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维罗尔杂志》。1990年8月;64(8): 3824–3832.
数字对象标识:10.1128/jvi.64.8.3824-3832.1990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49678型
PMID:2196382

H2和H3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的构象变化和融合活性:酸预处理的影响。

摘要

流感病毒H2株和H3株对低pH值预处理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而流感病毒X:31(H3亚型)介导的病毒融合和溶血通过低pH值的预处理被灭活,流感病毒A/Japan/305/57(H2亚型)即使在pH 5.0和37℃下孵育15分钟后仍保留了这些活性。通过使用十八烷基罗丹明去猝灭测定法,用完整的病毒粒子和在质膜上表达血凝素(HA)的CV-1猴肾细胞测量与红细胞的融合。为了研究这两个菌株之间差异的性质,我们通过HA对蛋白酶消化的敏感性、融合肽的暴露以及未染色、冷冻、水合病毒的电子显微镜检查了低氢处理对HA构象变化的影响。我们发现,来自两个菌株的HA分子在暴露于低pH值后呈现不同的构象状态。在这些实验的背景下,讨论了HA构象与其融合活性之间的关系。

全文

全文可用作原始打印版本的扫描副本。获取完整文章(2.0M),或单击下面的页面图像逐页浏览。PubMed链接也可用于选定的引用.

本文中的图像

单击图像以查看更大的版本。

选定的引用

这些参考文献在PubMed中。这可能不是本文的完整参考文献列表。

  • Blumenthal R,Bali Puri A,Walter A,Covell D,Eidelman O.水疱性口炎病毒与Vero细胞的pH依赖性融合。十八烷基罗丹明荧光猝灭法测量。生物化学杂志。1987年10月5日;262(28):13614–136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oy FP、Ruigrok RW、van Bruggen EF。流感病毒的电子显微镜。负染颗粒和冰包颗粒的比较。分子生物学杂志。1985年8月20日;184(4):667–6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oms RW,Helenius A,White J.流感病毒血凝素的膜融合活性。低pH值引起构象变化。生物化学杂志。1985年3月10日;260(5):2973–29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dwards J、Mann E、Brown DT。暴露于低pH值时Sindbis病毒包膜蛋白的构象变化。《维罗尔杂志》。1983年3月;45(3):1090–109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ething MJ,Bye J,Skehel J,Waterfield M。H2和H3株血凝素基因双链拷贝的克隆和DNA序列阐明了人类流感病毒的抗原转移和漂移。自然。1980年9月25日;287(5780):301–3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ething MJ,Doms RW,York D,White J.膜融合机制的研究:流感病毒血凝素的定点突变。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年1月;102(1):11–2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llins SW,Porterfield JS公司。西尼罗河黄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脱膜和传染性:pH值和氯化铵的影响。维罗尔将军。1986年9月;67(第9部分):1941-1950年。[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nshaw VS、Webster RG、Naeve CW、Murphy BR。人禽重组流感病毒的组织嗜性改变。病毒学。1983年7月15日;128(1) :260–2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oekstra D,de Boer T,Klappe K,Wilschut J.测量生物膜之间融合动力学的荧光法。生物化学。1984年11月20日;23(24):5675–56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oekstra D,Klappe K。使用荧光分析监测仙台病毒诱导的红细胞鬼影之间的融合动力学。Biosci代表。1986年11月;6(11):953–9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unankar PR,Cherry RJ。流感病毒溶血活性和尖峰糖蛋白旋转流动性的温度和pH依赖性。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1986年1月29日;854(2):198–2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lenk HD,Rott R,Orlich M,Blödorn J.通过胰蛋白酶治疗激活甲型流感病毒。病毒学。1975年12月;68(2):426–4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rsh M,Helenius A.病毒进入动物细胞。高级病毒研究。1989;36:107–15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cClure MO、Marsh M、Weiss RA。携带CD4细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通过一种与pH无关的机制发生的。EMBO J。1988年2月;7(2):513–51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orris SJ,Sarkar DP,White JM,Blumenthal R.表达流感血凝素的3T3成纤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pH-依赖性融合的动力学。通过荧光去猝灭进行测量。生物化学杂志。1989年3月5日;264(7):3972–39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KADA Y.从埃利希腹水肿瘤细胞中分析HVJ病毒引起的巨大多核细胞形成。一、巨大多核细胞形成的显微镜观察。实验细胞研究。1962年2月;26:98–1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uri A、Winick J、Lowy RJ、Covell D、Eidelman O、Walter A、Blumenthal R。通过低pH值预处理激活水疱性口炎病毒与细胞的融合。生物化学杂志。1988年4月5日;263(10):4749–47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Ruigrok RW、Wrigley NG、Calder LJ、Cusack S、Wharton SA、Brown EB、Skehel JJ。流感病毒血凝素低pH结构的电镜观察。EMBO J。1986年1月;5(1):41–4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rkar DP、Morris SJ、Eidelman O、Zimmerberg J、Blumenthal R.通过两种荧光事件同时监测流感血凝素诱导细胞融合的初始阶段:细胞质连续性和脂质混合。细胞生物学杂志。1989年7月;109(1):113–1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to SB,Kawasaki K,Ohnishi S.在轻度酸性环境中激活的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的溶血活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83年6月;80(11):3153–31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uter NK、Bednarski MD、Wurzburg BA、Hanson JE、Whitesides GM、Skehel JJ、Wiley DC。两种流感病毒变体的血凝素与具有毫摩尔解离常数的唾液酸衍生物结合:一项500兆赫质子核磁共振研究。生物化学。1989年10月17日;28(21):8388–839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oltissek C.感染性流感病毒在低pH和高温下的稳定性。疫苗。1985年9月;(3补充):215–2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kehel JJ、Bayley PM、Brown EB、Martin SR、Waterfield MD、White JM、Wilson IA、Wiley DC。在病毒介导的膜融合的pH最佳条件下流感病毒血凝素构象的变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82年2月;79(4):968–97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tegmann T,Booy FP,Wilschut J.低pH值对流感病毒的影响。激活和灭活血凝素的膜融合能力。生物化学杂志。1987年12月25日;262(36):17744–177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hite J,Kartenbeck J,Helenius A.流感病毒的膜融合活性。EMBO J。1982;1(2):217–22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白色JM。病毒和细胞膜融合蛋白。《生理学年鉴》。1990;52:675–69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hite JM,Wilson IA。抗肽抗体检测蛋白质构象变化的步骤:流感病毒血凝素的低H激活。细胞生物学杂志。1987年12月;105(第6部分第2部分):2887–289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iley DC,Skehel JJ。流感病毒血凝素膜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化学年度收益。1987;56:365–3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Yewdell JW,Gerhard W,Bachi T.单克隆抗血凝素抗体检测不可逆的抗原改变,这些改变与流感病毒A/PR/834介导的溶血的酸激活相一致。《维罗尔杂志》。1983年10月;48(1):239–24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病毒学杂志由以下人员提供美国微生物学会(A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