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1; 6(9):e25551。
2011年9月30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371/journal.pone.0025551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下午31844149
PMID:21984929

HIV-结合CCR5和C型凝集素受体在人宫颈粘膜中的原位分布

夏进,编辑器

摘要

宫颈粘膜被认为是HIV传播的主要场所。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HIV共受体CCR5和HIV-结合C型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包括Langerin、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非整合素(DC-SIGN)和甘露糖受体(MR)在该位点的分布尚不清楚。因此,我们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表征了这些分子在HIV血清阴性女性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从接受子宫切除术的妇女(n=6)中收集宫颈组织活检。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诊断患有良性和非炎症性疾病。CCR5+CD4+CD3+T细胞出现在宫颈上皮内或其附近。C型凝集素Langerin由上皮内CD1a+CD4+和CD11c+CD4+Langerhans细胞表达,而DC-SIGN+MR+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和MR+CD68+巨噬细胞定位于子宫内膜粘膜下层。先前定义的免疫效应细胞,包括CD8+、CD56+、CD19+和IgD+细胞,也发现于粘膜下层,偶尔也发现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了解潜在HIV靶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对于宫颈管的空间分布,是破译人类HIV传播途径以及设计HIV抑制化合物的基础。

引言

女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异性传播穿过生殖道粘膜。然而,女性生殖道个别粘膜部位对HIV原发性传播的相对易感性尚不清楚。激素和性传播感染的影响以及精浆中微生物抗原的暴露使宫颈粘膜成为一个复杂的免疫环境。子宫颈单层柱状上皮形成的机械屏障,即使完好无损,在防止病原体入侵方面也不如阴道和外宫颈的多层鳞状上皮坚固[1]虽然宫颈管内的粘液为先天免疫分子提供了介质,并对入侵的病原体形成了物理屏障[2],它从来都不是完全不透水的。在体外器官培养模型中,细胞结合的HIV和病毒都暂时被宫颈粘液捕获,但也可以到达上皮表面并渗透到粘膜靶细胞[3].

恒河猴体内研究[4],[5]和人类阴道外植体研究[6]提示生殖道粘膜中的HIV靶细胞为CD4+T细胞、朗格汉斯细胞(LC)、间质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除了与主要受体CD4和共受体CCR5的常规结合外;DC、LC和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其他受体途径结合HIV,包括C型凝集素受体(CLR)[7].对于HIV-结合CLR(如甘露糖受体(MR))的存在和分布知之甚少[8],[9]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非整合素(DC-SIGN)[10]和兰格林[11]在人类的子宫内膜中。当这些受体与HIV颗粒结合时,其生理作用取决于接种物的位置、时间和浓度以及宿主的炎症和激素因素。例如,HIV与DC-SIGN结合会破坏DC的成熟,削弱T细胞的增殖,并介导HIV向T细胞的传播[11]而不成熟的LC可能通过Langerin有效捕获和降解病毒,从而形成抵抗HIV感染的屏障[12].

以往对宫颈粘膜中HIV或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免疫标记物的研究有限,且基于酶消化组织的流式细胞术或从人类宫颈获得的细胞刷检标本[13],[14],[15]或恒河猴组织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6]和人类[17],[18],[19]然而,CCR5+CD4+T细胞或表达CLR抗原呈递细胞亚群在人类宫颈组织中的分布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在人类子宫内膜上皮和粘膜下层的单细胞水平上对这些HIV结合受体进行表征和定义。

材料和方法

研究人群和样本采集

获得了所有研究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了斯德哥尔摩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伦理批准。从6名因非恶性、非炎症适应症(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病)而接受子宫切除术的女性身上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样本;平均年龄为47.5岁(39-51岁)。纳入标准为:HIV IgG血清阴性,前三个月无性病感染临床症状,未使用激素治疗。子宫切除术的样本立即用冰运到病理科,由妇科病理专家收集宫颈内组织样本。月经周期分期由子宫内膜测年确定。两名研究对象处于增殖期,两名处于分泌期,还有两名子宫内膜失活。

