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神经科学公牛。2021年3月;37(3): 405–422.
2021年2月10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2007年10月10日/12264-020-00615-2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管理委员会7954910
PMID:33566301

前扣带回在平移疼痛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

疼痛作为寻求医疗咨询的最常见症状原因,是一种复杂的经历,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和阶段。在疼痛过程中,有害刺激可能会激活前扣带回(ACC)。但ACC在不同疼痛条件下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讨论。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通过对ACC中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包括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癌痛)的各种疼痛检测,阐述了累积证据的共性和差异,并讨论了动物研究中的细胞受体和信号分子。我们进一步总结了ACC作为临床疼痛管理中有创和无创刺激技术的新中枢神经调节靶点。对ACC中疼痛处理的全面了解可能会缩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转化研究差距,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前扣带皮层,脑深部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骨直流电刺激,病理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症疼痛

介绍

疼痛是一种多层面的体验,已被定义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阶段。根据持续时间,疼痛被简单地分为暂时性、急性和慢性疼痛(图1). 当皮肤和组织在没有损伤的情况下接受伤害性刺激时,会引发暂时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是由组织损伤引起的。慢性或持续性疼痛通常由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触发,这些损伤可能超过身体的治愈能力。即使在完成治疗后,慢性或持续性疼痛仍会持续并有长期变化。鉴于疼痛感是伤害性系统内生理和/或病理过程的结果,另一种分类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疼痛(图1)被更广泛地接受[1]. 生理性疼痛主要指暂时性疼痛,有时也包括急性疼痛,具有促进避免进一步损伤的适应性功能。它通常被称为“好的疼痛”,是一种生存警告系统,通过影响有机体退出有害刺激来保护有机体。病理性疼痛(也称为临床疼痛,详见下文)与慢性疼痛有很大的重叠,发生于强烈或持续的有害刺激导致身体组织损伤时,以及刺激过度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导致组织损伤甚至神经损伤时[4].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2264_2020_615_Fig1_HTML.jpg

疼痛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疼痛可分为三类。I类以持续时间为特征:短暂、急性和慢性/持续疼痛。第二类基于起始刺激和功能。生理性疼痛主要与有害刺激和保护功能有关,可进一步分为生理性疼痛和伤害性疼痛。病理性疼痛包括炎症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癌症疼痛。神经基质-外周神经系统(PNS)或中枢神经系统(CNS)参与生理和病理疼痛。

前扣带回(ACC)是边缘系统的关键区域,参与多种认知和情绪处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冲突监视、错误检测和注意[57]. 与错误检测和冲突监控理论有关,ACC也在基于奖励的学习和任务执行前的预期中发挥作用[810]和性吸引刺激引起的快感[11]. 另一方面,ACC最常与所有皮层区域的疼痛处理相关。与认知和情绪的高级功能相关,ACC被认为与情感性疼痛有关[12,13]. 我们之前的一系列研究表明,ACC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对疼痛相关的负面情绪是必要的[1418]. 基于我们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我们回顾了ACC在情感性疼痛中的作用[19]但ACC是否以及如何解码和区分感觉疼痛和情感疼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议。

人体功能成像研究[2024]大鼠模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2527]已经揭示了ACC在疼痛状况期间被激活。临床上,一些研究表明,ACC手术消融(扣带回切开术和扣带回切除术)或阻断ACC的主要投射通路后,疼痛的感觉成分减少[28,29]. 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ACC在无痛患者和对照个体中均正常激活,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其他疼痛刺激通常激活的疼痛矩阵区域相似[30]. 因此,皮层区域实际上是如何操纵疼痛感的?他们是直接解码疼痛感知,还是仅在控制情感疼痛时才影响感官疼痛?

在这篇专题综述中,我们试图展示ACC在疼痛处理中的作用,并利用各种疼痛检测积累的证据讨论共性和差异。我们首先对ACC及其在不同疼痛类别中的功能进行了临床前动物研究,以讨论其机制。然后我们讨论了使用有创和无创ACC刺激治疗疼痛的临床方法。为了总结这些在不同疼痛条件下对ACC的翻译研究,我们提出了对ACC作用的更好理解。

ACC在临床前疼痛模型中的作用

尽管过去几十年来疼痛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疼痛现象的复杂性使其难以解决。ACC在不同的疼痛状态和类别中扮演着有据可查的角色,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本节中,我们回顾了ACC在动物模型中生理和病理疼痛中的功能。与人类的临床研究不同,动物不能自我报告,但对其在伤害性刺激下的行为进行评分是可靠和客观的[31]. 在临床前研究中,生理性疼痛通常会向ACC诱导生理性或伤害性信号输入,通常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周神经系统中(图1). 病理性疼痛是由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损伤(炎症疼痛)和神经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或肿瘤浸润和转移(癌痛)引起的(图1). 炎症、神经病和癌痛的病因从根本上是不同的(图1). 损伤和炎症导致内在免疫级联反应,可能增加炎症细胞、损伤细胞和血细胞释放活性因子[32]. 诱导的炎症系统有助于愈合和修复。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它持续存在,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的成分[33]. 癌症疼痛可能涉及具有独特特征的炎症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复杂组合[34].

尽管疼痛被分为不同的类别,但疼痛处理并不是独立的。例如,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神经周围或神经内炎症有关[35]. ACC的过度活动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导的焦虑抑郁行为[36]. 尤其是对于癌症疼痛,炎症反应在早期是不可避免的,而神经系统在晚期则会受到侵犯[37]. 此外,大多数与疼痛相关的情绪模型都是由炎症或神经性疼痛引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持续性会增强这些情绪[19,38]. 相反,焦虑和对疼痛的恐惧会显著改变感知到的疼痛[3941]. 最近一项对大鼠模型的研究表明,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ACC(区域24a和24b)包含对感觉疼痛和疼痛相关情绪作出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当大鼠经历疼痛并目睹另一只大鼠处于疼痛中时,ACC中的镜像神经元会做出反应,但当大鼠经历电击引起的恐惧时,这些神经元不会做出反应[42]. 这项有趣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一致,即感觉到和看到的疼痛会在ACC和岛叶皮层引发相同的活动[43].

生理性疼痛和ACC

局部损伤后,伤害感受器及其中枢联系,甚至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变化[44]. 生理性疼痛包括有害刺激引起的伤害性戒断或其他容易引起的行为。解剖学研究表明,丘脑内侧/层内核含有伤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接受来自脊髓丘脑束的有害输入[4549],然后向ACC发送投影[5055]. ACC中的阿片受体是伤害性过程的进一步证据[5659].大多数关于ACC在生理疼痛方面的最早研究都是在人类受试者身上进行的。Lenz及其同事通过使用疼痛的皮肤刺激表明,人类的前扣带回接受直接的伤害性输入[60]. 戴维斯从fMRI研究中检测到人类生理疼痛[23,61]. ACC通过正中神经经皮电刺激激活[61]无害或有害的热刺激激活ACC的不同部分[23]. 除了躯体疼痛外,内脏疼痛也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针对内脏疼痛的有效行为程序的开发将有助于理解和发展对内脏各种疼痛状况的有效治疗[62].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内脏膨胀过敏。30年前,Saper和Neafsey都发现电刺激嘴侧ACC可引起自主或内脏反应[63,64]. 磁共振成像(MRI)研究报告称,IBS患者在经历实验性和预期性直肠疼痛时,ACC、丘脑、岛叶和前额叶皮层激活[6569].

然而,一些人体研究并不一致。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研究表明,在两名正常受试者的有害热刺激期间,ACC内的血流量升高[2022,24,7076]慢性疼痛患者在疼痛状态下[77]. 双侧扣带回切开术治疗分裂情感障碍[78]慢性抑郁症或强迫症[79]Dostrovsky及其同事发现,扣带回切断术降低了疼痛的强度和情感成分,有害的热刺激或机械刺激(而非电刺激)改变了清醒人体ACC神经元的活动。然而,许多研究小组也报告说,扣带回切断术强烈抑制了与疼痛相关的情绪和回避,而不会影响受试者识别伤害性刺激的位置和强度的能力[8086].

除了有争议的人类研究外,动物研究在生理疼痛研究方面更加一致。沙弗及其同事于1888年在一只猴子模型中首次得出ACC在痛觉中的作用的结论,并表明扣带皮层的损伤会降低痛觉[87,88]. 根据伊万·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对扣带切除动物的行为测试表明,ACC对于学习避免有害的足震至关重要[8994]. 为了测量ACC在动物生理疼痛行为中的作用,机械刺激(轻触、按压或轻敲皮肤是无害的刺激;剧烈捏或挤压是有害的刺激)、热刺激(辐射热、热水/冷水刺激)、,可以进行电刺激(伤害性输入的电生理激活、脚电击)和/或化学刺激(福尔马林试验)。Shyu及其同事证明,机械刺激诱导的丘脑内侧传入神经的伤害性输入(结合电刺激)会导致ACC的神经元反应和突触可塑性(表1) [9597]. 研究表明,ACC中的毒理特异性细胞通过植入ACC的电极来记录大鼠的电生理信号,从而编码有害刺激强度[98],兔子[99]和猕猴[100]. 值得注意的是,脊髓伤害感受的下降促进作用,如由伤害性加热引起的甩尾反射或缩爪潜伏期,受到ACC激活的调节通过电刺激兴奋性神经元或化学激活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或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01103]. 一般来说,ACC的下行易化作用调节头端腹侧髓质(RVM)的神经元活动[102],背侧网状核[103]、和丘脑[104]. 有争议的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陈等。发现ACC对脊髓中感觉突触传递的下行调制没有激活RVM[101]. 在内脏疼痛大鼠模型中,通过记录结肠扩张(CRD)期间ACC中单个神经元的活动,Li和同事报告了ACC对内脏疼痛和内脏疼痛诱导的厌恶反应[105,106].

表1

ACC治疗生理性疼痛。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2264_2020_615_Tab1_HTML.jpg

ES,电刺激;TES,经皮ES;MS,机械刺激;TS,热刺激;CS,化学刺激;FF,脚弹试验;PL,提爪/舔爪;OPS,光刺激;VMR,内脏运动反应;CRD,结肠扩张

总之,不同物种ACC中的伤害性神经元对不同类型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生理疼痛作出反应。内侧丘脑的外周伤害性刺激或伤害性输入增加ACC的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可塑性。ACC的激活除了具有接收伤害性信号的功能外,还可能促进脊髓伤害性反应,并导致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01]. 然而,一些研究报告称ACC参与下降抑制控制通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缝大核和脊髓中的宽动态范围神经元[107,108]. 经典的化学刺激,福尔马林试验,被用来测量生理和病理疼痛。ACC的激活显著降低福尔马林试验的急性生理期和晚期炎症期[109]而ACC的病变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的丧失[108]表明ACC在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疼痛相关伤害性加工中的功能可能依赖于不同的疼痛状态。

病理性疼痛和ACC

炎症性疼痛

炎症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长、不可避免的反应,涉及脊髓上组织。作为常规手术,将炎症介质注射到后爪或膝/踝关节,以建立炎症疼痛的啮齿动物模型[110]. 福尔马林、完全弗氏佐剂(CFA)、辣椒素、角叉菜胶、尿酸盐晶体和酵母多糖被广泛用作炎症剂(表2). 皮下注射伤害感受器致敏分子,如促炎细胞因子、P物质、血清素和前列腺素,也被用于诱导炎症反应。福尔马林试验(将福尔马林稀释注射到脚掌中)通常用于炎症疼痛的研究。在啮齿动物身上测量舔注射的爪子的潜伏期。福尔马林引起的舔舔活动有两个明显的阶段:早期阶段在前5分钟(作为急性疼痛的衡量标准),晚期阶段在注射后20至30分钟持续(作为炎症疼痛的衡量指标)[111]. 除了福尔马林试验外,炎性疼痛的行为测试范式将机械或热刺激的撤退反应作为一种反射行为进行测量。佐剂的注射触发了反映炎症反应的刺激反应功能,如异常性疼痛(对无害刺激的戒断阈值降低)和痛觉过敏(对正常有害刺激的戒断反应增强)[112,113]. 热痛觉过敏试验(如热板试验、甩尾试验、哈格里夫斯试验)、机械痛觉超敏试验(如冯·弗雷纤维、应变仪)和握力/强度试验主要用于炎症疼痛的动物行为试验(表2).

