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8年9月1日;95(18): 10626–10631.
数字对象标识:10.1073/pnas.95.18.10626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7945型
PMID:9724754

PIAS1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

摘要

STAT(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蛋白是一种潜在的细胞质转录因子,在细胞因子刺激下通过酪氨酸磷酸化被激活。酪氨酸磷酸化的STAT二聚体化并转位到细胞核以激活特定基因。STAT蛋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生化和遗传分析表明,Stat1对干扰素刺激反应中的基因激活至关重要。尽管在理解STAT激活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人们对STAT信号是如何下调的知之甚少。我们在这里报道了一个PIAS(活化STAT蛋白抑制剂)蛋白家族的分离。PIAS1,而非其他PIAS蛋白,阻断Stat1的DNA结合活性,并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以应对干扰素。协同免疫沉淀分析表明,配体刺激后,PIAS1与Stat1相关,而与Stat2或Stat3无关。这个体内PIAS1–Stat1相互作用需要在Tyr-701上磷酸化Stat1。这些结果确定PIAS1是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的特异性抑制剂,并提示在每个STAT信号通路中可能存在特异性PIAS抑制剂。

细胞因子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通过酪氨酸磷酸化激活一个称为STATs(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的潜在细胞质转录因子家族。细胞因子受体激活后,STAT二聚并转移到细胞核中激活基因。STAT家族中被多种细胞因子激活的七个成员已被克隆(1——5). 基因敲除研究表明,STAT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功能。Stat1是STAT家族的创始成员,对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先天反应至关重要(6,7). Stat1在单个残基Tyr-701上磷酸化,以响应包括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和表皮生长因子在内的许多配体的刺激(8——11). Stat1的Tyr-701残基上的磷酸化是其核移位、二聚化、DNA结合和基因激活所必需的(8,12).

尽管在理解STAT激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人们对STAT信号是如何下调的知之甚少。已经提出了几种下调STAT信号的机制。()由于STAT的活性依赖于酪氨酸磷酸化,因此通过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se)对STAT的精确识别和去磷酸化对于基因调控至关重要(13——16).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TPase是如何去磷酸化STAT的。(ii(ii))蛋白质体活性抑制剂可以延长Stat1的激活,这意味着泛素化参与Stat1的降解(17). 然而,由于这些抑制剂也影响干扰素受体的半衰期,Stat1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的重要性尚不清楚(4,16). ()最近,已分离出一系列细胞因子诱导的信号传导抑制剂(18——20). 这个蛋白质家族被命名为SOCS/JAB/SSI,是相对较小的蛋白质分子,主要包含SH2结构域。SOCS/JAB/SSI蛋白可以直接与JAKs结合,并可以抑制JAKs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我们最近发现了一种名为PIAS3(活化Stat3蛋白抑制剂)的蛋白质,其功能是Stat3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21). 我们在这里报告了PIAS家族另外四名成员的身份。我们发现PIAS1与Stat1相关,但与Stat2或Stat3无关体内在用干扰素或IL-6处理的细胞中。PIAS1–Stat1相互作用需要在Tyr-701上磷酸化Stat1。此外,PIAS1而非其他PIAS蛋白阻断Stat1的DNA结合活性并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我们的结果表明,PIAS1是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的特异性抑制剂。PIAS介导的对STAT活性的抑制模式与其他已知的STAT信号传导抑制机制不同。

材料和方法

细胞。

U3A和U3A衍生细胞系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中以10%CO保存2人Daudi淋巴母细胞保存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浓度为5%CO2.

PIAS cDNA的分离。

酵母双杂交法(22)用于识别可与Stat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Stat1β,一种缺乏COOH末端转录激活域的Stat1的选择性剪接形式(23),被用作诱饵来筛选人类JY112 B细胞库中Stat1相互作用蛋白(24). 从3×10中鉴定出50个阳性克隆6初级转化子。在这些克隆中,40个是来自同一基因的部分长度cDNA。相应的全长cDNA编码650 aa的人类蛋白,我们将其命名为PIAS1,它是通过将通过筛选人类K562 cDNA文库获得的较长cDNA克隆与表达序列标签(EST)克隆301840融合而生成的。通过EST数据库搜索和文库筛选,确定了全长小鼠PIAS1(mPIAS1)以及编码PIAS家族假定新成员的其他四个相关克隆。数据库搜索是用贝勒医学院搜索发射器完成的。通过EST克隆930725测序获得小鼠全长PIAS1 cDNA。利用EST克隆785675筛选人睾丸文库,获得PIASxα和PIASxβ。EST克隆59244测序并鉴定为PIASy。这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保存在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AF077951型(hPIAS1),AF077950型(mPIAS1),AF077953型(hPIASxα),AF077954型(hPIASxβ),AF077952型(hPIASy)]。

