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账龄折旧。2015年3月;6(2): 121–130.
2015年3月10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4336/AD.2014.0223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4365956
PMID:25821640

全球中国老龄化人口中的自杀:风险和保护因素、后果和干预措施综述

摘要

自杀作为世界各地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在中国人口中,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记录总数的五分之一。尽管有自杀率的实际数据,但在全球中国老龄化人口中,对自杀背后的各种因果因素(包括风险和保护因素以及不利的医疗保健)的理解仍然不完整。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本文回顾了全球范围内中国老年人自杀的流行病学,并探讨了现有的干预策略。使用PRISMA声明,我们对该主题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包括描述亚洲以外社区中国老年人自杀的研究。利用医学和社会科学数据库进行在线文献检索。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中国老年人自杀受自杀前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显著影响。回顾这些研究表明,虽然降低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降低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但改善保护因素的措施也至关重要。必须通过持续的家庭和社区护理关系提供支持,以提高老年人和积极老龄化的恢复力。未来需要对风险因素、保护因素和不良健康后果进行纵向研究,以制定在文化和语言上适合全球中国老龄人口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关键词:心理困扰,老年人,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中的自杀事件占世界自杀记录总数的五分之一。有证据表明,中国老年人自杀率接近甚至超过西方国家的估计。据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有23人死亡,即287000人死亡[1]. 此外,自杀是中国所有老年人受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老年人尤其容易受到伤害[2]. 中国老年人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65岁以上年龄组的自杀率最高,达到每10万人中44.3-200人,是普通人群的四到五倍[]. 据报道,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7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到顶峰。

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的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自杀率是全国其他种族中最高的。具体而言,与普通人群相比,华裔美国老年女性的自杀率更高。此前的一项研究指出,65至74岁的美国中国女性自杀率高出3倍;75–84岁美国中国女性的自杀率高出7倍;85岁以上美国华裔女性的自杀率是同龄白人女性的10倍[4].

尽管有关于自杀率的实际数据,但对自杀背后的各种因果因素,包括风险和保护因素以及不利的卫生保健的理解仍然不完整。在美国,中国老年移民被认为是一个服务不足的群体,文化适应水平低,文化和社会隔离度高。此前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包括慢性病、癌症筛查和治疗,以及搬迁后和失去与当地支持网络联系后的心理困扰[5]. 此外,中国移民经历了更为明显的移民和社会心理困扰,而巨大的文化和语言障碍以及身体虚弱和生活压力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扰[6]. 这一人群所经历的心理痛苦带来了重大的健康相关后果,并进一步阻碍了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移民老龄化人群自杀流行病学的回顾,阐明中国移民老龄人口特有的因素。最终,这项综述研究旨在为美国和世界各地中国老龄化人口特有的文化和背景因素带来新的见解。

文献检索

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老年人自杀流行病学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综述,包括风险和保护因素、与自杀意念、企图和行为相关的健康后果,以及建议未来研究方向和改善中国老龄人口护理的方法。

研究设计是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制定的。符合纳入本综述的研究是评估不同社区的中国老年人自杀风险和保护因素,以及与自杀行为相关的不良健康后果的研究,包括在中国的中国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社区。因此,包括了与世界各地中国老龄人口相关的原创研究文章。该搜索仅限于全文可用的研究,以及用英文或中文编写的研究。20多年前(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版的手稿被排除在外。

我们使用医学和社会科学数据库进行了在线文献搜索,包括MEDLINE、PubMed、PsychInf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和谷歌)。使用的搜索词包括英语中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倾向”、“中文”、“老人自杀”、“老年人自杀”,以及汉语中的“zsha”(“自杀”)。

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

我们回顾了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的证据。鉴于全球华人社区之间固有的多样性,我们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提出了研究结果(表1,,2.2. &).

