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EMBO J。2001年11月1日;20(21): 5887–5897.
数字对象标识:10.1093/emboj/20.21.5887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项目经理125691
PMID:11689429

谷氨酸能突触高频刺激后BDNF的突触分泌

摘要

蛋白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被认为是一种在长时程增强和其他形式的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中的逆行或旁分泌突触信使。尽管对这一概念至关重要,但缺乏BDNF活性依赖性突触释放的直接证据。在这里,我们通过监测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连接处树突状BDNF-GFP小泡的荧光强度变化来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DNF的分泌。我们发现,谷氨酸能突触的高频激活触发了BDNF–GFP从突触定位分泌颗粒中的释放。这种释放依赖于突触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和突触后钙2+大量涌入。从突触外树突状囊泡簇中也观察到BDNF–GFP的释放,这表明只有当突触后去极化保持局部时,才会发生BDNF释放到特定突触部位的可能空间限制。这些结果支持了BDNF是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的突触信使的概念,这种可塑性是由突触后神经元释放的。

关键词:BDNF–GFP/谷氨酸能突触/海马/分泌/突触可塑性

介绍

长时程增强(LTP)是一种广泛接受的兴奋性突触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模型。它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大脑中记忆形成和突触连接的使用依赖性重组的基础(布利斯和柯林里奇,1993年). 海马谷氨酸能突触LTP的诱导通常是由高频突触前激活引起的,它触发了突触后钙的临界水平2+大量涌入。要发生突触前LTP诱导的变化,LTP的成功突触后诱导必须传递给突触前神经元。同样,LTP期间的突触后变化可能是由这些突触信使的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引起的。除其他分子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被提议在LTP和其他形式的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中发挥活动依赖性逆行突触信使的作用,这些活动依赖性可塑性在频繁使用的谷氨酸能突触局部分泌,从而诱导变化,从而增强突触效能(参见示例Thoenen,1995年;Bonhoeffer,1996年;Katz和Shatz,1996年).

已知神经营养素蛋白家族[由神经生长因子(NGF)、BDNF、NT-3、NT-4/5、NT-6和NT-7组成]调节外周神经系统(PN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的存活和分化(Lewin和Barde,1996年). 近年来,已有证据表明BDNF在海马突触可塑性中起着额外的重要作用(Lessmann等人,1994年;Kang和Schuman,1995年;Levine等人,1995年),通过促进突触前终端的递质释放(Figurov等人,1996年;Carmignoto等人,1997年;莱斯曼和休曼,1998年;Li等人,1998年)或增强突触后N个-甲基-d日-天冬氨酸(NMDA)受体功能(莱文等人,1998年). 由于BDNF基因敲除小鼠海马中的LTP受损(Korte等人,1995年;Patterson等人,1996年),这些数据表明,BDNF是可以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活性依赖性突触可塑性的候选分子之一。

然而,作为突触可塑性中逆行或旁分泌信使的BDNF模型需要在高频突触刺激下活性依赖性突触后释放这种神经营养素。这个基本假设从未被直接证明过。之前已经通过细胞培养上清液的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研究了BDNF和NGF的神经释放(Blöchl和Thoenen,1995年;古德曼., 1996;卡诺萨., 1997;Balkowiec和Katz,2000年)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标记绿色荧光蛋白(BDNF-GFP)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胞内摄取(小原., 2001)通过检测海马神经元BDNF–GFP荧光的长期变化(小岛., 2001). 然而,以前还没有进行过从突触部位分泌BDNF的实时动力学测量,以及诱导BDNF分泌所需的突触活性水平和Ca的作用2+神经营养素突触释放过程中的内流仍然是难以捉摸的。

在这里,我们在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微培养物中表达了BDNF–GFP融合蛋白,以实时监测活体谷氨酸能突触处BDNF-GFP囊泡簇荧光强度降低时BDNF的分泌。我们的结果表明,高频突触刺激可从谷氨酸能突触的突触后结构中释放BDNF。这种释放过程严重依赖于突触后钙的内流2+通过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或电压门控钙2+从而验证了BDNF在突触可塑性中可能是逆行或旁分泌信使的概念。

结果

BDNF-GFP靶向树突和谷氨酸能突触

皮层神经元中BDNF–GFP的表达产生了一种生化性质与野生型BDNF相似的蛋白质,包括该蛋白质在分泌颗粒中的储存(Haubensak等人,1998年). 用BDNF-GFP构建物转染原代海马神经元后,我们观察到显著的树突状靶向性(通过与树突状标记蛋白MAP2的共定位判断;图1A) 所有研究神经元中含有BDNF–GFP的分泌颗粒。从一级树突中萌生出无数细长、突然终止的MAP2阴性过程(图中的箭头1A) 树突状丝状伪足,在分化海马神经元中显著可见(Kaech等人,1997年;Fiala等人,1998年). MAP2染色和BDNF-GFP荧光在单个细胞(不包括胞体)过程中的定量显示,在所有研究的神经元中,BDNF-GPP荧光的97±2%来源于树突(n个=23),表明绝大多数BDNF-GFP囊泡存在于树突中。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1.jpg

图1。BDNF-GFP的突触靶向性。树突状标记蛋白MAP2的免疫荧光检测(A类)突触前标志蛋白Synapsin I(B类),谷氨酸能突触的标记蛋白PSD95(C类)和GABA能突触的标记蛋白GAD65(D类)分别是。(E类)利用FM 4-64的活性依赖性标记鉴定活神经元的突触前终末。在(A–E)中,每个面板显示了表达BDNF–GFP的海马神经元的树突(左)、各自标记物的荧光图像(中)和两者的重叠(右)。(F类)左图:表达BDNF–GFP(绿色)的神经元的FM 4-64标记的突触末端(红色)的活染色显示BDNF–GFP(黄色)的突触定位。中间:使用MAP2抗体对树突进行事后标记(蓝色)。右边的叠加图以白色显示了三个信号的共同定位。比例尺:10微米(A),4微米(B–F)。(A)中的箭头表示树枝状丝状伪足。

