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2004年5月;2(5):e139。
2004年5月11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371/journal.pbio.0020139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406397
PMID:15138505

斑马鱼中许多核糖体蛋白基因是癌基因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我们已经培育出数百条斑马鱼(达尼奥·雷里奥),每个杂合子都是隐性胚胎致命突变。由于许多肿瘤抑制基因都是隐性致死基因,我们对我们的群体进行了筛选,以寻找显示早期死亡和/或肿瘤总体证据的品系。我们确定了12条癌症发病率升高的线路。来自这些线的鱼会发展成恶性的外周神经鞘肿瘤,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发展成其他类型的肿瘤,发病率为中到非常高。令人惊讶的是,12个品系中的11个品系在不同核糖体蛋白(RP)基因的突变中都是杂合的,而一个品系则在人类和小鼠抑癌基因(神经纤维瘤病2型)的斑马鱼群中突变为杂合的。我们的发现表明,许多RP基因可能在鱼类中起到单倍体抑癌作用。许多RP基因也可能是人类的癌症基因,到目前为止,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很容易被检测到。

斑马鱼中肿瘤抑制基因的筛选已经确定了几个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这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一类未经认可的癌症基因

介绍

斑马鱼(达尼奥·雷里奥)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鉴定脊椎动物早期发育所需基因的模式生物(Kimmel 1989年). 有理由相信斑马鱼也可以用于基因筛查,以识别癌症基因。斑马鱼可以存活4-5年(Gerhard等人,2002年)和其他鱼类一样(Schmale等人,1986年;Wittbrodt等人,1989年),他们在各种组织中形成肿瘤(Amatruda和Zon 2002;Smolowitz等人,2002年). 它们也容易受到化学致癌物和已知致癌基因的影响,与传统的小鼠模型相似(Beckwith等人,2000年;斯匹次卑尔根等人,2000a2000亿;Langenau等人,2003年). 许多自发的、化学或致癌的肿瘤类型在组织学上与哺乳动物相似(Amatruda和Zon 2002;Langenau等人,2003年).

许多哺乳动物抑癌基因的正常功能是正常发育所必需的(Jacks 1996年). 事实上,非必要的肿瘤抑制因子,例如第53页(Donehower等人,1992年)似乎是例外,而不是常规。这些发现提高了人们在斑马鱼基因中发现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的可能性,这些基因最初被确定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大规模插入突变筛选中使用了逆转录病毒载体作为诱变剂,并分离出了许多斑马鱼突变株,这些突变株的基因对胚胎发生至关重要(阿姆斯特丹等人,1999年;Golling等人,2002年). 我们保持了大约500个品系,其中大多数的胚胎致命突变与单个前病毒插入物有关。我们已经在400多个品系中鉴定出突变基因,其中包括300个不同斑马鱼基因的突变。为了保持这些系,我们鉴定了大约15个杂合携带者,并在15-20个月龄时将其异交以产生下一代。在成人中保持这些突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询问胚胎发育所需基因的杂合性是否会导致动物患癌症。在这里,我们描述了这种分析是如何在斑马鱼中识别编码核糖体蛋白(RP)的基因作为癌症基因的。

结果

斑马鱼多个RP基因突变易导致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和其他癌症

在建立和维持鱼类杂合突变系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几个系在2岁时表现出早期死亡,这种表型在连续几代中都能看到。通常情况下,到2岁时,鱼缸中只有大约10%至15%的鱼会丢失,但在这些明显高死亡率的鱼线中,损失有时会超过50%。此外,这些鱼线中的鱼经常被发现有肉块(图1A和和1B)。1B) ●●●●。台阶切片的组织学分析表明,生长物主要是大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有丝分裂指数高,常表现为局部坏死(图1C–1H) 。肿瘤细胞排列成成堆成簇,形成一个旋转的、层叠的模式(图1E–1H) 类似于其他鱼类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Schmale等人,1983年;罗伯茨2001)在哺乳动物中(Cichowski等人,1999年;Jimenez-Heffernan等人,1999年;伍德拉夫1999). 为了与已发表的鱼类肿瘤研究工作保持一致,同时遵循国家神经纤维瘤病基金会建议的有关MPNST动物模型(M.McLaughlin,个人通讯)的警告,我们将这些肿瘤指定为zMPNST(斑马鱼MPNST)。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g001.jpg
斑马鱼RP基因突变杂合子中类似MPNST的梭形细胞瘤

(A和B)选择具有明显肿块(如箭头所示)或其他明显病理学特征的鱼类进行组织学分析:(A)hi2582鱼类,(B)hi1034B鱼类。

(C–H)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代表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显示,与hi10 fish(C和D)、hi1974 fish(E–G)和hi1807 fish(H)的MPNST诊断模式一致。

(C) 肿瘤通常充满整个腹部(sb,鱼鳔;br,脑)(80×)。

(D) 可见一个带有中央坏死的大肿瘤从视神经(n)(e,眼睛)(20×)发出。

(E) 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这些梭形细胞堆积成短束,通常形成轮生(400×)。