表2

ACC中炎症疼痛的治疗。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12264_2020_615_Tab2_HTML.jpg

代理:FM、福尔马林;BV,蜂毒;CFA,完全弗氏佐剂;CP,辣椒素;CG,卡拉胶;EA,蛋清;MO、芥末油;疼痛评估:FT、福尔马林试验;VF,冯-弗雷丝;FF,脚弹试验;HP、热板试验;CP、冷板试验;TF,甩尾反射;RH,辐射热;PF,爪子退缩反射;PL,提爪/舔爪;ES,电刺激;PEAP,场所逃避/回避范式;条件位置厌恶;F-CPA,福尔马林诱导CPA;EP,电生理记录;VMR,内脏运动反应;CRD,结肠扩张;VH,内脏过敏;TES,经皮电刺激;EPM,高架+迷宫;OF,开放场;TS,热刺激

与生理疼痛模型类似,在体外电生理研究证明,ACC神经元在炎性疼痛模型中增加了兴奋性[114,115]. 然而,在行为测试中发现生理性疼痛和炎症性疼痛之间存在差异。Vaccarino和Melzack报告称,ACC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临时损伤)可显著降低福尔马林疼痛评分[116,117],但不影响舔足潜伏期,表明ACC在调节生理和病理疼痛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116]. 更确凿的证据表明,ACC的电解损伤可以减少福尔马林试验在炎症性疼痛中的晚期,但不会影响急性疼痛(福尔马林试验的早期)[118]. 此外,在蜂毒(BV)诱导的炎性疼痛模型中的类似结果表明,ACC损伤对BV诱导的自发爪子舔反射没有影响,但降低了炎性爪子舔食行为和热/机械超敏反应[119].

Zhuo及其同事首次报道了ACC炎性疼痛的细胞机制的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外周炎症增强了小鼠前脑靶向GluN2B的过度表达[120]在小鼠中异源表达海兔属选择性激活cAMP途径的章鱼胺受体(Apoa1)[121]. 作为支持证据,腺苷酸环化酶1(AC1)和AC8双敲除小鼠[122]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亚单位GluA1-基因敲除小鼠[123]表现出对炎症疼痛的行为反应减弱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重要的是,这些转基因小鼠模型都没有对生理疼痛测试产生影响,例如热板测试、尾舔反射测试和机械退缩阈值[124]. 电生理记录显示,CFA诱导的啮齿动物炎症导致ACC突触中神经递质释放概率、可用小泡数量、突触传递、AMPAR GluR1表达和II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表达增加[123,125127]. 在Ap-oa1小鼠的ACC中检测到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强和谷氨酸传递增强[124]而在AC1和AC8双基因敲除小鼠中[125]和GluA1敲除小鼠[123]炎症诱导的突触传递增强减少。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也可诱导兴奋性传递和突触可塑性通过ACC中的NMDAR和AC1[128]. 这些结果表明,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强和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包括AMPAR GluA1-ERK-CREB信号通路和CGRP-NMDAR GluN2B-AC1-cAMP通路都有助于炎症疼痛。为了支持这一点,一种广泛使用的中医疗法,即电针,已被证明可以通过ACC中的NMDAR或CREB通路降低福尔马林、CFA或角叉菜胶诱导的炎性疼痛强度[129,130]. 已发现四羟基二苯乙烯葡萄糖苷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凋亡和GluN2B过度表达来缓解慢性CFA诱导的炎症疼痛[131]. 有趣的是,在CFA治疗后,ACC神经元也表现出双向调节。ACC锥体神经元的激活降低了伤害性机械阈值,而不影响CFA诱导的痛觉超敏反应,而抑制这些神经元或激活小白蛋白(PV)中间神经元对炎性伤害性反应具有镇痛作用[132].

内脏炎症引起的疼痛也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Li及其同事发现,持续应用增强的内脏传入伤害性刺激输入会增加内脏超敏大鼠ACC神经元的反应(VH,通过注射鸡蛋蛋白引起的结肠过敏,i.p.)[106]. 电刺激ACC可增强正常大鼠对CRD的内脏运动反应(VMR),而ACC损伤可降低VH大鼠的VMR[133]. VH大鼠ACC中谷氨酸NMDAR激活增强[133,134]. 增强的GluN2B活性和ACC中的表达有助于VH大鼠的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135,136]和磷酸化CaMKII突触后结合GluN2B的突触后位点调节VH ACC内脏疼痛[137]. 此外,VH与突触可塑性相关,电刺激诱导的内侧丘脑输入与ACC内脏疼痛有共同的通路[138]. CRD诱导的内脏疼痛和ACC激活参与长期疼痛相关影响[139]但与炎症作用无关[135]. 最近,通过使用酵母多糖注射诱导的内脏疼痛,ACC中胞质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1(CPEB1)的表达和GluA1磷酸化增加[140].

有趣的是,伴随突触传递和突触前释放概率增强的炎性疼痛是ACC特异性的,并不发生在杏仁核或脊髓中[123]. 然而,ACC与初级躯体感觉(S1)皮层相对应,通过调节AMPAR–GABAaR平衡来编码CFA诱导的炎性疼痛[141]. 此外,CFA模型还通过减少微小和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以及减少囊泡GABA转运体的表达,诱导GABA能突触可塑性[142]. 星形胶质细胞也参与炎症性疼痛,但不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143]. 外周注射CFA提高ACC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44]并促进长期光学响应通过NMDAR甘氨酸位点[143]. 此外,福尔马林或CFA诱发的炎性疼痛与机械刺激痛觉过敏爪子相结合时也会诱导回避行为,这反映了动物研究中炎性疼痛的情感成分[145,146],我们将在下面讨论。总之,炎症性疼痛是编码的,并且在特定的调节下与ACC中的其他疼痛状态相关。一旦ACC被炎症性疼痛激活,ACC的治疗对生理性疼痛几乎没有影响。但与疼痛相关的情绪或记忆,以及炎症疼痛,可能会受到治疗的影响(表2).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个特征是神经系统部分受损。Treede公司.将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定义为神经系统中引发疼痛的功能障碍或病变[147]. 在目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前模型中,对刺激的增强反应被用作主要测量指标,因为大多数神经病理性痛患者对冷水或触摸等无害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痛觉超敏)[4]. 在人脑成像研究中,疼痛性神经病变会激活不同研究中的不同脑区。Moisset和Bouhasira发现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ACC和岛叶明显激活,而初级躯体感觉(S1)和次级躯体感觉(S2)皮层和丘脑没有明显变化[148]. 相反,刷刺激诱发的超敏反应诱导与外侧丘脑、S1和S2相关的活动,而不是ACC和岛叶[149152].

稀疏神经损伤(SNI)、坐骨神经松结扎引起的慢性收缩性损伤(CCI)、脊神经紧结扎(SNL)和坐骨神经部分紧结扎(PSL)通常被用作神经性疼痛的动物模型(表) [153]. 爪子拔出潜伏期和拔出持续时间通常用于推断神经病变动物的疼痛和痛觉过敏。使用体内双光子成像和全细胞斑贴记录,ACC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SNI模型中显示出增强的内在兴奋性和神经活动[154,155]. 此外,SNI模型中的神经元显示出树突复杂性和脊椎密度增加,谷氨酸释放增加兴奋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中NMDAR/AMPAR比率增加,激活星形胶质细胞,SNI大鼠ACC中细胞外GABA减少抑制性突触传输[156158]. 突触前释放概率和突触后AMPAR介导的传递增加,GluR1蛋白磷酸化/表达上调,ephrin A型受体4介导的后趋复合体/环体(APC/C-Cdh1)活性下调,生长抑素(SOM)激活/据报道,神经损伤小鼠的ACC中存在PV阳性GABA能神经元和促炎细胞因子[159162]. 值得注意的是,ACC中GABA能神经元的化学基因激活降低了机械痛阈,而GABA能神经的化学基因抑制并不影响机械痛觉超敏[162]. 在糖尿病诱导的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损伤诱导的疼痛模型中,ACC中磷酸化蛋白激酶M-ζ(PKMζ)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163165]. 有趣的是,抑制PKMζ可降低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机械性超敏反应和突触传递,并消除ACC神经元中的突触增强,但不影响生理性疼痛模型中的记忆恢复或尾舔反射和爪-带牵引阈值[163]. 最近,他们进一步表明,使用zeta抑制肽阻断PKMζ足以缓解小鼠的机械性痛觉超敏[166]. 除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外,Ca2+CCI模型中ACC神经元的通道和血清素系统也发生改变[167169]多巴胺能系统还与ACC中的谷氨酸能传递相互作用,后者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行为有关[170,171]. 通过使用幻觉疼痛作为一种特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卓和同事发现,单个后肢的手指截肢可以诱导即刻早期基因的快速表达,增强感觉反应,并改变ACC的突触可塑性[172,173]. 此外,他们发现福尔马林注射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和手指截肢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激活了不同类型的ERK,这表明ERK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导致不同类型的病理性疼痛(表) [124].

