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6年8月;108(8):djw029。
2016年4月22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93/jnci/djw029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5017946
PMID:27107051

肠道微生物组和雌激素受体阳性女性乳腺癌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居住在人类体内的巨大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病毒、古生菌和真核生物,越来越被认为在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体胃肠道是一个复杂的人口生态系统,最多可容纳10个11每克内腔内容物中的细菌细胞,其集体基因组,即肠道元基因组,包含的单个基因数量远远超过人类基因组。在健康方面,微生物组的功能可能被认为与宿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同时发挥局部和远距离效应。然而,“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出现,包括恶性肿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肠道细菌微生物群,尤其是“雌激素样体”,即能够代谢雌激素的肠道细菌基因的集合,如何影响女性患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风险。雌蕊组成受调节其功能活动的因素影响。探索健康人和患有雌激素驱动乳腺癌的女性体内雌激素的组成和活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开发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标记物和未来的靶向干预措施,以降低癌症风险。

人类在出生时就被微生物群(主要是细菌)定殖(这是本综述的重点)(1,2)90%以上居住在胃肠道内。胃肠道容纳了500多种不同的细菌,估计我们携带的细菌数量达到10种11每克管腔含量(3–5). 细菌负荷以及物种多样性从胃到结肠增加,创造了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6). 胃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反映了宿主变量,如递送模式、遗传、饮食、酒精摄入、环境暴露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通过16S核糖体RNA(rRNA)测序和信息学的进展,现在可以研究细菌微生物组的组成、功能及其基因集合(元基因组)的评估(7–10). 人类和微生物共同进化出复杂复杂的关系,使宿主受益,同时使肠道微生物群在互利平衡中茁壮成长(11–13).

然而,微生物组的扰动可能与发展炎症、自身免疫和恶性疾病的风险相关(14–17). 微生物群落失调是一种病理性失衡,可能有助于肿瘤发生和肿瘤进展,并影响癌症治疗的反应和化疗的毒性特征(18–20).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具有功能性,并对激素中间体、代谢物和免疫信使产生局部和远距离影响(21,22). 因此,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可能通过慢性炎症、诱导基因毒性反应、改变微环境和代谢等机制影响致癌(23,24). 这可能是由微生物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或通过细菌等特定微生物介导的幽门螺杆菌与人类胃腺癌风险增加有关(25–27).

肠道细菌微生物组包括雌激素

Plottel和Blaser将“雌激素”定义为“其产物能够代谢雌激素的肠道细菌基因的集合”(28). 雌激素是C-18类固醇激素,来源于C-27胆固醇的逐步减少。内源性雌激素的主要形式是雌二醇(E2,在绝经前非妊娠妇女中占主导地位)、雌激素(E1,绝经后占主导地位的)和雌三醇(E3,在妊娠期最高)(29). 雌激素以游离或蛋白结合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并发挥多种生物效应。母体雌激素(E2,E1)经历第一次肝脏代谢;类固醇环C-2、C-4或C-16位置的不可逆羟基化导致雌激素代谢物的激素效价和半衰期不同(30). 在肝脏中,雌激素及其代谢物(包括通过羟基化和随后的甲基化的cathechol雌激素)通过葡萄糖醛酸化或磺化结合,以允许胆汁排泄(31). 结合雌激素通过胆汁、尿液和粪便排泄(32,33). 对女性注射放射性标记的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的研究表明,大约65%的注射雌二醇、48%的注射雌酮和23%的注射雌三醇在胆汁中得到恢复(34). 大约10%至15%注射的放射性标记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在粪便中以共轭形式存在(35,36),相当一部分雌激素在循环中被重新吸收。胆汁中排泄的肝结合雌激素可被肠道中具有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细菌物种解偶联,导致其重新吸收进入循环。特别相关的是具有ß-葡萄糖醛酸酶和\223»-葡萄糖苷酶的肠道细菌,它们是与雌激素解偶联有关的水解酶(图1) (37–41).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djw029f1p.jpg

雌激素的雌激素和肠肝循环。雌激素主要产生于卵巢、肾上腺和脂肪组织,以游离或蛋白结合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并首先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其中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结合在一起。结合雌激素通过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分子而从体内清除,这些水溶性物质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入粪便。胆汁中排泄的结合雌激素可被肠道中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细菌物种解偶联(“雌激素样”的成分),随后导致雌激素重新吸收进入循环。循环雌激素对包括乳房在内的靶组织产生影响,从而刺激细胞生长和增殖。雌激素通过调节雌激素的肠肝循环,影响雌激素的排泄和循环。反过来,雌激素的组成可以由抗生素、其他药物和调节其功能活动的饮食等因素决定。改编自Plottel SC,Blaser MJ。微生物组和恶性肿瘤。细胞宿主微生物。2011;10(4):324-335。

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催化肝脏中产生的内源性\223»-葡萄糖醛酸苷和饮食中发现的外源性ࢹ-糖醛酸苷的水解,如复合碳水化合物(42–44). 许多代谢物、类固醇激素和外源性物质在肝葡萄糖醛酸化后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肠道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从结合底物中去除葡萄糖醛酸(解结合),促进其各自苷元在肠肝循环中的再吸收。已描述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的独特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基因(39,40). 性格鲜明的格斯基因普遍存在于肠道细菌中(40,45)而BG基因最近通过宏基因组分析进行了描述(39). 在人类胃肠道中,BG基因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中有很好的代表性,而格斯在厚壁菌中更常见(41).

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可由饮食和细菌环境调节。据报道,食用高脂肪或高蛋白饮食的健康人粪便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加,而食用纤维会降低活性(46–48). 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受细菌种群密度控制,表明体内群体感应影响酶水平(49).

