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临床癌症研究。作者手稿;PMC 2009年9月1日提供。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630242型
NIHMSID公司:尼姆斯72319
PMID:18765527

乳腺肿瘤进展中上皮和基质组织蛋白酶K和CXCL14的表达

摘要

目的

评估组织蛋白酶K(CTSK)和CXCL14在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在人类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实验设计

我们对正常乳腺组织、活检部位、良性病变、导管癌中CTSK和CXCL14的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就地以及不同阶段的侵袭性乳腺肿瘤。表达模式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临床结果有关。在共培养中评估CTSK+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对CTSK-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结果

在分析的任何组织样本中都很少检测到CTSK的上皮表达,而在所有组织类型中都发现了CXCL14阳性上皮细胞。CXCL14的表达与所分析的任何肿瘤或患者特征无关。侵袭性患者的基质CTSK表达显著高于就地在所分析的两个数据集中,有一个数据与较高的肿瘤分期相关。在所有检查的样本中,在活检部位检测到基质CTSK水平最高。CTSK的上皮和基质表达与无复发或总生存率均无显著相关性。CTSK+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增强了CTSK-乳腺癌上皮细胞的侵袭,这被CTSK抑制剂阻断。

结论

CTSK可能在乳腺肿瘤发生中起到旁分泌因子的作用。CTSK+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促进肿瘤上皮细胞的侵袭性在肿瘤进展中发挥作用。CTSK抑制剂在降低肿瘤进展风险方面发挥临床作用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上皮-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在乳腺肿瘤发生中的重要性日益被认识(1). 在各种模型系统中,构成微环境的细胞已被证明能够促进肿瘤生长、侵袭、血管生成和转移能力(1). 为了研究肿瘤进展过程中构成微环境的细胞发生的分子变化,我们先前对从正常乳腺组织和导管癌中分离出的各种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DNA甲基化和遗传谱进行了表征就地(DCIS)和侵袭性肿瘤(4,5). 基于这些分析,我们发现在乳腺肿瘤进展过程中,所有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克隆选择的基因改变仅限于肿瘤上皮细胞。许多基因在正常和DCIS相关的肌上皮细胞之间差异表达,并且在基质肌成纤维细胞编码的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趋化因子中高度表达。肿瘤相关肌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这些基因的上调表明,异常旁分泌相互作用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降解蛋白酶活性的失衡,类似于创伤愈合反应(6).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胱抑素)和CXCL14趋化因子是DCIS相关肌上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中最高表达的基因。组织蛋白酶和趋化因子与肿瘤进展有关,目前正在探索其治疗靶向性用于癌症治疗的可行性。

组织蛋白酶是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与组织重塑、血管生成以及某些激素、转录因子和免疫原的加工有关(7,8). 人类组织蛋白酶基因家族由11个成员组成[组织蛋白酶B(CTSB)、C、H、F(CTSF)、K(CTSK)、L(CTSL)、O、S、V、W和X/Z],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以及重叠的功能,如缺乏单个基因或其组合的突变小鼠的表型所示。组织蛋白酶的活性在多个水平上受到调节,包括控制基因表达、蛋白质活化以及与作为强效蛋白酶抑制剂的胱蛋白酶相关(9). 最近的研究使用多阶段致癌动物模型揭示了几种组织蛋白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8,10). 抑制组织蛋白酶活性似乎是治疗转移性疾病和抑制肿瘤进展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11).

CTSK在破骨细胞中高度表达,并在骨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如CTSK−/−小鼠的岩骨表型所示(12). 与此相关的是,CTSK抑制剂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丢失,临床前研究已表明其在减少乳腺癌骨转移方面的有效性(13). 除了破骨细胞外,CTSK在类风湿和骨关节炎患者的白细胞亚群和滑膜成纤维细胞中也高表达(14,15). 以往研究分析了CTSK在人类乳腺肿瘤中的表达,仅描述了在骨转移中的表达(16). 然而,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CTSK在乳腺肿瘤相关的肌上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这表明CTSK可能在肿瘤发生中发挥旁分泌作用(4).

CXCL14(BRAK)是一种功能未知的趋化因子,最初被确定为在肾脏和乳腺中高度表达的趋化素(17). 其受体尚不清楚,但CXCL14已被证明是单核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化学引诱剂,并被认为在调节肿瘤细胞生长、血管生成和NK细胞活化方面发挥作用(1822). CXCL14缺陷小鼠的表型没有显示出免疫或其他大体解剖异常,尽管纯合子-完整小鼠出生的频率低于杂合子杂交的预期频率(23). 然而,CXCL14−/−小鼠对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尿病具有抵抗力(24). 与其在肥胖中的潜在作用相关,CXCL14也被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肝细胞中的胰岛素诱导,并增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依赖性葡萄糖的摄取(25). CXCL14是否由其他细胞类型中的相同生长因子诱导,如乳腺癌上皮细胞,尚不清楚。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CXCL14在DCIS相关的肌上皮细胞以及部分乳腺癌的上皮细胞中高表达(4). 因此,CXCL14可能通过包括自分泌和旁分泌效应在内的多种不同机制促进乳腺肿瘤的发生。

