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生物化学杂志。2012年10月26日;287(44): 36744–36755.
2012年9月13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74/jbc。M112.398107号
PMCID公司:项目经理3481278
PMID:22984266

酵母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1的加工和拓扑结构*

背景:虽然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1(Psd1)对细胞磷脂酰乙醇胺(PE)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生物成因尚不清楚。

结果:Psd1的生物发生涉及两种蛋白酶MPP和Oct1的处理,以及Psd1α与膜锚定的Psd1β的自催化分离。

结论:Psd1需要整合到线粒体内膜中,以实现全酶活性。

意义:本研究为Psd1的生物发生和拓扑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

关键词:脱羧酶、脂质、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酵母、加工、酿酒酵母

摘要

线粒体内膜通过生物合成非双层脂质磷脂酰乙醇胺和心磷脂,在细胞脂质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酵母中酿酒酵母大多数细胞磷脂酰乙醇胺是由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1(Psd1)合成的。Psd1的生物成因涉及几个处理步骤。据推测,Psd1前体被分拣到内膜中,随后通过蛋白水解去除疏水分拣信号释放到膜间空间。然而,参与Psd1前体成熟的成分尚未确定。我们表明,Psd1的加工涉及线粒体加工肽酶和Oct1的作用,以及在高度保守的LGST基序上的自催化裂解,产生酶的α和β亚基。Psd1β亚单位(Psd1α)形成膜锚,与膜间空间放大的α亚单位(Psd1α)结合。β-亚基跨膜段缺失导致Psd1定位错误,酶活性降低。令人惊讶的是,自动催化裂解并不依赖于线粒体内膜的正确定位。总之,Psd1的膜整合对其功能和维持线粒体脂质稳态至关重要。

关键词:脱羧酶、脂质、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酵母、加工、酿酒酵母

介绍

线粒体膜含有大量非双层磷脂,如磷脂酰乙醇胺(PE)和心磷脂(CL)(14). 由于与疏水性大的酰基链相比,头部基团相对较小,这些脂质具有典型的圆锥形。非双层形成的磷脂可局部诱导倒六边形(H)相结构,从而增加脂质双层中的张力。这种性质对于囊泡形成、膜融合、脂质和极性溶质的跨双层转运、蛋白质相互作用、拓扑学和蛋白质功能似乎很重要(5,6). PE和CL与不同的膜结合蛋白和蛋白复合物(如呼吸链复合物或线粒体ATP/ADP载体)结合以维持其稳定性和功能(79). 因此,CL缺乏会影响呼吸链超复合体的结构组织以及线粒体内外膜中的蛋白转座子酶(2,1017). 两种主要非双层形成磷脂PE和CL的同时丢失对酿酒酵母(18). 同样在哺乳动物中,PE的生物合成也是必不可少的(19)CL含量或酰基化的改变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Barth综合征等疾病(20,21).

CL合成仅限于线粒体(2227)而在酵母中,PE生物合成发生在不同的细胞隔室中,包括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隔室和内质网及其线粒体相关膜部分(2839). 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Psd1)合成PE的大部分,PE不仅供应给线粒体,还供应给其他细胞膜(1,40). 由于Psd1的底物磷脂酰丝氨酸(PS)是在内质网/线粒体相关膜中合成的,因此需要转运到酶转化的位点。这种易位过程是否涉及像内质网-线粒体系留复合体ERMES这样的膜接触位点尚在争论中(4143). 删除PSD1型在非发酵碳源上生长时导致乙醇胺营养不良,在可发酵培养基上生长减少,线粒体形态改变(44,45). 此外,Psd1是通过诱导调节多效性耐药性所必需的5菲律宾第纳尔基因表达(46). 尽管线粒体外合成的PE可以输入线粒体,但psd1级Δ菌株不能通过这个过程完全补偿,这表明线粒体摄取PE的效率有限(44,47).

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形成一个蛋白质家族,在细菌和人类中高度保守(48). 不同细胞类型的Psd1共享一个特征性LGST基序,这是酶自动催化裂解为α和β亚基所必需的(4850). 对于不同物种的Psd1同源物,这个过程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9,46,5154). 它首先在Gly-253和Ser-254之间形成酯键,然后α、β-消除并释放成熟的β-亚基,在α-亚基的N末端留下脱氢丙氨酸残基。氨的水合和随后的消除导致在α-亚基的N末端形成丙酮酸修复基团(9,48,50,51). 高度保守的LGST基序的突变被证明会导致Psd1加工缺陷和形成一种非活性形式的酶(9,46,53).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缺陷对5菲律宾第纳尔调节多药耐药性的表达,表明这一过程可能独立于PS脱羧作用而发生(46).

虽然Psd1对细胞PE的生成至关重要,但其生物成因尚不清楚。与绝大多数线粒体蛋白质一样,Psd1是在细胞溶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一种含有可切割信号序列的前体(36). 体外将Psd1前体导入分离的酵母线粒体中,可以形成三种蛋白水解产物,这表明多肽是逐步加工的(55). Psd1含有一个疏水性拉伸物,该拉伸物被提议将多肽靶向线粒体内膜(49,50,56). 据推测,这种假定的内膜分选序列在进口时被去除,产生定位于线粒体内膜/膜间空间的成熟Psd1(50,55). 这种观点得到了酶分析的支持,将酶活性分配到内膜的膜间空间位置(31,57,58). 然而,关于假定的内膜分选序列的功能性、Psd1前体的输入途径以及三种加工的Psd1形式的性质的实验证据缺失。此外,Psd1α和β亚基的拓扑结构尚不清楚。

在这里提出的一项详细的生物化学研究中,我们报告称,在酵母中,Psd1β亚基(Psd1?)整合到线粒体内膜中,并充当膜间定域α亚基(Psd1?)的锚定物。对Psd1的各个加工步骤的分析表明,参与了基质定位肽酶线粒体加工肽酶(MPP)和Oct1,它们从Psd1中去除N末端信号肽。我们证明,缺乏疏水拉伸会导致酶的定位错误和部分失活。相反,Psd1自我切割成α-和β-亚基可能发生在线粒体内的错误定位,但严格取决于LGST基序和线粒体膜。因此,正确地将Psd1β-亚基整合到内膜中对于正确的酶功能至关重要。

实验程序

菌株和培养条件

本研究中使用的Psd1突变株和质粒列于表1线粒体蛋白酶缺失菌株,马萨诸塞州1温度敏感应变,TOM70伊斯,TOM40,TOM22伊斯,汤姆22Δ,汤姆20Δ和汤姆70Δ菌株及其相应的野生型之前已经描述过(5962). 的参考野生型菌株10月1日Δ是华侨城1号在中10月1日Δ背景(63). 酵母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在24或30℃的YPG或YPS培养基(1%酵母提取物(Oxoid)、2%蛋白胨(Oxiod)、3%甘油(Roth)或2%蔗糖(用HCl调节pH至5.0)上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温度敏感型马萨诸塞州1温度敏感突变株在非允许温度下生长6h(61). 在用表达质粒转化酵母菌株的情况下,细胞生长在含有2%半乳糖(Roth)、0.67%不含氨基酸的酵母氮基(美国生物)和0.063%不含尿嘧啶的氨基酸混合物(Roth,Fluka)的最小培养基上。