表3

AC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2264_2020_615_Tab3_HTML.jpg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无神经损伤;BA,臂丛神经撕脱伤;慢性缩窄性损伤;CPN,腓总神经结扎术;SNL,脊神经结扎;DAP,手指截肢;疼痛评估:心室颤动,von Frey纤丝;RH,辐射热;条件位置厌恶;TF,甩尾反射;HA、Hargreaves试验;EPM,高架加迷宫;OF,开放场;CP、冷板试验;AB,自主行为;CPP,条件位置偏好;上下文恐惧条件反射;EP,电生理记录;TS,热刺激

总之,这些发现表明,ACC神经元的激活发生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如炎症性疼痛模型中。兴奋性/抑制性失衡,如突触前释放概率增加、AMPAR-GluR1水平上调和细胞外GABA水平下调,也与神经性疼痛有关,表明不同类型的病理性疼痛可能共享一定的信号通路来调节ACC中的突触传递和神经元兴奋性。同时,一些通路,如ERK,参与神经性和炎症性疼痛,但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而其他通路,如PKMζ、血清素或多巴胺,可能在病理性疼痛中发挥更特殊的作用。

癌症疼痛

癌痛主要由远处转移的肿瘤引起,如乳腺、前列腺、肺和骨。肿瘤对神经和中空脏器的浸润导致第二常见的癌痛。其他形式的癌症疼痛是由化疗、放疗或手术等治疗引起的。由于常用止痛药的不足和成瘾等副作用,癌症疼痛已成为一个主要的临床问题。在人类中,手术环带切开术是治疗慢性癌症患者的一种成功方法[82,174176]. 在Ballitine的研究中扣带回切开术缓解了60%以上晚期癌症疼痛或非恶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症状[82].通过将溶骨性纤维肉瘤细胞、乳腺癌细胞或前列腺癌细胞植入骨骼,已经建立了癌症疼痛的动物模型[177]. 在癌痛小鼠模型中,在荷瘤小鼠的嘴侧ACC突触处,NMDAR/AMPAR比值降低,并诱导NMDAR依赖性长期抑制,同时伴有机械性超敏反应[178]. 显示ACC中的GluN2B是RNAi用于骨癌相关疼痛大鼠模型疼痛治疗的潜在靶点。他们发现rACC中特定的siRNA介导的GluN2B下调导致机械性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的减轻(表4) [179].

表4

ACC对癌症疼痛的治疗。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2264_2020_615_Tab4_HTML.jpg

ACC在临床疼痛管理中的神经调节作用

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和控制慢性疼痛。例如,口服药物是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它们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然而,这些系统治疗总是有显著的副作用。在急性和晚期疼痛的治疗中,类阿片相对高效,但已成为与成瘾、可用性和过度描述相关的类阿片危机的主要驱动因素[180]. 此外,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等外用药物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用于调节外周神经系统的异常功能,但有时也有副作用,如恶心[181]. 因此,迫切需要对特定的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回路进行更有效和直接的治疗。

基于有创和无创刺激的神经技术,如脑深部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被认为是有希望集中调节不同类型疼痛综合征的工具。在这里,我们收集了关于ACC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神经调节靶点的最新证据,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疼痛管理。

ACC中脑深部刺激(DBS)

DBS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使用了50多年来调节功能失调的脑回路的活动。DBS逐渐被证明对缓解慢性疼痛等难治性疾病的症状有疗效[182,183]、帕金森氏病[184,185],颤抖[186]和肌张力障碍[187]. DBS手术的关键步骤是放置神经刺激器电极,在特定脑区诱导电活动[188]. PET和fMRI等神经成像技术可用于测量DBS后大脑活动的变化。

一般来说,ACC不是DBS治疗疼痛的主要靶点。对于内科顽固性疼痛(中风后、非典型面部疼痛、假肢、恶性肿瘤),感觉丘脑(臂和/或腿疼痛的腹后外侧,面部疼痛的腹中后内侧)、脑室周围灰质(PVG)、PAG和内囊通常用作DBS的有效刺激部位(图2A)[184,189]. Davis及其同事首次证明丘脑DBS可诱导慢性疼痛患者ACC的激活[28]. 2007年,斯普纳据报道,重度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扣带中的高频DBS可显著缓解疼痛[190]. 从那时起,背部ACC(布罗德曼区24和32)为缓解慢性疼痛症状开辟了可能性[181]. 阿齐兹及其同事在ACC的DBS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他们首先证明,ACC中的双侧DBS可有效缓解其他治疗方法难以缓解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1]. 此外,他们通过将DBS与扩散MRI相结合来提高ACC中DBS的准确性,以显示成功和失败患者之间的差异,这是由于DBS电极激活的ACC组织的体积所致[192]. 术前计划和纤维束投射靶向性已得到有效改进(图2A) ●●●●。最近,博卡德等。此外,ACC中的DBS有助于缓解PVG/PAG和/或感觉丘脑中DBS治疗失败的患者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3].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12264_2020_615_Fig2_HTML.jpg

疼痛管理中有创和无创刺激技术的靶向大脑区域。A类深部脑刺激(DBS)治疗疼痛通常使用感觉丘脑(腹后外侧核(VPL)、腹后内侧核(VPM))、室周灰质(PVG)、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囊(IC)和ACC作为有效的刺激部位。虚线附件列出了ACC中DBS治疗研究的疾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焦虑、强迫症(OCD)和抑郁。B类用于疼痛管理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通常使用前额叶皮层(PFC)、背外侧PFC(dlPFC),辅助运动区(SMA)、初级运动皮层(M1)、PAG、岛叶皮层和ACC作为有效的刺激部位。虚线附件列出了治疗的疾病。C类经颅磁刺激(TMS)治疗疼痛通常使用内侧额叶皮层(MFC)、PFC、dlPFC、SMA、运动前皮层(PM)、M1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岛叶皮层和ACC作为有效的刺激部位。虚线附件列出了治疗的疾病。

毫不奇怪,由于ACC在疼痛和情绪情感成分中的作用,锁骨下扣带回DBS治疗6个月也有助于改善4名患者的焦虑、强迫症和情感调节[194]. 另一项研究表明,术中球下扣带回DBS改变了9例患者严重抑郁障碍的快速发作。这种瞬态行为的改变可用于改进手术植入指导中长期刺激治疗耐受性抑郁症的协议[195].

ACC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tDCS,也称为“极化”,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具有成本低、相对安全和易于使用等重要优点[196]. tDCS用海绵电极放在头部a 1提供2 mA电流[197]. 阴极的放置是为了减少由于超极化引起的皮层活性,而阳极是为了增加活性[198]. tDCS最近被用作抑郁症的可能治疗方法[199],疼痛[200]和帕金森氏病[201],但电极设计的重点对临床治疗来说是一个挑战。

与DBS治疗类似,ACC不是tDCS疼痛管理的首选。感觉运动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是治疗疼痛最常用的靶区(图2B)[202204]. 2014年进行了第一项与ACC有关的疼痛治疗tDCS研究:四名患有外伤性脊髓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女性在运动皮层接受了为期10天的tDCS治疗,导致颏下前扣带回皮层和脑岛的代谢显著增加[205]. 东方三博士表明以ACC的这一部位为靶点的兴奋性tDCS可有效预防顽固性慢性丛集性头痛[206]. 一项关于tDCS治疗左背侧ACC的多地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残疾和抑郁症状都有显著改善[207].

通过使用精细的电极阵列,tDCS可以转换为高清晰度tDCS(HD-tDCS),具有更复杂的局部刺激程序,并以大脑深层结构为目标[208,209]. HD-tDCS已被证明可以调节背部ACC的β频带活动[210]. 对tDC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要的研究。μ-阿片受体的激活是由楔前叶、PAG和PFC中的tDCS诱导的(图2B)[211]. Rosa和Lisanby认为tDCS的长期影响是由于NMDAR疗效的改变[197]. 有趣的是,tDCS在ACC中有效治疗以减少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每肌酸谷氨酰胺结合谷氨酸(Glx)和每肌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r)增加有关,这可能与下行疼痛调节系统有关[212].

ACC的经颅磁刺激

TMS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刺激大脑的技术;磁脉冲用于提供刺激。磁场产生一个穿过颅骨的电场,激活皮层神经元[213]. 重复训练的TMS应用导致神经元兴奋性持续变化[197,214]. 高频(>5 Hz)重复TMS(rTMS)用于兴奋性调制或低频(≤1 Hz)用于抑制[214]通常通过调节皮层活动来治疗抑郁症[215].

通常,rTMS是针对PFC的抗抑郁活性[215]. 对于疼痛治疗,选择更具多样性:中央前(运动)皮层、背外侧PFC和顶叶皮层[214]. Lefaucheur及其同事首次使用慢性运动皮层刺激对人类中风后疼痛产生镇痛效果[216]、热痛[217]和神经病理性疼痛[218]. 辣椒素诱导的疼痛(炎症疼痛)中,研究了背外侧PFC的rTMS[219,220]、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221,222]和内脏疼痛[223,224].

感觉运动皮层的TMS促进了疼痛知觉的中央处理,而内侧额叶皮层TMS则抑制了疼痛知觉(图2C)[225],这是距ACC最近的植入位置(前1.5厘米)[226]. 通过PET成像结合多核rTMS,背部ACC优先靶向,rTMS治疗缓解纤维肌痛慢性疼痛患者的慢性疼痛[227]. 在小鼠模型中,已证实rTMS降低ACC的兴奋性并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228]. 有趣的是,对后上岛叶皮层(PSI)和ACC的深rTMS的镇痛效果进行了比较。之后发现PSI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而ACC有更多的抗焦虑作用(图2C)[229].

结论和影响

作为一个普遍活跃的大脑区域[230],ACC反映了人类和动物的多种功能。一致的证据表明ACC在调节疼痛处理的功能回路中起着关键作用[13,231]. 在人类中,疼痛处理是复杂的,并且与多种复杂状态并存。疼痛涉及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复杂的信号级联,导致皮层激活,最终导致行为反应。在动物研究的疼痛分析中,疼痛感知和处理被简化并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疼痛。由于病理性疼痛包括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癌症疼痛,我们分别进行了讨论(图1). 根据临床前动物研究的证据,ACC在不同水平的疼痛处理中的功能遵循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则。与生理性疼痛相比,ACC中更多的细胞类型被激活,更多的受体、蛋白质和激酶参与病理性疼痛。此外,当ACC导致疼痛相关情绪时,会涉及更多的信号通路和复杂的微电路。由于ACC在疼痛的情感成分中发挥作用,我们将其纳入综述[19].

文献表明,ACC伤害性神经元在生理疼痛中被激活[95100]. 一旦ACC通过接收伤害性信号而激活,它就会向其他区域发送下行信号,如伏隔核和RVM[102,103]然后最终通过脊髓伤害感受调节痛觉。ACC也被证明可以调节病理性疼痛。从不同的报告来看,ACC的病变减少了炎症性疼痛相关行为[109,116,118]而ACC的激活可减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械性超敏反应[232]. 病理性疼痛改变ACC中的突触传递和神经可塑性。神经性疼痛和炎症性疼痛均增加突触前释放概率,上调突触后谷氨酸功能,并改变ACC抑制和兴奋的平衡[121,123,125,128,141,156,157,159,160]. 在ACC中,炎性疼痛与NMDAR GluN2B、NMDAR甘氨酸位点、AMPAR GluA1、cAMP、CGRP、AC、ERK、CREB、GABAaR和GFAP通路特别相关,而神经性疼痛与AMPAR GluR1、NMDA GluN2B、CaMKII、APC/C-Cdh1和PKMζ通路特别相关。

除了临床前研究中ACC疼痛处理的机制外,我们还讨论了ACC的疼痛管理。我们更关注皮层区域的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治疗,尤其是ACC,而不是全身性止痛药。作为一种有效的侵入性工具,ACC的DBS可显著缓解其他治疗方法难以缓解的慢性疼痛症状。DBS仍存在安全和监管方面的担忧,包括手术感染风险、刺激器连接不可靠以及植入部位的准确性。但技术进步可能很快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计算模型目前可用于预测DBS治疗在目标地区的有效性[233]. 关于非侵入性治疗,TMS和tDCS已被证明可以缓解生理性、炎症性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使用TMS进行慢性疼痛管理时,运动皮层和PFC更常见,但许多研究证明ACC是有效的[226229,234]. tDCS还可以通过靶向ACC来治疗慢性疼痛。与TMS相比,tDCS更容易进行日常治疗,费用也更低。TMS和tDCS在疼痛中的镇痛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更多的因素,包括刺激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靶点和受影响部位,以及治疗后激活的神经回路,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这些侵入性和非侵入性脑刺激方法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不清楚。皮层和丘脑神经振荡与DB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调节作用有关[235,236]. 但仍不清楚在这些镇痛治疗中涉及何种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局部场电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振荡。有必要用DBS、TMS和tDCS建立更特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其机制。此外,当我们利用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疼痛管理时,我们必须了解哪些神经递质和信号通路在ACC和其他区域至关重要。例如,大脑刺激可以与药物输送相结合通过纳米粒子运输[237]以特异性靶向人类ACC神经调节的关键递质或途径,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致谢

本综述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A07095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30042、31771164、31900719和91630314)、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创新研究团队、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高峰学科发展项目、,上海市科委新星计划(19QA1401400)、111项目(B18015)、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16JC1420402)、上海市级科技重大项目(2018SHZDZX01)、ZJLab。

利益冲突

没有披露利益冲突。

参与者信息

肖晓,nc.ude.naduf@oaixoaix.