为了研究CTSK和CXCL14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我们分析了它们在各种正常和疾病人类乳腺组织样品中基质和上皮细胞的表达,包括良性疾病和活检部位,以及在就地浸润性和转移性乳腺癌。CTSK的表达与正常和疾病人类乳腺组织标本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数据集中进行了检测,其中一个数据集也有CXCL14的表达数据。在另一个数据集中检查了无复发生存率(RFS)和CTSK表达与其他肿瘤和患者协变量的关系。

翻译相关性

关于就地乳腺癌向浸润性癌的转变是乳腺肿瘤发生的一个尚不清楚但临床上很重要的步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异常不仅发生在乳腺癌细胞中,也发生在周围的基质细胞中。肿瘤是一种异常器官,有自己的血管、炎症细胞和支持细胞,这些细胞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对肿瘤的生长和维持至关重要。与癌细胞不同,基质细胞被认为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不太可能对癌症治疗产生耐药性。因此,基质细胞的治疗靶向性可能有助于癌症治疗。在本文中,我们提供了CTSK基质表达可能在乳腺肿瘤进展中发挥作用的证据。具体而言,CTSK可能作为旁分泌因子促进DCIS向侵袭性肿瘤的进展。因此,抑制CTSK活性可能会降低乳腺癌进展的风险,应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探讨。

材料和方法

组织标本和细胞培养

制成组织微阵列的人体组织样本由Petagen提供,从Imgenex购买,或在密歇根大学癌症中心(UMCC)和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构建,如前所述(26). 四种组织微阵列来源中的每一种都与不同的数据项相关。BIDMC提供两种类型的正常乳腺组织、三种类型的良性乳腺组织和活检部位组织;所有这些组织类型在基质中都有CTSK表达。BIDMC还提供了不典型导管增生(ADH)、低至中度DCIS、高级别DCIS、浸润性导管癌和放射状瘢痕/复合硬化病变的标本;所有这些组织类型在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有CTSK表达和CXCL14表达。来自BIDMC的所有组织微阵列称为BIDMC数据集。由Petagon提供并从Imgenex购买的组织微阵列由韩国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组织(一些导管和一些小叶)制成。该数据集(称为韩国数据集)包括一些患者和肿瘤特征的数据,分析中使用的所有患者间质中CTSK表达的数据,以及约一半患者的CXCL14数据(97%的CXCL14表达数据来自间质,3%的CXCL14表达数据来自上皮)UMCC提供的组织芯片由I、II或III期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制成;所有用于分析的标本在基质和上皮中均检测到CTSK表达。该数据集(称为UMCC数据集)包括一些患者和肿瘤特征的数据(许多与韩国数据集相同),以及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数据。CTSK和CXCL14的表达按+、++和+++评分。(三个或四个重复中的)最高分数用于统计分析,如果最高分数为++或++,染色被视为阳性;如果最高分数是−或+,染色被认为是阴性。唯一的例外是韩国数据集中CXCL14的表达,而任何水平的阳性(+、++和+++)都被视为阳性,因为具有++和++分数的样本数量较少(四例)。

乳腺癌细胞系来自美国类型培养收集;SUM系列乳腺癌细胞系和MCF10ADCIS.com细胞(简称MCFDCIS)分别是Steve Ether博士(密歇根大学)和Fred Miller博士(卡马诺斯癌症研究所)的慷慨捐赠。所有细胞系均在供应商推荐的培养基中培养。新鲜、冷冻或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肿瘤标本来自多个来源: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IDMC和UMCC。按照说明建立并维持原代基质成纤维细胞培养(5). 使用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的方案收集所有人体组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具有临床随访数据的样本(UMCC队列)。

RNA分离和Northern印迹

总RNA采用氯化铯胍法制备(4). Northern blot分析如下所述(27).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分析

CTS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基本上如所述(28)使用单克隆抗CTSK抗体克隆CK4(Vision Biosystems),而按照Galina Shurin博士(匹兹堡大学;参考文献。20). 使用Vision Biosystems的细胞裂解物和CSTK(克隆CK4)、CTSL(克隆13C2)、CTSB(克隆CB121)和CTSF(克隆CTF12)抗体进行蛋白质印迹。乳腺病理学家盲目独立地分析表达水平,并根据先前验证的评分模式将其分为−、+、++和+++(26).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检测

为了确定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对二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我们将每孔2000个细胞置于48周的平板中,并在其常规生长介质(对照)中或使用不同浓度的抑制剂进行生长。在接种后第1、3和6天对细胞进行计数(每个时间点两个孔)。三维培养中的增殖分析基本上是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的。为了确定组织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是否影响细胞迁移和侵袭,我们使用Biocoat Matrigel侵袭室(BD Biosciences)对细胞进行了测试,基本上如所述(29). 对于侵入性分析,我们镀2.5×104每个孔的细胞数在36小时后进行分析,而对于迁移分析,我们使用2.5×104在不含Matrigel的Biocoat平板上每孔的细胞数,12小时后测定细胞数。添加细胞时,在分析的顶部和底部孔中以不同浓度(0.33–20μmol/L)添加抑制剂。将上述所有实验重复至少三次。CTSB抑制剂IV、CTSL抑制剂、CTSK抑制剂I购自Calbiochem,而其他CTSK抑制物则由Johann Zimmermann博士(诺华制药)提供。

