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1年5月24日;108(21): 8826–8831.
2011年5月6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73/pnas.1018671108
PMCID公司:PMC3102358型
PMID:21551097

末端结合蛋白EB3和EB1将微管连接到轴突起始段的锚蛋白G

关联数据

补充材料

摘要

轴突起始段(AIS)在维持神经元的分子和功能极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AIS结构与支持轴突运输的微管(MT)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提供了证据,证明MT+结合(EB)蛋白EB1和EB3除了在其他神经元分区中跟踪MT+结合蛋白的行为外,在AIS中也有作用。在成熟神经元中,EB3在AIS中集中并稳定。我们确定了EB3/EB1和AIS支架蛋白锚蛋白G(ankG)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此外,EB3和EB1参与AIS维持,通过ankG击倒AIS分解导致EB3和EB1彗星的细胞范围上调。因此,EB3和EB1协调ankG和AIS-MT之间的分子和功能相互作用,支持ankG在维持神经元极性中的中心作用。

神经元是高度极化的细胞,依赖微管(MT)维持其结构和长距离极化运输(1). 支持轴突运输的MT穿过轴突起始段(AIS),这是产生动作电位所必需的隔室(2)和维持神经元极性(). 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AIS处电压门控钠(Nav)和钾通道的浓度,这些通道通过与锚蛋白G(ankG)的相互作用栓系在质膜上(47). 反过来,ankG通过βIV spectrin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连接,并通过募集膜蛋白和βIV spectrin到新生的AIS来组织AIS的形成().

AIS通过在细胞表面形成膜成分的扩散屏障来维持神经元极性(4,8,9)并通过抑制AIS的细胞内扩散和囊泡转运(10). 这两种现象都依赖于ankG,因为ankG的耗竭导致AIS的消失和近端轴突获得树突特性(11,12). 然而,ankG在细胞内AIS组织中的分子作用尚不清楚。AIS细胞内滤过器对ankG的依赖性(10)以及ankG缺乏小鼠浦肯野细胞AIS中MT束的紊乱(12)表明在AIS中ankG和MT之间存在未知的链路。

末端结合(EB)蛋白家族由三个成员组成(EB1–3),被描述为plus-end–tracking蛋白质(+TIPs),在生长的MT plus-ends上协调动态蛋白质网络(13). 在神经元中,EB1与轴突运输有关(14,15)而EB3被认为是MT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之间的分子连接(16,17). 我们假设EB蛋白可能通过与ankG/βIV特异性支架的相互作用在AIS中发挥作用。我们首先发现EB3在成熟神经元的AIS中积累并稳定。EB3和EB1都与ankG结合,并参与AIS脚手架的维护。反过来,通过ankG敲除改变神经元极性会诱导EB3和EB1彗星的细胞范围上调。因此,MT和ankG之间的EB蛋白连接提供了一个分子视角,以了解AIS支架和MT是如何组织的,并可能有助于维持神经元极性。

结果

EB3集中于成熟神经元的AIS。

我们首先评估了EB3在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定位。在成熟神经元中,EB3在整个胞体和树突中以与MT+末端结合的点状存在(17)也集中在AIS,与紧密重叠或重叠的骨料对齐(图1A类). 在我们的培养物中,EB3表达在体外10天后增加(div)(图S1; 另请参见图5A类) (17)当单个神经元开始表达EB3时,即检测到AIS中的富集(图1B类图S1). 一致地,在所有检测年龄段,AIS中EB3强度与树突中EB3密度的比值(AIS/D)均大于1(图1C类). EB蛋白招募+TIP伙伴,如细胞质连接蛋白(CLIP)和CLIP相关蛋白(CLASP)到MT plus-ends(13)表明这些下游+TIP也可能集中在AIS中。CLIP170和CLASP1/2在成熟培养的神经元中进行了免疫染色,但在AIS中未观察到它们的存在或富集(图1D类图S2). 这一结果表明,AIS中的EB3可能是与经典MT plus-ends组件不同的复合物的一部分。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1.jpg

