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药物科学趋势。作者手稿;PMC 2012年3月28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3314511型
EMSID:英国MS88
PMID:17011050

PICK1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

摘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精神病症状和神秘的病因。家庭研究有力地表明,遗传风险因素在这种疾病中起着一定作用。最近的研究结果以及先前的证据表明,PDZ域蛋白与C激酶1(PICK1)相互作用是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一个有希望的候选基因。在这里,我们概述了可能的分子机制,讨论了表明PICK1在精神分裂症中意外作用的临床病例研究,并讨论了PICK1的药理操作的潜在途径。

介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引发积极和消极症状的严重脑部疾病,包括幻觉、妄想和偏执狂(见词汇表)等精神病特征、认知障碍、动机丧失以及情绪和关系管理能力受损[1,2]. 这种疾病有几种形式,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诊断,最常见的是偏执狂。精神分裂症发生在几乎1%的美国人口中,男性(青少年至25岁)的发病时间早于女性(25-35岁),估计每年有220万美国人受到影响。基因关联、病毒感染、脑损伤和胚胎脑发育期间的药物滥用都与该疾病的病因有关[1-4]。

精神分裂症与单独的基因突变无关,可能涉及多个基因多态性和一系列环境易感性因素的异质机制[-8]. 就个体而言,这些异常可能具有难以在遗传研究中确认的阈下效应,但结合起来,可能表现为症状[5-8]. 这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包括:(i)大脑发育问题和神经元回路的异常形成;(ii)神经递质浓度和受体活性的异常调节;(iii)代谢途径和酶功能缺陷;以及(iv)可能伴随着神经毒性和神经变性的脑容量减少[4-8]. 一些遗传、药理学和环境证据已推断出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如方框1与这种疾病有关的起源的多样性为几种疗法提供了潜力,这些疗法可以纠正受体和酶功能,修复神经元回路,防止神经退行性变的进展。更好地理解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将提高患者分层、定制药物和改善治疗结果的能力。因此,继续发现与这种疾病有关的新基因对于开发更好的药物仍然至关重要。

方框1。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靶点

精神分裂症的药理学和遗传学

使用谷氨酸介导、多巴胺介导和5-羟色胺(5-HT)介导神经传递调节剂的药理学证据有助于为这些受体系统开发精神分裂症模型(表一). 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Largactil®)、氯氮平(Clozaril®)和利培酮(Risperdal®)的药理学特征包括多巴胺和5-HT受体拮抗,但也可能包括肾上腺素受体、乙酰胆碱受体和组胺受体的拮抗活性。这些抗精神病药物可减少妄想和幻觉,但由于多巴胺在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作用,可能导致锥体外系运动失控的身体运动(迟发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静坐不安和假性帕金森综合征)[1,2]. 基因研究有助于确定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危险因素(表一). 精神分裂症的染色体热点已经被提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一些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包括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RGS)(1q21-q22)、肌营养不良蛋白结合蛋白1(DTNBP1)(6p24-p22)、神经调节蛋白(NRG)(8p22-p21)、,d日-氨基酸氧化酶激活剂(DAOA)(13q32-q34)和邻苯二酚--甲基转移酶(COMT)(22q11-q22)[-8]。

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的PICK1相互作用蛋白

有强有力证据表明在精神分裂症中起作用的三种PICK1相互作用蛋白是:(i)谷氨酸(Glu)受体亚单位和亚型(例如Glu)2受体AMPA亚单位5受体红藻氨酸亚基和mGlu7受体代谢性受体);(ii)日期;和(iii)丝氨酸消旋酶(SR)(表一).

PICK1相互作用蛋白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

与PICK1相互作用并在精神分裂症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包括:(i)神经调节蛋白(NRG)和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例如ErbB2/HER2),它们调节神经发育、神经元迁移和分化以及突触可塑性;(ii)突触前黏附蛋白,例如syndecan相互作用蛋白(β-SNAP)和可能的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NSF);(iii)柯萨奇和腺病毒受体(CAR);和(iv)调节PICK1表达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一).

