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突变研究。作者手稿;PMC 2007年6月17日发布。
以最终编辑形式发布为: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第1892579页
NIHMSID公司: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22506
PMID:17306846

表观基因沉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摘要

表观遗传基因调控的改变与人类疾病有关。在这里,我们讨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这些过程中的缺陷与疾病有关的例子。编码DNA甲基转移酶和结合甲基化胞嘧啶残基的蛋白质的基因突变会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和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这些变化与由于印记缺陷导致的癌症和先天性疾病有关。基因沉默也通过组蛋白甲基化来控制。改变组蛋白H3(K27H3)的赖氨酸27和组蛋白H4(K9H3)赖氨酸9的甲基转移酶水平的改变与癌细胞中Rb信号的改变和细胞周期的中断有关。K27H3标志招募了一种多囊复合物,该复合物参与调节干细胞多能性、沉默发育调节基因和控制癌症进展。K9H3甲基标记招募HP1,HP1是一种结构蛋白,在异染色质形成、基因沉默和病毒潜伏期中发挥作用。据预测,HP1水平发生改变的细胞在调控癌症进展的基因上会失去沉默。通过K27H3和K9H3进行的基因沉默可能涉及组蛋白脱乙酰化和DNA甲基化,这表明表观遗传沉默系统之间通过各种参与者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进行了相互对话。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可逆性为广泛的疾病提供了治疗可能性。

关键词:染色质、DNA甲基化、表观遗传基因沉默、组蛋白甲基化、人类疾病

1.DNA甲基化

基因表达改变可能在人类疾病中起到因果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基因或调控序列中的基因损伤导致表达改变。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基因中没有遗传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周围染色质的异常表观遗传修饰是导致表达改变的原因。有两种主要的表观遗传基因沉默机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胞嘧啶DNA甲基化和共价组蛋白修饰。

哺乳动物基因组中CpG二核苷酸的5'胞嘧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甲基化从头开始DNA甲基转移酶,如DNMT3A和DNMT3B[1]. DNMT1利用半甲基化DNA作为底物来维持DNA甲基化。这提供了一种在DNA复制之后传播表观遗传标记的机制。甲基作为基因沉默蛋白的对接位点[2]. 一般来说,DNA甲基化与染色质凝集增加和基因沉默相关[1].

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有几种方式导致疾病(表1). 除了位于许多活性基因上游的CpG“岛”的低甲基化外,CpG二核苷酸通常在正常细胞中甲基化[]. 相反,癌细胞表现出整体低甲基化和CpG岛高甲基化[]. DNA甲基化模式的这种转变经常导致基因,特别是抑癌基因的不适当沉默,从而导致多种癌症。例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的表达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由于许多晚期癌症中启动子序列的甲基化而减少[4-6].

表1

基因沉默蛋白与疾病。

蛋白质细胞缺陷/疾病工具书类
DNMT1(DNMT1)发育异常[110-112]
免疫球蛋白2压印[9]
结肠癌[113-115]
淋巴瘤[116-118]
胰腺癌[119]
DNMT3B公司发育异常[12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21-123]
膀胱癌[124]
乳腺癌[124,125*]
结肠癌[124]
肝细胞癌[126*,127*]
肺癌[124,128*,129*]
MeCP2型染色体不稳定性/细胞周期
缺陷
[49,54,55,57,130]
乳腺癌[131]
雷特综合征[132,133]、RETTBase
EZH2型细胞周期缺陷[35-37]
巴雷特食管[134]
膀胱癌[135,136]
乳腺癌[41,42,45,137]
结直肠癌[138]
黑色素瘤[137]
骨髓瘤/淋巴瘤[29,43] [44,46,47,139-141]
肝细胞癌[142]
前列腺癌[34,39,40,137]
威尔姆斯瘤[143]
Suv39h1号机组血细胞缺陷(红细胞和白细胞)[54,56,59]
染色体不稳定性/细胞周期
缺陷
[49,54,55,57] [130]
染色体不稳定性[68-73,75-77]
HP1型乳腺癌[78,81,82,144]
髓母细胞瘤[86]
乳头状甲状腺癌[85]
病毒潜伏期[87-92]
*与多态性相关的疾病。

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导致了一些先天性疾病,这些疾病通过印记基因的错误调节影响生长。哺乳动物基因组包含分散的基因簇,其中每个等位基因的表达状态由起源亲本决定[7]. 这些簇内的转录受印迹中心(ICR)调控,印迹中心是DNA区域,通常大小为1-2 kb,富含CpG二核苷酸[8]. ICR表现出等位基因特异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位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之间的ICRIGF2型H19型基因只在父系等位基因上甲基化,推测是由DNMT1[9]. 这种甲基化阻碍锌指蛋白CTCF的结合[10,11]. 在未甲基化的母系衍生等位基因上,ICR与CTCF结合,CTCF通过阻断IGF2型位于H19型基因。更改的表达式IGF2型由于ICR印记状态的改变,导致两种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即Beckwith-Weidemann综合征(BWS,OMIM I30650)和Silver-Russel综合征(SRS,OMIM180860)[7] (表1). BWS主要由巨舌症、脐带异常和巨人症确定。在一组BWS个体中,ICR处的DNA甲基化发生在母体和父体等位基因上,导致H19型表达和激活IGF2型在两个等位基因上。SRS的特征是出生体重低、出生后生长缓慢、面部特征异常和身体不对称。在SRS个体的一个子集中,任一等位基因的ICR中都没有发生DNA甲基化,导致H19型从两个等位基因和完全丧失IGF2型表达式。

除了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外,DNA甲基转移酶的缺失也会导致疾病(表1). 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ICF,OMIM 24860)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由DNMT3B催化域内的缺陷引起[1]. ICF的表型包括第1、9和16号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这些不稳定性富集于含有CpG二核苷酸的近心卫星II和III序列。此外,ICF与免疫系统故障、面部异常和预期寿命短有关。鉴于ICF个人缺乏从头开始DNA甲基转移酶,预期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将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表达谱分析研究显示,基因表达发生了预期的变化,然而,这些基因的DNA甲基化模式变化很小[1]. 相比之下,卫星序列被发现是低甲基化的[12]. 因此,重复序列的甲基化,如卫星序列,对于建立细胞核内染色体的空间定位可能很重要,而这对于正确的基因调控是必要的[13].