重要的是,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是潜在的药物靶点,最近使用\223»-葡萄糖苷酸酶抑制剂显示了这一点(19,50). 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的独特结构已被阐明,该酶在调节功能活性的活性位点中含有天冬酰胺和赖氨酸(N-K)残基(19,50). 这个N-K基序在ß-葡萄糖醛酸酶中保守,但在ࢹ-半乳糖苷酶中不保守,这是一种在C-4和C-5位置不同的同源物;两者都催化类似糖苷底物的水解(51). 抑制剂结构的微小变化可以改变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导致催化活性和药理抑制的差异;这表现在化疗药物伊立替康(CPT-11)减轻小鼠胃肠道毒性(50). 在该研究中,抑制ß-葡萄糖醛酸酶不会影响药物或其代谢物的血清药代动力学。

人类肠道中的许多细菌属和种含有编码人类ß-葡萄糖醛酸酶的基因(表1;补充表1,在线提供),强调了该酶的普遍性,并扩展了早期对从人类粪便中获得的表达体内硫酸酯酶(解共轭)活性的单个细菌的观察(40,41,52). 循环中的非活性类固醇也通过肝脏硫酸酯酶途径转化为生物活性雌激素(32,52,53). 据推测,表达硫酸酯酶活性的肠道细菌能够水解经过肝脏硫酸化和胆汁排泄到胃肠道的雌激素分子。由于这些假定的细菌酶活性及其对类固醇代谢和雌激素的肠肝循环的影响尚未被研究,它们仍有待确定。

表1。

60个细菌属定植于编码ß-葡萄糖醛酸酶和/或\223»-半乳糖苷酶+的人类肠道(157)*

ß-葡萄糖醛酸酶ß-半乳糖苷酶
科林塞拉+
爱德华西拉+
阿里斯提斯++
拟杆菌++
双歧杆菌++
柠檬酸杆菌++
梭菌属++
脱皮剂++
大肠杆菌属++
粪杆菌属++
乳酸杆菌++
马尔文·布里亚蒂亚++
丙酸杆菌++
罗斯布里亚++
坦纳雷拉属++
放线菌属+
阿里斯提斯+
阿那利斯托佩斯+
拟杆菌+
巴尼西埃拉+
双歧杆菌+
布劳提亚+
丁酸球菌+
丁酸弧菌+
类杆菌属+
塞德西娅+
头孢菌素+
柠檬酸杆菌+
梭菌属+
科林塞拉+
铜绿假单胞菌+
粪球菌属+
多莉娅+
失调单胞菌+
肠杆菌属+
肠球菌属+
真杆菌属+
梭杆菌属+
哈夫尼亚+
霍尔德狂热症+
克雷伯菌属+
乳酸杆菌+
巨单胞菌属+
Mitsuokella公司+
加臭剂+
芽孢杆菌属+
类副杆菌+
副普氏菌属+
葡萄球菌属+
卟啉单胞菌属+
普雷沃菌属+
假黄酮提取物+
罗斯布里亚+
瘤胃球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石榴子+
蠕动杆菌+
韦塞拉+
约克内拉+

*+=使用综合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对人类微生物组项目(HMP)肠道相关微生物基因组(n=517)进行索引,以确定是否存在ß-葡萄糖醛酸酶(EC 3.2.1.31)或\223»-半乳糖苷酶(EC 3.2.1.23)(1). 对红豆杉属进行了分类。

对健康志愿者粪便样本的研究证实了β-葡萄糖醛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人类中的生物活性,并确定了最佳收集和处理技术(54,55). 雌激素的其他潜在酶活性包括脱氢;对前基因组时代体外人类粪便提取物的研究表明,氧化和还原反应都会影响几种雌激素(56,57). 肠道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也被证明是由高pH值诱导的,这也可能增加结肠癌的风险(58,59). 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乳腺癌风险(或风险降低)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胆固醇前体合成雌激素的一系列还原反应部分由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催化,HSD是一组醇氧化还原酶(60,61). HSD的生物信息学注释基本上存在于所有完整的细菌基因组中,表明HSD广泛存在于正常的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62). 富含细菌羟基类固醇去结合活性的雌激素样体可能有助于调节共轭形式雌激素和雄激素分子的相互转化,所有这些都与雌激素宿主的整体环境有关(56). 因此,雌激素样蛋白酶的作用范围可能超出去共轭作用。

雌激素生理学与摄动

几十年前,人们注意到肠道细菌在雌激素代谢中发挥中心作用的实验证据。无菌大鼠排泄的游离类固醇激素数量太少,无法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表征,而常规大鼠排泄出的游离类甾醇激素数量更大,可以量化,反映了其宿主细菌的解偶联活性(63). 将细菌引入这种无菌小鼠的肠道,显示其生殖参数受损,导致雌性发情周期正常化,雄性精子数量增加,所有这些都导致整体生育能力和生殖能力的恢复(64).

Goedert及其同事在一项对6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进行的横断面研究中评估了粪便微生物组分和多样性与尿中雌激素和雌激素代谢物水平的关系(65). 尿雌激素(E2和E1)并使用标准化方法测量其代谢物(66,67),并使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粪便微生物群。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雌激素代谢物与母体雌激素的关系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E2和E1); 重要的是,代谢物与亲本雌激素的比例随着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这些观察结果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雌激素代谢和水平的差异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异有关。Goedert及其同事还证明了健康绝经后女性和男性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全身和粪便雌激素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之间的关系(68).

雌激素暴露与乳腺癌风险

在美国,八分之一的女性患有乳腺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肺癌(69). 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是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阴性,占70%以上的患者(70),大多数发生在绝经后妇女(71).

根据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以及美国人口普查局的预测,新的乳腺原位肿瘤和侵袭性肿瘤的数量预计将增加(72). 预计2011年至2030年间,70至84岁女性HR阳性侵袭性肿瘤的发病率每年将增加4%(从47 800至95 300名患者/年),50至69岁女性的发病率将增加1.6%(从98 000至125 700名患者/年间)。在所有年龄组中,原位HR阳性肿瘤的数量预计也会增加(从53900名患者/年增加到127400名患者/每年)。

雌激素被认为是HR阳性乳腺癌病因学中的一个致病因素,在启动和促进肿瘤生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3,74) (图2). 几十年前,特里科普洛斯(Trichopoulos)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妊娠期雌激素浓度越高,后代数年后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越大,这引起了人们对雌激素潜在致癌意义的关注(75). 妊娠期雌激素相对过剩状态,如双胎妊娠,与这些妊娠所生女儿患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有关(76)如乌司他丁内暴露于合成雌激素己烯雌酚(77).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djw029f2p.jpg

