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Biochim Biophys Acta Mol基础疾病。2011年2月;1812(2): 162–176.
2010年8月6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2016年10月10日/j.bbadis.2010.07.016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7172332号
PMID:20696240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多发性硬化:无辜旁观者还是疾病决定因素?

摘要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占人类基因组DNA的5-8%,尽管不同染色体位点的HERV基因表达依赖于特定组织,但其复制能力不强。一些HERV基因被检测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转录物和蛋白质,通常与神经炎症有关。HERV-W家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与多种综合征有关,包括多发性硬化症(MS)和几种精神疾病。据报道,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体内存在一种与HERV-W相关的逆转录因子,即多发性肝硬变逆转录病毒(MSRV),它既是异常免疫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免疫反应的效应器。HERV-H和HERV-K也与MS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但尚待阐明其对疾病的影响。HERV-W包膜编码的糖基化蛋白syncytin-1由染色体7q21编码,并在MS病变中显示出增加的胶质表达。胶质细胞中合胞体-1的过度表达诱导内质网应激,导致神经炎症和自由基的诱导,从而损伤邻近细胞。Syncytin-1受体ASCT1是一种中性氨基酸转运体,在胶质细胞上表达,在MS患者的白质中受到抑制。令人感兴趣的是,抗氧化剂改善了合胞素-1的神经病理性作用,提高了将这些药物用作神经炎症疾病治疗药物的可能性。考虑到HERV基因的多个插入位点是完整和不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以及它们表达能力的不同以及作为疾病标记物和生物活性效应物的单个HERV的复杂性,HERV生物学是了解神经病变机制和开发新治疗策略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

关键词: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多发性硬化、神经炎症、神经变性、MSRV、Syncytin-1、内质网应激

研究重点

HERV在大脑中表达蛋白质。HERV占人类基因组的8%。HERV-W包膜蛋白Syncytin-1在MS病变中发现。Syncytin-1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内质网应激。

1.简介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定义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神经炎症,伴有脱髓鞘和轴突破坏[1]病毒蛋白,特别是糖基化逆转录病毒包膜蛋白,是炎症的有效诱导剂,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2]约8%的人类基因组由逆转录病毒样序列(逆转录元件)组成[3],[4]主要由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代表,该病毒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通过其外源祖先的种系感染而产生[5]异常的病毒编码蛋白表达(通常是糖基化的)与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相关,导致内质网(ER)应激,根据细胞类型包括炎症和凋亡等潜在的不良后果[6]在此,我们回顾了MS的发病机制以及与MS相关的不同HERV及其相关疾病机制(表1).

表1

HERV在MS中作用的证据。

HERV公司疾病协会具体行动
HERV-H/F型除某些癌症外,还有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尤其是淋巴细胞中表达
HERV-W型多发性硬化症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在MS患者的白质病变中也有报道
HERV-K型多发性硬化疾病标志物

1.1. MS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特征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由多种表型(复发复发、原发性进行性和继发性进展性,以及不太常见的变异,如马伯格综合征、巴洛综合征和德威克综合征)定义,影响全世界100多万人,通常开始于壮年,年龄在20-40岁之间,与明显的身体和认知障碍以及寿命缩短有关[7]最近对MS诊断的严格标准的应用完善了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这可能会改善试验结果[8]MS伴随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是多样的,并被分为四种不同的亚型[9]脱髓鞘和炎症是MS的主要特征,并在各级累及中枢神经系统。MS中伴随炎症和脱髓鞘的是轴突和神经元核周损伤的重新发现[10]复发缓解型MS患者的病变通常出现在白质中,其特征是血脑屏障(BBB)破坏、局部水肿和脱髓鞘,这是典型的炎症过程[11]相反,在原发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症中,炎症过程并不占主导地位,但进展到残疾和脑萎缩的速度可能更快[12]对轴突和神经元发生脱髓鞘和炎症相关损伤的机制感兴趣[13]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伴有脑萎缩(组织损失)的轴突损伤是MS期间身体残疾发展的主要机制[1],[14].

1.2. MS发病机制

大规模遗传学研究表明,免疫发病机制作为MS的病因学决定因素的作用与多个免疫基因,特别是与6号染色体上的MHC II类基因座相关[15],[16]和MS神经病理学,这涉及CNS内的多种细胞类型以及免疫激活[17]目前定义MS发病机制的教条是,它是一种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具有不同的表型[1]尽管如此,MS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表型因人口和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对多发性硬化症免疫发病机制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同动物模型的影响,尤其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18]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机制均参与MS的免疫发病机制[19]尽管适应性免疫可能在疾病早期占主导地位,但选择性T和B细胞激活伴随临床复发反映了这一点。多组研究表明,髓系细胞MHC II类表达增强以及伴随的先天免疫激活与髓鞘损伤和再髓鞘化失败有关[20]Th1相关的固有免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也被激活,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增加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生产表明了这一点[21]甚至进入疾病的晚期或继发进展阶段[22]事实上,通过疾病修饰疗法对巨噬细胞的调节/极化可能是这些化合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23]虽然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前列腺素、活性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内的炎性分子已被证明有助于MS相关的脱髓鞘和轴突/神经元损伤,但脱髓鞘及轴突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14],[24],[25]上述分子代表了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事件,这些信号事件源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17]后一种细胞类型的激活导致可溶性细胞间信号分子的释放,这些信号分子随后要么反馈到激活的细胞上,要么诱导细胞变化,通常通过受体介导机制导致髓磷脂、少突胶质细胞、轴突和可能的神经元细胞体受损[13],[26],[27]鉴于先天免疫机制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其参与原型神经退行性变(例如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日益认识,主要神经退行性机制(氧化应激、兴奋毒性、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其他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对MS相关神经功能障碍的发展的贡献在MS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中越来越重要[28]事实上,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治疗的适度临床益处促使研究人员重新检查MS的潜在致病机制,并更加关注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的调节[29].

环境因素,包括传染源、生活方式(吸烟)和营养(维生素D缺乏、乳制品)因素可能有助于MS的发展和进展[30]有证据表明MS是由传统的外源性感染因子(疱疹病毒、冠状病毒、衣原体感染等)引起的,而且事实上,这方面的数据存在很大的争议(在[30],[31]). 也有大量证据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基因在个体对MS的易感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可能与病毒等触发因素有关。虽然MS不是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的,但在纯合双胞胎中的一致性率为26%(双合双胞胎为3%),这表明实质性的不一致(约70%)[32]尽管如此,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家庭成员遗传了更高的MS发病风险,这是一种遗传倾向[33]高加索人多发性硬化症与HLA II类之间存在强烈的遗传关联DRB1*1501等位基因,与DRB5*0101后一等位基因可能通过选择自身反应性CD4而导致MS风险+T细胞,而前者在EAE中通过删除转基因小鼠中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而受到抑制[34]尽管有几个染色体位点和多个多态性与MS相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特定基因组位点与MS发病或进展相关[35]尤其是与免疫机制相关的基因。

将MS与感染联系在一起的两个主要假设是:“流行率假设”表明,病原体在高危地区更常见,而“脊髓灰质炎假设”以及由此延伸的“卫生假设”则表明,早期感染会诱导保护性自身免疫,而延迟感染会增加疾病风险[36]因此,早期的一些感染可能会阻止MS的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MS在发展中国家或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罕见[37]虽然多种传染源与MS有关,但它们的存在可能只是为针对CNS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触发因素[38]应用先进的生物化学和分子工具,已鉴定出几种与MS相关的病毒,尽管还没有病原体被认为是MS的致病因子。与MS病毒感染相关的研究主要是血清学研究,并通过对特定病毒的抗体滴度来证明,尽管还没有阐明这些抗体是由于对病因的反应还是通过分子模拟而升高[39].导致MS临床活动增加的感染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些感染发生在上呼吸道,是自限性的,症状轻微,但可能包括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 [40]在病毒中,流行病学研究支持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而神经病理学研究支持HHV-6、HERV和可能的冠状病毒[37].EBV血清学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分布和发病相关。虽然大多数成年人感染了EBV,但有一部分儿童EBV血清阴性[37]对MS中EB病毒感染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EB病毒具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当EB病毒核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数量高于EB病毒血清阳性对照组时,但MS脑和脑脊液(CSF)中的寡克隆IgG是否对EB病毒特异尚不清楚[41]一项大型丹麦研究报告称,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MS风险很快增加,并持续至少30年,儿童EBV感染与MS之间已证实存在关联[37]虽然HHV6和EBV是普遍存在的病毒,但血清转化通常发生在青春期之前或期间进入成年生活,这与接触引起MS的传染源时间的流行病学证据相匹配[41]测定了一些MS患者脑脊液中的寡克隆抗体,以靶向EBV编码蛋白BRRF2和EBNA-1[42]此外,发现EBV感染B细胞、浆细胞和表达病毒潜伏蛋白的MS患者的大脑[43]T细胞介导的对EBV感染细胞的免疫反应导致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因旁观者激活而受损[37].

由于MS的复杂免疫表型,对人类疱疹病毒(HHV)-6的免疫反应很难预测;RR-MS中HHV-6的血清IgG浓度高于CP-MS,而15%的MS患者在复发期间经常检测到HHV-6 DNA,表明存在病毒DNA。一些细胞,包括MS大脑中的少突胶质细胞,显示出HHV-6抗原或基因组的存在,但并不完全与MS相关。有趣的是,一些逆转录病毒感染表现出类似MS的临床和神经病理学表型,包括人类T细胞嗜淋巴病毒(HTLV)-1-相关脊髓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白质脑病[44]与大多数传统的外源性病毒不同,逆转录病毒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并在感染后的数年内继续发挥(自动)免疫作用,通常是在缺乏大量病毒复制的情况下[45].