鉴于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内的突变与疾病相关,因此编码与甲基化胞嘧啶结合的蛋白质的基因内的变异也会导致疾病。MeCP2(甲基-CpG-结合蛋白2)是一类DNA甲基结合蛋白(MBD)的成员,可特异性识别甲基化胞嘧啶残基[14]. 这些结合蛋白通过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来沉默靶基因来发挥作用。编码MeCP2的X连锁基因突变导致大约95%的典型Rett综合征病例(RTT,OMIM 312750)[15] (表1). RTT是女性中第二常见的精神发育迟滞,估计每10000名女性中就有一名患有RTT。直到6-8个月大时才观察到明显的疾病表型,此时精神异常和运动功能损害变得明显。该综合征的延迟发作表明存在神经元分化问题。该病一个奇怪的方面是MeCP2广泛表达,但似乎只有神经元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有人假设MeCP2的缺失会导致大脑内基因表达的改变。为了解决这一假设,我们使用了来自机械2敲除小鼠模型与对照小鼠的比较[16]. 令人惊讶的是,在脑特异性基因表达中观察到了非常细微的变化。然而,在分析混合细胞类型时,可能没有检测到脑细胞子集内基因表达的变化。MBD敲除研究表明,基因表达缺乏整体变化也可能是由于DNA甲基结合蛋白的功能冗余所致[14]. 因此,RTT导致的表型结果可能是由于脑内有限数量细胞中基因表达的细微变化或基因表达的错误调节。迄今为止,已经确定了几个MeCP2靶基因,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公司) [15]. 有趣的是,BDNF蛋白水平在机械2小鼠敲除模型,而不是在MeCP2发挥沉默作用时预期的增加。这种减少可能反映了与神经元分化相关的复杂问题[17]. 支持的令人满意的功能Bdnf公司作为参与RTT表型的关键基因,它在神经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敲除小鼠表现出与RTT综合征小鼠模型重叠的表型,以及BDNF在前脑的过度表达拯救了一些与RTT综合症相关的表型机械2突变小鼠[17]. 虽然这些数据表明MeCP2和BDPF之间存在联系,但与RTT相关的机械缺陷问题仍未解决[18]. 使这个问题复杂化的是,MeCP2似乎通过与Y盒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在mRNA剪接中发挥作用[19]表明转录后事件可能导致RTT表型。总的来说,很明显,DNA甲基化途径的多个步骤中的缺陷会导致疾病,然而,导致疾病发展的分子缺陷仍有待阐明。

2.组蛋白甲基化

磷酸化、乙酰化和甲基化等修饰经常发生在核小体核心延伸的组蛋白尾部[20]. 这些修饰有助于改变组蛋白尾部与DNA的电荷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染色质的包装。此外,这些修饰作为特定因子的结合位点,“读取”拟议的组蛋白代码[21]. 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异性修饰与生物功能相关,如染色质凝聚、转录调控和DNA复制。全基因组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的破坏是在癌细胞中观察到的一个普遍特征[22].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关注参与基因沉默和癌症的两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之间的联系。

2.1 E(z)和疾病

Zeste增强子(EZH2)是果蝇E(Z)的两个哺乳动物同源物之一,果蝇E是一种甲基化K27H3的SET域蛋白[23]. E(Z)是一种参与果蝇同源基因抑制的多梳群(PcG)蛋白[24]. 已经阐明了两种多梳复合物,多梳阻遏物复合物1和2(PRC1和PRC2)[25]. 虽然不同物种的成分不同,但哺乳动物的核心PRC1成分是BMI-1、环-1、HPH和HPC。PRC2核心部件为EED、EZH2、SU(Z)12。PRC2被招募到启动沉默的靶基因。PRC2通过与EED的相互作用与I型HDAC关联,如HDAC1和2[26] (图1a). 此外,EZH2和EED的免疫沉淀显示与DNMT1、3A和3B的相互作用,表明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之间存在联系[27] (图1a). 这一点得到了实验的支持,在这些实验中,用5'-氮杂脱氧胞苷或RNAi敲除任何DNMT的细胞都显示EZH2靶基因失去沉默[27]. PRC2沉默后,招募PRC1维持沉默状态。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支持一个模型,即多梳沉默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随后的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发生,由PRC2启动,并由PRC1维持[28] (图1a).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为nihms-22506-f0001.jpg

显示表观遗传基因沉默因子之间联系的图表。(a)与K27H3相关的基因沉默。HDAC脱乙酰核小体,允许EZH2使K27H3甲基化,为Polycomb提供结合位点。Polycomb复合物的成分与参与胞嘧啶残基甲基化的DMNT相互作用(小填充圈)。线表示基因沉默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b)与K9H3甲基化相关的基因沉默。HDAC脱乙酰核小体,允许SUV39h使K9H3甲基化,为HP1提供结合位点。DNA甲基转移酶修饰胞嘧啶残基(小填充圈)以抑制基因表达。线表示基因沉默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癌细胞中,高甲基化通常发生在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内,而在其他位置分离的CpG是低甲基化的(小的开放圆圈)。

纯合EZH2基因敲除小鼠在胚胎发生过程中死亡,而EZH2基因组织特异性敲除导致B细胞成熟缺陷[29,30].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结合微阵列分析证实了EZH2在发育调节基因表达中的作用[31]. PRC1和PRC2组分主要与参与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沉默基因相关;分化后,与这些基因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发生改变[31,32]. 有趣的是,甲基化的K4(激活标记)和K27(沉默标记)都发现于编码调控多能性转录因子的胚胎沉默基因启动子的“二价结构域”中[32,33]. 表观遗传标记的这种二重性在分化时得到了解决,因为细胞谱系基因上的适当表达或沉默标记在承诺特定细胞命运时得以保留。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标记的组合导致类似于分化细胞中甲基化K27介导的沉默。这表明多囊沉默是在胚胎发生过程中开始的,而表观遗传标记在分化时的保留导致沉默在发育后期的持续[32]. 分化细胞内这种基因沉默系统的缺陷(见下文)与许多癌症的预后较差相关,这也许并不奇怪,因为沉默的丧失可以增加癌细胞的可塑性。

EZH2水平对控制细胞周期调节很重要,其水平升高会导致癌症[34]. 控制EZH2水平的一种机制是通过p53的转录调控[35]. EZH2和Rb可能竞争E2F介导的基因沉默中的组分HDAC1的结合[36]. 激活的p53沉默EZH2型转录,允许Rb通过HDAC抑制E2F调节的细胞周期基因[37]. 一般来说,EZH2通过增加转录或基因扩增上调与癌症相关[38]. EZH2在多种癌症中过度表达,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表1). 在前列腺癌中,EZH2随着转移而上调,而EED水平保持不变[39]. 细胞增殖依赖于EZH2的SET结构域,而EZH2的RNAi敲低导致细胞生长抑制和G2/M停滞。事实上,高EZH2表达与中低E-钙粘蛋白的结合是前列腺癌进展的最佳标志物之一[38,40].

乳腺癌和淋巴瘤也有类似的EZH2数据(表1)表达水平的增加与肿瘤增殖和不良预后相关。重要的是,SET结构域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在细胞侵袭中起着重要作用[41-44]. 在正常分化细胞中,BMI-1(PRC1的一种成分)和EZH2(PRC2的一种组分)存在几乎互斥的表达模式。BMI-1和EZH2似乎只在癌细胞中高度共表达[45,46]. 虽然在生发中心的模式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来说,B细胞缺乏EzH2表达,在静止或分化良好的细胞中BMI-1高表达。在循环或低分化细胞中,情况正好相反[46,47]. 这些数据产生的一个可能模型是,在分化和癌症形成过程中,当细胞进入和退出增殖阶段时,PRC1和PRC2交换沉默职责。这些转变是通过HDAC在靶基因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PRC2的招募以及随后的组蛋白和DNA甲基化来完成的,PRC1的最终定位保持沉默状态[28,47,48]. 该模型得到了果蝇研究的支持,可能是Polycomb表观遗传调控的一般范式[25].

