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生物标记研究。2021; 9: 38.
2021年5月26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186/s40364-021-00294-9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8157659号
PMID:34039409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联数据

数据可用性声明

摘要

以T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各种癌症的治疗模式,然而,由于肿瘤部位缺乏明显的T细胞浸润,因此反应率有限仍是一个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正在深入研究将T细胞重新定向以治疗癌症的策略,而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TE)治疗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BiTE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双特异性抗体结构,可同时结合肿瘤细胞上的抗原和T细胞上的表面分子以诱导肿瘤溶解。以布利那单抗为代表的BiTE疗法在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疗效。然而,BiTE治疗耐药的主要机制与抗原丢失和免疫抑制因素(如免疫检查点的上调)有关。因此,修改抗体结构并寻找旨在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毒性的组合策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对于BiTE治疗反应始终较差的实体肿瘤。特别是,以先天免疫为重点的免疫疗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并通过利用先天细胞或先天样细胞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这些细胞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补充现有的治疗方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描述了BiTE治疗的前景,包括具有潜在反应预测因子的临床进展,治疗毒性和耐药性的挑战,以及基于免疫细胞的新型介入治疗的发展。

关键词:免疫治疗,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癌症

介绍

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通过靶向和动员T细胞根除恶性细胞,改变了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根据作用机制,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针对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因子,另一类侧重于以嵌合抗原受体(CAR)为代表的免疫刺激途径T细胞和T细胞结合双特异性抗体(bsAbs)[1——]. ICI为临床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晚期实体肿瘤中,例如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4——7]. 它们通过阻断关键的免疫抑制分子(如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及其配体(PD-L1))和释放细胞毒性T细胞的“刹车”来消除肿瘤细胞,从而阻碍肿瘤免疫逃逸,然而,ICIs的应答率仍然有限[8]. 其主要原因是肿瘤部位缺乏足够数量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TIL),主要是T细胞,这被称为表现冷表型[9]. CAR 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开发的过继性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T细胞表达CAR,CAR包含细胞内T细胞信号域和细胞外抗原再认识结构,靶向肿瘤相关抗原(TAAs),重定向和激活T细胞以特异性根除恶性细胞[10]. 然而,CAR T细胞的制备主要包括从患者体内分离T细胞、对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体外扩增T细胞以及将编辑好的T细胞输注到患者体内,这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11]. 将T细胞重定向到靶细胞的另一种替代方法是与T细胞结合的bsAbs,其具有与癌细胞上的TAA和T细胞上的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独特功能。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是一种新型的T细胞结合抗体亚类,在癌症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表中总结了这三种基于T细胞的免疫疗法的比较1

表1

三种主要T细胞免疫疗法的比较:ICI、CAR T细胞和BiTE

ICI公司CAR-T电池BiTE公司
结构靶向免疫检查点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一种来自患者的T细胞,通过基因重组在其表面呈现一种合成的跨膜受体,以靶向肿瘤细胞上的肿瘤抗原由两个串联单链抗体组成的重组抗体,一个在T细胞上结合CD3,另一个靶向肿瘤细胞上的肿瘤抗原
抗肿瘤机制阻断导致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蛋白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形成免疫突触诱导肿瘤细胞溶解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形成免疫突触诱导肿瘤细胞溶解
T细胞招募被动,作用于肿瘤浸润和内源性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主动,将工程化T细胞重新定向到体外以杀死肿瘤细胞被动,依赖内源性T细胞并将其重定向以杀死肿瘤细胞
生产杂交瘤技术,适用于所有患者对患者的T细胞进行体外基因工程,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从哺乳动物细胞系中进行基因工程和纯化,适用于所有患者
适应症主要发生在实体肿瘤,小部分血液肿瘤得到批准血液肿瘤均为血液肿瘤,但对实体肿瘤有良好疗效
毒性免疫介导的AE,如过度激活和超敏反应靶向-非肿瘤效应、CRS、神经毒性靶向-非肿瘤效应、CRS、神经毒性
优势广谱抗肿瘤活性,易于生产MHC非依赖性、TCR非依赖性和内源性T细胞依赖性MHC非依赖性、TCR非依赖性,相对容易产生,肿瘤浸润性T细胞依赖性
缺点肿瘤滤过性T细胞依赖性、免疫检查点表达依赖性、MHC依赖性、TCR依赖性对实体瘤缺乏疗效,长期和复杂的生产,抗原依赖抗原依赖性,由于半衰期短而持续给药

ICI公司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汽车嵌合抗原受体,BiTE公司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不良事件广告效应,CRS公司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MHC公司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TCR公司T细胞受体

BiTE设计和作用机制

一般来说,人类抗体是单特异性的,通常只识别一种靶向抗原。bsAbs通过将免疫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将药物输送到肿瘤,并阻断对肿瘤有重要意义的两种生物途径,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进行癌症治疗[12]. 其中,将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重定向到靶细胞是诱导特异性和强大抗肿瘤活性的最成功和广泛使用的功能。由于T细胞受体(TCR)中CD3链的不变性,CD3总是被选为细胞表面靶点[13]. 因此,许多以CD3为靶点的bsAbs是在各种不同的结构中形成的,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具有Fc结构域的bsAb和不具有Fc域的bsAB。Fc结构域有助于维持bsAbs的稳定性、简化纯化过程和延长半衰期[14]. 然而,Fc结构域及其受体在各种类型的免疫效应细胞上的相互作用,如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诱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而Fc结构区也可以结合补体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在bsAbs治疗期间导致不必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15]. BiTE属于分子尺寸较小的后一类。分别来自抗TAA和抗CD3单克隆抗体的两个单链可变片段(scFvs)通过一个短连接子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标准BiTE分子[16]. 由免疫球蛋白(Ig)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组成的单链抗体通常用作抗原结合域(图1). 因此,BiTE是一种小而灵活的分子,易于扩散,可以快速从给药部位移动到损伤部位,将细胞毒性T细胞重定向到具有高亲和力的癌细胞。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40364_2021_294_Fig1_HTML.jpg

典型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TE)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示意图。单克隆抗体;VH:重链可变区;VL:轻链可变区;TAA:肿瘤相关抗原

通常,TAA由肿瘤细胞上表达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呈现,与T细胞上的TCR相互作用,并诱导T细胞活化以消除恶性细胞,这称为MHC限制。然而,MHC分子抗原递呈能力的损伤或丧失是免疫治疗(如ICI治疗)产生内在耐药性的原因之一[17——19]. 此外,有效的T细胞激活和免疫反应还需要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CD28信号[20]. 然而,BiTE可以像桥一样独立于MHC限制和共刺激信号交联细胞毒T细胞和癌细胞,然后这些T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增殖,诱导免疫突触的形成[21——23]. 穿孔素和颗粒酶由这些活化的T细胞在免疫突触部位分泌,导致靶细胞的细胞毒性溶解[24]. 与其他bsAbs和单克隆IgG抗体相比,在细胞模型中,BiTE在肿瘤细胞裂解方面的效率是其他bsAb和单克隆抗体的100~10000倍,而T细胞与靶向肿瘤细胞的比率较低[25]. 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BiTE,与CAR T细胞冗长复杂的培养相比,这是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生产过程[16].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介绍BiTE治疗的最新临床进展,以及在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方面的已发表结果。

BiTE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BiTE治疗成功的一个主要要求是识别在靶细胞(而非正常细胞)上表达的适当TAA,以避免靶向/非肿瘤毒性。CD19的异常表达可见于许多与B细胞相关的血液恶性肿瘤中,有助于肿瘤的发生,此外,CD19的表达仅限于恶性和正常B细胞[26——28]. 因此,CD19是抗B细胞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Blinatumomab是一流的CD19×CD3标准BiTE结构,分子量为55kDa。而新诊断为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成年人通过化疗获得了80-90%的完全缓解率[29]复发性或难治性(R/R)疾病患者、Ph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初始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MRD)仍然是主要挑战,并且与预后不良相关。此外,最常见于B细胞的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另一个挑战。然而,最近的其他综述总结了布利那单抗在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方面的显著临床疗效[,30,31](表2). Blinatumomab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R/R B-ALL儿童和成人,并加速批准用于治疗MRD-阳性B-ALL患者,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上市的BiTE抗体。正在对R/R NHL患者进行一项评估下一代延长半衰期(HLE)AMG 562 BiTE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NCT03571828号). 靶向CD19和CD3的其他主要T细胞结合bsAbs包括TNB-486[48],双亲和性重靶向抗体(DART)duvortuxizumab[49]和串列辉绿岩(TandAb)AFM11[50]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然而,由于治疗期间的严重毒性,DART duvortuxizumab和TandAb AFM11的临床试验中止。

表2

布利那单抗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

研究/NCT标识符阶段适应症患者人数盲法单抗剂量功效毒性参考
GMALL(原始研究NCT00198991号,随访研究NCT00198978号)2MRD-阳性B-ALL成人(≥18岁)21(20个可评估响应)以15μg/m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2/d日MRD阴性应答率:80%(16/20)5年RFS率:50%(10/20)16名MRD应答者中位RFS:19.1个月;HSCT患者中4名无反应患者的3.2个月CR:非HSCT患者的5/9 CR:5/11≥3级不良事件:81%3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19%[32——34]
爆炸(NCT01207388型)。2MRD-阳性B-ALL成人116(113个可评估响应)以15μg/m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2/d日MRD阴性反应率:78%(88/113)18个月RFS率:54%中位RFS:18.9个月中位OS:36.5个月25%的患者在布利那单抗治疗后保持持续CR 49%,HSCT保持持续CR

等级≥3 AE:60%任何等级CRS:3%

等级≥3 CRS:2%任何等级CNS AE:53%等级≥3 CNS AE:13%

[35,36]
NCT02412306号1/2日本成人R/R Ph-negated B-ALL26以9μg/m的剂量连续静脉输液2/前7天为d,28μg/m2/d之后

第1b阶段:

CR/CRh率:80%(4/5)

应答者MRD阴性应答率:100%(4/4)

第二阶段:

CR/CRh比率:38%(8/21)

应答者MRD阴性应答率:38%(3/8)

RFS中位数:5个月

≥3级不良事件:96%

任何等级CRS:46%

等级≥3 CRS:4%

任何级别的CNS AE:46%≥3级CNS AE:5%

[37]
NCT01209286号2R/R Ph-negated B-ALL成人36以5-30μg/m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2/d日CR/CRh率:69%(25/36)应答者MRD阴性应答率:88%(22/25)中位数OS:9.8个月中位数RFS:7.6个月

需要干预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17%

等级≥3 CRS:6%

[38]
NCT01466179号2R/R Ph-negated B-ALL成人(≥18岁)189从9μg/m到28μg/m的连续静脉输液2/d日CR/CRh率:43%(81/189)应答者MRD阴性反应率:82%(60/73)中位数OS:6.1个月中位数RFS:5.9个月

等级≥3 AE:83%等级≥3 CRS:2%

任何级别CNS AE:52%≥3级CNS AE:13%

[39]
塔台(NCT02013167号)R/R Ph-negated B-ALL成人(≥18岁)405(271用于blinatumomab,134用于化疗)从9μg/m到28μg/m的连续静脉输液2/d日中位数OS:7.7个月对4.0个月CR率:34%对16%;CR/CRh/CRi比率:44%对25%,6个月EFS:31%对12%,DOR中位数:7.3对4.6个月

≥3级不良事件:87%对92%≥3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9.4%对8.3%

≥3级CRS:4.9%vs.0%(布利那单抗vs.化疗)

[40]
RIALTO公司(NCT02187354号)扩展访问权限R/R B-ALL患儿(≤17岁)110(98个可评估响应)

≤25%喷砂:15μg/m2/d日

>25%喷砂:5μg/m2/d,前7天,15μg/m2/d之后,

CR率:59%(58/98)

应答者MRD阴性应答率:79%(46/58)

平均营业时间:13.1个月

中位RFS:8.5个月62%(36/58)在达到CR后继续进行HSCT

≥3级不良事件:65%

等级≥3 CRS:3%

任何级别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42%

≥3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5.5%

[41]
MT103–205型(NCT01471782号)1/2R/R B-ALL患儿(≤17岁)94(70个可评估响应)持续静脉滴注5至15μg/m2/d日CR率:39%(27/70)应答者MRD-阴性反应率:52%(14/27)48%(13/27)在达到CR后进入HSCT

≥3级不良事件:87%

任何等级CRS:11%

等级≥3 CRS:6%

任何级别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24%

≥3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4%

[42]
NCT02000427号2R/R Ph阳性B-ALL成人(≥18岁)45从9μg/m到28μg/m的连续静脉输液2/d日CR/CRh率:36%(16/45)应答者MRD阴性反应率:88%(14/16)中位数OS:7.1个月中位数RFS:6.7个月44%(7/16)在达到CR后继续进行HSCT

≥3级不良事件:82%

任何等级CRS:7%

≥3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事件:7%

[43]
MT103–104型(nct 00274742公司)1患有R/R B-NHL的成年人(≥18岁)76剂量增加:0.5–90μg/m2/d剂量膨胀:60μg/m2/d日

剂量为60μg/m2/d的患者:ORR:69%的NHL亚型和55%的DLBCL亚型

平均DOR:404天总人口的平均OS:4.6年响应者的平均OS值:7.7年无响应者的中值OS值:1.1年

3级、4级和5级不良事件:分别为90%、66%和4%

任何级别的CNS AE:71%三级CNS AE:22%

[44,45]
NCT02910063号2患有R/R B-NHL的成年人41持续静脉滴注,从9至28至112μg/d

ORR:37%(15/41),包括CMR:22%(9/41)和PMR:15%(6/41)

