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物理化学杂志B。作者手稿;PMC 2013年10月21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2008年5月14日在线发布。 doi(操作界面):10.1021/jp800171m
PMCID公司:PMC3801206型
NIHMSID公司: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503804
PMID:18476738

金刚烷胺抑制M2质子通道的二次门机制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抑制甲型流感病毒M2质子通道的机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金刚烷胺耐药突变的普遍性提高了对机制理解的重要性。为了在分子水平上获得机制方面的见解,我们对脂质双层中四聚体M2质子通道的载脂蛋白和金刚烷胺结合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载脂蛋白形式的模拟表明,来自四个M2亚基的Val27可以在通道入口附近形成二次门,并破坏通道孔中的水线。这个门源于水分子的物理阻塞和氢键结合伙伴的消除。在金刚烷胺存在的情况下,Val27形成的二级栅极和下方的药物分子形成了一个延伸的阻塞,从而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打破了水线。在我们的模拟中发现的通道孔内金刚烷胺的位置和方向得到了大量实验观察的支持。我们的研究表明,Val27在金刚烷胺抑制M2质子通道中具有新的作用。

甲型流感病毒的M2蛋白是一种由低pH值激活的四聚体质子选择性离子通道,其通道活性对病毒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通过与M2质子通道的跨膜结构域(TMD)结合抑制病毒复制。1然而,超过90%的近期甲型流感病例发现M2蛋白上的S31N突变导致金刚烷胺耐药。2除了实验,9广泛的计算研究1017已经对M2 TMD的结构进行了建模,并了解质子通道的电导和选择性的机制。H37的四分体是对通道电导和选择性至关重要的假定初级栅极的一部分。5,9最近通过固态核磁共振波谱测定了存在金刚烷胺时M2 TMD的结构。18在这里,我们报道了一项旨在模拟金刚烷胺与M2 TMD结合的研究。我们的结果提供了金刚烷胺抑制M2的机制性见解,以及导致金刚烷碱耐药性的突变的可能解释。

我们将金刚烷胺分子模拟成在金刚烷烷胺存在下测定的M2 TMD结构(PDB代码2h95;18参见“仿真系统设置”和支持信息中的图S1). 金刚烷胺最初位于S31附近,与该残基在金刚烷碱耐药突变星座中的中心位置一致(在V27、A30、S31和G34上)。然后在M2 TMD上以金刚烷胺结合形式和载脂蛋白形式(后者基于PDB代码1nyj中发现的载脂蛋白结构)进行长达15 ns的并行分子动力学模拟19).

我们在载脂蛋白和金刚烷胺结合模拟中监测了M2 TMD通道孔的半径。在这两个模拟中,数据显示存在两个阻塞,一个朝向通道入口,另一个朝向出口(图1;支持信息图S2). 后者在前后达到顶峰z(z)=−10º,主要由四个W41残基的侧链和H37的侧链接壤,因此,它可以被识别为主栅极。另一个堵塞发生在z(z)=+10º,在载脂蛋白模拟中与V27残基的侧链相邻。这个“次级”门是由V27侧链的物理遮挡引起的;一个辅助因素可能是由于缺少氢键结合伙伴,水分子从该区域消失。在金刚烷胺结合模拟中,这种阻塞被结合的金刚烷烷胺延伸到TMD的中心。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503804f1.jpg

在最后10ns的模拟中,apo和金刚烷胺结合形式的M2 TMD的孔径。孔半径值,由HOLE程序计算32沿通道的步长为0.5°z(z)-轴(平行于四聚TMD的对称轴)由从黑色(0Å)到白色(≥3Å)的光谱表示。的起源z(z)-轴位于C的中心α四个G34残基的原子;V27(黄色)、S31(橙色)、H37(绿色)和W41(蓝色)的侧链显示为杆。

水线是质子电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我们通过识别孔隙中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来确定在我们的模拟中是否形成了连续的水线。在apo模拟期间(图2a-d)在大多数情况下,水线都被主闸门和副闸门打破;偶尔,它会被其中一个人打破;只有极少数情况下观察到连续的水线。事实上,在apo模拟中,水线大部分时间都被二次门打破,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即使在激活时,M2通道的打开概率也很低。21在金刚烷胺结合模拟中(图2e–f)二次闸门和结合的金刚烷胺形成的连续堵塞总是会破坏水管。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503804f2.jpg

