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调解人激怒。2013; 2013: 165974.
2013年6月18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155/2013/165974
PMCID公司:项目经理3703895
PMID:23853427

脓毒症中的细胞因子:有效的免疫调节因子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最新观点

摘要

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是全球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对其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炎症网络的失衡会导致组织损伤、器官衰竭,最终导致死亡。细胞因子是免疫反应的重要多效性调节因子,在败血症的复杂病理生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既有促炎作用,又有抗炎作用,能够协调有效的防御机制,对抗入侵的病原体。另一方面,细胞因子可能失调免疫反应并促进组织损伤性炎症。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在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中作用的当前知识,以及这些细胞因子和其他重要的免疫调节剂是如何作为治疗靶点来改善脓毒症的临床结局的。

1.简介

败血症,即微生物病原体侵入血液,其特征是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1].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医疗问题;它们每年影响数百万人,其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2,]. 尽管近年来重症监护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感染性休克仍与高死亡率相关[4]. 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称,感染性休克是非冠状动脉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高收入国家第十大死亡原因[2]. 脓毒症的结果对老年、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患者尤其不利[5]. 脓毒症发病率及其相关死亡率预期增加的原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数量的增加、微生物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以及人口老龄化[6].

除了临床挑战外,脓毒症的治疗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7]. 据估计,仅美国每年就发生75万起病例,全国每年的总费用估计约为167亿美元[8]. 脓毒症被确定为美国住院费用最高的五种疾病之一[7].

2.脓毒症的定义

单词“sepsis”来源于单词“σηψις,“在希腊原文中的意思是“分解”或“腐败”,大约2700年前荷马的诗中首次提到[9]. 直到最近,研究才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了解了潜在的病理生理学。这些发现反过来又导致了对脓毒症及其后遗症的重新定义。一般来说,脓毒症被视为宿主对入侵的病原体或其毒素的反应,是一种由多种临床和生化结果组成的综合征[10].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重症监护医学学会(SCCM)召开了一次共识会议,制定了一个统一且普遍接受的脓毒症定义,以改进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促进研究。此次共识会议的一个关键成果是引入了术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该术语被定义为不存在潜在感染的临床症状的组合[1,11] (表1). SIRS可由多种非感染性疾病触发,如创伤、烧伤、出血性或低血容量性休克、胰腺炎和其他疾病状态。相反,败血症的诊断需要有感染的临床证据以及潜在的SIRS疾病状态。严重脓毒症的特征是脓毒症并发急性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或低血压[1]. 它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感染性休克。脓毒症休克是指急性循环衰竭状态,其特征是持续性动脉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或平均动脉压<60 mmHg),尽管进行了充分的液体复苏,并且没有其他低血压原因[1].

表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

由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临床发现定义
(1) 体温>38°C或<36°C
(2) 心率>90分钟−1
(3) 呼吸频率>20分钟−1或PaCO2<32毫米汞柱
(4) 白细胞计数>12000个μL(左)−1或<4000个单元格μL(左)−1或>10%未成熟(带)形态

表改编自[11].

1991年共识会议后,SIRS标准迅速被许多临床医生和科学家采用,并被广泛用于临床试验的患者选择。然而,许多作者批评SIRS诊断标准特异性差,缺乏预后价值,因为这些标准范围广,数量有限[1214]. 2001年,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召开,旨在评估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先前定义[11]. 在这次会议之后,一份扩大的脓毒症临床和生化诊断标准列表被发布,更好地反映了这种复杂的疾病状态。2004年,一个国际脓毒症专家委员会发布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15]. 这些指南作为“战胜败血症运动”的一部分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定期更新,最后一次修订于2013年[10].

3.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

近年来,发表了大量文献,试图了解异质性脓毒症综合征背后复杂而动态的病理生理机制。当最初适当的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增强并随后失调时,就会发生败血症[16]导致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之间的失衡。据报道,与适应性免疫反应不同,先天性免疫反应能够对入侵的病原体立即作出反应,在脓毒症病理生理学的启动中起着重要作用[17]. 这种“第一道细胞防御线”的激活导致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其他炎症调节因子的过度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各种炎症反应,包括免疫细胞向感染位点的迁移,这是控制局部感染和防止其成为系统性感染的关键步骤。然而,失调的细胞因子释放可能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血管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由此产生的渗漏综合征在临床上与低血压、血液浓缩、大分子外渗和水肿有关,这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症状[18]. 功能失调的上皮屏障使病原体及其产物进一步侵入宿主机体,干扰调节机制,最终导致远端器官功能障碍[19].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和炎症反应与人类宿主内的不同生理过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例如凝血[20],新陈代谢[21,22]和神经内分泌激活[23,24]. 例如,炎症引起的凝血系统失调会显著加剧脓毒症的有害影响,并可能导致致命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5].

传统上,脓毒症被视为对侵袭性微生物病原体的过度全身炎症反应。最近,有人提出,在炎症的早期阶段,伴随或重叠的是长期的免疫抑制状态[2628]被称为败血症诱导的免疫麻痹[29]. 这种免疫麻痹状态的特点是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受损,可能在脓毒症引起的组织损伤、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中心作用。

4.免疫反应的启动

先天免疫系统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PRRs)检测入侵的微生物,PRRs在上皮屏障以及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上表达[30] (图1). 一个名为Toll-like受体(TLR)的特殊PRR家族识别微生物保守的大分子动机,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细菌PAMP的示例包括脂多糖(LPS;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肽聚糖、脂磷壁酸(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成分)、鞭毛蛋白和细菌DNA[6,31]. TLR或细胞内PRR的NOD样受体(NLR)家族的刺激导致下游信号级联的触发。根据参与的特定受体,这个过程导致包括核因子在内的转录反应程序的激活κB(NF-κB) 其次是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分泌[3234].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MI2013-165974.001.jpg

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启动。先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通过Toll样受体(TLR)识别入侵的病原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如肽聚糖、脂多糖(LPS)或鞭毛蛋白与TLR的结合,启动信号转导级联,导致核因子活化κB(NF-κB) ●●●●。NF公司-κ随后B转移到细胞核中,在那里诱导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

5.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中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这一术语描述了一类具有低分子量(大多<40kDa)的功能性小蛋白介质,它们以调节方式产生,以影响免疫反应的激活和分化。一旦释放,促炎细胞因子会导致先天性或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其特征是进一步产生免疫调节或效应细胞因子[97]. 特定细胞因子的连续释放被称为“细胞因子级联”[98]. 20世纪90年代,脓毒症被认为与主要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的释放加剧有关-α、白细胞介素(IL)-1、IL-6、IL-12、干扰素(IFN)-γ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于是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一词[99]. 然而,最近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某些抗炎细胞因子(包括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可对抗深刻的促炎反应-β和IL-4,它们试图恢复免疫平衡[16,100]. 最近,人们通过利用败血症早期和晚期的全基因组表达数据,努力确定统一的机制。Tang等人报道,败血症导致PRRs的立即上调和信号转导级联的激活[101]. 然而,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如TNF-αIL-1或IL-10在其基因表达中没有表现出任何一致的模式,并且在个体中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这些发现表明,宿主对脓毒症的反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其最初的炎症前阶段随后是抗炎反应,而是一个高度交互和动态的过程,可能反映出异质的基因组特异性途径。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严格调节平衡,包括促炎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和促炎细胞素的可溶性抑制剂,如可溶性TNF受体(sTNFRs)、IL-1受体拮抗剂(IL-1Ra)和IL-1受体II型(IL-1R2),一方面对消除入侵的病原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限制过度的组织损伤性炎症至关重要[102,103].

