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毒物科学。2011年3月;120(补充1):S28–S48。
2010年9月29日在线发布。 数字对象标识:10.1093/toxsci/kfq283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3043084
PMID:20881231

黄曲霉毒素:50年的机械和转化毒理学之旅

摘要

自50年前发现以来,黄曲霉毒素已被公认为是经济发展中世界人类食物供应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这些化合物在人群中的不良毒性后果各不相同,因为其接触范围广泛,导致急性效应,包括快速死亡和慢性结果,如肝细胞癌。此外,新出现的研究描述了与黄曲霉毒素相关的各种一般不良健康影响,如儿童生长障碍。黄曲霉毒素暴露也被证明会增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罹患肝癌的风险,这表明即使饮食中的毒素水平较低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接触黄曲霉毒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是普遍的。黄曲霉毒素的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记物是通过更好地估计接触量、扩大疾病发病机制的知识以及作为实施和评估预防干预措施的工具来确定这种毒素在人类疾病中的致病作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分子流行病学、化学预防

历史观点

黄曲霉毒素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被发现的,当时它们被确定为“火鸡X”病的病原体,火鸡X病是一种流行性疾病,许多火鸡家禽、小鸭和雏鸡在食用含有一定量的南美洲花生粕的食物时死亡(布朗特1961). 调查表明,毒性与黄曲霉此外,从膳食中分离出的真菌培养物提取物能够诱发“火鸡X”综合征。名称“黄曲霉毒素”(A类.黄色毒素)相应地被分配给毒剂。后续研究黄曲霉-受污染的花生提取物证实,这些药物能够诱发小鸭的急性肝病和大鼠的肝癌(兰卡斯特等。1961;Sargeant公司等。1961). 受污染花生粕提取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光下的强烈荧光有助于检测,不久之后,从中分离出具有相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纯化代谢物黄曲霉文化(内斯比特等。1962;范德齐登等。1962). 这些发现激发了持续至今的广泛研究工作,以评估人类食品供应污染造成的潜在健康危害,并尽量减少接触。回顾黄曲霉毒素演变的科学和政策历史的某些方面,以确定适用于其他新兴环境健康问题的经验教训,是有益的。黄曲霉毒素的发现、毒理学特征和调控方面的关键里程碑的时间表见图1.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toxscikfq283f01_3c.jpg

黄曲霉毒素发现、毒理学评估、分子流行病学和监管中关键事件的时间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免疫亲和层析;CHL、叶绿素。

重要的是早期开发出能够检测和定量食品和粮食作物提取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化验开发涉及政府、工业和学术研究团体之间的广泛国际合作,由此产生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监管机构和食品生产商监测食品供应和尽量减少污染的能力。该方法还使1968年至1985年期间进行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得以评估黄曲霉毒素摄入与人类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之间的关系。1963年完成了主要黄曲霉毒素的结构表征和合成,促进了对其毒理学和代谢的机制研究,从而鉴定了主要黄曲霉毒素B1-1977年的DNA加合物和1981年的尿液排泄证明。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制1为免疫亲和方法学提供了基础,不仅用于分析食物提取物,还用于定量DNA加合物和其他代谢物的尿液排泄。这种DNA加合物生物标记物,以及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的测量,为评估人类人群中个人接触黄曲霉素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工具(图2).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黄曲霉毒素归类为人类致癌物,其依据是中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此类研究结果以及积累的实验证据。目前,这些调查线仍在继续进行和扩大,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法,减轻不可避免的黄曲霉毒素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toxscikfq283f02_3c.jpg

黄曲霉毒素B的生物转化途径1在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中用作生物标志物的生物流体中测量的产品以绿色(尿液)和红色(血清)突出显示。

定义环境因素的健康风险并设计消除其影响的策略的关键要素取决于: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可用性、将暴露与疾病发病率联系起来的观察流行病学、在动物模型中开发基于机制的分子生物标记物、,通过剂量反应和缓解研究在动物中验证这些生物标记物,在暴露人群的过渡研究中验证生物标记物以及在暴露人群前瞻性研究中生物标记物与风险的关联。总的来说,黄曲霉毒素和人类肝癌的数据证明了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研究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模型,以评估接触其他环境因素的风险。黄曲霉毒素和肝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环境毒理学领域最广泛的数据集之一。

黄曲霉毒素:化学和发生

黄曲霉毒素B结构鉴定的里程碑式成就11963年通过全合成得到证实(阿索等。, 1963). 在化学上,黄曲霉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含有融合的二氢呋喃部分(图2). 四种黄曲霉毒素自然产生:B1,B2,G1、和G2蓝色荧光(B)系列的成员的特征是环戊烯酮环与香豆素部分的内酯环融合,而绿色荧光(G)毒素包含融合内酯环。黄曲霉毒素B1和B2(空军基地1和AFB2)因其在紫外线下具有强烈的蓝色荧光而得名,而黄曲霉毒素G1和G2(AFG公司1和AFG2)发出荧光的黄绿色。这些特性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初监测谷物和其他食品中是否存在毒素的方法的迅速发展。空军基地1和AFG1在末端呋喃环的8,9位具有不饱和键,随后的研究表明,在这个位置的环氧化对其致癌作用至关重要(Groopman和Kensler,2005年). 空军基地2和AFG2相对无毒,除非首先代谢氧化为AFB1和AFG1 体内.

人类通过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毒株污染的商品而接触黄曲霉黄曲霉副花旗曲霉在生长、收获或贮藏期间。一般来说,饮食中可能含有AFB1和AFB2浓度比为1.0至0.1,当四种黄曲霉毒素全部出现时,AFB1、AFB2、AFG1和AFG2存在1.0:0.1:0.3:0.03的比例。然而,这些比率可能是可变的。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谷物和食品包括玉米、花生、米罗、高粱、椰子和大米(巴斯比和沃根,1984年). 虽然霉菌的污染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但粮食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水平或最终浓度可能在1μg/kg(1 ppb)以下到12000μg/kg以上不等。事实上,在肯尼亚最近爆发的黄曲霉毒素致人死亡事件中,个人每天接触AFB1估计为50毫克/天(Probst公司等。, 2007). 根据单个谷物或油籽样品中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水平进行的接触估算,被许多谷物中不同样品之间的毒素水平变化所混淆。例如,在许多花生批次中,10000粒花生中只有一粒含有黄曲霉毒素,但该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含量可能高达数百微克。因此,当商品经过研磨、混合和加工后,可能会导致整批货物的污染程度超过监管水平(坎贝尔等。, 1986). 事实上,毒素分布的异质性已被证实是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测定误差的主要来源。由于这些原因,根据对食品和食品市场样本的分析,对人类黄曲霉毒素消费量的估计非常不准确(理查德等。, 1993).

人们普遍关注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潜在有害影响,以及可能将残余物转移到可食用动物组织和牛奶中,这导致对美国州际以及涉及可能受到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商品的国际贸易采取监管行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已经设定了各种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行动水平。对于喂食成熟的非活动动物,根据饲料类型和种类,活动水平为100–300 ppb;用于人类消费和州际商业的商品,20 ppb;以及0.5 ppb的牛奶(伊顿和格罗普曼,1994年). 超过这些水平的产品将被扣押。欧盟已经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标准(亨利等。, 1999). 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颁布的黄曲霉毒素监管标准是由当时的分析方法推动的。

黄曲霉毒素的人体毒理学

肝癌是世界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包括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费雷等。, 2010;邱,2002;等。, 2002). 例如,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每年就有超过70万例新病例,每年就有超过30万人死亡。在经济发达国家,90%以上的病例在45岁以后被诊断为最常见的癌症,相比之下,在肝癌高危地区,男性和女性在20岁之前就开始发病,男性在40岁至49岁之间达到高峰,女性在50岁至59岁之间达到峰值(等。, 2006;帕金等。, 2005;瓦塔纳萨普等。, 1995). 还描述了肝癌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全球男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15.8/10万,女性为5.8/10万(费雷等。, 2010). 由于HCC的发生与黄曲霉毒素暴露高的地区一致,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可能的病因学关联。与所有生态调查一样,这项工作因缺乏有关人类黄曲霉毒素摄入、排泄和新陈代谢的充分数据、饮食和病毒暴露等潜在易感因素以及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完整统计数据而受阻。尽管存在这些不足,但早期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HCC发病率的增加与饮食中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增加相对应(博世和穆尼奥斯,1988年).

黄曲霉毒素暴露在HCC中的作用一直受到广泛和持续的关注,稍后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讨论。多年来,在一些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已报告了人类急性黄曲霉中毒的暴发(长柄等。, 1971). 黄曲霉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肺水肿、肝脏脂肪浸润和坏死。20世纪70年代,印度西部发生了一起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起因是食用了模压严重的玉米。至少有97人死亡,这些死亡仅发生在食用受污染玉米的家庭。肝脏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显示广泛的胆管增生,这是急性黄曲霉毒素暴露后实验动物常见的损伤(巴特和克里希纳马查里,1977年;克里希纳马查里等。, 1975). 1980年初,肯尼亚发生了一起急性黄曲霉中毒事件,其中20人入院,20%的死亡率与食用黄曲霉毒素高度污染的玉米有关(恩甘杜等。, 1982). 正如最近报道的那样(碱液等。, 1995)在马来西亚,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面条导致儿童急性肝性脑病;一份受污染的面条中含有多达3毫克的黄曲霉毒素。

2004年和2005年,肯尼亚连续爆发急性黄曲霉中毒疫情,导致150多人死亡。2004年4月,肯尼亚农村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黄曲霉中毒疫情之一,导致317例病例和125人死亡。在家庭农场种植和食用的含黄曲霉毒素玉米是此次疫情的主要来源。在对65个市场和243个玉米供应商的调查中,从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收集了350种玉米产品。百分之五十五的玉米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水平高于肯尼亚监管限值20 ppb,百分之三十五的玉米产品黄曲霉素水平高于100 ppb,而百分之七的玉米产品则高于1000 ppb。除了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市场调查外,此次疫情标志着首次使用生物标记物,即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独立确认个人的接触(Anonymous,2004年;阿齐兹·鲍姆加特纳等。, 2005;刘易斯等。, 2005;Probst公司等。, 2007;施特罗斯奈德等。, 2006). 2010年,有关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导致死亡的报道再次出现在新闻中(http://www.bbc.co.uk/news/10219505).