53.3%(8/15)的应答者进行了HSCT。

≥3级不良事件:71%

等级≥3 CRS:2%

任何级别的CNS AEs:56%≥3级CNS AE:24%

[46]
NCT01741792号2成人R/R B-DLBCL25(21个可评估响应)

队列I+III:逐步剂量9至28至112μg/d

队列II:平剂量112μg/d

剂量为112μg/d的患者至少1周:

ORR:43%(9/21)

CR率:19%(4/21)

第一组:n个 = 23级≥3个不良事件:95.7%

任何等级CRS:0%等级≥3 CNS AE:22%

第二组:n个 = 2级≥3 CNS不良事件:100%

[47]

物料需求侧最小残留疾病,B-全部B型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静脉注射,高速连续油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运输,不良事件不良事件,转/转耐火/复发,CRS公司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操作系统总生存率,RFS公司无复发生存,CR公司完全缓解,CRh公司完全缓解,部分血液恢复,CRi公司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博士费城染色体,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布式账本技术剂量限制毒性,DOR公司缓解持续时间,外部参照无事故生存,ORR公司客观应答率,CMR公司完全代谢反应

CD33介导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大多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恶性髓细胞母细胞中都能检测到CD33,提示CD33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51]. 2020年,ASCO更新了正在进行的第1阶段研究的数据(NCT02520427号)已报道对CD33×CD3标准BiTE抗体AMG 330进行检测。在55例R/R AML患者中,AMG 330以持续静脉输注的方式以0.5-720μg/d的剂量给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分级≥3的CRS率为13%。CRS是可逆的,与基线时的剂量水平和白血病负担相关。在42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在≥120μg/d的剂量下,观察到3名CR和4名完全缓解且血液学恢复不完全(CRi)[52]. 此外,正在进行的1期临床试验的初步结果(NCT03224819号)在治疗R/R AML中显示了HLE-BiTE AMG 673的抗白血病活性[53]. 目前,其他主要的抗CD33 T细胞结合bsAbs已进入临床开发,并正在对R/R AML患者进行1期临床研究,包括JNJ-67571244[54],为T细胞(ATAC)GEM333定制的亲和力适配器[55]和TandAb AMV 564[56].

对浆细胞长期存活至关重要的B细胞成熟抗原(BCMA)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恶性浆细胞上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上几乎没有表达,这可能是基于T细胞的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57]. 最近的一项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表明,AMG 420是一种抗BCMA经典BiTE分子,对R/R MM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低毒性。42名之前接受过2种以上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并接受了6周的治疗在最大耐受剂量(MTD)队列中的10名患者中,最大耐受剂量为400μg/d,总有效率(ORR)为70%,MRD阴性缓解率为5,部分缓解率为1,PR为1。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其中感染最常见,发生率为33%。≥3级CRS的发生率为2%,无≥3级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58]. AMG 420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快速开发。此外,第二代HLE-BiTE AMG 701在R/R MM患者中实现了83%的ORR,大多数应答者经历了三联疗法失败[59]. 特克利斯塔玛[60],注册号5458[61],CC-93269[62]PF-06863135型[63]和TNB-383B[64]是其他设计用于结合BCMA的具有结构差异的参与研究T细胞的抗体,所有这些抗体都已进入早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R/R MM患者,疗效良好。表中总结了这些新开发的BiTE抗体和其他与T细胞结合的抗体的临床进展

表3

其他BiTE和T细胞参与型bsAbs的临床进展及有前景的已发表结果

NCT标识符阶段适应症患者人数药物格式目标结果参考
NCT03625037号1/2跑道B-NHL67依普他单抗全人IgG1基bsAbCD20/CD3

DLBCL中≥12 mg(n个 = 18),

ORR:66.7%(6CR)

在FL中≥0.76 mg(n个 = 8),

ORR:100%(2CR)

在MCL中(n个 = 4)

ORR:50%(1 CR,1 PR)

[65]
NCT02290951号1跑道B-NHL127Odronextamab公司基于全人IgG4的bsAbCD20/CD3

在FL中≥5 mg(n个 = 28),

ORR:92.9%(CR率:75.0%)既往未接受CAR T治疗的DLBCL≥80mg(n个 = 10),

ORR:60%(CR率:60%)

DLBCL患者先前接受CAR T治疗≥80 mg(n个 = 21),

ORR:33.3%(CR率:23.8%)

[66]
编号025004071右/右飞行高度层62莫苏内图祖单抗全人源化IgG1抗体CD20/CD3ORR:68%(CR率:50%,PR率:18%)[67]
编号029244021R/R NHL和CLL44Xm抗体13676完全人性化的bsAbCD20/CD3

NHL中80–125μg/kg(n个 = 18),

ORR:33.3%。

CLL中20μg/kg(n个 = 5):

ORR:25%

[68]
NCT03075696号1R/R非霍奇金淋巴瘤38格洛菲塔布基于2:1分子格式的全人源化IgG1抗体CD20/CD3

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ORR:62.5%,CMR:40.6%(n个 = 24),

ORR:50.0%,CMR率:29.2%。在iNHL(n=8)中,

ORR:100.0%,CMR率:75.0%

[69]
NCT04082936号1R/R非霍奇金淋巴瘤14IGM-2323型全人源化IgM-based bsAbCD20/CD3肿瘤缩小率:64%(2个PRs)[70]
NCT02520427号1反洗钱风险55AMG 330型两个串联scFvCD33/CD3ORR:19%(CR率:7%,CRi率:10%)[52]
NCT03224819号1反洗钱风险30AMG 673公司带有Fc区的两个串联scFvCD33/CD3出生骨髓率减少:44%[53]
NCT02514239号1R/R毫米42AMG 420型两个串联scFvBCMA/CD3公司

ORR:31%

剂量为400 mg/d(n=10)时,

ORR:70%(5个MRD-阴性CR、1个PR和1个VGPR)

[58]
NCT03287908号1R/R毫米75AMG 701型带有Fc区的两个串联scFvBCMA/CD3公司

剂量为3–12 mg(n个 = 45),

ORR:36%;

剂量为9 mg(n个 = 6),

ORR:83%(3PR,2VGPR)

[59]
NCT03145181号1R/R毫米128特克利斯塔玛全人源化IgG1抗体BCMA/CD3公司

剂量为1500μg/kg sc(n个 = 22),

ORR:73%(≥CR率:23%,≥VGPR率:55%)

[71]
NCT03761108型1R/R毫米49注册号5458全人源化IgG1抗体BCMA/CD3公司

96 mg剂量

ORR:63%(≥VGPR率:95%)

[61]
NCT03269136号1R/R毫米30PF-06863135型全人源化IgG1抗体BCMA/CD3公司

在215-1000μg/kg SC(n=20)的剂量下,

ORR:80%(6CR、3 VGPR、6 PR)

[72]
NCT03933735号1R/R毫米38TNB-383B型全人源化IgG1抗体BCMA/CD3公司

剂量≥40 mg时,

ORR:80%(VGPR率:75%)

[64]
NCT03275103型1R/R毫米51Cevostamab公司全人源化IgG1抗体FcRH5/CD3

剂量≥3.6-20 mg(n个 = 29)中,

ORR:51.7%(6个CR、4个VGPR和5个PR)

[73]
NCT03399799号1R/R毫米137塔尔奎塔玛布全人源化IgG4-based bsAbGPRC5D/CD3型

静脉注射20–180μg/kg(n=18)时,

ORR:78%(6/6在60μg/kg时有反应)

在135–405μg/kg SC的剂量下(n个 = 12)

ORR:67%(3/4在405μg/kg时有反应)

[74]
NCT02152956号1/2PIF和ER AML38Flotetuzumab公司Fv域的两种相互交换CD123/CD3

CRR:42.1%(7 CR、4 CRh、4 CRi和1 MLFS)

在PIF AML中(n=24),

CRR:45.8%(5 CR、3 CRh和3 CRi)

在ER AML中(n个 = 14),

CRR:35.7%(2个CR、1个CRh、1CRi和1个MLFS)

[75]

转/转耐火/复发,IG公司免疫球蛋白,牛血清抗体双特异性抗体,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佛罗里达州滤泡性淋巴瘤,MCL公司外套细胞淋巴瘤,ORR公司客观应答率,CR公司完全缓解,CRh公司完全缓解,部分血液恢复,CRi公司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公共关系部分响应,VGPR公司部分响应很好,CMR公司完全代谢反应,汽车嵌合抗原受体,CLL公司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略性NHL,国际非霍奇金淋巴瘤惰性NHL,标准立方英尺单链片段可变,物料需求侧最小残留疾病,反洗钱急性髓系白血病,毫米多发性骨髓瘤,Fc公司碎片可结晶,静脉注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皮下,Fv公司片段变量,太平洋岛屿基金初级感应故障,左后晚期复发,MLFS公司形态无白血病状态

BiTE在实体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鉴于BiTE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良好效果,针对实体肿瘤上表达的TAAs的许多BiTE抗体目前正在临床开发中(表4).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属于II型跨膜蛋白家族,高度局限于前列腺组织。它在大多数前列腺癌(PC)中过度表达,可以用作理想的肿瘤抗原靶点[76]. Pasotuxizumab(AMG 212)是一种针对PSMA的典型BiTE抗体[77]. PSA水平下降所定义的抗肿瘤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两名患者分别以40μg/d和80μg/d的剂量接受了超过1年的治疗,取得了长期PSA反应。81%的患者出现3级AE,其中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减少(44%)和感染(44%。仅在一名患者(疲劳)中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SAE。这是第一项支持BiTE免疫疗法在实体瘤患者治疗中作为有效干预手段的临床研究。此外,在2020年的ESMO中,HLE-BiTE AMG 160证明了其安全性,并证明了其对mCRPC患者的初步疗效[78]. 另一种靶向T细胞接合器HPN424的PSMA也已进入1期临床试验,在mCRPC患者中有早期临床活动迹象[79].

表4

BiTE和其他CD3靶向T细胞接合器单克隆抗体在实体瘤中的持续临床试验

NCT公司阶段适应症患者人数药物目标结果参考
NCT01723475号1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47Pasotuxizumab公司CD3/PSMA

在SC组中(n个 = 31),

>50%PSA下降率:21%

cIV组(n个 = 16),

>50%PSA下降率:19%

[77]
NCT03792841号1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43AMG 160(AMG 160)CD3/PSMA

任何PSA下降率:68.6%

>50%PSA下降率:34.3%

可评估疾病患者(n个 = 15),

有3个PR和8个SD

[78]
NCT03296696号1R/R胶质母细胞瘤15AMG 596公司CD3/EGFRvIII

在随访充分的患者中(n=8),

有1个PR和2个SD

[80]
NCT03319940号1R/R小细胞肺癌40AMG 757型CD3/DLL3

可评估疾病患者(n个 = 38),

有6个已确认PR、11个SD和1个未确认PR

[81]
NCT04117958号1胃癌——AMG 199公司CD3/MUC 17号机组未报告[82]
编号042601911个`胃癌——AMG 910系列CD3/CLDN18.2未报告[83]
NCT04128423号1R/R实体瘤11AMV564版本CD3/CD33

可评估疾病患者(n个 = 9),

有1个PR和4个SD

[84]
NCT02324257号1CEA+晚期实体瘤80西比沙塔单抗CD3/CEA

mCRC患者剂量≥60 mg(n个 = 36)

代谢PR率:28%

[85]
NCT04501770型1HER2+晚期实体瘤——M802型CD3/HER2型未报告[86]
NCT04501744号1恶性腹水——M701型CD3/EpCAM未报告[87]
NCT02748837号1实体恶性肿瘤——974土耳其CD3/GPC3未报告[88]
NCT02248805型1R/R转移性结直肠癌952007年7月7日CD3/gpA33细胞未报告[89]
NCT02262910号1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35ES414标准CD3/PSMA未报告[90]
NCT03860207型1R/R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和其他GD2+实体瘤——Hu3F8-bs抗体CD3/GD2未报告[91]
NCT03983395号1/2HER2+转移性乳腺癌——国际标准银行1302CD3/HER2型未报告——
NCT03448042号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癌症——BTRC4017A型CD3/HER2型未报告——
编号:04424641——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GEN1044(发电机1044)CD3/5 T4型未报告——

转/转耐火/复发,PSMA公司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cIV类连续静脉注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皮下,PSA公司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R公司完全缓解,公共关系部分响应,标准偏差稳定疾病,突变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体III,数据链路3类Delta 3,MUC 17号机组粘蛋白17,CLDN18.2型Claudin-18剪接变体2,CEA公司癌胚抗原,她的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CAM公司上皮细胞粘附分子,GPC3类Glypcan 3,gpA33型糖蛋白A33,GD2公司二钙神经节苷脂

AMG 596是一种典型的BiTE分子,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vIII)的III类变体。EGFR是一种跨膜细胞表面受体,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中经常过度表达,有助于肿瘤的形成,同时,EGFRvIII是EGFR阳性GBM患者中最常见的EGFR突变[92]. 第一阶段研究的中期分析(NCT03296696号)对AMG 596治疗复发性GB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在8例患者中显示1个PR(12.5%)和2个SD(25%),并进行了充分的随访。在14名可评估患者中,50%的患者出现严重AE,最常见的治疗相关分级≥3级AE为头痛和意识低落(均为14.3%)[80].