雌激素对雌激素的潜在影响。内源性雌激素(E)的形式包括E2(雌二醇)和E1(雌酮)、雌激素代谢物(如甲氧基化部分)和外源性雌激素与乳腺组织致癌有关。雌激素通过包括典型途径(α和β受体)和非经典机制在内的多种途径充当信号分子。雌激素受体广泛分布于组织中。雌激素既自由循环,又与蛋白质结合。在肝脏中,雌激素经历E2和E1的相互转换和第一次代谢。雌激素的肝脏结合允许结合雌激素和结合雌激素代谢物在胆汁中排泄到胃肠道,在胃肠道中,细菌来源的β-葡萄糖醛酸酶、葡萄糖苷酶和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微生物的雌激素组分)再生这些分子的“游离”形式。因此,肠-肝循环有助于提高雌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浆水平。一个富含雌激素的细菌,其酶活性在解偶联和羟基化功能方面更高,将导致循环游离雌激素的相对水平更高。

雌激素相对过剩状态与绝经后女性激素性乳腺癌的关系(78)9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绝经后女性内源性性激素水平(包括E2和E1)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79). 例如,与雌二醇水平最低的女性相比,雌二醇水平最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相对风险为2.0(95%置信区间[CI]=1.47至2.71)。

雌激素代谢物与母体雌激素的比例也与绝经后乳腺癌风险有关。随着母体雌激素(E2和E1)循环浓度的升高,风险增加。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的羟基化,随着2-和4-通路雌激素代谢产物与母体雌激素比率的增加,风险降低(80)和代谢途径有利于雌激素2-羟基化而非16α-羟基化(81–83). 此外,2-、4-和16α-羟基雌激素可能被视为致癌物(84).

在安慰剂对照的女性健康倡议试验中,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时间为5至7年(n=27 347名绝经后妇女)在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治疗的干预期内和干预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在统计学上显著增加,但单用雌激素治疗的情况除外(85).

雌激素如何影响雌激素水平和乳腺癌风险

肠道微生物组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全身雌激素(38–41)因为它影响雌激素的肠肝循环及其再吸收。我们假设,从理论上讲,富含有利于解偶联酶的雌激素将促进游离雌激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相对总雌激素负荷,可能会增加激素驱动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图3). 反过来,雌雄同体的细菌组成可能会受到宿主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和种族,以及终生环境影响,包括饮食、酒精和抗生素的使用,这可能会对细菌种群产生选择性压力(86–88). 其中一些因素也与乳腺癌风险独立相关。下面讨论了可能的重叠或加性调制器。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djw029f3p.jpg

肠道雌激素和乳腺癌风险的潜在联系。雌激素/微生物组调节循环雌激素水平,从而调节内源性激素环境,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激素驱动的恶性肿瘤的风险,包括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例如通过免疫调节。肠道中的高解偶联活性可能导致雌激素和代谢物的相对血浆水平升高,从而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而低解偶联活性则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相反,微生物组受环境、宿主变量以及可能的性类固醇水平等因素的调节。

抗生素

几十年前的大量证据表明,抗生素扰乱了细菌的肠道菌群。服用氨苄西林导致女性粪便结合雌激素大量增加,尿雌激素减少(89–91). 服用土霉素的健康男性粪便结合雌激素排泄增加,同时尿雌激素排泄减少(92). 实验数据表明,当大鼠服用抗生素时,粪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降低(93). 这些研究表明,某些抗生素通过促进(结合)雌激素的排泄增加,至少在短期内降低肠道细菌的整体去结合活性,并可能降低乳腺癌风险。然而,抗生素对雌激素排泄的长期影响尚未研究。

相反,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与乳腺癌风险相关(94–98). 在一项涉及2266名乳腺癌妇女和7953名健康对照者的北美病例对照研究中,先前使用抗生素的增加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在接受长期抗生素治疗的女性中,估计比值比为2.07(95%可信区间=1.48至2.88)(94). 在这项研究中,所有类别的抗生素都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并且在调整了包括绝经前或绝经后状态、月经初潮年龄和家族史在内的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其他研究表明可能存在关联(94)但这并没有被普遍观察到(96,97). 在对210万名女性进行的九年随访中,发现接触抗生素的乳腺癌风险略有增加(危险比[HR]=1.14,95%CI=1.10~1.18),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剂量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危险比为1.17(95%CI=0.97~1.42)(98). 最近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涉及31131名乳腺癌女性,在对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和激素替代疗法使用进行多变量调整后发现(99)服用抗生素的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只有适度增加(100). 因此,这些研究表明,使用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但幅度不大,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抗生素的使用是如此普遍(101)这种未经统计的接触可能会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微生物组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可能最容易受到抗生素的调节(102),可能需要额外的信息和儿童抗生素暴露的调整。

脂肪和饮食

绝经后女性体内循环雌激素水平升高以及乳腺癌风险增加与肥胖有关(103,104). 大约35%的世界成年人口超重(BMI=25–30 kg/m2)或肥胖(BMI≥30 kg/m2)发病率不断上升(105). 对50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的荟萃分析证实了女性成年体重增加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体重每增加5公斤与绝经后乳腺癌(+11%)、卵巢癌(+13%)和子宫内膜癌(+39%)的增加有关(102). 在绝经后妇女中,肥胖和过度肥胖可能通过雄激素的外周芳香化导致循环雌激素增加,但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并抑制肝激素结合蛋白的产生,从而增加总雌激素和生物可利用雌激素(106).

众所周知,饮食的改变会影响整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107). 严格素食者与非素食者相比,结合雌激素的排泄增加,导致血浆雌激素浓度降低(108,109). 富含脂肪和红肉的饮食可以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所必需的胆汁酸的产生。微生物随后将这些化合物代谢为次级胆汁酸(110,111). 一项美国研究比较了10名绝经前女性食用高脂肪(40%卡路里)和低纤维的“西方饮食”与10名年龄匹配的素食者食用高纤维和中等脂肪(30%)的饮食;素食者粪便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了三倍,血清雌激素水平降低了15%至20%(108). 素食者的粪便细菌ß-葡萄糖醛酸酶活性也显著低于杂食者(P(P)< .05). 来自亚洲的移民吃低脂饮食(20%-25%的卡路里),体内雌激素水平比吃高脂饮食的美国女性低30%(109) . 饮食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和水平有关,可能是通过雌激素来实现的,尽管生活方式、锻炼和补充剂等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作用。此外,可能导致雌激素组中细菌酶选择性的复合膳食纤维的潜在影响目前尚不清楚,仍在研究中。

高胆固醇血症是ER阳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112). 胆固醇代谢产物27-羟基胆固醇(27HC)已被证明具有雌激素活性,并通过与乳腺上皮细胞上的ER结合并刺激细胞增殖,促进异种小鼠模型中乳腺癌的生长(113). 在人类中,虽然27HC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待确定,但其在ER阳性乳腺肿瘤中富集(114,115).