(F) 肿瘤侵袭肌肉(m)和鳃(g)(br,脑)(100×)。

(G) 有丝分裂图(箭头)明显(1000×)。

(H) 常见局灶性坏死区域(箭头)(200×)。

虽然我们偶尔在我们的鱼群中观察到有块状的个体鱼,但在一条鱼线中发现这么多是不寻常的。因此,我们推断,在2岁之前,早期死亡率也经常表现为大体肿块的线可能是致死性癌症发病率较高的线。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几个潜在的高肿瘤株系都是编码不同RP的基因突变的杂合株。这一意想不到的观察,再加上许多抑癌基因是隐性胚胎致死基因的知识,促使我们系统地调查我们的群体,以确定整个群体中发生的肿瘤的发病率和谱,并具体询问编码许多不同RP的基因是否易患癌症。

为了确定整个群体的癌症发病率,我们将152条20-26个月龄的“对照”鱼切片。49条对照鱼是非转基因的,而103条是从54个杂合子系中随机选择的,用于检测RP基因以外的基因突变。后一种鱼类的产生和维持方式与我们的RP突变系相当,因此是适当的对照。在对照人群中,通过分段切片检测到的肿瘤发生率为11%(表1D) 。尽管我们观察到各种不同的肿瘤类型(最常见的是精原细胞瘤和胰岛细胞腺瘤),但大多数肿瘤(15/17)是良性肿瘤,没有一例是zMPNST。与野生型鱼类相比,非RP杂合突变鱼类的光谱没有显著差异,肿瘤发病率也没有增加,这表明病毒插入本身对致瘤性没有明显影响。

表1

斑马鱼RP-Hetrozygous系和群体中的肿瘤发病率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t001.jpg

一个人有两个肿瘤,每个肿瘤都是恶性的。当肿瘤变得明显时,或在规定的最大年龄段(年龄范围)作为健康动物收集RP动物。丢失的数字表示那些在出现外部症状之前死亡或从坦克中丢失的人。从群体中选择对照动物,不考虑外观。发病率基于组织学检查的鱼类数量(即不包括丢失的鱼类)

为了比较RP突变系和对照人群中发生肿瘤的频率和类型,我们确定了16个RP突变系中每一代的所有杂合子的命运。在每个家庭中,在观察到外部症状之前,都会损失一些鱼类,从而无法确定死亡原因。其余的则在它们出现可见肿块或达到18或22个月大时处死,并检查台阶切片(表1). 16个RP家族根据肿瘤发病率分为三组。六个品系的死亡率很高(包括丢失的鱼类和外部生长的鱼类),肿瘤发病率也很高(60%或以上,包括肉瘤鱼类和仅在切片时发现的肿瘤)。在这些细胞系中,到22个月观察到的几乎所有肿瘤都是zMPNST(表1A) ●●●●。这些系包括RP基因突变的系S8、S15a、L7、L35、L36、,L36a。五个RP突变系构成第二组。这些品系要么癌症发病率中等,要么发病率低,但zMPNST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这一组包括在L13、L23a、S7、S18、,S29条。与高癌症株系一样,在大多数中等癌症发病率的株系中,在22-24个月龄的鱼中观察到的大多数肿瘤是zMPNST(表1B) ●●●●。在一个系(hi1026,在第18节)然而,其他肿瘤类型占主导地位,这表明RP突变可以增加除zMPNST外的肿瘤类型的频率。第三组RP突变株系包括五个不易肿瘤的株系。这些基因突变L3、L24、LP1、S12、,第15节,在肿瘤发病率和谱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表1C与版本1D)。1D) 。总之,16个RP突变株系中有11个具有较高的癌症发病率,这11个株系中的大多数容易发展为zMPNST。

总之,这些发现表明zMPNST在我们的群体中很少见,除了在RP突变株系中。然而,由于对照鱼的癌症发病率较低,我们在上述实验中仅在这组鱼中观察到17个肿瘤。此外,这17个肿瘤中只有4个是肉眼可见的,其中13个是在切片后才检测到的。为了获得更多关于我们群体中肿瘤谱的数据,包括在非RP突变株系和野生型中表现为外部可见生长的肿瘤类型,我们从整个群体中寻找了具有外部可见肿瘤的鱼类,对其进行编码以避免偏见,并通过阶跃切片的组织学分析确定肿瘤类型。总的来说,我们分析了41条对照鱼的总肿瘤(野生型或非RP突变系,包括上述发现的四种肿瘤)。我们还分析了总共65个具有肉眼可见肿瘤的RP杂合子(包括表1A–1C) ●●●●。图2显示了对照组肿瘤类型与呈现为外部可见生长的RP突变株系的比较。在对照鱼中,精原细胞瘤占这些肿瘤的57%,而各种其他类型的肿瘤,包括最后鳃腺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胰岛细胞腺瘤和淋巴瘤,均出现频率较低。总的来说,在非RP鱼中观察到的肉眼可见的肿瘤中,69%是良性的。这些外部可见的肿瘤中只有10%是zMPNST(见下文)。与对照鱼相比表1,RP突变体中大多数肉眼可见的肿瘤是zMPNST(81%),远远超过精原细胞瘤(4%)或其他肿瘤类型(15%)的数量(图2). 由于在RP家族中发现具有外部生长的鱼类的频率远高于在整个群体中的频率,因此RP中肿瘤谱相对于非RP突变系的急剧变化反映出zMPNSTs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而不是精原细胞瘤和其他肿瘤类型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g002.jpg
鱼类RP基因突变杂合子的肿瘤谱显示zMPNST的比例增加

