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生物物理学杂志。2013年7月16日;105(2): 420–431.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下午3714929
PMID:23870263

单病毒融合实验揭示质子流入痘苗病毒和半融合滞后时间

关联数据

补充资料

摘要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对痘苗病毒(VACV)内吞作用的新见解。然而,病毒与细胞膜融合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开发了一种带有细胞捕捉阵列的微流体装置,用于固定单个细胞,并利用该装置分析了单个病毒离子的酸依赖性融合。将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并标记有R18膜染料自猝灭浓度的VACV颗粒与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结合使用,以测量R18去猝灭的动力学,从而测量由快速低H触发器引发的单次半融合事件。这些研究揭示了pH值变化和半融合之间出乎意料的长滞后阶段。此外,我们发现病毒中的EGFP荧光在酸化后熄灭,这表明质子可能通过质子通道进入病毒核心。在部分病毒颗粒中,EGFP荧光被恢复,可能是在融合孔形成和核心暴露于宿主细胞胞液的生理pH值之后。鉴于病毒编码的阳离子通道在许多病毒的生命周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的靶点,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潜在的VACV病毒孔蛋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所述微流体装置可能对需要快速动力学测量的类似研究非常有益。

引言

病毒粒子的最终目标是将病毒基因组传递到新的宿主细胞中,从而允许产生子代病毒。这一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障碍之一是围绕宿主细胞胞质溶胶的质膜。在被包裹的病毒颗粒的情况下,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跨越了这个屏障。这一过程可以发生在病毒颗粒内吞后的质膜本身或细胞内隔间的限制膜上。诱导必要蛋白质重排的触发因素可能涉及受体相互作用和内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例如pH值(1).

由简单的病毒融合蛋白介导的融合,例如流感病毒(IAV)血凝素、登革热病毒E蛋白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G蛋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在原子细节上都是众所周知的(2). 相比之下,对疱疹病毒和痘病毒更复杂的融合机制了解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3–5).

阐明病毒融合对于全面了解病毒的进入至关重要,并且可能有助于开发干扰这一过程的抗病毒药物,如HIV融合抑制剂安氟威肽(6). 此外,病毒融合是整个细胞分泌途径和内吞系统中发生的多种膜融合事件的模型(7、8).

传统上,通过使用标记有亲脂性染料十八烷基罗丹明B氯化物(R18)自猝灭量的病毒颗粒(或脂质体)来获得本体融合动力学(9). 为此,病毒颗粒与悬浮细胞结合,试管中R18的总荧光在荧光计中测量。融合被检测为R18荧光增强,这是半融合的直接结果,因此R18因稀释到细胞膜中而失活。然而,批量测量融合并不能解决单个融合事件,因此可能会模糊病毒群体或融合动力学中的异质性。此外,不能直接将质膜融合与内吞小泡的限制膜融合区分开来。

支持的脂质双层(SLBs)与平面微流体设备兼容,因此已被用于可视化和量化病毒和囊泡的单一融合事件(10,11).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限制脂质成分的人造膜,例如,只有低浓度胆固醇才有可能(12). 因此,SLB不能准确反映复杂生物膜的情况。此外,SLB实验仅限于已知结合和融合的所有必要因素(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并与SLB的生成兼容的条件。

我们旨在进行与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的单病毒融合实验,该病毒是一种复杂的DNA病毒,是痘病毒的模型,与天花的病原体天花病毒密切相关(13). 我们选择了更丰富的成熟病毒(MV)进行研究,因为它们的单个膜可以与不同的细胞膜融合,并且易于标记。MVs通常在被内吞摄取后与细胞内内吞细胞器的限制膜融合(4,14,15). 就VACV菌株Western Reserve(WR)而言,融合是由内体酸化触发的(14).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在37°C下用低H缓冲液短暂处理与质膜结合的MV,也可以人工触发质膜融合(16). 尽管VACV进入融合复合体(EFC)的11个亚单位显然是融合所必需的(5),对受体膜的要求知之甚少。事实上,初步实验表明,VACV MV不能有效地与多种人工膜结合,这表明需要一种具有天然生物膜的实验系统(图S1在中支持材料).

全内反射荧光(TIRF)显微镜可以显示质膜事件,例如网格蛋白介导的VSV内吞作用(17),原则上可用于可视化质膜融合。由于内吞病毒颗粒离开TIRF显微镜的消逝场,因此无需采取其他措施,例如抑制内吞体酸化,以区分质膜融合或内吞囊泡。然而,由于其大小,VACV MV不会在粘附细胞下扩散,因此无法使用用于其他病毒进入研究的传统TIRF显微镜方法进行分析。

微流体装置因其通道尺寸相似而广泛用于单细胞研究,因此可以被动固定单细胞(18,19). 迄今为止,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实验已经产生了重要的见解,但对整个人群的测量结果却掩盖了这些见解(20–22).

