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自然。作者手稿;PMC 2010年1月7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803035型
NIHMSID公司: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163568
PMID:12490959

炎症和癌症

摘要

最近的数据扩大了炎症是肿瘤进展的关键组成部分的概念。许多癌症是由感染、慢性刺激和炎症部位引起的。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肿瘤微环境主要由炎症细胞控制,是肿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促进增殖、存活和迁移。此外,肿瘤细胞还与先天免疫系统的一些信号分子协同作用,如选择素、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以促进侵袭、迁移和转移。这些见解正在促进新的消炎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的发展。

炎症和癌症之间的功能关系并不新鲜。1863年,Virchow假设癌症起源于慢性炎症部位,部分基于他的假设,即某些刺激物及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随后的炎症会促进细胞增殖1虽然现在很清楚,细胞增殖本身不会导致癌症,但在富含炎性细胞、生长因子、活化基质和DNA损伤促进剂的环境中,持续的细胞增殖肯定会增强和/或促进肿瘤风险。在与创伤相关的组织损伤中,细胞增殖增强,而组织再生;去除攻击剂或修复完成后,增殖和炎症减轻。相反,持续DNA损伤和/或诱变攻击的增殖细胞(例如启动细胞)在富含炎症细胞和支持其生长的生长/存活因子的微环境中继续增殖。从某种意义上说,肿瘤就像无法愈合的伤口2.

如今,炎症、先天免疫和癌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已被广泛接受;然而,许多介导这种关系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仍未解决&这些是本综述的重点。此外,肿瘤细胞可能会篡夺炎症与癌症相互作用的关键机制,从而进一步定植宿主。虽然癌症获得性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但这一主题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读者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评论,4.

炎症概述

为了了解炎症在癌症演变中的作用,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是炎症,以及炎症如何促进伤口愈合和感染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图1)。为了应对组织损伤,一个多因子的化学信号网络启动并维持宿主的反应,以“治愈”受影响的组织。这涉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从静脉系统激活和定向迁移到损伤部位(方框1),组织肥大细胞也有重要作用。对于中性粒细胞,一种四步机制被认为可以协调这些炎症细胞向组织损伤部位和临时细胞外基质(ECM)的募集,临时细胞外矩阵形成支架,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在支架上增殖和迁移,从而为正常微环境的重建提供巢穴5这些步骤包括:激活粘附分子的选择素家族成员(L-P-和E-selectin),促进沿着血管内皮滚动;触发由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活化分子介导的激活和上调白细胞整合素的信号;α紧密粘附法固定血管内皮表面中性粒细胞4β1和α4β7整合素分别与内皮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MadCAM-1结合;以及通过内皮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可能由细胞外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促进。

方框1创伤愈合是生理炎症的一个例子

蜂窝组件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除了加速凝血外,还向邻近区域提供一团分泌蛋白和α颗粒含量,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启动和加速宿主的炎症反应。此类分泌蛋白的示例包括花生四烯酸代谢物、肝素、血清素、凝血酶、凝血因子(因子V)、粘附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γ和白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衍生血管生成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酶(乙酰肝素酶和因子XIII)和蛋白酶抑制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α2-巨球蛋白和α2-抗纤溶酶)。在血小板诱导的止血和TGF-β1和PDGF的释放之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性以及新的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新生血管生成促进了肉芽组织的形成。

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受循环补体因子5(C5a)、白三烯B4、激肽释放酶、细菌产物(如果存在)和血小板释放的许多因子(例如PDGF、TGF-β、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刺激。尽管中性粒细胞在几乎没有生物合成机制的情况下最终分化,但它能够大量产生效应细胞募集、激活和反应所需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15这些吞噬细胞通过充当早期反应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来源来启动伤口愈合68、白细胞介素(IL)-1α和IL-1β69这些细胞因子介导白细胞粘附血管内皮,从而靶向并限制白细胞进入修复区域,并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FGF-7)来启动修复70.

作为对组织损伤的反应,单核吞噬细胞(即巨噬细胞祖细胞)从静脉系统迁移到组织损伤部位。它们由趋化因子引导至该部位,包括PF-4、TGF-β、PDGF、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2和-3(MCP-1/CCL2、MCP-2/CCL8和MCP-3/CCL7)、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和-1β(MIP-1α/CCL3和MIP-1β/CCL4)以及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随着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减少,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损伤部位的分布达到峰值。然而,一旦出现,它们就会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或不成熟的树突状细胞71激活后,巨噬细胞是调节组织修复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TGF-β1、PDGF、bFGF、TG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和-II、TNF-α和IL-1)的主要来源。局部微环境中的细胞(例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或神经内分泌细胞)深受巨噬细胞产物的影响。巨噬细胞还通过诱导ECM成分、刺激蛋白水解酶(例如MMPs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的产生、清除凋亡和坏死细胞以及通过局部产生血小板反应蛋白-1(参考文献72,73).