本文综述了细胞因子在脓毒症免疫反应调节中的作用。更详细地描述了单个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与脓毒症病理生理学直接相关(参见表2总结)。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因子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加,针对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调节剂的一些治疗策略被提出用于脓毒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他们目前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将在本综述后面讨论。

表2

总结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主要特征。

细胞因子主要来源主要功能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疾病的改变/参与生理抑制剂和治疗靶向策略工具书类
促炎症

TNF公司-α 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发热和凝血的诱导;恶病质;细胞凋亡促进下游促炎效应分子的释放在动脉粥样硬化、RA、阿尔茨海默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中的作用sTNFR;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TNFR抑制剂[3543]

白介素-1发热和凝血的诱导;造血;促进炎症细胞外渗在自身炎症性疾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中的作用IL-1R2;IL-1Ra;抗IL-1β单克隆抗体[16,38,39,4448]

白介素-6B和T淋巴细胞的活化;造血调节和急性期反应;发热诱导针对TNF发布-α和IL-1,但抑制其释放;促进抗炎反应(sTNFRs、IL-1Ra和TGF-β)烧伤、大手术、脓毒症、RA和克罗恩病患者的血清水平sIL-6R、抗IL-6抗体和抗IL-6R抗体[4963]

白介素-1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促进1型适应性免疫反应和T细胞分化H(H)1个T淋巴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诱导干扰素-γ生产癌症中的作用抗IL-12单克隆抗体[6467]

干扰素-γ NK细胞;T型H(H)1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抗病毒活性;潜在逆转脓毒症免疫麻痹针对TNF发布-α、IL-12和IL-18脓毒症患者的血清水平rIFN公司-γ [6873]

MIF公司垂体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激活;抑制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因感染、炎症和促炎细胞因子而释放;促进炎症前效应分子的释放急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的血清水平;在癌症中的作用小分子抑制剂(ISO-1,苯并恶唑-2-酮);人抗MIF抗体;MIF衍生肽序列[69,7484]

抗炎药

白介素-10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免疫抑制特性,如抗原提呈和吞噬功能受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刺激sTNFR和IL-1Ra的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失调rIL-10[8588]

TGF公司-β 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组织修复、纤维化和脓毒症诱导的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的血清水平;在癌症和纤维化中上调小分子抑制剂;抗TGF-β单克隆抗体[8994]

白介素-4T型H(H)2个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促进T分化H(H)2个T淋巴细胞诱导巨噬细胞释放IL-4和IL-13在硬皮病、哮喘和结核病中的作用抗IL-4Rα单克隆抗体[95,96]

RA:类风湿性关节炎;sTNFR:可溶性TNF受体;单克隆抗体;IL-1Ra:IL-1受体拮抗剂;rIFN公司-γ:重组干扰素-γ; ISO-1:(S,R)-3-(4-羟基苯基)-4,5-二氢-5-异恶唑乙酸甲酯。

6.促炎细胞因子

6.1. TNF公司-α和IL-1

TNF公司-α和IL-1(一个用于蛋白质家族的术语,包括IL-1α和IL-1β[104])是败血症病理生理学中研究最广泛的细胞因子之一。两者都是强大的促炎细胞因子,与许多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疾病有关,后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35]、类风湿性关节炎[36],骨关节炎[105]和阿尔茨海默病[38]. TNF公司-α是一种17kDa蛋白,不仅主要来源于活化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还来源于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应对侵袭性、感染性或炎症刺激[37,40]. TNF的释放-α在刺激事件发生后30分钟内,在基因转录和RNA翻译后,巨噬细胞开始分泌,从而确立了这种介质是免疫反应的早期调节器。TNF公司-α通过特异性跨膜受体、TNF受体(TNFR)1和TNFR2发挥作用[106]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并释放一系列下游免疫调节介质。同样,IL-1主要以类似于TNF的及时方式从活化的巨噬细胞中释放-α,通过两种不同的受体发出信号,称为IL-1受体I型(IL-1R1)和IL-1R2,对免疫细胞具有类似的下游效应[44,47]. 注射TNF-α感染实验动物会导致一种与感染性休克基本上无法区分的综合征[107]和注射重组TNF-α进入人体导致SIRS[108110]. IL-1也有类似结果[111113]. TNF公司-α和IL-1协同作用,诱导以血管通透性、严重肺水肿和出血为特征的休克状态[113]. 重要的是,TNF-α和IL-1也被确定为发烧发展的关键介质,因此属于一组致热细胞因子[39].

TNF的角色-α许多报告都证实了IL-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包括脓毒症休克实验动物模型和人类脓毒症研究。细菌内毒素的使用导致TNF的产生和释放-α和IL-1进入体循环,在LPS给药后60-90分钟检测到峰值浓度[114117]. 一旦发布,TNF-αIL-1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TNF公司-α导致前体细胞产生更多的巨噬细胞[118],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分化[43]延长它们的生存期[119]. 所有这些作用都会增强脓毒症的促炎反应。在内皮细胞中,TNF-α增强粘附分子的表达,如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以及趋化因子[120,121]. 肿瘤坏死因子-α还增加了中性粒细胞中的整合素粘附性,并促进其外渗到组织中。TNF公司-α和IL-1被确定为炎症诱导凝血激活的主要介质,与TNF-α对促凝血药的内皮表达具有强大的上调作用[42]. 此外,TNF-αIL-1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分泌其他促炎细胞因子(IL-6、IL-8和MIF)、脂质介质以及活性氧和氮物种,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放大炎症级联反应[16,46]导致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由于其独特的调节下游细胞因子级联的能力,TNF-α被认为是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主调节器”[37]而IL-1在炎症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也被广泛接受。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和受体拮抗剂,称为sTNFRs、IL-1R2和IL-1Ra,用于TNF-α和IL-1,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在服用内毒素的健康志愿者的系统循环中测量到sTNFRs和IL-1Ra水平升高[122,123]在脓毒症患者中,sTNFR和IL-1Ra血浆浓度也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sTNFR患者中,与死亡率相关[124126]. 在不同的感染性休克小鼠模型中,IL-1Ra的给药可提高存活率,表明IL-1 Ra具有治疗作用[48,127]. 对于sTNFR,建议TNF与-α和sTNFR,而不是TNF的绝对血浆浓度-α或仅sTNFR对脓毒症患者有预后价值[41]. 这表明细胞因子及其可溶性抑制剂之间的紧密平衡对于脓毒症的积极结局至关重要。然而,这种平衡背后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6.2. 白介素-6

IL-6是一种21kDa糖蛋白,由多种细胞产生,尤其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响应LPS、IL-1和TNF的刺激-α[5356]. 在许多急性情况下,如烧伤、大手术和脓毒症,IL-6浓度升高[52]和TNF之后的峰值-α和IL-1浓度[123,128]. 在这些条件下,血浆IL-6水平稳定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许多指标(如临床评分)相关[129],手术后压力[130]和创伤[131]多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132,133]以及总死亡率[134].

IL-6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激活B、T淋巴细胞和凝血系统,以及调节造血[49,61]. 与TNF相比-αIL-6注射本身不会产生脓毒症样状态[135]. IL-6的一个关键功能是诱导发热[50]和急性期反应的调节[51,59]是一种对炎症刺激的全身反应,其特征是发热、白细胞增多和肝脏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补体成分、纤维蛋白原和铁蛋白)的释放[136].体内中的研究伊尔-6-敲除小鼠证明伊尔-6基因降低急性肺损伤模型的肺部炎症反应[137]并防止酵母菌多糖诱导的急性腹膜炎死亡和器官衰竭的发生[138]. 最近,Pathan等人发现IL-6可导致脑膜炎球菌病的心肌抑制[139]. 感染性休克中的心肌功能障碍会导致组织灌注受损、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尽管IL-6具有促炎特性,但它也能促进抗炎反应。IL-6抑制TNF的释放-α和IL-1[57]并提高抗炎介质的循环水平,如IL-1Ra、sTNFRs、IL-10、TGF-β和皮质醇[58,60,62]. IL-6对实验性内毒素血症有保护作用[140,141]而IL-6基因缺失并没有改变盲肠结扎和穿孔(CLP)诱导的多菌败血症模型的死亡率[142].

6.3. 白细胞介素12

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异二聚体细胞因子IL-12的主要来源[66,67]在结构上与IL-6细胞因子家族相关[143]. IL-12调节先天免疫反应并促进1型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发展,其特征是单核吞噬细胞反应增强。因此,IL-12与早期、非特异性和后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释放后,IL-12诱导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产生干扰素-γ直接激活巨噬细胞以增强其杀菌活性并产生额外的T辅助因子1(TH(H)1) 细胞因子[64]. 此外,IL-12刺激原始CD4的分化+T细胞转化为TH(H)1细胞并保护其免受抗原诱导的凋亡死亡[65]. IL-12还可增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

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IL-12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最初,采用脓毒症动物模型研究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服用LPS或大肠杆菌以及CLP诱导的多菌败血症后[144146]. IL-12的免疫中和或基因缺失导致接受CLP的小鼠死亡率增加,随后IFN降低-γIL-10水平升高[144,147]. 然而,在另一种动物模型中,在短暂过度表达IL-12的小鼠中观察到LPS诱导的死亡率增加,IL-12中和可提高LPS攻击后的存活率[145]. 临床上,一项针对接受大型内脏手术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术前单核细胞IL-12产生的选择性缺陷会损害宿主对术后感染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加致命性败血症的风险[148]. 同样,据报道,严重脓毒症幸存者比非幸存者从LPS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产生更多的IL-12[149]并且PBMC的IL-12反应连续增加[150].