表1

本研究中使用的菌株

应变基因型来源/参考
野生型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欧洲围巾
psd1级ΔBY4741公司材料his3型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磅/平方英寸1Δ::KanMX4公司欧洲围巾
重量+pYES2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第2页本研究
psd1级Δ+pYES2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磅/平方英寸1Δ::KanMX4公司+第2页本研究
Psd1HA(磅/平方英寸)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亮2Δ0米15Δ0乌拉3Δ0磅/平方英寸1Δ::KanMX4公司+pYES2-Psd1HA本研究
Psd1S463A型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磅/平方英寸1Δ::KanMX4公司+pYES2-Psd1S463A公司本研究
Psd1ΔIMBY4741公司材料他的3Δ1列2Δ0米15Δ0乌拉3Δ0个psd1Δ::KanMX4公司+pYES2-Psd1ΔIM本研究

质粒和菌株构建

对于表达C-末端HA标记的Psd1的酵母菌株的产生,PSD1型使用基因组DN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在含有ExTaq公司DNA聚合酶(Takara)。将纯化的PCR产物通过BamHI和NotI(发酵剂)插入pYES2载体(Invitrogen),得到pYES2-PSD1HA。为了生成Psd1S463A和Psd1ΔIM(Val-81到Ser-100的残基被删除),pYES2-PSD1HA被用作定点突变(QuikChange XL定点突变试剂盒;Stratagene)或重叠延伸PCR的模板。A类psd1级Δ应变通过醋酸锂转化用所述结构进行转化(64),生成Psd1HA、Psd1S463A和Psd1ΔIM。

线粒体的分离和Psd1的线粒体下定位

根据标准程序通过差速离心分离线粒体(4,65). 在SEM缓冲液(250 m蔗糖,1米EDTA和10 mMOPS-KOH(pH 7.2)),将等分样品在液氮中进行冲击冷冻,并储存在−80°C下。如前所述,对标记蛋白的富集和亚细胞组分的交叉污染进行了评估(4).

Psd1的亚线粒体定位是通过Psd1对完整的、低渗肿胀或溶解的线粒体中外源性蛋白酶K的可及性来确定的。对于线粒体的低渗肿胀,通过以9:1比例的EM缓冲液(10 m)处理线粒体来生成有丝分裂体MOPS-KOH(pH 7.2)和1 mEDTA)和SEM缓冲液在冰上放置10分钟。随后,用20–50μg/ml蛋白酶K在冰上处理样品15分钟。为了进行溶解,在添加蛋白酶K之前,用Triton X-100以0.5%(v/v)的最终浓度处理线粒体。通常,蛋白酶K的活性通过添加2 mPMSF并在冰上孵育10分钟。随后,通过离心分离线粒体(16000×,10分钟,4°C),并用SEM缓冲液清洗。样品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如前所述,采用碳酸盐萃取法测定蛋白质的膜结合(6568). 简而言之,分离的线粒体在新制备的0.1中重新悬浮在pH 10.8或11.5的碳酸钠缓冲液中,在冰上培养30分钟。通过超速离心(100000×,40分钟,4°C)。将颗粒溶解在SDS-PAGE负载染料中,而保留在上清液中的蛋白质通过三氯乙酸沉淀。样品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前体蛋白导入分离线粒体和微粒体

对于体外转录,使用包含SP6启动子的PCR生成模板。纯化RNA(MEGAclear试剂盒;Invitrogen)并用于体外翻译(TNT工具包,Promega)35S标记的蛋氨酸。的导入35在25°C下,在2 mNADH,2米ATP和ATP再生系统(5 m进口缓冲液(3%BSA(w/v),250 m)中的磷酸肌酸和0.1 mg/ml肌酸激酶蔗糖,80米KCl,5米氯化镁2,2米千赫2人事军官4,5米蛋氨酸,10米MOPS-KOH(pH 7.2)(65). 进口反应在冰上停止,并通过8μ抗霉素A,1μ缬氨霉素和20μ寡霉素。对于蛋白酶处理,样品与50μg/ml蛋白酶K在冰上培养15分钟。通过离心分离线粒体(16000×,10分钟,4°C),并用SEM缓冲液清洗。对于脉冲相位实验,35在标准导入条件下(脉冲),S标记的Psd1导入线粒体5分钟。随后,线粒体被重新分离、清洗,并在进口条件下再次孵育,但没有添加新的35S标记的Psd1前体(追逐)。对样品进行SDS-PAGE分析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对于蓝色天然电泳,线粒体用洋地黄缓冲液溶解(20 m三氯化氢(pH 7.4),50 m氯化钠,0.1米EDTA,10%甘油),含1%(w/v)洋地黄素。在一个澄清的自旋后,线粒体蛋白复合物通过蓝色天然电泳分离,如所述(69,70).

的导入35按照分离线粒体的标准导入方案,将S标记前体蛋白导入狗胰腺微粒体(Promega)。通过离心(125000×,30分钟,4°C),并用SEM缓冲液清洗。在变性条件下裂解膜并进行SDS-PAGE分析。

标记蛋白的亲和纯化

将线粒体溶解在含有1%(w/v)洋地黄蛋白的蛋白质浓度为1 mg/ml的洋地黄缓冲液中,在冰上放置20分钟。旋转澄清后,将上清液与抗HA基质(罗氏应用科学公司)在4°C下恒定旋转培养1小时。在用含有0.3%(w/v)洋地黄素的洋地黄缓冲液进行几步洗涤后,洗脱蛋白质并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并用所示抗血清进行免疫检测。对于捕获前体的亲和纯化,35S标记的Psd1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输入到含有Tom22的线粒体中伊斯,汤姆40,或Tom70伊斯随后,按照所述进行了下拉实验(5962).

磷脂分析

通过Folch程序从全细胞游离匀浆和线粒体中提取脂质等。(1957)使用氯仿/甲醇(2:1,v/v)(71). 残留污染物(例如蛋白质和盐)通过使用0.034%MgCl的有机相额外洗涤步骤去除2溶液(w/v),2n个KCl、甲醇(4:1,v/v)和甲醇/水/氯仿(48:47:3,v/v/v。使用氯仿、甲醇、25%NH在硅胶60板(Merck)上通过二维薄层色谱分离单个磷脂(68:35:5,v/v/v)作为第一种展开剂,氯仿/丙酮/甲醇/乙酸/水(53:20:10:5,v/v/v/v)为第二种展开剂。通过碘蒸气染色,在薄层色谱板上显示磷脂,刮掉磷脂,并按所述进行定量(72).