神经元AIS中EB3的浓度。(A类)EB3(绿色)与ankG(红色)共定位,并集中在21-div海马神经元的AIS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以蓝色显示。(比例尺:20μm)(B类)神经元成熟期间,AIS中出现EB3的细胞百分比的时间进程。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307–620个神经元,来自三到五个独立实验。(C类)AIS和近端树突之间EB3平均强度比的时间进程(AIS/D比)。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来自三个实验的47或48个神经元。(D类)CLIP170在21 div海马神经元中的定位。CLIP170,绿色;EB3,红色;ankG,蓝色。(比例尺:10μm)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5.jpg

EB1在成熟神经元中表达,并与ankG结合。(A类)Western blot显示培养海马神经元中EB蛋白家族成员的发育表达。(B类)神经元培养成熟过程中EB3/EB1免疫标记比率。沿着近端树突测量EB1和EB3标记的平均强度,并将比率归一化为在21 div时达到的比率(C类)显示AIS中EB1(红色)富集的21-div神经元示例。(EB3显示为绿色,ankG显示为蓝色。)(比例尺:20μm。)(D类)GST-EB1从转染的COS细胞裂解物中下调ankG-GFP。(E类)代表性SPR曲线:纯化的190-kDa ankG与GST-EB1结合。(定量参数见表S1.) (F类)在COS细胞中,EB1-GFP(绿色)能够在MT上招募ankG-mCh(红色)(比例尺:20μm)(G公司)当与微管蛋白-GFP(Tub-GFP)或EB1-GFP共表达时,显示锚蛋白向MT募集的COS细胞的百分比。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535–1403个细胞,来自三到七个实验;t吨测试*P(P)< 0.05.

AIS中EB3的稳定、MT-依赖浓度。

作为一个+TIP,EB蛋白作为短暂的彗星聚集在不断增长的MT plus-ends(18). 为了比较EB3在AIS和树突中的动态行为,我们将EB3-GFP转染到8到10 div神经元中,然后使用高度倾斜照明显微镜进行活细胞成像(图2A类电影S1). 在细胞体和树突中,我们观察到许多移动的瞬时EB3-GFP彗星。引人注目的是,AIS中富集的EB3-GFP大多是不动的,AIS内几乎没有彗星可检测到(图2A类电影S1). 为了直接探讨AIS中EB3的稳定性,并验证EB3的富集并没有掩盖可移动的EB3彗星,我们对AIS和8-10-div神经元树突中的EB3-GFP进行了光漂白后荧光恢复(FRAP)分析。在AIS中,我们从未观察到彗星侵入漂白区,这表明AIS中EB3的富集不是由MT加ends的积累引起的(图S3). AIS中的荧光恢复比树突中的更不完整(图2B类)揭示了AIS中EB3固定种群的积累(图2C类). AIS中EB3的浓度和稳定性可能与EB3沿MT晶格的结合有关。因此,我们评估了急性(2小时)诺克唑和紫杉醇治疗后扰乱MT的21-div神经元中EB3的定位(图2D类). 废除MT动力学的低剂量(0.2μM)诺卡唑治疗足以诱导EB3体脂蛋白斑点消失,并降低整体EB3标记强度(17). 经此治疗后,大多数神经元仍检测到AIS中EB3的富集,表明EB3的积累并不依赖于MT加end动力学(图2E类). 相比之下,使用高剂量(20μM)的诺卡唑改变组装的MT(17)或使用紫杉醇(0.2μM)稳定所有MT,破坏一半神经元中EB3的AIS富集(图2E类)高剂量诺可唑能够显著改变EB3标记的平均AIS/D比率(图2F类). 这些观察结果有力地表明,EB3的稳定性取决于MT晶格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2.jpg