黄曲霉毒素会抑制动物的生长。有限的证据表明,这种影响也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贝宁为期8个月的纵向研究评估了黄曲霉毒素暴露对生长的影响(等。, 2004). 从四个村庄招募了200名儿童(16-37个月),其中两名儿童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高,两名儿童低。招募时完全断奶的儿童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高于仍部分母乳喂养的儿童;主要的断奶食物是玉米粥。调整年龄、性别、招募时的身高、社会经济地位、村庄和断奶状态后,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与8个月随访期间的身高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生物标记物的最高四分位数与8个月内生长平均减少1.7 cm有关。冈比亚的一项后续研究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触黄曲霉毒素对婴儿第一年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从而扩大了早期对婴儿期接触黄曲霉菌毒素与生长迟缓之间关系的观察(特纳等。, 2007). 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结果肯定表明,针对早期暴露的干预策略具有价值,因为体重不足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重要风险因素。

实验性黄曲霉毒素致癌

AFB的致癌性1已经在许多动物物种中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啮齿动物、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鱼类(巴斯比和沃根,1984年;伊顿和格罗普曼,1994年). 肝脏始终是主要靶器官,毒素导致肝癌的高发病率。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动物种类和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饮食因素,在肾脏和结肠等其他部位发现了大量肿瘤。事实上,很少有动物对黄曲霉毒素诱发的致癌作用具有耐药性。广泛的跨物种效力,包括灵长类的敏感性,为怀疑这种药物可能导致人类癌症提供了理由。

AFB上发布的大部分信息1大鼠对该毒素高度敏感,通过对大鼠的研究已获得致癌性。此类实验通常检查剂量反应特征以及给药途径、剂量水平和频率、试验动物的性别、年龄和应变等参数的影响。一项开创性研究,在该研究中,以1、5、15、50和100 ppb的水平长期喂饲大鼠黄曲霉毒素,诱导肝肿瘤的发生率分别为9%、4.5、19、80和100%(沃根等。, 1974). 因此,即使每天摄入微克黄曲霉毒素也可能诱发肝癌,这一发现为人类癌症研究提供了背景,以探索黄曲霉素与肝癌之间的联系。成年小鼠对黄曲霉毒素肝癌形成具有显著的抵抗力,尽管新生小鼠会产生肝肿瘤。近年来,关于虹鳟的致癌反应的文献越来越多(Oncorhynchus mykiss公司)比老鼠和猴子更敏感的物种,可能是更适合人类风险评估的模型(贝利等。, 1994;威廉姆斯等。, 2009). 与大鼠一样,这些实验检查了剂量反应特征以及给药途径、剂量水平和频率、试验动物的性别和年龄等参数的影响。

早期研究发现恒河猴易患AFB1致癌性。在三份关于单个动物的报告中,有两例HCC(亚当森等。, 1976;戈帕兰等。, 1972;西贝尔等。, 1979)胆管癌之一(Tilak,1975年)在用口服或联合口服和im给药方案治疗长达6年的动物中观察到。关于47只猴子的最新数据,代表接受AFB的三个物种(恒河猴、食蟹猴和非洲绿猴)1通过ip和/或口头途径超过2个月,已发布(索尔盖尔森等。, 1994). 存活6个月以上的动物的原发性肝肿瘤发生率为19%(5/26),这些动物的总肿瘤发生率是50%(13/26)。尽管考虑到研究的成本和长期性,这些调查涉及的动物数量很少,但研究结果支持用于人类风险评估的物种推断。

风险评估中的主要争议之一是剂量-癌症反应曲线的线性。虹鳟鱼对黄曲霉毒素诱导的HCC高度敏感,同时自发肿瘤发生率和成本较低,因此有可能设计一项最新研究,以确定1%动物的有效肿瘤诱导剂量(ED01)这对啮齿动物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在这项涉及42000多条鳟鱼的研究中,AFB1引发肝癌的线性剂量反应(威廉姆斯等。, 2009). 这些发现补充了AFB对DNA加合物形成的线性剂量反应的早期观察1在8 log范围内(卢茨,1987).

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验证和应用

分子生物标记物通常用作暴露、影响或敏感性的指标。暴露的生物标志物是指对特定感兴趣的物质、其代谢物或其在身体隔间或体液中的特定交互产物的测量,它表明当前和过去暴露的存在和程度。效应生物标志物表明暴露于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的存在和程度。这样的生物标记物可能是内源性成分、系统功能能力的度量,或被认为是损伤或疾病的改变状态。敏感性生物标志物是衡量生物体对暴露挑战作出反应的固有或后天能力的指标。这些生物标记物的测量在解决暴露于环境因素和临床疾病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识别这些疾病高风险个体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体内和生物有效剂量的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对于确定这种毒素在人类肝癌和其他毒理学结果中的致病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分子生物标记物的发展

黄曲霉毒素代谢和黄曲霉素诱导肝癌发生的机制已有很好的文献报道。这一知识为严格估计黄曲霉毒素暴露提供了基础,也为评估化学预防剂对黄曲霉素处置的调节提供了手段。空军基地1需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单加氧酶系统将代谢激活为最终致癌形式。如所示图2、AFB1代谢为活性环氧化物(黄曲霉毒素-8,9-环氧化物)。CYP1A2和CYP3A4在人体内催化环氧化(加拉赫等。, 1994;英国等。, 1995). 许多其他氧化产物,包括黄曲霉毒素M1也会形成。环氧化合物可以通过与DNA相互作用进一步反应,产生促发性黄曲霉毒素-N个7-鸟嘌呤加合物。这种加合物在DNA中是不稳定的,会迅速进行排泄,并通过尿液排出(贝内特等。, 1981). 环氧化合物还可以形成与血清白蛋白反应的产物,形成长寿命赖氨酸加合物(萨比奥尼等。, 1987). 此外,环氧化物可以与某些谷胱甘肽偶联S公司-转移酶(GST),进一步代谢形成黄曲霉毒素-甲磺酸解毒产品,可通过尿液排泄(斯科尔等。, 1997). 组织中黄曲霉毒素-DNA结合的初始浓度反映了8,9-环氧化合物的形成速度以及黄曲霉素-8,9-环氧化物与DNA、谷胱甘肽、RNA和水等其他大分子靶点反应的竞争路径(导致二醇的形成,随后产生蛋白质加合物)。黄曲霉毒素M的尿液测定1黄曲霉毒素-甲维甲酸和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被用作内剂量的生物标记物。黄曲霉毒素-N个7-尿液中的鸟嘌呤是一种优雅的生物有效剂量的生物标记物,因为很明显,这种加合物的形成是黄曲霉毒素诱导肝癌的因果途径。

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验证

使用高质量分析方法测量人类生物样本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能力与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彻底验证来解释该信息的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验证步骤包括仔细描述生物标记物与环境暴露于感兴趣的病原体或随后的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在动物中进行的纵向研究有助于确定生物标记物的动力学、它们的追踪(组内相关性)以及它们调节的预测值,无论是在对个人还是人群的风险方面。平行实验和人体研究很好地服务于生物标记物验证过程(格罗普曼等。1992年;格罗普曼和肯斯勒,1999年). 为此,这些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可用于评估黄曲霉素激活和解毒调节的影响。例如,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在血液中测量)和黄曲霉毒素的水平N个7-鸟嘌呤加合物(尿液中测得)已被证明与黄曲霉毒素接触有关(格罗普曼等。1992年,1992年;野生等。, 1992). 在动物体内,肝黄曲霉毒素减少-N个7-鸟嘌呤加合物的形成与癌前病变和癌症的减少程度有关(肯斯勒等。, 1985;耶茨等。, 2006). 此外,黄曲霉毒素M的水平1尿液中的排泄物反映了人类的接触(格罗普曼等。, 1985)可以预测化学预防效果和肝癌风险(等。, 1994;斯科尔等。, 1996;等。, 1999). 此外,在实验动物和人类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甲卡夫酸代谢物的形成增加,并且与肝脏中形成并排入尿液的黄曲霉素DNA加合物的水平呈负相关(等。, 1999). 这些生物标记物已成为评估动物模型和临床干预中化学预防剂的关键工具。

动物模型的作用

已开发出定量生物样品中黄曲霉毒素代谢物、黄曲霉素-DNA加合物和黄曲霉霉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的分析方法(波里埃等。, 2000;桑特拉,1999年;等。, 1988;格鲁普曼等。, 1985). 每种方法都具有独特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了机会。例如,为了测量单个黄曲霉毒素代谢物,色谱法可以将黄曲霉素混合物分解为单个化合物,前提是提取过程中不会引入大量干扰化学物质。基于抗体的方法通常比色谱法更敏感,但免疫分析的选择性较差,因为抗体可能与多种代谢物发生交叉反应。开发了一种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分离和测量生物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代谢产物(格罗普曼等。, 1984,1985). 最近使用同位素稀释质谱和液相色谱分离的研究表明,与15年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技术相比,灵敏度提高了至少1000倍(埃格纳等。, 2006;斯科尔等。,2006年a,2006年b). 据报道,ELISA、HPLC与荧光检测、HPLC与同位素稀释质谱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麦考伊等。, 2008).

使用这些分析工具,对大鼠单次接触AFB后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剂量依赖性排泄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1(格罗普曼等。1992年b). AFB之间存在线性关系1黄曲霉毒素的剂量和排泄-N个7-暴露后24小时尿液中的鸟嘌呤加合物。基于慢性AFB后黄曲霉毒素大分子加合物定量的后续研究1对啮齿动物的给药进一步验证了DNA和蛋白质加合物作为暴露的分子测量手段的使用(埃格纳等。, 1995;肯斯勒等。, 1986). 相对于人类经常遇到的广泛接触变化,受控接触水平在动物研究中具有重要优势。此外,除非该方法极其不敏感,否则所有样品都将含有可检测的生物标记物水平。不幸的是,将实验模型中的数据外推到人类身上,往往忽略了考虑到人体暴露中每天发生的巨大变化。动物模型中使用的正态分布的统计假设(不可检测值很少)通常不适用于人类研究,其中>50%的值可能是不可检测的。因此,早期对带有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啮齿动物的研究并不能预测未来研究的复杂性。

随着检测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的发展,正在进行研究,以确定黄曲霉素致癌的有效化学预防策略。利用体视学、形态计量学技术建立了黄曲霉毒素肿瘤发生的高定量模型,以估计大鼠肝脏中假定的癌前细胞(即GGT阳性和GST-P阳性病灶)的负担(罗巴克等。, 1991). 在这些研究中测试的假设是,化学预防剂降低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水平可以预测癌症预防效果。对多种已建立的化学预防剂的初步疗效测试表明,单剂量黄曲霉毒素可降低DNA加合物水平(肯斯勒等。, 1985). 一项使用多剂量黄曲霉毒素和化学预防剂乙氧基喹的更全面的研究通过以下方式减少了被推测的癌前病灶占据的肝脏的观察面积和体积(肿瘤负担):>95%,显著降低AFB的结合1到肝脏DNA(肯斯勒等。, 1986). 一项使用类似给药方案的早期终身研究证实,乙氧喹可预防大鼠肝癌的发生(卡布拉尔和尼尔,1983年). 为了发现新的化学预防剂,重复了这种实验方法,在所有情况下,黄曲霉毒素衍生的DNA加合物都减少了(利比等。, 2008;罗巴克等。, 1991;耶茨等。, 2006). 然而,即使在最佳条件下,大分子加合物的减少也始终不能代表对肿瘤负担的影响(肯斯勒等。, 1999). 因此,这些大分子加合物可以在人群水平上跟踪疾病结果,但在癌症的多阶段过程中,加合物的绝对水平仅提供了必要但不充分的肿瘤风险度量。