Psd1活性测定

测定了Psd1的酶活性体外通过测量H标记的PS到Kuchler报道的生长到对数生长期的酵母细胞分离线粒体中的H标记PE等。(31). 放射性标记[H] 合成了PS体外通过将分离的酵母微粒体(8 mg蛋白质)与0.02/0.2 m孵育CDP-DAG,5米羟胺,0.6米氯化锰2,0.2%Triton®声波风廓线仪X-100,0.5米 -丝氨酸,0.01μCi-[H] 丝氨酸(比活度21.99 Ci/mmol),以及0.1总体积为2 ml的三氯化氢(pH 8.0),在30°C下放置2 h。通过添加3 ml氯仿/甲醇(2:1,v/v)停止反应,并按照前面所述提取脂类(71). Psd1活性测定的最终体积为1.5 ml,含有100 nmol的[H] PS(比活度,0.64 nCi/nmol),0.1三氯化氢(pH 7.2),10 mEDTA和来自分离线粒体的1 mg蛋白质(31,47). 在30°C下培养7分钟,并通过添加3 ml氯仿/甲醇(2:1,v/v)终止培养。提取脂质,并如上所述分离单个磷脂。用碘蒸汽进行可视化后,刮去PE,并使用LSC Safety(Baker)和5%水作为闪烁混合物,通过液体闪烁计数测量放射性。

结果

Psd1的β亚单位将α亚单位锚定在线粒体内膜上

Psd1成熟的一个特殊特征是其以α-和β-亚单位形式的结构排列(图1,A类B类,车道14). 有趣的是,Psd1的精确拓扑结构,尤其是线粒体隔室中两个不相同亚单位的拓扑结构,尚未确定。为了详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使用了一种识别蛋白质β亚单位的特异性抗体(图1B类,车道1)并产生了一株表达Psd1的酵母菌株,其HA标签C末端与α-亚单位融合(图1A类). HA标记不影响Psd1的成熟,因为Psd1 HA的成熟β亚基表现为野生型Psd1(数据未显示)。使用HA特异性抗体可以在分离的线粒体中检测到Psd1的4-kDaα亚单位(图1B类,车道4). α亚基的出现不受预测的Psd1(Psd1ΔIM)内膜分选信号缺失的影响(图1B类,车道6). 为了进一步测试这两种抗体的特异性,我们构建了一株表达在LGST裂解位点突变的Psd1S463A变异体的酵母菌株,该变异体不能进行自催化处理(图1A类) (9,46,53). 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两种抗体都能识别未经处理的Psd1(图1B类,车道25)因此可用于确定两个Psd1亚单位的亚线粒体定位。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zbc0461228880001.jpg

Psd1的β亚基将Psd1α亚基连接到内膜。 A类,使用的Psd1构造如示意图所示。机器翻译预测线粒体靶向序列;感应电动机,推测内膜分选信号。B类用SDS-PAGE分离表达Psd1HA、Psd1S463A或Psd1ΔIM的酵母菌株的线粒体蛋白,并用所示抗体进行免疫检测。C类将完整的、肿胀的或溶解的(使用Triton X-100)线粒体与蛋白酶K孵育或不与蛋白酶K孵化。随后,对样品进行SDS-PAGE,并用相应的抗血清通过免疫检测显示所示成分。D类,对线粒体进行碳酸盐提取。总计(T型),膜结合(P(P))和可溶性蛋白质(S公司)用SDS-PAGE分离,并用所示抗血清进行免疫检测以显示成分。E类用抗-HA亲和矩阵沉淀Psd1HA。SDS-PAGE分离负载(5%)和洗脱蛋白(100%),并用指示的抗血清进行免疫检测。

为此,我们用蛋白酶K治疗完整的、低渗肿胀或溶解的线粒体(图1C类). α亚基和β亚基在完整的线粒体中都受到保护,但在外膜被渗透膨胀破裂后可被蛋白酶利用(图1C类,车道24). 同样,外膜破裂后,具有暴露于膜间间隙的结构域的内膜蛋白Tim23也被降解(图1C类,车道24). 外膜蛋白Tom70在完整的线粒体上被蛋白质水解分解,而基质定位的Tim44只有在用洗涤剂分解线粒体后才能被消化(图1C类,车道6). 这些结果表明,Psd1的两个亚单位都朝向膜间空间,这与报道的Psd1活性检测结果一致(31,57,58).

此前,有人推测,Psd1可能通过分裂拟议的内膜分选信号而释放到膜间空间(50,55)尽管缺少该假设的实验证据。为了测试Psd1的可能膜结合,我们使用了一种成熟的碱性萃取方法(66,67). 该方法表明,在pH 10.8和pH 11.5的条件下,碳酸酯萃取后,Psd1β亚基(Psd1?)与外膜蛋白孔蛋白保持膜相关,而外膜蛋白Tim44被有效去除(图1D类). 我们从这一结果得出结论,β-亚基被整合到线粒体内膜中。相反,α-亚单位在所有测试条件下都被提取出来,因此定位于膜间隙(图1D类). 此外,我们测试了两个亚基在自催化处理后在PSD1-HA型利用抗HA亲和矩阵通过下拉实验进行应变(图1E类). Psd1β-亚基与HA标记的α-亚基有效共纯化(图1E类,车道4)表明两个Psd1亚单位稳定结合。因此,Psd1的β亚基包含一个膜锚,将可溶性α亚基连接到线粒体内膜。

Tom70和Tom22是Psd1前体的主要线粒体受体

Psd1定位于内膜引起了该蛋白进入线粒体机制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线粒体蛋白在细胞溶质核糖体上被翻译为具有N末端信号序列的前体,这足以靶向并导入线粒体。线粒体外膜(TOM复合体)的转定位酶对于前体蛋白跨外膜的转运至关重要(7377). 首先,我们通过导入来测试Psd1是否通过TOM复合体导入35S-标记的Psd1前体进入从缺乏Tom22的酵母菌株分离的线粒体(图2A类). Tom22的缺失导致TOM复合体的失稳,并阻止大多数TOM依赖底物进入线粒体(78). 导入分离的线粒体后,检测到三种形式的Psd1(图2A类,车道1–3),这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中不存在,表明加工不会自发发生(数据未显示)。这三个片段代表中间产物1和2(12)由未知加工步骤形成,可能是成熟的Psd1β亚基() (图2A类,车道1–3) (55). 中间体1没有被线粒体完全吸收,因为它可以被外部添加的蛋白酶K所接近,并且主要在缺乏膜电位的情况下形成(图2A类,1–4车道). 相反,中间产物2和成熟的Psd1β仅在存在膜电位的情况下形成,并表现出蛋白酶抗性(图2A类,车道1–3).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间体2和成熟的Psd1β完全导入线粒体。在没有Tom22的情况下,前体导入分离线粒体的量显著减少,这表明TOM复合体对Psd1生物生成的一般要求(图2A类). TOM复合体有两个外周受体,Tom20和Tom70。据报道,Tom20可以识别具有可切割信号信息的前体蛋白,而Tom70主要与含有内部不可切割靶向信息的疏水前体相互作用(,7379). 为了测试哪种外周受体参与了Psd1前体的导入,我们对缺乏Tom20或Tom70的酵母菌株的线粒体进行了导入实验。令人惊讶的是,Psd1导入缺乏Tom20的线粒体只受到轻微影响(图2B类)但在没有Tom70的情况下显著减少(图2C类). 因此,尽管Psd1含有可切割的信号序列,但Tom70和Tom22是Psd1前体进入线粒体的主要受体。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zbc0461228880002.jpg

Tom70和Tom22是Psd1前体进入线粒体的主要受体。 A–C,35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S标记的Psd1前体从野生型导入线粒体,通22Δ (A类),汤姆20Δ (B类),或汤姆70Δ (C类). 随后,将线粒体与蛋白酶K一起或不与蛋白酶K一起孵育(保护。K(K)).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成熟型Psd1β的时间依赖性形成()用ImageJ定量线粒体中的。Psd1β的最长导入时间点()野生型线粒体被设定为100%。S.E.四次测量的平均值(误差线)如图所示。用所示抗血清进行免疫检测作为负荷对照。第页,前体;1,2,中间体1和2;,成熟Psd1β。

