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息地破坏、环境灾难和集合种群灭绝。 (英语) Zbl 1037.92037号

小结:零散种群的灭绝过程受到自然和人类干扰的严重影响,其特点是每个斑块上栖息着少量的同类。为了评估灭绝的风险,我们考虑一个由相同的斑块组成的网络,这些斑块通过被动或主动扩散连接起来,并容纳有限数量的离散个体。我们讨论了影响集合种群的三种类型的干扰:栖息地斑块的永久性丧失、现有斑块的侵蚀以及导致整个斑块种群灭绝的随机灾难。
从一个充分考虑人口统计随机性的无限维马尔可夫模型出发,通过负非线性近似的矩闭包将其降为有限维。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紧凑模型考虑了空斑块比例、被占用斑块中的平均个体数及其分布方差的动态变化。在比较了这些紧模型和无限维模型在无扰动情况下的性能之后,我们继续计算持久消亡边界作为紧模型在人口和扰动参数空间中的分歧线。
我们考虑了人口和环境参数的分叉,并将我们的结果与以前的理论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环境灾难增加了频繁和不频繁传播者灭绝的风险,而斑块的随机损失对频繁传播者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主动扩散来抵消。栖息地碎片的局部侵蚀对稀少物种的影响大于对频繁分散物种的影响。最后,我们讨论了同时作用的扰动的重要协同效应。

MSC公司:

92D40型 生态学
60J20型 马尔可夫链和离散时间马尔可夫过程在一般状态空间(社会流动、学习理论、工业过程等)上的应用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链接

参考文献:

