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3年9月15日;90(18): 8429–8433.
数字对象标识:10.1073/pnas.90.18.8429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47370型
采购管理信息:8378315

小鼠Jak2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结构及其在白细胞介素3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摘要

白细胞介素3(IL-3)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虽然IL-3受体链缺乏激酶催化域,但IL-3诱导细胞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为了研究JAK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在IL-3信号转导中的潜在作用,我们获得了小鼠Jak1和Jak2蛋白酪氨酸蛋白酶的全长cDNA克隆,并制备了针对预测蛋白的抗血清。使用针对Jak2的抗血清,我们证明IL-3刺激可导致Jak2快速而特异的酪氨酸磷酸化,并激活其体外激酶活性。

全文

全文可用作原始打印版本的扫描副本。获取完整文章(2.4M),或单击下面的页面图像逐页浏览。PubMed链接也可用于选定的引用.

本文中的图像

单击图像以查看更大的版本。

选定的引用

这些参考文献在PubMed中。这可能不是本文的完整参考文献列表。

  • Metcalf D.造血细胞中细胞分裂、分化和成熟的分子控制。自然。1989年5月4日;339(6219):27–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lark SC,Kamen R.人类造血集落刺激因子。科学。1987年6月5日;236(4806):1229–12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伊勒·JN。白细胞介素-3与造血。化学免疫学。1992;51:65–1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iyajima A、Kitamura T、Harada N、Yokota T、Arai K。细胞因子受体和信号转导。免疫学年度回顾。1992;10:295–3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ks AF.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克隆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方法酶制剂。1991;200:533–5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no H、Mano K、Tang B、Koehler M、Yi T、Gilbert DJ、Jenkins NA、Copeland NG、Ihle JN。一种新型Tec激酶在造血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该基因在Kit附近5号染色体的定位。致癌物。1993年2月;8(2):417–4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origoe T、O’Connor R、Santoli D、Reed JC。白细胞介素-3调节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LYN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鲜血。1992年8月1日;80(3):617–6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ks AF.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出两种假定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89年3月;86(5):1603–16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ks AF、Harpur AG、Kurban RR、Ralph SJ、Zürcher G、Ziemiecki A.两种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每一种都具有第二个磷酸转移酶相关催化域,定义了一类新的蛋白激酶。分子细胞生物学。1991年4月;11(4):2057–20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rpur AG、Andres AC、Ziemiecki A、Aston RR、Wilks AF。JAK2是蛋白酪氨酸激酶JAK家族的第三个成员。致癌物。1992年7月;7(7) :1347–13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rmbach-Kraft I、Byers M、Shows T、Dalla-Favera R、Krolewski JJ。tyk2是一类新型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的原型。致癌物。1990年9月;5(9):1329–13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elazquez L、Fellous M、Stark GR、Pellegrini S.干扰素α/β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酪氨酸激酶。单元格。1992年7月24日;70(2):313–3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傅XY。干扰素α诱导的细胞质蛋白酪氨酸激酶直接激活具有SH2和SH3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单元格。1992年7月24日;70(2):323–3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indler C,Shuai K,Prezioso VR,Darnell JE.,Jr,潜在细胞质转录因子的干扰素依赖性酪氨酸磷酸化。科学。1992年8月7日;257(5071):809–8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tthuhn BA、Quelle FW、Silvennoinen O、Yi T、Tang B、Miura O、Ihle JN。JAK2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相关,并在促红细胞形成素刺激后被酪氨酸磷酸化和激活。单元格。1993年7月30日;74(2):227–2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ks AF.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出两种假定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89年3月;86(5):1603–16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i TL,Willman CL.小鼠c-fgr原癌基因cDNA的克隆和正常骨髓源性单核细胞中增殖和激活因子对c-fgr-表达的诱导。致癌物。1989年9月;4(9):1081–10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orishita K、Parker DS、Mucenski ML、Jenkins NA、Copeland NG、Ihle JN。逆转录病毒激活IL-3依赖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编码锌指蛋白的新基因。单元格。1988年9月9日;54(6):831–8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巴托洛缪·C,伊勒·JN。逆转录病毒在Evi-1髓系转化基因近端插入90千碱基,激活正常启动子的转录。分子细胞生物学。1991年4月;11(4):1820–18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nger F、Nicklen S、Coulson AR。链终止抑制剂的DNA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77年12月;74(12):5463–54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ooper JA,Sefton BM,Hunter T.蛋白质中磷酸酪氨酸的检测和定量。方法酶制剂。1983;99:387–4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zak M.699个脊椎动物信使RNA中5'-非编码序列的分析。核酸研究。1987年10月26日;15(20):8125–81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nks SK,Quinn AM,Hunter T。蛋白激酶家族:催化结构域的保守特征和推导系统发育。科学。1988年7月1日;241(4861):42–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orensen P、Mui AL、Krystal G.白细胞介素-3刺激140千道尔顿白细胞介素受体的酪氨酸磷酸化。生物化学杂志。1989年11月15日;264(32):19253–192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sfort R、Huhn RD、Frackelton AR,JN、Ihle。用白细胞介素3刺激因子依赖性髓细胞系可诱导几种细胞底物的酪氨酸磷酸化。生物化学杂志。1988年12月15日;263(35):19203–192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azan JF。解开IL-2的结构。科学。1992年7月17日;257(5068):410–4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rgetsinger LS、Campbell GS、Yang X、Witthuhn BA、Silvennoinen O、Ihle JN、Carter-Su C.鉴定JAK2为生长激素受体相关酪氨酸激酶。单元格。1993年7月30日;74(2):237–2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indler C,Fu XY,Improta T,Aebersell R,Darnell JE.,Jr转录因子ISGF-3的蛋白质:一个基因编码被干扰素α激活的91和84kDa的ISGF-3蛋白质。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2年8月15日;89(16):7836–78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u XY、Schindler C、Improta T、Aebersold R、Darnell JE.、Jr。干扰素α诱导转录激活物ISGF-3的蛋白质定义了一个参与信号转导的基因家族。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2年8月15日;89(16):7840–78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eals SA、Schindler C、Leonard D、Fu XY、Aebersold R、Darnell JE,Jr、Levy DE。α-干扰素应答转录因子的亚单位与干扰素调节因子和DNA结合蛋白的Myb家族有关。分子细胞生物学。1992年8月;12(8):3315–33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rackelton AR,Jr,Ross AH,Eisen HN。从逆转录病毒转化细胞和生长因子刺激细胞中分离磷酸酪氨酸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使用。分子细胞生物学。1983年8月;(8):1343–13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以下人员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