质粒构建。

FLAG–PIAS1是通过将小鼠PIAS1 cDNA插入Bgl公司II和萨尔pCMV–FLAG载体的I位点。通过将人类PIASxαcDNA或小鼠PIAS1 cDNA插入生态RI和不是p4T-1的I位点(法玛西亚)。

荧光素酶分析。

磷酸钙用于转染(8). 转染后24小时,培养物未经处理或用IFN-γ处理6小时,制备细胞提取物并测量荧光素酶活性(Promega)。β-半乳糖苷酶的相对表达校正了相对荧光素酶单位。

电泳迁移率测定(EMSA)。

EMSA分析按所述进行(25). 简单地说,蛋白质提取物与谷胱甘肽混合或不混合S公司-转移酶(GST)融合蛋白并在室温下在凝胶转移缓冲液中培养5分钟。然后将样品与32来自高亲和力Stat1–DNA结合位点的P标记探针(10)18分钟,然后在非变性4%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分析。

免疫共沉淀分析。

免疫沉淀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按说明进行(21). 通过使用含有1%Brij、50mM Tris(pH 8)、150mM NaCl、1mM DTT、0.5mM苯甲基磺酰氟、0.5μg/ml亮蛋白肽、3μg/ml抑肽酶、1μg/ml肽抑制素和0.1mM钒酸钠的裂解缓冲液制备全细胞提取物。将混合物在4°C下旋转30分钟,并在13000×将上清液与抗PIAS1n(1:100稀释)一起用于免疫沉淀。针对含有来自NH的119个aa残基的GST融合蛋白提出抗PIAS1n2-PIAS1的末端区域(aa 50–168)。

结果

PIAS1和其他PIAS家族成员的隔离。

我们使用酵母双杂交方法(22)识别与Stat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Stat1β,一种缺乏COOH末端转录激活域的Stat1的选择性剪接形式(23)作为诱饵,用于筛选人类B细胞库中的Stat1相互作用蛋白。获得了一个编码650 aa蛋白的人类cDNA,我们将其命名为PIAS1。通过EST数据库搜索和文库筛选,鉴定了小鼠PIAS1以及编码PIAS家族假定新成员的四个相关克隆。PIAS3是这个家族的一个成员,是Stat3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21). PIAS蛋白家族显示出显著的同源性(>50%)。PIAS蛋白有几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包括一个假定的锌结合基序和一个高酸性区域(图。(图1)。1). PIAS蛋白的COOH末端区域是最不保守的。PIASxα和PIASxβ除了其COOH末端区域外都是相同的,可能是来自同一基因的差异剪接信息的产物。序列分析表明,人PIAS1与先前报道的名为GBP的人蛋白(Gu/RH-II结合蛋白)几乎相同(26). GBP在NH缺乏9 aa残留物2与PIAS1相比,末端和显示出一些氨基酸差异。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q1882514001.jpg

PIAS蛋白家族的序列比较。显示了PIAS1、PIAS3、PIASxα、PIASxβ和PIASy的预测氨基酸序列。h、 人类;m: 鼠标。预计会形成锌指的半胱氨酸和组氨酸残基被遮蔽。保守的酸性区域被装箱。点表示氨基酸身份。

PIAS1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

为了测试PIAS1是否确实参与调节Stat1活性,我们通过荧光素酶分析检查了PIAS1对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的影响。使用包含小鼠Ly-6A/E基因Stat1结合序列三个拷贝的荧光素酶报告子构建物[(3x)Ly6](25,27). 如图所示,用编码FLAG-tagged Stat1和PIAS1以及[(3x)Ly6]的表达载体以各种组合转染人类293细胞(图。(图22A类). 然后用或不用IFN-γ处理转染细胞。与Stat1和[(3x)Ly6]报告基因结构共同转染的细胞显示,荧光素酶表达在IFN-γ的作用下增加了35倍。在PIAS1数量增加的情况下,Stat1激活的荧光素酶表达对IFN-γ刺激的反应被显著抑制(图。(图22A类). 通过对含有抗FLAG抗体的相同提取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了Stat1和PIAS1在这些转染中的正确表达(图。(图22B). 相反,PIAS3或PIASx均不能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参考文献。21这些结果表明PIAS1可以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q1882514002.jpg