统计分析

BIDMC组织样本来自乳腺癌患者和接受乳房缩小手术的患者。一些癌症患者有多个病灶,也有同一病灶的多个区块。同一患者不同病变的组织样本作为独立样本进行分析。对于具有相同组织学的多个组织样本的患者,随机选择其中一个样本进行分析。每个小叶间组织样本正常的患者都有一个正常的小叶内组织样本;因此,通过配对试验(McNemar)比较这两种组织类型中的CTSK表达水平,以评估这两种差异中的一种是否比另一种更常见。McNemar试验还用于比较基质和上皮中的CTSK表达水平(当在同一患者中可用时),以及比较基质和上皮中的CXCL14表达水平(当在同一患者中可用时)。BIDMC数据集中的少数患者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组织类型的样本(图例表1显示每个相关组合的患者数量),因此这些组织类型的表达水平的比较是不成对的,使用Fisher精确测试,并基于单个患者不同组织类型的治疗结果作为独立的。每种组织类型在基质和上皮中的表达水平分布以及CTSK和CXCL14表达水平的可用数据总结如下表1A和补充表S2。除了CTSK在基质中的表达外,很少有肿瘤样本的表达水平被分类为++或++(如表1A)只有这两类被定义为阳性。因此,没有对上皮中CTSK表达水平、基质中CXCL14表达水平或上皮中CXCL14-表达进行组织类型间的比较。霍姆斯校正用于调整BIDMC数据集中不同组织类型基质中CTSK表达的多重比较。

表1

CTSK和CXCL14在所有组织类型中的表达总结

(A) CTSK和CXCL14在基质和上皮中的总体分布(按组织类型)
组织类型基质中的CTSK
上皮细胞中的CTSK
基质中的CXCL14
上皮中的CXCL14
++++++++++++++++++++++++
良性(NP)584------------
贝宁(SA)575------------
良性(UDH)68------------
活检部位00416------------
正常(内部)4970------------
正常(内部)18110------------
ADH公司854015010212010420
DCIS(中低档)511401800015205920
DCIS(高)41150191007121011710
浸润性导管18651700128001700
放射状疤痕/CSL56101100060800
总计4179593080410275390512650
常见组织类型合计234150580410275390512650
(B) 不同组织类型间质或上皮中CTSK和CXCL1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比较基质中的CTSK*
上皮细胞中的CTSK*
基质中的CXCL14*
上皮中的CXCL14*
否定积极的P(P)否定积极的否定积极的否定积极的
总体120 (58)89 (42)84 (99)1(1)80 (90)9 (10)77 (94)5 (6)
1DCIS(中低档)16 (80)4 (20)118 (100)0 (0)18 (90)2 (10)14 (88)2 (13)
DCIS(高)15 (75)5 (25)20 (100)0 (0)19 (95)1 (5)18 (95)1 (5)
2DCIS(低-中-高)31 (78)9 (23)0.0238 (100)0 (0)37 (93)3 (8)32 (91)3 (9)
浸润性导管9 (45)11 (55)20 (100)0 (0)20 (100)0 (0)20 (100)0 (0)
DCIS(低-中-高)31 (78)9 (23)138 (100)0 (0)37 (93)3 (8)32 (91)3 (9)
ADH公司13 (76)4 (24)15 (94)1 (6)14 (82)3 (18)14 (88)2 (13)
4良性(NP)13 (65)7 (35)0.07
良性(SA)12 (60)8 (40)
良性(UDH)9 (45)11 (55)
放射状疤痕/CSL11 (92)1 (8)
5良性放射状瘢痕/CSL45 (63)27 (38)0.55
正常(内部和内部)22 (55)18 (45)
6活检部位0 (0)20 (100)<0.0001
正常(内部和内部)22 (55)18 (45)
7活检部位0 (0)20 (100)<0.0001
DCIS,浸润性导管40 (17)20 (50)
(C) 小叶内和小叶间组织样品间质中CTSK的表达水平
基因比较小叶内>小叶间小叶内<小叶间P(P)
基质中的CTSK小叶内与小叶间7 (78)2 (22)0.18
(D) 基质和上皮中CTSK或CXCL14的表达水平
基因比较基质>上皮基质<上皮P(P)
CTSK公司基质与上皮62 (98)1 (2)<0.0001
CXCL14系列基质与上皮28 (90)3 (10)<0.0001

注:(A)分析了所有四种表达水平的组织类型,包括ADH、DCIS(低-中)、DCIS(高)、浸润性导管和放射状瘢痕/CSL。(B)P(P)经过多次比较修正后,粗体字的数值显著。组织学不同但取自同一患者的组织标本被视为独立的统计结果。三名患者分别提供了DCIS(低-中)和浸润性导管癌、DCIS(中-低)和ADH、良性(SA)和良性(UDH)、DCIS和活检部位组织样本。6名患者同时提供了良性(NP)和良性(UDH)组织样本;两名患者提供了所有三种类型的良性组织样本,包括NP、SA和UDH;一名患者同时提供了良性(SA)和良性(NP)、良性(NP)、恶性(UDH)和放射状瘢痕/CSL组织样本。(C) 表中的所有百分比都是根据差异对计算的。(D) 表中的所有百分比均基于差异对进行计算。仅包括在基质和上皮中表达水平均为给定基因的组织样本。

缩写:CSL,复杂硬化性病变。

*值表示为n个(%).

