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神经整形。2022; 2022: 8057854.
2022年8月29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155/2022/8057854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9444456
PMID:36071748

转定位蛋白18kDa(TSPO)作为慢性疼痛新的治疗靶点

摘要

慢性疼痛是一个巨大的现代公共卫生问题,许多人因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疼痛而虚弱。转运蛋白18kDa(TSPO)是1977年发现的一种外周苯二氮卓受体。它是一种五跨膜结构域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外膜。最近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SPO及其配体在各种慢性疼痛模型中发生了变化。在这些模型中,逆转其表达可以缓解慢性疼痛,说明TSPO及其配体的作用。在此,我们回顾了TSPO在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癌症和炎症反应相关的慢性疼痛发展中的最新证据和机制。累积证据表明,基于TSPO的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替代策略。

1.简介

慢性疼痛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经济负担。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慢性疼痛可分为慢性原发性疼痛和慢性继发性疼痛(例如,慢性癌症相关疼痛、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和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强效镇痛药。然而,阿片类药物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包括呼吸抑制、精神模糊、身体依赖、便秘、恶心和呕吐[2,]. 尽管对慢性疼痛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多[4,5],目前的慢性疼痛治疗严重不足,或者像阿片类药物一样,受到严重副作用的限制[6]. 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止痛药对慢性疼痛的治疗至关重要。

易位蛋白18kDa(TSPO)是1977年发现的一种外周苯二氮卓受体[7]. 这种线粒体蛋白由169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五个跨膜结构域[8]主要位于线粒体外膜(OMM)[9]. TSPO可以与特定的线粒体蛋白质相互作用,如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和阴离子核苷酸转运体(ANT)[1012]参与线粒体通透性易位孔的组成并调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发展[13]提示TSPO在与线粒体相关的细胞功能中起关键作用。TSPO最初被指定为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是苯二氮唑类药物的结合位点,用于治疗焦虑、惊厥或失眠患者[7].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SPO广泛表达于体内大多数器官,包括分泌组织和腺组织、肾脏、心脏、肝脏和大脑[8,14,15]. 其广泛分布与多种生理功能相一致,包括膜生物生成、血红素生物合成、氧化还原平衡、生物能量学、细胞增殖、凋亡、免疫调节、胆固醇结合和转运[8,9,1620]. 在神经系统中,TSPO已被研究为各种神经病理学的生物标记物[21]. 最近,TSPO及其配体被发现对神经退行性变有效[22]、神经炎症[23]和神经性疼痛[24]. 这些研究强调了TSPO及其配体在神经保护、限制神经炎症、促进再生和治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方面的潜在用途。在此,我们回顾了TSPO及其配体在慢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疼痛和炎症疼痛)发展中的作用的现有证据(表1) [2426].

表1

TSPO及其配体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模型TSPO/配体机制参考文献
SNL公司TSPO公司抑制CXCL1-CXCR2依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号传导和中枢敏化[24,27]
罗5-4864下调TNF的表达-α; 缓解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27,28]
FGIN-1-27型下调TNF的表达-α缓解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27,28]
CCI公司库明下调TNF的表达-α和IL-1β; 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29,30]
SNI公司罗5-4864下调DRG中p-ERK1/2和BDNF的表达;促进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31,32]
SCI公司PK11195型评估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33]
ZBD-2型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慢性激活;缓解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34,35]
孕酮减少脊髓前炎性酶和细胞因子的表达[36,37]
CIBP公司MZL公司抑制IL-6/sIL-6R转导途径和MAPK-ERK途径;缓解热痛觉过敏[26,38]
[39,40]
CFA诱导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下调促炎介质IL-1β表达[4143]
单关节炎模型罗5-4864缓解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41,44]

SNL:脊神经结扎术;CCI:慢性收缩损伤;SNI:坐骨神经损伤;SCI:脊髓损伤;CIBP:癌症引起的骨痛;CFA:完全弗氏佐剂;TSPO:转运蛋白;ZBD-2:N-苄基-N-乙基-2-(7,8-二氢-7-苄基-8-氧代-2-苯基-9H-嘌呤-9-基)乙酰胺;MZL:咪达唑仑;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2;TNF公司-α:肿瘤坏死因子-α; 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DRG:背根神经节。