PIAS1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A类)荧光素酶报告分析。将[(3x)Ly6]荧光素酶报告子构建物与空表达载体FLAG–Stat1或各种数量的FLAG–PIAS1载体单独或联合转染人293细胞,如图所示。用干扰素-γ处理或不处理细胞6小时。显示了干扰素γ处理后的倍数增加。(B)蛋白质印迹分析。等量的蛋白质提取物A类用抗FLAG(Sigma)免疫印迹法进行分析。

PIAS1可以抑制Stat1的DNA结合活性,但其他PIAS蛋白质不能。

接下来,我们通过EMSA分析测试PIAS1是否会影响Stat1的DNA结合活性。我们制备并纯化了GST与PIAS1(GST-PIAS1)以及GST-PIASP3和GST-PIASxα的重组融合蛋白。测试了这些融合蛋白对Stat1的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用干扰素-α处理的人Daudi B细胞的核提取物与GST或GST-PIASxα或GST-PIAS3或GST-PAAS1孵育(15–75 ng)。然后使用Stat1 DNA结合位点作为探针,通过凝胶阻滞分析对混合物进行分析(图。(图3)。). GST–PIAS1(45 ng)完全阻断Stat1的DNA结合活性。相反,GST、GST–PIASxα和GST–PAAS3对Stat1结合几乎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PIAS1,而不是其他PIAS蛋白,可以抑制Stat1的DNA结合活性。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q1882514003.jpg

PIAS1抑制Stat1的DNA结合活性。使用Daudi细胞制备的核提取物进行EMSA分析,在不存在或存在GST、GST–PIASxα、GST-PIAS3或GST–PAAS1蛋白(15–75 ng)的情况下,使用(+)或(−)IFN-α处理。使用的探针是高亲和力Stat1–DNA结合位点(10). 以不同稀释度的BSA为标准,在7%SDS/PAGE上估计GST融合蛋白的浓度。

PIAS1与Stat1关联,但与Stat2或Stat3无关在体内.

接下来,我们希望研究PIAS-STAT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因为已经有很好的文献证明,在检测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可能会丢失在体外或者当在过度表达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时,我们希望分析PIAS–STAT相互作用体内我们制备了一种针对GST融合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抗PIAS1n),该融合蛋白含有来自NH的119个aa残基2-PIAS1的末端区域(氨基酸50–168)。该抗体在许多测试的人类和小鼠细胞系中特异性识别了一种分子量为78 kDa的蛋白质,预测大小为PIAS1(未发表的观察结果)。我们首先想确定PIAS1是否与Stat1关联体内从未经处理或用IFN-α处理15分钟的人Daudi B细胞制备的蛋白提取物用于抗PIAS1n的免疫沉淀。然后用抗Stat1抗体洗涤免疫沉淀物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Stat1存在于用干扰素-α处理的细胞的PIAS1免疫沉淀物中,但不存在于未处理的细胞中(图。(图44A类). 这些结果表明PIAS1与Stat1相关体内PIAS1–Stat1相互作用取决于配体刺激。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q1882514004.jpg

PIAS–STAT相互作用的特异性。(A类)PIAS1与Stat1交互体内制备未经IFN-α处理(−)或处理(+)15分钟的Daudi细胞蛋白提取物,并用于抗PIAS1n的免疫沉淀。然后在SDS/PAGE上分析免疫沉淀物,并用抗Stat1探针检测印迹。用抗PIAS1清洗过滤器并重新进行处理(下部). (B)PIAS1不与Stat2交互。用干扰素-α处理Daudi细胞达到指定时间。制备了全细胞提取物,其中一半用于抗PIAS1n的免疫沉淀(左侧). 按照中所述进行免疫沉淀A类用anti-Stat1和anti-Stat2探测过滤器。用抗PIAS1n清洗并重新处理同一过滤器(下部). 另一半蛋白质提取物经过抗Stat1免疫沉淀(赖特). 用抗Stat1和抗Stat2抗体的混合物探测过滤器。p-Stat1,磷酸化Stat1。(C)蛋白质印迹分析。HepG2细胞未经处理或用IL-6或IFN-γ处理15分钟,制备蛋白质提取物,并用所示的抗Stat1、抗pStat1(新英格兰生物实验室)、抗Stat3(圣克鲁斯生物技术)或抗pStat3(新英格兰生化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分析。(D类)PIAS1与Stat1交互,但与Stat3交互。蛋白质提取物C用抗PIAS1n进行免疫沉淀。对沉淀进行电泳,并用抗Stat1蛋白印迹过滤器(左侧). 对同一个过滤器进行清洗,并用抗Stat3重新进行处理(左侧)或用抗PIAS1n重新进行试验(下部). (E类)与相同D类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抗PIAS3c进行免疫沉淀。使用anti-Stat3探测过滤器(左侧)或反Stat1(赖特)或PIAS3c(下部).