张玉秋,nc.ude.naduf@gnahzuiqui.

参考文献

1Ashburn MA,Staats PS。慢性疼痛的管理。柳叶刀。1999;353:1865–1869. doi:10.1016/S0140-6736(99)04088-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伍尔夫CJ。急性疼痛病理生理学的最新进展。Br J Anaesth博士。1989;63:139–146。doi:10.1093/bja/63.213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三。卓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机制。Mol疼痛。2007;:14.doi:10.1186/1744-8069-3-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Campbell JN,Meyer RA。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神经元。2006;52:77–92. doi:10.1016/j.neuron.2006.09.0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Botvinick M、Nystrom LE、Fissell K、Carter CS、Cohen JD。前扣带回皮层的冲突监测与选择行动。自然。1999;402:179–181. doi:10.1038/4603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Carter CS、Braver TS、Barch DM、Botvinick MM、Noll D、Cohen JD。前扣带皮层、错误检测和性能在线监测。科学。1998;280:747–749. doi:10.1126/science.280.5364.74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Pardo JV、Pardo PJ、Janer KW、Raichle ME。前扣带回皮层在Stroop注意冲突范式中调节加工选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0年;87:256–259. doi:10.1073/pnas.87.1.2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Bush G,Luu P,Posner MI。前扣带回皮层的认知和情绪影响。趋势认知科学。2000;4:215–222. doi:10.1016/S1364-6613(00)01483-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Bush G、Vogt BA、Holmes J、Dale AM、Greve D、Jenike MA等。背前扣带回皮层:在基于报酬的决策中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99:523–528. doi:10.1073/pnas.0124709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Polli FE、Barton JJ、Cain MS、Thakkar KN、Rauch SL、Manoach DS。Rostral和背侧前扣带皮层在防接种错误委员会期间做出了不可分离的贡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5;102:15700–15705. doi:10.1073/pnas.05036571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Lu JS,Chen QY,Zhou S,Inokuchi K,Zhoo M。成年小鼠前扣带回神经元在疼痛和愉悦中的双重作用。摩尔大脑。2018;11:72.doi:10.1186/s13041-018-0416-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疼痛情感层面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科学。2000;288:1769–1772. doi:10.1126/science.288.5472.176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Bliss TV,Collingridge GL,Kaang BK,Zhuo M.急慢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质突触可塑性。Nat Rev神经科学。2016;17:485–496. doi:10.1038/nrn.2016.6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任浩,郭京东,曹H,王H,王PF,沙H,等。口侧前扣带回皮质内源性D-丝氨酸对疼痛相关的负面影响是否必要?神经化学杂志。2006;96:1636年至1647年。doi:10.1111/j.1471-4159.2006.03677.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Li TT,Ren WH,Xiao X,Nan J,Cheng LZ,Zhang XH,等。雄性大鼠嘴侧前扣带回皮质的NMDA NR2A和NR2B受体有助于疼痛相关厌恶。疼痛。2009;146:183–193. doi:10.1016/j.pain.2009.07.0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Cao H,Gao YJ,Ren WH,Li TT,Duan KZ,Cui YH,等。前扣带回皮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激活有助于情感性疼痛的诱导和表达。神经科学杂志。2009;29:3307–3321. doi:10.1523/JNEUROSCI.4300-08.200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Xiao X,Yang Y,Zhang Y,Zang XM,Zhao ZQ,ZhangYQ。前扣带皮层中的雌激素有助于疼痛相关厌恶。大脑皮层。2013;23:2190–2203. doi:10.1093/cercor/bhs2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韩明,肖X,杨毅,黄瑞,曹H,赵志强,等。SIP30是大鼠神经性疼痛诱发厌恶所必需的。神经科学杂志。2014;34:346–355. doi:10.1523/JNEUROSCI.3160-13.20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Xiao X,Zhang YQ。前扣带皮层与情感性疼痛的新视角。神经科学生物学评论。2018;90:200–211. doi:10.1016/j.neu-biorev.2018.03.02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Coghill RC、Talbot JD、Evans AC、Meyer E、Gjedde A、Bushnell MC等。人脑对疼痛和振动的分布式处理。神经科学杂志。1994;14:4095–4108. doi:10.1523/JNEUROSCI.14-07-04095.19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德比郡SW、沃格特BA、琼斯AK。疼痛和Stroop干扰任务激活前扣带皮层中的独立处理模块。实验脑研究。1998;118:52–60. doi:10.1007/s00221005025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Jones AK,Brown WD,Friston KJ,Qi LY,Frackowiak RS。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对人类疼痛反应的皮层和皮层下定位。过程生物科学。1991;244:39–44. doi:10.1098/rspb.1991.004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Kwan CL、Crawley AP、Mikulis DJ、Davis KD。由伤害性皮肤热刺激和冷刺激引起的前扣带皮层和周围内侧壁激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疼痛。2000;85:359–374. doi:10.1016/S0304-3959(99)00287-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4Rainville P,Duncan GH,Price DD,Carrier B,Bushnell MC。疼痛影响编码于人类前扣带回,但不编码于体感皮层。科学。1997;277:968–971. doi:10.1126/science.277.5328.96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5Morris LS、Sprenger C、Koda K、de la Mora DM、Yamada T、Mano H等。在慢性疼痛大鼠模型中,前扣带皮层连接与行为抑制有关。脑神经科学高级。2018;2:2398212818779646.网址:10.1177/23982128187796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6Sanvanson P,Li Z,Mei L,Kounev V,Kern M,Ward BD,等。大鼠食管酸相关前扣带回皮质功能网络中脊髓和迷走神经通路的相互作用。美国生理学杂志胃肠病学肝病生理学。2019;316:G615–g622。doi:10.1152/ajpgi.00228.20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7贾泽,陈X,唐伟,赵D,于S。复发性头痛大鼠模型中前扣带回皮质与其他脑区之间的非典型功能连接。Mol疼痛。2019;15:1744806919842483。网址:10.1177/1744806919842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8Davis KD、Taub E、Duffner F、Lozano AM、Tasker RR、Houle S等。慢性疼痛患者丘脑刺激激活前扣带回皮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神经外科杂志。2000;92:64–69. doi:10.3171/jns.2000.92.1.006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9Talbot JD、Villemure JG、Bushnell MC、Duncan GH。前囊切开术后疼痛感知评估:一例报告。Somatosens Mot研究。1995;12:115–126. doi:10.3109/089902295091015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0所罗门电视台,伊安内蒂GD,梁M,伍德JN。无痛个体的“疼痛矩阵”。JAMA Neurol公司。2016;73:755–756. doi:10.1001/jamaneurol.2016.065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1莫吉尔JS。疼痛动物模型:进展与挑战。Nat Rev神经科学。2009;10:283–294. doi:10.1038/nrn260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2Ren K,Dubner R.疼痛中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医学。2010;16:1267–1276. doi:10.1038/nm.22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3Xu Q,Yaksh TL。炎症性疼痛与神经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的简要比较。当前手术麻醉。2011;24:400–407. doi:10.1097/ACO.0b013e32834871df。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4Yang Y,Li H,Li TT,Luo H,Gu XY,Lu N,等。延迟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有助于通过P2X7受体和IL-18维持雌性Wistar大鼠的骨癌疼痛。神经科学杂志。2015年;35:7950–7963. doi:10.1523/JNEUROSCI.5250-14.20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5Cui JG,Holmin S,Mathiesen T,Meyerson BA,Linderath B。炎症介质在单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触觉超敏反应中的可能作用。疼痛。2000;88:239–248. doi:10.1016/S0304-3959(00)00331-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6Sellmeijer J、Mathis V、Hugel S、Li XH、Song Q、Chen QY等。前扣带回皮质区24a/24b的过度活动导致慢性疼痛诱导的焦虑抑郁样后果。神经科学杂志。2018;38:3102–3115. doi:10.1523/JNEUROSCI.3195-17.20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7Honore P、Rogers SD、Schwei MJ、Salak-Johnson JL、Luger NM、Sabino MC等。炎症、神经病理性和癌症疼痛的小鼠模型在脊髓和感觉神经元中都会产生一组独特的神经化学变化。神经科学。2000;98:585–598. doi:10.1016/S0306-4522(00)00110-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8Schulz E、Stankewitz A、Witkovsky V、Winkler AM、Tracey I.减轻疼痛的皮层疼痛回路的策略依赖性调制。科尔特斯。2019;113:255–266. doi:10.1016/j.cortex.2018.12.0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39Crombez G、Eccleston C、Baeyens F、van Houdenhove B、van den Broeck A。对慢性疼痛的关注取决于疼痛相关的恐惧。精神病研究杂志。1999;47:403–410. doi:10.1016/S0022-3999(99)00046-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0McCracken LM、Gauntlett-Gilbert J、Vowles KE。正念在慢性疼痛相关痛苦和残疾的认知行为分析中的作用。疼痛。2007;131:63–69. doi:10.1016/j.pain.2006.12.01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1Villemure C,Schweinhardt P.脊上疼痛处理:情绪和注意力的不同作用。神经科学家。2010;16:276–284. doi:10.1177/107385840935920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2Carrillo M,Han Y,Migliorati F,Liu M,Gazzola V,Keysers C.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情绪镜像神经元。当前生物量。2019;29(1301–1312):e13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Corradi-Dell’Acqua C、Hofstetter C、Vuillemier P.感觉到和看到的疼痛在岛叶皮层和扣带回皮层唤起相同的局部皮层活动模式。神经科学杂志。2011;31:17996年至18006年。doi:10.1523/JNEUROSCI.2686-11.20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4Loeser博士。Melzack R.Pain:概述。柳叶刀。1999;353:1607–1609。doi:10.1016/S0140-6736(99)01311-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5Albe-Fessard D、Berkley KJ、Kruger L、Ralston HJ、3rd、Willis WD.、。,疼痛感觉的小脑间期机制。大脑研究。1985;356:217–296. doi:10.1016/0165-0173(85)90013-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6克雷格·杜兰特。婴儿期的疼痛和情感:它们的相互依赖和独立。头痛。1987;7(增刊6):115–118。doi:10.1177/0331024870070S63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7Apkarian AV,Shi T.松鼠猴侧丘脑。躯体伤害反应神经元及其与脊髓丘脑终末的关系。神经科学杂志。1994;14:6779–6795. doi:10.1523/JNEUROSCI.14-11-06779.19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8Craig AD,Serrano LP公司。全身吗啡对猫第一层脊髓丘脑束神经元的影响。大脑研究。1994;636:233–244. doi:10.1016/0006-8993(94)91022-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49Shi T,Apkarian AV公司。投射到松鼠猴初级体感皮层的丘脑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及其与脊髓丘脑终末的关系。《计算机神经学杂志》。1995;361:1–24.doi:10.1002/cne.9036101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0Vogt BA、Rosene DL、Pandya DN。在猴子中,丘脑和皮层传入神经区分前扣带皮层和后扣带皮层。科学。1979;204:205–207. doi:10.1126/science.10758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1Vogt BA、Pandya DN、Rosene DL。恒河猴的扣带回皮层:I.细胞结构和丘脑传入纤维。《计算机神经学杂志》。1987;262:256–270. doi:10.1002/cne.90262020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2Robertson RT和Kaitz SS。