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对芯片的HIBI通信网络。 (英语) Zbl 1103.68350号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复杂系统芯片和网络芯片(NoC)设计的通信网络。异构IP块互连(HIBI)旨在将传输中的每传输比特的效率和能量最大化,并与服务质量相结合。其他功能包括支持具有多个时钟域的分层拓扑、灵活的可伸缩性和网络参数的运行时重新配置。HIBI旨在集成粗粒度组件,例如具有数千个门大小的知识产权块。HIBI已在VHDL和SystemC中实现,并在多种CMOS技术和FPGA上合成。32位封装器需要5400个门,以315 MHz on \(0.18 \ mu\)m技术运行,这表明高级功能只需支付最小的面积开销。面积和频率结果与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的建议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此外,数据传输显示接近协议效率的最大理论性能。HIBI网络附带了一个设计框架,其中包含通过自动设计空间探索优化系统的工具。

MSC公司:

68M10个 计算机系统中的网络设计和通信
68M99型 计算机系统组织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H.Chang、L.Cooke、M.Hunt、G.Martin、A.McNelly和L.Todd,《在SoC革命中生存》。马萨诸塞州诺威尔:Kluwer学术出版社,1999年。
[2] M.Keating和P.Bricaud,《重用方法手册》,第二版,马萨诸塞州诺威尔:Kluwer学术出版社,1999年。
[3] K.Keutzer、S.Malik、R.Newton、J.M.Rabaey和A.Sangiovanni-Vincentelli,“系统级设计:关注点正交化和基于平台的设计”,IEEE Trans。《集成电路和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19卷,第12期,2000年。
[4] I.Scheerson和A.Youssef,编辑,《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互连网络》。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拉米托斯:IEEE计算机社会出版社,1994年。
[5] A.Varma和C.Raghavendra编辑,《多处理器和多计算机互连网络理论与实践》。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拉米托斯:IEEE计算机学会出版社,1994年。
[6] J.Zalewski编辑,《多处理器和多计算机互连网络理论与实践》。加利福尼亚州洛斯·阿拉米托斯:IEEE计算机社会出版社,1995年。
[7] J.Park、I.Kim、S.Kim和S.Park,B.Koo、K.Shin、K.Seo和J.Cha,“ARM和AMBA上的MPEG-4视频编解码器”,MPEG-4研讨会和展览,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2001年,第95-98页。
[8] S.Dutta、R.Jensen和A.Rieckmann,“毒蛇:先进机顶盒和数字电视系统的多处理器SOC”,IEEE计算机设计与测试,第18卷,第5期,2001年,第21–31页·Zbl 05093991号 ·doi:10.1109/54.953269
[9] A.Jalabert、S.Murali、L.Benini和G.D.Micheli,“Xpipescompiler:实例化芯片上特定应用程序网络的工具”,载于DATE,2004年,第884-889页。
[10] K.K.Ryu和V.J.Mooney III,“多处理器SoC设计的自动总线生成”,IEEE Trans。《集成电路和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23卷,第11期,2004年,第1531–1549页·Zbl 05449586号 ·doi:10.1109/TCAD.2004.835119
[11] K.Kuusilinna、T.Hämäläinen、P.Liimatainen和J.Saarinen,“基于IP块的多媒体芯片的低效率互连”,载于PDCN,澳大利亚布里斯班,1998年,第411-416页。
[12] V.Lahtinen、K.Kuusilinna、T.Kangas和T.Hämäläinen,“芯片上连续媒体系统的互连方案”,《微处理器和微系统》,第26卷,第3期,2002年,第123–138页·Zbl 05461990号 ·doi:10.1016/S0141-9331(02)00002-9
[13] D.Sylvester和K.Keutzer,“小工艺几何形状对芯片上系统微体系结构的影响”,Proc。IEEE,第89卷,第4期,2001年,第467-489页·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5.920579
[14] E.Salminen、K.Kuusilinna和T.Hämäläinen,“系统芯片的硬件IP组件比较”,摘自2004年芬兰坦佩雷国际系统芯片研讨会,第69–73页。
[15] AMBA规范,版本2.0。编辑,Arm Limited,1999年。
[16] Sonics MicroNetworks技术概述修订版,A21-1版,Sonics Inc.,2000年。
[17] E.Salminen、V.Lahtinen、K.Kuusilinna和T.Hämäläinen,“基于总线的系统对芯片互连概述”,载于ISCAS,第2卷,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2002年,第372-375页。
[18] K.Lahiri、A.Raghunathan和S.Dey,“优化芯片通信架构的设计空间探索”,IEEE Trans。《集成电路和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第23卷,第6期,第952-9612004页·Zbl 05448572号 ·doi:10.1109/TCAD.2004.828127