韩国数据集(合并自两个独立的商业来源)由217名患者组成,其中146名患者被纳入分析。排除原因包括男性患者(4)、T4分期(7)、淋巴结转移(10)、正常组织(23)、乳头状癌(10),DCIS(8)、叶状肿瘤(6)、切除后活检(1)和缺乏基因表达水平(2)。并非所有患者都同时测量了CTSK和CXCL14,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记录了相同的预后因素,因此用于比较的样本大小不同。一些患者在给定的基因表达水平上有两个重复评分,较高的评分用于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逐步logistic回归(使用似然比检验)评估CTSK或CXCL14表达水平与肿瘤和患者特征之间的关系。与BIDMC数据一样,CTSK表达水平被分为阴性(包括−和+)和阳性(包括++和++)。在++类别中,没有带++CXCL14的肿瘤样本,带CXCL14肿瘤样本很少;因此,CXCL14表达水平被分为阳性(包括+、++和++)或阴性进行分析。在韩国数据集的分析中,没有对多重比较进行修正。

在UMCC数据集中,共有141名患者同时具有CTSK表达水平和临床数据。在141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被排除在主要分析之外,原因如下:诊断日期>手术日期后1个月(4),炎症癌(1),M1阶段(3)和T4阶段(3)。表2显示了CTSK表达水平在基质和上皮中的总体分布。与BIDMC数据一样,CTSK表达水平被分为阴性(包括−和+)或阳性(包括++和++)。为了评估肿瘤和患者特征与CTSK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我们使用了Fisher精确检验和逐步logistic回归。对于RFS的分析,使用了Kaplan-Meier曲线估计和递增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于这两个模型,变量选择都是基于似然比检验。UMCC数据集分析中的多重比较没有修正。

表2

侵袭性乳腺癌中CTSK的表达

++++++总计
基质中的CTSK31 (24)49 (38)41 (32)9 (7)130 (100)
上皮细胞中的CTSK25 (19)45 (35)46 (35)14 (11)130 (100)

注:CTSK表达水平在基质和上皮中的总体分布。表中的值表示为n个(%).

结果和讨论

组织蛋白酶、胱抑素和CXCL14在正常和肿瘤人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根据我们对构成正常乳腺组织的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的系列分析就地和浸润性乳腺癌相比,我们发现几种组织蛋白酶(CTSB、CTSF、CTSK和CTSL)和CXCL14趋化因子在DCIS肌上皮细胞中显著上调(4). 此外,两者的肌成纤维细胞就地浸润性癌中有几种组织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很高,而肿瘤上皮细胞对大多数基因的表达基本为阴性,但CTSB除外,CTSB在肿瘤的大多数细胞类型中高度表达(图1A;表3A). 有趣的是,在上皮细胞中,只有CD44+干细胞样细胞具有显著的CTSK和CXCL14表达,这与我们之前的数据相关,表明这些细胞在侵袭和血管生成中发挥作用(30). 除了组织蛋白酶,几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包括胱抑素C,在DCIS相关的肌上皮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中也上调,这增加了半胱氨酸酶在上皮细胞和构成微环境的各种基质细胞中平衡的改变可能通过促进侵袭而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可能性。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72319f1.jpg

人类乳腺组织中CXCL14、组织蛋白酶和胱抑素的表达。A、,dendogram描述了基于所列基因表达的基因表达库的指示序列分析的聚类。蓝色矩形,CTSK和CXCL14在DCIS相关肌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具有干样表型的乳腺上皮细胞亚群中的高表达。B、,Northern blot分析所示乳腺癌细胞系和正常乳腺器官中的CTSB、CTSF、CTSK和CTSL RNA水平。C、,免疫印迹分析CTSF、CTSL和CTSK在指示的乳腺癌细胞系、正常器官和原代培养的正常乳腺(PBS)和乳腺肿瘤(PBTS)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CTSK仅在原代培养的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中检测到表达。CTSK印迹上的37-和25-kDa条带分别对应于前蛋白和成熟蛋白,而对于CTSF和CTSL,凝胶上只检测到成熟肽。D、,人DCIS和MCFDCIS细胞系来源的异种移植物中CTS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两例患者的基质肌成纤维细胞均检测到CTSK高表达。

表3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B) 各种组织蛋白酶抑制剂的生长抑制试验结果总结
细胞系CTSB抑制剂CTSL抑制剂CTSK抑制剂(A和B)
BT-549型20μmol/L时对生长的抑制作用无响应ND(无损检测)
MDA-MB-231型20μmol/L时的生长抑制无响应ND(无损检测)
MDA-MB-435型20μmol/L时的生长抑制10μL时的形态变化ND(无损检测)
MCF10DCIS公司20μmol/L时的生长抑制无响应无响应
MCF10DCIS+基质20μmol/L时的生长抑制无响应无响应