2.2 SUV39h与疾病

SUV39h1和SUV39h2蛋白是果蝇SU(VAR)3-9的同源物,是一种参与异染色质形成和基因沉默的SET域组蛋白甲基转移酶[49]. 在小鼠中,这两种蛋白在胚胎发生期间共同表达,但在成人中差异表达,其中SUV39h1存在于多个组织中,SUV39h2仅限于睾丸[50]. K9H3的甲基化为异染色质蛋白1(HP1)提供了一个结合位点,HP1是一种富含异染色素的结构蛋白(见下文)[51,52] (图1b). SUV39h1和SUV39h2或HP1的缺失导致K20H4的甲基化降低,这是异染色质的一个保守标志,表明异染色素形成过程中发生了连续的组蛋白修饰[53].

使用小鼠敲除模型研究了SUV39h蛋白在发育中的作用。老鼠缺少其中之一Suv39h1号机组苏39vh2显示出正常的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表明在胚胎阶段两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之间存在功能冗余[54]. Suv39h1号机组Suv39h2号双基因敲除小鼠,存活率下降,胚胎12.5天死亡。存活小鼠表现出生长缓慢,并发展成类似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B细胞淋巴瘤[54]. 此外,雄性不育,减数分裂延迟。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到染色体分离缺陷和端粒异常长,端粒中三甲基化K9H3和HP1水平降低。在SUV39h1过度表达的小鼠中,类似的表型也很明显,包括生长缓慢、细胞周期进展缺陷、染色体错位和HP1定位错误[55,56].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证明了SUV39h1的适当水平在染色体动力学和发育中的关键作用。

在细胞水平上,在分化细胞中观察到K9H3甲基化增加,但在循环细胞中没有观察到[57]. 此外,SUV39h1在红细胞祖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导致了异常的细胞周期和永生,与p53缺失引起的永生相似[56]. 有趣的是,p53缺失通常伴随着核型的改变。尽管SUV39h与染色体分离有关,但永生化过表达的Suv39h1细胞具有正常的核型。然而,这些细胞确实表现出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信号通路的变化,包括p21的下调和Rb的上调,同时伴有磷酸化[56]. Rb参与E2F调节细胞周期基因的转录控制。Rb与SUV39h1和HP1结合,介导靶基因的基因沉默[58]. 重要的是,Rb突变体破坏SUV39h1的相互作用或导致SUV39h定位错误,会导致癌症[59].

Rb受致癌Ras调节[60].Suv39h1型在血祖细胞中过度表达组成活性致癌形式Ras的敲除小鼠发展为淋巴瘤[59]. 对这些小鼠细胞的分析显示p16水平增加INK4a公司与Rb途径的激活一致[60]. 有趣的是,SUV39h1的缺失似乎绕过了淋巴瘤形成过程中p53缺失的要求,没有证据表明由于染色体分离缺陷导致非整倍体。这些结果广泛表明,在Ras信号不受调控的情况下,SUV39h1作为癌症预防的早期屏障具有抗癌作用[59].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和DNA去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脱氧胞嘧啶核苷同时治疗表达致癌Ras的细胞,导致癌症增加和早期死亡,类似于SUV39h1缺失所引起的影响[59]. 这些发现表明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之间存在联系(图1b),并建议使用此类抑制剂治疗后可能出现不良结果。

3.HP1与疾病

K9H3甲基化的一个功能是作为HP1的结合位点(图1b). HP1在物种之间是保守的,小鼠和人类各自拥有三个编码HP1样蛋白的基因[61]. 在人类中,这些被称为HP1Hsα,HP1型Hsβ和HP1Hsγ这些蛋白质具有重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但具有不同的染色体定位模式[61-63]. HP1蛋白包含一个结合甲基化K9H3的染色结构域和一个二聚化的染色阴影结构域[64]. 二聚建立了一个包含PxVxL五肽基序的核蛋白相互作用的平台[65]. HP1与靶基因的关联通过尚未完全理解的机制导致染色质结构的改变和基因沉默[66,67].

了解HP1在染色体动力学和基因调控中的功能对于确定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HP1水平的降低会导致动粒缺陷、染色体凝聚力和凝集力的丧失以及染色体异常分离[68-73]. 除了这些与着丝粒功能相关的缺陷外,端粒功能也受损。在果蝇中,在缺乏HP1的突变体中观察到端粒融合[74]. 在哺乳动物中,HP1过度表达Hsα或HP1Hsβ,但不是HP1Hsγ,由于与端粒酶催化成分hTERT的相互作用减少,导致端粒融合和端粒缩短[75-77]. 因此,HP1水平的调节可能有助于癌症进展期间发生的非整倍体和端粒融合事件。

考虑到HP1蛋白在核功能的许多方面发挥的多重作用,很容易理解HP1的减少如何影响与细胞生长和癌症进展相关的过程。HP1与乳腺癌之间的联系来源于对具有不同侵袭/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细胞系的比较研究[78]. 入侵属性基于在体外化验,化验[79],而转移的能力是基于注射到免疫受损小鼠体内后细胞的行为[80]. HP1型Hsα与乳腺癌患者的低侵袭性/非转移性乳腺癌细胞和转移组织相比,发现在高侵袭性/转移性细胞中表达下调[81] (表1). HP1的调节已证明在侵袭中起因果作用Hsα水平[82]. HP1水平增加Hsα在高侵袭性/转移性细胞中,侵袭性降低。相反,HP1的击倒Hsα低侵袭性/非转移性细胞的RNAi增加了侵袭性。侵袭力的改变并没有伴随着细胞生长速度的改变[82]. 然而,观察到基因表达的变化,表明HP1Hsα调节侵袭性表型所需的基因(T.J.M和L.L.W,未发表的数据)。总之,这些发现表明HP1Hsα是一类被称为转移抑制因子的蛋白质的成员。与改变原发肿瘤生长的肿瘤抑制因子不同,转移抑制因子在不影响癌细胞生长的情况下调节转移[83,84]. 其中HP1的研究Hsα人类乳腺癌细胞中的水平发生改变,需要在小鼠模型中检测转移情况以确定HP1Hsα是一种转移抑制因子。除了HP1水平的变化Hsα在乳腺癌细胞中,HP1降低Hsα与多种人类癌症的肿瘤进展相关。HP1型Hs公司α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mRNA水平降低[85].HP1型Hsα髓母细胞瘤mRNA表达下调;这种下调与治疗失败相关[86]. 因此,HP1Hsα可能在多种癌症的进展中起作用。

除了HP1与癌症之间的联系外,病毒还篡夺了HP1与宿主细胞内复制相关的功能(表1). 在病毒允许的细胞中,人巨细胞病毒裂解基因得到表达;在非许可细胞HP1中Hsβ与病毒启动子序列相关并与病毒潜伏期相关[87]. 分化为巨噬细胞后,HP1Hsβ关联消失,基因激活[87-89]. 同样,在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病例中,病毒潜伏相关核抗原与外源性供应的小鼠HP1α和HP1β的相互作用导致转录抑制[90]. 对于HIV-1,转录抑制通过一种不同的机制发生,其中CTIP2和HP1组成的复合物隔离病毒反式-活化剂Tat[91]. 除了HP1控制病毒转录控制的这些例子外,多瘤JC病毒还通过独立机制与HP1协同作用。病毒编码蛋白Agno破坏了HP1与核膜蛋白层粘连B受体(LBR)的结合,导致核膜灵活性增加,病毒颗粒更有效地逃逸[92]. 因此,病毒利用HP1进行转录控制和核结构调控。