6.4. 干扰素-γ

干扰素-γ主要由活化的NK细胞产生,TH(H)1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68]. 巨噬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TNF)对其产生进行严格调节和刺激-α、IL-12和IL-18[72]. 干扰素-γ由于其抗病毒活性而被发现[73]. 随后,干扰素的重要免疫调节作用-γ更广泛的病原体变得明显。缺乏干扰素的小鼠-γ被证明更容易受到细胞内病原体的影响,例如大型利什曼原虫[15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52]、分枝杆菌[153]和不同的病毒[154]. 干扰素的中和作用-γ或其受体使小鼠对LPS诱导的休克更具抵抗力[155,156]. 干扰素-γ通常在健康人的血浆中检测不到,但在败血症患者中其水平会升高[69]. 血浆干扰素水平-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或死亡率无关。最近,干扰素的作用-γ在逆转败血症诱导的免疫麻痹方面有报道。在免疫麻痹状态下,巨噬细胞显示吞噬细胞功能受损,并释放减少的TH(H)1-细菌产物刺激后的促细胞因子[157,158]. Flohé等人证明了干扰素-γ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够在细菌刺激下恢复感染小鼠巨噬细胞的巨噬细胞功能体外[70]. 同样,最近出版的体内对人类的研究表明,干扰素-γ部分逆转免疫麻痹,识别干扰素-γ作为脓毒症潜在的新治疗选择[71].

6.5. MIF公司

MIF是一种多效性促炎细胞因子,负责发现的第一种细胞因子活性[159]. 垂体细胞释放MIF以应对LPS和压力[74,77]以及免疫细胞(最重要的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暴露于各种感染和炎症刺激后,包括LPS、TNF-α和干扰素-γ[78,160]. MIF在先天性细胞因子中是独一无二的,它存在于细胞内的预制池中,并在促炎和应激刺激时迅速释放[161]. 预成型蛋白质的这种释放反应随后是MIF基因转录和RNA翻译,从而补充细胞内储存。高尔基复合体相关蛋白p115被鉴定为MIF的细胞内结合伙伴,MIF对其分泌至关重要[161]. 一旦分泌,MIF通过增加巨噬细胞存活率增加巨噬细胞的抗菌反应[83],提高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162]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募集[75]. MIF还促进下游细胞因子的分泌,如TNF-α,干扰素-γ和IL-1,并促进T细胞活化[80]. MIF通过结合CD74(II类相关不变链的细胞表面形式)激活免疫细胞,导致CD44募集到信号复合物中,并下游启动ERK1/2 MAP激酶途径[163,164]. 此外,MIF与趋化因子受体CXCR2和CXCR4进行高亲和力的非认知相互作用[75]. 虽然MIF通过这些受体的确切信号机制尚待阐明,但研究表明,MIF/CXCR轴对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MIF依赖性单核细胞募集过程至关重要[75]. MIF在免疫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得到强调,MIF是由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并且具有独特的能力来克服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77,81,84]. 小鼠模型和人类临床研究表明MIF与各种急慢性炎症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包括感染性休克[79],哮喘[165]、类风湿性关节炎[166]、动脉粥样硬化[167]、炎症性肠病[168]和癌症[76].

MIF在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注射重组MIF蛋白会增加LPS给药后的死亡率[74]. 相反,一些研究表明,MIF的中和作用减少了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少了器官损伤,并提高了小鼠在不同败血症动物模型中的存活率,例如内毒素休克、,大肠杆菌注入或CLP[79,169172]. 最近,MIF被确定为LPS诱导的心肌功能障碍的重要介体[173,174]. 脓毒症患者的血清MIF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175]并与结果相关[176]. 因此,MIF被认为是脓毒症患者生存的早期预测指标[177]. 在迄今为止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败血症基因研究中,MIF公司在20个候选免疫反应基因多态性位点中,只有一个与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结局相关[178]. 值得注意的是MIF公司在这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展为败血症的研究中,发现基因变异具有保护作用,在高表达个体中观察到50%的生存益处MIF公司随访30、60和90天时的等位基因。因此,尽管先前有人认为脓毒症病理学是由过度或反应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但MIF的高表达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因为它在消除侵袭性微生物感染中具有较高的上游作用,或是因为它能够对抗免疫麻痹状态。据报道,MIF对脑膜炎球菌血症的临床转归也有重要作用[179]、侵袭性链球菌感染[180]和严重疟疾[181].

最近,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已知的MIF同源物蛋白质D-多巴色素互变酶(D-DT)被鉴定为细胞因子[82,175]. 虽然D-DT(又名MIF-2)的确切生物学功能尚待阐明,但研究表明D-DT是在LPS作用下释放的,其免疫中和作用可保护小鼠免受致命的内毒素休克。抗D-DT的这种保护作用与TNF循环水平的降低有关-α,干扰素-γIL-12和IL-1,IL-10的血清浓度升高。已确定脓毒症患者的D-DT血清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MIF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7.抗炎症细胞因子

7.1. 白介素-10

IL-10是一种35kDa的同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由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产生,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和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87]. 功能研究广泛揭示了IL-10的抗炎功能。体外,IL-10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如TNF-α、IL-1、IL-6、IFN-γ和GM-CSF,在免疫细胞中[85,86]. 相反,据报道IL-10对TGF的组成性表达没有影响-β,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细胞因子。此外,IL-10刺激IL-1Ra和sTNFR的产生,从而中和IL-1和TNF的促炎作用[88]. 这些结果得到了支持体内在实验小鼠模型中,即使在LPS给药30分钟后注射IL-10,注射重组IL-10蛋白也能保护小鼠免受致死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182]. 相反,IL-10的免疫中和作用导致循环TNF水平升高-α和小鼠IL-6[183]并逆转了IL-10保护小鼠免受致命内毒素血症的能力[182]. 尽管IL-10在LPS诱导的病理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IL-10的作用在多菌败血症的CLP模型中并不总是有益的。事实上,CLP后12小时抑制IL-10可显著提高生存率[184]. 然而,CLP时使用中和IL-10抗体部分加剧了死亡率[185]. 这些结果表明,应用抗IL-10抗体的时间对结果至关重要,IL-10在脓毒症过程中可表现出保护或有害作用。最近,Latifi等报道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IL-10缺陷小鼠在CLP后表现出更早的致死性,并且对抢救手术(切除坏死盲肠)的反应降低[87]. 然而,给WT或IL-10缺陷小鼠注射重组IL-10蛋白可提高存活率并延长抢救手术的治疗窗口。这些结果表明,IL-10可能调节早期可逆性脓毒症向晚期不可逆性脓毒性休克的转变。最近,研究了IL-10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是否影响脓毒症易感性。Zeng等人表明,−1082A等位基因与LPS刺激后IL-10生成降低以及严重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有关[186].

7.2. TGF公司-β

TGF公司-β是二聚多肽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是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TGF的角色-β在组织修复和纤维化中得到证实[93]以及败血症诱导的免疫抑制[89].体外、TGF-β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IL-1、TNF-α和HMGB1,来自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90,92]并刺激产生免疫抑制因子,如sTNFRs和IL-1Ra[94]. TGF公司-β也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如IL-2分泌和T细胞增殖[187]促进T调节细胞的发育[188]. 此外,研究表明TGF的作用-β,以及IL-10,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对LPS的耐受性中,其特征是第二次LPS攻击后细胞因子反应下调[189].

在体外研究、脓毒症动物模型实验和人类临床研究支持TGF的抗炎作用-βParrella等人报告了TGF治疗-β阻断内毒素诱导的低血压,可能通过抑制NO的降压作用和提高大鼠模型的存活率伤寒沙门菌内毒素诱导的感染性休克[190]. 在使用内毒素的大鼠模型中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肠炎沙门菌[191]在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中[192]. 此外,脓毒症患者TGF水平升高-β与健康对照组相比[91]. TGF公司-β水平在疾病进展早期达到峰值,与疾病严重程度或预后无关[193]. 最近的数据表明TGF-β逆转由促炎细胞因子(如TNF)诱导的心肌细胞收缩抑制-α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194]. 这表明TGF-β在脓毒症诱导的心脏损伤中可能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7.3. 白介素-4

IL-4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参与多种细胞类型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节[195197]. IL-4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其在调节T淋巴细胞分化中的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IL-4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H(H)2细胞分化同时抑制TH(H)1细胞分化[96]. IL-4是T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H(H)2淋巴细胞,导致进一步IL-4和其他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并抑制单核细胞衍生的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95].