注:(A)显示了基因名称和符号、基因表达标签号(标准化为50000)和序列的序列分析、UniGene ID和染色体位置。CD24、CD44和MUC1是指使用这些细胞表面标记物纯化的细胞。(B) 显示了细胞、使用的抑制剂、浓度和结果。

缩写:N,normal;D、 DCIS;一、 侵袭性;上皮细胞;MYOEPI,肌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基质成纤维细胞;ND,未确定。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必须确定合适的人类乳腺癌模型。因此,我们首先分析了CTSB、CTSF、CTSK和CTSL在人类乳腺癌细胞系、新鲜分离(未培养)的类器官以及来源于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的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图1B和C; 补充表S1)。与我们对原始人类乳腺组织样本中基因表达数据的系列分析相关,CTSB和CTSL在大多数乳腺癌细胞系中高度表达,而在大多数测试的细胞系中未检测到CTSF和CTSK的显著表达(图1B). 我们还通过免疫印迹分析了几个乳腺细胞系和原代培养的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以将mRNA水平与蛋白质水平和激活状态相关联。与Northern blot数据相关,CTSF和CTSL在大多数细胞中表达,而高CTSK蛋白仅在来源于正常和肿瘤乳腺组织的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中检测到(图1C). 通过对人类原发性DCIS和MCFDCIS细胞系来源的异种移植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也证实了CTSK在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中的限制表达(图1D; 裁判。31).

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对细胞增殖、存活、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为了分析组织蛋白酶在乳腺癌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高表达的功能相关性,我们分析了几种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这些细胞系是根据各种组织蛋白酶的表达模式选择的。在二维和三维条件下进行增殖分析;在后一种情况下,将细胞包埋在基质胶中。我们发现高浓度(20μmol/L)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抑制了所有测试细胞系的生长,而低剂量没有明显的效果。CTSL抑制在任何测试浓度下都不会对细胞增殖产生影响,但在10μmol/L时,它似乎改变了生长在Matrigel中的MDA-MB-435细胞的形态(图2A)可能通过减少细胞的侵袭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分析了组织蛋白酶B和L抑制剂在不影响三维培养中细胞增殖的浓度下对MDA-MB-435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两种抑制剂都对细胞迁移没有显著影响,但都能有效抑制Matrigel的入侵(图2B)表明上调乳腺癌细胞组织蛋白酶B和L的表达可能促进其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增强其侵袭和转移行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nihms72319f2.jpg

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的作用。A、,MDA-MB-435细胞在Matrigel中的三维生长,存在和不存在指定浓度的CTSB或CTSL抑制剂。MDA-MB-435癌细胞在Matrigel中以高度侵袭的分支模式生长。添加2μmol/L浓度的CTSB抑制剂对细胞没有影响,而在20μmol/L浓度下,它显著抑制了细胞的生长。10μmol/L浓度的CTSL抑制剂抑制细胞的分支生长。B、,在指定浓度下使用CTSB或CTSL抑制剂时测定的迁移和侵袭分析的定量总结。Y轴,通过膜/孔迁移或侵入的细胞数量。数字,代表性实验一式三份。酒吧,实验重复三次,结果相同。C、,MCFDCIS细胞在Matrigel中单独生长或与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PBS)共培养。在培养的第8天采集图像。细胞单独形成球状结构,偶尔分支,而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可显著促进分支生长。D、,绿色荧光蛋白阳性MCFDCIS细胞单独或与成纤维细胞(+PBS)共培养,在有或无指定浓度的CTSK抑制剂的情况下迁移和侵袭。代表性实验一式三份。左侧,细胞的实际图像;正确的,照片中显示的侵入分析的定量总结。Y轴,侵入膜/孔的细胞数量。数字,代表性实验一式三份。酒吧,实验重复了三次,结果基本相同。

CTSK在我们测试的任何乳腺癌细胞系中均不表达,但在原代培养的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中高度表达(图1B)与我们在大多数原发性乳腺肿瘤中观察到的情况类似。这种表达模式提出了CTSK可能通过旁分泌相互作用影响肿瘤上皮细胞行为的假设。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将表达CTSK的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与MCFDCIS细胞共培养(31,32)是Matrigel的一种非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系。MCFDCIS细胞与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显著改变了细胞的形态(图2C). 镶嵌在Matrigel中的MCFDCIS细胞形成小而圆的腺泡,仅在稍后的时间点(培养8天后),我们观察到偶尔出现分支。将MCFDCIS细胞与乳腺基质成纤维细胞包埋在一起导致广泛分支结构的生长(图2C). 这表明成纤维细胞可能增强MCFDCIS细胞的侵袭力或改变其形成结构的形态,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CTSK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