与PICK1相互作用但没有或证据不足的蛋白质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

这些蛋白质包括:(i)Eph酪氨酸激酶受体(例如EphB2)和ephrin配体;(ii)脑钠+通道(例如BNaC1)和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iii)催乳素释放肽受体(PrRP);(iv)十四烷基佛波酯诱导的初级反应序列(TIS21);(v) ADP核糖基化因子(如ARF1);(vi)kalirin7,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vii)syntenin;(viii)同系物秀丽隐杆线虫UNC5(UNC5H);(ix)水通道蛋白-9;(x) 阴离子交换剂-1;和(xi)神经胶质蛋白[14]。

与C激酶1相互作用的蛋白(PICK1)是最近提出的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候选蛋白[9,10]. 这个拾音器1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3.1上,这是一个经常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位点[8,11-13]. 在蛋白质水平上,PICK1因其在调节细胞生物学和几种重要神经元蛋白的功能特性方面的作用而被广泛研究[14-16]. PICK1是一种位于神经元突触的支架蛋白,通过其功能域与广泛的蛋白质结合,包括PSD95–Disc-large–ZO-1(PDZ)域和Bin–两性激素–Rvs(BAR)域[14]。PICK1传感器与蛋白激酶C(PKC)相互作用并调节许多PICK1相互作用伙伴的磷酸化,从而改变其突触聚集、转运至神经元表面和膜再循环。对收敛位点的搜索不仅将PICK1定位在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区域内,而且还将其许多相互作用的蛋白定位在精神病的连锁区域中,包括神经调节蛋白受体、谷氨酸受体和肾上腺素[8]. 与精神分裂症有公认联系的蛋白质及其与PICK1的相互作用在方框1.

最近的三项基因研究调查了PICK1蛋白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提高了人们对PICK1的兴趣。第一个案例研究涉及2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60名对照汉族患者的检查。它揭示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选择1以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11]. 对200名无关的日本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0名年龄相匹配的日本正常对照进行的第二次病例研究发现选择1和精神分裂症,但仅在使用“无组织”精神分裂症时[12]. 如果疾病易感性是由一个基因中的多个变体的联合作用引起的,则可能会出现较小幅度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所报告的两个SNP均发生在PICK1的PDZ域中,没有证据表明在BAR域中存在SNP(图1). 第三项研究将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36名患者)与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6名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相比,老年精神分裂病患者枕皮质PICK1 mRNA的水平没有差异[13].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PICK1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调节PDZ结构域的功能比总mRNA或蛋白质水平更为重要。尽管这些基因发现可能很重要,但需要更多人群的证据来证实PICK1突变是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ukmss-88-f0001.jpg

PICK1相互作用蛋白和PICK1结构域的调控。()PICK1的结构和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所示为PICK1 PDZ域中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SNP。(b条)与PICK1的PDZ结构域相互作用并在精神分裂症中起作用的三种蛋白质。PICK1的PDZ域不常见,因为它可以绑定多种类型的PDZ基序(有关审查,请参阅参考文献[14]). 例如,它通过I型PDZ基序与PKCα结合[9,10],而它与Glu结合2通过II型PDZ基序的受体(AMPA受体亚单位)[15,31,32]. 尽管PICK1与约20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家族相互作用[14]只有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三种蛋白质显示出来:即AMPA受体、DAT和丝氨酸消旋酶。PICK1与这些蛋白相互作用,通过PKC介导的磷酸化、突触聚集和/或膜表达来调节其功能。(c(c))PICK1除了PDZ结构域外,还含有一个BAR结构域,该结构域参与PICK1的二聚化以及与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GRIP)的相互作用[14]. GRIP是一种PDZ域蛋白,将AMPA受体锚定在膜上[13,40,41]. α-螺旋束中带正电荷的BAR同型二聚体足以支持带负电荷膜的静电力,并使脂蛋白相互作用成为可能。例如,含有20%磷脂酰丝氨酸的膜具有约−30 mV的负表面电势,吸引K+碱性蛋白质残基(例如赖氨酸)的离子和簇。(d日)调节PICK1的PDZ结构域相互作用的药理学方法。竞争性PDZ肽与PDZ基序序列相匹配,并与PDZ结构域相匹配,从而抑制内源性PDZ基模的进入。PDZ肽可以被工程化以阻断特定的相互作用;例如,PDZ肽NVYGIESVKI公司,基于Glu的PDZ结合基序2受体,阻断Glu2受体与GRIP和PICK153的相互作用。相比之下,PDZ肽NVYGIEEVKI公司,它是以磷酸化Glu为模型的2受体模拟物,阻断Glu2受体与PICK1相互作用,但不与GRIP53相互作用。虽然还没有实例报道,但药物与PDZ基序或PDZ结构域的变构结合理论上可以改变这些相互作用结构的构象。这种新方法可能有助于增强或减弱PDZ相互作用。

