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求解器及其在鲁棒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英语) Zbl 1364.65051号

摘要:本文应用最近提出的拉格朗日对偶方法(LDM)设计了一种新的稀疏表示分类(LDM-SRC)算法,用于鲁棒人脸识别问题。所提出的方法显著提高了SRC算法的效率。该算法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LDM(ell_1)-求解器求解(ell_1-)-范数最小化问题,其速度远快于其他最新的(ell_1_)-解算器,如(ell_1\)-magic和(ell_1\ell_s)。(2) LDM(ell_1)-求解器利用了原(ell_1-)-范数最小化问题的一种新的拉格朗日对偶形式,不仅在训练图像数据维数远小于训练样本数时减小了问题的规模,而且使对偶问题变得光滑凸。因此,它将非光滑(ell_1)范数最小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光滑优化问题。(3) LDM-SRC算法可以保持良好的识别精度,同时大大减少计算时间。在一些基准人脸数据库上给出了实验结果。

MSC公司:

65D18天 计算机图形、图像分析和计算几何的数值方面
68单位10 图像处理的计算方法
65千5 数值数学规划方法

软件:

LBFGS-B型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S.Bartlett,通过独立成分分析进行人脸识别,IEEE神经网络汇刊,61450(2002)·doi:10.1109/TNN.2002.804287
[2] M.S.Bazaraa,“非线性规划:理论和算法”,John Wiley&Sons(1979)·Zbl 0476.90035号
[3] P.N.Belhumeur,特征脸vs.Fisherfaces:使用类特定线性投影进行识别,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7711(1997)·doi:10.1109/34.598228
[4] E.van den Berg,<em>探索基础追求解决方案的Pareto边界</em>,SIAM科学计算杂志,31890·Zbl 1193.49033号
[5] S.Boyd,“凸优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Zbl 1058.90049号
[6] R.H.Byrd,《边界约束优化的有限内存算法》,SIAM科学计算杂志,16,1190(1995)·Zbl 0836.65080号 ·doi:10.1137/0916069
[7] E.J.Candès,鲁棒不确定性原理:从高度不完整的频率信息精确重建信号,IEEE信息理论汇刊,52,489(2006)·Zbl 1231.94017号 ·doi:10.1109/TIT.2005.862083
[8] E.J.Candès,《压缩采样简介》,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21(2008)
[9] E.J.Candès,代码包\(\mathcall_1\)-magic:,<a href=
[10] R.Chellappa,《计算机和人类的人脸识别》,《计算机》,第2期,第46页(2010年)·doi:10.1109/MC.2010.37
[11] I.Dagher,使用IPCA-ICA算法进行人脸识别,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1996(2006)·Zbl 1168.94323号 ·doi:10.1109/TPAMI.2006.118
[12] D.L.Donoho,压缩传感</em>,IEEE信息理论汇刊,521289(2006)·Zbl 1288.94016号 ·doi:10.1109/TIT.2006.871582
[13] M.A.T.Figueiredo,《稀疏重建的梯度投影:在压缩传感和其他反问题中的应用》,IEEE信号处理杂志选题,4,586(2007)·doi:10.1109/JSTSP.2007.910281
[14] J.-J.Fuchs,关于任意冗余基的稀疏表示,IEEE信息理论汇刊,50,1341(2004)·Zbl 1284.94018号 ·doi:10.1109/TIT.2004.828141
[15] J.-J.Fuchs,噪声存在下精确稀疏表示的恢复,IEEE国际声学会议论文集,2(2004)
[16] J.-J.Fuchs,(mathcall_1-\mathcall_1\)正则化稀疏表示算法的快速实现,IEEE国际声学会议论文集,3329(2009)
[17] X.He,使用拉普拉斯人脸进行人脸识别,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3328(2005)
[18] K.Koh,代码包\(\mathcall_1-\mathcall _s\):,<a href=
[19] D.D.Lee,通过非负矩阵分解学习对象的各个部分,《自然》,6755,788(1999)·Zbl 1369.68285号
[20] S.Z.Li,<em>学习空间局部化的、基于零件的表示</em>,2001年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论文集(CVPR'01),1(2001)
[21] P.J.Phillips,《人脸识别重大挑战概述》,2005 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论文集(CVPR'05),1947(2005)
[22] P.J.Phillips,《初步人脸识别重大挑战结果》,第七届自动人脸和手势识别国际会议(AFGR'06),15(2006)
[23] J.Lu,使用基于LDA的算法进行人脸识别,IEEE神经网络汇刊,1195(2003)
[24] O.L.Mangasarian,线性规划的非线性扰动,SIAM控制与优化杂志,17,745(1979)·Zbl 0432.90047号 ·doi:10.1137/0317052
[25] A.M.Martinez,PCA与LDA之比较,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2228(2001)·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34.908974
[26] A.J.O’Toole,FRVT 2002评估报告,NISTIR TR-6965(2003)
[27] P.J.Phillips,FRVT 2006和ICE 2006大规模实验结果,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5831(2010)·doi:10.1109/TPAMI.2009.59
[28] M.Turk,识别特征脸,认知神经科学杂志,1,71(1991)·doi:10.1162/jocn.1991.3.1.71
[29] 王海英,加权PCA空间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2005年机器学习与控制论国际会议论文集,74522(2005)
[30] X.-G.Wang,《子空间人脸识别的统一框架》,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9,1222(2004)·doi:10.1109/TPAMI.2004.57
[31] Y.Wang,基于拉格朗日对偶算法的稀疏信号重构,IEEE信号处理学报,4,1895(2011)·doi:10.10109/TSP.2010.2103066
[32] J.Wright,通过稀疏表示实现鲁棒人脸识别,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2210(2009)·doi:10.1109/TPAMI.2008.79
[33] S.J.Wright,通过可分离近似进行稀疏重构,IEEE信号处理汇刊,572479(2009)·Zbl 1391.94442号 ·doi:10.1109/TSP.2009.2016892
[34] J.Yang,《压缩传感中(mathcall_1)问题的交替方向算法》,SIAM科学计算杂志,33,250(2011)·Zbl 1256.65060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9077761
[35] S.Yan,图嵌入与扩展:降维的一般框架,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学报,1,40(2007)·doi:10.1109/TPAMI.2007.250598
[36] W.Zhao,《人脸识别:文献综述》,ACM Computing Surveys,4399(2003)·doi:10.1145/954339.95434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