肥大细胞激活后,充满了储存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这种细胞类型在颗粒内合成并储存组胺、细胞因子和蛋白酶,并与高硫酸化蛋白聚糖复合,在刺激时产生脂质介质和细胞因子。一旦被补体激活或抗原与与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结合的免疫球蛋白E(IgE)结合激活,它们就会脱颗粒,释放包括肝素、肝素酶、组胺、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在内的介质,以及各种多肽生长因子,包括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74这些功能既存在于炎症的早期起始阶段(例如血管反应和渗出),也存在于白细胞积聚和伤口愈合的晚期。

趋化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被划分为多肽类,通过半胱氨酸残基在其氨基末端附近的位置进行识别(例如,C-C、C-X-C、C和CXC) ●●●●。趋化因子是细胞因子的最大家族(约41个人类成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用于所有白细胞的趋化激活。趋化因子受体是七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的成员,因细胞类型和细胞激活程度而异6在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中有相当多的冗余,因为许多配体结合不同的受体,反之亦然。

组织损伤部位产生的趋化因子的组成不仅招募下游效应细胞(如上所述),而且还指示免疫反应性的自然演变。例如,MCP-1/CCL2是一种对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有效的趋化蛋白,在降低IL-12表达的同时,也诱导了淋巴细胞衍生IL-4的表达,以应对抗原挑战(参考文献。75)。这种变化的净效应有助于从T转换H(H)1型到T型H(H)2型炎症反应。

组织修复

作为对创伤的反应,成纤维细胞迁移到创面床,最初分泌III型胶原蛋白,随后被I型胶原蛋白取代。成纤维细胞合成和沉积这些胶原蛋白受到TGF-β1、-β2和-β3、PDGF、IL-1α、-1β和-4以及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等因素的刺激。一旦生成了足够的胶原蛋白,它的合成就停止了;因此,在伤口修复过程中,胶原蛋白的产生和降解受到精确的时空控制。

愈合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上皮细胞在银汞合金上的再上皮化和迁移,这一过程需要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和真皮下胶原的降解。伤口前缘的上皮细胞表达uPA受体,这对uPA的局部激活和MMP家族的胶原酶溶解很重要。在缺乏纤溶酶纤溶酶(由uPA和组织PA激活后的纤溶酶原衍生)的情况下,再上皮化显著延迟76.

TGF-β的促炎特性,如白细胞募集、粘附和调节MMP分泌和激活,通过其逆转作用、抑制这些事件和促进ECM合成以调节组织修复的能力来平衡8当炎症细胞被激活时,其TGF-β受体补体发生变化,导致对TGF-8是解决炎症的关键事件。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163568f1.jpg

伤口愈合与侵袭性肿瘤生长。,正常组织具有高度组织和隔离的结构。上皮细胞位于与血管化基质(真皮)隔室分离的基底膜上。受伤或组织攻击时,血小板被激活并形成止血塞,释放血管活性介质,调节血管通透性、血清纤维蛋白原内流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来自活化血小板的趋化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可启动肉芽组织形成、成纤维细胞活化、,以及诱导和激活细胞外基质重塑所必需的蛋白水解酶(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结合后,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被招募,静脉网络恢复,伤口重新上皮化。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类型参与相互的信号对话,以促进愈合。伤口愈合后,交互信号消失。b条浸润性癌组织化程度较低。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产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混乱血管组织,其中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类型(间充质、造血和淋巴)和重塑的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虽然血管网络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并不像在创伤过程中那样受到破坏,但许多相互作用同时发生。肿瘤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或化学吸引剂。此外,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和浸润性炎症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物质对肿瘤细胞以及参与新生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作用。这些因素促进肿瘤生长,刺激血管生成,诱导成纤维细胞迁移和成熟,并通过与静脉或淋巴网络的接触实现转移扩散。

趋化细胞因子家族,称为趋化因子,对特定白细胞群体的趋化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1,6,7,招募下游效应细胞并指示炎症反应的自然演变。炎症部位持续存在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在慢性疾病的发展中很重要。促炎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控制炎症细胞群,并介导炎症过程的许多其他方面。TGF-β1也很重要,对炎症和修复过程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8关键概念是,正常炎症——例如与伤口愈合相关的炎症——通常是自我限制的;然而,任何聚合因子的失调都可能导致异常,并最终导致发病机制&这似乎是肿瘤进展过程中的情况。

中性粒细胞(有时也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是急性炎症反应的第一个招募效应物。单核细胞在组织中分化为巨噬细胞,在趋化因子的引导下,紧邻着迁移到组织损伤部位。一旦被激活,巨噬细胞是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它们会深刻影响局部微环境中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肥大细胞在急性炎症中也很重要,因为它们释放储存和新合成的炎症介质,如组胺、细胞因子和与高硫酸化蛋白聚糖复合的蛋白酶,以及脂质介质。