PICK1在精神分裂症中作用的进一步证据来自与疾病相关的PICK1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图1)有不同的可能方法来调节这些相互作用(见下文)。总的来说,通过对遗传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证据进行整理,我们认为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增加的一个潜在生物学原因是PICK1及其相关突触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

PICK1的功能域

PICK1长度为416个氨基酸,具有单个PDZ结构域[14] (图1). 该结构域包含约90个残基,并与C末端含有PDZ结合基序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ICK1的PDZ结构域接受一系列PDZ结合基序,从而介导与许多不同蛋白质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14]. PICK1也与arfaptin2的BAR结构域有序列同源性[17-19]. BAR结构域存在于许多GTPase和其他蛋白质中,参与内吞作用。它们是卷曲的线圈结构,二聚形成香蕉状结构,与磷脂结合,感知和/或促进膜弯曲并促进内吞[17-19] (图1). 单个PICK1蛋白的两个线圈区域可以二聚,PICK1二聚体与PDZ受体或转运体结合后,可以将受体-转运体复合物靶向可能发生内吞作用的膜区[20,21]. 因此,通过其BAR结构域,PICK1可以引导PDZ相互作用蛋白内化到膜内陷,如网格蛋白包被的小孔。PICK1也是Ca2+-传感蛋白–与钙在胞内吞和胞外吐中的积极作用一致2+从属的[22]. 当PDZ结构域未被占据时,PICK1BAR结构域的自二聚化可以通过与其自身N末端PDZ结构区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来抑制[23]. 因此,PICK1介导的PKCα招募可导致其相互作用伙伴的磷酸化,这与其BAR域介导的靶向弯曲膜的靶向性一起,表明PICK1在受体和转运蛋白内吞和再循环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PICK1在谷氨酸受体功能中的作用

谷氨酸系统的破坏与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有关[,24-29]. NMDA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苯环利定和氯胺酮,可能通过增加谷氨酸释放和激活AMPA谷氨酸受体,诱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和体征[24,30]. 此外,遗传学研究表明NMDA、AMPA和红藻氨酸谷氨酸受体是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座[8,13]. 据报道,PICK1的PDZ结构域与AMPA的C末端PDZ基序相互作用[31,32],红藻氨酸[33]和代谢型[34-36]谷氨酸受体亚单位和亚型。PICK1通过PKC调节谷氨酸受体磷酸化,并能控制受体聚集和突触表达[14-16,36-42]. 因此,PICK1可以调节海马和小脑的可塑性,从而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作用[14-16,36-42]. 精神分裂症患者PICK1基因PDZ域突变[11,12]可能导致谷氨酸受体的表面表达和/或转运发生改变,并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

PICK1对多巴胺转运体的调节

单胺类转运蛋白位于突触周围,通过吸收和囊泡储存循环单胺类。在单胺类转运蛋白敲除小鼠中,细胞内储存和释放的单胺类水平被耗尽[43]. 许多药物刺激(如安非他明)或抑制(如可卡因)这些转运蛋白并诱发幻觉症状。他们也是抗抑郁药和精神刺激剂的靶标,并与精神疾病有关[43]. 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模型,是根据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分别触发和减轻精神病的药理学证据,以及多巴胺受体多态性与疾病相关的建议而开发的[44]。

PICK1的PDZ结构域还与多巴胺(DAT)和去甲肾上腺素(NET)的单胺类转运体相互作用,这两者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43,45]. 在含有多巴胺的神经元中,PICK1与DAT共定位,重组PICK1的表达导致DAT–PICK1簇增加多巴胺摄取,这可能是通过PKC依赖机制,因为质膜DAT数量增加[45]. 因此,通过PICK1调控DAT表面表达似乎为精神分裂症患者PICK1功能障碍的参与提供了另一种潜在机制。