免疫染色原位检测细胞标志物

在手术切除后30分钟内,将宫颈内组织样本快速冷冻在液氮中。如前所述[20],[21],将冷冻保存的组织样品切片至8µm,固定在2%甲醛中,封闭内源性生物素(生物素/亲和素封闭试剂盒;加利福尼亚州伯林盖姆Vector Laboratories),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使用以下抗人抗体检测感兴趣的免疫标记物:山羊抗Langerin(克隆号:AF2088稀释1∶250)、小鼠抗DC-SIGN(克隆号120507稀释1∶500)、山羊抗DLEC(BDCA-2克隆号:AF1376稀释1∶25)(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R&D Systems)、鼠抗CD4(克隆号SK3稀释1∶10)、,小鼠抗CD3(克隆号:SK7稀释1∶10)、小鼠抗CD8,小鼠抗CD123(克隆号:7G3稀释1∶10)(BD Pharmingen,Franklin Lakes,NJ)、大鼠抗CD4(克隆号:YNB46.1.8稀释1∶100)、小鼠抗CD1a(克隆号NO/1/34-HLK稀释1∶500)(德国杜塞尔多夫塞洛泰克)、小鼠抗CD68(克隆号EBM11稀释1∶200)(瑞典斯德哥尔摩DAKO)、山羊抗IgD(克隆号2030-08稀释1∶5000)(美国亚利桑那州伯明翰SouthernBiotech)和小鼠抗CCR5抗体(克隆号:MC-5稀释1∶100)(由德国雷根斯堡大学诊所的M.Mack教授善意提供)。然后加入稀释1∶500的生物素化二级抗体;兔抗鼠、兔抗羊(DAKO)、羊抗鼠(Caltag Laboratories,Invitrogen,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Carlsbad,CA,USA)或山羊抗鼠(Vector Laboratories)。通过使用二氨基联苯胺四氯化氢(DAB;Vector Laboratories)将染色反应发展为棕色,并用苏木精进行核复染。数字图像从DMR-X显微镜(德国威兹拉莱卡)传输到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Quantimet,Q 550 IW(英国剑桥莱卡成像系统)。对于单荧光和双荧光染色,除Alexa Flour 488链霉亲和素(Invitrogen)或Alexa Four 594标记的链霉亲和物(Invit罗gen)用于可视化感兴趣的细胞外,宫颈组织切片按上述方法染色。

使用Qwin 550软件和无滤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 TCS SP2 AOBS)对荧光标记细胞进行评估。阴性对照染色由无关的小鼠、大鼠或山羊IgG(DAKo)组成。

定量分析

研究标记的表达在大约3×10的范围内进行分析6微米2通过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Quantimet、Q 550 IW(徕卡)和Adobe Photoshop CS3(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对每个研究个体的宫颈内组织进行分析。

结果

CD4+和抗原提呈细胞在人宫颈内的分布

所有研究对象的CD4+细胞都组织在宫颈柱状上皮内或其附近(中值:0.012个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6–0.027阳性细胞/100µm2]). 代表性结果见图1CD11c+细胞(此处定义为粘膜髓样DC)的分布模式和频率与CD4+细胞相似(中值:0.013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7–0.024阳性细胞/100µm2]) (图1). CD68+细胞(此处定义为巨噬细胞)也存在于上皮内和粘膜下隔室中,但不存在于CD4+和CD11c+细胞的聚集分布中(图1). 然而,CD68+细胞是该宫颈内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标记物(平均值:0.036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17–0.049阳性细胞/100µm2])CD1a+细胞(此处定义为LCs)主要位于上皮内,数量最少(中位数:0.002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04–0.014阳性细胞/100µm2]) (图1). CD123+细胞以低频率存在,且仅存在于粘膜下层隔室中(中位数:0.007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3–0.011阳性细胞/100µm2]) (图1).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one.0025551.g001.jpg
CD4+和抗原呈递细胞在人宫颈中的分布。

a: CD4+,比例尺:100µm。方框描绘了柱状上皮附近的放大区域。b: CD11c+,比例尺:100µm。方框显示柱状上皮近端的缩放区域。c: CD68+,比例尺:100µm。方框显示柱状上皮近端的缩放区域。d: CD1a+,比例尺:100µm。方框显示柱状上皮近端的缩放区域。e: CD123+,比例尺:50µm。