δ样配体3(DLL3)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表达上调,但正常组织表达最低。2020年,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正在进行的第一阶段研究的初步结果(NCT03319940号)已证明AMG 757(一种以DLL3为靶点的HLE-BiTE)对具有耐受毒性的R/R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抗肿瘤活性[81]. 在38名可评估患者中,有6名PR、11名SD和1名未确认PR。中位随访时间为8.8个月,6名反应中有5名仍在持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AE是CRS,发生率为43%,所有CRS事件均为1级或2级。

此外,AMG 199[82]靶向黏蛋白17(MUC17)和AMG 910[83]针对胃癌患者的claudin18.2(CLDN18.2)正在进行一期临床试验NCT04117958号编号04260191分别是。

BiTE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

Blinatumomab代表了BiTE疗法,因为它是唯一一种获得临床批准且结果数据最多的药物。一些研究报告称,定义为≥50%骨髓母细胞的高疾病负担与布利那单抗治疗R/R B-ALL的低反应率有关[39,40,42,93]. 例如,在第3阶段研究中,骨髓母细胞少于50%的R/R B-ALL患者的缓解率(包括完全、部分或不完全血液学恢复的CR)为65.5%,而骨髓母细胞≥50%的患者仅为34.4%[40]. 最近的一项统计研究证实,在使用布利那单抗治疗的R/R B-ALL患者中,疾病负担与治疗反应之间的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P) = 0.039)[94]. 此外,在CAR T细胞治疗中也观察到疾病负担与应答率之间的负相关[95]. 因此,在启动T细胞参与治疗(如布利那单抗治疗)之前,给予细胞减少治疗(如单纯地塞米松)和化疗联合地塞米森可能是提高高疾病负担患者应答率的合理策略[9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尚未建立疾病负担的标准衡量标准。

髓外疾病(EMD)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疾病负担的替代物,是晚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已知表现之一。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基线时的EMD病史以及布利那单抗治疗期间EMD的发生与R/R B-ALL患者较低的CR率相关(P(P) = 0.005和P(P) = 分别为0.05)[93]. 骨髓MRD是疾病负担的另一个替代物。一项事后分析评估了预测R/R B-ALL患儿对布利那单抗反应的几个早期参数,并确定第15天的骨髓MRD可以预测前两个治疗周期内对布利那单抗的完全MRD反应,准确率高达95%[97]. 在治疗的第15天,59名患者接受了MRD评估,在46名MRD阳性患者中,44/46名患者没有完全MRD反应,准确率为96%,同时,12/13名患者实现了完全MRD响应,13名MRD阴性患者的准确率为92%[97].

BiTE治疗和CAR T细胞治疗都依赖于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TAA,从而导致T细胞激活、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因此,TAA的密度应该是有效抗肿瘤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抗肿瘤活性与治疗效果相关[98]. 先前的研究表明,诱导CAR T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所需的CD20密度不低于每个靶细胞200个分子,而体外实验中抗CD20 CAR T淋巴细胞构建所需的细胞因子生成所需的抗原密度要高出约10倍[99]. 建立了一个定量系统药理学(QSP)模型,以评估影响布利那单抗在NHL患者中抗肿瘤疗效的其他一些因素,除了肿瘤抗原密度外,影响抗肿瘤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布利那单抗密度、定向T细胞溶解率、肿瘤细胞生长率和E/T比[100,101]. 预测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主要是T细胞和肿瘤生长率[101].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R/R B-ALL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regs)数量与布利那单抗的应答率呈负相关[102]. 盲单抗应答器(n个 = 22)外周血平均Tregs为4.82%(CI:1.79–8.34%),而无应答者为10.25%(CI:3.36–65.9%)(n个 = 20). 通过Treg截止值8.525%,所有的布利那单抗应答者均被成功识别,而70%的无应答者被排除在该阈值之外。

分析肿瘤遗传特征与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是选择潜在生物标志物以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有用方法。最近的一项研究描述了44名接受布利他单抗治疗的R/R B-ALL成人的遗传特征,以找出布利他莫单抗治疗潜在的生物标记物[94]. 16名患有CRLF2重排的Ph-like患者的有效率较高,为75%,而在整个队列中的有效率为55%。更重要的是,CD19外显子2(CD19 ex2part)的部分缺失被确定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布利那单抗的疗效。通过分析治疗前患者的样本,与应答者相比,blinatumomab无反应患者的CD19 ex2part水平显著升高(P(P) = 0.025). 此外,与治疗前患者相比,治疗后复发患者的样本中CD19 ex2part水平较高,这表明CD19 ex2 part在治疗过程中积累,可能导致治疗失败(P(P) = 0.0002) [94]. CD19 ex2part作为生物标记物的预测作用应通过CD19靶向免疫治疗的未来研究以及探索与TAA相关的其他潜在生物标记物来证实。

毒性

BiTE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是医生和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BiTE家族唯一上市的成员,布利那突单抗的安全性已被充分阐明。在3期TOWER研究中,根据发生频率排列≥3级AE,前五名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肝酶升高、神经毒性和CRS[40].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不良事件是CRS和神经毒性,它们已被证明具有剂量限制毒性(DLTs),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03,104]. CRS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全身炎症反应,促炎细胞因子(主要是IL-6)水平升高,这是由T细胞增强免疫治疗(如BiTE治疗和CAR T细胞治疗)中的T细胞激活触发的[105]. CRS相关症状可以从轻度流感症状到严重致命的多器官衰竭[105]. CRS通常发生在输注BiTE后的前几天,关键研究中B细胞恶性肿瘤≥3级CRS的风险范围为0-6%,此外,CRS的高发病率与较高的肿瘤负担和药物剂量有关[35,38——40,43,46,47]. 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结合逐步使用布利那单抗的策略有助于降低CRS的风险[38]. 在开始使用blinatumomab后,白细胞介素(IL)-6受体抑制剂tocilizumab和皮质类固醇对治疗严重CRS有效,而轻度CRS可以通过症状治疗来解决[105].

神经毒性是T细胞参与治疗患者的另一种独特的治疗相关AE,也称为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在这些与布利那单抗相关的临床研究中,≥3级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5.5%至24%[32,35,38——44,47]. 神经毒性主要发生在治疗周期1,当给予更高剂量的布利诺单抗时,神经毒性风险增加,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震颤、精神错乱和脑病[104]. 然而,基于T细胞的抗癌治疗所诱导的神经毒性的致病机制是复杂的,并且尚未完全理解[106]. 根据对5项临床试验选定患者的分析和体外实验数据,临床前和临床证据表明T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有助于布利那单抗诱导的神经毒性[107]. Blinatumomab诱导外周血T细胞向大脑募集涉及以下过程:T细胞粘附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内皮细胞随着Ang-2(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物)水平的升高而活化,T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迁移到大脑中。然后这些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消除了常驻B细胞,导致过度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毒性。该研究表明,抑制T细胞与血管内皮之间粘附的药物可能是降低神经毒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107]. 常规用于治疗神经毒性的干预措施正在中断治疗和地塞米松[104].

为了降低关键系统毒性(如CRS)的风险,正在R/R B-ALL中评估布利那单抗皮下注射(SC)的安全性、PK曲线和疗效,这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NCT04521231号)和R/R NHL(NCT02961881号). 与静脉输注相比,SC注射的其他潜在益处包括提高方便性和依从性,以及降低接受治疗的患者的成本。据报道,关于重定向T细胞的其他抗体的初步结果表明,SC注射确实降低了与CRS相关的最高浓度,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SC给药是缓解CRS和增加剂量强度的较好给药途径[108,109].

抗BiTE治疗

尽管blinatumomab对表达CD19的B细胞恶性肿瘤的BiTE治疗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或者即使有最初的反应,他们最终也会复发。布利那单抗的耐药性似乎涉及多种机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包括免疫抑制因子和CD19抗原的丢失(图2). 许多研究阐明了免疫检查点在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阻断PD-1/PD-L1轴的抗体对各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110]. 五年前的一份病例报告描述了一名R/R B-ALL患者,在使用布利那单抗治疗后,PD-1和PD-L1阳性率增加,体外实验表明,该患者的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溶解的能力随着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降低而减弱[111]. 随后的研究证实,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不同血液肿瘤患者中,BiTE治疗后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主要是PD-L1)的表达增加,提示在BiTE治疗中添加检查点抑制剂是提高BiTE介导的细胞毒性的可行策略[100,112]. 各种实体瘤细胞在其表面表达免疫检查点蛋白,该蛋白与T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并损害基于T细胞的免疫疗法(如CAR T细胞疗法和BiTE疗法)的疗效[113]. 因此,随着免疫检查点的抑制,BiTE治疗和CAR T细胞治疗的适应症将扩大,包括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TME)也是有效免疫治疗的关键障碍,最突出的代表是胶质母细胞瘤,已知其包含免疫抑制性髓细胞的优势[114]. 肿瘤利用Treg抑制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促进其发展,在布利那单抗治疗R/R B-ALL患者期间,通过增加CD4/CD25/FOXP3表达量测得的Treg水平来抑制布利那单抗的疗效[102,115]. 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作为TME中免疫抑制细胞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有助于肿瘤的发展、生长和进展[116].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MM患者中表达CD11b/CD13/CD16的中性粒细胞属于粒细胞MDSCs(G-MDSCs),此外,耗尽这些免疫抑制细胞可以提高BCMA/CD3 bsABs的细胞毒活性[117]. 总的来说,随着对TME中免疫抑制因子的深入了解,进一步相关的靶向治疗将对抗当前基于T细胞的免疫治疗的耐药性。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40364_2021_294_Fig2_HTML.jpg

BiTE治疗的肿瘤逃逸机制综述。A。抗原丢失——可能的机制:a.与1)基因重排相关的血统转换2)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BiTE)治疗引起的选择压力b.与1)抗原突变2)低RNA水平3)抗原运输过程中断相关的抗原表达减少或抑制c。与1)抗原突变2)替代香料相关的抗原结构改变B。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TME)——可能的机制:a.免疫抑制受体,如PD-1/PD-L1轴b.免疫抑制免疫细胞,如T正则(Treg)细胞和MDSC:髓源性抑制细胞;PD-1:程序性细胞死亡1;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虽然最初CD19阳性的B-ALL患者在布利那单抗治疗后获得CR,但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出现复发,CD19阴性的复发占总复发的8-50%[32,33,38,42,93,118]. 在抗CD19 CAR T细胞治疗无效的患者中也观察到靶向抗原丢失,这表明抗原丢失在对基于T细胞的癌症免疫治疗的耐药性中起着关键作用[119,120]. 抗原丢失可以解释为抗原表达的丢失和抗原与靶向抗体或细胞结合的丢失,任何一种情况或两者的出现都可能导致CD19-阴性复发。一项研究分析了四名接受过布利那单抗治疗并经历过CD19阴性复发的B-ALL患者的数据,发现CD19从细胞内空间向B细胞膜的转运受到阻止,因为缺乏CD81为CD19信号转导提供对接位点,导致CD19表达缺失[121]. 在布利那单抗治疗后CD19阴性复发的七名R/R B-ALL患者中的五名患者中观察到CD19突变,包括移码插入或缺失、帧内缺失、非义突变和剪接位点单核苷酸变体(SNV),表明CD19突变很常见。此外,CD19突变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CD19 RNA低表达和CD81突变的机制与先前的研究一致,也被确定为CD19表达缺失的部分原因[94].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CD19表达降低或抑制外,还观察到CD19 RNA亚型ex2part的使用由于CD19阳性和CD19阴性复发中的选择性剪接而增加,它通过改变CD19表位导致抗原逃逸,并最终破坏布利那单抗与CD19分子的结合,而不是减少CD19的表达[94]. 一名CD19-阴性复发患者同时出现抗原突变和选择性剪接RNA亚型增加,表明它们可能同时发生并导致抗原丢失[94]. 选择性剪接和CD19突变也在其他CD19靶向免疫治疗中得到证实,如CAR T细胞治疗[122,123]. 有趣的是,在经历CD19导向免疫治疗的B-ALL患者中可以看到B淋巴细胞从淋巴系向髓系的谱系转换,CD19表达缺失,而髓系标记物水平(如CD33)上调[124,125]. 谱系转换的原因可能与未表达CD19和基因重排(如KMT2A/AFF1和ZNF384)的亚克隆的强烈选择优势有关[126——128]. 因此,多靶点策略可能有效克服抗原丢失,包括开发一种可以同时靶向双或多个TAA的单一药物,或结合各种针对不同TAA的免疫治疗[129,130].