载脂蛋白(a–d)和金刚烷胺结合物(e–f)模拟的代表性快照显示通道孔隙中的水线断裂。水和金刚烷胺呈球形(氢:白色;碳:青色;氮:蓝色;氧:红色);V27(黄色)、S31(橙色)、H37(绿色)和W41(蓝色)的侧链显示为杆。

通过确定药物分子和通道蛋白之间的接触,分析金刚烷胺与M2 TMD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发现两个残基S31和A30对金刚烷胺的结合位点贡献最大(支持信息图S3). 三个相邻的残基V27、I33和G34偶尔与结合药物分子接触。在典型快照中(支持信息图S4; 另请参见图2e–f)金刚烷胺的金刚烷基团呈近球形,由C包裹β; A30和Oγ位于四个V27残基的非极性环的正下方。在底部,金刚烷胺的胺形成了一个或多个氢键,其伙伴在S31羟基、A30主链羰基和水分子之间交替(金刚烷碱基本上一直与至少一个水分子接触)。因此,金刚烷胺通常在M2 TMD内部向下(支持信息图S5),这与脂质双层内金刚烷胺的取向相反。22在最近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17A29周围的金刚烷胺结合被作为“初步”结果呈现,没有进一步的细节。

Duff等人的中子衍射数据。23直接支持我们的观察,即金刚烷胺的结合位点是由S31和A30形成的。同样的数据也表明,金刚烷胺的取向是各向异性的,并暗示着向下的取向,如我们的模拟所示。在我们的模拟中,金刚烷胺和V27之间直接接触的可能性很低,这与核磁共振数据一致,表明该残基的偶极分裂和化学位移不受金刚烷碱结合的影响。24作为图2e–f在我们的模拟中,金刚烷胺通常通过三层水分子与H37分离。这种分离与之前模拟的金刚烷胺和H37之间的直接氢键形成对比25但核磁共振数据表明H37 N的各向同性化学位移δ1绑定amandatine后保持不变。18

在我们的模拟中发现的金刚烷胺结合位点为Astrahan等人获得的M2 TMD金刚烷烷胺亲和力的突变效应提供了合理的解释。26他们发现赋予金刚烷胺耐药性的A30T和S31N突变消除了金刚烷烷胺结合。在这两个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用更大的侧链替换都会减少假定的结合位点的体积;额外的极性基团也会降低与金刚烷胺非极性部分的相互作用。Astrahan等人还发现,V27(到G、A、S或T)的突变也赋予金刚烷胺抗性,但仍保留金刚烷烷胺结合。金刚烷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与V27突变体结合。或者,金刚烷胺仍然以类似的方式结合,但二级门不再延伸堵塞。我们注意到S31对应于B型流感病毒M2蛋白中的F。粗大侧链的取代可能会显著降低金刚烷胺结合亲和力,8这反过来可以解释金刚烷胺不能抑制M2通道活性和B型流感病毒的复制。27

总之,我们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V27的四分体形成了一个次级栅极。当金刚烷胺结合时,形成一个扩展的阻塞,导致水管破裂和质子通道失活。我们的模拟结果得到了大量实验观察的支持,并为导致金刚烷胺耐药性的突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由于M2蛋白的过度表达会对细胞内蛋白质转运产生有害影响28(可能表明超通道活性是不受欢迎的)并且已知一些V27突变会增加质子电导,29很容易认为,V27形成的二次栅极对减弱M2质子通道的活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综述期间,发表了通过X射线晶体学和溶液核磁共振测定的M2 TMD结构。30,31X射线结构证实了我们在MD模拟中观察到的最重要特征(支持信息图S6). 特别是,河道孔隙“在Val27附近最为狭窄”,这为我们的二级闸门建议提供了直接支持。在我们的模拟中发现的金刚烷胺的位置和方向也与X射线晶体学测定的位置和方位一致。在核磁共振结构中,金刚乙胺(金刚乙烷的类似物)位于外部,紧邻残基L40、I42和L43。这些残基的突变不影响金刚烷胺结合。6这种位置受到金刚烷胺的青睐,而它与脂质双层结合。22

补充材料

Supp数据

单击此处查看。(279K,pdf)

致谢

这项工作得到了NIH Grant AI023007的部分支持。

脚注

支持信息 可用:模拟系统的设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细节以及其他模拟结果(图S1–S5). 此材料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网址为网址:http://pubs.acs.org.

