间三线附近的温度,流体实验39,第1期,99-110(2005)
[1078] 卡马戈,J.R。;小E.Godoy;Ebinuma,C.D.:潮湿气候下用于空调的蒸发和干燥剂冷却系统,《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3期,243-247(2005)
[1079] Chakraborty,S。;Som,S.K.:沿倾斜微通道壁缓慢移动的蒸发薄液膜中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3期,2801-2805(2005)·Zbl 1189.7606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30
[1080] 科萨利,G.E。;马伦戈,M。;Santini,M.:单滴垂直撞击受热表面产生的二次原子化,《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8期,937-946(2005)
[1081] 杜邦,V。;Thome,J.R.:《微通道中的蒸发:通道直径对传热的影响》,《微流体与纳米流体》1,第2期,119-127(2005)
[1082] Egginton,N.:蒸发冷却节省能源成本,《工程技术》8,第4期,39-40(2005)
[1083] Fujii,T.:利用潜热的热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比较,《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64-578(2005)
[1084] Haut,B。;Colinet,P.:纯液体层蒸发成惰性气体的表面张力驱动不稳定性,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285,第1期,296-305(2005)
[1085] Issa,R.J。;Yao,S.C.:不同环境压力下雾动力学和传热的数值模型,《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4期,631-639(2005)
[1086] Jang,J.H。;Yan,W.M。;Huang,C.C.:通过倾斜方形管道中的薄膜蒸发增强混合对流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117-2125(2005)·Zbl 1189.7648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22
[1087] Kim,M.H。;Shin,J.S.:R22和R410A在水平光滑和微细管中的蒸发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940-948(2005)
[1088] Lee,H.S.:9.52和12.70mm光滑管中碳氢制冷剂的蒸发传热和压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351-2359(2005)
[1089] Li,C.J。;Su,C.C.:串联双蒸发器制冷系统的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4期,519-532(2005)
[1090] Liu,M.Y。;薛建平。;Qiang,A.H.:两相流蒸发器传热系数时间序列的混沌预测,化学工程科学60,第3期,883-895(2005)
[1091] Louahlia-Gualous,H.:具有和不具有同向气流速度的降膜蒸发局部传热系数的实验分析,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2,1066-1076(2005)
[1092] Moghaddam,S。;Ohadi,M.M.:电极几何形状对EHD薄膜蒸发器性能的影响,《微电子机械系统杂志》14,第5期,978-986(2005)
[1093] Oroszvari,B.K。;Sjoholm,I。;Tornberg,E.:牛排煎炸过程中热量和质量传递的控制机制。I.肉类原料组成和粉碎的影响,《食品工程杂志》67,第4期,499-506(2005)
[1094] Perrier,F.:对流蒸发和侧壁边界层中的尺度,欧洲物理杂志B 45,第4期,555-560(2005)
[1095] Pope,D.N。;Gogos,G.:强制对流、燃烧和火焰引起的燃料液滴熄灭的数值模拟142,第1-2期,89-106(2005)
[1096] Reshetnikov,A.V.:商用钠蒸汽发生器中具有闪烁功率谱的水流速脉动,《原子能》98,第2期,97-102(2005)
[1097] Sazhin,S.S.:液滴瞬态加热和蒸发数值模拟的新方法,《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215-4228(2005)·Zbl 1188.76263号
[1098] Suslov,V.A.:蒸发器管中废碱溶液沸腾过程中的传热研究,《热工》(teploenergetika的英文翻译)52,第9期,735-738(2005)
[1099] Suslov,V.A.:沸腾下局部传热系数对两相泡沫水溶液参数和结构的依赖性,《热工》(teploenergetika的英文翻译)52,第8期,655-657页(2005年)
[1100] Yang,T.H。;Pan,C.:薄水层蒸发和蒸发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516-3526(2005)·Zbl 1189.7666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5
[1101] Yu,F.W。;Chan,K.T.:直接蒸发冷却器在提高风冷式冷却器能效方面的应用,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3期,430-433(2005)
[1102] 林·R。;顾,G。;田晓霞:《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电力元件和系统中空心导体温度分布的研究》33,第2期,145-158(2005)
[1103] 井上,T。;蒙德,M。;Yamagawa,E.:二元混合物池沸腾期间的气泡行为和传热,《传热——亚洲研究》34,第7期,449-459(2005)
[1104] I.Kljenak。;Mavko,B.:用气泡追踪模型模拟垂直环空中过冷核沸腾中的空隙率分布演变,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36-444(2005)
[1105] Lie,Y.M。;Lin,T.F.:窄环形管道中R-134a的饱和流动沸腾传热和相关气泡特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602-5615(2005)
[1106] 刘博士。;李,P.S。;Garimella,S.V.:《微通道流动中核沸腾开始的预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134-5149(2005)·兹比尔1188.76261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7.021
[1107] 刘博士。;李,P.S。;Garimella,S.V.:微通道中的核沸腾,《传热杂志》127,第8期,803页(2005)·兹比尔1188.76261
[1108] 刘伟。;Nariai,H.:基于均匀成核机制的过冷流动沸腾超高CHF预测,《传热杂志》127,第2期,149-158(2005)
[1109] 卢,J.F。;彭晓峰:《过冷沸腾过程中细丝上的气泡分离与碰撞》,《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26-4737(2005)
[1110] Okawa,T.:关于过冷升流沸腾中脱离形核位置后单个汽泡的上升路径,《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446-4459(2005)
[1111] Okawa,T.:垂直上流沸腾中离开成核位置后气泡上升路径的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No.3287-294(2005)
[1112] Parker,J.L。;El-Genk,M.S.:FC-72介电液体的增强饱和和过冷沸腾,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736-3752(2005)
[1113] 帕索斯,J.C。;Da Silva,E.L。;Posamai,L.F.B.:FC72受限核沸腾的可视化,《实验热与流体科学》30,第1期,第1-7页(2005年)
[1114] Patil,A.P。;Vittala,V.C.B.:表面能对沸腾传热的影响,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2期,1043-1047(2005)
[1115] 齐,Y。;Klausner,J.F.:人工腔的非均匀成核,传热杂志127,第11期,1189-1196(2005)
[1116] Sateesh,G。;Das,S.K。;Balakrishnan,A.R.:《池沸腾传热分析:气泡在受热面上滑动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543-1553(2005)·Zbl 1189.7665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33
[1117] Situ,R.:强制对流过冷沸腾流动中的气泡升空尺寸,《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536-5548(2005)
[1118] 斯特劳布,J.:《气泡-气泡-沸腾》,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242-248(2005)
[1119] 苏,S。;黄,S。;王旭:《窄缝强制流沸腾起始和传热强化研究》,《多相流国际期刊》31,第2期,253-260(2005)
[1120] 铃木,K.:用微气泡发射增强过冷流动沸腾中的传热,《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7号SPEC.ISS。,827-832 (2005)
[1121] Takata,Y.:表面润湿性对沸腾和蒸发的影响,《能源》30,第2-4号规范,ISS。,209-220 (2005)
[1122] Wang,H.:过冷沸腾中微气泡周围的射流,《传热杂志》127,第8082期(2005)
[1123] Wang,H.:《金属丝过冷沸腾过程中气泡顶部射流的研究》,国际热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485-494(2005)
[1124] Wang,X.D.:沸腾核的形成、结构和演化以及本体液相和核之间的界面张力,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7,651-658(2005)
[1125] 张杰。;Manglik,R.M.:水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核池沸腾的添加剂吸附和界面特征,《传热杂志》127,第7期,684-691(2005)
[1126] 张杰。;Manglik,R.M.:圆柱形加热器上聚合物水溶液的核池沸腾,《非牛顿流体力学杂志》125,第2-3期,185-196(2005)
[1127] 周,D.W.:沸腾传热强化的新概念,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366-373(2005)
[1128] Auracher,H。;Buchholz,M.:《沸腾传热基本机制的实验》,《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1期,1-22页(2005年)
[1129] 北卡罗来纳州布拉诺夫。;Gasanov,B.M.:研究过热液滴中低温沸点链活化的实验装置,胶体杂志67,第5期,531-536(2005)
[1130] Chovanec,F。;Usak,P.:液氮温度下带传输电流的薄金属带中的温度振荡,《低温学》45,第2期,129-133(2005)
[1131] 东,Z。;Huai,X.:瞬态脉冲激光辐照下饱和液氮沸腾的实验研究和传热分析,《热科学杂志》14,第1期,62-68(2005)
[1132] 东,Z。;怀,X。;Liu,D.:饱和液氮中爆炸沸腾的实验研究,《自然科学进展》15,第1期,61-65页(2005)
[1133] Myers,J.G.:恒定热流边界条件下核沸腾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壁温和热流测量,《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429-2442(2005)
[1134] 邦,I.C。;Chang,S.H.(张世海)。;Baek,W.P.:池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主要机制的可视化,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371-5385(2005)
[1135] Bang,I.C.公司。;Chang,S.Heung:池中平面al2o3-水纳米流体的沸腾传热性能和现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2期,2407-2419(2005)
[1136] Behbahani,R.M。;Jamialahmadi,M。;Müller-Steinhagen,H.:磷酸溶液的池沸腾传热,《传热工程》26,第4期,26-34(2005)
[1137] Chen,Y.:丙烷、异丁烷及其混合物在带有凹入通道的增强管上池沸腾的可视化和机理,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516-2528(2005)
[1138] Chen,Y.:丙烷、异丁烷及其混合物在带有凹入通道的增强管上的池沸腾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310-2322(2005)
[1139] Ghiu,C.D。;Joshi,Y.K.:薄受限强化结构池沸腾的可视化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287-4299(2005)
[1140] Ghiu,C.D。;Joshi,Y.K.:单层强化结构的沸腾性能,《传热杂志》127,第7期,675-683(2005)
[1141] Gorenflo,D。;Kotthoff,S.:《二氧化碳池沸腾传热综述》,《国际制冷杂志》28,第8期,1169-1185(2005)
[1142] Gupta,A.:增强(5×3)管束中的沸腾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8期,3763-3772(2005)
[1143] 亨利,C.D。;Kim,J.:不同纵横比的微加热器阵列对低g池沸腾的热毛细效应,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170-175(2005)
[1144] Henry,C.D.:加热器尺寸和加热器长宽比对低g过冷池沸腾传热的影响,《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7号规范,国际空间站。,773-782 (2005)
[1145] 伊斯兰文学硕士。;蒙德,M。;Mitsutake,Y.:使用R22的同心管开放式热虹吸管的CHF特性和相关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15-4622(2005)
[1146] Kang,M.G.:水平管外表面的局部池沸腾系数,《传热杂志》127,第8期,949-953(2005)
[1147] Kang,M.G.:外管长度对封闭底部垂直环空中饱和池沸腾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795-2800(2005)
[1148] Kang,M.G.:池过冷对封闭底部垂直环空中沸腾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255-263(2005)
[1149] Kim,Y.H.:倾斜矩形间隙中沸腾现象的可视化,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5期,618-642(2005)·Zbl 1135.76458号
[1150] Liaw,S.P。;Yeh,R.H。;Yeh,W.T.:沸腾传热翅片的简单设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2期,2493-2502(2005)
[1151] Liu,J.:水性磁性流体在水平加热器上的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3期,180-187(2005)
[1152] Loebl,S。;克劳斯,W.E。;Quack,H.:水平管上二氧化碳的池沸腾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8期,1196-1204(2005)
[1153] Milanova,D。;Kumar,R.:离子在纯纳米流体和二氧化硅纳米流体池沸腾传热中的作用,《应用物理通讯》87,第23期,第1-3页(2005年)
[1154] Obukhov,S.G.:在电控热负荷条件下核沸腾的非平稳危机,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6期,1175-1180(2005)
[1155] Obukhov,S.G。;Obukhov,D.S.:电流加热表面的操作时间对煤油和水在其上沸腾传热系数的影响,《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3期,554-560(2005)
[1156] Ohta,H。;巴布,A。;川崎,H.:国际空间站澄清微重力沸腾和两相流以及开发高性能空间冷板的实验,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224-230(2005)
[1157] Priarone,A.:表面取向对介电流体核沸腾和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22-831(2005)
[1158] 沈,B。;Groll,E.A.:评论文章:润滑剂对制冷剂传热和压降影响的批判性评论,第一部分:润滑剂对池和流动沸腾的影响,HVAC和R研究11,第3期,341-359(2005)
[1159] 辛格,H.N。;库马尔,R。;Mohanty,B.:垂直网格中水平平管上的水和苯的池沸腾,《国际热和技术杂志》23,第1期,69-72(2005)
[1160] 索罗金,G。;Sorokin,A.:自然循环条件下燃料组件中液态金属沸腾的实验和数值研究,《核能进展》47,第1-4期,656-663(2005)
[1161] 王伟杰。;张春雷:R22及其替代制冷剂在水平光滑管内沸腾传热的神经网络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科学版)10 E,第1期,76-79(2005)
[1162] 魏建杰。;郭立杰。;Honda,H.:FC-72在微翅片硅片上的沸腾现象和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8,744-755(2005)
[1163] 温,D。;丁寅:水基γ-氧化铝纳米流体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纳米颗粒研究杂志》7,第2-3期,265-274(2005)
[1164] 杨,J。;Cheung,F.B.:涂层容器上向下沸腾的流体动力CHF模型,《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474-484(2005)
[1165] Yang,J.:涂层半球表面上向下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传热》18,第4期,223-242(2005)
[1166] Chen,Q.:从化学氧化或阳极氧化的铜板到液氦的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52-4656页(2005)
[1167] Vemuri,S。;Kim,K.J.:纳米多孔表面饱和FC-72的池沸腾,《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1-2期,第27-31页(2005年)
[1168] El-Genk,M.S。;Parker,J.L.:HFE-7100电介质液体在多孔石墨上的强化沸腾,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5-16期,2455-2481(2005)
[1169] Groeneveld,D.C.:预测CHF和薄膜沸腾传热的查找表:过去、现在和未来,核技术152,第1期,87-104(2005)
[1170] Kim,C.S.:界面波动对等温下表面半球膜沸腾传热的影响,核工程与设计235,第20期,2141-2154(2005)
[1171] Leung,L.K.H。;格罗内维尔德,哥伦比亚特区。;张杰:《薄膜沸腾传热障碍效应预测》,《核工程与设计》235,第6期,687-700页(2005)
[1172] Takamasa,T.:《辐射诱导的莱登弗罗斯特表面活化和猝灭现象》,《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3期,267-274(2005)
[1173] 温,D。;Chai,L.:干斑动力学对过渡沸腾的影响,《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1期,第1-6页(2005年)
[1174] Yang,S.A。;Lee,J.Y。;Yang,W.J.:水平椭圆管上湍流膜沸腾传热和蒸汽膜生长的数值可视化,《流动可视化和图像处理杂志》12,第3期,271-284(2005)
[1175] 张,P。;Murakami,M.:he II中膜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传热系数,《低温学》45,第1期,77-83(2005)
[1176] 阿戈斯蒂尼,B。;Bontemps,A.:制冷剂r134a在小通道中的垂直流动沸腾,《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2期,296-306(2005)
[1177] Atmane,医学硕士。;Murray,D.B.:空气和蒸汽气泡引起的液体运动对圆柱体周围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084-1095(2005)·Zbl 1189.766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32
[1178] 北巴苏。;Warrier,G.R。;Dhir,V.K.:过冷流动沸腾期间的壁面热流密度分配:第二部分-模型验证,《传热杂志》127,第2期,141-148(2005)
[1179] 北巴苏。;Warrier,G.R。;Dhir,V.K.:过冷流动沸腾期间的壁面热流密度分配:第1部分-模型开发,《传热杂志》127,第2期,131-140(2005)
[1180] Bergles,A.E。;Kandlikar,S.G.:《微通道临界热流的性质》,《传热杂志》127,第1期,第101-107页(2005年)
[1181] Bohdal,T。;库琴斯基,W.:周期扰动条件下制冷介质沸腾的研究,实验传热18,第3期,135-151(2005)
[1182] 伯恩赛德,B.M。;Shire,N.F.:水平管束上流动沸腾的传热,《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83,第5A期,527-538(2005)
[1183] Collado,F.J.:流动沸腾的稳定平衡定律和基于熵的沸腾曲线,《能源》30,第6期,807-819(2005)
[1184] Greco,A。;Vanoli,G.P.:R22、r134a、R507、R404A和R410A在光滑水平管内的流动沸腾,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872-880(2005)
[1185] Greco,A。;Vanoli,G.P.:光滑水平管中HFC混合物的流动沸腾传热。第一部分: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No.2,189-198(2005)
[1186] Greco,A。;Vanoli,G.P.:光滑水平管中HFC混合物的流动沸腾传热。第二部分:预测方法评估,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No.2,199-208(2005)
[1187] Grohmann,S.:《微管中单相和流动沸腾传热的测量和建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073-4089(2005)
[1188] Helalizadeh,A。;Müller-Steinhagen,H。;Jamialahmadi,M.:对流传热和过冷流动沸腾过程中混合盐沉淀的数学模型,《化学工程科学》60,第18期,5078-5088(2005)
[1189] Jung,D.:各种增强管上可燃制冷剂的核沸腾传热系数,《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451-455(2005)
[1190] Kandlikar,S.G。;Balasubramanian,P.:重力方向对水在(1054乘以197μm)平行微通道中流动沸腾影响的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8期,820-829(2005)
[1191] Kelbaliev,R.F。;Iskenderov,M.Z.:在接近临界压力范围内过冷碳氢化合物沸腾条件下临界传热特性的研究,《高温》43,第3期,460-466(2005)
[1192] Kim,C.H。;邦,I.C。;Chang,S.H.:R-134a在垂直均匀加热光滑管和内螺纹管中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性能,《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868-2877(2005)
[1193] Kim,C.H。;Chang,S.H.:R-134a在均匀加热垂直管中向上流动的CHF特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42-2249(2005)
[1194] Kosar,A。;Kuo,C.J。;Peles,Y.:带凹入腔的矩形微通道中的沸腾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867-4886(2005)
[1195] Kosar,A。;Kuo,C.J。;Peles,Y.:具有互连凹口的矩形微通道中的减压沸腾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06-1114(2005)
[1196] Lakshminarasimhan,M.S.:窄垂直通道中充分发展的核沸腾,《传热杂志》127,第8期,941-944(2005)
[1197] 李,D。;Wells,M.A.:水流量、水温、喷嘴尺寸和喷嘴距离对AISI 316不锈钢板沸水传热的影响,加拿大冶金季刊44,第1期,59-70(2005)
[1198] 刘毅:电极极性对EHD强化垂直管内沸腾传热的影响,《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5期,601-608(2005)
[1199] 米基列维奇,D。;Mikielewicz,J.:小直径管内流动沸腾过程的建模,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45-450(2005)
[1200] Mosdorf,R.: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非线性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67-4683(2005)·Zbl 1189.7664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46
[1201] 帕克,C.Y。;Hrnjak,P.S.:水平光滑管中低温CO2的流动沸腾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2期,1305-1312(2005)
[1202] Payan-Rodriguez,L.A.:蒸汽发生器垂直管中水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2期,179-188(2005)
[1203] 邱永华。;Liu,Z.H.:R-113射流冲击停滞区时饱和和过冷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应用热工25,第14–15期,2367-2378(2005)
[1204] 邱永华。;Liu,Z.H.:饱和液体射流冲击滞止区稳定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590-4597(2005)
[1205] 萨米,S.M。;Comeau,J.D.:磁场对某些制冷剂混合物两相流对流沸腾的影响,《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15期,1371-1384(2005)
[1206] 沙尔,A.E。;Kind,M.:CO2在水平微肋管内流动沸腾过程中的流动模式和传热特性及其与光管数据的比较,《国际制冷杂志》28,第8期,1186-1195(2005)
[1207] Shah,M.M.:《改进过管和管束流动期间过冷沸腾传热的一般相关性》,HVAC和R研究11,第2期,285-303(2005)
[1208] 顺宇,S。;黄S.Y。;Wang,X.M.:窄通道沸腾流动的实验和均匀湍流模型,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9期,773-779(2005)
[1209] 施泰纳,H。;Kobor,A。;Gebhard,L.:过冷沸腾流动的壁面传热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161-4173(2005)
[1210] Su,S.Y。;黄S.Y。;王晓明:《通过窄环形通道的沸腾传热特性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2期,78-84(2005)
[1211] 托姆,J.R。;Ribatski,G.:《宏观和微观通道中CO2的两相流和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研究现状》,《国际制冷杂志》28,第8期,1149-1168(2005)
[1212] Tu,J.Y.:《关于过冷沸腾流动预测的人口平衡方法》,《传热杂志》127,第3期,253-264(2005)
[1213] Wellsandt,S。;Vamling,L.:人字形微细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的预测方法,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912-920(2005)
[1214] Wen,J.:二元混合物汽-液-固三相沸腾流动的传热和压降,化学工程通讯192,第7-9期,956-971(2005)
[1215] Wienecke,M.:《垂直环形管中高粘度流体的流动沸腾》,《化学工程研究与设计》83,第8 a期,1044-1051(2005)
[1216] Yagov,V.V.:旋流沸腾中的传热与危机,《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7期,国际空间站规范。,871-883 (2005)
[1217] Yang,D.:垂直多孔管内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的数值分析,华工学报/化工与工程杂志(中国)56,第3期,400-407(2005)
[1218] Yu,W.:单组分流体和乙二醇/水混合物的小通道流动沸腾,《实验传热》18,第4期,243-257(2005)
[1219] Yun,R。;Kim,Y。;Kim,M.S.:水平微管中二氧化碳的流动沸腾传热,《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801-809(2005)
[1220] Yun,R。;Kim,Y。;Kim,M.S.:《微通道内CO2的对流沸腾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235-242(2005)