CD4在40–52%的宫颈内CD3+T细胞上表达,也在所有检测到的CD1a+和CD11c+细胞上表达。代表性结果见图2虽然所有CD1a+LC都是CD11c+,但只有15%的CD11c+LC表达CD1a(图2). CD4也在8%的CD123+细胞上表达(图2). 由于CD123由浆细胞样DC(pDCs)表达,但也可能由其他细胞类型表达,因此使用了补充的pDC特异性标记BDCA-2。只有17%的CD123+细胞共同表达BDCA-2,因此可以准确地定义为pDCs(图2). CD123+BDCA-2+细胞既不表达CD1a也不表达CD11c(数据未显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one.002551.g002.jpg
CD4在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亚群上表达。

a: CD4+(红色)、CD3+(绿色)、CD4+CD3+、I:3µm、比例尺:25µm。b: CD4+(红色)、CD1a+(绿色)、CD4+CD1a+(黄色)、I:24µm、比例尺:25µm。c: CD4+(红色)、CD11c+(绿色)、CD4+CD11c=(黄色),比例尺:25µm。d: CD11c+(红色)、CD1a(绿色)、CD11c+CD1a+(黄色),比例尺:25µm。e: CD123+(红色)、CD4+(绿色)、CD123+CD4+。f: CD123+(红色)、BDCA-2+(绿色)、CD123+BDCA-2+(黄色),比例尺:25µm。箭头表示单个阳性细胞;箭头表示双阳性单元格。

CLR和CCR5在人子宫内膜中表达

Langerin+细胞稀少(中值:0.009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4–0.015阳性细胞/100µm2])主要位于上皮内,也位于下层粘膜下层。代表性结果见图3Langerin在45%的CD11c+细胞和4%的CD4+细胞上表达(图3)所有检测到宫颈内CD1a+细胞,但CD68+细胞上没有检测到(数据未显示)。MR是检测到的最常见的CLR(中位数:0.05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13–0.08阳性细胞/100µm2]). 上皮中未检测到MR表达细胞;然而,CLR存在于离上皮表面近30µm的下层粘膜下层(图3). DC-SIGN+细胞的分布与MR+细胞的分布相似(距离上皮表面近50µm),但频率较低(中位数:0.009阳性细胞/100µm2[范围:0.005–0.028阳性细胞/100µm2]) (图3). 此外,在一些研究个体中,柱状上皮的某些部分表达了弱的非特异性DC-SIGN染色。MR和DC-SIGN均在CD68+细胞(分别为97%和35%)和CD11c+细胞上频繁表达(分别为86%和38%)(图3),但不在CD1a+细胞上(数据未显示)。CD1a+细胞不表达CCR5,而CCR5+CD4+细胞和CCR5+CD11c+细胞在宫颈上皮内及其附近明显可见(图3). CD123+BDCA-2+细胞上均未出现研究的CLR(数据未显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one.0025551.g003.jpg
HIV-结合CLR和CCR5在人子宫内膜中表达。

a: Langerin+,比例尺:100µm。b: CD11c+(红色)、Langerin+(绿色)、CD11c+Langerin=(黄色)、比例尺:25µm。c: CD4+(红色)、Langerin+(绿色)、CD4+Langerin=(黄色),比例尺:25µm。d: MR+,比例尺:100µm。e: DC-SIGN+,比例尺:100µm。f: MR+(红色)、CD68+(绿色)、MR+CD68+(黄色)、比例尺:25µm。g: DC-SIGN+(红色)、CD68+(绿色)、DC-SIGN+CD68+。h: MR+(红色)、CD11c+(绿色)、MR+CD11c=(黄色)、比例尺:25µm。i: DC-SIGN+(红色)、CD11c+(绿色)、DC-SIGN+CD11c+(黄色),比例尺:25µm。j: CD1a+(绿色)、CCR5+(红色)、比例尺:25µm。k: CD4+(绿色)、CCR5+(红色)、CD4+CCR5+(黄色),比例尺:25µm。l: CD11c+(绿色)、CCR5+(红色)、CD11c+CCR5+(黄色),比例尺:100µm。箭头表示单个阳性细胞;箭头表示双阳性单元格。