EB3在AIS处不动且稳定。(A类)EB3-GFP转染10-div神经元的活细胞成像(电影S1). AIS(紫色)沿线的日程表显示了EB3的浓度,但没有明显的彗星运动。沿着树枝状(蓝色)的日程表显示了几个彗星的双向运动。[比例尺:10μm(左侧); 5微米(赖特以及在居中); 60 s(垂直波形图方向居中). (B类)表达EB3-GFP的8-9-div神经元的点FRAP实验的归一化平均荧光恢复曲线。AIS(紫色)中的恢复不如枝晶(蓝色)中的完全。平均值(粗线)±SEM(细线),n个=两个实验中的14个神经元。(C类)根据单个恢复曲线计算AIS和树突中不动EB3-GFP种群的百分比。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两个实验中的19个神经元;t吨测试***P(P)< 0.001. (D类)MT扰动对21个div神经元EB3定位的影响。诺卡唑(noco)(0.2μM或20μM,持续2小时)或紫杉醇(0.2μM,持续2 h)诱导EB3体感斑点消失(EB3,绿色;map2,蓝色),但仅部分干扰AIS中的EB3浓度(ankG,红色)。(比例尺:20μm)(E类)MT扰动后AIS中显示EB3浓度的神经元百分比。车辆、车辆状况。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三个实验中的301–330个神经元;与车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 0.01; 不显著(ns),P(P)> 0.05. (F类)MT扰动后EB3的AIS/D比率。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35-36个神经元,来自三个实验;与车辆的单向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 0.05; 纳秒,P(P)> 0.05.

EB3直接绑定到AnkG。

AIS中EB3的浓度和稳定性表明它与ankG支架有关。为了测试EB3与ankG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用细菌表达的GST-EB3和转染COS细胞的ankG-GFP或ankB-GFP进行GST下拉试验。AnkG能够与重组EB3结合,但ankB(沿远端轴突表达的另一种神经元锚蛋白)不能结合(图3A类图S4) (19). 接下来,我们使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实验来评估EB3和ankG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纯化的190-kDa-ankG与GST-EB3结合,具有纳米摩尔亲和力(K(K)d日=1.2±0.7 nM),而220-kDa ankB未观察到结合(图3B类表S1). 为了确认EB3–ankG在细胞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我们使用了基于细胞的MT招募分析。在COS细胞中,ankG-mCherry(ankG-m Ch)显示出均匀的膜下定位(图3C类). 过度表达的EB3-GFP沿MT累积,诱导MT束(20). 当与EB3-GFP共表达时,与转染ankG-mCh和tubulin-GFP的细胞的4±3%相比,在EB3-GFP高表达的细胞中,ankG-m Ch被招募到MT中(图3D类E类). 此外,HA标记的EB3也向MT募集ankG-GFP,但不募集ankB-GFP(图3E类图S5A类C类),证实了EB3–ankG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在本试验中,EB3与MT的结合对于ankG的补充是必要的,因为截短的EB3缺乏MT-结合195-氨基酸末端残基(EB3ΔN个-GFP)仍然能够绑定ankG(图S4)但没有与MT联系,也没有招募ankG-mCherry(图S5D类).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3.jpg

EB3直接与ankG互动。(A类)GST-EB3从转染COS细胞裂解物中下调ankG-GFP[上部(图S4显示全凝胶)]但ankB-GFP没有(下部)如免疫印迹(IB)所示。(B类)代表性SPR曲线:纯化的190-kDa ankG(红色),而不是220-kDa-ankB(蓝色),与固定化GST-EB3结合。(定量参数见表S1.) (C类)COS细胞招募分析:转染COS细胞后,ankG-mCh(红色)显示膜下定位。(比例尺:20μm)(D类)EB3-GFP(绿色)的共表达诱导ankG向β-微管蛋白染色(蓝色)鉴定的MT募集。(E类)具有锚蛋白向MT招募的COS细胞百分比,表明EB3-HA优先招募ankG而非ankB。条形代表平均值±SEM;n个=256–1403个细胞,来自两到七个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 0.001, **P(P)<0.01,纳秒P(P)> 0.05.