基于动物的研究表明,IL-4可提高暴露于致死剂量LPS的小鼠的存活率[198]. 然而,IL-4的保护和有害作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小鼠败血症,这似乎取决于宿主的遗传背景[199]. 据报道,在人类中,IL-4的mRNA表达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相关,但脓毒症病人入院当天的血浆IL-4水平在幸存者和非幸存者之间没有差异[200]. 最近,有人建议白介素-4启动子多态性可能影响TH(H)1和TH(H)2免疫反应,从而使创伤患者容易发生败血症[201]. 虽然所有这些研究表明,IL-4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疾病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

8.脓毒症的免疫调节治疗策略

过去几年进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关于脓毒症免疫调节机制的数据。细胞因子已被证明是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器,而包括生长因子或活化蛋白C(APC)在内的各种其他因子也显示出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将这些介质作为治疗靶点,以减少脓毒症相关宿主反应的不利影响,并改善整体结果,似乎是非常有希望和有益的。迄今为止,已经确定了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并随后在败血症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评估了它们的临床应用。以下段落将概述最近治疗败血症的重要治疗策略,特别是抗细胞因子方法。

8.1. 抗-TNF-α和抗IL-1

在最早治疗脓毒症的方法之一中,针对TNF进行治疗-α和IL-1。这些疗法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的单克隆抗体-α[202]、sTNFR[45]、IL-1Ra和可溶性IL-1受体[203]. 虽然在脓毒症实验模型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但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未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总体死亡率[204,205]. 这些临床结果出乎意料,因为强大的细胞因子TNF-α和IL-1已被证明在脓毒症中启动过度的炎症免疫反应,这被认为会对宿主机体产生有害影响。随后进行的研究解释了TNF缺乏成功的原因-α以及临床试验中的IL-1阻断剂。在许多潜在原因中,据报道,循环中“早期”细胞因子(如TNF)的水平-α在疾病进展的最初几个小时内,IL-1几乎恢复到基线水平[206]. 因此,对“早期”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抑制可能只为临床干预提供了一个狭窄的窗口。此外,即使在败血症诊断出来之前,其循环水平的升高也可能被下调[207]表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有人提出抑制细胞因子如MIF,MIF的免疫中和作用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致命性腹膜炎的影响,即使在发病后注射抗体[79]或HMGB1,可能参与脓毒症的后期阶段,可能有助于降低脓毒症死亡率。

8.2. 抗-MIF

鉴于MIF在各种病理学(如败血症)中的复杂作用,MIF正在作为开发新型药物的靶点进行研究。人类MIF的结晶研究已经确定了一个互变酶酶活性位点,该酶活性位点对MIF的细胞因子活性很重要[169,208]. 这为通过小分子方法靶向细胞因子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事实上,发现小分子如ISO-1[(S,R)-3-(4-羟基苯基)-4,5-二氢-5-异恶唑乙酸甲酯]抑制该催化位点并阻断MIF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209]及其下游影响。ISO-1抑制MIF诱导的NF活化-κB(尽管NF-κ到目前为止,B尚未成为MIF诱导的主要途径)和MIF诱导TNF的产生-α来自巨噬细胞在体外[169].体内在致死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中,即使在CLP手术后24小时开始ISO-1治疗,ISO-1的剂量依赖性给药仍能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并使小鼠免于多菌败血症[169]. ISO-1或抗MIF单克隆抗体给药对黄病毒致死感染模型也有益[210]. 动物模型的阳性结果有助于促进特异性MIF阻断剂的临床开发。目前,一种人类抗MIF抗体正在临床开发中[211],小分子MIF抑制剂,如强效苯并恶唑-2-酮正朝着临床应用方向发展[209,212]. 靶向MIF/受体界面的MIF衍生肽序列也被认为是潜在的策略[213].

8.3. 干扰素-γ-和GM CSF指导的策略

鉴于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状态可能有助于败血症的病理生理学,应用干扰素可能是有利的-γ或生长因子,如GM-CSF,以恢复宿主免疫功能。临床研究表明,GM-CSF改善了与呼吸功能障碍相关的严重败血症患者的气体交换[214]并导致更有效的抗感染防御[215]. 然而,在这两项研究中,GM-CSF治疗都没有提高死亡率。此外,干扰素-γ静脉注射给严重受伤的患者在降低感染率或提高生存率方面并不成功[216].

8.4. APC导向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和凝血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作用对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有重要作用[20,217]. 炎症介导凝血级联反应,在极端情况下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因子反过来调节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因此,对凝血途径的治疗干预不仅可以抵消凝血系统失调造成的有害影响,而且可以以有益的方式影响炎症和免疫反应失调。

重组人活化蛋白C(rhAPC)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治疗脓毒症的生物药物。蛋白质C作为急性期酶原由肝脏产生,随后被凝血酶激活[218]. 活化后,APC蛋白水解灭活凝血级联中的因子Va和VIIIa,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低凝血酶水平最终会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APC的这些抗凝作用最初被认为是其对脓毒症有益作用的原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PC具有额外的抗炎作用。APC通过防止凝血酶的过度生成,减少凝血酶强烈的促炎作用[219]包括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如MIF)以及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的表达[220]. 此外,APC被证明可以抑制人类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IL-6的释放[221]并防止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LPS刺激的单核细胞产生的IL-6、MIF和IL-8[222,223]. 抗凋亡功能也归因于APC。Bilbault等人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接受rhAPC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循环单核细胞Bax/Bcl-2蛋白比率降低[224]. 在抗凋亡状态下发现Bax/Bcl-2蛋白比率较低,这可能有利于脓毒症的恢复,因为免疫细胞的高凋亡率被证明有助于脓毒症免疫麻痹状态[225].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前研究表明,服用APC可提高生存率[226]2001年发表了第一份报告,描述了rhAPC给药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影响。Bernard等人报告称,连续96小时输注rhAPC,也称为drotracogin alfa(活化)(DrotAA),可显著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循环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IL-6水平[227]. PROWESS第3阶段临床试验随后表明,rhAPC治疗严重脓毒症可将相对和绝对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9.4%和6.1%[228]. 然而,与安慰剂组相比,rhAPC治疗组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尽管如此,基于生存结果,rhAPC被批准用于临床。因为PROWESS研究中的亚组分析表明,rhAPC治疗组的死亡率降低仅限于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的患者,例如,至少有两个脓毒症诱导的功能障碍器官的患者或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II评分较高的患者,2008年发布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建议,rhAPC仅用于死亡风险高的患者[229]. 不幸的是,最近发表的后续PROWESS-SHOCK试验结果表明,rhAPC并没有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事实上,在开始治疗后28天和90天,接受rhAPC治疗的脓毒症患者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之间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6.4%和24.2%,34.1%和32.7%)[230]. 这些结果现已导致rhAPC退出市场。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澄清rhAPC是否最终找到临床实用性,也许是在一个精心定义的败血症受试者亚群中。目前脓毒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支持性的,而不是直接免疫调节。

9.结论

脓毒症仍然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尽管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的临床研究,其病理生理学仍不完全清楚,并且特定的抗细胞因子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尚未取得成功。这主要是因为脓毒症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疾病过程,涉及过度和抑制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此外,它影响具有不同疾病病因和共病的异质患者群体,进一步加剧了我们理解和治疗干预这一复杂综合征的困难。尽管如此,研究已经阐明了脓毒症的许多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并揭示了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在疾病进展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这些发现导致了有希望的抗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治疗策略的发展。我们预计,正在进行的研究将扩大我们对目前描述的疾病机制的了解,并导致确定脓毒症的新病理生理特征。此外,我们预计新的防腐策略将继续进行临床评估,并有可能用于未来更有效的脓毒症治疗。

致谢

作者得到了德国联邦卫生研究院(DFG)拨款SCHU2851/1-1(发给Wibke Schulte)、DFG拨款BE1977/4-2和SFB-TRR57/P07(发给Jürgen Bernhagen)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拨款NIH RO1AI042310(发给Richard Bucala)的支持。

