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问密钥 NCBI主页 MyNCBI主页 主要内容 主导航
生物化学杂志。2003年3月1日;370(第2部分):679–686。
数字对象标识:10.1042/BJ20021311
预防性维修识别码:PMC1223189项目
PMID:12437513

拟南芥茄烯基二磷酸合成酶的克隆及其动力学特性。

摘要

反式长链戊基二磷酸合成酶催化异戊烯基二磷酸(C(5))单元与烯丙基二磷酸的连续缩合,生成C(30)-C(50)戊基二磷酸酯,这是戊基醌侧链的前体。基于产品特异性与迄今为止已确定的反式戊二磷酸合成酶中第一个富含天冬氨酸基序周围区域之间的关系,我们从拟南芥中分离出一个反式长链戊二磷酸合酶成员的cDNA。该cDNA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并对重组His(6)标记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产物分析表明,该cDNA编码茄尼基二磷酸(C(45))合成酶(At-SPS)。At-SPS使用法尼基二磷酸(FPP;C(15))和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酯(GGPP;C),但不接受C(5)或C(10)烯丙基二磷酸作为底物。FPP和GGPP的米氏常数分别为5.73μM和1.61μM。我们还对从拟南芥植物中提取的戊烯基醌的侧链进行了分析,并表明其主要的戊烯基醌,即plastoquinone和ubiquinone,包含C(45)prenyl部分。这表明At-SPS可能参与了一个或两个戊二酮侧链的生物合成。这是第一个从多细胞生物中建立的反式长链戊基二磷酸合成酶。