AnkG绑定到EB3的末端结合同源域疏水囊。

为了表征EB3上的ankG结合位点,我们生成了EB3 C末端的几个截短突变体,该突变体包含一个末端结合同源(EBH)结构域和一个酸性尾(图4A类). EBH结构域包含一个极性边缘,其后是一个疏水囊,对EB蛋白相互作用+TIP的结合很重要(21). 我们首先评估了SPR实验中截断EB3结构与ankG相互作用的能力。EB3Δ259仍以纳米摩尔亲和力与ankG结合,但EB3Δ》245和EB3Δ)238未与ankG结合(图4B类表S1). 在COS细胞分析中,EB3Δ259-GFP将ankG-mCh招募到MT中,但EB3△245-GFP和EB3△238-GFP没有招募到MTs中(图4C类D类图S6).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245–259位之间的EB3残基对ankG结合至关重要。这些残留物包围了疏水囊的最后一部分(22). 因此,我们通过丙氨酸拉伸替换225-227位置的FYF,废除了疏水囊的另一端。在表达EB3FYF-GFP的细胞中,对MT的AnkG募集发生改变(图4C类D类). 因此,ankG与EB3的EBH结构域中的疏水口袋结合,与其他EB蛋白+TIP伙伴使用的位点相同。ankG的这种竞争性约束可能解释AIS中观察到的其他+TIP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图1D类图S2).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4.jpg

AnkG与EB3的EBH域疏水囊结合。(A类)EB3突变结构体C末端的氨基酸序列。在EBH域中,突出显示的特征是极性边缘(红色的氨基酸)和疏水囊(蓝色的氨基酸)。(B类)190 kDa ankG与GST-EB3截短构建体结合的代表性SPR曲线:EB3Δ245和EB3Δ238不能结合ankG。(定量参数见表S1.) (C类)通过EB3-GFP突变体量化ankG-mCh向MT的募集:显示ankG向MT募集的COS细胞百分比,标准化为全长EB3的募集效应。EB3Δ259能够招募ankG到MT,但EB3Δ》245和EB3Δ)238不能,EB3FYF只能部分胜任ankG招募。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三个实验中的300个细胞;与GFPf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0.001)或全长EB3(***P(P)< 0.001). (D类)表达EB3Δ245(绿色,左侧)或EB3FYF(绿色,赖特)未能将ankG mCh(红色)募集到MT(蓝色)。(比例尺:20μm)

EB1在成熟神经元中表达并与AnkG结合。

重要的是,EB3上的ankG结合位点在EB蛋白家族的三个成员中是保守的(22). 因此,我们想知道EB1和EB2是否也可能在神经元的AIS中发挥作用。Western blot显示EB1和EB2在所有年龄段的成熟培养物中都有表达。相反,EB3在未成熟神经元中的表达较低,10天后表达增加(图5A类). EB3和EB1的同步免疫标记显示,在神经元成熟过程中,EB3水平相对于EB1增加(图5B类). 在成熟神经元中,EB2主要存在于细胞体和轴突中,但从未在AIS中富集(图S7) (17). 相反,EB1定位于体细胞点状突起和轴突(15)如前所述,在AIS中为神经元亚群积累(图5C类) (14). 这种亚细胞定位促使我们研究EB1与ankG的可能结合。GST-EB1能够在GST下拉分析中与ankG-GFP相互作用(图5D类). SPR实验证实EB1与ankG以纳米级亲和力直接相互作用(K(K)d日=1.4±0.9 nM),类似于EB3(图5E类表S1). 最后,在COS细胞中共表达时,EB1-GFP能够在MT上招募ankG-mCh(图5F类G公司). 这些结果表明,尽管EB3是成熟神经元AIS中的主要EB蛋白,但EB1也可能在ankG和MT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疏水口袋序列在三个EB家族成员之间高度保守,表明ankG通过与EB3相同的结合位点与EB1结合,ankG也可以与EB2结合。