1.3.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s)

逆转录病毒是由其逆转录酶的表达定义的RNA病毒,最典型的例子是外源性逆转录病毒、HIV-1/2、HTLV-I/II、小鼠白血病病毒(MuLV)和Visna-Maedi病毒,这是MS的早期动物(羊)模型(图2)[46]人类DNA包含约3100000000bp,包含约20000–25000个基因,其中许多RNA是非蛋白质编码的,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功能[47]1981年,HERV首次在正常脑组织中被发现为C型相关逆转录病毒[48]所有人类都携带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序列,作为其基因组的组成部分,约占人类基因组的8.29%[49]它们很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逆转录病毒感染的残余。在进化过程中的某个时刻,HERV的外源性(感染性)祖细胞插入生殖系的细胞中,在那里它们与宿主的细胞基因一起按照孟德尔模式复制[4],[5]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整合到人类生殖系被认为发生在2到7000万年前,这取决于单个逆转录病毒,并且是通过涉及逆转录的机制引入的[3].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2_lrg.jpg

syncytin-1内的多样性。(A) 通过使用Ensembl人类基因组浏览器对GenBank登录号NM_014590中的合胞体-1 ORF进行BLAT搜索,鉴定了位于整个人类基因组中的多个合胞体-1整合位点(由箭头指示)(网址:www.ensembl.org). 7号染色体上原合胞素-1基因座的基因组位置用方框表示。(B) 根据染色体位点(chr#位置)显示合胞素-1内序列多样性的系统发生根树。原合胞素-1序列(ERVWE1)被指定为syncytin-ORF chr7 NM 014590。使用Clustal W提取并对齐了在合胞素-1 ORF全长上BLAT评分最高的10个同源基因组区域,包括来自合胞素1和HERV-K包膜ORF的序列,作为外群(GenBank登录号X82272)。(C) 1099位附近合胞蛋白-1的序列异质性;BLAT分数最高的15个同源基因组区域比对的代表部分,包括相对于合胞素-1 ORF截断的序列。几个区域的高度序列相似性允许设计cDNA合成引物(红盒),该引物将与合胞素-1相关的mRNA序列杂交。附近的序列差异将允许明确识别单个转录物,以确定其他合胞素-1样转录物的表达程度。

2.HERV分类

HERV的分类基于引物结合位点的tRNA特异性,将相应氨基酸的单字母代码添加到HERV、HERV-H、-T、-W、-K等。[50].基于已知外源逆转录病毒的序列一致性以及拷贝数的其他分类系统[51],[52]也已被使用。迄今为止,已经鉴定出31个HERV家族,并根据用于启动逆转录的转移RNA命名[53],[54](图1). 然而,根据序列同源性,HERV可分为80个不同的家族[55]HERV-W和-H家族的几个成员被证明编码完整的包膜蛋白,目前编码18个全长HERV环境序列已定义[54],[56],[57],[58]其中9个在大脑中检测到[54].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1_lrg.jpg

逆转录病毒包膜系统发育。内源性和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环境来自36个不同克隆的序列。序列在Clustal X中对齐,并使用泊松校正方法计算进化距离。所有包含缺口和缺失数据的位置都从数据集中删除。采用邻接法推断进化历史。序列由登录号及其所属的组表示。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根据是否存在LTR分为两组,分为γ(I)-、β(II)-和痰(III)-逆转录病毒样逆转录元件[53]HERV根据是否存在LTR分为两组。LTR患者可以根据传染性进一步划分。在低等物种中发现的感染性内生逆转录因子,特别是啮齿动物和患有LTR的猫科动物,是逆转录病毒(例如FeLV,一些MuLV),而带有LTR的非感染性元件是逆转录转座子,而那些缺乏LTR的元件称为逆转录子[59].通过对人类基因组文库的低严格筛选发现HERV[60],通过与病毒引物结合位点的寡核苷酸同源性进行PCR[61]在分析人类基因位点时[62]它们被鉴定为逆转录病毒,因为它们的前病毒样结构包含LTR,两侧有短的直接重复序列和位于内部编码区两侧的引物结合位点。构成基因组的其他逆转录因子包括由于固有的逆转录活性而转座的长散布重复序列(LINES)和运动由逆转录而非假基因编码的加工假基因[63]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的逆转录因子中,HERV对健康和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HERV在人类基因组中占很大比例,但人们对其生物学作用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实验试剂(完整的序列数据和抗体),以及人们普遍认为HERV是“垃圾”DNA的假设(不正确)。HERV相当于大约1500–2000个前病毒,每个基因组至少有20000–40000个单独LTR拷贝。HERV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反复将反转录mRNA重新整合到生殖系细胞的DNA中而被放大[64],[65],[66]然而,现在很清楚HERV表达蛋白质[67],具有免疫原性[68]并对免疫刺激作出反应[69]但可能不具备复制能力[70]不同于其外源性对应物(如HIV-1/2、HTLV-1/2)。值得注意的是,一些HERV可以感染人类细胞,但不会复制,这可能是由于波尔堵住尽管这些突变并不排除逆转录、蛋白表达和病毒颗粒释放。因此,HERV最好被视为复合宿主逆转录因子具有这种能力的基因会影响细胞功能,也许还会影响生存。

假设HERV基因的表达受其单个LTR或接近的基因启动子调控。人类细胞系中分离的HERV-LTR的不同表达水平和细胞类型特异性表明,HERV-LTRs可能是构建靶向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转录调控元件的宝贵来源[71]HERV与一系列疾病过程相关,包括肿瘤形成、自身免疫和胎儿畸形[72],[73]然而,也发现HERV在健康的正常组织中表达,例如胎盘,在那里它们被认为具有有益的作用[57],[74]我们表明,诱导单个HERV表达是神经细胞类型和刺激的特异性,但更重要的是,与神经炎症有关[69]其他研究组表明,特定的HERV与特定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相关,这取决于HERV个体和疾病背景[75],[76]HERV可能在神经发生中发挥多种作用:细胞因子/宿主基因通过神经毒素的产生/释放进行调节,分子模拟和插入突变[77],[78],[79].

不同物种中的可移动遗传元素在功能上参与胎盘的发育[80]和大脑[81]据报道,在各种疾病患者的不同细胞类型中诱导了几种HERV;根据个人研究,抗HERV抗体和逆转录病毒核酸序列在系统性狼疮、MS和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经常检测到[75]据报道,HERV-K Gag蛋白和转录物在畸胎瘤和乳腺癌细胞系中高度表达[82],[83]前列腺癌中的HERV-E[84]白血病细胞系中的HERV-H[85]MS患者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HERV-W[57]和精神分裂症患者[86]在某些情况下,单个HERV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不同检测技术时编码位点的差异[87],[88].

2.1. HERV的功能

HERV基因的表达主要受其个体LTR的调控。众所周知,TNF-α等细胞因子以时间和组织特异的方式调节HERV的表达[89],[90]虽然大多数HERV整合事件都是古老的,但HERV-K(HML-2、113和115)存在相对较新的人类特异性整合(400000-250000年前),并且人类人群中存在全长前病毒和整合前位点等位基因[32]也有证据表明HERV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调节基因组重排的能力[3]序列的比较,特别是在某些HERV家族的LTR中,可以深入了解特定基因序列在基因组中存在的时间长度。灵长类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几种不完全重复、重组事件和突变可能导致的无功能病毒序列的例子有HERV-H、HERV-F和HERV-K[3]不同HERV在胎盘和胚胎组织以及生殖组织或细胞(如睾丸)中的表达最为丰富[91]和卵母细胞[92]HERV在胚胎组织中的广泛表达可能足以诱导对HERV编码蛋白的免疫耐受。当HERV蛋白在胎盘中表达时,会影响妊娠期母胎免疫抑制[93],[94]尤其是滋养层细胞[67],[95]有趣的是,胎盘表达其他免疫原性妊娠相关糖蛋白,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96].

2.2. HERVs与MS发病机制

虽然MS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为,在遗传易感性背景下工作的传染源可能在疾病的进展中发挥作用,尽管它不是MS的唯一病因[32]HERV在MS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多种作用,但对MS影响的最合理(和当代)解释是,HERV主要作为MS致病级联事件的宿主成分(表2). 过去,当70%的MS患者具有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1/2)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时,推测MS的逆转录病毒病因[97]尽管后来被推翻,但强调了依赖血清学进行病毒检测的危险。Jocher及其同事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或MS脑组织中未发现HTLV-1序列[41]目前普遍认为,宿主的遗传背景在疾病易感性和表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HERV的特定单倍型也可能使个体易患MS。有证据表明HERV-H的多态性环境2q24.3的等位基因,有趣的是,这也是50%瑞典献血者的取代位点[98]HERV-R(ERV-3)的等位基因在大约1%的高加索人群中为纯合子,表现出多态性,包括包膜蛋白的缺失[99]此外,HERV-W包膜序列还显示血液中的分子多样性,这取决于特定的染色体位点[100].

表2

HERV在MS中的作用机制。

HERV公司疾病发病机制机制
HERV-W/Syncytin/MSRV病毒MS病变中上调自由基、内质网应激和少突胶质细胞死亡的诱导;触发类toll受体(TLR)-4影响先天免疫和自身免疫
HERV-H病毒MS患者淋巴细胞上调HERV抗体的诱导;诱导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堵住环境肽;在培养的患者细胞中观察到逆转录病毒样颗粒

HERV-W基因组的全长拷贝位于染色体7q21上[101]HERV-W7q包膜编码蛋白,称为合胞素-1,在急性和慢性脱髓鞘病变的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周围巨噬细胞和活化的实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102]的确,星形胶质细胞中syncytin-1的过度表达导致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的产生在体外体内少突胶质细胞损伤。重要的是,鉴于在对照组和MS患者中有大量的合胞蛋白-1编码RNA和蛋白质,尽管HERV-W基因组和蛋白质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但它仍无法复制,因此它不太可能像传统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一样发挥作用,而是作为疾病的调节剂。虽然最近的研究表明表观基因决定因素如DNA甲基化不太可能对其诱导起作用,但控制神经细胞合胞素-1表达的因素仍不确定[103].

MS相关逆转录病毒(MSRV)也是HERV-W家族的成员[104]事实上,这两个逆转录因子在其包络序列中约有88%的同源性。以前的研究表明,使用简并PCR引物,MSRV波尔在神经炎症条件下也上调[69]但其DNA拷贝数在MS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105]的确,MSRV波尔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也被上调[72],[106]据报道,MSRV具有复制能力,其行为类似于外源性逆转录病毒,这引起了人们对MSRV的极大兴趣[107]尤其是最近使用MSRV包膜特异性PCR引物生成的数据,该引物未证明MSRV在MS大脑中上调[108],[109]现在很清楚,存在多个HERV-W成员,其序列和染色体位点不同。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在检测的7个HERV包膜中,只有syncytin-1在MS大脑中上调[102],[108]强调了MS中受干扰的合胞蛋白-1表达的特异性,但中枢神经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特定合胞蛋白1序列(或编码位点)仍不清楚。事实上,这些发现通过定量PCR分析得到了证实,其中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大脑中的合胞素-1RNA和前病毒拷贝数增加,尽管我们没有发现多发性硬化症和非多发性硬化症患者PBMC、血浆或CSF的差异[108]其他人类逆转录因子也被认为参与了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但对其致病作用和潜在机制的全面了解尚待确定[107]HERV也可能作为MS相关多态性的遗传标记,或作为环境/内源性应激的标记[110],[111]当培养MS患者的特定细胞类型(主要是B细胞)时,报告了HERV-H/RGH、HERV-W和ERV-9的诱导表达在体外 [112]一些研究表明,在基因组中出现的少数拷贝的特异性HERV(例如ERV-3、HERV-R和HRES-1)可能在MS中显示多态性模式,并可能作为自身、超抗原或新抗原,具有增强炎症反应或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的潜力[110],[113]用简并引物在MS患者的血清/血浆和脑组织中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到这些HERV编码的RNA[107]用于检测MS和其他疾病中HERV证据的其他方法包括电子显微镜鉴定“类病毒”颗粒、逆转录酶活性和血液和脑脊液中的自身抗体,尽管其特异性或敏感性有限[114].

