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实验医学杂志》。2002年1月7日;195(1):15–22。
数字对象标识:10.1084/jem.20011341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2196016型
PMID:11781361

反复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保护小鼠自身免疫

摘要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被认为可以诱导T细胞免疫,而不成熟的DC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耐受。在这里,我们描述了注射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DCs)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在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诱导抗原特异性保护。TNF-α的成熟诱导DC上高水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类和共刺激分子,但它们仍然是弱的促炎细胞因子产生者。注射一次这种带有自身抗原性肽脉冲的TNF/DCs可以改善EAE的疾病评分。这在未成熟DC或用脂多糖(LPS)加抗CD40成熟的DC中无法观察到。连续三次注射来源于野生型的肽脉冲肿瘤坏死因子/树突状细胞导致了肽特异性主要是白细胞介素(IL)-10产生的CD4的诱导+T细胞和EAE的完全保护。体内阻断IL-10只能部分恢复对EAE的敏感性,这表明IL-10在EAE预防中具有重要但并非唯一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保护作用是肽特异性的,因为用无关肽脉冲的TNF/DC不能预防EAE。总之,本研究描述了TNF-α的刺激导致不完全成熟的DC(半成熟DC),其在体内诱导产生肽特异性IL-10的T细胞并预防EAE。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EAE、耐受性、IL-10、TNF

引言

树突状细胞*发展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大阶段。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作为免疫系统对炎症刺激(如TNF-α)或微生物产物(如LPS)作出反应的前哨细胞存在于外周组织中。这些信号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并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在那里它们现在表现为成熟树突状细胞核,表达高水平的MHC II和协同刺激分子,从而实现有效的T细胞启动(1). 进一步的DC-T细胞串扰(例如,通过CD40-CD154相互作用)导致DC完全成熟、细胞因子产生和Th1或Th2极化(2). 然而,这些刺激在刺激DC成熟和细胞因子产生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4),这最终可能有助于T细胞活化、Th1/2极化甚至T细胞耐受的不同水平。

位于外周组织(如表皮朗格汉斯细胞)中的未成熟DC是较差的T细胞刺激物,因为它们只表达中等水平的MHC II(5)没有或非常低水平的共刺激分子,如B7-1、B7-2、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CD40(6). 当我们生成这样的MHC II时低的/B7公司负/低来自小鼠骨髓(BM)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将其用于抗原递呈给异基因T细胞,诱导T细胞无能(7,8). 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的人未成熟DC在体外诱导产生IL-10的调节性T细胞(9)和体内(10). 因此,T细胞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被认为通过诱导T细胞无能或产生IL-10的调节性T细胞而导致T细胞耐受,而成熟树突形细胞则诱导T细胞免疫。

最近,这一观点受到了以下观察结果的挑战:当用成熟刺激物治疗时,树突状细胞可以产生IL-10(11——13)从而产生耐受性。体内实验表明,产生IL-10的DC可抑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参考文献1415)或调节对鼻内注射抗原的耐受性(16). 然而,大多数IL-10介导的效应也可能是由于旁观者抑制,因此可能不是抗原特异性的。

在这里,我们研究了在小鼠EAE模型中用TNF-α成熟的DC的耐受性。这些肿瘤坏死因子/树突状细胞产生少量炎性细胞因子,无IL-12 p70和IL-10。然而,在重复注射后,它们会诱导产生IL-10的T细胞和特异性抗原来预防EAE。我们进一步表明,TNF/DCs预防EAE的能力部分依赖于IL-10,并提供数据表明,未成熟DC或LPS+抗CD40成熟DC无法实现这一点。