表1

中国大陆老龄人口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风险和保护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作者,年份研究设计人口与环境关键独立变量令人困惑的因素外出主要发现
香港
2011年周日[37]PS(聚苯乙烯)56088通信老年人65+折旧年龄、教育程度、月支出、吸烟、饮酒、身体状况、活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自测健康标准偏差抑郁症状与COS相关,男性OR=2.81(1.13-7.01),女性OR=2.40(1.18-4.82)
2011年周日[38]PS(聚苯乙烯)55946名社区老年人65+折旧年龄、教育程度、月支出、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自测健康标准偏差抑郁症状与自杀有关
男性:HR=2.03(0.96–4.29)
女性:HR=2.36(1.31-4.24)。
张,2008[20]PS(聚苯乙烯)老年人通信数据65+非典SDE精神状况、医疗状况和个人问题标准偏差2003年的年增长率明显高于1996年(IRR=0.698)。p<0.001)、1998年(内部收益率=0.826,p=0.026)、1999年(内部收益率=0.723,p<0.001)、2000年(内部收益率=0.762,p=0.002)
Lee,2007年[39]反恐精英1226名通信老年人年龄标准偏差年龄较大的组(51-75岁)比年龄最小的组(<25岁)更有可能考虑自杀(OR=2.3)。
叶,2003[40]反恐精英917名老年人60+健康状况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疾病数量OR=1.76(1.07–2.90);视力问题OR=3.34(1.24–9.04);听力问题
OR=2.74(1.13–6.64);法院案件
OR=57.42(1.29–2557.9)Dep OR=7.23(1.52–34.38)
池,1998[25]反恐精英279例老年人共同自杀60例+性别、严重或痛苦的疾病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性别比例:1.4:1,患有严重或痛苦疾病(80%),患有绝症(25%),曾接受过精神病治疗(25%)
Tsoh,2005年[41]科科斯群岛224名65岁的老年人+SDE,自杀行为情节,SASDE,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图的情况,精神病发病率沙特阿拉伯当前主要疾病OR=59.2(6.4–546.6),过去SA OR=39.1(1.2–1244.7),关节炎OR=22.6(3.2–157.3),与儿童一起生活OR=0.2(0.03–0.9),责任心OR=0.7(0.5–0.9,IADL OR=0.3(0.1–0.7)
Chiu,2004年[42]科科斯群岛70例自杀病例和100例对照精神疾病、SA病史、医疗利用标准偏差沙特阿拉伯SA病史:OR=39.6 p<0.0001,抑郁障碍OR=59.24(20.68–169.65);重度抑郁症OR=36.25(10.48–125.41)
台湾
陈,2011[43]反恐精英3853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性别、收入、吸烟、疾病、心脏病SDE、身体疾病、疼痛症状SI预测因素:女性OR=2.27(1.29–4.00),无收入OR=1.68(1.11–2.53),前烟民OR=2.05(1.09–3.85),抑郁症状OR=34.30(21.89–53.76),心脏病OR=1.63(1.06–2.49)
严,2009[14]反恐精英19名65岁以上老年人在退伍军人之家中患有SA导致自杀的原因标准偏差SI、SA定性数据表明,与自杀诱因相关的五大主题是:疾病和痛苦、近亲或朋友的死亡、家庭冲突、与朋友或工人的纠纷以及适应机构生活的困难
日元,2005年[44]反恐精英1000名65–74岁的老年人自杀念头性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生活
安排和家庭月收入
Dep OR=15.47(9.76–24.53),教育程度较低OR=2.04(3.31–1.25),过去6个月的社区参与OR=1.72(1.07–2.96)

注:CS:横断面研究;PS:前瞻性研究;CC:病例对照研究;OR:比值比;RR:相对风险;危害比;HR:IRR:事故率比率。SA:自杀未遂;SI:自杀意念;SD:自杀死亡;Com:社区居住;SDE:社会人口变量;Edu:教育,Dep:抑郁;QOL:生活质量;稿件按出版年份排序