参考文献和注释

1销至左侧,Lamb RA。生物化学杂志。2006;281:89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Deyde VM、Xu X、Bright RA、Shaw M、Smith CB、Zhang Y、Shu Y、Gubareva LV、Cox NJ、Klimov AI。传染病杂志。2007;196:2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Sugrue RJ、Hay AJ。病毒学。1991;180:6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Pinto LH、Holsinger LJ、Lamb RA。单元格。1992;69:5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Wang C、Lamb RA、Pinto LH。生物物理学杂志。1995;69:136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Pinto LH、Dieckmann GR、Gandhi CS、Papworth CG、Braman J、Shaughnessy MA、Lear JD、Lamb RA、DeGrado WF。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7;94:1130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Tang Y、Zaitseva F、Lamb RA、Pinto LH。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398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Stouffer AL、Nanda V、Lear JD、DeGrado WF。分子生物学杂志。2005;347:1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胡J、傅R、西村K、张L、周HX、Busath DD、Vijayvergiya V、Cross TA。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6;103:68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Sansom MSP,克尔ID。蛋白质工程。1993;6: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Zhong Q、Husslein T、Moore PB、Newns DM、Pattnaik P、Klein ML。FEBS信函。1998;434:2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Kukol A、Adams PD、Rice LM、Brunger AT、Arkin TI。分子生物学杂志。1999;286:9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Forrest LR、Kukol A、Arkin IT、Tieleman DP、Sansom MS。生物物理学杂志。2000;78:5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佐治亚州Voth Smondyrev AM。生物物理学杂志。2002;83:19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Kass I,Arkin IT。结构。2005;13:17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Wu Y,Voth GA。生物物理学杂志。2005;89:24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Chen H、Wu Y、Voth GA。生物物理学杂志。2007;93:34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Hu J、Asbury T、Achuthan S、Li C、Bertram R、Quine JR、Fu R、Cross TA。生物物理学杂志。2007;92:433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Nishimura K、Kim S、Zhang L、Cross TA。生物化学。2002;41:131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Pomes R、Roux B。生物物理学杂志。1996;71:1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Moffat JC、Vijayvergiya V、Gao FP、Cross TA、Woodbury DJ、Busath D。生物物理学杂志。2008;94:4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李C、易敏、胡杰、周HX、Cross TA。生物物理学杂志。2008;94:129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Duff KC、Gilchrist PJ、Saxena AM、Bradshaw JP。病毒学。1994;202:2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Song Z、Kovacs FA、Wang J、Denny JK、Shekar SC、Quine JR、Cross TA。生物物理学杂志。2000;79:7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Gandhi CS、Shuck K、Lear JD、Dieckmann GR、DeGrado WF、Lamb RA、Pinto LH。生物化学杂志。1999;274:54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Astrahan P、Kass I、Cooper MA、Arkin IT。蛋白质。2004;55:2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Mold JA、Paterson RG、Takeda M、Ohigashi Y、Venka-taraman P、Lamb RA、Pinto LH。开发单元。2003;5:1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Sakaguchi T、Leser GP、Lamb RA。细胞生物学杂志。1996;133:7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Holsinger LJ、Nichani D、Pinto LH、Lamb RA。《维罗尔杂志》。1994;68:155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Stouffer AL、Acharya R、Salom D、Levine AS、Di Costanzo L、Soto CS、Tereshko V、Nanda V、Stayrook S、DeGrado WF。自然。2008;451:5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Schnell JR、Chou JJ。自然。2008;451:59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Smart OS、Neduvelil JG、Wang X、Wallace BA、Sansom MSP。J Mol Graphics杂志。1996;14:3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