新型T细胞结合抗体的研制

尽管布利那单抗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临床成功,但仍存在许多障碍,如给药途径不便、治疗耐药以及对实体肿瘤的疗效有限。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大量的工作致力于结构修饰典型BiTE结构和开发多功能T细胞结合抗体,而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图)。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40364_2021_294_Fig3_HTML.jpg

新型免疫细胞结合抗体开发的示意图概述1)半衰期延长的异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HLE-BiTE)2)检查点抑制性T细胞结合(CiTE)3)同时多相互作用T细胞接合(SMiTE)4)分泌型BiTE(例如CAR.BiTE、OVs-armed BiTE)5)具有沉默Fc域的T细胞接合器6)多价T细胞接受器7)多特异性T细胞接接器8)天然或天然样细胞接受者CAR:嵌合抗原受体OVs:溶瘤病毒

HLE-BiTE公司

典型的BiTE抗体仅由两个不含Fc结构域的单链抗体组成,该结构域具有延长循环时间的能力,因此这种小分子可以在短半衰期内迅速通过肾脏清除,这需要持续静脉输注以保持治疗血清浓度[131].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并进一步降低治疗成本,HLE-BiTE是通过在BiTE分子中添加Fc结构域来设计的,患者每周只需要一次给药[132]. 然而,有人担心,与停止输液后迅速清除的经典BiTE相比,延长血清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毒性。各种HLE-BiTE抗体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血液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中进行,这些试验已由先前的综述进行了总结[30]. 例如,已经公布了HLE BiTE AMG 673的1期首次人体研究的初步数据,该研究靶向R/R AML患者的CD33(NCT03224819号) [53]. 纳入30名患者,其中67%接受过4种以上的抗AML治疗。给药方式为每两周一次短时间静脉滴注,患者平均分为10组,剂量范围为0.05~72μg。中位治疗周期为1.5。治疗相关分级≥3级AE的发生率为50%(15/30),包括5例肝酶异常、4例CRS、4例白细胞减少症、2例血小板减少症和2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级CRS的发生率为13.3%。在27名可评估患者中,有11名(41%)出现骨髓母细胞减少,其中一名患者在36μg剂量下达到CRi[53]. 更新的结果显示,在额外剂量队列(110μg)中观察到2个DLT,因此110μg被确定为MTD,以进一步增加剂量[133]. 预计AMG 673和其他HLE-BiTE抗体的后续临床试验结果。

CiTE和SMiTE

已经证实,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的上调是BiTE治疗的获得性耐药性机制之一[111]. 先前的研究发现,当AMG 330在体外添加到AML细胞中时,PD-L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免疫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可以大大增强AMG 330-介导的细胞毒性[100]. 因此,通过将低亲和力的PD-1胞外结构域与经典的抗CD33 BiTE结构融合,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双功能检查点抑制性T细胞增强(CiTE)抗体[134]. 降低PD-1胞外结构域对PD-L1的亲和力是为了限制免疫相关AEs的发展,因为其具有靶向非白血病毒性,同时,对CD33肿瘤抗原的亲和力仍然很高,目的是保持对CD33+PD-L1+双阳性细胞(而非所有PD-L1+cells)的高特异性。体外实验中,CiTE抗体确实显示出强大的能力,可以通过增加IFN-γ水平来激活T细胞,并对CD33+PD-L1+细胞和患者源性AML细胞产生高度特异性的细胞毒性溶解[134]. CiTE可以是一种有前途的改进BiTE结构,需要在更人性化的模型中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激活原始T细胞需要至少两个信号,包括TCR信号和共刺激信号[135]. BiTE可以通过结合CD3和TAA生成TCR信号,并在细胞毒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形成强大的免疫突触,而不依赖于协同刺激信号[23]. 然而,在体外和体内研究中,当将CD137(一种有效的共刺激免疫受体)添加到BsAbs中时,观察到局部细胞毒作用有所改善[136,137]. 此外,研究报告称,另一种共刺激分子CD28的激活增强了BiTE抗体AMG 330在原代人AML细胞中的细胞毒性[138]. 因此,由两个分离的典型BiTE抗体组成的同步多相互作用T细胞结合(SMITE[139]. 除了针对两种不同的TAA外,其中一种BiTE抗体还可以针对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以克服肿瘤细胞(主要是PD-L1)的适应性免疫逃逸,因此SMITE对由CD3/TAA-BiTE和CD28/PD-L1 BiTE组成[139].

秘密BiTE

BiTE和其他T细胞结合抗体的当前传递途径是被动静脉注射,而标准人抗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由血浆细胞主动分泌。如果这些具有强大抗肿瘤功能的治疗性抗体也由人体活细胞分泌,则无需持续输注即可保持稳定的治疗浓度并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此外,BiTE分泌细胞应该专门针对肿瘤区域,或者这些分泌细胞本身甚至是肿瘤细胞,以在不增加全身毒性的情况下提供BiTE抗体的局部生成。目前,通过基因修饰选择CAR T细胞和溶瘤病毒(OVs)来表达BiTE抗体,将两种互补的癌症免疫疗法整合到一种载体中,有望协同提高抗肿瘤活性,特别是在实体肿瘤中,单独使用这两种疗法的疗效都不充分[140,141]. 在GBM患者中,尽管靶向EGFRvIII的CAR-T细胞减少了表达EGFRvIII的肿瘤细胞数量,但随后对手术样本的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存在高水平的野生型EGFR。因此,Choi等人提出了CART的概念。BiTE并开发了一种CART。BiTE产品是针对EGFRvIII的特殊CAR-T细胞,分泌EGFR-靶向BiTE抗体。这些车。BiTE细胞对GBM具有有效的抗肿瘤活性,EGFRvIII在小鼠模型中呈异质甚至阴性表达,阻止了因抗原丢失而导致的免疫逃逸,在移植人皮肤的小鼠中未观察到毒性[140].

近年来,BiTE和OVs通过用编码BiTE的治疗性转基因武装OVs(称为BiTE-armed OVs)而合并为一个平台。这些修饰病毒优先感染和复制肿瘤细胞,最终诱导溶瘤,同时,感染BiTE-armed OVs的肿瘤细胞可以触发T细胞活化,导致非感染肿瘤细胞的旁观者杀伤,这比未修饰OVs大大增强抗肿瘤活性[141]. 通过使用OVs作为BiTE基因递送载体,由于OVs的肿瘤特异性,BiTE可以在肿瘤部位局部分泌,这将BiTE介导的全身毒性降至最低。除了靶向肿瘤细胞外,BiTE-armed OVs还可用于靶向促进TME肿瘤进展的细胞,如免疫抑制基质细胞和M2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142,143]. 此外,除了编码BiTE抗体的基因外,OV还可以配备编码细胞因子、检查点抑制剂和其他具有有效抗肿瘤活性的分子的表达盒。最近,开发了能够产生针对CD44变异体6(CD44v6)TAA、白细胞介素12(IL-12,一种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和抗PD-L1抗体的BiTE抗体的OVs,虽然这些多功能OV与靶向HER2 TAA的CAR T细胞结合,能够显著改善具有异质性HER2表达的CD44v6阳性肿瘤的疾病控制,克服肿瘤抗原丢失的多重耐药机制和免疫检查点的抑制作用是单一免疫治疗实体瘤的主要障碍[144]. 因此,将BiTE治疗与其他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的生物活性癌症免疫治疗(包括CAR T细胞和OVs治疗)集成到一个平台中,使BiTE抗体能够主动隐秘,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保留其各自的优势并补偿其局限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益,同时减少BiTE诱导的全身毒性。

沉默Fc域的T细胞接合器

Fc结构域与其受体在多个免疫细胞上的相互作用可以诱导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如ADCC,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毒性,然而,Fc结构区的存在使抗体能够延长半衰期。因此,许多具有沉默Fc结构域的抗体是通过引入点突变来开发的,点突变可以消除Fc受体与Fc结构区的结合,从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效应器功能,同时保留延长半衰期的能力[88,145——151]. 例如,GEN3013是一种识别CD3和CD20的全长人IgG1抗体,通过受控Fab-arm交换产生。通过引入突变L234F L235E D265A使其Fc结构域沉默[151]. 一项1/2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以评估GEN3013在R/R 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NCT03625037号).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沉默Fc结构域的bsAbs能够改善T细胞对实体瘤的浸润,并增强肿瘤异种移植小鼠的抗肿瘤作用,而具有完整Fc结构域的bsAbs未能诱导T细胞向肿瘤部位转移,因为Fc介导的效应器功能使T细胞被隔离在网状内皮系统中或在循环中耗尽[152].

多价和多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

BiTE是一种双特异性和二价抗体,因此,通过使用携带多个抗原结合位点的多价和/或多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来提高结合亲和力和/或识别更多不同的TAA和涉及T细胞活化的分子,应该可以增强抗肿瘤活性并减少抗原丢失。许多多价T细胞结合分子正在积极开发中,其中一些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结果[56,62]. 例如,AMV 564是一种四价双特异性分子,在T细胞上有2个CD3结合位点,在MDSC上有2种CD33结合位点,其抗原结合价为2:2。MDSCs在介导免疫抑制和促进肿瘤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许多恶性疾病的新靶点,因此,AMV 564可以消除免疫抑制MDSCs并驱动T细胞活化和增殖,从而有效诱导抗肿瘤免疫[153]. 在第1阶段首次人体试验中(编号03144245)AMV564对R/R AML患者耐受性良好且有效[56]. 此外,正在进行的第一阶段研究的中期结果(NCT04128423号)表明AMV 564对多种实体肿瘤具有抗肿瘤活性,且毒性可耐受[84]. 除了提高抗体价外,开发针对与抗肿瘤免疫相关的多个分子的多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旨在提供更大的疗效,并以更低的毒性克服治疗耐药性。已开发出一种三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抗体,可同时与CD3、CD28和CD38结合,CD3和CD28结合均能产生优越的T细胞活化,而对CD38的识别可重定向T细胞对抗MM和其他血液恶性肿瘤,具有强大的杀伤效率[154]. 虽然尚未在人类中进行关于这种三特异性抗体的临床试验,但将多种特异性整合到一种蛋白中是一种有希望的下一代T细胞结合免疫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组合策略

化疗

超分割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Hyper-CVAD)是新诊断的B-ALL患者常用的化疗方案,可作为开发新方案的基础[155]. 一项2期研究正在评估新诊断的B-ALL成人患者中Hyper-CVAD与布利那单抗序贯联合治疗方案[156]. 该方案包括4个周期的Hyper CVAD,然后是4个周期的blinatumomab。共纳入27名患者,Hyper-CVAD治疗周期中位数为3,而blinatumomab治疗周期中位为2,因高危特征接受HSCT的患者比例为30%。总的CR率为100%,MRD阴性反应率为96%。中位随访17个月,12个月的RFS和OS率分别为76%和89%。布利那单抗相关等级≥3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7%,而等级≥3 CRS的发生率为4%[156]. 另外两项研究也证明了布利那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在刚诊断为Ph-B-ALL且毒性可耐受的成人患者中的作用[157,158]. 此外,在目前的标准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龙(R-CHOP)方案)后,布利那单抗单药治疗新诊断的高危DLBCL患者的ORR达到89%[159].

为了进一步改善R/R疾病患者的治疗结果,基于在低强度化疗(迷你超CVD)和抗CD2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联合用药中连续添加blinatumomab和inotuzumab ozogamicin的三重疗法,与传统的强化化疗和单药inotuzumab ozogamicin相比,在R/R ALL患者中作为第一补救疗法具有更好的临床效益,减少了inotuzomab ozomicin的剂量,并将肝静脉阻塞性疾病(VOD)的风险降至最低[160]. 中位随访3年,ORR为80%,MRD应答率为83%,三年CR持续时间和OS率分别为32和33%[161]. 许多临床研究正在评估布利那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新诊断或R/R B-AL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表5)。

表5

布利那单抗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进行中的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gov标识符阶段患者/疾病联合用药方案联合用药类别预计注册人数主要终点状态
NCT04554485型2新诊断为Ph-negated CD19+B-ALL的成人诱导期单周期布利那单抗联合大剂量化疗化疗45CMR公司招聘
NCT03518112号2R/R Ph-negated B-ALL成人同时使用布利那单抗和低强度化疗化疗44外部参照招聘
NCT03480438号2新诊断为CD19+阴性B-ALL的老年人序贯剂量减少化疗和布利那单抗化疗50CHR和CMR招聘
NCT02877303型2新诊断出B-ALL的儿童和成人序贯化疗和布利那单抗化疗60RFS公司招聘
NCT03523429号2患有高危CD19+Ph阴性B-ALL的成年人Blinatumomab加入化疗巩固期化疗38MRD否定响应招聘
NCT03541083号2新诊断为CD19+B-ALL的成人Blinatumomab加入化疗前期和巩固期化疗80MRD否定响应招聘
NCT03367299号2新诊断或R/R CD19+Ph-阴性B-ALL的成人序贯化疗和布利那单抗化疗149MRD否定响应招聘
NCT03914625号新诊断出B-ALL的儿童和成人在标准化疗中添加2个周期的布利那单抗化疗6720安DFS公司招聘
NCT02003222号新诊断为阴性B-ALL的成人序贯化疗和布利那单抗化疗488操作系统活跃,不招募
NCT02744768号2新诊断Ph+B-ALL的成人顺序达沙替尼和布利那突单抗TKI公司60MRD否定响应招聘
NCT02997761号2R/R Ph-negated B-ALL成人同时使用伊布替尼和布利那单抗TKI公司20CR公司招聘
NCT04530565型新诊断Ph+B-ALL的成人并发TKI和blinatumomabTKI公司330操作系统招聘
NCT04524455号1成人R/R B-ALLBlinatumomab与AMG 404(抗PD-1)联合使用ICI公司21DLT和毒性招聘
NCT03605589号1R/R CD19+Ph-阴性B-ALL儿童和成人Blinatumomab联合pembrolizumab(抗PD-1)ICI公司24DLT和毒性暂停的
NCT02879695号1低风险R/R CD19+B-ALL儿童和成人Blinatumomab与nivolumab联合使用或不使用ipilimumab(抗CTLA-4)ICI公司36毒性和MTD招聘
编号033407661成人R/R DLBCLBlinatumomab联合pembrolizumabICI公司70分布式账本技术招聘
NCT03160079号1/2成人R/R CD19+Ph-阴性B-ALL伴骨髓高淋巴母细胞(≥50%)Blinatumomab联合pembrolizumabICI公司24ORR公司招聘
NCT03512405型1/2成人R/R CD19+B-ALLBlinatumomab联合pembrolizumabICI公司36毒性和ORR招聘
NCT04546399号2首次复发的儿童和成人CD19+B-ALL盲法单抗与尼沃单抗(抗PD-1)联合使用ICI公司550MRD阴性第二反应和EFS招聘
NCT02143414号2新诊断为Ph-Negated B-ALL的老年人(队列1)和Ph+B-ALL(队列2)Blinatumomab后化疗(队列1)或达沙替尼后布利那单抗(队列2)化疗或TKI58DLT和操作系统招聘
电话032635722成人Ph+B-ALL同时使用布利那单抗、化疗和波那替尼化疗和TKI60CMR、ORR、RFS、EFS和OS招聘
NCT03147612号2成人Ph+B-ALL序贯低强度化疗和波那替尼,然后是布利那单抗和波那替尼化疗和TKI60CMR和ORR招聘
NCT02568553号1成人R/R CD19+B-NHL同时使用来那度胺和布利那妥单抗其他44毒性招聘
NCT03751709号1R/R CD19+B-ALL成人(≥18岁)盲蝽单抗联合HLA-错配细胞治疗其他10分布式账本技术招聘
编号037398142新诊断或R/R CD22+Ph-阴性B-ALL的成人Inotuzumab ozogamicin,然后是blinatumomab其他64外部参照招聘
NCT03982992号2成人HSCT后CD19+B-ALL耐药MC或MRD盲法单抗联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其他12毒性招聘