材料和方法

生成不同的BM-DC。

DC由C57BL/6或IL-10衍生的BM细胞生成−/−小鼠(C57BL/6回交;参考17). 培养物补充高剂量的GM-CSF(200 U/ml;TEBU/PeproTech)或所述的GM-CSF产生细胞系的10%上清液(18). 对于DC成熟,用TNF-α(500 U/ml;TEBU/PeproTech)或LPS(1μg/ml;Sigma-Aldrich;大肠杆菌,0127:B8)在小鼠尾静脉静脉注射前,添加或不添加抗CD40(克隆3/23或HM40,5μg/ml;BD-PharMinen)以及或不添加10μM MOG肽(见下文)。为了生成未成熟DC,在20 ng/ml IL-10(BD PharMinen;参考19). 用于ELISA细胞因子检测的DC培养物在细菌质量24孔板(BD-Falcon)中进行,以避免DC通过细胞转移激活。

FACS公司®分析,单元格排序。

用5μg/ml纯CD40、CD80、CD86 mAb(BD PharMinen)或未稀释N418(CD11c)、NLDC-145(CD205)、MHC II(M5/114)和YN1/1.7.4(CD54)杂交瘤上清液对BM-DC进行染色,然后用10μg/ml羊抗鼠IgG和IgM-FITC(Southern Biotechnology Associates,Inc.)或抗仓鼠Ig-FITC(BD PHARMinen),并用CD11c-PE(均为BD-PharMinen)在冰上复染30分钟,然后用FACScan™(Becton Dickinson)进行分析。

在用磁珠进行细胞分选之前,用0.83%wt/vol氯化铵在37°C的水中处理脾细胞5分钟,以溶解红细胞。为了从脾脏结缔组织中释放DC,用1mg/ml胶原酶III(沃辛顿)、100U/ml DNase I(Sigma-Aldrich)处理单细胞悬浮液30分钟,并用20mM EDTA(Sigma-Aldrich)处理5分钟,如所述(20). 用于浓缩CD4+根据公司手册(Dynal),使用磁性CD4-Dynabeads对T细胞进行阳性选择后,进行分离珠程序。纯度一般>90%。浓缩CD11c+根据制造商的说明,我们使用了CD11c-共轭磁珠(MACS;Miltenyi Biotech)。那里的富集度通常为40-50%。

ELISA法。

在指定时间,使用IL-12 p70、IL-12 p 40、IL-10、IL-2、IL-4和IFN-γ(BD-PharMinen)的ELISA试剂盒在培养上清液中检测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24、48、72和96小时后取脾细胞再刺激上清液,立即冷冻或测试。为了检测树突状细胞产生的IL-10、IL-12 p40和IL-12 p 70,在分析上清液之前,将细胞与指示刺激物或50 ng/ml佛波酯醋酸盐(PMA;Sigma-Aldrich)加500 ng/ml离子霉素(Sigma-Aldrich)培养24 h。

核糖核酸酶保护试验。

通过指示的刺激在DC中诱导细胞因子RNA的产生4、7和24小时,并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使用RPA试剂盒(BD PharMinen)进行检测。

EAE诱导、DC治疗和其他因素。

在C57Bl/6小鼠中使用MOG肽35-55(Sigma Genosys)来诱导EAE。简单地说,将50μg MOG肽(或在一个实验中额外50μg OVA 323–339肽)皮下注射到50μl PBS中,PBS在50μl CFA中乳化,然后用10 mg/ml结核分枝杆菌(H37Ra,Difco/BD PharMinen)进一步富集。此外,在第0天和第2天腹腔注射200 ng百日咳毒素(List/Quadratech)。在我们的小鼠中诱发EAE的发生率为90%,但EAE发病日期在第8-11天或第14-17天之间有所不同,具体取决于MOG肽的批次。因此,在每个实验中都包括一个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根据以下分数评估瘫痪情况:1=全尾,2=后肢,3=完全背部,4=前肢(即完全瘫痪,这些小鼠被杀死)。注射DC(2–2.5×106(静脉注射)刺激后4小时,肽脉冲(见上文)一次或重复,如图图例所示。大鼠抗鼠IL-10R单克隆抗体(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大学M.Goldman提供)和同型对照单克隆抗体作为细胞工厂(Integra Biosciences)中的浓缩物制备,并在EAE诱导前(第0天)与DC相同的日子(第−7、−5、−3天)以每只小鼠0.5毫克当量的剂量腹腔注射此外,在第-1天和第1天。

