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联盟在无线电网创新试验台上的合作。 (英语) Zbl 1188.68057号

Doulamis,T.(编辑)等人,《网格应用的网络》。第三届国际ICST会议,GridNets 2009,希腊雅典,2009年9月8日至9日。修订了选定的论文。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ISBN 978-3-642-11732-9/pbk;978-3-442-11733-6/电子书)。计算机科学、社会信息学和电信工程研究所课堂讲稿25,139-146(2010)。
摘要:本文描述了由学术和非学术实体组成的虚拟联盟协调的无线网格创新试验台(WGiT)的形成。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是大学与其他几个学术、政府和企业合作伙伴的主要合作伙伴。目标包括:1)协调知识共享,2)定义无线网格网络应用的关键参数,3)动态连接有线和无线设备、内容和用户,4)连接VT-CORNET、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认知无线电网络测试平台,5)在没有专用服务器的情况下形成移动和固定设备的自组织网络或网格,6)通过学术、贸易和流行出版物(包括在线媒体)加深对无线网格应用、设备、网络、用户和市场行为的了解,7)确定可能使被评估的创新进入美国和国际市场的政策,以及8)实施和评估国际虚拟协作过程。
有关整个系列,请参见[Zbl 1185.68028号].

MSC公司:

68M10个 计算机系统中的网络设计和通信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cKnight,L.W.:《认知无线网格:国际研究与教育试验台》。NSF#0917973(2009)
[2] McKnight,L.,Vongpivat,P.,Selian,A.:《移动区域:国家创新系统模型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业》(2002)
[3] Nelson,R.,Rosenberg,N.:技术创新和国家体系。收录:Nelson,R.(编辑)《国家创新体系:比较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1983年)
[4] Freeman,C.:《技术基础设施与国际竞争力》。工业和企业变革13(3),541-569(1982)·doi:10.1093/icc/dth022
[5] 伦德瓦尔,B.-A.:《国家创新体系:走向创新和互动学习理论》。平特,伦敦(1992)
[6] Patel,P.,Pavitt,K.:世界技术生产中的大公司:“非全球化”的重要案例。《国际商业研究杂志》22(1),1–21(1991)·doi:10.1057/palgrave.jibs.8490289
[7] Metcalfe,J.S.,Hall,P.H.:《凡尔登法律和萨尔特机制:澳大利亚制造业笔记》。澳大利亚经济论文22(41),364–373(1983)·文件编号:10.1111/j.1467-8454.1983.tb00430.x
[8] David,P.,Foray,D.:评估和扩展科学技术知识库。STI评论16、13–68(1995)
[9] Bell,G.,Callon,M.:《技术经济网络与科学技术政策》。STI评论14,67–126(1994)
[10] McKnight,L.W.:互联网的未来不是互联网:开放通信政策和未来无线电网”,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国家科学基金会/经合组织(2007年),http://www.oecd.org/dataoecd/18/42/38057172.pdf
[11] McKnight,L.、Sharif,R.、Wijngaert,V.D.:无线电网:从用户角度评估新技术。《设计无处不在的信息环境:社会技术问题和挑战》(2005年),http://dx.doi.org/10.1007/0-387-28918-6_14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07/0-387-28918-6_14
[12] McKnight,L.W.,Howison,J.:无线电网共享协议。In: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国际会议(CCCT 2003),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03年7月31日至8月2日(2003)
[13] McKnight,L.,Lehr,W.,Howison,J.:协调无线电网中的用户和设备行为。In:Fitzek,F.H.,Katz,M.D.(编辑)《认知无线网络:无线通信启蒙时代的概念、方法和愿景》。斯普林格,海德堡(2007)
[14] McKnight,L.W.、Howison,J.、Bradner,S.:无线电网——通过移动、游牧和固定设备进行分布式资源共享。IEEE互联网计算8(4),24-31(2004)·doi:10.1109/MIC.2004.14
[15] Dutton,W.H.,Gillett,S.E.,McKnight,L.W.,Peltu,M.:弥合宽带互联网鸿沟:重新配置接入以增强通信能力。《信息技术杂志》(2004)·doi:10.1057/palgrave.jit.2000007
[16] Fitzek,F.H.,Katz,M.D.:《认知无线网络:无线通信启蒙时代的概念、方法和愿景》。斯普林格,海德堡(2007)·doi:10.1007/978-1-4020-5979-7
[17] Foster,I.,Kesselman,C.:网格2:新计算基础设施蓝图。Morgan Kaufmann,旧金山(2004)
[18] Keahey,K.,Foster,I.,Freeman,T.,Zhang,X.,Galron,D.:网格中的虚拟工作空间。收录:Cunha,J.C.,Medeiros,P.D.(编辑)Euro-Par 2005。LNCS,第3648卷,第421-431页。斯普林格,海德堡(2005)·doi:10.1007/11549468_49
[19] 戈丁,B.:《国家创新体系:历史视野中的系统方法》。STI统计的历史和社会学项目。工作文件第36号(2007)
[20] 戈丁,B.:知识经济:流行语的概念框架?《技术转让杂志》31(1),17-30(2006)·文件编号:10.1007/s10961-005-5010-x
[21] 戈丁,B.:《创新的线性模型:分析框架的历史构建》,《科学、技术与人类价值观》31(6),639–667(2006)·doi:10.1177/0162243906291865
[22] 伦德瓦尔,B.-A.:《国家创新体系:走向创新和互动学习理论》。平特,伦敦(199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