为了验证成纤维细胞增强上皮细胞侵袭的假设,我们使用MCFDCIS细胞和乳腺成纤维细胞进行了迁移和侵袭试验。我们用一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感染MCFDCIS细胞,以便这些检测能够区分这两种细胞类型。与乳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可显著增强MCFDCIS细胞的侵袭性,但对其迁移无明显影响(图2D). 添加CTSK抑制剂对细胞迁移没有影响,但显著降低了乳腺成纤维细胞对MCFDCIS细胞的侵袭促进作用(图2D和E). 以抑制共培养中入侵的浓度使用的CTSK抑制剂不影响MCFDCIS细胞的增殖(补充图S1)。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基质CTSK的表达可能通过促进侵袭而在乳腺癌的进展中发挥作用,因此可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CTSK和CXCL14在正常、良性和恶性乳腺病变中的表达

为了确定CTSK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表达,我们分析了其在正常乳腺(小叶间质和小叶内基质)、各种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包括常见的导管增生(UDH)、硬化性腺病(SA)、非增殖性疾病(NP)、放射状瘢痕、活检部位以及ADH、DCIS、,BIDMC数据集中的浸润性和转移性乳腺癌(补充表S2)。我们还分析了CXCL14在一些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包括ADH、DCIS、放射状瘢痕和浸润性导管,因为我们对基因表达数据的系列分析表明,CXCL14和CTSK在相同的肿瘤和细胞类型中共存(图1A;表1A). 基质中CTSK表达水平与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表1B; 免疫组化结果的代表性图像见图3A和B(由于这些病例的阳性水平很少,因此未对上皮细胞中CTSK的表达或基质或上皮细胞中CXCL14的表达进行检测。)。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72319f3.jpg

人类乳腺组织样本中CTSK和CXCL14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A、,CTSK在正常乳腺和各种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B、,CXCL14在DCIS和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在大多数DCIS中,只观察到基质和肌上皮染色,但在一些肿瘤中,上皮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XCL14。C、,CTSK在原发性侵袭性肿瘤和匹配的远处转移中的表达。

在高等级和低至中级DCIS间基质CTSK水平没有发现显著差异。浸润性导管癌样品在基质中CTSK表达阳性的可能性高于DCIS样品,但这仅具有轻微的显著性(P(P)= 0.02; 校正多次比较后的截止值为0.0071),尽管将表达水平分为四类时发现了显著差异(P(P)= 0.004). DCIS和ADH肿瘤标本的CTSK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表1B). 在良性病变中,UDH的CTSK阳性表达率最高,而放射状瘢痕的阳性表达率最低,但在四种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P)= 0.07). 所有四种良性组织样本与正常组织(包括小叶间和小叶内基质)的比较无显著性(P(P)= 0.55). 相反,活检部位组织样本中CTSK的表达水平显著(P(P)<0.0001)比正常组织样本(包括小叶间基质和小叶内基质)更可能呈阳性。CTSK在活检部位始终呈阳性表达,而55%的正常组织样本呈阴性。同样,CTSK也显著(P(P)<0.0001),与DCIS和浸润性乳腺肿瘤相比,活检部位的组织更有可能阳性。CTSK在活检部位的表达始终为阳性,而在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只有33%为阳性。CTSK在活检部位基质中的表达表明CTSK+肌成纤维细胞在组织损伤中的募集,以及CTSK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生成在组织重塑和伤口愈合中的潜在作用。

接下来,我们比较了同一患者组织样本中小叶间基质和小叶内基质之间的CTSK表达水平(分为四类:−、+、++和+++)(表1C). 9例患者小叶间和小叶内基质中CTSK表达不一致。在这9例患者中,有7例(78%)患者的小叶内基质中CTSK表达水平较高,2例(22%)患者小叶间基质中CTSK表达水平较高,但这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 0.18). 我们还测试了同一组织样本中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之间的CTSK和CXCL14(各分为四类)表达水平是否不同,以确定它们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是否相互调节。在所有分析的组织样本中,85个样本在基质和上皮中检测到CTSK表达水平。在63对差异对中,62(98%)对(P(P)<0.0001)基质中CTSK的表达水平高于上皮(表1D). 82份组织样本在基质和上皮中均表达CXCL14。在31对差异对中,28对(90%)在基质中的CXCL14表达水平高于上皮,这种差异也非常显著(P(P)< 0.0001).

最后,我们比较了CTSK在匹配的原发肿瘤和远处转移瘤中的表达。有趣的是,在原发性肿瘤和骨转移的基质中观察到CTSK的高表达,而肝转移的CTSK表达基本为阴性(图3B). 这些结果与CTSK在溶骨性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一致(13).