化学预防剂oltipraz的研究(罗巴克等。, 1991)黄曲霉毒素水平降低之间的相关性-N个7-尿中排泄的鸟嘌呤与黄曲霉毒素暴露大鼠肝细胞癌的发病率。虽然生物标记物水平的总体降低反映了对致癌的保护,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解决生物标记物与个体风险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在一项后续研究中,大鼠服用AFB1每天连续5周被随机分为三组:无干预组、暴露后第2周和第3周用oltipraz延迟短暂干预组和所有5周给药持续用oltiparaz干预组(肯斯勒等。, 1997). 在接触黄曲霉毒素期间,每周从每只动物采集一次连续的血液样本,以测量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与未进行干预相比,延迟短暂和持续oltipraz干预组在暴露期间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综合水平分别下降了20%和39%。同样,这些组HCC的总发病率从83%显著下降到60%和48%。总的来说,综合生物标志物水平与肝癌风险显著相关。然而,当在治疗组内评估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的预测价值时,综合生物标志物水平与HCC风险之间没有关联。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水平可以预测基于人群的疾病风险变化,但它们没有能力识别注定要发展为肝癌的单个大鼠。在人类生物监测中,必须认识到这些生物标记物的使用局限性。

如中所示图2,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如黄曲霉素-N个7-鸟嘌呤加合物,反映了环氧黄曲霉毒素的命运。然而,正如最近两份使用转基因啮齿动物的报告所示,它们可能受到不同的代谢影响。在转基因大鼠身上进行了研究,以检测一种高度诱导酶AKR7A1对AFB急性和慢性作用的保护作用1通过增强活性代谢物AFB的解毒作用1双醛,还原成醇(罗巴克等。, 2009). 空军基地1双醛通过希夫碱机制与蛋白质氨基形成加合物,这些加合物被认为至少是AFB急性毒性的一个原因1并促进致癌。在Sprague-Dawley株中构建了一只肝脏特异性AKR7A1转基因大鼠,发现两个品系AKR7A2(Tg2)和AKR7C1(Tg5)分别过度表达AKR7A118倍和8倍。AFB形成速率1在AKR7A1(Tg2)含量最高的转基因株系中,肝细胞溶质和尿排泄产物中的醇含量显著增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条线都没有对急性AFB提供保护1-诱导胆管增殖,AFB对急性肝毒性的功能评估1它们也不能防止长期接触AFB而形成GST-P阳性的假定癌前病灶1在两个转基因株系中,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水平降低;然而,黄曲霉毒素的排泄率没有变化-N个7-观察到鸟嘌呤。这些结果表明,AKR7A1介导的蛋白加合物的预防对AFB的保护并不重要1致瘤性。1,2-二巯基-3-硫酮(一种已知可诱导GST和AKR7A1表达的抗癌原)预处理大鼠,导致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和DNA加合物生物标记物水平降低。在小鼠中,GSTA3对黄曲霉毒素环氧化物具有独特的高催化活性(吴建豪等。, 1998).伊利克等。(2010)已经观察到mGSTA3基因敲除小鼠的黄曲霉毒素增加了100倍以上-N个7-与经过类似处理的野生型小鼠相比,它们的肝脏中含有鸟嘌呤加合物。此外,mGSTA3基因敲除小鼠在AFB时死于大规模肝坏死1对野生型小鼠具有最小毒性作用的剂量。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过该GST的破坏对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影响。然而,这些观察结果共同表明,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生物标记物和白蛋白加合物生物学标记物并不总是紧随黄曲霉素代谢途径的扰动。此功能还损害了其在个性化风险评估中的实用性。

生物标记物在人体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人们接触环境致癌物通常首先通过横断面调查进行调查,在横断面调查中从潜在接触人群中收集样本。尽管这些调查对于测试研究生物标记物的分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有价值,但它们很少包括对暴露的全面检查,因此很难确定个人的剂量反应特征。由于未评估健康结果,因此对结果的解释也必须是保守的。尽管如此,这些调查是将实验研究的信息转化为人类暴露和风险评估的关键第一步。对人类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始于菲律宾,研究人员证明AFB的氧化代谢产物1,黄曲霉毒素M1,可以在尿液中作为内部剂量标记物进行测量(坎贝尔等。, 197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非冈比亚这两个肝癌高发地区进行的后续工作确定,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水平与黄曲霉素摄入量呈剂量依赖关系(格罗普曼等。,1992年). 然而,与早期的实验研究一样,这种关系取决于研究中的特定泌尿标志物;例如黄曲霉毒素-N个7-鸟嘌呤和黄曲霉毒素M1与摄入量密切相关,而尿黄曲霉毒素P1,一种不同的氧化代谢物,没有显示出这种联系。同样,黄曲霉毒素摄入量与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之间也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性(等。, 1988;野生等。, 1992). 这种类型的研究,即在个体水平上测量饮食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和生物标记物,对于验证用于暴露评估的生物标记物至关重要,并且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经常被忽视。冈比亚特别感兴趣的是观察到尿中黄曲霉毒素代谢物反映了黄曲霉素摄入量的日常变化,而黄曲霉蛋白加合物在为期一周的研究中综合暴露(格罗普曼等。,1992年;野生等。, 1992). 这一结果无疑反映了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全身半衰期较短(~8小时),而黄曲霉素-白蛋白加合物(~3周)。这些最初的横断面生物标记物研究的数据支持了这些暴露生物标记物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有效性,这些研究旨在确定HCC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潜在易感性的机制,以及快速评估可能干预策略的短期终点。然而,需要确认两个关键属性,一个是生物(跟踪),另一个是化学(稳定性),才能成功地将生物标记物用于这些目的。

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开发的一个目标是将其用作人类过去和未来接触状况的预测因子。这一概念体现在追踪原则中,追踪原则是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一个人的生物标记物在一段时间内相对于群体中其他个人的等级顺序中的位置。一组个体内的追踪由组内相关系数表示,当该系数为1.0时,个体在组内的相对位置(与暴露无关)不会随时间而改变。如果组内相关系数为0.0,则在整个时间段内,个体的生物标记物水平相对于组内其他人存在随机定位。追踪概念对于解释与暴露和生物标记物水平相关的数据至关重要,并且需要从受试者处获取重复样本。

很少有人对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或其他致癌物的生物标记物进行多次取样或跟踪研究。最广泛的调查之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进行的,在那里检查了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和阴性受试者在血清白蛋白的多寿命内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的时间特征(等。,1996年a). 在为期12周的监测期内以及随后6个月的额外12周的随访期间,发现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水平从一个时间点到下一个时间点都没有追踪(即组内相关系数=0.0)。相反,在大鼠模型中,组内相关系数为0.29(肯斯勒等。, 1997). 对于人类和大鼠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暴露量的差异和实验分析方法的差异。在大鼠模型中,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是恒定的。在人类中,暴露的短期变化可能非常大,以至于可能掩盖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追踪,甚至在长寿命的生物标记物中也是如此。因此,暴露的内在差异可以解释组间相关系数。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使用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作为个体接触生物标记物的效用将进一步降低。

为了进行纵向研究,评估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在长期储存期间的稳定性也很重要。在上海的一项队列研究中,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稳定性是通过在采集样本时向尿液样本补充纯化的黄曲霉素来监测的,经过8年的分析表明,它们是稳定的(等。, 1994;罗斯等。, 1992). 同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收集的人类血清中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在−20°C下储存时,发现其至少稳定25年(Scholl和Groopman,2008年). 因此,至少对于一些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降解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需要进行类似的研究来评估所有化学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这一变量。

病例对照研究

许多已发表的病例对照研究都探讨了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肝癌的关系。与队列研究相比,病例对照研究具有成本效益和时间效益。不幸的是,病例对照研究是在接触发生后很久才开始的,并且对于特定的生物标记物,不能假设接触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恒定的。此外,这些研究在选择对照时涉及假设,包括疾病状态不会改变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因此,与涉及遗传标记物的病例对照研究相比,在特定生物标记物研究中病例和对照的匹配要困难得多。据推测,这些固有的问题会使结果偏向于无影响的结论,而积极的发现可能代表低估了真实的影响。

在早期的病例对照研究中,Bulatao-Jayme公司等。(1982)比较了菲律宾肝癌患者和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患者的黄曲霉毒素饮食摄入。他们发现,肝癌患者每天的平均黄曲霉毒素暴露量是对照组的4.5倍;然而,饮酒可能会增强这种效果。范伦斯堡和他的合作者(范伦斯堡等。, 1985)和Peers和Linsell(1977年)在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的研究中分别使用了类似的设计。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平均摄入量与肝癌发生率呈正相关。

在中国广西自治区,Yeh及其同事(Yeh是的等。, 1985,1989)检查了HBV感染和饮食中黄曲霉毒素暴露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分为重污染和轻污染两类。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接触过大量黄曲霉毒素的人,其HCC发病率比生活在轻度黄曲霉素污染地区的人高10倍(Yeh是的等。, 1989). 在台湾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检测了肝组织样本中的两种生物标志物,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和黄曲霉素-DNA加合物(伦恩等。, 1997). 肝癌患者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可检测水平的受试者比例高于匹配对照组(比值比1.5)。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对145名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了10年的随访,以确定接触黄曲霉毒素是否会增加发生HCC的风险。在开始随访前收集的8个月尿液样本进行汇总,以分析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M1在54%的受试者中检测到了黄曲霉毒素M,而在可检测到黄曲霉素M的人中,肝癌的风险增加了3.3倍1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可归因风险,定义为存在可检测的黄曲霉素M1,为0.55。因此,通过尿液中生物标记物的存在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暴露可以解释慢性HBV肝炎男性HCC风险的很大一部分(太阳等。, 1999).

病例对照研究也报告了黄曲霉毒素与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虽然相对于小鼠GSTA3或大鼠GSTA5,人GSTM1对环氧黄曲霉毒素的催化活性较低,但可以测量到,这种低活性似乎可以防止黄曲霉素-DNA加合物的形成,与表达功能性GSTM1等位基因的人类肝细胞相比,来自GSTM1基因缺失个体的人肝细胞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的DNA加合物水平高出三倍(格罗斯·斯泰因梅耶等。, 20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门的高危人群中,麦格林等。(1995)观察到,环氧化物水解酶和GSTMl突变基因型的个体在接触AFB时,可能更容易发生黄曲霉毒素加合物、p53突变和肝癌1这些发现支持AFB遗传易感性的存在1-诱导人类损伤,并表明这种易感性可能与HBV感染相互作用,从而增加HCC风险。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最有助于建立暴露与疾病结果之间的有效关系,因为该研究是在健康人群队列中开始的,包括收集适当的样本进行生物标记物分析,然后对队列进行随访,直到出现大量疾病病例。然后可以设计队列中的嵌套研究来匹配病例和对照。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对照组和病例确实匹配,因为两者都是同时招募的,并且在研究开始时都很健康。一个主要缺点是后续行动(通常是几年)需要时间来积累足够数量的病例来满足统计要求。通过招收大量人员(通常为数万人),可以部分克服这一劣势,以确保病例累积率与降低的成本相称。

迄今为止,两项包含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主要队列研究清楚地证明了这种致癌物在肝癌中的致病作用。第一项研究包括上海18000多名男性,研究了HBV和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作为肝癌独立和交互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嵌套病例对照数据显示,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黄曲霉素)阳性的HCC患者相对风险显著增加,为3.4-N个7-鸟嘌呤)。对于血清HBsAg阳性但尿液中没有黄曲霉毒素暴露的男性,相对危险度为7,而在尿液中同时出现黄曲霉素标记物和HBsAg阳性的个体中,相对危险性为59(等。, 1994;罗斯等。, 1992). 这些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化学致癌物和病毒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存在与肝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后在台湾进行的队列研究基本上证实了上海调查的结果。等。(1996年b)对队列中的HCC病例和对照组进行了检查,发现在HBV感染者中,与不可检测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相比,可检测的校正比值比为2.8,与尿液中低水平黄曲霉素代谢物相比,校正比值比5.5。在一项后续研究中,尿黄曲霉毒素M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1慢性HBV携带者HCC水平和风险(等。, 1997). 在上海队列中,肝癌风险与AFB相关1在可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的HBV携带者中,接触最为显著-N个7-尿液中的鸟嘌呤。

因此,这些来自两个不同人群的队列数据证明了经验证的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在人类肝癌诱导中定义以前未被认识的化学-病毒相互作用的能力(哈里斯,1994年). 这些发现对公共卫生有重大影响。首先,接种疫苗预防HBV感染将大大改善HCC的主要风险因素。不幸的是,在世界大多数地区,HBV感染是在3岁之前获得的;因此,通过疫苗接种在全球范围内消除HBV感染将需要2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才能实现。其次,将黄曲霉毒素暴露降至最低也会显著降低肝癌风险。第三,更广泛地说,这些发现建立了一个复杂疾病过程的环境健康范式,涉及包括毒素暴露、病原体和易感因素在内的多种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费恩戈尔德等。, 2010).