3.MSRV及其在MS中的作用

在与MS相关的HERV中,MSRV的研究最为深入。从MS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的脑膜细胞(LM7),以及单核细胞和EBV转化的B细胞,产生了一种新的逆转录因子,随后被鉴定为MSRV[104]除了一个在MS患者中发现MSRV的法国小组外,一个丹麦小组也报告了含有逆转录酶活性的颗粒[58]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的MSRV和HERV-H颗粒和RNA增加[32],[115],[116]然而,由于患者表现出异质性序列,可能有几个HERV基因座参与MS并在MS中被激活。一种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了一个保守的波尔使用了所有逆转录病毒的序列[104]使用从病毒粒子相关RNA中获得的MSRV探针,鉴定了一个新的HERV家族,该家族不同于ERV9,并且在遗传上与MSRV序列相关,并命名为HERV-W[57],[117]MSRV是内源性病毒还是外源性病毒存在很大争议[118]MSRV属于ERV9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家族,部分分子鉴定表明MSRV与ERV9同源性为75%[104]最近的证据表明,MSRV是从染色体3q23、Xq22.3、15q21.3上的HERV-W基因座转录而来,并在染色体3p12.3和18q21.32、Xq22.3和5p12上的基因座之间重组[100]因此,MSRV很可能是由内源性元件转录而来,可能来自截短或HERV-W假基因,由位于这些假基因上游的未知启动子驱动[100].

法国人群中血清和脑脊液样本显示MSRV可检测水平为50%的MS患者[118]撒丁岛为100%[119]。在没有MS的对照组的血液中也检测到了MS(6%)[118],一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40%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12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液中(22%)[121]使用ERV9/MSRV特异性引物,尽管其敏感性低于MSRV特异性引物[104],南非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队列中除一名孕妇外,未出现多发性RV[122]这可能归因于所用的简并引物可能扩增了胎盘中正常高表达的HERV。

MS脑中MSRV的增强表达[120]MS血液DNA中MSRV拷贝数增加[123]与MS预后较差相关[124]MSRV也由炎症因子诱导[125],[126]也可能诱发强烈的炎症反应[127]当使用抗炎药治疗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均未检测到MSRV时,这一点尤为明显[118]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一年来接受IFN-β治疗的患者的血浆MSRV负荷和MS进展指数降低[128]MSRV的表达在对某些炎症产物或感染因子,特别是病毒(HSV-1,流感病毒)的反应中被激活也是可能的。事实上,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HHV-6存在时,MSRV的表达增强[90]. The波尔环境MSRV基因及其表达蛋白也被证明与炎症反应有关[129]表达MSRV的巨噬细胞分泌的胶质毒素也会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少突胶质是参与髓鞘形成过程的关键细胞[130]这一发现可能表明MSRV基因产物具有直接的炎症作用。在移植人类淋巴细胞并腹腔注射MSRV病毒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中评估MSRV逆转录病毒颗粒的致病性。注射MSRV的小鼠出现脑出血,并在注射后5至10天内死亡。RT-PCR分析显示小鼠血清中循环MSRV RNA,脾脏中TNF-α和IFN-γ过度表达[131].这个体内这项研究表明,来自MS培养物的MSRV逆转录病毒颗粒可能具有由T细胞介导的强大免疫致病性,证实了先前报道的HERV超抗原活性在体外似乎由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介导[132]MSRV的发病机制还可能涉及通过类toll受体(TLR)对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用纯化的Env蛋白刺激PBMC可导致细胞因子释放[127]然而,使用不同方法的后续研究无法证明对MSRV的免疫反应[114]在后一项研究中,HLA-B7队列+-匹配MS(n个=24)和健康对照(n个=29)患者对MSRV/HERV-W未表现出任何细胞免疫反应。此外,MS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n个=50)和健康对照组(n个=29)未表现出针对MSRV/HERV-W的抗体[114]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包括研究队列中缺乏抗原、方法不够敏感或缺乏对抗原的免疫反应[114].

3.1. ERVWE1/syncytin-1

HERV-W包膜编码糖蛋白syncytin-1在健康胎盘中很容易检测到,主要由染色体位点7q21.2表达,尽管还有其他位点编码部分和完整序列(图2). MS患者脑组织中也检测到Syncytin-1是转录物和蛋白质[102]尤其是活动性和慢性MS脱髓鞘病变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102]Syncytin-1似乎与MSRV不同环境,但序列相似[100]Syncytin-1在MS患者的大脑中过度表达[102],[133]PCR技术对其拷贝数的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脑组织中的RNA和DNA拷贝数显著增加,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脑脊液或血浆中的RNA及DNA拷贝数没有显著增加[108],[134].syncytin-1和MSRV之间的主要区别环境是蛋白质的定位。虽然前者存在于细胞内和质膜上,但据报道,MSRV是一种细胞外病毒,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在逆转录病毒浮力密度下沉淀,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和含有多聚a(+)RNA的末端重复序列,堵住,波尔环境序列。然而,除了区分MSRV的点突变外环境来自syncytin-1[108]、MSRV环境也可以通过在MSRV跨膜区的细胞质尾部存在12核苷酸插入来与合胞素-1区分。使用特定探针,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PBMC中MSRV的DNA、RNA和syncytin-1的定量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发性痴呆患者PBMC的MSRV显著增加[109]虽然本研究中PBMC中合胞素-1的表达与早期使用敏感性较低的PCR方法的研究一致[108],MSRV的表达模式环境与其他研究不一致[100],[108]有趣的是,syncytin-1-阴性/MSRV环境-来自MS患者的阳性PBMC显示MSRV Env糖蛋白表达,尽管其抗体不能区分MSRV环境和syncytin-1[100]。必须提高抗12-核苷酸插入的抗体,以在蛋白质水平区分这两种。MSRV Env蛋白在PBMC中的表达是否与其在大脑中的表达相一致尚待证实。然而,这些研究表明,定量测定血浆中HERV-W病毒载量的分析可以作为MS的预后工具。

MS患者表现出合胞素-1蛋白水平增强,尤其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其表达导致一些内质网应激伴侣的诱导[135]其中一个伴侣是古老的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诱导物质(OASIS),它可以增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iNOS的表达已在MS病变中得到证实,尤其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并且是MS的主要致病特征[136]星形胶质细胞合胞素-1表达增加导致自由基的诱导[102]CNS的髓磷脂生成细胞,即少突胶质细胞,特别容易受到自由基介导的损伤,因为这种细胞类型中的抗氧化剂水平可能较低[137]脱髓鞘小鼠模型显示少突胶质细胞丢失和髓鞘形成[102]在合胞素-1转基因小鼠胼胝体中植入TNF-α不仅会导致内质网应激,而且会导致髓鞘蛋白CNPase和少突胶质细胞的丢失[135].

几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138],流感病毒[139]以及TNF-α等细胞因子[133]能够诱导合胞素-1的表达。这种HERV包膜糖蛋白可能在内质网(ER)中被错误折叠,因为它能够诱导伴侣,伴侣的主要功能是纠正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并实现细胞内稳态。逆转录病毒可以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已知MuLV的包膜蛋白上调GRP78/BiP,以保护细胞免受凋亡[140]然而,当内质网应激延长时,一些伴侣持续存在并与启动子元件结合,导致改变细胞功能的基因转录。由于合胞素-1表达而经历内质网应激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OASIS介导的iNOS诱导释放自由基。如轴突损伤、少突胶质细胞的死亡和损伤所证明的,自由基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大部分病理原因。使用抑制剂阻断iNOS,或使用许多天然化合物(例如阿魏酸)中的成分清除自由基,可抑制培养神经细胞和小鼠模型中合胞素-1介导的损伤[102]可以认为,抑制iNOS并不一定会减少MS中的损伤,因为iNOS作为自由基除了其致病特性外,还具有营养作用[141]重要的是,合胞素-1的过度表达仅限于MS患者的脑实质,这就排除了其作为临床生物标记物的用途[108],[134],[142].

3.2. HERV-W及其受体

当外源性逆转录病毒通过与同源受体结合进入体细胞时,HERV驻留在基因组内并以孟德尔方式遗传。然而,已知HERV蛋白,尤其是合胞素-1,可以结合细胞表面蛋白,如ASCT1和-2,它们是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143]合胞素-1蛋白还保留了与D型逆转录病毒受体相互作用的能力[67],[143]并能使假型逆转录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144]广泛分布的逆转录病毒干扰群包括猫内源性病毒(RD114)、狒狒内源性病毒、HERV-W和D型灵长类逆转录病毒,使用人类钠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型和2型(hASCT1;基因名,SLC1A4和hASCT2;基因名称,SLC1A5)作为细胞表面受体。ASCT1和-2已被确定为合胞素-1的假定受体[143]; 事实上,ASCT1主要在脑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145]ASCT1的syncytin-1结合导致ASCT1抑制[146]合胞素-1假型病毒能够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但不能感染神经元[135]一些HERV仍然具有感染性逆转录病毒的功能,这种功能可能已被宿主转移到其自身。根据HERV的共生作用,已经证明合胞素-1是一种高度融合的糖蛋白,在胎盘中特异表达,可以介导细胞-细胞融合体外 [147].

逆转录病毒受体干扰或下调源自病毒与受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或通过间接(细胞内)机制,如通过氧化还原介导的受体调节[148]合胞素-1、ASCT1和2的受体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上广泛表达[143].成人大脑中ASCT2丰度较低[149]最近在人脑中对ASCT2免疫染色的观察代表了其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的首次报道[135]在小鼠大脑中,ASCT1主要表达于大脑皮层和胼胝体中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但不表达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或活化/静止的小胶质细胞[150]类似于对人脑白质的观察。有趣的是,在内质网池周围观察到微弱的ASCT1标记,表明其细胞内转运途径或ASCT1可能在细胞质和内质网腔之间的离子交换中起作用[150]经7-酮胆甾醇(髓磷脂的副产物)处理的胶质细胞中,ASCT1也被发现显著下调,而髓磷脂被氧化应激(MS的一个关键特征)损伤[151]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星形胶质细胞中ASCT1的表达减少似乎对少突胶质细胞以及其他邻近细胞的健康和功能有不利影响。ASCT1是参与L-丝氨酸分泌的主要运输系统[152],一种有效的星形胶质细胞衍生神经营养因子[150]对髓鞘形成至关重要[153]和神经元存活[154]相反,ASCT1也负责调节兴奋性氨基酸半胱氨酸的细胞内转运[154],防止其细胞外积聚。胎盘中还观察到合胞素-1与其假定受体ASCT1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氨基酸内流减少[155]在出生后的第二周,观察到小鼠脑毛细血管中ASCT1表达的下调,推测这是由于循环对小中性氨基酸的需求降低或局部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增加所致[150]这些结果表明ASCT1下调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作用,因为另一种星形细胞氨基酸转运蛋白EAAT1[156],不受合胞素-1暴露的影响[135]事实上,这一发现支持了早期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合胞素-1对少突胶质细胞的作用并不依赖于谷氨酸受体NMDA-R或AMPA-R[102].