PICK1与丝氨酸消旋酶的相互作用

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的AMPA受体,后者表达丝氨酸消旋酶。这种酶能转化-丝氨酸到d日-丝氨酸,是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的内源性配体[46].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d日-丝氨酸可改善某些症状[47]. 此外,编码d日-丝氨酸降解酶d日-氨基酸氧化酶(DAAO)及其激活物调节器G72含有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48-51]. 最近的研究表明PICK1的PDZ结构域与丝氨酸消旋酶相互作用[12]这为PICK1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提供了额外的支持。

PICK1的药理调节

总之,遗传报告、染色体定位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表明PICK1在精神分裂症中起作用。因此,一个重要的挑战是确定PICK1是否可以作为治疗靶点来治疗这种疾病。关于如何调节PICK1的BAR域,我们知之甚少。相反,许多例子表明PDZ结构域的相互作用可以被合成的阻断肽竞争性拮抗(有关综述,请参阅参考文献[52]) (图1). 这些“PDZ肽”可以被设计用来阻断特定的PDZ相互作用,并且两者都有效在体外[33,38,53-55]和体内[56,57]. 然而,尽管PDZ肽是有用的研究工具,但它不能轻易穿透细胞膜,降解迅速,药代动力学性能较差。PDZ肽的这些局限性激发了人们对开发低分子量药物以阻断PDZ结构域相互作用的兴趣。事实上,晶体结构分析和建模方法[37,58]除了化学库筛选外,还提供了阻断PDZ结构域相互作用的药物[59-62]. 这些早期化合物证明了低分子量化合物可以阻断PDZ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60-62]并希望PICK1的PDZ域能被药物调控。

结束语

为了明确定义PICK1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i)使用更多患者的研究是否会证实PICK1突变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增加有关?(ii)目前报道的PICK1 PDZ域SNP是否改变了其功能及其与所有或部分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iii)PICK1其他区域(例如其BAR域)的SNP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吗?(iv)其他PICK1相互作用蛋白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吗?总的来说,未来的研究有几种可能的途径,旨在调节PICK1-PDZ相互作用和/或调节与药物的特定相互作用伙伴的水平。显然,必须对每种方法进行大量工作,以完善方法,更好地定义精确的目标序列,提高选择性,并设计改进的传递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定哪些PICK1相互作用的组合应该被调节,哪些相互作用应该被增强或抑制,从而对精神分裂症产生有益的影响。

我们相信,PICK1是潜在药物干预的一个令人兴奋的靶点,操纵PICK1相互作用的能力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在神经元功能和功能障碍中的假定作用;在适当的时候,这可能会为精神分裂症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表一

与PICK1相互作用但没有或仅有微弱证据的蛋白质
精神分裂症的假定靶点和模型PICK1交互?参考
受体和转运体
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活性降低和谷氨酸释放与
精神分裂症;NMDA受体激活剂和甘氨酸调节剂限制症状
是–PICK1绑定到
许多Glu受体
b条
多巴胺受体和转运体:D增加2受体表达与多巴胺释放
纹状体与精神分裂症有关;D类2受体拮抗减少精神病
是–PICK1交互
带DAT
b条
ErbB受体和NRG:NRG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表达改变;NRG存在于谷氨酸中-
含囊泡;NRG与ErbB受体结合并改变NMDA受体表达
是–PICK1绑定到
ErbB受体
[5,6]
5-羟色胺受体:5-HT受体的超敏反应与精神分裂症有关;5-羟色胺2年受体
对抗可以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未知–交互
未调查
[63,64]
GABA受体:精神分裂症可能出现GABA抑制性音调缺失,因为
谷氨酸活性改变
未知–交互
未调查
[65,66]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烟碱α7受体中的启动子变体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未知–交互
未调查
[67,68]
其他突触蛋白
SNAP-25:精神分裂症可能与突触前蛋白水平异常有关
末端和参与囊泡对接的SNARE复合体
是–PICK1交互
使用β-SNAP和NSF
[69-72]
Dysbindin:表达改变和SNP与精神分裂症相关;dysbindin是突触前蛋白
与抗肌萎缩蛋白结合并调节突触结构和谷氨酸释放的蛋白质
通过谷氨酸连接
受体?
[5,6]
RGS4:表达减少和SNP与精神分裂症相关;RGS4为负值
mGlu受体调节器
通过谷氨酸连接
受体?
[5,6]
酶功能障碍与递质代谢
d日-丝氨酸代谢:d日-丝氨酸激活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它由SR和
DAAO–G72降解;d日-丝氨酸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
是–PICK1绑定到SR b条
COMT:COMT控制多巴胺水平;这种酶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通过DAT链接?[5,6]
大脑发育异常和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新生儿柯萨奇B5病毒感染
经期可能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是–PICK1交互
带CAR
[73,74]
神经营养因子:NGF和BDNF SNPs的低表达水平可能改变神经元
发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AMPA受体调节剂释放BDNF
是–BDNF调节
PICK1表达式
[75-78]
炎症细胞因子:出生问题和胎儿病毒期间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感染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增加有关
未知–可以PICK1
改变细胞因子释放?
[79,80]
缩写:NGF,神经生长因子;可溶性NSF附着蛋白;SNARE,SNAP受体。
b条见正文。

