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过约束缆索驱动并联机构中力分布的确定。 (英语) Zbl 1370.70008号

小结:本文讨论了冗余驱动缆索驱动并联机构缆索力分布的确定。首先,基于扳手矩阵推导了缆索驱动并联机构的静态模型,然后考虑四个性能指标,以解决与力分布相关的欠定问题。然后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数值示例,以便深入了解问题,从而对结果进行几何解释。根据所给出的结果,建议使用(p)范数(例如4范数)来优化缆索驱动并联机构中的力分布,以便在保持解的连续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与中值力(或其他目标值)的偏差。然后针对4范数提出了一个非迭代多项式公式。文中还指出,该公式可得到唯一的实际解。

MSC公司:

70B15号机组 机构和机器人运动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lbus J、Bostelman R、Dagalakis N(1992)《NIST机器人起重机》。机器人系统杂志10(5):709–724·doi:10.1002/rob.4620100509
[2] Azizian K、Cardou P、Moore B(2010)《平面电缆驱动机构扳手闭合工作空间的边界》。在:ASME IDETC会议记录,机械和机器人会议,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8月15日至18日
[3] Barrette G,Gosselin C(2005)《缆索驱动平面并联机构动态工作空间的测定》。ASME机械设计杂志127(2):242–248·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1830045
[4] Bosscher P,Ebert-Uphoff I(2004)基于扳手的缆绳驱动机器人分析。摘自:2004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记录,美国洛杉矶新奥尔良,第4950–4955页
[5] Bouchard S(2008)《Géométrie des robots parallyèles entranéS par des cbles》。拉瓦尔大学格雷尼·梅卡尼克分校博士论文
[6] Bouchard S、Gosselin C、Moore B(2010),关于缆绳驱动机器人生成一套扳手的能力。ASME J机械手2(1):011010
[7] Boyd S,Vandenberghe L(2004)凸优化。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058.90049号
[8] Cadzow JA(1973)一致线性方程组最小范数解的有限算法。SIAM J数字分析10(4):607–617·Zbl 0261.65033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710053
[9] Demeulenaere B,Swevers J,De Schutter J(2004)平面连杆机构动态平衡的凸优化框架。摘自:1997年至2010年9月在比利时鲁汶举行的ISMA噪音和振动国际会议记录
[10] Gouttefarde M,Gosselin C(2004)《平面并联缆索驱动机构扳手闭合工作空间的特性和确定》。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第28届两年一度的机构和机器人会议记录,犹他州盐湖城,9月28日至10月2日
[11] Gouttefarde M,Gosselin C(2005)《由7根缆绳驱动的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扳手闭合工作空间》。Trans CSME 29(4):541–552
[12] Gouttefarde M、Merlet J-P、Daney D(2006)《六自由度并联缆索驱动机构扳手闭合工作空间的确定》。摘自:LenarçiçJ,Roth B(eds)机器人运动学进展。柏林施普林格·Zbl 1323.70026号
[13] Gouttefarde M(2008)《并联缆索驱动机器人全约束姿态的特征描述:综述》。在:ASME 2008国际设计工程技术会议记录,美国纽约,8月3日至6日
[14] Gravagne IA,Walker ID(1999),使用最小无穷范数解决运动冗余时避免不连续性。摘自:1999年IEEE/ASME高级智能机电一体化国际会议论文集,美国亚特兰大,9月19-23日,第398-403页
[15] Gravagne IA,Walker ID(2000)《最小努力解决方案的结构及其在运动冗余解决方案中的应用》。IEEE Trans Robot Autom 16(6):855–863·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70.897797
[16] Landsberger SE,Sheridan TB(1993)最小、最小连杆:张力压缩平行连杆机械手。主题: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和制造系统,第81–88页
[17] Pott A,Bruckmann T,Mikelsons L(2009),平行线机器人的闭式力分布。收录:2009年计算运动学会议论文集,德国杜伊斯堡,5月6日至8日
[18] Riechel AT,Ebert-Uphoff I(2004)欠约束点式索机器人的力可行工作空间分析。摘自:2004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记录,美国洛杉矶新奥尔良,第4956–4962页
[19] Stump E,Kumar V(2006)缆索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ASME机械设计杂志128(1):159–167·doi:10.115/1.2121741
[20] Tang WS,Wang J(2001)冗余机械臂最小无穷范数运动控制的递归神经网络,具有改进的问题形式和降低的结构复杂性。IEEE Trans-Syst Man-Cybern,B部分:Cybern 31(1):98–10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3477.907567
[21] Verhoeven R,Hiller M(2000)估算基于趋势的Stewart平台的可控工作空间。主题:机器人运动学的进展。多德雷赫特Kluwer学术出版社,第277-284页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