免疫效应细胞在人宫颈内的分布

具有潜在细胞毒性活性或抗体依赖性功能活性的效应细胞分别包括CD8+细胞(此处定义为细胞毒性T细胞)、CD56+细胞(定义为自然杀伤细胞的子集)和CD19+细胞(界定为B细胞)。对CD8+、CD56+、CD19+和IgD+细胞的分布进行了表征(图4),但细胞没有进一步量化。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one.0025551.g004.jpg
免疫效应细胞在宫颈内的分布。

a: CD8+,比例尺:100µm。方框显示柱状上皮近端的缩放区域。b: CD56+,比例尺:100µm。c: CD19+,标尺50µm。d: IgD+,比例尺50µm。

与CD4+和CD11c+细胞的分布模式一样,CD8+细胞位于宫颈上皮内或其附近。上皮和粘膜下层也检测到CD56+细胞。相反,CD19+细胞和产生IgD的细胞仅见于粘膜下层(分别接近上皮表面120µm和55µm)。

讨论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潜在的HIV结合受体CCR5、Langerin、DC-SIGN和MR的存在,并在单细胞水平上证明了它们在人类子宫内膜上皮内和/或粘膜下的定位。因此,这些研究补充了先前关于人类外宫颈中HIV受体分布的数据[22]和子宫内膜[23]我们目前来自非炎症宫颈管组织的数据表明,Langerin+细胞位于与宫颈管直接接触的单细胞层上皮中,因此可以进行HIV结合和传播。此外,CCR5+细胞出现在子宫内膜上皮和粘膜下层,与人类子宫内膜的结果一致[23]恒河猴阴道粘膜下层[24]DC-SIGN+和MR+细胞虽然不存在于上皮层,但表面上位于粘膜下层,在那里发现了与效应免疫功能相关的其他细胞群。

人类宫颈内CD4+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对HIV初始传播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但在SIV猕猴模型中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阴道内接种SIV后几天内,宫颈粘膜中的CD4+T细胞发生局部感染[25],[26]虽然上皮内CCR5+CD4+CD3+T细胞、CD1a+和Langerin+细胞以前在细胞刷检获得的人类宫颈样本中检测到[14],[27],其原位分布迄今尚未确定。上皮内Langerin+CD1a+LC很少见,但它们位于单细胞层上皮中,并且Langerin和CD4的表达使它们很可能成为HIV原发性传播的靶点。然而,尚未在体内显示通过宫颈细胞直接采样病毒颗粒。无生殖柱状上皮被认为缺乏LC[28]之前一项关于人类内分泌服务的研究没有发现CD1a+细胞[19]然而,在恒河猴的宫颈内组织中检测到上皮内CD1a+细胞[16]我们小组最近在单层子宫上皮中发现了Langerin+CD1a+细胞[23]。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实验程序、所研究的组织或组织数量的潜在差异。此外,与之前在人类阴道组织中的发现相反[6]和子宫颈[27],我们没有发现共同表达CCR5的CD1a+LC。

其他HIV靶细胞,包括DC-SIGN+MR+CD11c+髓样DC和MR+CD68+巨噬细胞,在宫颈黏膜下层内扩散。MR+和DC-SIGN+表达细胞在宫颈粘膜下层的分隔与之前在人类皮肤中的发现类似[29],子宫内膜[23]和外宫颈[22]在最近一份使用子宫颈和子宫内膜来源的初级生殖器上皮细胞的报告中,发现暴露于HIV包膜糖蛋白可通过上调炎症细胞因子降低上皮单层的完整性[30]因此,理论上性交后感染艾滋病毒的精液可以接触到下层粘膜下细胞。此外,整合素CD11c与β链CD18一起形成补体受体4(CR4或CD11c/CD18)。CR4在抗原提呈细胞(包括DC和巨噬细胞)上表达。补体调理的HIV可通过补体受体3(CR3)或CR4结合感染未成熟DC,这已被证明可增强HIV体外感染性[31]因此,本研究中的CD11c+细胞可能通过其CLR和CR4结合HIV。宫颈粘膜是一个免疫活性部位,包括形成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细胞。树突状细胞亚群BDCA-2+CD123+pDCs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形成了一个界面,这些细胞仅位于粘膜下层。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份关于BDCA-2+CD123+pDC在无火焰的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的报告,尽管这种细胞的数量非常低。pDC在HSV反复感染的免疫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2]和恒河猴宫内SIV暴露后的免疫反应[25],但其在人类子宫内膜中的功能尚待确定。