为了研究星形胶质细胞中ASCT1抑制的机制,假设硝酸(NO)可能发挥作用,因为已知NO供体调节ASCT2的表达[157]此外,使用NO供体的理由是合胞素-1介导NO生成和过氧亚硝酸盐的形成[102]已知这两种物质都会引起内质网应激[158]硝普钠(SNP)是一种NO供体,可降低星形胶质细胞中ASCT1的表达,但也可诱导神经细胞中ASCT的抑制蛋白Egr1[159],[160]值得注意的是,Egr1抑制TNF-α[161],由于这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保护性质,它可能对MS产生致病性后果[162].Bcl-2诱导的Egr1 DNA结合活性与少突胶质细胞死亡相关[163]MS患者脑损伤中iNOS和Egr1显著增强[164]随着ASCT1的同时下调,Egr1可能在MS神经病变中发挥潜在作用。建立了一种MS转基因小鼠模型,在GFAP启动子下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合胞素-1。事实上,合胞素-1转基因小鼠表现出类似MS的神经行为特征。在TNF-α植入后,在转基因小鼠中观察到T细胞(CD3免疫阳性)浸润到胼胝体,这表明神经炎症的适应性免疫成分在该模型中被激活。当合胞蛋白-1在人类星形胶质细胞中过度表达时,合胞体发育[135]该报告重述了MS患者斑块中偶尔发现的多核(合胞体)星形胶质细胞[165]ASCT1通过合胞素-1参与或IL-1β治疗导致其表达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减少可能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146]有趣的是,在syncytin-1转基因小鼠中ASCT1也被抑制[135]MS脑白质中ASCT1的下调对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星形胶质细胞上的ASCT1负责L-丝氨酸的输出,而L-丝氨酸可以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154].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L-丝氨酸的主要来源[154]表达ASCT1的主要细胞类型[150]L-丝氨酸生物合成在多种细胞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脑中,因为L-丝氨酸是重要代谢物的前体,如核苷酸、磷脂和神经递质、L-甘氨酸和D-丝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代谢紊乱与N个-甲基-d日-天冬氨酸受体活化也可能在MS发病机制中起作用[166]有趣的是,由于缺乏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L-丝氨酸生物合成被破坏,导致髓鞘发育不良、癫痫发作和精神运动迟缓[167]早期数据表明,用ASCT1阻滞剂苄基丝氨酸治疗星形胶质细胞可介导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和死亡[135]事实上,合胞素-1介导其细胞毒性作用的潜在机制似乎涉及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导致内质网应激,从而导致炎症和细胞存活改变[168](图3).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3_lrg.jpg

多发性硬化症中Syncytin-1介导的神经病变。炎症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合胞素-1的表达,导致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释放,以及与神经发生有关的氨基酸运输的改变,包括L和D丝氨酸、半胱氨酸,这是由于星形胶质细胞上ASCT1表达的改变,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导致脱髓鞘和轴突损伤。

3.3. 未折叠蛋白反应(UPR)和内质网应激

内质网有三个基本功能:(1)蛋白质合成,(2)蛋白质折叠和(3)钙储存[169],[170]当蛋白质被正确折叠时,它们被送到高尔基体进行蛋白质运输[170]然而,当内质网中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水平过高而无法发挥有效的内质网功能时,可以激活细胞对这种情况的四种反应机制,统称为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170]UPR的第一个机制是增加ER伴侣的表达,以提高ER中正确蛋白质折叠的速率[170]如果这种机制失效,第二种UPR机制是翻译衰减,它会降低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的合成速率,从而降低蛋白质在内质网中积累的速率[170]如果这两种机制不成功,则第三种UPR机制是ER相关降解(ERAD)[170],[171]在ERAD过程中,蛋白质被标记并从内质网逆转录到细胞质中,在细胞质中通过泛素-蛋白质体途径降解[171]然而,如果ERAD失败,未折叠蛋白聚集并导致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UPR机制:内质网应激[170]内质网应激可导致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170],[172]有3种主要的内质网应激传感器:PERK(类PRKR内质网激酶)、IRE-1(肌醇需求酶-1)和ATF-6(激活转录因子6)[173],[174](表3). PERK是一种蛋白激酶,在内质网应激时被激活;它在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是磷酸化eIF-2α并停止翻译[169],[175].IRE-1型具有激酶和核糖核酸内切酶活性;然而,它在内质网应激中的主要功能是在早熟转录物中切割26-bp内含子XBP-1型(X-box结合蛋白1)[172],[175]第三个内质网应激传感器ATF6是一种转录因子,具有一个基本区域和一个亮氨酸拉链基序,它在内质网胁迫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内质网伴侣的转录[172],[173]在没有内质网应激的情况下,这3个内质网压力传感器与结合免疫原蛋白(BIP)结合,并以极低水平表达[174]这三种传感器的主要控制物BiP是一种内质网葡萄糖调节伴侣,在内质网应激中起主要作用[171],[172],[173]当内质网应激(由蛋白质积累和其他3种不饱和蛋白反应机制的失效引起)时,BIP与三个内质网压力传感器分离,每一个都激活自己独特的一组通路[174](图4).

表3

内质网应激蛋白及其基本功能(常用名称下划线)。

内质网应激蛋白全名其他别名功能
商业保险结合免疫球蛋白GRP78级糖蛋白的折叠从ATF-6、IRE-1和PERK中分离出来,并在内质网应激时与未折叠/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
ATF-6型激活转录因子6结合内质网应激反应元件并激活内质网伴侣如BiP的转录。CHOP启动子的激活。
PERK公司类PRKR内质网激酶WRS、HRI磷酸化eIF2a以减弱翻译并上调ATF4的表达,从而增强CHOP等靶基因的转录。
IRE-1型肌醇需求酶1直飞-1IRE1-alpha和IRE1-beta在内质网应激下进行二聚和转磷酸化,并将XBP-1前mRNA转化为XBP-1成熟mRNA
绿洲老年星形胶质细胞特异诱导物质CREB3L1级激活由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环腺苷酸反应元件介导的靶基因转录。
CHOP公司C⁄EBP同源蛋白GADD153公司细胞凋亡、生长停滞、氧化应激、DNA损伤。
GRP58级葡萄糖调节蛋白PDIA3公司新生蛋白质的折叠。
CALR(校准)钙网织蛋白糖蛋白折叠。与内质网应激无关。
加拿大Calnexin公司MHC 1类抗原结合蛋白p88糖蛋白折叠。
XBP-1型X盒结合蛋白1TREB5系列ERAD组分和ER伴侣的转录。CHOP启动子的激活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4_lrg.jpg

哺乳动物内质网应激机制。在没有内质网应激的情况下,BiP与所有3种内质网应力级联引发剂(PERK、IRE1和ATF6)结合。当内质网应激发生时,BiP从内质网级联启动子中分离出来,并与未折叠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PERK是一种磷酸化EIF2α的激酶,导致ATF4的易位并最终激活CHOP启动子。内切酶IRE1将XBP1前mRNA拼接到其成熟的转录物变体中,并导致CHOP的诱导。ATF6是一种转录因子,在转位到细胞核之前被切割两次,以增强CHOP和ER伴侣基因的转录。此外,内质网应激可通过氧化应激间接导致iNOS增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

在与BiP分离后,PERK将磷酸化eIF-2α以减弱翻译,从而磷酸化eIF-2α从而使其失活[172]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2α)的α亚单位)参与ER中蛋白质翻译的启动[172]磷酸化eIF-2α将增强ATF4等转录因子或CHOP等伴侣蛋白的特异mRNA翻译,从而激活抗氧化基因的转录并刺激ERAD组分基因的表达[170],[176]NF-κB是一种关键的转录调节因子,一旦进入细胞核,它就会激活几个炎症基因的转录[172]IκB是核因子-κB的抑制剂,其半衰期比NF-κB短,因此,eIF-2α磷酸化导致翻译的整体衰减导致NF-κ·B从Iκ-B分离并转移到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它是炎症基因的关键转录调节器[172]ROS产生酶(如iNOS)的表达增加以及CNS中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可能有助于神经炎的神经病理学[172],[177].

什么时候?IRE-1型,第二个主要内质网应激传感器,与BiP分离,它将在早熟的XBP公司-1份转录本并生成一份成熟的XBP-1型成绩单[174].XBP-1是内质网应激的转录调节器,也在MHC II类调节中发挥作用[172],[173],[178].XBP-1型然后转移到细胞核并激活ER伴侣的转录[170]当IRE-1与TRAF2形成复合物时,它也可以激活NF-κB,这将在下一节(24)中讨论。第三个主要的内质网应激传感器ATF-6是一种转录因子,它被蛋白酶SP1和SP2切割,然后易位到细胞核中,激活内质网伴侣基因的转录[174].

最近的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与炎症有关,特别是先天免疫的全身炎症成分,称为急性期反应[172]与ATF6同源的膜结合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包括CREBH、Luman和OASIS[179]CREBH是一种肝细胞特异性bZip转录因子,属于环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转录因子(CREB/ATF)家族,需要蛋白水解才能激活。有趣的是,促炎细胞因子诱导并裂解CREBH,其调节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组分(SAP),这些与多种病理学有关[172]包括MS,这些蛋白质在血清中的水平增加[180].CRP能结合并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181]而SAP在白细胞粘附中起重要作用[182].

3.4. 内质网应激与病毒性疾病

哺乳动物细胞的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反应,如内质网应激和干扰素反应[183]病毒已经进化出机制来挑战这些限制/抑制病毒复制的反应。内质网是病毒复制和成熟的重要细胞器,在生产性感染过程中,受感染细胞合成大量病毒蛋白,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183]一些病毒蛋白在感染期间触发Grp78/BiP表达,这反过来又与病毒糖蛋白的折叠中间产物短暂相关。这种结合促进了病毒蛋白在成熟过程中的折叠或组装[183]丙型肝炎复制刺激ATF6途径,但抑制IRE1-XBP1途径[184]这种效应有利于病毒蛋白的翻译。Grp78/BiP水平增加,可能受到病毒复制的刺激。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早期短暂诱导Grp78/BiP,但在后期恢复到基础水平。这与UPR其他标记物的表达一致。早期Grp78/BiP增加通过与PERK、ATF6和IRE1相互作用抑制应激反应。因此,该病毒似乎诱导Grp78/BiP以控制内质网应激[183].