为了研究VACV MVs的单一融合事件,我们建立了一种微流体装置,将带有结合R18标记的病毒颗粒的悬浮细胞捕获在屏障结构中(图1). 当缓冲流轻轻地将细胞压在下面的盖玻片上时,与质膜结合的病毒粒子被带到TIRF显微镜的渐逝场中。在低氢诱导融合过程中,可以在显微镜下检测到病毒膜中R18的荧光以及病毒核心中的荧光蛋白。通过微接触印刷将荧光素-异硫氰酸标记牛血清白蛋白(BSA-FITC)固定在盖玻片上,监测pH值(23). 这使我们能够测量单个半融合事件的动力学,并确定单个病毒颗粒的滞后阶段和R18脱淬速率。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与核心蛋白融合的EGFP的荧光在细胞外环境酸化时被猝灭。EGFP荧光的恢复表明,融合孔形成后与宿主细胞胞浆接触使EGFP恢复到生理pH值。这些发现表明VACV膜含有质子通道。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1.jpg

用于细胞-病毒融合的微流体装置的图示。()流体通过通道网络从具有注射泵的储存器中抽出。通道内的柱子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以截留大量细胞和碎片,而单个细胞则被捕获在细胞陷阱中(参见brightfield图片)。(b)细胞陷阱的工作原理。如果没有被捕获的细胞,液体可以从陷阱下面通过。在一个细胞被捕获后,流动被转移(围绕细胞),使其不太可能捕获多个细胞。微接触式BSA-FITC用于监测细胞旁边通道内的pH值。(c(c))设置的侧视图。缓冲流将试管轻轻压在玻璃上。单个病毒颗粒通过双色TIRF显微镜成像,消逝场为250 nm。

材料和方法

有关微加工、图像采集和数据分析的详细信息,请参阅支持材料.

试剂

2-(N-吗啉基)乙磺酸(ME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ton X-100、BSA、BSA-FITC和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均来自西格玛-奥德里奇(密苏里州圣路易斯)。SU-8 3005、SU-8 2050、AZ1518以及抗蚀剂的开发人员从Microchem(马萨诸塞州牛顿)购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Sylgard 184)来自道康宁(密歇根州米德兰)。1H,1H,2H,2H-全氟十二烷基二甲基氯硅烷是从ABCR(德国卡尔斯鲁厄)获得的。R18和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来自Invitrogen(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杂交瘤细胞产生小鼠抗L1(单克隆抗体(MAb)7D11)(24)经Alan Schmaljohn(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许可,Bernard Moss(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立卫生研究院,马里兰州)善意提供。由BioGenes(德国柏林)从杂交瘤上清液中纯化单克隆抗体。

细胞系

BSC-40(非洲绿猴)在DMEM(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生命科技公司)中培养,补充10%热灭活胎牛血清、谷氨酸MAX、非必需氨基酸、丙酮酸钠和青霉素链霉素。HeLa S3悬浮细胞在含有10%热灭活胎牛血清、非必需氨基酸和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 1640谷氨酸MAX培养基(生命科技)中生长。

病毒

R18标记的VACV株WR EGFP-A4 MVs(25)或WR EL EGFP(15)在BSC-40细胞中产生,并按照前面所述进行纯化/标记(26). 细胞溶质提取物的MV通过36%蔗糖缓冲液沉淀(80 min,43000×,4°C),在10 mM TRIS中重新悬浮,pH 9.0,并与最终浓度为22.5的R18孵育μM在室温下持续2小时。对标记的MV进行沉淀(40分钟,38000×,4°C)并通过25–40%蔗糖梯度(50 min,12000×,4°C)。最后一次沉淀来自抽吸带的病毒(40 min,38000×,4°C)。MV在pH 9.0的1mM TRIS中再次悬浮,并储存在−80°C下。通过使用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瓦里安)比较PBS和1%Triton X-100/PBS中病毒悬浮液的发射光谱,验证了v膜中R18的自猝灭,该荧光分光光谱仪的激发波长为560±5 nm,发射波长为565至750 nm±5 nm。作为融合的阴性对照,标记的MV被100个培养物中和μg/mL 7D11,一种小鼠单克隆抗L1抗体,在37°C下保持1小时。

大块聚变实验

为了监测整体融合,使用Cary Eclipse荧光分光光度计(Varian)测量低氢诱导融合期间R18-去猝灭,其激发波长为560±5 nm,发射波长为590±5 nm。为了在相同的实验中测量R18和EGFP荧光(使用相同的光电倍增管设置),EGFP荧光用488±5nm激发,在509±10nm处测量,而R18用560±5nm激发,在640±5nm处测量。R18荧光测量波长大于发射最大值,以调整信号强度至EGFP荧光。R18标记的WR EGFP-A4 MV与7×10绑定5低温下的HeLa S3细胞(MOI 30)。1小时后,100个细胞沉淀并重新悬浮μL PBS。将带有结合病毒的细胞悬浮液添加到900μl在1.5ml荧光池(119.004-QS,Hellma,Müllheim,德国)中预加热PBS。1分钟后,反应杯中的pH值通过添加100降低μl MES溶液(0.063–1 M),pH值为6.5至5.0。R18荧光测量10分钟,当所有R18通过添加110脱色时μl 10%Triton X-100。添加Triton X-100后,R18荧光归一化为信号强度。

单病毒颗粒融合实验

R18标记的VACV MV或IAV颗粒与5×10结合54°C下的HeLa S3悬浮细胞(MOI 5)。1小时后,细胞沉淀并在500μl PBS。将微流体装置和所有溶液在TIRF显微镜的培养室中加热至37°C。这样可以避免设备中出现气泡,并确保熔合实验的温度正确。使用neMESYS泵(cetoni,Korbussen,德国)操作2.5 ml Hamilton玻璃注射器,将液体通过通道抽出,该注射器与聚四氟乙烯管连接至芯片。细胞悬液(50μl) 以5的流速加载到芯片中μl/min。用PBS以相同的流速冲洗未困在栅栏中的细胞。

通过TIRF显微镜确定了一个包含多个带有单个病毒颗粒的细胞的视野,并通过将PBS(pH 7.4)中的缓冲液更改为PBS中的90 mM MES(pH 5.0)来诱导结合MV与质膜的融合。在更换储液罐中的溶液时,将流速降低到足以使细胞保持原位的最小流量(0.1μ升/分钟)。这确保了缓冲液交换后视野中的pH值迅速下降,并有一定的延迟。采集开始后,流速立即增加至5μ升/分钟。细胞陷阱处的pH值在~15 s后下降。