选择有明显肿块的鱼进行组织学分析。数字显示为任一人群中已诊断肿瘤总数的百分比。对照组包括来自41条鱼类的42个肿瘤,包括野生型和非RP家族转基因。RP组包括来自18个不同品系的65个RP杂合子的68个肿瘤,代表16个不同基因的突变。“其他”肿瘤类别包括胰岛腺瘤、末鳃腺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淋巴瘤、神经节神经瘤、导管癌、胃肠道腺癌、肝细胞癌、白血病、脑膜瘤和组织细胞肉瘤。

如上所述,我们仅在41条有肉眼可见肿瘤的对照鱼中的4条中检测到zMPNST。其中两条年龄分别为15和24.5个月的鱼来自hi3332系,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条观察到超过一个zMPNST的非RP系。值得注意的是,与该系胚胎致死表型相关的病毒插入位于一个(NF2a)两个与哺乳动物神经纤维瘤病2型基因高度同源的斑马鱼基因(NF2)。插入使该基因在纯合突变胚胎中的表达消失(图S1和数据未显示)。NF2型最初被确定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使个体易患神经系统肿瘤(Trofatr等人,1993年;Ruttledge等人,1994年). 鉴于这一发现,我们通过切片对该家族中剩余的53条鱼进行了肿瘤筛查,筛查年龄在17.5至23个月之间。这53条鱼中有7条患有小梭形细胞肿瘤。这些肿瘤与RP家族中发现的典型zMPNST不同,但具有一些关键特征(数据未显示)。考虑到包括zMPNST在内的罕见肿瘤的发病率升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NF2a公司就像哺乳动物一样,在鱼类中充当肿瘤抑制基因。

多种癌症导致RP突变株的早期死亡率

上述实验鉴定了6个高死亡率的RP突变株系。虽然有些鱼类的死亡率可能是由肿瘤严重的鱼类引起的,因此在它们死亡之前就被从鱼缸中取出,但许多鱼类只是消失了,或者被发现死亡,并且病情严重,无法进行组织学分析。为了确定这些系的早期死亡率是否完全是由于致命的癌症,如果是,是由于zMPNSTs还是其他肿瘤类型,我们使用早期死亡率高的肿瘤hi10系的鱼进行了两个实验。在一个实验中,我们每周筛选hi10杂合子及其野生型兄弟姐妹,以寻找健康不良或外部可见生长的证据,从而在患病鱼类死亡或消失之前捕获所有患病鱼类。将患病的鱼处死,并进行组织学检查,所有22个月龄时看起来仍然健康的鱼也一样。结果如所示图3只有RP杂合子带鱼显示出早期死亡率,正如预期的那样,这是由癌症引起的。令人惊讶的是,在15个月大时发现的肿瘤中,两个是zMPNST,一个是视网膜母细胞瘤,三个是淋巴瘤,这些肿瘤类型与zMPNSTs一样,在我们的对照人群中很少出现。在老年鱼中检测到的肿瘤主要是zMPNST。到实验结束时(22个月),所有非携带者同胞对照组均显示健康,分步切片仅在13条鱼中检测到一条携带肿瘤的鱼,频率与对照组相当。这些结果支持hi10细胞系中观察到的早期死亡率是致命肿瘤的结果这一结论,并揭示这些包括zMPNSTs以及其他肿瘤类型。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g003.jpg
hi10杂合子的肿瘤出现率

一组28条hi10鱼类和13条非携带者兄弟姐妹在22个月内观察到健康不良或外部可见肿瘤的出现。将有症状的个体处死、固定并切片进行组织学分析。该图表示了一段时间内剩余鱼的百分比,并对每一条移除的鱼进行了诊断。三条被标记为“死亡”的鱼在固定前死亡,组织损伤过大,无法确定诊断。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有七条带鱼(尽管没有非带鱼)因未知原因而死亡;虽然它们很可能会死亡,但保守地说,它们已从图表中的鱼类总数中删除。在22个月时,还对剩余的外部健康鱼类(4/21携带者,13/13非携带者)进行了组织学检查,并显示了这些鱼类的状态。

在第二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证明了hi10系鱼类易患多种肿瘤,在该实验中我们切割了hi10杂合子及其非携带者同胞对照(特别包括任何患病或生长的鱼类以及表面上健康的鱼类)在8至14个月龄之间大约每隔6周。如所示表2,我们在hi10携带者鱼中发现了明显可见和隐匿的zMPNST和其他肿瘤类型。因此,hi10株系(以及其他可能的高死亡率RP株系)易患多种肿瘤类型,尽管特别容易发展为zMPNST,尤其是在以后的时间点。

表2

hi10鱼类和非携带者同胞的肿瘤发生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t002.jpg

每个时间点的一条鱼都有两个肿瘤

携带者:起始种群为70条鱼;在实验过程中损失了七条鱼。非携带者:起始种群为92条鱼;在实验过程中丢失了三条鱼;研究结束时(14个月),32只外部健康的鱼未进行组织学检查