在易与HIV相互作用的额外白细胞群中,有自然杀伤细胞[33]和表达DC-SIGN的B细胞[34]然而,这些途径对女性生殖道粘膜不同部位HIV相关免疫事件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探讨。事实上,自然杀伤细胞在整个女性生殖道中表达不同的表型标记[35]而本研究中使用的CD56标记并不涵盖所有这些亚型。尽管如此,如前所述[19],[36]在非炎症条件下,CD8+、CD56+和CD19+细胞以及抗体产生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也存在,并且位于CD4、CCR5和CLR表达细胞附近。

HIV靶细胞和受体的表达严重依赖于生殖器粘膜的炎症状态,正如最近的一份报告所示,该报告描述了受疱疹影响的生殖器皮肤即使在临床治愈和清除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HIV受体阳性炎症细胞[37]此外,女性性激素水平(包括外源性激素避孕药)会影响女性生殖道的免疫反应[38],[39],[40]例如,子宫上皮细胞CCR5的表达在增殖期增加[41]而子宫颈外上皮在整个月经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42]根据这一发现和其他发现,在排卵后7-10天的时间间隔内提出了一个“脆弱窗口”,在此期间,由于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艾滋病毒传播的易感性增加[43]激素水平也影响外宫颈和内宫颈之间边界的定位。在青春期、怀孕和使用激素避孕药期间,宫颈上皮可能暴露在阴道腔中:这种情况称为宫颈异位[44]性交后的机械微磨损或炎症条件破坏了上皮层的完整性时,异位女性粘膜下层的细胞可能直接暴露于含病毒的精液中。事实上,子宫颈异位与HIV感染风险增加有关[45]。本报告中的研究对象代表了月经周期的三个阶段,但该研究组的规模较小,无法对激素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然而,在代表所有月经周期阶段的内分泌服务中观察到了所研究的标记物。

宫颈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被认为是HIV性传播的主要靶点。单细胞水平的检测使我们能够可视化HIV结合受体彼此之间的位置,绘制它们与相应免疫细胞的接近程度,并测量粘膜下细胞与上皮表面的距离。我们发现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目前许多候选杀微生物剂都是基于阻碍HIV与其受体(包括CCR5和CLR分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低风险环境中相对常见的情况下,了解非燃烧人体宫颈组织对HIV感染的易感性会影响HIV受体阻断化合物的设计。未来的研究还应包括艾滋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受试者,如炎症患者以及其他种族和地理环境的代表。

致谢

我们感谢G.Morgan的富有成果的讨论,感谢P.Petersson和A.Hofmann的技术帮助,感谢A.Tolf、S.Andersson和M.StröM的临床数据管理和活检采集,感谢M.Mack亲切地为我们提供抗CCR5抗体。

脚注

竞争利益:提交人声明,不存在相互竞争的利益。

基金:这项研究得到了Vetenskapsr-det、SIDA和Stiftelsen Läkare mot AIDS的资助。资助者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决定出版或编写手稿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工具书类