MPP和Oct1分离Psd1的信号序列

的导入35S标记的Psd1前体进入线粒体导致三个片段的形成(参见图2A类) (53,55). 然而,蛋白水解裂解的分子机制和这些片段的性质尚不清楚。此前,人们推测,内膜分选序列可能被一种类似Yme1的蛋白酶去除(50,55). 然而,观察到的β-亚单位的膜整合指向不同的处理模式。为了确定Psd1成熟所需的加工蛋白酶,我们分析了缺乏描述或预测的线粒体蛋白酶的菌株线粒体中Psd1的蛋白质模式(61)使用针对Psd1β亚单位的抗体(图3A类). 令人惊讶的是,Yme1的缺失根本不会影响线粒体中成熟Psd1的大小(图3A类,车道4). 此外,在没有Yme1的情况下,新导入的Psd1的处理没有受到影响(数据未显示)。类似地,内膜蛋白酶Imp1和Imp2,这两种酶都是通往膜间空间的线粒体蛋白质成熟所必需的(74,76,80,81),对Psd1成熟无影响(数据未显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zbc0461228880003.jpg

MPP和Oct1处理Psd1前体。 A类用SDS-PAGE分析了几个缺失菌株的线粒体蛋白。用Psd1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检测,显示Psd1的β亚单位。B类,35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S标记的Psd1前体从野生型或10月1日Δ. 随后,用或不用蛋白酶K培养线粒体(保护。K(K)).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P(P),前体;1,2,中间体1和2;,成熟Psd1β。C类,35S标记的Psd1和Psd1S463A前体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从野生型或石块突变株。随后,用或不用蛋白酶K培养线粒体。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D类,35S标记的Psd1遇见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在Psd1的C末端含有六种蛋氨酸的线粒体从野生型或石块突变株。35放射自显影检测S-标记的Psd1α。E类、实验方案和脉冲相位实验35S-标记的Psd1进入野生型线粒体。35在标准导入条件下,在25°C下将S-标记的Psd1导入野生型线粒体5分钟(车道1;脉冲). 在重新分离和清洗步骤后,线粒体在进口条件下进一步孵化,但没有添加新的35S标记前体(车道2,大通(Chase)).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

虽然其他几种线粒体蛋白酶的缺失并不影响Psd1β的形成,但在缺乏Oct1(八肽基氨肽酶)的线粒体中观察到Psd1的微小改变(图3A类,车道8). 众所周知,基质定位的Oct1通常在MPP裂解后从前体中间体中去除八肽以稳定客户蛋白(63). 为了在10月1日前确认Psd1前体的加工,我们进口了35S标记的Psd1进入缺乏这种蛋白酶的线粒体(图3B类). 我们观察到中间体2的大小发生了变化(2)和成熟的Psd1β亚单位()表明Oct1确实从Psd1前体中移除了一个肽(图3B类,车道37).

Psd1前体的氨基酸序列表明存在经典的N末端线粒体信号序列(36). 这种信号序列通常被线粒体基质的MPP去除,线粒体基质由两个基本亚单位Mas1和Mas2组成(74,80,81). 为了解决MPP在处理Psd1中的作用,我们将Psd1前体导入从温度敏感的Mas1突变体分离的线粒体(61,62).桅杆已停用体内通过将培养物转移到非限制性生长条件。在分离的线粒体中体内热休克的石块细胞,从中间产物2和成熟的Psd1β中去除信号肽被阻断(图3C类,车道37). 因此,Psd1前体的N末端前序列被基质定位蛋白酶MPP和Oct1裂解,产生Psd1β().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推测成熟的Psd1β是通过自我加工形成的,这导致在输入Psd1时形成两条蛋白酶保护带石块(图3C类,车道7). 为了实验性地测试这个概念,我们将Psd1变体导入到野生型中,并石块线粒体,其在保守的LGST基序中含有一个点突变,以防止自催化切割(9,46,53). 该Psd1S463A构建物以与野生型相同的效率导入,但裂解为α和β亚基被阻断(图3C类,10号车道). 石块线粒体,仅形成了上部带,表明成熟的Psd1β以MPP非依赖性的方式在自我分裂时出现(图3C类,11号车道). 为了证实这一结论,我们分析了Psd1α亚基的形成石块线粒体直接作用。Psd1的C末端被六种蛋氨酸标记,以检测35S标记的Psd1α。此Psd1遇见构建物像野生型Psd1一样导入(数据未显示),并且4kDa大小的Psd1α的形成在石块线粒体(图3D类,车道34). 为了确定发生自催化的导入步骤,我们用35S标记的Psd1(图3E类).35短时间内导入了S-Labeled Psd1(图3E类,车道1,脉冲). 随后,线粒体被重新分离并在进口条件下进一步培养,但没有添加新的35S标记前体(图3E类,车道2,大通(Chase)). 有趣的是,追逐后成熟的Psd1β形成效率更高,但在短脉冲期内仅在较小程度上形成(图3E类). 该观察结果表明,Psd1的自分裂发生在导入的后期,并在正常导入条件下遵循MPP和Oct1的处理。

TOM络合物修饰的Psd1前体被加工成α和β亚单位

引人注目的是,Psd1α也是在缺乏膜电位的情况下形成的,这表明Psd1的自分裂可以独立于其进入线粒体而发生(图3D类,车道1). 因为中间产物1也是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形成的(图3B类,车道1),我们想知道中间产物1是否代表自我处理的Psd1前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野生型线粒体中的Psd1S463A前体进行了导入实验(图4A类,车道5-8). 有趣的是,在导入Psd1S463A前体的过程中没有生成中间体1,这表明中间体1是通过将Psd1自我加工成α和β亚基而形成的。为了评估阻滞的Psd1的自切割效率,我们量化了在存在和不存在膜电位的情况下Psd1α的形成(图4B类). 我们发现,尽管导入线粒体有利于自我处理,但大量截获的Psd1前体也会经历自动催化(图4B类,车道3).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zbc0461228880004.jpg

TOM络合还原的Psd1前体经过自催化处理。 A类,35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将S标记的Psd1和Psd1S463A前体导入野生型线粒体(保护。K(K)).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第页,前体;1,2,中间体1和2;,成熟Psd1β。B类,35S标记的Psd1遇见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在Psd1的C末端含有六种蛋氨酸,从野生型线粒体导入。35放射自显影检测S-标记的Psd1α。用ImageJ定量线粒体中Psd1α的时间依赖性形成。在存在膜电位的情况下,Psd1α进入野生型线粒体的最长输入时间点设置为100%。S.E.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误差线)如图所示。C类,35S标记的Psd1前体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导入野生型线粒体。线粒体与Tom5或Tom22抗体或免疫前血清孵育,作为对照。随后,用蓝色天然凝胶电泳分离裂解线粒体的蛋白质复合物。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D类,35S标记的Psd1前体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导入野生型Tom22伊斯,汤姆70伊斯和Tom40随后,利用His和HA标签对线粒体进行裂解和亲和纯化。负载(4%)和洗脱蛋白(100%)通过SDS-PAGE分离并通过放射自显影术分析。1,中间1。E类,35S标记的Psd1遇见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前体从野生型导入线粒体,汤姆70Δ,汤姆20Δ和汤姆22Δ.35放射自显影检测S-标记的Psd1α。