2.TSPO在疼痛处理中的可能机制

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神经炎症是导致这一过程的重要机制[8]. 胶质细胞通过递质、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与神经元相互作用,参与神经炎症[45]. 在脊髓神经结扎(SNL)模型中,小胶质细胞释放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它向神经元的转运导致神经炎症,促进慢性疼痛的发展[27]. 慢性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射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6(IL-6)也可以通过促进神经炎症激活神经元,导致慢性疼痛[25]. 这些结果表明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和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TSPO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同时上调,在各种疾病的神经炎症过程中,包括神经退行性变中,TSPO上调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强烈的共定位[46],周围神经系统损伤[47]和脑损伤[48]. 因此,TSPO可作为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的标志物,并可预测纤维肌痛等疾病的慢性疼痛[49]和神经病理性疼痛[33]. 最近,TSPO被报告给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50]研究表明,TSPO-阳性变构调节剂koumine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极化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来减轻炎症和神经病理性疼痛[30,50]. Wei等人[24]发现激动性TSPO配体Ro5-4864和FGIN-1-27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脊髓激活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水平,缓解大鼠慢性疼痛模型中的神经炎症。因此,TSPO除了作为活化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炎症的标记物外,还对神经炎症起到保护作用,这可能抑制慢性疼痛。

TSPO还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甾体的合成参与慢性疼痛的发展[51]. 神经类固醇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51]包括炎症、突触传递、疼痛、意识和认知[52]. 许多研究表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预防慢性疼痛的发展至关重要[11]. 神经类固醇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类固醇激素[53]. TSPO将胆固醇从细胞质运输到线粒体,之后进入线粒体的胆固醇被一系列酶催化产生类固醇激素[54]. 因此,TSPO在类固醇激素合成中的作用是速率限制的。Coronel等人[34]发现TSPO和类固醇生成酶5的表达α还原酶(I/II),参与类固醇激素合成[55]在脊髓损伤(SCI)中,黄体酮注射可逆转TSPO的表达。这表明TSPO和类固醇激素合成之间存在相关性。另一组观察到大鼠疼痛模型慢性期丘脑类固醇激素合成增加,伴随着TSPO表达增加。丘脑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或AC-5216(TSPO激动剂)可减轻大鼠的疼痛症状;这种作用被TSPO抑制剂所抵消[56]. 这些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对疼痛有抑制作用,而TSPO作为类固醇激素合成的限速酶,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类固醇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图1).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P2022-8057854.001.jpg

TSPO及其配体抑制慢性疼痛的机制。(a,b)TSPO及其配体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活化介导的中枢敏化和慢性疼痛。(c) TSPO及其配体通过介导神经甾体合成抑制慢性疼痛。(d) TSPO及其配体促进胆固醇从细胞质运输到线粒体内膜,介导孕酮合成,从而促进神经甾体合成。TSPO:转运蛋白;IMM:线粒体内膜;OMM:线粒体外膜;VDAC: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ANT:腺嘌呤核苷酸转运体。

3.TSPO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3.1. TSPO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57,58].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是对有害刺激异常过敏(痛觉过敏)和对非有害刺激异常疼痛反应(痛觉超敏)[59]. A类-δ外周神经系统中的纤维和C纤维初级传入神经元可以将疼痛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损伤(PNI)可以激活这些纤维中的致敏神经元。后者也会产生持续的疼痛刺激信号[60],然后转运到脊髓的背角,进一步促进中枢敏化。各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探讨PNI、SCI和糖尿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61].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SPO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着关键作用。

3.1.1. TSPO与周围神经损伤

许多研究使用PNI动物模型来探索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神经再生的新策略。在早期研究中,TSPO改善了神经损伤后的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22,28]. 每日腹腔注射(i.p.)激动性TSPO配体艾提伏辛可促进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轴突再生并改善功能恢复[22]. 另一种激动性TSPO配体Ro5-4864可以显著增强成人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再生,并在面神经切断术后恢复功能[28]. 在SNI模型大鼠的神经残端,白细胞介素-1β(白介素-1β)IL-6 mRNA水平显著上调,而艾提伏辛治疗限制了其在近端残端的增加[22]. 这些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表明TSPO配体可以影响周围神经的炎症。