病毒颗粒的pH依赖性荧光

未被BSA阻止的芯片已填充50μ1 mM TRIS中的痘苗病毒MV,pH 9.0(108pfu/ml)。允许MV在室温下与玻璃结合1小时。在pH 9.0下进行结合,以防止病毒颗粒聚集。用pH为9的1 mM TRIS清洗所有非结合颗粒,然后用pH为7.4的PBS替换。流量为20μ这些实验中使用了l/min或无流量(当更换储液罐中的缓冲液时)。随后,在PBS(pH 5.0)中将缓冲液从PBS更改为90 mM MES期间,测量病毒核心中EGFP-A4的荧光,反之亦然。

结果

大体积聚变实验

为了测量VACV MV与细胞膜的整体和单粒子融合,我们用R18的自猝灭量标记MV膜。我们使用VACV菌株WR EGFP-A4作为EGFP融合蛋白,该菌株编码真正的核心蛋白A4(也称为p39、A4L、A5或A5L)(23,24). EGFP-A4被纳入病毒核心,并允许在融合后可视化MV和释放的核心(25). 我们获得了滴度与未标记MV数量级相当的病毒库,表明感染性没有受到损害。为了测试病毒膜中的R18是否是自猝灭的,我们测量了在不存在和存在1%Triton X-100的情况下病毒粒子的荧光光谱(图2 ). 在发射最大值时,含有洗涤剂的R18荧光比不含洗涤剂的高约20倍,证实MV膜中的R18被猝灭。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2.jpg

大块聚变实验。()R18-标记VACV-WR-EGFP-A4在PBS中的发射光谱(黑色红线分别为1%Triton X-100。(b)融合的pH依赖性。R18标记的WR EGFP-A4 MV在低温下与HeLa S3细胞结合,并在t=0分钟时添加到温暖的PBS中。通过在t=1 min时添加不同浓度的MES缓冲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R18荧光,将pH值降至指示pH值。在t=11分钟时,通过添加Triton X-100(最终含量为1%),病毒膜被溶解,R18完全脱淬。(c(c))用抗体7D11中和的MV融合。实验设置如所示b,但R18-标记的WR EGFP A4 MV在37°C的温度下在100℃和100℃的条件下培养1小时μg/ml 7D11,装订前。

迄今为止,R18标记的VACV MV的体融合主要在生理pH值下的细胞中进行测量,其中融合被认为发生在内吞摄取之后(25,26). 通过量化多核形成,即细胞间融合,间接研究了酸诱导的融合(16,27). 在多核形成过程中,酸诱导病毒颗粒与质膜的融合被认为会在质膜中沉积病毒融合蛋白,从而介导感染细胞与邻近细胞的融合。在某些情况下,对与质膜结合的MV进行短时间的低H处理后,在生理pH下测量R18去淬或感染(14,26). 为了直接测量酸诱导的体融合,并确定VACV MV融合的最佳pH值,我们首先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中测量了R18标记MV与HeLa S3悬浮细胞的酸诱导体融合(图2 b). 在测试的生理pH值中,pH 5.0产生了最佳的,即最快和最完整的融合,并被选择用于进一步的融合实验。超过30%的病毒在酸化后10分钟内融合。在测量的时间内,在pH 7.4时未检测到或仅检测到少量融合。

为了测试R18失活是否真的是真正融合事件的结果,我们分析了用中和抗L1抗体7D11预处理的MV的融合,该抗体被描述为抑制病毒融合(25). 我们发现7D11预处理MV的R18荧光在pH5.0处理时不会随时间增加(图2 c(c)). 这表明R18脱淬需要熔合,并不是由应用的低氢或非溶解性染料转移引起的。

单粒子融合检测

为了可视化和记录单病毒融合事件,我们使用了一种微流控装置,在该装置中捕获带有结合R18标记MV的单个HeLa S3细胞(图1). 随着时间的推移,荧光病毒可以在显微镜上观察到,并且在快速交换到pH值为5.0的缓冲液(在一个框架内)后与质膜融合时,荧光病毒更为重要。将带有结合VACV MV的HeLa S3悬浮细胞加载到微流体装置中。捕获的细胞通过TIRF显微镜进行成像,消逝场为~250 nm。因此,只有直接接触细胞膜和靠近玻璃的病毒才会被激发。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三到四个细胞和大约一到五个可检测的病毒粒子(图3). 只有在pH降低之前,两个通道(R18和EGFP)中都能清楚检测到荧光时,才考虑病毒。由于R18在酸诱导融合过程中重新分配到质膜中,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病毒核心蛋白EGFP-A4的荧光追踪单个病毒颗粒及其荧光。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3.jpg

典型微流体实验的图像。R18标记的WR EGFP-A4 MV在低温下与HeLa S3细胞结合。随后将细胞捕获在微流控室中,并在37°C下用TIRF显微镜进行检测。t=26 s时,PBS被MES/PBS(pH 5.0)取代。左栏显示了完整的视野(合并了两个通道)。在时间零点,由于R18和EGFP信号的共定位,很容易识别出单个病毒;单元格用虚线圆圈标记。其他列表示用粗体圆圈高亮显示的单元格的放大倍数。中间一栏显示EGFP-A4的荧光,右侧一栏显示相应的R18信号。箭头标记着两个正在融合的典型病毒粒子。当pH值降低时,观察到核心中的EGFP荧光以及pH传感器信号立即降低。几秒钟后(t=107秒),由于半融合和染料去淬,膜上的信号显著增加。实验结束时(t=339 s),一些病毒粒子部分恢复了核心的荧光,而R18分布在整个质膜上。