结果

用TNF-α刺激可诱导DC成熟,但细胞因子产量低。

为了研究典型DC刺激之间的可能差异,我们用TNF-α、LPS或LPS加抗CD40治疗小鼠BM产生的DC 24小时。未经处理的BM-DC通常由未成熟和自发成熟DC的异质混合物组成(18)未用于进一步分析。为了进行比较,我们通过在BM-DC培养基中添加IL-10来生成特定的未成熟DC(19). 未成熟DC不表达成熟标记物(CD205、CD25),MHC II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CD40水平较低(图1a) ●●●●。相反,在成熟树突状细胞上,所有这些标记物均上调,但在用TNF-α、LPS或LPS加抗CD40刺激后相对较高(图1a) ●●●●。除了CD40在LPS加抗CD40刺激的树突状细胞上的表达稍高外(图1a) ●●●●。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011341f1.jpg

DC的表面表型和细胞因子产生与TNF-α一起成熟。(a) C57BL/6小鼠在有IL-10的情况下产生DC,直到第8天,以抑制其成熟,或在没有IL-10的条件下,再加上TNF-α或抗CD40加LPS的额外刺激过夜。FACS公司®分析显示CD11c的指示标记(直线)或同型对照(虚线)的表达+生命之门内的细胞。直方图中的数字表示标记的平均荧光值减去同型值。(b) 将DC在24孔板中培养至第8天。然后,在不转移的情况下用TNF-α、抗CD40、LPS或其组合刺激细胞24小时,然后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含量。(c) 如图所示,在第8天刺激树突状细胞,24小时后收获树突状细胞核。通过核糖核酸酶保护试验检测mRNA表达水平。(a)的数据代表了六个以上的数据,而b和c的数据分别代表了三个具有类似结果的独立实验。

然而,不同刺激DC之间细胞因子的产生差异显著。IL-12 p70和IL-10的产生完全依赖于LPS刺激,单用TNF-α治疗后无法检测到(图1b) ●●●●。IL-12 p40的基本水平由所有类型的DC产生,但LPS强烈增强。此外,在6和16小时(未显示)后通过逆转录(RT)-PCR或4和7小时(未示)或24小时后通过RPA在TNF/DC中未检测到IL-10的mRNA(图1c) ●●●●。IL-1β和IL-6的mRNA水平在TNF-α或LPS单独作用下成熟的DC培养物中较低,但在LPS加抗CD40刺激的培养物中显著升高(图1c) ●●●●。

这表明DC成熟刺激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细胞因子的产生水平,而不是表面标记的表达。因此,我们比较了细胞因子虚弱的TNF/DC(半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细胞因子坚强的LPS/CD40/DCs(完全成熟)和未成熟DC在自身抗MOG肽脉冲后影响EAE的能力。

通过重复注射TNF-DC预防EAE的肽特异性。

通过各种方法产生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已被证明能诱导T细胞无能或调节性T细胞,并能在小鼠中以耐受性方式发挥作用(8,21,22),老鼠(14),和人类(10). 因此,我们通过持续存在IL-10来生成未成熟DC(19),用自身抗MOG肽35-55对其进行脉冲处理,并在EAE诱导前3天将其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然而,EAE评分不受这些不成熟DC的影响(图2a) 或MOG-脉冲DC与LPS和抗CD40共同成熟(图2b) ●●●●。此外,三次注射MOG/LPS/CD40/DCs也不能预防EAE(未显示)。令人惊讶的是,在EAE诱导前3天、5天(未显示)或7天单次注射MOG-脉冲TNF/DC可改善疾病进程(图2c) 三次注射彻底预防了这种疾病。EAE的预防依赖于用MOG肽装载TNF/DCs,而未装载的TNF/DC未观察到这种情况(图2d) 或用不相关的OVA肽刺激TNF/DC。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011341f2ad.jpg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011341f2e.jpg