工具书类

1Bone RC、Balk RA、Cerra FB等。败血症和器官衰竭的定义以及败血症创新疗法的使用指南。ACCP/SCCM共识会议委员会。美国胸科医师学会/重症监护医学会。胸部.1992;101(6):1644–16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Angus DC、Linde-Zwirble WT、Lidicker J、Clermont G、Carcillo J、Pinsky MR。美国严重脓毒症的流行病学:发病率、结果和相关护理费用分析。危重病护理医学.2001;29(7):1303–13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Martin GS、Mannino DM、Eaton S、Moss M。1979年至2000年美国脓毒症流行病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3;348(16):1546–15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Dombrovskiy VY、Martin AA、Sunderram J、Paz HL。美国严重脓毒症住院率和死亡率的快速增长:1993年至2003年的趋势分析。危重病护理医学.2007;35(5):1244–12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Anel R,Kumar A.人类内毒素血症和人类脓毒症:对模型的限制。重症监护.2005;9(2):151–1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van der Poll T,Opal SM。脓毒症中的宿主-血栓素相互作用。柳叶刀传染病.2008;8(1):32–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Chalupka AN,Talmor D.脓毒症经济学。重症监护诊所.2012;28(1):57–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Burchardi H,Schneider H。严重脓毒症的经济方面:重症监护病房成本、疾病成本和治疗成本效益的回顾。药物经济学.2004;22(12):793–8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Geroulanos S,Douka ET,“脓毒症”一词的历史透视重症监护医学.2006;32(12) :第2077页。[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Dellinger RP、Levy MM、Rhodes A等人,《存活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2012年》。危重病护理医学.2013;41(2):580–6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等人,2001 SCCM/ESICM/ACCP/ATS/SIS国际败血症定义会议。危重病护理医学.2003;31(4):1250–12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Alberti C、Brun-Buisson C、Goodman SV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对危重III型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美国呼吸与危重病护理医学杂志.2003;168(1):77–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Alberti C、Brun-Buisson C、Chevret S等。重症感染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和严重脓毒症进展。美国呼吸与危重病护理医学杂志.2005;171(5):461–4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Pittet D、Rangel-Frausto S、Li N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外科ICU患者的发病率、发病率和预后。重症监护医学.1995;21(4):302–3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等。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的存活脓毒症活动指南。危重病护理医学.2004;32(3):858–8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Cohen J.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自然.2002;420(6917):885–8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Hansen JD、Vojtech LN、Laing KJ。感知疾病和危险:脊椎动物PRR及其起源的调查。发育与比较免疫学.2011;35(9):886–8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等。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1;345(19):1368–13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Denk S,Perl M,Huber-Lang M。损伤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警报蛋白:败血症的关键?欧洲外科研究.2012;48(4):171–1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Levi M,van der Poll T。炎症和凝血。危重病护理医学.2010;38(补充2):S26–S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Atsumi T、Cho Y、Leng L等。促炎细胞因子-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调节全身炎症期间的葡萄糖代谢。免疫学杂志.2007;179(8):5399–54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Mlinar B,Marc J.胰岛素抵抗中脂肪组织功能障碍的新见解。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2011;49(12):1925–19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Emonts M、Sweep FCGJ、Grebenchtchikov N等。严重脓毒症患者高水平血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肾上腺反应不当和早期死亡之间的关系。临床传染病.2007;44(10):1321–13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Capuron L,Miller AH。免疫系统对大脑的信号传递:神经心理药理学意义。药理学和治疗学.2011;130(2):226–2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胡克KM,艾布拉姆斯CS。止血中体内稳态的丧失:治疗和理解危重患者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方法。临床与转化科学.2012;5(1):85–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Hotchkiss RS,Nicholson DW。凋亡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调节脓毒症中的死亡和炎症。免疫学.2006;6(11):813–8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Volk H,Reinke P,Döcke W.临床方面:从全身炎症到“免疫裂解”化学免疫学.2000;74:162–1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维持系统内稳态:牛顿免疫学第三定律。自然免疫学.2012;13(10):902–9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Hotchkiss RS,Opal S.败血症免疫治疗——对抗古老敌人的新方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0;363(1):87–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Akira S、Uematsu S、Takeuchi O。病原体识别和先天免疫。单元格.2006;124(4):783–8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Ishii KJ、Koyama S、Nakagawa A、Coban C、Akira S。宿主天然免疫受体及其他:理解微生物感染。细胞宿主和微生物.2008;(6):352–3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Akira S,Takeda K.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免疫学.2004;4(7):499–5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Lakhani SA,Bogue CW公司。脓毒症中的Toll样受体信号。儿科当前观点.2003;15(3):278–2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奥尼尔律师事务所。柠檬酸盐代谢在LPS信号传递中的关键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11;438(3) :e5–e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Jawien J.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学方面的新见解。Polskie Archiwum Medycyny Wewnetrznej公司.2008;118(3):127–1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Choy E.了解动力学: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途径。痹症科.2012;51(补充5):v3–v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Parameswaran N,Patial S.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中的信号转导。真核基因表达研究进展.2010;20(2):87–1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Rubio-Perez JM,Morillas-Ruiz JM。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炎症过程,细胞因子的作用。科学世界杂志.2012;2012:15页。75635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Dinarello CA。感染、发热、外源性和内源性热原:一些概念已经改变。内毒素研究期刊.2004;10(4):201–2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Feldmann M、Brennan FM、Elliott M、Katsikis P、Maini RN.TNFα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靶点。循环性休克.1994;43(4):179–1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Modzelewski B.可溶性TNF p55和p75受体在脓毒症发展中的作用。波尔斯基·默库鲁什·勒卡尔斯基(Polski Merkuriusz Lekarski).2003;14(79):69–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Schouten M、Wiersinga WJ、Levi M、van der Poll T.脓毒症中的炎症、内皮和凝血。白细胞生物学期刊.2008;83(3):536–5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Witsell AL,Schook LB。肿瘤坏死因子α是巨噬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分泌生长调节因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2;89(10):4754–475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迪纳雷洛CA。炎症和抗炎细胞因子作为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中的介质。胸部.1997;112(补充6):321S–329S。[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Fisher CJ,Jr.,Agosti JM,Opal SM等。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溶性TNF受体败血症研究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6;334(26):1697–17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Fong Y,Tracey KJ,Moldawer LL,等。抗cachectin/肿瘤坏死因子抗体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在致命菌血症期间出现白细胞介素6。实验医学杂志.1989;170(5):1627–16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奥尼尔律师事务所。白细胞介素-1受体/类Toll受体超家族:10年进展。免疫学评论.2008;226(1):10–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Ohlsson K、Bjork P、Bergenfeldt M、Hageman R、Thompson RC。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内毒素休克的死亡率。自然.1990;348(6301):550–5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Borden EC,Chin P.白细胞介素-6:一种具有潜在诊断和治疗作用的细胞因子。实验与临床医学杂志.1994;123(6):824–8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Chai Z、Gatti S、Toniatti C、Poli V、Bartfai T。中枢神经系统中白细胞介素(IL)-6基因的表达对于脂多糖或IL-1的发热反应是必要的β:IL-6缺乏小鼠的研究。实验医学杂志.1996;183(1):311–31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Kopf M、Baumann H、Freer G等。白介素-6缺乏小鼠的免疫功能受损和急性期反应。自然.1994;368(6469):339–3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Nijsten MWN、Hack CE、Helle M、Ten Duis HJ、Klasen HJ、Aarden LA。白细胞介素-6及其与烧伤患者体液免疫反应和临床参数的关系。外科.1991;109(6):761–7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Papanicolaou DA、Wilder RL、Manolagas SC、Chrousos GP。白细胞介素-6在人类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内科学年鉴.1998;128(2):127–1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Park JY,Pillinger MH。白细胞介素-6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纽约大学关节病医院公报.2007;65(补充1):S4–S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Petersen AMW,Pedersen BK。运动的抗炎作用。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98(4):1154–11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Scheller J,Rose-John S.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从长椅到床边。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2006;195(4):173–1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Schindler R、Mancilla J、Endres S、Ghorbani R、Clark SC、Dinarello CA。人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产生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IL-6抑制IL-1和TNF。血液.1990;75(1):40–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Steensberg A、Fischer CP、Keller C、Möller K、Pedersen BK。IL-6增强人类血浆IL-1ra、IL-10和皮质醇。美国生理学杂志.2003;285(2) :E433–E4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Tilg H、Dinarello CA、Mier JW。IL-6和APP:抗炎和免疫抑制介质。今日免疫学.1997;18(9):428–4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Tilg H、Trehu E、Atkins MB、Dinarello CA、Mier JW。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一种抗炎细胞因子:诱导循环IL-1受体拮抗剂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血液.1994;83(1):113–1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van der Poll T、Levi M、Hack CE等。消除白细胞介素6可减弱黑猩猩实验性内毒素血症的凝血激活。实验医学杂志.1994;179(4):1253–12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肖LZ,Topley N,Ito T,Phillips A.白细胞介素-6对转化生长因子(TGF)的调节-β受体分区和转换增强TGF-β1信号。生物化学杂志.2005;280(13):12239–122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Rincon M.