近年来,研究人员关注神经炎症在PN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其中许多人评估了TSPO介导的抗炎作用。L5 SNL大鼠模型中TSPO表达显著增加[24]鞘内单次注射TSPO激动剂Ro5-4864或FGIN-1-27可缓解既定的机械性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随后,当神经性疼痛在服用这些激动剂后自然愈合时,上调的TSPO降低。这种现象可以解释TSPO可能促进神经性疼痛状态的恢复。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工作表明,TNF增加-αRo5-4864治疗后,脊髓后角的促炎细胞因子受到抑制。此外,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中TSPO的早期上调部分抑制了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趋化因子CX3C基序受体2-(CXCL1-CXCR2-)依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号传导和中枢敏化,对SNL诱导的慢性神经性疼痛产生了强有力的镇痛作用[27]. 这些研究累积表明,TSPO激动剂可以抑制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SNL模型中由促炎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诱导的神经炎症。

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在慢性收缩损伤(CCI)模型中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29]. Jin等人[30]描述了TSPO对使用潜在激动剂koumine的CCI大鼠模型脊髓中这两种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以及CCI诱发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此外,备用神经损伤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的TSPO被激活[31]在SNI模型中,鞘内单次注射Ro5-4864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Western blotting显示,Ro5-4864注射后,DRG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升高受到抑制。DRG神经元ERK1/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BDNF的激活也通过外周炎症参与PN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32]. 在该研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愈合后,激活的TSPO的所有增加水平均被抑制或恢复正常,表明TSPO上调的作用可能是诱导这种恢复。其抑制作用机制也可能参与PNI模型的抗神经炎症(图2).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P2022-8057854.002.jpg

TSPO及其配体抑制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a,b)TSPO及其配体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这些炎症因子可导致神经炎症,导致慢性疼痛。(c) TSPO及其配体抑制CXCL1-CXCR2依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信号传导和中枢敏化。(d) TSPO及其配体抑制DRG中p-ERK1/2信号通路及其下游BDNF的表达。BDNF在DRG中合成,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产生而引起慢性疼痛。TNF公司-α: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β; IL-6: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2;p-ERK1/2: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DRG:背根神经节。

3.1.2. TSPO与脊髓损伤

除了原发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外,SCI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使人衰弱的后果,包括神经性疼痛[62]. SCI后神经性疼痛(SCI相关神经性疼痛)仍然难以治疗,因为其机制尚不清楚。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背角神经炎症参与神经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63]. 许多研究使用与TSPO结合的PK11195的PET成像来评估神经胶质激活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中的作用,包括在神经炎症过程中的作用[33]. 最近的报告表明TSPO可以改善慢性SC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34,35]. Li等人发现,在SCI模型中,胃内给药ZBD-2(N-苄基-N-乙基-2-(7,8-二氢-7-苄基-8-氧代-2-苯基-9H-嘌呤-9-基)乙酰胺,一种激动性TSPO配体,可显著降低机械诱导的超敏和热痛觉过敏[35]. 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数据表明,ZBD-2逆转了SCI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慢性激活,进一步解释了TSPO与神经炎症的关系。

Liu等人[34]还发现TSPO通过另一种机制对SCI产生影响:类固醇激素孕酮。这种激素激活TSPO,下调SCI模型中的机械和热超敏反应。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服用孕酮还可以降低脊髓中促炎酶和细胞因子的表达[36,37]提示黄体酮在TSPO和神经炎症中的潜在作用。这些发现表明TSPO及其配体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3.2. TSPO与癌症疼痛