重复注射TNF/DCs保护EAE DC小鼠的同时用MOG肽脉冲并用TNF-α处理4h(MOG/TNF/DC),在PBS中洗涤,并用2.5×106每组3-4只C57BL/6小鼠静脉注射细胞1次或3次。对照组小鼠未注射DC(未经治疗)。最后一次/唯一一次DC注射后3d诱导EAE,并观察小鼠瘫痪情况。(a) 注射在IL-10存在下产生的未成熟DC,用MOG肽脉冲,并在EAE诱导前3天注射,不具有保护作用。(b) 用LPS加抗CD40成熟的DC和用MOG肽脉冲并在EAE诱导前注射的DC没有保护作用。(c) 在EAE诱导前7天,单次注射MOG脉冲和TNF-α成熟DC可以改善疾病。(d) 在EAE诱导前第−7、−5和−3天注射三次MOG脉冲TNF/DC,但不注射未脉冲TNF/DC,可完全保护小鼠免受EAE的伤害。(e) OVA/TNF/DC无法抵御EAE。作为肽特异性对照,在EAE诱导前的第−7、−5和−3天注射三次OVA脉冲TNF/DC,或不治疗小鼠。在本实验中,在第0天将OVA肽与MOG肽一起在CFA中额外乳化。a–d的数据分别代表了三个具有相似结果的独立实验。

TNF/DCs诱导抗原特异性IL-10产生CD4+T细胞。

为评估三次注射MOG/TNF/DCs或MOG/LPS/CD40/DCs的小鼠完全抑制EAE的机制,在第0天取出脾脏,用MOG肽或无关OVA肽重新刺激,并在24、48、72和96小时后分析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含量。三次注射MOG/TNF/DCs后,检测到的主要细胞因子是IL-10,而只有少量IFN-γ,没有IL-2或IL-4(图3a) ●●●●。初步数据表明TGF-β1也不存在(未显示)。相反,三次注射MOG/LPS/CD40/DCs主要诱导IFN-γ,但没有诱导IL-2、IL-4或IL-10,表明诱导了Th1反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DC在Th1介导的EAE中没有保护作用。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011341f3.jpg

反复注射TNF/DCs诱导肽特异性CD4+T细胞产生IL-10,IL-10部分参与EAE保护。(a) TNF/DCs从重新刺激的脾细胞中诱导产生IL-10的细胞。C57BL/6小鼠在−7、−5和−3天接受三次MOG脉冲TNF/DCs或LPS/CD40/DCs静脉注射。在第0天用10μM MOG肽或10μM非相关OVA肽重新刺激这些小鼠的脾细胞。在24、48、72和96小时后取细胞上清液,并通过ELISA检测其细胞因子含量。(b) DC注射诱导的脾细胞产生的IL-10来源于CD4+CD3(CD3)+T细胞,但不是CD11c+DC。C57BL/6小鼠在−7、−5和−3天接受三次MOG脉冲TNF/DC注射。对这些小鼠的脾细胞进行CD4分类+和CD11c+细胞在第0天,然后用PMA和离子霉素刺激24小时,然后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IL-10含量。来自CD4+富集细胞97%共表达CD3,污染细胞CD11c+CD4内的细胞+细胞数为0.8~1.4%。(c) 对EAE的保护部分依赖于IL-10。在第−7、−5和−3天(3×)向C57BL/6小鼠(每组3-4只)注射三次MOG/TNF/DCs,并在第0天诱导EAE。在与TNF/DCs相同的日期,以及在第-1天和第1天,向小鼠腹腔注射抗IL-10R单克隆抗体或同种单克隆抗体。对照组小鼠未经DC预处理,也未注射单克隆抗体。(a)的数据代表三个实验,b和c的数据代表两个具有类似结果的独立实验。