总之,CTSK在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各种标本中经常检测到基质中的表达(在a+或++水平)(总体42%)。在这个水平上很少检测到基质中CXCL14的表达(10%的标本)。大多数CTSK和CXCL14阳性基质细胞是肌成纤维细胞,而DCIS相关的肌上皮细胞和白细胞亚群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浸润性导管癌中很少检测到上皮性CTSK表达,而CXCL14在DCIS和ADH肿瘤的一部分上皮细胞中表达。

CTSK或CXCL14表达与患者和肿瘤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关系

为了确定CTSK或CXCL14的表达是否与临床结果相关,我们利用UMCC和韩国数据集中的临床随访数据对侵袭性乳腺肿瘤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在韩国数据集分析中的146名患者中,111名和65名患者分别进行了CTSK和CXCL14表达水平分析。基质中CTSK表达水平分为阴性(−或+)或阳性(++或++)。当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评估CTSK表达水平与肿瘤和患者特征、T分期之间的关系时(P(P)=0.02)和雌激素受体(ER)状态(P(P)=0.05)与CTSK阳性显著相关(补充表S3)。T型肝炎患者1与T分期患者相比,分期肿瘤患者CTSK阴性的可能性更大2/T型而ER-阴性肿瘤比ER-阳性肿瘤更可能对CTSK阳性。在韩国的数据集中,在22名患有T1肿瘤间质中CTSK阳性,而87例T患者中有52%为阳性2或T肿瘤。在UMCC数据集中,70名T1肿瘤间质中CTSK阳性,而59例T患者中为41%2或T肿瘤。在韩国的数据集中,60例ER阳性患者中37%的基质中CTSK阳性,而51例ER阴性和未知患者中为57%。在UMCC数据集中,81例ER阳性患者中38%的基质中CTSK阳性,而44例ER阴性患者中为34%。这两个队列在肿瘤阶段CTSK表达和激素受体状态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种族和/或年龄的差异。有必要对较大的独立数据集进行评估,以确定这些变量是否会影响CTSK的表达。

在CTSK表达水平的递增逻辑模型中1阶段是添加到模型中最重要的协变量(P(P)=0.002,调整T级后未知)。使用T1在模型的阶段,没有其他变量(包括ER状态)显著添加到该模型中。在逻辑模型中包含所有可能的协变量时,T1与CTSK表达水平仍显著相关(P(P)=0.01),但ER状态不是。

CXCL14水平被分为完全阴性(−)和任何水平的阳性(+、++或+++)。使用Fisher精确检验,CXCL14表达水平的分类与肿瘤和患者特征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最具显著性的变量是总体肿瘤分期;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相比,Ⅲ期乳腺癌病人CXCL14表达完全阴性的可能性较小(P(P)= 0.13).

在UMCC数据集中,基质和上皮中CTSK阳性表达(定义为++或++)的患者分别占38%和46%。使用Fisher精确检验(补充表S4),CTSK表达与患者特征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在基质中CTSK表达水平的逐步logistic模型中,N第II/III期是最接近显著的协变量(P(P)=0.07,调整N级后未知)。N期II/III患者发生CTSK阳性基质的可能性较小。至于上皮细胞中CTSK的表达水平,最显著的协变量是小叶或小叶与导管混合组织学(P(P)= 0.09). 小叶或小叶与导管混合组织学患者的上皮细胞CTSK阳性率低于单纯导管或其他组织学患者。然而,上述各项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了确定CTSK在基质或上皮中的表达是否影响临床结果,我们使用逐步增加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UMCC数据集中CTSK水平和RFS之间的关系(总中位RFS为107个月,有72例RFS事件和55例受检RFS患者)。与较长RFS显著相关的协变量,按添加到模型的顺序,是诊断时的年龄48至59岁(第二个四分位数)、疾病I或II期(与III期相比)、既往放疗和孕酮受体阳性(见补充表S5)。基质中的CTSK表达水平和上皮中的CTSK表达水平均与RFS无显著相关性,尽管有足够的失败率达到约80%,无法检测到每个变量的约2.2的危险比(补充表S6)。

我们还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了UMCC数据集中总生存率(定义为从诊断到死亡的时间)与CTSK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127例有生存数据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22个月。未发现明显关联(P(P)=0.51和0.75,对于基质和上皮中的二分CTSK)。在127名有生存数据的患者中,73人死亡;34人死于乳腺癌,39人死于其他原因。超过50%的死亡原因不是乳腺癌。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基质CTSK表达促进乳腺癌上皮细胞侵袭在体外在人类乳腺组织中,与DCIS相比,基质CTSK表达升高与浸润性导管癌相关,突显了CTSK作为旁分泌肿瘤进展因子的作用。此外,CTSK阳性基质与较高的肿瘤分期和阴性ER状态相关,这两个特征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假设CTSK阳性基质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生成以及增加邻近肿瘤上皮细胞的侵袭性,在乳腺癌的进展中发挥作用。因此,CTSK抑制剂可能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以减少乳腺肿瘤的进展。

致谢

拨款支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PORE乳腺癌拨款CA89393和Dana Farber/哈佛癌症中心拨款CA006516(S.J.Schnitt、R.Gelman、Y-H.Chen和K.Polyak);国防部拨款W8IXWH-04-1-0452,国家癌症研究所拨款CA116235,美国癌症学会拨款RSG-05-154-01-MGO(K.Polyak);Susan G.Komen基金会奖学金(胡锦涛);国防部拨款BCO30054(P.Argani);国家癌症研究所授予CA107469和CA090876(C.G.Kleer)。

我们感谢Diana Calogrias帮助我们采集人体组织样本,感谢Beatriz Feldstein帮助我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和记录,感谢Johann Zimmermann博士(诺华公司)提供CTSK抑制剂并推荐抗体。

脚注

注:本文的补充数据可在临床癌症研究在线上获得(http://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