EB3、EB1和AIS脚手架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

为了揭示EB蛋白-ankG相互作用的功能作用,我们从10-16个div敲除了海马培养物中的EB3和EB1,并评估了AIS中ankG的积累。含有先前验证过的shRNA序列的shRNA质粒转染EB3和EB1(17,23)免疫标记显示,与表达法尼基化GFP(GFPf)的质粒一起能够有效地耗尽培养神经元中的靶蛋白(图6C类). 与转染缺乏shRNA盒的对照质粒的神经元相比,缺乏EB3的神经元AnkG浓度降低(图6A类D类图S8A类; 转染神经元与周围未转染细胞AIS强度的比值,shEB3为0.72±0.03,对照为1.00±0.03,P(P)< 0.001). 此外,导航通道的AIS浓度取决于ankG锚固(6,11),EB3击倒后也减少了(图6D类图S8B类; shEB3的AIS强度比为0.61±0.05,对照的AIS强度比为1.01±0.05,P(P)< 0.001). 有趣的是,EB1基因敲除也降低了AIS中的ankG浓度(图6B类D类; shEB1的AIS强度比为0.86±0.04,方差分析,P(P)<0.001),但效果显著低于EB3耗竭。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pnas.1018671108fig06.jpg

海马神经元中EB3/EB1和ankG之间的功能相互作用。(A类)EB3基因敲除6天后,与未转染神经元(未标记盒)相比,16 div神经元在转染神经元AIS中的ankG浓度降低(星号标记盒)。EB3显示为绿色,ankG显示为红色,GFPf显示为蓝色。(比例尺:20μm)(B类)EB1基因敲除也会改变AIS中ankG的浓度。EB1显示为绿色,ankG显示为红色,GFPf显示为蓝色。(比例尺:20μm)(C类)量化用对照或shEB3质粒转染并标记EB3的神经元的细胞体强度比(细胞体积分比;即转染神经元的强度与周围未转染细胞的强度之比)。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三到五次实验中=24-58个神经元;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 0.001. (D类)定量转染对照、shEB3或shEB1质粒并标记ankG或Nav的神经元的AIS强度比(AIS int.ratio)。条形代表平均值±SEM;n个从2到7个实验中,=19–116个神经元;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 0.001, **P(P)< 0.01. (E类)AnkG敲除上调体细胞和树突中的EB3点。EB3显示为绿色,ankG显示为红色,GFPf显示为蓝色。(比例尺:20μm)(F类)AnkG击倒也上调EB1点,但程度较轻。EB1显示为绿色,ankG显示为红色,GFP显示为蓝色。(比例尺:20μm)(G公司)量化转染对照或shAnkG质粒并标记EB3、EB1或map2的神经元的体细胞强度比。条形图表示平均值±SEM;n个=来自三到七个实验的81–167个神经元;单因素方差分析后验比较***P(P)<0.001纳秒,P(P)> 0.05.

AnkG敲除已被证明会破坏所有测试AIS成分的稳定性,并影响近端轴突的分子特性(11). 因此,我们评估了ankG缺失和随后的AIS分解对神经元EB3和EB1分布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ankG基因敲除导致EB3的强烈上调,胞体和树突中亮点数量增加(图6E类G公司; 对照组躯体强度比为1.00±0.04,shAnkG为2.7±0.16,方差分析,P(P)< 0.001). 由于培养物中转染神经元的稀缺性,我们无法通过蛋白质印迹直接测量EB3/EB1表达的上调。AnkG敲除也上调EB1表达,尽管程度较轻(图6F类G公司; 对照组的躯体强度比为1.00±0.05,shAnkG为1.5±0.11,方差分析,P(P)< 0.001). 这种上调效应表明EB3/EB1的表达和定位与完整AIS支架的存在紧密耦合。