1Iqbal SM,Kaul R.粘膜固有免疫是HIV易感性的决定因素。美国生殖免疫学杂志。2008;59:44–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奎尔AJ。女性生殖道对病原体挑战的先天和早期免疫反应以及上皮细胞的关键作用。生殖免疫学杂志。2002;57:61–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Maher D,Wu X,Schacker T,Horbul J,Southern P.人类宫颈阴道组织中HIV的结合、渗透和原发感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5;102:11504–1150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Spira AI、Marx PA、Patterson BK、Mahoney J、Koup RA等。猴免疫缺陷病毒阴道内接种恒河猴后的感染细胞靶点和病毒传播途径。实验医学杂志。1996;183:215–22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胡JJ、加德纳MB、米勒CJ。猿猴免疫缺陷病毒经阴道接种后迅速渗入宫颈阴道粘膜,感染上皮内树突状细胞。病毒学杂志。2000;74:6087–609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Hladik F、Sakhatathorn P、Ballweber L、Lentz G、Fialkow M等。确定阴道进入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的初始事件。免疫。2007;26:257–2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Turville SG、Cameron PU、Handley A、Lin G、Pohlmann S等。树突状细胞亚群上结合HIV的受体的多样性。自然免疫学。2002;:975–9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arkin M、Childs RA、Matthews TJ、Thiel S、Mizuochi T等。不依赖CD4识别的HIV-1包膜糖蛋白gp120的寡糖介导相互作用。艾滋病。1989年;:793–7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Turville SG、Arthos J、Donald KM、Lynch G、Naif H等。人类树突状细胞上的HIV gp120受体。鲜血。2001;98:2482–24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Geijtenbeek TB、Kwon DS、Torensma R、van Vliet SJ、van Duijnhoven GC等。DC-SIGN是一种增强T细胞转染的树突状细胞特异性HIV-1结合蛋白。单元格。2000;100:587–5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de Witte L、Nabatov A、Geijtenbeek TB。DC-SIGN+-树突状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在HIV-1传播中的不同作用。分子医学趋势。2008;14:12–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de Witte L、Nabatov A、Pion M、Fluitsma D、de Jong MA等。Langerin是Langerhans细胞传播HIV-1的天然屏障。自然医学。2007;13:367–3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克劳利·诺威克PA、贝尔M、爱德华兹RP、麦卡利斯特D、戈尔H等。正常子宫颈:分离淋巴细胞表型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的特征。美国生殖免疫学杂志。1995;34:241–2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Prakash M,Kapembwa MS,Gotch F,Patterson S。子宫颈T淋巴细胞的活化标记物和趋化因子受体水平高于正常健康女性的外周血。生殖免疫学杂志。2001;52:101–1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Quayle AJ、Kourtis AP、Cu-Uvin S、Polich JA、Yang H等。HIV-1感染女性宫颈中的T淋巴细胞特征以及总免疫球蛋白和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浓度。J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07;44:292–2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Miller CJ、McChesney M、Moore PF。恒河猴子宫颈和阴道中的朗格汉斯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实验室投资。1992;67:628–6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Poppe WA、Drijkoningen M、Ide PS、Lauweryns JM、Van Assche FA。正常子宫颈中的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欧洲妇产科学杂志。1998年;81:277–28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Zhang L,He T,Talal A,Wang G,Frankel SS,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共受体的体内分布:CXCR4、CCR3和CCR5。《维罗尔杂志》。1998年;72:5035–504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Pudney J,Quayle AJ,Anderson DJ。人类阴道和宫颈的免疫微环境:细胞免疫介质集中在宫颈转化区。生物再现。2005;73:1253–12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Lore K,Andersson J.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细胞。方法分子生物学。2004年;249:201–2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Hirbod T、Nilsson J、Andersson S、Uberti-Foppa C、Ferrari D等。HIV-1血清阴性高危行为女性宫颈中干扰素α和RANTES的上调。J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06;43:137–14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Hirbod T、Kaldensjo T、Lopalco L、Klareskog E、Andersson S等。C型凝集素受体在有HIV感染风险的女性外宫颈中的丰富和表面表达。J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09;51:239–2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Kaldensjo T、Peterson P、Tolf A、Morgan G、Broliden K等。人类子宫内膜上皮内和间质Langerin及CCR5阳性细胞的检测:HIV感染的潜在靶点。