使用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一般突触前标志物(突触素I,图1B) 和谷氨酸能突触的标记(PSD95,图1C) 我们分别将BDNF–GFP分泌囊泡簇(即长轴>2µm的荧光椭球体)靶向海马神经元的谷氨酸能突触连接。用GAD65抗体(GABA能突触前标记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在我们的培养物中没有发现BDNF–GFP小泡靶向GABA能神经突触(图1D) ●●●●。为了揭示BDNF-GFP分泌颗粒在活细胞中的突触定位,我们用苯乙烯染料FM4-64标记了活性突触前终末(贝茨., 1996). 这种方法允许我们通过与FM 4-64共同定位来识别突触BDNF–GFP囊泡簇(图1E) ●●●●。FM 4-64染色,然后对BDNF–GFP表达细胞的相同区域进行MAP2免疫细胞化学(图1F) 提示突触BDNF–GFP囊泡簇定位于树突。

为了研究突触中BDNF–GFP的释放,我们选择了这些FM 4-64标记的树突状BDNF-GFP囊泡簇。选择只转染一个神经元的微培养物,以便将绿色过程分配给被检测的转染神经元。此外,只有那些在体细胞衍生的长轴突样过程中未显示BDNF–GFP荧光的神经元被选作释放实验(图2A) 而含有BDNF–GFP轴突的细胞(图2B) 被排除在外。因此,突触前BDNF-GFP产生的BDNF-GPP和FM4-64信号在轴突中的共同定位是极不可能的。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2.jpg

图2。BDNF-GFP释放实验的细胞选择。(A类)BDNF–GFP荧光(左)、突触前终末的FM 4-64标记(中)和选定用于释放实验的典型海马神经元的合并图片(右)。所有四个体细胞衍生突起都是树突,从近端突起的大直径和靠近它们的FM 4-64标记末端可以明显看出。箭头表示用于释放测量的突触BDNF–GFP簇。对于这些簇,突触后定位很可能是因为不存在含有BDNF–GFP的轴突。(B类)图像序列如(A)所示,但来自被排除在释放实验之外的神经元:细胞体衍生的薄过程(箭头),不与FM 4-64标记的末端接触,是细胞的假定轴突,并含有BDNF–GFP荧光。由于BDNF–GFP可能的额外轴突定位,这些细胞被排除在外。比例尺:10µm。

K突触释放BDNF–GFP+-诱导去极化

用高K研究BDNF–GFP突触释放的基本特性+(50 mM)-和-谷氨酸(300µM)在生理盐水(2 mM Ca)中诱导去极化2+,1 mM镁2+)激发有效钙2+谷氨酸受体的激活。细胞用细胞外溶液的层流射流连续超离心(莱斯曼和迪策尔,1995年)和平均荧光强度(相对于溶液变化时间,t吨=0)的突触BDNF–GFP囊泡簇(图A) 绘制了与时间的关系图。K的应用+/谷氨酸(K+/Glu)溶液(图B) 诱导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在溶液交换后的前2min内变得明显。使用300±24 s的时间常数,通过单指数函数获得荧光减弱时间过程的最佳拟合(图C、 90簇17个细胞),K后10分钟+/施用谷氨酸后,荧光强度已降至59±2%,与用药前的数值相比(t吨= 0). 该值有显著差异(第页<0.0001),从未刺激的对照细胞(7个细胞组成的33簇)的83±2%剩余荧光强度计算。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3.jpg

图3。监测去极化诱导的BDNF-GFP突触分泌,作为荧光强度的降低。(A类)BDNF–GFP(绿色)与FM 4-64(红色)的突触共定位(黄色)。单色图像显示所示时间点的原始BDNF–GFP荧光。比例尺:5µm。(B类)相对变化(标准化为t吨=0,刺激开始),在应用50 mM K时,(A)中标记的彩色编码感兴趣区域的平均BDNF–GFP荧光强度+和300µM-生理盐水中的谷氨酸(2 mM Ca2+,1 mM镁2+). 虚线是根据在5分钟对照溶液中观察到的光漂白推断出来的(参见材料和方法)。(C类)如图所示,使用不同刺激溶液的BDNF-GFP簇平均荧光降低的时间进程。所有溶液均含有2 mM Ca2+和1mM镁2+.数字图书馆-将APV(200μM)、DNQX(20μM)和LY 341495(100μM)添加到一组细胞中,以抑制离子型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破伤风毒素:在记录之前,将表达BDNF–GFP的神经元与破伤风毒预先孵育(1 nM,20 h)。星号表示“控制”和“K”之间显著差异的起点+/glu'在第页-指示的液位。(D类)在缺乏细胞外钙的情况下,BDNF-GFP的释放被阻断2+并用镍抑制VGCC2+(100µM)和镉2+(100µM)。如图所示,不同细胞组BDNF-GFP簇荧光强度的平均变化。2+除‘K’外,浓度为1mM+/Glu/0钙2+'(3 mM镁2+). 星号代表K之间显著差异的起点+/葡萄糖±2 mM钙2+第页-指示的液位。通过减去阴性对照组(0 mM Ca)的荧光减少量,对所有微量进行光漂白校正2+,3 mM镁2+,5 mM EGTA)。