丘脑与边缘皮质的连接。丘脑皮质投射。《计算机神经学杂志》。1981;195:501–525. doi:10.1002/cne.90195030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3Musil SY,Olson CR。猫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至前扣带回皮层的投射组织。《计算机神经学杂志》。1988;272:203–218. doi:10.1002/cne.90272020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4猫的Yasui Y、Itoh K、Kamiya H、Ino T、Mizuno N.Cingulate回接收来自丘脑区域的投射纤维,该丘脑区域位于腹鼻复合体的腹侧边界的腹侧。《计算机神经学杂志》。1988;274:91–100. doi:10.1002/cne.90274010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5Marini G,Pianca L,Tredici G。大鼠额叶和扣带区束旁核至V层锥体细胞的丘脑皮质投射。神经科学快报。1996;203:81–84. doi:10.1016/0304-3940(95)12266-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6Mansour A、Khachaturian H、Lewis ME、Akil H、Watson SJ。大鼠前脑和中脑mu、delta和kappa阿片受体的放射自显影分化。神经科学杂志。1987;7:2445–246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Sadzot B、Price JC、Mayberg HS、Douglass KH、Dannals RF、Lever JR等。使用高比活性和低比活性[11C]二丙肾上腺素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定量人类阿片受体浓度和亲和力。大脑血流代谢杂志。1991;11:204–219。doi:10.1038/jcbfm.1991.5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8Jones AK,Qi LY,Fujirawa T,Luthra SK,Ashburner J,Bloomfield P,et al.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测量的人体内阿片受体与内侧和外侧疼痛系统皮质投射的关系。神经科学快报。1991;126:25–28. doi:10.1016/0304-3940(91)90362-W。[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59Vogt BA,Wiley RG,Jensen EL。Mu和δ阿片受体在前扣带回传入和投射神经元的定位以及Mu调节的输入/输出模型。实验神经学。1995;135:83–92. doi:10.1006/exnr.1995.106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0Lenz FA、Rios M、Zirh A、Chau D、Krauss G、Lesser RP。疼痛刺激诱发人类前扣带回记录的电位。神经生理学杂志。1998;79:2231–2234. doi:10.1152/jn.1998.79.4.223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1Davis KD、Taylor SJ、Crawley AP、Wood ML、Mikulis DJ。人类扣带回皮层疼痛和注意力相关激活的功能MRI。神经生理学杂志。1997;77:3370–3380. doi:10.1152/jn.1997.77.6.337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2李JX。条件反射范式在疼痛测量中的应用。欧洲药理学杂志。2013;716:158–168. doi:10.1016/j.ejphar.2013.03.0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3Neafsey EJ公司。前额叶皮层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解剖学和生理学观察。Prog脑研究。1990年;85:147–165. doi:10.1016/S0079-6123(08)62679-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4Yasui Y、Cechetto DF、Saper CB。大鼠足桥被盖核向头端腹外侧髓质胆碱能投射的证据。大脑研究。1990年;517:19–24. doi:10.1016/0006-8993(90)91002-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5Silverman DH、Munakata JA、Ennes H、Mandelken MA、Hoh CK、Mayer EA。正常和病理内脏疼痛感知中的区域脑活动。胃肠病学。1997;112:64–72. doi:10.1016/S0016-5085(97)70220-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6Mertz H、Morgan V、Tanner G、Pickens D、Price R、Shyr Y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患有疼痛性和非疼痛性直肠扩张的对照组受试者的局部脑激活。胃肠病学。2000;118:842–848。doi:10.1016/S0016-5085(00)7017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7Mayer EA、Naliboff BD、Craig AD。脑-垂体轴的神经成像:从基本了解到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胃肠病学。2006;131:1925–1942. doi:10.1053/j.gastro.2006.10.02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8Kern M,Shaker R.《人类大脑内脏感觉加工的进一步表征:性别的作用和一句警告语》。胃肠病学。2003;124:1975–1977. doi:10.1016/S0016-5085(03)00554-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69Xiao Z,Martinez E,Kulkarni PM,Zhang Q,Hou Q,Rosenberg D,等。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和初级体感皮层的皮层疼痛处理。前细胞神经科学。2019;13:165.doi:10.3389/fncel.2019.001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0Talbot JD、Marrett S、Evans AC、Meyer E、Bushnell MC、Duncan GH。人类大脑皮层疼痛的多种表现。科学。1991;251:1355–1358. doi:10.1126/science.200322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1Casey KL、Minoshima S、Morrow TJ、Koeppe RA。皮肤温暖、热痛和深冷痛期间人类大脑激活模式的比较。神经生理学杂志。1996;76:571–581. doi:10.1152/jn.1996.76.1.57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2Casey KL、Minoshima S、Berger KL、Koeppe RA、Morrow TJ、Frey KA。重复性有害热刺激特异激活的大脑结构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分析。神经生理学杂志。1994;71:802–807. doi:10.1152/jn.1994.71.28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3Craig AD、Reiman EM、Evans A、Bushnell MC。疼痛错觉的功能成像。自然。1996;384:258–260. doi:10.1038/384258a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4Vogt BA、Derbyshire S、Jones AK。人类扣带回皮质四个区域的疼痛处理通过共同注册的PET和MR成像定位。欧洲神经病学杂志。1996;8:1461–1473. doi:10.1111/j.1460-9568.1996.tb01608.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5Derbyshire SW、Jones AK、Gyulai F、Clark S、Townsend D、Firestone LL。三级伤害性刺激期间的疼痛处理产生不同的中枢活动模式。疼痛。1997;73:431–445. doi:10.1016/S0304-3959(97)00138-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6Svensson P、Minoshima S、Beydoun A、Morrow TJ、Casey KL。人类急性皮肤和肌肉疼痛的大脑处理。神经生理学杂志。1997;78:450–460. doi:10.1152/jn.1997.78.1.45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7Hsieh JC、Belfrage M、Stone Elander S、Hansson P、Ingvar M。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慢性持续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表现。疼痛。1995;63:225–236. doi:10.1016/0304-3959(95)00048-W。[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8Davis KD、Hutchison WD、Lozano AM、Dostrovsky JO。分裂情感障碍患者在扣带切开和囊袋切开后疼痛和温度感知发生改变。疼痛。1994;59:189–199. doi:10.1016/0304-3959(94)90071-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79Hutchison WD、Davis KD、Lozano AM、Tasker RR、Dostrovsky JO。人类扣带回皮层的疼痛相关神经元。自然神经科学。1999;2:403–405. doi:10.1038/806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0Hurt RW,Ballantine HT.,Jr立体定向前扣带回损伤治疗持续性疼痛:68例报告。临床神经外科。1974;21:334–351. doi:10.1093/神经外科/21.CN_suppl_1.33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1Devinsky O,Morrell MJ,Vogt BA。前扣带回皮质对行为的贡献。大脑。1995;118(第1部分):279–306。doi:10.1093/brain/118.1.27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2Ballantine HT,Jr、Cassidy WL、Flanagan NB、Marino R.、Jr立体定向前扣带回切开术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和顽固性疼痛。神经外科杂志。1967;26:488–495. doi:10.3171/jns.1967.26.5048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3Hassenbusch SJ,Pillay PK,Barnett GH。磁共振成像引导立体定向射频扣带回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癌痛。神经外科。1990年;27:220–223. doi:10.1227/00006123-199008000-0000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4Santo JL、Arias LM、Barolat G、Schwartzman RJ、Grossman K。双侧扣带回切开术治疗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疼痛。1990年;41:55–59. doi:10.1016/0304-3959(90)91109-V。[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5Wilkinson HA、Davidson KM、Davidson RI。双侧前扣带切开术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神经外科。1999;45:1129–1134. doi:10.1097/00006123-199911000-000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6Wong ET、Gunes S、Gaughan E、Patt RB、Ginsberg LE、Hassenbusch SJ等。MRI引导下扣带切开术缓解顽固性癌症疼痛。临床疼痛杂志。1997;13:260–263. doi:10.1097/00002508-199709000-0001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87Brown S,Schafer EA。对猴脑枕叶和颞叶功能的研究。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1888年,48–50页。
88Horslry V,Schafer EA公司。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实验记录。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生物科学1888,1-7。
89Peretz E.前扣带回皮质损伤对大鼠行为的影响。《综合生理心理学杂志》。1960;53:540–548. doi:10.1037/h004029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0Gabriel M,Kubota Y,Sparenborg S,Straube K,Vogt BA。扣带回皮层损伤对兔子回避学习和训练诱导的单位活动的影响。实验脑研究。1991;86:585–600. doi:10.1007/BF0023053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1Lubar JF,Perachio AA。正常猫和扣带回切除猫主动回避反应的单向和双向学习和转移。《复合生理心理学杂志》。1965;60:46–52. doi:10.1037/h002229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2Lubar JF。内侧皮质损伤对猫回避行为的影响。《综合生理心理学杂志》。1964年;58:38–46。doi:10.1037/h00410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3Thomas GJ,Slotnick BM。大鼠扣带回皮质损伤对回避反应的损害取决于食物驱动。《复合生理心理学杂志》。1963;56:959–964. doi:10.1037/h004881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4Thomas GJ,Slotnick B.扣带回损伤对大鼠单迷宫学习和回避条件反射的影响。《复合生理心理学杂志》。1962;55:1085–1091. doi:10.1037/h004614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5徐MM,Shyu BC。大鼠内侧丘脑与前扣带回皮质连接的电生理研究。神经报告。1997;8:2701–2707. doi:10.1097/00001756-199708180-0001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6Kung JC,Shyu BC。刺激大鼠丘脑内侧核诱发的前扣带回皮层局部场电位增强。大脑研究。2002;953:37–44. doi:10.1016/S0006-8993(02)03265-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7孙JJ、庄功J、王CC、陈SL、施玉BC。刺激大鼠内侧丘脑后前扣带回皮质的短期促通作用。大脑研究。2006;1097:101–115. doi:10.1016/j.braines.2006.04.06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8Yamamura H、Iwata K、Tsuboi Y、Toda K、Kitajima K、Shimizu N等。大鼠ACCx伤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电生理特性。大脑研究。1996;735:83–92。doi:10.1016/0006-8993(96)00561-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99Sikes RW,Vogt BA。兔扣带回皮质24区的伤害性神经元。神经生理学杂志。1992;68:1720–1732。doi:10.1152/jn.1992.68.5.172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0Koyama T,Tanaka YZ,Mikami A.猕猴前扣带回的伤害感受神经元在预期疼痛时激活。神经报告。1998;9:2663–2667. doi:10.1097/00001756-199808030-0004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1Chen T,Taniguchi W,Chen QY,Tozaki Saitoh H,Song Q,Liu RH等。从前扣带皮层自上而下促进脊髓感觉兴奋性传递。国家公社。1886;201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Calejesan AA,Kim SJ,Zhuo M.通过刺激成年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对行为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易化调节。欧洲疼痛杂志。2000;4:83–96. doi:10.1053/eujp.1999.015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3张磊,张毅,赵志强。前扣带回皮层通过背侧网状核参与疼痛的下行易化调节。欧洲神经病学杂志。2005;22:1141–1148. doi:10.1111/j.1460-9568.2005.04302.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4Moon HC、Heo WI、Kim YJ、Lee D、Won SY、Kin HR等。在通过眶下神经慢性收缩损伤造成的三叉神经性疼痛大鼠模型中,前扣带皮层的光学失活调节下行疼痛通路。疼痛研究杂志。2017;10:2355–2364. doi:10.2147/JPR。S13862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5王J,曹B,于TR,Jelfs B,Yan J,Chan RH,等。大鼠内脏伤害性刺激对单个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的ta频率锁相和与内侧丘脑的同步性进行调节。神经科学。2015年;298:200–210.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15.04.02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6高杰,吴霞,欧阳C,李毅。内脏超敏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对结肠扩张的反应增强。生理学杂志。2006;570:169–183. doi:10.1113/jphysiol.2005.09607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已缩回
