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无序配对观察值检验同质性。 (英语) Zbl 1471.62263号

摘要:在某些应用中,实验单元由两个不同但相关的亚单位组成。来自这样一个单位的响应是((X_1,X_2),但我们只观察到了(Y_1=min\{X_1、X_2\})和(Y_2=max\{X_1、X_2\}),也就是说,没有观察到亚单位恒等式。我们称之为无序配对观测。基于无序配对观测((Y{1i},Y{2i}),我们感兴趣的是(X_1)和(X_2)的边缘分布是否相同。文献中的测试方法是在假设\(\mathrm{VAR}(X_1)=\mathrm{VAR{(X_2)\)和\(\mathrm{COV}(X_1,X_2)=0\)的情况下可用的。然而,通过广泛的模拟研究,我们观察到,当一个或两个假设都被违反时,这些方法会夸大I型错误或大大降低功耗。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各种场景下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并在没有这些限制性假设的情况下探讨了它们的极限分布。此外,当样本量不大时,我们为这些统计数据开发了Bartlett校正公式,以提高它们的精度。仿真研究和实际数据示例说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MSC公司:

62F03型 参数假设检验
62F05型 参数检验的渐近性质
62E20型 统计学中的渐近分布理论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Barndorff-Nielsen,O.E.和Hall,P.(1988),“关于Bartlett调整似然比统计后的水平误差”,生物特征75, 374-378. ·Zbl 0638.62019号
[2] Bartlett,M.S.(1937),“充分性和统计检验的性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A160, 268-282.
[3] 卡罗瑟斯,A.D.(1981),“关于确定同源染色体的亲本起源”,人类遗传学年鉴45, 367-374. ·Zbl 0462.92012号
[4] Chen,H.和Chen,J.(2001),“有限混合模型中同质性的似然比检验”,加拿大统计杂志29, 201-215. ·Zbl 0979.62007年
[5] Chen,H.和Chen,J.(2003),“存在结构参数的正常混合物的均匀性试验”,中国统计局13, 351-365. ·Zbl 1015.62015号
[6] Chen,H.,Chen,J.和Kalbfleisch,J.D.(2001),“有限混合模型同质性的改进似然比检验”,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B辑63, 19-29. ·Zbl 0976.62011号
[7] Chen,J.和Li,P.(2009),“正态混合物模型的假设检验:EM方法”,统计学年鉴37, 2523-2542. ·Zbl 1173.62007年
[8] Chen,J.和Li,P.(2011),“调整有限混合模型的EM测试”,加拿大统计杂志39(3), 389-404. ·Zbl 1230.62020年
[9] Chernoff,H.(1954),“关于似然比的分布”,数理统计年报25, 573-578. ·兹比尔0056.37102
[10] Davies,P.和Phillips,A.J.(1988),“人口差异的非参数检验和未识别配对数据误认概率的估计”,生物特征75, 753-760. ·Zbl 0659.62050
[11] Drton,M.(2009),“似然比检验和奇异性”,统计学年鉴37, 979-1012. ·Zbl 1196.62020号
[12] Efron,B.、Miller,R.G.和Brown,B.W.(1971年),一个3/B易位家族三代人中镶嵌现象的虚假表现。二、。染色体异常的统计模型,技术报告27,斯坦福大学统计系。
[13] Ernst,M.D.、Guerra,R.和Schucany,W.R.(1996),“无序对的散点图”,美国统计学家50, 260-265.
[14] Hinkley,D.V.(1973),“无序配对的两样本测试”,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B辑35, 337-346. ·Zbl 0263.62019号
[15] Ho,N.和Nguyen,X.(2016),“一些弱可识别有限混合参数估计的收敛速度”,统计学年鉴44, 2726-2755. ·Zbl 1359.62076号
[16] Ho,N.和Nguyen,X.(2019),“分布有限混合中的奇异性结构及其对参数估计的影响”,SIAM数据科学数学杂志1, 730-758. ·Zbl 1499.62460号
[17] Lauder,I.J.(1977),“在家族研究中追踪人类染色体的定量测量”,人类遗传学年鉴41, 77-86.
[18] Lawley,D.N.(1956),“近似似然比准则分布的一般方法”,生物特征43, 295-303. ·Zbl 0073.13602号
[19] Li,P.和Qin,J.(2011),“一种新的有害参数消除方法及其在无序同源染色体对问题中的应用”,美国统计协会杂志106, 1476-1484. ·Zbl 1323.62026号
[20] Mason,D.、Lauder,I.、Rutovitz,D.和Spowart,G.(1975),“人类染色体C带的测量”,生物学和医学中的计算机5, 179-201.
[21] Matérn,B.和Simak,M.(1968),“核型分析中的统计问题”,遗传第59280-288页。
[22] Miller,F.、Friede,T.和Kieser,M.(2009),“利用随机分组长度信息对治疗效果进行盲法评估”,医学统计学28, 1690-1706.
[23] Moore II,D.(1973),“同源染色体不同吗?两次统计测试”,细胞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12, 305-314.
[24] Moore II,D.H.,Carrano,A.V.和Mayall,B.H.(1979),“同源染色体不同吗?”?基于DNA测量的初步调查,细胞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23, 108-116.
[25] Nelsen,R.B.(2006),联合函数概论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1152.62030
[26] Olkin,I.和Viana,M.(1995),“多元正态分布极值观测值的相关性分析”,美国统计协会杂志90, 1373-1379. ·Zbl 0868.62050
[27] Pollard,D.(1990),经验过程:理论与应用。NSF-CBMS概率统计区域会议系列第2卷,数理统计研究所·Zbl 0741.60001号
[28] Qin,J.和Zhang,J.(2005),“边际似然、条件似然和经验似然:联系和应用”,生物特征92, 251-270. ·Zbl 1094.62043号
[29] Self,S.G.和Liang,K.-Y.(1987),“非标准条件下最大似然估计量和似然比检验的渐近性质”,美国统计协会杂志82, 605-610. ·Zbl 0639.62020号
[30] Serfling,R.J.(2000),数理统计的逼近定理纽约威利。
[31] Shekar,S.N.、Banerjee,T.和Biswas,A.(2006),“镉对红血球谷胱甘肽含量影响的假设”,双生子研究与人类遗传学9, 73-75.
[32] van der Meulen,E.A.(2005),“我们真的那么盲目吗?”,生物制药统计杂志15, 479-489.
[33] Wald,A.(1949),“关于最大似然估计一致性的注释”,数理统计年报20, 595-601. ·兹伯利0034.22902
[34] Wilks,S.S.(1938),“检验复合假设的似然比的大样本分布”,数理统计年报9, 60-62.
[35] Yu,T.,Zhang,C.,Alexander,A.L.和Davidson,R.J.(2013),“利用DTI识别人脑各向异性扩散区域的局部测试”,应用统计学年鉴7, 201-225. ·Zbl 1454.62426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