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0年9月;87(17): 6758–6761.
数字对象标识:10.1073/pnas.87.17.6758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54616
PMID:1697688

循环人外周血粒细胞合成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

循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合成或分泌蛋白质的终末分化细胞。然而,他人和我们的工作表明,中性粒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1。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循环PMN是否能够合成和分泌另一种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从正常人志愿者血液中分离出高度纯化的(大于99%的粒细胞)PMN,并在有或没有细菌脂多糖(LPS)的情况下培养长达24小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检测TNF-α,刺激后不同时间从细胞中分离总RNA,并通过Northern blot技术评估TNF-αmRNA。结果表明,用LPS体外刺激60分钟后产生TNF-α信息,约4小时时达到最大。在培养24小时(35-50 pg/ml)期间,TNF-β分泌到来自两个不同供体的未刺激PMN的上清液中,但明显更多(160-190 pg/ml在LPS刺激下由PMN分泌。其他六名正常志愿者的PMN在培养60-180分钟时显示出明显的LPS刺激的TNF分泌。分泌产物还对TNF敏感的L-M细胞株具有生物活性,证实PMN可以制造和分泌免疫和生物活性TNF。由于单核细胞也可能合成和分泌TNF,因此测量了单核细胞群体分泌的TNF量,相当于培养的PMN的20%。结果表明,如果单核细胞的浓度是培养的PMN群体潜在污染浓度的20倍,则不能产生如此多的TNF(未刺激的,26-65 pg/ml;刺激的,32-87 pg/ml)。现在必须将PMN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来改变急性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

全文

全文可用作原始打印版本的扫描副本。获取完整文章(842K),或单击下面的页面图像逐页浏览。PubMed链接也可用于选定的引用.

本文中的图像

单击图像以查看更大的版本。

选定的引用

这些参考文献在PubMed中。这可能不是本文的完整参考文献列表。

  • Bainton DF,Ullyot JL,Farquhar MG。人类骨髓中性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的发育。《实验医学杂志》。1971年10月1日;134(4):907–9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杰克·RM,Fearon DT。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选择性合成mRNA和蛋白质。免疫学杂志。1988年6月15日;140(12):4286–42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iku K、Tiku ML、Skosey JL。人类多形核中性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免疫学杂志。1986年5月15日;136(10):3677–36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加利福尼亚州迪纳雷洛、坎农JG、沃尔夫SM、伯恩海姆HA、贝特勒B、塞拉米A、菲加里IS、帕拉迪诺MA,Jr、奥康纳JV。肿瘤坏死因子(cachectin)是一种内源性热原,可诱导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实验医学杂志》。1986年6月1日;163(6):1433–14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ayer JM、Beutler B、Cerami A.Cachectin/肿瘤坏死因子刺激人类滑膜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和前列腺素E2。《实验医学杂志》。1985年12月1日;162(6):2163–21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achwich PR、Chensue SW、Larrick JW、Kunkel SL。肿瘤坏死因子刺激静止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和前列腺素E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1986年4月14日;136(1):94–1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rtolini DR、Nedwin GE、Bringman TS、Smith DD、Mundy GR。人类肿瘤坏死因子体外刺激骨吸收和抑制骨形成。自然。1986年2月6日;319(6053):516–5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orti FM、Dieckmann B、Beutler B、Cerami A、Ringold GM。巨噬细胞因子抑制脂肪细胞基因表达:一种体外恶病质模型。科学。1985年8月30日;229(4716):867–8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ouaib S、Bertoglio J、Blay JY、Marchiol-Fournigault C、Fradelizi D。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之间的协同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88年9月;85(18):6875–687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lias JA、Gustilo K、Baeder W、Freundlich B。重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协同刺激成纤维细胞前列腺素的生成。免疫学杂志。1987年6月1日;138(11):3812–38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tashenko P、Dewhirst FE、Peros WJ、Kent RL、Ago JM。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淋巴毒素在骨吸收中的协同作用。免疫学杂志。1987年3月1日;138(5):1464–14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irgwin JM、Przybyla AE、MacDonald RJ、Rutter WJ。从富含核糖核酸酶的来源中分离生物活性核糖核酸。生物化学。1979年11月27日;18(24):5294–52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ramer SM,Carver ME。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的无血清体外生物测定。免疫学方法杂志。1986年11月6日;93(2):201–2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eager A,Leung H,Woolley J.肿瘤坏死因子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免疫学方法杂志。1989年1月6日;116(1):1–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lebanoff SJ、Vadas MA、Harlan JM、Sparks LH、Gamble JR、Agosti JM、Waltersdorph AM。肿瘤坏死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免疫学杂志。1986年6月1日;136(11):4220–42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am LT、Li CY、Crosby WH。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细胞化学鉴定。美国临床病理学杂志。1971年3月;55(3):283–2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riban E,Mitchell T,Kufe D.人类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c-fms原癌基因的表达。自然。1985年7月4日;316(6023):64–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igby PW,Dieckmann M,Rhodes C,Berg P.用DNA聚合酶I缺口翻译标记脱氧核糖核酸体外高比活性。分子生物学杂志。1977年6月15日;113(1):237–2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以下人员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