表2

中国大陆老龄人口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风险和保护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年份研究设计人口与环境关键独立变量令人困惑的因素外出主要发现
雷霍尔茨,2011(10)PS(聚苯乙烯)169871名中国40岁以上的普通成年人年龄、性别、地理区域、城市化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男性(RR=1.56,1.03–2.38),70岁以上(RR=2.27,1.29–3.98),华北(RR=1.68,1.20–2.36),农村(RR=2.82,1.76–4.51)与死亡率增加相关
徐,2000(33)PS(聚苯乙烯)中国城乡60岁以上的普通老年人健康、家庭冲突标准偏差标准偏差城市:慢性病和生活窘迫(45.3%)、家庭冲突(37.7%)和精神疾病(16.9%)。农村:家庭冲突(76.3%)、慢性病和生活窘迫(20%)、生活困难(3.5%)。
卢,2004(34)科科斯群岛中国134名60岁以上农村通信自杀老年人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教育水平较低(X2=16.1,P=0.001),失去伴侣的比率较高(X2=5.9,P=0.015),医疗费用较高(X2=7.2,P=0.03),家庭收入较低(X2=10.0,P=0.02)意外死亡老年人。。
陶,2011(35)科科斯群岛中国湖南省670名60岁以上农村社区成年人家庭状况、配偶关系、子女关系、身体健康SDE,社会支持资金来源:OR=0.59(0.36-0.96),
儿童关系:OR=0.31(0.13–0.72);身体健康:OR=0.17(0.04–0.80)
张,2010(36)科科斯群岛中国454起男性自杀事件酒精使用障碍,急性酒精使用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严重抑郁症、既往SA、功能和急性生活事件沙特阿拉伯酒精使用障碍更可能预测以前的SA(OR=1.94,1.07-3.53),年龄>60岁,酒精使用障碍,急性酒精使用OR=1。老年人饮酒:不饮酒=16(23.5%):100(31.9%)
2006年6月(37)科科斯群岛915名普通老年人60+女性标准偏差男女老年人差异有显著性(χ2=9.09,P<0.01)
菲利普斯,2002(13)科科斯群岛中国519名社区自杀成年人和536名控制者Dep、既往SA、急性应激、生活质量、慢性应激、严重生活事件、他人自杀行为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地理位置SA、SDDep:得分>37:OR=41.5(17.2-1002),既往SA:OR=12.9(4.0-41.0),急性应激:高分OR=9.3(4.2-20.6),QOL:低分OR=7.9(3.7-16.8),慢性应激:高分OR=7.6(3.7-15.8),经历过严重生活事件:OR=7.4(3.3-16.3),血亲有自杀行为:OR=3.4(1.6-7.2),朋友或同事有自杀行为:or=3.3(1.9-5.8)。
秦,2002(12)科科斯群岛80名患有dep的女性,年龄60-82岁,从精神病医院出院教育、身体疾病、生活事件、教育部年龄、积极家族史、性格、婚姻状况、精神障碍沙特阿拉伯高等教育水平(x2=8。83,P<0.05。05),躯体疾病(P<0.05)。05)、主要抑郁症(P<0.05)。005),HAMD评分较高(P<0.05)。01)

注:CS:横断面研究;PS:前瞻性研究;CC:病例对照研究;OR:比值比;RR:相对风险;危害比;HR:IRR:事故率比率。SA:自杀未遂;SI:自杀意念;SD:自杀死亡;Com:社区居住;SDE:社会人口变量;Edu:教育,Dep:抑郁;QOL:生活质量;稿件按出版年份排序。

表3

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国老龄人口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相关的风险和保护因素。