为了将荧光降低与分泌囊泡释放BDNF–GFP直接联系起来,我们用破伤风毒素预先培养细胞,该毒素专门阻断了传质囊泡和分泌颗粒与质膜的融合(参见示例Ahnert-Hilger和Bigalke,1995年). 破伤风毒素(1 nM)预处理完全消除了K+/谷氨酸诱导的荧光减少(图C类;剩余荧光强度87±2%,n个=8个细胞),强烈表明在没有破伤风毒素的情况下观察到的荧光降低反映了BDNF–GFP从分泌囊泡释放到细胞外介质中。我们刺激培养物上清液(50 mM KCl,40 min)中BDNF-GFP免疫反应性的检测证实了这一解释:在钙存在的情况下,BDNF-GPP的水平为5.8±0.8 pg/ml2+与无钙时3.3±1.3 pg/ml相比2+(显著不同,第页<0.05,n个=5个独立实验)。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观察到的刺激诱导的荧光减少确实反映了分泌囊泡释放BDNF-GFP。

为了提供更多证据证明BDNF-GFP荧光的丧失并非由于质膜的兴奋毒性损伤所致,使用碘化丙啶排除试验测定细胞活力(见材料和方法)。在K的10分钟后+/谷氨酸刺激,99±6%的神经元排除了染料,而缓冲处理对照组为93±4%(与第页>0.15). 同样,即使去极化10分钟后24小时,神经元存活率也不受影响(未显示)。这些结果排除了BDNF-GFP荧光下降是由于膜完整性丧失的可能性。

为了确定引发释放的最低要求,我们通过高K值去极化神经元+单独使用(50mM,不添加谷氨酸)。这种模式与K模式一样有效+/谷氨酸刺激释放BDNF–GFP(图C、 荧光降低到61±3%,n个=四个单元中的15个簇)。排除额外谷氨酸受体激活的可能性(高钾时内源性释放谷氨酸仍可能发生+应用)有助于诱导BDNF–GFP的释放,我们用K刺激释放+/NMDA受体拮抗剂存在下的谷氨酸[200µMd日,-2-氨基磷新戊酸(APV)]、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20µM 6,7-二硝基喹啉-2,3-二酮(DNQX)]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I–III型(100µM LY 341495;Bortolotto等人,1999年). 该治疗既没有改变BDNF–GFP分泌的动力学也没有改变其范围(荧光降低到64±2%,6个细胞,30个簇;图C) ,表明在一般K+-诱导的去极化,谷氨酸受体的额外激活(例如作为辅助因子)对于释放BDNF–GFP是不必要的。

通常认为去极化诱导的小泡释放取决于钙的进入2+从细胞外空间(Lim等人,1990年;托马斯等人,1990年)而细胞外钙的作用2+神经营养素的释放尚不清楚(参见示例Blöchl和Thoenen,1995年;Goodmann等人,1996年). 因此,我们研究了在缺乏细胞外钙的情况下BDNF-GFP的释放是否受到抑制2+(0 mM钙2+,3 mM镁2+,5 mM EGTA;n个=10个细胞)或存在电压门控钙抑制剂2+通道(VGCC;100µM Cd2+,100µM镍2+单位:2 mM Ca2+,1 mM镁2+;n个=8个单元格)。两种治疗都完全阻断了BDNF-GFP的释放,刺激10分钟后剩余的荧光水平与未刺激的对照组没有区别(图(图3D)。D) ●●●●。这种对细胞外钙的依赖2+在一系列实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n个=3个细胞),在没有或存在细胞外钙的情况下连续刺激单个细胞2+仅当Ca2+可用(数据未显示)。这个Ca2+依赖性不是一种简单反映对Ca需求的间接效应2+-依赖性谷氨酸释放(随后启动BDNF分泌),因为K+/谷氨酸诱导的BDNF-GFP释放并不依赖谷氨酸受体刺激(见上文)。因此,Ca2+流入直接涉及BDNF释放过程本身(参见图6). 因为这种对细胞外钙的严格依赖2+,我们没有进一步调查钙的可能额外贡献2+从细胞内储存释放。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6.jpg

图6。通过不同的突触后去极化途径分泌BDNF-GFP。破伤风突触前刺激通过中间重复的谷氨酸释放导致突触后去极化和钙2+流入(红色路线)。这种去极化可以被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阻断(见图5). 相反,高K+溶液直接使突触后膜(蓝色路径)去极化,激活VGCC,从而绕过中间谷氨酸释放和突触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见图). 阻断Ca对BDNF释放的抑制作用2+流入(0 Ca2+; 2+/镉2+)以及BDNF从谷氨酸受体释放的独立性(在高钾刺激期间+)证明BDNF分泌直接依赖于突触后的2+大量涌入。同样,由于K+-诱导的突触后去极化不依赖于谷氨酸释放,抑制高钾+-破伤风毒素诱导的BDNF分泌表明,BDNF的分泌依赖于分泌囊泡的融合。

为了检查BDNF-GFP的释放是否局限于突触部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分别比较了同一细胞中突触和突触外簇(与FM 4-64缺乏共同定位)BDNF-GPP的释放。如图所示4,用K去极化+/Glu也能从所有被研究细胞的突触外部位有效释放BDNF-GFP(n个= 6). 由于囊泡轴突的释放仅限于活动的突触前终末(因此FM 4-64标记),突触前末梢明显缺乏这些突触外BDNF–GFP簇(参见图中黄色标记的区域4A) ,这种突触外释放提供了额外的证据,证明我们观察到的BDNF–GFP分泌是从树突进行的。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4.jpg

图4。同时从突触后和突触外树突位置释放BDNF-GFP。(A类)BDNF–GFP荧光(左)、突触前终末的FM 4-64标记(中)和从转染神经元的树突分支获得的合并图像(右)。突触(蓝色)和突触外(黄色)BDNF–GFP囊泡簇有标记。比例尺:5µm。(B类)K刺激后荧光减弱的时间进程+/(A)中显示的彩色编码区的Glu显示了突触和突触外簇释放BDNF–GFP的程度相当。由于囊泡轴突的释放仅限于突触前终末,而突触前终末在突触外BDNF–GFP簇(以黄色标记)中不存在,因此释放一定发生在树突中。