将微流体装置储液罐中的缓冲液从pH 7.4改为pH 5.0后,立即开始采集,持续约5分钟。缓冲液交换后约15秒,pH值为5.0的缓冲液到达视野。pH降低后,BSA-FITC微球和核心EGFP-A4的荧光强度立即下降。在使用的时间分辨率(3-4 s)下,我们无法观察到直接接触的BSA-FITC和病毒核心内膜包裹的EGFP-A4的荧光强度变化之间的任何滞后时间。稍后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一观察结果。经过一个滞后阶段后,绿色通道中的荧光强度损失后,病毒颗粒中R18荧光逐渐增加。R18荧光的增加是由于染料稀释到质膜中所致。尽管R18荧光的增加并不严格排除膜双层的两个小叶同时合并,但通常认为病毒融合涉及半融合中间体,这足以使R18去猝灭(28). VACV MV膜蛋白L1是酸诱导合胞体形成(从内部融合)所必需的事实(29),但在正常感染过程中不用于R18去淬火(26)支持VACV融合的两步模型。因此,我们将VACV中R18去淬视为半融合的读数。当带有结合病毒粒子的捕获细胞保持在pH 7.4时,未观察到R18去淬现象(图S3).

单个病毒颗粒的半融合和脱淬率

为了分析单个融合事件,我们绘制了单个追踪病毒的R18荧光随时间的变化(图4 ). 我们计算了每个单个粒子的荧光增加,只考虑了荧光至少加倍的粒子(增加>100%;177个跟踪粒子中有33个)。接下来,我们提取了pH值变化和R18去猝灭开始之间的滞后阶段,即半融合(图4 b). 这揭示了在大体积聚变实验中未检测到的滞后相的意外异质性,在该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的滞后相。虽然大多数病毒在pH值下降后的8到24秒之间开始半融合,但pH值变化后的延迟期从几秒到77秒不等。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4.jpg

R18单一病毒颗粒的去淬。()使用中描述的实验装置获得的单一痘苗病毒的归一化R18荧光痕迹图3虚线是微接触型BSA-FITC的荧光,因此对应于pH值。pH值下降的时间设置为t=0 s(bc(c))滞后时间分布(b)和去淬速度(c(c))所有测量的病毒颗粒(n=33)。

当R18标记的IAV X31与HeLa S3细胞的酸诱导融合在我们的微流控装置中被可视化为对照时(图S4)在半融合前也观察到明显的滞后期。

VACV融合过程中R18脱淬速率均匀(图4 c(c)),但比单个病毒颗粒与SLB融合后通常观察到的速度慢得多(10,30). 在MV融合期间,R18荧光增强了约1分钟,然后达到平台,IAV融合发生了类似的动力学。脱淬速度预计主要取决于R18染料在细胞膜中的扩散,因此,R18脱淬可能遵循所有病毒颗粒的类似动力学。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照明区域外融合事件产生的R18荧光掩盖了单个病毒的荧光,但随后偶尔观察到R18荧光的消散(>200 s)。

半融合延迟期和R18去猝灭率与融合前检测到的R18荧光强度无关(图S5). 滞后期持续时间和R18脱淬速率也不相关(图S5),表明所测量的性质不受结合到病毒膜中的R18的量的影响。由于用于选择要分析的融合事件的严格条件,未量化接受融合的MV的百分比。然而,应用条件与大块聚变实验中使用的条件相同。

含EGFP岩心酸化

在我们的所有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微流体装置中的pH值降低后,核心内的EGFP荧光迅速降低(图5 ). 这种减少之后,R18荧光增强,即半融合。在某些情况下,EGFP荧光恢复(另请参阅图5,bc(c)).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5.jpg

融合孔开放后EGFP的恢复。()两个病毒粒子与质膜融合的时间序列,使用中描述的实验装置获得图3EGFP-A4信号(上排)pH值在时间零点下降后迅速下降,但在~100 s后开始恢复。R18信号(下排)在半融合过程中增加,在120s达到最大值,随后再次减少,可能是因为染料被稀释到了质膜中。病毒颗粒随细胞横向移动,表明它们没有与芯片表面结合。(b)归一化荧光示踪(R18,打开的符号; EGFP、,实体符号)病毒颗粒的. (c(c))pH降低后EGFP-A4荧光的典型归一化荧光曲线。荧光在一些病毒粒子中恢复,而在其他病毒粒子中仍然熄灭。两张图中的虚线表示pH传感器BSA-FITC的荧光,并指示pH值何时降低。

使用的GFP变体EGFP对pH敏感,具有明显的pK′在酸性pH值下,荧光强度的损失可逆转至pH值5.0(31). 因此,pH值下降后EGFP-A4的荧光强度降低可能与病毒核心的pH值降低有关。然而,观察到的核心EGFP猝灭令人惊讶,因为围绕病毒核心的脂质双层预计对质子高度不渗透。

由于R18荧光不会随着pH值的降低而降低,并且观察到的每个核心中的EGFP荧光都会降低,因此我们可以排除EGFP的荧光损失是由于病毒粒子移出焦平面所致。因此,我们假设VACV MV膜含有质子通道,可以沿着浓度梯度将质子传递到病毒内部。