饮酒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116–120).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经前女性中,饮酒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和乳房X线密度呈正相关(121). 同样,乳腺癌诊断后饮酒与复发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122). 虽然病理生理学可能是多因素的(120),每天饮酒会增加血清雌激素水平,尤其是E1(123,124)也包括E2(125)和其他形式的雌激素(126–128). 饮酒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多种生物学机制:1)酒精可增加乳腺癌ER信号的活性或增加内源性类固醇激素水平(123,128–130); 2) 乙醇可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刺激人乳腺癌细胞系中ER-α配体的转录活性,同时下调ER-α转录活性抑制剂BRCA1的表达(129); 和3)在未接受HRT治疗且每天饮酒15至30克的健康绝经后妇女中,与未饮酒的绝经后女性相比,血清硫酸雌酮浓度分别增加了7.5%和10.7%(123).

虽然精确的相互作用需要定义,但有一种机制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介导酒精与循环雌激素升高的相关性。饮酒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131).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有慢性酒精滥用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受试者的肠道厌氧菌和有氧菌的水平都更高(132–134). 在酒精性肝病的动物模型中也观察到SIBO。饮酒改变大鼠结肠微生物组的组成(135). 乙醇可能会影响肠道细菌的新陈代谢,尽管还没有很好的研究。慢性乙醇摄入后胃肠道管腔内容物代谢改变的大鼠模型(136),改变的途径会影响脂肪、胆汁和氨基酸,以及类固醇,包括4-羟基雌酮。在动物模型中,邻苯二酚雌激素代谢产物4-羟基雌酮具有显著的生物雌激素活性,并已被证明参与雌激素诱导的肿瘤发生(137). 酒精、雌激素和人类乳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

益生菌和含有乳酸菌的发酵食品已被探索出抗癌特性,这可能涉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反应(138). 服用口服补充剂的人类受试者嗜酸乳杆菌证明粪便酶的活性降低,包括β-葡萄糖醛酸酶(139,140). 在几项流行病学研究中,食用发酵乳制品与降低乳腺癌风险相关(141,142)可能是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改变雌激素类化合物的肠肝循环。

人类乳腺组织的微生物组

几十年前,人类肠道中的胆汁酸和囊性乳腺组织之间的联系被发现(143,144). 在患有纤维囊性疾病的女性乳腺囊肿液的抽吸液中发现了胆汁盐石胆酸盐,其浓度远高于血清中的浓度,该胆汁盐结石胆酸盐经证实来源于肠道(143). 虽然维持乳腺囊肿内高胆汁浓度的机制尚待研究,但在良性和恶性乳腺微环境中已发现了一种胆汁酸受体,即法尼样X受体(FXR)(145). 胆汁酸如脱氧胆酸(DCA)已被证明通过FXR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表明胆汁酸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中起作用。

虽然超出了肠道微生物组和乳腺癌这一综述的范围,但也对人类乳腺组织的微生物群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乳腺癌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146–148).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发现是否反映了局部生物失调,创造了有利于乳腺肿瘤形成的环境,即致癌触发因素,或反映了宿主对适应乳腺组织中富含脂肪酸环境的微生物的选择。然而,这表明,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乳房组织也有独特的微生物组。

结论和进一步的方向

人们对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动态作用越来越感兴趣。探索肠道微生物组与乳腺癌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研究跨越了转化研究的范围,需要基础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包括免疫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临床医生,如肿瘤学家和内分泌学家,动物研究人员,流行病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正在进行的微生物质量控制项目(149)和国际人体微生物标准(IHMS)项目(150)解决样品采集、样品存储、标准化和再现性问题(151–153); 微生物组研究人员在规划研究时应遵循他们的建议。特别是,粪便样本生物银行应纳入纵向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设计中。

我们对雌激素的肠肝循环的大部分了解都来自于1970年之前的研究。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包括准确、灵敏地测量血清和尿液中的不同结合雌激素和非结合雌激素,应为个体间的有意义比较提供工具(67,154). 动物模型用于在受控条件下测试假设。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观察性人类研究,以确定和确认相关性,同时控制影响微生物组和癌症风险混杂因素的其他(遗传、表观遗传、饮食和环境)变量。最近一项调查绝经后妇女肠道微生物组分差异的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诊断的乳腺癌患者(87%为ER阳性肿瘤)的粪便微生物组分变化较小,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改变(155)这一发现值得后续跟进。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雌激素样体假说,并确定微生物组的代谢能力对雌激素代谢和宿主生理学的影响。确定不同微生物群相对于去共轭活性的“功能性”至关重要。我们目前正在对绝经后妇女进行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评估肠道细菌微生物群/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循环雌激素水平和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如果雌激素代谢-肠道微生物组轴功能正常,雌激素水平存在潜在的个体差异,那么雌激素可能会增加激素驱动的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的风险,因此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156). 此外,可能包括使用益生元、益生菌或抗菌剂的干预措施可以专门针对具有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肠道细菌种类进行设计(19,50)降低雌激素相关癌症风险或成为未来治疗的组成部分。总之,微生物组和雌激素驱动的乳腺癌之间的联系正在增加,我们希望研究将确定肠道微生物组的具体特征,可用于开发乳腺癌风险评估、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

基金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部分支持:R01 CA161891号(SA)、Shifrin-Myers乳腺癌发现基金(SA),R01 DK098989(MB)来自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以及戴安·贝尔弗人类微生物生态学计划(MB)。

笔记

资助者在撰写评论或决定将其提交出版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感谢托马斯·巴塔利亚在建造表1补充表1(在线提供)。

补充材料

补充数据:

参考文献

1Arrieta MC、Stiemsma LT、Amenyogbe N、Brown EM、Finlay B。生命早期的肠道微生物组:健康与疾病.前免疫。2014;5:42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Koenig JE、Spor A、Scalfone N等。微生物联盟在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发育中的演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1;108(补充1):4578–458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Weinstock总经理。研究人类微生物群的基因组方法.自然。2012;489(7415):250–25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Ley RE、Hamady M、Lozupone C等人。哺乳动物及其肠道微生物的进化.科学。2008;320(5883):1647–165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Gill SR、Pop M、Deboy RT等。人类远端肠道微生物组的宏基因组分析.科学。2006;312(5778):1355–135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莫瓦特AM,Agace WW。肠道免疫系统的区域专门化.Nat Rev免疫学。2014;14(10):667–68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克拉里奇JE.,第三。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细菌鉴定的影响.临床微生物学评论。2004;17(4):840–862,目录。[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ey RE、Peterson DA、Gordon JI。塑造人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和进化力量.单元格。2006;124(4):837–84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Goodrich JK、Di Rienzi SC、Poole AC等。进行微生物组研究.单元格。2014;158(2):250–26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Thomas T、Gilbert J、Meyer F。宏基因组学-从采样到数据分析的指南.Microb通知Exp。2012;2(1):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Blaser MJ,Kirschner D。细菌在人类宿主中持续存在的平衡.自然。2007;449(7164):843–84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Dethlefsen L、McFall-Ngai M、Relman DA。人类微生物共生与疾病的生态学和进化观.自然。2007;449(7164):811–81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Quercia S、Candela M、Giuliani C等人。从生命到进化:人类肠道微生物群适应的时间尺度.前微生物。2014;5:58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Francescone R、Hou V、Grivennikov SI。微生物组、炎症和癌症.癌症杂志。2014;20():181–18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Yurkovetskiy LA、Pickard JM、Chervonsky AV。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探索新途径.细胞宿主微生物。2015年;17(5):548–55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Khan AA、Shrivastava A、Khurshid M。正常到癌症的微生物组转化及其在癌症诊断中的意义.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2012;1826(2):331–33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Sheflin AM、Whitney AK、Weir TL。微生物失调的促癌作用.当前Oncol代表。2014;16(10):40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Bultman SJ。微生物组在癌症中的新作用.致癌。2014;35(2):249–25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Wallace BD、Wang H、Lane KT等人。通过抑制细菌酶减轻癌症药物毒性.科学。2010;330(6005):831–83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Kreamer BL、Siegel FL、Gourley GR。一种新型β-葡萄糖醛酸酶抑制剂:L-天冬氨酸.儿科研究。2001;50(4):460–46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Maynard CL,Elson CO,Hatton RD,Weaver CT公司。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自然。2012;489(7415):231–24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Belkaid Y,Hand TW公司。微生物群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单元格。2014;157(1):121–14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夏皮拉一世、苏丹K、李A、塔奥利E。不断演变的概念: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组如何作为乳腺恶性肿瘤的调节剂.ISRN Oncol公司。2013;2013:69392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Hullar MA、Fu BC。饮食、肠道微生物组和表观遗传学.癌症杂志。2014;20():170–17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Peek RM,Jr,Blaser MJ。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腺癌.Nat Rev癌症。2002;2(1):28–3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Tummuru MK、Cover TL、Blaser MJ。幽门螺杆菌高分子量主要抗原的克隆和表达:与细胞毒素产生相关的证据.感染免疫。1993;61(5):1799–180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野村证券A、Stemmermann GN、Chyou PH、Kato I、Perez-Perez GI、Blaser MJ。夏威夷日裔美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N英格兰医学杂志。1991;325(16):1132–11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Plottel CS,Blaser MJ。微生物组与恶性肿瘤.细胞宿主微生物。2011;10(4):324–33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Gruber CJ、Tschugguel W、Schneeberger C、Huber JC。雌激素的产生和作用.N英格兰医学杂志。2002;346(5):340–35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朱BT、韩国忠、Shim JY、Wen Y、Jiang XR。人类雌激素受体α和β亚型的各种内源性雌激素代谢物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有利于不同亚型结合的结构决定因素.内分泌学。2006;147(9):4132–415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朱英,康尼。雌激素代谢在靶细胞中的功能作用:综述与展望.致癌。1998;19(1):1–2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Raftogianis R、Creveling C、Weinshilboum R、Weisz J。共轭雌激素代谢.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0(27):113–12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Bongiovanni AM,科恩RM。第9章:类固醇结合蛋白的临床方面。类固醇结合的化学和生物学方面Bernstein S、Solomon S编辑,纽约:Springer;1970[谷歌学者]
34桑德伯格AA,斯劳恩怀特WR。,年少者。人类受试者酚类类固醇的研究。二、。C14雌酮和C14雌二醇在女性体内的代谢命运和肝胆肠循环.临床投资杂志。1957;36(8):1266–127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Adlercreutz H,Martin F。人体黄体酮和雌激素的胆汁排泄和肠道代谢.类固醇生物化学杂志。1980;13(2):231–24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Adlercreutz H,Jarvenpaa P。人类粪便中雌激素的测定.类固醇生物化学杂志。1982;17(6):639–64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Cole CB、Fuller R、Mallet AK、Rowland IR。宿主对参与外源化合物代谢的肠道微生物酶活性表达的影响.应用细菌杂志。1985;59(6):549–5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Gadelle D、Raibaud P、Sacquet E。生菌大鼠肠道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的体内外测定.应用环境微生物。1985;49():682–68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Gloux K、Berteau O、El Oumami H、Beguet F、Leclerc M、Dore J。元基因组β-葡萄糖醛酸酶揭示了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核心适应性功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1;108(补充1):4539–454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Dabek M、McCrae SI、Stevens VJ、Duncan SH、Louis P。人结肠细菌中β-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及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的分布.FEMS微生物生态学。2008;66():487–49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McIntosh FM、Maison N、Holtrop G等人。人类结肠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基因的系统发育分布及饮食对粪便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环境微生物。2012;14(8):1876–188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McBain AJ、Macfarlane GT。大肠细菌与生成与遗传毒性代谢物形成有关的水解酶和还原酶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研究.医学微生物学杂志。1998;47(5):407–41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Blaut M,Clavel T。