讨论

AIS是体干细胞和轴突室之间的检查点,确保树突输入的最终整合、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元极性的维持(). ankG作为AIS膜蛋白的组织者的作用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特征(6,9,24). 然而,AIS如何通过其细胞内组织维持极性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确定EB蛋白是AIS中MT和ankG支架之间的分子连接。EB3集中于成熟神经元的AIS,在那里沿着MT晶格稳定相关。EB3和EB1与ankG直接相互作用,并具有很高的亲和力。AnkG与EBH域疏水囊中的EB3结合,表明AnkG捕获与+TIP结合竞争,并定义了EB蛋白在AIS中的特定作用。最后,EB3和EB1相互稳定了AIS架构和MT网络,因为EB3/EB1的缺失会损害AIS的完整性,而ankG的缺失会导致MT动力学和EB3/EB1表达的全细胞上调。

EB蛋白被描述为核心+TIP,围绕生长的MT plus ends组织一个分子复合体,动态探索细胞质并与细胞器和细胞皮层相互作用(21). 我们发现EB蛋白在AIS中具有独特的行为,而在其他神经元分区中具有+TIP作用。首先,EB3在AIS中的积累是由于一小部分EB3种群的固定所致。如FRAP和MT扰动实验所示,这种稳定可能反映了AIS MT晶格的关联,而不是MT plus ends的动态积累。这一结果与Nakata等人的发现一致(25)表明转染的EB1-GFP可以在AIS中沿MT晶格结合。第二,EB3上的ankG结合位点也被EB蛋白结合+TIP所使用,AIS中缺少+TIP伙伴表明它们可以通过ankG与EB蛋白的结合而被排除。因此,ankG–EB蛋白复合物与MT plus-ends的EB蛋白复合体不同,表明其具有功能特异性。

稳定的EB蛋白–ankG复合物在AIS中的功能是什么?通过AIS的MT是轴突传递的唯一轨迹,因此其稳定性可能有助于轴突运输的稳定性。我们认为ankG也通过沿着MT捕获EB蛋白参与这种稳定。EB蛋白降解的MT束对解聚更具抵抗力(20). 此外,与ankG相连的MT可受益于AIS脚手架的显著结构稳定性(11). 沿着AIS稳定的EB蛋白也可以作为囊泡运输到轴突的运输线索(25). 与轴突运输有关的激动素已被证明通过优先结合稳定的MT来识别轴突入口(26). 评估EB蛋白是否通过MT稳定性和运动蛋白亲和力参与这种优先招募是很有意思的。最后,ankG支架和MT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出了AIS。神经元中ankG的耗竭对EB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影响,在ankG缺陷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中出现大量EB3/EB1点。通过研究其他AIS扰动的影响来扩展这一观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表明AIS分解在整个细胞水平上对MT动力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有趣的是,由ankG缺失引起的EB蛋白上调与体内轴索切断对果蝇属神经元(27)证明了AIS分解对神经元极性的深刻影响。

我们将EB3和EB1识别为MT和ankG之间的链接,这是对AIS架构理解的一个重大进步。在分子水平上,ankG的延伸(0.5–1μm)(28)可以使ankG物理性地连接MT束(通过EB蛋白)和膜下肌动蛋白(通过βIV谱蛋白)。该组织提出了在神经元成熟过程中在AIS聚集的依赖于ankG的扩散和运输过滤器的结构基础(10). 此外,MTs与肌动蛋白之间通过EB蛋白/ankG/βIV-spectrin的联系突出了ankG作为组装和维持AIS结构的多功能支架的重要性。类似于EB蛋白介导的相互作用,基于锚蛋白的支架和MT细胞骨架之间的联系可能在其他高分化细胞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肌肉或上皮细胞(28).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的质粒构建物、重组蛋白和抗体的详细信息见SI材料和方法。Western blotting和GST下拉分析程序也可以在SI材料和方法.