白细胞介素-6:从炎症标记物到炎症疾病靶点。免疫学趋势.2012;33(11):571–5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Bonecchi R、Bianchi G、Bordignon PP等。趋化因子受体的差异表达和1型辅助性T细胞(Th1s)和Th2s的趋化反应。实验医学杂志.1998;187(1):129–1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Estaquier J,Idziorek T,Zou W,等。T辅助因子1型/T辅助因子2型细胞因子和T细胞死亡:白细胞介素12对激活诱导和CD95(FAS/APO-1)介导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CD4+T细胞凋亡的预防作用。实验医学杂志.1995;182(6):1759–17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Puccetti P,Belladona ML,Grohmann U。IL-12和IL-23对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界面抗原呈递细胞的影响。免疫学评论.2002;22(5-6):373–3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Trinchieri G.白细胞介素-12与先天抵抗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免疫学.2003;(2):133–1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Boehm U、Klamp T、Groot M、Howard JC。细胞对干扰素-γ的反应。免疫学年鉴.1997;15:749–7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Calandra T,Baumgartner J-D,Grau GE等。肿瘤坏死因子/恶病质、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的预后价值-α和干扰素-γ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中。传染病杂志.1990;161(5):982–9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弗洛赫SB、阿格拉瓦尔H、弗洛赫S、拉尼M、班根JM、谢德FU。干扰素的多样性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多菌败血症中恢复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分子医学.2008;14(5-6):247–2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Leentjens J,Kox M,Koch RM,et al.在体内逆转人体免疫麻痹: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试点研究。美国呼吸与危重病护理医学杂志.2012;186(9):838–8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Okamura H、Kashiwamura S、Tsutsui H等。IL-12和IL-18对干扰素-γ产生的调节。免疫学新观点.1998;10(3):259–2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惠洛克EF。植物血凝素在人类白细胞中诱导的类干扰素病毒抑制剂。科学类.1965;149(3681):310–3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Bernhagen J、Calandra T、Mitchell RA等。MIF是一种垂体衍生细胞因子,可增强致死性内毒素血症。自然.1993;365(6448):756–7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Bernhagen J、Krohn R、Lue H等。MIF是CXC趋化因子受体在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招募中的非配体。自然医学.2007;13(5):587–5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Bucala R,Donnelly SC。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炎症和癌症之间的可能联系。免疫.2007;26(3):281–2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Calandra T、Bernhagen J、Metz CN等。MIF作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细胞因子生成调节剂。自然.1995;377(6544):68–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Calandra T,Bernhagen J,Mitchell RA,Bucala R。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重要来源,也是以前未被认识的来源。实验医学杂志.1994;179(6):1895–190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Calandra T、Echtenacher B、Le Roy D等。通过中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防止感染性休克。自然医学.2000;6(2):164–1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Calandra T,Roger T.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先天免疫调节器。免疫学.2003;(10):791–80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Leng L,Wang W,Roger T,等。糖皮质激素诱导人CEM T细胞MIF表达。细胞因子.2009;48(3):177–18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Merk M、Mitchell RA、Endres S、Bucala R.D-多巴色素互变酶(D-DT或MIF-2):使MIF细胞因子家族加倍。细胞因子.2012;59(1):10–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Mitchell RA,Liao H,Chesney J,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通过抑制p53维持巨噬细胞促炎功能: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的调节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99(1):345–3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4Roger T,Chanson A,Knaup-Reymond M,Calandra T。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通过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的表达,促进先天免疫反应。欧洲免疫学杂志.2005;35(12):3405–34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5Malefyt RDW,Abrams J,Bennett B,Figdor CG,de Vries JE。白细胞介素10(IL-10)抑制人类单核细胞的细胞因子合成:单核细胞产生的IL-10的自我调节作用。实验医学杂志.1991;174(5):1209–12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6佛罗伦萨DF,Zlotnik A,Mosmann TR,Howard M,O'Garra A.IL-10抑制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免疫学杂志.1991;147(11):3815–38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7Latifi SQ,O'Riordan MA,Levine AD。白细胞介素-10控制不可逆性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感染与免疫.2002;70(8):4441–44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8Seitz M、Loetscher P、Dewald B、Towbin H、Gallati H、Baggiolini M。白细胞介素-10对血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抑制剂和趋化因子进行差异调节。欧洲免疫学杂志.1995;25(4):1129–11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9Blobe GC、Schiemann WP、Lodish HF.转化生长因子的作用β在人类疾病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0;342(18):1350–13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0Bogdan C,Nathan C.通过转化生长因子调节巨噬细胞功能β白介素-4和白介素-10。纽约科学院年鉴.1993;685:713–7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1Marie C、Cavaillon JM、Losser MR。脓毒症综合征患者循环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升高。内科学纪事.1996;125(6):520–5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2Pellacani A、Wiesel P、Razavi S等。高迁移率族I(Y)蛋白的下调有助于通过转化生长因子抑制一氧化氮合酶2-β1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2):1653–16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3Sporn MB,Roberts AB.转化生长因子-β:多种作用和潜在的临床应用。美国医学会杂志.1989;262(7):938–9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4Turner M,Chantry D,Katsikis P,Berger A,Brennan FM,Feldmann M。通过转化生长因子诱导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β.欧洲免疫学杂志.1991;21(7):1635–16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5Opal SM,DePalo VA。抗炎症细胞因子。胸部.2000;117(4):1162–11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6Seder RA,Paul WE,Davis MM,de st.Groth BF。体外启动期间白细胞介素4的存在决定了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CD4+T细胞的淋巴因子生成潜能。实验医学杂志.1992;176(4):1091–109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7Cavaillon J-M、Munoz C、Fitting C、Misset B、Carlet J。循环细胞因子:冰山一角?循环冲击.1992;38(2):145–1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Blackwell TS,Christman JW。脓毒症与细胞因子:现状。英国麻醉杂志.1996;77(1):110–1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9Aikawa N.细胞因子风暴在与手术损伤相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本Geka Gakkai Zasshi.1996;97(9):771–7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0Junger WG、Hoyt DB、Liu FC、Loomis WH、Coimbra R.内毒素休克后的免疫抑制:多种抗炎因子的结果。创伤杂志.1996;40(5):702–7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1.Tang BM,Huang SJ,McLean AS。人类脓毒症的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系统综述。重症监护.2010;14(6,第R237条)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Hack CE,Aarden LA,Thijs LG公司。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免疫学进展.1997;66:101–1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3van der Poll T,van Deventer SJH。细胞因子和抗细胞因子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北美传染病诊所.1999;13(2):413–4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4Dinarello C、Arend W、Sims J等。IL-1家族命名法。自然免疫学.2010;11(11,第973条)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5.Kapoor M、Martel-Pelletier J、Lajeunesse D、Pelletier J、Fahmi H。促炎细胞因子在骨关节炎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自然评论风湿病》.2011;7(1):33–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6Lewis M,Tartaglia LA,Lee A等。两种不同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cDNA的克隆和表达表明,一种受体是物种特异性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1;88(7):2830–283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7Bhatia M,Moochhala S.炎症介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病理学杂志.2004;202(2):145–1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8Selby P、Hobbs S、Viner C等。人类肿瘤坏死因子:临床和生物学观察。英国癌症杂志.1987;56(6):803–8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9Sherman ML、Spriggs DR、Arthur KA、Imamura K、Frei E、III、Kufe DW。癌症患者连续五天输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I期毒性和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临床肿瘤学杂志.1988;6(2):344–3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0van der Poll T,Buller HR,ten Cate H,等。正常人服用肿瘤坏死因子后凝血激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0;322(23):1622–16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1Tewari A,Buhles WC,Jr.,Starnes HF.,Jr..初步报告:白细胞介素-1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刺胳针.1990;336(8717):712–7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2Dinarello CA。白介素-1和白介素1拮抗作用。血液.1991;77(8):1627–16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3Okusawa S、Gelfand JA、Ikejima T、Connolly RJ、DInarello CA。白细胞介素1在兔子中诱导休克状态。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协同作用和环氧合酶抑制作用。临床研究杂志.1988;81(4):1162–11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4Cannon JG,Tompkins RG,Gelfand JA,等。感染性休克和实验性内毒素热中的循环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传染病杂志.1990;161(1):79–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5Hesse DG、Tracey KJ、Fong Y等。人类内毒素血症和灵长类菌血症中的细胞因子表现。妇产外科.1988;166(2):147–1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6Michie HR、Manogue KR、Spriggs DR等。内毒素给药后循环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88;318(23):1481–14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7Suffredini AF、Fromm RE、Parker MM等。正常人对内毒素的心血管反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89;321(5):280–2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8Fahlman C、Jacobsen FW、Veiby OP、McNiece IK、Blomhoff HK、Jacobson SEW。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合干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7,有效增强原始小鼠造血祖细胞的体外巨噬细胞生成:p55 TNF受体的新刺激作用。血液.1994;84(5):1528–15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9Conte D、Holcik M、Lefebvre CA等。凋亡蛋白cIAP2抑制剂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存活至关重要。