炎症和肿瘤进展

佩顿·罗斯(Peyton Rous)是第一个认识到癌症是由病毒或化学致癌物引起的“阈下肿瘤状态”发展而来的,这些致癌物会引起身体变化9,10这些状态,现在称为“启动”,涉及DNA改变,是不可逆的,可以在其他正常组织中无限期持续,直到出现第二种刺激(现在称为促进)。引发细胞暴露于化学刺激物(如佛波酯、受伤部位释放的因子、部分器官切除、激素或慢性刺激和炎症)可促进细胞生长(图1)。在功能上,许多启动子,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都会诱导细胞增殖,招募炎症细胞,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导致氧化性DNA损伤,并减少DNA修复。细胞死亡和/或修复程序的颠覆发生在慢性炎症组织中,从而导致失去正常生长控制的细胞的DNA复制和增殖。正常炎症是自我限制的,因为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与促炎细胞因子密切相关(图2)。然而,慢性炎症似乎是由于始发因子的持续存在或解决炎症反应所需的机制失效所致。为什么肿瘤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163568f2.jpg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平衡调节肿瘤结局。任何给定肿瘤中细胞因子的平衡对于调节形成的炎症浸润的类型和程度至关重要。很少或不产生细胞因子或过量抗炎细胞因子的肿瘤会诱导有限的炎症和血管反应,导致肿瘤生长受限。相反,大量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导致一定程度的炎症,从而增强血管生成,从而有利于肿瘤生长。或者,高水平的单核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响应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的改变,可能与细胞毒性、血管淤积和肿瘤消退有关。在肿瘤中,白细胞介素-10通常是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产物。

肿瘤的炎症细胞成分

肿瘤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吸引白细胞。发展中肿瘤的炎症成分可能包括不同的白细胞群,例如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所有这些都能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细胞毒性介质(包括活性氧物种)、,丝氨酸和半胱氨酸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膜穿孔剂,以及细胞杀伤的可溶性介质,如TNF-α、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IFN)11,12.

单核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存在下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13树突状细胞迁移到炎症的外周组织中,在那里捕获抗原,成熟后迁移到淋巴结以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来源于肿瘤细胞的可溶性因子,如IL-6和CSF-1,将髓样前体推向巨噬细胞样表型14有趣的是,肿瘤浸润中发现的树突状细胞通常不成熟,并且T细胞刺激能力有缺陷。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组织中炎症浸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单核细胞,这些单核细胞主要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趋化因子招募。TAM在肿瘤中具有双重作用——尽管它们可能在IL-2、干扰素和IL-12激活后杀死肿瘤细胞(参考文献15,16),TAM产生大量有效的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蛋白酶,所有这些都是促进肿瘤进展的介质17TAM和肿瘤细胞也会产生IL-10,有效地减弱细胞毒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在黑色素瘤的发展过程中,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TGF-β、TNF-α、IL-1α、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和细胞外蛋白酶18作为回应,黑素细胞表达IL-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从而在旁分泌控制下诱导血管新生18的确,巨噬细胞浸润与原发性黑色素瘤侵袭深度密切相关,部分原因是巨噬细胞调节肿瘤相关血管生成19.

除了在黑色素瘤发展过程中改变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局部平衡外,在人类宫颈癌发生过程中,TAM还表达VEGF-C和VEGF-D以及VEGF受体-3(VEGFR-3),所有这些都与淋巴管的形成和淋巴转移有关17通过将TAM置于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刺激的招募和反应的中心,它们可能会促进肿瘤的扩散。TAM还诱导间皮细胞表达VCAM-1,这一步骤也被认为是肿瘤细胞扩散到腹膜的关键20.

通过将小鼠乳腺肿瘤病毒(MMTV)长末端重复序列驱动的表达Polyoma virus middle T(PyMT)的转基因小鼠与CSF-1基因无突变的小鼠杂交,研究了巨噬细胞募集到肿瘤生长部位的功能意义(Csf1型操作)21虽然在肿瘤早期发展过程中CSF-1的缺乏没有明显的后果,但晚期浸润性癌和肺转移的发展明显减弱。PyMT小鼠和PyMT之间的关键区别/Csf1型操作/Csf1型操作小鼠没有肿瘤上皮细胞的明显增殖能力,但在缺乏CSF-1的情况下,无法将成熟的巨噬细胞招募到肿瘤组织中。针对CSF-1-null/PyMT小鼠乳腺上皮特异性表达CSF-1可恢复巨噬细胞募集、原发性肿瘤发展和转移潜能12一项类似的研究表明,Lewis肺癌细胞的皮下生长在Csf1型操作/Csf1型操作小鼠22然而,在本例中,肿瘤表现出有丝分裂指数降低和明显坏死,这显然是由于血管生成减少和肿瘤瘤形成受损所致。通过用重组CSF-1治疗荷瘤小鼠,这些缺陷得以纠正(参考文献。22)。总之,这些基因实验提供了CSF-1依赖性浸润巨噬细胞与上皮细胞恶性潜能之间的因果联系。

巨噬细胞在炎症细胞中并不是唯一增强肿瘤过程的细胞。遗传和功能实验表明,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也通过释放细胞外蛋白酶、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趋化因子而导致恶性肿瘤11,2326.