此前已经证明,当膜电位耗尽时,一些疏水性前体在TOM复合物中积聚(12,82). 为了测试被截获的Psd1前体是否也与TOM复合物结合,我们培养了35S-标记的Psd1前体与无膜电位的孤立线粒体(图4C类). 进口后,使用温和的洗涤剂洋地黄素裂解线粒体,并通过蓝色天然电泳分析样品以检测TOM结合的中间体。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Psd1前体与TOM复合物稳定结合,如向线粒体中添加抗Tom5或Tom22抗体后中间产物的大小变化所示(图4C类,车道36). 为了分析前体和中间体1是否与TOM复合物结合,我们将35在含有His-tagged Tom22、Tom70或HA-taged Tom40的线粒体中的转定位酶处标记S的Psd1,并进行亲和纯化(图4D类). 这些实验表明,中间体1和未加工的前体与标记的TOM亚基共同纯化(图4D类,车道4,8、和12). 为了确定Tom受体是否在Psd1的自我分裂中起作用,我们分析了缺乏一个Tom受体的突变体中Psd1α的形成(图4E类). 只有Tom70的缺失轻微影响了Psd1α的形成(图4E类,顶部). 该观察结果表明,Tom70参与了Psd1前体的初始识别,而Tom22参与了随后的导入步骤。总之,在没有膜电位的情况下,当前体暴露在外膜上并与TOM复合物结合时,Psd1前体发生自动催化裂解成α和β亚基。

Psd1需要整合到内线粒体膜中以实现全酶活性

令人惊讶的发现是,截获的Psd1前体可能在外膜上进行自我处理,这一发现促使我们推测α和β亚单位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线粒体隔室甚至其他膜上。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遵循了35在相同输入条件下与线粒体和微粒体孵育后的S-标记Psd1前体。当添加犬胰腺微粒体时,我们无法检测到Psd1前体的任何裂解(图5A类,车道34). 这一结果表明,Psd1的成熟依赖于线粒体膜,这与用诺氏疟原虫(PkPSD)(54). 我们还测试了自处理和功能是否需要将Psd1分选到内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产生了一株酵母菌株,表达了一种缺乏预测内膜锚定的Psd1变异体(Val-81到Ser-100;Psd1ΔIM)(图1A类) (46). 使用上述亚基特异性抗体检测α-和β-亚基表明,Psd1ΔIM经历自催化处理(图1B类,车道36、和和55B类). 与Psd1HA相比,在通过渗透膨胀破坏外膜后,Psd1ΔIMα和β亚基不能被外部添加的蛋白酶访问(图5B类,车道4). 与基质定位的Tim44一样,当用洗涤剂溶解膜时,Psd1ΔIM仅被蛋白酶K降解(图5B类,车道6). 这一结果表明,Psd1ΔIM完全传输到内膜的基质位置,预测的内膜锚对于正确的拓扑结构至关重要。为了比较两种结构的处理效率,将实验导入35将S标记的Psd1ΔIM和野生型Psd1导入分离的线粒体(图5C类). Psd1ΔIM中假定的内膜锚定的删除甚至刺激了MPP和Oct1前体的进口和加工步骤(图5C类,车道5-8).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zbc0461228880005.jpg

Psd1的自催化过程仅限于线粒体,但不依赖于Psd1正确的分类。 A类,35在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S标记的Psd1前体被导入野生型线粒体(麻省理工学院)和犬胰腺微粒体(工业界集团).P(P),前体;1,2,中间体1和2;,成熟Psd1β。B类将表达Psd1ΔIM的酵母菌株的完整、肿胀或溶解的线粒体(使用Triton X-100)与蛋白酶K或不与蛋白酶K孵育(保护。K(K)). 随后,对样品进行SDS-PAGE,并通过用指示的抗血清进行免疫检测来观察蛋白质。C类,35在存在或不存在膜电位(Δψ)的情况下,将S标记的Psd1或Psd1ΔIM导入野生型线粒体。35S标记蛋白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对于负荷控制,线粒体Hsp70(Ssc1(树-多事亚科C类/线粒体Hsp70))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检测。第页,前体;12,中间体1和2;,成熟Psd1。

最后,我们确定了Psd1ΔIM定位错误对酶活性的影响(图6A类)线粒体磷脂模式(图6B类). 表达Psd1S463A的菌株的线粒体由于不能产生该酶的活性位点,因此未显示出可检测到的脱羧酶活性。相反,与野生型和HA-标记的Psd1相比,通过移除β亚基的膜锚(Psd1ΔIM)导致Psd1的错误定位导致酶活性降低(图6A类). Psd1S463A中Psd1活性的丧失导致典型的psd1级Δ磷脂模式,其特征是线粒体和匀浆中以PE为代价的磷脂酰胆碱富集(图6,B类C类) (18,47). 线粒体内的PS水平没有增加,因为它被用作Psd2的底物,Psd2定位于高尔基体/液泡区室,负责线粒体外合成的PE(37,38).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zbc0461228880006.jpg

Psd1的内膜定位是获得最佳酶活性所必需的。 A类使用从野生型和指定的Psd1突变体中分离的线粒体测量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活性。菌株在30°C的最低半乳糖培养基上生长。显示了三个独立测量的平均值和S.D.值。B类C类,磷脂从线粒体中提取(B类)和匀浆(C类)从野生型和指示的Psd1突变体中分离得到。菌株在30°C的最低半乳糖培养基上生长。有限合伙人,溶血磷脂;圆周率磷脂酰肌醇;个人计算机磷脂酰胆碱;DMPE公司,二甲基磷脂酰乙醇胺;PA公司,磷脂酸。两次独立测量的平均值和S.D.值(误差条)如图所示。

有趣的是,匀浆中Psd1ΔIM的磷脂模式与Psd1S463A相似(图6C类). 这些发现表明,Psd1在线粒体基质中的错误定位导致酶活性降低(图6A类)从而导致线粒体合成的PE对整个细胞PE池的供应不足(图6C类).

讨论

在酵母中,Psd1通过PS的脱羧作用催化大多数细胞PE的形成(1,28,31,3739,83). 删除PSD1型导致严重的细胞损伤,包括线粒体和其他细胞膜中PE水平显著降低导致线粒体形态改变和呼吸条件下生长减少(44,45). 因此,功能性Psd1对维持细胞完整性和功能非常重要。

这里我们表明,正确的导入和分类是Psd1酶活性所必需的。在以前的实验中,GFP标记的Psd1定位于线粒体内膜(47). 然而,蛋白质是整合到膜中还是分类到膜间空间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特别是由于存在两个不相同的亚单位(46,50,53,55). 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Psd1的β-亚单位紧密地锚定在内膜中,很可能通过单个跨膜片段。如前所述,至少有一个跨膜区域的预测支持了这一结论(53,55). 删除该疏水段(氨基酸Val-81至Ser-100)(46,54)导致Psd1在内膜基质侧定位错误,酶活性部分丧失,从而降低PE水平(图5B类和6)。6). 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原酶对其非相同亚单位的裂解没有受到抑制(图1B类). 这一结果表明,不仅正确处理Psd1,而且膜环境对活性酶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可溶性α-亚基含有酶的活性部位或至少是该结构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向膜间空间定向的内膜表面的补充似乎对Psd1脱羧PS极性头部的能力至关重要。膜间间隙中的可溶性α-亚基与膜结合的β-亚基相互作用(图1,D类E类).