作者,年份研究设计人口与环境关键独立变量令人困惑的因素外出主要发现
香港
2011年周日(41)PS(聚苯乙烯)56088通信老年人65+折旧年龄、教育程度、月支出、吸烟、饮酒、身体状况、活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自测健康标准偏差抑郁症状与COS相关,男性OR=2.81(1.13-7.01),女性OR=2.40(1.18-4.82)
2011年周日(42)PS(聚苯乙烯)55946名社区老年人65+折旧年龄、教育程度、月支出、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体重指数、健康状况、自测健康标准偏差抑郁症状与自杀有关
男性:HR=2.03(0.96-4.29)女性:HR=2.36(1.31-4.24)。
张,2008(21)PS(聚苯乙烯)老年人通信数据65+非典SDE精神科概况、医疗概况和个人问题标准偏差2003年的年利率明显高于1996年(IRR=0.698)。p<0.001)、1998年(内部收益率=0.826,p=0.026)、1999年(内部收益率=0.723,p<0.001)、2000年(内部收益率=0.762,
P=0.002)
Lee,2007(43)反恐精英1226名通信老年人年龄标准偏差年龄较大的组(51-75岁)比年龄最小的组(<25岁)更有可能考虑自杀(OR=2.3)。
叶,2003(44)反恐精英917名老年人60+健康状况标准偏差标准偏差疾病数量OR=1.76(1.07–2.90);视力问题OR=3.34(1.24–9.04);听力问题OR=2.74(1.13–6.64);法院案例OR=57.42(1.29–2557.9)
折旧OR=7.23(1.52–34.38)
池,1998(26)反恐精英279例老年人共同自杀60例+性别、严重或痛苦的疾病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性别比例:1.4:1,患有严重或痛苦疾病(80%),患有绝症(25%),曾接受过精神病治疗(25%)
曹,2005(45)科科斯群岛224名65岁的老年人+SDE,自杀行为情节,SASDE,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图的情况,精神病发病率沙特阿拉伯当前主要疾病OR=59.2(6.4–546.6),过去SA OR=39.1(1.2–1244.7),关节炎OR=22.6(3.2–157.3),与儿童一起生活OR=0.2(0.03–0.9),责任心OR=0.7(0.5–0.9,IADL OR=0.3(0.1–0.7)
邱,2004(46)科科斯群岛70例自杀病例和100例对照精神疾病、SA病史、医疗利用标准偏差沙特阿拉伯SA病史:OR=39.6 p<0.0001,抑郁障碍OR=59.24(20.68–169.65);重度抑郁症OR=36.25(10.48–125.41)
台湾
陈,2011(47)反恐精英3853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性别、收入、吸烟、疾病、心脏病SDE、身体疾病、疼痛症状SI预测因素:女性OR=2.27(1.29–4.00),无收入OR=1.68(1.11–2.53),前烟民OR=2.05(1.09–3.85),抑郁症状OR=34.30(21.89–53.76),心脏病OR=1.63(1.06–2.49)
严,2009(15)反恐精英19名65岁以上老年人在退伍军人之家中患有SA导致自杀的原因标准偏差SI、SA定性数据表明,与自杀诱因相关的五大主题是:疾病和痛苦、近亲或朋友的死亡、家庭冲突、与朋友或工人的纠纷以及适应机构生活的困难
日元,2005(48)反恐精英1000名65–74岁的老年人自杀念头性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生活
安排和家庭月收入
Dep OR=15.47(9.76–24.53),edu OR=2.04(3.31–1.25),过去6个月的社区参与OR=1.72(1.07–2.96)

CS:横断面研究;PS:前瞻性研究;CC:病例对照研究;OR:比值比;RR:相对风险;危害比;HR:IRR:事故率比率。SA:自杀未遂;SI:自杀意念;SD:自杀死亡;Com:社区居住;SDE:社会人口变量;Edu:教育,Dep:抑郁;QOL:生活质量;稿件按出版年份排序。

人口风险因素

对中国老年人自杀的研究揭示了几个具体的发现。例如,老年人和女性与自杀行为增加有关。有趣的是,虽然大多数研究报告自杀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一项在中国大城市进行的研究表明,年轻人自杀意念的几率较高[8]. 研究还表明,城乡差距是自杀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生活在中国北方和农村地区的人自杀的风险更高[9]. 此外,研究发现,社会地位使个人更容易自杀,而教育程度较低则会增加自杀风险。此外,经济约束被证明是自杀意念和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10].

心理和社会风险因素

中国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自杀企图和自杀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抑郁症状与之前的自杀企图有关。家庭生活和社会福利中的负面事件,包括一些压力事件和生活变化也与自杀有关[11]. 此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特定形式的心理困扰。因此,失去伴侣和绝望的感觉都可能增加痛苦,使老年人感到生活变得无法忍受,进而寻求自杀。

关于社会风险因素,死亡前严重人际冲突的经历与以前的自杀行为有关。有亲戚、朋友或同事参与自杀行为也会增加自杀风险[12;13]. 一项针对台湾老年退伍军人的定性研究报告称,家庭冲突也会引发自杀行为[14].

精神病危险因素

精神障碍是自杀行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更具体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以确切解释为什么精神障碍与自杀行为有关。一些这样的风险因素包括情绪、焦虑、双相情感和其他精神障碍[15;16].

生物风险因素

遗传关联研究表明,包括血清素转运体、色氨酸羟化酶2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内的基因与自杀行为有关。然而,大多数针对中国老年人或成年人的研究并没有报告这种联系,一些研究人员推测遗传因素的相关性可能取决于种族[17]. 当Hwang等人[18]在台湾111名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的老年住院患者和144名正常对照中,他发现APOE4携带者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企图史高于缺乏APOEε4等位基因的抑郁症患者(p=0.012)。另一方面,Jia等人[19]揭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Val/Val 158/108是自杀未遂的易感遗传因素。

其他因素

上述风险因素列表并不详尽,有新证据表明存在一系列其他相关因素。香港的研究发现SARS与成人自杀率之间存在关联[20;21]. 此外,包括慢性病和身体残疾在内的身体健康也会增加自杀的可能性。因此,通过持续识别特定风险因素来提高预测自杀行为的能力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最重要方向之一。

自杀相关后果

有证据表明,自杀死亡率增加了生命损失的年数和残疾调整后的生命损失年数(表4). 在台湾,研究表明,老年人自杀死亡占自杀死亡总数的28.9%,占总人口的12.4%[22]. 在香港,自杀导致的总寿命在30年内增加了96.0%,从1981年的约9900年增加到2001年的19400年[23].