SPR。

使用HBS-EP运行缓冲液(GE Healthcare),在25°C的Biacore 3000仪器上使用CM5传感器芯片进行SPR实验。大约5-18 fmol的GST融合蛋白和GST通过抗GST多克隆羊抗体通过胺偶联化学共价偶联固定在流式细胞中。单循环动力学方法(29)用于分析ankB(220 kDa)或ankG(190 kDa)与捕获的EB3、EB3突变体和EB1的GST融合的结合。其他详细信息见SI材料和方法.

动物。

Wistar大鼠的使用遵循欧洲动物护理和使用委员会(86/609/CEE)制定的指南,并经当地伦理委员会批准(协议C13-055-8)。

细胞培养和转染。

如上所述培养COS-1和COS-7细胞(6),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Lipofectamine 2000(Invitrogen)转染,转染后24小时固定。按照描述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6),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并在指定的时间点固定。

免疫荧光。

用冷甲醇固定COS细胞7分钟。在−20°C下用甲醇固定神经元细胞5分钟,然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5分钟,并按照前面所述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处理(4). 其他详细信息见SI材料和方法.

显微镜、图像采集和处理。

培养细胞的成像是使用AxioObserver显微镜(蔡司)进行的,该显微镜配备有QuantEM相机(光度学),并由MetaMorph(分子器件)或AxioVision(蔡斯)引导。使用40×,NA 1.2油物镜和合适的荧光滤光片对COS细胞或神经元进行计数和定量。AIS/D比率是给定神经元沿AIS的平均强度与沿近端树突的平均强度之比。一幅图像的AIS(体细胞)强度比定义为转染神经元的AIS平均强度除以周围所有未转染神经元AIS(体细胞)平均强度的平均值。在shRNA实验中,比较了用shRNA质粒转染的神经元和用缺少shRNA盒的控制质粒转染神经元的比率。其他详细信息见SI材料和方法.

活细胞成像和FRAP实验。

在第7–10天转染神经元,转染后24–48小时成像。使用AxioObserver显微镜(蔡司)进行成像。我们使用488-nm激光器(Error)在高倾斜照明模式下通过100×全内反射荧光(TIRF)物镜(25)从玻璃基板上成像至~0.5–1μm。FRAP实验使用旋转盘系统(横河CSU22)和激光扫描FRAP系统(罗珀科学公司)进行。点区域(直径1-μm)被漂白(60%–70%),并使用背景校正的归一化曲线进行回收率定量。其他详细信息见SI材料和方法.

统计分析。

使用Prism(Graphpad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双尾模型评估差异的显著性t吨测试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进行Dunnett或Newman–Keuls后测。

补充材料

支持信息:

致谢

我们感谢F.Rueda、G.Caillol和A.Tasmadjian提供的技术帮助;A.Woodhouse对手稿的批判性阅读;C.Lévíque和G.Ferracci为SPR实验提供帮助;D.Choquet、C.Breillat和C.Poujol为FRAP实验提供帮助;和V.Bennett、A.Akhmanova、M.Coppey、P.Gordon-Weeks、A.Benmerah、C.Berlot、C.Hoogenraad、R.Tsien、F.Watrin和N.Galjart分享抗体、重组蛋白和质粒。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医学研究所、国家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持,以及国家医学研究院的A05161号拨款、医学研究基金会的R06048AA号拨款、居里夫人第七框架计划(向H.V.)的IRG-2008-239499号拨款的支持,以及国家多发性硬化症协会和基金会向C.l.提供的资助。

脚注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这篇直接提交的文章有一个预先安排的编辑。

本文包含在线支持信息,网址为www.pnas.org/lookup/supl/doi:10.1073/pnas.1018671108/-/DC补充.