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癌症

炎症细胞是如何与肿瘤过程协同作用的?一个似是而非的假设是,许多恶性肿瘤起源于感染和炎症区域,只是作为正常宿主反应的一部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恶性肿瘤都是由感染引发的11,2729(表1)-全球超过15%的恶性肿瘤可归因于感染,全球每年总计120万例11宿主内的持续感染会引起慢性炎症。白细胞和其他吞噬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和活性氮来诱导增殖细胞中的DNA损伤,而活性氧和氮通常由这些细胞产生,以抵抗感染30这些物种反应形成过氧亚硝酸盐,这是一种致突变剂30因此,在炎症细胞释放的高活性氮和氧物种存在下,组织的重复损伤和再生与增殖上皮中的DNA相互作用,导致永久性基因组改变,如点突变、缺失或重排。事实上,在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中,p53突变的频率与肿瘤相似31.

表1

与肿瘤相关的慢性炎症

病理状况相关肿瘤致病因子
石棉肺、矽肺间皮瘤,肺癌石棉纤维、硅颗粒
支气管炎肺癌二氧化硅、石棉、吸烟(亚硝胺、过氧化物)
膀胱炎、膀胱炎症膀胱癌慢性留置尿管
牙龈炎、扁平苔藓口腔鳞状细胞癌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
硬化性地衣外阴鳞状细胞癌
慢性胰腺炎、遗传性胰腺炎胰腺癌酒精中毒,第7章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
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癌胃酸
唾液腺炎涎腺癌
Sjögren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MALT淋巴瘤
皮肤炎症黑色素瘤紫外线
与传染源相关的癌症
Opisthorchis公司,胆管炎胆管肉瘤、结肠癌肝吸虫(活齿蛇)、胆汁酸
慢性胆囊炎胆囊癌细菌、胆囊结石
胃炎/溃疡胃腺癌,MALT幽门螺杆菌
肝炎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病毒
单核细胞增多症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伯基茨淋巴瘤、,EB病毒
艾滋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鳞状细胞癌、卡波西肉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
骨髓炎引流鼻窦皮肤癌细菌感染
盆腔炎、慢性宫颈炎卵巢癌、宫颈癌/肛门癌淋病、衣原体、人乳头瘤病毒
慢性膀胱炎膀胱、肝脏、直肠癌、脾脏滤泡性淋巴瘤血吸虫病

根据参考修改29,67.MALT,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慢性炎症与恶性疾病的最密切联系是在患有炎症性肠病(例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个体中发生的结肠癌变。肝脏中的丙型肝炎感染易导致肝癌,膀胱癌和结肠癌的风险增加与血吸虫病有关,而慢性丙型肝炎易导致肝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上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32.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螺杆菌被确定为胃癌发展的确切致癌物,胃癌是全球第二常见的癌症类型11,29-慢性炎症导致的DNA损伤被认为是其机制32炎症细胞诱导的DNA损伤加剧是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的表达。MIF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因子,通过抑制其转录活性来克服p53功能33浸润组织中p53调节功能的慢性旁路可以促进增殖和延长寿命,同时也会创造一个对DNA损伤反应不足的环境,放大潜在致癌突变的积累。

感染性病毒制剂,例如DNA肿瘤病毒,也可以通过将活性致癌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来直接转化细胞,尽管其他机制也起作用。虽然动物体内存在多种传染源,但只有一部分感染了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或EB病毒的个体会发展为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这可能反映了免疫抑制、促进必需的辅因子的必要性,或者只有在病毒感染以多能性祖细胞或干细胞为目标时,肿瘤才能发生。这类干细胞通常丰度较低,位于组织中不受其他有害物质影响的区域34在Rous肉瘤病毒感染中,炎症对肿瘤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需求由TGF-β和炎症细胞产生的其他细胞因子等因素介导35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还可导致B淋巴细胞持续增殖,当B淋巴细胞发生二次突变时,可导致肿瘤进展和恶性转化,从而引发伯克特淋巴瘤。

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肝细胞癌相关风险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尽管有证据表明病毒DNA在肿瘤和周围薄壁细胞中克隆整合,但在病毒基因组中没有发现可作为病毒致癌基因的明确转换序列。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病毒整合激活经典细胞癌基因或灭活细胞肿瘤抑制基因。HCV核心蛋白与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蛋白相互作用36,一种参与介导细胞因子信号的转录因子37这种相互作用诱导关键酪氨酸残基的持续磷酸化,从而促进Bcl-x的增殖和上调L(左)因此,肝细胞中的慢性病毒复制可能会改变受感染细胞中的局部细胞因子和凋亡或增殖反应,对病毒蛋白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状态。有趣的是,一种涉及炎症、IL-6和STAT3的类似途径位于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发生38.

趋化因子联系

趋化因子最初被定义为在炎症状态下调节白细胞定向迁移的可溶性因子;然而,趋化因子生物学扩展到所有细胞类型,包括大多数人类肿瘤细胞6首先关注的是趋化因子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据报道,没有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功能的实验动物在受到肿瘤攻击时,表现出典型的炎症浸润;这表明肿瘤细胞要么产生趋化因子,要么诱导其在邻近的“宿主”细胞中表达39现已认识到,在肿瘤组织中,尤其是在侵袭边缘,趋化因子受体系统可以显著改变。此外,趋化因子除了在调节白细胞募集方面的作用外,还对基质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直接影响(图2).