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和剂量的干预试验

在经济发展中国家,针对黄曲霉毒素暴露的保护性干预措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不言而喻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增加,一个人口承受更多样化饮食的能力也会增加。这种饮食多样性通常会导致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减少,因为肯尼亚所描述的突发事件变得不那么频繁。显然,一个国家和国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很慢,甚至会倒退;因此,在过渡时期需要采取干预策略,以降低不可避免的黄曲霉毒素暴露相关的风险。任何干预策略都应通过临床试验设计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生物标记物作为客观终点。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和其他干预措施,并将人类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公共卫生预防。

在一项初级预防试验中,目标是减少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种植抗虫品种的主要作物,试图降低收获作物的霉菌生长,改进收获后的储存方法,以及使用诱捕剂阻止不可避免摄入的黄曲霉毒素的吸收。在二级预防试验中,一个目标是调节摄入的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以加强解毒过程,从而减少内部剂量和随后的风险。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开发耐霉谷物菌株,并对霉菌进行遗传操作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门基尔等。, 2006;等。, 2005). 对这些类型的生物防治干预措施的详细描述超出了本综述的范围;以下各节将重点介绍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使用,以制定和验证其他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图3重点介绍了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HCC发展的关键步骤,这些步骤可作为预防干预的目标。表1总结了旨在改变黄曲霉毒素诱导疾病高危人群中黄曲霉素暴露和处置的临床干预试验的方法和结果。

表一

使用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作为中间终点的随机临床干预试验总结

代理人剂量和时间表大小(持续时间)行动方式生物标记物调制工具书类
收获后储存方法收获期间和收获后的实施20个村庄(5个月)减少接触干预村AFB-AA水平下降60%;未检测值的频率从2%增加到20%特纳等。(2005)
NovaSil公司安慰剂q.d。177(3个月)俘获两种剂量下AFB-AA显著降低;3个月时尿AFM1减少58%(3.0克)等。(2008)
1.5克(q.d.)。
3.0克/天
叶绿素安慰剂q.d。180(4个月)俘获3个月时,AFB-N7-瓜DNA加合物的尿液排泄量减少55%。埃格纳等。(2001)
100毫克(q.d.)×3
奥尔蒂普拉斯安慰剂q.d。234(2个月)增强解毒作用2.6-1个月(125 mg)时,AFB-NAC的尿排泄量增加2倍;1个月(500 mg)时AFM1减少51%,2个月(500mg)时AFB-AA减少6%等。(1999)
125毫克,每天一次。
500毫克(q.w.)。
西兰花芽茶安慰剂q.d。200(14天)增强解毒作用10天后,AFB-N7-gua加合物的尿排泄减少9%肯斯勒等。(2005)
400μmol每天。
绿茶多酚安慰剂q.d。124(3个月)增强解毒作用3个月时,AFB-NAC的尿排泄增加17倍和14倍;AFM1分别下降42%和43%。等。(2008)
每天500毫克。
每天1000毫克。

注:。AFB-NAC,黄曲霉毒素-甲磺酸;AFB-AA,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AFB-N7-gua,黄曲霉毒素-N个7-鸟嘌呤。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toxscikfq283f03_3c.jpg

病毒(HBV和HCV)和化学(黄曲霉毒素)因素导致HCC发生的关键步骤。病因学研究中使用的基于血液和尿液的生物标记物。

收获后干预

最近有报道称,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在一级预防试验中用作疗效终点(特纳等。, 2005). 这项工作建立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记录了西非几内亚因食用花生作为主食而大量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情况(迪亚洛等。, 1995;西拉等。, 1999)并揭示了采后贮藏与暴露的增加相关。根据这些观察结果,在西非几内亚金迪亚地区的自给农民中进行了一项基于社区的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限制花生作物收获后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措施(手工分拣、垫干、晒干、用天然纤维袋和木托盘储存,以及使用杀虫剂)(特纳等。, 2005). 设计中包括了来自20个村庄的农场;10人被分配到研究的每个干预和控制组。干预做法在该地区都很常见,但农村农民没有系统地应用。在对照村,农民们只能遵循他们通常的收获后做法,因此偶尔会包括干预策略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使用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的变化轨迹来评估干预的成功,并在5个月内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该生物标记物的测量。在对照村,收获后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增加,而在干预村,贮藏5个月后的水平与收获后立即的水平相似。此时干预组的平均水平比对照组低60%。收获时携带不可检测黄曲霉毒素白蛋白的受试者人数约为30%,但5个月后,在对照村,这一数字降至2%。相比之下,干预组中近20%的人同时出现了无法检测的水平。AFB的平均水平1在干预村和对照村的家庭用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模式与之一致。这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表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给农场一级,在饮食复杂性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低技术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接触。不幸的是,在试验进行后的几年里,这些村庄的农民自愿采用收获后贮藏技术的情况非常有限。

陷阱代理

多年来,作为动物饲料中常见的抗结块剂NovaSil粘土销售的钠钙铝硅酸盐一直致力于吸附动物胃肠道中的黄曲霉毒素,并降低这些毒素的生物利用度和不利影响(菲利普斯等。, 2002). 使用雄性和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28周内,喂食含有高达2.0%(wt/wt)NovaSil水平的饮食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实验结果与大量文献相结合(菲利普斯等。, 2002),支持在黄曲霉毒素高风险人群中探索基于粘土的肠吸收干预研究(Afriyie-Gawu公司等。, 2005). 一项初步研究报告了NovaSil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为长期疗效研究制定了基线方案。50名志愿者进行了随机、双盲的I期临床试验,他们被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接受9粒胶囊,含1.5克NovaSil/天,高剂量组接受了9粒胶囊(含3.0克/天),为期2周。依从性很好,在研究结束时,两组在不良健康投诉方面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任何临床化学或任何其他测量的健康参数方面也没有差异(等。, 2005).

随后,在加纳进行为期3个月的IIa期临床干预试验期间,从研究参与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中评估了NovaSil粘土降低接触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的功效。NovaSil在饭前通过胶囊交付。在基线检查时和1个月时收集的血清样本中,安慰剂组、低剂量(1.5克NovaSil/天)组和高剂量(3.0克NovaSil/日)组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相似。然而,与安慰剂组相比,这两个干预组3个月时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M1(AFM)水平1)三个研究组在基线检查时和1个月时采集的尿液样本无统计学差异。然而,AFM中位数显著下降1与安慰剂组的中位水平相比,高剂量组在3个月时收集的样本中发现。结果表明,基于生物标记物的减少,含有NovaSil粘土的胶囊可用于降低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利用度(等。, 2008). 应该注意的是,粘土是中非的主食,在市场上很常见。然而,该地区当地的粘土形式不吸收黄曲霉毒素。

叶绿素

叶绿素是一种叶绿素的水溶性衍生物,其抗癌特性已在许多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Breinholt公司等。1995年a;达什伍德等。, 1998). 叶绿素作为抗癌原的最初特征来自黄曲霉毒素处理的鳟鱼抑制肝癌的发展(Breinholt公司等。,1995年a). 虽然主要的作用方式被认为是叶绿素以1:1的比例隔离黄曲霉毒素(Breinholt公司等。1995年b),实验数据表征了酶诱导特性,这也可能有助于其作用机制(法希(Fahey)等。, 2005).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叶绿素对黄曲霉毒素诱导的大鼠癌症具有保护作用;此外,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具有保护作用(西蒙尼奇等。, 2007). 在启东进行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化学预防试验中,确定叶绿素可以改变黄曲霉毒素的处置(埃格纳等。, 2001). 180名健康成年人被随机分配在每顿饭之前每天摄入100 mg叶绿素或安慰剂三次,持续4个月。主要终点是调节尿黄曲霉毒素水平-N个7-干预3个月后收集鸟嘌呤加合物。对研究方案的遵守情况显著,无不良事件报告。黄曲霉毒素-N个7-169份样品中有105份可检测到鸟嘌呤。与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相比,每餐摄入的叶绿素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中位尿水平总体下降了55%。最近的0期研究报告由朱伯特等。(2009)利用加速器质谱研究AFB的吸收和药代动力学1及其代谢物在四名人体志愿者中使用14C和AFB1每个都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基于总计14C当量,AFB1以一级动力学迅速吸收到所有志愿者的血浆中。叶绿素或天然叶绿素a干预降低AFB1所有个体的吸收和分配。在所有个体中,叶绿素a干预使尿黄曲霉毒素当量的排泄量显著减少40-60%。这些结果证实,如临床前模型和启东临床试验推测的那样,叶绿素(和叶绿素a)介导人体对黄曲霉毒素的系统摄取减少。因此,使用叶绿素进行预防性干预或在饮食中补充富含叶绿素的食物可能是预防肝癌或其他容易吸附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的环境诱发癌症发展的实用方法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二硫醚(oltipraz)

癌症化学预防是癌症二级预防的关键策略。这种方法需要使用药物、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来延缓、阻止甚至逆转致癌过程。这些策略通过阻止细胞获得遗传损伤或阻止癌前细胞的增殖,或通过凋亡加速细胞死亡,来改变细胞命运。癌症化学预防的一个成功策略是调节药物代谢酶,从而促进内源性和环境致癌物的消除。共轭酶的诱导物,如二硫醚和萝卜硫烷,在各种动物模型中抑制环境致癌物的肿瘤发生(罗巴克等。, 1991;等。, 199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Keap1-Nrf2复合物是这些化学预防酶诱导剂的关键分子靶点。转录因子Nrf2是碱性亮氨酸拉链NF-E2家族的成员,与解毒酶启动子区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相互作用。细胞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Keap1是Nrf2的抑制剂,它将Nrf2隔离在细胞质中,并促进其泛素化和随后的降解。诱导子破坏了这一过程,使Nrf2积累并转移到细胞核(肯斯勒等。, 2007). 破坏编号2小鼠中的基因导致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强,诱导剂导致化学预防效果的丧失(法希(Fahey)等。, 2002;拉莫斯·戈梅兹等。, 2001).