因为IFN-α也激活Stat2(28,29),我们测试了PIAS1在IFN-α刺激下是否能与Stat2相互作用。对人Daudi B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IFN-α治疗。制备蛋白质提取物,并用抗PIAS1n免疫沉淀,然后用抗Stat1和Stat2抗体免疫印迹。尽管在用干扰素-α处理5或15分钟的细胞中观察到Stat1和PIAS1的关联,并且在30分钟后显著降低,但无论是否用干扰物-α处理,PIAS1免疫沉淀物中都没有Stat2(图。(图44B). 相反,发现Stat2存在于Stat1免疫沉淀物中(图。(图44B). 这一结果与已知事实一致,即在IFN-α刺激下,一部分Stat1和Stat2蛋白可以形成异二聚体(30). 这些结果表明,PIAS1与Stat1交互,但与Stat2交互。

我们最近报道了PIAS3是Stat3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21). 为了检验PIAS-STAT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我们进行了体内用未经处理或用IFN-γ或IL-6处理的人HepG2细胞制备的蛋白提取物进行联合免疫沉淀分析。IFN-γ治疗激活HepG2细胞中的Stat1,但不激活Stat3,如抗血清免疫印迹分析所示,抗血清可以特异识别酪氨酸磷酸化的Stat1或Stat3(图。(图44C). IL-6处理强烈诱导HepG2细胞中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但仅微弱刺激Stat1的磷酸化。用抗PIAS1n或抗PIAS3c[一种抗PIAS3 COOH末端79 aa残基的抗血清]对相同蛋白质提取物的样品进行免疫沉淀分析(21)]. 然后用抗Stat1或抗Stat3蛋白印迹法分析免疫沉淀物。发现PIAS1与Stat1相关,但与Stat3无关(图。(图44D类). [因为IL-6对Stat1的激活较弱,所以只有当印迹过度暴露时,才能观察到IL-6处理的HepG2细胞中PIAS1与Stat1的关联(未发表的观察结果)。]相反,发现PIAS3与Stat3相关,而与Stat1无关(图。(图44E类). 这些实验表明,单个PIAS蛋白对STAT具有特异性体内.

这个在体内PIAS1–Stat1协会要求Tyr-701上Stat1的磷酸化。

在干扰素刺激下,Stat1在单个酪氨酸残基Tyr-701上磷酸化。这种磷酸化是Stat1的二聚化、核移位和DNA结合活性所必需的(8,12). 由于PIAS1仅在配体刺激的细胞中与Stat1相关,我们希望确定IFN诱导的Stat1酪氨酸磷酸化是否是体内PIAS1-Stat1交互。两个稳定的细胞系Ctyr和C91,来自不表达Stat1蛋白的U3A细胞(31)共免疫沉淀分析。通过分别用野生型Stat1和突变型Stat1(Tyr-701→Phe)补体U3A细胞建立C91和Ctyr细胞系(8). 磷酸酪氨酸印迹分析证实,T701F Stat1突变蛋白在IFN-γ刺激下没有酪氨酸磷酸化(图。(图55A类). 经干扰素-γ处理的C91细胞中的抗PIAS1明显与Stat1共免疫沉淀(图。(图55B). 相反,抗PIAS1抗体未能从Ctyr细胞中共免疫沉淀T701F Stat1突变蛋白。这些结果表明,PIAS1-Stat1相互作用需要干扰素诱导的Stat1的Tyr-701磷酸化。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pq1882514005.jpg

PIAS1–Stat1相互作用需要Stat1的Tyr-701上的磷酸化。用Stat1或Stat1(Tyr-701→Phe)突变蛋白补充的U3A细胞未经处理或用IFN-γ处理15分钟,并制备蛋白提取物。(A类)用抗Stat1进行免疫沉淀,然后用特异性磷酸酪氨酸抗血清[抗pTyr(转导实验室,Lexington,KY)]进行印迹。对同一个过滤器进行清洗,并用抗Stat1重新进行处理(下部). (B)用抗PIAS1n抗血清进行免疫沉淀,并用抗Stat1进行印迹。用抗PIAS1清洗过滤器并重新进行处理(下部).