趋化因子对肿瘤生长的调节

一些肿瘤细胞不仅调节其趋化因子的表达以帮助招募炎症细胞,而且还利用这些因子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进展。黑素瘤可能是化学因子(例如,GROα/CXCL1、GROβ/CXCL2、GROγ/CXCL3和IL-8/CXCL8)对肿瘤细胞增殖发挥自分泌控制作用的最佳范例40阻断GROα或CXCR2受体可减弱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在体外41而GROα、GROβ或GROγ在多种肿瘤衍生细胞系中的过度表达增强了裸鼠的集落形成活性和致瘤性42,43其他CXCR2配体在胰腺癌、头颈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生长中具有自分泌作用44,45而在小鼠模型中,ENA-78/CXCL5对肿瘤生长、血管和凋亡有不同的影响46巨噬细胞前炎性趋化因子-3α(MIP-3α/CCL20)是一种CC趋化因子,在胰腺癌细胞和肿瘤附近的浸润性巨噬细胞中过度表达;MIP-3α/CCL20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同时促进TAM的迁移47.

趋化因子对血管生成的调节

血管生成程序的激活代表了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平衡的转变48虽然血管生成受到严格控制,但它与慢性炎症疾病,如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纤维化,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48已经证实,带有三种氨基酸(Glu-Leu-Arg/ELR)的CXC趋化因子直接与CXC基序(ELR)氨基末端相连+)促血管生成并刺激内皮细胞趋化性,而ELRCXC趋化因子(例如PF-4/CXCL4、MIG/CXCL9和IP-10/CXCL10)具有血管抑制活性44,49.ELR(电子标签)+CXC配体与CXCR2结合,与CXCR1结合程度较低,而ELRCXC配体与CXCR3、CXCR4和CXCR5结合(参考。6)。与VEGF-A相比,小鼠MCP-5/CCL12对内皮细胞仅表现出适度的有丝分裂特性;然而,它是一种有效的化学引诱剂。相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L12)诱导内皮细胞表达VEGF-A;VEGF-A反过来上调内皮细胞CXCR47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趋化因子的血管抑制和血管生成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但公认的是,两者之间的平衡调节着肿瘤细胞的生理学。

趋化因子与转移

具有转移能力的恶性细胞具有侵袭和存活在异位组织、静脉和/或淋巴环境中的能力,以及在远端位置定居和增殖的能力(图3)。对于恶性细胞是否会转移到有利于其特定生长的环境中,或者不同器官是否具有通过趋化因子阻止或吸引特定类型恶性细胞的能力,存在着很多争议(所谓的归巢理论)48Muller及其同事使用小鼠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乳腺癌转移的模式部分取决于CXCR4及其配体SDF-1/CXCL12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参考文献。50)。CXCL12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趋化因子,因为它是多器官中静息细胞的产物6,在乳腺癌转移的靶器官中特别高表达50CXCL12触发恶性乳腺癌细胞的趋化性在体外,并且被乳腺癌细胞靶向的器官(骨髓、肝、肺和淋巴结)的提取物的趋化活性可以被抗CXCR4抗体中和。CXCR4参与转移并不局限于乳腺癌,因为CXCR4在对CXCL12有反应的肿瘤细胞系(例如前列腺癌、B细胞淋巴瘤、星形胶质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参考文献。51)。这些观察结果的更广泛含义是,趋化因子可能参与调节不同癌症类型的转移谱。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163568f3.jpg

癌症转移和趋化因子信号。炎症促进启动的上皮细胞进行肿瘤进展,这一过程需要细胞外基质重塑、炎症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在这种微环境中,癌症就会出现。这些肿瘤细胞随后启动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如CXCR4。在淋巴结、骨髓、肝脏和肺等部位为这些受体产生趋化因子配体,然后促进它们的侵袭和迁移到次级部位,恶性细胞要么处于休眠状态,要么增殖形成生产性转移病灶。在一些实验系统中,阻断趋化因子受体,例如抗CXCR4抗体,可以减弱转移扩散。

肿瘤征用白细胞粘附机制

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利用炎症细胞产生的营养因子,还可以使用相同的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和受体来帮助远处转移扩散过程中的迁移和归巢。证据表明,白细胞归巢的机制可能适用于肿瘤通过血流和淋巴管的传播。选择素是粘附受体,通常识别某些血管粘蛋白型糖蛋白,这些糖蛋白具有唾液酸-路易斯X碳水化合物结构,并促进白细胞沿着血管滚动。许多上皮性癌的转移进展与含有唾液酸-路易斯X的黏蛋白的肿瘤生成相关。在E/P-选择素缺乏小鼠中,唾液酸-刘易斯X表达的黑色素瘤细胞的肺定植显著减少52P-选择素缺乏可减弱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在接受受体拮抗肽治疗的小鼠中,肿瘤明显较小。

这些结果表明,血管系统中表达的受体在靶向唾液酸-路易斯X依赖性癌细胞中至关重要53P-选择素通过血小板的细胞表面粘蛋白介导血小板与血源性肿瘤细胞的早期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免疫缺陷小鼠的人类肿瘤转移,而肝素可以阻断这一过程54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或NK细胞上的L-选择素也可能促进转移55转移可能涉及肿瘤-血小板-白细胞栓子的形成,这些栓子与远处器官的血管系统相互作用。此外,肿瘤细胞上L-选择素的表达可以促进淋巴结转移56.