RP基因可能是单倍体不足的肿瘤抑制因子

脊椎动物易患癌症的显性突变可能是激活的致癌基因、隐性肿瘤抑制因子或单倍体肿瘤抑制因子(拉盖斯帕达2001). 一些证据表明,RP突变基因可能在斑马鱼中起到单倍体抑癌作用。通过RT-PCR和Northern印迹法(在某些情况下)测定,我们所有RP突变株系中的突变插入物减少或消除了RP基因的表达(图4A和数据未显示)。因此,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病毒插入似乎都是功能丧失突变。这表明RP基因没有突变形成激活的癌基因,而是可能起到抑癌作用。在哺乳动物中,隐性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最常见机制是在一个等位基因中获得突变(种系或体细胞),随后通过杂合性缺失(LOH)失去野生型等位基因(哈伯和哈洛1997). 因此,我们研究了野生型RP基因是否在斑马鱼肿瘤中丢失。我们从三个RP杂合突变株系hi10、hi258和hi1974中分离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每一个都显示其各自的RP突变基因的表达减少10倍或更多(图4A) 并通过PCR检测这些样本的DNA中是否存在突变和野生型RP等位基因(图4B) ●●●●。在每一个病例中,我们都检测到野生型等位基因,反对这些肿瘤中的LOH。令人担忧的是,组织污染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LOH结果,尤其是因为鱼类的红细胞有核。因此,进行了控制PCR实验,将杂合胚胎和纯合胚胎的DNA样本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结果表明,我们的检测对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数量减少3倍的情况很敏感(数据未显示)。因此,除非肿瘤样本中含有超过33%的非肿瘤细胞,否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野生型RP等位基因在这些肿瘤中没有丢失,因此RP基因可能不是隐性肿瘤抑制因子。在图中所示的其中一个肿瘤样本中图4在肿瘤hi10–1中,野生型等位基因似乎不仅存在,而且可能比突变等位基因的浓度更高,对同一DNA样本的Southern分析支持了这一观察结果(数据未显示)。因此,在这个特定的肿瘤中,突变的等位基因可能已经丢失,只有野生型等位基因保留。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g004.jpg
RP基因似乎是单触性肿瘤抑制因子

(A) RP突变降低RP基因的表达量。从3倍纯合突变胚胎及其野生型同胞中制备RNA,并使用第一链cDNA的系列稀释液作为PCR模板。突变体中表达的减少可以通过野生型和PCR产物量减少的突变体之间稀释度的差异来确定。肌动蛋白对照显示,样品之间的mRNA总量相同。

(B) 在RP突变肿瘤中未观察到LOH。从同一条鱼的肿瘤(T)和正常组织(N)中制备DNA,用三个引物进行PCR,以显示插入型(突变)和野生型染色体的存在或缺失。在每种情况下,上部带为野生型染色体,下部带为插入型染色体。hi10 fish#1正常(车道1),肿瘤(车道2);hi10 fish#2正常(3车道),肿瘤(4车道);hi258鱼正常(第5车道),肿瘤(第6车道);hi1974鱼正常(7号线),肿瘤(8号线)。

在小鼠中,一种肿瘤细胞系被描述为RP基因的一个拷贝被删除,而另一个拷贝发生了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的突变(Beck-Engeser等人,2001年). 为了排除RP突变肿瘤中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点突变,从每个正常和肿瘤DNA样本中对适当RP基因的所有编码外显子及其两侧至少50 bp的内含子序列进行测序。这些肿瘤中没有任何点突变的迹象。这些样本中肿瘤细胞中野生型等位基因的明显保留,以及在肿瘤细胞DNA中野生型RP基因中未观察到点突变的事实,表明导致肿瘤发生的不是这些基因座中的第二次突变。相反,获得的数据表明,这些基因在斑马鱼中起到了单倍体抑癌作用。

RP突变改变18S和28S rRNA的相对数量

在酵母中,至少一些RP基因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相应核糖体亚单位数量的减少和组装核糖体数量的减少(Moritz等人,1990年). 为了确定鱼类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我们检测了纯合子突变胚胎与同胞对照相比18S和28S rRNA的相对数量。来自品系hi10、hi1974和hi2649杂合子杂交的胚胎在受精后第3天按表型分类,总RNA从突变或表型野生型同胞胚胎池中制备。电泳和溴化乙锭染色用于测定18S和28S RNA的数量,我们假设它们分别反映了40S和60S核糖体亚基的数量(图5). 作为负载对照,对相同的RNA样品进行Northern分析,并探测β-肌动蛋白(图5). 在每种情况下,我们都观察到rRNA总量的减少,并且明显地,与突变RP相关的核糖体亚单位中发现的rRNA优先丢失。因此,在hi10中,大核糖体亚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发生突变,而18S和28S RNA水平均降低,28S RNA的水平受影响程度大于18S。相反,在hi1974和hi2649中,小核糖体亚单位的成分发生突变,28S RNA水平轻度降低,但18S RNA急剧下降。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肌动蛋白水平都没有降低,因此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细胞数量减少、RNA降解或细胞死亡的结果。因此,与酵母一样,鱼类中导致基因表达减少的RP突变导致其所属亚单位数量的相对减少,这是通过rRNA的减少来衡量的。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bio.0020139.g005.jpg
RP突变体中核糖体RNA水平降低