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1,2-二巯基-3-硫酮(基鲁塞克,1958年)尽管最近的一项研究未能找到未被取代的3H(H)-美国卷心菜中的1,2-二硫烯-3-硫酮(马克斯,1991年). Oltipraz是一种取代的1,2-二巯基-3-硫酮,最初由制药行业开发,作为血吸虫病的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广泛评估。在马里、加蓬和法国进行的现场试验中,使用了1-5天的短期疗程,总剂量为1.25-7.5克,治愈率超过90%。虽然研究了oltipraz抗血吸虫病的机制,Bueding及其同事最初注意到,将该药物用于感染曼氏血吸虫导致了寄生虫谷胱甘肽储存量的急剧减少,同时反常地显著提高了宿主许多组织中谷胱甘苷的水平(布丁等。, 1982). 随后的研究表明,oltipraz和一些结构相关的1,2-二巯基-3-硫酮是与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库有关的酶以及对大鼠和小鼠多组织中致癌物解毒重要的酶的有效诱导剂(安瑟等。, 1983,1986). 这些结果促使Bueding预测oltipraz可能具有癌症化学预防特性。这一预测是正确的,因为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其他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评估,在近几十个动物模型中发现奥尔蒂普拉斯作为抗癌药有效(肯斯勒等。, 1999).

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被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市奥的普拉兹Ⅱa期化学预防试验的中间终点(肯斯勒等。, 1998;等。, 1999). 这是一项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为每天服用安慰剂或125 mg oltipraz或每周服用500 mg oltiparaz。尿黄曲霉毒素M1与安慰剂组相比,每周服用500mg剂量的患者体内的水平降低了51%。尿黄曲霉毒素M无显著差异1125-mg组与安慰剂组的水平比较。这种效应被认为是由于细胞色素P450 1A2活性受到抑制。125-mg组黄曲霉毒素-巯基酸(一种谷胱甘肽共轭衍生物)的中位数水平提高了六倍,而500-mg组没有变化。黄曲霉毒素-甲维甲酸的增加反映了通过GST的作用诱导黄曲霉素结合。500-mg组中明显缺乏诱导可能反映了黄曲霉毒素-8,9-环氧化合物形成减少,通过抑制该组中的CYPlA2结合而导致的掩蔽作用。这项研究首次证明,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可以在人类中进行调节,以预测疾病风险的降低。

萝卜硫烷

虽然oltipraz临床试验证明了诱导途径导致人类黄曲霉毒素解毒的原理证明,但在经济发展中世界使用基于药物的预防方法的实用性是有限的。长期接触药物不仅有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干预的费用可能会使这些人群的干预成本过高。也可能存在基于文化的对药物使用的厌恶。幸运的是,oltipraz并不是唯一通过Nrf2-Keap1途径影响酶变化的药物。许多食物都含有高水平的这些酶诱导物(Fahey和Kensler,2007年;Talalay和Fahey,2001年). 萝卜硫烷已被广泛检测其化学预防特性,并且是Nrf2-Keap1通路的有效激活剂,导致致癌物解毒酶的表达增加(丁科瓦·科斯托娃等。, 2007;法希(Fahey)等。, 2002). 一种由3天龄的花椰菜芽热水灌注而成的饮料,含有一定浓度的硫代葡萄糖苷,作为抗癌萝卜硫烷的稳定前体,最近对其改变黄曲霉毒素处置的能力进行了评估。在这项研究中,200名健康成年人饮用含有400或<每晚服用3μmole葡糖苷2周。尿黄曲霉毒素水平-N个7-两个干预组的鸟嘌呤类似。然而,对尿中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莱菔硫醚代谢产物)水平的测量表明,生物利用度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这一结果可能反映出研究参与者的肠道菌群在葡拉肝素水解为萝卜硫烷的速度上的个体差异。考虑到这种变异性,观察到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和黄曲霉毒素的排泄呈显著负相关-N个7-接受椰菜芽硫代葡萄糖苷的个体中的鸟嘌呤加合物(肯斯勒等。, 2005). 这项初步研究说明了一种廉价、易于实施、以食物为基础的方法在黄曲霉毒素高风险人群中的潜在应用。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后续干预,以尽量减少葡拉肝素前体药代动力学的个体间变异性。

绿茶多酚

许多研究表明,绿茶多酚(GTPs)可以抑制实验动物体内各种化学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也指出了这些化合物的潜在益处(莫耶斯和库马尔,2004;等。, 2006).等。(1997)研究饮用水中GTP 2周或4周对防止AFB发展的影响1-诱导大鼠肝癌发生。这项研究的数据表明,在用绿茶预处理的动物中,黄曲霉毒素-DNA在肝脏中的结合被显著抑制了20%-30%,而癌前病变的负担被显著抑制60-70%。GTP的实验数据为将该策略转化为人体临床试验提供了动力。在一项初步研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的一个黄曲霉毒素暴露高危人群中,从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a期化学预防试验收集的尿液样本中评估了GTP的效果(等。, 2006). 所有参与者的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检测均呈阳性,并每天服用500、1000毫克的GTP胶囊,或服用安慰剂3个月。对本临床试验期间采集的血样和尿样进行分析(等。, 2008). 所有三个剂量组在基线检查时的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具有可比性,在3个月期间,安慰剂组的加合物浓度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3个月的干预期内,接受GTP治疗的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均降低。使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的分析表明,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水平随时间的减少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中位黄曲霉毒素M的减少1与安慰剂相比,在干预3个月时,两个GTP组的黄曲霉毒素巯基酸水平均显著升高,而在GTP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与安慰剂组相比,两个GTP组的中位黄曲霉素巯基酸浓度均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GTP有效调节黄曲霉毒素代谢和代谢活化,正如之前在启东使用oltipraz所观察到的那样(等。, 1999).

未来展望

虽然许多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高和乙型肝炎病毒流行率高的国家名义上已经制定了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最高允许标准,但在许多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估或执行。事实上,自给农民和当地食品市场的食品很少受到正式检查。当食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严格的黄曲霉毒素标准甚至会给贫穷的食品出口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菲利普斯等。, 2008;吴,2004). 自给农民和当地食品贸易商有时可以奢侈地丢弃明显发霉的玉米和花生,但在气候紧张的季节,人们往往别无选择,只能吃发霉的食物或挨饿(菲利普斯等。, 2008). 目前,全世界有50多亿人未经控制地接触黄曲霉毒素(施特罗斯奈德等。, 2006).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全世界有多少肝癌病例可归因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最近刘和武(2010)已经制定了黄曲霉毒素对肝癌全球负担的影响的风险评估。他们估计,在全球每年550000至600000例新发HCC病例中,约25200至155000例(4.6%至28.2%)可能仅与黄曲霉毒素接触有关。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中国,那里的人群既有高HBV流行率,又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大量未控制接触。估计值的广泛范围反映了确定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的局限性,剂量-反应曲线性质的不确定性,黄曲霉素与病毒相互作用模式的不确定性以及世界不同地区HBV流行率的不完整数据。尚未对黄曲霉毒素对人类非致癌健康影响进行数据驱动的评估。

未来几年预示着应用深度测序技术和其他策略的巨大机会,以发现人类HCC中的突变、染色体畸变和表观遗传修饰谱,并将其与其潜在的病因联系起来,包括黄曲霉毒素和/或接触肝炎病毒。肿瘤测序将提供开发可用于预防和早期筛查干预的新生物标志物的能力。同样,对人类肝肿瘤中这些基因改变的理解将完善对病因的理解,并有助于开发新的实验模型,全面概括HCC的生物学,从而推动新的治疗和预防研究的发展。所有这些未来的工作都建立在已经描述的生物标记物策略的基础上,并为HCC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机会。

HCC的总影响反映在该病的总发病率和诊断后的不良预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HCC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不到3个月(等。, 2003) (图4A)这一时间框架比西方国家HCC通常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在世界上这些高危地区,从出生到成年,接触黄曲霉毒素和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产生的有害影响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启东市肝癌诊断和死亡的中位年龄在45至50岁之间(图4B). 台湾儿童早期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实施20年随访的最新数据显示,在6至29岁年龄组中,肝癌发病率降低了70%(等。, 2009). 尽管这一减少应该在出生队列中肝癌的低年龄别发病率的背景下看待,但它仍然表明其他人群中肝癌发病率可能降低,例如启东,那里大约20年前实施了疫苗接种计划。图4C描述了启东市过去50年肝癌的死亡率。肝癌死亡率在过去十年中保持不变,在过去四十年中增加了三倍,每年约为75/100000。假设台湾成功率,启东未来50年乙肝疫苗接种的预计影响如图所示图4D到2061年,由于在出生时全面实施乙肝疫苗接种,HCC的发病率可能降低约50%。我们实验室的实验研究表明,尽管在缺乏化学保护性干预的情况下,接触黄曲霉毒素会导致80%以上的动物发生肝癌,但化学预防性干预可以将大鼠肝癌发病率降低50%(肯斯勒等。, 1997). 由于单独接触黄曲霉毒素可能导致启东20%的肝癌风险,那么到2061年,化疗保护可以将肝癌发病率再降低10%(图4D). 此外,由于化学保护性干预已被证明可以延缓HCC的发展,因此也可以推断启东居民HCC的早期下降。最后,因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黄曲霉毒素和HBV在HCC发生过程中存在乘法相互作用(等。, 1994)到2041年,接种乙肝疫苗和化学保护或一级预防黄曲霉毒素的策略可以使启东肝癌发病率降低40-50%,比单独接种缩短15年(图4D).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toxscikfq283f04_3c.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肝癌死亡率。(A) 启东地区肝癌诊断后的生存曲线。中位生存期<3个月。改编自等。(2003)(B)中国启东和北京地区肝癌的年龄特异性发病率。中国启东和北京的HBV感染率相同。其他环境因素,如接触黄曲霉毒素(在启东更普遍),可能是该地区肝癌风险升高的基础。这种区域性的二分法强调了通过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影响来降低肝癌发病率的机会。改编自Kensler等。(2003). (C) 启东地区HCC死亡率(按年份)。数据由启东肝癌研究所陈建国博士提供。(D) 根据现有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红线)以及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可能减少(蓝线),预测未来50年HCC的死亡率。疫苗接种的影响是根据台湾目前的经验建立的,台湾于1984年实施了近乎普遍的疫苗接种(等。, 2009). 减毒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影响是根据动物干预研究的结果建模的,其中观察到HCC发病率的降低和延迟(肯斯勒等。,1997). 更多讨论见正文。

迫切需要为肝癌和其他黄曲霉毒素表现的高危人群制定和实施预防战略。显然,对于HCC而言,长期的公共卫生解决方案将产生于针对HBV的普遍疫苗接种计划、针对HCV的疫苗开发或其他预防其传播的手段,以及对承担最大肝癌负担的人群的整体经济改善。总的来说,这些结果将大大减少后代对肝癌主要风险因素的暴露。然而,目前有近4亿HBV感染者的疫苗接种计划没有希望,数百万人摄入了发达国家认为不可接受的黄曲霉毒素水平的食物。针对这些人群的预防方式应该是一个优先事项。一个主要挑战在于确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无论是通过生物控制或去除,还是通过二级化学预防干预或一些方法的组合,对主食的黄曲霉毒素污染进行初级预防。利用分子生物标记物快速洞察干预措施的疗效方面的持续发展正在加速发现过程。然而,关键的障碍在于应用已知的内容。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将这些干预措施提供给世界上最需要它们的地方。Wu和Khlangwiset(2010)确定了评估黄曲霉毒素干预措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这些干预措施中的每一项都有抵消健康或生态风险吗?
  • 干预的实施机制是什么?
  • 干预措施可以在当地生产,还是必须进口?
  • 农民或消费者能负担得起前期费用吗?如果不能,谁来支付干预费用?
  • 干预在文化上合适吗?
  • 人们会遵守干预措施吗?与此相关的是,它需要多久实现一次,需要多少人来实现?
  • 有效应用干预措施以减少黄曲霉毒素或其副作用的难易程度如何?是否存在与不当使用相关的风险?
  • 如何利用卫生经济学来确定不同干预策略的成本效益?