博士费城染色体,CR公司完全缓解,瑞士法郎血液学完全缓解,物料需求侧最小残留疾病,分布式账本技术剂量限制毒性,ORR公司总体响应率,外部参照无事故生存,MTD公司最大耐受剂量,RFS公司无复发生存,操作系统总生存率,DFS公司无病生存,国会议员混合嵌合,DLBCL(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R公司完全分子反应,高速连续油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转运

靶向治疗

以BCR-ABL1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Ph+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有效,然而,由于治疗方案有限,获得性对TKI治疗的耐药性仍然是一个临床挑战。回顾性研究报告了布利那单抗与TKIs联合治疗R/R Ph+B-ALL患者的疗效[162]. 在16例R/R病患者中,CR率为88%,MRD阴性反应率为86%。中位随访15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80%,布利那单抗治疗后的中位OS为45个月。其他几项回顾性研究也表明,blinatumomab联合TKIs对R/R Ph+疾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163,164]. 然而,这些研究受到回顾性设计和小样本量的限制,一项前瞻性试验正在调查第二代TKI达沙替尼联合布利那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成人Ph+ALL的疗效[165]. 该方案主要包括用达沙替尼诱导片断酶85天和用布利那单抗巩固片断酶。在63名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中,CR率为98%,达沙替尼诱导治疗完成后的分子应答率为29.3%,并且随着布利那单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布利那tumomab治疗2个周期后为56.3%,3个周期后65.7%,4个周期后80%)。中位随访10个月,12个月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4.2%和87.8%。此外,最近的一份病例报告显示,联合使用选择性B细胞淋巴瘤抑制剂2(Bcl-2)venetoclax和布利那单抗是治疗B-ALL患者MRD复发的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166]. 两名患者在完成布利那单抗治疗后不久即获得MRD阴性反应,随后接受静脉曲张治疗,并接受HSCT治疗,无不良反应。目前正在进行几项前瞻性试验,为这一组合提供可靠证据(NCT02744768号,NCT02997761号,NCT04530565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的上调是BiTE治疗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与ICIs的联合治疗可以重新激活耗尽的免疫反应并提高抗肿瘤活性,因此已经进行了一些相关的临床研究。一项小型1期研究正在评估布利那单抗联合尼沃单抗靶向PD-1和/或伊普利单抗靶致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治疗R/R B-ALL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167]. 共有8名患者入选,平均BM冲击波百分比为73%。初步结果显示,在使用布利那单抗和尼沃单抗治疗的5名患者中,CR率为80%,而MRD均为阴性。DLT与4级输液相关反应相关。另一项正在进行的1/2期研究也表明,布利那突单抗联合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对R/R B-ALL患者和基线时高疾病负担患者有效且安全[168]. 四名可评估患者的CR率为50%,而本研究继续通过将患者纳入剂量扩大阶段来评估疗效。尽管ICI治疗各种实体肿瘤的疗效令人印象深刻,但肿瘤反应性免疫浸润的缺乏是有限反应率的关键因素之一。BiTE治疗可以将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导向肿瘤部位,以克服这一局限性并发挥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此外,通过添加ICIs,可以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通路,促进T细胞的良好免疫状况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关于blinatumomab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的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包括免疫调节药物(来那度胺)、ADC(inotuzumab ozogamicin)和过继细胞治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总结见表5

CD3以外的T细胞

根据TCR表达的多样性,T细胞主要分为αβ和γδT细胞。目前的癌症免疫治疗,如ICI治疗,主要集中在MHC限制的αβT细胞上,而γδT细胞也独立于MHC限制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因此基于γδT的主要亚型Vγ9Vδ2 T细胞的免疫治疗,在各种低毒性癌症中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69,170]. 正在开发双特异性γδT细胞接合器,在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以γδT淋巴细胞上的Vγ9Vδ2和肿瘤细胞上的EGFR为靶点的抗体可以诱导Vγ9Vδ2 T细胞的强烈激活和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溶解[171].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BiTE是否比经典的BiTE靶向αβ和γδT细胞表达的CD3更有效招募γδT淋巴细胞[172]. 除了T细胞外,NK细胞也是先天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有助于抗肿瘤反应。因此,最近人们对NK细胞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潜力产生了相当大的兴趣[173]. 双特异性杀伤细胞接合剂(BiKE)可连接NK细胞上的CD16和肿瘤细胞上的肿瘤抗原,以激活NK细胞并诱导靶细胞溶解,进一步提高NK细胞的活化、扩增和存活率,将一种改良的IL-15交联剂注入BiKE中,形成三特异性杀伤接合剂(TriKE)与BiKE相比,其抗肿瘤活性更高[174,175](图). 目前正在进行GTB-3550(CD16/IL-15/CD33)TriKE治疗CD33表达的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R ALL或晚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1/2期临床试验(NCT03214666号). 据报道,靶向NK细胞上的两个激活受体NKp46和CD16以及肿瘤细胞上的一种特异性抗原的新一代三功能NK细胞接合器(NKCE)在体外和体内具有比临床治疗抗体更强的抗肿瘤活性[176]. 此外,自然杀伤T细胞(NKT)是一种先天性淋巴细胞,作为CAR治疗的载体,即CAR-NKT细胞,正迅速受到关注,目前正在对R/R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进行一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CAR-NKT细胞是安全有效的,可用于治疗更多患者(NCT03294954号) [177]. 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天然细胞免疫治疗的靶向免疫效应细胞,CAR巨噬细胞(CAR-Ms)构建物已经开发出来,并在两个实体瘤异种小鼠模型中显示出卓越的效果,减轻了肿瘤负担,延长了生存时间,因为只需要一次注射[178]. 因此,通过靶向天然细胞或天然样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NKT细胞和γδT细胞,补充甚至取代现有的治疗方法,癌症免疫疗法重新激活天然免疫具有很大的前景。

结论

随着T细胞及其在抗癌免疫中作用的发展,基于T细胞的免疫疗法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突破。特别是,引导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BiTE抗体在R/R造血恶性肿瘤以及实体肿瘤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初步证明其具有临床益处。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对BiTE治疗产生了耐药性,无法获得持久的疗效。目前的研究表明,抗原丢失和免疫抑制因子,尤其是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上调,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两个主要机制。因此,目前正在一系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研究改进BiTE结构和开发具有更高抗原亲和力和多靶点的新型T细胞增强子抗体的策略,以及与BiTE抗体的联合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除T细胞外,专注于先天免疫的先天细胞或先天样细胞接受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各种癌症中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这反映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致谢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孟博士在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给予我的指导。

作者的贡献

周舒杰:参与写作——原稿、调查和资源。刘明国:贡献资源。费仁:贡献资源。余金明:参与写作、评论、编辑和资金收购。孟祥娇:参与研究设计、监督和写作——审查和编辑。所有作者阅读并批准了最终手稿。

基金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81972796和8197286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1313200)、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创新项目(2019-04)、山东自然科学基金(No.ZR2019MH01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促进计划(2019ZL002)。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不适用。

声明

道德批准和参与同意

不适用。

出版同意书

不适用。

竞争性利益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已知的竞争性财务利益或个人关系可能会影响本文所报道的工作。