强直性突触前刺激后BDNF-GFP的突触后释放

为了研究高频刺激后BDNF-GFP的突触分泌,通过附近的玻璃吸管通过细胞外电刺激诱导突触活动。这种范式可靠地诱导了FM 4-64标记的突触前终末的去训练,表明了递质释放的生理水平(图5A和C)。同样的高频刺激模式(40秒内16次50赫兹的50脉冲)诱导BDNF–GFP从突触定位的树突状囊泡簇释放(图5B和C)。在所研究的16个细胞中,有8个细胞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范式。平均而言,强直刺激后5分钟的平均剩余荧光强度为79±1%,而非刺激对照组为97±2%(与第页<0.001). 荧光减少的平均时间常数为238±49 s,因此与K观察到的时间过程相当+/谷氨酸刺激。在所有实验中,成功的突触前刺激从记录结束时FM 4-64标记终端的去训练中明显可见(数据未显示)。

保存图片、插图等的外部文件。对象名称为cde578f5.jpg

图5。BDNF–GFP在高频突触刺激下的突触释放。(A类)使用细胞外破伤风刺激对FM 4-64标记突触前终末进行的典型去训练实验中的单色图像(在指定的时间点)【以50 Hz的频率以16×1s的脉冲(2.5 s的间隔)发出800个脉冲】。管道。,刺激吸管。(B类)BDNF–GFP簇与FM 4-64(左)的突触共定位以及破伤风刺激前后BDNF-GFP荧光的单色图像[与(A)中的范式相同]。(A)和(B)中的图像来自不同的单元格。(C类)标记在(B)(绿色三角形)中的突触后BDNF-GFP簇的荧光强度与相同条件下非刺激细胞的结果(黑色圆圈)的平均变化。红色方块显示(A)中标记的突触前终末FM 4–64的平均释放。指向黑色条的箭头表示刺激的持续时间。(D类)BDNF–GFP簇(绿色)与细胞FM 4–64(红色)的突触共定位(黄色)受到两轮强直刺激。单色图像显示BDNF–GFP荧光在DNQX/APV(a)首次破伤风之前,D/a首次破伤病之后250秒,第二次破伤风(b)之前,以及对照(c)再次破伤风之后250秒。注意,刺激仅在b和c之间引起荧光损失(E类)八个单元格的平均数据,如(D)所示。标签a–c表示(D)中所示图像的时间点。数据与两个tetani对齐(0′和0;tetani持续时间由指向黑色条的箭头指示)。时间轴上的间隙说明了单个细胞中两个tetani之间的时间间隔略有不同(210–380 s)。虚线是根据第一次破伤风前5分钟内的光漂白推断出来的。APV和DNQX对BDNF-GFP释放的可逆阻断表明,突触前强直刺激后BDNF-GPP的突触分泌依赖于突触后谷氨酸受体的去极化。比例尺:10微米(A),3微米(B和D)。

与K的情况一样+-诱导分泌,高频刺激后BDNF–GFP的释放并不局限于突触部位,在所研究的八个细胞中,有五个细胞从突触外树突BDNF-GFP簇中额外释放BDNF?GFP(与K+-诱导分泌,如图所示4)表明突触后去极化在树突树中扩散。这种突触外释放的效率稍低,相当于同一细胞的突触BDNF-GFP簇中观察到的荧光减弱的约60%(数据未显示)。

电刺激后树突状BDNF-GFP的突触释放可能是由于突触后质膜的直接去极化导致VGCC活化,也可能是由于谷氨酸受体诱导的突触后去极化导致Ca2+大量涌入。为了区分这两种可能性,我们对同一细胞进行了连续的强直刺激实验:首先,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DNQX和APV)存在的情况下,然后在不存在这些拮抗剂的情况下进行相同的刺激(图5D和C)。DNQX/APV中BDNF-GFP的释放对细胞外刺激的强度敏感(-40至-80 V;材料和方法)。因此,在15个实验中有7个实验中,BDNF–GFP的释放是由突触后直接去极化引起的第一次破伤风刺激引起的(莱斯曼和休曼,1998年); 这些细胞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在DNQX/APV存在下电刺激未能诱导分泌的其余8个细胞中,在没有DNQX/APV的情况下,随后刺激相同的突触成功释放BDNF-GFP;第二次刺激后5分钟,剩余平均荧光强度为75±2%(图5E) ●●●●。正如预期的那样,破伤风诱导的FM 4-64标记突触前终末去训练不受DNQX/APV治疗的影响(数据未显示),这表明突触前递质释放发生在两轮破伤风刺激期间。因此,与高钾直接突触后去极化的结果相反+(图)强直性突触前刺激后的突触后去极化依赖于突触后谷氨酸受体(图6). 最重要的是,强直性突触前刺激后BDNF–GFP的释放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激活的依赖性提供了直接的生理证据,表明BDNF–GFP的释放发生在突触后结构:尽管突触前元件在两轮强直性刺激中都去极化,BDNF–GFP的释放仅发生在突触后去极化可能的情况下(即在没有DNQX/APV的情况下)。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BDNF从常用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后结构中释放出来。

讨论

使用BDNF-GFP荧光的延时视频显微镜,我们的结果直接证明了BDNF-GPP从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的突触后位点囊泡释放。这个释放过程依赖于突触后钙的内流2+通过强直突触刺激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激活或通过VGCC的直接突触后门控(例如,在高K刺激下+). 自活动依赖性突触后钙2+内流在许多兴奋性突触触发LTP和长期抑制(LTD),我们的数据与BDNF在突触可塑性中是逆行或旁分泌突触信使的观点一致,正如许多神经元回路所假设的那样(Thoenen,1995年;Berninger和Poo,1996年;Bonhoeffer,1996年;Katz和Shatz,1996年;舒曼,1999). 虽然我们没有将BDNF-GFP的释放与电生理记录直接相关,但大量数据表明BDNF诱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有利于BDNF介导的LTP而不是LTP。