表4

中国老龄人口自杀相关后果。

作者,年份研究设计人口与环境预测器成果令人困惑的因素主要发现
池,2011(23)PS(聚苯乙烯)台湾,1997年至2007年。余弦PYLL公司老年人自杀死亡占自杀死亡人数的28.9%,而仅占总人口的12.4%,仅占总死亡人数的7.1%。
林,2010(25)PS(聚苯乙烯)265名急性中毒患者入住香港重症监护室,中毒(自杀意图84.9%)住院治疗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年龄>65岁,ICU住院时间>1天:OR=4.95(1.52–16.13)。住院时间>3天:OR=6.64(1.40–31.44)
叶,2005(49)PS(聚苯乙烯)香港1981-2002余弦YLL公司老年人自杀总数:25%;YLL的疾病负担:低于6%
叶,2003(50)PS(聚苯乙烯)香港,1981年至2001年余弦YLL公司自杀导致的总寿命损失年数增加了96.0%,从大约9900年(1981年)增加到19400年(2001年)。自杀导致的YLL总份额从3.6%增加到8.1%
菲利普斯,1999(51)PS(聚苯乙烯)中国:1990-1994年。余弦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60岁以上,1.6-8岁,20-30岁,2-27岁;
邱,1996(52)PS(聚苯乙烯)55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在香港精神科接受SA治疗沙特阿拉伯进一步SA COS进一步SA:3.6%
COS:5.5%
刘,2005(53)反恐精英北京社区数据余弦每日总计:1.10,年龄>65岁:1.05
沈,2002(54)反恐精英中国武汉市333名自中毒住院患者沙特阿拉伯余弦
成本
60-85岁的死亡率最高,为15.9%,平均费用最高(P<0.01)
池,1998(26)反恐精英279名香港60岁以上社区自杀老人余弦68%的人在其致命行为发生前表示患有SI
曹,2005(45)科科斯群岛224名年龄>65岁的老年人(66名SA-er转诊至精神病学系(PWH),67名COS-er来自心理解剖研究),91名社区对照,香港沙特阿拉伯余弦社会人口学变量,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图的情况,精神病发病率过去SA:OR=32.9(3.2–339.7)
邱,2004(46)科科斯群岛年龄>60岁,70人自杀,100人控制,香港沙特阿拉伯余弦SA:OR=39.6
菲利普斯,2002(55)科科斯群岛中国519名自杀成年人,536名社区控制人员。SA,他人自杀行为;余弦性别、年龄、居住地、,
和研究地点,
之前的SA:OR=12.9(4.0-41.0);血亲有自杀行为:OR=3.4(1.6-7.2),朋友或同事有自杀行为;OR=3.3(1.9-5.8)。

注:CS:横断面研究;PS:前瞻性研究;CC:病例对照研究;COS:完全自杀;SI:自杀意念;SA:自杀未遂;OR:比值比;RR:相对风险。PYLL:潜在寿命损失年数,DALYs:每1000人的残疾调整寿命损失年。稿件按出版年份排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杀行为可能会导致住院人数增加,包括在重症监护室长期住院,以及进一步的自杀企图,也可能导致自杀(风险为12.9–39.6倍)[24]. 据报道,大多数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都与过去的自杀未遂史有关。在一项对279个社区的老年人自杀的研究中,68%的人在自杀前有自杀意念[25].

中国老年自杀的干预

了解自杀行为中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如何改变这种交互关系是自杀预防和干预面临的挑战。此外,自杀干预在中国老年人中是一个相对缺乏研究的领域。已经启动了几项自杀预防和干预计划,以服务于这一人群,但有关预防和干预项目有效性的证据有限(表5).