脚注

出版商笔记

Springer Nature在公布的地图和机构关联中的管辖权主张方面保持中立。

工具书类

1Baumeister SH、Freeman GJ、Dranoff G、Sharpe AH。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共抑制途径。免疫学年度回顾。2016;34:539–573。doi:10.1146/annurev-immunol-032414-11204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June CH、Connor RSO、Kawalekar OU、Ghassemi S、Milone MC。人类癌症的CAR T细胞免疫治疗。科学。2018;359:1361–1365. doi:10.1126/science.aar671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三。Goebeler M,Bargou RC。T细胞增强疗法——BiTE及其他。Nat Rev临床肿瘤学。2020;17:418–434. doi:10.1038/s41571-020-0347-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Borghaei H、Paz-Ares L、Horn L、Spigel DR、Steins M、Ready NE等。尼沃单抗与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5;373:1627–1639. doi:10.1056/NEJMoa15076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Brahmer J、Reckamp KL、Baas P、CrinóL、Eberhardt WEE、Poddubskaya E等。Nivolumab与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5;373:123–135. doi:10.1056/NEJMoa15046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Hamid O、Robert C、Daud A、Hodi FS、Hwu WJ、Kefford R等。在黑色素瘤中使用lambrolizumab(抗PD-1)的安全性和肿瘤反应。N英格兰医学杂志。2013;369:134–144. doi:10.1056/NEJMoa13051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Robert C、Schachter J、Long GV、Arance A、Grob JJ、Mortier L等。彭布罗单抗与依普利单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比较。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5;372:2521–2532. doi:10.1056/NEJMoa150309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Friedrich M、Jasinski-Bergner S、Lazaridou M、Subbarayan K、Massa C、Tretbar S等。肿瘤诱导的逃逸机制及其与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性的关系。癌症免疫疗法。2019;68:1689–1700. doi:10.1007/s00262-019-0237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Garris CS、Arlauckas SP、Kohler RH、Trefny MP、Garren S、Piot C等。成功的抗PD-1癌症免疫治疗需要涉及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T细胞-树突状细胞串扰。免疫。2018;49:1148–1161.e7。doi:10.1016/j.immuni.2018.09.0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Singh AK,McGuirk JP。CAR T细胞:免疫治疗革命的延续。《柳叶刀肿瘤学》。2020;21:e168–e178。doi:10.1016/S1470-2045(19)30823-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Santomasso B、Bachier C、Westin J、Rezvani K、Shpall EJ。CAR T细胞治疗的另一面: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和经济负担。美国癌症学会临床肿瘤教育书籍。2019;39:433–444. doi:10.1200/EDBK_23869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Suurs FV、Lub-de Hooge MN、de Vries EGE、de Groot DJA。肿瘤和临床挑战中双特异性抗体和抗体构建的综述。药物治疗学。2019;201:103–119. doi:10.1016/j.pharmthera.2019.04.00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Rudolph MG、Stanfield RL、Wilson IA。TCR如何结合MHC、肽和辅受体。免疫学年度回顾。2006;24:419–466. doi:10.1146/annurev.immuniol.23.021704.11565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Thakur A、Huang M、Lum LG。基于双特异性抗体的治疗:优势和挑战。血液Rev。2018;32:339–347。doi:10.1016/j.blre.2018.02.00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Wang TT,Ravetch合资公司。通过Fc糖基化实现IgG的功能多样化。临床投资杂志。2019;129:3492–3498. doi:10.1172/JCI13002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Löffler A、Kufer P、Lutterbüse R、Zettl F、Daniel PT、Schwenkenbecher JM等。一种重组双特异性单链抗体CD19 x CD3通过非刺激T淋巴细胞诱导快速且高度的淋巴导向细胞毒性。鲜血。2000;95:2098–2103. doi:10.1182/血液。V95.6.2098版。[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DuPage M,Mazumdar C,Schmidt LM,Cheung AF,Jacks T.肿瘤特异性抗原的表达是癌症免疫编辑的基础。自然。2012;482:405–409. doi:10.1038/nature108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Alspach E、Lussier DM、Miceli AP、Kizhvatov I、DuPage M、Luoma AM等。MHC-II新抗原形成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反应。自然。2019;574:696–701. doi:10.1038/s41586-019-167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Yamamoto K、Venida A、Yano J、Biancur DE、Kakiuchi M、Gupta S等。自噬通过降解MHC-I促进胰腺癌的免疫逃避。自然。2020;581:100–105. doi:10.1038/s41586-020-2229-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Smith-Garvin JE,Koretzky GA,Jordan MS.T细胞活化。《免疫学年鉴》。2009;27:591–619. doi:10.1146/annurev.immuniol.021908.1327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Klinger M、Benjamin J、Kischel R、Stienen S、Zugmaier G。利用T细胞与BiTE®抗体构建物抗癌——过去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免疫学评论。2016;270:193–208. doi:10.1111/imr.1239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Offner S,Hofmeister R,Romaniuk A,Kufer P,Bauerle PA。通过双特异性单链抗体构建体在MHC I类阴性肿瘤细胞上诱导规则的细胞溶解性T细胞突触。分子免疫学。2006;43:763–771. doi:10.1016/j.molimm.2005.03.00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Dreier T、Lorenczewski G、Brandl C、Hoffmann P、Syring U、Hanakam F等。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催化的对淋巴瘤细胞的极强、快速和协同刺激非依赖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国际癌症杂志。2002;100:690–697. doi:10.1002/ijc.1055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4Bromley SK、Burack WR、Johnson KG、Somersalo K、Sims TN、Sumen C等。免疫突触。免疫学年度回顾。2001年;19:375–396. doi:10.1146/annurev.immuniol.119.1.37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5Wolf E、Hofmeister R、Kufer P、Schlereth B、Baeuerle PA。BiTEs:具有独特抗肿瘤活性的双特异性抗体结构。今日毒品发现。2005年;10:1237–1244. doi:10.1016/S1359-6446(05)03554-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6王凯,魏刚,刘大东。CD19:B细胞发育、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实验血液肿瘤。2012;1:36.doi:10.1186/2162-3619-1-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7Engel P,Zhou L,Ord DC,Sato S,Koller B,Tedder TF。缺乏或过度表达CD19信号转导分子的小鼠的异常B淋巴细胞减数、活化和分化。免疫。1995;:39–50. doi:10.1016/1074-7613(95)90157-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8Nagorsen D、Kufer P、Baeuerle PA、Bargou R.Blinatomomab:历史视角。药物治疗学。2012;136:334–342。doi:10.1016/j.pharmthera.2012.07.01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9Hoelzer D、Bassan R、Dombret H、Fielding A、Ribera JM、Buske C。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SMO诊断、治疗和随访临床实践指南。安·昂科尔(Ann Oncol)。2016;27:v69–v82。doi:10.1093/annonc/mdw02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0Einsele H、Borghaei H、Orlowski RZ、Subklewe M、Roboz GJ、Zugmaier G等。BiTE(双特异性T细胞接受器)平台:跨肿瘤类型靶向免疫肿瘤学治疗的发展和未来潜力。癌症-美国癌症学会。2020;126:3192–32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Liu D,Zhao J,Song Y,Luo X,Yang T.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结合物和含抗体方案的临床试验更新。血液肿瘤学杂志。2019;12:15.doi:10.1186/s13045-019-0703-z。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2Topp MS、Kufer P、Gokbuget N、Goebeler M、Klinger M、Neumann S等。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难治性微小残留病的T细胞增强抗体blinatumomab靶向治疗可提高疗效并延长无白血病生存期。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29:2493–2498. doi:10.1200/JCO.2010.32.727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3Topp MS、Gökbuget N、Zugmaier G、Degenhard E、Goebeler M、Klinger M等。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RD患者布利那单抗2期研究血液学无复发生存率的长期随访。鲜血。2012;120:5185–5187. doi:10.1182/bloud-2012-07-44103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4Gökbuget N、Zugmaier G、Klinger M、Kufer P、Stelljes M、Viardot A等。布利那单抗治疗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患者的2期研究中的长期无复发生存率。血液学。2017;102:e132–e135。doi:10.3324/haematol.2016.1539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5Gökbuget N,Dombret H,Bonifacio M,Reichle A,Graux C,Faul C,et al.Blinatumomab治疗成人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小残留病。鲜血。2018;131:1522–1531. doi:10.1182/bloud-2017-08-7983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6Gökbuget N、Zugmaier G、Dombret H、Stein A、Bonifacio M、Graux C等。布利那单抗治疗成人微小残留病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白血病淋巴瘤。2020;61:2665–2673. doi:10.1080/10428194.2020.178058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7Kiyoi H、Morris JD、Oh I、Maeda Y、Minami H、Miyamoto T等。布利那单抗在日本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1b/2期研究。癌症科学。2020;111:1314–1323. doi:10.1111/cas.143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8Topp MS、Gökbuget N、Zugmaier G、Klappers P、Stelljes M、Neumann S等。抗CD19双特异性T细胞-engager blinatumomab的II期试验显示复发或难治性B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学和分子缓解。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32:4134–4140. doi:10.1200/JCO.2014.56.324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9Topp MS、Gökbuget N、Stein AS、Zugmaier G、O’Brien S、Bargou RC等。布利那单抗对复发或难治性B型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的安全性和活性:一项多中心、单臂、2期研究。《柳叶刀肿瘤学》。2015;16:57–66. doi:10.1016/S1470-2045(14)7117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0Kantarjian H、Stein A、Gökbuget N、Fielding AK、Schuh AC、Ribera J等。盲法单抗与化疗治疗晚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376:836–847. doi:10.1056/NEJMoa16097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1Locatelli F、Zugmaier G、Mergen N、Bader P、Jeha S、Schlegel P等。小儿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Blinatumomab:RIALTO试验的结果,一项扩大访问研究。血癌杂志。2020;10:1-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s41408-020-00342-x。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2von Stackelberg A、Locatelli F、Zugmaier G、Handgretinger R、Trippett TM、Rizzari C等。暴发单抗治疗小儿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期/二期研究。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34:4381–4389. doi:10.1200/JCO.2016.67.33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3Martinelli G,Boissel N,Chevallier P,Ottmann O,Gökbuget N,Topp MS,et al.布利那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B型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的完全血液学和分子反应:一项II期、单臂、多中心研究的结果。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35:1795–1802. doi:10.1200/JCO.2016.69.353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4Goebeler M、Knop S、Viardot A、Kufer P、Topp MS、Einsele H等。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抗体构建布利那单抗:一期研究的最终结果。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34:1104–1111. doi:10.1200/JCO.2014.59.158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5Dufner V、Sayehli CM、Chatterjee M、Hummel HD、Gelbrich G、Bargou RC等。用布利那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长期预后。血液推进。2019;:2491–2498. doi:10.1182/bloudadvances.2019000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6Coyle L、Morley NJ、Rambaldi A、Mason KD、Verhoef G、Furness CL等。布利那单抗作为复发/难治性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成人第二补救治疗的开放式二期研究。白血病淋巴瘤。2020;61:2103–2112. doi:10.1080/10428194.2020.175905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7Viardot A、Goebeler M、Hess G、Neumann S、Pfreundschuh M、Adrian N等。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抗体blinatumomab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2期研究。鲜血。2016;127:1410–1416. doi:10.1182/bloud-2015-06-6513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8Malik H,Buelow B,Rangaswamy U,Balasubramani A,Boudreau A,Dang K,et al.TNB-486,一种新型全人类双特异性CD19 x CD3抗体,可通过最少的细胞因子分泌杀死CD19阳性肿瘤细胞。鲜血。2019;134:4070.doi:10.1182/bloud-2019-123226。[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9Izhak L,Cullen DE,Elgawly M,Luistro L,Johnson S,Bald J等人。摘要3636:CD19 x CD3 DART®分子duvortuxizumab在淋巴瘤模型中的强大抗肿瘤活性。癌症研究。2017;77:3636. [谷歌学者]
50Reusch U、Duell J、Ellwanger K、Herbrecht C、Knackmuss SH、Fucek I等。四价双特异性TandAb(CD19/CD3),AFM11,有效地募集T细胞用于CD19(+)肿瘤细胞的有效裂解。梅布斯·奥斯汀。2015;7:584–604. doi:10.1080/19420862.2015.10292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1Crocker PR、Paulson JC、Varki A.Siglecs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Nat Rev免疫学。2007;7:255–266. doi:10.1038/nri205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2Ravandi F、Walter RB、Subklewe M、Bueclelin V、Jongen-Lavernic M、Paschka P等。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R/R AML)患者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分子AMG 330的I期剂量递增研究的最新结果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38:7508.doi:10.1200/JCO.2020.38.15_suppl.7508。[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3Subklewe M、Stein A、Walter RB、Bhatia R、Wei AH、Ritchie D等。AMG 673(一种新型半衰期延长(HLE)抗CD33/CD3 BiTE®(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在复发/难治(R/R)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首次人体研究的初步结果鲜血。2019;134:833.doi:10.1182/bloud-2019-127977。[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4Nair-Gupta P、Diem M、Reeves D、Wang W、Schulingkamp R、Sproesser K等。一种新型C2域结合CD33xCD3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强大的T细胞定向活性,可对抗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液推进。2020;4:906–919. doi:10.1182/bloudadvances.20190011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5抗CD33/CD3双特异性抗体GEM 333。网址:https://www.cancer.gov/publications/dictionaries/cancer-drug/def/anti-cd33-cd3-bispecific-antibody-gem-333。2020年12月20日访问。