尽管体外刺激后未发现TNF/DC产生大量IL-10(图1、b和c),我们分析了脾细胞悬浮液产生的IL-10是否由我们注射的DC、内源性DC或T细胞分泌。给小鼠注射三次TNF/DCs,在第0天对其脾细胞进行CD4分类+和CD11c+并用PMA和离子霉素刺激。已排序的CD11c+来自未经治疗和TNF/DC注射小鼠的DC在相同范围内产生少量IL-10(图3b) ●●●●。然而,分选的CD4分泌了更高水平的IL-10+CD3(CD3)+注射TNF-树突状细胞后的T细胞(图3b) ●●●●。未注射DC的小鼠T细胞不分泌IL-10。为了测试TNF/DC产生的潜在IL-10是否会影响EAE的预防,我们还注射了来源于IL-10的MOG脉冲TNF/DCs−/−老鼠。然而,野生型和IL-10−/−TNF/DC对完全预防EAE症状同样有效(未显示)。

总之,我们的数据表明重复注射TNF/DC和用MOG肽重新刺激脾细胞后IL-10的主要来源是CD4+CD3(CD3)+T细胞。

EAE的预防部分依赖于IL-10。

由于IL-10是重复注射TNF/DC后检测到的主要细胞因子,我们测试了IL-10在体内的阻断是否会影响EAE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向接受标准TNF/DC注射和EAE方案治疗的小鼠注射抗IL-10R单克隆抗体或同种对照单克隆抗体。在接受抗IL-10R的动物中,但没有使用同型对照单克隆抗体,对EAE的保护作用部分恢复(图3c) ●●●●。这些数据共同表明TNF/DCs诱导IL-10产生CD4+体内T细胞。当IL-10产生被抗IL-10R阻断时,保护作用被恢复,小鼠出现轻度EAE。这种抗IL-10R的部分作用可能预示着其他调节机制。

讨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树突状细胞不仅对T细胞启动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是维持体内自我耐受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耐受性,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具有免疫性。这是基于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其中某些物质或方案抑制DC成熟,而这种未成熟DC在体外诱导T细胞无能(8,19)并影响异基因移植(7,23). 这些未成熟DC的耐受性归因于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或低水平表达。然而,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协同刺激对于诱导T细胞无能是绝对必要的(24)以及生成调节性T细胞(25). 因此,表达较高数量MHC和共刺激分子的DC不一定具有免疫原性。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DC成熟刺激物调节其细胞因子产生的质量和重复应用模式也可能是DC耐受性的决定性特征。

通过TNF-α、抗CD40或LPS传递的成熟信号在质量上显著不同,以刺激DC产生细胞因子(,4),当某一细胞因子存在不同的受体类型时,该细胞因子的作用可能会被进一步调节,如TNF-α通过其TNF-受体-2发挥耐受作用(26). 这里,树突状细胞成熟时有TNF-α保护,不受EAE的影响,但树突状公司成熟时有LPS和抗CD40抗体。与LPS/CD40/DCs相比,TNF/DCs的耐受能力与低促炎细胞因子生成相关。这在多大程度上与我们系统中的EAE保护相关,需要进一步调查。综上所述,TNF-α似乎诱导了DC的不完全成熟,其细胞因子的产生与DC的耐受性相关。

最近的研究描述了能够产生IL-10从而控制自身免疫的DC类型,如预防EAE所示(14,15)或诱导粘膜耐受(16). 对于后者,已经证明产生IL-10的DC表达成熟表面标记物的特征以及它们诱导产生IL-10的调节性T细胞。这些小鼠数据似乎与人类数据不同幼稚构成性表达IL-10 mRNA的单核细胞衍生DC(27)以及低量IL-10蛋白,可通过抗CD40或LPS刺激进一步诱导(13). 虽然在其他研究中,这些未成熟的单核细胞衍生DC没有研究IL-10的产生,但它们与小鼠的数据类似,诱导了IL-10产生的T细胞(9,10).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所谓未成熟状态的DC已经表达了大量MHC II和共刺激分子,因此更像是不完全成熟/半成熟的TNF/DC,而不是我们在本研究中使用的未成熟IL-10/DC。DC在体外和体内诱导产生IL-10的调节性T细胞的要求似乎是DC成熟度和它们产生IL-10的能力的一定程度。然而,当我们从IL-10生成TNF/DC时−/−他们通过T细胞诱导小鼠产生IL-10并阻止EAE(未显示)。