词汇表

AMPA受体谷氨酸离子型跨膜受体亚型,介导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多数快速突触传递。
BAR域蛋白质中的新月形结构,参与膜弯曲和微管化。
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激动和无目的的行为为特点。
多巴胺受体G蛋白偶联代谢型受体,对突触后神经元具有兴奋或抑制作用。
埃弗林斯一个调节轴突导向的肾上腺素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的蛋白质配体家族。
G72型一种能激活的蛋白质d日-DAAO氧化丝氨酸。
GTP酶结合并水解GTP的一大类酶。它们在细胞功能的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包括信号传递和蛋白质运输。
神经调节蛋白四种结构相关的生长因子家族,在发育期和成年期大脑中高度表达。
NMDA受体离子型跨膜谷氨酸受体亚型。通过NMDA受体的钙通量在突触可塑性中起着关键作用,突触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细胞机制。
枕皮质哺乳动物大脑后部的视觉处理区域。
偏执狂以迫害妄想为特征的精神病。
PDZ域蛋白质内的蛋白质结合模块,由80-90个氨基酸组成,折叠成六条β链和两个α螺旋。
PICK1传感器一种介导与几种受体、转运蛋白、离子通道和激酶的C末端相互作用的单一PDZ结构域蛋白。
多态现象个体间DNA序列的差异。在超过1%的群体中发生的遗传变异被认为是遗传连锁分析的有用多态性。
SNP公司单个核苷酸的DNA序列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占人类所有基因变异的90%。