Caspase-12是一种启动子Caspase,在感染细胞中从内质网转导死亡信号所需,被几种病毒激活,在Caspase-8和-3激活之前发病[185]多种病毒通过激活GADD153/CHOP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病毒感染激活p38 MAPK通路,然后作用于GADD153/CHOP,启动感染细胞的凋亡。包括非洲猪瘟病毒在内的几种病毒通过调节尚未鉴定的蛋白质,阻断GADD153/CHOP的表达[183]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一些病毒会促进ER介导的细胞凋亡。一些对嗜神经性鼠逆转录病毒的研究报告了炎症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诱导[186]此外,内质网应激与逆转录病毒表达的单个包膜蛋白特异性相关。一种对温度敏感的神经毒力突变体(ts秒1) Moloney小鼠白血病病毒(MoMuLV)[187]环境具有杀死T细胞和运动神经元能力的基因,导致进行性海绵状脑病[187]神经退行性变可能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支持的丧失和邻近组织TNF-α、IL-1β和NO的释放ts1号机组-感染的胶质细胞[187]神经元显示凋亡、空泡化和包涵体。对致病机制的解释揭示了内质网应激在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TNF-α或NO诱导内质网释放Ca2+通过凋亡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和细胞死亡。

神经毒力小鼠逆转录病毒感染ts秒1,与PERK和eIF2α的磷酸化有关([186]在晚期,Grp78/Bip的水平可能不足以保护神经元免受与神经毒性小鼠逆转录病毒FrCasBr相关的内质网应激E类和MoMuLVts1号机组感染。在感染小鼠中,神经元而非星形胶质细胞显示ER应激相关基因水平增加,导致ER相关caspase-12激活,随后caspase-3裂解。应激神经元也表现出[Ca增加2+]-介导的钙调蛋白(CaM)激酶IIα磷酸化。ts1型感染胶质细胞而不是神经元,这是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间接机制,可能是受感染胶质细胞的神经毒素引起的与NMDA受体激活相关的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变[187]无毒逆转录病毒株F43的包膜蛋白与Grp78/BiP结合,并通过正常分泌途径进行处理。相反,FrCasBr的包膜蛋白E类与Grp78/BiP结合较长时间后保留在ER中并转移到蛋白酶体中进行降解[186].MoMuLV公司ts1号机组-感染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中诱导GADD153/CHOP,但在星形胶质细胞中不诱导[187],[188]经脂多糖处理后,GADD153/CHOP和Grp78/BiP以及iNOS在p53缺陷的小胶质细胞中诱导凋亡[189]或IFN-γ,提示p53非依赖性NO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机制[190].两个FrCasBrE类ts1号机组菌株诱导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因为Grp78/BiP与疏水残基结合,试图阻止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蛋白质聚集,从而激活UPR。我们已经证明,复制能力强的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对于诱导猫巨噬细胞和体内然而,仅仅暴露和/或表达FIV包膜蛋白不足以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191]如前所述,内质网应激可通过激活NF-κB激活炎症。类似地,TRAF2((TNF-α)-受体相关因子2)可以与IRE-1α形成复合物,也可以通过磷酸化级联激活炎症基因[172].TNF-α是一种破坏BBB并导致神经炎症的细胞因子[172],[192].IRE-1α-TRAF2复合物可磷酸化JNK(JUN N末端激酶),磷酸化AP1(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172]与NF-κB类似,磷酸化AP1可以转位到细胞核并激活炎症基因的转录[172].

Lin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193]检查了内质网应激与脱髓鞘疾病的关系。干扰素(IFN)-γ是T细胞激活过程中诱导的细胞因子,可能通过引起少突胶质细胞(ODC)凋亡而参与脱髓鞘疾病[193]Lin等人[193]处理大鼠ODCs 48小时,并用胱天蛋白酶激活和内质网应激转录水平检测其生存能力。通过用CNPase和TUNEL双重标记大鼠ODC,可以特异性地显示ODC中的凋亡。经干扰素-γ处理48小时的ODC在双重标记(CNPase和TUNEL)中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ODC[193]与未经处理的ODC相比,经IFN-γ处理48小时的ODC裂解物中的Caspase-3活性测定显著升高[193]与未磷酸化形式的eIF-2α的Western blot相比,经IFN-γ处理48小时的ODC衍生的磷酸化形式eIF-2β的westernblot显示出比未经处理的ODC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带[193]同样在同一研究中,用IFN-γ治疗48小时的大鼠ODC增加商业保险,CHOP(GADD1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与未经治疗的ODCs相比的相对转录水平[193]这些发现表明内质网应激可能在IFN-γ诱导的ODC凋亡中起作用。γ-干扰素诱导的ODC凋亡可能与神经炎症的发病机制有关[192].

3.5. 与MS发病机制相关的其他HERV

3.5.1. HERV-H病毒

HERV-H也在MS患者中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在斯堪的纳维亚人群中[107]. The在体外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非健康对照组)细胞培养物中逆转录病毒样颗粒(RVLPs)的产生可能会被诸如疱疹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HSV)、EBV)等感染诱因增强或激活。与RVP相关的逆转录病毒RNA的独立分子分析揭示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的两个不同的遗传家族:MSRV/HERV-W和RGH/HERV-H。据报道,后者的逆转录酶病毒颗粒可传播至健康供体的有丝分裂原刺激淋巴细胞[115],[116]虽然这项研究尚未得到证实,但它表明一种或多种HERV可能与多发性硬化症有关。在西班牙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在92名患者中研究的48名MS患者中,脑脊液样本没有显示HERV-HRNA[194]事实上,也没有检测到HERV-W病毒。在丹麦的一项研究中,使用一个控制良好的研究组,通过灵敏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测定选择HERV-H肽的血清反应性,与非活动性疾病以及未受影响的亲属相比,具有活动性疾病状态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通常具有几种HERV-H-肽的抗体。至少50%的MS患者血清表现出这种反应,并且与较低水平的先天免疫分子MASP3呈正相关[195]与其他与MS相关的感染因子一致,发现HERV-H在与堵住环境当与HSV和HHV-6A结合时,这些区域引发了显著的增殖效应[32]的确,HERV-H的剪接变异体环境约40%的MS患者中也检测到HERV-H的高转录和翻译环境-编码的蛋白质,也引发了强烈的血清学活性。有趣的是,与MS相关的剪接变异体与宿主基因没有任何已知的同源性,因此没有获得归属位点[116]大多数关于HERV-H的研究都涉及确定是否对HERV-H抗原肽有血清学反应,并且总是MS患者衍生PBMC(处于激活状态)对这些肽的反应总是比对照衍生PBMC更强烈[196]25%MS患者的T细胞和PBMC在培养时表达逆转录病毒样颗粒,其大小从70 nm到100 nm不等,在形态上与C型逆转录病毒相似,呈不规则圆形,包膜上有表面突起,核衣壳/核心电子密度相对较高[107]用电子显微镜检查丹麦和法国两组从MS患者淋巴细胞系中分离的逆转录病毒样颗粒(RVLPs);在MSRV的细胞质中发现大量RVLP,HERV-H中未观察到这些,此外还存在核密度、粒径和形态的差异[107].

由于MS患者组织中普遍存在几种外源性病毒,因此在各种研究中检测了其中一些病毒与HERV之间的协同作用。Brudek等人。[197]检测MS患者淋巴细胞中的逆转录酶,并确定紫外线激活的HSV-1、HHV-6A和VZV可诱导PBMC中的HERV逆转录酶活性,这表明病毒蛋白足以诱导逆转录酶的活性,并且无需进行生产性感染[197]在一项后续研究中,同一组研究人员检查了疱疹病毒抗原和HERV在PBMC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方面的协同作用[198]假设HERV-H是用于检测的逆转录病毒,因为他们对该病毒长期感兴趣,从B淋巴细胞母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RVLP。虽然单独的HERV-H不会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或细胞增殖,但与疱疹病毒(HSV,VZV)联合使用时,IFN-γ显著增加,这是一种已知会加剧疾病的促炎细胞因子。HHV-6A还诱导逆转录酶活性和增殖反应[198]; 在后一项研究中,它没有诱导细胞因子[198]这可能归因于不同的患者队列或研究的其他方面。由于近100%的丹麦人群对HHV-6A和VZV呈血清阳性,HERV-H的作用可能比人们预期的更强,因为在丹麦人群中环境HERV-H基因。

3.5.2. HERV-K型

HERV-K家族的一个等位基因变异成员K18最近被发现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危险因素[111]虽然小样本量是一个限制,但HERV-K18与环境MS的基因型和风险[111].HERV-K18型环境以前被描述为EBV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反式激活的超抗原[75]HERV-K家族的另一个成员K113,其所有基因都有ORF,在0-28%的人类中有广泛的地理和种族变异,增加了其与MS关联的可能性,因为该疾病可能在地理和种族上受到限制。然而,使用大量MS(n个=951)和未受影响的父母(n个=1902),PCR分析HERV-K113前病毒等位基因没有显著增加[199]因此,虽然K18在一小部分MS患者中表现出相关性,但与另一名HERV-K成员K113的更大研究表明没有显著差异;受检患者数量和HERV-K基因型的差异使得这种关联不具有决定性。

HERV-K是一种相对较新的HERV,在已知和未知种族起源的DNA中,以等位基因形式存在于15%(115 HML-2)到30%(113 HML-2)。尽管迄今为止尚未明确MS患者HERV单倍型与宿主基因型之间的关联,但有证据表明,根据人群的不同,HRES-1等HERV的LTR序列在MS患者单倍型中显示多态性,而非MS患者的LTR基因序列在没有地理限制的情况下是相同的[110].

3.5.3. 结论和未来方向

鉴于与HERV表达相关的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一些相互矛盾的报告,在该领域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包括检测和定义不同人类逆转录病毒元件的程序的标准化。此外,这些类型的研究需要扩展到MS常见的不同人群,以及HERV分子多样性分析。可以想象,HERV等位基因变异体根据宿主遗传背景对MS表型、进展和治疗反应产生特定影响。事实上,在确定疾病与特定HERV之间的关联之前,检测序列需要进行验证性测序以建立编码位点。例如,必须了解HERV重组事件的分子性质,这些事件可能会触发MS患者出现新的逆转录因子,其地理限制和流行病学特征。此外,已经与疾病相关的特定HERV内的等位基因变异值得调查。由于血清、血浆和脑组织中MSRV、合胞素-1和HERV-H的检测依赖于RT-PCR的使用,该技术用于定量HERV等多拷贝基因的使用和有效性最近引发了人们对其实用性的质疑。许多研究没有进行定量RT-PCR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截断的HERV基因、假基因以及同一家族成员之间的同源性。除了区分HERV的探针外,还应进行符合标准条件的严格PCR分析[142].