虽然单次注射TNF/DCs可以改善EAE,但需要三次注射才能获得完全保护,这表明抗原递呈的重复性很重要。在体外富集或扩增调节性T细胞似乎需要重复刺激(9),但单次注射在体内已经有效(10),表明DC的成熟状态更重要,重复可能只会增强单次注射所显示的效果。

尽管调节性T细胞诱导抑制活性似乎需要抗原特异性刺激,但通过IL-10、TGF-β或细胞-细胞接触介导的效应也可以通过旁观者抑制发挥作用(28,29). 在其他研究中预防EAE(14,15)或诱导粘膜耐受(16)通过产生IL-10的DC,不包括具有无关肽的对照,以显示抗原特异性。在这里,我们发现TNF/DCs诱导肽特异性预防EAE,这不是由于旁观者抑制,因为OVA脉冲的TNF/DC不能影响EAE。外来和自身抗原之间的免疫学区分,体内危险和无害的影响,对维持DC的自我耐受水平尤为重要。因此,诱导产生IL-10的T细胞的TNF-DC呈递抗原的成熟阶段可能代表了一种与免疫生理学相关的耐受机制。

与体外生成的肿瘤坏死因子/树突状细胞最相似的体内对应物是淋巴管中的“被掩盖的细胞”,它们迁移到外周淋巴结,运输组织抗原(30)或凋亡细胞(31)最后表示皮肤衍生DC的一个可区分子集(32). 在所有这些报告中,隐匿细胞和皮肤衍生DC都表现出显著成熟的形态(隐匿!)和表面表型(MHC II高的CD80型+CD86型+CD40型+). 由于在健康的稳态条件下可检测到两种类型的隐匿细胞和皮肤衍生DC,它们可能会积极诱导对引流淋巴结和脾脏中的外周组织抗原的耐受(33,34). 诱导稳态DC迁移的信号尚不清楚。TNF-α可能参与耐受性体内平衡。除了潜在的耐受性作用(26),它还促进DC迁移(35),诱导抗原处理(36)上调CC趋化因子受体(CCR)7,引导DC进入引流淋巴结的T细胞区(37). 因此,TNF-α将满足促进次级淋巴器官稳态迁移和耐受性抗原提呈的先决条件。

总之,我们表明,TNF-α而非LPS加抗CD40刺激DC可诱导DC不完全成熟(半成熟)。重复注射这种TNF/DC能够诱导肽特异性IL-10产生CD4+体内T细胞和预防小鼠EAE。这种肽特异性TNF/DC的产生也可能导致针对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策略的发展。

致谢

我们感谢亚历山大·斯坦卡瑟尔(Alexander Steinkasserer)和阿明·本德(Armin Bender)对手稿的批判性阅读,感谢米歇尔·戈德曼(Michel Goldmann)和海纳·科纳(Heiner Körner)提供试剂和小鼠。

这项工作得到了爱尔兰根大学ELAN-Fonds(AZ 98.07.42.1)、德意志大学Forschungsgemeinschaft(SFB 263)和Else Kröner-Fresenius基金会的支持。

脚注

* 本文中使用的缩写:BM,骨髓;树突状细胞;EAE,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工具书类