尽管之前已经通过细胞培养上清液的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研究了BDNF的活性依赖性神经元释放(古德曼., 1996;卡诺萨., 1997;Balkowiec和Katz,2000年)然而,无论是神经元BDNF分泌的位点还是启动这种释放过程所需的突触活性水平都无法确定。使用突触前标志物突触蛋白I,我们之前已经显示了大脑皮层神经元中BDNF–GFP分泌颗粒的突触靶向性(豪本萨克., 1998). 此外,小岛. (2001)最近显示BDNF–GFP与突触后标记物PSD95和高钾共同定位+-诱导皮层神经元释放BDNF-GFP。然而,神经营养素突触分泌的实时测量和表征以前还没有进行过。此外,细胞外钙的作用2+神经营养素在神经元中的释放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以前的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一种独立于细胞外钙的机制2+(参见示例巴洛赫., 1995;卡诺萨., 1997;格里斯贝克., 1999). BDNF-GFP的释放对细胞外钙的严格依赖性2+正如这里所观察到的,与之前的结果不一致。然而,由于我们的方法使我们能够专注于单个细胞中BDNF的突触释放,并以比以往研究更快的时间尺度研究释放,因此BDNF突触释放的特性可能与从其他释放位点观察到的神经营养素分泌特性不同。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通过抗GF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定量相邻未转染神经元胞体中积累的BDNF-GFP,在固定制剂中测定转染神经元突触前BDNF-GPP的转移(小原., 2001). 这些结果与此处提供的数据没有冲突。然而,由于BDNF–GFP的树突定位非常显著(即97%),以及我们的释放实验中细胞的选择程序(即排除显示轴突定位的细胞;见图2),我们的重点是突触后BDNF–GFP的释放。此外,在突触外位置伴随的BDNF–GFP树突状释放(见图4)以及BDNF-GFP分泌对突触前强直刺激后突触后谷氨酸受体激活的依赖性(图5)在我们的实验中,明确表明BDNF从突触后结构中释放。然而,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探索是否在特定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突触前和突触后释放BDNF-GFP。

破伤风毒素阻断BDNF–GFP的释放强烈表明BDNF的分泌源于囊泡融合事件。BDNF-GFP释放对钙的依赖性2+内流表明BDNF小泡是调节分泌途径的分泌颗粒,而不是组成性释放的小泡,它们独立于钙释放2+信号(Halban和Irminger,1994年). 这与GFP和myc标记的BDNF与分泌颗粒标记蛋白的共同定位相一致(豪本萨克., 1998;莫勒., 1998).

与发射器释放相比,BDNF–GFP的释放开始较慢(图5)与之前关于神经内分泌PC12细胞分泌颗粒分泌肽的研究一致(伯克., 1997;冗长的., 1997,2001)和其他肽分泌模型系统(卡赛,1999年). 这种延迟的分泌开始被认为反映了融合能力分泌颗粒向质膜释放部位的扩散(伯克., 1997;曼斯维尔德和套件,2000年).

近年来,已有证据表明调节性胞吐也可发生在神经元的体干细胞室中,其性质使人联想到肽分泌(Huang和Neher,1996年;列多., 1998;马列替克拯救组织,1998年). 这些数据与本文报道的谷氨酸能突触BDNF–GFP的调节性突触后分泌相一致。有趣的是,细胞内钙2+触发分泌颗粒胞吐的水平(<1µM)(参见示例., 1990;维尔哈吉., 1991;Huang和Neher,1996年)比神经末梢分泌递质所需的量低一个数量级(>50µM)(例如海德堡., 1994). 因此,这里也观察到了去极化结束后肽分泌的典型慢偏移动力学(参见示例图5)-可以用残余钙的缓慢下降来解释2+水平,维持Ca后的胞吐2+流入已终止(卡赛,1999年). 或者,慢衰变动力学可能是由组成性激活的CaM激酶II引起的,该激酶II被认为也可以在静止的细胞内Ca处介导胞吐2+水平(施韦策., 1995;马来语-拯救., 1998)或实际分泌事件后肽致密核的延迟溶解(安格利森., 1999).

与高K相比+-高频突触前刺激后BDNF-GFP的释放依赖于突触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比较图和5)。5). 虽然乍一看这似乎是矛盾的,但这种对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不同依赖性是一个预期的发现,反映了实验中使用的突触后去极化的不同途径。在局部突触前刺激的情况下,BDNF的释放依赖于谷氨酸受体介导的突触后去极化来触发Ca2+高钾使神经元膜普遍去极化+可以直接打开突触后VGCC以触发Ca2+与谷氨酸受体激活无关的内流(图6). 这表明突触BDNF–GFP释放的可能空间限制只有在Ca2+流入仍然是局部的。

我们用于诱导BDNF–GFP突触释放的电刺激模式与电生理LTP诱导范式相似(参见示例布利斯和洛莫,1973年;., 1997). 同样,虽然BDNF肯定不是LTP的唯一介导者,但BDNF内源性水平的降低抑制了破伤风诱导的LTP在啮齿类动物海马中的表达(科尔特., 1995;., 1997); 可以通过延长外源性BDNF的供应来克服的赤字(菲格罗夫., 1996;科尔特., 1996;帕特森., 1996). 然而,这些影响是否反映了BDNF在LTP中的允许作用,只是有利于诱导过程,或者BDNF本身的急性释放是否可以直接触发LTP的诱导,仍然没有定论。我们观察到强直刺激后2分钟内BDNF–GFP的活性依赖性突触后分泌,以及BDNF在短期内增强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功效的已知作用(莱斯曼,1998年;舒曼,1999年)支持BDNF实际上可以介导海马中某些类型的活动依赖性突触可塑性的诱导这一观点。然而,高频刺激后BDNF的树突状分泌能否在足够的空间限制下发生,以解释突触可塑性的输入特异性,尚待确定。