RNA是从hi10系的3倍纯合突变胚胎或其野生型同胞中制备的(L36a),hi1974年(S8),和hi2649(S15a),并通过电泳和溴化乙锭染色观察RNA含量。通过密度测定法确定的28S/18S比率显示在每条车道下方。请注意L36a型突变体显示28S带优先损失1.5倍,而第8节S15a号突变体显示18S带的优先丢失分别为1.9倍和1.8倍。这些RNA也进行了northern印迹,并探测了β肌动蛋白作为mRNA含量控制。

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11个不同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杂合突变使斑马鱼易患癌症,主要是zMPNST,但也易患其他罕见的肿瘤类型。所有这些突变都降低了RP基因的表达,表明这11个基因不是致癌基因。此外,在我们检测的肿瘤中,野生型等位基因似乎存在,并且不包含点突变;因此,这些基因不是隐性抑癌基因。相反,我们的发现表明这11个基因是单倍体足够的肿瘤抑制基因;也就是说,将他们的活动减少大约两倍会增加患癌症的可能性。这些发现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尚未回答的问题:第一,这些突变是如何导致癌症的,第二,类似的突变是否会导致人类癌症?

这些突变是如何导致癌症的?

这项发现发现,许多不同RP基因的突变,包括S7、S8、S15a、S18、S29、L7、L13、L23a、L35、L36、,L36a,易患癌症表明,RP的共同功能是其在该表型中作用的基础。然而,并非所有RP基因都是癌症基因:S12、S15、L3、L24、,液化石油气1杂合子显示正常。这就增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致癌RP基因可能会独立于其在核糖体中的作用而共享一些新的生物功能,并且抑制这种功能会导致肿瘤的形成。单个RP与多种生物功能有关,包括细胞周期进展、凋亡和DNA损伤反应(Ben Ishai等人,1990年;Sonenberg 1993年;Chen等人,1998年;Chen和Ioannou 1999;好时和宫本茂2000;Volarevic等人,2000年;沃拉雷维奇和托马斯2001;Lohrum等人,2003年)有人认为,它们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可能独立于它们在核糖体本身中的作用(羊毛1996;Wool等人,1996年;Soulet等人,2001年). 然而,在我们看来,可能存在如此重要但仍未检测到的功能,涉及如此多不同的RP,这似乎有点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共享的、核糖体相关的功能,可以使它们成为肿瘤抑制因子。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这项研究中没有所有的RP基因癌症基因?目前我们只能推测。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能区分易患癌症和不易患癌症的RP基因的相关性。两者都可以属于大型或小型核糖体亚单位,所有突变体都表现出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一些RP基因的正常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基因,因此它们的表达减少50%不会使它们的蛋白质水平降低到肿瘤抑制所需的临界假设阈值以下。

RP最著名的共同功能是它们在核糖体亚单位组装中的作用,因此,它们在翻译中的作用。在纯合子突变的鱼类胚胎中,RP突变减少了它们所属亚单位的rRNA数量,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减少了相对剩余亚单位的相应核糖体亚单位的数量。众所周知,在酵母中,这可以减少核糖体的数量,从而也可以减少蛋白质的合成量。这会如何诱发癌症?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并且怀疑理解解释这些发现的机制将导致对生长控制的新见解。目前我们只能列出我们的推测和一些相关的观察结果。

蛋白质合成减少可能导致关键抑癌蛋白水平降低,或凋亡或分化的正调控因子水平降低,两者都可能有利于生长。核糖体数量减少可能意味着细胞试图通过制造核糖体生物生成所需的更多成分来克服缺陷,而这反过来又可能促进细胞生长。或者,核糖体数量的减少可能会改变核糖体所吸收信息的身份,类似于致癌基因对哺乳动物细胞翻译能力的调节,例如Ras公司阿克特已知可改变多聚体mRNA的特性,改变促生长基因的翻译速率(Rajasekhar等人,2003年). 最后,也是这些可能性中最具推测性的一点是,核糖体亚单位正确组装能力的降低可能会产生一个信号,细胞将其解释为促生长。例如,具有许多发夹的多余rRNA的降解可能以RNAi的形式产生这样的信号。

RP基因是其他脊椎动物的癌症基因吗?