在未来50年中,除了接触许多其他化学和生物制剂外,世界人口增长的大部分将发生在黄曲霉毒素接触量固有较高的国家。黄曲霉毒素暴露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和感染易感性的观察(等。, 2002)以及肝癌风险,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国家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的公共卫生需求。在过去15年中,黄曲霉毒素生物标记物不仅可以探索黄曲霉素相关疾病的病因,还可以探索各种干预策略的疗效。适当应用预防策略的一个要素是根据对潜在作用机制的了解,针对疾病进展的各个阶段(参见图3). 此外,有必要考虑接触与疾病之间的时间关系。例如,现在已经确定黄曲霉毒素暴露开始子宫内当孩子断奶后食用家庭固体食物时,其体重会显著增加(Wild和Turner,2002年). 这种早期接触,在儿童首次接触包括HBV在内的多种感染时,表明在这些关键窗口期间进行干预以减少接触可能有特别的好处。最后,不同的干预措施可能适用于不同的暴露场景。例如,肯尼亚的黄曲霉中毒病例是在食物不足的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初级预防方法避免接触是不可行的。然而,一些快速部署的二级预防可能会带来好处。或者,在自给农业社区,主食经常年复一年地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通过初级预防方法的教育,可以提供健康和经济效益的长期解决方案(特纳等。, 2007). 总的来说,一系列干预方法的可用性将有助于消除这些常见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利影响。随着干预措施应用于长期研究,其影响不仅限于接触,还包括健康终点,这将使人们更准确地了解其对公共健康的益处。

在黄曲霉毒素暴露相对较高的亚洲和非洲人群中,分子生物标记物是剖析这种致癌物对肝癌病因的贡献的重要工具。此外,当与HBV生物标记物配对时,已确定这两个危险因素之间的乘数交互作用。这项工作符合布拉德福德-希尔因果关系标准(希尔,1965年)对世界高风险和高发病率地区的公共卫生和肝癌控制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在农业和制造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战略,经济发达国家人口中的黄曲霉毒素暴露大大减少,但尚未完全消除。然而,无法避免的低地方性接触对肝癌风险的可能影响尚未得到系统研究,为此,可以设想在美国和欧洲应用生物标记物方法。鉴于当前技术的分析敏感性,可以利用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或欧洲癌症和营养前瞻性调查等国家或跨国健康调查队列,启动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初步研究,以提供一种衡量指标,确定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对黄曲霉素的暴露世界。发达国家的特定亚群似乎极有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可能同时感染HBV或HCV的人群,需要设计研究来获取这些人群的数据。这些研究产生的信息将进一步为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所需的现行监管政策和做法提供科学依据。这一挑战认识到,当黄曲霉毒素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出现时,人类和动物食品中黄曲霉素污染的监管标准必须基于对实验动物研究数据的推断。州际贸易中查封含黄曲霉毒素产品的合理行动水平并不是基于健康危害风险评估,因为不存在必要的数据,而是基于达到最低黄曲霉素水平的可能性。

因此,利用黄曲霉毒素毒理学机制的现有见解以及生物标记物测量的当前分析能力,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是富有成效的。此类问题的示例包括:

  • 人类饮食中黄曲霉毒素水平的现行监管标准是否足以保护公众健康?
  • 在经济发达国家,目前的黄曲霉毒素暴露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导致肝癌风险?
  • 美国或欧洲人群中是否存在因饮食习惯导致黄曲霉毒素暴露增加的亚群,这些饮食习惯包括食用大量易受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接触是否会使他们面临显著升高的不良健康后果风险?

实施一项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的战略将标志着一项真正的转化毒理学努力,它涵盖从分子机制到全球健康的所有问题,并为今后50年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基金

国立卫生研究院(拨款P01 ES006052; R01 CA39416号); 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国家癌症研究所。

致谢

我们要感谢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和国家癌症研究所4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培训拨款支持,这些支持促进了所有作者的职业发展。我们还感谢我们广泛的多学科、国际同事和合作者团队,这些年来,他们为黄曲霉毒素故事成为毒理学转化研究的典范做出了巨大贡献。