表5

中国老年人自杀干预研究。

作者,年份研究设计人口与环境干预类型感兴趣的结果主要发现
陈,2011(28)科科斯群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干预组351名SA,干预前组66名SA,一个多层面的模式(抑郁症治疗、看门人培训、自杀未遂者的善后护理和护理管理)在两个层面上运作。第一层主要是初级护理,第二层是三级护理的老年精神病服务。COS、re-SA干预前组2年COS发生率为7.58%,ESPP组为1.99%;re-SA比率没有不同
张,2006(56)科科斯群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31名60-85岁抑郁症住院患者。改良电休克疗法沙特阿拉伯MECT SA:22/31,非MECT SA 11/18,X24.6 P=0.032
黄,2011(27)无对照组香港老年人自杀预防计划中1230名年龄>64岁的高自杀风险老年人医生和CPN通过远程检查或家访的方式监测所有患者,追踪被归类为自杀病例的老年人的详细信息。余弦治疗的前2个月与自杀风险最高有关。8成本。
Hendin,2008(57)评价香港
特区老年人自杀预防计划
医生和CPN通过电话检查或家访的方式监测所有患者,追踪被归类为自杀病例的老年人的详细信息。余弦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自杀危机干预中心的报告降低了使用该服务的人的自杀风险

注:CS:横断面研究;PS:前瞻性研究;CC:病例对照研究;COS:完全自杀;SA:自杀未遂;SI:自杀意念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CMHA)最近成立了一个自杀预防委员会,通过电话热线提供咨询服务。然而,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力有限,其有效性仍有待观察。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过老年人机会项目(OEP)采取了另一种方法。OEP通过早期检测和筛查,接触自杀风险高的老年人,培养社区意识,关爱老年人[26]. 另一个政府资助的多方面模型,包括抑郁症治疗、看门人培训、自杀未遂者的善后护理和护理管理,也显示出降低老年自杀未遂患者自杀率的证据[27].

国际华人社区也实施了老年自杀干预项目。在新加坡,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早期检测和公众意识。还为患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提供初级护理和专门护理。此外,通过多学科社区案例管理计划“使能生活中心”(CEL)加强了社区支持。该中心帮助个人联系不同的社区资源,并为处于危机中的老年人提供热线服务[28].

讨论

在中国老年人口因素中,老年人、女性、农村居民、抑郁症状、既往自杀企图、负性生活事件和医疗并发症与自杀完成密切相关。此外,高水平的自尊、与儿童一起生活以及高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得分是保护性因素。自杀企图可能导致住院,自杀风险增加12-33倍,并可能对亲人造成有害影响。

与中国社区独特风险因素有关的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首先,就中国的年龄分布而言,老年人自杀的高发生率与中国传统的重要价值观——尊重老年人的孝顺义务——不一致。几千年来,儒家哲学强烈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然而,面对经济改革带来的快速工业化、现代化和社会文化变革,家庭结构和支持可能会发生重大转变,可能导致老年人感到子女支持和照顾不足。尽管包括家庭冲突在内的压力性生活事件被发现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家庭融合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向易受伤害的老年人提供社区意识和社会支持,可以缓冲自杀风险。

此外,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自杀风险更高。自杀在中国历来被视为应对社会困境的最后一幕[29]. 鉴于许多人认为传统价值观和习俗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信仰的重要性值得特别关注。经济改革、贫困、文化变革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都可能促成这一现象。

此外,还应注意海外华人老年移民自杀行为中的文化因素。据报道,80%以上的中国老年人在国外出生,30%以上的中国老人在60岁以后移民。由于传统的丧失、文化适应的缺乏和老龄化,在美国的中国老年人常常与世隔绝,远离他们在中国的家人。由于文化和语言障碍,他们在与他人沟通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更不用说寻求帮助了。因此,研究表明,中国老年移民的生活质量低于国家标准,这并不奇怪[30]. 其他研究也指出,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患病率高于北美普通老龄化人群[31]. 再加上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维护个人荣誉的文化价值要求,老年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因此选择自杀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

启示

中国老年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研究强调,老年人自杀深受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预防和干预策略方面,通过针对有自杀倾向或自杀风险因素的中国老年人的项目进行教育宣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早期发现和预防老年人自杀是必要的。此外,前线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专业人员应考虑开展外展项目,特别是旨在增加家庭、社会和社区对弱势老年人的支持。医学专业人员还应考虑通过将自杀想法的问题纳入老年人的常规病史问题中来筛查老年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

这些发现不仅对老年医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有自杀风险的老年人的多学科也有重要意义。护理、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机构等其他相关学科也处于独特的地位,可以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完全自杀的诱因。应该扩大直接的自杀预防战略,包括提供对文化和语言敏感的服务,包括热线和咨询项目。