工具书类

1Kapitein LC,Hoogenraad CC。走哪条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组织和极化运输。分子细胞神经科学。2011;46:9–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Clark BD、Goldberg EM、Rudy B.轴突起始段的电动调谐。神经科学家。2009;15:651–6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Rasband MN。轴突起始段和神经元极性的维持。Nat Rev神经科学。2010;11:552–5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Brachet A等。在扩散屏障建立之前,Ankyrin G限制轴突起始段的离子通道扩散。细胞生物学杂志。2010;191:383–39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Bréchet A等。蛋白激酶CK2通过调节与锚蛋白G的相互作用,促进轴突膜钠通道的组织。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183:1101–111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Garrido JJ等。一种参与轴突起始段钠通道聚集的靶向基序。科学。2003;300:2091–20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Kole MHP等。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轴突起始段的高钠通道密度。自然神经科学。2008;11:178–18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Winckler B,Forscher P,Mellman I。扩散屏障维持极化神经元膜蛋白的分布。自然。1999;397:698–7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Nakada C等。锚定蛋白的积累在神经元极化期间形成膜扩散屏障。自然细胞生物学。2003;5:626–6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Song A-H等。轴突起始段细胞质转运的选择性过滤器。单元格。2009;136:1148–11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Hedstrom KL,Ogawa Y,Rasband MN。踝关节蛋白G是维持轴突起始段和神经元极性所必需的。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183:635–6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Sobotzik J-M等。AnkyrinG需要在体内保持轴-树枝状极性。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9;106:17564–1756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Akhmanova A,Steinmetz MO.追踪末端:动态蛋白质网络控制微管尖端的命运。Nat Rev Mol细胞生物学。2008;9:309–3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Vacher H等。Kvbeta2辅助亚单位的Cdk介导的磷酸化调节Kv1通道轴突靶向。细胞生物学杂志。2011;192:813–8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Gu C等。微管加en追踪蛋白EB1是Kv1电压门控K+通道轴突靶向所必需的。神经元。2006;52:803–8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Geraldo S、Khanzada UK、Parsons M、Chilton JK、Gordon-Weeks PR。神经发生需要微管加tip蛋白EB3靶向F-actin-binding蛋白去纤维蛋白。自然细胞生物学。2008;10:1181–11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Jaworski J等。动态微管调节树突棘形态和突触可塑性。神经元。2009;61:85–1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Stepanova T等。利用EB3-GFP(末端结合蛋白3-绿色荧光蛋白)可视化培养神经元中的微管生长神经科学杂志。2003;23:2655–266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Boiko T等。锚蛋白依赖和独立机制协调L1家族成员神经筋膜蛋白和L1/神经胶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轴突分区。神经科学杂志。2007;27:590–6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Bu W,Su LK。人类EB1家族蛋白对微管组装的调节。致癌物。2001;20:3185–31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Akhmanova A,Steinmetz MO.微管+尖端一览。细胞科学杂志。2010;123:3415–34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Honnapa S等人。EB1结合基序作为微管尖端定位信号。单元格。2009;138:366–3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Komarova Y等,EB1和EB3控制CLIP从生长微管末端的分离。分子生物学细胞。2005;16:5334–534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Hedstrom KL等。神经筋膜蛋白在轴突起始段组装特殊的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杂志。2007;178:875–88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Nakata T,Hirokawa N.微管通过与驱动蛋白运动头的相互作用为极化轴突运输提供方向性线索。细胞生物学杂志。2003;162:1045–105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Konishi Y,Setou M.Tubulin酪氨酸化将驱动蛋白-1运动域导向轴突。自然神经科学。2009;12:559–5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Stone MC,Nguyen MM,Tao J,Allender DL,Rolls MM。从树突再生轴突期间微管动力学的整体上调和极性反转。分子生物学细胞。2010;21:767–77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Bennett V,Healy J.基于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相关联的锚蛋白和蛋白的膜域。冷泉Harb Perspect生物。2009;1:a0030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Karlsson R、Katsamba PS、Nordin H、Pol E、Myszka DG。使用亲和生物传感器分析动力学滴定系列。Anal生物化学。2006;349:136–1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以下人员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