慢性疼痛是最常见、最令人担忧的癌症并发症之一[64]. 许多晚期癌症患者经历了严重的疼痛,对他们来说,适当的镇痛策略,没有不可接受的副作用,仍然是一个临床挑战[65,66]. 尽管伴随着神经病理性和炎症性疼痛,癌痛的其他显著特征包括转移性癌性骨痛[67]. 人们越来越关注神经炎在癌痛中的作用[68]. 在此,我们重点研究TSPO在骨转移慢性疼痛中的抗炎作用。骨癌疼痛(BCP)大鼠模型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TSPO水平升高[26]. 此外,鞘内单次注射咪唑安定(MZL),一种激动性TSPO配体[38],可通过TSPO的脊髓激活抑制BCP大鼠的热痛觉过敏。注射MZL后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加减少。IL-6被认为是引发和维持慢性疼痛的触发因素[38]. 在BCP模型中,DRG和脊髓中IL-6的表达增加[26,39]. 值得注意的是,Fang等人通过抑制IL-6/sIL-6R转导途径减轻了BCP大鼠骨癌诱导的痛觉过敏,IL-6参与BCP的发展[39]. 注射MZL后,IL-6表达增加,提示TSPO可能在骨癌诱导的炎症中起保护作用。此外,脊髓MAPK ERK通路参与神经炎症[40]在MZL减弱的BCP大鼠热痛觉过敏中被抑制。这两种炎症介质的变化表明,胶质TSPO可能是骨癌诱导的神经炎症的潜在靶点。

3.3. TSPO与炎症性疼痛

炎症性疼痛是炎症性疾病最重要的临床症状。它会严重影响患有骨关节炎(OA)、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疾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25]. 长时间的炎性疼痛可导致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69]. 研究人员探讨了TSPO增加是否可以作为OA疼痛模型中神经系统激活的标志物,用于使用新型PBR/TSPO显像剂预测慢性疼痛的发展[7072]. 在最近的动物炎性疼痛模型中,TSPO被确定在慢性疼痛中发挥抗炎和镇痛作用。为了建立CFA诱导的单关节炎模型,将CFA注射到大鼠右胫臀关节[25]; 关节内注射CFA可可靠地诱导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超敏反应,脊髓TSPO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表明神经系统活动被激活。此外,鞘内注射TSPO激动剂(Ro5-4864)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FA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在福尔马林诱导的慢性疼痛和ATP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中检测到类似的抗炎作用[41,44]. 之前的一项研究还发现,用TSPO配体治疗可以下调促炎介质IL-1β表达和激活NLRP3炎症小体[41]. 脊髓IL-1β在福尔马林和CFA诱导的炎症疼痛中起重要作用[42,43]. 这些累积的研究结果表明,TSPO可能通过调节这些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并对炎症疼痛产生部分抗伤害作用。

4.结论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TSPO与慢性疼痛的关系。累积的研究结果表明,TSPO在缓解慢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炎症疼痛和癌症疼痛)的发生和维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炎症条件下TSPO表达增加[73,74],它是炎症的负调节因子[75]. 在本文所述的研究中,IL-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βTSPO过度表达或激活后,IL-6和CXCL1降低,进一步证实TSPO在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尽管TSPO在神经疾病中的有效作用机制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76]TSPO作为一种缓解慢性疼痛的药物的临床效果尚未被探索。然而,本文所述的临床前TSPO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可能有助于药物开发以促进疼痛治疗。现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探索TSPO治疗缓解疼痛的效果。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7MH066)、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No.2019YX005)和山东省医药卫生技术发展计划(No.202104020452)的支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都没有相互竞争的兴趣。