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多样性: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营养学杂志。2007;137(3补充2):751S–755S。[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Manach C、Scalbert A、Morand C、Remesy C、Jimenez L。多酚:食物来源和生物利用度.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4;79(5):727–74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Beaud D、Tailliez P、Anba-Mondoloni J。人肠道细菌诺氏乳球菌β-葡萄糖醛酸酶的遗传特性.微生物学。2005;151(第7部分):2323–233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Reddy BS、Hanson D、Mangat S等。高脂肪、高牛肉饮食和饮食中牛肉烹饪方式对粪便细菌酶、粪便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影响.营养学杂志。1980;110(9):1880–188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Domellof L、Darby L、Hanson D、Mathews L、Simi B、Reddy理学学士。粪便甾醇和细菌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来自瑞典Umea和纽约大都市健康志愿者的初步代谢流行病学研究.营养癌。1982;4(2):120–12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Reddy理学学士,Engle A,Simi B,Goldman M。膳食纤维对结肠细菌酶和胆汁酸的影响与结肠癌的关系.胃肠病学。1992;102(5):1475–148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Leung J,Liu Y,ed.大肠杆菌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表达的群体密度依赖性调节。摘要S1691。消化病周;2003
50Wallace BD、Roberts AB、Pollet RM等。减轻肿瘤药物毒性所必需的微生物组β-葡萄糖醛酸酶的结构和抑制作用.化学生物。2015年;22(9):1238–124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Matsumura I,艾灵顿助理。β-葡萄糖醛酸酶通过非特异性中间体体外进化为β-半乳糖苷酶.分子生物学杂志。2001;305(2):331–3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Van Eldre JR、De Pauw G、Eyssen HJ。人类肠道菌群中一株黑胃球菌的类固醇硫酸酯酶活性.应用环境微生物。1987;53(7):1655–166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霍布柯克R。甾体硫酸化当前概念.内分泌代谢趋势。1993;4(2):69–7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Flores R、Shi J、Gail MH、Ravel J、Goedert JJ。人类粪便微生物群的评估:I.选定酶活性的测量和再现性.欧洲临床投资杂志。2012;42(8):848–85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Flores R、Shi J、Gail MH、Gajer P、Ravel J、Goedert JJ。人类粪便微生物群的评估:II。16S rRNA焦磷酸序列的再现性和关联性.欧洲临床投资杂志。2012;42(8):855–86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Lombardi P、Goldin B、Boutin E、Gorbach SL。人类粪便微生物对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代谢.类固醇生物化学杂志。1978;9(8):795–80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Jarvenpaa P、Kosunen T、Fotsis T、Adlercreutz H。分离肠道微生物和人类粪便微生物群对雌激素的体外代谢.类固醇生物化学杂志。1980;13():345–34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Kim DH、Kang HJ、Park SH、Kobashi K。耐碱肠道细菌β-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特性.生物制药牛。1994;17():423–4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桑顿JR。结肠高pH值促进结直肠癌.柳叶刀。1981;1(8229):1081–108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Holder G、Makin HLJ、Bradlow HL。雌激素的测定。类固醇分析,第2版伦敦:斯普林格;2010; 605–742.[谷歌学者]
61Berg JM、Tymoczko JL、Stryer L。第26章(第26.4节):胆固醇的重要衍生物包括胆盐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化学第5版。纽约:WH Freeman;2002[谷歌学者]
62Kisiela M、Skarka A、Ebert B、Maser E。细菌中的羟基类固醇脱氢酶(HSD):生物信息学视角.类固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2;129(1-2):31–4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Eriksson H、Gustafsson JA、Sjovall J。无菌和常规大鼠体内的类固醇。常规大鼠粪便中的游离类固醇.欧洲生物化学杂志。1969年;9(2):286–29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Shimizu K、Muranaka Y、Fujimura R、Ishida H、Tazume S、Shimamura T。细菌污染后无菌小鼠生殖功能的正常化.实验动画。1998;47():151–15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Fuhrman BJ、Feigelson HS、Flores R等人。绝经后妇女粪便微生物组与尿雌激素和雌激素代谢产物的关系.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99(12):4632–464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Xu X、Keefer LK、Ziegler RG、Veenstra TD。尿内源性雌激素代谢产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定量分析方法.国家协议。2007;2(6):1350–135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Ziegler RG、Faupel-Badger JM、Sue LY等。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雌激素暴露和代谢的新方法.类固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0;121(3-5):538–54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Flores R、Shi J、Fuhrman B等。粪便和全身雌激素及雌激素代谢产物的粪便微生物决定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运输医学杂志》。2012;10:25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Siegel RL、Miller KD、Jemal A。癌症统计,2015年.CA癌症临床杂志。2015年;65(1):5–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Kohler BA、Sherman RL、Howlader N等人。向全国提交的1975-2011年癌症状况年度报告,按种族/民族、贫困和州列出乳腺癌亚型的发病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5年;107(6):djv04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Anderson WF、Katki HA、Rosenberg PS。美国乳腺癌发病率:当前和未来趋势.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1;103(18):1397–140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Rosenberg PS、Barker KA、Anderson WF。美国侵袭性和原位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状况和未来负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5年;107(9):djv15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鲁索J,鲁索IH。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类固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102(1-5):89–9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宾夕法尼亚州福斯、卡布雷拉MC、迪亚兹·克鲁兹ES、米尔曼S、纳克斯RE。利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评估雌激素信号异常在乳腺癌风险中的作用.Ann N Y科学院。2011;1229:147–15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毛癣菌D。假设:乳腺癌起源于子宫吗? 柳叶刀。1990年;335(8695):939–94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Cerhan JR、Kushi LH、Olson JE等。双胞胎与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0;92():261–26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拉吉欧P。宫内暴露、妊娠雌激素和乳腺癌风险:我们目前的状况如何? 乳腺癌研究。2006;8(6):11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Hankinson SE、Willett WC、Manson JE等人。绝经后妇女血浆性类固醇激素水平与乳腺癌风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8;90(17):1292–129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Key T、Appleby P、Barnes I、Reeves G、内源性H、乳腺癌协作G。绝经后女性内源性性激素与乳腺癌:九项前瞻性研究的再分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2;94(8):606–61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Falk RT、Brinton LA、Dorgan JF等人。血清雌激素和雌激素代谢产物与绝经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乳腺癌研究。2013;15(2):R3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Gupta M、McDougal A、Safe S。17-β-雌二醇的16-α和2-羟基代谢物在MCF-7和T47D人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类固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98;67(5-6个):413–41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Kabat GC、Chang CJ、Sparano JA等。