炎症是抗癌治疗的机会

也许肿瘤进展过程中炎症重要性的最佳证据来自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患者癌症风险的研究。许多数据表明,使用这些药物可将结肠癌风险降低40-50%,并可能预防肺癌、食道癌和胃癌57,58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环氧化酶(COX-1和-2)的能力是其化学预防机制的基础。COX-2将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进而在受损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59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和不可逆地灭活COX-1和COX-2抑制血小板功能是非选择性的。失活可阻止血小板合成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和血栓素A2。

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例如氟比洛芬,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具有较强的抗转移作用60但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通过除抑制COX酶活性之外的其他机制发挥作用,因为一些缺乏COX抑制功能的非甾体抗炎药在抑制结肠癌发生方面表现出了疗效61.已提出其他机制15包括通过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诱导细胞凋亡,随后激活caspase-9和-3,和/或干扰细胞周期进展,减少致癌物激活和刺激免疫监视。

促炎细胞因子TNF-α也是炎症的关键下游介质。尽管名称如此,TNF-α在肿瘤的早期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调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级联反应1,62因此,TNF-α可能是炎症作为肿瘤促进剂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阻断抗体对其他炎症疾病有显著疗效63可能在癌症治疗中有应用。

肿瘤还富含粘蛋白和其他配体,这些配体可能包括被选择素识别的唾液酰Lewis X表位。因为选择素可能在转移中发挥作用54,55靶向选择素与肝素或受体拮抗剂的相互作用可能减少转移54.

MMPs由炎症细胞和基质细胞产生,基质细胞对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作出反应25与炎症细胞一样,基质金属蛋白酶既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也可以减弱肿瘤的发展。事实上,基质金属酶可能介导肿瘤中炎症细胞的许多作用64MMPs可以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和运动原来招募炎症细胞;它们还产生促生长和细胞抑制信号。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血管生成,但也产生作为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基底膜胶原和纤溶酶原片段。它们具有凋亡和抗凋亡作用。因此,MMP抑制剂的疗效可能通过抗炎作用介导,至少部分是这样64,65考虑到它们的不同作用,MMP抑制剂的试验结果好坏参半也就不足为奇了,报道的疗效大多发生在肿瘤早期进展阶段66.

炎症细胞与癌症:朋友还是敌人?

现在很明显,炎症细胞对肿瘤的发展有强大的影响。在肿瘤形成过程的早期,这些细胞是强大的肿瘤促进剂,为肿瘤生长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环境,促进基因组不稳定并促进血管生成。炎症细胞及其产生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影响整个肿瘤器官,调节肿瘤微环境中所有类型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分化,包括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在致瘤过程的后期,肿瘤细胞也会转移炎症机制,如选择素-配体相互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和趋化因子的功能,以促进肿瘤的扩散和转移。这可能是肿瘤试图破坏免疫细胞功能的一部分,从而有利于肿瘤的发展。然而,炎性细胞的募集也可能对肿瘤的发展产生反作用,也可能代表宿主抑制肿瘤生长的企图。

炎性细胞的促肿瘤作用包括释放生长和生存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刺激DNA损伤,重塑ECM以促进侵袭,包裹肿瘤细胞以提供受体以通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传播细胞,以及逃避宿主防御机制。虽然炎症反应也应该是抗肿瘤的,但癌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往往是有缺陷的。这可能由两种不同的肿瘤介导机制引起:未能上调抗炎细胞因子,或由于高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浓度导致受体脱敏而破坏宿主反应,继而钝化全身反应。我们能将这些新见解应用于靶向转移吗?

很明显,抗炎治疗对早期肿瘤进展和恶性转化有效。在完全发展的恶性肿瘤中,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余”的炎性细胞。肿瘤需要炎症来促进血管生成吗?我们必须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一种方法是评估调节炎症过程的基因(例如,编码MMPs、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或选择素的基因)中的功能多态性是否具有发生癌症的风险改变或是预后指标。然而,对于肿瘤中的所有局部炎症,在许多情况下,宿主的整体先天免疫功能会减弱。未来的挑战是使炎症网络正常化,以重新获得正常的宿主反应:降低浸润细胞的高水平致瘤特性,如促炎细胞因子,同时增加其抑瘤特性,例如抗炎细胞因子。这样,在肿瘤进展的后期,我们可以利用抗肿瘤活性,同时抑制促肿瘤活性。

鸣谢

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癌症协会、V癌症研究基金会、Edward Mallinckrodt Jr医学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资助。