工具书类

  • Adamson RH、Correa P、Sieber SM、McIntire KR、Dalgard DW。黄曲霉毒素B1在恒河猴中的致癌性:另外两例原发性肝癌。J.Natl癌症研究所。1976;57:67–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friyie-Gawu E、Mackie J、Dash B、Wiles M、Taylor J、Huebner H、Tang L、Guan H、Wang JS、Phillips T。Sprague-Dawley大鼠膳食中NovaSil粘土的慢性毒理学评估。食品添加剂。康塔姆。2005;22:259–2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2004年1月至7月,肯尼亚东部和中部省份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匿名暴发。MMWR模型。凡人威利。代表。2004;53:790–7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nsher SS,Dolan P,Bueding E.两种二硫代硫和丁基羟基苯甲醚对四氯化碳和对乙酰氨基酚毒性的化学保护作用。肝病学。1983;:932–9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nsher SS,Dolan P,Bueding E.二硫代硫的生物化学效应。食品化学。毒性。1986;24:405–4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sao T、Buchi G、Abdel Kader M、Chang S、Wick E、Wogan GN。黄曲霉毒素B和G。美国化学杂志。Soc公司。1963;85:1706–17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zziz-Baumgartner E、Lindblade K、Gieseker K、Rogers HS、Kieszak S、Njapau H、Schleicher R、McCoy LF、Misore A、DeCock K等。急性黄曲霉中毒疫情的病例对照研究,肯尼亚,2004年。环境。健康展望。2005;113:1779–17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ailey GS、Loveland PM、Pereira C、Pierce D、Hendricks JD、Groopman JD。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醇在虹鳟中的定量致癌作用和剂量测定,这两种黄曲霉素形成相同的DNA加合物。突变体。物件。1994;313:25–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nnett RA、Essigmann JM、Wogan GN。黄曲霉毒素B1治疗大鼠尿液中黄曲霉素-鸟嘌呤加合物的排泄。癌症研究。1981;41:650–6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rishnamachari KA Bhat RV公司。印度西部部分地区黄曲霉中毒性肝炎的后续研究。印度医学研究杂志。1977;66:55–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膨胀WP。土耳其“X”病。J.Br.土耳其联邦储备银行。1961;9:55–58. [谷歌学者]
  • Bosch FX,Munoz N.肝细胞癌流行病学研究作为评估病毒和化学相互作用模型的前景。IARC科学。出版物。1988;89:427–4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reinholt V、Hendricks J、Pereira C、Arbogast D、Bailey G。食用叶绿素是虹鳟黄曲霉毒素B1肝癌发生的有效抑制剂。癌症研究。1995年a;55:57–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reinholt V,Schimerlik M,Dashwood R,Bailey G。叶绿素抗癌机理:与致癌物形成复合物。化学。研究毒物。1995年b;8:506–5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ueding E,Dolan P,Leroy JP。奥替吡唑的抗血吸虫活性。Res.Commun公司。化学。病理学。药理学。1982;37:293–3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ulatao-Jayme J、Almero EM、Castro MC、Jardeleza MT、Salamat LA。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原发性肝癌风险的病例对照饮食研究。国际流行病学杂志。1982;11:112–1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巴斯比WFJ,沃根GN。黄曲霉毒素。收录:Searle CD,编辑。化学致癌物。华盛顿特区:美国化学学会;1984年,第945-1136页。[谷歌学者]
  • Cabral JRP,Neal GE。乙氧喹对大鼠黄曲霉毒素B1致癌作用的抑制作用。癌症快报。1983;19:125–1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ampbell AD、Whitaker TB、Pohland AE、Dickens JW、Park DL。用于真菌毒素分析的食品取样、样品制备和取样计划。纯应用程序。化学。1986;58:305–314. [谷歌学者]
  • Campbell TC、Caedo JP,Jr、Bulatao-Jayme J、Salamat L、Engel RW、人类尿液中的黄曲霉毒素M1。自然。1970;227:403–40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ang MH,You SL,Chen CJ,Liu CJ,Lee CM,Lin SM,Chu HC,Wu TC,Yang SS,Kuo HS等。乙型肝炎疫苗中肝癌发病率降低:一项20年的随访研究。J.Natl癌症研究所。2009;101:1348–13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hen JG,Parkin DM,Chen QG,Shen QJ,Zhang BC,Zhu YR.肝癌筛查:中国启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J.医学筛查。2003;10:204–2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陈JG,朱军,Parkin DM,Zhang YH,Lu JH,Zhu YR,Chen TY。中国启东市癌症发病趋势,1978-2002。国际癌症杂志。2006;119:1447–14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ashwood R、Negishi T、Hayatsu H、Breinholt V、Hendricks J、Bailey G.叶绿素对黄曲霉毒素B1的化学预防特性:虹鳟鱼抗突变和抗癌数据综述。突变体。物件。1998;399:245–2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iallo MS、Syll A A、Sidibe K、Syll la BS、Trepo CR、Wild CP。在几内亚、西非暴露于黄曲霉毒素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率。自然毒素。1995;: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inkova-Kostova AT、Fahey JW、Wade KL、Jenkins SN、Shapiro TA、Fuchs EJ、Kerns ML、Talalay P.通过含有萝卜硫素的花椰菜芽提取物在小鼠和人类皮肤中诱导第2阶段反应。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2007;16:847–8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aton DL、Groopman JD。黄曲霉毒素的毒理学:人类健康、兽医和农业意义。加州圣地亚哥:学术出版社。;1994[谷歌学者]
  • Egner PA、Gange SJ、Dolan PM、Groopman JD、Munoz A、Kensler TW。大鼠血浆中黄曲霉毒素-白蛋白生物标记物的水平受oltipraz长期和瞬时干预的调节。致癌。1995;16:1769–17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gner PA、Groopman JD、Wang JS、Kensler TW、Friesen MD。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同位素稀释串联质谱法定量人体尿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N7-鸟嘌呤。化学。研究毒物。2006;19:1191–11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gner PA、Wang JB、Zhu YR、Zhang BC、Wu Y、Zhang QN、Qian GS、Kuang SY、Gange SJ、Jacobson LP等。叶绿素干预减少肝癌高危人群中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1;98:14601–1460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ahey JW、Haristoy X、Dolan PM、Kensler TW、Scholtus I、Stephenson KK、Talalay P、Lozniewski A.萝卜硫烷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外、细胞内和抗生素耐药菌株,并预防苯并[A]芘诱导的胃肿瘤。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2;99:7610–76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ahey JW,Kensler TW。膳食补充剂/营养品通过诱导细胞保护酶在化学预防中的作用。化学。研究毒物。2007;20:572–5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ahey JW、Stephenson KK、Dinkova-Kostova AT、Egner PA、Kensler TW、Talalay P.叶绿素、叶绿素和相关的四吡咯是哺乳动物2期细胞保护基因的重要诱导物。致癌。2005;26:1247–12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ingold BJ、Vegosen L、Davis M、Leibler J、Peterson A、Silbergeld EK。环境卫生中传染病的利基:重新思考毒理学范式。环境。健康展望。2010;118:165–1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erlay J、Shin H、Bray F、Forman D、Mathers C、Parkin DM。2008年全球癌症负担估计:GLOBOCAN 2008。国际癌症杂志。20102010年6月17日出版的Advance Access;doi:10.1002/ijc.55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allagher EP、Wienkers LC、Stapleton PL、Kunze KL、Eaton DL。人类微粒体和人类互补DNA表达的细胞色素P4501A2和P4503A4在黄曲霉毒素B1生物活性中的作用。癌症研究。1994;54:101–1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an LS、Skipper PL、Peng X、Groopman JD、Chen JS、Wogan GN、Tannenbaum SR。血清白蛋白加合物在黄曲霉毒素致癌的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与黄曲霉素B1摄入和黄曲霉素M1尿排泄的相关性。致癌。1988;9:1323–13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ng Y、Hounsa A、Egal S、Turner PC、Sutcliffe AE、Hall AJ、Cardwell K、Wild CP。断奶后接触黄曲霉毒素会导致儿童生长障碍:一项在西非贝宁进行的纵向研究。环境。健康展望。2004;112:1334–13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ng YY、Cardwell K、Hounsa A、Egal S、Turner PC、Hall AJ、Wild CP。贝宁和多哥幼儿的饮食黄曲霉毒素暴露和发育障碍:横断面研究。英国医学杂志。2002;325:20–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palan C,Tulpule PG,Krishnamurthi D.黄曲霉毒素诱导恒河猴肝癌。食品化妆品。毒性。1972;10:519–5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Donahue PR,Zhu J,Chen J,Wogan GN。人类黄曲霉毒素代谢:用亲和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代谢物和核酸加合物。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85;82:6492–64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Hall AJ、Whittle H、Hudson GJ、Wogan GN、Montesano R、Wild CP。西非冈比亚人体尿液中黄曲霉毒素-N 7-鸟嘌呤的分子剂量学。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2年;1:221–2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Hasler JA、Trudel LJ、Pikul A、Donahue PR、Wogan GN。通过多重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和免疫亲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大鼠尿液中测定黄曲霉毒素-N7-鸟嘌呤和其他黄曲霉素代谢物的分子剂量。癌症研究。1992年b;52:267–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Jiaqi Z,Donahue PR,Pikul A,Lisheng Z,Jun-shi C,Wogan GN.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自治区居民尿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的分子剂量学。癌症研究。1992年;52:45–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Kensler TW。隧道尽头的光用于化学特定生物标记:日光还是头灯?致癌。1999;20:1–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Kensler TW。黄曲霉毒素诱导肝癌中代谢和病毒的作用。毒物。申请。药理学。2005;206:131–1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opman JD、Trudel LJ、Donahue PR、Marshak-Rothstein A、Wogan GN。黄曲霉毒素的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及其在固相免疫分析中的应用。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84;81:7728–773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oss-Steinmeyer K、Stapleton PL、Tracy JH、Bammler TK、Strom SC、Eaton DL。萝卜硫烷和异硫氰酸苯乙酯诱导抑制黄曲霉毒素B1介导的人类肝细胞遗传毒性:GSTM1基因型和CYP3A4基因表达的作用。毒物。科学。2010;116:422–43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rris CC。解决人类肝癌发生的病毒化学难题。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Prev。1994;:1–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enry SH、Bosch FX、Troxell TC、Bolger PM。政策论坛:公共卫生。减少肝癌——黄曲霉毒素的全球控制。科学。1999;286:2453–24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ll AB。环境与疾病:关联还是因果关系?程序。皇家社会医学。1965;58:295–30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Ilic Z、Crawford D、Egner PA、Sell S.谷胱甘肽S-转移酶A3基因敲除小鼠对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敏感。毒物。申请。药理学。2010;242:241–24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irusek L.Uber das vorkommen von trithiconen(1,2-二硫环戊-4-烯-3-硫酮)in Brassicapflanzen。Naturwissenschaften公司。1958;45:386–387. [谷歌学者]
  • Jubert C、Mata JE、Bench G、Dashwood R、Pereira C、Tracewell W、Turteltaub KW、Williams D、Bailey G。叶绿素和叶绿素对人体志愿者低剂量黄曲霉毒素B1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癌症预防。物件。2009;2:1015–10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Chen JG、Egner PA、Fahey JW、Jacobson LP、Stephenson KK、Ye LX、Coady J、Wang JB、Wu Y等。在中国启东市何佐镇进行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的花椰菜芽对黄曲霉毒素-DNA加合物和菲四醇尿水平的影响。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2005;14:2605–26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Egner PA、Davidson NE、Roebuck BD、Pikul A、Groopman JD。喂食乙氧喹的大鼠黄曲霉毒素代谢、黄曲霉素-N7-鸟嘌呤形成和肝肿瘤发生的调节:谷胱甘肽S-转移酶诱导的作用。癌症研究。1986;46:3924–39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Egner PA、Trush MA、Bueding E、Groopman JD。喂食酚类抗氧化剂、乙氧基喹啉和二硫硫蛋白的大鼠体内黄曲霉毒素B1与DNA结合的修饰。致癌。1985;6:759–7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Gange SJ、Egner PA、Dolan PM、Munoz A、Groopman JD、Rogers AE、Roebuck BD。分子剂量学的预测价值:oltipraz对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个体与群体效应和肝癌风险。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7;6:603–6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Groopman JD、Sutter TR、Curphey TJ、Roebuck BD。癌症化学预防剂的开发:oltipraz作为范例。化学。研究毒物。1999;12:113–1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He X、Otieno M、Egner PA、Jacobson LP、Chen B、Wang JS、Zhu YR、Zhang BC、Wang JB、Wu Y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市Oltipraz化学预防试验:血清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生物标志物的调节。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8;7:127–1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Qian GS、Chen JG、Groopman JD。肝癌预防的转化策略。Nat.Rev.癌症。2003;:321–3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nsler TW,Wakabayashi N,Biswal S.通过Keap1-Nrf2-ARE途径对环境压力的细胞生存反应。每年。药理学评论。毒性。2007;47:89–1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ew MC。肝细胞癌流行病学。毒理学。2002;181–182:35–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rishnamachari KA、Bhat RV、Nagarajan V、Tilak TB。黄曲霉中毒引起的肝炎。印度西部爆发疫情。柳叶刀。1975;1:1061–10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ncaster MC、Jenkins FP、Philp JM。某些花生样品的毒性。自然。1961;192:1095–1096. [谷歌学者]
  • Lewis L、Onsongo M、Njapau H、Schurz Rogers H、Luber G、Kieszak S、Nyamongo J、Backer L、Dahiye AM、Misore A等。肯尼亚东部和中部急性黄曲霉毒素病爆发期间商业玉米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污染。环境。健康展望。2005;113:1763–17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by K、Yore MM、Roebuck BD、Baumgartner KJ、Honda T、Sundararajan C、Yoshizawa H、Gribble GW、Williams CR、Risingsong R等。一种新型的乙酰基三环双(氰基烯酮)能有效诱导第2相细胞保护途径并阻断黄曲霉毒素诱导的肝癌。癌症研究。2008;68:6727–67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u Y,Wu F.黄曲霉毒素诱导的肝癌的全球负担:风险评估。环境。健康展望。2010;118:818–82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unn RM,Zhang YJ,Wang LY,Chen CJ,Lee PH,Lee CS,Tsai WY,Santella RM.p53突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及台湾肝细胞癌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癌症研究。1997;57:3471–34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罗H,唐L,唐M,比勒姆M,黄T,于J,魏Z,梁Y,王K,张ZQ,等。绿茶多酚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Ⅱa期化学预防试验:绿茶多酚类物质和8-羟基脱氧鸟苷对尿排泄的调节。致癌。2006;27:262–2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卢茨WK。低剂量外推体内DNA结合数据的定量评估。架构(architecture)。毒性。1987;(补充11):66–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ye MS、Ghazali AA、Mohan J、Alwin N、Nair RC。马来西亚因严重黄曲霉中毒而爆发急性肝性脑病。美国J.特罗普。医学Hyg。1995;53:68–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rks SH.一种已报道的有机硫致癌抑制剂:卷心菜中的1,2-二巯基-3-硫酮的分析。《农业杂志》。食品化学。1991;39:893–895. [谷歌学者]