尿雌激素代谢产物与乳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癌症流行生物标志物预防。1997;6(7):505–5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Muti P、Bradlow HL、Micheli A等。雌激素代谢与乳腺癌风险: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2:16α-羟基雌酮比值的前瞻性研究.流行病学。2000;11(6):635–64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4Cavalieri E、Chakravarti D、Guttenplan J等人。邻苯二酚雌激素醌作为乳腺癌和其他人类癌症的引发剂:对易感性和癌症预防生物标记物的影响.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2006;1766(1):63–7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5Chlebowski RT、Rohan TE、Manson JE等人。雌激素加孕激素和雌激素单独使用后的乳腺癌:来自2项妇女健康倡议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JAMA Oncol公司。2015年;1():296–30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6Mariat D、Firmesse O、Levenez F等人。人类微生物群的厚壁菌/拟杆菌比率随年龄变化.BMC微生物。2009;9:12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7Hullar MA、Burnett-Hartman AN、Lampe JW。肠道微生物、饮食和癌症.癌症治疗研究。2014;159:377–39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8Modi SR、Collins JJ、Relman DA。抗生素和肠道菌群.临床投资杂志。2014;124(10):4212–421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9Martin F、Peltonen J、Laatikainen T、Pulkkinen M、Adlercreutz H。服用氨苄西林期间孕妇粪便中孕酮代谢产物和雌三醇的排泄.类固醇生物化学杂志。1975;6(9):1339–134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0Adlercreutz H、Martin F、Pulkkinen M等人。雌激素的肠道代谢.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1976;43():497–50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1Adlercreutz H、Martin F、Tikkanen MJ、Pulkkinen M。氨苄西林对妊娠尿中12种雌激素排泄的影响.内分泌学报(Copenh) .1975;80():551–55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2Hamalainen E、Korpela JT、Adlercreutz H。土霉素对健康男性雌激素肠代谢及血浆性激素的影响.肠子。1987;28(4):439–44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3戈尔丁BR,戈尔巴赫SL。饮食、口服抗生素和乳酸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偶氮染料和葡萄糖醛酸盐产生的游离胺减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84;73():689–6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4Velicer CM、Heckbert SR、Lampe JW、Potter JD、Robertson CA、Taplin SH。抗生素使用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JAMA公司。2004;291(7):827–83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5Knekt P、Adlercreutz H、Rissanen H、Aromaa A、Teppo L、Heliovara M。泌尿道感染的抗菌治疗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吗? 英国癌症杂志。2000;82(5):1107–111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6Sorensen HT、Skriver MV、Fries S、McLaughlin JK、Blot WJ、Baron JA。抗生素使用与乳腺癌风险: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英国癌症杂志。2005;92():594–59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7Garcia Rodriguez洛杉矶,Gonzalez Perez洛杉矶。抗生素的使用与乳腺癌风险.《美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161(7):616–61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Friedman GD、Oestreicher N、Chan J、Quesenberry CP,Jr、Udaltsova N、Habel LA。抗生素与乳腺癌风险:210万女性长达9年的随访.癌症流行生物标志物预防。2006;15(11):2102–210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9Setiadi AF、Ray NC、Kohrt HE等。乳腺癌患者和健康淋巴结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免疫细胞亚群的定量结构分析.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0;5(8):e1242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0Boursi B、Mamtani R、Haynes K、Yang YX。反复接触抗生素可能会促进癌症的形成——了解人类微生物群作用的又一步? 欧洲癌症杂志。2015年;51(17):2655–266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1Hicks LA、Taylor TH,Jr、Hunkler RJ。2010年美国门诊抗生素处方.N英格兰医学杂志。2013;368(15):1461–146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Cox LM、Yamanishi S、Sohn J等人。在关键发育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会产生持久的代谢后果.单元格。2014;158(4):705–72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3Keum N、Greenwood DC、Lee DH等。成人体重增加与肥胖相关癌症:前瞻性观察研究的剂量反应荟萃分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5年;107(2):djv0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4Arnold M、Pandeya N、Byrnes G等人。2012年高体重指数导致的全球癌症负担: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柳叶刀Oncol。2015年;16(1):36–4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5Stevens GA、Singh GM、Lu Y等。成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的国家、地区和全球趋势.大众健康指标。2012;10(1):2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6艾扬格NM,Hudis CA,丹嫩贝格AJ。肥胖与癌症:局部和系统机制.医疗年度收入。2015年;66:297–3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7Muegge BD、Kuczynski J、Knights D等人。饮食推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和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功能的趋同.科学。2011;332(6032):970–97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8Goldin BR、Adlercreutz H、Gorbach SL等。素食和杂食女性的雌激素排泄模式和血浆水平.N英格兰医学杂志。1982;307(25):1542–154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9戈尔巴赫SL,戈尔丁BR。饮食与雌激素的排泄和肠肝循环.前医学。1987;16(4):525–53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0Reddy理学学士,Wynder EL。大肠癌发生:结肠癌发病率不同人群的粪便成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73;50(6):1437–144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1Vogt SL、Pena-Diaz J、Finlay BB。肠道内的化学通讯: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对胃肠道细菌病原体的影响.厌氧菌。2015年;34:106–11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2Boyd NF,McGuire V。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相关性的证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0年;82(6):460–46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3Wu Q、Ishikawa T、Sirianni R等。27羟基胆固醇促进细胞自主、ER阳性乳腺癌生长.单元格代表。2013;5():637–64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4Nelson ER、Wardell SE、Jasper JS等。27-羟基胆固醇与高胆固醇血症和乳腺癌病理生理学相关.科学。2013;342(6162):1094–109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5Warner M,Gustafsson JA公司。雌激素、胆固醇代谢与乳腺癌.N英格兰医学杂志。2014;370(6):572–57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6Willett WC、Stampfer MJ、Colditz GA、Rosner BA、Hennekens CH、Speizer FE。适度饮酒与乳腺癌风险.N英格兰医学杂志。1987;316(19):1174–118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7Lew JQ、Freedman ND、Leitzmann MF等。根据组织学类型和激素受体状况,绝经后妇女饮酒与乳腺癌风险: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美国流行病学杂志》。2009;170():308–31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8Li CI、Chlebowski RT、Freiberg M等人。不同亚型的饮酒与绝经后乳腺癌风险:女性健康倡议观察性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0;102(18):1422–143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9Deandrea S、Talamini R、Foschi R等人。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状态确定的酒精和乳腺癌风险: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癌症流行生物标志物预防。