工具书类

1Balkwill F,Mantovani A.炎症和癌症:回到Virchow?柳叶刀。2001;357:539–5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德沃夏克HF。肿瘤:无法愈合的伤口。肿瘤基质生成和伤口愈合之间的相似性。N英格兰医学杂志。1986年;315:1650–16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Dranoff G.肿瘤免疫学:免疫识别和肿瘤保护。当前Opin免疫。2002;14:161–164. [谷歌学者]
4Pardoll DM。将分子免疫学转化为成功的免疫疗法。Nature Rev Immunol.自然免疫杂志。2002;2:227–2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Chettibi S,Ferguson MWJ。在:炎症:基本原理和临床相关性。Gallin JI,Snyderman R,编辑。利宾科特、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森;费城:1999年。第865-881页。[谷歌学者]
6Rossi D,Zlotnik A.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免疫学年度回顾。2000;18:217–2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Homey B、Muller A、Zlotnik A。趋化因子: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自然免疫学评论》。2002;2:175–1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Moustakas A,Pardali K,Gaal A,Heldin CH.TGF-β信号在细胞生长和分化调控中的机制。免疫Lett。2002;82:85–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Rous P,Kidd J.条件肿瘤和阈下肿瘤状态:对兔子焦油肿瘤的研究。《实验医学杂志》。1941;73:365–3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Mackenzie IC,Rous P.焦油皮肤中潜在肿瘤变化的实验揭示。《实验医学杂志》。1941;73:391–4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Kuper H、Adami HO、Trichopoulos D.感染是人类癌症的主要可预防原因。国际医学杂志。2000;248:171–1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Wahl LM,Kleinman HK.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8;90:1583–15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Talmor M等人。从大鼠骨髓培养物中生成大量未成熟和成熟树突状细胞。欧洲免疫学杂志。1998;28:811–8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Allavena P等。趋化因子受体转换范式和树突状细胞迁移:在肿瘤组织中的意义。免疫学评论。2000;177:141–1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Brigati C、Noonan DM、Albini A、Benelli R.肿瘤和炎症浸润:朋友还是敌人?临床实验转移。2002;19:247-2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Tsung K、Dolan JP、Tsung YL、Norton JA。巨噬细胞作为白细胞介素12诱导T细胞依赖性肿瘤排斥反应的效应细胞。癌症研究。2002;62:5069–50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Schoppmann S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并与瘤周淋巴管生成相关。《美国病理学杂志》。2002;161:947–9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Torisu H等。巨噬细胞浸润与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的肿瘤分期和血管生成相关:TNFα和IL-1α的可能参与国际癌症杂志。2000;85:182–1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Ono M,Torisu H,Fukushi J,Nishie A,Kuwano M。巨噬细胞浸润在人类肿瘤血管生成中的生物学意义。癌症化疗药理学。1999;43:S69–S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Jonjic N等。培养的人间皮细胞中粘附分子和趋化细胞因子的表达。《实验医学杂志》。1992;176:1165–11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Lin EY、Nguyen AV、Russell RG、Pollard JW。集落刺激因子1促进乳腺肿瘤向恶性肿瘤的发展。《实验医学杂志》。2001;193:727–74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Nowicki A等。集落刺激因子1(CSF-1)缺陷、巨噬细胞缺陷的op/op小鼠的肿瘤生长受损:CSF-1依赖性巨噬细胞在肿瘤间质形成中作用的证据。国际癌症杂志。1996年;65:112–1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DiCarlo E等。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在抗肿瘤反应中的有趣作用。鲜血。2001;97:339–3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Coussens LM等。炎症肥大细胞在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上调血管生成。基因发育。1999;13:1382–13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Coussens LM、Tinkle CL、Hanahan D、Werb Z.骨髓源性细胞提供的MMP-9有助于皮肤致癌。单元格。2000;103:481–49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Bergers G等。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致癌过程中触发血管生成开关。自然细胞生物学。2000;2:737–74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Blaser MJ、Chyou PH、Nomura A.成立时的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风险。癌症研究。1995;55:562–5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Scholl SM等。原发性乳腺腺癌中的抗克隆刺激因子-1抗体染色与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预后相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1994;86:120–1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Shactor E,Weitzman SA。慢性炎症和癌症。肿瘤学。2002;16:217–2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Maeda H,Akaike T.感染、炎症和癌症中的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生物化学。1998;63:854–8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Yamanishi Y等。类风湿关节炎滑膜中p53突变的区域分析。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2;99:10025–1003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Ernst PB,Gold BD.疾病谱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免疫发病机制。微生物年鉴。2000;54:615–6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Hudson JD等。促炎细胞因子抑制p53肿瘤抑制活性。《实验医学杂志》。1999;190:1375–138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Jensen UB,Lowell S,Watt FM.人类表皮基底层干细胞及其子代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整体标记和谱系分析的新观点。发展。1999;126:2409–24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Martins-Green M、Boudreau N、Bissell MJ。炎症是感染Rous肉瘤病毒的鸡伤口诱导肿瘤形成的原因。癌症研究。1994;54:4334–43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Yoshida T等。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激活STAT3导致细胞转化。《实验医学杂志》。2002;196:641–6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Bromberg J,Darnell JE。STAT在转录控制中的作用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致癌物。2000;19:2468–24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Tebbutt NC等。通过SHP2和STAT介导的三叶基因激活对gp130突变小鼠胃肠道稳态的相互调节。自然医学。2002;8:1089–10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Mantovani A、Muzio M、Garlanda C、Sozzani S、Allavena P。巨噬细胞对炎症的控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负调控途径。诺华公司发现Symp。2001;234:120–1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Richmond A,Thomas H.黑色素瘤生长刺激活性的纯化。《细胞生理学杂志》。1986年;129:375–3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Norgauer J,Metzner B,Schraufstatter I.