4.表观遗传基因沉默系统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在疾病中的作用,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甲基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明显(图1). 对模型生物的研究明确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之间的联系。神经孢子菌属,对缺乏CpG DNA甲基化的突变体进行筛选,确定了K9H3组蛋白甲基转移酶[93]. 拟南芥,缺乏组蛋白H3甲基转移酶的突变体显示CpNpG甲基化改变和内源性反转录转座子的重新激活[94,95]. 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存在,甲基化CpG位点位于拟南芥K9H3甲基化的直接位点[96-98]. 类似地,在哺乳动物中,中心周围重复DNA元件中CpG岛的甲基化是由组蛋白甲基化决定的[99-102]. 相反,在某些情况下,DNA甲基化先于组蛋白修饰,因为甲基-CpG结合蛋白如MeCP2招募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103-105]. 事实上,HDAC与许多与表观遗传沉默有关的因素相互作用[106] (图1). 因此,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之间的相互作用似乎有助于加强转录沉默状态。

5.表观遗传修饰和治疗的动力学

表观遗传基因调控的动态性质在疾病背景下需要考虑。靶基因沉默的损失和获得都有可能通过药物治疗逆转[106]. 抑制DNA甲基化的药物可以重新激活癌细胞中沉默的基因,可能重建细胞周期控制[107].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的药物通过未知机制阻断细胞周期进展并导致细胞凋亡[107]. 虽然HDAC抑制剂改变乙酰化组蛋白的丰度,但其他可能的靶点包括调节细胞周期的乙酰化染色质蛋白,如E2F和p53。这种表观遗传修饰网络可能有利于短暂药物治疗,因为在没有长期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基因转录状态的初始逆转可以通过其他表观遗传改良剂进行繁殖。另外,表观遗传修饰之间的联系可能会阻碍药物治疗的成功。这方面的证据来自最近的一项研究,其中药物治疗导致基因激活,但仍有一部分表观遗传基因沉默标记存在[108]. 这些标记可以作为记忆,在没有持续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引发随后的沉默事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最新发现为逆转转录沉默状态提供了额外的药物靶点[109]. 改变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的药物组合可能最终是对抗疾病的最有效手段。

鸣谢

我们向许多研究人员道歉,他们的研究由于空间限制而无法被引用。我们要感谢Al Klingelhutz和Wallrath实验室的成员对手稿的评论,以及Judith Kassis的讨论。研究得到了国家卫生研究院对L.L.W.的拨款(GM61513)、国防部乳腺癌研究基金会对L.L.W的拨款(DAMD17-02-1-0424)以及对T.J.M.的Susan G.Komen论文研究奖(DISS0403121)的支持。

脚注

出版商免责声明:这是一份未经编辑的手稿的PDF文件,已被接受出版。作为对客户的服务,我们提供这份手稿的早期版本。手稿在以最终可引用的形式出版之前,将经过编辑、排版和校对结果证明。请注意,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可能影响内容的错误,适用于该期刊的所有法律免责声明均适用。

