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组合逻辑的模块化结构。 (英语) Zbl 1126.03020号

摘要:我们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方法来定义各种基于状态的系统的逻辑。系统被建模为余代数,我们使用模态逻辑来指定它们的可观察属性。我们表明,与这些逻辑相关的语法、语义和证明系统都可以以模块化的方式导出。此外,我们还表明,由此获得的逻辑从其构建块继承了健全性、完整性和表达性属性。我们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推导各种概率系统的健全、完整和可表达的逻辑,迄今为止尚未获得完整的公理化。

MSC公司:

03B45号 模态逻辑(包括规范逻辑)
03B70号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
03G30型 分类逻辑,拓扑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链接

参考文献:

[1] Aczel,P。;Mendler,N.,《最后的余代数定理》(Pitt,D.H.等,《范畴理论与计算机科学》,《范畴论与计算机科学,LNCS》,第389卷(1989),Springer)·Zbl 1496.03206号
[2] F.Bartels,《关于广义共创和概率规范格式》,《CWI博士论文》,阿姆斯特丹,2004年;F.Bartels,《关于广义共创和概率规范格式》,博士论文,CWI,阿姆斯特丹,2004年
[3] 巴特尔斯,F。;索科洛娃,A。;de Vink,E.,《概率系统类型的层次结构》(Gumm,H.P.,Proc.CMCS 2003)。程序。CMCS 2003,ENTCS,第82卷(2003),爱思唯尔)·Zbl 1270.68186号
[4] 布莱克本,P。;de Rijke,M。;维内马,Y.,模态逻辑(2000),剑桥大学出版社
[5] Cǐrstea,C.,《关于余代数逻辑中的表现性和组合性》(Gumm,H.P.,Proc.CMCS 2003)。程序。CMCS 2003,ENTCS,第82卷(2003),爱思唯尔)·Zbl 1270.03036号
[6] Cǐrstea,C.,定义余代数逻辑的组合方法,理论计算机科学,327,1-2,45-69(2004)·Zbl 1088.03030号
[7] 克拉克,E。;Emerson,E.,分支时序逻辑同步骨架的合成,(程序逻辑研讨会。程序逻辑研讨会,LNCS,第131卷(1981),Springer)
[8] 德文克,E。;Rutten,J.,概率转移系统的互模拟:联合方法,理论计算机科学,221271-293(1999)·Zbl 0930.68092号
[9] Desharnais,J。;Edalat,A。;Panangaden,P.,标记马尔可夫过程的互模拟,信息与计算,179163-193(2002)·Zbl 1096.68103号
[10] 海菲茨,A。;Mongin,P.,类型空间的概率逻辑,游戏和经济行为,35,31-53(2001)·兹伯利0978.03017
[11] 雅各布斯,B.,《多叉余代数模态逻辑:模型理论研究》,理论信息学与应用,35,1,31-59(2001)·Zbl 0984.03019号
[12] 雅各布斯,B.,《范畴逻辑和类型理论》(《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第141卷(1999年),北荷兰)·Zbl 0911.03001号
[13] Jonsson,B。;Larsen,K.G。;Yi,W.,过程代数的概率扩张,(Bergstra,J.A.;等,过程代数手册(2001),Elsevier),685-710,(第11章)·兹比尔1062.68081
[14] Kick,M.,《时间过程的双代数建模》(Widmayer,P.等,Proc.ICALP 2002)。程序。ICALP 2002,LNCS,第2380卷(2002),施普林格)·Zbl 1056.68105号
[15] Klin,B.,超越集合的余代数模态逻辑(Fiore,M.,Proc.MFPS XXIII.Proc.MFPSXXIII,ENTCS,vol.173(2007),Elsevier)·Zbl 1316.03017号
[16] Kozen,D.,命题微积分的结果,理论计算机科学,27333-354(1983)·Zbl 0553.03007号
[17] Kurz,A.,用模态逻辑指定余代数,理论计算机科学,260,1-2119-138(2001)·Zbl 0974.68034号
[18] 库普克,C。;A.库尔兹。;帕丁森,D.,合代数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理论计算机科学电子笔记,106219-241(2004)·Zbl 1271.03031号
[19] Larsen,K.G。;Skou,A.,《通过概率测试、信息和计算进行互模拟》,94,1-28(1991)·Zbl 0756.68035号
[20] Milner,R.(通信与并发。通信与并发,计算机科学国际丛书(1989),普伦蒂斯·霍尔)·Zbl 0683.68008号
[21] Moss,L.S.,《协同逻辑》,《纯粹和应用逻辑年鉴》,96,277-317(1999)·Zbl 0969.03026号
[22] P.Naur,B.Randell(编辑),《软件工程:北约科学委员会赞助的会议报告》,1968年10月7日至11日,德国加米什。北约科学事务司,1969年;P.Naur,B.Randell(编辑),《软件工程:北约科学委员会赞助的会议报告》,1968年10月7日至11日,德国加米什。北约科学事务部,1969年
[23] Park,D.,无限序列上的并发和自动机,(第五届GI会议论文集。第五届GIS会议论文集,LNCS,第104卷(1981),Springer)·Zbl 0457.68049号
[24] 帕丁森,D.,《协同代数模态逻辑:局部结果的健全性、完备性和可判定性》,《理论计算机科学》,309,1-3,177-193(2003)·Zbl 1052.03009号
[25] 帕丁森,D.,通过终端序列归纳实现余代数的表达逻辑,《圣母院形式逻辑杂志》,45,1,19-33(2004)·Zbl 1088.03031号
[26] Rockafellar,R.T.,《凸分析》(1970),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兹比尔0229.90020
[27] Rößiger,M.,《从模态逻辑到终端余代数》,《理论计算机科学》,260209-228(2001)·Zbl 0973.68177号
[28] Rutten,J.J.M.M.,《宇宙余代数:系统理论》,理论计算机科学,249,3-80(2000)·Zbl 0951.68038号
[29] R.Segala,随机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建模与验证,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论文,1995年;R.Segala,随机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建模与验证,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论文,1995年
[30] 图里博士。;Plotkin,G.,《迈向数学运算语义》(Proc.12th LICS Conference(1999),IEEE,Computer Society Press),280-291
[31] van Glabbeek,R.J。;斯莫尔卡,S.A。;Steffen,B.,概率过程的反应、生成和分层模型,信息与计算,121,59-80(1995)·Zbl 0832.68042号
[32] Worrell,J.,关于有限集函子的最终序列,理论计算机科学,338184-199(2005)·Zbl 1070.18004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