为了支持本研究中提出的Psd1拓扑模型,我们研究了该蛋白的线粒体输入途径,并确定了其加工所需的成分。这里,我们证明了两种基质定位的加工肽酶MPP和Oct1从Psd1前体中去除靶向信号(图3C类). 最后,处理后的Psd1经历自分裂成α和β亚基(图3E类). MPP通常会切割线粒体信号序列,随后Oct1会去除一个小肽,通常是八肽(80,81). 预测的MPP裂解位点位于Psd1的亮氨酸48之后。此外,Psd1前体包含Oct1裂解基序的典型序列,即位于位置56处丝氨酸之后的假定Oct1切割位点的位置-10处的精氨酸和位置-8处的苯丙氨酸。通常,Oct1催化的第二个加工步骤被认为是为了稳定N末端(63). MPP和Oct1的顺序裂解可能导致成熟Psd1的N末端出现稳定的甘氨酸(61,63). 蛋白酶,通常去除内膜排序序列,如Imp1和Imp2(80,81),对Psd1处理没有影响。这一发现与观察结果一致,即疏水性内膜排序序列并没有被蛋白质水解去除,因此可以作为Psd1的膜锚。因此,酵母线粒体Psd1β亚单位像细菌对应物一样嵌入内膜(48).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当前体通过耗尽膜电位而滞留在线粒体外膜的TOM复合体时,也可以将Psd1前体裂解为α和β亚单位,这是形成酶活性中心的关键步骤(图4,B类D类). 即使蛋白质错误定位到内膜的基质部位,也不会影响其自我分裂(图5,B类C类). 因此,这两个亚单位的分离并不依赖于线粒体内Psd1的适当成熟和靶向。有趣的是,Psd1前体在外膜自我处理成Psd1α只受到Tom70缺失的轻微影响,而其他Tom受体的缺失对这一处理步骤没有影响(图4E类). 因此,Tom70为传入的Psd1前体提供了初始对接位置,但Psd1的自动催化并不严格要求。线粒体表面的其他成分或特定的膜性质对于Psd1的自催化处理也可能是重要的。等。(54)报告称处理来自的Psd诺氏疟原虫(PkPSD)转化为α和β亚基受到其脂质环境的影响。体外使用脂质体的实验表明,增加二油酸磷脂酰丝氨酸浓度可以提高PkPSD的成熟酶形式和Psd活性,而其他阴离子磷脂,如二油酸或二油酸磷酰甘油,则表现出抑制作用(54). 未来的研究将有必要揭示线粒体特异性脂质成分是否有助于诱导Psd1的自我处理,因为当前体与微粒体膜孵育时,这一步骤不会发生(图5A类).

总之,我们的研究清楚地表明,Psd1插入内膜/膜间空间对于形成酶活性蛋白至关重要。特定的膜环境可能有助于这一过程。在内膜-膜间空间界面处,Psd1的正确拓扑结构对于两亲性底物PS及其极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正确进入酶的活性中心似乎很重要。

鸣谢

我们感谢尼古拉·普凡纳博士、马丁·范德拉恩、迈克尔·亚菲和特雷弗·利思戈博士提供的材料和讨论。我们感谢Nicole Zufall提供的专家技术援助。

*这项工作得到了奥地利科学基金(项目21429和DK分子酶学W901-B05(到G.D.))、德国Forschungsgemeinschaft、Sonderforschungs-bereich 746和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卓越倡议(EXC 294 BIOSS)的支持。

使用的缩写如下:

体育课
磷脂酰乙醇胺
心磷脂
磅/平方英寸1遇见
含有六个C端蛋氨酸的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1
PS(聚苯乙烯)
磷脂酰丝氨酸
汤姆
线粒体外膜转位酶
MPP公司
线粒体加工肽酶。