工具书类

1Ehrlich M、Buchanan KL、Tsien F、Jiang G、Sun B、Uicker W、Weemaes CM、Smeets D、Sperling K、Belohradsky BH、Tommerup N、Misek DE、Rouillard JM、Kuick R、Hanash SM。与ICF综合征相关的DNA甲基转移酶3B突变导致淋巴生成基因的失调。人类分子遗传学。2001;10:2917–29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Wade PA。甲基CpG结合蛋白和转录抑制。生物测定。2001;23:1131–11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三。Lund AH,van Lohuizen M.表观遗传学与癌症。基因发育。2004;18:2315–233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Boltze C、Schneider-Stock R、Quednow C、Hinze R、Mawrin C、Hribaschek A、Roessner A、Hoang-Vu C。甲状腺癌中启动子高甲基化导致maspin基因沉默。国际分子医学杂志。2003;12:479–4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Futscher BW、O'Meara MM、Kim CJ、Rennels MA、Lu D、Gruman LM、Seftor RE、Hendrix MJ、Domann FE。maspin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人类乳腺癌的早期事件。肿瘤。2004;6:380–38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Yatabe Y,Mitsudomi T,Takahashi T.Maspin在正常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启动子DNA甲基化控制下的细胞特性相关表达。致癌物。2004;23:4041–40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Delaval K,Wagschal A,Feil R.畸形生长先天性疾病中印迹的表观遗传解除调控。生物测定。2006;28:453–4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Lewis A,Reik W.印记中心如何工作。细胞遗传学基因组研究。2006;113:81–8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Biniszkiewicz D、Gribnau J、Ramsahoye B、Gaudet F、Eggan K、Humpherys D、Mastrangelo MA、Jun Z、Walter J、Jaenisch R.Dnmt1过度表达导致基因组超甲基化、印记丢失和胚胎致死。分子细胞生物学。2002;22:2124–213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Bell AC,Felsenfeld G.CTCF依赖性边界的甲基化控制Igf2基因的印迹表达。自然。2000;405:482–4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Schonherr N、Meyer E、Eggermann K、Ranke MB、Wollmann HA、Eggersmann T(Epi)11p15突变显著导致Silver-Russell综合征:但它们通常与生长迟缓有关吗?欧洲医学遗传学杂志。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Hassan AH、Neely KE、Vignali M、Reese JC、Workman JL。染色质修饰复合物的启动子靶向。Front Biosci公司。2001;6:D1054–10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Bickmore WA,van der Maarel SM。人类遗传病中染色质结构的扰动:最新进展。人类分子遗传学。2003;12(规范编号2):R207–2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Li E.哺乳动物发育中的染色质修饰和表观遗传学重编程。Nat Rev基因。2002;:662–6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5Moretti P,Zoghbi HY.MeCP2在Rett综合征和相关疾病中的功能障碍。当前操作基因开发。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6Tudor M,Akbarian S,Chen RZ,Jaenisch R。Rett综合征小鼠模型的转录谱揭示了大脑中细微的转录变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99:15536–155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7Chang Q,Khare G,Dani V,Nelson S,Jaenisch R机械2突变小鼠受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神经元。2006;49:341–34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8孙晔,吴华。BDNF在Rett综合征中的起起落落。神经元。2006;49:321–3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9Young JI、Hong EP、Castle JC、Crespo-Barreto J、Bowman AB、Rose MF、Kang D、Richman R、Johnson JM、Berget S、Zoghbi HY。甲基化依赖转录阻遏物甲基-CpG结合蛋白2对RNA剪接的调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5;102:17551–1755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0Peterson CL,Laniel MA。组蛋白和组蛋白修饰。当前生物量。2004;14:R546–5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1Strahl BD,Allis CD。共价组蛋白修饰的语言。自然。2000;403:4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2Fraga MF、Ballestar E、Villar-Garea A、Boix-Chornet M、Espada J、Schotta G、Bonaldi T、Haydon C、Ropero S、Petrie K、Iyer NG、Perez-Rosado A、Calvo E、Lopez JA、Cano A、Carasanz MJ、Colomer D、Piris MA、Ahn N、Imhof A、Caldas C、Jenuwein T、Esteller M。组蛋白H4在Lys16失去乙酰化,在Lys20失去三甲基化是人类癌症的常见特征。自然遗传学。2005;37:391–4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3Kuzmichev A,Nishioka K,Erdjument-Bromage H,Tempst P,Reinberg D.与含有Zeste蛋白增强子的人类多蛋白复合物相关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基因发育。2002;16:2893–290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4Muller J、Hart CM、Francis NJ、Vargas ML、Sengupta A、Wild B、Miller EL、O'Connor MB、Kingston RE、Simon JA。果蝇多梳群阻遏物复合体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单元格。2002;111:197–2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5莱文·SS、King IF、Kingston RE。多梳群体镇压中的分工。生物化学科学趋势。2004;29:478–4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6van der Vlag J,Otte AP。人类多梳组蛋白EED介导的转录抑制涉及组蛋白去乙酰化。自然遗传学。1999;23:474–4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7Vire E、Brenner C、Deplus R、Blanchon L、Fraga M、Didelot C、Morey L、Van Eynde A、Bernard D、Vanderwinden JM、Bollen M、Esteller M、Di Croce L、de Launoit Y、Fuks F。Polycomb组蛋白EZH2直接控制DNA甲基化。自然。2006;439:871–8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8Taghavi P,van Lohuizen M。发育生物学:沉默的两条道路融合。自然。2006;439:794–7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29Su IH、Basavaraj A、Krutchinsky AN、Hobert O、Ullrich A、Chait BT、Tarakhovsky A。Ezh2通过组蛋白H3甲基化和Igh重排控制B细胞发育。自然免疫学。2003;4:124–1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0O'Carroll D、Erhardt S、Pagani M、Barton SC、Surani MA、Jenuwein T。多梳组基因Ezh2是小鼠早期发育所必需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001;21:4330–43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1Bracken AP、Dietrich N、Pasini D、Hansen KH、Helin K。Polycomb靶基因的全基因组定位揭示了它们在细胞命运转变中的作用。基因发育。2006;20:1123–113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2.Bernstein BE、Mikkelsen TS、Xie X、Kamal M、Huebert DJ、Cuff J、Fry B、Meissner A、Wernig M、Plath K、Jaenisch R、Wagschal A、Feil R、Schreiber SL、Lander ES。二价染色质结构标志着胚胎干细胞中的关键发育基因。单元格。2006;125:315–3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3Buszczak M,Spradling AC。寻找染色质进行干细胞鉴定。单元格。2006;125:233–2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4Sellers WR,Loda M.EZH2多梳转录抑制因子——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标志物或推动者?癌细胞。2002;2:349–3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5Tang X,Milyavsky M,Shats I,Erez N,Goldfinger N,Rotter V。激活的p53抑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基因。致癌物。2004;23:5759–576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6.Tonini T、Bagella L、D'Andrilli G、Claudio PP、Giordano A.Ezh2降低HDAC1依赖性pRb2/p130转录抑制细胞周期蛋白A的能力。致癌物。2004;23:4930–49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7Bracken AP、Pasini D、Capra M、Prosperini E、Colli E、Helin K。EZH2是pRB-E2F通路的下游,对肿瘤的增殖和扩增至关重要。EMBO J。2003;22:5323–533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8Saramaki OR、Tammela TL、Martikainen PM、Vessella RL、Visakorpi T。在晚期前列腺癌中,齐斯特同源物2(EZH2)的多梳群蛋白增强子基因被扩增。基因染色体癌。2006;45:639–6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39Varambally S、Dhanasekaran SM、Zhou M、Barrette TR、Kumar-Shinha C、Sanda MG、Ghosh D、Pienta KJ、Sewalt RG、Otte AP、Rubin MA、Chinnaiyan AM。多梳组蛋白EZH2参与前列腺癌的进展。自然。2002;419:624–62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0Rhodes DR、Sanda MG、Otte AP、Chinnaiyan AM、Rubin MA。确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定义前列腺癌复发风险的多重生物标记物方法。