[1221] 张,H。;穆达瓦尔,I。;Hasan,M.M.:微重力下的流动沸腾CHF,《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107-3118(2005)
[1222] 张伟。;Hibiki,T。;Mishima,K.:小直径通道中低液体雷诺数下流动沸腾传热的相关性,《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14-1221(2005)
[1223] 内利斯,G。;休斯,C。;Pfotenhauer,J.:低温下混合气体工作流体的传热系数测量,《低温学》45,第8期,546-556(2005)
[1224] Jr.,J.R.Barbosa:《两相非平衡模型:改进相变传热预测的挑战》,《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1期,31-45(2005)
[1225] 长虹,P.:两个垂直窄环空中的两相流动和沸腾传热,核工程与设计235,第16期,1737-1747(2005)
[1226] Ha,K.S。;李,Y.B。;否,H.C.:《过冷沸腾中空泡率预测的改进》,《核技术150》,第3期,283-292(2005)
[1227] Hetsroni,G.:平行微通道中水的爆炸沸腾,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4期,371-392(2005)·Zbl 1135.76436号
[1228] Lee,J。;Mudawar,I.:制冷冷却应用的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器中的两相流:第二部分-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5期,941-955(2005)
[1229] Li,H.Y。;Lee,P.C。;Pan,C.:两平行微通道中沸腾的两相流不稳定性,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师学会学报(2005),C/中国智学社学报,第26期,第1-2期,第27-34页
[1230] 李,J。;Peterson,G.P.:《微通道内强制液体流动中的沸腾成核和两相流模式》,《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97-4810(2005)
[1231] Saitoh,S。;Daiguji,H。;Hihara,E.:管径对水平小直径管中R-134a沸腾传热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73-4984(2005)·Zbl 1140.80366号
[1232] 斯利帕特拉潘,W。;Wongwises,S.:水平管中恒定热流密度下制冷剂蒸发过程中的两相流,《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3-4期,386-402(2005)
[1233] Thome,J.R.:基于流型的两相传热模型的最新进展,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3期,341-349(2005)
[1234] 沃伊坦,L。;Ursenbacher,T。;Thome,J.R.:《水平管内流动沸腾的研究:第一部分——新的非绝热两相流流型图》,《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955-2969(2005)
[1235] 沃伊坦,L。;Ursenbacher,T。;Thome,J.R.:《水平管内流动沸腾的研究:第二部分——分层波纹、干燥和雾状流动状态的新传热模型的开发》,《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14期,2970-2985(2005)
[1236] Xu,J.:《高热流密度下微尺度沸腾传热》,《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5,第2期,362-376(2005)
[1237] Xu,J.:《基于瞬态流动模式的微尺度沸腾传热机理》,《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5,第6期,1344-1361(2005)
[1238] C.W.Zhang等人,水平矩形窄缝通道中沸水两相流流型的理论研究,河东里恭城/核电工程26(4)。
[1239] M.A.Bahajji等人,《通过计量膨胀阀的闪蒸过程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005年。29(第7版规范)(2005)757–763。
[1240] Cotton,J.:直流电压下环形通道的两相流型图及其在电流体动力学对流沸腾分析中的应用,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536-5579页(2005)·兹比尔1188.76276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2
[1241] Aktershev,S.P。;Alekseenko,S.V.:在重力和湍流蒸汽流作用下,冷凝对液膜运动稳定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039-1052(2005)·Zbl 1189.7622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5
[1242] Chamra,L.M.:微型管中纯制冷剂的冷凝传热建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293-1302(2005)
[1243] Garimella,S。;阿加瓦尔,A。;Killion,J.D.:圆形微通道中的冷凝压降,《传热工程》26,第3期,28-35(2005)
[1244] Wang,H.S。;Rose,J.W.:水平非圆形截面微通道中的膜凝结理论,《传热杂志》127,第10期,1096-1105(2005)
[1245] Lin,Y.T。;Yang,S.A.:水平椭圆管上的湍流膜凝结,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6期,495-502(2005)
[1246] Mosaad,M.:在没有重力、传热和传质的情况下,倾斜椭圆管上的强制对流层流膜凝结/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1,953-960(2005)
[1247] Lin,Y.T。;Yang,S.A.:非等温水平管上的湍流膜凝结,《力学杂志》21,第4期,235-242(2005)
[1248] 哦,S。;Revankar,S.T.:带有不凝结气体的垂直管中蒸汽冷凝的边界层分析,《换热器国际期刊》6,第1期,93-124(2005)
[1249] 南卡罗来纳州雷万卡。;Pollock,D.:存在不凝结气体时垂直管中的层流膜冷凝,应用数学模型29,第4期,341-359(2005)·Zbl 1130.76431号 ·doi:10.1016/j.apm.2004.09.010
[1250] Martin-Valdepenas,J.M.:CFD代码中实施的非冷凝气体存在下的薄膜冷凝模型比较,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1,961-976(2005)
[1251] Petrovic,A.:基于参数调查的直接接触冷凝流型分析研究,《压力容器技术期刊》,ASME 127,第1期,20-25(2005)
[1252] Kobus,C.J.:《过冷液体惯性对水平冷凝流动系统中流动变化引起的瞬态流动浪涌影响的研究》,《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80-1284(2005)
[1253] 布里格斯。;Sabaratnam,S.:纯蒸汽和蒸汽-空气混合物在管束内的整体管上的冷凝,《传热杂志》127,第6期,571-580(2005)
[1254] 库马尔,R。;古普塔,A。;Vishvacarma,S.:R-134a蒸汽在单个水平整体翅片管上的冷凝:翅片高度的影响,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428-435(2005)
[1255] Namasivayam,S。;Briggs,A.:整体式管上乙二醇的冷凝:翅片几何形状和蒸汽速度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11期,1197-1206(2005)
[1256] 陈,Q。;Amano,R.S。;Xin,M.D.:R134A水平微纤维管内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9期,785-791(2005)
[1257] Han,D。;Lee,K.J.:《四根微细螺旋管中冷凝传热强化和压降惩罚因子的实验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804-3816(2005)
[1258] Honda,H。;Wijayanta,A.T。;高田,N.:R407C在水平微细螺旋管中的冷凝,《国际制冷杂志》28,第2期,203-211(2005)
[1259] Kim,M.H。;Shin,J.S.:R22和R410A在水平光滑和微细管中的冷凝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949-957(2005)
[1260] Liebenberg,L。;托姆,J.R。;Meyer,J.P.:光滑和微细管中制冷剂冷凝过程中压力迹线功率谱密度分布的流动可视化和流型识别,《传热杂志》127,第3期,209-220(2005)
[1261] Cavallini,A.:多端口微型通道内的冷凝传热和压力梯度,《传热工程》26,第3期,45-55(2005)
[1262] Shin,J.S。;Kim,M.H.:圆形和矩形微型通道内流动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传热工程26,第3期,36-44(2005)
[1263] Wu,H.Y。;Cheng,P.:硅微通道中的冷凝流动模式,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1期,2186-2197(2005)
[1264] 胡,H.P。;Chen,C.K.:《等温球体上的湍流膜凝结》,《热物理与传热杂志》第19期,第1期,第81-86页(2005年)
[1265] 辛普森,D.A。;怀特,A.J.:喷嘴中冷凝蒸汽的粘性和非稳态流动计算,《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第71-79页(2005年)
[1266] 阿维提西亚·R。;菲利普波夫,G.A。;Zaichik,L.I.:湍流对自发冷凝湿蒸汽流动的影响,核工程与设计235,No.10-12,1215-1223(2005)
[1267] 山本,S.:潜热释放的实际流动问题计算,《能量30》,第2-4号规范,国际空间站。,197-208 (2005)
[1268] Tanrikut,A。;Yešin,O.:稳态和瞬态条件下管内冷凝的实验研究,《核技术》149,第1期,88-100(2005)
[1269] Bansal,P.K。;Yang,C.:非绝热毛细管中的反向传热和再冷凝现象,应用热工程25,第17-18号,3187-3202(2005)
[1270] 克拉克·J·A。;Brandt,R.W.:流动水中蒸汽的直接连续冷凝,《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455-459(2005)
[1271] Nagae,T.:垂直管内气液逆流下蒸汽-空气混合物回流冷凝传热的评估,核科学与技术杂志42,第1期,50-57(2005)
[1272] Randall,D.L。;Eckels,S.J.:淹没对R-134a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第二部分-结果(RP-984),暖通空调和R研究11,第4期,543-562(2005)
[1273] Randall,D.L。;Eckels,S.J.:淹没对R-134a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第一部分-设施概述和数据分析(RP-984),HVAC和R研究11,第4期,527-542(2005)
[1274] Murase,T.:水平钢丝缠绕管上的冷凝,《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07-1213(2005)
[1275] 庞,G。;Dale,J.D。;郭德英:《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椭圆偏振法对自组装有机表面上滴状冷凝传热的综合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307-316(2005)
[1276] Vemuri,S.:《提高蒸汽冷凝传热速率的成本效益技术》,《热物理与传热杂志》第19期,第1期,第101-105页(2005年)
[1277] Del Col博士。;卡瓦里尼,A。;Thome,J.R.:水平管中共沸混合物的冷凝:基于流型的新简化传热模型,《传热杂志》127,第3期,221-230(2005)
[1278] 卡尔森,T。;Vamling,L.:管束外冷凝混合物时蒸汽和液体传质阻力的组合效应,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403-412(2005)
[1279] Jung,D.:低翅片和涡轮-C管上二元HFC混合物的冷凝传热系数,国际制冷杂志28,第2期,212-217(2005)
[1280] 王,S。;Utaka,Y.:《非冷凝气体对溶液Marangoni冷凝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传热》第18期,第2期,第61-79页(2005年)
[1281] Thome,J.R.:《水平管中的冷凝:纯流体和混合物传热模型的最新进展》,《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1期,第23-30页(2005年)
[1282] 李,Y.B。;Ro,S.T.:用饱和和过饱和的简单模型分析平板上的霜生长,《实验热流体科学》29,第6期,685-696(2005)
[1283] Leung,M.:冷冻食品解冻过程中移动相变界面传热的理论研究,《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3期,477-482(2005)
[1284] Tao,Z.:微波冷冻干燥中圆柱形多孔介质内共轭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561-572(2005)·Zbl 1121.7641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8
[1285] Tashtoush,B.:嵌入饱和多孔介质的垂直板熔化时的磁性和浮力效应,《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5-16期,2566-2577(2005)
[1286] Nam,J.H。;Song,C.S.:《使用固定网格法高效计算多维冷冻干燥问题》,《干燥技术》23,第12期,2491-2511(2005)
[1287] 瓦雷拉,G.G.阿吉雷;卡斯特拉诺,东北部。;Avila,E.E.:冰堆积密度对其传热系数的可能影响,《皇家气象学会季刊》131,第605期,第377-379页(2005)
[1288] O.贝拉切。;Ouzzane,M。;Galanis,N.:《溜冰场通风模式和热过程的数值预测》,《建筑与环境》40,第3期,417-426(2005)
[1289] Ben Lakhdar,M.:刮擦表面换热器中的冻结传热,《应用热工程》25,第1期,45-60(2005)
[1290] Ho,C.D。;Yeh,H.M。;Tu,J.W.:在恒定热流和融化去除条件下,从冰融化中获得的冷热排放系统中的冷空气生成,《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3-4期,491-500(2005)
[1291] Ho,C.D.:在时间-速度变化和外部再循环条件下,通过产生冷冻空气来融化冰,从而增强冷热排放系统的传热,Tamkang科学与工程杂志8,第4期,291-298(2005)
[1292] Hua,J。;Liu,H.H.T.:机翼防冰系统的流体流动和热力学分析,加拿大航空航天杂志51,第1期,35-40(2005)
[1293] Kolunin,V.S.:冰点附近含冰多孔介质中的热质传递,《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6期,1175-1185(2005)·兹比尔1189.76601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33
[1294] Mago,P.J。;Sherif,S.A.:《冰雾中冷表面的结霜和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4期,538-546(2005)
[1295] Tudor,V.:《利用外加电场控制蒸发器盘管结霜的进展》,《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428-4434(2005)
[1296] 罗伊,S。;Kumar,H。;Anderson,R.:《倾斜平面的高效除霜》,《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613-2624(2005)·Zbl 1189.7670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22
[1297] Wang,W。;Chen,G.:具有吸湿效应的脱脂奶的电介质辅助微波冷冻干燥的传热传质模型,《化学工程科学》60,第23期,6542-6550(2005)
[1298] Zorrilla,S.E。;Rubiolo,A.C.:食品浸入式冷却和冷冻的数学模型。第一部分:模型开发,《食品工程杂志》66,第3期,329-338(2005)
[1299] Zorrilla,S.E。;Rubiolo,A.C.:食品浸入式冷却和冷冻的数学模型。第二部分:模型解,《食品工程杂志》66,第3期,339-351(2005)
[1300] Stamatiou,E。;Kawaji,M.:垂直矩形渠道中冰浆的热和流动行为第二部分。强迫对流熔化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7期,3544-3559(2005)
[1301] Stamatiou,E。;Meewisse,J.W。;Kawaji,M.:涉及运动部件的冰浆生成,国际制冷杂志28,第1期,60-72(2005)
[1302] Sugawara,M。;石仓,T。;Beer,H.:冰板融化时,腔体倾斜对温度和浓度控制的双扩散对流的影响,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5,432-441(2005)
[1303] P.Pronk等人,《共晶冷冻结晶过程中刮除表面结晶器中无结垢的最大温差》,VDI Berichte,20051141-1146。
[1304] Mitzeva,R.P。;桑德斯,C.P.R。;Tsenova,B.:云饱和度和粒子生长率对雷暴带电中电荷转移影响的模型研究,《大气研究》76,第1-4期,206-221(2005)
[1305] Hindmarsh,J.P。;Wilson,D.I。;Johns,M.L.:《利用磁共振验证冰滴再辉过程中形成的固体分数的预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5期,1017-1021(2005)
[1306] Lucas,T.:冷冻或解冻过程中面团中冰梯度的MRI量化,《食品工程杂志》71,第1期,98-108(2005)
[1307] 科尔帕诺夫,L.P。;扎基耶夫,S.E。;Pomogailo,A.D.:运动层中相变引起的复杂传热,《化学工程理论基础》39,第3期,225-231(2005)
[1308] Kunsterich,S。;Dauby,P.H.:钢熔体电磁处理的现状和新发展,Stahl und eisen 125,第4期,25-33页(2005)
[1309] Lee,Y.E。;Kolbeinsen,L.:锰铁合金氧气精炼过程动力学,ISIJ国际45,第9期,1282-1290(2005)
[1310] Miao,S.M。;朱晓平。;Lei,M.K.:高强度脉冲离子束辐照钛的烧蚀行为数值分析,物理研究中的核仪器和方法,B节:束与材料和原子的相互作用229,第3-4期,381-391(2005)
[1311] 慕克吉,A。;Stevens,J.G.:《Stokes熔化问题中的热传输:双层方法》,《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8期,1554-1562(2005)·Zbl 1189.7670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03
[1312] 雷西,M。;Mostaghimi,J.:复杂自由表面流动中相变引起的密度变化的三维建模,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6期,507-531(2005)
[1313] Saitoh,K.I.:高热流下纳米二氧化硅熔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计算材料科学32,第1期,66-84(2005)
[1314] Cantarel,A.:《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工:纤维与金属间传热的数值研究》,《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8期,808-826(2005)
[1315] 康拉德,C。;Zhang,Y。;Xiao,B.:受时间高斯热流影响的双组分金属粉末床的熔化和再液化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932-3944(2005)·Zbl 1188.7626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10
[1316] Kumar,S.:《用有限元法对铁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磨损进行传热分析和估算》,ISIJ国际45,第8期,1122-1128(2005)
[1317] Nath,N.K。;Mitra,K.:使用遗传算法对烧结矿质量和燃料效率的双层烧结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和优化,材料和制造工艺20,第3期,335-349(2005)
[1318] 何,X。;Elmer,J.W。;Debroy,T.:《激光微焊接中的传热和流体流动》,《应用物理学杂志》第97期,第8期,第1-9页(2005年)
[1319] Kahveci,K。;Can,Y。;Cihan,A.:不同直径连续驱动摩擦焊的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10号,1035-1050(2005)
[1320] 米什拉,S。;Debroy,T.:利用焊接变量的各种组合获得特定焊缝几何形状的基于传热和流体流动的模型,《应用物理杂志》98,第4期,1-10(2005)
[1321] Mesalhy,O.:使用高热导率多孔基质提高相变材料(PCM)存储的热导率的数值研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6期,847-867(2005)
[1322] Akhilesh,R。;Narasimhan,A。;Balaji,C.:《PCM复合散热器中强化传热的几何形状改进方法》,《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3期,2759-2770(2005)·邮编:1189.80008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32
[1323] Alawadhi,E.M.:使用相变材料的管道隔热,《传热工程》26,第8期,32-40(2005)
[1324] Alawadhi,E.M.:使用相变材料的通道中流体流动的温度调节装置,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435-449(2005)
[1325] Hendra,R.:使用mikro的潜热储存系统中的热和熔化传热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503-1515(2005)
[1326] 巴特,N.V。;Mehrotra,A.K.:通过移动边界公式对“含蜡”混合物沉积物形成的建模:静态和层流条件下的径向传热,工业和工程化学研究44,第17期,6948-6962(2005)
[1327] Lin,J.F。;Ho,C.J.:《环形管道中PCM悬浮液的热发展强迫对流》,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学会学报,C/chung-kuo chi hsueh Kung ch'eng hsuebo pao 26,第1–2期,45-53页(2005)
[1328] Krishnan,S。;Garimella,S.V。;Kang,S.S.:使用相变材料进行电子瞬态热管理的新型混合散热器,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81-289(2005)
[1329] 达菲,R.B。;Pioro,I.L.:超临界二氧化碳在通道内流动的实验传热(调查),核工程与设计235,第8期,913-924(2005)
[1330] 沙提基安,V。;齐斯金德,G。;Letan,R.:基于PCM的内翅片散热器的数值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689-3706(2005)·Zbl 1189.7670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42
[1331] 埃图尼,H。;埃尔·德苏基,H。;Al-Ali,A.:储存在球壳中的石蜡相变过程中的传热,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3期,357-365(2005)
[1332] Kaygusuz,K。;Sari,A.:使用技术级石蜡作为潜热储能材料的热能储存系统,《能源》27,第16期,1535-1546(2005)
[1333] Trp,A.:《技术级石蜡在管壳式潜热储能装置中熔化和固化过程中传热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太阳能79》,第6期,第648-660页(2005年)
[1334] Parthasarathi,P。;Mehrotra,A.K.:多组分蜡-固体混合物在带有传热、能源和燃料的实验室流动装置中的固体沉积19,第4期,1387-1398(2005)
[1335] Halawa,E。;布鲁诺,F。;Saman,W.:具有不同壁温的PCM蓄热系统的数值分析,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5-16期,2592-2604(2005)
[1336] Hernandez-Guerrero,A.:电池几何形状对热能储存电池内冷冻和熔化过程的影响,《能源技术期刊》,ASME 127卷,第2期,95-102(2005)
[1337] Krishnan,S。;Murthy,J.Y。;Garimella,S.V.:泡沫金属中固液相变的双温度模型,《传热杂志》127,第9期,995-1004(2005)
[1338] Mohamed,M.M.:滞留气泡中垂直圆柱表面相变材料的固化,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403-411(2005)
[1339] Royon,L.:水性聚合物溶液与水作为相变材料(PCM)用于冷传输链的比较,实验传热18,第2期,87-93(2005)
[1340] Sharma,A.:不同换热器材料脂肪酸对潜热储存系统性能影响的数值传热研究,《可再生能源》30,第14期,2179-2187(2005)
[1341] Shiina,Y。;Inagaki,T.:《有效导热系数对潜热储存胶囊熔化特性的影响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373-383(2005)·Zbl 1121.7650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43
[1342] Fteiti,M。;Nasrallah,S.B.:矩形密闭容器中从下方熔化时流体结构和移动界面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计算力学35,第3期,161-169(2005)·兹比尔1143.76593 ·doi:10.1007/s00466-004-0597-6
[1343] Ho,C.J。;Chiu,S.Y。;Lin,J.F.:含有固液相变材料悬浮液的矩形自然循环回路的传热特性,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5期,441-461(2005)
[1344] 侯赛因,医学硕士。;哈菲兹,M.Z。;Rees,D.A.S.:有热量产生的外壳中导电流体的浮力和热毛细对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7期,676-684(2005)
[1345] 卡马尔,M。;Sahai,Y.:连铸结晶器中熔体流动和表面驻波的建模,《国际钢铁研究》76,第1期,44-52(2005)
[1346] Kang,K.G。;Ryou,H.S。;Hur,N.K.:带电磁制动器的连铸过程中湍流、热量和溶质传输的耦合,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5号,461-481(2005)
[1347] 王浩:《提高连铸板坯温度的数学传热模型研究》,ISIJ international 45,No.9,1291-1296(2005)
[1348] 赵,K。;沈,M。;王旭:《内凹模改善铸坯原始壳传热的模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矿物冶金材料(工程版)》2005年第12期第1期第23-25页
[1349] 高中:铝铸轧过程外冷机理与模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15,第5期,1113-1119(2005)
[1350] Kim,H.S.:取决于铝铸件和铜模之间界面传热系数的凝固参数,ISIJ国际45,第2期,192-198(2005)
[1351] Santos,C.A.:凝固数学模型和遗传算法在优化钢、材料和制造工艺连铸坯热轮廓中的应用20,No.3,421-434(2005)
[1352] Santos,C.A.:应用于钢坯和大方坯连铸的凝固传热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材料科学与工程建模与仿真》13,第7期,1071-1087(2005)
[1353] 赵斌:《钢坯连铸过程中的瞬态流动与温度传递》,《传热杂志》127,第8期,807(2005)
[1354] 森古普塔,J。;托马斯·B·G。;Wells,M.A.:《钢和铝合金连铸过程中水冷却的使用》,《冶金与材料交易》A:《物理冶金与材料科学》36 A,第1期,187-204(2005)
[1355] Sengupta,J.:《利用AA5182铸锭的三维完全耦合热应力模型量化直接冷铸工艺启动阶段的温度、应力和应变场》,材料科学与工程a 397,第1–2期,157-177(2005)
[1356] Hong,F.J。;邱海华:微支架中基板重熔、流动和再固化的建模,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10号,987-1008(2005)
[1357] 兰贝蒂,G。;Titomanlio,G.:《薄膜铸造过程分析:传热现象》,《化学工程与加工:过程强化》44,第10期,第1117-1122页(2005)
[1358] Phaniraj,医学博士。;贝赫拉,B.B。;Lahiri,A.K.:热轧带钢二相轧制的热力学建模和微观结构演变:第一部分:轧制负荷和终轧温度预测,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70,第1–2期,323-335(2005)
[1359] 罗登斯基,M。;霍斯基,J.:《连铸二次冷却和莱登弗罗斯特温度效应》,《炼铁和炼钢》32,第2期,159-164(2005)
[1360] Xu,D.:《用连续介质模型描述不同电磁场中定向凝固叶片状铸件的热、质量和动量传输行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19-2232(2005)·Zbl 1189.7671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20