107马建华,肖太华,常春华,高磊,王秀丽,高国德,等。前扣带回皮层的激活对大鼠脊髓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机械和电刺激诱发反应产生抑制作用。欧洲疼痛杂志。2011;15:895–899. doi:10.1016/j.ejpain.2011.04.0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8Ikeda H,Takasu S,Murase K。小鼠前扣带皮层和降痛抑制系统对柠檬味镇痛作用的贡献。Mol疼痛。2014;10:14.doi:10.1186/1744-8069-10-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09Fuchs PN,Balinsky M,Melzack R.电刺激扣带回束和周围皮质组织可减轻大鼠福尔马林试验疼痛。大脑研究。1996;743:116–123. doi:10.1016/S0006-8993(96)01035-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0Ren K,Dubner R.疼痛和痛觉过度的炎症模型。ILAR杂志。1999;40:111–118. doi:10.1093/ilar.40.3.11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1Dubuisson D,Dennis SG。福尔马林试验:吗啡、哌替啶和脑干刺激对大鼠和猫镇痛作用的定量研究。疼痛。1977;4:161–174. doi:10.1016/0304-3959(77)90130-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2Gao YJ,Xu ZZ,Liu YC,Wen YR,Decosterd I,Ji RR.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Jun N末端激酶1(JNK1)在持续炎症疼痛条件下维持双侧机械性超敏反应是必需的。疼痛。2010;148:309–319。doi:10.1016/j.pane.2009.11.0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3Raghavendra V,Tanga FY,DeLeo JA。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外周炎症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激活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欧洲神经病学杂志。2004;20:467–473. doi:10.1111/j.1460-9568.2004.03514.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4郭京东,王浩,张义清,赵志清。单发性关节炎后大鼠前扣带回神经元膜特性的改变和D-丝氨酸对NMDA诱导电流的影响。神经科学快报。2005;384:245–249. doi:10.1016/j.neulet.2005.04.09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5Gong KR,Cao FL,He Y,Gao CY,Wang DD,Li H等。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少有助于前扣带皮层持续疼痛诱导的神经元高反应性。神经科学。2010;171:1314–1325.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10.102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6Vaccarino AL,Melzack R.通过向大鼠前扣带回束注射利多卡因产生的镇痛作用。疼痛。1989;39:213–219. doi:10.1016/0304-3959(89)90008-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7Vaccarino AL,Melzack R.福尔马林疼痛的时间过程:扣带束、穹窿通路和内侧球枕形成的不同作用。疼痛。1992;49:257–271. doi:10.1016/0304-3959(92)90150-A。[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8Donahue RR、LaGraize SC、Fuchs PN。大鼠前扣带回皮质的电解损伤可减少炎症,但不会减少神经病理性伤害行为。大脑研究。2001;897:131–138. doi:10.1016/S0006-8993(01)02103-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19任磊,卢志明,刘MG,于玉强,李忠,尚吉伟,等。前扣带回皮层在脊髓和脊髓上蜂毒诱导的疼痛行为中的不同作用。神经科学。2008;153:268–278.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08.01.06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0Wu LJ、Toyoda H、Zhao MG、Lee YG、Tang J、Ko SW等。前脑NMDA NR2B受体的上调有助于炎症后的行为敏化。神经科学杂志。2005;25:11107–11116. doi:10.1523/JNEUROSCI.1678-05.200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1Wu LJ、Steenland HW、Kim SS、Isiegas C、Abel T、Kaang BK等。通过增加前扣带回皮层的神经元cAMP,增强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和持续炎症疼痛。Mol疼痛。2008;4:40.doi:10.1186/1744-8069-4-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2Wei F,Qiu CS,Kim SJ,Muglia L,Maas JW,Pineda VV,等。缺乏钙调素刺激腺苷酸环化酶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基因消除。神经元。2002;36:713–726. doi:10.1016/S0896-6273(02)01019-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3Toyoda H,Zhao MG,Ulzhofer B,Wu LJ,Xu H,Seeburg PH,等。AMPA受体亚单位GluA1而非GluA2在前扣带回皮层ERK突触增强和激活中的作用。Mol疼痛。2009;5: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Wei F,Zhuo M.慢性疼痛诱导和表达过程中前扣带皮层Erk的激活。Mol疼痛。2008;4:28.doi:10.186/1744-8069-4-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5赵MG,柯世伟,吴立杰,丰田章男,徐浩,权杰,等。慢性疼痛小鼠前扣带回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增强。神经科学杂志。2006;26:8923–8930. doi:10.1523/JNEUROSCI.2103-06.20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6Bie B,Brown DL,Naguib M。外周炎症大鼠前扣带皮层突触GluR1亚基增加。欧洲药理学杂志。2011;653:26–31. doi:10.1016/j.ejphar.2010.11.02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27Chen S,Kadakia F,Davidson S。炎症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后,前扣带回皮质中表达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的神经元变得敏感。Mol疼痛。2020;16:17448069209153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Li XH,Matsuura T,Liu RH,Xue M,Zhoo M.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增强了成年小鼠前扣带回皮层的兴奋传递和网络传播。Mol疼痛。2019;15:17448069198327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Yi M,Zhang H,Lao L,Xing GG,Wan Y.在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炎症疼痛模型中,前扣带回皮层对对侧电针而非同侧电针至关重要。Mol疼痛。2011;7:61.网址:10.1186/1744-8069-7-6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0孙杰,邵XM,方F,沈Z,吴YY,方JQ。电针减轻大鼠疼痛记忆的恢复及其对前扣带皮层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的影响。行为脑功能。2015年;11:9.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86/s12993-015-0055-y。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1Fan YF,Guan SY,Luo L,Li YJ,Yang L,Zhou XX,等。四羟基二苯乙烯糖苷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前扣带回皮质GluN2B过度表达减轻慢性炎症疼痛。Mol疼痛。2018;14:1744806918814367.doi:10.1177/1744806918814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2Kang SJ,Kwak C,Lee J,Sim SE,Shim J,Choi T,等。通过对ACC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的特异性控制对痛觉过敏进行双向调节。摩尔大脑。2015年;8:81.doi:10.1186/s13041-015-017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3Cao Z,Wu X,Chen S,Fan J,Zhang R,Owyang C,等。根据内脏超敏大鼠的内脏运动反应,前扣带皮层调节内脏疼痛。胃肠病学。2008;134:535–543. doi:10.1053/j.gastro.2007.11.05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4Wu X,Gao J,Yan J,Fan J,Owyang C,Li Y.NMDA受体在内脏过敏大鼠前扣带回皮层内脏伤害性传递中的作用。美国生理学杂志胃肠病学肝病生理学。2008;294:G918–G927。doi:10.1152/ajpgi.00452.200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5Fan J,Wu X,Cao Z,Chen S,Owyang C,Li Y.大鼠前扣带皮层NR2B受体上调有助于内脏疼痛反应。胃肠病学。2009;136(1732-1740):e17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已缩回
136周L,黄J,高J,张G,蒋J.前扣带皮层的NMDA和AMPA受体介导内脏超敏大鼠的内脏疼痛。细胞免疫学。2014;287:86–90. doi:10.1016/j.cellimm.2013.12.0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7Li Y,Zhang X,Liu H,Cao Z,Chen S,Cao B,等。前扣带回皮层NR2B亚单位的磷酸化CaMKII突触后结合介导内脏过敏大鼠的内脏疼痛。神经化学杂志。2012;121:662–671. doi:10.1111/j.1471-4159.2012.07717.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8王杰,张X,曹B,刘杰,李勇。促进内脏超敏大鼠前扣带回皮质的突触传递。大脑皮层。2015年;25:859–868. doi:10.1093/cercor/bht27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39Yan N,Cao B,Xu J,Hao C,Zhang X,Li Y.前扣带回皮层谷氨酸能激活介导大鼠内脏疼痛记忆的情感成分。神经生物学学习记忆。2012;97:156–164。doi:10.1016/j.nlm.2011.11.0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0王小生,岳杰,胡林恩,田Z,杨立科,卢力,等。前扣带回皮层CPEB1对小鼠内脏疼痛的影响。大脑研究。2019;1712:55–62. doi:10.1016/j.braines.2019.02.0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1Eto K、Wake H、Watanabe M、Ishibashi H、Noda M、Yanagawa Y等。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活动增强对前扣带回皮层的区域间贡献加速了慢性疼痛行为。神经科学杂志。2011;31:7631–7636. doi:10.1523/JNEUROSCI.0946-11.20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2Koga K、Shimoyama S、Yamada A、Furukawa T、Nikaido Y、Furue H等。慢性炎症疼痛诱导成年小鼠前扣带回皮质GABA能突触可塑性。Mol疼痛。2018;14:1744806918783478.网址:10.1177/1744806918783 4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3Ikeda H、Mochizuki K、Murase K。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炎症性疼痛小鼠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兴奋的长期促进。疼痛。2013;154:2836–2843. doi:10.1016/j.pain.2013.08.0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4Chen FL,Dong YL,Zhang ZJ,Cao DL,Xu J,Hui J,等。前扣带回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助于炎症疼痛模型中疼痛的情感成分。Brain Res牛市。2012;87:60–66. doi:10.1016/j.brainesbull.2011.09.02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5LaBuda CJ,Fuchs PN。测量大鼠炎症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厌恶质量的行为测试范式。实验神经学。2000;163:490–494. doi:10.1006/exnr.2000.739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6Johansen JP,Fields HL。前扣带皮层谷氨酸能激活产生一个令人厌恶的教学信号。自然神经科学。2004;7:398–403. doi:10.1038/nn120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7Treede RD、Jensen TS、Campbell JN、Cruccu G、Dostrovsky JO、Griffin JW等。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和研究目的的重新定义和分级系统。神经病学。2008;70:1630–1635. doi:10.1212/01.wnl.0000282763.29778.5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8Schweinhardt P、Glynn C、Brooks J、McQuay H、Jack T、Chessell I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刷诱发超敏反应脑处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经影像学。2006;32:256–265. doi:10.1016/j.neuroimage.2006.03.02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49Witting N,Kupers RC,Svensson P,Jensen TS。