潜在利益冲突的披露

K.Ployak获得了诺华公司的商业研究拨款,是诺华公司顾问。

工具书类

1Bissell MJ,Rizki A,Mian IS。组织结构:乳腺上皮功能的最终调节器。当前操作细胞生物学。2003;15:753–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Weinberg R,Mihich E.第十八届佩兹科勒年度研讨会:肿瘤微环境和异型相互作用。癌症研究。2006;66:1155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基质细胞可以提供致癌信号。塞明癌症生物学。2001;11:97–10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Allinen M,Beroukhim R,Cai L,等。乳腺癌中肿瘤微环境的分子特征。癌细胞。2004;6:17–3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胡敏,姚杰,蔡磊,等。乳腺癌基质细胞的明显表观遗传变化。自然遗传学。2005;37:899–9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德沃夏克HF。肿瘤:无法愈合的伤口。肿瘤基质生成和伤口愈合之间的相似性。N英格兰医学杂志。1986;315:165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Jedeszko C,Sloane BF.人类癌症中的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生物化学。2004;385:1017–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Gocheva V,Zeng W,Ke D,等。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基因在多阶段肿瘤发生中的不同作用。基因发育。2006;20:543–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Abrahamson M、Alvarez-Fernandez M、Nathanson CM、Cystatins。生物化学学会。2003;70:179–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Joyce JA、Baruch A、Chehade K等。组织蛋白酶是多阶段肿瘤发生过程中侵袭性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效应器。癌细胞。2004;5:443–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Bell-McGuinn KM、Garfall AL、Bogyo M、Hanahan D、Joyce JA。抑制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活性可通过降低多期癌症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生长和侵袭性来增强化疗方案。癌症研究。2007;67:7378–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Saftig P、Hunziker E、Wehmeyer O等。破骨细胞骨吸收受损导致组织蛋白酶K缺乏小鼠骨质疏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8;95:13453–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Le Gall C、Bellahcene A、Bonnelye E等。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减少乳腺癌诱导的骨溶解和骨骼肿瘤负担。癌症研究。2007;67:9894–9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Vasiljeva O、Reinheckel T、Peters C、Turk D、Turk V、Turk B。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在疾病中的新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力。当前药物设计。2007;13:387–4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Vasiljeva O,Turk B.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在癌症进展中的双重对比作用:凋亡与肿瘤侵袭。生物化学。2008;90:38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Littlewood-Evans AJ、Bilbe G、Bowler WB等。破骨细胞相关蛋白酶组织蛋白酶K在人类乳腺癌中表达。癌症研究。1997;57:5386–9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Frederick MJ、Henderson Y、Xu X等。体内新型CXC趋化因子BRAK在正常和癌组织中的表达。《美国病理学杂志》。2000;156:1937–5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小泽S、加藤Y、小森R、前发Y、久保田E、Hata R.BRAK/CXCL14表达抑制肿瘤生长体内在人口腔癌细胞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2006;348:406–1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Schwarze SR、Luo J、Isaacs WB、Jarrard DF。前列腺癌中CXCL14(BRAK)表达的调节。前列腺。2005;64:67–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Shurin GV、Ferris RL、Tourkova IL等。肿瘤组织中新趋化因子CXCL14的缺失与树突状细胞(DC)的低浸润相关,而肿瘤细胞中人CXCL14表达的恢复导致DC的吸引力在体外体内.免疫学杂志。2005;174:549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Starnes T、Rasila KK、Robertson MJ等。趋化因子CXCL14(BRAK)刺激活化的NK细胞迁移:对恶性肿瘤中CXCL14下调的影响。实验血液学。2006;34:1101–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Shellenberger TD、Wang M、Gujrati M等。BRAK/CXCL14是一种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也是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因子。癌症研究。2004;64:8262–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Meuter S、Schaerli P、Roos RS等。小鼠CXCL14对于树突状细胞功能和外周组织内的定位是不可或缺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007;27:983–9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Nara N,Nakayama Y,Okamoto S,等。小鼠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4的破坏可改善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生物化学杂志。2007;282:30794–80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高桥M、高桥Y、高桥K等。CXCL14增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依赖性葡萄糖的摄取,并与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关。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2007;364:1037–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Kleer CG、Cao Q、Varambally S等。EZH2是侵袭性乳腺癌的标志物,可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转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3;100:11606–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Porter DA、Krop IE、Nasser S等。乳腺肿瘤进展的SAGE(基因表达系列分析)观点。癌症研究。2001;61:5697–70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Porter D、Lahti-Dominic J、Keshaviah A等。导管癌的分子标记就地乳房。摩尔癌症研究。2003;1:362–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Muller A、Homey B、Soto H等。趋化因子受体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自然。2001;410:5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Shipitsin M、Campbell LL、Argani P等。乳腺肿瘤异质性的分子定义。癌细胞。2007;11:259–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Miller FR、Santner SJ、Tait L、Dawson PJ。人粉刺导管癌MCF10DCIS复合异种移植模型就地[字母]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0;92:1185–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Miller F.癌前乳腺疾病异种移植模型。乳腺生物肿瘤杂志。2000;5:379–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