[1361] Yen,C。;林,J.C。;李伟:《多腔模具最佳冷却参数的选择》,《国际先进制造技术杂志》26,第3期,228-235(2005)
[1362] Zhang,L.:四流小方坯连铸中间包内的流体流动、传热和夹杂物运动,《国际钢铁研究》76,第11期,784-796(2005)
[1363] 迪姆拉,D.E。;卡米洛托,M。;Miani,F.:《注塑模具保形冷却通道的设计与优化》,《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4–165,1294-1300(2005)
[1364] Nylund,C。;Meinander,K.:注射成型中传热系数对冷却时间的影响,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5,428-431(2005)
[1365] Yao,M.:电磁搅拌对结晶器传热、冶金和材料交易影响研究实验系统的开发B:过程冶金和材料加工科学36,第4期,475-478(2005)
[1366] 周,H。;Li,D.:《玻璃球模传热建模与模拟》,《自然科学进展》第15期,第7期,650-655页(2005)
[1367] Kuzyaev,I.M.:牛顿聚合物液体加工过程中挤压机工作通道中传热传质过程的强化,《传热研究》36,第5期,359-371(2005)
[1368] 巴纳泽克,J。;Browne,D.J.:对流存在下柱状树枝状生长到过冷金属熔体中的建模,材料交易46,第6期,1378-1387(2005)
[1369] 齐默尔曼,G。;Weiss,A.:在微重力和强制熔体流动条件下枝晶微结构的定向凝固,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143-147(2005)
[1370] Bellet,M。;O.Jaouen。;Poitrault,I.:凝固过程热力学的ALE-FEM方法及其在管道收缩预测中的应用,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2期,120-142(2005)
[1371] Cholewa,M.:《复合材料微区凝固过程的模拟》,《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4-161175-1180(2005)
[1372] De Souza,E.N.:影响水平圆柱形铸锭横截面凝固热变量的因素,材料科学与工程A 397,第1–2期,239-248(2005)
[1373] De Souzar,S.I.S。;Vielmo,H.A.:管道内部水熔化和凝固的数值分析,《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2期,119-131(2005)
[1374] Ferreira,I.L.:凝固过程中熔体温度分布对瞬态金属/模具传热系数的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A 408,第1–2期,317-325(2005)
[1375] Kulkarni,S.N。;Radhakrishna,K.:在二氧化碳砂型中铸造的铝-4.5%铜合金铸件凝固过程中金属-铸模界面传热的评估,材料科学,波兰23,第3期,821-838(2005)
[1376] Ganapathysubramanian,B。;Zabaras,N.:《利用磁场和磁场梯度控制凝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4174-4189(2005)·Zbl 1188.7626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27
[1377] Gnauk,J。;温克,R。;Frommeyer,G.:通过执行广义焓法对凝固过程进行宏观建模,材料科学与工程A 413–414,490-496(2005)
[1378] Holmes,A.M.:《利用带旋转和弱磁场的浸没式加热器生长的垂直梯度冻结》,《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792-800(2005)
[1379] Le Goff,R.:《半结晶聚合物凝固过程中的传热研究与建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417-5430(2005)
[1380] 斯洛迪克,M。;De Schepper,H.:《合金凝固过程中传热系数的测定》,应用力学和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4,第2-5号SPEC.ISS。,491-498 (2005) ·Zbl 1086.76073号
[1381] Tin,S.:镍基高温合金圆盘从凝固到最终热处理制造的集成建模,冶金与材料交易A:物理冶金与材料科学36,第9期,2493-2504(2005)
[1382] Lerner,Y.S.:铝合金散热器/冷却效果的凝固分析,铸造管理与技术133,第3期,46-57(2005)
[1383] Samanta,D。;Zabaras,N.:不均匀地形模具上铝合金凝固的热机械、热传输和偏析耦合分析,材料科学与工程A 408,第1–2期,211-226(2005)
[1384] 文卡特桑,A。;戈皮纳斯,V.M。;Rajadurai,A.:《利用有限元法模拟铸件凝固及其晶粒结构预测》,《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8,第1期,10-15页(2005年)
[1385] Xu,R。;Naterer,G.F.:《凝固材料热处理中界面运动的确定性物理影响控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2期,227-238(2005)
[1386] Geoffroy,S。;Mergui,S。;Gobin,D.:水平板二元溶液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2期,169-178(2005)
[1387] W.Bare等人,《通过高密度聚乙烯结晶产生热量的非稳态双向传热》,E-Polymers,2005年。
[1388] Ginkin,V.:晶体生长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包括熔体组成的簇模型,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5期,459-472(2005)
[1389] Ginkin,V.P.:通过熔体模拟描述晶体生长中相变界面附近的热质传递的多孔固体模型,多孔介质杂志8,第4期,347-354(2005)
[1390] P.D.泰勒。;Feltham,D.L.:辐照平板的多重固定溶液,晶体生长杂志276,第3-4期,688-697(2005)
[1391] F.E.Genceli等人,VDI Berichte中的第三代冷却盘式结晶器和用于共晶冷冻结晶的撬装装置。2005年,第855-860页。
[1392] 李,H。;Braun,M.J.:工业水热合成单晶用多孔挡板设计的数值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建模与模拟13,第8期,1249-1266(2005)
[1393] 李,H。;埃文斯,E.A。;Wang,G.X.:《单孔和多孔挡板-水热生长的传热和流体流动控制》,《晶体生长杂志》275,第3-4期,561-571(2005)
[1394] Shablovsky,O.N.:周期结晶的热模型,《晶体学报告》50,第SUPL.1号(2005)
[1395] 斯特雷洛夫,V.I.:温度梯度对陆地和空间条件下结晶过程影响的数学建模和实验研究,《晶体学报告》50,第3期,490-498(2005)
[1396] 蒂莫申科(Timoshenko),N.N.:熔体进料单晶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对热条件的影响,《晶体学报告》50,第SUPL.1号(2005)
[1397] 拉波因特,S.J。;马,N。;Jr.,D.W.Mueller:《利用垂直bridgman-stockbarger工艺在强磁场下生长二元合金半导体晶体》,《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第3期,523-528(2005)
[1398] Gerber,A.G.:液态金属在剧烈冷却的移动基板上早期接触的热质传递预测,《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13期,2722-2734(2005)·Zbl 1189.76694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20
[1399] Milanez,M。;Naterer,G.F.:撞击液滴和相变传热的欧拉跨相扩散效应,《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3-4期,286-295(2005)
[1400] 盛,X。;Mackie,C。;Iii,C.A.Hall:喷射成型工艺产生的凝固过程的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2,第7期,872-883(2005)
[1401] Zien,T.F.:高超音速熔化烧蚀中液滴冻结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45-249(2005)
[1402] Lee,C.T.A.:《化学边界层在调节大陆和海洋热边界层厚度中的作用》,《地球和行星科学信函230》,第3–4期,379-395页(2005年)
[1403] Mezrhab,A。;Bouzidi,M.:复杂形状表面的视因子计算,包括屏蔽效应和使用边界元近似,工程计算(威尔士斯旺西)22,第2期,132-148(2005)·Zbl 1191.65015号 ·doi:10.1108/02644400510585457
[1404] Taherian,H。;Ramiar,A.:使用CAD软件计算辐射形状因子的新技术,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4期,387-403(2005)
[1405] 田伟。;Chiu,W.K.S.:使用有限体积法的轴对称辐射传热的二维方案,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3期,199-211(2005)
[1406] Timoshpol’skii,V.I.:环形炉工作空间热辐射传输特性的计算,《工程物理与热物理杂志》78,第3期,409-421(2005)
[1407] 樱井,A.:辐射单元法和离散坐标插值法在三维辐射传热中的应用比较,JSME国际期刊,B辑:流体和热工48,第2期,259-264(2005)
[1408] Baburia,M.:保守离散传输辐射方法在复杂几何炉膛中的应用,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4号,297-313(2005)
[1409] Talukdar,P.:辐射传输问题的三维曲线坐标有限体积法和多块程序,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1-22号,4657-4666(2005)·Zbl 1189.8004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01
[1410] 齐,H。;阮·L·M。;Liu,L.H.:用分区分配法研究圆柱形介质中开放边界壁的假想温度,传热杂志127,第7期,791-793(2005)
[1411] Wang,J。;Zabaras,N.:《使用贝叶斯统计估计辐射中的热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期,15-29页(2005)·Zbl 1122.8030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09
[1412] Krishnamoorthy,G。;拉瓦特,R。;Smith,P.J.:《使用离散坐标法进行辐射传热的并行计算》,《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1期,第19-38页(2005年)
[1413] Chalhoub,E.S.:非耦合多波长辐射传输问题的离散阶解,《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输杂志》92,第3期,335-349(2005)
[1414] Daun,K.J。;豪厄尔,J.R.:《辐射传输系统的逆向设计方法》,《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输杂志》93,第1–3期,国际标准化组织。,43-60 (2005)
[1415] De Abreu,M.P.:解决多实验室辐射传输混合问题的数学方法,《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4期,381-393(2005)
[1416] Lipinski,W。;Z'graggen,A。;Steinfeld,A.:收缩反应粒子的非射线非等温吸收-发射散射悬浮液中的瞬态辐射传热,《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5期,443-457(2005)
[1417] Lipinski,W。;Steinfeld,A.:经历蒸汽气化的煤颗粒悬浮液中的瞬态辐射传热,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1021-1032(2005)
[1418] Klar,A。;朗·J。;Sea id,M.:SPN近似对玻璃辐射传热的自适应解,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1期,1013-1023(2005)
[1419] Kournyts'kyi,T。;梅尔尼克,R.V.N。;Gachkevich,A.:含有分子水杂质的吸收和散射玻璃介质的热行为,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2期,107-114(2005)
[1420] Lang,J.:《玻璃辐射传热边界控制的自适应计算》,《计算与应用数学杂志》183,第2期,312-326(2005)·Zbl 1100.65073号 ·doi:10.1016/j.cam.2004.12.035
[1421] Musilova,V.:低温材料的低温辐射特性,《低温学》45,第8期,529-536(2005)
[1422] Ripoll,J.F。;Wray,A.A.:3D灰色介质中辐射传输的半矩模型及其对热不透明源的矩模型的简化,《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输杂志》93,第4期,473-519(2005)
[1423] Siedow,N.:辐射传热新方法在平板玻璃回火中的应用,《美国陶瓷学会杂志》88,第8期,2181-2187(2005)
[1424] Stepanov,A.V。;新泽西州苏尔济克。;Nikolaenko,V.N.:《辐射传热的强化和新型管式炉的开发》,《传热研究》36,第6期,475-480(2005)
[1425] Wang,W。;Cramb,A.W.:结晶器保护渣结晶对辐射传热的观察,ISIJ国际45,第12期,1864-1870(2005)
[1426] Perez,P.:具有气体辐射和反射表面的二维轴对称外壳中辐射传热的精确解,《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7,第1期,39-63(2005)
[1427] Fumeron,S.公司。;Charette,A。;Ben-Abdallah,P.:《非稳态辐射传输中的光谱和折射效应:致密介质中的理论研究》,《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5,第1期,33-47(2005)
[1428] Liu,L.H.:变空间折射率平板辐射传输的有限元解,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260-2265(2005)·Zbl 1189.7805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45
[1429] Yi,H.L.:梯度折射率对散射半透明板内稳态和瞬态传热的影响,《定量光谱与辐射传递杂志》96,第3-4期,363-381(2005)
[1430] An,W.:《吸收和各向异性散射介质中辐射传热的有限元方法》,《定量光谱和辐射传热杂志》96,第3-4期,409-422(2005)
[1431] Jones,M.R.:确定合适的源模型,用于准确模拟非吸收泡沫层中的辐射传输扩散,《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3,第1-3期SPEC.ISS。,125-137 (2005)
[1432] Prosuntsov,P.V.:基于辐射传导传热二维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高多孔部分透明材料热物理性质的参数识别,《传热研究》36,第6期,481-499(2005)
[1433] Tagne,H.T.K。;Baillis,D.D.:使用各向同性标度近似的辐射传热:对纤维介质的应用,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15-1123(2005)
[1434] 佐扎诺,M.P。;Mancho,A.M。;Vázquez,L.:强非均匀介质中离散阶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积分,应用数学与计算164,第1期,263-274(2005)·Zbl 1067.65152号 ·doi:10.1016/j.ac.2004.06.024
[1435] Chowdhury,H.:镀金纳米颗粒玻璃的辐射传热,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70-75(2005)
[1436] Coquard,R。;Baillis,D.:含有吸收和散射介质的球体床层的辐射特性,《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226-234(2005)
[1437] El-Wakil,S.A。;Elgarayhi,A。;Elhanbaly,A.:通过气溶胶介质的辐射传输,《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3,第4期,521-530(2005)
[1438] Prasher,R.:《由于多重和相关散射对颗粒介质中普朗克黑体发射功率和强度的修正》,《传热杂志》127,第8期,903-910(2005)
[1439] 王凤:《多重散射对气粒介质中辐射传输的影响》,中国电机学会学报2005年第25期第3期第135-140页
[1440] 卡尔达斯,M。;Semiao,V.:通过参与介质中的辐射传输产生熵:分析和数值计算,《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6,第3-4423-437期(2005)
[1441] Coelho,P.J.:《求解辐射传递方程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09-821(2005)
[1442] Coelho,P.J.:求解辐射传热方程的混合有限体积/有限元离散化方法,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递杂志93,第1–3期SPEC.ISS。,89-101 (2005)
[1443] 崔,X。;Li,B.Q.:参与介质中三维辐射传输的非连续有限元方法的混合网格和新的角空间离散格式,《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36-1244(2005)
[1444] Furmanski,P。;Banaszek,J.:参与介质中辐射传热的一些新计算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222-229页(2005)·Zbl 1189.76743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56
[1445] Kim,M.Y。;Baek,S.W.:具有参与介质的轴对称圆柱形外壳中的辐射传热建模,《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热杂志》90,第3-4期,377-388(2005)
[1446] Mazumder,S.:参与介质中辐射与其他传热模式耦合的新数值程序,《传热杂志》127,第9期,1037-1045(2005)
[1447] 谢斯塔科夫,A.I。;Bolstad,J.H.:线性化多频辐射扩散方程的精确解,《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输杂志》91,第2期,133-153(2005)
[1448] Ramos,J.I.:中空复合光纤中的对流和辐射效应,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32-850(2005)
[1449] 萨玛,D。;密歇根州。;Mahanta,P.:使用离散传输方法分析参与介质中的准直辐射,《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6,第1期,123-135(2005)
[1450] Bril,A.I.:湍流对氢扩散火焰中热辐射传递的影响,《传热研究》36,第6期,507-515(2005)
[1451] 埃里克森,M。;Golriz,M.R.:《循环流化床燃烧室内的辐射传热》,《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4期,399-409(2005)
[1452] Han,C.Y。;Baek,S.W.:圆柱形外壳中固体燃料的辐射影响点火和火焰传播,燃烧理论和建模9,第1期,49-76(2005)·Zbl 1116.80310号 ·doi:10.1080/1364783050051851
[1453] Ilbas,M.:热辐射和辐射模型对碳氢化合物燃烧模型的影响,国际氢能杂志30,第10期,1113-1126(2005)
[1454] 曾,C.C。;Viskanta,R.:辐射吸收对燃料液滴蒸发的影响,燃烧科学与技术177,第8期,1511-1542(2005)
[1455] Dems,K。;Korycki,R.:辐射传热稳态导热问题的灵敏度分析和优化设计,《热应力杂志》28,第2期,213-232(2005)
[1456] Guedri,K。;Borjini,M.N。;Farhat,H.:三维复杂外壳中辐射和传导复合传热的模型化,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3期,257-276(2005)
[1457] Liu,K.C。;Lin,C.N。;Wang,J.S.:具有辐射面的层状固体圆柱体双曲线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应用数学与计算164,第3期,805-820(2005)·兹比尔1070.65103 ·doi:10.1016/j.amc.2004.06.053
[1458] 马哈帕特拉,S.K。;南达,P。;Sarkar,A.:使用混合方法分析参与介质中的耦合传导和辐射传热,《传热和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10期,第890-898页(2005年)
[1459] 密歇根州。;Lankadasu,A。;Beronov,K.N.:格子Boltzmann方法在求解二维瞬态传导-辐射问题能量方程中的应用,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648-3659(2005)·Zbl 1189.8005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41
[1460] Sadooghi,P.:半透明陶瓷层中的瞬态耦合辐射和传导传热,《定量光谱和辐射传递杂志》92,第4期,403-416(2005)
[1461] Sadooghi,P.:《塑料中的瞬态复合辐射和传导传热》,《乙烯基和添加剂技术杂志》11,第1期,28-37(2005)
[1462] Sharbati,E。;Safavisohi,B。;Aghanajafi,C.:考虑辐射影响的层瞬态传热分析,《聚变能杂志》23,第3期,207-215(2004)
[1463] Yi,H.L。;Tan,H.P。;Lu,Y.P.:反射模式对各向异性散射板内组合传热的影响,《定量光谱学与辐射传递杂志》95,第1期,1-20(2005)
[1464] 奥古鲁,A。;Motsa,S.:具有可变壁温的磁流体动力学Couette流的辐射传热,Physica scripta 71,第4期,336-339(2005)
[1465] P.D.泰勒。;Feltham,D.L.:辐照平板的多重固定溶液,晶体生长杂志276,第3-4期,688-697(2005)
[1466] Abramzon,B。;Sazhin,S.:存在热辐射时的液滴蒸发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868-1873(2005)·Zbl 1189.7661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17
[1467] 安德鲁斯,J。;Akbarzadeh,A.:通过从梯度层中提取热量来提高太阳能池的热效率,《太阳能》78,第6期,704-716(2005)
[1468] Bahlaoui,A。;Raji,A。;Hasnaoui,M.:倾斜通道中混合对流和辐射耦合产生的多稳态解,《传热传质》,第41期,第10期,第899-908页(2005年)
[1469] Boetcher,S.K.S。;麻雀,E.M。;Abraham,J.P.:移动薄板辐射加热的数值模拟,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1,1-25(2005)
[1470] 陈,X。;Sutton,W.H.:《强化传热:带多孔插件的圆形管道入口区域的对流和辐射联合作用》,《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5-26期,第5460-5474页(2005年)·邮编:1188.76250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25
[1471] 科布斯,C.J。;Oshio,T.:预测交错垂直针翅阵列散热器在组合模式辐射和冲击流混合对流下的热性能特征,国际传热与质量传递杂志48,第13期,2684-2696(2005)·Zbl 1189.7649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16
[1472] Li,H.Y。;Chao,S.M。;Tsai,G.L.:用红外热成像法测量受限冲击射流散热器的热性能,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386-5394(2005)
[1473] Machuev,Y.I.:圆柱形气隙中的传热,用于内筒的逐步放热,《传热研究》36,第6期,461-466(2005)
[1474] 小D.W.米勒;Abu-Mulaweh,H.I.:通过对流和辐射冷却的长翅片的传热系数,《热物理和传热杂志》19,第4期,583-586(2005)
[1475] Ogulu,A.:辐射吸收对均匀磁场下极性流体的非稳态自由对流和传质流动的影响,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23-24期,5078-5080(2005)·兹比尔1189.76557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6.007
[1476] Selcuk,N.:辐射流的瞬态模拟,《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3(1-3 SPEC.ISS.),151-161(2005)
[1477] Woche,H。;Specht,E。;Schmidt,J.:《直径突然变化后管道中的局部传热》,《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6期,677-683(2005)
[1478] O.贝拉切。;Ouzzane,M。;Galanis,N.:冰场中同时传质的耦合传导、对流、辐射传热,数值传热,A部分:应用48,第3期,219-238(2005)
[1479] 布伦,J.L。;帕切科,A.F.:《减少通过墙壁的热传递》,《欧洲物理杂志》26,第1期,第11-18页(2005年)·Zbl 1099.80003号 ·doi:10.1088/0143-0807/26/1/002
[1480] 崔,X。;Li,B.Q.:轴对称有限圆柱形外壳中辐射传递的不连续有限元公式以及与其他模式传热的耦合,《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4期,317-344(2005)
[1481] Dhinsa,K。;贝利,C。;Pericleous,K.:电子应用中流体流动和传热现象的湍流模型性能研究,IEEE部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4期,686-699(2005)
[1482] 内勒,D。;Collins,M.:估算带有窗格间盲板的窗户U值的近似方法,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3号,233-250(2005)
[1483] Rao,C.G。;克里希纳,A.V。;Srinivas,P.N.:具有多个离散热源的方形电子器件的多模传热模拟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5号,427-446(2005)
[1484] 钢绞线,R.K。;Baumgartner,K.T.:《辐射供暖和制冷系统建模:与整体模拟程序的集成》,《能源与建筑》37,第4期,389-397(2005)
[1485] Tang,L。;Joshi,Y.K.:基于多网格的多尺度热分析方法,用于离散加热引起的混合对流、传导和辐射,《传热杂志》127,第1期,18-26(2005)
[1486] Abulwafa,E.M.:通过薄膜的时间相关辐射传输:Chapman-Enskog-最大熵方法,《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8期,3469-3479(2005)
[1487] Jin,E.X。;Xu,X.:通过纳米孔径的辐射传输,《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3(1-3SPEC.ISS.),163-173(2005)
[1488] Kurosaki,Y.:《塑料焊接过程中的辐射传热》,《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热杂志》93(1-3 SPEC.ISS.),25-41(2005)
[1489] 穆塞拉,M。;Tschudi,H.R.:激光加热下陶瓷材料中的瞬态辐射和传导传热,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4期,981-999(2005)
[1490] Y.中村。;Kashiwagi,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材A激光:1。《理论预测,样品取向对薄点火的影响:燃烧与火焰,燃烧与火焰》141,第1-2期,149-169(2005)
[1491] Ang,W.T.:能量规范下各向异性热扩散的时间步进双互易边界元法,应用数学与计算162,No.2,661-678(2005)·Zbl 1063.65108号 ·doi:10.1016/j.amc.2004.01.003
[1492] Antonio,J.:《通过时间傅里叶变换实现二维环境中三维瞬态传热的基准解》,《计算机、材料和连续介质》第2期,第1期,第1-11页(2005年)·兹比尔1107.80011
[1493] 阿齐兹,A。;Mcfadden,G.:《使用符号代数实现扩展表面传热的一些新解决方案》,《传热工程》第26期,第9期,第30-40页(2005年)
[1494] Beccali,G.:用传递函数法求解单热区平衡,《能源与建筑》37,第12期,1268-1277(2005)
[1495] Cabeza,J.M.G。;加西亚,J.a.M。;Rodríguez,A.C.:使用奇异值分解的逆热传导问题的序列算法,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3期,235-244(2005)
[1496] 坎波,A。;Amon,C.H.:结合线的横向方法(TMOL)和计算机扩展的Frobenius幂级数,对等通量加热的lévéque解决方案进行了显著改进,《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2110-2116(2005)·兹比尔1189.76384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08
[1497] Chang,M.H.:表面热流随温度变化的翅片分解溶液,《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819-1824(2005)·Zbl 1189.7651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7.049