神经损伤疼痛患者刷诱发超敏反应的PET激活研究。疼痛。2006;120:145–154. doi:10.1016/j.pain.2005.10.03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0Petrovic P、Ingvar M、Stone-Elander S、Peterson KM、Hansson P。单神经病变患者动态机械性超敏反应的PET激活研究。疼痛。1999;83:459–470. doi:10.1016/S0304-3959(99)00150-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1Peyron R、Garcia-Larrea L、Gregoire MC、Convers P、Lavenne F、Veyre L等。侧延髓(Wallenberg)梗死后的痛觉超敏反应。PET研究。大脑。1998;121(第2部分):345–3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2Ducleux D,Attal N,Parker F,Bouhassira D。中枢神经性疼痛的机制:脊髓空洞症的心理物理学和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研究。大脑。2006;129:963–976. doi:10.1093/brain/awl01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3Kim KJ,Yoon YW,Chung JM。三种啮齿动物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比较。实验脑研究。1997;113:200–206. doi:10.1007/BF0245031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4赵润,周华,黄磊,谢姿,王杰,甘文波,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过度活动。前细胞神经科学。2018;12:107。doi:10.3389/fncel.2018.001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5杨忠,谭庆,程德,张磊,张杰,顾永华,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时前扣带皮层锥体神经元内源性兴奋性的变化。前细胞神经科学。2018;12:436.doi:10.3389/fncel.2018.004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6Metz AE,Yau HJ,Centeno MV,Apkarian AV,Martina M。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形态和功能重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9;106:2423–2428. doi:10.1073/pnas.08098971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7成田M、Niikura K、Nanjo-Niikura K、成田M,Furuya M、Yamashita A等。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的睡眠障碍与扣带回皮质GABA能传递的改变有关。疼痛。2011;152:1358–1372. doi:10.1016/j.pain.2011.02.01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8Yamashita A、Hamada A、Suhara Y、Kawabe R、Yanase M、Kuzumaki N等。前扣带回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对于神经性疼痛下的睡眠障碍至关重要。突触。2014;68:235–247. doi:10.1002/syn.2173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59谭伟,姚文林,胡润,吕玉英,万丽,张春红,等。通过增加前扣带回皮层的Cdh1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机械性超敏反应。Mol疼痛。2015年;11:56.网址:10.1186/s12990-015-0058-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0Xu H,Wu LJ,Wang H,Zhang X,Vadakkan KI,Kim SS,等。前扣带回神经性疼痛的突触前和突触后放大。神经科学杂志。2008;28:7445–7453. doi:10.1523/JNEUROSCI.1812-2008年8月。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1孟XL,傅P,王磊,杨X,洪G,赵X,等。大鼠臂丛撕脱伤后,前扣带回皮质小胶质细胞中EZH2水平升高,通过抑制自噬加重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科学公牛。2020;36:793–805. doi:10.1007/s12264-020-00502-w。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2Li YD,Ge J,Luo YJ,Xu W,Wang J,Lazarus M,et al.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的高皮层δ功率与通过激活前扣带皮层GABA能神经元而加重的超敏反应相关。疼痛。2020;161:288–299. doi:10.1097/j.pain.000000000000172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3Li XY,Ko HG,Chen T,Descalzi G,Koga K,Wang H等。通过抑制前扣带皮层中的PKMzeta来缓解神经性疼痛超敏反应。科学。2010;330:1400–1404. doi:10.1126/science.119179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4Li W,Wang P,Li H.患有神经性疼痛的糖尿病大鼠前扣带皮层谷氨酸能传递的上调。神经科学快报。2014;568:29–34. doi:10.1016/j.neulet.2014.03.03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5姚PW,王世凯,陈世兴,辛文杰,刘旭,臧瑜。前扣带回皮质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上调有助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疼痛相关厌恶。神经生物学疾病。2019;130:104456.doi:10.1016/j.nbd.2019.04.01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6Ko HG、Ye S、Han DH、Park P、Lim CS、Lee K等。前扣带回皮层PKMzeta的转录诱导依赖性表达有助于慢性持续的神经病理性疼痛。Mol疼痛。2018;14:1744806918783943。网址:10.1177/174480691878.39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7Shen FY,Chen ZY,Zhong W,Ma LQ,Chen C,Yang ZJ,et al.通过调节大鼠前扣带皮层T型钙通道减轻神经性疼痛。Mol疼痛。2015年;11:7.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86/s12990-015-000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8Takeda R、Watanabe Y、Ikeda T、Abe H、Ebihara K、Matsuo H等。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米尔奈西普的镇痛作用与前扣带回皮质c-Fos的表达有关。神经科学研究。2009;64:380–384. doi:10.1016/j.neures.2009.04.01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69Chen Z,Shen X,Huang WuH,Zhang M。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的膜电位同步性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科学代表。2018;8:1691.doi:10.1038/s41598-018-2008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0Lopez-Avila A、Coffeen U、Ortega-Legaspi JM、del Angel R、Pellicer F.多巴胺和NMDA系统调节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长期伤害感受。疼痛。2004;111:136–143. doi:10.1016/j.pain.2004.06.01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1Ortega-Legaspi JM、de Gortari P、Garduno-Guterrez R、Amaya MI、Leon-Olea M、Coffeen U等。神经性疼痛模型中前扣带回皮质多巴胺能D1和D2受体的表达。Mol疼痛。2011;7:97.网址:10.1186/1744-8069-7-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2魏凤,李鹏,卓明。哺乳动物前扣带回皮质截肢后突触抑制的丧失。神经科学杂志。1999;19:9346–9354. doi:10.1523/JNEUROSCI.19-21-09346.19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3Wei F,Zhuo M.麻醉大鼠手指截肢后前扣带皮层感觉反应的增强。生理学杂志。2001;532:823–833. doi:10.1111/j.1469-7793.2001.0823e.x。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4Bouckoms AJ、Welch CA、Drop LJ、Dao T、Kolton K.阿托品在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抽搐疗法。1989;5:48–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5Pillay PK,Hassenbusch SJ。MRI引导的双侧立体定向扣带回切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立体功能神经外科。1992;59:33–38。doi:10.1159/0000989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6Pereira EA、Paranathala M、Hyam JA、Green AL、Aziz TZ。前扣带切开术可改善恶性间皮瘤疼痛和呼吸困难。英国神经外科杂志。2014;28:471–474。doi:10.3109/02688697.2013.85700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7Currie GL、Delaney A、Bennett MI、Dickenson AH、Egan KJ、Vesterinen HM等。骨癌疼痛动物模型: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疼痛。2013;154:917–926. doi:10.1016/j.pain.2013.02.03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8Chiou CS、Huang CC、Liang YC、Tsai YC、Hsu KS。骨癌疼痛小鼠前扣带回皮质长期抑郁障碍。疼痛。2012;153:2097–2108. doi:10.1016/j.pin.2012.06.03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79Xu Y,Wang G,Zou X,Yang Z,Wang Q,Feng H,等。siRNA-介导的头侧前扣带回皮层GluN2B下调可减轻骨癌相关疼痛大鼠模型中的机械性超敏和热性痛觉过敏。实验-治疗-医学。2016;11:221–229. doi:10.3892/etm.2015.28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0伍尔夫CJ。捕获新的非阿片类疼痛靶点。生物精神病学。2020;87:74–81. doi:10.1016/j.biopych.2019.06.0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1Russo JF,Sheth SA。对背部前扣带回皮层进行脑深部刺激以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surg聚焦。2015年;38:E11.doi:10.3171/2015.3.FOCUS154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2Owen SL、Green AL、Stein JF、Aziz TZ。脑深部刺激缓解中风后神经性疼痛。疼痛。2006;120:202–206. doi:10.1016/j.pain.2005.09.03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3Marchand S、Kupers RC、Bushnell MC、Duncan GH。丘脑刺激的镇痛和安慰剂效应。疼痛。2003;105:481–488. doi:10.1016/S0304-3959(03)00265-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4Bittar RG、Burn SC、Bain PG、Owen SL、Joint C、Shlugman D等。深部脑刺激治疗运动障碍和疼痛。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05;12:457–463. doi:10.1016/j.jocn.2004.09.00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5Pereira EA,Aziz TZ。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脑深部刺激。神经疗法。2014;11:496–507. doi:10.1007/s13311-014-0278-x。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6Koller WC,Lyons KE,Wilkinson SB,Pahwa R.丘脑VIM核单侧深部脑刺激治疗原发性脑震颤的疗效。Mov Disord公司。1999;14:847–850. doi:10.1002/1531-8257(199909)14:5<847::AID-MDS1021>3.0.CO;2克。[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7Ortiz RM、Scheperjans F、Pekkonen E.2007-2016年芬兰肌张力障碍的深部脑刺激。BMC神经。2019;19:137.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86/s12883-019-1370-y。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8Kringelbach ML、Jenkinson N、Owen SL、Aziz TZ。脑深部刺激的转换原理。Nat Rev神经科学。2007;8:623–635. doi:10.1038/nrn219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89Bittar RG、Kar-Purkayastha I、Owen SL、Bear RE、Green A、Wang S等。深部脑刺激缓解疼痛:一项荟萃分析。临床神经科学杂志。2005;12:515–519. doi:10.1016/j.jocn.2004.000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0Spooner J,Yu H,Kao C,Sillay K,Konrad P。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的扣带神经调节。病例报告。神经外科杂志。2007;107:169–1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1Boccard SG、Pereira EA、Moir L、Van Hartevelt TJ、Kringelbach ML、FitzGerald JJ等。前扣带回皮层的脑深部刺激:针对慢性疼痛的情感成分。神经报告。2014;25:83–88. doi:10.1097/WNR.00000000003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2Boccard SG、Fernandes HM、Jbabdi S、Van Hartevelt TJ、Kringelbach ML、Quaghebeur G等。慢性疼痛时大脑前扣带皮层深部刺激的追踪研究:提高靶向性的关键。世界神经外科。2016;86(361–370):e361–e363。doi:10.1016/j.wneu.2015.08.06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3Boccard SGJ、Prangnell SJ、Pycroft L、Cheeran B、Moir L、Pereira EAC等。对前扣带皮层进行深部脑刺激治疗神经性疼痛的长期结果。世界神经外科。2017;106:625–637. doi:10.1016/j.wneu.2017.06.17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4Lipsman N、Woodside DB、Giacobbe P、Hamani C、Carter JC、Norwood SJ等。胼胝体下扣带回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神经性厌食症:第一阶段试点试验。《柳叶刀》。2013;381:1361–1370. doi:10.1016/S0140-6736(12)62188-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5Choi KS、Riva-Posse P、Gross RE、Mayberg HS。在皮层下扣带脑深部刺激的术中测试中绘制“抑郁开关”。JAMA Neurol公司。2015年;72:1252–1260. doi:10.1001/jamaneuro.2015.256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6Palm U、Keeser D、Schiller C、Fintescu Z、Nitsche M、Reisinger E等。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后的皮肤损伤大脑刺激。2008;1:386–387. doi:10.1016/j.brs.2008.04.00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7Rosa MA,Lisanby SH.情绪障碍的躯体治疗。神经精神药理学。2012;37:102–116. doi:10.1038/npp.2011.2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8Scholfield CN.细胞外极化揭示了大脑无髓鞘突触前轴突中K电流的特性。大脑研究。1990年;507:121–128。doi:10.1016/0006-8993(90)90530-O。[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199Meron D,Hedger N,Garner M,Baldwin DS。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疗效和耐受性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神经科学生物学评论。2015年;57:46–62. doi:10.1016/j.neu-biorev.2015.07.01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0Beltran Serrano G、Rodrigues LP、Schein B、Souza A、Torres ILS、da Conceicao Antunes L等。催眠暗示和经颅直流刺激对疼痛感知和降痛调节系统影响的比较:一项交叉随机临床试验。前神经科学。2019;13:662.doi:10.3389/fnins.2019.006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1Simpson MW,Mak M.《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神经学杂志》2019。[公共医学]