固定化MV的pH-依赖性EGFP荧光

为了进一步研究核心酸化,我们设计了一个额外的实验来同时测量许多病毒颗粒的pH依赖荧光。我们使用了相同的微流体装置,但没有用BSA阻塞表面。然后将WR EGFP-A4 MV引入该装置,并在室温下培养,以便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到玻璃底部。在一个焦平面中结合和获取多个病毒颗粒有几个优点:由于细胞移动,没有MV可以离开焦平面,缓冲区可以更快地多次交换,而不会丢失被捕获的细胞。由于没有记录到R18荧光,因此可以以较高的帧速率(2s)获取EGFP荧光。图S6显示了使用约100个病毒颗粒进行的典型实验。与之前一样,BSA-FITC被用作微流体装置中的pH传感器。我们观察到,通道中的pH值下降与MV中EGFP-A4荧光的强烈下降一致。由于在所有病毒颗粒中都观察到这种现象,因此由于膜上的缺陷,病毒粒子极不可能具有质子渗透性。当相同微流控装置中的pH值变回7.4时,EGFP荧光迅速增加。这表明EGFP的低氢猝灭是可逆的,质子可能会双向穿过病毒膜。

尽管病毒编码的质子通道多种多样,也不存在通用的质子通道抑制剂(32)两个无关的病毒离子通道IAV质子通道M2和丙型肝炎病毒阳离子通道p7对金刚烷胺敏感(33,34). 当WR EGFP-A4 MVs被预处理并保存在金刚烷胺或相关化合物金刚乙胺中时,我们观察到EGFP-A4荧光在低pH下仍然猝灭(图S7)表明质子流入VACV MV对金刚烷类抑制剂不敏感。

融合后单个病毒中EGFP-A4荧光的恢复

当在单病毒融合实验中跟踪含EGFP-A4核心的时间后,我们反复观察到EGFP荧光在半融合后有一定的延迟恢复。平均而言,EGFP在121秒后开始恢复,并在pH下降前达到荧光强度的36%(n个=8)。由于R18荧光同时被记录,并且没有表现出同等的变化,我们可以排除EGFP荧光的增加是由于病毒颗粒进入焦平面。由于EGFP的酸猝灭被证明是可逆的,当病毒核心内的pH值恢复到生理水平时,EGFP可能会恢复。当病毒核心在融合孔形成后进入宿主细胞胞浆时,预计会发生这种情况。由于细胞的膜电位和质子对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性转移,细胞可能可以维持生理pH值,尽管周围是酸性的。细胞胞浆的体积比病毒的体积大几个数量级,可以缓冲病毒内部的酸性pH值。因此,EGFP荧光的恢复表明融合孔的形成是成功的。然而,由于EGFP-A4荧光的恢复相对较慢,我们不能排除病毒核心的中和作用有所延迟。这可能是由于病毒质子通道的持续活动所致。或者,VACV MV融合期间的半融合中间产物可能非常稳定。

EGFP-A4荧光在体融合后的恢复

根据我们在单粒子实验中的观察,EGFP的猝灭和恢复也应该在体聚变实验中检测到。此外,EGFP的恢复只能在融合发生时进行。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使用R18标记的WR EGFP-A4 MVs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中进行体融合实验,在该光度计中可以检测到结合病毒的R18和EGFP荧光(图6). 与单病毒融合实验一样,当pH值降至5.0时,EGFP-A4的荧光强度立即下降;酸化后直接发生R18去淬,从而形成半融合。如单病毒实验所示,EGFP荧光在半融合后随时间恢复,达到低H治疗前强度的~20%。这与我们的单病毒融合实验一致,在该实验中,EGFP荧光仅在观察到的MV中的一小部分中恢复。当MVs在结合前用中和抗体7D11预处理时,低H处理后EGFP-A4荧光降低,与未处理对照组相同;然而,样品中既没有观察到R18脱淬,也没有观察到EGFP回收。这证实了7D11阻断了半融合,EGFP只有在半融合形成后才能恢复。这表明EGFP的恢复很可能是融合孔形成的结果。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6.jpg

大块聚变实验。将R18标记的WR EGFP-A4 MV在37°C的温度下培养1小时,不存在或存在100个μg/ml 7D11,在低温下与HeLa S3细胞结合。在t=0 min和R18条件下,将细胞病毒悬浮液添加到温暖的PBS中()和EGFP(b)荧光测定。在t=1 min时,通过添加MES缓冲液将pH降低至5.0,并记录10 min的荧光。

总之,我们的数据表明了一个模型,在该模型中,核心中的EGFP荧光被pH 5缓冲液猝灭,因为病毒内部被酸化(图7). EGFP荧光随时间恢复,可能是在融合孔形成和内容物与宿主细胞胞浆混合后。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gr7.jpg

酸诱导VACV MV与质膜融合模型。()VACV MV在生理pH值下与细胞结合(b)当缓冲液交换到pH值为5时,质子可能通过质子通道进入病毒颗粒,并熄灭EGFP荧光。(c(c))在一段滞后时间后,发生半融合,这通过R18去猝灭来监测。(d日)在完全融合(融合孔开放)后,病毒内部被细胞胞浆缓冲,导致EGFP荧光恢复。

讨论

我们建立了一个实验装置,以可视化在质膜上单一的、酸诱导的VACV融合事件。这允许对单病毒融合动力学进行量化,并将半融合的测量与病毒或细胞成分的微观观察结合起来,本研究中以荧光病毒核心蛋白为例。

与之前描述的类似设置相比(10)用生物膜而非非生理性脂质混合物分析融合。这允许在生理条件下进行融合研究,特别有助于分析结合和融合要求未知的病毒融合事件。此外,所分析的融合直接与真正的感染相耦合,我们可以在病毒启动子的控制下使用表达EGFP的病毒株进行验证(图S8).