[1498] Chantasiriwan,S.:求解任意域泊松问题的两种笛卡尔网格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3期,291-302(2005)
[1499] 陈,B。;Tong,L.:功能梯度材料的热机械耦合灵敏度分析和设计优化,应用力学和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4,第18-20期,1891-1911(2005)·Zbl 1092.74033号 ·doi:10.1016/j.cma.2004.07.005
[1500] Chen,G.:一种改进的估算灭菌圆柱形罐冷却阶段温度和致死率的方法,《食品和生物制品加工》83,第1 C期,36-42页(2005年)
[1501] Divo,E。;Kassab,A.J.:共轭传热问题的无网格方法,《边界元工程分析》29,第2期,136-149(2005)·兹比尔1182.76925 ·doi:10.1016/j.engalouch.2004.10.001
[1502] Divo,E.:使用基于反BEM的正则化算法反演多维传热系数分布:数值和实验结果,《边界元工程分析》29,第2期,第150-160页(2005)·兹比尔1182.80013 ·doi:10.1016/j.enganabound.2004.08.006
[1503] 英国,H.W。;Fusek,P。;Pereverzev,S.V.:识别非线性传热定律的自然线性化,《逆问题和不适定问题杂志》13,第3-6期,567-582(2005)·Zbl 1095.35067号 ·doi:10.1515/156939405775199497
[1504] Ghodossi,L。;E&gbrev,N。;Rican:《滑移流动状态和H1边界条件下矩形微通道内的传热特性预测》,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6期,513-520(2005)
[1505] 戈登,R。;Levy,Y.:《通过三维数值模拟优化燃气轮机燃烧室壁冷却》,《燃气轮机与动力工程杂志》127,第4期,704-723(2005)
[1506] 霍,Y。;李碧清:《微波食品加工过程中三维电磁加热的边界/有限元建模》,《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59-1166(2005)
[1507] Jovanovic,B.S。;Vulkov,L.G.:具有动态边界条件和共轭条件的抛物型方程差分格式的稳定性,应用数学与计算163,第2期,849-868(2005)·Zbl 1081.65089号 ·doi:10.1016/j.amc.2004.04.014
[1508] Liu,G.R.:使用还原基方法反演热参数,应用力学和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4,第27-29期,3090-3107(2005)·Zbl 1137.74361号 ·doi:10.1016/j.cma.2004.08.003
[1509] Mabrouk,M.:高度非均匀周期介质中非线性退化抛物线问题的均匀化,应用科学中的数学方法28,第10期,1141-1171(2005)·Zbl 1065.35048号 ·doi:10.1002/mma.608
[1510] Majumdar,P。;Jayaramachandran,R。;Ganesan,S.:金属切削过程中温升的有限元分析,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152-2168(2005)
[1511] Marin,L.:使用边界元方法检测亥姆霍兹型方程中的空腔,应用力学和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4,第36-38号,4006-4023(2005)·邮编1097.80004 ·doi:10.1016/j.cma.2004.10.005
[1512] Marin,L.:二维功能梯度材料稳态传热柯西问题的数值解,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42,第15期,4338-4351(2005)·Zbl 1120.80308号 ·doi:10.1016/j.ijsolstr.2005.01.005
[1513] 门罗,C。;Newman,J.:《确定自相似性的方法:恒定流量的瞬态传热》,《化学工程教育》39,第1期,第42-47页(2005年)
[1514] Ochiai,Y.:用三重互易边界元法进行三维稳态热应力分析,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63,第12期,1741-1756(2005)·Zbl 1131.74343号 ·doi:10.1002/nme.1335
[1515] Sarikaya,O。;伊斯兰堡,Y。;Celik,E.:陶瓷涂层对热障应用中传热特性影响的有限元建模,《材料与设计》26,第4期,357-362(2005)
[1516] Sarvari,S.M.H.:不规则几何形状的传导辐射介质中热源分布的反向测定,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3(1-3 SPEC.ISS.),383-395(2005)
[1517] Seaid,M。;Klar,A。;Pinnau,R.:高温气流、流动、湍流和燃烧中辐射和传导的数值解算器75,第1-4期,第173-190期(2005年)·Zbl 1331.80018号
[1518] Xu,H。;张,C。;Barron,R.:求解椭圆方程的新数值方法,《应用数学与计算》171,第1期,第1-4页(2005)·Zbl 1084.65104号 ·doi:10.1016/j.amc.2005.01.030
[1519] Yan,X.:轴对称复合材料结构传热问题的有限元公式,计算力学36,第1期,76-82(2005)·Zbl 1103.80006号 ·doi:10.1007/s00466-004-0645-2
[1520] Yang,C.Y.:《非傅里叶翅片问题的周期性热条件估算》,《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506-3515(2005)·Zbl 1189.8004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8
[1521] Yang,H.T.等人。;刘,Y。;Wu,R.F.:《通过时域自适应精确算法求解二维非线性耦合热湿传递问题》,《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26,第7期,848-854(2005)·Zbl 1144.80360号 ·doi:10.1007/BF02464233
[1522] Yang,Y.C.:具有非恒定基底热流的二维针翅的数值分析,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6期,881-892(2005)
[1523] Yavuzturk,C。;Ksaibati,K。;Chiasson,A.D.:《使用二维瞬态有限差分法评估热环境条件下沥青路面的温度波动》,土木工程材料杂志17,第4期,465-475(2005)
[1524] 伊尔巴斯,B.S。;Pakdemirli,M。;Mansoor,S.B.:由短脉冲激光源初步加热的薄膜温度场的分析解,《热与质量传递》,第41期,第12期,第1077-1084页(2005年)
[1525] 尤姆鲁塔斯,R。;尤纳尔,M。;Kanoglu,M.:通过复杂有限傅里叶变换技术对多层墙体和平屋顶瞬态热流的周期解,《建筑与环境》40,第8期,1117-1125(2005)
[1526] 张永明。;宋永平。;赵玉凤:烟囱基础内壁最高温度的有限元分析与线性回归,《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5期第3期,第234-240页
[1527] 巴塔利亚,J.L。;Puigsegur,L。;Cahuc,O.:使用逆方法估算加工表面的温度,《实验传热》18,第1期,13-32(2005)
[1528] Vuyst,De T.:铝合金板搅拌摩擦焊的有限元建模——使用遗传算法进行反向分析,《世界焊接》49,第3-4期,第47-55页(2005)
[1529] 东,Z。;魏毅。;Liu,R.:焊缝凝固裂纹驱动力的三维数值模拟,材料科学与技术杂志21,第3期,399-402(2005)
[1530] Ki,H。;莫汉蒂,P.S。;Mazumder,J.:固液和液-气相变多相不可压缩热流的数值方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本原理48,第2期,125-145(2005)
[1531] Luo,X.Y.:具有相变的多相不可压缩流动的数值模拟,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5期,425-444(2005)
[1532] Shin,S。;阿卜杜勒·哈利克,S.I。;Juric,D.:使用水平轮廓重建方法对核沸腾进行直接三维数值模拟,国际多相流杂志31,第10-11期,1231-1242(2005)·Zbl 1388.76106号
[1533] 奥布里,R。;Idelsohn,S.R。;Oñate,E.:流体力学(包括热对流扩散)中的粒子有限元法,《计算机和结构》83,第17-18期,1459-1475(2005)
[1534] Wansophark,N。;Malatip,A。;Dechaumpai,P.:共轭传热问题的流线迎风有限元法,《机械学报》/李学学宝21,第5期,436-443(2005)·Zbl 1200.76123号 ·doi:10.1007/s10409-005-0060-8
[1535] Al-Saif,A.S.J。;朱志勇:《不可压缩二阶粘弹性流体定常流动和传热模型的微分求积法》,上海大学学报第9期,第4期,298-305(2005)·Zbl 1155.76370号 ·doi:10.1007/s11741-005-0040-z
[1536] Al-Saif,A.S.J。;朱志勇:用微分求积法对二阶粘弹性流体与传热耦合流动的数值模拟,《流体力学杂志》17,第2期,209-215(2005)·Zbl 1207.76004号
[1537] 阿穆切,M。;Bouda,F.N。;Sadat,H.:二维水磁驻点流的热不稳定性开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第4435-4445页(2005)·Zbl 1189.7624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03
[1538] Amara,M.:《石油储层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流体数值方法国际期刊》47,第8-9期,955-962(2005)·Zbl 1134.76466号
[1539] Arefmanesh,A。;纳杰菲,M。;Abdi,H.: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应用的无网格局部Petrov-Galerkin方法,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4期,647-655(2005)
[1540] Berthelsen,P.A。;Ytrehus,T.:管道中分层波动两相流的计算,《多相流国际期刊》31,第5期,571-592(2005)·兹比尔1135.76358 ·doi:10.1016/j.ijmultiphaseflow.2005.02.001
[1541] Byvaltsev,P.M。;Kawaike,K.:《传热预测中两种过渡区模型的比较研究》,《涡轮机械杂志》127,第1期,230-239(2005)
[1542] Chen,C.S.:长微通道内稳态三维可压缩流动的传热数值分析,《强化传热杂志》12,第2期,171-188(2005)
[1543] Colin,E.:《灵敏度方程法在湍流传热中的应用》,《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1期,1024-1038(2005)
[1544] Hanjalic,K.:《RANS能否挺过LES透视图》,《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5期,831-839(2005)
[1545] 何琼:《二维矩形微通道内低速气体流动和传热的DSMC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第230-235页(2005)·Zbl 1189.76422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57
[1546] Horvat,A。;马夫科,B。;Catton,I.:错流条件下共轭传热问题的Galerkin方法解,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第527-533页(2005)
[1547] Ikegawa,M。;Kaiho,M。;Hayasaka,A.:传热问题的高级数值模拟,国际流体数值方法杂志47,第6-7期,561-574(2005)·Zbl 1134.80302号 ·doi:10.1002/fld.831
[1548] Jia,R。;Sundén,B.:基于压力的非结构化代码和用于传热和流体流动的多块结构化代码的性能,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3-5期,171-180(2005)·Zbl 1189.76350号 ·doi:10.1504/PCFD.2005.006752
[1549] 江,F。;Oliveira,M.S.A。;Sousa,A.C.M.:低雷诺数平面剪切流和热对流的SPH模拟,Materialwissenschaft und werkstofftechnik 36,No.10,613-619(2005)
[1550] Kim,K.Y。;Seo,J.W.:压水堆燃料组件中带混合叶片的隔离栅设计的数值优化,《核技术》149,第1期,第62-70页(2005年)
[1551] Wang,S.Kong:《通过流动阻力块增强芯片冷却的数值研究》,《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第4期,523-529(2005)
[1552] Koshimizu,T.:基本脉管制冷机中热量和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7期,617-630(2005)
[1553] Kuo,B.L.:《用微分变换法对Falkner-Skan楔形流进行传热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5036-5046(2005)·Zbl 1189.7614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9年10月04日
[1554] Lacanette,D.:带钢镀锌过程中气体喷射擦拭的数值模拟,ISIJ international 45,No.2,214-220(2005)
[1555] 刘,N.S。;Lu,X.Y.:旋转同心环形通道中湍流流动的大涡模拟,《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378-392(2005)
[1556] 刘,X.L。;陶文清。;He,Y.L.:改进SIMPLER算法用于不可压缩流体流动和传热问题数值模拟的简单方法,《工程计算》(Swansea,wales)22,第8期,921-939(2005)·Zbl 1191.76070号 ·doi:10.1108/02644400510626488
[1557] Lo,直流电。;Young,D.L。;Lin,Y.C.:用投影法对三维粘性流动和混合对流问题进行有限元分析,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4号,339-358(2005)
[1558] Mare,T.:倾斜管入口区域内流动反向的混合对流,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7期,740-756(2005)
[1559] Minakuch,H.:燃料电池阴极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电化学》73,第3期,182-188(2005)
[1560] Nakayama,A。;Kuwahara,F.:周期性完全发展热流和流体流动的准三维数值计算程序,国际热流和液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4期,379-393(2005)
[1561] Nakayama,A。;Kuwahara,F。;Kamiya,Y.:通过小深度复杂通道的三维内部流动的二维数值程序(其在射流振荡器数值分析中的应用),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8期,863-871(2005)
[1562] Oztop,H.F.:曲线管道中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椭圆网格生成的应用,应用数学与计算168,第2期,1449-1460(2005)·Zbl 1160.76388号 ·doi:10.1016/j.amc.2004.10.031
[1563] Pacheco,J.R.:在非放大网格上使用浸没边界有限体积法对传热和流体流动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数值传热第B部分:基本原理48,第1期,第1-24页(2005年)
[1564] Qu,Z.G。;陶文清。;何永乐:《并置网格系统上CLEAR算法的实现及应用实例》,《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1期,65-96(2005)
[1565] Roy,S.:流体动力学和传热数值方法的最新进展,《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第4期,629-630(2005)
[1566] Saha,A.K。;Acharya,S.:不同纵横比肋状冷却剂通道中湍流和传热的非稳态RANS模拟,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04-4725(2005)·兹比尔1189.76276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30
[1567] Saha,A.K。;Acharya,S.:《带旋转的内肋管道中的流动和传热:大涡模拟和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模拟的评估》,《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306-320(2005)
[1568] 萨卡利斯,V.D。;Hatzikonstantinou,P.M.:弯曲方形管道层流传热的数值程序,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2期,135-155(2005)
[1569] 萨拉马,A.A。;Mansour,A.A.:三阶边值问题的四阶有限差分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4期,383-401(2005)
[1570] Sharma,P.R。;Ariel,P.D。;Kumar,H.:拉伸板上非牛顿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解,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1期,45-62(2005)
[1571] 苏加瓦拉,K。;Yoshikawa,H。;Ota,T.:对称膨胀平面通道中湍流分离流动和传热的大涡模拟,流体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5期,865-871(2005)
[1572] Sveningsson,A。;Davidson,L.:《使用V2-F湍流模型计算定子叶片通道内的流场和传热》,《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627-634(2005)
[1573] Tafti,D.K.:评估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用带肋管道中的亚网格应力模型的作用,《国际热流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1期,92-104(2005)
[1574] 陶文清:《有限体积法的一些最新进展及其在强化传热研究中的应用》,《国际热科学杂志》第44期,第7期,第623-643页(2005)
[1575] Valko,P.P.:用拉普拉斯变换-伽辽金方法求解graetz-Brinkman问题,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9期,1874-1882(2005)·Zbl 1189.7650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13
[1576] Wang,L。;Dong,Y.H。;Lu,X.Y.:《用大涡模拟研究湍流明渠流动与传热》,《计算机与流体》34,第1期,23-47(2005)·Zbl 1115.76337号 ·doi:10.1016/j.compfluid.2004.03.004
[1577] Wang,L。;Lu,X.Y.:低到高普朗特数稳定分层明渠湍流大涡模拟,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1883-1897(2005)·Zbl 1189.7632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17
[1578] Zhang,J.:涡流换热器中涡流湍流换热的模拟,数值换热;A部分:申请48,第7号,607-625(2005)
[1579] 日期,A.W。;离散化,非结构网格上的输运方程的解,以单元为中心的有色变量。第一部分:《国际传热传质杂志》,《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117-1127(2005)·Zbl 1189.7634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36
[1580] Ding,H.:使用局部MQ-DQ方法模拟方形外筒和圆形内筒之间偏心环空中的自然对流,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第3号,291-313(2005)
[1581] Kenjeres,S。;Gunarjo,S.B。;Hanjalic,K.:对湍流自然对流和混合对流椭圆松弛模型的贡献,《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杂志》26(4 SPEC.ISS.),569-586(2005)
[1582] 阿鲁纳萨拉姆,P。;Seetharamu,K.N。;Azid,I.A.:通过进化遗传优化方法确定热紧凑型模型,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345-352(2005)
[1583] 巴塔利亚,A。;Mantovani,S.:非各向同性介质中全极化微波辐射的正向蒙特卡罗计算,《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5,第3期,285-308(2005)
[1584] Bechtold,T.:阵列MEMS结构的连接传热宏观模型,《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5,第6期,1205-1214(2005)
[1585] 本·萨拉赫,M。;Askri,F。;Ben Nasrallah,S.:复杂二维几何中辐射传热的非结构控制体积有限元法,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5期,477-497(2005)
[1586] Bleris,L.G。;Kothare,M.V.:微系统热瞬变的降阶分布式边界控制,IEEE控制系统技术事务13,第6期,853-867(2005)
[1587] 陈,Y。;Liou,K.N。;Gu,Y.:三维辐射传输参数化的有效扩散近似:对多云大气的应用,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2,第2期,189-200(2005)
[1588] 艾格,H。;英国,H.W。;Klibanov,M.V.:抛物方程中恢复非线性源项的全局唯一性和hölder稳定性,反问题21,第1期,271-290(2005)·兹比尔1086.35132 ·doi:10.1088/0266-5611/21/017
[1589] Ho,C.I。;洪,T.C。;Hung,C.I.:球栅阵列封装的热分析和优化,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4期,381-393(2005)
[1590] 韦伯,T。;Jóhannesson,G.:热激活建筑构件的优化RC-网络,《建筑与环境》40,第1期,第1-14页(2005年)
[1591] Jaklic,A。;科伦科,T。;Zupancic,B.:坯料间距对连续步进梁式加热炉生产率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5-6期,783-795(2005)
[1592] Jeevan,K.: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堆叠微通道的热阻,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27-42(2005)·Zbl 1162.76390号
[1593] 科伊,A.L。;Pulko,S.H。;Wilkinson,A.J.:《TLM节点反馈对代表热传递的影响的研究》,国际数值模拟杂志:电子网络、设备和场18,第6期,399-411(2005)·Zbl 1095.80001号 ·doi:10.1002/jnm.586
[1594] Krishnamoorthy,G。;拉瓦特,R。;Smith,P.J.:非射线辐射传热的并行计算,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8,第2期,191-211(2005)
[1595] 李,H。;刘,B。;Chong,T.C.:读/写电流引起的滑块温升的数值模拟,应用物理杂志97,第10期,1-3期(2005)
[1596] 李,H。;刘,B。;Chong,T.C.:《读取电流对磁阻信号热效应的数值模拟》,《日本应用物理杂志》,第1部分:常规论文、简短注释和评论论文44,第2期,889-892(2005)
[1597] Li,K.:磁场中g抖动诱导对流和溶质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8期,872-893(2005)
[1598] Marchi,C.H。;Silva,A.F.C.:收敛表观阶的多维离散化误差估计,《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4期,432-439(2005)
[1599] 莫斯利,F。;伍德,A.S。;Al-Fhaid,A.:关于热平衡积分法的收敛性,应用数学建模29,第10期,903-912(2005)·Zbl 1151.80329号 ·doi:10.1016/j.apm.2004.12.001
[1600] Muwanga,R.S.:《使用蒙特卡罗模拟的输入变量对涡轮叶片热设计性能的影响:探索性研究》,《传热杂志》127,第4期,404-413(2005)
[1601] 尼尔森A.E。;莫尔,C.W。;Staudacher,S.:《燃气轮机瞬态热效应的建模与验证》,《燃气轮机与动力工程杂志》127,第3期,564-572(2005)
[1602] 帕吉特,C.W。;Brenner,D.W.:将焦耳加热纳入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连续原子方法,《分子模拟》31,第11期,749-757(2005)
[1603] Papadakis,A.P。;Georghiou,G.E。;Metaxas,A.C.:从非热放电到热放电过渡的模拟,等离子体源科学与技术14,第2期,250-258(2005)
[1604] 胡椒,D.W。;Šarler,B.:《无网格方法在热分析中的应用》,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第476-483页(2005)
[1605] Salah,M.B.:辐射的控制体积有限元法,《定量光谱学和辐射传输杂志》92,第1期,9-30(2005)
[1606] Singh,I.V.:传热应用中权重函数、标度和惩罚参数的数值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应用47,No.10,1025-1053(2005)
[1607] 辛格,I.V。;Jain,P.K.:《传热问题的并行EFG算法》,工程软件进展36,第8期,554-560(2005)·Zbl 1079.80504号 ·doi:10.1016/j.advengsoft.2005.01.009
[1608] Temkin,D.:两个组合移动界面的Ivantsov抛物线解,《材料学报》53,第9期,2733-2738(2005)
[1609] 田伟。;Chiu,W.K.S.:使用有限体积法和中点积分计算直接交换面积的混合方法,《传热杂志》127,第8期,911-917(2005)
[1610] Yang,H。;Liu,L.:EFG分析中循环对称性在传热问题中的应用,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62,第7期,937-951(2005)·Zbl 1080.80014号 ·doi:10.1002/nme.1219
[1611] Timoshpol’skii,V.I.:具有复杂三维几何形状的吸收、发射和散射介质的辐射传输方程的数值解,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1期,144-154(2005)
[1612] Zykov,A.P。;Yakush,S.E.:隔间火灾的数值模拟,《传热研究》36,第7期,573-584(2005)
[1613] Adl-Zarrabi,B.:热导率的测定:欧洲热力和电力公司管道绝缘测定的IPS方法(英文版),第2期,40-42(2005)
[1614] 雷米,B。;Degiovanni,A.:《液体热物理性质的参数估计和测量》,《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第4103-4120页(2005)
[1615] Behkam,B。;Yang,Y。;Asheghi,M.:用于巨磁阻(GMR)磁头应用的薄氧化铝层的热性能测量,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2023-2031(2005)
[1616] Jwo,C.S。;Teng,T.P.:含纳米颗粒盐水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先进材料科学评论》10,第1期,79-83(2005)
[1617] Dos Santos,W.N.:热丝技术熔融聚合物的热性能,《聚合物测试》24,第7期,932-941(2005)
[1618] Frusteri,F.:基于PCM的碳纤维存储系统的热导率测量,应用热工25,第11-12期,1623-1633(2005)
[1619] 巴琼斯,P。;克林格,G。;Schlosser,V.:《利用红外热成像法测定气孔导度》,《红外物理与技术》46,第5期,429-439(2005)
[1620] 多斯桑托斯,W.N。;Mummery,P。;Wallwork,A.:激光闪光技术聚合物的热扩散率,《聚合物测试》24,第5期,628-634(2005)
[1621] Pena-Rodriguez,G.:API5L-X52碳钢的热扩散率和微观结构,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6期,1939-1948(2005)
[1622] Chen,Y.:硅纳米线导热性的蒙特卡罗模拟,《传热杂志》127,第10期,1129-1137(2005)
[1623] Hong,T.K。;Yang,H.S。;Choi,C.J.:《铁纳米流体增强导热性的研究》,《应用物理杂志》97,第6期,第1-4页(2005年)
[1624] Kshirsagar,B.:不同介质中镀金OFHC铜触点的热接触电导,《传热杂志》127,第6期,657-659(2005)
[1625] Ziambaras,E。;Hyldgaard,P.:《sic纳米结构中的热传输》,材料科学与工程C 25,第5-8期,635-640页(2005年)
[1626] Sreedeep,S。;Reshma,A.C。;Singh,D.N.:根据土壤电阻率确定土壤电阻率的一般关系,《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2期,217-226(2005)