参考文献

1Bürgermeister M.、Birner-Grünberger R.、Nebauer R.、Daum G.(2004)不同途径对酵母线粒体膜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供应的贡献酿酒酵母.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686, 161–16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奥斯曼·C、沃尔克·D·R、兰格·T(2011)在线粒体中形成磷脂的头部或尾部.《细胞生物学杂志》。 192, 7–1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van Meer G.、Voelker D.R.、Feigenson G.W.(2008)膜脂。他们在哪里以及他们的行为.自然反相摩尔电池。生物。 9, 112–12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Zinser E.、Daum G.(1995)酵母细胞器的分离和生化特性,酿酒酵母.酵母 11, 493–5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Dowhan W.、Bogdanov M.(2009)脂质依赖性膜蛋白拓扑学.每年。生物化学评论。 78, 515–54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van den Brink-van der Laan E.、Killian J.A.、de Kruijff B.(2004)非双层脂质通过侧压力分布的变化影响外周和整体膜蛋白.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666, 275–28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Klingenberg M.(2009)心磷脂和线粒体载体.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788, 2048–205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ange C.、Nett J.H.、Trumpower B.L.和Hunte C.(2001)蛋白质-磷脂相互作用在酵母细胞色素中的特殊作用公元前1复杂结构.EMBO J。 20, 6591–660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李Q.X.,道汉W.(1990)丙酮酸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修复基形成机制的研究大肠杆菌.生物学杂志。化学。 265, 4111–411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Claypool S.M.、Oktay Y.、Boonthung P.、Loo J.A.、Koehler C.M.(2008)心磷脂定义线粒体内膜主要ADP/ATP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组.《细胞生物学杂志》。 182, 937–95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Gallas M.R.、Dienhart M.K.、Stuart R.A.、Long R.M.(2006)Mmp37p,a的特征酿酒酵母线粒体基质蛋白在线粒体蛋白输入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单元格 17, 4051–406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Gebert N.、Joshi A.S.、Kutik S.、Becker T.、McKenzie M.、Guan X.L.、Mooga V.P.、Stroud D.A.、Kulkarni G.、Wenk M.R.、Rehling P.、Meisinger C.、Ryan M.T.、Wiedemann N.、Greenberg M.、Pfanner N.(2009)线粒体心磷脂参与外膜蛋白的生物合成。Barth综合征的意义.货币。生物。 19, 2133–213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Gohil V.M.、Greenberg M.L.(2009)线粒体膜生物发生。磷脂和蛋白质密切相关.《细胞生物学杂志》。 184, 469–47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Kutik S.、Rissler M.、Guan X.L.、Guiard B.、Shui G.、Gebert N.、Heacock P.N.、Rehling P.、Dowhan W.、Wenk M.R.、Pfanner N.、Wiedemann N.(2008)线粒体心磷脂生物合成需要转运蛋白Tam41.《细胞生物学杂志》。 183, 1213–122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Mileykovskaya E.,Dowhan W.(2009)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心磷脂膜结构域.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788, 2084–209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Pfeiffer K.、Gohil V.、Stuart R.A.、Hunte C.、Brandt U.、Greenberg M.L.、Schägger H.(2003)心磷脂稳定呼吸链超复合物.生物学杂志。化学。 278, 52873–5288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Tamura Y.、Harada Y.、Yamano K.、Watanabe K.、Ishikawa D.、Ohsima C.、Nishikawa S.、Yamamoto H.、Endo T.(2006)线粒体中维持TIM23蛋白转运体复合体完整性的Tam41的鉴定.《细胞生物学杂志》。 174, 631–63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Gohil V.M.、Thompson M.N.、Greenberg M.L.(2005)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和心磷脂生物合成途径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酿酒酵母.生物学杂志。化学。 280, 35410–3541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Steenbergen R.、Nanowski T.S.、Beigneux A.、Kulinski A.、Young S.G.、Vance J.E.(2005)小鼠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破坏导致胚胎死亡和线粒体缺陷.生物学杂志。化学。 280, 40032–4004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Barth P.G.、Valianpour F.、Bowen V.M.、Lam J.、Duran M.,Vaz F.M.和Wanders R.J.(2004)X连锁心肌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Barth综合征)。更新.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A类 126安, 349–35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Chicco A.J.、Sparagna G.C.(2007年)心磷脂改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疾病中的作用.美国生理学杂志。细胞生理学。 292,C33–C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Chang S.C.、Heacock P.N.、Clancey C.J.、Dowhan W.(1998)PEL1基因(更名为PGS1)编码酿酒酵母.生物学杂志。化学。 273, 9829–983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Jiang F.、Rizavi H.S.、Greenberg M.L.(1997年)心磷脂对酿酒酵母可发酵或非发酵碳源.摩尔微生物。 26, 481–49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Kelly B.L.、Greenberg M.L.(1990)磷脂酰甘油磷酸磷酸酶的特性及其调控酿酒酵母.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046, 144–15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Osman C.、Haag M.、Wieland F.T.、Brügger B.、Langer T.(2010)心磷脂生物合成所需的线粒体磷酸酶。PGP磷酸酶Gep4.EMBO J。 29, 1976–198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Tamai K.T.、Greenberg M.L.(1990年)心磷脂合成酶的生化特性及其调控酿酒酵母.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046, 214–22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Tuller G.、Hrastnik C.、Achleitner G.、Schiefthaler U.、Klein F.、Daum G.(1998)YDL142c编码心磷脂合成酶(Cls1p),对有氧生长酿酒酵母.FEBS通讯。 421, 15–1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Daum G.、Lees N.D.、Bard M.、Dickson R.(1998)脂质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酿酒酵母.酵母 14, 1471–151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Kennedy E.P.、Weiss S.B.(1956年)胞苷辅酶在磷脂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生物学杂志。化学。 222, 193–21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Kim K.,Kim K.H.,Storey M.K.,Voelker D.R.,Carman G.M.(1999)分离和表征酿酒酵母EKI1乙醇胺激酶基因编码.生物学杂志。化学。 274, 14857–1486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Kuchler K.、Daum G.、Paltauf F.(1986)磷脂合成酶的亚细胞和亚细胞定位酿酒酵母.《细菌学杂志》。 165, 901–91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Rajakumari S.,Daum G.(2010)Janus-face酶酵母Tgl3p和Tgl5p催化脂肪酶和酰基转移酶反应.分子生物学。单元格 21, 501–51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Riekhof W.R.、Voelker D.R.(2006)赖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的摄取和利用酿酒酵母.生物学杂志。化学。 281, 36588–3659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Riekhof W.R.、Wu J.、Jones J.L.、Voelker D.R.(2007)中主要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酰基转移酶的鉴定和表征酿酒酵母.生物学杂志。化学。 282, 28344–2835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Saba J.D.、Nara F.、Bielawska A.、Garrett S.、Hannun Y.A.(1997)这个英国标准T1的基因酿酒酵母是鞘氨醇-1-磷酸裂解酶.生物学杂志。化学。 272, 26087–2609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Trotter P.J.、Pedretti J.、Voelker D.R.(1993年)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来自酿酒酵母。突变株的分离、基因的克隆和无效等位基因的产生.生物学杂志。化学。 268, 21416–2142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Trotter P.J.、Pedretti J.、Yates R.、Voelker D.R.(1995)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2酿酒酵母。基因的克隆和定位、异源表达和零等位基因的创建.生物学杂志。化学。 270, 6071–608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Trotter P.J.、Voelker D.R.(1995)酵母中非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活性(PSD2)的鉴定酿酒酵母.生物学杂志。化学。 270, 6062–607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Zinser E.、Sperka-Gottlieb C.D.、Fasch E.V.、Kohlwein S.D.、Paltauf F.、Daum G.(1991)单细胞真核生物亚细胞膜磷脂合成和脂质组成酿酒酵母.《细菌学杂志》。 173, 2026–203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Voelker D.R.(1984)磷脂酰丝氨酸是培养BHK-21细胞中磷脂酰乙醇胺的主要前体.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 81, 2669–267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Kornmann B.、Currie E.、Collins S.R.、Schuldiner M.、Nunnari J.、Weissman J.S.、Walter P.(2009)合成生物筛选揭示的ER-mitochondria栓系复合体.科学类 325, 477–48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Nguyen T.T.、Lewandowska A.、Choi J.Y.、Markgraf D.F.、Junker M.、Bilgin M.、Ejing C.S.、Voelker D.R.、Rapoport T.A.、Shaw J.M.(2012)Gem1和ERMES不直接影响从内质网到线粒体的磷脂酰丝氨酸转运或线粒体遗传.