在本研究中,我们以VACV MV为例,研究了一种融合步骤特征较差的复杂包膜病毒。以前,没有关于单病毒融合事件的信息。一般来说,只有在不区分内吞小泡融合和质膜融合的情况下,才能在非同步融合的批量实验中研究融合(25,26). 虽然不同的触发物可能诱导MV融合,但普遍认为WR菌株的细胞结合MV可以通过低H处理与质膜人工融合。采用人工触发融合,确保所有检测到的病毒粒子同时接收到融合信号。因此,在受控或扰动条件下观察到的融合不均匀性可直接归因于融合过程本身。通过整体和单次融合实验,我们证实了WR MV的酸诱导融合。单次融合实验通过揭示酸化和半融合之间的可变延迟时间、R18去淬速率以及融合孔形成的时间,使我们能够扩展MV融合的信息。

在使用不同病毒(如IAV、VSV或Semliki Forest病毒)进行的酸介导融合实验中,反复观察到酸化和R18脱淬之间的滞后阶段(35–37).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最佳融合条件下的延迟期很短,只能通过专门设计的停流实验或使用非生理温度或次最佳pH值减缓半融合来准确观察。滞后期被解释为改变融合蛋白的四级结构和构象以允许融合所需的时间(38).

我们的单个VACV和IAV融合实验表明,在最佳融合条件下会出现大量延迟时间。当十八烷基-罗丹明-110标记的IAV颗粒与SLB结合时,也测量到了类似的延迟时间,并且在23°C下观察到了酸诱导的单个病毒粒子融合事件(10). 体融合动力学掩盖了这种异质性,在这种实验中观察到的滞后阶段只代表了第一个病毒粒子进行半融合所花费的时间。VACV融合前滞后期的长度和异质性可能反映了融合过程的复杂性,这可能涉及11种进入/融合复合物(EFC)的病毒成分以及两种可能会抑制融合的蛋白质,直到它们在酸性pH下与EFC分离(5,39). 有趣的是,当Semliki Forest病毒或IAV颗粒仅在酸化~1s后才与SLB接触时,观察到酸化和半融合之间的滞后期<1s(30). 因此,与宿主膜中附着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分离,可能会导致滞后相。

虽然R18在所有单病毒与人工膜的融合实验中都会迅速脱淬(<1s)(10,30,40)VACV和IAV与质膜半融合过程中R18的失活较慢。IAV与红细胞的融合(41),以及IAV、登革热病毒和逆转录病毒颗粒与内涵体膜的融合(42–44)遵循与此处描述的VACV和IAV质膜融合所观察到的动力学相似的动力学。我们的数据表明,R18在生物膜中的扩散与在简单人工双层中的扩散有很大不同。因此,单病毒与生物膜的融合动力学揭示了生理融合过程中脂质混合动力学的宝贵信息。有趣的是,WR野生型MV与质膜融合的电子显微照片显示,在许多情况下,电子密度更高的病毒膜并不容易扁平进入质膜,而是保持为一个独特的实体(26,45). 这些电子显微照片可以举例说明与生物膜融合后较慢的脂质混合(因此R18去猝灭)。

利用融合显微镜观察获得的额外信息,我们发现病毒核心被周围缓冲液酸化,并在半融合后延迟中和。依靠核心蛋白EGFP-A4的酸性荧光,EGFP荧光的各自变化可以在体融合实验中得到证实。酸性诱导融合实验中也观察到禽肉瘤和白血病病毒(ASLV)内部棕榈酰化黄色荧光蛋白(YFP)的低pH介导的猝灭(46). 然而,仅在一小部分颗粒中观察到YFP荧光下降,最可能的解释是膜缺陷。在该研究中,ASLV融合后YFP荧光的恢复也被用作内容混合和融合孔形成的读数。在我们的实验中,EGFP荧光在每个核中都下降,这表明观察到的病毒膜的质子渗透性是VACV MV的一般特性。

在我们的研究中,单核聚变实验作为一种发现工具,激发了原本不会进行的大量实验。我们假设MV膜中的质子通道允许质子运输到病毒内部,并且在融合孔形成后pH值被重新蒸发(图7). 在这种情况下,EGFP-A4荧光可以用作岩心酸化和含量混合的标记。

在含有MV的内吞囊泡酸化期间,病毒膜中假定的质子通道也会将质子传递到病毒内部,酸化可能会使病毒核心准备活化或脱膜。有趣的是,之前的研究发现,VACV的进入涉及两个pH依赖性步骤,而预处理pH值低的MV会增强感染,而与融合无关(47). 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确认VACV MV膜中假想质子通道的存在和身份。由于质子通道或病毒离子通道无法根据序列进行识别,因此识别假想的病毒质子通道可能需要一种候选方法。这可能涉及产生已知MV膜蛋白(~25)的单个条件敲除菌株(48)结合酸化后EGFP-A4荧光的测定。另一种方法是将候选基因在细胞中的异源表达与直接测量离子通量的方法相结合。

病毒编码离子通道(病毒孔蛋白),如IAV M2、丙型肝炎病毒p7、HIV-1 Vpu或脊髓灰质炎病毒p2,已被证明对病毒的致病性至关重要(32). 它们调节修饰细胞器或病毒颗粒本身中的离子通量,并参与病毒生命周期的不同步骤,从而构成抗病毒治疗的明显靶点。痘病毒以多种方式剧烈调节宿主细胞溶质。因此,痘病毒进化出的蛋白质可以控制病毒中的质子浓度,或许也可以控制感染细胞中的质子含量,这似乎并不奇怪。痘病毒编码质子通道的鉴定不仅有助于了解痘病毒的生命周期,而且可能刺激抗痘病毒感染药物的开发。

EGFP-A4荧光作为核心pH的遗传编码标记,原则上可以用于详细研究质子内流的调节和速率。对含荧光素的IAV颗粒进行的类似研究可以确定准确的质子通量率,并对病毒背景下的IAV M2进行详细表征(49).