致病性(炎症或死亡信号)分子的产生与逆转录病毒表达有关[130]尤其是包膜蛋白[2]据推测,MS中可能存在一种致病级联反应,涉及多个步骤特异性病原体与特定基因元件相互作用,导致逆转录病毒表达增强[200]虽然研究人员假设了几种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任何HERV在人类疾病中起主要作用。例如,HERV可以增强含有启动子元件的HERV-LTR下游细胞基因的转录。HERV也被认为编码超抗原,导致炎症反应增强或模拟自我抗原,导致狼疮或M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201]病毒蛋白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启动子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MSRV在体外可被两种单纯疱疹病毒1型即刻早期蛋白反式激活[202]以类似的方式,MS长期淋巴细胞系,即带有T细胞亚群的EBV转化的B细胞,由于HERV-H RVLP具有高逆转录酶活性,也产生了显著水平的IL-2、IFN-γ、GM-CSF和TNF-α[107]然而,MSRV与患者淋巴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细胞因子特征,与RT活性无关[130]事实上,IL-4、IL-6、TNF-α和IFN-γ等细胞因子可能会诱导MSRV颗粒的释放,从而促进致病性反馈回路[125]由于MS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患者、多种细胞成分(淋巴细胞、PBMC、大脑、CSF)、疾病分期、治疗方案等的等位基因变异加剧了细胞因子谱的这些差异。然而,在最近的一项新研究中,MSRV env,在HLA-B7匹配的MS患者中,MSRV gag和syncytin-1没有激发免疫反应[114]这一观察结果表明,RVLP中的某些特定抗原表位是必需的,或者昆虫细胞中重组产生时可能无法实现的特定蛋白折叠模式,或者正如合胞素-1所论证的那样,其发病机制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102],[134],[135].

包括HSV-1感染在内的各种病毒增强了合胞素-1的表达[138]然而,在包括MS在内的神经炎症疾病中观察到一些HERV基因的诱导表达[69],这表明在MS中发现的HERV是MS炎症成分的副产品,淡化了一些研究人员关于HERV为MS病原体的论点[201]虽然HERV不是先验的在MS的病因中,它们可能参与内质网应激等发病机制,因此通过特异性治疗阻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HERV功能可能会减少MS的进展。虽然HERV也可能作为自身、超抗原或新抗原(在致癌病毒表达时),但HERV变体可能参与抗原模拟,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增强炎症反应或诱发自身免疫反应[110]然而,缺乏炎症的精神分裂症中HERV-W的表达并不支持这一假设。人类在受孕时会出现HERV,如果这些基因通过多态性或重新整合参与发病机制,那么该疾病应该有一个主要的遗传成分和一个次要的环境作用。MS的情况并非如此,MS具有显著的遗传和环境敏感性因素。由于人类DNA的组成在拷贝数变化、缺失、与甲基化相关的表达模式和组织特异性效应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对HERV的了解有限。考虑到人类基因组中HERV序列的丰富性(完整或不完整ORF),也可以想象,逆转录因子表达作为microRNAs或siRNAs的非编码RNA[203]由于HERV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在特定组织中有差异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和进展,因此有必要对HERV的遗传学和生物学进行描述。事实上,阐明HERV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会加强MS的治疗(表4)以及其他涉及HERV以患者或人群特定方式表达或激活的疾病。

表4

MS药物可能影响HERV的表达。

药物例子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针对HERV的行动
免疫调节剂干扰素-β减少白细胞迁移;抗病毒;减少HERV-W环境血清RNA载量、抗HERV-W和HERV-H抗体;调节合胞蛋白启动子
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肺泡HERV-W gag中间神经元的强度、密度和复合值降低(Weiss等人,2007)
抗病毒药物福斯卡内抑制逆转录酶阻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Sundquist和Oberg,1979)

致谢

作者感谢克里斯塔·内尔斯(Krista Nelles)在手稿准备方面的帮助,感谢法希德·努巴赫什(Farshid Noorbakhsh)博士的有益讨论。JMA拥有麦克劳林分子医学中心和安大略省研究与创新部的研究金。AD持有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学生身份。CP是AHFMR高级学者,并担任加拿大神经感染和免疫研究主席。