工具书类

1Treede R.D.、Rief W.、Barke A.等人,《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症状或疾病:国际疾病分类中的IASP慢性疼痛分类》(ICD-11) 疼痛.2019;160(1):19–27. doi:10.1097/j.pai.0000000000000138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Abijo T.、Blum K.、Gondre-Lewis M.C.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OUD)的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相关性作为种族功能:与精确成瘾药物的相关性。 当前神经药理学.2020;18(7):578–595. doi:10.2174/1570159X176661911181257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三。刘德清,周玉清,高凤。靶向细胞因子促进吗啡耐受:叙事综述。 当前神经药理学.2019;17(4):366–376. doi:10.2174/1570159X156661711281444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Zhou Y.Q.,Liu D.Q.,Chen S.P.等。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在慢性疼痛中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2017;363(2):176–183. doi:10.1124/jpet.117.24304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Liu S.,Liu Y.P.,Lv Y.,等。IL-18通过调节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促进骨癌疼痛。 疼痛杂志.2018;19(2):186–195. doi:10.1016/j.jpain.2017.10.0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Coppi E.、Cherchi F.、Lucarini E.等。揭示腺苷受体介导的疼痛控制机制:关注A3受体亚型。 国际分子科学杂志.2021;22(15) :第7952页。doi:10.3390/ijms221579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Braestrup C.,Squires R.F.大鼠脑中以高亲和力(3H)地西泮结合为特征的特异性苯二氮卓受体。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77;74(9):3805–3809. doi:10.1073/pnas.74.9.380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Papadopoulos V.、Baraldi M.、Guilarte T.R.等人。转运蛋白(18kDa):基于其结构和分子功能的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的新命名。 药理学趋势.2006;27(8):402–409. doi:10.1016/j.tips.2006.06.00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Motloch L.J.、Hu J.和Akar F.G.缺血性心脏病中的线粒体易位蛋白和心律失常发生。 氧化医学与细胞寿命.2015;2015:8.网址:10.1155/2015/234104。23410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McEnery M.W.、Snowman A.M.、Trifiletti R.R.、Snyder S.H.线粒体苯二氮卓受体的分离: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和腺嘌呤核苷酸载体的关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2;89(8):3170–3174. doi:10.1073/pnas.89.8.31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Garnier M.、Dimchev A.B.、Boujrad N.、Price J.M.、Musto N.A.、Papadopoulos V.从小鼠Leydig肿瘤细胞体外重建功能性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 分子药理学.1994;45(2):201–2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Veenman L.、Shandalov Y.、Gavish M.通过18-kDa易位蛋白(TSPO)激活VDAC,对凋亡的影响。 生物能量学和生物膜杂志.2008;40(3):199–205. doi:10.1007/s10863-008-9142-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Gatliff J.、Campanella M.TSPO:生化药理学、线粒体控制和靶向研究中的千变万化18-kDa。 生物化学杂志.2016;473(2):107–121. doi:10.1042/BJ2015089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Batarseh A.,Papadopoulos V.健康和疾病状态下易位蛋白18-kDa(TSPO)表达的调节。 分子和细胞内分泌学.2010;327(1-2):1–12. doi:10.1016/j.mce.2010.06.01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Giatzakis C.,Papadopoulos V.类固醇生成细胞系与非类固醇产生细胞系对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启动子的差异利用,以及Sp1和Sp3在调节基础活性中的作用。 内分泌学.2004;145(3):1113–1123. doi:10.1210/en.2003-133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Morin D.、Musman J.、Pons S.、Berdeaux A.、Ghaleh B.线粒体易位蛋白(TSPO):从生理学到心脏保护。 生物化学药理学.2016;105:1-13。doi:10.1016/j.bcp.205.12.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Faure J.P.、Baumert H.、Han Z.等。曲美他嗪在冷缺血期间保护作用的证据:靶向炎症和肾单位肿块。 生物化学药理学.2003;66(11):2241–2250. doi:10.1016/j.bcp.2003.07.01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Taketani S.、Kohno H.、Okuda M.、Furukawa T.、Tokunaga R.在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的诱导。这些受体可能参与血红素生物合成。 生物化学杂志.1994;269(10):7527–7531. doi:10.1016/S0021-9258(17)37318-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Torres S.R.、Fröde T.S.、Nardi G.M.等。