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2003;95:661–6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1.Kleer CG、Cao Q、Varambally S、Shen R、Ota I、Tomlins SA、Ghosh D、Sewalt RG、Otte AP、Hayes DF、Sabel MS、Livant D、Weiss SJ、Rubin MA、Chinnaiyan AM。EZH2是侵袭性乳腺癌的标志物,促进乳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转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3;100:11606–1161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2.Ding L、Erdmann C、Chinnaiyan AM、Merajver SD、Kleer CG。EZH2作为形态正常乳腺组织癌前状态分子标记物的鉴定。癌症研究。2006;66:4095–40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3Hobert O,Sures I,Ciossek T,Fuchs M,Ullrich A.新型小鼠多梳群基因Enx-1的分离和发育表达分析。机械开发。1996;55:171–18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4Fukuyama T、Otsuka T、Shigematsu H、Uchida N、Arima F、Ohno Y、Iwasaki H、Fukuda T、Niho Y。ENX-1(一种假定的人类多梳群基因)在造血细胞中的增殖参与。英国血液学杂志。2000;108:842–8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5Raaphorst FM、Meijer CJ、Fieret E、Blokzijl T、Mommers E、Buerger H、Packeisen J、Sewalt RA、Otte AP、van Diest PJ。低分化乳腺癌与人类多梳族EZH2基因表达增加有关。肿瘤。2003;5:481–48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6Dukers DF、van Galen JC、Giroth C、Jansen P、Sewalt RG、Otte AP、Kluin-Nelemans HC、Meijer CJ、Raaphorst FM。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衍生细胞系中独特的多梳基因表达模式。《美国病理学杂志》。2004;164:873–88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7van Galen JC、Dukers DF、Giroth C、Sewalt RG、Otte AP、Meijer CJ、Raaphorst FM。生发中心反应期间多梳癌蛋白及其结合伙伴的不同表达模式。欧洲免疫学杂志。2004;34:1870–18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8Sewalt RG、Lachner M、Vargas M、Hamer KM、den Blaauwen JL、Hendrix T、Melcher M、Schweizer D、Jenuwein T、Otte AP。脊椎动物多梳同源物和SUV39H1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之间的选择性相互作用表明组蛋白H3-K9甲基化有助于多梳组蛋白的染色体靶向。分子细胞生物学。2002;22:5539–555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49Rea S、Eisenhaber F、O'Carroll D、Strahl BD、Sun ZW、Schmid M、Opravel S、Mechtler K、Ponting CP、Allis CD、Jenuwein T。通过位点特异性组蛋白H3甲基转移酶调节染色质结构。自然。2000;406:593–5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0O'Carroll D、Scherthan H、Peters AH、Opravel S、Haynes AR、Laible G、Rea S、Schmid M、Lebersorger A、Jerratsch M、Sattler L、Mattei MG、Denny P、Brown SD、Schweizer D、Jenuwein T。显示睾丸特异表达的第二组蛋白H3甲基转移酶基因Suv39h2的分离和表征。分子细胞生物学。2000;20:9423–943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1Bannister AJ、Zegerman P、Partridge JF、Miska EA、Thomas JO、Allshire RC、Kouzarides T。HP1色域对组蛋白H3上甲基化赖氨酸9的选择性识别。自然。2001;410:120–12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2Lachner M、O’Carroll D、Rea S、Mechtler K、Jenuwein T。组蛋白H3赖氨酸9的甲基化为HP1蛋白创建了一个结合位点。自然。2001;410:116–12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3Schotta G、Lachner M、Sarma K、Ebert A、Sengupta R、Reuter G、Reinberg D、Jenuwein T。在组成异染色质处诱导H3-K9和H4-K20三甲基化的沉默途径。基因发育。2004;18:1251–12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4Peters AH、O’Carroll D、Scherthan H、Mechtler K、Sauer S、Schofer C、Weipoltshammer K、Pagani M、Lachner M、Kohlmaier A、Opravel S、Doyle M、Sibilia M、Jenuwein T。Suv39h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缺失会损害哺乳动物的异染色质和基因组稳定性。单元格。2001;107:323–3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5Melcher M、Schmid M、Aagaard L、Selenko P、Laible G、Jenuwein T。SUV39H1的结构-功能分析揭示了在异染色质组织、染色体分离和有丝分裂进展中的主导作用。分子细胞生物学。2000;20:3728–374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6Czvitkovich S、Sauer S、Peters AH、Deiner E、Wolf A、Laible G、Opravel S、Beug H、Jenuwein T。SUV39H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过度表达诱导转基因小鼠的增殖和分化发生改变。机械开发。2001;107:141–15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7Ait-Si-Ali S、Guasconi V、Fritsch L、Yahi H、Sekhri R、Naguibneva I、Robin P、Cabon F、Polesskaya A、Harel-Bellan A.在分化但不在循环细胞中沉默S期基因的Suv39h依赖机制。EMBO J。2004;23:605–61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8Nielsen SJ、Schneider R、Bauer UM、Bannister AJ、Morrison A、O'Carroll D、Firestein R、Cleary M、Jenuwein T、Herrera RE、Kouzarides T.Rb将组蛋白H3甲基化和HP1靶向启动子。自然。2001;412:561–5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59Braig M、Lee S、Loddenkemper C、Rudolph C、Peters AH、Schlegelberger B、Stein H、Dorken B、Jenuwein T、Schmitt CA。癌基因诱导衰老是淋巴瘤发展的初始屏障。自然。2005;436:660–66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0Palmero I、Pantoja C、Serrano M.p19ARF将肿瘤抑制因子p53与Ras联系起来。自然。1998;395:125–1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1Li Y、Kirschmann DA、Wallrath LL。异染色质蛋白1总是遵循编码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99(补充4):16462–1646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2Nielsen AL、Oulad-Abdelghani M、Ortiz JA、Remboutsika E、Chambon P、Losson R.哺乳动物细胞中异染色质的形成:组蛋白和HP1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细胞。2001;7:729–73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3Minc E,Allory Y,Worman HJ,Courvalin JC,Buendia B.哺乳动物细胞周期中HP1蛋白的定位和磷酸化。染色体。1999;108:220–23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4Cowieson NP、Partridge JF、Allshire RC、McLaughlin PJ。通过结构分析揭示的色影结构域的二聚体和与色域的区别。当前生物量。2000;10:517–52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5Thiru A、Nietlispach D、Mott HR、Okuwaki M、Lyon D、Nielsen PR、Hirshberg M、Verreault A、Murzina NV、Laue ED。HP1/PXVXL基序肽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HP1对异染色质的定位。EMBO J。2004;23:489–49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6丹泽JR,Wallrath LL。果蝇HP1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发展。2004;131:3571–35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7Wallrath LL,Elgin SC。果蝇中的位置效应杂色与染色质结构改变有关。基因发育。1995;9:1263–12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8.Bernard P、Maure JF、Partridge JF、Genier S、Javerzat JP、Allshire RC。异染色质对着丝粒内聚力的要求。科学。2001;294:2539–25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69Ekwall K、Javerzat JP、Lorentz A、Schmidt H、Cranston G、Allshire R。色域蛋白Swi6:裂变酵母着丝粒的关键成分。科学。1995;269:1429–143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0Nonaka N、Kitajima T、Yokobayashi S、Xiao G、Yamamoto M、Grewal SI、Watanabe Y。利用裂变酵母中的Swi6/HP1将凝集素招募到异色区域。自然细胞生物学。2002;4:89–9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1Obuse C、Iwasaki O、Kiyomitsu T、Goshima G、Toyoda Y、Yanagida M。一个保守的Mis12着丝粒复合体与异色HP1和外动粒蛋白Zwint-1相连。自然细胞生物学。2004;6:1135–114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2Ainsztein AM、Kandels-Lewis SE、Mackay AM、Earnshaw WC。INCENP着丝粒和纺锤体靶向:基本保守基序的鉴定和异染色质蛋白HP1的参与。细胞生物学杂志。1998;143:1763–17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3Vagnarelli PB,Earnshaw WC。非活性着丝粒的INCENP丢失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力的丢失相关。染色体。2001;110:393–4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4Fanti L、Giovinazzo G、Berloco M、Pimpinelli S。异染色质蛋白1阻止果蝇的端粒融合。分子细胞。1998;2:527–5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5Cenci G,Ciapponi L,Gatti M。