  • McCoy LF、Scholl PF、Sutcliffe AE、Kieszak SM、Powers CD、Rogers HS、Gong YY、Groopman JD、Wild CP、Schleicher RL。通过ELISA、HPLC荧光检测和HPLC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对人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进行定量比较。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2008;17:1653–16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cGlynn KA、Rosvold EA、Lustbader ED、Hu Y、Clapper ML、Zhou T、Wild CP、Xia XL、Baffoe Bonnie A、Ofori Adjei D等。肝细胞癌易感性与黄曲霉毒素B1酶解毒性的遗传变异有关。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995;92:2384–238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enkir A、Brown RL、Bandyopadhyay R、Chen ZY、Cleveland TE。美国-非洲合作战略,用于鉴定、表征和开发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种质。真菌病理学。2006;162:225–2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莫耶斯SB、库马尔NB。绿茶多酚与癌症化学预防:II期试验的多种机制和终点。螺母。版次。2004;62:204–2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Nesbitt BF、O'Kelly J、Sargeant K、Sheridan A.黄曲霉和火鸡X病。黄曲霉的有毒代谢产物。自然。1962;195:1062–10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Ngindu A、Johnson BK、Kenya PR、Ngira JA、Ocheng DM、Nandwa H、Omondi TN、Jansen AJ、Ngare W、Kaviti JN等。肯尼亚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的急性肝炎暴发。柳叶刀。1982;1:1346–13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rkin DM,Bray F,Ferlay J,Pisani P.全球癌症统计,2002年。加州癌症杂志临床。2005;55:74–1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eers FG,Linsell CA。饮食黄曲霉毒素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安娜特。Aliment公司。1977;31:1005–10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hillips TD、Afriyie-Gawu E、Williams J、Huebner H、Ankrah NA、Ofori-Adjei D、Jolly P、Johnson N、Taylor J、Marroquin-Cardona A等。通过使用粘土减少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综述。食物上瘾。康塔姆。A部分化学。分析。控制展览会。风险评估。2008;25:134–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hillips TD,Lemke SL,Grant PG.防止黄曲霉中毒的粘土型肠吸收剂特性。高级实验医学生物。2002;504:157–1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oirier MC、Santella RM、Weston A.致癌大分子加合物及其测量。致癌。2000;21:353–3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robst C、Njapau H、Cotty PJ。2004年肯尼亚爆发急性黄曲霉中毒:确定病因。申请。环境。微生物。2007;73:2762–276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Qian GS、Ross RK、Yu MC、Yuan JM、Gao YT、Henderson BE、Wogan GN、Groopman JD。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肝癌风险尿标记物的随访研究。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4;:3–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秦G,戈帕兰·克里茨基P,苏J,宁Y,Lotlikar PD。绿茶对黄曲霉毒素B1诱导大鼠肝癌发生的抑制作用。癌症快报。1997;112:149–1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amos-Gomez M、Kwak MK、Dolan PM、Itoh K、Yamamoto M、Talalay P、Kensler TW。nrf2转录因子缺乏小鼠对致癌的敏感性增加,酶诱导剂的化学保护作用丧失。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2001;98:3410–34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ichard JL,Bennett GA,Ross PF,Nelson PE。饲料和食品中天然真菌毒素的分析。J.阿尼姆。科学。1993;71:2563–25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ebuck BD、Johnson DN、Sutter CH、Egner PA、Scholl PF、Friesen MD、Baumgartner KJ、Ware NM、Bodreddigari S、Groopman JD等。黄曲霉毒素醛还原酶(AKR7A1)的转基因表达可调节黄曲霉素B1的代谢,但不影响大鼠的肝癌发生。毒物。科学。2009;109:41–4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ebuck BD,Liu YL,Rogers AE,Groopman JD,Kensler TW。5-(2-吡嗪基)-4-甲基-1,2-二硫基-3-硫酮(oltipraz)对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F344大鼠肝癌的保护作用:短期分子剂量测定的预测作用。癌症研究。1991;51:5501–55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oss RK、Yuan JM、Yu MC、Qiang GS、Tu JT、Gao YT、Henderson BE、Wogan GN、Groopman JD。尿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与肝细胞癌风险。柳叶刀。1992;339:943–9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bboni G,Skipper PL,Buchi G,Tannenbaum SR.大鼠体内黄曲霉毒素B1形成的主要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的分离和表征。致癌。1987;8:819–8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ntella RM。检测人类致癌物DNA损伤的免疫学方法。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9;8:733–7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rgeant K、Sheridan A、O'Kelly J、Carnaghan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某些花生样品的毒性。自然。1961;192:1096–1097. [谷歌学者]
  • Scholl P、Musser SM、Kensler TW、Groopman JD。在使用oltipraz进行饮食干预期间抑制大鼠尿液中黄曲霉毒素MI的排泄。致癌。1996;17:1385–13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oll PF,Groopman JD。通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评估人黄曲霉毒素B1白蛋白加合物的长期稳定性。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2008;17:1436–14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oll PF、McCoy L、Kensler TW、Groopman JD。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量分析大鼠黄曲霉毒素B1血浆白蛋白加合物Lys-AFB1的慢性剂量。化学。研究毒物。2006年a;19:44–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oll PF、Musser SM、Groopman JD。黄曲霉毒素B1巯基酸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大鼠尿液中的鉴定。化学。研究毒物。1997;10:1144–11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oll PF、Turner PC、Sutcliffe AE、Sylla A、Diallo MS、Friesen MD、Groopman JD、Wild CP。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和ELISA法定量比较人类黄曲霉毒素B1血清白蛋白加合物。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2006年b;15:823–8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hank RC、Bourgeois CH、Keschamras N、Chandavisol P.泰国儿童急性疾病尸检标本中的黄曲霉毒素。食品化妆品。毒性。1971;9:501–5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ieber SM、Correa P、Dalgard DW、Adamson RH。黄曲霉毒素B1对非人灵长类动物骨肉瘤和肝胆系统肿瘤的诱导作用。癌症研究。1979;39:4545–45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imonich MT、Egner P、Roebuck BD、Orner G、Jubert C、Pereira C、Groopman JD、Kensler TW、Dashwood RH、Williams D等。天然叶绿素抑制黄曲霉毒素B1诱导的大鼠多器官致癌。致癌。2007;28:1294–13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trosnider H、Azziz-Baumgartner E、Banziger M、Bhat RV、Breiman R、Brune MN、DeCock K、Dilley A、Groopman J、Hell K等。工作组报告:减少发展中国家黄曲霉毒素暴露的公共卫生战略。环境。健康透视。2006;114:1898–19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un Z,Lu P,Gail MH,Pee D,Zhang Q,Ming L,Wang J,Wu Y,Liu G,Wu Y,等。检测到尿黄曲霉毒素代谢产物M1的慢性肝炎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肝癌风险增加。肝病学。1999;30:379–3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ylla A,Diallo MS,Castengaro J,Wild CP。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接触黄曲霉毒素在肝细胞癌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一种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突变体。物件。1999;428:187–1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lalay P,Fahey JW。十字花科植物的植物化学物质通过调节致癌物质的代谢来预防癌症。《营养学杂志》。2001;131:3027S–3033S。[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ng L、Tang M、Xu L、Luo H、Huang T、Yu J、Zhang L、Gao W、Cox SB、Wang JS。绿茶多酚干预对人体血液和尿液中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的调节。致癌。2008;29:411–4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horgeirsson UP、Dalgard DW、Reeves J、Adamson RH。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化学致癌研究中的肿瘤发病率。雷古尔。毒物。药理学。1994;19:130–1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蒂拉克TB。黄曲霉毒素治疗恒河猴后胆管癌的诱导。食品化妆品。毒性。1975;13:247–2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urner PC、Collinson AC、Cheung YB、Gong Y、Hall AJ、Prentice AM、Wild CP。宫内黄曲霉毒素暴露导致冈比亚婴儿生长迟缓。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007;36:1119–11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urner PC、Sylla A、Gong YY、Diallo MS、Sutcliffe AE、Hall AJ、Wild CP。西非采后干预措施减少致癌黄曲霉毒素暴露:一项基于社区的干预研究。柳叶刀。2005;365:1950–19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Ueng YF,Shimada T,Yamazaki H,Guengerich FP。细菌重组人细胞色素P450酶对黄曲霉毒素B1的氧化作用。化学。研究毒物。1995;8:218–2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an der Zijden AS、Blanche Koelensmid WA、Boldingh J、Barrett CB、Ord WO、Philp J。以晶体形式分离引起土耳其X病的毒素。自然。1962;195:1060–1062. [谷歌学者]
  • Van Ness KP、McHugh TE、Bammler TK、Eaton DL。通过定点突变鉴定α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中高黄曲霉毒素B1-8,9-环氧化物结合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残基。毒物。申请。药理学。1998;152:166–1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an Rensburg SJ、Cook-Mozaffari P、Van Schalkwyk DJ、Van der Watt JJ、Vincent TJ、Purchase IF.莫桑比克和Transkei的肝细胞癌和饮食黄曲霉毒素。英国癌症杂志。1985;51:713–72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atanasapt V、Martin N、Sriplung H、Chindavijak K、Sontipong S、Sriamporn S、Parkin DM、Ferlay J.泰国癌症发病率,1988-1991年。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5;4:475–4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JS、Luo H、Billam M、Wang Z、Guan H、Tang L、Goldston T、Afriyie-Gawu E、Lovett C、Griswold J等。人体加工钙蒙脱石粘土(NovaSil)的短期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剂。康塔姆。2005;22:270–2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王JS,钱GS,Zarba A,He X,Zhu YR,Zhang BC,Jacobson L,Gange SJ,Munoz A,Kensler TW,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县大新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抗原阴性居民黄曲霉毒素-白蛋白加合物的时间模式。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记Prev。1996年a;5:253–26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JS,Shen X,He X,Zhu YR,Zhang BC,Wang JB,Qiang GS,Kuang SY,Zarba A,Egner PA,Jacobson LP,et al.中华人民共和国启东市居民奥的普拉兹对黄曲霉毒素B1第一和第二阶段代谢的保护性改变。J.Natl癌症研究所。1999;91:347–3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王莉莉、哈奇M、陈希杰、莱文B、尤斯利、吕SN、吴MH、吴伟平、王磊、王强等。台湾地区黄曲霉毒素暴露与肝癌风险。国际癌症杂志。1996年b;67:620–6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P、Afriyie-Gawu E、Tang Y、Johnson NM、Xu L、Tang L、Huebner HJ、Ankrah NA、Ofori-Adjei D、Ellis W等。NovaSil粘土对高黄曲霉中毒风险加纳人的干预:II。血液和尿液中黄曲霉毒素暴露的生物标志物减少。食物上瘾。康塔姆。A部分化学。分析。控制展览会。风险评估。2008;25:622–6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王晓伟,侯赛因·SP,霍蒂,吴CG,福格斯·M,霍夫塞思·LJ,布雷科特·C,哈里斯·CC。人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毒理学。2002;181–182:43–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d CP、Hudson GJ、Sabboni G、Chapot B、Hall AJ、Wogan GN、Whittle H、Montesano R、Groopman JD。西非冈比亚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摄入和外周血中白蛋白结合黄曲霉素的水平。癌症流行。生物标记Prev。1992;1:229–2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d CP,Turner PC。黄曲霉毒素的毒理学是公共卫生决策的基础。突变。2002;17:471–4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liams DE、Orner G、Willard KD、Tilton S、Hendricks JD、Pereira C、Benninghoff AD、Bailey G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超低剂量癌症研究。公司。生物化学。生理学。C毒物。药理学。2009;149:175–18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ogan GN,Paglialunga S,Newberne PM。低水平黄曲霉毒素B1对大鼠的致癌作用。食品化妆品。毒性。1974;12:681–6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u F.为制定国际监管标准而进行的霉菌毒素风险评估。环境。科学。Technol公司。2004;38:4049–40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u F,Khlangwiset P.非洲黄曲霉毒素减少战略的健康经济影响和成本效益:生物防治和收获后干预的案例研究。食物上瘾。康塔姆。A部分化学。分析。控制博览会。风险评估。2010;27:496–50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ang CS,Lambert JD,Hou Z,Ju J,Lu G,Hao X.茶多酚防癌活性的分子靶点。摩尔致癌物。2006;45:431–4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ates MS、Kwak MK、Egner PA、Groopman JD、Bodreddigari S、Sutter TR、Baumgartner KJ、Roebuck BD、Liby KT、Yore MM等。通过三萜1-[2-氰基-3-,12-二氧杂环己烷-1,9(11)-二烯-28-基]咪唑诱导Nrf2调节途径,对黄曲霉毒素诱导的肿瘤发生提供有效保护。癌症研究。2006;66:2488–24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eh FC、Mo CC、Ren RC。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肝癌的危险因素。国家。癌症研究所。1985;69:47–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eh FS,Yu MC,Mo CC,Luo S,Tong MJ,Henderson BE。中国广西南部的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和肝癌。癌症研究。1989;49:2506–25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u J、Cleveland TE、Nierman WC、Bennett JW。黄曲霉基因组学:人类和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作物抗病性的门户。伊比利亚姆·米科尔牧师。2005;22:194–2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u MW、Lien JP、Chiu YH、Santella RM、Liaw YF、Chen CJ。台湾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黄曲霉毒素代谢和DNA加合物形成对肝细胞癌的影响。《肝素杂志》。1997;27:320–33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Zhang Y,Talalay P,Cho CG,Posner GH。西兰花抗癌保护酶的主要诱导剂:结构的分离和阐明。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1992;89:2399–240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毒理科学由以下人员提供牛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