人黑色素瘤细胞中IL-8受体β的表达和促生长功能。免疫学杂志。1996年;156:1132–11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Balentine E、Mufson BE、Shattuck RL、Derynk R、Richmond A.MGSA/GROα对黑素细胞转化的影响。致癌物。1991;6:1115–11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Owen JD等。表达黑色素瘤生长刺激活性/生长调节细胞因子β和γ蛋白的永生化黑色素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增强。国际癌症杂志。1997;73:94–1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Vicari AP,Caux C.趋化因子与癌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评论。2002;13:143–1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Farrow B,Evers BM。炎症与胰腺癌的发展。Surg Oncol公司。2002;10:153–1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Arenberg DA等。上皮-中性粒细胞激活肽(ENA-78)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血管生成因子。临床投资杂志。1998;102:465–4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Kleeff J等。人类胰腺癌中巨噬细胞促炎性趋化因子Mip-3α/LARC/Exodus及其CCR6受体的检测和定位。国际癌症杂志。1999;81:650–6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Hanahan D,Weinberg RA。癌症的特征。单元格。2000;100:57–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Strieter RM等。ELR基序在CXC趋化因子介导的血管生成中的功能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5;270:27348–273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Muller A等。趋化因子受体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自然。2001;410:50–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摩尔MA。化学吸引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生物论文。2001;23:674–6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Kim YJ、Borsig L、Varki NM和Varki A.P-选择素缺乏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8;95:9325–933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Zhang J,等。Sialyl Lewis X依赖性肺定植B16黑色素瘤细胞通过与E-或P-选择素不同的选择素样内皮受体。癌症研究。2002;62:4194–41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Borsig L等。肝素与癌症的回顾:涉及血小板、P-选择素、癌粘蛋白和肿瘤转移的机制联系。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1;98:3352–33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Borsig L,Wong R,Hynes RO,Varki NM,Vargi A.L-和P-选择素在促进肿瘤转移中的协同作用可能涉及非粘蛋白配体,并牵连白细胞作为转移促进剂。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2;99:2193–219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Qian F,Hanahan D,Weissman IL.L-选择素在转基因小鼠致癌模型中可促进淋巴结转移。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1;98:3976–398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Baron JA,Sandler RS。非甾体抗炎药和癌症预防。医疗年度收入。2000;51:511–5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Garcia-Rodriguez LA,Huerta-Alvarez C.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非阿司匹灵类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流行病学。2001;12:88–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Williams CS,Mann M,DuBois RN。环氧合酶在炎症、癌症和发育中的作用。致癌物。1999;18:7908–79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Mamytbekova A、Rezabek K、Kacerovska H、Grimova J、Svobodova J。氟比洛芬和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的抗转移作用。新等离子体。1986年;33:417–4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Elder DJ,Halton DE,Hague A,Paraskeva C。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诱导人类结直肠癌细胞系凋亡细胞死亡:与COX-2蛋白表达无关。临床癌症研究。1997;:1679–16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Balkwill F.肿瘤坏死因子还是肿瘤促进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评论。2002;13:135–1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沙纳汉JC,圣克莱尔EW。肿瘤坏死因子-α阻滞剂:一种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新疗法。临床免疫学。2002;103:231–2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Egeblad M,Werb Z。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癌症进展中的新功能。《自然反击癌症》。2002;2:161–1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总体CM,Lopez-Otin C.癌症中MMP抑制策略:试验后时代的创新。《自然反击癌症》。2002;2:657–6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Coussens LM、Fingleton B、Matrisian LM。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癌症:试验与磨难。科学。2002;295:2387–23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Dalgleish AG,O'Byrne KJ公司。慢性免疫激活和炎症在艾滋病和癌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高级癌症研究。2002;84:231–2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Feiken E,Romer J,Eriksen J,Lund LR。中性粒细胞在小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皮肤病学杂志》。1995;105:120–1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Hubner G等。正常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小鼠伤口愈合期间促炎细胞因子的差异调节。细胞因子。1996年;8:548–5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Chedid M,Rubin JS,Csaky KG,Aaronson SA。白细胞介素1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调节。生物化学杂志。1994;269:10753–107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Osusky R,Malik P,Ryan SJ。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体外成熟为巨噬细胞。眼科研究。1997;29:31–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DiPietro L.伤口愈合: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震惊。1995;4:233–2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Fritsch C、Simon-Assmann P、Kedinger M、Evans GS。细胞因子调节大鼠肠道中的成纤维细胞表型和上皮-基质相互作用。胃肠病学。1997;112:826–8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Grutzkau A等。人类肥大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性因子(VEGF/VPF):VEGF206的生物学意义。分子生物学细胞。1998;9:875–88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Chensue SW,Ruth JH,Warmington K,Lincoln P,Kunkel SL。1型和2型细胞因子介导的肉芽肿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IL-12产生的体内调节。免疫学杂志。1995;155:3546–35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Romer J等人。纤溶酶原基因受损的小鼠伤口愈合受损。自然医学。1996年;2:287–2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