此外,我们的审查结果呼吁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社会福利计划,尤其是农村地区和缺乏财政支持的老年人。虽然降低风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降低自杀率,但改善保护因素的措施也至关重要。预防老年人自杀需要家庭成员和整个社区的共同努力。需要通过持续的家庭和社区护理关系提供支持,以提高适应力和积极老龄化。

结论

总之,中国老年人的自杀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一统计数据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生物、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应在预防、干预和研究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对中国不同老龄人口自杀意念、自杀企图和自杀计划的流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研究。未来对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及不利健康后果的纵向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文化和语言上适当的预防和干预计划。

致谢

资金支持

董博士获得了国家老龄研究所(R01 AG042318、R01 MD006173、R01 AG11101和RC4 AG039085)、保罗·B·比森老龄奖(K23 AG030944)、斯塔尔基金会、美国老龄研究联合会、约翰·A·哈特福德基金会和大西洋慈善组织的支持。

工具书类

[1]菲利普斯MR、李克星、张勇(2002)。中国的自杀率.柳叶刀,359:835–4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普里查德C,鲍德温DS(2002)。亚洲和英语国家的老年人自杀率.精神病学学报扫描,4:271–7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李昕,肖Z,肖S(2009)。中国大陆老年人自杀.心理老年医学,9:62–6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刘文东、于娥(1985)。亚太裔美国人老年人:死亡率差异、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的使用.应用老年医学杂志,4: 35–64.[谷歌学者]
[5]McCracken M、Olsen、Chen MS、Jemal A、Thun M、Cokkinides V(2007年)。中国、菲律宾、越南、韩国和日本亚裔美国人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相关风险因素.临床医师肿瘤杂志,57:190–20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Mui AC(1996年)。中国老年移民抑郁状况的探索性研究.社会工作,41:633–4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Lee S,Tsang A,Li XY,Phillips MR,Kleinman A(2007)。香港华人对自杀的态度.自杀生命威胁行为,37:565–7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ee S、Fung SC、Tsang A、Liu ZR、Huang YQ、He YL(2007)。中国大城市自杀意念、计划和企图的终生流行率.精神病学学报扫描,116:429–3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Rebholz CM、Gu D、Yang W、Chen J、Wu X、Huang J(2011)。中国自杀和其他外因伤害的死亡率: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BMC公共卫生,11:5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周MG、张永平、王立杰、黄志杰、迈克尔·RP、杨国华(2004)。304例老年自杀者负性生活事件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5:292–9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秦毅,吴瑞中(2002)。女性老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健康心理学杂志,10:51–52.[谷歌学者]
[12]Phillips MR、Yan PZ、Li JW、Hui YJ、Mai GZ(2002)。中国自杀危险因素:一项全国病例对照心理尸检研究.柳叶刀,360:1728–8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Phillips MR、Shen Q、Liu X、Pritzker S、Streiner D、Conner K(2007)。中国大陆自杀死亡者抑郁症状的评估.情感障碍杂志,98:73–8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Yan CK、Yun FT、Yan CL、Yea PL(2009年)。台湾收容老年退伍军人自杀经历.老年病学家,49:746–5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甘建林,卢CS,杨玉杰(2001)。老年情感障碍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山东拱门精神病学,14:22–24.[谷歌学者]
[16]Tong Y,Phillips MR(2010)。中国不同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队列特异性风险.英国精神病学杂志,196:467–7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Hong CJ、Hou SJ、Yen FC、Tung CL、Pan GM、Tsai SJ(200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情绪障碍、发病年龄和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神经心理生物学,48:186–8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Hwang JP、Yang CH、Hong CJ、Lirng JF、Yang YM、Tsai SJ(2006)。老年抑郁症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认知功能和自杀史的关系.痴呆与老年性认知障碍,22:334–3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贾CX,赵梓,胡MH,高LJ,王XT(2005)。自杀未遂相关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华刘兴兵医学杂志,26:339–4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Cheung YT,Chau PH,Paul SFY(2008)。香港老年人自杀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回顾.老年精神病学国际杂志,23:1231–3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Chan SM、Chiu FK、Lam CW、Leung PY、Conwell Y(2006)。老年人自杀与2003年香港SARS疫情.老年精神病学国际杂志,21:113–1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Chi KL、Yip PSF、Ying YC(2011)。1997年至2007年台湾自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潜在寿命.危机,32:152–5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叶振华(1997)。