[1627] Fiedler,T.:纤维增强材料正交异性传热性能的数值和分析计算,《材料》,wissenschaft und werkstofftechnik 36,第10期,602-607(2005)
[1628] Kaempfer,T.U。;Schneebeli,M。;Sokratov,S.A.:雪中传热模型的微观结构方法,地球物理研究信件32,第21期,1-5页(2005年)
[1629] Tu,S.T.:随机分布第二相复合材料物理性能饱和行为的数值模拟,复合材料杂志39,第7期,617-631(2005)
[1630] Yang,Y.:纳米颗粒-流体分散体(纳米流体)在层流中的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6期,1107-1116(2005)
[1631] Ganapathy,D.:计算圆柱形颗粒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有效单元法,《传热杂志》127,第6期,553-559(2005)
[1632] 库马尔,S。;Murthy,J.Y.:计算流体-颗粒混合物有效导热系数的数值技术,数值传热,B部分:基础47,第6期,555-572(2005)
[1633] Lin,Z.C。;Lin,V.H.:利用逆模型和Tikhonov方法的拟议正则化相结合的程序进行镦粗的热导率研究,《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7,第2-3期,208-217(2005)
[1634] Catelani,G。;Aleiner,I.L.:无序金属热传输系数的相互作用修正:量子动力学方程方法,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100,第2期,331-369(2005)
[1635] Mesalhy,O.:使用高热导率多孔基质提高相变材料(PCM)存储的热导率的数值研究,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6期,847-867(2005)
[1636] 雷米,B。;Degiovanni,A。;Maillet,D.:《用红外热成像法测量材料的平面内热扩散率》,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2期,493-505(2005)
[1637] Sassi,L.:测量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热线法,多孔介质杂志8,第2期,97-113(2005)
[1638] Dames,C。;陈,G.:1ω,2ω,和3͉热性能测量方法,科学仪器综述76,第12期,1-14期(2005年)
[1639] Carson,J.K.:各向同性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界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1期,2150-2158(2005)·Zbl 1189.74024号
[1640] 乔杜里,B。;Mojumdar,S.C.:热导率与热流的关系,《热分析与热量测定杂志》81,第1期,179-182(2005)
[1641] 奥斯特罗斯基,Z。;Białecki,R.A。;Kassab,A.J.:使用适当的正交分解估算恒定导热系数,计算力学37,第1期,52-59(2005)·Zbl 1158.80308号 ·doi:10.1007/s00466-005-0697-y
[1642] Murphy,F.:为径向会聚波技术提取热扩散率的算法开发,《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395-1402(2005)·Zbl 1189.7657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6
[1643] Fotsing,J.A.M。;Tchagang,C.W.:等温条件下木材扩散系数的实验测定,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1,977-980(2005)
[1644] Costa,V.A.F.:扩散作为复杂现象甚至非扩散现象的物理模型:(非)最新技术,Materialwissenschaft und werkstoffechnik 36,No.10,578-585(2005)
[1645] Waliszewski,D.:离子液体的热容及其在分子液体中的溶解热,《Thermochimica acta 433》,第1-2期,149-152(2005)
[1646] Tombari,E.:纳米孔中水的热容,《化学物理杂志》123,第21期,第1-5页(2005年)
[1647] Zueco,J。;Alhama,F。;Fernández,C.F.G.:用网络模拟方法估算含时传热系数的反问题,《工程中数值方法的通信》21,第1期,39-48(2005)·Zbl 1061.65093号 ·doi:10.1002/cnm.726
[1648] Burzo,M.G。;Komarov,P.L。;Raad,P.E.:通过瞬态热反射法最小化与热性能测量相关的不确定性,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1期,39-44(2005)
[1649] 谢里波夫,F。;Kalempa,D.:气体混合物的速度滑移和温度跳跃系数。四、 温度跳跃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6期,1076-1083(2005)·兹比尔1189.76453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35
[1650] Kayukawa,Y。;Fiyii,K。;Higashi,Y.:丙烷(1)+反丁烷(2)和丙烷(1”+异丁烷(3)二元系统的汽液平衡(VLB)特性,化学与工程数据杂志50,第2期,579-582(2005)
[1651] 陈,J。;Wang,K.P。;Liang,M.T.:使用重叠型局部神经网络预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传热系数,《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483-2492(2005)·Zbl 1189.8001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40
[1652] 朱可夫,N.P.:《热物理测量中线性脉冲热源的传热模拟》,《工程物理与热物理杂志》78,第3期,501-510(2005)
[1653] 朱可夫,N.P。;Mainikova,N.F.:热物理测量中恒定强度平面热源的传热过程建模,《工程物理与热物理杂志》78,第6期,1104-1112(2005)
[1654] Egolf,P.W.:冰浆的热力学和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1期,51-59(2005)
[1655] Yuan,P.:入口流量不均匀的三气体横流换热器的火用分析,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1期,55-72(2005)
[1656] 夏,Y。;Jacobi,A.M.:《同时传热传质换热器的空气侧数据解释和性能分析:湿表面和结霜表面》,《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第5089-5102页(2005)·Zbl 1188.8000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8.008
[1657] Witry,A。;Al-Hajeri,M.H.:壳式和凹形换热器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研究,《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5期,427-438(2005)
[1658] 沙阿·R·K。;Skiepko,T.:通过1-2个TEMA G换热器的不可逆性分析得出的换热器性能行为,《传热杂志》127,第12期,1296-1304(2005)
[1659] 纳瓦罗,H.A。;Cabezas-Gómez,L.:错流换热器热性能计算的新方法,《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880-3888(2005)·Zbl 1189.8002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27
[1660] 内利斯,G.F。;Pfotenhauer,J.M.:承受外部传热的逆流换热器的有效性-NTU关系,《传热杂志》127,第9期,1071-1073(2005)
[1661] Ng,E.Y。;约翰逊,P.W。;Watkins,S.:非均匀气流分布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分析研究,《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D部分:《汽车工程杂志》219,第12期,1451-1467(2005)
[1662] Kloppers,J.C。;Kroger,D.G.:《冷却塔性能评估:默克尔、波普和e-NTU分析方法》,《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1期,第1-7页(2005年)
[1663] Kloppers,J.C。;克罗格,D.G.:逆流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分析的关键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765-777(2005)·Zbl 1121.8030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4
[1664] Breese,J.:《热交换器性能规范》,HPAC供暖、管道、空调工程77,第1期,36-47(2005)
[1665] Claesson,J.:《假设热流密度控制的流动沸腾传热系数修正紧凑型钎焊板式蒸发器中的对数平均温差》,《国际制冷杂志》28,第4期,573-578(2005)
[1666] Yohanis,Y.G。;波普尔,O.S。;Frid,S.E.:通过两相热交换器计算热流的简化方法,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321-2329(2005)
[1667] Yilmaz,M.:基于第一定律分析的换热器性能评估标准,《强化传热杂志》12,第2期,121-157(2005)
[1668] Porowski,M.:应用于交换器动力学研究的矩阵式换热器的纵向热传导分析模型,《传热与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第1期,12-29(2005)
[1669] Islamoglu,Y.: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冷却塔的热性能进行建模,传热工程26,No.4,73-76(2005)
[1670] 伊斯兰堡,Y。;A.库尔特。;Parmaksizoglu,C.:非绝热毛细管吸入管换热器性能预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2期,223-232(2005)
[1671] Horvat,A。;Mavko,B.:《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层次建模》,《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361-371(2005)·Zbl 1121.7633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15
[1672] Thonon,B.:《碳氢化合物加工行业的先进高性能换热器》,《传热工程》26,第5期,第73-84页(2005年)
[1673] Swain,A.K。;Roy,G.K.:《普通液体壳程传热系数的预测:诺模图的使用》,《化学工程世界40》,第11期,第63-64页(2005年)
[1674] 肖·G。;Tucker,G.:《管式换热器壳流的设计变更以影响热回收》,《食品科学与技术》第19卷第1期,第32-34页(2005年)
[1675] Kaiser,A.S.:新型冷却塔中蒸发冷却过程的数值模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5期,986-999(2005)·兹比尔1189.76636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47
[1676] Ayub,Z.H.:评估单节段管壳式换热器单相壳程传热系数的新图表法,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412-2420(2005)
[1677] Yan,W.M。;Li,H.Y。;Tsay,Y.L.:结霜翅片管换热器的热流体特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073-3080(2005)
[1678] Wongwises,S。;Chokeman,Y.:翅片间距和管排数对人字形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性能的影响,《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13-14期,第2216-2231页(2005年)
[1679] 唐,S。;Yang,K.T.:单列翅片管换热器的热性能,《热科学杂志》14,第2期,172-180(2005)
[1680] Pesteei,S.M。;Subbarao,P.M.V。;Agarwal,R.S.:翅片管换热器中小翼位置对传热强化和压降影响的实验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1-12期,1684-1696(2005)
[1681] 皮罗普格,W。;Wongwises,S。;Wang,C.C.:用于在除湿条件下平翅片管式换热器同时传热和传质特性的管对管还原方法,《传热和质量传递》/《传热与传质》第41期,第8期,第756-765页(2005年)
[1682] Kim,Y.:大翅片间距平板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国际制冷杂志》28,第6期,851-858(2005)
[1683] 乔克曼,Y。;Wongwises,S.:翅片形状对人字形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性能的影响,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7期,642-650(2005)
[1684] Bougriou,C。;Bessaíh,R.:《通过工业翅片管换热器中的冷凝测定表观传热系数:预测》,《应用热工程》25,第11-12期,1863-1870(2005)
[1685] Bougriou,C。;贝萨伊,R。;Bontemps,A.:湿工况下工业换热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2期,179-202(2005)
[1686] Chen,H.T。;宋,J.P。;王玉堂:《单管板式翅片管换热器内翅片的传热系数预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3期,2697-2707(2005)·Zbl 1189.8001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35
[1687] Witry,A。;Al-Hajeri,M.H。;Bondok,A.A.:《汽车铝板散热器的热性能》,《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第1207-1218页(2005)
[1688] Thonon,B.:《板式换热器:单相流传热和压降相关性综述》,《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1期,第1-34页(2005年)
[1689] Srihari,N.:考虑流量不均匀影响的板式换热器瞬态响应,《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231-3243(2005)·Zbl 1189.8002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32
[1690] Prabhakara,R.B。;Sunden,B。;Das,S.K.:流量不均匀对板式换热器热性能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传热杂志》127,第3期,332-343(2005)
[1691] Polley,G.T。;Abu-Khader,M.M.:《板框式换热器端部效应补偿》,《传热工程》26,第10期,第3-7页(2005年)
[1692] Kuo,W.S.:垂直板式换热器中制冷剂R-410A流动的冷凝传热和压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205-5220(2005)
[1693] Claesson,J.:《盐水流量对小型钎焊板式换热器中流动沸腾制冷剂传热系数的影响》,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1期,35-54(2005)
[1694] 周,J。;Tao,W.:带径向带的开槽翅片表面空侧性能的三维数值模拟和分析,工程计算(斯旺西,威尔士)22,第8期,940-957(2005)·Zbl 1191.80043号 ·网址:10.1108/02644400510626497
[1695] He,Y.L.:从场协同原理的角度对平板翅片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的三维数值研究,国际热与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459-473(2005)
[1696] 哈萨尼,V。;狄更斯,J。;Bell,K.J.:《翅片板换热器:风冷发电厂的新配置》,《传热工程》26,第6期,第7-15页(2005)
[1697] 佛朗哥,A。;Giannii,N.:热回收蒸汽发生器模块化紧凑型换热器结构的优化热设计,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1293-1313(2005)
[1698] Erek,A.:几何参数对板翅式和管式换热器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421-2431(2005)
[1699] De Paepe,M。;Willems,A。;Zenner,A.:板翅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实验测定,《传热工程》26,第7期,29-35(2005)
[1700] Alam,M.K。;Watts,R.J.:复合碳-碳板式换热器中的传热和摩擦系数,《国际换热器杂志》第6期,第2期,203-216(2005)
[1701] Bulatov,I.:紧凑式换热器的改造优化框架,《传热工程》26,第5期,4-14页(2005)
[1702] Carluccio,E.:用于车辆应用的横流紧凑型换热器的数值分析,应用热工程25,第13期,1995-2013(2005)
[1703] Alagic,S.:旋转再生式空气预热器中传热和流体流动的数值分析,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11-417(2005)
[1704] 斯基普科,T。;Shah,R.K.:《泄漏对固定矩阵再生器传热性能的建模和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8期,1608-1632(2005)
[1705] Tago,M.:同轴换热器的热提取特性,《传热-亚洲研究》34,第7期,496-513页(2005年)
[1706] 宾夕法尼亚州西蒙斯。;费尔南德斯,J。;Mota,J.P.: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的动力学模型,《超临界流体杂志》35,第2期,167-173(2005)
[1707] 雷尼·T·J。;Raghavan,V.G.S.:双管螺旋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8期,919-924(2005)
[1708] M.V.Rane。;Tandale,M.S.:《管式换热器中水对水的传热:实验和分析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7–18期,2715-2729页(2005)
[1709] 卢,W.I。;Meyer,J.P.:螺旋盘管式换热器中环形管接触期间的传热,《传热工程》26,第6期,16-21(2005)
[1710] Ho,C.D。;Yang,W.Y.:双程同心圆管换热器中带层流逆流的共轭graetz问题的传热,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474-4480(2005)·Zbl 1189.7617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4.016
[1711] Batmaz,E。;Sandeep,K.P.:三管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3期,271-279(2005)
[1712] 阿克皮纳尔,E.K。;Bicer,Y.:《配备涡流发生器的同心双管换热器中的传热和(火用)损失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6期,598-607(2005)
[1713] 扎希德,L。;Jachuck,R.J.J.:波纹角对交叉波纹聚合物膜紧凑式换热器(PFCHE)中传热和压降的影响,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2期,305-330(2005)
[1714] 扎希德,L。;Jachuck,R.J.J.:Prandtl数对交叉波纹聚合物膜紧凑型换热器(PFCHE)中传热和压降的影响,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2期,331-359(2005)
[1715] 扎希德,L。;Jachuck,R.J.J.:方形、交叉波纹、聚合物膜、紧凑型热交换器的性能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潜在应用,《电源杂志》140,第2304-310期(2005)
[1716] 李,Z。;南卡罗来纳州曼特尔。;Davidson,J.H.:换热器非均匀壁厚流线型管的力学分析,《工程设计应变分析杂志》40,第3期,275-285(2005)
[1717] Cheng,L。;Van Der Geld,C.W.M.:聚合物紧凑式换热器中空气/水和空气-蒸汽/水换热的传热和压降特性的实验研究,《传热工程》26,第2期,18-27页(2005)
[1718] Williams,G.J.:《冷水冷却盘管、HPAC供暖、管道、空调工程》77,第11期,28-34页(2005年)
[1719] Nuntaphan,A。;Kiatsiriroat,T。;Wang,C.C.:带除湿的卷边螺旋翅片换热器的传热和摩擦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327-340(2005)
[1720] Naphon,P。;Wongwises,S.:《紧凑型螺旋管换热器在湿表面条件下的传热特性研究》,《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4期,511-521(2005)
[1721] Wilk,J.:热启动期间高速旋转换热器转子的平均温度,《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2079-2089(2005)·Zbl 1189.7672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44
[1722] 弗莱恩,M.J。;施密特,D.P。;Fiveland,W.A.:气体和固体颗粒相互作用对下降床换热器传热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10期,1077-1086(2005)
[1723] Aghajani,M。;Müller-Steinhagen,H。;Jamialahmadi,M.:液体/固体流化床换热器的新设计方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317-329(2005)
[1724] Meyer,J.P。;Van Der Vyver,H.:二次科赫岛分形换热器的传热特性,《传热工程》26,第9期,22-29(2005)
[1725] Lee,Y.C.:用功能论文分析横流式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HVAC和R研究11,第3期,395-410(2005)
[1726] Gomez,E.V.:半间接陶瓷蒸发冷却器的描述和实验结果,《国际制冷杂志》28,第5期,654-662(2005)
[1727] 报警,B。;针织者,R。;Haußelt,J.:陶瓷微换热器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开发,化学工程与技术28,第12期,1554-1560(2005)
[1728] H·福斯特:两侧肋骨精细。高效的气体/液体传热解决方案,Feinripp auf beiden seiten。Effiziente losungen fur die gas/flussigkeits-warmubertragung 34,第9期,第48期(2005年)
[1729] 巴克斯,S。;斯威夫特,G.W。;Reid,R.S.:《高温自循环热声换热器》,《应用物理快报》87,第1期,第1-3页(2005年)
[1730] Nika,P。;Bailly,Y。;Guermeur,F.:《微换热器中的热声学和相关振荡热流体流动》,《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773-3792(2005)·Zbl 1189.7646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06
[1731] Paek,我。;布劳恩,J.E。;Mongeau,L.:驻波热声冷却器中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表征,美国声学学会期刊118,第4期,2271-2280(2005)
[1732] 钟毅:《动态浸入试验作为评估紧凑式换热器空气侧表面冷凝水排放行为的方法》,《实验热与流体科学》29,第8期,957-970(2005)
[1733] Abdulla,S.H.:《液体-金属/水直接接触热交换:使用实时X射线成像的流动可视化、流动稳定性和传热》,核科学与工程150,第2期,182-220(2005)
[1734] 新墨西哥州拉奥。;Maiti,B。;Das,P.K.:《直接和流体耦合间接换热系统的动态性能比较》,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5期,3244-3252(2005)·Zbl 1189.7618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21
[1735] 威尔金森,R.J。;Rinaldi,K.:《冷却塔、HPAC供暖、管道、空调工程的详细说明》77,第5期,第53-56页(2005)
[1736] Rotar,M.:自然通风冷却塔局部异常的数值分析,《传热工程》26,第9期,第61-72页(2005年)
[1737] Kloppers,J.C。;Kroger,D.G.:温度反演对湿式冷却塔性能的影响,《应用热工》25,第8–9期,1325-1336(2005)
[1738] Kloppers,J.C.(Kloppers,J.C.)。;Kroger,D.G.:Lewis因子及其对湿式冷却塔性能预测的影响,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9期,879-884(2005)
[1739] Kloppers,J.C。;克罗格,D.G.:《湿式冷却塔填料传递特性相关性的改进》,《传热工程》26,第4期,35-41页(2005年)
[1740] Fisenko,S.P。;Petruchik,A.I.:《膜式机械通风冷却塔的控制系统》,《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期,第31-35页(2005)·Zbl 1099.7650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8.002
[1741] Babcock,G.A.:因为温度很重要:维护冷却塔,ASHRAE期刊47,第3期,46-51(2005)
[1742] Chichindaev,A.V.:飞机空调系统主热交换器中的热应力状态特征,俄罗斯航空48,第2期,49-55(2005)
[1743] Chichindayev,A.V.:空气蒸发冷却对空气-液体换热器运行效率的影响,《俄罗斯航空48》,第3期,第110-113页(2005年)
[1744] Belosevic,S.:最初概念的固体燃料家用炉内置热交换器的实验和数值研究,《能源与建筑》37,第4期,325-331(2005)
[1745] Fayolle,F。;Mabit,J。;Legrand,J.:使用电化学传感器测定刮擦表面换热器中的不均匀性,应用电化学杂志35,第5期,487-498(2005)
[1746] Knudsen,S.:垂直地幔换热器中的流动结构和传热分析,《太阳能》78,第2期,281-289(2005)
[1747] Sommers,A.D。;Jacobi,A.M.:《利用涡流产生增强冰箱蒸发器的空气侧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7期,1006-1017(2005)
[1748] 斯蒂芬·R·A。;Thole,K.A.:与百叶窗翅片紧凑型换热器相关的优化研究,国际换热器杂志6,第1期,73-92(2005)
[1749] Joardar,A。;Jacobi,A.M.:前缘三角翼涡流发生器对扁平管、百叶窗式紧凑型换热器热性能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480-1493(2005)
[1750] Gruss,J.A。;Bouzon,C。;Thonon,B.:挤压微通道结构热交换器,《传热工程》26,第3期,第56-63页(2005年)
[1751] Hegde,P.:使用FEM对两相流微通道换热器进行热分析,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43-60(2005)·兹比尔1162.76398
[1752] 阿斯特林,D。;Vián,J.G.:热电制冷机散热装置的研究与优化,《强化传热杂志》12,第2期,159-170(2005)
[1753] 西蒙斯,R.E。;Ellsworth,M.J。;Chu,R.C.:《利用热电制冷器增强模块冷却的评估》,《传热杂志》127,第1期,76-84(2005)
[1754] 北萨希提。;杜斯特,F。;Dewan,A.:销元件强化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738-4747(2005)·Zbl 1189.76188号
[1755] O'brien,J.E。;Sohal,M.S.:《带小翼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强化》,《传热杂志》127,第2期,171-178(2005)
[1756] 林,C.W。;Jang,J.Y.:《电流体动力强化板翅式和管式换热器中的三维数值传热和流体流动分析》,《传热与传质》,第41期,第7期,第583-593页(2005年)
[1757] Buffone,C.:《使用表面涂层的热管应用中的传热强化》,《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21-35(2005)
[1758] Yang,Y.:纳米颗粒-流体分散体(纳米流体)在层流中的传热特性,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6期,1107-1116(2005)
[1759] Xuan,Y。;Yu,K。;Li,Q.:用热晶格Boltzmann模型研究纳米流体的流动和传热,计算流体动力学进展5,第1-2期,13-19(2005)
[1760] Chang,T.B。;Chiou,J.S.:喷雾蒸发器中的传热强化,《强化传热杂志》12,第1期,85-100(2005)
[1761] Kukulka,D.J.:污垢应用中使用的传热表面材料评估,《传热工程》26,第5期,第42-48页(2005年)
[1762] Malayeri,M.R。;Müller-Steinhagen,H。;Bartlett,T.H.:池沸腾条件下管束的污垢,《化学工程科学》60,第6期,1503-1513(2005)