工具书类

1Sadock BJ,Sadock VA,精神分裂症。收件人:Kaplan HI,Sadock BJ,编辑。精神病学概要。第9版利平科特·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2003年,第471-504页。[谷歌学者]
2布坎南RW,Carpenter WT.,Jr。精神分裂症。收件人:Sadock BJ,Sadock VA,编辑。普通精神病学教科书。第8版第1卷。利宾科特·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2005年,第1329–1558页。[谷歌学者]
三。Harrison PJ,Weinberger DR。精神分裂症基因、基因表达和神经病理学:关于它们的融合问题。摩尔精神病学。2005;10:40–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戈夫特区。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模型的药理学意义。哈维。《精神病学评论》。2005;13:352–3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Harrison PJ、Owen MJ。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最新发现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柳叶刀。2003;361:417–4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Owen MJ等。精神分裂症:基因最终?趋势Genet。2005;21:518–5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Collier DA,Li T.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谷氨酸而非多巴胺?欧洲药理学杂志。2003;480:177–1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Moises HW等。精神分裂症的胶质生长因子缺乏和突触失稳假说。BMC精神病学。2002;2:1–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Staudinger J等。PICK1:一种由酵母双杂交系统分离的蛋白激酶C的核周结合蛋白和底物。《细胞生物学杂志》。1995;128:263–27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Staudinger J等,PDZ域蛋白PICK1与蛋白激酶C-αCOOH末端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生物学杂志。化学。1997;272:32019–320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Hong CJ等。PICK1 rs3952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神经报告。2004;15:1965–19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Fujii K等。丝氨酸消旋酶与PICK1结合:与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相关性。摩尔精神病学。2006年;11:150–1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Dracheva S等。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皮层中AMPA受体和AMPA受体结合蛋白的mRNA表达。《神经科学杂志》。物件。2005;79:868–8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开发KK。使蛋白质相互作用药物化:靶向PDZ结构域。Nat.Rev.药物发现。2004;:1047–10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Hanley JG、Henley JM。挑选小脑有限公司的细节。神经元。2006年;49:778–7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Collingridge GL等。受体贩运和突触可塑性。神经科学自然评论。2004;5:952–9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Peter BJ等。作为膜曲率传感器的BAR域:两性激素BAR结构。科学。2004;303:495–4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哈伯曼B.蛋白质的BAR域家族:弯曲和结合的案例?EMBO代表。2004;5:250–25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Zimmerberg J,McLaughlin S.膜曲率:BAR域如何弯曲双层。货币。生物。2004;14:250–2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Steinberg JP等。AMPA受体亚单位GluR2及其相互作用蛋白PICK1的体内靶向突变可消除小脑长期抑郁。神经元。2006年;49:845–8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Jin W,等。脂质结合调节PICK1的突触靶向性、AMPA受体转运和突触可塑性。《神经科学杂志》。2006年;26:2380–239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Hanley JG,Henley JM.PICK1是一种钙传感器,用于NMDA诱导的AMPA受体贩运。EMBO J。2005;24:3266–327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Lu W、Ziff EB。PICK1与ABP/GRIP相互作用以调节AMPA受体的贩运。神经元。2005;47:407–4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哈里森PJ。精神分裂症的海马:神经病理学证据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的综述。精神药理学。2004;174:151–1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Owen MJ等。精神分裂症:突触的遗传障碍?英国医学杂志。2005;330:158–1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Fallin MD等,《I型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一项440单核苷酸多态性筛查》,对德系犹太人病例-父母三人组中的64个候选基因进行筛查。Am.J.Hum.遗传学。2005;77:918–9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蔡总,科伊尔JT。精神分裂症的谷氨酸机制。每年。药理学评论。毒物。2002;42:165–1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Scar E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质谷氨酸能标记物。神经精神药理学。2005;30:1521–15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Moghaddam B.为精神分裂症中的谷氨酸混乱带来秩序。神经元。2003;40:881–8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Heresco-Levy U.N-甲基-d日-天冬氨酸(NMDA)受体为基础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第一个十年。国际神经心理药理学杂志。2000;:243–2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Dev KK等。蛋白激酶Cα结合蛋白PICK1与AMPA受体亚单位的短而非长形式的选择性剪接变体相互作用。神经药理学。1999;38:635–6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夏杰,等。突触PDZ结构域蛋白PICK1对AMPA受体的聚类。神经元。1999;22:179–18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Hirbec H等。通过PICK1和GRIP对海马苔藓纤维突触上AMPA和红藻氨酸受体的快速和差异调节。神经元。2003;37:625–6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Boudin H等。mGluR7a突触前聚集需要PICK1-PDZ域结合位点。神经元。2000;28:485–4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Dev KK等。PICK1与mGluR7的PKC磷酸化相互作用并调控。《神经科学杂志》。2000;20:7252–72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Dev KK等,mglu法规7受体通过与细胞内C末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趋势药理学。科学。2001;22:355–3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Perez JL等。PICK1将活化蛋白激酶Cα靶向海马神经元棘中的AMPA受体簇,并降低AMPA型谷氨酸受体亚单位2的表面水平。《神经科学杂志》。2001;21:5417–54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Terashima A等。PICK1对突触强度和AMPA受体亚单位组成的调节。《神经科学杂志》。2004;24:5381–539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Kim E,Sheng M.突触的PDZ域蛋白。神经科学自然评论。2004;5:771–7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Song I,Huganir RL.突触可塑性过程中AMPA受体的调节。《神经科学趋势》。2002;25:578–5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Barry MF,Ziff EB。受体转运与兴奋性突触的可塑性。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2002;12:279–2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Xia J等。小脑长期抑郁需要PKC调节GluR2/3和PDZ结构域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元。2000;28:499–5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Torres GE等。质膜单胺转运体:结构、调节和功能。神经科学自然评论。