工具书类

1.Sospedra M.,Martin R.《多发性硬化免疫学》。每年。免疫学评论。2005;23:683–7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力量C.神经系统逆转录病毒疾病:致病性宿主反应还是病毒基因介导的神经毒力?《神经科学趋势》。2001;24(3):162–1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Hughes J.F.,Coffin J.M.灵长类进化过程中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组重排证据。自然遗传学。2001;29(4):487–4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Costas J.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家族HERV-W基因组内传播的特征。分子生物学。进化。2002;19(4):526–5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Urnovitz H.B.、Murphy W.H.《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人类疾病的性质、发生和临床意义》。临床。微生物。版次。1996;9(1):72–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张海。三氧化二砷诱导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中华燕科杂志。2008;44(10):916–9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Paty D.W.MRI作为一种揭示MS体内病理学的方法。神经传输杂志。供应商。1997;49:211–2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Polman C.H.多发性硬化症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重新评估。神经病学。2008;70(13第2部分):1134–11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Lucchinetti C.F.多发性硬化病理学的不同模式表明发病机制的异质性。脑病理学。1996;6(3):259–2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多发性硬化病变的Trapp B.D.轴索横断。N英格兰医学杂志。1998;338(5):278–2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Markovic-Plese S.,McFarland H.F.多发性硬化病变的免疫发病机制。货币。神经醇。神经科学。代表。2001;1(3):257–2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Prat A.,Antel J.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货币。操作。神经醇。2005;18(3):225–2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Ferguson B.急性多发性硬化病变的轴索损伤。大脑。1997;120(第3部分):393–3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Rodriguez M.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和再髓鞘的影响因素:对多发性硬化的影响。脑病理学。2007;17(2):219–22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Noseworthy J.H.多发性硬化症病因和治疗进展。自然。1999;399(6738增刊):A40–A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Robinson J.IMGT/HLA和IMGT/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研究的序列数据库。核酸研究。2003;31(1):311–3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Nair A.、Frederick T.J.、Miller S.D.《多发性硬化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其环境的产物》。单元格。分子生命科学。2008;65(17):2702–27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Owens G.P.多发性硬化斑块中的免疫球蛋白G重链储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重链储备不同。临床。免疫学。2001;98(2):258–2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Antel J.多发性硬化症——疾病发病机制的概念。《神经免疫杂志》。1999;98(1):45–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Ffrench-Constant C.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迁移的发育研究及其对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意义。眼睛。1994;8(第2部分):221–2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Barnett M.H.、Prineas J.W.《复发和缓解多发性硬化症:新形成病变的病理学》。安。神经。2004;55(4):458–4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Bruck W.,Lucchinetti C.,Lassmann H.原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学。多重。硬化。2002;8(2):93–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Kim T.G.、Befus N.、Langridge W.H.与HIV-1 Tat转导肽-罗塔病毒肠毒素融合蛋白共同免疫可刺激小鼠的Th1粘膜免疫反应。疫苗。2004;22(3–4):431–4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Ransohoff R.M.MS组织炎症机制: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神经免疫杂志》。1999;98(1):57–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神经系统生物学和病理学中的Yong V.W.金属蛋白酶。神经科学自然评论。2001;2(7):502–5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Bonetti B.,Raine C.S.多发性硬化症:少突胶质细胞原位显示细胞死亡相关分子,但不发生细胞凋亡。安。神经。1997;42(1):74–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Peterson K.E.多向鼠逆转录病毒诱导神经疾病期间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反应的差异映射到病毒包膜基因的不同区域。J.维罗尔。2001;75(6):2848–28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Mhaille A.N.多发性硬化病变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增加。神经病理学杂志。实验神经学。2008;67(3):200–2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Hohlfeld R.MS神经保护的前景。国际MS J。2003;10(4):103–1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Pugliatti M.多发性硬化症的环境风险因素。神经学报。扫描。供应商。2008;188:34–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Mayne M.,J.J.潜在和激活的脑区系:人类疱疹病毒、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冠状病毒和衣原体及其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收件人:Johnson C.P.a.R.T.,编辑。新出现的神经系统感染。泰勒和弗朗西斯;2005年,第363–396页。[谷歌学者]
32Brudek T.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抗原的同时存在对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深远影响:对多发性硬化的影响。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2004;20(4):415–4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Sadovnick A.D.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同卵双胞胎和其他亲属的发病年龄。美国流行病学杂志。2009;170(3):289–2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Gregersen J.W.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常见MHC单倍型上的功能上位性。自然。2006;443(7111):574–5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Oksenberg J.R.,Barcellos L.F.多发性硬化遗传学:千方百计。基因免疫。2005;6(5):375–3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Sotgiu S.卫生假说:先天免疫、疟疾和多发性硬化症。医学假设。2008;70(4):819–8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Holmoy T.、Hestvik A.L.《多发性硬化:免疫发病机制和定义病因的争议》。货币。操作。感染。数字化信息系统。2008;21(3):271–2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Frohman E.M.、Racke M.K.、Raine C.S.多发性硬化——斑块及其发病机制。N英格兰医学杂志。2006;354(9):942–9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Libbey J.E.、McCoy L.L.、Fujinami R.S.多发性硬化症的分子模拟。国际神经生物学评论。2007;79:127–1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Buljevac D.关于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恶化之间关系的前瞻性研究。大脑。2002;125(第5部分):952-9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Gilden D.H.多发性硬化症的感染原因。柳叶刀神经病学。2005;4(3):195–2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Cepok S.确定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蛋白作为多发性硬化症免疫反应的假定靶点。临床杂志。投资。2005;115(5):1352–136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Lynch D.T.、Zimmerman J.S.、Rowe D.T.Epstein–Barr病毒潜伏膜蛋白2B(LMP2B)与LMP2A共同定位于瞬时转染细胞的核周区域。《病毒遗传学杂志》。2002;83(第5部分):1025–10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Boisse L.,Gill M.J.,Power C.中枢神经系统HIV感染:临床特征和神经病变。神经醇。临床。2008;26(3):799–819.x[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Power C.、Gill M.J.、Johnson R.T.《临床神经科学进展:HIV感染的神经病变: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和治疗的影响》。可以。神经学杂志。科学。2002;29(1):19–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Patrick M.K.、Johnston J.B.、Power C.慢病毒性神经病发生:比较神经侵袭性、神经亲性、神经毒力和宿主神经敏感性。J.维罗尔。2002;76(16):7923–79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2005;15(12):1759–17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Martin M.A.人类DNA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的鉴定和克隆。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1981;78(8):4892–48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Lander E.S.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序和分析。自然。2001;409(6822):860–9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Larsson E.,Kato N.,Cohen M.人类内源性前病毒。货币。顶部。微生物。免疫学。1989;148:115–1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Andersson M.L.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II类序列的多样性。《病毒遗传学杂志》。1999;80(第1部分):255–2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Medstrand P.,Blomberg J.编码与A型和B型逆转录病毒类似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的新逆转录酶的特征:正常人体组织中的差异转录。J.维罗尔。1993;67(11):6778–67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Katzourakis A.、Rambaut A.、Pybus O.G.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进化动力学。微生物趋势。2005;13(10):463–4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Blaise S.融合基因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包膜的全基因组筛查确定了合胞蛋白2,这是一种在灵长类进化中保守的基因。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2003;100(22):13013–130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de Parseval N.,Heidmann T.《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从感染因素到人类基因》。细胞遗传学。基因组研究。2005;110(1–4):318–3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Dewannieux M.、Blaise S.和Heidmann T.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K家族功能性包膜蛋白的鉴定。J.维罗尔。2005;79(24):15573–155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一个新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家族HERV-W的分子特征和胎盘表达。J.维罗尔。1999;73(2):1175–118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Lindeskog M.,Mager D.L.,Blomberg J.用开放环境阅读框分离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H元件。病毒学。1999;258(2):441–4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Lower R.,Lower J.,Kurth R.我们所有人体内的病毒: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的特征和生物学意义。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1996;93(11):5177–518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Ono M.、Kawakami M.、Takezawa T.一种来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新型人类非病毒逆转录酶。核酸研究。1987;15(21):8725–873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Harada F.,Tsukada N.,Kato N.使用tRNA(Pro)作为探针分离三种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样序列。核酸研究。1987;15(22):9153–91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La Mantia G.人类内源性ERV9前病毒最小启动子区域内调节元件的鉴定:准确的转录起始由类Inr元件控制。核酸研究。1992;20(16):4129–41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Pavlicek A.由LINE产生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加工假基因:它们的整合、稳定性和分布。基因组研究。2002;12(3):391–3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Jurka J.基因组DNA中的重复:挖掘和意义。货币。操作。结构。生物。1998;8(3):333–3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Leib-Mosch C.,Seifarth W.人类逆转录因子的进化和生物学意义。病毒基因。1995;11(2–3):133–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Patience C.、Wilkinson D.A.、Weiss R.A.我们的逆转录病毒遗产。趋势Genet。1997;13(3):116–1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Blond J.L.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W的包膜糖蛋白在人胎盘中表达,并融合表达D型哺乳动物逆转录病毒受体的细胞。J.维罗尔。2000;74(7):3321–332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患者C.在鼠和人包装细胞产生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包装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J.维罗尔。1998;72(4):2671–26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Johnston J.B.单核细胞激活和分化增强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表达:对炎症性脑疾病的影响。安。神经。2001;50(4):434–4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Lower R.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致病潜力:事实与幻想。微生物趋势。1999;7(9):350–3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Schon U.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和启动子活性。病毒学。2001;279(1):280–2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O'Reilly R.L.、Singh S.M.逆转录病毒和精神分裂症再次访问。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1996;67(1):19–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雅格西克逆转录病毒(绵羊和山羊的外源性和内源性D型和B型逆转录病毒)的约克D.F.核苷酸序列。J.维罗尔。1992;66(8):4930–49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Armbruester V.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的一个新基因在转化细胞中表达。临床。癌症研究。2002;8(6):1800–18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Conrad B.一种作为I型糖尿病候选自身免疫基因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超抗原。单元格。1997;90(2):303–3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Portis J.L.关于内源性人类逆转录病毒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的观点。病毒学。2002;296(1):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Wilkinson David A.、D.L.M.A.J.-A.C.L.内源性人类逆转录病毒。收录人:Levy J.A.,编辑。逆转录病毒科。增压器;纽约:1994年。第465-535页。[谷歌学者]
78Power C.,Johnson R.T.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神经免疫和神经病毒学方面。高级病毒研究。2001;56:389–4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Mourier T.基因组进化中的逆转录。细胞遗传学。基因组研究。2005;110(1–4):56–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Rawn S.M.,Cross J.C.胎盘特异性基因的进化、调节和功能。每年。Rev.细胞发育生物学。2008;24:159–1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Kwon D.N.鉴定大脑中转录活跃的推测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病毒基因。2008;36(3):439–4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Boller K.证据表明HERV-K是编码人类畸胎瘤衍生逆转录病毒HTDV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病毒学。1993;196(1):349–3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Wang-Johanning F.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包膜转录物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临床。癌症研究。2001;7(6):1553–15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4Wang-Johanning F.检测人前列腺癌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包膜转录物的表达。癌症。2003;98(1):187–1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5Lindeskog M.、Blomberg J.在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和正常白细胞中拼接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Henv转录物:HERV-H转录物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病毒遗传学杂志》。1997;78:2575–25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6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和大脑中鉴定出逆转录病毒RNA。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2001;98(8):4634–46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7人类乳腺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可变转录活性。J.维罗尔。2008;82(4):1808–18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8Villesen P.人类基因组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阅读框架的鉴定。逆转录病毒学。2004;1:3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9Katsumata K.细胞因子对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R在人血管内皮细胞中env基因表达的调节。临床。免疫学。1999;93(1):75–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0Mameli G.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大脑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超表达MS相关逆转录病毒/HERV-W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但不表达人类疱疹病毒6。《病毒遗传学杂志》。2007;88(第1部分):264–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1Crowell R.C.,Kiessling A.A.睾丸和附睾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表达。生物化学。社会事务处理。2007;35(第3部分):629–6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2Georgiou I.人卵母细胞中逆转录转座子RNA的表达和逆转录转座事件的证据。嗯,分子遗传学。2009;18(7):1221–12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3Larsson E.、Andersson A.C.、Nilsson B.O.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3 HERV-R)在人类生殖和胚胎组织中的表达——包膜基因产物功能的证据。不间断电源。医学科学杂志。1994;99(2):113–1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4Harris J.R.胎盘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结构、功能和进化意义。生物论文。1998;20(4):307–3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5Mi S.Syncytin是一种捕获的逆转录病毒包膜蛋白,参与人类胎盘形态发生。自然。2000;403(6771):785–7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6Colmegna I.,Garry R.F.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感染。数字化信息系统。临床。北美。2006;20(4):913–9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7Azoulay Cayla A.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吗?病态。生物学(巴黎)2000;48(1):4–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Jern P.,Sperber G.O.,Blomberg J.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的定义和变异。病毒学。2004;327(1):93–1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9de Parseval N.,Heidmann T.高加索人群中单拷贝ERV-3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包膜基因的生理敲除。J.维罗尔。1998;72(4):3442–344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0Laufer G.对转录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 env基因座的分析澄清了多个与硬化症相关的逆转录病毒env序列的起源。逆转录病毒学。2009;6:3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1.Voisset C.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W家族的染色体分布和编码能力。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2000;16(8):731–7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Antony J.M.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糖蛋白介导的氧化还原反应物诱导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和脱髓鞘。自然神经科学。2004;7(10):1088–10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3Reiss D.,P.C.、Moore W.、Mager D.L。EndMS,加拿大多发性硬化学会2007年会议:Banff AB。2007.DNA甲基化在MS病变中Syncytin-1异位表达中的作用。[谷歌学者]