[1763] Habib,M.A.:管壳式换热器管入口区域的腐蚀,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2期,143-160(2005)
[1764] Nema,P.K。;Datta,A.K.: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解决方案,用于检查管式换热器中污垢导致的牛奶出口温度下降,《食品工程杂志》71,第2期,133-142(2005)
[1765] Sahoo,P.K。;安萨里,I.A。;Datta,A.K.:螺旋三管换热器中的牛奶污垢模拟,《食品工程杂志》69,第2期,235-244(2005)
[1766] Riverol,C。;Napolitano,V.:通过神经网络应用评估板式换热器中的污垢,《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杂志》80,第5期,594-600(2005)
[1767] Yeap,B.L.:《改造原油精炼厂换热器网络以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热回收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垢》,《传热工程》26,第1期,23-34页(2005年)
[1768] Bouris,D.:降低污垢率的新型强化换热器设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8期,3817-3832(2005)
[1769] Al-Bagawi,J.J。;赛义德,S.A.M。;Zubair,S.M.:《确定换热器污垢增长的现行方法评估》,《国际换热器杂志》第6期,第2期,153-164(2005)
[1770] Al-Bagawi,J.J。;赛义德,S.A.M。;Zubair,S.M.:《热交换器中的剪切增强污垢减少》,《国际热交换器杂志》第6期,第2期,165-178页(2005年)
[1771] Zhao,Q.:表面自由能对生物污垢和结晶污垢粘附的影响,化学工程科学60,第17期,4858-4865(2005)
[1772] Pugh,S.J.(美国新泽西州帕格市)。;休伊特,G.F。;Müller-Steinhagen,H.:使用海水作为冷却剂时的污垢——用户指南的制定,《传热工程》26,第1期,35-43(2005)
[1773] Murthy,P.Sriyutha:《次氯酸钠用于海水应用板式换热器污垢控制的评估》,《国际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55,第3期,161-170(2005)
[1774] 库雷希,B.A。;Zubair,S.M.:污垢对蒸发冷却器和冷凝器性能评估的影响,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14期,1313-1330(2005)
[1775] 威廉姆斯,R.R。;Harris,D.K.:分级金属毡热管芯的传热极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2期,293-305(2005)
[1776] 蔡永生:《烧结微型热管的热性能增强》,《中国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刊,a/chung-kuo Kung ch'eng hsuch kan 28辑,第2期,359-363(2005)
[1777] Abe,Y。;A.岩崎。;Tanaka,K.:使用自润湿流体的热管理,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148-152(2005)
[1778] 托马斯·S·K。;Damle,V.C.:应用于热管的轴向凹入槽中的流体流动,《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3期,395-405(2005)
[1779] 杰亚德万,B。;Koganezawa,H。;Nakatsuka,K.:柠檬酸离子稳定磁流体热管的性能评估,《磁性与磁性材料杂志》289253-256(2005)
[1780] 张浩:《环路热管启动行为的研究》,《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09-518(2005)
[1781] Kim,B.H。;Peterson,G.P.:可逆回路热管的实验研究,《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19-526(2005)
[1782] Maydanik,Y.F.:《环路热管》,《应用热工程》第25期,第5-6期,第635-657页(2005年)
[1783] Maydanik,Y.F.:《微型环路热管——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子冷却方法》,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90-296(2005)
[1784] Reis,A.H。;米格尔,A.F。;Aydin,M.:《不同Wick负荷下环路热管性能分析》,Strojniski vestnik/机械工程杂志51,第7–8期,451-455(2005)
[1785] 帕克,M.L。;Drolen,B.L。;Ayyaswamy,P.S.:《航天器热控制回路热管》,第2部分:环境条件试验,《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2期,129-136(2005)
[1786] Vasiliev,L.L.:《现代换热器中的热管》,《应用热工程》25,第1期,第1-19页(2005)
[1787] Dobson,R.T.:开式振荡热管水泵,《应用热力工程》25,第4期,603-621(2005)
[1788] 顾J。;川崎,M。;Futamata,R.:微脉动热管的微重力性能,《微重力科学与技术》15,第1期,181-185(2005)
[1789] Katpradit,T.:预测临界状态下闭端振荡热管传热特性的相关性,《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138-2151(2005)
[1790] Xu,J.L。;Zhang,X.M.:脉动热管的启动和稳态热振荡,《传热传质》,第41期,第8期,第685-694页(2005)
[1791] Xu,J.L。;李玉霞。;Wong,T.N.:闭环脉动热管的高速流动可视化,《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6期,3338-3351(2005)
[1792] 瓦西里耶夫,L。;Jr.,L.Vasiliev:吸附热管——一种用于空间和地面应用的新型热控制装置,《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2期,2464-2472(2005)
[1793] Nouri-Borujerdi,A。;Layeghi,M.:《同心环形热管综述》,《传热工程》第26期,第6期,第45-58页(2005)
[1794] 徐,C.C。;Kang,S.W。;Hou,T.F.:微回路热管的性能测试,淡江科学与工程杂志8,第2期,123-132(2005)
[1795] Wang,Y。;Peterson,G.P.:对一种新型扁平热管的研究,《传热杂志》127,第2165-170期(2005)
[1796] 于振堂,胡玉川,岑克富,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浙江大学学报:科学6 A(SUPPL.)(2005)23-28·Zbl 1082.76516号
[1797] Tan,B.K。;Wong,T·N。;Ooi,K.T.:使用点源方法对平板热管的分析有效长度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272-2284(2005)
[1798] 库托,P。;Ochterbeck,J.M。;Mantelli,M.B.H.:《带有寄生热负荷的低温热管超临界启动分析》,《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497-508(2005)
[1799] 苏曼,B。;Hoda,N.:热物理性质和设计参数的变化对V型微槽热管性能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0期,2090-2101(2005)·Zbl 1189.7665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07
[1800] 苏曼,B。;德·S。;Dasgupta,S.:微型热管毛细极限模型和干燥长度预测,《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3期,495-505(2005)
[1801] 苏曼,B。;德·S。;Dasgupta,S.:微槽热管的瞬态建模,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8期,1633-1646(2005)·Zbl 1189.7665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1.004
[1802] 苏曼,B。;Kumar,P.:《多边形微热管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分析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498-4509(2005)·Zbl 1189.7666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01
[1803] 里法特,S.B。;X.赵。;Doherty,P.S.:“无芯”热管运行特性的数值和实验研究,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2期,93-105(2005)
[1804] Lin,S。;Broadbent,J。;Mcglen,R.:热管在热回收系统中应用的数值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期,127-133(2005)
[1805] Ghajar,M。;Darabi,J。;Jr.,N.Crews:用于电子冷却应用的MEMS回路热管模拟的混合CFD数学模型,《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5,第2期,313-321(2005)
[1806] Khodabandeh,R.:先进两相热虹吸管回路蒸发器中的传热,国际制冷杂志28,第2期,190-202(2005)
[1807] Noie,S.H.:两相封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特性,《应用热工程》25,第4期,495-506(2005)
[1808] Shamsuzzoha,M。;李,M。;Alam,S.S.:《垂直管自然循环再沸器过热层厚度和壁面过热度的测定》,《应用热力工程》第25期,第13期,1961-1978(2005)
[1809] 新墨西哥州拉奥。;Maiti,B。;Das,P.K.:具有端部换热器的自然循环回路在不同激励下的动态性能,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5期,3185-3196(2005)·Zbl 1189.76275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22
[1810] 新墨西哥州拉奥。;Maiti,B。;Das,P.K.:带有末端换热器的自然循环回路的稳定性行为,《传热杂志》127,第7期,749-759(2005)·Zbl 1189.76275号
[1811] 新墨西哥州拉奥。;Maiti,B。;Das,P.K.:带有末端换热器的自然循环回路中的压力变化,《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403-1412(2005)·Zbl 1189.7613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10
[1812] Al-Salayeh,A。;拉巴,M。;Alhusein,M.:工作流体对封闭式双相卧式热虹吸管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2期,131-138(2005)
[1813] Fujii,T.:利用潜热的热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比较,《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64-578(2005)
[1814] 伊斯兰文学硕士。;蒙德,M。;Mitsutake,Y.:使用R22的同心管开放式热虹吸管的CHF特性和相关性,《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4615-4622(2005)
[1815] 阿奎罗,D。;Zaccari,N.: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由卵石床制成的堆芯捕集器的热分析,《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1期,21-29(2005)
[1816] Cheung,F.B.:反应堆容器外部冷却的限制因素,《核技术》152,第2期,145-161页(2005年)
[1817] Jeong,Y.H。;Chang,S.H。;Baek,W.P.:《使用二维切片试验段对反应堆容器壁进行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核技术》152,第2期,162-169(2005)
[1818] Fedoseev,V.E。;Tsykanov,V.A。;Starkov,V.A.:升级十字形燃料元件的设计以提高其热工特性,《原子能》98,第4期,262-269(2005)
[1819] Holloway,M.V.:支撑格栅设计对棒束传热系数方位变化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6期,598-605(2005)
[1820] Jayanti,S。;Valette,M.:使用三场模型计算棒束中的干燥和干燥后传热,《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9期,1825-1839(2005)
[1821] Kim,K.Y。;Seo,J.W.:压水堆燃料组件中带混合叶片的隔离栅设计的数值优化,《核技术》149,第1期,第62-70页(2005年)
[1822] 朱可夫,A.V。;库齐纳,Y.A。;Sorokin,A.P.:燃料元件模拟器液-金属冷却组件中液压和传热的基准实验分析,《原子能》99,第5期,770-781(2005)
[1823] Nishi,Y.:封装核热源热工水力特性的计算分析,《核技术》152,第3期,324-338(2005)
[1824] Pain,C.C.:耦合多相流和中子辐射的传热动力学模型:在核流化床反应器中的应用,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8期,765-807(2005)
[1825] Suresh,C.S.Y.:液态金属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完全堵塞燃料组件的传热:第一部分实验研究,核工程与设计235,第8期,885-895(2005)
[1826] Suresh,C.S.Y.:液态金属快增殖反应堆完全堵塞燃料组件的传热:II。数值模拟,核工程与设计235,No.8,897-912(2005)
[1827] Yun,G.:《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回路中的两相不稳定性分析》,《核能年鉴》32,第4期,379-397(2005)
[1828] Yun,J.I。;Suh,K.Y.先生。;Kang,C.S.:带外壳的熔融堆芯材料池中的热量和裂变产物传输,核工程与设计235,第20期,2171-2181(2005)
[1829] Davies,M.:《开发一种准确的工具来确定实际建筑中的对流传热系数》,《能源与建筑》37,第2期,141-145(2005)
[1830] Datcu,S.:《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改进建筑墙面温度测量》,《红外物理与技术》46,第6期,451-467页(2005年)
[1831] Kondrashov,V.I。;Moiseenko,A.M.:多层建筑围护结构多汁农业原料仓库的热分析,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4期,347-352(2005)
[1832] Yik,F.W.H。;Wan,K.S.Y.:《使用总传热值(OTTV)调节空调建筑围护结构能量性能的适宜性评估》,《能源》30,第1期,第41-71页(2005年)
[1833] Cheng,V。;Ng、E。;Givoni,B.:在湿热气候下,外壳颜色和热质量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太阳能78,第4号规范,国际空间站。,528-534 (2005)
[1834] Reim,M.:《隔热和采光用硅胶颗粒材料》,《太阳能79》,第2期,第131-139页(2005年)
[1835] Mazzei,P。;Minichiello,F。;Palma,D.:《用于热舒适的HVAC除湿系统:评论》,《应用热工程》25,第5-6期,677-707(2005)
[1836] Y.滨田。;Fukai,J.:《建筑供暖用潜热蓄热罐:计算与实验的比较》,《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20期,3221-3235(2005)
[1837] 胡S.S。;Huang,B.J.:《高效住宅分体式水冷空调的研究》,《应用热力工程》25,第11–12期,1599-1613(2005)
[1838] Misirlioglu,A。;Gulcat,U.:《带冷却天花板和天花板安装装置的房间的低能耗制冷》,《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8期,767-779(2005)
[1839] Bari,E.:《家用和工业电器用气冷冷凝系统》,《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446-1458(2005)
[1840] Nahor,H.B.:冷库内气流、热量和质量传递的CFD模型,《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368-380(2005)
[1841] Can,A。;Buyruk,大肠杆菌。;库库克,M.:《用于冷却的热激活建筑构件》,《国际环境技术与管理杂志》第5期,第1期,第42-59页(2005年)
[1842] Larbi,A.B.:建筑热桥传热的统计模型,《能源与建筑》37,第9期,945-951(2005)
[1843] 李霞:《建筑周围室外热环境数值分析》,《建筑与环境》40,第6期,853-866(2005)
[1844] 穆西奥普洛斯,N。;Ossanli,I。;Barmpas,P.:《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街道峡谷中空气污染扩散的传热效应》,《国际环境与污染杂志》25,第1-4期,131-144(2005)
[1845] Zukowski,M.:地板下空气分配系统的传热和压降特性,《能源与建筑》37,第8期,890-896(2005)
[1846] Desta,T.Z.:通风空气空间内传热现象的建模与控制,《能源与建筑》37,第7期,777-786(2005)
[1847] Chen,L.:广义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生态优化,《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期,113-118(2005)
[1848] 阿塔尔,O.E。;Karabulut,H.:V型斯特林循环制冷机的热力学分析,国际制冷杂志28,第2期,183-189(2005)
[1849] Bhardwaj,P.K。;考希克,南卡罗来纳州。;Jain,S.:使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的不可逆蒸汽吸收制冷系统的一般性能特征,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2期,189-196(2005)
[1850] Chen,C.K。;Su,Y.F.:不可逆布雷顿制冷循环的运动效率优化,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303-310期(2005)
[1851] Kim,S.G.:带内部热交换器的跨临界CO2循环用于热水加热的性能,《国际制冷杂志》28,第7期,1064-1072(2005)
[1852] Chen,C.K。;Su,Y.F.:(火用)方法在不可逆间冷制冷循环中的应用,《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A部分:《动力与能源杂志》219,第8期,661-668(2005)
[1853] 王,X。;Chua,H.T。;Ng,K.C.:有和没有被动热回收方案的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国际制冷杂志28,第5756-765期(2005)
[1854] 秦,X.:具有广义传热规律的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热变压器的性能,《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4期,171-179(2005)
[1855] 秦霞: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热经济优化,《应用能源》81,第4期,420-433(2005)
[1856] Wang,W。;Wang,R.:固体吸附制冷循环中非平衡吸附特性的研究,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8,680-684(2005)
[1857] Wang,S.G。;Wang,R.Z。;李晓瑞:《吸附系统用固结吸附剂的研究与开发》,《可再生能源30》,第9期,1425-1441(2005)
[1858] 齐格勒,F。;Satzger,P.:固体吸附或反应系统中传热阶段效率的提高,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2期,1115-1122(2005)
[1859] Chen,L.:《实际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极限》,《能源研究所学报》78,第3期,139-144(2005)
[1860] Critoph,R.E.:带固定床的模块化再生吸附循环,应用于三联产,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E部分:过程机械工程杂志219,第2期,197-204(2005)
[1861] Hamamoto,Y.:不同质量比的两级吸附式制冷循环的性能评估,《国际制冷杂志》28,第3期,344-352(2005)
[1862] Restuccia,G.:基于疏水沸石涂层热交换器的固体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419-1428(2005)
[1863] Yong,L。;Sumathy,K.:连续多床吸附式旋转冷却系统的性能分析,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393-407(2005)
[1864] 斯蒂托,D。;旋转器,B。;Sorin,M.:《冷却吸附过程的结构设计方法》,《国际热能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37-145(2005)
[1865] Liu,Y.L。;Wang,R.Z。;Xia,Z.Z:新型连续吸附式冷水机组的实验研究,国际制冷杂志28,第218-230期(2005)
[1866] Liu,Y.L。;Wang,R.Z。;夏振中:硅胶-水吸附式制冷机的实验性能,应用热工25,第2-3期,359-375(2005)
[1867] Akahira,A.:质量回收吸附制冷循环的实验研究,国际制冷杂志28,第4期,565-572(2005)
[1868] Chang,K.S。;陈,M.T。;Chung,T.W.:硅胶厚度和粒径对空调吸附系统硅胶涂层床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330-2340(2005)
[1869] Chen,L.:传热对两级半导体热电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应用物理杂志》98,第3期,1-7期(2005)
[1870] 曹永乐。;夏伟强。;Yu,L.:利用熵产最小化方法优化热电制冷系统的性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2,第4期,339-343(2005)·Zbl 1179.80012号
[1871] 陈海杰。;王,D.W.P。;Chen,S.L.:采用动态规划方法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应用热工25,第2–3期,461-472(2005)
[1872] 陈,M.C。;Takeshita,K。;Ishida,M.:热驱动蒸馏系统二元蒸馏的计算研究,《工业与工程化学研究》44,第24期,9156-9163(2005)
[1873] Miller,F.K。;Brisson,J.G.:超流焦耳-汤姆逊制冷机概念的非本征测量,《低温物理杂志》141,第3-4期,179-190(2005)
[1874] 马克思,D。;Blanc-Benon,P.:驻波热声制冷机烟囱温度畸变的计算,《美国声学学会杂志》118,第5期,2993-2009(2005)
[1875] Maeda,K。;Inaba,H.:利用中压制冷剂相变的高效除湿系统研究,HVAC和R研究11,第3期,411-432(2005)
[1876] Kulkarni,M。;Raichintala,S.:《制冷系统中的换热器切换:换向阀的热力学建模》,《换热器国际期刊》第6期,第1期,第125-134页(2005年)
[1877] Parise,J.A.R。;Marques,R.P.:《制冷中传热的作用》,《传热工程》26,第9期,第1-4页(2005年)
[1878] Jeong,S。;Jang,K。;Ko,J.:制冷系统快速冷却方法的新概念,《国际制冷杂志》28,第2期,176-182(2005)
[1879] Shir,F.:《室温磁再生制冷分析》,《国际制冷杂志》28,第4期,616-627(2005)
[1880] Ge,Y.:工作流体的传热和可变比热对米勒循环性能的影响,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4期,203-214(2005)
[1881] Wang,P.Y。;Hou,S.S.:在最大功率和最大功率密度条件下耦合到可变温度蓄热器的阿特金森循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5–16期,2637-2655(2005)
[1882] Chen,L.: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功率条件下不可逆闭式变温蓄热器布雷顿循环的性能比较,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A部分:动力与能源杂志219,第7期,559-565(2005)
[1883] Barrett,M.J.:《核空间动力系统中闭式布雷顿循环换热器的期望》,《推进与动力杂志》21,第1期,第152-157页(2005年)
[1884] 周,J.:使用线性唯象热传递定律的内可逆卡诺循环的最佳功率输出和熵产生率,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3期,129-134(2005)
[1885] Zhou,S.:广义不可逆卡诺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应用能量81,No.4,376-387(2005)
[1886] Ge,Y.:具有传热和工作流体可变比热的奥托循环性能的热力学模拟,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506-511(2005)
[1887] 乌斯特,Y。;Safa,A。;Sahin,B.:内可逆再生布雷顿热机的生态性能分析,应用能源80,第3期,247-260(2005)
[1888] Tyagi,S.K。;Kaushik,S.C.:具有直接热损失的不可逆再生中冷布雷顿热机的生态优化,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2期,81-92(2005)
[1889] Qin,X.:具有线性唯象传热定律的内可逆卡诺发动机的频率依赖性能,《应用能量》81,第4期,365-375(2005)
[1890] 北卡罗来纳州塞戈尼奥。;多明戈斯,T.:内可逆热机的新旧制度,《非平衡热力学杂志》30,第2期,113-127(2005)·Zbl 1114.80001号 ·doi:10.1515/JNETDY.2005.008
[1891] Khaliq,A。;Kumar,R.:内可逆和再生燃气轮机动力循环的有限时间传热分析和生态优化,《应用能源》81,第1期,73-84(2005)
[1892] 马赫什瓦里,G。;Khandwawala,A.I。;Kaushik,S.C.:《不可逆辐射热机的最大功率密度分析》,《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2期,第71-80页(2005年)
[1893] 谢永忠。;Chiou,J.S.:热机传热面积的优化分配,《力学杂志》21,第1期,第1-4页(2005年)
[1894] 艾,B.Q.:微观发动机中的热流和效率,欧洲物理杂志B 48,第1期,101-106(2005)
[1895] Sun,D.:《高压振幅行波热声热机的研究》,《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2期,281-291(2005)
[1896] Armas,O.:捕获质量及其组成对往复式发动机压缩循环中热传递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17–18期,2842-2853(2005)
[1897] Chang,J.:通过测量瞬时壁温和热流来表征汽油均质压燃式发动机的热敏性,国际发动机研究杂志6,第4期,289-309(2005)
[1898] Shojaefard,M.H.:发动机排气门瞬态热分析,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7号,627-644(2005)
[1899] Loubar,K。;Bellettre,J。;Tazerout,M.:为了检测爆震,发动机气缸周围的非稳态传热强化,《传热杂志》127,第3期,278-286(2005)
[1900] 张瑞瑞:基于稳态模型的燃气机驱动空气-水热泵供暖性能分析,《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11–12期,1714-1730(2005)
[1901] Kim,B.H。;O'neal,D.L.:制冷剂流量控制对在室外低温下运行的变速热泵加热性能的影响,《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2期,277-286(2005)
[1902] Qin,X.:内可逆吸收式热泵的热负荷和熵生产率之间的折衷优化,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2106-112期(2005)
[1903] Chen,L.:《不可逆吸收式热泵及其最佳性能》,《应用能源》81,第1期,55-71页(2005)
[1904] Sarkar,J。;巴塔查里亚,S。;Gopal,M.Ram:《跨临界CO2热泵系统:(火用)分析,包括传热和流体流动效应,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13–14期,2053-2067(2005)
[1905] 吴,S。;林·G。;Chen,J.:《不可逆三热源热泵的最佳热经济性和热力性能特征》,《可再生能源》30,第15期,2257-2271(2005)
[1906] 朱,X.:广义传热规律下广义不可逆卡诺热泵的生态优化,能源研究所学报78,第1期,5-10(2005)
[1907] Grigor’eva,N.I.:在研究热泵运行中的吸收时确定Marangoni数的方法,化学工程的理论基础39,第6期,561-565(2005)
[1908] Alawadhi,E.M.:使用波纹板增强矩形块的强制对流冷却,IEEE组件和包装技术交易28,第3期,525-533(2005)