材料和方法

海马微培养

分离出生后大鼠海马微培养物的制备如下所述莱斯曼和休曼(1998)稍作修改。在含有10%胎牛血清(FCS)的Dulbecco改良Eagle’s培养基(DMEM)中分离出生后的原代(P0–P2)新生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并在玻璃盖片上以低密度培养,7–14天后产生直径为100–300µm的星形胶质细胞岛体外(DIV)。将出生后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以低密度(每个星形胶质细胞岛1–5个神经元)放置在星形胶质细胞盖玻片上,并在无血清培养基(含2%B27的Neurobasic;Life Technologies)中培养神经元。4天后,添加4µM阿糖胞苷(AraC)以抑制胶质细胞增殖。

转染

在7–9 DIV处用Ca2+磷酸盐沉淀法豪本萨克. (1998)细胞在转染后3-5天(11-14 DIV)用于实验,此时成熟的谷氨酸能突触已经形成(莱斯曼和休曼,1998年). 为了检查BDNF-GFP的囊泡释放,在记录之前,将转染细胞与1 nM破伤风毒素(G.Ahnert-Hilger的礼物)在培养基中培养20小时。通过突触前终末缺乏FM4-64染色来判断囊泡释放的成功阻断。

荧光成像

将带有转染细胞的盖玻片转移到带对开底的Petriperm培养皿(Heraeus)中。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Olympus IX 70)的高孔径油浸物镜(40×,n.a.1.0;100×,n.a.1.35)检查细胞。GFP荧光通过窄激发(450–490 nm)和发射(二色镜:495 nm;500–550 nm)带通滤波器检测。红色Cy3、FM 4-64和碘化丙啶荧光分别用定制的滤光片组检测(激发:530-550 nm;二色镜:570 nm;发射:590-650 nm)。探头的照明仅限于图像采集,并由电子快门设备(Uni-Blitz)控制。照片由数字CCD相机拍摄(Sensys 1401E;光度学)。以10s的间隔采集时间推移图像。使用MetaView软件(Universal Imaging)进行数据分析。在延时记录中,对人工调整的感兴趣区域中的荧光强度(负背景)进行分析,并将相应的平均荧光强度标准化到刺激开始时(t吨在图形中=0)。由于单个细胞之间BDNF-GFP表达水平的差异,光照强度和曝光时间因细胞而异,导致控制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光漂白。曲线图中插入了一条趋势线,该趋势线外推了每次记录开始时对照液滴注5分钟期间的荧光变化,并给出了因光漂白导致的荧光降低的估计值。在这5分钟的对照灌注期间,来自光漂白>20%的细胞的时间推移数据被丢弃。所有实验均在室温(22°C)下进行。错误表示SEM(来自不同单元格的汇总数据)或SD(来自同一单元格的数据)。使用未配对学生的t吨-测试。

超融合系统和FM染色

在释放实验中,细胞被重力驱动的层流局部超流系统持续超流(莱斯曼和迪策尔,1995年),允许在10秒内完全交换连续应用的解决方案。标准细胞外液(ECS)含有100 mM NaCl、4 mM KCl、20 mM HEPES、2 mM CaCl2,1 mM氯化镁2,10 mM葡萄糖,0.01 mM甘氨酸,pH值7.3。对于高K+-诱导去极化,46 mM KCl被等量的NaCl取代。在一些实验中,二价阳离子的浓度更改为0 mM Ca2+,3 mM镁2+(包括5 mM EGTA)以最小化Ca2+大量涌入。如有指示,向ECS中添加20µM DNQX、200µM APV或100µM LY 341495,以分别抑制AMPA、NMDA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I–III类)。抑制电压门控钙2+通道,100µM Ni2+和100µM Cd2+在一些实验中添加到ECS中。用高钾条件下10µM FM 4-64对40 s激发的细胞标记活突触前终末+(50 mM)ECS,然后在0 Ca中进行广泛清洗2+云服务器。

电刺激

为了释放BDNF–GFP和FM 4-64,使用一个大直径(10µm)的玻璃移液管进行电突触刺激,移液管内充满ECS并连接到细胞外刺激器(莱斯曼和休曼,1998年). 以50 Hz的频率施加一秒钟的方形脉冲(-40至-80 V,持续2 ms)。这种范式可靠地诱导了附近细胞的动作电位,正如FM 4-64标记的突触前终末的去训练所证明的那样,该终末在1µM河豚毒素(TTX)的存在下被阻断。使用这种方法,在所有破伤风诱导的BDNF-GFP释放实验之前,立即检查突触前刺激是否成功。

细胞活力

用K刺激转染神经元10分钟+/Glu溶液,并与2.5µg/ml碘化丙啶(分子探针)在ECS中孵育(30分钟,37°C)。活细胞排除了DNA染料,而坏死和凋亡细胞则显示出红色荧光细胞核(Ankarcrona等人,1995年). 确定存活神经元的数量n个=三个独立实验中的30个微培养岛(5–20个神经元/岛),并与缓冲处理对照组(10分钟ECS,不含K+/Glu)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留在培养基中直到染色)。细胞存活率是相对于未经治疗的对照组的存活率。