1Banchereau,J.和R.M.Steinman。树突状细胞和免疫控制。自然 392:245–2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Moser,M.和K.M.Rock。2000.TH1-TH2发育的树突状细胞调控。自然免疫学。 1:199–2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Granucci,F.、C.Vizzardelli、E.Virzi、M.Rescigno和P.Ricciardi-Castagnoli。2001.通过分化刺激对树突状细胞进行转录重编程。欧洲免疫学杂志。 31:2539–25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Morelli、A.E.、A.F.Zahorchak、A.T.Larregina、B.L.Colvin、A.J.Logar、T.Takayama、L.D.Falo和A.W.Thomson。2001.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与脂多糖或CD40结扎诱导的分化和终末成熟的关系。鲜血。 98:1512–15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Mommaas、A.M.、A.A.Mulder、C.J.Out、G.Girolomoni、H.K.Koerten、B.J.Vermeer和F.Koning。HLAⅡ类分子在表皮朗格汉斯细胞中的原位分布。欧洲免疫学杂志。 25:520–5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Inaba,K.、P.M.Witmer、M.Inaba、K.S.Hathcock、H.Sakuta、M.Azuma、H.Yagita、K.Okumura、P.S.Linsley、S.Ikehara等人,1994年。B7-2共刺激因子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在原位和体外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上大量表达。实验医学学报 180:1849–186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Lutz,M.B.、N.A.Kukutsch、M.Menges、S.Röbner和G.Schuler。2000.骨髓细胞在GM-CSF中的培养加上高剂量的脂多糖可产生完全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无能。欧洲免疫学杂志。 30:1048–10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utz,M.B.、R.M.Suri、M.Niimi、A.L.J.Ogilvie、N.A.Kukutsch、S.Röbner、G.Schuler和J.M.Austyn。2000.在不含IL-4的情况下,用低剂量GM-CSF产生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成熟耐受性,并延长体内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欧洲免疫学杂志。 30:1813–18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Jonuleit,H.、E.Schmitt、G.Schuler、J.Knop和A.H.Enk,2000年。诱导产生白细胞介素10的非增殖CD4+通过异基因未成熟人类树突状细胞重复刺激具有调节特性的T细胞。实验医学学报 192:1213–122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M.V.Dhodapkar、R.M.Steinman、J.Krasovsky、C.Munz和N.Bhardwaj。2001.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后对人类效应T细胞功能的抗原特异性抑制。实验医学学报 193:233–23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de Saint-Vis,B.,I.Fugier-Vivier,C.Massacrier,C.Gaillard,B.Vanbervliet,S.Ait-Yahia,J.Banchereau,Y.J.Liu,S.Lebecque和C.Caux。人类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谱取决于细胞亚型和激活方式。免疫学杂志。 160:1666–16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A.Iwasaki和B.L.Kelsall。1999年。刚分离出的派尔氏斑,而不是脾,树突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0并诱导辅助性T细胞2型分化。实验医学学报 190:229–23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Coranti,S.、C.Albanesi、A.la Sala、S.Pastore和G.Giolomoni。2001.自分泌IL-10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免疫学杂志。 166:4312–43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Yang,J.S.、L.Y.Xu、Y.M.Huang、P.H.Van Der Meide、H.Link和B.G.Xiao。表达高水平白细胞介素-10和低水平白细胞介素-12的粘附性树突状细胞诱导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抗原特异性耐受。免疫学。 101:397–40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Legge,K.L.、B.Min、J.J.Bell、J.C.Caprio、L.Li、R.K.Gregg和H.Zaghouani。外周耐受性与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0结合可促进髓磷脂活化T细胞的有效调节,并改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实验医学学报 191:2039–205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O.Akbari、R.H.DeKruyff和D.T.Umetsu。产生IL-10的肺树突状细胞介导呼吸道接触抗原诱导的耐受。自然免疫学。 2:725–7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Kuhn,R.、J.Lohler、D.Rennick、K.Rajewsky和W.Muller。1993.白细胞介素-10缺乏的小鼠发展为慢性小肠结肠炎。细胞。 75:263–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Lutz,M.B.、N.Kukutsch、A.L.Ogilvie、S.Rößner、F.Koch、N.Romani和G.Schuler。1999.一种先进的培养方法,用于从小鼠骨髓中产生大量高纯度树突状细胞。免疫学杂志。方法。 223:77–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Steinbrink,K.