利用微流控和TIRF显微镜结合荧光病毒颗粒,我们观察了VACV-MV融合之前和期间的几个重要步骤:病毒核心酸化、半融合和内容物混合。因此,类似的方法可能有助于更彻底地研究VACV MV融合过程,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区分哪些扰动直接影响融合,而不是内吞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半融合需要大多数EFC成分和相关蛋白,而A28、L1或L5的缺失只会影响后期步骤,如早期基因表达或胞浆核心定位(26). 一个带有真正的内容识别标记的实验装置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些蛋白质的确切作用。我们的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帮助解决目前关于融合抑制二聚体A25/A26的争议,这是在分别对VACV株WR和IHD-J的MV进行pH-依赖性或pH-非依赖性融合的情况下进行的(39,50).

本研究中描述的实验装置理论上可以用于研究任何包膜病毒与质膜的融合,这种融合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人为触发。微流体装置可以适用于更先进的融合实验,例如,在无流动条件下,使用笼状质子更快地引发pH下降(40),或在应用pH梯度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系统允许对活细胞进行实验,因此也可以研究细胞因素对融合的影响。例如,最近有人提出,IFITM家族的抗病毒蛋白通过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来防止病毒半融合(51). 然而,在这项研究中,合胞体的形成被用作融合的唯一读数。这种抗病毒防御机制的分子细节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微流体的单病毒融合实验直接可视化半融合来阐述。

结论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平台,可以对质膜上的单个病毒融合事件进行基于显微镜的观察和定量。如VACV MV所示,半融合的显微分析可以与其他荧光信号的检测相结合,例如内容物标记。这种方法已经导致了一项新的发现,即VACV MV膜具有质子渗透性,可能是由于一个尚未确定的质子通道。总的来说,这里建立的相当简单和稳健的微流体方法对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有用的,在这些领域中,动力学和机械研究需要固定单个细胞和快速溶液交换。除了对病毒-细胞融合的研究外,应用还可能包括囊泡-细胞融合、细胞与颗粒或分子的渗透或内吞作用。

致谢

我们感谢Ari Helenius(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有益讨论,感谢Yohei Yamauchi和Sarah Stauffer(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在甲型流感病毒标签方面的帮助。感谢您使用光学显微镜中心(LMC,ETH苏黎世)和无尘室设施FIRST(ETH苏里世)。

这项工作由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启动拨款No.203428,nμLIPIDS授予P.S.D.,ERC高级研究员拨款No.232974授予Ari Helenius)资助,并由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Ambizione拨款(PZ00P3_131988)授予J.M。

支持材料

文件S1。八个图、方法和参考(52)
单击此处查看。(1900万,pdf)
文件S2。文章及支持材料:
单击此处查看。(21M,pdf)