考虑到鱼类中有如此多不同的RP基因可能是癌症基因,它们在脊椎动物中还不是一类众所周知的癌症基因,这似乎令人惊讶。只有两个已知的例子表明RP突变在哺乳动物肿瘤易感性中起作用,一个在小鼠中,另一个在人类中。在小鼠研究中,发现两个独立的小鼠肿瘤细胞系表达突变RPs的肿瘤抗原(Beck-Engeser等人,2001年). 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现RP基因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或突变后,肿瘤变得更具侵袭性。据推测,突变体RP可能具有被野生型蛋白抑制的致癌活性。这种机制似乎与本文描述的RP突变鱼中发生的肿瘤无关,因为我们未能检测到RP基因致癌激活的证据。

在人类中,一个特定RP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癌症有关:大约25%的散发和家族性Diamond-Blackfan贫血(DBA)病例与转速19(Draptchinskaia等人,1999年)这种综合征会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Wasser等人,1978年). 已经证明贫血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分化受阻所致(Hamaguchi等人,2002年)但目前尚不清楚白血病是否是由刺激造血前体细胞生成引起的贫血的间接结果,或者转速19基因剂量在肿瘤发生中起着直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DBA是一种多基因疾病,临床表现非常异质。虽然DBA患者总体上对某些癌症的易感性增加,但尚不清楚DBA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子集是否如此转速19突变。

虽然这些来自小鼠和人类的例子与个体RP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哺乳动物肿瘤发生的观点一致,但它们似乎是不寻常的例子,而不是表明RP基因通常可能是潜在的癌症基因。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我们相信,这是许多RP基因的一般特性。核糖体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哺乳动物致癌的原因,这进一步得到了以下事实的支持:DKC1是一种假尿苷合成酶,是rRNA加工和正常功能核糖体所必需的,它的突变会导致先天性角化不良,一种以过早衰老和肿瘤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疾病(Ruggro等人2003年).

如果RP基因经常导致人类癌症,那么它们的作用是否会被检测出来还不确定。即使是有意寻找它们与人类癌症的关系也很困难,因为有这么多(80)个RP基因。基因的过多,很难知道检测RP突变的肿瘤类型,以及突变可能位于基因的调控元件而非蛋白编码区,这些都会使搜索变得困难。尽管如此,鉴于脊椎动物生物机制的高度保守性,似乎有可能快速成型突变会像斑马鱼一样增加人类肿瘤的发病率。如果是这样,基于核糖体蛋白质水平或这些蛋白质在翻译中共享的功能,而不是基于对如此多的单个基因的分析,设计诊断策略可能是有利的。

总之,通过检测胚胎必需基因缺陷鱼类突变系的老化种群,我们确定了一组新的癌症基因。通过筛查鱼类杂合群体的隐性胚胎突变来识别癌症基因的能力以及令人放心的发现NF2a公司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在这个系统中展示了大规模前向遗传筛选在斑马鱼中识别新的疾病易感基因的能力。

材料和方法

突变系的诱变与维持

如前所述进行插入突变筛选(阿姆斯特丹等人,1999年). 通过将杂合子异交给非转基因鱼类,从8周龄至18周龄鱼类的尾鳍活检中制备DNA,并对每个品系使用插入特异性引物进行PCR,以鉴定杂合子,从而维持所有品系的种群。

固定和组织学

成年鱼在冰水中被安乐死,并在30分钟内固定在Bouin的溶液中,嵌入石蜡中,然后按照前面所述进行切片(Moore等人,2002年).

LOH分析

在组织学固定之前,从鱼的肿瘤组织或尾部组织中提取DNA。用一个与前病毒序列互补的引物和两个与插入物两侧的序列互补的引物进行PCR,以进行适当的突变。引物序列如下:hi10:10gen5(5′-CAGCACAGATTCTTGAAAGCGCC-3′)、10gen3(5′-GCATATGTAGCATCTCGAAGGTCC-3′;hi258:258A5a(5′-GGTACGTCTGTGCTTATGTGTGTC-3′)、258A3a(5’-TCTCAACTTCATAATTCTGC-3′)和NU3X;hi1974:1974c1(5′-CTACCACAGGTATCTCAAGGG-3′)、1974c1est3(5′-CCACACAGAGCTTATTGTGTTGTG-3′)和IPL3(5’-TGATCTCGAGTCTCCTC-3′)。

RNA分析

使用Trizol试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Invitrogen)从突变和野生型胚胎中制备RNA。对于RT-PCR,使用以下所示基因的引物将第一链cDNA的系列稀释液扩增30(hi1974)或35(hi10和hi258)个周期:rpL36a:10rt5(5′-CAAAAAGTGTAACGTACCGAAG-3′)和10RTR(5′-CACAAAAAGAGCACTTGCCCAGC-3′);rpL35:258RTF2(5′-GCTGCTCCAAGCTCTCAAAAAATCC-3′)和258RTR(5′-TGCCTGACGGCGAACTTCGAATG-3′);转速S8:1974RTF1(5′-TCTCAAGTAACTGATGGCCACA-3′)和1974RTR1(5′-GAATCTCTTTGCCCTC-3′);肌动蛋白:肌动蛋白F(5′-CATCAGCATGGCTTCTTGCTGTATGG-3′)和肌动蛋白R(5′-GACTTGTGATGTACAGCCT-3′)。为了显示18S和28S RNA,通过含有0.5μg/ml溴化乙锭的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两个相当于RNA的胚胎。为了检测β-肌动蛋白RNA,将四个胚胎当量的RNA通过7.5%甲醛/MOPS缓冲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印迹到Hybond N+(Amersham Biosciences,Little Chalfont,United Kingdom),并与随机引物的β-肌动蛋白探针杂交。

支持信息

图S1

突变插入的位置:

每个基因的部分基因组序列表示为外显子(装箱)和启动子或内含子(行)。白框表示5′UTR,而阴影框表示编码外显子。如果没有显示白色方框,则尚未确定5′UTR的位置和编码区域的开始位置,相对于此处显示的轨迹部分。在所有情况下,至少有一个编码外显子(以及所有3′UTR)位于此处所示基因区域的下游。前病毒的位置和方向显示在每个基因组序列的上方。转速36轨迹,它有自己的比例尺。

(62 KB PDF)。

接入号码

GenBank(http://www.ncbi.nlm.nih.gov/Genbank/)本文中讨论的基因的登录号为L13级(AY561516年),L23a型(AY561517年),L24级(第099532天),L3级(AY561514年),L35级(AF506205型),L36层(AY561518年),L36a型(AY099511年),L7级(AY561515年),液化石油气1(AY561519年),NF2a公司(AY561520年),第12节(AY561510年),第15节(AY561511年),S15a号(AY561512年),第18节(AY099517年),S29码(AY561513年),第7部分(AY561508年)、和第8节(AY561509年).

致谢

我们感谢梅格·坎宁安(Meg Cunningham)和凯特·安德森(Kate Anderson)维持了鱼类的突变系,感谢汤姆·索伊(Tom Souse)、萨姆·法林顿(Sam Farrington)、克里斯·多勒(Chris Doller)和蒂姆·安吉里尼(Tim Angelini)维持了斑马鱼群体。我们感谢癌症研究组织学机构中心,特别是Alicia Caron的样品处理和切片,以及Jan Spitsbergen、Michael Schmale和Margaret McLaughlin对组织学分析的建议。我们感谢Tyler Jacks对手稿的宝贵评论,感谢Keith Cheng和Philip Sharp的有益讨论。我们感谢琼·鲁德曼(Joan Ruderman)对K.C.S的支持。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研究资源中心(NIH)(给N.H.)、安进(给N.H)、大卫·科赫研究基金(给J.A.L.和N.H)和NIH(给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研究中心)的资助。A.A.由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资助,K.C.S.由NIH的奖学金资助;K.L.由NIH提供的产前培训补助金资助。

缩写

数据库管理员Diamond-Blackfan贫血
杂合性缺失
MPNST公司恶性周边神经腱鞘瘤
NF2型2型神经纤维瘤病
RP公司核糖体蛋白
zMPNST公司斑马鱼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

利益冲突。提交人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AA、KCS、SF、KL、JAL和NH构思并设计了实验。AA、KCS、SF和KL进行了实验。AA、KCS、SF、KL、RTB、JAL和NH分析了数据。AA、KCS、JAL和NH撰写了这篇论文。