外周苯二氮卓受体配体在两种炎症小鼠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欧洲药理学杂志.2000;408(2):199–211. doi:10.1016/S0014-2999(00)0076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Yeliseev A.A.,Kaplan S.TspO球形红杆菌. 生物化学杂志.2000;275(8):5657–5667. doi:10.1074/jbc.275.8.565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Rupprecht R.、Papadopoulos V.、Rammes G.等。转运蛋白(18kDa)(TSPO)作为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靶点。 自然评论。药物发现.2010;9(12):971–988. doi:10.1038/nrd329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Girard C.,Liu S.,Cadepond F.,等。艾提伏辛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8;105(51):20505–20510. doi:10.1073/pnas.08112011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Lee J.W.、Nam H.、Yu S.W.对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toll样受体介导的促炎症反应上的易位蛋白18 kDa(TSPO)配体进行系统分析。 实验神经生物学.2016;25(5):262–268. doi:10.5607/en.2016.25.52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4Wei X.H.、Wei X.、Chen F.Y.等。转运体蛋白(18kDa)的上调促进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恢复。 神经科学杂志.2013;33(4):1540–1551. doi:10.1523/JNEUROSCI.0324-12.201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5Hernstadt H.,Wang S.,Lim G.,Mao J.脊髓转位蛋白(TSPO)调节CFA诱导的单关节炎大鼠的疼痛行为。 大脑研究.2009;1286:42–52. doi:10.1016/j.braines.2009.06.0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6郭春华,白磊,吴海华,等。咪达唑仑和罗哌卡因对大鼠骨癌疼痛具有不同机制的协同抑制作用。 肿瘤学报告.2017;37(1):249–258. doi:10.3892/或.2016.524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7Liu X.,Liu H.,Xu S.,等。脊髓移位蛋白减轻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并调节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功能。 疼痛.2016;157(1):103–116. doi:10.1097/j.pain.000000000000033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8Mills C.、Makwana M.、Wallace A.等人。Ro5-4864促进成年大鼠新生运动神经元存活和神经再生。 欧洲神经科学杂志.2008;27(4):937–946. doi:10.1111/j.1460-9568.2008.06065.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9朱立伟、程国毅、陈建勇等。马钱素通过降低TNF预防慢性收缩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α/白介素-1β-介导NF-κB活化和雪旺细胞脱髓鞘。 植物医学.2020;67,第153166条doi:10.1016/j.phymed.2019.15316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0Jin G.L.、He S.D.、Lin S.M.等。库明可减弱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激活和炎症反应。 神经可塑性.2018;2018:13.doi:10.1155/2018/9347696。934769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1马斌、刘欣、黄欣、纪毅、金涛、马凯。转位蛋白激动剂Ro5-4864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并促进坐骨神经髓鞘再形成。 分子疼痛.2018;14:第页。174480691774801.doi:10.1177/1744806917748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2Obata K.、Yamanaka H.、Dai Y.等。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收缩损伤后受损和未受损DRG神经元中MAPK的差异激活。 欧洲神经科学杂志.2004;20(11):2881–2895. doi:10.1111/j.1460-9568.2004.03754.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3Imamoto N.、Momosaki S.、Fujita M.等人[11C] 大鼠神经损伤后脊髓胶质细胞激活的PK11195 PET成像。 神经影像.2013;79:121–128. doi:10.1016/j.neuroimage.2013.04.03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4Coronel M.F.、Granel M.L.S.、Raggio M.C.等人。转运蛋白TSPO和类固醇生成酶5表达的时间变化α-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脊髓背侧的还原酶:孕酮给药的影响。 神经科学通讯.2016;624:23–28. doi:10.1016/j.neulet.2016.04.06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5李小明,孟杰,李丽涛,等。ZBD-2对小鼠脊髓损伤后慢性疼痛、抑郁行为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行为大脑研究.2017;322:92–99. doi:10.1016/j.bbr.2017.01.0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6.Coronel M.F.、Labombarda F.、De Nicola A.F.、Gonzalez S.L.黄体酮降低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中脊髓环氧合酶-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并防止痛觉超敏。 欧洲疼痛杂志.2014;18(3):348–359. doi:10.1002/j.1532-2149.2013.0376.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7Coronel M.F.、Raggio M.C.、Adler N.S.、De Nicola A.F.、Labombarda F.、Gonzalez S.L.黄体酮调节脊髓损伤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对神经性疼痛的影响。 