免疫细胞化学

使用标准程序固定BDNF-GFP转染海马神经元的盖玻片(磷酸盐缓冲盐水中4%甲醛)并渗透(0.1%Triton X-100)。将单克隆突触蛋白I抗体(1:400;由L.DeGennaro善意提供)、PSD95抗体(1:200;Calbiochem)、MAP2抗体(1:2000;Sigma)和GAD65抗体(1:20000;BioTrend)在室温下培养1 h,然后用Cy3-偶联抗鼠二级抗体(1:1000;Sigram)培养(RT,1 h)。为了重新定位细胞进行连续的FM 4-64和MAP2染色,将神经元培养在Cellocate盖玻片(Eppendorf)上。树突中BDNF–GFP荧光的百分比是通过BDNF-GFP荧光叠加(不包括胞体)和细胞各自的MAP2染色计算的。树突丝状伪足是通过它们从初级树突中规则出现和在<50µm后突然终止来判断的(见图1A) ●●●●。

BDNF酶联免疫吸附法

BDNF–GFP转染出生后大鼠皮质块培养(参见豪本萨克., 1998; 800 000个细胞/3.5 cm培养皿,13–15 DIV,转染后5–6天)用400µl高(50 mM)K培养45分钟+-存在(2 mM)或不存在细胞外钙的ECS2+随后使用商业试剂盒(BDNF-ELISA E-max;Promega)对培养物进行处理,以进行BDNF的免疫吸附检测。该试验中BDNF免疫反应性低于同等处理的未转染培养物上清液中的检测限。

致谢

作者感谢T.Bonhoeffer和K.Gottmann提出的宝贵建议;I.Dietzel、K.Erdmann、U.Eysel、T.Mittmann和M.Volgushev对手稿进行批判性阅读;G.Ahnert-Hilger慷慨提供破伤风毒素;和S.Hoppe提供了卓越的技术援助。由DFG授予SFB 509/C9支持。