学术编辑:Derek Stemple,桑格中心

工具书类

  • Amatruda JF,Zon LI。斑马鱼作为癌症模型系统。癌细胞。2002;1:229–2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msterdam A、Burgess SB、Golling G、Chen W、Sun Z等。斑马鱼大规模插入突变筛选。基因发育。1999;13:2713–27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ck-Engeser GB、Monach PA、Mumberg D、Yang F、Wanderling S等。第二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的基本基因的点突变:与肿瘤特异性抗原保留的相关性。《实验医学杂志》。2001;194:285–30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ckwith LG、Moore JL、Tsao-Wu GS、Harshbarger JC、Cheng KC。乙基亚硝基脲诱发斑马鱼肿瘤(达尼奥·雷里奥).实验室投资。2000;80:379–3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n-Ishai R、Scharf R、Sharon R、Kapten I。与trk公司癌基因激活是DNA损伤的诱导因素。国家科学院院刊。1990;87:6039–604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en FW、Ioannou YA。核糖体蛋白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国际免疫学评论。1999;18:429–4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en FW、Davies JP、Ioannou YA。细胞凋亡中的差异基因表达:细胞增殖抑制剂核糖体蛋白23K的鉴定。分子遗传学。1998;64:271–2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ichowski K、Shih TS、Schmitt E、Santiago S、Reilly K等。1型神经纤维瘤病肿瘤发展的小鼠模型。科学。1999;286:2172–21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onehower LA、Harvey M、Slagle BL、McArthur MJ、Montgomery CA等。缺乏p53基因的小鼠发育正常,但易患自发性肿瘤。自然。1992;356:215–2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raptchinskaia N、Gustavsson P、Andersson B、Pettersson M、Willig TN等。Diamond-Blackfan贫血中编码核糖体蛋白S19的基因发生突变。自然遗传学。1999;21:169–1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erhard GS、Kauffman EJ、Wang X、Stewart R、Moore JL等。斑马鱼两个品系的寿命和衰老表型(达尼奥·雷里奥).Exp Gerontal公司。2002;37:1055–10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lling G、Amsterdam A、Sun Z、Antonelli M、Maldanado E等。斑马鱼的插入突变可快速识别早期脊椎动物发育所必需的基因。自然遗传学。2002;31:135–1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ber D,Harlow E.肿瘤抑制基因:基因组时代的进化定义。自然遗传学。1997;16:320–3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maguchi I,Ooka A,Brun A,Richter J,Dahl N等。基因转移改善核糖体蛋白S19缺陷型钻石黑粉贫血的红系发育。鲜血。2002;100:2724–27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好时JWB,宫本茂S.冷泉港(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2000.转化控制与癌症。收录人:Sonenberg N、Hershey JWB、Mathews MB,编辑。基因表达的翻译控制,第二版;第637-654页。[谷歌学者]
  • Jacks T.小鼠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年度版次Genet。1996;30:603–6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imenez-Heffernan JA、Lopez-Ferrer P、Vicandi B、Hardisson D、Gamallo C等。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的细胞学特征。细胞学报。1999;43:175–1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immel CB公司。斑马鱼的遗传学和早期发育。趋势Genet。1989;5:283-2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ngenau DM、Traver D、Ferrando AA、Kutok JL、Aster JC等。转基因斑马鱼中Myc诱导的T细胞白血病。科学。2003;299:887–8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rgaespada DA。肿瘤抑制的单倍体不足:单身和长寿的危害。《实验医学杂志》。2001;193:15至18层。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ohrum MAE、Ludwig RL、Kubbutat MHG、Hanlon M、Vousden KH。核糖体蛋白L11对HDM2活性的调节。癌细胞。2003;:577–5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oore JL、Aros M、Steudel KG、Cheng KC。成年斑马鱼的固定和脱钙,用于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基因型分析。生物技术。2002;32:296–2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oritz M、Paulovich AG、Tsay YF、Woolford JL。酵母核糖体蛋白L16或rp59的耗尽会破坏核糖体组装。细胞生物学杂志。1990;111:2261–22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ajasekhar VK、Viale A、Socci ND、Wiedmann M、Hu X等。癌基因Ras和Akt信号通过将现有mRNA差异招募到多聚体,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的形成。分子细胞。2003;12:889–9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berts RJ。鱼类病理学。伦敦:W.B.Saunders;2001.硬骨骨肿瘤。收件人:罗伯茨·RJ,编辑;第151-168页。[谷歌学者]
  • Ruggro D、Grisendi S、Piazza F、Rego E、Mari F等。先天角化不良与缺乏核糖体RNA修饰的小鼠癌症。科学。2003;299:259–2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uttledge MH、Sarrazin J、Rangarantnam S、Phelan CM、Twist E等NF2型基因在大多数散发性脑膜瘤中。自然遗传学。1994;6:180–1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male MC、Hensley G、Udey LR。神经纤维瘤病、von Recklinghausen病、多发性神经鞘瘤、恶性神经鞘瘤。双色雌鱼(Pomacentrus partitus)中的多发性神经鞘瘤《美国病理学杂志》。1983;112:238–2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male MC、Hensley GT、Udey LR。双色雌鱼的神经纤维瘤病(裂片棘球绦虫)作为von Recklinghausen神经纤维瘤病的模型。Ann N Y科学院。1986;486:386–4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molowitz R,Hanley J,Richmond H。一项关于在水生实验动物设施中饲养的斑马鱼腹部肿瘤的三年回顾性研究。生物牛。2002;203:265–2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onenberg N.翻译因子作为细胞生长和肿瘤发生的效应器。当前操作细胞生物学。1993;5:955–9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oulet F、Al Saati T、Roga S、Amalric F、Bouche G.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与游离核糖体蛋白S19相互作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2001;289:591–5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斯匹次卑尔根JM、Tsai HW、Reddy A、Miller T、Arbogast D等。斑马鱼的肿瘤(达尼奥·雷里奥)在不同发育阶段,用7,12-二甲基苯并[a]蒽通过两种暴露途径进行处理。毒理学。2000年a;28:705–7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斯匹次卑尔根JM、Tsai HW、Reddy A、Miller T、Arbogast D等。斑马鱼的肿瘤(达尼奥·雷里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在不同发育阶段通过三种暴露途径处理。毒理学。2000年b;28:716–7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rofater JA、MacCollin MM、Rutter JL、Murrell JR、Duyao MP等。一种新的moesin-、ezrin-、radidixin-样基因是神经纤维瘤病2型肿瘤抑制剂的候选基因。单元格。1993;72:791–8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olarevic S,Thomas G.S6磷酸化和S6激酶在细胞生长中的作用。程序核酸研究分子生物学。2001;65:101–1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olarevic S、Stewart MJ、Ledermann B、Zilberman F、Terracciano L等。40S核糖体蛋白S6的条件性缺失阻断了增殖而非生长。科学。2000;288:2045–20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sser JS、Yolken R、Miller DR、Diamond L.先天性低增生性贫血(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终止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鲜血。1978;51:991–9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ttbrodt J、Adam D、Malitschek B、Maueler W、Raulf F等。黑色素瘤诱导编码的新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基因座剑尾鱼.自然。1989;341:415–4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伍德拉夫·JM。1型神经纤维瘤病周围神经鞘肿瘤的病理学。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89:23–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羊毛IG。核糖体蛋白质的核糖体外功能。生物化学科学趋势。1996;21:164–1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ool IG,Chan Y-L,Gluck A.冷泉港(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哺乳动物核糖体:蛋白质的结构和进化。收录人:Hershey JWB、Mathews MB、Sonenberg N,编辑。翻译控制;第685-732页。[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PLOS生物学由以下人员提供多环芳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