讨论

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鉴定PIAS1与Stat1相互作用的能力。序列分析表明,人类PIAS1与之前报道的名为GBP的人类蛋白几乎相同(26). GBP在NH缺乏9 aa残留物2与PIAS1相比,末端和显示出一些氨基酸差异。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GBP被鉴定为Gu/RNA解旋酶II的假定相互作用蛋白(26). GBP与Gu/RNA解旋酶II的相互作用在酵母以外的系统中尚未得到证实。基于来自的结果在体外使用含有GBP的粗酵母上清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GBP可能含有对Gu/RNA解旋酶II的蛋白水解活性(26). 然而,纯化的GBP蛋白不能裂解Gu/RNA解旋酶II(B.Valdez,个人通讯)。因此,之前观察到的Gu/RNA解旋酶的蛋白水解裂解可能是由酵母上清液中存在的污染蛋白酶活性引起的。

本文提出的三种独立分析结果表明,PIAS1是Stat1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PIAS1与Stat1相关,但与Stat2或Stat3无关体内在细胞因子刺激下。(ii(ii))在EMSA分析中,PIAS1而非其他PIAS蛋白阻断Stat1的DNA结合活性。()在荧光素酶报告分析中,PIAS1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PIAS1代表一种可以直接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的蛋白质。我们最近报道了PIAS3的鉴定,其功能是Stat3信号的特异性抑制剂(21). PIAS3与Stat3相互作用但不与Stat1相互作用,并抑制Stat3但不抑制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PIAS蛋白家族的鉴定及其显著特异性体内本文中显示的单个PIAS和STAT蛋白之间的关联表明,在每个STAT信号通路中都可能涉及一个特定的PIAS抑制剂。

我们认为PIAS1对Stat1具有特异性的结论主要基于体内联合免疫沉淀分析。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PIAS1在分析STAT蛋白时仅显示部分特异性在体外或在过度表达条件下。虽然PIAS1而非其他PIAS蛋白可以抑制Stat1 DNA结合活性和Stat1介导的基因激活,但我们发现PIAS1可以阻断Stat3的DNA结合活性在体外当在293细胞中过度表达时,可抑制Stat3介导的基因激活(未发表的观察结果)。PIAS1对Stat3抑制活性的意义在体外目前尚不清楚过表达的条件。在PIAS1和Stat3高度表达的细胞中,PIAS1可能抑制Stat3功能。

PIAS蛋白的一个有趣特征是,它们与STATs的关联是细胞因子依赖性的。与非磷酸化STAT相比,PIAS蛋白似乎对酪氨酸磷酸化具有更高的结合亲和力。因为PIAS蛋白不包含磷酸酪氨酸结合域,如SH2或PTB(32,33)STATs的酪氨酸磷酸化可能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导致PIAS相互作用域的暴露。这种构象变化模型也可以解释我们的观察结果,即部分PIAS1而非全长PIAS1能够在酵母双杂交分析中与Stat1相互作用(未发表的观察结果)。

我们的数据表明,PIAS蛋白通过抑制STAT-DNA结合活性来阻断STAT介导的基因激活。PIAS蛋白对STAT-DNA结合活性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两种可能的机制实现:()PIAS蛋白与STAT二聚体的结合可能掩盖STAT的DNA结合域,或(ii(ii))PIAS蛋白可能与STAT结合并阻止STAT的二聚化。

PIAS蛋白包含一个保守的假定锌结合基序,该基序存在于包括转录因子在内的许多蛋白质中。有趣的是,最近发现一种N-末端截短的突变型PIASxβ蛋白(氨基酸134到621)与同源盒DNA结合蛋白Msx2相互作用(34). 此外,这种名为Miz1的突变蛋白被证明具有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活性(34). 因此,PIAS蛋白可能通过抑制含有STAT结合位点的基因的表达,同时激活另一组不同的基因,发挥双重功能作用。

致谢

我们感谢G.Stark提供的U3A细胞,O.Witte提供的cDNA库,以及H.Herschman阅读手稿。这项工作得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onsson癌症中心博士后奖学金的支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培训拨款GM08042、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美联储基金(致S.A.K.);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I39612)、玛格丽特·E·早期医学研究信托基金和美国烟草研究理事会(给英国)的资助。