分子和细胞生物学.2006;26(2):699–7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0.Nakae H、Endo S、Inada K、Takakuwa T、Kasai T。脓毒症中粘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分子病理学和药理学研究通讯.1996;91(3):329–3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1.佐治亚州立公园岛冈M。脓毒症的研究进展。欧洲麻醉学杂志.2008;25(42):146–1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2Spinas GA,Keller U,Brockhaus M.实验性内毒素血症期间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受体与循环TNF的释放。临床研究杂志.1992;90(2):533–5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3Kuhns DB、Alvord WG、Gallin JI。静脉注射内毒素后,循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拮抗剂和E-选择素增加。传染病杂志.1995;171(1):145–1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Ertel W、Scholl FA、Gallati H等。临床脓毒症期间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释放到血液中的增加。外科学档案.1994;129(12):1330–13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5Gardlund B,Sjolin J,Nilsson A,Roll M,Wickerts C-J,Wretlin B。人类原发性感染性休克中细胞因子的血浆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传染病杂志.1995;172(1):296–3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6Goldie AS、Fearon KCH、Ross JA等。脓毒症综合征中的天然细胞因子拮抗剂和内源性抗内毒素核心抗体。美国医学会杂志.1995;274(2):172–1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7Fischer E、Marano MA、Van Zee KJ等。白细胞介素-1受体阻断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血流动力学性能大肠杆菌感染性休克,但不能改变宿主对亚致死性内毒素血症的反应。临床研究杂志.1992;89(5):1551–15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Creasey AA、Stevens P、Kenney J等。致命和亚致死狒狒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谱大肠杆菌.循环冲击.1991;33(2):84–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Damas P、Ledoux D、Nys M等。严重脓毒症期间人类IL-6的细胞因子血清水平作为严重程度的标志。外科学年鉴.1992;215(4):356–3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0Cruickshank AM,Fraser WD,Burns HJG,van Damme J,Shenkin A.不同严重程度择期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反应。临床科学.1990;79(2):161–1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1.Hoch RC、Rodriguez R、Manning T等。意外创伤对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生成的影响。危重病护理医学.1993;21(6):839–8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2Hack CE、De Groot ER、Felt-Bersma RJF等。脓毒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血液.1989;74(5):1704–17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3Borrelli E、Roux-Lombard P、Grau GE等。细胞因子、其可溶性受体和抗氧化维生素的血浆浓度可以预测高危患者多器官衰竭的发展。危重病护理医学.1996;24(3):392–3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4Waage A,Brandtzaeg P,Halstensen A,Kierulf P,Espevik T。脑膜炎球菌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复杂模式。白介素6、白介素1与死亡结局之间的关系。实验医学杂志.1989;169(1):333–3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5Preiser J、Schmartz D、van der Linden P等。白细胞介素-6对狗没有急性血流动力学或血液学影响。细胞因子.1991;(1):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6库什纳一世(Kushner I)、雷诺尼基(Rzewnicki DL)。急性期反应:一般方面。贝利尔临床风湿病学.1994;8(3):513–5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7Cuzzocrea S、Sautebin L、De Sarro G等。IL-6在角叉菜胶所致胸膜炎和肺损伤中的作用。免疫学杂志.1999;163(9):5094–510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8Cuzzocrea S、De Sarro G、Costantino G等。白细胞介素-6在酵母多糖诱导的非消化性休克模型中的作用。欧洲细胞因子网络.1999;10(2):191–2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9Pathan N,Hemingway CA,Alizadeh AA等。白细胞介素6在脑膜炎球菌感染性休克心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刺胳针.2004;363(9404):203–2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0Yoshizawa K,Naruto M,Ida N。白细胞介素-6的注射时间决定了实验性内毒素休克的致命结局。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研究杂志.1996;16(12):995–10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1Xing Z,Gauldie J,Cox G,等。IL-6是控制局部或全身急性炎症反应所需的抗炎细胞因子。临床研究杂志.1998;101(2):311–3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2Remick DG、Bolgos G、Copeland S、Siddiqui J.白细胞介素-6在脓毒症死亡率和生理反应中的作用。感染与免疫.2005;73(5):2751–27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3Jones LL,Vignali DAA。IL-6/IL-12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免疫学研究.2011;51(1):5–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4Steinhauser ML、Hogaboam CM、Lukacs NW、Strieter RM、Kunkel SL。IL-12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模型中的多重作用。免疫学杂志.1999;162(9):5437–54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5Zisman DA、Kunkel SL、Strieter RM等。抗白细胞介素-12治疗可保护致死性内毒素血症小鼠,但会损害小鼠的细菌清除率大肠杆菌腹膜脓毒症。休克.1997;8(5):349–3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6Jansen PM、Kraan TCTMV、de Jong IW等。实验性白细胞介素-12的释放大肠杆菌狒狒感染性休克与血浆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水平的关系-γ.血液.1996;87(12):5144–51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7Moreno SE、Alves-Filho JC、Alfaya TM、da Silva JS、Ferreira SH、Liew FY。IL-12(而非IL-18)对中性粒细胞活化和盲肠结扎和穿刺诱导的多菌败血症的抵抗至关重要。免疫学杂志.2006;177(5):3218–32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8Weightardt H、Heidecke C、Westerholt A等。手术前单核细胞IL-12生成受损是术后脓毒症致死结局的预测因素。外科学年鉴.2002;235(4):560–5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9Stanilova SA,Karakolev ZT,Dimov GS等。在败血症幸存者中检测到体外刺激后产生的高白细胞介素12和低白细胞介素10。重症监护医学.2005;31(3):401–4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0Wu H,Shih C,Lin C,Hua C,Chuang D.严重脓毒症幸存者IL-12反应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的连续增加。重症监护.2011;15(5,R224条)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1Wang Z,Reiner SL,Zheng S,Dalton DK,Locksley RM。干扰素中CD4+效应细胞默认为Th2途径γ-感染大型利什曼原虫的缺陷小鼠。实验医学杂志.1994;179(4):1367–137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2Huang S、Hendriks W、Althage A等。缺乏干扰素小鼠的免疫应答-γ受体。科学类.1993;259(5102):1742–17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3Cooper AM、Dalton DK、Stewart TA、Griffin JP、Russell DG、Orme IM。干扰素致播散性结核病γ基因破坏小鼠。实验医学杂志.1993;178(6):2243–22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4Müller U、Steinhoff U、Reis LFL等。I型和II型干扰素在抗病毒防御中的功能作用。科学类.1994;264(5167):1918–19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5Heinzel FP.干扰素的作用-γ在实验性内毒素血症的病理学中。免疫学杂志.1990;145(9):2920–29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6Car BD、Eng VM、Schnyder B等。干扰素γ受体缺陷小鼠对内毒素休克具有抵抗力。实验医学杂志.1994;179(5):1437–14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7Munoz C、Carlet J、Fitting C、Misset B、Bleriot J-P、Cavaillon J-M。脓毒症期间单核细胞体外细胞因子生成的失调。临床研究杂志.1991;88(5):1747–175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8严重脓毒症患者的Ferguson NR、Galley HF、Webster NR.T辅助细胞亚群比率。重症监护医学.1999;25(1):106–1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9Rich AR,Lewis MR。组织培养研究揭示的结核病过敏性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公报.1932;50:115–131. [谷歌学者]
160Calandra T,Spiegel LA,Metz CN,Bucala R.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是革兰氏阳性菌外毒素激活免疫细胞的关键介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8;95(19):11383–113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1Merk M,Baugh J,Zierow S,等。高尔基相关蛋白p115介导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分泌。免疫学杂志.2009;182(11):6896–69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2Roger T、David J、Glauser MP、Calandra T.MIF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调节先天免疫反应。自然.2001;414(6866):920–9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3Shi X,Leng L,Wang T等。CD44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CD74受体复合物的信号传导成分。免疫.2006;25(4):595–6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4Leng L,Metz CN,Fang Y,等。通过与CD74结合启动MIF信号转导。实验医学杂志.2003;197(11):1467–14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5Rossi AG、Haslett C、Hirani N等。人类循环嗜酸性粒细胞分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哮喘中的潜在作用。临床研究杂志.1998;101(12):2869–28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6Mikulowska A、Metz CN、Bucala R、Holmdahl R。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参与小鼠II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免疫学杂志.1997;158(11):5514–55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7Lin S,Yu X,Chen Y,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从头表达。流通研究.2000;87(12):1202–12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8de Jong YP、Abadia-Molina AC、Satoskar AR等。慢性结肠炎的发生依赖于细胞因子MIF。自然免疫学.2001;2(11):1061–10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9.Al-Abed Y、Dabideen D、Aljabari B等。ISO-1与MIF的互变酶活性位点结合可抑制其促炎活性并增加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生物化学杂志.2005;280(44):36541–365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0Bozza M、Satoskar AR、Lin G等。迁移抑制因子基因的靶向破坏揭示了其在脓毒症中的关键作用。实验医学杂志.1999;189(2):341–3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1Matsuda N,Nishihira J,Takahashi Y,Kemmotsu O,Hattori Y。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并发内毒素血症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美国呼吸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杂志.2006;35(2):198–2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2Kobayashi S,Nishihira J,Watanabe S,Todo S.通过抗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抗体预防经巴氏杆菌Calmette-Guerin和脂多糖治疗的小鼠的致命急性肝衰竭。肝病学.1999;29(6):1752–17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3Garner LB,Willis MS,Carlson DL,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是一种心肌源性心肌抑制因子。美国生理学杂志.2003;285(6) :H2500–H25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4Miller EJ,Li J,Leng L,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刺激缺血心脏AMP活化蛋白激酶。自然.2008;451(7178):578–5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5Merk M,Zierow S,Leng L,等。D-多巴色素互变酶(DDT)基因产物是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细胞因子和功能同源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1;108(34):E577–E58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6Beishuizen A,Thijs LG,Haanen C,Vermes I.危重病期间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2001;86(6):2811–28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7Brenner T、Hofer S、Rosenhagen C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是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的早期预测因子。