神经免疫学杂志.2016;292:85–92. doi:10.1016/j.jneuroim.2016.01.01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8Tanabe K.,Kozawa O.,Iida H.咪唑安定抑制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胶质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 神经炎杂志.2011;8(1) :第68页。doi:10.1186/1742-2094-8-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9方丹、孔丽英、蔡杰等。白细胞介素-6通过激活JAK/PI3K信号通路介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TRPV1受体的功能性上调:在大鼠模型骨癌疼痛发生中的作用。 疼痛.2015;156(6):1124–1144. doi:10.1097/j.pain.000000000000015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0Park J.H.、Seo Y.H.、Jang J.H、Jeong C.H.、Lee S.、Park B.亚洲酸通过阻断NF-kB/STAT3/ERK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减轻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炎症和神经毒性。 神经炎症杂志.2017;14(1) :第240页。doi:10.1186/s12974-017-1009-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1Lee J.W.、Kim L.E.、Shim H.J.等人。一种易位蛋白18 kDa配体Ro5-4864抑制ATP诱导的NLRP3炎性体激活。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讯.2016;474(3):587–593. doi:10.1016/j.bbrc.2016.04.08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2Watkins L.R.、Martin D.、Ulrich P.、Tracey K.J.、Maier S.F.大鼠皮下福尔马林诱导的痛觉过敏中脊髓胶质细胞参与的证据。 疼痛.1997;71(3):225–235. doi:10.1016/S0304-3959(97)03369-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3.Gajtko A.、Bakk E.、Hegedus K.、Ducza L.、Hollo K.IL-1β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诱导的细胞因子表达在维持慢性炎性疼痛中发挥作用。 生理学前沿.2020;11,第543331条doi:10.3389/fphys.2020.5433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4DalBo S.、Nardi G.M.、Ferrara P.、Ribeiro-do-Vale R.M.和Farges R.C.外周苯二氮卓受体的抗伤害作用。 药理学.2004;70(4):188–194. doi:10.1159/00007554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5Becher B.、Spath S.、Goverman J.神经炎症中的细胞因子网络。 自然评论。免疫学.2017;17(1):49–59. doi:10.1038/nri.2016.1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6Wilms H.、Claasen J.、Röhl C.、Sievers J.、Deuschl G.、Lucius R.苯二氮卓受体参与神经炎症和神经变性疾病:来自体外活化小胶质细胞的证据。 疾病神经生物学.2003;14(3):417–424. doi:10.1016/j.nbd.2003.07.0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7Bordet T.、Buisson B.、Michaud M.等。胆汁-4-烯-3-酮肟(TRO19622)在糖尿病疼痛和化疗诱导神经病变实验模型中的特异性抗伤害活性。 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2008;326(2):623–632. doi:10.1124/jpet.108.13941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8Papadopoulos V.,Lecanu L.转运蛋白(18kDa)TSPO:神经缺陷的新兴治疗靶点。 实验神经病学.2009;219(1):53–57. doi:10.1016/j.expneurol.2009.04.0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9Kosek E.、Martinsen S.、Gerdle B.等人。易位蛋白基因与纤维肌痛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脑痛过程相关。 大脑、行为和免疫.2016;58:218–227. doi:10.1016/j.bbi.2016.07.15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0熊斌,金刚,徐毅,等。鉴定口香糖作为一种转运体蛋白18kDa阳性变构调节剂治疗炎症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理学前沿.2021;第692917条doi:10.3389/fphar.2021.6929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1Lloyd-Evans E.、Waller-Evans H.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甾体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递功能。 生物化学论文.2020;64(3):591–606. doi:10.1042/EBC202000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2Sheibani V.、Rajizadeh M.A.、Bejeshk M.A.等。神经鞘类别孕纳龙对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海马突触功能障碍的影响:一项电生理和分子研究。 神经肽.2022;92,第102229条doi:10.1016/j.npep.2022.10222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3Reddy D.S.抗惊厥和抗癫痫神经类固醇在癫痫病理生理学和治疗中的作用。 内分泌学前沿.2011;2、第38条doi:10.3389/fendo.2011.00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4Papadopoulos V.,Liu J.,Culty M.是否存在促进胆固醇输入的线粒体信号复合物? 分子和细胞内分泌学.2007;265:59–64. doi:10.1016/j.mce.2006.12.00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5松井D.、Sakari M.、Sato T.等。大脑中孕酮对小鼠类固醇5alpha还原酶II型基因的转录调节。 核酸研究.2002;30(6):1387–1393. doi:10.1093/nar/30.6.13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6张明,刘杰,周明明,等。