、M.Wolfl、H.Jonuleit、J.Knop和A.H.Enk,1997年。IL-10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诱导耐受。免疫学杂志。 159:4772–47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Vremec,D.和K.Shortman。1997.小鼠淋巴器官中的树突状细胞亚型:表面标记物的相互关系、随孵育的变化以及胸腺、脾脏和淋巴结之间的差异。免疫学杂志。 159:565–5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Lu,L.、D.McCaslin、T.E.Starzl和A.W.Thomson。1995年。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祖细胞(NLDC 145+、MHC II+类、B7-1dim、B7-2-)在小鼠T淋巴细胞中诱导同种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移植。 60:1539–154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Enk,A.H.、J.Saloga、D.Becker、M.Mohammadzadeh和J.Knop。体内白细胞介素10诱导半抗原特异性耐受。实验医学学报 179:1397–140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Fu,F.、Y.Li、S.Qian、L.Lu、F.Chambers、T.E.Starzl、J.J.Fung和A.W.Thomson。1996.共刺激分子缺陷的树突状细胞祖细胞(MHCⅡ级+、CD80dim、CD86−)延长非免疫抑制受体的心脏移植存活率。移植。 62:659–66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Greenwald,R.J.、V.A.Boussiotis、R.B.Lorsbach、A.K.Abbas和A.H.Sharpe。2001.CTLA-4调节体内无能诱导。免疫。 14:145–15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Salomon,B.、D.J.Lenschow、L.Rhee、N.Ashourian、B.Singh、A.Sharpe和J.A.Bluestone。B7/CD28协同刺激对CD4的体内稳定至关重要+CD25型+控制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免疫。 12:431–4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Kassiotis,G.和G.Kollias。在p55 TNF受体水平将促炎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免疫抑制特性分离:对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意义。实验医学学报 193:427–43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de Saint-Vis,B.、V.I.Fugier、C.Massacrier、C.Gaillard、B.Vanbervliet、Y.S.Ait、J.Banchereau、Y.J.Liu、S.Lebecque和C.Caux。人类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谱取决于细胞亚型和激活方式。免疫学杂志。 160:1666–16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Maloy,K.J.和F.Powrie,2001年。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病理学控制中的作用。自然免疫学。 2:816–8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Dieckmann,D.、H.Plottner、S.Berchtold、T.Berger和G.Schuler。2001.体外分离和鉴定cd4+cd25+人类血液中具有调节特性的t细胞。实验医学学报 193:1303–131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Mishima,Y.1966年。朗格汉斯细胞吞噬空泡中的黑素体。《细胞生物学杂志》。 30:417–42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Huang、F.P.、N.Platt、M.Wykes、J.R.Major、T.J.Powell、C.D.Jenkins和G.G.MacPherson。树突状细胞的离散亚群将凋亡的肠上皮细胞运输到肠系膜淋巴结的T细胞区。实验医学学报 191:435–44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Ruedl,C.、P.Koebel、M.Bachmann、M.Hess和K.Karjalainen。树突状细胞的解剖起源决定了其在外周淋巴结中的寿命。免疫学杂志。 165:4910–491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Steinman,R.M.、S.Turley、I.Mellman和K.Inaba。捕获凋亡细胞的树突状细胞诱导耐受。实验医学学报 191:411–41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Hawiger,D.、K.Inaba、Y.Dorsett、M.Guo、K.Mahnke、M.Rivera、J.V.Ravetch、R.M.Steinman和M.C.Nussenzweig。2001.树突状细胞在体内稳态条件下诱导外周血t细胞无反应。实验医学学报 194:769–78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Stoitzner,P.、M.Zanella、U.Ortner、M.Lukas、A.Tagwerker、K.Janke、M.B.Lutz、G.Schuler、B.Echtenacher、B.Ryffel、F.Koch和N.Romani。1999.皮肤器官培养中朗格汉斯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的迁移:TNF-α和IL-1β的增强。J.Leukoc。生物。 66:462–47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Fiebiger,E.、P.Meraner、E.Weber、I.F.Fang、G.Stingl、H.Ploegh和D.Maurer。细胞因子调节树突状细胞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依赖性抗原提呈中的蛋白水解。实验医学学报 193:881–89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Förster,R.、A.Schubel、D.Breitfeld、E.Kremmer、I.Renner-Muller、E.Wolf和M.Lipp。CCR7通过在次级淋巴器官中建立功能性微环境来协调初级免疫反应。细胞。 99:23–3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实验医学杂志由以下人员提供洛克菲勒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