[1909] Kulkarni,D.P。;Das,D.K.:《电子应用微尺度散热器的分析和数值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432-2449(2005)
[1910] Wu,M.C.:使用改进的瞬态液晶技术对受限散热器的热性能进行研究,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第4期,474-482(2005)
[1911] 马哈林根共和国。;Glezer,A.:合成喷射器散热器的设计和热特性,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卷,第2期,172-177(2005)
[1912] 张海勇:电子封装用液冷泡沫散热器中的流体流动和传热,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72-280(2005)
[1913] Kang,M.K.:堆叠多芯片模块微换热器中的层流对流换热分析,《微系统技术》11,第11期,1176-1186(2005)
[1914] Bower,C.:高功率电子应用中水冷碳化硅微通道散热器的传热,《传热杂志》127,第1期,59-65(2005)
[1915] 法布里,M。;Dhir,V.K.:使用微射流阵列进行高功率电子冷却的优化传热,传热杂志127,第7期,760-769(2005)
[1916] 法布里,M。;江,S。;Dhir,V.K.:《使用喷雾和微射流冷却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比较研究》,《传热杂志》127,第1期,38-48(2005)
[1917] 张海英:高热流密度散热倒装芯片球栅阵列封装液体冷却技术的发展,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1期,127-135(2005)
[1918] Ho,C.I。;洪,T.C。;Hung,C.I.:球栅阵列封装的热分析和优化,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4期,381-393(2005)
[1919] Kandasamy,R。;Subramanyam,S.:《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工具在电子封装热表征中的应用》,《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1期,第61-72页(2005年)·Zbl 1162.76363号 ·doi:10.1108/09615530510571958
[1920] Rao,C.G。;克里希纳,A.V。;Srinivas,P.N.:具有多个离散热源的方形电子器件的多模传热模拟研究,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5号,427-446(2005)
[1921] Dhinsa,K。;贝利,C。;Pericleous,K.:电子应用中流体流动和传热现象的湍流模型性能研究,IEEE部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4期,686-699(2005)
[1922] Chungpaiboonpatana,S。;Shi,F.G.:高级铜散热片BGA封装中消除超精细线迹扫线的工艺和设计分析,IEEE高级封装交易28,第2期,278-287(2005)
[1923] 戈皮纳斯,D。;Joshi,Y。;Azarm,S.:多目标优化组件布局和散热器尺寸的集成方法,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4期,869-876(2005)
[1924] Ghajar,M。;Darabi,J。;Jr.,N.Crews:用于电子冷却应用的MEMS回路热管模拟的混合CFD数学模型,《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5,第2期,313-321(2005)
[1925] Kimura,Y.:扁平微型热管的稳态和瞬态传热特性,Furukawa综述,第27、3-8期(2005年)
[1926] Maydanik,Y.F.:《微型环路热管——一种很有前途的电子冷却方法》,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90-296(2005)
[1927] Rosas,C.:《利用热管改进油浸式变压器的冷却过程》,IEEE电力输送交易20,第3期,1955-1961(2005)
[1928] Shimura,T.:基于热管的台式电脑远程散热器的开发,Furukawa评论,第27期,20-24期(2005年)
[1929] M.Ivanova等人,集成在直接粘结铜(DBC)技术中的热管,用于冷却电力电子封装。PESC记录-IEEE年度电力电子专家会议。2005
[1930] Yu,X.:板翅式散热器的开发及其与板翅式散热片的性能比较,《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第173-182页(2005)
[1931] Ong,K.E.:《电子封装用翅片的优化》,微电子国际22,第1期,10-15页(2005年)
[1932] 李,C。;Wirtz,R.A.:基于屏幕技术的高性能散热器的开发,IEEE组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1期,80-87(2005)
[1933] Krishnan,S。;Garimella,S.V。;Kang,S.S.:使用相变材料进行电子瞬态热管理的新型混合散热器,IEEE元件和封装技术交易28,第2期,281-289(2005)
[1934] N.Popova等人,堆叠3D微电子封装的热管理。在PESC记录-IEEE年度电力电子专家会议,2005年。
[1935] Mulay,V.:恒温膨胀阀传感器灯泡的位置和特性对制冷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1期,85-94(2005)
[1936] Karajgikar,S.:传感器灯泡和蒸发器回流管之间的面积接触对模块化制冷机组的影响:计算和实验,《传热杂志》127,第1期,95-100(2005)
[1937] Gima,S.:闭环两相热虹吸管CPU冷却系统的实验研究,《传热-亚洲研究》34,第3期,147-159(2005)
[1938] 库西,J.S。;Kim,J。;Boudreaux,P.J.:用于热管理的石墨泡沫蒸发器的性能,电子封装杂志,ASME 127交易,第2期,127-134(2005)
[1939] Cheang,S.Y.:便携式电信产品中稳态和瞬态热管理的研究——第1部分,微电子学和电子封装杂志2,第1期,40-54(2005)
[1940] Shatalov,M.:翻盖封装280 nm氮基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热分析,应用物理信函86,第20号,1-3(2005)
[1941] 价格,D.C。;Jr.,B.E.Short:《带风冷、铸针翅式冷壁的机载计算机机箱的热设计》,《传热杂志》127,第1期,11-17页(2005)
[1942] Vargas,J.V.C.:电子方舱冷却的最佳接地管长度,《传热工程》26,第10期,8-20页(2005年)
[1943] Webb,R.L.:《新一代电子冷却装置与空气散热》,《传热杂志》127,第1期,2-10(2005)
[1944] Wu,T。;Ro,P.I.:使用振动压电梁的冷却系统的传热性能,微观力学和微工程杂志15,第1期,213-220(2005)
[1945] Zappa,C.J。;Jessup,A.T.:海洋皮肤温度的高分辨率机载红外测量,IEEE地球科学和遥感信件2,第2期,146-150(2005)
[1946] 克劳·W·T。;Kustas,W.P.:《同化表面辐射温度观测用于蒸发分数和传热系数反演的实用性》,《边界层气象学》115,第1期,第105-130页(2005年)
[1947] 邓,Z。;Rees,S.J。;Spitler,J.D.:立式竖井地面换热器年度模拟模型,HVAC和R研究11,第4期,637-655(2005)
[1948] Fernandez,M.D.:基于电缆加热基板有限元分析的温度模拟验证,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学报48,第3期,1241-1251(2005)
[1949] Fernandez,M.D.:模拟电缆加热的沙子基质的瞬态热行为,生物系统工程90,第2期,203-215(2005)
[1950] Hochstein,M.P。;Bromley,C.J.:《蒸腾地面热通量的测量》,《地热学》第34卷,第2期,国际空间站规范。,133-160 (2005)
[1951] 李,X。;赵,J。;周强:《地下换热器周围土壤中热湿传递的内热源模型》,《应用热工程》25,第10期,1565-1577(2005)
[1952] Stepanenko,V.M。;Lykosov,V.N.:湖泊土壤系统中热量和水分传输的数值模拟,俄罗斯气象和水文,第3期,69-75(2005)
[1953] Song,W.K.:未铺砌和铺砌冻土介质的传热分析,包括埋地管道,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8,第6号,567-583(2005)
[1954] Loui,J.P。;Karanam,U.M.R.:岩石截割过程中的传热模拟,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20,第3期,263-270(2005)
[1955] 贝斯特,M.J。;考克斯,P.M。;Warrilow,D.:《确定大气建模应用的最佳土壤温度方案》,《边界层气象学》114,第1期,第111-142页(2005年)
[1956] Fomin,S.:在断裂岩层中钻孔时的钻孔温度,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期,385-394(2005)
[1957] 曾,X。;Beljaars,A.:用于建模和数据同化的海面皮肤温度预测方案,地球物理研究信件32,第14号,1-4(2005)
[1958] Pruess,K.:CO2地质处置库流体泄漏的数值研究表明流体流动和传热之间存在自限反馈,地球物理研究信件32,第14号,1-4(2005)
[1959] Kaempfer,T.U。;Schneebeli,M。;Sokratov,S.A.:雪中传热模型的微观结构方法,地球物理研究信件32,第21期,1-5页(2005年)
[1960] Louhenkilpi,S.:连铸传热和凝固的三维稳态和瞬态模拟工具,材料科学与工程A 413-414135-138(2005)
[1961] Helenius,R.:高压压铸丸套充填过程中的传热,材料科学与工程a 413-414,52-55(2005)
[1962] 帕里奥纳,M.M。;Mossi,A.C.:《纯铁在砂和莫来石模具中凝固过程中的传热数值模拟》,《巴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会杂志》27,第4期,399-406(2005)
[1963] Yao,M.:《圆坯连铸局部结晶器热行为的监测与分析,炼铁和炼钢》32,第4期,359-368(2005)
[1964] 郭,Z.:对铸造模拟至关重要的材料性能和行为建模,材料科学与工程A 413-4141465-469(2005)
[1965] Dour,G.:非侵入式传热系数计的开发及其在高压压铸中的应用:工艺参数的影响,《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9,第2期,223-233(2005)
[1966] 周,H。;Li,D.:《玻璃球模传热建模与模拟》,《自然科学进展》第15期,第7期,650-655页(2005)
[1967] 科萨尔五世。;贡齐,Z。;Antunoviä&dagger,S.;:《聚酯树脂在空气加热的圆柱形模具中的固化》,《Thermochimica acta 433》,第1-2期,134-141(2005)
[1968] 阿卜杜拉,M.Z。;比克顿,S。;Bhattacharyya,D.:《增强聚合物制造模具的对流传热》,《聚合物工程与科学》45,第1期,114-124(2005)
[1969] 高中:铝铸轧过程外冷机理与模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15,第5期,1113-1119(2005)
[1970] Zhang,L.:四流小方坯连铸中间包内的流体流动、传热和夹杂物运动,《国际钢铁研究》76,第11期,784-796(2005)
[1971] 顾美英:《HPH炉钢卷传热模拟》,冶金学报(英文版)18,第5期,647-652(2005)
[1972] Scutelnicu,E。;康斯坦丁,E。;Iordachescu,M.:碳钢-铜焊接接头的传热模拟,《世界焊接》49,第9号规范,ISS。,361-367 (2005)
[1973] De,A。;Debroy,T.:通过优化不确定参数对传导模式激光焊接过程中的热量和流体流动进行可靠计算,《焊接杂志》(佛罗里达州迈阿密)84,第7期,第101-112页(2005)
[1974] 马哈达维内贾德,R。;托洛伊·拉德,M。;Sharifi-Bidgoli,H.:碳化硅电火花加工的传热分析,国际热流数值方法杂志15,第5期,483-502(2005)
[1975] 赵洪涛。;Yang,J.G。;沈建华:《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方法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新系列)12,第SUPPL.2、9-12期(2005)
[1976] Bairi,A。;Laraqi,N.:通过车床加工获得的固体-固体界面的传热,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9,第1期,89-93(2005)
[1977] Sukaylo,V.:使用各种切削液应用时车削时热诱导工件变形的数值模拟,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7,第2-3期,408-414(2005)
[1978] Bao,Y。;张,T。;Gawne,D.T.:热喷涂沉积期间基板和涂层的非稳态加热,表面和涂层技术194,第1期,82-90(2005)
[1979] Buonanno,G.:《玻璃弯曲过程的热分析》,《应用热工程》25,第14–15期,2108-2121(2005)
[1980] Cheng,X。;Jaluria,Y.:《热制造工艺的优化:光纤的绘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7期,3560-3573(2005)·Zbl 1189.7616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2
[1981] Boldetti,C.:AA3004热轧变形梯度的测量,实验力学45,第6期,517-525(2005)
[1982] Chang,H.J.:《粉末热压-辊的热机械行为分析》,《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70,第1–2期,317-322(2005)
[1983] Garber,E.A.:冷轧机热状态建模,考虑上下辊冷却条件的差异,Metallurg,第6期,第66-69页(2005年)
[1984] 叶夫图申科,A。;Matysiak,S.J.:关于激光加热引起的弹性半空间中温度和热应力的近似解,数值传热;A部分:申请47,编号9,899-915(2005)
[1985] G.宫殿。;Pasquino,R.:利用激光束热传递模型对薄板成形进行变形分析的建模,数学和计算机建模42,第9–10期,1131-1136(2005)·Zbl 1081.80002号 ·doi:10.1016/j.mcm.2004.07.020
[1986] 伊尔巴斯,B.S。;Arif,A.F.M.:晶格子系统中随时间变化强度和热应力发展的激光短脉冲加热,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219,第1期,73-82(2005)
[1987] 菲弗尔科恩,F.E。;Incorpera,F.P。;Shin,Y.C.:激光辅助加工半透明陶瓷的传热模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0期,1999-2012(2005)
[1988] 江义忠。;Yang,R.:矩形化学气相沉积室内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中国工程学会学报,C/chung-kuo chi hsueh Kung ch'eng hsuebo pao 26,No.1–2,115-119(2005)
[1989] Lehtinen,A。;Karvinen,R.:温度梯度压延中传热的分析溶液,Paperi ja puu/纸和木材87,第8期,525-527(2005)
[1990] Maksoud,T.M.A.:蠕动进给磨削的传热模型,《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8,第3期,448-463(2005)
[1991] Troyani,N。;蒙塔诺,L.E。;Ayala,O.M.:铁水卷取热演化的数值模拟,Revista de metalurgia(马德里)SPEC.VOL.,488-492(2005)
[1992] Joodaki,M.:《准单片集成技术中的传热改进》,《微光刻、微制造和微系统杂志》第4期,第3期(2005年)
[1993] Chang,W.J。;Yang,Y.C。;Lin,C.M.:用反演方法估算深X射线光刻中的热传输,应用物理B:激光和光学81,第4期,543-548(2005)
[1994] 西维尔,L。;阿希拉,P。;Taimisto,M.:造纸机干燥器段热回收的热力学模拟,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1273-1292(2005)
[1995] Reboussin,Y.:玻璃熔窑蓄热体研究的数值方法,应用热工25,第14–15期,2299-2320(2005)
[1996] Selsil,A.:催化重整器中传热的数学模型,IMA应用数学杂志(数学研究所及其应用)70,第2期,201-220(2005)·兹比尔1081.80005
[1997] Baake,E。;Umbrashko,A。;Jakovics,A.:使用LES对冶金过程进行数值建模,《电气工程档案》54,第214期,第425-437页(2005年)
[1998] Giani,L。;Groppi,G。;Tronconi,E.:《金属泡沫的传热特性》,《工业和工程化学研究》44,第24期,9078-9085(2005)
[1999] Habib,医学硕士。;Ben-Mansour,R。;Antar,M.A.:不同燃烧器跳闸条件下切向燃烧炉模型中的流场和热特性,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0,909-920(2005)
[2000] 李世清:《回转窑热交换器传热数学模型》,《化工与技术》28,第12期,1480-1489(2005)
[2001] Cheng,W.T。;Huang,C.N。;Du,S.W.:《出钢过程中高炉炉膛内的三维铁流动与传热》,《化学工程科学》60,第16期,4485-4492(2005)
[2002] Kumar,S.:《用有限元法对铁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磨损进行传热分析和估算》,ISIJ国际45,第8期,1122-1128(2005)
[2003] 李,D。;Wells,M.A.:表面下热电偶安装对淬火操作期间测量的热历史和预测的表面热通量差异的影响,冶金和材料交易B:过程冶金和材料加工科学36,第343-354号(2005)
[2004] Badescu,V.:强制冷却过程的最佳控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3-4期,741-748(2005)·Zbl 1121.80343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09.007
[2005] Bendada,A。;Erchiqui,F。;Kipping,A.:利用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和E国际38,第6期,433-441(2005)了解吹塑冷却阶段的传热机制
[2006] An,Q.L.:基于绿色制造的高效冷却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2,第3期,230-233(2005)
[2007] 于清:《宽厚盘管层流冷却特性》,《钢铁技术》2005年第2期,第8期,第72-81页
[2008] Chaffotte,F.:《通过传热模型优化气体淬火技术》,《工业加热》72,第11期,第49-53页(2005年)
[2009] Banka,A.L.:CFD在热处理中的实际应用,《热处理进展5》,第5期,第44-49页(2005年)
[2010] 雅皮奇,H。;Baštürk,G.:用径向周期膨胀和收缩环热流加热的固体圆盘中瞬态温度和热致应力分布的数值解,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59,第1期,99-112(2005)
[2011] Polozine,A。;Schaeffer,L.:确定锻造过程热参数的精确和近似方法,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70,第3期,611-615(2005)
[2012] 郭Z.S。;杜,S。;张斌:《厚热固性复合材料层压板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65,第3-4期,517-523(2005)
[2013] Hassan,N.:纤维铺放复合材料制造过程的传热分析,《增强塑料和复合材料杂志》24,第8期,869-888(2005)
[2014] Kusiak,A。;巴塔利亚,J.L。;Rech,J.:加工过程中刀具涂层对刀具传热的影响,《表面和涂层技术》195,第1期,29-40(2005)
[2015] 雷奇,J。;巴塔利亚,J.L。;Moisan,A.:刀具涂层的热影响,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59,第1期,119-124(2005)
[2016] Sarikaya,O。;伊斯兰堡,Y。;Celik,E.:陶瓷涂层对热障应用中传热特性影响的有限元建模,《材料与设计》26,第4期,357-362(2005)
[2017] Barba,A.A.:《食品热处理:传热传质预测通用规范》,《传热传质/瓦尔梅-und stoffuebertragung 41》,第7期,第625-631页(2005年)
[2018] Loreto,Di M.:对流食品解冻过程中融化动力学控制的实验,IEEE控制系统技术交易13,第5期,826-831(2005)
[2019] 苋菜,A。;Lanoiselle,J.L.:使用热流传感器测量工业冷冻设备中的传热系数,《食品工程杂志》66,第3期,377-386(2005)
[2020] 洛杉矶Campanone。;Zaritzky,N.E.:微波加热过程的数学分析,《食品工程杂志》69,第3期,359-368(2005)
[2021] Welti-Chanes,J。;弗加拉·巴德拉斯,F。;Bermúdez-Aguirre,D.:《食品工程中的运输现象:基本概念和进展》,《食品工程杂志》67,第1-2期,113-128(2005)
[2022] Lucas,T.:冷冻或解冻过程中面团中冰梯度的MRI量化,《食品工程杂志》71,第1期,98-108(2005)
[2023] 卢卡斯,T。;勒雷,D。;Davenel,A.:部分面包的冷藏和冷冻。第一部分:核磁共振信号分析,食品工程杂志70,第2期,139-149(2005)
[2024] Budzaki,S。;Seruga,B.:土豆面团油炸过程中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食品工程杂志》66,第3期,307-314(2005)
[2025] Akpinar,E.K.:旋风式干燥机中各种作物的对流传热系数评估,能量转换与管理46,第15–16期,2439-2454(2005)
[2026] Edmondson,P.T.:巧克力屑中的传热、传质和风味发展模型,食品和生物制品加工83,No.2 C,89-98(2005)
[2027] Yu,C。;Gunasekaran,S.:双螺杆奶酪拉伸机中熔体输送和传热的建模,《食品工程杂志》70,第2期,245-252(2005)
[2028] Oroszvari,B.K.:牛排煎炸过程中热量和质量传递的控制机制。第2部分:煎锅温度和馅饼直径的影响,《食品工程杂志》71,第1期,18-27(2005)
[2029] Oroszvari,B.K。;Sjoholm,I。;Tornberg,E.:牛排煎炸过程中热量和质量传递的控制机制。I.肉类原料组成和粉碎的影响,《食品工程杂志》67,第4期,499-506(2005)
[2030] Maidment,G.G.:《冷冻食品展示柜新型冷却系统的研究》,机械工程师学会刊,E部分:过程机械工程期刊219,第2期,157-165(2005)
[2031] Senn,S.M。;Poulikakos,D.:PEM燃料电池扩散区的多相传输现象,《传热杂志》127,第11期,1245-1259(2005)
[2032] 邵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动态热模型与温度控制》,《中国化学工程杂志》2005年第13期第2期,第218-224页
[2033] Cheng,C.H。;Chang,M.H.:《用非破坏性反演方法预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温度分布》,《电源杂志》139,第1-2期,115-125(2005)
[2034] Ramousse,J.: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中的热、质量和电荷转移建模,《电源杂志》145,第2期,416-427(2005)
[2035] Promislow,K。;Wetton,B.:燃料电池堆热耦合的简单数学模型,《电源杂志》150,第1-2期,129-135(2005)
[2036] Ju,H。;孟,H。;王春英:PEM燃料电池单相非等温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7期,1303-1315(2005)·Zbl 1189.7675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0.004
[2037] 卢,Y。;谢弗,L。;Li,P.:扁管高功率密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传热和流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燃料电池科学与技术杂志》第2期,第1期,65-69页(2005)
[2038] Coutelieris,F.A。;Douvartzides,S.L。;Tsiakaras,P.E.:《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传热现象:分析方法》,《化学工程科学》60,第16期,4423-4430(2005)
[2039] 陈,R。;Zhao,T.S.:具有传热效应的被动馈电DMFC的数学建模,《电源杂志》152,第1-2期,122-130(2005)
[2040] Faghri,A。;郭,Z.:《燃料电池技术和建模相关热管理问题的挑战和机遇》,《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9-20期,3891-3920(2005)
[2041] Li,D.:纳米结构固态冷却装置中的热传输,《传热杂志》127,第1期,第108-114页(2005年)
[2042] Ghai,S.S.:《新型传热模型及其在信息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应用物理学杂志》97,第10期,第1-3期(2005年)
[2043] Jou,D.:纳米系统热传输的现象学标度方法,应用数学通讯18,第8期,963-967(2005)·Zbl 1081.80001号
[2044] 李,H。;刘,B。;Chong,T.C.:纳米间距头盘系统的热研究,日本应用物理学杂志,第1部分:常规论文、短文和综述论文44,第10期,7445-7447(2005)
[2045] Keblinski,P。;伊斯曼·J·A。;Cahill,D.G.:《纳米流体用于热传输》,《今日材料》第8期,第6期,第36-44页(2005年)
[2046] Vadasz,J.J。;Govender,S。;Vadasz,P.:《纳米流体悬浮液中的传热强化:可能的机制和解释》,《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3期,2673-2683(2005)
[2047] Haldeman,C.W.:现代一个半状态高压跨音速涡轮的气动和热流测量及其预测,《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22-531(2005)
[2048] Holmberg,D.G。;Diller,T.E.:跨声速涡轮叶栅中的同时热流密度和速度测量,《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502-506(2005)
[2049] Bellucci,V.:配备声学阻尼器的燃气轮机燃烧室的热声建模,《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372-379(2005)
[2050] Muwanga,R.S.:《使用蒙特卡罗模拟的输入变量对涡轮叶片热设计性能的影响:探索性研究》,《传热杂志》127,第4期,404-413(2005)
[2051] Sierra,F.Z.:《燃气轮机燃烧室温度锋的预测》,《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1127-1140(2005)
[2052] Sveningsson,A。;Davidson,L.:《使用V2-F湍流模型计算定子叶片通道内的流场和传热》,《涡轮机械杂志》127,第3期,627-634(2005)
[2053] Mahulikar,S.P。;科勒,P.S。;Rao,G.A.:使用多模式热模型预测飞机后机身的蒙皮温度,《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1期,114-124(2005)
[2054] 布塔法(Boutarfa,R.)。;Harmand,S.:转子-定子系统中层流和湍流的局部对流换热,流体实验38,第2209-221期(2005)
[2055] Couch,E.:涡轮叶尖吹气测量和预测的比较,《推进与动力杂志》21,第2期,335-343(2005)
[2056] Ito,S.:1700(circ C)级高温燃气轮机的概念设计和冷却叶片开发,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2期,358-368(2005)
[2057] Ahn,J。;Mhetras,S。;Han,J.C.:《使用压敏涂料对燃气轮机叶尖进行薄膜冷却的效果》,《传热杂志》127,第5期,521-530(2005)
[2058] Christophel,J.R.:涡轮叶片顶部吹气的测量绝热效率和传热,《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51-262(2005)
[2059] 克里斯托弗·J·R。;Thole,K.A。;Cunha,F.J.:《使用压力侧孔冷却涡轮叶片尖端——第二部分:传热测量》,《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78-286(2005)
[2060] 克里斯托弗·J·R。;Thole,K.A。;Cunha,F.J.:《使用压力侧孔冷却涡轮叶片尖端——第一部分:非绝热有效性测量》,《涡轮机械杂志》127,第2期,270-277(2005)
[2061] Yakut,K.:双面三角翼胶带对热和涡流特性的影响,《应用能量80》,第1期,77-95(2005)
[2062] 恩戈马,G.D。;Sadiki,A.:燃气轮机站余热利用用翅片管组配置,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8期,799-807(2005)
[2063] Hamada,Y.:基于高导热碳纤维的复合材料中的各向异性传热,《能源30》,2-4号规范,ISS。,221-233 (2005)
[2064] Yumrutas,R.:带地下储能罐的地面耦合空间冷却系统的计算模型,《能源与建筑》37,第4期,353-360(2005)
[2065] 尤姆鲁塔斯,R。;Unsal,M.:《具有地下储存的空间冷却系统建模》,应用热工程25,第2–3期,227-239(2005)
[2066] Wang,J.C.:热能储存装置的充放电特性,实验传热18,第1期,45-60(2005)
[2067] 张杰:《储氢技术中的传热问题综述》,《传热杂志》127,第12期,1391-1399(2005)
[2068] Ahmad,R.A.:空间运输系统中可重复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对流传热,《传热工程》26,第10期,30-45页(2005)