缩写

干扰素干扰素
斯达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
太平洋岛屿协会活化STAT蛋白抑制剂
白介素-6白细胞介素6
消费税谷胱甘肽S公司-转移酶
英镑Gu/RH-II结合蛋白
EMSA公司电泳迁移率漂移分析
美国东部时间表达序列标签

工具书类

1Darnell J E,Jr、Kerr I M、Stark G M。科学。1994;264:1415–14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伊勒·J·N。自然(伦敦)1995年;377:591–5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谷口T。科学。1995年;268:251–2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小达内尔·J·E科学。1997;277:1630–16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奥谢·J·J·。免疫。1997;7:1–1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Meraz M A、White J M、Sheehan K C F、Bach E A、Rodig S J、Dighe A S、Kaplan D H、Riley J K、Greenlund A C、Campbell D等。单元格。1996;84:431–4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Durbin J E、Hackenmiller R、Simon M C、Levy D E。单元格。1996;84:443–4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Shuai K、Stark G R、Kerr I M、Darnell J E.、Jr科学。1993;261:1744–17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Shuai K、Ziemiecki A、Wilks A F、Harpur A G、Sadowski H B、Gilman M Z、Darnell J E、Jr自然(伦敦)1993;366:580–5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Sadowski H B、Shuai K、Darnell J E,Jr、Gilman M Z。科学。1993;261:1739–174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傅X-Y,张J-J。单元格。1993;74:1135–1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Shuai K、Horvath C M、Tsai-Huang L H、Qureshi S、Cowburn D、Darnell J E、Jr单元格。1994;76:821–8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David M、Grimley P M、Finbloom D S、Larner A C。分子细胞生物学。1993;13:7515–75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Haque S J、Flati V、Deb A、Williams B R G。生物化学杂志。1995年;270:25709–2571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Shuai K、Liao J、Song M M。分子细胞生物学。1996;16:4932–49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Haspel R L、Salditt-Georgieff M、Darnell J E.JrEMBO J。1996;15:6262–626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Kim T K,Maniatis T。科学。1996;273:1717–17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Naka T、Narazaki M、Hirata M、Matsumoto T、Minamoto S、Aono A、Nishimoto N、Kajita T、Taga T、Yoshizaki K等。自然(伦敦)1997;387:924–9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Endo T A、Masuhara M、Yokouchi M、Suzuki R、Sakamoto H、Mitsui K、Matsumoto A、Tanimura S、Ohtsubo M、Misawa H等。自然(伦敦)1997;387:921–9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Starr R、Willson T A、Viney E M、Murray L J L、Rayner J R、Jenkins B J、Gonda T J、Alexander W S、Metcalf D、Nicola N A、Hilton D J。自然(伦敦)1997;387:917–9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Chung C D、Liao J、Liu B、Rao X、Jay P、Berta P、Shuai K。科学。1997;278:1803–18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Gyuris J、Golemis E、Chertkov H、Brent R。单元格。1993;75:791–8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辛德勒C、Fu X-Y、Improta T、Aebersold R、Darnell J E.、Jr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2;89:7836–78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Chang D D、Wong C、Smith H、Liu J。细胞生物学杂志。1997;138:1149–11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Kahn K D、Shuai K、Lindwall G、Maher S E、Darnell J E、Jr、Bothwell A L M。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3;90:6806–681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Valdez B C、Henning D、Perlaky L、Busch R K、Busch H。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1997;234:335–3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小Darnell J E.Wen Z核酸研究。1997;25:2062–206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辛德勒C、Shuai K、Prezioso V R、Darnell J E.,Jr科学。1992;257:809–8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傅X-Y。单元格。1992;70:323–3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Improta T、Schindler C、Horvath C M、Kerr I M、Stark G R、Darnell J E.,Jr公司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4;91:4776–47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Muller M、Laxton C、Briscoe J、Schindler C、Improta T、Darnell J E,Jr、Stark G R、Kerr I M。EMBO J。1993;12:4221–42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Cohen G B、Ren R、Baltimore D。单元格。1995年;80:237–2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Pawson T、Scott J D。科学。1997;278:2075–20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Wu L、Wu H、Sangiorgi F、Wu N、Bell J R、Lyons G E、Maxson R。机械开发。1997;65:3–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由提供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