工具书类

1Marsh M.,Helenius A.病毒入口:芝麻开门。单元格。2006;124:729–7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Harrison S.C.病毒膜融合。自然结构。分子生物学。2008;15:690–69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Campadelli-Fiume G.、Menotti L.、Gianni T.病毒和细胞对单纯疱疹病毒进入细胞的贡献。货币。操作。维罗尔。2012;2:28–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Schmidt F.I.、Bleck C.K.、Mercer J.痘病毒宿主细胞进入。货币。操作。维罗尔。2012;2:20–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莫斯B.痘病毒细胞进入:它需要多少蛋白质?病毒。2012;4:688–70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Wild C.T.,Shugars D.C.,Matthews T.J.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gp41的预测α-螺旋结构域相对应的肽是病毒感染的有效抑制剂。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94;91:9770–97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Chernomodik L.V.,Kozlov M.M.膜融合力学。自然结构。分子生物学。2008;15:675–6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Collins R.N.、Holz R.W.、Zimmerberg J.《膜融合的生物物理学》。作者:Edward Egelman,编辑。第5卷。爱思唯尔;阿姆斯特丹:2012年。第273-289页。(综合生物物理)。[谷歌学者]
9Blumenthal R.,Gallo S.A.,Puri A.研究病毒膜融合的荧光脂质探针。化学。物理学。脂质。2002;116:39–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Floyd D.L.、Ragains J.R.、van Oijen A.M.流感病毒膜融合的单粒子动力学。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8;105:15382–153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Karatekin E.、Di Giovanni J.和Rothman J.E.。一种快速的单囊泡融合试验模拟了生理SNARE要求。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10;107:3517–35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Sundh M.、Svedhem S.、Sutherland D.S.相分离脂质对SiO2表面支撑的脂质双层形成的影响。物理学。化学。化学。物理学。2010;12:453–4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Damon I.K.痘病毒。In:Knipe D.M.,Howley P.M.,编辑。菲尔德病毒学。利平科特-拉文;费城:2007年。第2947–2975页。[谷歌学者]
14Townsley A.C.、Weisberg A.S.、Moss B.痘苗病毒通过低氢依赖性内体途径进入细胞。J.维罗尔。2006;80:8899–89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Mercer J.,Helenius A.痘苗病毒利用大胞饮作用和凋亡模拟物进入宿主细胞。科学。2008;320:531–5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Gong S.C.、Lai C.F.、Esteban M.痘苗病毒在酸性pH下诱导细胞融合,这种活性由14-kDa病毒包膜蛋白的N末端介导。病毒学。1990;178:81–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Johannsdottir H.K.、Mancini R.、Helenius A.与水疱性口炎病毒进入相关的宿主细胞因子和功能。J.维罗尔。2009;83:440–4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Di Carlo D.,Wu L.Y.,Lee L.P.动态单细胞培养阵列。实验室芯片。2006;6:1445–14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Eyer K.,Kuhn P.,Dittrich P.S.用于单细胞分离和细胞内生物分子分析的微腔阵列。实验室芯片。2012;12:765–7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Walling M.A.,Shepard J.R.细胞异质性和活细胞阵列。化学。Soc.版本。2011;40:4049–40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Spiller D.G.、Wood C.D.、White M.R.单细胞动力学测量。自然。2010;465:736–7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Stiefel P.、Schmidt F.I.、Mercer J.使用FluidFM在单细胞水平证明了合作痘苗感染。纳米通讯。2012;12:4219–42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Cudmore S.、Blasco R.、Krijnse Locker J.痘苗病毒核心蛋白p39与膜相关。J.维罗尔。1996;70:6909–69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Carter G.C.、Rodger G.、Smith G.L.疫苗病毒核心通过微管运输。J.发电机。维罗尔。2003;84:2443–24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Doms R.W.、Blumenthal R.、Moss B.痘苗病毒胞内和胞外形式与细胞膜的融合。J.维罗尔。1990;64:4884–48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Laliberte J.P.、Weisberg A.S.、Moss B.痘苗病毒进入的膜融合步骤由多种病毒蛋白和宿主细胞成分共同介导。《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11;7:e10024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Mercer J.、Knébel S.、Helenius A.痘苗病毒株使用不同形式的大胞饮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10;107:9346–935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Chernomodik L.V.,Kozlov M.M.膜偏瘫:两次跳跃跨越鸿沟。单元格。2005;123:375–3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Bisht H.、Weisberg A.S.、Moss B.痘苗病毒l1蛋白是细胞进入和膜融合所必需的。J.维罗尔。2008;82:8687–86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Wessels L.、Elting M.W.、Weninger K.单个病毒颗粒与支撑脂质双层的快速膜融合。生物物理学。J。2007;93:526–5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Llopis J.、McCaffery J.M.、Tsien R.Y.使用绿色荧光蛋白测量单个活细胞中的细胞溶质、线粒体和高尔基体pH值。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98;95:6803–68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Nieva J.L.、Madan V.、Carrasco L.病毒蛋白:结构和生物功能。自然修订版微生物。2012;10:563–5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Kendal A.P.,Klenk H.D.Amantadine抑制禽流感(H7)病毒复制周期中的早期M2蛋白依赖性事件。架构(architecture)。维罗尔。1991;119:265–2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Griffin S.D.、Beales L.P.、Rowlands D.J.丙型肝炎病毒的p7蛋白形成离子通道,被抗病毒药物阻断。金刚烷胺。FEBS信函。2003;535:34–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Stegmann T.、White J.M.、Helenius A.流感诱导膜融合的中间产物。EMBO J。1990;9:4231–42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Clague M.J.,Schoch C.,Blumenthal R.水疱性口炎病毒与细胞pH-激活膜融合的选通动力学:通过十八烷基罗丹明荧光去猝灭进行的停流测量。生物化学。1990;29:1303–13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Bron R.,Wahlberg J.M.,Wilschut J.Semliki Forest病毒在模型系统中的膜融合:融合动力学与包膜糖蛋白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EMBO J。1993;12:693–70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Hughson F.M.病毒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货币。生物。1995;5:265–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Chang S.J.、Chang Y.X.、Chang W.痘苗病毒A25和A26蛋白是成熟病毒粒子的融合抑制剂,并确定菌株特异性病毒进入HeLa、CHO-K1和L细胞的途径。J.维罗尔。2010;84:8422–843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Costello D.A.、Lee D.W.、Daniel S.流感病毒膜融合由质子去壳引发,用于融合动力学的单粒子研究。分析。化学。2012;84:8480–84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Lowy R.J.、Sarkar D.P.和Blumenthal R.单流感病毒-细胞融合的观察和荧光视频显微镜测量。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90;87:1850年至1854年。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Lakadamyali M.、Rust M.J.和庄X.可视化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3;100:9280–928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van der Schaar H.M.、Rust M.J.、Smit J.M.通过生化分析和单病毒追踪对登革热病毒细胞进入早期事件的描述。J.维罗尔。2007;81:12019–120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Jha N.K.,Latinovic O.,Melikyan G.B.通过替代受体亚型和病毒-基因组融合中间产物对单一逆转录病毒进入进行成像。《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11;7:e100126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Schmidt F.I.、Bleck C.K.E.、Mercer J.疫苗病毒进入后,核心激活和蛋白酶体介导的免疫调节效应器VH1从侧身释放。单元格报告。2013新闻界。[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Melikyan G.B.、Barnard R.J.、Young J.A.个体逆转录病毒融合事件成像:从半融合到孔隙形成和生长。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5;102:8728–87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Townsley A.C.,Moss B.两个不同的低H步骤促进痘苗病毒的进入。J.维罗尔。2007;81:8613–86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莫斯B.痘病毒科:病毒及其复制。In:Knipe D.M.,Howley P.M.,编辑。菲尔德病毒学。利平科特-拉文;费城:2007年。第2905–2946页。[谷歌学者]
49Ivanovic T.、Rozendaal R.、Harrison S.C.通过病毒M2通道将质子运输到流感病毒的动力学。《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12;7:e315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Bengali Z.、Satheshkumar P.S.、Moss B.正痘病毒种类和细胞进入中的菌株差异。病毒学。2012;433:506–5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Li K.,Markosyan R.M.,Liu S.L.IFITM蛋白限制病毒膜半融合。《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13;9:e10031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Bauer B.、Davidson M.、Orwar O.质膜囊泡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安格。化学。国际教育英语。2009;48:1656–16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生物物理杂志由以下人员提供生物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