[2069] 尚伟。;Besant,R.W.:孔径变化对再生轮性能的影响,《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1期,121-135(2005)
[2070] Tagawa,M.:在强压力颗粒流中形成的非混合湍流火焰的热场结构,《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6期,905-913(2005)
[2071] Ming,P.:《船用锅炉增压燃烧与传热研究》,《热科学杂志》14,第1期,76-80(2005)
[2072] 富森科,R.V。;Minaev,S.S.:具有逆流热交换、燃烧、爆炸和冲击波的系统中的火焰稳定性41,第2期,133-139(2005)
[2073] Talib,R.Abu:《与低温模拟燃烧器得出的水平相比,在标准丙烷-空气火焰认证燃烧器中进行的热流密度测量的详细研究》,《燃气轮机和动力工程杂志》127,第2期,249-256(2005)
[2074] 内利斯,G。;休斯,C。;Pfotenhauer,J.:低温下混合气体工作流体的传热系数测量,《低温学》45,第8期,546-556(2005)
[2075] Melnikovsky,L.A.:超流体中的热传递:重力效应,《低温物理杂志》138,第1-2期,61-66(2005)
[2076] Fujii,T.:利用潜热的热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和实验结果的比较,《传热-亚洲研究》34,第8期,564-578(2005)
[2077] Sousa,J.M.M.:《汽车前照灯中流体流动和壁温分布的实验研究》,《国际热和流体流动杂志》26,第5期,709-721(2005)
[2078] O.卡纳克里。;Kilic,M.:《加热期间汽车内部热舒适性的研究》,《应用人体工程学》36,第3期,301-312(2005)
[2079] O.卡纳克里。;普拉特,E。;Kilic,M.:汽车加热和冷却期间的热舒适性,《传热和传质》,第41期,第5期,449-458(2005)
[2080] Asano,H.:汽车暖通空调装置中冷热气流的湍流混合(混合T型接头中的速度场和温度场特征),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学报,第71部分,第712期,2970-2978(2005)
[2081] Ayub,Z.H.:《CO2传热的最新发展》,《传热工程》26,第6期,第3-6页(2005年)
[2082] Tu,S.T.:随机分布第二相复合材料物理性能饱和行为的数值模拟,复合材料杂志39,第7期,617-631(2005)
[2083] Fiedler,T.:纤维增强材料正交异性传热性能的数值和分析计算,《材料》,wissenschaft und werkstofftechnik 36,第10期,602-607(2005)
[2084] 科杜尔,V.K.R。;洛杉矶比斯比。;Foo,S.H.C.:纤维增强聚合物钢筋耐火混凝土板的热性能,ACI结构期刊102,第6期,799-807(2005)
[2085] Chung,J.H。;Consolazio,G.R.:高温下钢筋混凝土中运输现象的数值模拟,《水泥与混凝土研究》35,第3期,597-608(2005)
[2086] 乌沙科夫,V.M。;Matvienko,O.V.:高温旋转气体辉光对反应通道壁热交换和燃烧的数值研究,《工程物理和热物理杂志》78,第3期,541-547(2005)
[2087] 罗西,R.M。;Bolli,W.P.:改善热防护的相变材料,《先进工程材料》第7期,第5期,368-373页(2005)
[2088] Deosarkar,M.P。;Mahamunkar,医学硕士。;Shirsath,S.R.:《快速传热的超声波》,《化学工程世界》第40期,第11期(2005年)
[2089] 普罗塞克,T。;诺瓦克,P。;Bystriansky,J.:热流密度和表面温度对不锈钢晶间腐蚀的影响,《材料与腐蚀》56,第5期,第312-317页(2005)
[2090] Kuosa,M.:电机气隙中气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和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沟槽表面,《热科学杂志》14,第1期,48-55(2005)
[2091] Mhaisekar,A。;Kazmierczak,M.J。;Banerjee,R.:同步辐射X射线束局部加热下球形生物晶体对流和传导冷却的三维数值分析,同步辐射杂志12,第3期,318-328(2005)
[2092] Chen,L。;Sun,F。;Wu,C.:具有线性唯象传热定律的热电发生器,《应用能量》81,第4期,358-364(2005)
[2093] De Miguel,A。;Bilbao,J.:根据气象和模拟太阳辐射数据生成测试参考年,太阳能78,No.6,695-703(2005)
[2094] Verevochkin,Y.G。;Startsev,S.A.:不同光学类型的水吸收太阳辐射对空气-水界面下对流和传热的影响:零风速情况,流体力学杂志523,109-120(2005)·Zbl 1081.76595号 ·doi:10.1017/S0022112004001971
[2095] Mahajan,R.L。;菲切拉,B.M。;Horst,T.W.:《机械吸气辐射屏蔽:CFD和神经网络设计分析》,《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4期,2856-2867(2005)·Zbl 1189.7644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26
[2096] Lund,P.D.:太阳能组合系统的尺寸和适用性考虑,太阳能78,第1期,59-71(2005)
[2097] Joshi,S.V。;博基尔,R.S。;Nayak,J.K.:《热虹吸式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的测试标准:回顾和实验评估》,《太阳能》78,第6期,781-798(2005)
[2098] 约旦,美国。;Furbo,S.:小型太阳能家用储罐因抽气引起的热分层,《太阳能78》,第2期,291-300(2005)
[2099] Johannes,K.:《太阳能水箱存储建模解决方案比较》,《太阳能79》,第2期,216-218页(2005年)
[2100] 黄,B.J。;Lee,J.P。;Chyng,J.P.:热管增强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太阳能78,第3期,375-381(2005)
[2101] Furbo,S.:太阳能储罐不同水平排放的性能改善,《太阳能79》,第5期,第431-439页(2005年)
[2102] Furbo,S。;Vejen,N.K。;Shah,L.J.:具有高度热分层水箱的大型低流量太阳能加热系统的热性能,《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15-20(2005)
[2103] 伊藤,S。;北三浦。;Takano,Y.:《使用直接膨胀型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泵研究》,《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1期,60-64页(2005年)
[2104] Furbo,S.:用于小型太阳能家用热水系统的智能太阳能水箱,太阳能78,第2号,269-279(2005)
[2105] 埃森,M。;Esen,H.:两相封闭式热虹吸管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验研究,太阳能79,第5期,459-468(2005)
[2106] 小武,W。;Ben,H.: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火用分析,《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能源评论》9,第6期,638-645(2005)
[2107] Wang,Y。;戴维森,J。;Francis,L.:《聚合物管中的结垢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使用的解释》,《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1期,第3-14页(2005年)
[2108] Umurzakova,M.A.:《太阳湍流接收器有效传热系数的计算》,《应用太阳能》(gelotekhnika的英文翻译)41,第1期,84-86(2005)
[2109] Smyth,M.:集中式集热器储能太阳能热水器替代对流抑制装置的实验比较,《太阳能》78,第2期,223-233(2005)
[2110] 莫里森,G.L。;Budihardjo,I。;Behnia,M.:玻璃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中流速的测量和模拟,《太阳能》78,第2期,257-267(2005)
[2111] Li,M.:《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间歇制冷现象研究》,《应用热工程》25,第11-12期,1614-1622(2005)
[2112] Hernandez,J.I.:使用r134a的太阳能助推器辅助喷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53-59(2005)
[2113] Mers,A.A。;Mimet,A.:太阳能加热的吸附多孔介质中热质传递的数值研究:boubnov-Galerkin方法,热质传递/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8,717-723(2005)
[2114] Janarthanan,B。;Chandrasekaran,J。;Kumar,S.:浮动倾斜Wick太阳能蒸馏器开式和闭式循环系统的蒸发热损失和传热,《海水淡化》180,第1–3期,291-305(2005)
[2115] Angeli,C。;Leonardi,E.:热扩散对盐度梯度太阳池稳定性的影响,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8,第21–22期,4633-4639(2005)·Zbl 1189.7657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21
[2116] Akhatov,Z.S.:具有再生热利用的热床式太阳能蒸馏器的热平衡,应用太阳能(gelotekhnika的英文翻译)41,第2期,25-28(2005)
[2117] 阿巴克尔,Y.A。;Ismail,A.F.:新型多级真空太阳能蒸馏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3期,381-385(2005)
[2118] Tanaka,H。;Nakatake,Y.:简单高效的太阳能蒸馏器:垂直多效扩散型太阳能蒸馏器与平板镜耦合,Desalination 173,No.3,287-300(2005)
[2119] Tanaka,H。;Nakatake,Y。;Tanaka,M.:与热管太阳能收集器耦合的垂直多重效应扩散型太阳能蒸馏器的室内实验,脱盐177,编号1-3291-302(2005)
[2120] Kerdchang,P.:《循环水曝气用新型太阳能热机系统的开发》,太阳能78,第4号规范,国际空间站。,518-527 (2005)
[2121] Sharma,S.D.:基于真空管太阳能收集器和PCM存储单元的太阳能炊具的热性能,《太阳能78》,第3期,第416-426页(2005年)
[2122] 古普塔,R。;Tiwari,G.N.:利用周期分析及其实验验证对具有北墙的温室进行热建模,《国际环境能源杂志》26,第3期,115-128(2005)
[2123] Ghosal,M.K.:温室、能源和建筑供暖用地气收集器和地气换热器的建模和比较热性能37,第6期,613-621(2005)
[2124] Ozgener,O。;Hepbasli,A.: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温室供暖系统的实验性能分析,《能源与建筑》37,第1期,第101-110页(2005年)
[2125] Lazarov,V.:混合太阳能集热器,《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1(1-2SPEC.ISS.),229-233(2005)
[2126] Ho,C.D。;Yeh,H.M。;Wang,R.C.:具有再循环功能的双通道平板太阳能空气加热器的传热强化,《能源》30,第15期,2796-2817(2005)
[2127] Ho,C.D。;Yeh,C.W。;谢顺明:《外循环多程平板太阳能空气加热器设备性能的改进》,《可再生能源》第30期,第10期,第1601-1621页(2005年)
[2128] Ghoneim,A.A.:《配备不同排列的方形蜂窝的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优化》,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1期,95-105(2005)
[2129] 法奥,J。;Oliveira,A.C.:冷凝器传热对板式热管太阳能集热器能量性能的影响,国际能源研究杂志29,第10期,903-912(2005)
[2130] 盖利克,K。;Christensen,C。;库彻,C。;数值,A。;低电导率的无釉实验研究;《换热太阳能空气加热器: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153-155(2005)
[2131] 阿贾姆,H。;Farahat,S。;Sarhaddi,F.:太阳能空气加热器的运动优化及与能量分析的比较,《国际热力学杂志》第8期,第4期,183-190(2005)
[2132] Bairi,A。;拉腊基,N。;De Maria,J.M.Garcia:《应用于太阳能集热器和建筑的二维封闭二极管腔中辐射热交换的重要性》,《国际可持续能源杂志》24,第1期,第33-44页(2005年)
[2133] Togrul,I.T。;Pehlivan,D.:气流通道中填料对带锥形聚光器的太阳能空气加热器性能的影响,应用热工程25,第8-9期,1349-1363(2005)
[2134] 于振堂:《蜂窝热管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调查与分析》,《传热传质》,第42期,第2期,第122-128页(2005)
[2135] 里法特,S.B。;X.赵。;Doherty,P.S.:开发一个理论模型来研究薄膜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应用热工程25,No.5-6,899-915(2005)
[2136] 萨胡,M.M。;Bhagoria,J.L.:利用太阳能空气加热器吸收板上的90°断裂横肋增强传热系数,《可再生能源30》,第13期,2057-2073(2005)
[2137] Schuler,A.:彩色热太阳能集热器的四分之一波干涉堆潜力,《太阳能79》,第2期,第122-130页(2005年)
[2138] Shah,L.J。;Furbo,S。;吸收器,圆柱形真空管状收集器上的模拟阴影: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3期,333-342(2005)
[2139] Maneewan,S.:通过热电屋顶太阳能收集器减少热增益,《太阳能78》(国际空间站4号规范),495-503(2005年)
[2140] Naphon,P.:关于纵向翅片双通道太阳能空气加热器的性能和熵产生,《可再生能源》30,第9期,1345-1357(2005)
[2141] 利特维诺夫,P.P。;特维亚诺维奇,E.V。;Trushevskii,S.N.:带固定集中器的太阳能热模块运行实验,应用太阳能(英语翻译为geliotekhnika)41,第2期,41-45(2005)
[2142] 阿巴纳德斯,S。;Flamant,G.:在喷嘴型实验室规模的太阳能反应堆中通过热甲烷裂解生产氢气,《国际氢能杂志》30,第8期,843-853(2005)
[2143] Aroutiounian,V.M。;Arakelyan,V.M。;Shahnazaryan,G.E.:利用太阳辐射驱动水分裂制氢的金属氧化物光电极,《太阳能》78,第5期,581-590(2005)
[2144] 维克特,C。;基于A.简单辐射换热的A.太阳能反应堆模型设计研究: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汇刊,第3期,425-429(2005)
[2145] Meier,A.:用于工业太阳能生产石灰的多管回转窑,《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3期,386-395(2005)
[2146] Licht,S.:《太阳能水裂解生成氢燃料——光热电化学分析》,《国际氢能杂志》30,第5期,459-470(2005)
[2147] Sogut,O.S。;Durmayaz,A.:有限速率传热太阳能驱动热机的性能优化,《可再生能源》30,第9期,1329-1344(2005)
[2148] M·罗杰。;巴克,R。;Muller Steinhagen,H.:用于太阳能热接收器的多空气射流冷却系统的数值和实验研究,传热杂志127,第8期,863-876(2005)
[2149] Schlaich,J.:《商业太阳能上升气流塔系统的设计——太阳能诱导对流发电的利用》,《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1期,第117-124页(2005)
[2150] Freid,A.P.:《高温太阳能热反应堆中的太阳能盲高温计温度测量:校正系统传感器腔体反射误差的方法》,《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卷,第1期,第86-93页(2005年)
[2151] Sun,J.:微型高通量光伏聚光器被动散热器的建模和实验评估,《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第1期,138-145(2005)
[2152] Kaushika,北卡罗来纳州。;米什拉,A。;Chakravarty,M.:《太阳能-生物质混合热电联产植物的热分析》,《国际可持续能源期刊》24,第4期,175-186(2005)
[2153] Bozonnet,E。;Belarbi,R。;Allard,F.:模拟街道峡谷中太阳对热量和质量传递的影响,简化方法,《太阳能79》,第1期,10-24页(2005年)
[2154] De La Flor,F.J.S.:建筑外表面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太阳能79,第5期,513-522(2005)
[2155] 马丁内斯,P.J。;Velazquez,A。;Viedma,A.:太阳能驱动供暖系统的性能分析,《能源与建筑》37,第10期,1028-1034(2005)
[2156] Ooshuizen,P.H.:覆盖物对从窗户到房间的热传递的影响,《传热工程》26,第5期,47-65(2005)
[2157] 沙希德,H。;Naylor,D.:带水平百叶窗的窗户的能源性能评估,《能源与建筑》37,第8期,836-843(2005)
[2158] 温拉德,H。;贝克,A。;Fricke,J.:用于采光和房间供暖的PCM-facade-panel,《太阳能78》,第2期,177-186(2005)
[2159] 翟晓强。;戴永杰。;王瑞珍:《两个屋顶太阳能集热器诱导的太阳房供暖与自然通风的比较》,《应用热工程》25,第5-6期,第741-757页(2005)
[2160] Argiriou,A.A.:低容量太阳能辅助吸收式热泵与地下系统耦合的数值模拟和性能评估,《太阳能79》,第3期,第290-301页(2005年)
[2161] Filippin,C.:传统建筑和节能建筑对设计和人为因素的响应,《太阳能》78,第3期,455-470(2005)
[2162] Lam,J.C.:《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热增量和冷却能量要求》,《能源》第30卷第7期,第933-951页(2005年)
[2163] 迈劳德,F。;盖伊,J.B。;Brown,M.T.:《使用能值法评估建筑物》,《太阳能79》,第2期,204-212页(2005年)
[2164] 西萨曼。;布鲁诺,F。;Halawa,E.:屋顶集成太阳能供暖系统PCM蓄热单元的热性能,太阳能78,第2期,341-349(2005)
[2165] Cabeza,L.F.:在24至29℃的温度范围内对用于潜热储存的金属-PCM对进行长期浸没腐蚀试验,《材料与腐蚀》56,第1期,第33-38页(2005年)
[2166] Canbazoglu,S.:使用传统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五水合硫代硫酸钠增强太阳能储热性能,《能源与建筑》37,第3期,235-242页(2005年)
[2167] Raab,S。;Mangold,D。;Müller-Steinhagen,H.:季节性热水蓄热太阳能辅助区域供暖系统计算机模型的验证,太阳能79,第5期,531-543(2005)
[2168] Brosseau,D.:抛物线槽发电厂热能储存系统用温跃层填充材料和熔盐传热流体的测试,太阳能工程杂志,ASME 127,No.1,109-116(2005)
[2169] Nemchinsky,V.:双温等离子体中的解离反应热导率,《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20期,3825-3831(2005)
[2170] Cheng,K.:覆环气体对在环境空气中撞击基底的层流氩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恭城杰武力学报》/《工程热物理杂志》26,第6期,1019-1021(2005)
[2171] 哈尔琴科,V.N。;Zverev,V.N.:涡流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器模型中的传热和传质,《传热研究》36,第8期,697-702页(2005)
[2172] Wang,W.:等离子喷枪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国际先进制造技术杂志26,第5-6期,537-543(2005)
[2173] Wang,W.M.:等离子喷涂机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季算五里/中国计算物理杂志22,第1期,83-87(2005)
[2174] Xu,D.Y。;陈,X。;Pan,W.:自然对流对水平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长层流氩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15期,3253-3255(2005)·Zbl 1189.7679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2.039
[2175] Xu,W.J.:板材等离子弧成形温度场的数值模拟,材料加工技术杂志164-1651644-1649(2005)
[2176] Gonzalez,J.J.:电弧及其与阳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第二部分。外力对弧柱的三维模型影响,《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2期,306-318(2005)
[2177] Yeh,F.B。;Wei,P.S.:等离子体参数对经历固液相变的工件温度场的影响,《传热杂志》127,第9期,987-994(2005)
[2178] Kersten,H.: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中的能量通量测量,Die bestimmung von energieflüssen bei plasmaoberflächenprozessen 96,第12期(2005)
[2179] Nunomura,S.:二维晶体复合物(尘埃)等离子体中的热传递,《物理评论》95,第2期,第1-4页(2005年)
[2180] 鲍里索夫,Y.S。;Zatserkovny,A.S。;Krivtsun,I.V.:等离子喷涂中等离子流与分散材料颗粒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热交换,Avtomaticheskaya svarka,第6期,7-11页(2005)
[2181] 鲍里索夫,Y.S。;Zatserkovny,A.S。;Krivtsun,I.V.:等离子体喷涂中电离气体和蒸发颗粒之间热交换的特殊性,Avtomaticheskaya svarka,No.7,20-27(2005)
[2182] Golosnoy,国际奥委会。;美国齐帕斯。;Clyne,T.W.: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热流模拟的分析模型,《热喷涂技术杂志》14,第2期,205-214(2005)
[2183] 熊海波:等离子喷涂过程中飞行颗粒的熔化和氧化行为,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5-26期,5121-5133(2005)·Zbl 1188.7627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7.019
[2184] Kumar,A。;Debroy,T.:《提高复杂气体-金属电弧角焊缝中模拟热流和流体流动的可靠性——第二部分:在钢焊接中的应用》,《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期,127-134(2005)
[2185] Kumar,A。;张伟。;Debroy,T.:《提高复杂气体-金属电弧角焊缝中热流和流体流动建模的可靠性——第一部分:工程物理模型》,《物理学杂志D:应用物理学》38,第1期,119-126(2005)
[2186] Kumar,A.:适用于执业工程师的气-金属-电弧角焊中的智能双向传热和自由表面流动模型,《世界焊接》第49期,第9-10、32-48页(2005)
[2187] Tanaka,M.:TIG电弧中的阳极传热及其对焊缝熔深的影响,Yosetsu gakkai ronbunshu/日本焊接学会季刊23,第3期,398-404(2005)
[2188] Das,M.:毛细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的瞬态辐射传热,《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9,第4期,572-580(2005)
[2189] Revaz,B。;威茨,G。;Flükiger,R.:从阴极局部温度测量推断的液体放电等离子体通道特性,应用物理杂志98,第11期,1-6期(2005)
[2190] Tazmeev,K.K。;Tazmeev,A.K.:液体电解阴极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传热和传质的一些具体特征,《传热研究》36,第8期,623-629(2005)
[2191] 亚伯,S。;普拉萨德,K.V。;Mahaboob,A.:MHD边界层粘弹性流体在连续运动的拉伸表面上流动时的浮力和热辐射效应,国际热科学杂志44,第5期,465-476(2005)
[2192] A.阿里。;Mehmood,A。;Mohyuddin,M.R.:粘弹性磁流体定向流动和传热的李群分析,机械学报/理学血宝21,第4期,342-345(2005)·Zbl 1200.76153号 ·doi:10.1007/s10409-005-0055-5
[2193] Siddheshwar,P.G。;Mahabaleswar,美国:辐射和热源对粘弹性液体磁流体动力学流动和拉伸薄板上传热的影响,非线性力学国际期刊40,第6期,807-820(2005)·Zbl 1349.76906号
[2194] Abo-Eldahab,E.M。;Salem,A.M.:具有均匀自由流的拉伸表面上非牛顿幂律流体的MHD自由对流,应用数学与计算169,No.2,806-818(2005)·Zbl 1151.76625号 ·doi:10.1016/j.amc.2004.09.089
[2195] Abo-Eldahab,E.M。;Salem,A.M.:非牛顿幂律流体在移动圆柱体上的扩散和化学反应的MHD流动和传热,《传热与传质》,第41期,第8期,第703-708页(2005年)
[2196] Attia,H.A.:具有可变物理特性的MHD Couette流,建模、测量和控制B 74,第2期,25-34页(2005年)
[2197] Attia,H.A.:具有温度依赖粘度和离子滑移的MHD Couette流,Tamkang科学与工程杂志8,第1期,11-16页(2005)
[2198] 卡利塔,B。;Borkakati,A.K.:具有温度相关热源/散热器的非定常平面MHD Couette流动和传热的精确解,《国际热与技术杂志》23,第1期,147-153(2005)
[2199] 李,F.C。;库努吉,T。;Serizawa,A.:MHD对垂直管道中液态金属-气体环形流的流动结构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第12期,2571-2581(2005)·兹比尔1189.76784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4.12.041
[2200] Maleque,K.A。;Sattar,M.A.:由于多孔旋转盘,可变特性和霍尔电流对稳定MHD层流对流流体流动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3-24期,4963-4972(2005)·Zbl 1189.7678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17
[2201] 瓦西里耶夫,E.N。;Nesterov,D.A.:辐射换热对电流层形成的影响,《高温》43,第3期,396-403(2005)
[2202] Xenos,M。;迪马斯,S。;Kafoussias,N.:具有逆压力梯度的MHD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流动,机械学报177,第1-4期,171-190(2005)·Zbl 1078.76079号 ·doi:10.1007/s00707-005-0221-7
[2203] Zniber,K。;欧巴拉,A。;Lahjomri,J.:具有规定正弦壁热流密度的通道内磁流体流动传热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能量转换和管理》46,第7–8期,1147-1163(2005)
[2204] Abo-Eldahab,E.M。;Azzam,G.E.D.A.:在存在质量扩散的情况下,热辐射对通过半无限倾斜板的磁流体动力学流动的影响,传热传质/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1,No.12,1056-1065(2005)
[2205] Aldoss,T.K。;Al-Nimr,文学硕士。;Khadravi,A.F.:局部加速度项对垂直板上方MHD瞬态自由对流流动的影响,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3期,296-305(2005)
[2206] Al-Mudhaf,A.(Al Mudhaf,A.)。;Chamkha,A.J.:在存在热量产生或吸收效应的情况下,平面上MHD热溶液Marangoni对流的相似解,热与质量传递/waerme-und stoffuebertragung 42,No.2112-121(2005)
[2207] Eldabe,N.T.:用Chebyshev有限差分法研究微极流体通过拉伸片的磁流体力学流动,以及传热,《应用数学与计算》160,第2期,437-450(2005)·Zbl 1299.76170号
[2208] Khadravi,A.F。;Odat,M.O.:《嵌入均匀吸力多孔介质中的可渗透垂直运动板上方的瞬态磁流体自由对流》,《国际热学与技术杂志》23,第1期,第81-87页(2005年)
[2209] 穆霍帕迪耶,S。;拉耶克,G.C。;Samad,S.A.:《变粘度加热拉伸板上MHD边界层流动研究》,《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第21-22期,第4460-4466页(2005年)·Zbl 1189.7678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27
[2210] Ouaf,M.E.M.:拉伸多孔板上磁流体流动热辐射的精确解,应用数学与计算170,第2期,1117-1125(2005)·Zbl 1103.76068号 ·doi:10.1016/j.amc.2005.01.010
[2211] Duwairi,H.M.:粘性和焦耳加热对辐射等温多孔表面强制对流流动的影响,国际热流和流体流动数值方法杂志15,第5期,429-440(200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