丘脑外侧区升高的神经甾体可缓解神经损伤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科学通报.2016;32(4):311–322. doi:10.1007/s12264-016-004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7Finnerup N.B.、Kuner R.、Jensen T.S.神经病理性疼痛:从机制到治疗。 生理学评论.2021;101(1):259–301. doi:10.1152/physrev.00045.201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9Cavalli E.、Mammana S.、Nicoletti F.、Bramanti P.、Mazzon E.神经病理性疼痛:当前治疗和未来治疗方法概述。 国际免疫病理学和药理学杂志.2019;第33条,第205873841983838条doi:10.1177/20587384198383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0Campbell J.N.,Meyer R.A.神经性疼痛的机制。 神经元.2006;52(1):77–92. doi:10.1016/j.neuron.2006.09.0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1.周玉强,刘忠,刘志华,等。白细胞介素-6:一种新兴的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 神经炎杂志.2016;13(1):1–9. doi:10.1186/s12974-016-060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2肖瑞,李库布里C.A.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挑战和研究前景。 神经治疗学.2018;15(3):635–653. doi:10.1007/s13311-018-063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3Lee J.Y.、Choi H.Y.,Ju B.G.、Yune T.Y.雌激素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脊髓损伤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疾病的分子基础.2018;1864(7):2472–2480. doi:10.1016/j.bbadis.2018.04.00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4邓G。癌症患者疼痛管理的综合药物治疗。 癌症杂志.2019;25(5):343–348. doi:10.1097/PPO.00000000003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5刘S.,刘伟东,刘玉萍,等。阻断脊髓内EphB1受体前向信号传导,缓解骨癌疼痛,挽救吗啡治疗对啮齿动物的镇痛作用。 癌症研究.2011;71(13):4392–4402. doi:10.1158/0008-5472.CAN-10-387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6Schug S.A.,Chandrasena C.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药理治疗专家意见杂志.2015;16(1):5–15. doi:10.1517/14656566.2015.9807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7Fink R.M.,Gallagher E.癌症疼痛评估和测量。 肿瘤护理研讨会.2019;35(3):229–234. doi:10.1016/j.soncn.2019.04.0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8周勇强,刘忠,刘洪强,等。针对胶质细胞治疗骨癌疼痛。 治疗靶点专家意见.2016;20(11):1365–1374. doi:10.1080/14728222.2016.121471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9Gomes F.I.F.、Cunha F.Q.和Cunha T.M.外周一氧化氮信号直接阻断炎症疼痛。 生物化学药理学.2020;176,第113862条doi:10.1016/j.bcp.2020.11386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0.Palada V.、Siddiqah Ahmed A.、Hugo A.、Radojcic M.R.、Svensson C.I.、Kosek E.线粒体TSPO和FAM173B的表达与疼痛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炎症和症状相关。 风湿病学(英国牛津).2021;60(4):1724–1733. doi:10.1093/风湿病/kea5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1Miller T.R.、Wetter J.B.、Jarvis M.F.、Bitner R.S.神经病理性和骨关节炎疼痛大鼠模型中的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使用[3H]PK11195的放射自显影研究。 欧洲疼痛杂志.2013;17(5):692–703. doi:10.1002/j.1532-2149.2012.00232.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2侯忠,王琦,郭忠,等。钆结合CB86:一种新型TSPO靶向MRI对比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成像。 药物靶向杂志.2020;28(4):398–407. doi:10.1080/1061186X.2019.166904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3陈明凯,吉拉特T.R.转运蛋白18kDa(TSPO):脑损伤与修复的分子传感器。 药理学和治疗学.2008;118(1):1–17. doi:10.1016/j.pharmthera.2007.12.00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4Lv Q.、Xu D.、Ma J.等。尿酸通过TSPO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驱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炎症研究.2021;70(1):127–137. doi:10.1007/s00011-020-01409-y。[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5Bae K.R.、Shim H.J.、Balu D.、Kim S.R.、Yu S.W.转运蛋白18 kDa负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炎症。 神经免疫药理学杂志.2014;9(3):424–437. doi:10.1007/s11481-014-9540-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6.Gong J.、Szego E.M.、Leonov A.等。转位蛋白配体保护MPTP帕金森综合征小鼠模型的神经变性。 神经科学杂志.2019;39(19):3752–3769. doi:10.1523/JNEUROSCI.2070-18.20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神经可塑性由以下人员提供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