1981-1994年香港自杀事件.Soc精神病精神病流行病学,32:243–5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Lam SM、Lau AC、Yan WW(2010年)。在中国香港需要重症监护的严重急性中毒方面有8年以上的经验.人类实验毒物,29:757–6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Chi I,Yip理学学士,Yu GK,Halliday P(1998)。香港老年人自杀研究.危机,19:35–4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Wong MM(2011)。在香港一间区域医院的老人自杀预防计划照顾下自杀的病人.东亚Arch精神病学,21:17–2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Chan SS、Leung VP、Tsoh J、Li SW、Yu CS、Yu GK(2011)。香港华人社区两级多层面老年人自杀预防计划的结果.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19: 185–9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Ho ECL、Chiu HFK、Chong M、Yu X、Kundadak G、Kua EH(2012)。中国人口中的老年人自杀.亚太精神病学,4:5–9.[谷歌学者]
[29]Ji J、Kleinman A、Becker AE(2009)。当代中国的自杀:从社会文化背景看中国独特的自杀人口统计学.哈佛精神病学评论,9:11–1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梅A、康S、康D、多曼斯基M(2007)。中韩移民老年人英语水平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健康协会,32:119–2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Lai DWL(2004)。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加老年移民中的抑郁症.中华医学杂志,117:677–8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徐浩,肖S,陈杰,刘磊(2000)。湖南省部分城乡老年人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 121–24.[谷歌学者]
[33]陶瑞秋、禅宗Z、钟光禄、查伟、梁伟(2011)。湖南省某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病例对照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8:82–85.[谷歌学者]
[34]Zhang Y,Conner KR,Phillips MR(2010年)。中国自杀前的酒精使用障碍和急性酒精使用.上瘾行为,35: 152–5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龚毅,张磊,王忠,梁毅(2011)。中国农村严重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的路径分析.Can J公共卫生,102:472–7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马X,向义田,蔡志杰,李思瑞,向义清,郭洪亮(2009)。中国北京城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终生流行率.Aust N Z精神病学,43:158–6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孙文杰、徐磊、陈维明、林涛、学校管理(2012)。56000名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与自杀:一项香港队列研究.Soc精神病精神病流行病学,47:505–1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Sun W、Schooling CM、Chan WM、Ho KS和Lam TH(2011年)。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一项香港队列研究.老年医学杂志,66:459–6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Lee S、Tsang A、Li XY、Phillips MR、Kleinman A(2007年)。香港华人对自杀的态度.自杀生命威胁行为,37: 565–7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叶培生、池一、邱华、池伟、康威尔、凯恩(2003)。香港特别行政区老年人自杀意念流行情况研究.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18:1056–6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Tsoh J、Chiu HF、Duberstein PR、Chan SS、Chi I、Yip PS(2005)。中国老年人自杀未遂的多组对照研究.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13:562–7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Chiu HFK、Yip PSF、Chan S、Tsoh J、Kwan CW、Li SF(2004)。香港老年人自杀——一项病例对照心理尸检研究.精神病学学报扫描,109:299–30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Chan HL、Liu CY、Chau YL、Chang CM(2011年)。台湾老年人自杀意念的患病率及其相关性——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长庚医学杂志,34:197–20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Yen YC、Yang MJ、Yang MS、Lung FW、Shih CH、Hahn CY(2005)。台湾社区老年人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精神病学临床神经科学,59:365–7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Yip PSF、Ka YC、Law CK、Law YW(2005)。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杀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一年的生命损失视角.危机,26:156–5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Yip PSF、Law CK、Law YW(2003)。香港自杀:流行病学概况和负担.香港医学杂志,9: 419–2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Phillips MR、Hua QL、Yan PZ(1999)。自杀与中国的社会变革.邪教医学精神病学,23:25–5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Chiu HF、Lam LC、Pang AH、Leung CM、Wong CK(1996)。香港华人老人自杀未遂.Gen Hosp精神病学,18:444–4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菲利普斯MR(2002)。1995-1999年中国自杀率.柳叶刀,359:835–4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张旭科,冯玉芬,吴海德,苏JN(2006)。老年抑郁症住院治疗特点的回顾性调查.临床康复中文杂志.10:4–6.[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衰老与疾病由以下人员提供JKL国际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