56Westervelt P、Cortes JE、Altman JK、Long M、Oehler VG、Gojo I等。AMV564是一种双价双特异性(2:2)CD33/CD3 T细胞结合物,用于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首次人体试验鲜血。2019;134:834.doi:10.1182/bloud-2019-129042。[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7Carpenter RO、Evbuomwan MO、Pittaluga S、Rose JJ、Raffeld M、Yang S等。B细胞成熟抗原是多发性骨髓瘤过继性T细胞治疗的一个很有希望的靶点。临床癌症研究。2013;19:2048–2060. doi:10.1158/1078-0432.CCR-12-24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8Topp MS、Duell J、Zugmaier G、Attal M、Moreau P、Langer C等。抗B细胞成熟抗原BiTE分子AMG 420诱导多发性骨髓瘤反应。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38:775–783. doi:10.1200/JCO.19.0265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9Harrison SJ、Minnema MC、Lee HC、Spencer A、Kapoor P、Madduri D等。AMG 701是抗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半衰期延长(HLE)BiTE®(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分子在复发/难治性(RR)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人类(FIH)研究的第一阶段鲜血。2020;136:28–29. doi:10.1182/bloud-2020-134063。[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0Pillarisetti K、Powers G、Luistro L、Babich A、Baldwin E、Li Y等。特克司他单抗是一种活性T细胞,可重定向针对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成熟抗原的双特异性抗体。血液推进。2020;4:4538–4549. doi:10.1182/bloudadvances.202000239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1Madduri D、Rosko A、Brayer J、Zonder J、Bensinger WI、Li J等。REGN5458,一种BCMA x CD3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诱导深度和持久的反应鲜血。2020;136:41–42. doi:10.1182/bloud-2020-139192。[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2Costa LJ、Wong SW、Bermüdez A、de la Rubia J、Mateos M、Ocio EM等。B细胞成熟抗原(BCMA)2+1 T细胞结合物(TCE)CC-93269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Pts)中的首次临床研究:一期多中心试验的中期结果。鲜血。2019;134:143.doi:10.1182/bloud-2019-12289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3Raje NS、Jakubowiak A、Gasparetto C、Cornell RF、Krupka HI、Navarro D等。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B细胞成熟抗原(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PF-06863135的一期研究的安全性、临床活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鲜血。2019;134:1869.doi:10.1182/bloud-2019-12180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4Rodriguez C、D’Souza A、Shah N、Voorhees PM、Buelow B、Vij R等。TNB-383B(一种BCMA x CD3双特异性T细胞重定向抗体)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I期研究的初步结果。鲜血。2020;136:43–44. doi:10.1182/bloud-2020-139893。[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5Hutchings M、Mous R、Clausen MR、Johnson P、Linton KM、Chamuleau MED等。皮下注射依普他单抗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中诱导完全应答,安全性令人鼓舞,包括既往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更新的剂量递增数据。鲜血。2020;136:45–46. doi:10.1182/bloud-2020-133820。[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6Bannerji R、Allan JN、Arnason JE、Brown JR、Advani R、Ansell SM等。人CD20 x CD3双特异性抗体Odronextamab(REGN1979)在高度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包括CAR T治疗难治性患者)中诱导持久、完全的反应。鲜血。2020;136:42–43. doi:10.1182/bloud-2020-136659。[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7Assouline SE、Kim WS、Sehn LH、Schuster SJ、Cheah CY、Nastoupil LJ等。Mosunetuzumab在多发复发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来自I期剂量递增试验的最新临床经验。鲜血。2020;136:42–44. doi:10.1182/bloud-2020-135839。[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8Patel K,Michot J,Chanan-Khan AA,Salles GA,Cartron G,Peyrade F等。XmAb13676(一种抗CD20 x抗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初步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鲜血。2019;134:4079.doi:10.1182/bloud-2019-128564。[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9Hutchings M、Carlo-Stella C、Bachy E、Offner FC、Morschhauser F、Crump M等。格洛非单抗递增给药在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诱导高反应率。鲜血。2020;136:46–48. doi:10.1182/bloud-2020-136044。[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0IGM Biosciences在2020年ASH年会上发布了IGM-2323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首次临床数据。网址:https://igmbio.com/2020/12/05/igm-biosciences-presents-first clinical-data-from-igm-2323-in-non-hodgkins-lymphoma-at-2020-ash-annual-meting/。于2021年3月15日访问。
71Garfall AL、Usmani SZ、Mateos M、Nahi H、van de Donk NWCJ、San-Miguel JF等。泰克司他单抗(一种B细胞成熟抗原(BCMA)x CD3双特异性抗体)在复发性和/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中的1期最新结果鲜血。2020;136:27.doi:10.1182/bloud-2020-138831。[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2辉瑞公司报告多发性骨髓瘤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PF-06863135)阳性临床数据。网址:https://stockhouse.com/news/press-releases/2020/12/07/pfizer-reports-positive-clinical-data-for-bcma-cd3-bispecific-antibody-pf。于2021年3月16日访问。
73Cohen AD、Harrison SJ、Krishnan A、Fonseca R、Forsberg PA、Spencer A等。BFCR4350A(一种FcRH5/CD3 T细胞增强双特异性抗体)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初步临床活性和安全性。鲜血。2020;136:42–43. doi:10.1182/血液-2020-13698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4Chari A、Berdeja JG、Oriol A、van de Donk NWCJ、Rodriguez P、Askari E等。复发性和/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服用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组5成员D(GPRC5D)x CD3双特异性抗体塔喹单抗的第一阶段人类首次研究鲜血。2020;136:40–41. doi:10.1182/bloud-2020-133873。[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5Aldoss I、Uy GL、Vey N、Emadi A、Sayre PH、Walter RB等。Flotetuzumab作为原发性诱导失败和早期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挽救疗法。鲜血。2020;136:16–18. doi:10.1182/bloud-2020-134576。[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6Mhawech-Fauceglia P、Zhang S、Terracciano L、Sauter G、Chadhuri A、Herrmann FR等。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蛋白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项使用多肿瘤组织微阵列技术的免疫组化研究。组织病理学。2007;50:472–483. doi:10.1111/j.1365-2559.2007.02635.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7Hummel H,Kufer P,Grüllich C,Deschler-Baier B,Chatterjee M,Goebeler M,et al.帕索托昔单抗(AMG 212/BAY 2010112)的一期研究,一种针对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mCRPC)的PSMA靶向BiTE(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器)免疫疗法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38:124。doi:10.1200/JCO.2020.38.6_suppl.124。[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8Tran B、Horvath L、Dorff T、Rettig M、Lolkema MP、Machiels J等。AMG 160(一种延长半衰期(HLE)、PSMA靶向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免疫治疗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mCRPC)的一期研究结果安·昂科尔(Ann Oncol)。2020;31(suppl_4):S507–S549。doi:10.1016/j.annonc.2020.08.869。[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9Bendell JC、Fong L、Stein MN、Beer TM、Ross A、Gao X等。HPN424的首次人体I期研究,这是一种针对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三特异性延长半衰期PSMA靶向T细胞结合物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38:5552.doi:10.1200/JCO.2020.38.15_suppl.5552。[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0Rosenthal MA、Balana C、van Linde ME、Sayehli C、Fiedler WM、Wermke M等人ATIM-49(LTBK-01)。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新型抗EGFRvIII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BITE®)分子AMG 596、AMG 596:复发性GBM(RGBM)的计划中期分析神经肿瘤学。2019;21:vi283.doi:10.1093/neuonc/noz219.119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1安进。安进在SITC 2020上发布AMG 757的首次临床数据。https://www.amgen.com/newsroom/press-releases/2020/11/amgen-presents-first-clinical-data-for-amg-757-at-sitc-2020。2020年12月12日访问。
82Chao J,BuxóE,Cervantes A,Dayyani F,Lima CMSP,Greil R,et al.正在进行的试验:AMG 199(一种半衰期延长的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HLE BiTE)免疫治疗的一期研究,靶向胃和胃食管交界(G/GEJ)癌患者的MUC17。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38:TPS4649.doi:10.1200/JCO.2020.38.15_suppl.TPS4649。[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3Bailis JM、Lutterbuese P、Thomas O、Locher K、Harrold J、Boyle M等。摘要3364:胃癌靶向MUC17或CLDN18.2的BiTE®免疫治疗临床前评估。癌症研究。2020;80:3364. [谷歌学者]
84Piha-Paul S、Starodub A、Karim R、Shafique M、Suarez GT、Ruegg C等。372复发/难治性实体瘤的单药抗肿瘤活性:新型T细胞接受器AMV564的1期实体瘤试验的中期数据。免疫疗法癌症杂志。2020;8:A397.doi:10.1136/jitc-2020-SITC2020.0372。[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5Tabernero J、Melero I、Ros W、Argiles G、Marabelle A、Rodriguez-Ruiz ME等。新型癌胚抗原(CEA)T细胞双特异性(CEA CD3 TCB)抗体作为单一试剂与阿替佐单抗联合应用的Ia和Ib期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35:3002.doi:10.1200/JCO.2017.35.15_suppl.3002。[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6俞S,张杰,闫Y,姚X,方力,熊H,等。一种新型不对称抗HER2/CD3双特异性抗体对HER2阳性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实验临床癌症研究杂志。2019;38:355.网址:10.1186/s13046-019-135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7Song L,Xue J,Zhang J,Li S,Liu D,Zhou T。使用综合PK/PD建模方法对双特异性CD3/EpCAM T细胞结合抗体M701的首次人体剂量进行机械预测。欧洲药学杂志。2021;158:105584.doi:10.1016/j.ejps.2020.10558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8Ishiguro T、Sano Y、Komatsu S、Kamata-Sakurai M、Kaneko A、Kinoshita Y等。抗glypican 3/CD3双特异性T细胞重定向抗体用于治疗实体瘤。科学与运输医学。2017;9:eaal4291.doi:10.1126/scitranslmed.aal429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9Moore PA、Shah K、Yang Y、Alderson R、Roberts P、Long V等。MGD007的开发,一种gpA33 x CD3双特异性DART蛋白,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T细胞免疫治疗。摩尔癌症治疗。2018;17:1761–1772. doi:10.1158/1535-7163.MCT-17-108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0Hernandez-Hoyos G,Sewell T,Bader R,Bannink J,Chenault RA,Daugherty M,et al.MOR209/ES414,一种针对PSMA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耐受性前列腺癌。摩尔癌症治疗。2016;15:2155–2165。doi:10.1158/1535-7163.MCT-15-024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1Xu H、Cheng M、Guo H、Chen Y、Huse M、Cheung NV。使用双特异性人源化抗体将T细胞重定位于人类肿瘤上的GD2五糖。癌症免疫研究。2015;:266–277. doi:10.1158/2326-6066.CIR-14-0230-T。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2Gan HK,Cvrljevic AN,Johns TG。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体III(EGFRvIII):野生生物发生改变的地方。FEBS J公司。2013;280:5350–5370。doi:10.1111/febs.1239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3Aldoss I、Song J、Stiller T、Nguyen T、Palmer J、O'Donnell M等。布利那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期间耐药与复发的相关性。美国血液学杂志。2017;92:858–865. doi:10.1002/ajh.2478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4Zhao Y、Aldoss I、Qu C、Crawford JC、Gu Z、Allen EK等。B-ALL成人对布利那单抗反应的肿瘤内在和外在决定因素。鲜血。2021;137:471–484。doi:10.1182/bloud.20200062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5Park JH、Rivière I、Gonen M、Wang X、Sénéchal B、Curran KJ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19 CAR治疗的长期随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8;378:449–459. doi:10.1056/NEJMoa17099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6King AC、Bolanos R、Velasco K、Tu H、Zaman F、Geyer MB等。布利那突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疾病负担患者的现实世界图表综述。鲜血。2019;134:5079.doi:10.1182/bloud-2019-12274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7Brown P、Zugmaier G、Gore L、Tuglus CA、Stackelberg A。第15天骨髓微小残留病预测复发/难治性小儿B-ALL对布利那单抗的反应。英国血液学杂志。2019;188:e36–e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Walker AJ、Majzner RG、Zhang L、Wanhainen K、Long AH、Nguyen SM等。肿瘤抗原和受体密度调节靶向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嵌合抗原受体的疗效。摩尔理论。2017;25:2189–2201. doi:10.1016/j.ymthe.2017.06.0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9Watanabe K、Terakura S、Martens AC、van Meerten T、Uchiyama S、Imai M等。靶抗原密度决定了抗–CD20-CD28-CD3ζ嵌合抗原受体修饰效应CD8+T细胞的效力。免疫学杂志。2015;194:911–920. doi:10.4049/jimmunol.140234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0Krupka C、Kufer P、Kischel R、Zugmaier G、Lichteneger FS、Köhnke T等。阻断PD-1/PD-L1轴可通过CD33/CD3 BiTE抗体构建物AMG 330增强AML细胞的溶解:逆转T细胞诱导的免疫逃逸机制。白血病。2016;30:484–491. doi:10.1038/leu.2015.2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1Yuraszeck T、Bartlett D、Singh I、Reed M、Pagano S、Zhu M。评估布利那单抗对NHL患者(pts)作用的定量系统药理学(QSP)模型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34:e14511.doi:10.1200/JCO.2016.34.15_suppl.e14511。[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2Duell J、Dittrich M、Bedke T、Mueller T、Eisele F、Rosenwald A等。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决定了B型复发性ALL患者中T细胞增强抗体blinatumab的结果。白血病。2017;31:2181–2190. doi:10.1038/leu.2017.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3弗雷·内华达州,波特·DL。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与新型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血液学美国社会血液学教育计划。2016;2016:567–572. doi:10.1182/asheducation-2016.1.5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4Stein AS、Schiller G、Benjamin R、Jia C、Zhang A、Zhu M等。用布利那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神经不良事件:管理和缓解因素。Ann血液学。2019;98:159–167. doi:10.1007/s00277-018-349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5Shimabukuro-Vornhagen A、Gödel P、Subklewe M、Stemmler HJ、Schlößer HA、Schlaak M等。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免疫疗法癌症杂志。2018;6:56.网址:10.1186/s40425-018-034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6郑平,克罗斯·JM,王刚。T细胞增强抗癌治疗中的逃避性神经毒性。趋势免疫。2019;40:274–278。doi:10.1016/j.it.2019.02.00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7Klinger M、Zugmaier G、Nägele V、Goebeler M、Brandl C、Stelljes M等。T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促进了Blinatumab相关的神经不良事件。癌症研究。2020;80:91–101. doi:10.1158/0008-5472.CAN-19-113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8Matasar MJ、Cheah CY、Yoon DH、Assouline SE、Bartlett NL、Ku M等。皮下注射莫苏奈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在剂量递增队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鲜血。2020;136:45–46. doi:10.1182/bloud-2020-135818。[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9Lesokhin AM、Levy MY、Dalovisio AP、Bahlis NJ、Solh M、Sebag M等。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皮下注射PF-06863135(一种B细胞成熟抗原(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初步安全性、疗效、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鲜血。2020;136:8-19.doi:10.1182/bloud-2020-133335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0Ribas A,Wolchok法学博士。使用检查点封锁的癌症免疫治疗。科学。2018;359:1350–1355. doi:10.1126/science.aar406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1Köhnke T,Krupka C,Tischer J,Knösel T,Subklewe M。对CD19/CD3-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抗体布利那单抗耐药患者中表达PD-L1的B递归ALL细胞的增加。血液肿瘤学杂志。2015;8:111.doi:10.1186/s13045-015-021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2Feucht J、Kayser S、Gorodezki D、Hamieh M、Döring M、Blaeschke F等。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介导的T细胞对CD19+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反应受白血病细胞上PD-L1和CD80/CD86的反向调节。Oncotarget公司。2016;7:76902–76919. doi:10.18632/目标123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3Cherkassky L、Morello A、Villena-Vargas J、Feng Y、Dimitrov DS、Jones DR等。具有细胞内PD-1检查点阻断的人CAR T细胞抵抗肿瘤介导的抑制。临床投资杂志。2016;126:3130–3144. doi:10.1172/JCI830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4Jackson CM,Choi J,Lim M.免疫治疗抵抗的机制:胶质母细胞瘤的教训。国家免疫组织。2019;20:1100–1109. doi:10.1038/s41590-019-0433-y。[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5Ghiringhelli F、Larmonier N、Schmitt E、Parcellier A、Cathelin D、Garrido C等。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但对环磷酰胺敏感,可以对已确诊的肿瘤进行免疫治疗。欧洲免疫学杂志。2004;34:336–344. doi:10.1002/eji.20032418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6加布里洛维奇·迪。髓源性抑制细胞。癌症免疫研究。2017;5:3-8.