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自对偶码。 (英语) Zbl 1053.94573号

摘要:对于\(n \)奇数,由2生成的\(mathbb Z_4 \)循环码是自对偶的。我们称之为简单的循环自对偶码。何时存在奇数长度的非平凡循环自对偶码?我们在本文中通过表征这些(n)并描述这些代码的生成器来给出答案;这产生了循环差集的存在性检验。我们还给出了长度为39的非平凡循环自对偶码的所有例子。从这些非平凡的循环自对偶码中,构造A得到了I型幺模格,其中一些是极值格;扩展和扩充产生了三个长度为32的新极值II型码和一个长度为40的II型极值自对偶码。

MSC公司:

94B15号机组 循环代码
11E12号机组 全局环和域上的二次型
11T71型 代数编码理论;密码学(数论方面)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参考文献:

[1] Ballot,C.,线性递归素因子的密度,Mem。阿默尔。数学。Soc.,551(1995)·Zbl 0827.11006号
[2] Bonnecaze,A。;Solé,P。;Calderbank,A.R.,《四次二次剩余码与单模格》,IEEE Trans。通知。理论,41,366-377(1995)·Zbl 0822.94009
[4] Brauer,A.,关于Sierpinski的一篇数论论文的注释,Proc。阿默尔。数学。《社会学杂志》,第11期,第406-409页(1960年)·Zbl 0096.02603号
[7] 康威,J.H。;Sloane,N.J.A.,《球形填料、晶格和组》(1988),Springer-Verlag:Springer-Verlag纽约/柏林·Zbl 0634.52002号
[8] 康威,J.H。;Sloane,N.J.A.,自对偶码最小距离的新上界,IEEE Trans。通知。理论,IT-361319-1333(1990)·Zbl 0713.94016号
[9] Hasse,H.,《数学》,Dichte der Primzahlen。《年鉴》,166、19-23(1966)·Zbl 0139.27501号
[10] 哈夫曼,W.C。;约伯,V。;Pless,V.,循环对象和循环码的乘数和广义乘数,《组合理论》,62183-215(1993)·Zbl 0772.94011号
[11] Jungnine,D.,《差异集》(Dinitz,J.H.;Stinson,D.R.,《当代设计理论》(1992),威利:威利纽约),第11页·Zbl 0746.00028号
[12] Klemm,M.,Sebstuale Code ueber dem Ring der Ganzen-Zahlen modulo 4,Arch.(德国)。数学。,5201-207年(1989年)·Zbl 0647.94019号
[13] Lagarias,J.C.,除以Lucas数的素数集密度为2/3,太平洋数学杂志。,118, 449-461 (1985) ·Zbl 0569.10003号
[14] van Lint,J.H.,重复根循环码,IEEE Trans。通知。理论,IT-37,343-345(1991)·Zbl 0721.94017号
[15] 麦克威廉姆斯,F.J。;马尔洛,C.L。;斯隆,N.J.A.,关于自对偶码权重枚举器的格里森定理的推广,IEEE Trans。通知。理论,IT-18794-805(1972)·Zbl 0248.94013号
[16] 麦克威廉姆斯,F.J。;Seery,J.,一些最小循环码的重量分布,IEEE Trans。通知。理论,IT-27,796-801(1981)·Zbl 0465.94023号
[17] McDonald,B.R.,《有限环与恒等式》(1974),德克尔:德克尔纽约·Zbl 0294.16012号
[19] Odoni,R.W.K.,克里希纳穆蒂关于十进制周期的猜想和一些相关问题,《数论》,13,303-319(1981)·兹伯利0471.10031
[20] Ozeki,M.,秩40的偶单模极值格及其2′次Siegelθ级数的例子,J.数论,28,119-131(1988)·Zbl 0638.10031号
[21] Pless,V.,(32,16)双偶码的子码,IEEE Trans。通知。理论,IT-24738-746(1978)·Zbl 0387.94010号
[22] Pless,V.,《纠错码理论导论》(1989),威利跨科学:威利跨学科纽约·Zbl 0698.94007号
[23] Pless,V.,Q码,J.组合理论,43,258-276(1986)·Zbl 0679.94014号
[24] 普莱斯,V。;Qian,Z.,(Z_4)上的循环码和二次剩余码,IEEE Trans。通知。理论,IT-421594-1600(1996)·Zbl 0859.94018号
[26] Quebemann,H.-G.,Zur Klassifikation unimodularer Gitter mit Isometrie von Primzahlordnung,克里奥尔,326158-170(1981)·Zbl 0452.10027号
[27] Sierpinski,W.,《双人组首映作品集》(Sur une décomposition des nombres premires en deux classes),《收藏》(Collect)。数学。,1981年10月至1983年(1958年)·兹伯利0084.27106
[28] 斯隆,N.J.A。;汤普森,J.G.,循环自对偶码,IEEE Trans。通知。理论,IT-29,364-366(1981)·Zbl 0505.94025号
[29] Wiertelak,K.,关于一些素数集的密度,I,II,Acta Arith。,34, 183-196 (1977/1978) ·Zbl 0373.10029号
[30] Wiertelak,K.,关于一些素数集的密度,III,Funct。近似注释。数学。,10, 93-103 (1981) ·Zbl 0461.10039号
[31] Wiertelak,K.,关于一些素数集的密度,IV,Acta Arith。,43, 177-190 (1984) ·Zbl 0531.10049号
[32] Wiertelak,K.,关于一些整数集的密度,Funct。近似注释。数学。,19, 71-76 (1990) ·Zbl 0722.11048号
[33] Wiertelak,K.,关于一些素数集的密度\(p_p(nd\),Funct。大致注释。数学。,21, 69-73 (1992) ·Zbl 0780.11045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