2008;17(8):2025–202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0铃木R、奥西尼N、米农L、萨吉S、沃尔克A。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状态定义的饮酒与乳腺癌风险——流行病学研究的荟萃分析.国际癌症杂志。2008;122(8):1832年至1841年。[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1Frydenberg H、Flote VG、Larsson IM等。绝经前女性的饮酒量、内源性雌激素和乳房X线密度.乳腺癌研究。2015年;17:10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2Kwan ML、Kushi LH、Weltzien E等。早期乳腺癌患者饮酒与乳腺癌复发和生存:癌症后生活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28(29):4410–441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3Dorgan JF、Baer DJ、Albert PS等。绝经后妇女血清激素与酒精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1;93(9):710–71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Hankinson SE、Willett WC、Manson JE等。绝经后女性的酒精、身高和肥胖与雌激素和催乳素水平的关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5;87(17):1297–130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5Muti P、Trevisan M、Micheli A等。绝经前妇女的饮酒量和总雌二醇.癌症流行生物标志物预防。1998;7():189–19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6Reichman ME、Judd JT、Longcope C等人。饮酒对绝经前妇女血浆和尿激素浓度的影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3;85(9):722–72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7Seitz香港,Maurer B。酒精代谢、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风险的关系.酒精研究健康。2007;30(1):42–4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Ginsburg ES、Mello NK、Mendelson JH等人。饮酒对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的影响.JAMA公司。1996;276(21):1747–175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樊S,孟Q,高波,等。酒精刺激人乳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受体信号.癌症研究。2000;60(20):5635–56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0单台KW,Frey RS,Yan W。乙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影响.癌症快报。2001;165(2):131–13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1Chen P、Schnabl B。酒精性肝病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肠肝。2014;8():237–24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2Bode JC、Bode C、Heidelbach R、Durr HK、Martini GA。慢性酒精滥用患者的空肠菌群.肝肠病学。1984;31(1):30–3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3Casafont Morencos F、de las Heras Castano G、Martin Ramos L、Lopez Arias MJ、Ledesma F、Pons Romero F。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挖掘数据科学。1996;41():552–55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4Mutlu EA、Gillevet PM、Rangwala H等人。酒精中毒时结肠微生物群发生改变.美国生理学杂志胃肠病学肝病生理学。2012;302(9):G966–G97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5Mutlu E、Keshavarzian A、Engen P、Forsyth CB、Sikaroodi M、Gillevet P。肠道失调:大鼠酒精诱导内毒素血症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机制.酒精临床实验研究。2009;33(10):1836–184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6谢刚,钟伟,郑X,等。长期饮用乙醇会改变哺乳动物的胃肠内容物代谢产物.蛋白质组研究杂志。2013;12(7):3297–330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7Zhu BT、Bui QD、Weisz J、Liehr JG。仓鼠肾和肝微粒体将雌酮转化为2-和4-羟基雌酮:对雌激素诱导致癌机制的影响.内分泌学。1994;135(5):1772–177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8de Moreno de Leblanc A,Perdigon G。益生菌发酵乳在癌症和肠道炎症中的应用.Proc Nutr Soc.公司。2010;69():421–42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9戈尔丁BR,戈尔巴赫SL。牛奶和乳酸菌对人体肠道细菌酶活性的影响.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1984;39(5):756–76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0Goldin BR、Swenson L、Dwyer J、Sexton M、Gorbach SL。饮食和嗜酸乳杆菌补充剂对人类粪便细菌酶的影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80;64(2):255–26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1van t Veer P、Dekker JM、Lamers JW等人。发酵乳制品消费与乳腺癌:荷兰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癌症研究。1989;49(14):4020–402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2Le MG、Moulton LH、Hill C、Kramar A。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中乳制品和酒精的摄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86;77():633–6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3Raju U、Levitz M、Javitt NB。人乳腺囊肿液中胆汁酸的鉴定.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1990年;70(4):1030–103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4Javitt NB、Budai K、Miller DG、Cahan AC、Raju U、Levitz M。乳房-乳房连接:乳腺囊肿液中鹅去氧胆酸的来源.柳叶刀。1994;343(8898):633–63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5Swales KE、Korbonits M、Carpenter R、Walsh DT、Warner TD、Bishop-Bailey D。farnesoid X受体在乳腺癌中表达并调节细胞凋亡和芳香化酶表达.癌症研究。2006;66(20):10120–1012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6Xuan C、Shamonki JM、Chung A等。微生物失调与人类乳腺癌相关.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4;9(1):e8374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7Urbaniak C、Cummins J、Brackstone M等人。人类乳腺组织的微生物群.应用环境微生物。2014;80(10):3007–301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8Banerjee S、Wei Z、Tan F等。与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独特微生物特征.科学代表。2015年;5:1516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9Sinha R、Abnet CC、White O、Knight R、Huttenhower C。微生物组质量控制项目:基线研究设计和未来方向.基因组生物学。2015年;16:27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0国际人类微生物组标准(IHMS)项目。http://www.microbiome-standards.org。2015年12月27日查阅。
151Choo JM、Leong LE、Rogers GB。样品储存条件显著影响粪便微生物群特征.科学代表。2015年;5:1635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2Flores R,Shi J,Yu G,等。采集介质和延迟冷冻对人类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组。2015年;:3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3Santiago A、Panda S、Mengels G等。粪便样本处理:微生物群落分析标准的进步.BMC微生物。2014;14:11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4Xu X、Roman JM、Issaq HJ、Keefer LK、Veenstra TD、Ziegler RG。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测定人血清中内源性雌激素和雌激素代谢产物.分析化学。2007;79(20):7813–782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5Goedert JJ、Jones G、Hua X等。绝经后妇女粪便微生物群与乳腺癌关系的调查: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初步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15年;107(8):djv14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6Shahanavaj K、Gil-Bazo I、Castiglia M等人。癌症和微生物组作为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抗癌治疗专家评审。2015年;15():317–33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7Markowitz VM、Chen IM、Palaniappan K等人。IMG:集成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和比较分析系统.核酸研究。2012;40(数据库问题):D115–D12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由以下人员提供牛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