网址:10.1158/2326-6066.CIR-16-02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7Perez C、Botta C、Zabaleta A、Puig N、Cedena M、Goicoechea I等。多发性骨髓瘤中粒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免疫基因组鉴定和特征。鲜血。2020;136:199–209. doi:10.1182/bloud.201900453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8Jabbour E,Düll J,Yilmaz M,Khoury JD,Ravandi F,Jain N等。布利那单抗失效后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CD19表达水平无变化。美国血液学杂志。2018;93:371–374。doi:10.1002/ajh.2498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9Yu H、Sotillo E、Harrington C、Wertheim G、Paessler M、Maude SL等。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后靶表面抗原的重复丢失。美国血液学杂志。2017;92:E11–E13。doi:10.1002/ajh.245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0Bukhari A、El Chaer F、Koka R、Singh Z、Hutnick E、Ruehle K等。CD19导向的CAR-T细胞治疗后大B细胞淋巴瘤因CD19抗原丢失而快速复发。美国血液学杂志。2019;94:E273–E275。doi:10.1002/ajh.2559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1Braig F、Brandt A、Goebeler M、Tony H、Kurze A、Nollau P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抗CD19/CD3 BiTE的耐药性可能是由CD19膜运输中断介导的。鲜血。2017;129:100–104. doi:10.1182/bloud-2016-05-71839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2张泽,陈X,田Y,李F,赵X,刘J,等。CD19的点突变促进B细胞淋巴瘤从CAR-T细胞治疗中的免疫逃逸。免疫疗法癌症杂志。2020;8:e001150.doi:10.1136/jitc-2020-0011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3Sotillo E、Barrett DM、Black KL、Bagashev A、Oldridge D、Wu G等。获得性突变和CD19选择性剪接的融合使CART-19免疫治疗产生耐药性。癌症发现。2015;5:1282–1295。doi:10.1158/2159-8290.CD-15-1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4Gardner R、Wu D、Cherian S、Fang M、Hanafi L、Finney O等。获得CD19-阴性髓系表型可使MLL重排的B-ALL从CD19-CAR-T细胞治疗中免疫逃逸。鲜血。2016;127:2406–2410. doi:10.1182/血液-2015-08-6655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5Rayes A,McMasters RL,O'Brien MM。CD19导向治疗后MLL重组婴儿白血病的谱系转换。小儿血癌。2016;63:1113–1115. doi:10.1002/pbc.2595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6Zoghbi A、Winkler B、Zur Stadt U、Müller I、Escherich G。复发性常见ALL共表达髓系标记物的布利他单抗下的谱系转换,无MLL重排。鲜血。2016;128:5196.doi:10.1182/blood。V128.22.5196.5196。[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7Oberley MJ、Gaynon PS、Bhojwani D、Pulsipher MA、Gardner RA、Hiemenz MC等。TCF3-ZNF384融合阳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后的髓系转换。小儿血癌。2018;65:e27265.doi:10.1002/pbc.272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8He RR、Nayer Z、Hogan M、Cuevo RS、Woodward K、Heyer D等。KMT2A/AFF1将B淋巴细胞白血病重排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髓系肉瘤,随后转化为B/髓系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相关谱系转换。病例报告血液学。2019;2019:73946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Ruella M、Barrett DM、Kenderian SS、Shestota O、Hofmann TJ、Perazzelli J等。CD19和CD123双重靶向性可预防CD19导向免疫治疗后的抗原丢失复发。临床投资杂志。2016;126:3814–3826。doi:10.1172/JCI873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0Dai H,Wu Z,Jia H,Tong C,Guo Y,Ti D,等。以CD19和CD22为靶点的双特异性CAR-T细胞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液肿瘤学杂志。2020;13:30.doi:10.1186/s13045-020-0085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1Baeuerle PA,Reinhardt C.用于癌症治疗的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抗体。癌症研究。2009;69:4941–4944. doi:10.1158/0008-5472.CAN-09-054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2Lorenzewski G、Friedrich M、Kischel R、Dahlhoff C、Anlahr J、Balazs M等。产生半衰期延长的抗CD19 BiTE®抗体构建体,与每周一次给药兼容,用于治疗CD19阳性恶性肿瘤。鲜血。2017;130:2815. [谷歌学者]
133Marion S、Anthony S、Roland BW、Ravi B、Andrew HW、David R等。AMG 673是一种新型抗CD33/CD3 BiTE®(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分子,用于复发/难治性(R/R)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第一阶段首次人类剂量递增研究的最新结果EHA图书馆。2020;294466:EP548。 [谷歌学者]
134Herrmann M、Krupka C、Deiser K、Lindl B、Mocikat R、Metzeler KH等。开发双功能检查点抑制性T细胞接合器(CiTE)以逆转AML中的适应性免疫逃逸。鲜血。2018;132:4069.doi:10.1182/bloud-2018-99-11962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5施瓦茨RH。T淋巴细胞克隆无能的细胞培养模型。科学。1990;248:1349–1356. doi:10.1126/science.21133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6刘润,姜伟,杨明,郭华,张毅,王杰,等。人4-1BB配体/抗CD20融合蛋白与抗CD3/抗CD20糖尿病协同抗肿瘤作用,有效抑制SCID小鼠的人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杂志。2010;33:500–509. doi:10.1097/CJI.0b013e3181d75c2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7Arndt C、Feldmann A、von Bonin M、Cartellieri M、Ewen E、Koristka S等。协同刺激提高了转移到表达低水平CD33的肿瘤细胞的T细胞的杀伤能力:新型模块化靶向系统的描述。白血病。2014;28:59–69. doi:10.1038/leu.2013.24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8Laszlo GS、Gudgeon CJ、Harrington KH、Walter RB。T细胞配体调节CD33/CD3-BiTE抗体构建物AMG 330的细胞溶解活性。血癌杂志。2015;5:e340.doi:10.1038/bcj.2015.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9Correnti CE、Laszlo GS、de van der Schueren WJ、Godwin CD、Bandaranayake A、Busch MA等。同时多相互作用T细胞结合(SMITE)双特异性抗体通过CD28共同刺激克服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BiTE)抵抗。白血病。2018;32:1239–1243. doi:10.1038/s41375-018-001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0Choi BD、Yu X、Castano AP、Bouffard AA、Schmidts A、Larson RC等。分泌BiTEs的CAR-T细胞绕过抗原逃逸而无明显毒性。国家生物技术。2019;37:1049–1058. doi:10.1038/s41587-019-0192-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1郭ZS,Lotze MT,Zhu Z,Storkus WJ,Song X.Bi和三特异性T细胞结合物形成的溶瘤病毒:下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生物医学。2020;8:204.doi:10.3390/生物医学807020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2Scott EM、Jacobus EJ、Lyons B、Frost S、Freedman JD、Dyer A等。双价和三价T细胞结合物消耗癌症患者样本中与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免疫疗法癌症杂志。2019;7:320.网址:10.1186/s40425-019-080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3Freedman JD、Duffy MR、Lei-Rossmann J、Muntzer A、Scott EM、Hagel J等。一种表达T细胞结合物的溶瘤病毒同时靶向癌症和免疫抑制基质细胞。癌症研究。2018;78:6852–6865。doi:10.1158/0008-5472.CAN-18-175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4Porter CE、Rosewell Shaw A、Jung Y、Yip T、Castro PD、Sandulache VC等。携带BiTE、细胞因子和检查点抑制剂的溶瘤腺病毒使CAR T细胞能够控制异质性肿瘤的生长。摩尔理论。2020;28:1251–1262. doi:10.1016/j.ymthe.2020.02.0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5Klupsch K、Baeriswyl V、Scholz R、Dannenberg J、Santimaria R、Senn D等。摘要1787:COVA4231,一种有效的CD3/CD33双特异性FynomAb,具有IgG样药代动力学,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癌症研究。2018;78:1787年。[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6Liu L,Lam CK,Long V,Widjaja L,Yang Y,Li H,et al.MGD011,A CD19 x CD3双亲重靶向双特异性分子,结合延长循环半衰期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癌症研究。2017;23:1506–1518. doi:10.1158/1078-0432.CCR-16-066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7Mayes P、Tacken P、Wang S、Loo PV、Condamine T、Maaden HVD等。摘要539:双特异性Fc沉默的IgG1抗体(MCLA-145)需要PD-L1结合才能激活CD137。癌症研究。2019;79:539. [谷歌学者]
148Seckinger A、Delgado JA、Moser S、Moreno L、Neuber B、Grab A等。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BCMA-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EM801的靶向表达、产生、临床前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癌细胞。2017;31:396–410. doi:10.1016/j.cell.2017.02.0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9Schlothauer T、Herter S、Koller CF、Grau-Richards S、Steinhart V、Spick C等。新型人类IgG1和IgG4 Fc工程抗体,其免疫效应器功能完全失效。蛋白质工程设计选择。2016;29:457–466. doi:10.1093/protein/gzw04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0Chornoguz O、Leettola CN、Leander K、Brosnan K、Emmell E、Chiu ML等。一种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的表征,该抗体可在体外激活T细胞并在体内减缓肿瘤生长。单克隆抗体免疫诊断免疫疗法。2019;38:242–254. doi:10.1089/mab.2019.003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1Engelberts PJ、Hiemstra IH、de Jong B、Schuurhuis DH、Meesters J、Beltran Hernandez I等。DuoBody-CD3xCD20在临床前模型中诱导T细胞介导的恶性B细胞的有效杀伤,并为皮下给药提供机会。埃比奥医学。2020;52:102625.doi:10.1016/j.ebiom.2019.1026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2Wang L,Hoseini SS,Xu H,Ponomarev V,Cheung N。沉默T细胞中的fc结构域-参与双特异性抗体可提高T细胞的贩运和抗肿瘤能力。癌症免疫研究。2019;7:2013–2024. doi:10.1158/2326-6066.CIR-19-01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3Veglia F、Perego M、Gabrilovich D.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成熟。国家免疫组织。2018;19:108–119. doi:10.1038/s41590-017-0022-x。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4Wu L,Seung E,Xu L,Rao E,Lord DM,Wei RR,等。三特异性抗体通过T细胞受体共同刺激增强肿瘤导向T细胞的治疗效果。Nat Can公司。2020;1:86–98. doi:10.1038/s43018-019-0004-z。[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5Seftel MD.Hyper-CVAD:四季养生。柳叶刀血液。2020;7:e501–e502。doi:10.1016/S2352-3026(20)30179-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6Richard Carpentier G,Kantarjian HM,Short NJ,Ravandi F,Ferrajoli A,Schroeder HM等。新诊断的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中高CVAD与blinatumomab序贯联合的II期研究的最新结果鲜血。2019;134:3807.doi:10.1182/bloud-2019-129657。[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7Fleming S,Venn N,Reynolds J,Nguyen U,Kwan J,Moore J,et al.澳大利亚白血病和淋巴瘤组(ALLG)ALL8对Ph阴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一线布利那单抗联合化疗的初步微量残留病分析。鲜血。2019;134:1300.doi:10.1182/bloud-2019-132048。[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8Short NJ、Kantarjian HM、Ravandi F、Huang X、Ferrajoli A、Kadia TM等。新诊断为费城染色体阴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成人中的超冠状病毒抗体和序贯性布利那单抗:来自II期研究的结果。鲜血。2020;136:9–11.doi:10.1182/bloud-2020-13856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9Katz DA,Chu MP,David KA,Thieblemont C,Morley NJ,Khan SS,et al.Open-label,成人初诊高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利妥昔单抗化疗后布利那单抗的2期研究。鲜血。2019;134:4077。doi:10.11182/血液-2019-12170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0Sasaki K,Kantarjian HM,Ravandi F,Short NJ,Kebriaei P,Huang X,等。inotuzumab ozogamicin(InO)与低强度化疗(迷你型CVD)的序贯联合加或不加布利那单抗对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复发的患者(pts)非常有效。鲜血。2019;134:3806.doi:10.1182/bloud-2019-129018。[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1Sasaki K、Kantarjian HM、Ravandi F、Short NJ、Kebriaei P、Huang X等。对复发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低强度化疗和inotuzumab ozomacin加或不加blinatumomab的长期随访:一项2期试验。鲜血。2020;136:40–42. [谷歌学者]
162McCloskey JK、Gagnon J、McCabe T、Charlon J、Wang S、Fan R等。盲蝽单抗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安全有效地诱导复发性和难治性费城阳性急性白血病的快速、深入和持久的分子反应。鲜血。2019;134:3812。doi:10.11182/血液-2019-131838。[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3Assi R、Kantarjian H、Short NJ、Daver N、Takahashi K、Garcia-Manero G等。布利那单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复发性费城染色体阳性白血病的安全性和疗效。临床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2017;17:897–901. doi:10.1016/j.clml.2017.08.1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4Couturier M、Thomas X、Huguet F、Berthon C、Simand C、Hicheri Y等。Blinatumomab+ponatinib治疗复发性Ph1-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法国的经验。鲜血。2018;132:4014.doi:10.1182/bloud-2018-99-111546。[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5Chiaretti S、Bassan R、Vitale A、Elia L、Piciochi A、Puzzolo C等。Dasatinib-blinatomab联合用药用于成人Ph+ALL患者的一线治疗。更新了gimema LAL2116 D-Alba试验的结果。鲜血。2019;134:740.doi:10.1182/bloud-2019-128759。[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6Campos-Cabrera G、Vega-Tapia N、Campos-Carrera V、Campos-Cabrera S、Campos-Villagomez J、Mendez-Garcia E.Blinatumomab和venetoclax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最小残留疾病复发。鲜血。2019;134:5128.doi:10.1182/bloud-2019-127296。[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7Webster J、Luskin MR、Prince GT、DeZern AE、DeAngelo DJ、Levis MJ等。盲法单抗联合PD-1和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性(R/R)CD19阳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一期研究的初步结果。鲜血。2018;132:557.doi:10.1182/bloud-2018-99-111845。[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8Schwartz M、Damon LE、Jeyakumar D、Costello CL、Tzachanis D、Schiller GJ等。Blinatomomab联合pembrolizumab对复发或难治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是安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血液恶性肿瘤联合研究1504。鲜血。2019;134:3880.doi:10.1182/bloud-2019-131061。[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9Buccheri S,Guggino G,Caccomo N,Li DP,Dieli F.基于gammadeltaT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荟萃分析。生物Regul Homost代理杂志。2014;28:81–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0Sebestyen Z、Prinz I、Dechanet-Merville J、Silva-Santos B、Kuball J。将γ(γ)T细胞及其受体转化为癌细胞治疗。Nat Rev药物发现。2020;19:169–184. doi:10.1038/s41573-019-0038-z。[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1de Bruin RCG、Veluchamy JP、Lougheed SM、Schneiders FL、Lopez-Lastra S、Lameris R等。利用Vγ9Vδ2-T细胞强大且广泛适用的肿瘤细胞溶解能力的双特异性纳米体方法。肿瘤免疫学。2017;7:e1375641.doi:10.1080/2162402X.2017.13756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2Kuhns理学硕士,Badgandi HB。拼接TCR-CD3复合物的家族肖像。免疫学评论。2012;250:120–143. doi:10.1111/imr.1200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3Bachiller M、Battram AM、Perez Amill L、Martín-Antonio B。免疫疗法中的自然杀伤细胞:我们快到了吗?癌症。2020;12:3139.doi:10.3390/cancers121131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4Schmohl JU、Felices M、Taras E、Miller JS、Vallera DA。通过基因插入改良的IL-15交联剂增强抗肿瘤双特异性抗体的ADCC和NK细胞活化。摩尔理论。2016;24:1312–1322。doi:10.1038/mt.2016.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5Vallera DA、Felices M、McElmurry R、McCullar V、Zhou X、Schmohl JU等。IL15三特异性杀手结合物(TriKE)使自然杀伤细胞对CD33+靶点具有特异性,同时还诱导持久性、体内扩张和增强功能。临床癌症研究。2016;22:3440–3450. doi:10.1158/1078-0432.CCR-15-271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6Gauthier L、Morel A、Anceriz N、Rossi B、Blanchard-Alvarez A、Grondin G等。靶向NKp46的多功能自然杀伤细胞结合物触发保护性肿瘤免疫。单元格。2019;177:1701–1713.e16。doi:10.1016/j.cell.2019.04.04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7Heczey A,Courtney AN,Montalbano A,Robinson S,Liu K,Li M,et al.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抗GD2 CAR-NKT细胞:中期分析。自然医学。2020;26:1686–1690. doi:10.1038/s41591-020-1074-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8Klichinsky M、Ruella M、Shestota O、Lu XM、Best A、Zeeman M等。人类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国家生物技术。2020;38:947–953. doi:10.1038/s41587-020-0462-y。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生物标志物研究由以下人员提供BMC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