《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2011年;6:e213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Poonia B,Wang XL,Veazey RS。猴免疫缺陷病毒靶细胞在正常恒河猴阴道组织中的分布:病毒传播的意义。生殖免疫学杂志。2006;72:74–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Li Q,Estes JD,Schlievert PM,Duan L,Brosnahan AJ,等。单月桂酸甘油预防粘膜SIV传播。自然。2009;458:1034–10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Miller CJ,Li Q,Abel K,Kim EY,Ma ZM,等。猴免疫缺陷病毒阴道传播后感染的传播和传播。《维罗尔杂志》。2005;79:9217–92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Prakash M、Kapembwa MS、Gotch F、Patterson S.Chemokine受体在健康女性子宫内膜粘膜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传染病杂志。2004年;190:246–2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Kawamura T、Kurtz SE、Blauvelt A、Shimada S。Langerhans细胞在HIV性传播中的作用。皮肤科学杂志。2005;40:147–1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Angel CE、Lala A、Chen CJ、Edgar SG、Ostrovsky LL等。人类真皮中CD14+抗原提呈细胞的成熟度低于CD1a+对应细胞。国际免疫学。2007;19:1271–12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Nazli A、Chan O、Dobson Belaire WN、Ouellet M、Tremblay MJ等。HIV-1直接损害粘膜上皮屏障完整性,导致微生物移位。《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10;6:e10008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Bouhlal H,Chomont N,Requena M,Nasreddine N,Saidi H等。用补体对HIV进行超声处理,以CR3和DC SIGN依赖的方式增强树突细胞的感染和病毒向CD4 T细胞的转移。免疫学杂志。2007;178:1086–10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Donaghy H、Bosnjak L、Harman AN、Marsden V、Tyring SK等。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免疫控制复发性人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维罗尔杂志》。2009;83:1952–196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Harada H、Goto Y、Ohno T、Suzu S、Okada S。增殖激活上调NK细胞上CD4和HIV-1共同受体的表达,并诱导其感染HIV-1。欧洲免疫学杂志。2007;37:2148–21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Rappocciolo G、Piazza P、Fuller CL、Reinhart TA、Watkins SC等。B淋巴细胞上的DC-SIGN是HIV-1向T淋巴细胞传播所必需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病理学》。2006;2:e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Mselle TF、Meadows SK、Eriksson M、Smith JM、Shen L等。人类女性生殖道NK细胞的独特特征。临床免疫学。2007;124:69–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Kutteh WH,Mestecky J.女性生殖道中的分泌免疫。美国生殖免疫学杂志。1994;31:40–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朱J,Hladik F,Woodward A,Klock A,Peng T,等。HSV-2活化后HIV-1受体阳性细胞的持续存在是增加HIV-1获得的潜在机制。自然医学。2009;15:886–8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Prakash M,Patterson S,Gotch F,Kapembwa MS。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宫颈粘膜HIV-1共受体的体外分析。b慢跑。2004年;111:1468–14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Wira CR、Fahey JV、Sentman CL、Pioli PA、Shen L.Innate和女性生殖道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反应和相互作用。免疫学评论。2005;206:306–3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Kaushic C、Ferreira VH、Kafka JK、Nazli A.女性生殖道HIV感染:局部粘膜微环境的离散影响。美国生殖免疫学杂志。63:566–5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Yeaman GR、Howell AL、Weldon S、Demian DJ、Collins JE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受体和辅助受体在人类子宫上皮细胞上的表达:月经周期中的表达调控以及对人类免疫缺陷毒感染的影响。免疫学。2003;109:137–1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Yeaman GR、Asin S、Weldon S、Demian DJ、Collins JE等。人类外宫颈中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感染的意义。免疫学。2004年;113:524–5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Wira CR,Fahey合资公司。了解HIV如何感染女性的新策略:确定月经周期中的脆弱窗口。艾滋病。2008;22:1909–191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Jacobson DL、Peralta L、Graham NM、Zenilman J.宫颈异位症的组织学发展:与生殖激素的关系。性传播疾病。2000;27:252–2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Moss GB、Clemetson D、D’Costa L、Plummer FA、Ndinya-Achola JO等。子宫颈异位症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异性传播的关系:肯尼亚内罗毕夫妇研究结果。传染病杂志。1991;164:588–5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PLOS ONE系列由以下人员提供多环芳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