工具书类

  • Ahnert-Hilger G.和Bigalke,H.(1995)破伤风和肉毒神经毒素中毒的分子方面。掠夺。神经生物学。,46, 83–9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ngleson J.K.、Cochilla,A.J.、Kilic,G.、Nussinovitch,I.和Betz,W.J.(1999)通过单个细胞外事件成像揭示神经内分泌细胞致密核释放的调节。《自然神经科学》。,2, 440–44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nkarcrona M.、Dypbukt,J.M.、Bonfoco,E.、Zhivotovsky,B.、Orrenius,S.、Lipton,S.A.和Nicotera,P.(1995)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死亡:取决于线粒体功能的一系列坏死或凋亡。神经元,15, 961–97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alkowiec A.和Katz,D.M.(2000)用ELISA检测初级感觉神经元内源性BDNF的活性依赖性释放就地.《神经科学杂志》。,20, 7417–742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rninger B.和Poo,M.(1996)神经营养因子的快速作用。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6, 324–33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etz W.B.、Mao,F.和Smith,C.B.(1996年)《影像学胞吐和胞吞》。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6, 365–37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liss T.V.P.和Collingridge,G.L.(1993)记忆的突触模型:海马体的长期增强。自然,361, 31–3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liss T.V.P.和Lomo,T.(1973)刺激穿支通路后麻醉兔齿状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生理学杂志》。,232, 331–35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löchl A.和Thoenen,H.(1995)海马神经元释放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特征:构成性和非传统钠依赖性调节途径的证据。《欧洲神经科学杂志》。,7, 1220–122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nhoeffer T.(1996)神经营养素和新皮质的活动依赖性发育。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6, 119–126.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rtolotto Z.A.、Fitzjohn,S.M.和Collingridge,G.L.(1999)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海马LTP和LTD中的作用。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9, 299–30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urke N.V.、Han,W.、Li,D.、Takimoto,K.、Watkins,S.C.和Levitan,E.S.(1997)神经元肽的释放受到分泌颗粒迁移率的限制。神经元,19, 1095–110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anossa M.、Griesbeck,O.、Berninger,B.、Campana,G.、Kolbeck,R.和Thoenen,H.(1997)神经营养素释放的神经营养素:对活动依赖性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4, 13279–13286.[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armignoto G.、Pizzoruso,T.、Tia,S.和Vicini,S.(1997)BDNF和NGF增强了大鼠视觉皮层中的兴奋性突触传递。《生理学杂志》。,498, 153–164.[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ala J.C.、Feinberg,M.、Popov,V.和Harris,K.M.(1998)通过发育中的海马区CA1中的树突状丝足进行突触发生。《神经科学杂志》。,18, 8900–891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igurov A.、Pozzo-Miller,L.D.、Olafsson,P.、Wang,T.和Lu,B.(1996)海马中神经营养素对高频刺激和LTP的突触反应的调节。自然,381, 706–7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oodman L.J.、Valverde,J.、Lim,F.、Geschwind,M.D.、Federoff,H.J.、Geller,A.I.和Hefti,F.(1996)海马神经元BDNF的调节释放和极化定位。分子细胞。神经科学。,7, 222–23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riesbeck O.、Canossa M.、Campana G.、Gärtner A.、Hoener M.、Nawa H.、Kolbeck R.和Thoenen H.(1999)NGF和BDNF的分泌特性是否存在差异?神经营养素在活动依赖性神经元可塑性中调节作用的意义。微型计算机。Res.技术。,45, 262–27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lban P.A.和Irminger,J.-C.(1994)分泌蛋白质的分类和处理。生物化学。J。,299, 1–18.[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aubensak W.,Narz,F.,Heumann,R.和Lessmann,V.(1998)BDNF–GFP分泌颗粒位于培养皮层神经元的突触连接附近。细胞科学杂志。,111, 1483–149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eidelberger R.、Heinemann,C.、Neher,E.和Matthews,G.(1994),突触末端胞吐率的钙依赖性。自然,371, 513–51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ang L.Y.M.和Neher,E.(1996)Ca2+-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的依赖性胞吐。神经元,17, 135–14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ech S.、Fischer,M.、Doll,T.和Matus,A.(1997)肌动蛋白与树突棘关系中的异构体特异性。《神经科学杂志》。,17, 9565–957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ng H.和Schuman,E.M.(1995)长效神经营养素诱导成人海马突触传递增强。科学类,267, 1658–166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ng H.、Welcher,A.、Shelton,D.和Schuman,E.M.(1997)《神经营养素与时间:TrkB信号在海马长期增强中的不同作用》。神经元,19, 653–66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sai H.(1999)钙的比较生物学2+依赖性胞吐:动力学多样性对分泌功能的影响。《神经科学趋势》。,22, 88–9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atz L.C.和Shatz,C.J.(1996)突触活动和皮层回路的构建。科学类,274, 1133–113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hara K.、Kitamura,A.、Morishima,M.和Tsumoto,T.(2001)BDNF向突触后神经元的活性依赖性转移。科学类,291, 2419–242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jima M.、Takei,N.、Numakawa,T.、Ishikawa、Y.、Suzuki,S.、Matsumoto,T.,Katoh-Semba,R.、Nawa,H.和Hatanaka,H.(2001)BDNF–GFP的生物学特性和光学成像表明,BDNF在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神经突中依赖于活动的局部释放。《神经科学杂志》。物件。,64, 1–10.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rte M.、Carroll,P.、Wolf,E.、Brem,G.、Thoenen,H.和Bonhoeffer,T.(1995)缺乏BDNF的小鼠海马长期增强功能受损。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2, 8856–8860.[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rte M.、Griesbeck,O.、Gravel,C.、Carroll,P.、Staiger,V.、Thoenen,H.和Bonhoeffer,T.(1996)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到海马CA1区可恢复BDNF突变小鼠的长期增强作用。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3, 12547–12552.[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ng T.、Wacker I.、Steyer J.、Kaether C.、Wunderlich I.、Soldati T.、Gerdes H.-H.和Almers W.(1997)加州大学2+用绿色荧光蛋白和渐逝波显微镜观察单个细胞内触发肽分泌。神经元,18, 857–86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ng T.,Bruns,D.,Wenzel,D.,Riedel,D.,Holroyd,P.,Thiele,C.和Jahn,R.(2001)SNARE集中在胆固醇依赖的簇中,这些簇定义了胞吐的对接和融合位点。EMBO J。,20, 2202–2213.[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ssmann V.(1998)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神经营养素依赖性调节。Gen.Pharmacol公司。,31, 667–67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ssmann V.和Dietzel,I.D.(1995)两种动力学上不同的5-羟色胺活化氯药用水蛭Retzius-P细胞突触的电导。《神经科学杂志》。,15, 1496–1505.[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ssmann V.和Heumann,R.(1998)海马微培养中NT-4/5或BDNF对单一谷氨酸能突触的调节:突触前增强依赖于预先建立的配对脉冲促进。神经科学,86, 399–41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ssmann V.、Gottmann,K.和Heumann,R.(1994)BDNF和NT-4/5增强培养海马神经元中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神经报告,6, 21–2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vine E.、Dreyfus,C.F.、Black,I.B.和Plummer,M.P.(1995)BDNF通过突触后酪氨酸激酶受体快速增强海马神经元的突触传递。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2, 8074–8077.[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vine E.S.、Crozier,R.A.、Black,I.B.和Plummer,M.(1998)BDNF通过增加N个-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活性。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5, 10235–1023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ewin G.R.和Barde,Y.A.(1996)《神经营养素的生理学》。每年。神经科学评论。,19, 289–317.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 Y.,Xu,Y.F.,Ju,D.S.,Lester,H.A.,Davidson,N.和Schuman,E.M.(1998)主要负TrkB受体T1的表达揭示了BDNF诱导海马神经元突触增强中突触前信号的需求。程序。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美国,95, 10884–10889.[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m N.F.、Nowycky,M.C.和Bookman,R.J.(1990)直接测量单个脊椎动物神经末梢的胞吐和钙电流。自然,344, 449–45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ledo P.M.、Zhang,X.、Südhof,T.C.、Malenka,R.C.和Nicoll,R.A.(1998),突触后膜融合和长期增强。科学类,279, 399–40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letic-Savetic M.、Koothan,T.和Malinow,R.(1998)培养海马神经元中钙激发的树突状细胞胞吐。第二部分: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介导。《神经科学杂志》。,18, 6814–6821.[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ansvelder H.和Kit,K.(2000)神经内分泌细胞的钙通道和大的致密核心囊泡的释放:空间组织和功能耦合。掠夺。神经生物学。,62, 427–441.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Möller J.C.、Krüttgen,A.、Heymach,J.V.、Ghori,N.和Shooter,E.M.(1998)表位标记神经营养素在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神经科学杂志》。物件。,51, 463–472.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Patterson S.L.、Abel,T.、Deuel,T.A.S.、Martin,K.C.、Rose,J.C.和Kandel,E.R.(1996),重组BDNF可缓解BDNF基因敲除小鼠的基础突触传递和海马LTP缺陷。神经元,16, 1137–1145.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uman E.M.(1999)神经营养素对突触传递的调节。货币。操作。神经生物学。,9, 105–109.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hweitzer E.S.、Sanderson,M.J.和Wasterlain,C.G.(1995)Ca对PC12细胞儿茶酚胺分泌调节的抑制2+/钙调蛋白激酶II抑制剂KN-62。细胞科学杂志。,108, 2619–262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hoenen H.(1995)神经营养素和神经元可塑性。科学类,270, 593–598.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homas P.、Surprenant,A.和Almers,W.(1990)《细胞溶胶钙》2+大鼠垂体单个黑素营养素的胞吐和胞吞。神经元,5, 723–733.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Verhage M.、McMahon,H.T.、Ghijsen,W.E.、Boomsma,F.、Scholten,G.、Wiegant,V.M.和Nicholls,D.G.(1991)氨基酸、神经肽和儿茶酚胺从隔离神经末梢的差异释放。神经元,6, 517–524. [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由以下人员提供自然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