全文

本文全文可作为PDF格式(204K)。

选定的引用

这些参考文献在PubMed中。这可能不是本文的完整参考文献列表。

  • 小仓京子(Ogura Kyozo)、小山谷城(Koyama Tanetoshi)。异戊二烯链延伸的酶学方面。化学版次。1998年6月18日;98(4) :1263–1276。[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zkopiñska A.Ubiquinone公司。醌环及其类异戊二烯侧链的生物合成。细胞内定位。生物化学学报。2000;47(2):469–4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nkle PC,McCarty RE。细胞如何生成ATP。《科学与Am》。1978年3月;238(3) :104–12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ope AB。叶绿体细胞色素bf复合物:功能的关键焦点。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1993年6月10日;1143(1):1–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asey RP。氧化磷酸化节能酶的膜重构。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1984年12月17日;768(3-4):319–34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rei B、Kim MC、Ames BN。Ubiquinol-10在生理浓度下是一种有效的脂溶性抗氧化剂。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0年6月;87(12):4879–488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undal T,Forsmark-Andreée P,Ernster L,Andersson B.叶绿体类囊体膜中还原质体醌的抗氧化活性。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Arch Biochem Biophys。1995年12月1日;324(1):117–12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akaihara T、Honda A、Tateyama S、Sagami H。菠菜叶中合成聚戊烯醇和多烯醇的聚戊烯二磷酸合成酶活性的亚细胞分离。生物化学杂志。2000年12月;128(6):1073–107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elourme D,Lacroute F,Karst F.通过酵母功能互补克隆拟南芥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cDNA。植物分子生物学。1994年12月;26(6):1867–187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unillera N、ArróM、Delourme D、Karst F、Boronat A、Ferrer A.拟南芥含有两个差异表达的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基因。生物化学杂志。1996年3月29日;271(13):7774–778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Cunillera N,Boronat A,Ferrer A。拟南芥FPS1基因产生一种新的mRNA,编码线粒体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亚型。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6月13日;272(24):15381–1538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Gaffe J,Bru JP,Causse M,Vidal A,Stamitti-Bert L,Carde JP,Gallusci P.LEFPS1,番茄法尼基焦磷酸基因在果实发育早期高度表达。植物生理学。2000年8月;123(4):1351–1362.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colnik PA,Bartley GE。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拟南芥cDNA的核苷酸序列。植物生理学。1994年4月;104(4):1469–147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kada K、Saito T、Nakagawa T、Kawamukai M、Kamiya Y。在拟南芥不同器官中表达的五种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定位于三个亚细胞亚区。植物生理学。2000年4月;122(4):1045–1056.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efner J,Ketchum RE,Croteau R.加拿大红豆杉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cDNA的克隆和功能表达,以及该戊基转移酶在诱导细胞产生紫杉醇中的作用评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Arch Biochem Biophys。1998年12月1日;360(1):6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shby MN,Edwards PA。两种酵母辅酶Q突变体缺陷的阐明。编码六戊基焦磷酸合成酶的结构基因的特征。生物化学杂志。1990年8月5日;265(22):13157–1316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铃木K、冈田K、神谷Y、朱XF、中川T、川木开M、松田H。对裂变酵母中癸二烯基二磷酸合成酶(dps)基因的分析表明,泛醌作为抗氧化剂的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3月;121(3):496–50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sai K、Fujisaki S、Nishimura Y、Nishino T、Okada K、Nakagawa T、Kawamukai M、Matsuda H。编码八戊基二磷酸合成酶的大肠杆菌ispB(cel)基因的鉴定。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1994年7月15日;202(1) :340–34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Koike-Takeshita A、Koyama T、Obata S、Ogura K。两种基本蛋白质基因的分子克隆和核苷酸序列构成了一个新的七苯二磷酸合成酶系统。生物化学杂志。1995年8月4日;270(31):18396–1840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kada K、Kamiya Y、Zhu X、Suzuki K、Tanaka K、Nakagawa T、Matsuda H、Kawamukai M。荚膜红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中编码茄尼基二磷酸合成酶的sds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中的功能表达。细菌杂志。1997年10月;179(19):5992–5998.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kada K、Kainou T、Tanaka K、Nakagawa T、Matsuda H、Kawamukai M。编码亚氧化葡萄糖杆菌十戊基二磷酸合成酶的ddsA基因的分子克隆和突变分析。欧洲生物化学杂志。1998年7月1日;255(1):52–5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g K,Ohnuma S.异戊烯二磷酸合成酶链长测定机制及其对分子进化的影响。生物化学科学趋势。1999年11月;24(11) :445–45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rshis LC、Yan M、Poulter CD、Sacchettini JC。重组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2.6-A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生物化学。1994年9月13日;33(36):10871–1087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arshis LC、Proteau PJ、Kellogg BA、Sacchettini JC、Poulter CD。异戊二磷酸合成酶对产品链长度的调节。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1996年12月24日;93(26):15018–15023.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hnuma S、Hirooka K、Hemmi H、Ishida C、Ohto C、Nishino T。古细菌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的产品特异性转换。用于测定戊基转移酶反应链长的必需氨基酸残基的鉴定。生物化学杂志。1996年8月2日;271(31):18831–18837.[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hnuma S i,Narita K,Nakazawa T,Ishida C,Takeuchi Y,Ohto C,Nishino T。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第一个富含天冬氨酸基序之前第五位氨基酸残基在最终产物测定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杂志。1996年11月29日;271(48):30748–307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hnuma S i,Hirooka K,Ohto C,Nishino T。从古代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到法尼基二磷酸合酶的转化。第一个富含天冬氨酸基序之前的两个氨基酸仅决定真核生物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的活性。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2月21日;272(8):5192–519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rooka K,Kato T,Matsu-ura J,Hemmi H,Nishino T。酸性硫菌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组氨酸-114在链长测定中的作用。FEBS信函。2000年9月8日;481(1) :68–7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hnuma S、Hirooka K、Tsuruoka N、Yano M、Ohto C、Nakane H、Nishino T。聚戊烯二磷酸在戊基转移酶中伸长的途径。深入了解测定戊基转移酶链长的常见机制。生物化学杂志。1998年10月9日;273(41):26705–26713.[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rooka K、Ohnuma S、Koike-Takeshita A、Koyama T、Nishino T。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庚烯基二磷酸合成酶的产品链长度测定机制。欧洲生物化学杂志。2000年7月;267(14):4520–452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aemmli UK。T4噬菌体头部组装过程中结构蛋白的裂解。自然。1970年8月15日;227(5259):680–685.[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radford MM。一种利用蛋白质-眼睛结合原理快速灵敏地定量微量蛋白质的方法。分析生物化学。1976年5月7日;72:248–25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Fujii H,Koyama T,Ogura K.聚丙酰基焦磷酸盐的高效酶解。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1982年9月14日;712(3):716–718.[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Jemiota-Rzemiñska M,Latowski D,Strzałka K。通过HPLC分析研究了质体醌和泛醌在脂质体膜中的掺入。醌侧链长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化学物理脂质。2001年3月;110(1):85–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Archer EK,Keegstra K.叶绿体蛋白质输入的当前观点和运输机制起源的假说。生物能生物膜杂志。1990年12月;22(6):789–81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Emanuelsson O,Nielsen H,von Heijne G.ChloroP,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叶绿体转运肽及其裂解位点的方法。蛋白质科学。1999年5月;8(5) :978–984。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Hirokawa T,Boon-Chieng S,Mitaku S.SOSUI:膜蛋白的分类和二级结构预测系统。生物信息学。1998;14(4):378–37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uvier F、Suire C、d'Harlingue A、Backhaus RA、Camara B。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的分子克隆和植物细胞中单萜烯合成的分区。工厂J。2000年10月;24(2):241–252.[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Bonk M、Hoffmann B、Von Lintig J、Schledz M、Al-Babili S、Hobeika E、Kleinig H、Beyer P.体外四种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酶的叶绿体导入揭示了膜结合和寡聚体组装之前的不同命运。欧洲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8月1日;247(3):942–950.[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oll J,Schultz G,Joyard J,Douce R,Block MA。菠菜叶绿体分离外膜和内膜中戊基醌的定位和合成。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Arch Biochem Biophys。1985年4月;238(1):290–2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Swiezewska E,Dallner G,Andersson B,Ernster L.菠菜叶片内质网高尔基膜中泛醌和质醇醌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杂志。1993年1月15日;268(2):1494–1499.[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Osowska-Rogers S、Swiezewska E、Andersson B、Dallner G。内质网-高尔基体系统是菠菜叶片中质体醌合成的主要场所。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1994年11月30日;205(1):714–721.[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Wanke M,Dallner G,Swiezewska E.菠菜细胞中质体醌和泛醌合成的亚细胞定位。Biochim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1月15日;1463(1):188–19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Thompson JD、Higgins DG、Gibson TJ。CLUSTAL W:通过序列加权、特定位置间隙惩罚和权重矩阵选择提高渐进式多序列比对的敏感性。核酸研究。1994年11月11日;22(22):4673–4680。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Lichtenthaler HK,Schwender J,Disch A,Rohmer M.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类异戊二烯的生物合成通过甲羟戊酸非依赖途径进行。FEBS信函。1997年1月6日;400(3):271–274.[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 Disch A、Hemmerlin A、Bach TJ、Rohmer M.甲羟戊酸衍生的异戊烯二磷酸是烟草BY-2细胞中泛醌-戊烯侧链的生物合成前体。生物化学杂志。1998年4月15日;331(第2部分):615-621。 [PMC免费文章][公共医学][谷歌学者]

文章来自生物化学杂志由以下人员提供生物化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