端粒保护机制:果蝇与人类的比较。染色体。2005;114:135–1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6Sharma GG、Hwang KK、Pandita RK、Gupta A、Dhar S、Parenteau J、Agarwal M、Worman HJ、Wellinger RJ、Pandita-TK。人类异染色质蛋白1亚型HP1(Hsalpa)和HP1(Hβ)干扰hTERT-端粒相互作用,并与细胞生长变化和电离辐射反应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2003;23:8363–837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7Song K,Jung Y,Jung D,Lee I.人类Ku70与异染色质蛋白1alpha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01;276:8321–832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8.Kirschmann DA、Seftor EA、Nieva DR、Mariano EA、Hendrix MJ。与乳腺癌转移表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乳腺癌研究治疗。1999;55:127–13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79Gehlsen KR、Wagner HN,Jr、Hendrix MJ。膜入侵培养系统(MICS)医学仪器。1984;18:268–27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0Khanna C,Hunter K。体内转移建模。致癌。2005;26:513–5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1Kirschmann DA、Lininger RA、Gardner LM、Seftor EA、Odero VA、Ainsztein AM、Earnshaw WC、Wallrath LL、Hendrix MJ。HP1Hsalpha表达下调与乳腺癌转移表型相关。癌症研究。2000;60:3359–33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2Norwood LE、Moss TJ、Margaryan NV、Cook SL、Wright L、Seftor EA、Hendrix MJ、Kirschmann DA、Wallrath LL。抑制乳腺癌侵袭对HP1H唾液二聚化的要求。生物化学杂志。200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3.Berger JC、Vander Griend DJ、Robinson VL、Hickson JA、Rinker-Schaeffer CW。转移抑制基因:从基因鉴定到蛋白质功能和调节。癌症生物治疗。200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4Steeg PS、Ouatas T、Halverson D、Palmieri D、Salerno M.转移抑制基因:基础生物学和潜在临床应用。临床乳腺癌。2003;4:51–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5Wasenius VM、Hemmer S、Kettunen E、Knuutila S、Franssila K、Joensau H。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1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和纤维连接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上调:一项cDNA和组织微阵列研究。临床癌症研究。2003;9:68–7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6Pomeroy SL、Tamayo P、Gaasenbeek M、Sturla LM、Angelo M、McLaughlin ME、Kim JY、Goumnerova LC、Black PM、Lau C、Allen JC、Zagzag D、Olson JM、Curran T、Wetmore C、Biegel JA、Poggio T、Mukherjee S、Rifkin R、Califano A、Stolovitzky G、Louis DN、Mesirov JP、Lander ES、Golub TR。基于基因表达的中枢神经系统胚胎肿瘤预后预测。自然。2002;415:436–44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7Murphy JC、Fischle W、Verdin E、Sinclair JH。组蛋白乙酰化控制巨细胞病毒裂解基因表达。EMBO J。2002;21:1112–112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8Reeves MB、Lehner PJ、Sissons JG、Sinclair JH。通过染色质重塑调节树突状细胞中人巨细胞病毒潜伏期和再激活的体外模型。维罗尔将军。2005;86:2949–29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89.Reeves MB、MacAry PA、Lehner PJ、Sissons JG、Sinclair JH。健康携带者树突状细胞中人类巨细胞病毒的潜伏期、染色质重塑和再激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5;102:4140–414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0Lim C,Lee D,Seo T,Choi C,Choe J.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潜伏相关核抗原与异染色质蛋白1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03;278:7397–74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1Rohr O、Lecestre D、Chassert-Glaz S、Marban C、Avram D、Aunis D、Leid M、Schaeffer E。通过与CTIP2的相互作用将Tat招募为异染色质蛋白HP1,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在小胶质细胞中的复制。《维罗尔杂志》。2003;77:5415–54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2Okada Y、Suzuki T、Sunden Y、Orba Y、Kose S、Imamoto N、Takahashi H、Tanaka S、Hall WW、Nagashima K、Sawa H。人类多瘤病毒抗原蛋白诱导的层粘连蛋白B受体异染色质蛋白1的分离:在病毒颗粒核出口中的作用。EMBO。代表。2005;6:452–45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3Tamaru H,Selker欧盟。组蛋白H3甲基转移酶控制粗糙脉孢菌的DNA甲基化。自然。2001;414:277–28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4.Jackson JP,Lindroth AM,Cao X,Jacobsen SE。KRYPTONITE组蛋白H3甲基转移酶对CpNpG DNA甲基化的控制。自然。2002;416:556–56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5Malagnac F,Bartee L,Bender J.维持但不建立DNA甲基化所需的拟南芥SET域蛋白。EMBO J。2002;21:6842–685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6Johnson L,Cao X,Jacobsen S.两个表观遗传标记之间的相互作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H3赖氨酸9甲基化。当前生物量。2002;12:1360–136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7Tariq M,Saze H,Probst AV,Lichota J,Habu Y,Paszkowski J.拟南芥CpG甲基化的缺失改变了异染色质中组蛋白H3甲基化的模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3;100:8823–8827.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8Soppe WJ、Jasencakova Z、Houben A、Kakutani T、Meister A、Huang MS、Jacobsen SE、Schubert I、Fransz PF。DNA甲基化控制拟南芥中组蛋白H3赖氨酸9甲基化和异染色质组装。EMBO J。2002;21:6549–655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99Lehnertz B、Ueda Y、Derijck AA、Braunschweig U、Perez-Burgos L、Kubicek S、Chen T、Li E、Jenuwein T、Peters AH。Suv39h介导的组蛋白H3赖氨酸9甲基化将DNA甲基化导向中心周围异染色质的主要卫星重复序列。当前生物量。2003;13:1192–12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0Yan Q,Cho E,Lockett S,Muegge K。Lsh是DNA甲基化的调节器,与着丝粒周围异染色质的结合依赖于完整的异染色素。分子细胞生物学。2003;23:8416–842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1Yan Q,Huang J,Fan T,Zhu H,Muegge K.Lsh,CpG甲基化的调节剂,对正常组蛋白甲基化至关重要。EMBO J。2003;22:5154–51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2Freitag M,Selker欧盟。控制DNA甲基化:通往一个修饰的许多道路。当前操作基因开发。2005;15:191–1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3伯德美联社、沃尔夫美联社。甲基化诱导的阻遏——带、支架和染色质。单元格。1999;99:451–4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4Fuks F,Hurd PJ,Deplus R,Kouzarides T。DNA甲基转移酶与HP1和SUV39H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相关。核酸研究。2003;31:2305–231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5Fuks F、Hurd PJ、Wolf D、Nan X、Bird AP、Kouzarides T。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2将DNA甲基化与组蛋白甲基化联系起来。生物化学杂志。2003;278:4035–404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6.Inche AG、La Thangue NB。染色质控制和癌症药物发现:实现承诺。今日毒品发现。2006;11:97–1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7铃木T,宫田N。利用天然产物和合成分子进行表观遗传控制。当前医学化学。2006;13:935–9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8McGarvey KM、Fahrner JA、Greene E、Martens J、Jenuwein T、Baylin SB。通过DNA去甲基化重新激活的沉默抑癌基因不会返回到完全常染色质状态。癌症研究。2006;66:3541–354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09Trojer P,Reinberg D.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酶及其对表观遗传学的影响。单元格。2006;125:213–21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0.Li E,Bestor TH,Jaenisch R.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靶向突变导致胚胎致死。单元格。1992;69:915–92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1Lyko F、Ramsahoye BH、Kashevsky H、Tudor M、Mastrangelo MA、Orr-Weaver TL、Jaenisch R.哺乳动物(胞嘧啶-5)甲基转移酶导致果蝇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致死。自然遗传学。1999;23:363–36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2Howell CY、Bestor TH、Ding F、Latham KE、Mertineit C、Trasler JM、Chaillet JR。Dnmt1基因的母体效应突变破坏了基因组印迹。单元格。2001;104:829–83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3el-Deiry WS、Nelkin BD、Celano P、Yen RW、Falco JP、Hamilton SR、Baylin SB。