[19] L.Benini和G.de Micheli,“芯片上的网络:一种新的SoC范式”,《计算机》,第35卷,第1期,2002年,第70-78页。
[20] A.Jantsch和H.Tenhunen,Eds.,《芯片上的网络》。多德雷赫特,荷兰:Kluwer学术出版社,2003年。
[21] P.Guerrier和A.Greiner,“芯片上分组交换互连的通用架构”,载于DATE,法国巴黎,2000年,第250–256页。
[22] A.Andriahantenaina和A.Greiner,“用于SoC的微网络:32端口SPIN网络的实现”,发表于德国慕尼黑DATE,2003年,第11、128–11、129页。
[23] P.P.Pande、C.Grecu、A.Ivanov和R.Saleh,“未来芯片上系统的基于交换机的互连架构”,载于SPIE,VLSI电路和系统,第5117卷,马斯帕洛马斯,西班牙大加那利,2003年,第228-237页。
[24] H.Kariniemi和J.Nurmi,“用于网络芯片实现的可重用XGFT互连IP”,摘自芬兰坦佩雷国际系统芯片研讨会,2004年,第94-102页。
[25] T.Valtonen、T.Nurmi、J.Isoaho和H.Tenhunen,“用于可扩展片上网络架构的自主容错单元”,载于瑞典基斯塔的Norchip,2001年,第198–203页。
[26] T.Bartic、J.-Y.Mignolet、V.Nollet、T.Marescaux、D.Verkest、S.Vernalde和R.Lauwereins,“可重构系统的高度可扩展芯片上网络”,摘自2003年芬兰坦佩雷国际系统芯片研讨会,第78-82页。
[27] D.Sigüenza-Tortosa、T.Ahonen和J.Nurmi,“实用NoC开发中的问题:Proteo概念”,《集成》,VLSI期刊,第38卷,第1期,2004年,第95-105页·doi:10.1016/j.vlis.2004.07.015
[28] E.Nilsson,“芯片上网络中热土豆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硕士论文,皇家理工学院(KTH),瑞典斯德哥尔摩,2002年。
[29] J.Hu和R.Marculescu,“芯片上网络的Dyad智能路由”,载于DAC,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2004年,第260-263页。
[30] E.Bolotin、I.Gidon、R.Ginosar和A.Kolodny,“QNoC:芯片上网络的QoS架构和设计过程”,《系统架构杂志》,第50卷,第2-3期,2004年,第105-128页·Zbl 05431999号 ·doi:10.1016/j.sysarc.2003.07.004
[31] E.Rijpkema、K.Goossens、A.Radulescu、J.Dielisen、J.van Meerbergen、P.Wielage和E.Waterlander,“为片上网络(扩展版)提供保证和最佳服务的路由器设计中的权衡”,IEE Proc。《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第150卷,第5期,2003年,第294-302页·doi:10.1049/ip-cdt:20030830
[32] P.Vellanki、N.Banerjee和K.S.Chatha,“基于网格的网络芯片架构的服务质量和错误控制技术”,《集成》,VLSI期刊,第38卷,第3期,2005年,第353–382页·doi:10.1016/j.vlsi.2004.07.009
[33] F.Moraes、N.Calazans、A.Mello、L.Moller和L.Ost,“Hermes:芯片上低区域开销分组交换网络的基础设施”,《集成》,VLSI期刊,第38卷,第1期,2004年,第69–93页。
[34] C.A.Zeferino、M.E.Kreutz、L.Carro和A.A.Susin,“系统对芯片的通信问题研究”,载于巴西阿雷格里港SBCCI,2002年,第121-126页。
[35] E.Salminen、T.Kangas、J.Riihimäki、V.Lahtinen、K.Kuusilinna和T.D.Hämäläinen,《系统对芯片环境下的基准网状和分层总线网络》,SAMOS,接受出版,希腊萨摩斯,2005年,第354–363页。
[36] M.-C.Chiang和G.S.Sohi,“在面向吞吐量的环境中评估共享总线多处理器的设计选择”,IEEE Trans。《计算机》,第41卷,第3期,1992年,第297–317页。
[37] 开放核心协议规范,1.0版,OCP-IP联盟,俄勒冈州波特兰,2001年。
[38] T.Kangas、V.Lahtinen、K.Kuusilinna和T.Hämäläinen,“带总线监控的系统对芯片通信优化”,载于DDECS,捷克共和国布尔诺,2002年,第304–309页。
[39] ARM7 Thumb家族传单,Arm Limited,2003年。
[40] T.Kangas、E.Salminen、K.Kuusilinna、T.Hämäläinen和J.Saarinen,“系统对芯片视频编解码器的灵活架构”,收录于夏威夷檀香山ISPACS,2001年,第216-221页。
[41] J.Riihimäki、P.Kukkala、E.Salminen、M.Hánnikäinen、K.Kuusilinna和T.HäMäláinen,“无线终端网络的实际分布式模拟”,摘自芬兰坦佩雷国际系统芯片研讨会,2004年,第49–52页。
[42] E.Salminen、A.Kulmala和T.Hämäläinen,“基于HIBI的FPGA多处理器SoC”,载于ISCAS,日本神户,2005年,第3351–3354页。
[43] O.Lehtorata、E.Salminen、A.Kulmala、M.Hánnikäinen和T.HäMäláinen,“基于FPGA的多处理器SoC的并行MPEG-4编码器”,FPL,接受出版,芬兰坦佩雷,2005年,第380–385页。
[44] T.Kangas、J.Riihimäki、E.Salminen、V.Lahtinen、H.Orsila、K.Kuusilinna和T.Hämäläinen,“基于HIBI的SoC以通信为中心的设计流程”,载于希腊萨摩斯SAMOS,2004年,第474-483页。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