2003;4:13–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Scharfetter J.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巴胺受体多态性和药物反应。药物基因组学。2001;2:251–2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Torres GE等。单胺质膜转运蛋白与突触PDZ结构域蛋白PICK1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作用。神经元。2001;30:121–1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Mothet J-P等人。d日-丝氨酸是N-甲基甘氨酸位点的内源性配体-d日-天冬氨酸受体。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0;97:4926–49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Tsai G等人。d日-丝氨酸添加到抗精神病药物中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生物精神病学。1998;44:1081–10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舒马赫J等人。G72和d日-氨基酸氧化酶作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危险因素。摩尔精神病学。2004;9:203–2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Chumakov I等人,涉及新人类基因G72和d日-氨基酸氧化酶与精神分裂症。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2;99:13675–136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Hattori E等。13q33上G72/G30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两个独立家系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相关。Am.J.Hum.遗传学。2003;72:1131–11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Chen YS等。在独立样本中的发现支持双相情感障碍与染色体13q33上的G72/G30位点之间的关联。摩尔精神病学。2004;9:87–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Kim E,Sheng M.突触的PDZ域蛋白。神经科学自然评论。2004;5:771–7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Daw MI等。PDZ蛋白与C末端GluR2/3相互作用,参与海马突触AMPA受体的PKC依赖性调节。神经元。2000;28:873–8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Park Y等。红藻氨酸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的长期抑制。神经元。2006年;49:95–1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Sans N等。通过PDZ蛋白和胞外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NMDA受体贩运。自然细胞生物学。2003;5:520–5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Aarts M等人。通过干扰NMDA受体-PSD-95蛋白相互作用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科学。2002;298:846–8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Garry EM等。AMPA受体和GluR2亚单位的适配器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特异性参与。分子细胞。神经科学。2003;24:10–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Madsen KL等。PICK1中PDZ结构域复合结合特异性的分子决定簇。生物学杂志。化学。2005;280:20539–205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Ferrer M等人。一种用于酶分析的基于PDZ域的检测系统。分析。生物化学。2002;301:207–2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Fujii N等。一种针对PDZ蛋白相互作用域的选择性不可逆抑制剂。美国化学杂志。Soc公司。2003;125:12074–120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Shan J等。Dishevelled PDZ结构域特异性抑制剂的鉴定。生物化学。2005;44:15495–155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Joshi M等人。AF6 PDZ结构域的低分子量配体的发现。安圭。化学。国际教育英语。2006年;45:3790–37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Svensson TH等。非典型神经抑制剂与精神分裂症苯环利定模型的作用模式:5-HT的作用2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临床杂志。心理药理学。1995;15:11–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Bleich A等人。5-羟色胺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精神分裂症。牛市。1988;14:297–3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Lewis DA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皮层GABA神经递质的选择性改变:治疗工作记忆功能障碍的新靶点。精神药理学。2004;174:143–1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Petryshen TL等.染色体5q GABA的遗传研究A类精神分裂症的受体亚单位基因。摩尔精神病学。2005;10:1074–10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Martin LF等,α-7烟碱受体激动剂: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潜在新候选药物。精神药理学。2004;174:54–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Leonard S等人。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基因启动子变异与精神分裂症中发现的抑制缺陷的关联。架构(architecture)。Gen.精神病学。2002;59:1085–10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Scar E等。双相I型障碍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层SNAP-25和突触素水平升高。双极双字。2006年;8:133–1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Tachikawa H等。人类SNAP-25基因5′上游区域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神经心理生物学。2001;43:131–1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Young CE等。精神分裂症患者SNAP-25缺陷和海马连接性。塞雷布。科尔特斯。1998;8:261–2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Thompson PM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突触体相关蛋白SNAP-25水平的改变。生物精神病学。1998;43:239–2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Rantakallio P等人,儿童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成人期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的相关性:28年随访。国际流行病学杂志。1997;26:837–8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Excoffon KJ等。柯萨奇B病毒和腺病毒受体(CAR)PDZ结合域在细胞粘附和生长中的作用。细胞科学杂志。2004;117:4401–44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Gilmore JH等。母体感染调节大鼠胎脑、新生儿脑和母胎单位中BDNF和NGF的表达。神经免疫学杂志。2003;138:49–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Bai O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大鼠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神经科学杂志》。物件。2003;71:127–1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Hong CJ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al66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反应的关联研究。神经科学。莱特。2003;349:206–2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Jourdi H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增强并维持发育中皮层神经元中AMPA受体相关PDZ蛋白的表达。开发生物。2003;263:216–23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Brown AS等。母体白细胞介素-8水平升高和成年后代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美国精神病学杂志。2004;161:889–8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Gilmore JH等。产前感染与精神分裂症风险:IL-1β、IL-6和TNFα抑制皮层神经元树突的发育。神经精神药理学。2004;29:1221–12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