[1] 阿德勒,F.B。;纽伦伯格,B.,《不规则景观的持续性》,Theor。大众。生物学,45,45-71(1994)·Zbl 0792.92024号
[2] 安德森,R.M。;May,R.M.,《宿主与宿主种群相互作用的调节和稳定性》-I-II,J.Anim。经济。,47, 219-247 (1978)
[3] Arnold,V.I.,《常微分方程理论中的几何方法》(1982),Springer-Verlag:Springer-Verlag纽约
[4] Bascomte,J。;Solé,R.V.,空间显式模型中的生境破碎化和灭绝阈值,J.Anim。经济。,65, 465-473 (1996)
[5] Browne,K.A。;Tamburri,M.N。;Zimmer-Faust,R.K.,《动物行为与环境信号分子之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的建模》,《实验生物学杂志》。,201, 245-258 (1998)
[6] 卡萨格兰迪,R。;Gatto,M.,《破碎生境中灭绝风险的中尺度方法》,《自然》,400,560-562(1999)
[7] 卡萨格兰迪,R。;Gatto,M.,集合种群的持久性标准,Theoret。大众。《生物学》,61,115-125(2002)·Zbl 1040.92043号
[8] Chesson,P.L.,《空间分布种群模型:批内变异的影响》,Theor。大众。《生物学》,19,288-325(1981)·兹伯利0472.92015
[9] Chesson,P.L.,《马尔科维德种群在斑块环境中的持久性》,Wahrscheinlichkeitstheory。,66, 97-107 (1984) ·Zbl 0522.92018号
[10] den Boer,P.J.,《64种具有不同扩散能力的甲鱼物种的密度限制和当地种群的存活》,J.Evol。《生物学》,319-48(1990)
[11] 杜德尔,E.J。;Kernévez,J.P.,《自动:常微分方程中连续性和分岔问题的软件》,《应用数学报告》(1986)·Zbl 0591.92013号
[12] Fahrig,L.,空间和时间尺度在斑块环境中的相对重要性,Theor。大众。《生物学》,41,300-314(1992)
[13] Fahrig,L.,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对种群灭绝的相对影响,《野生动物管理杂志》,61,603-610(1997)
[14] Fahrig,L.,繁殖栖息地的破碎化何时影响种群生存?,经济。型号。,105, 237-292 (1998)
[15] Gilpin,M.E.,《人口随机性:马尔科夫方法》,J.Theor。生物学,154,1-8(1992)
[16] 吉尔平,M.E。;Taylor,B.,《降维转移矩阵:来自马尔科夫动力学的消光分布》,Theor。大众。《生物学》,46,121-130(1994)·Zbl 0825.92113号
[17] 古根海默,J。;Holmes,P.,《非线性振动、动力系统和向量场分岔》(1983),Springer-Verlag:Springer-Verlag纽约·Zbl 0515.34001号
[18] Gyllenberg,M。;Hanski,I.,《单谱集合种群动力学:结构化模型》,Theor。大众。《生物学》,42,35-61(1992)·Zbl 0758.92011号
[19] Gyllenberg,M。;Hanski,I.,《异质景观中的栖息地退化、栖息地破坏和集合种群持续存在》,Theor。大众。生物学,52,198-215(1997)·Zbl 0890.92022号
[20] 海拉,Y。;Hanski,I.K。;Raivio,S.,《小森林碎片中繁殖鸟类的周转率:取样定殖假说得到证实》,《生态学》,74714-725(1993)
[21] Hanski,我。;O.Ovaskainen,《破碎景观的集合种群容量》,《自然》,404755-758(2000)
[22] 希尔,M.F。;Caswell,H.,《分形景观上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灭绝阈值》,生态。莱特。,2, 121-127 (1999)
[23] 卡雷维亚,P。;Wennergren,V.,《将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和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自然》,373,299-302(1995)
[24] Khibnik,A.I。;库兹涅佐夫,Y.A。;列维汀,V.V。;Nikolaev,E.V.,用于常微分方程和迭代映射分叉分析的连续技术和交互式软件,Physica D,62360-371(1993)·兹比尔0784.34030
[25] Kokko,H.,《发现灭绝概率:马尔科夫种群模型的误差分析和优化使用》,J.Theor。《生物学》,183,77-87(1996)
[26] 库兹涅佐夫,Y。;列维汀,V。;Skovoroda,A.,技术报告(1996年)
[27] 库兹涅佐夫(Kuznetsov,Y.A.),《应用分叉理论的要素》(Elements of Applied Biffraction Theory)(1995年),《斯普林格-弗拉格:斯普林格纽约》(Springer-Verlag New York)·Zbl 0829.58029号
[28] Lande,R.,《领土人口统计模型中的灭绝阈值》,《美国国家》,130,624-635(1987)
[29] Lande,R.,《人口与环境随机性和随机灾难导致的人口灭绝风险》,《美国国家》,142911-927(1993)
[30] 劳顿·J·H。;Nee,S。;Letcher,A.J。;Harvey,P.H.,《动物分布:模式和过程》,(Edwards,P.J.;May,R.M.;Webb,N.R.,《大尺度生态与保护生物学》(1994),《布莱克威尔科学:布莱克威尔科学牛津》),41-58
[31] Levins,R.,环境异质性对生物控制的一些人口和遗传后果,公牛。昆虫学。《美国社会》,第15卷,第237-240页(1969年)
[32] May,R.M.,《生态理论在濒危物种再引进规划中的作用》,Symp。Zool(动物园)。伦敦社会委员会,62145-163(1991)
[33] Moilanen,A。;Hanski,I.,《空间现实集合种群模型中栖息地破坏和竞争者共存》,J.Anim。经济。,64, 141-144 (1995)
[34] Nee,S。;May,R.M.,《集合种群动力学:生境破坏和竞争共存》,J.Anim。经济。,61, 37-40 (1992)
[35] 诺伯格,J。;斯旺尼,D.P。;杜肖夫,J。;林,J。;卡萨格兰迪,R。;Levin,S.A.,《变化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理论框架》,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98,11376-11381(2001)
[36] 奥利维耶里,I。;Michalakis,Y。;Gouyon,P.H.,《荟萃种群遗传学和扩散进化》,《美国国家》,146202-228(1995)
[37] Ruxton,G.D。;Rohani,P.,“集合种群中的适应性依赖扩散及其对持续性和同步性的影响”,J.Anim。经济。,67, 530-539 (1998)
[38] 斯蒂芬,T。;Wissel,C.,时间离散的随机灭绝模型,生态学。型号。,75/76, 183-192 (1994)
[39] 特拉维斯,J.M.J。;French,D.R.,《分散函数和空间模型:扩展我们的分散工具箱》,Ecol。莱特。,3, 163-165 (2000)
[40] Whitlock,M.C.,分叉真菌甲虫的非平衡种群结构:种群间的灭绝、定殖和遗传变异,美国国家,139952-970(199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