104Perron H.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反复分离的一种新型逆转录病毒的分子鉴定。多发性硬化症合作研究小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7;94(14):7583–75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5Mirsattari S.M.多发性硬化土著人:HLA类型和视神经脊髓炎的优势。神经病学。2001;56(3):317–3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6Frank O.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大脑样本中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表达谱。J.维罗尔。2005;79(17):10890–1090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7Christensen T.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多发性硬化症的相关性以及与疱疹病毒的可能相互作用。Rev.Med.Virol.医学博士。2005;15(3):179–2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8Antony J.M.多发性硬化症中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基因的比较表达。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2007;23(10):1251–12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9Mameli G.一种新的可靠实时PCR,用于区分检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RNA和DNA中的MSRVenv和合胞素-1。J.维罗尔。方法。2009;161(1):98–1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0Clausen J.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MS:使用ERV作为疾病标记物。国际MS J。2003;10(1):22–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1Tai A.K.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18 Env是多发性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多重。硬化。2008;14(9):1175–11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2Christensen T.从多发性硬化患者淋巴细胞建立的B淋巴细胞系中的逆转录酶活性和颗粒生成。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1999;15(3):285–2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3Gifford R.,Tristem M.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进化、分布和多样性。病毒基因。2003;26(3):291–3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4Ruprecht K.多发性硬化患者对多发性硬皮病相关逆转录病毒/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缺乏免疫反应。神经病毒学杂志。2008;14(2):143–1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5Christensen T.与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HERV-H变异的分子特征。神经学报。扫描。2000;101(4):229–2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6Christensen T.一种可传播的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2002;18(12):861–8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7Komurian-Pradel F.与逆转录病毒样颗粒相关的MSRV相关序列的分子克隆和表征。病毒学。1999;260(1):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8Garson J.A.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中病毒相关MSRV-RNA的检测。柳叶刀。1998;351(9095):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9Serra C.撒丁岛的多发性硬化和多发性硬结相关逆转录病毒。神经醇。科学。2001;22(2):171–1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0Dolei A.撒丁岛多发性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MSRV)患者。神经病学。2002;58(3):471–4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1Gaudin P.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中微粒相关MSRV/HERV-W RNA的检测很少。风湿病学(牛津)2000;39(9):950–9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2de Villiers J.N.南非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病毒和遗传因素分析。代谢产物。脑部疾病。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3Zawada M.MSRV pol序列拷贝数作为多发性硬化症的潜在标记。波兰。《药理学杂志》。2003;55(5):869–8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Sotgiu S.多发性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与MS预后:一项观察研究。神经病学。2002;59(7):1071–10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5Serra C.细胞因子对多发性硬化(MS)相关逆转录病毒的体外调节:对MS发病机制的影响。神经病毒学杂志。2003;9(6):637–6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6Rolland A.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疾病严重程度与MSRV(多发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元件)包膜蛋白介导的体外细胞因子产生之间的关系。《神经免疫杂志》。2005;160(1–2):195–2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7Rolland A.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家族的包膜蛋白通过CD14/TLR4激活先天免疫并促进Th1-样反应。免疫学杂志。2006;176(12):7636–76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Mameli G.抑制多发性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作为干扰素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神经病毒学杂志。2008;14(1):73–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Saresella M.多发性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制剂(MSRV)刺激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皮病患者细胞因子的产生。多重。硬化。2009;15(4):443–4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0Menard A.检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的胶质毒性活性。神经科学。莱特。1998;245(1):49–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1Firouzi R.在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中,多发性硬化相关逆转录病毒颗粒导致T淋巴细胞依赖性死亡并伴有脑出血。神经病毒学杂志。2003;9(1):79–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2Perron H.多发性硬化逆转录病毒颗粒和重组包膜通过诱导多克隆Vbeta16 T淋巴细胞活化,在体外引发异常免疫反应。病毒学。2001;287(2):321–3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3Mameli G.多种硬化相关细胞因子对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合胞素-1启动子的调节。病毒学。2007;362(1):120–1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4Antony J.M.、Izad M.、Bar-Or A.、Vodjgani M.、Warren K.G.、Power C.神经炎症疾病中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env的定量分析。艾滋病研究逆转录病毒。2006;22(12):1253–12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5Antony J.M.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包膜糖蛋白syncytin-1调节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神经炎症及其受体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内质网伴侣的作用。免疫学杂志。2007;179(2):1210–12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6Bo L.多发性硬化脑脱髓鞘区一氧化氮合酶的诱导。安。神经。1994;36(5):778–7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7Mattson M.P.,Taub D.D.多发性硬化症中古代病毒蛋白激怒星形胶质细胞。自然神经科学。2004;7(10):1021–10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8Ruprecht K.单纯疱疹病毒1型对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蛋白表达的调节:对多发性硬化的影响。神经病毒学杂志。2006;12(1):65–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9Nellaker C.通过病毒感染对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家族中的元素进行反激活。逆转录病毒学。2006;: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0吉村F.K.逆转录病毒在翻译水平上调细胞蛋白。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2008;105(14):5543–55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1Dalton D.K.、Wittmer S.在Th1介导的自身免疫过程中,一氧化氮依赖性和独立性的CNS炎症保护机制:来自iNOS KO小鼠EAE的证据。《神经免疫杂志》。2005;160(1–2):110–1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2Garson J.A.多发性硬化症中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W(HERV-W)RNA表达和DNA拷贝数的不可靠实时PCR分析。艾滋病研究逆转录病毒。2009;25(3):377–378.作者回复379-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3Lavillette D.人类内源性W型逆转录病毒的包膜糖蛋白使用一个不同的氨基酸转运蛋白/细胞表面受体家族。J.维罗尔。2002;76(13):6442–64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4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W的D.S.,Xie Y.,Chen I.S.包膜基因编码一个功能性逆转录酶病毒包膜。J.维罗尔。2001;75(7):3488–34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5Weiss M.D.Ontogeny和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ASCT1在大鼠脑中的定位。大脑研究开发大脑研究。2001;130(2):183–1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6Marin M.ASCT1和ASCT2中性氨基酸转运体关键阴性对照区的N-连接糖基化和序列变化决定了它们的逆转录病毒受体功能。J.维罗尔。2003;77(5):2936–294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7.Luabeya M.K.猴免疫缺陷病毒脑炎的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病理学。申请。神经生物学。2000;26(5):454–4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8.Saccani A.氧化还原调节趋化因子受体表达。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2000;97(6):2761–27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9Kekuda R.从人胎盘绒癌细胞系克隆钠依赖性广谱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Bo。生物学杂志。化学。1996;271(31):18657–186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0Sakai K.中性氨基酸转运体ASCT1优先表达于小鼠脑中L-Ser合成/储存胶质细胞中,在发育中的毛细血管中短暂表达。《神经科学杂志》。2003;23(2):550–56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1哈克尔,D。,博士论文:氧化修饰脂质损伤的神经-信号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2005年,马格德堡:马格德伯格,第169页。
152.Yamamoto T.原代培养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快速高亲和力摄取L-丝氨酸的特征。FEBS信函。2003;548(1–3):69–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3Sundaram K.S.,Lev M.环丝氨酸在体内外抑制鞘脂合成。神经化学杂志。1984;42(2):577–5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4Furuya S.、Watanabe M.L-丝氨酸代谢介导的新型神经胶质和胶质细胞关系。架构(architecture)。历史。细胞。2003;66(2):109–1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5Kudo Y.,Boyd C.A.合胞素及其受体氨基酸转运系统B(0)(ASCT2)在人胎盘绒癌BeWo细胞合胞过程中的表达和功能变化。胎盘。2002;23(7):536–5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6Storck T.大鼠脑钠依赖性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分析。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1992;89(22):10955–109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7内山T.Na+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ASCT2的功能调节S公司-Caco-2细胞中的亚硝基硫醇和一氧化氮。FEBS信函。2005;579(11):2499–25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8Dickhout J.G.过氧亚硝酸盐导致人血管内皮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意义。动脉栓塞。血栓。瓦斯克。生物。2005;25(12):2623–26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9Kanai Y.,Hediger M.A.谷氨酸/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家族SLC1:分子、生理和药理学方面。Pflugers架构。2004;447(5):469–4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0Tatarowicz W.A.早期生长反应(EGR)蛋白对HSV-1潜伏期相关转录物(LAT)启动子的抑制:TATA盒下游的结合位点的参与。神经病毒学杂志。1997;(3):212–2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1Di Battista J.A.,Martel-Pelletier J.,Pelletier J.前列腺素E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2)。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的作用骨关节炎软骨。1999;7(4):395–3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2Korner H.通过基因靶向确定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中肿瘤坏死因子作用的临界点。实验医学学报1997;186(9):1585–159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3FitzGerald U.F.转录因子表达和细胞氧化还原在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死亡中的作用:Bcl-2的作用。摩尔细胞。神经科学。2003;22(4):516–5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4多发性硬化症慢性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病变的Mycko M.P.微阵列基因表达谱。临床。神经醇。神经外科。2004;106(3):223–2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5Nishie M.多发性硬化患者旧脱髓鞘斑块中的多核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病理学。2004;24(3):248–2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6.Stys P.K.,Lipton S.A.白质NMDA受体:一个意想不到的新治疗靶点?趋势药理学。科学。2007;28(11):561–5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7de Koning T.J.3-磷酸甘油脱氢酶缺乏症的神经递质。《欧洲儿科杂志》。2000;159(12):939–9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8张凯,考夫曼R.J.从内质网应激到炎症反应。自然。2008;454(7203):455–4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9用于监测内质网应激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自然医学。2004;10(1):98–1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0吉田H.ER应激与疾病。2月J日。2007;274(3):630–6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1Nishikawa S.、Brodsky J.L.、Nakatsukasa K.分子伴侣在内质网(ER)质量控制和ER相关降解(ERAD)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05;137(5):551–5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2Zhang K.内质网应激激活CREBH的裂解,诱导全身炎症反应。单元格。2006;124(3):587–5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3Kimata Y.BiP作为内质网应激感受蛋白Ire1调节器的作用。《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167(3):445–4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4Kondo S.OASIS是CREB/ATF家族成员,调节星形胶质细胞中的UPR信号。自然细胞生物学。2005;7(2):186–1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5Wolfson J.J.Subtilase细胞毒素激活PERK、IRE1和ATF6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单元格。微生物。2008;10(9):1775–178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6Marciniak S.J.CHOP通过促进应激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合成和氧化诱导死亡。基因发育。2004;18(24):3066–30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7Malhotra J.D.抗氧化剂可减少内质网应激并改善蛋白质分泌。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2008;105(47):18525–1853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8Feldman D.E.,Chauhan V.,Koong A.C.未折叠蛋白反应:肿瘤缺氧应激反应的新成分。摩尔癌症研究。2005;(11):597–6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9Omori Y.CREB-H:一种新的哺乳动物转录因子,属于CREB/ATF家族,通过具有肝脏特异性表达的box-B元件发挥功能。核酸研究。2001;29(10):2154–21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0博伊兰M.T.干扰素-β1a给药导致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短暂增加:与其他炎症标志物的比较。免疫学。莱特。2001;75(3):191–1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1人类单核细胞系U-937上的Crowell R.E.C反应蛋白受体。FcγRI的额外结合证据。免疫学杂志。1991;147(10):3445–34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2Kim J.K.、Scott E.A.、Elbert D.L.蛋白质组学蛋白质吸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P吸附到材料上并促进白细胞粘附。J.生物识别。马特。决议A。2005;75(1):199–2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3He B.病毒、内质网应激和干扰素反应。细胞死亡不同。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4Tardif K.D.丙型肝炎病毒抑制未折叠蛋白反应的IRE1-XBP1通路。生物学杂志。化学。2004;279(17):17158–171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5Liu N.ATM缺乏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实验室投资。2005;85(12):1471–14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6.Dimcheff D.E.神经毒力小鼠逆转录病毒诱导的内质网(ER)应激与BiP结合延长和病毒蛋白在ER中滞留有关。生物学杂志。化学。2004;279(32):33782–337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7Kim H.T.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与MoMuLV-ts1诱导的海绵状脑脊髓病中的神经元变性有关。实验室投资。2004;84(7):816–8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8刘娜。逆转录病毒MoMuLV-ts1感染的星形胶质细胞内质网应激与caspase 8激活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学。2006;348(2):398–4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9犬S.M.趋化因子受体在猫生殖道和大肠中的表达。J.公司。病理学。2002;126(4):289–3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0Kawahara K.一氧化氮诱导p53缺陷小胶质细胞CHOP和凋亡。FEBS信函。2001;506(2):135–1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1Noorbakhsh F.慢病毒包膜蛋白根据表达部位和靶细胞发挥不同的神经病理学效应。病毒学。2006;348(2):260–2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2Miller D.H.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和替代结果:多发性硬化的教训。NeuroRx公司。2004;1(2):284–2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3Lin W.干扰素{γ}通过内质网应激调节的过程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再髓鞘化。大脑。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4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的Alvarez-Lafuent R.疱疹病毒和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多重。硬化。2008;14(5):595–6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5Christensen T.多发性硬化症中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抗原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凝集素补体激活途径。《神经免疫杂志》。2007;183(1–2):175–1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6Christensen T.抗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抗体和多发性硬化患者中env剪接变异体的优势。多重。硬化。2003;9(1):6–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7Brudek T.通过灭活HSV-1、HHV-6和VZV激活多发性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中的内源性逆转录酶。《神经免疫杂志》。2007;187(1–2):147–1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8Brudek T.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疱疹病毒抗原诱导的协同免疫反应导致多发性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扫描。免疫学杂志。2008;67(3):295–3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9在一项大型家族研究中,Moyes D.L.HERV-K113与多发性硬化症无关。艾滋病研究。嗯。逆转录病毒。2008;24(3):363–3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0.Perron H.人类染色体7q上的颗粒相关逆转录病毒RNA和串联RGH/HERV-W拷贝:多发性硬化症感染因子触发的“链式反应”的可能成分?神经病毒学杂志。2000;6(补充2):S67–S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1Kolson D.L.、Gonzalez-Scarano F.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多发性硬化。安。神经。2001;50(4):429–4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2Perron H.单纯疱疹病毒ICP0和ICP4即时早期蛋白强烈增强了多发性硬化患者软脑膜细胞系携带的逆转录病毒的表达。《病毒遗传学杂志》。1993;74(第1部分):65–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3Levy A.、Sela N.、Ast G.TranspoGene和microTranspoGene:转座元件对七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转录组的影响。核酸研究。2008;36:D47–D52。(数据库问题)[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疾病的分子基础由以下人员提供爱思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