交通 13, 880–89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Vance J.E.(1990)线粒体相关膜组分中磷脂的合成.生物学杂志。化学。 265, 7248–725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Birner R.、Bürgermeister M.、Schneiter R.、Daum G.(2001)磷脂酰乙醇胺及其几种生物合成途径在酿酒酵母.分子生物学。单元格 12, 997–100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Kuroda T.、Tani M.、Moriguchi A.、Tokunaga S.、Higuchi T.、Kitada S.、Kuge O.(2011)在缺乏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合成的情况下,FMP30是维持正常心磷脂水平和线粒体形态所必需的.摩尔微生物。 80, 248–26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Gulshan K.、Schmidt J.A.、Shahi P.、Moye-Rowley W.S.(2008)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双功能性质的证据。PDR5表达的Pdr3依赖性逆行调节中的作用.分子细胞。生物。 28, 5851–586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Birner R.、Nebauer R.、Schneiter R.和Daum G.(2003)线粒体磷脂酰乙醇胺生物合成机制与抑制素复合物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酿酒酵母.分子生物学。单元格 14, 370–38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Dowhan W.(1997)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丙酮酸依赖酶.方法酶制剂。 280, 81–8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Schuiki I.,Daum G.(2009)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是脂质代谢的关键酶.IUBMB寿命 61, 151–16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Voelker D.R.(1997)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348, 236–24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Dowhan W.,Li Q.X.(1992年)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来自大肠杆菌.方法酶制剂。 209, 348–35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Igarashi K.、Kaneda M.、Yamaji A.、Saido T.C.、Kikkawa U.、Ono Y.、Inoue K.、Umeda M.(1995)一种由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定义的新型磷脂酰丝氨酸结合肽基序。蛋白激酶C和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上磷脂酰丝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的定位.生物学杂志。化学。 270, 29075–2907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Kuge O.、Saito K.、Kojima M.、Akamatsu Y.、Nishijima M.(1996)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产物的翻译后处理.生物化学。J。 319, 33–3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Choi J.Y.、Augagneur Y.、Ben Mamoun C.、Voelker D.R.(2012)酵母遗传互补法鉴定诺氏疟原虫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基因及其特性体外编码酶的成熟.生物学杂志。化学。 287, 222–23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Nebauer R.、Schuiki I.、Kulterer B.、Trajanoski Z.、Daum G.(2007年)酵母线粒体的磷脂酰乙醇胺水平受线粒体成分Oxa1p和Yme1p的影响.FEBS J公司。 274, 6180–619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Rontein D.、Wu W.I.、Voelker D.R.、Hanson A.D.(2003)高等植物线粒体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酵母中的功能互补、植物中的定位和拟南芥.植物生理学。 132, 1678–168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Simbeni R.、Tangemann K.、Schmidt M.、Ceolotto C.、Paltauf F.、Daum G.(1993)磷脂酰丝氨酸导入酵母线粒体.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145, 1–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Zborowski J.、Dygas A.、Wojtczak L.(1983年)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外侧.FEBS通讯。 157, 179–18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Becker T.、Wenz L.S.、Krüger V.、Lehmann W.、Müller J.M.、Goroncy L.、Zufall N.、Lithgow T.、Guiard B.、Chacinska A.、Wagner R.、Meisinger C.、Pfanner N.(2011)线粒体导入蛋白Mim1促进多跨外膜蛋白的生物生成.《细胞生物学杂志》。 194, 387–39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Meisinger C.、Ryan M.T.、Hill K.、Model K.、Lim J.H.、Sickmann A.、Müller H.、Meyer H.E.、Wagner R.、Pfanner N.(2001)线粒体外膜的蛋白质输入通道。高度稳定的Tom40-Tom22核心结构与前蛋白、小tom蛋白和进口受体有差异地相互作用.分子细胞。生物。 21, 2337–234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Vögtle F.N.、Wortelkamp S.、Zahedi R.P.、Becker D.、Leidhold C.、Gevaert K.、Kellermann J.、Voos W.、Sickmann A.、Pfanner N.、Meisinger C.(2009)线粒体N蛋白组的整体分析确定了一种对蛋白质稳定性至关重要的加工肽酶.单元格 139, 428–4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Witte C.、Jensen R.E.、Yaffe M.P.、Schatz G.(1988)MAS1公司是酵母线粒体组装所必需的基因,编码线粒体加工蛋白酶的一个亚单位.EMBO J。 7, 1439–144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Vögtle F.N.、Prinz C.、Kellermann J.、Lottspeich F.、Pfanner N.、Meisinger C.(2011)线粒体蛋白质周转。前体中间肽酶Oct1在蛋白质稳定中的作用.分子生物学。单元格 22, 2135–214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Gietz D.、St Jean A.、Woods R.A.、Schiestl R.H.(1992)完整酵母细胞高效转化方法的改进.核酸研究。 20, 142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Stojanovski D.、Pfanner N.、Wiedemann N.(2007年)蛋白质导入线粒体.方法细胞生物学。 80, 783–80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Fujiki Y.、Hubbard A.L.、Fowler S.、Lazarow P.B.(1982)通过碳酸钠处理分离细胞膜。内质网的应用.《细胞生物学杂志》。 93, 97–10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Thornton N.、Stroud D.A.、Milenkovic D.、Guiard B.、Pfanner N.、Becker T.(2010)线粒体分选和组装机械的两种模块形式与α螺旋外膜蛋白的生物生成有关.分子生物学杂志。 396, 540–54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Truscott K.N.、Voos W.、Frazier A.E.、Lind M.、Li Y.、Geissler A.、Dudek J.、Müller H.、Sickmann A.、Meyer H.E.、Meisinger C.、Guiard B.、Rehling P.、Pfanner N.(2003)J蛋白是线粒体前序列转位酶相关蛋白输入马达的基本亚单位.《细胞生物学杂志》。 163, 707–71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Dekker P.J.、Ryan M.T.、Brix J.、Müller H.、Hönlinger A.、Pfanner N.(1998年)线粒体外膜的前蛋白转定位酶。普通进口孔复合体的分子解剖和组装.分子细胞。生物。 18, 6515–652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Schägger H.,von Jagow G.(1991年)蓝色天然电泳分离酶活性形式的膜蛋白复合物.分析。生物化学。 199, 223–23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Folch J.、Lees M.、Sloane Stanley G.H.(1957)一种从动物组织中分离纯化总脂质的简便方法.生物学杂志。化学。 226, 497–5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Broekhuyse R.M.(1968年)眼睛组织中的磷脂。I.二酰基和乙烯基醚磷脂的分离、表征和二维薄层色谱定量分析.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52, 307–31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Baker M.J.、Frazier A.E.、Gulbis J.M.、Ryan M.T.(2007)线粒体蛋白-进口机械。将结构与功能关联.趋势细胞生物学。 17, 456–46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Chacinska A.、Koehler C.M.、Milenkovic D.、Lithgow T.、Pfanner N.(2009)导入线粒体蛋白质。机械和机制.单元格 138, 628–64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Dolezal P.、Likic V.、Tachezy J.、Lithgow T.(2006)蛋白质导入线粒体的分子机器的进化.科学类 313, 314–31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Neupert W.、Herrmann J.M.(2007年)蛋白质转运到线粒体.每年。生物化学评论。 76, 723–74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Schleiff E.、Becker T.(2011)蛋白质移位的共同基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访问控制.自然修订版分子细胞生物学。 12, 48–5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van Wilpe S.、Ryan M.T.、Hill K.、Maarse A.C.、Meisinger C.、Brix J.、Dekker P.J.、Moczko M.、Wagner R.、Meijer M.、Guiard B.、Hölinger A.、Pfanner N.(1999)Tom22是线粒体前蛋白转定位酶的多功能组织者.自然 401, 485–48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山本H.、福井K.、高桥H.、北村S.、小田T.、Terao K.、内田M.、Esaki M.、西川S.、吉久T.、山野K.、Endo T.(2009)Tom70在前序列线粒体蛋白导入中的作用.生物学杂志。化学。 284, 31635–3164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Gakh O.、Cavadini P.、Isaya G.(2002)线粒体加工肽酶.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592, 63–7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Mossmann D.、Meisinger C.、Vögtle F.N.(2012)线粒体前序列的加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819, 1098–110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Frazier A.E.、Chacinska A.、Truscott K.N.、Guiard B.、Pfanner N.、Rehling P.(2003)线粒体利用不同的机制通过膜间空间运输多跨膜蛋白.分子细胞。生物。 23, 7818–782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Schuiki I.、Schnabl M.、Czabany T.、Hrastnik C.、Daum G.(2010年)通过四种不同途径合成的磷脂酰乙醇胺被供应到酵母的质膜酿酒酵母.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学报 1801, 480–48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生物化学杂志由提供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