外科研究杂志.2010;164(1) :e163–e1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8Yende S,Angus DC,Kong L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基因多态性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影响。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2009;23(8):2403–24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9Renner P、Roger T、Bochud P等。与脑膜炎球菌病相关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基因的功能性微卫星。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2012;26(2):907–9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0Doernberg S、Schaaf B、Dalhoff K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多态性与脑膜炎风险的相关性肺炎链球菌.细胞因子.2011;53(3):292–29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1Awandare GA、Martinson JJ、Were T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启动子多态性与严重疟疾性贫血易感性。传染病杂志.2009;200(4):629–63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2Howard M、Muchamuel T、Andrade S、Menon S.白细胞介素10可保护小鼠免受致命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实验医学杂志.1993;177(4):1205–12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3Howard M,O’Garra A.白细胞介素10的生物学特性。临床免疫学杂志.1992;12(4):239–2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4Song GY,Chung C,Chaudry IH,Ayala A.白细胞介素10在多菌败血症中的作用:抗炎药还是免疫抑制剂?外科.1999;126(2):378–3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5van der Poll T、Marchant A、Buurman WA等。内源性IL-10在感染性腹膜炎期间保护小鼠免受死亡。免疫学杂志.1995;155(11):5397–54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6曾磊,顾伟,陈凯,等。白细胞介素10启动子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临床相关性:遗传关联研究。重症监护.2009;13(第R188条第6款)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7Gilbert KM、Thoman M、Bauche K、Pham T、Weigle WO。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原始T细胞中诱导抗原特异性无反应。免疫学研究.1997;26(4):459–4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8Wan YY,弗拉维尔RA。TGF公司-β免疫和自身免疫中的调节性T细胞。临床免疫学杂志.2008;28(6):647–6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9Randow F,Syrbe U,Meisel C,等。内毒素脱敏机制: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参与β.实验医学杂志.1995;181(5):1887–18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0Perrella MA,Hsieh CM,Lee WS,等。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阻止内毒素诱导的低血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6;93(5):2054–20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1Pender理学学士转化生长因子β1改变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介体的生成,提高内毒素休克时的存活率。欧洲细胞因子网络.1996;7(2):137–1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2Zanotti S,Kumar A,Kumar A.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中的细胞因子调节。调研药物专家评论.2002;11(8):1061–10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3Knapp S、Thalhammer F、Locker GJ等,MIP-1的预测价值α、TGF-β2、sELAM-1和sVCAM-1在革兰氏阳性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临床免疫学和免疫病理学.1998;87(2):139–1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4Kumar A、Kumar A,Paladugu B、Mensing J、Parrillo JE。转化生长因子-β1阻断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体外心肌细胞抑制-α,白介素-1β和人类感染性休克血清。危重病护理医学.2007;35(2):358–3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5Zamorano J,Wang HY,Wang L,Pierce JH,Keegan AD。IL-4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途径和第二个独立信号途径保护细胞免受凋亡。免疫学杂志.1996;157(11):4926–49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6Yanagida M、Fukamachi H、Ohgami K等。T-helper 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IL-3)、IL-4、IL-5和IL-6对培养的人类肥大细胞存活的影响。血液.1995;86(10):3705–37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7Lutz MB、Schnare M、Menges M等。IL-4受体I型和II型在树突状细胞成熟和IL-12生成中的差异功能及其对GM-CSF的依赖性。免疫学杂志.2002;169(7):3574–35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8.Baumhofer JM、Beinhauer BG、Wang JE等。IL-4和IL-13基因转移可提高小鼠致死性内毒素血症的存活率,并改善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能力。欧洲免疫学杂志.1998;28(2):610–6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9Hultgren O,Kopf M,Tarkowski A.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IL-4缺乏小鼠的触发性脓毒症和关节炎取决于宿主的遗传背景。欧洲免疫学杂志.1999;29(8):2400–24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0吴海平,吴春林,陈克强,等。严重脓毒症患者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危重病护理杂志.2008;23(4):519–5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1顾伟,曾磊,张磊,等。白细胞介素4-589T/C多态性与中国严重创伤患者TH1和TH2偏倚及脓毒症的关系。创伤杂志.2011;71(6):1583–15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2Fisher CJ,Jr.、Opal SM、Dhainaut JF等。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对脓毒症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CB0006败血症综合征研究组。危重病护理医学.1993;21(3):318–3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3Opal SM、Fisher CJ,Jr.、Dhainaut JA等。严重脓毒症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验证性试验:一项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危重病护理医学.1997;25(7):1115–11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4Zeni F、Freeman B、Natanson C。治疗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抗炎疗法:再评估。危重病护理医学.1997;25(7):1095–11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5Cohen J,Carlet J.INTERSEPT:抗人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国际多中心安慰剂对照试验-α在败血症患者中。危重病护理医学.1996;24(9):1431–14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6Parrish WR、Gallowitsch-Puerta M、Czura CJ、Tracey KJ。严重脓毒症的实验治疗策略:介质和机制。纽约科学院年鉴.2008;1144:210–2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7尤洛·L,特蕾西·KJ。“细胞因子谱”:败血症的编码。分子医学趋势.2005;11(2):56–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8Lubetsky JB、Dios A、Han J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互变酶活性位点是发现新型抗炎药的潜在靶点。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28):24976–249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9.Leng L,Chen L,Fan J,等。一种小分子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拮抗剂对Lupus-Prone NZB/NZW F1和MRL/lpr小鼠的肾小球肾炎具有保护作用。免疫学杂志.2011;186(1):527–5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0Arjona A、Foellmer HG、Town T等。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消除通过限制病毒神经侵袭降低了西尼罗河病毒的致死率。临床研究杂志.2007;117(10):3059–306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1Kerschbaumer RJ,Rieger M,Völkel D,等。完全人类抗体中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与它们对巨噬细胞的特异性相关β-MIF的板材结构。生物化学杂志.2012;287(10):7446–745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2Hare AA,Leng L,Gandavadi S,等。N-苄基苯并恶唑-2-酮作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受体拮抗剂的优化生物有机和药物化学快报.2010;20(19):5811–58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3Kraemer S、Lue H、Zernecke A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MIF-趋化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依赖于基于N-环的2位点结合机制。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2011;25(3):894–9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4Presneill JJ、Harris T、Stewart AG、Cade JF、Wilson JW。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严重脓毒症伴呼吸功能障碍的随机II期试验。美国呼吸与危重病护理医学杂志.2002;166(2):138–1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5Rosenbloom AJ、Linden PK、Dorrance A、Penkosky N、Cohen-Melamed MH、Pinsky MR。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功能和严重感染清除的影响。胸部.2005;127(6):2139–21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6Polk HC,Jr.、Cheadle WG、Livingston DH等,一项确定干扰素疗效的随机前瞻性临床试验-γ在严重受伤的患者中。美国外科杂志.1992;163(2):191–1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7Esmon CT。炎症和凝血之间的相互作用。英国血液学杂志.2005;131(4):417–4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8Esmon CT,蛋白质C途径。胸部.2003;124(补充3):26S–32S。[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9Neyrinck AP,Liu KD,Howard JP,Matthay MA。激活蛋白C在严重炎症疾病中的保护机制。英国药理学杂志.2009;158(4):1034–104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0Vera PL,Wolfe TE,Braley AE,Meyer-Siegler KL。凝血酶诱导尿路上皮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释放和上调:膀胱炎症的可能贡献。公共科学图书馆.2010;5(12)e15904(电子1590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1Galley HF、El Sakka NE、Webster NR、Lowes DA、Cuthbertson BH。活化蛋白C抑制人类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而不影响其他中性粒细胞功能。英国麻醉杂志.2008;100(6):815–8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2Okajima K.通过天然抗凝剂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学评论.2001;184:258–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3Schmidt-Supprian M、Murphy C、White B等。活化蛋白C抑制单核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的产生。欧洲细胞因子网络.2000;11(3):407–4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4Bilbault P,Lavaux T,Launoy A等。drotrecoginα(活化)输注对循环单核细胞中Bax/Bcl-2和Bax/Bcl-xl比值变化的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队列研究。危重病护理医学.2007;35(1):69–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5da Silva FP,Nizet V.脓毒症期间的细胞死亡:在对压倒性感染的炎症反应中的解体整合。细胞凋亡.2009;14(4):509–5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6Taylor FB,Jr.,Chang A,Esmon CT。蛋白质C可防止凝血病和大肠杆菌注入狒狒体内。临床研究杂志.1987;79(3):918–9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7Bernard GR、Ely EW、Wright TJ等。重组人活化蛋白C用于严重脓毒症凝血病的安全性和剂量关系。危重病护理医学.2001;29(11):2051–20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8Bernard GR、Vincent J、Laterre P等。重组人活化蛋白C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1;344(10):699–7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9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等,《幸存脓毒症运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2008》。危重病护理医学.2008;36(1):296–3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0Ranieri VM、Thompson BT、Barie PS等。感染性休克成人的Drotrecogin alfa(激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2;366(22):2055–20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炎症介质由以下人员提供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