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高表达是人类肿瘤细胞和结肠癌进展阶段的特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91;88:3470–347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4Paz MF,Wei S,Cigudosa JC,Rodriguez-Perales S,Peinado MA,Huang TH,Esteller M.缺乏DNA甲基转移酶的结肠癌细胞中表观遗传沉默抑癌基因的遗传揭秘。人类分子遗传学。2003;12:2209–22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5Rhee I、Jair KW、Yen RW、Lengauer C、Herman JG、Kinzler KW、Vogelstein B、Baylin SB、Schuebel KE。缺乏DNMT1的人类癌细胞中保持CpG甲基化。自然。2000;404:1003–100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6Lee PP、Fitzpatrick DR、Beard C、Jessup HK、Lehar S、Makar KW、Perez-Melgosa M、Sweetser MT、Schlissel MS、Nguyen S、Cherry SR、Tsai JH、Tucker SM、Weaver WM、Kelso A、Jaenisch R、Wilson CB。Dnmt1和DNA甲基化在T细胞发育、功能和生存中的关键作用。免疫。2001;15:763–7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7Gaudet F、Hodgson JG、Eden A、Jackson Grusby L、Dausman J、Gray JW、Leonhardt H、Jaenisch R。通过基因组低甲基化诱导小鼠肿瘤。科学。2003;300:489–49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8.Mizuno S、Chijiwa T、Okamura T、Akashi K、Fukumaki Y、Niho Y、Sasaki H。DNA甲基转移酶DNMT1、3A和3B在正常造血和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鲜血。2001;97:1172–11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19Peng DF、Kanai Y、Sawada M、Ushijima S、Hiraoka N、Kosuge T、Hirohashi S。胰腺癌前病变和导管癌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蛋白表达增加。癌症科学。2005;96:403–40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0.Tate P,Skarnes W,Bird A.甲基-CpG结合蛋白MeCP2对小鼠胚胎发育至关重要。自然遗传学。1996;12:205–20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1Xu GL,Bestor TH,Bourc'his D,Hsieh CL,Tommerup N,Bugge M,Hulten M,Qu X,Russo JJ,Viegas Pequignot E.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引起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和免疫缺陷综合征。自然。1999;402:187–19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2Okano M、Bell DW、Haber DA、Li E.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和Dnmtt3b对从头甲基化和哺乳动物发育至关重要。单元格。1999;99:247–2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3.Jiang YL、Rigolet M、Bourc'his D、Nigon F、Bokesoy I、Fryns JP、Hulten M、Jonveaux P、Maraschio P、Megarbane A、Moncla A、Viegas Pequignot E.DNMT3B突变和DNA甲基化缺陷定义了两种类型的ICF综合征。哼,变种。2005;25:56–6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4Beaulieu N,Morin S,Chute IC,Robert MF,Nguyen H,MacLeod AR。DNA甲基转移酶DNMT3B在癌细胞生存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化学杂志。2002;277:28176–2818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5.Girault I,Tozlu S,Lidereau R,Bieche I.散发性乳腺癌中DNA甲基转移酶1、3A和3B的表达分析。临床癌症研究。2003;9:4415–44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6Saito Y、Kanai Y、Sakamoto M、Saito H、Ishii H、Hirohashi S。人类肝癌发生期间,DNA甲基转移酶和甲基-CpG结合蛋白mRNA的表达以及CpG岛和着丝粒周围卫星区域的DNA甲基化状态。肝病学。2001;33:561–56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7.Saito Y、Kanai Y、Sakamoto M、Saito H、Ishii H、Hirohashi S。在人类肝癌发生期间,与着丝粒周围卫星区DNA低甲基化相关的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4剪接变体的过度表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2;99:10060–10065.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8.Lee SJ、Jeon HS、Jang JS、Park SH、Lee GY、Lee BH、Kim CH、Kang YM、Lee WK、Kam S、Park RW、Kim IS、Cho YL、Jung TH和Park JY。DNMT3B多态性与原发性肺癌的风险。致癌。2005;26:403–40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29Shen H,Wang L,Spitz MR,Hong WK,Mao L,Wei Q.人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3B启动子的一种新的多态性与肺癌风险增加相关。癌症研究。2002;62:4992–499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0Garcia-Cao M,O'Sullivan R,Peters AH,Jenuwein T,Blasco MA。Suv39h1和Suv39h2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对哺乳动物细胞端粒长度的表观遗传调节。自然遗传学。2004;36:94–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1Muller HM、Fiegl H、Goebel G、Hubalek MM、Widschwendter A、Muller-Holzner E、Marth C、Widsch wendter M.MeCP2和MBD2在人类肿瘤和非肿瘤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状态的关系。Br J癌症。2003;89:1934–1939.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2.Amir RE、Van den Veyver IB、Wan M、Tran CQ、Francke U、Zoghbi HY。Rett综合征是由编码甲基CpG结合蛋白2的X连锁MECP2突变引起的。自然遗传学。1999;23:185–1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3.Christodoulou J、Grimm A、Maher T、Bennetts B.RettBASE:IRSA MECP2变异数据库——进化中的新变异数据库。哼,变种。2003;21:466–4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4Merola E、Mattioli E、Minimo C、Zuo W、Rabitti C、Cicala M、Caviglia R、Pollice L、Gabbrielli A、Giordano A、Claudio PP。巴雷特食管中pRb2/p130、VEGF、EZH2、p53、p16、p21waf-1、p27和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评价。细胞生理学杂志。2006;207:512–51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5Arisan S、Buyuktuncer ED、Palavan-Unsal N、Caskurlu T、Cakir OO、Ergenekon E。膀胱癌中多梳组蛋白EZH2的表达增加。Urol国际。2005;75:252–25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6Raman JD、Mongan NP、Tickoo SK、Boorjian SA、Scherr DS、Gudas LJ。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多梳组基因EZH2的表达增加。临床癌症研究。2005;11:8570–85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7Bachmann IM、Halvorsen OJ、Collett K、Stefansson IM、Straume O、Haukaas SA、Salvesen HB、Otte AP、Akslen LA。EZH2表达与皮肤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高增殖率和侵袭性肿瘤亚群相关。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24:268–2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8Mimori K、Ogawa K、Okamoto M、Sudo T、Inoue H、Mori M。zeste同源物2表达增强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欧洲外科肿瘤杂志。2005;31:376–3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39van Kemenade FJ、Raaphorst FM、Blokzijl T、Fieret E、Hamer KM、Satijn DP、Otte AP、Meijer CJ。BMI-1和EZH2多梳组蛋白的共表达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循环细胞和恶性程度相关。鲜血。2001;97:3896–390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0.Visser HP、Gunster MJ、Kluin-Nelemans HC、Manders EM、Raaphorst FM、Meijer CJ、Willemze R、Otte AP。Polycomb组蛋白EZH2在增殖培养的人套细胞淋巴瘤中上调。英国血液学杂志。2001;112:950–95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1Croonquist PA,Van Ness B.zeste同源物2的多梳组蛋白增强子(EZH 2)是一个影响骨髓瘤细胞生长和突变ras表型的癌基因。致癌物。2005;24:6269–62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2Sudo T、Utsunomiya T、Mimori K、Nagahara H、Ogawa K、Inoue H、Wakiyama S、Fujita H、Shirouzu K、Mori M。肝细胞癌患者EZH2 mRNA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Br J癌症。2005;92:1754–175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3Zirn B、Hartmann O、Samans B、Krause M、Wittmann S、Mertens F、Graf N、Eilers M、Gessler M。Wilms肿瘤的表达谱揭示了不同临床参数的新候选基因。国际癌症杂志。2006;118:1954–196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144Norwood LE、SK级、Cryderman DE、Hines KA、Furiasse N、Toro R、Li Y、Dhasarathy A、Kladde MP、Hendrix MJ、Kirschmann DA、Wallrath LL。HP1(Hsalpha)的保守性质基因。2004;336:37–4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