202Thibaut A、Zafonte R、Morse LR、Fregni F。了解tDCS研究中的负面结果:神经靶向和皮层参与的重要性。前神经科学。2017;11:707.目录:10.3389/fnins.2017.007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3Fregni F、Gimenes R、Valle AC、Ferreira MJ、Rocha RR、Natalle L等。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纤维肌痛疼痛的随机、三组对照、原理验证研究。大黄性关节炎。2006;54:3988–3998. doi:10.1002/art.22195。[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4Antal A、Terney D、Kuhnl S、Paulus W。运动皮层的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可缓解慢性疼痛并减少皮质内的短暂抑制。疼痛症状管理。2010;39:890–903. doi:10.1016/j.jpainsymman.2009.09.0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5Yoon EJ、Kim YK、Kim HR、Kin SE、Lee Y、Shin HI。经颅直流电刺激减轻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一项机制PET研究。神经康复神经修复。2014;28:250–259. doi:10.1177/154596831350763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6Magis D,D’Ostilio K,Lisicki M,Lee C,Schoenen J.用于慢性丛集性头痛治疗的Anodal frontal tDCS:一项针对前扣带皮层并寻找伤害相关因素的概念验证试验。头痛疼痛杂志。2018;19:72.doi:10.1186/s10194-018-0904-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7Mariano T、Burgess F、Bowker M、Kirschner J、Wout-Frank Mvt、Halladay C等人,T187。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慢性腰痛(CLBP)情感症状: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生物精神病学。2018;83:S200–S201。doi:10.1016/j.biopych.2018.02.524。[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8DaSilva AF、Truong DQ、DosSantos MF、Toback RL、Datta A、Bikson M.用于偏头痛和疼痛控制的高清和传统tDCS蒙太奇的最新神经解剖学目标分析。前神经炎。2015年;9:89.doi:10.3389/fnana.2015年8月9日。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09Datta A,Bansal V,Diaz J,Patel J,Reato D,Bikson M.经颅直流电刺激的Gyri-precise头部模型:使用环形电极与传统矩形电极相比改善了空间聚焦。大脑刺激。2009;2:201–207. doi:10.1016/j.brs.2009.03.00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0To WT,Eroh J,Hart J,Vannester S。探索阳极和阴极高清晰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背侧前扣带回皮质的影响。科学报告。2018;8:1–16.doi:10.1038/s41598-018-22730-x。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1DosSantos MF、Martikainen IK、Nascimento TD、Love TM、DeBoer MD、Schambra HM等,建立人体镇痛通过结合安慰剂和活性tDCS的内源性多碘系统:初步报告。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4;9:e102350.doi:10.1371/journal.pone.01023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2Auvichayapat P,Keeratitanont K,Janyachareon T,Auvichaiapat N。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神经性疼痛时前扣带回皮质代谢物变化的影响:一项初步研究。疼痛研究杂志。2018;11:2301–2309. doi:10.2147/JPR。S1729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3George MS、Lisanby SH、Sackeim HA。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精神病学中的应用。Arch Gen精神病学。1999;56:300–311. doi:10.1001/archpsyc.564.300。[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4Lefaucheur JP。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缓解疼痛中的应用。Neurother专家评论。2008;8:799–808。doi:10.1586/14737175.8.5.79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5George MS、Nahas Z、Molloy M、Speer AM、Oliver NC、Li XB等。每日左前额叶皮层TMS治疗抑郁症的对照试验。生物精神病学。2000;48:962–970。doi:10.1016/S0006-3223(00)01048-9。[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6Lefaucheur JP、Drooot X、Keravel Y、Nguyen JP。中央前皮层重复经颅磁刺激诱导的疼痛缓解。神经报告。2001;12:2963–2965. doi:10.1097/00001756-200109170-0004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7Droot X,Nguyen JP,Peschanski M,Lefaucheur JP。慢性运动皮层刺激的止痛效果与疼痛区的感觉变化有关。大脑。2002;125:1660–1664. doi:10.1093/brain/awf16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8Lefaucheur JP。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临床神经生理学。2006;36:117–124. doi:10.1016/j.neucli.2006.08.002。[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19Brighina F、De Tommaso M、Giglia F、Scalia S、Cosentino G、Puma A等。左侧前额叶皮层经颅磁刺激对疼痛感知的调节。头痛疼痛杂志。2011;12:185–191. doi:10.1007/s10194-011-032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0Fierro B、De Tommaso M、Giglia F、GigliaG、Palermo A、Brighina F。辣椒素诱导疼痛期间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调节作用。实验脑研究。2010;203:31–38. doi:10.1007/s00221-010-2206-6。[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1Nardone R、Holler Y、Langthaler PB、Lochner P、Golaszewski S、Schwenker K等。前额叶皮层的rTMS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镇痛作用。脊髓。2017;55:20–25. doi:10.1038/sc.2016.8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2Fregni F、Boggio PS、Lima MC、Ferreira MJ、Wagner T、Rigonatti SP等。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中枢疼痛的二期临床试验。疼痛。2006;122:197–209. doi:10.1016/j.pain.2006.02.02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3Nizard J、Esnault J、Bouche B、Suarez Moreno A、Lefaucheur JP、Nguyen JP。通过对左右前额背外侧皮质进行高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长期缓解膀胱疼痛综合征。前神经科学。2018;12:925.doi:10.3389/fnins.2018.009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4Fregni F、DaSilva D、Potvin K、Ramos-Estebanez C、Cohen D、Pascual-Lieon A等。大脑刺激治疗慢性内脏疼痛。Ann Neurol公司。2005;58:971–972。doi:10.1002/ana.20651。[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5Kanda M、Mima T、Oga T、Matsuhashi M、Toma K、Hara H等。感觉运动皮层和内侧额叶皮层的经颅磁刺激(TMS)可以改变人类的疼痛感知。临床神经生理学。2003;114:860–866。doi:10.1016/S1388-2457(03)00034-8。[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6Kanda M、Nagamine T、Ikeda A、Ohara S、Kunieda T、Fujiwara N等。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积极参与人类的疼痛处理。大脑研究。2000;853:282–289. doi:10.1016/S0006-8993(99)02274-X。[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7Tzabazis A、Aparici CM、Rowbotham MC、Schneider MB、Etkin A、Yeomans DC。多线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形成的磁场脉冲对志愿者和纤维肌痛患者的前扣带皮层反应和疼痛有不同的调节作用。Mol疼痛。2013;9:33.doi:10.186/1744-8069-9-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28Vyshlova I,Karpov S,Starodubtcev A.腰部疼痛的非药物治疗。神经科学杂志。2017;381:854–855. [谷歌学者]
229Galhardoni R、Aparecida da Silva V、Garcia-Larrea L、Dale C、Baptista AF、Barbosa LM等。中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岛叶和前扣带回皮层深度刺激:分解疼痛感。神经病学。2019;92:e2165–e21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0Luu P,Posner MI。前扣带回皮层对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大脑。2003;126:2119–2120. doi:10.1093/brain/awg257。[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1威斯顿CS。前扣带皮层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表达需求。神经科学生物学评论。2012;36:90–110. doi:10.1016/j.neu-biorev.2011.04.01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2Park SI、Oh JH、Hwang YS、Kim SJ、Chang JW。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电刺激前扣带回皮层。神经细胞学报增刊。2006;99:65–71. doi:10.1007/978-3-211-35205-2_1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3McIntyre CC、Mori S、Sherman DL、Thakor NV、Vitek JL。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产生的电场和刺激影响。临床神经生理学。2004;115:589–595. doi:10.1016/j.clinph.2003.10.33。[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4Lefaucheur JP、Antal A、Ahdab R、Ciampi de Andrade D、Fregni F、Khedr EM等。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来缓解疼痛。脑刺激2008,1:337-344。[公共医学]
235Green AL、Wang S、Stein JF、Pereira EA、Kringelbach ML、Liu X等。神经性疼痛患者的神经特征。神经病学。2009;72:569–571. doi:10.121/01.wnl.0000342122.25498.8b。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6LeBlanc BW、Cross B、Smith KA、Roach C、Xia J、Chao YC等。丘脑爆发下调皮层θ和伤害性行为。科学代表。2017;7:2482.网址:10.1038/s41598-017-0275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7Schuerle S、Soleimany AP、Yeh T、Anand GM、Häberli M、Fleming HE等。用于对流增强纳米颗粒传输的合成和活性微丸。科学高级。2019;5:eaav4803.doi:10.1126/sciadv.aav48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8王J,曹B,于TR,Jelfs B,Yan J,Chan RHM,等。大鼠内脏伤害性刺激对单个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的ta频率锁相以及与内侧丘脑的同步性进行调节。神经科学。2015年;298:200–210. doi:10.1016/j.neuroscience.2015.04.024。[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239Matsuura T,Li XH,Tao C,Zhuo M。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成年小鼠前扣带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影响,并有助于长时程增强。Mol疼痛。2019;15:1744806919842958.网址:10.1177/174480691984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 [交叉参考][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神经科学通报由以下人员提供施普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